水利工程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4-02-23 17: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工程保护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 为加强水利工程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保障城乡人民生活用水,确保首都防洪安全,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水利工程,包括河道、湖泊、防洪排涝工程,水库、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农田排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水利部门管理的水力发电工程以及附属于上述工程的土地、山场和设施,均按本条例管理。
第三条 市、区、县水利局(水资源局,下同)是市、区、县人民政府管理水利工程的主管机关。
市水利局主管全市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区、县水利局主管本区、县管辖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设水利助理员,负责本乡(镇)管辖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制定水利建设、管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资金,应占市、区、县、乡(镇)财政年度预算的适当比例。
实行计划供水,有偿供水。水费收入用于水利工程的保护管理、更新改造,不得挪作他用。
城市维护费和征收的排污费,应分别有适当数量和比例用于承担城市排水河道、沟渠的维护、管理。
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护、更新、兴建所需资金,由受益的集体经济组织自筹。经济困难的,市、区、县、乡(镇)人民政府可给予适当补助。
农村水利工程维修和建设的劳动积累用工数量,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五条 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水利工程应当加强统一管理,建立、完善管理责任制。未经区、县水利局批准不得擅自拆毁、变卖或分给个人。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利工程设施的责任和参加防洪抢险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检举损害水利工程的行为。
第二章 工程保护与管理
第七条 市、区、县管理的水利工程和跨越区、县、乡(镇)的水利工程,分别由市、区、县水利局负责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园林、市政工程管理部门和国营农场(林场、牧场)负责建立和健全所属水利工程的管理组织。乡(镇)设水利管理服务站。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蓄水、引水和机井、扬水站、排灌渠道等水利工程,必须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或确定管理人员。
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组织和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加强工程保护,预防和制止偷盗、损毁、哄抢等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行为,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查处;维护、保养工程设施,确保工程完好;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执行供水计划和防洪调度命令;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第八条 市、区、县管理的水库、引水渠和其他水利工程及附属的土地、山场属于各该工程的管理范围;两堤之间的河道及护堤地和无堤河道的设计行洪范围为河道的管理范围;排灌渠道及护渠地为渠道的管理范围。
市、区、县管理的河道、渠道管理范围,由市、区、县水利局提出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水利工程,包括机井、扬水站、渠道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按管理权限,分别由乡(镇)人民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划定。跨乡工程由区、县水利局划定。
水利工程管理范围与公路等其他工程管理范围重叠交叉时,由双方协商解决,达不成协议的,按管辖权限报人民政府决定。
各类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应标图立界,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
第九条 在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1)毁损水利工程、水工水文观测设施及通讯、照明、交通等附属设备;
(2)擅自建筑房屋和在河道内引水、排水渠内筑坝,在库区内填库造地;
(3)倾倒垃圾,渣土、工矿废弃物,修造坟墓和其他构筑物,堆放物料,围河养殖,挤占河道、沟渠;
(4)擅自爆破、采石、挖沙、取土、打井、采伐林木;
(5)在坝顶、水闸交通桥行驶履带车辆、超重车辆;
(6)非管理人员开关、启闭水利设备;
(7)在堤防上及大型渠道内垦植、放牧;
(8)在河道内修建套堤、高渠、高路。
第十条 在重要河道、引水渠、排灌渠道管理范围的周围,市、区、县水利局根据保护水利工程的需要,可以提出水利工程保护范围,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在保护范围内,不得从事挖沙取土、修建鱼池、擅自建房和爆破等危害水利工程的活动。违反的,除批评制止外,责令恢复原状。
第十一条 确有必要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应当按照保护水利工程安全的要求提出设计,根据水利工程管理权限分别报经市、区、县水利局审核同意,依照《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报批。
工程建设单位应按照批准的设计施工,按期竣工。不按设计施工或不能按期竣工,影响蓄水、供水、排水和行洪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可以责令建设单位停止施工、拆除或者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建设施工如确需阻断或损坏排灌沟渠、涵闸、管道、堤坝、桥粱等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水利部门批准,采取临时措施,保证原水利工程的效能,并在限期内修复或修建相应的工程设施。
第十二条 在同一个排灌系统内,未经上下游双方协商和上级水利部门批准,不准阻断、扩大或缩小原有排灌沟渠。
第十三条 扩建、改建和新建水利工程,必须服从水利工程管理的统一规划,按管理权限报市、区、县水利局批准或经市、区、县水利局审核,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报上级主管机关批准。
需要废除的水利工程,应当报原批准建设的机关核准,原有设备和物资必须妥善保管,可以由市、区、县水利局和乡(镇)人民政府有偿调剂使用。
第十四条 由水利部门供水的用水户必须按规定缴纳水费。逾期不缴纳的,加收滞纳金。经催缴仍不缴纳的,由市、区、县水利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水费的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章 防洪与清障
第十五条 河道、水库按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设防。
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温榆河按五十年一遇行洪标准清除行洪障碍物,清障范围由市水利局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永定河卢沟桥以上分洪道和其他中、小河道的行洪清障标准及范围,由市、区、县水利局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凡应当清除的行洪障碍物,本着“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市、区、县水利局向设障单位发出清障通知书,限期清除。设障单位有异议时,应当在接到清障通知书十日内向市、区、县人民政府提出,由市、区、县人民政府决定。逾期不清除行洪障碍物的,由市、区、县水利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清除费用由设障单位或个人负担。
第十六条 不符合防洪设防标准严重壅水的桥粱、引路和其他跨河工程设施,该工程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水利主管部门的要求,在限期内改建、扩建。
第十七条 河道内不得种植树木,经市、区、县水利局批准在滩地种植树木除外。现有影响行洪和水文测验的树木,应当限期清除。
第十八条 在河道内开采沙石,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大、中型河道堤顶,除防汛、公安、消防、救护等特许车辆外,禁止其它机动车、兽力车通行。市、区、县水利和交通部门确定的堤路结合地段不在此限。汛期交通应当服从市、区、县防洪抗旱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第二十条 防洪工作应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分段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执行防洪调度命令。
永定河、北运河、温榆河、潮白河、城市河湖及大、中型水库防洪调度命令,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其他河道和水库的防洪调度命令由区、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
第四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一条 对认真贯彻执行本条例、积极参加防洪抢险,保护管理水利工程设施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市、区、县水利局给予奖励。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处罚:
(1)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项,情节显著轻微的,除令其负责修复或照价赔偿外,并可对责任人员处一百元以下罚款。
(2)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二项、第八项规定的,应当限期清除。本《条例》施行后,在河道和引水、排水渠管理范围内进行违章建筑的,除限期清除外,按违章建筑工程总面积每平方米处五元至五十元的罚款或按违章建设工程总造价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的罚款,并对违章单位的主管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处十元至本人六个月收入的罚款。
(3)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三项的,除恢复原状外,对倾倒垃圾、渣土、工矿废弃物的,每倾倒一立方米罚款十元,并在限期内清运干净。逾期未清运干净的,每超过一天每立方米加罚五元。对单位直接责任人每倾倒一次罚款五元。
(4)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五、六、七项和第十九条的,根据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并可处一百元以下罚款。在堤坝及大型渠道垦植的,还应令其恢复地貌。
(5)偷盗水利工程设施,数额很小、情节显著轻微的,除追回赃物或照价赔偿外,并处赃物价值五倍以下的罚款。
毁坏、偷盗或以其他方法破坏水利工程设施及附属设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根据二十二条处以罚款的,罚款通知书按水利工程管理权限,分别由市、区、县水利、园林、市政工程主管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发出。当事人对罚款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通知书起五日内向市、区、县水利局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通知书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不经过上述程序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 对拒不执行防洪调度命令,尚未造成后果的,应当追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视情节和后果,追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以暴力、威胁、辱骂等方法阻碍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根据情节和后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北京市水利局解释。
篇2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保护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列入政府目标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以及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第四条 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应当根据基本农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资源调查区划为依据,并与城市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 省土地管理部门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编制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县级人民政府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条 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1994年耕地面积的80%。
省人民政府根据全省实际,确定基本农田的布局安排,并向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下达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指标;市(州)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逐级下达到县(市、区)和乡(镇)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村社。
第七条 下列耕地原则上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一)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平原和丘陵一、二台土的水田和旱地;
(三)大、中城市蔬菜基地;
(四)农业科研、教学和良种繁育基地。
第八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本农田按两级划分:
(一)高产、稳产农田,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按计划实施治理改造的中低产田,以及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划为一级基本农田;
(二)生产条件较好、产量较高、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划为二级基本农田。
第九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区定界工作,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由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或其委托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验收结果报省土地管理部门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占用。国家和省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必须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发给《基本农田占用许可证》。
第十一条 占用基本农田按下列规定审批:
(一)占用二级基本农田3亩以下(“以下”含本数,下同)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占用二级基本农田3亩以上10亩以下的,由市(州)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其中,成都市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可以审批占用3亩以上20亩以下的二级基本农田);
(三)占用二级基本农田10亩以上(成都市和重庆市占用20亩以上)1000亩以下、一级基本农田500亩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四)占用二级基本农田1000亩以上、一级基本农田500亩以上的,由国务院批准。
第十二条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除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补偿、安置外,由用地单位或个人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不符合规定的,依照下列标准缴纳或者补足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造地费(以下简称耕地造地费):
(一)一级基本农田每亩按征地费(包括土地补偿费、青苗和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偿费,下同)的2倍计算;
(二)二级基本农田每亩按征地费的1倍计算。
第十三条 小型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等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工程项目,以及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菜地,已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的,免缴耕地造地费。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能源、交通、通讯、水利、国防军工等大中型建设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免缴耕地造地费。
第十四条 耕地造地费由批准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收取。对收取的费用,按省、市(地、州)各20%,县(市、区)60%的比例分配,并交当地财政专项储存,专项用于基本农田的开垦、建设和中低产田的改造,以及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管理工作。耕地造地费由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按50%的比例安排使用。
耕地造地费的具体收取、使用和管理办法,由省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行政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制定的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标准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当地的地力分等定级办法,由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并建立档案。
第十六条 鼓励农业生产者对其经营的基本农田增施有机肥,保持和培肥地力。在土地承包期间,地力升级的,由集体经济组织给予奖励;地力降级的,由经营者予以赔偿。
第十七条 在使用、保护和管理基本农田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一)合理利用耕地成绩显著的;
(二)对开发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有重大贡献的;
(三)积极检举揭发乱占滥用耕地、破坏耕地行为的。
第十八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由土地管理部门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处理。
篇3
江苏省防洪非工程措施
江苏省历来重视防洪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其建设力度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洪水预警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江河湖泊防洪工程管理不断强化;防汛指挥系统现代化程度不断增大;防洪预案不断完善;防洪知识不断普及等。洪水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江苏省的水文情报预报在防洪减灾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洪水预报整体技术水平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以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为首的科研机构,已经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的技术成果。例如河海大学主持完成的“水文循环大气—陆面过程模拟及应用”研究项目,项目以延长流域洪水预报预见期为主要目标,突破了以陆面过程为主的传统水文预报方法,创建了基于水文循环大气—陆面过程全要素耦合模拟的实时洪水预报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为增长洪水预报预见期提出了新的途径。研究成果已在淮河流域防汛实践中应用,洪水预报预见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72h以上,并达到水文预报精度要求,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广价值,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推动了江苏省洪水预报技术水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1)洪水预报的预见期延长。利用先进的洪水预报技术,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为防洪抢险赢得宝贵的时间。2)洪水预报的精度提高。利用先进的洪水预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有助于事先对防洪工程(水库、闸坝、蓄滞洪区等)进行合理调度。江河湖泊防洪工程管理不断强化江苏省加强管理单位与科研单位的协作,运用先进技术和方法,特别是近年江苏省水利厅与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遥感中心的密切合作,运用高科技手段,通过卫星拍摄江苏省省管湖泊控制线用地的变化,提取变化图斑,并结合实地调查确认地表的变化性质,对湖泊控制线范围内土地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一旦发现违法事件,及时认真处理,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以确保江河湖泊行蓄洪的能力。另外,还积极拓展卫星数据在全省湖泊资料汇编及海岸线稳定性监测等水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成绩显著。防汛指挥系统现代化不断增大国务院设立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国的防汛工作。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为其办事机构,设在水利部。省、地、县设立防汛指挥部,负责所辖地区内的防汛组织和指挥工作,办事机构设在其相应水行政主管部门,总指挥为当地行政领导。各大江河流域也设有防汛指挥部,负责流域内防汛组织和指挥工作。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应建立防汛通讯、网络、实时信息采集和决策支持系统,保证防汛信息准确、可靠、及时传递,提高防汛科学决策水平。为此,江苏省基于先进传感器、网络通讯设备、大型数据库、GIS技术等建设了集信息采集、通信、计算机网络和决策支持为一体的大型防汛指挥系统,实现防洪工程体系与非工程体系的最优联合运用,大幅度地提高防汛信息收集、洪水预测、防汛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体系的作用,达到最大限度地防洪减灾目的。防洪预案不断完善制定和完善防御洪水方案、水利工程调度方案和调度规程,完善蓄滞洪区、分洪区撤退预案,可以为防汛防旱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江苏省防汛防旱预案的编制发展,经历了“方案”、“预案”、“应急预案”3个阶段,从过去单一的《水利工程调度方案》到20世纪90年代的《防御洪水预案》,再发展到目前的《防汛防旱应急预案》,实现了从被动调度、被动处置到科学调度、主动处置的转变,从单一的水利工程调度方案发展到涵盖组织体系、预警预防、应急响应、保障措施、后期处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应急预案,并逐步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防汛防旱预案体系。目前,江苏省编制的《江苏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在此框架下,又相继修订完善了《江苏省防御洪水预案》、《江苏省集中式应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重新编制完成了《江苏省黄墩湖滞洪区运用预案》、《江苏省防御台风应急预案》、《江苏省抗旱预案》;各省辖市也先后编制完善《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大中型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防御台风应急预案》等。各类防灾预案的制订和完善,为遭遇水旱灾害时各级各部门及时有序地组织应急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依法防洪、提高全民防洪意识江苏省依法防洪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在深入贯彻执行《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江苏省还相继颁布出台了《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江苏省防洪条例》、《江苏省长江防洪工程管理办法》、《江苏省水文管理办法》、《江苏省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和《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等多部涉水法规,修订了《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了防汛工作行为,增强了全社会的水患意识和法律意识,使防汛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另外,为了扎实深入开展水法制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2010年江苏省共投入法制宣传经费近1000万元,培训经费近400万元,举办培训班293期,培训人数16634人。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江苏省防洪非工程措施再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涉及到:要抓紧建立强制性洪水灾害保险与理赔制度;进一步完善小河流防洪非工程体系;要抓紧城市雨洪利用研究;洪水灾害评估系统研究不足;一些关键性防洪技术研究尚待加强等。要抓紧建立强制性洪水灾害保险与理赔制度洪水灾害频发,但人们普遍对水灾的风险意识不足,缺乏提前防范措施,更鲜有为水灾投保的意识,因此难免造成人身及经济财产的损失。通过有效的保险保障,可以有效的规避因水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江苏省洪水保险业务才刚刚开始,需要广泛地开展宣传,提高社会各阶层对洪水保险的认识并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完善各种洪水保险制度和机制,使其在江苏省防洪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2进一步完善小河流防洪非工程体系江苏省建设了现对完善的大中型河流防洪非工程体系,但是尚存在大量小型河流,既无完善的工程措施,更无相关的非工程措施,导致河道泄洪能力严重不足,暴雨时极易引发洪涝灾害。为此,需要加强尚未设防的小型河流防洪工程和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提高其防洪标准,完善河网洪水调度方案,并加强洪水的监测和预警手段,建立畅通的信息通报网络,制定预案并落实具体措施等。3.3要抓紧城市雨洪利用研究城市的发展,大面积不透水硬地面取代了自然植被为主的透水软地面,直接改变了城市暴雨径流形成条件,使得径流系数增大、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流量增大,从而对城市水灾成灾机制产生影响。另外,城市的发展挤占了原来的水体空间,导致河网缩减,河道滩地、湿地大量消失,降低了城市水面率,削弱了城市水系调蓄洪水的能力。雨洪利用是解决城市防洪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储存和再利用,从而可以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增加城市供水、改善水生态以及营造优质的城市水环境。目前,江苏省在雨洪利用技术研究上尚存在很大的不足,城市雨洪利用规划也未能积极展开,应抓紧研究城市雨洪利用技术。洪水灾害评估系统研究不足现在的洪水灾害评估,主要依靠逐级洪水灾害报表上报,信息收集和传递缓慢,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具有时效性,不利于决策部门及时地展开灾害评估、灾害救援等工作。应在制定和完善洪灾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评估洪灾损失程度的措施和手段。3.5一些关键性防洪技术研究尚待加强还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防洪技术,迫切需要组织人力和物力进行公关。以河道涉水建筑物群叠加防洪影响分析技术为例,洪水期涉水建筑物的存在可能导致河道水位显著抬高,影响其行洪能力。目前我国开展的河道涉水建筑物防洪评价都是针对某一河段的单项工程,尚未对整个河道多个项目累积的防洪影响进行总体研究分析。针对河道上单一建筑物对行洪影响不大、建筑物集群后严重削弱行洪能力的实际,进行河道涉水建筑物防洪影响研究,可以为河道全流域多涉水建筑物的兴建提供指导性意见。
作者:陆廷春 蔡开玺 单位:南京市六合区水利局 江苏省水利工程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篇4
关健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水利枢纽工程项目一期工程涉及贵州省3市(贵阳、安顺、六盘水)1州(黔南)1地区(毕节)的10个县(区、特区)和贵阳、安顺市区。工程总投资80亿元,年调水量7.41亿m2,拟解决贵阳、安顺市城区城市供水,以及六枝北部和东部、普定南部、镇宁北部、关岭中部、西秀区南部和东部、平坝南部、长顺西北部等7县49个乡镇43 426.7 hm2农田灌溉用水和36.35万头牲畜饮水。
1工程运行
1.1工程环境及资源环境现状。 水利枢纽工程水源水库工程区地处贵州省西北部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的三岔河流域上游区,流经毕节地区的威宁、赫章、纳雍、织金,六盘水市的钟山区、水城、六枝等行政区,流域面积3 492 km2。区内喀斯特岩溶发育、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但煤炭等主要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1.2工程区工农业生产布局。 三岔河流域煤、铁、铅、锌等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上游六盘水市的水城、六枝等地,区内工业行业主要为煤炭、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炼焦等,同时还有机械、化肥、酿造、粮油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流域内旱作坡耕地多,农耕基础条件差。据统计,流域内排放废水的主要企业有87家,排工业、生活污废水0.66亿m3/年;其中排悬浮物、有机物、氮、磷、石油类、铜、铅、镉、六价铬、氰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5.2万t/年。流域区农业及农村面源通过各种渠道排放的悬浮物、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约5.9万t/年。这些排放物不仅会污染当地水环境,同时一些有机物、氮、磷及成分复杂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也严重影响三岔河干流的水质。
2工程运行存在问题
目前在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若解决不好这些矛盾,一方面会给工程项目本身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将会使工程建成后的有效利用率大打折扣,甚至成为影响整个工程的长期重大隐患。其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2.1流域水环境问题突出,水源工程河段水质污染严重。1工业生产污染。六盘水市的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岔河流域,周边毕节所属市、县工业也有一定分布。环境污染和隐患主要是国有大企业生产排放。水矿、水钢等6个大型国有企业及部分地方企业已相应建设了废水处理设施,但有的企业由于设施落后或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废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目前区内地方煤炭工业的实际产能已达4 000多万t,相当于规划控制总产量的2倍;其中多数企业因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或基本无废水处理设施,而严重污染影响区域水环境。2城市生活污染。目前六盘水市5万m3/d城市污水处理厂及500 t/d垃圾处理场已建成并运行,但辖区及周边由于设施建设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部分生活污水和垃圾尚未及时收集处理,直接对流域区水环境造成相应的污染影响。3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流域区上游生态环境质量最差、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除毕节的威宁等相关地区外,主要集中在大湾、大河、汪家寨等3个镇。但是因行政管辖或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该区域基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2.2工程灌区和供水工程调节水库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工程灌区和贵阳供水工程涉及到桂家湖等8座水库水质,其由于总磷、总氮等营养物指标超标,不能完全满足国家GB3838-2002Ⅱ或Ⅲ类标准要求。其中桂家湖等4座水库总磷、总氮等营养物浓度水平都在Ⅳ~劣Ⅴ之间,水质相对较差。因此,工程灌区和供水工程调节水库目前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压力大。如果工程建成运行后,其长期严重污染的水源水与已不同程度污染的调节水库水污染叠加,可能造成调节水库原水质受到水源水的二次污染而不同程度下降,从而导致整个供水“受益区”出现新的水质安全等问题。
3工程管理
3.1加强水源保护和水环境规划、治理,保证供水安全。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目标是解决黔中地区缺水问题,保障黔中地区用水和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全省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应加强工程区的水源保护、水环境规划和重点治理,以确保工程供水质量安全。1制定、实施三岔河流域水环境专项规划和治理方案。贵州省有关部门应尽快重点针对造成三岔河流域水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源及生态破坏严重的区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编制措施有效、操作性强的专项规划和治理方案。加大投入,抓紧实施,力争在工程竣工通水前取得满意实效,迅速扭转水源工程河段水质污染严重的被动局面,确保水源工程供水质量。2加快“两湖一库”(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治理步伐,全面开展调节水库水源保护及治理。应加快“两湖一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步伐,并以此为契机和突破口,全面开展调节水库的水源保护及治理。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方法、最经济的代价,争取预期效果,全面保证工程系统供水质量。3制定《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强化水源监管。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解决黔中地区缺水问题的关键性重大工程,为全面保证其供水水量的长期稳定与水质安全,应制定《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将工程的水资源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强化监管。4将工程的水源治理与保护纳入工程概算,确保资金支持。目前,三岔河水源工程河段水质污染严重,调节水库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严重制约着工程效益的整体发挥,因此解决整个供水工程的水质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篇5
这次全省防汛防旱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去年防汛防旱工作情况,分析面临的防汛防旱形势,研究部署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刚才,省水利厅振霖同志通报了全省汛前准备工作情况,省气象局光辉同志介绍了今年汛期天气预测意见,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了防汛防旱工作责任状,南京、无锡、连云港、盐城等四个市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周密部署,科学调度,*6年防汛防旱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
去年汛期,我省苏北特别是里下河地区出现了严重雨涝灾害,阜宁、建湖、射阳、宝应、楚州等县(区)降雨强度超历史,射阳河阜宁、射阳镇和新洋港盐城、黄沙港建湖等站水位接近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淮河流域同时出现洪水过程。进入9月中旬以后,淮北地区及沿江丘陵山区出现较为严重的秋旱。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防汛防旱指挥部的精心组织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夺取了防汛防旱工作的全面胜利。回顾去年的防汛防旱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里下河地区防汛抗灾工作,李源潮书记、梁保华省长和张连珍副书记亲临视察指导,对防灾抗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防指及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防汛排涝工作进行动员部署。里下河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严密组织、科学调度,保证防灾抗灾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加强指导,通力协作。去年汛期关键时期,省政府派出八个工作组,分赴扬州、泰州、盐城、淮安、徐州等地帮助地方做好防汛排涝工作。省民政厅、农林厅及时掌握全省的受灾情况,组织灾区恢复生产,妥善安排灾民生活。省发改委、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交通厅、环保厅等防指成员单位,派出工作组分赴挂钩联系市,协助地方共同做好抗灾救灾工作。
三是科学调度,抢排涝水。根据水雨情的变化,省防指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先后调度沿海四大港、江都站、泰州引江河高港站全力排涝,及时启动了刚刚建成的南水北调工程宝应站,开启安丰、东台、贲家集等多个抽水站,参与里下河区域排涝,同时利用淮安抽水站、石港抽水站抢排白马湖地区涝水,累计排泄涝水39.2亿立方米,有效控制了水位上涨,尽快排除了雨涝积水。
四是周密组织,全力抗灾。灾情发生后,受灾地区广泛动员组织,周密部署安排,全力进行排涝抗灾。盐城市迅速启动防汛抗灾预案,积极组织防汛抗灾,调用各种动力机械,突击抢排涝水,加大河湖清障力度,保证河道排水畅通,确保抗灾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扬州市宝应、高邮等地组织5.2万人对圩堤进行24小时巡查,投入抗灾人数达到23.3万人次;泰州市组织了4个防汛排涝工作组,赴兴化、姜堰、海陵及沿江两市一区指导做好防汛排涝工作;淮安市各防指成员全部上岗到位,突出抓好重点地段、重点区域的防汛排涝工作。驻苏部队和武警官兵也积极参与地方防汛抗灾工作,为夺取里下河地区防汛抗灾工作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调度水源,全力抗旱。进入秋季以后,淮北地区和沿江丘陵地区面对较为严重的旱情,积极调度抗旱水源,全力做好抗旱工作。省防指调度江水北调和引江济太工程,累计抽引长江水近30亿立方米,及时缓解了受旱地区的旱情。徐州市及时调度开启北坝涵洞、刘山北站、郑集站等泵站,为受旱地区补给水源;连云港市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加强水源管理和用水管理;宿迁市适时关闭涵闸,拦蓄回归水源,并调集机泵为受旱地区提水灌溉,确保了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
二、统一思想,居安思危,切实增强做好今年防汛防旱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关键的一年。认真做好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今年防汛防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分析防汛防旱工作面临的形势,正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把防汛防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牢牢把握防汛防旱工作的主动权。
一是对工程的抗灾能力要有清醒的认识。建国以来,我省坚持不懈开展水利建设,先后掀起了三次大规模的治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除涝、供水、降渍、挡潮五套水利工程体系,大大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还有一些防洪工程标准不够高,抗灾能力不够强。如沂沭泗地区防洪标准只有20年一遇,秦淮河、滁河、水阳江地区防洪标准只有10年一遇。流域性水利工程还存在不少险工患段,一些病险水库急待除险加固,滞洪区的安全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区域治理滞后,部分地区排涝标准不高。城市防洪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部分城市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淮北地区、沿海地区、丘陵山区仍然存在缺水的威胁等等。要高度重视这些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正确估计工程的抗灾能力,把准备做得更充分些,把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些,确保防汛防旱工作万无一失。
二是对天气变化的复杂性要有清醒的认识。根据气象部门分析,近几年来全省气候变化复杂,平均气温呈现升高趋势,暴雨、强雷暴、冰雹、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多发。预计今年汛期各种灾害性天气发生的频次较多,局部地区有可能发生内涝,雨季过后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干旱,影响我省的台风强度偏强,极端性、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呈增多增强趋势。另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长江中游汛期降水偏多,有可能发生大洪水。由于洪涝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目前气象科技水平还难以做到精确的中长期预报。对于防汛防旱工作来说,必须做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我们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坚持“警钟常鸣,常备不懈”,做到高度戒备、充分准备、严密防备,全面落实各项防汛防旱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三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支撑保障能力要有清醒的认识。当前,我省经济继续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上较快增长,全省经济运行快中趋稳、稳中向好,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经济社会越发达,对防汛防旱工作的要求就越高,对全社会安全保障能力的要求也越高。我省单位面积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总量均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哪一个地区都淹不得、淹不起。由于我省一些地区多年没有发生大洪水,部分干部群众防汛意识比较淡薄,存在麻痹侥幸思想。一旦防汛安全出了问题,将严重危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难、从严做好各项防汛防旱准备工作,夺取防汛防旱工作的全面胜利,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三、未雨绸缪,严阵以待,扎扎实实做好今年防汛防旱工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李源潮书记、梁保华省长作出重要批示,张连珍副书记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防汛防旱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按照科学防洪、依法防洪的要求,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各项防汛防旱工作,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提供坚强的防洪安全保障和水资源保证。总的要求是,在任何情况下,必须确保洪泽湖大堤、里运河大堤安全。在遭遇历史和标准内洪水时,保证各类水利工程安全,以及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安全。在出现超标准洪水时,采取应急措施,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发生严重干旱时,要确保城乡居民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按照这一要求,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险工患段处理力度。汛前多一份准备,汛期就多一份主动;汛前多处理一个隐患,汛期就多一份安全。从各地汛前检查的情况来看,今年我省安全度汛仍然存在不少隐患。当前,要抓住主汛期到来之前的有限时间,对影响今年安全度汛的工程隐患和薄弱环节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险工险段的处理力度,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逐一落实处理措施。对汛前能处理的险工隐患,要落实责任,增加投入,尽最大努力消除度汛隐患。对需要列入基建项目的工程,要及早做好前期工作,为工程早日实施除险加固做好准备。对一时难以处理的,要认真落实应急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二)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今年全省水利重点工程建设计划48亿元,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地要对照年度工期目标,全面推进治淮骨干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海堤达标、区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城市防洪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要采取有力措施,落实配套经费,加快工程实施进度,抓紧在汛前多做工程,尽可能使建设工程在汛期发挥效益。今年汛前,要确保完成新沂河整治和怀洪新河开工段及湖西大堤加固工程,庆安、崔贺庄、西双湖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黄墩湖、鲍集圩行滞洪区撤退道路建设等,基本完成新沂河海口枢纽工程建设任务。对于跨汛期施工的在建工程项目,要落实施工导流方案和抢险应急预案,保证度汛安全。
(三)切实加强河湖管理。河湖是防汛抗旱工程体系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沿江、沿河及湖泊周边的涉水开发建设项目日渐增多。有的地方非法围垦河湖滩地、填河填塘造地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河湖的行蓄洪能力。各地要按照《防洪法》、《湖泊保护条例》、《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河道??河湖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河湖工程和水域管理,落实长效管理措施,畅通河湖水系,维护河湖行蓄洪能力。要加大清障力度,按照“谁占用、谁补偿,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坚决清除河湖范围内的行洪障碍,确保行洪畅通。要继续打击非法采砂,保证江河岸线稳定安全。
(四)认真做好城市和水库防洪工作。要加快城市防洪建设进程,大力推进城市防洪排涝的关键控制建筑物和骨干排水河道工程建设,切实加强开发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和应付突发灾害的能力,确保城市防洪安全。要高度重视水库防洪工作,特别是病险水库、位置重要的水库以及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水库,要认真落实各级各类水库防汛责任人,备足防汛物料,落实好抢险队伍,严格按批准的汛限水位运行。病险水库要降低水位或空库运行,确保水库度汛安全。
(五)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各地要按照省政府批准的《*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认真做好水旱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要结合工情变化和汛前检查的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水利工程的度汛预案和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险工险段应急抢险方案、滞(行)洪区和江心洲安全撤退预案、沿海地区防御台风预案等。要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切实将地方抢险队伍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重点防汛县(市)要力争建设一支专业抢险队伍。各级防汛抢险队要抓紧进行培训和演习,提高实战能力。要按照分级储备的原则,及时增储补足防汛抢险物资,确保防汛物资数量充足、调运快捷。重点险工段要现场储备抢险物资,保证应急抢险需要。要加强气象和水雨情监测预报,加快防汛指挥决策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预警体系,提高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增强防御水旱灾害的超前性、预见性,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坚持防汛防旱两手抓。在做好各项防汛准备的同时,要坚持防汛防旱两手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做好抗旱准备工作。淮北各地要做好湖库蓄水保水工作,科学制定抗旱预案。沿运省属抽水站要做好长期抽水的准备,有关市县要抓紧维修抽水机组,疏浚淤积引河,随时准备投入翻水运行。要妥善处理好防洪与排涝、泄洪与蓄水的关系,通过科学调度化害为利,变洪水为资源,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
四、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全面完成今年防汛防旱工作任务
防汛防旱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大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强化协作配合,抓紧做好各项防汛防旱准备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第一,要严格落实责任。落实防汛责任制,是做好防汛防旱工作的重要保障。各地要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中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把防汛责任落实到每一座工程、每一处险工患段。要严格落实《地方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职责》,在工程建设、汛前准备、队伍组织、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等各个环节都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地要及时组织对新任领导的防汛业务培训,使其尽快熟悉情况。省防指已在《新华日报》上公布了全省大江、大河、大型水库、滞蓄洪区、重点防洪城市和重点流域性工程的行政防汛责任人和技术防汛责任人,各地也要将防汛责任人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第二,要严肃防汛纪律。洪水不分行政界限,上下游、左右岸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互谅互让、团结抗灾,在上下游洪水调度、左右岸用水协调、跨界河流管理等方面,下一级防汛指挥部要服从上一级防汛指挥部的指挥调度,地区防汛指挥部要服从联防指挥部的指挥调度,地方各部门要服从当地防汛指挥部的指挥调度。对不服从指挥调度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篇6
关键词:农村地区;饮用水;饮水安全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环境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国家大力提倡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以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饮水工程都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工作人员比较关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工程验收环节,但是很少有地区会建立完善的建后管理体系,导致工程建设完成之后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影响工程的正常使用。下文将从当前农村地区饮水供水安全以及饮水工程建后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入手,阐述如何提升饮水安全性与工程建后管理质量。
1. 提升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面积比较广,而且以村为单位,管理不够专业化。从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来看,许多工程都是因为建后管理体系不科学等问题导致饮水工程不能正常为农村地区服务[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如果不能保证饮水安全,会对社会稳定性产生影响,所以加强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建后管理,对保证饮水安全工程的正常运行及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问题主要包含下述几方面;
首先是工程建设项目资金来源问题。因为农村地区的饮水工程投资是通过筹集模式完成的,所投入的资金也是群众自筹[1],而当前大部分工程的管理模式虽然可以保证工程质量,但是在经费方面的支出也是巨大的,比如建设单位管理费、监理费等,各项费用支出较多。农补性质项目资金来源可以有效避免费用不协调的投资构成导致工程监管力度差,对提升水利工程建后管理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
其次工程项目建设经费不足也是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的要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已经从传统的解决饮水困难的角度上升为解决饮水困难的高度[3]。越来越高的建设标准代表工程必须要和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不仅要打造精品饮水安全工程,同时还要和道路硬化、村容等相关联,让饮水安全工程成为村庄和农村院落亮点工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建设资金的需求量[4]。工程建设难度和工程建设成本的不断增加,也增加了建设经费。对水性质不达标的一些工程,只能通过水质处理设备或者是从远方调取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两种工作模式对资金的需求量都较大。
最后是工程建后运行管理难的问题,部分地区的供水量不能满足工程的基本需求,导致工程不能正常开展,集中供水工程都是让专业的工作人员管理,通过该方式保证供水率。但是因为集中供水量和设计需求存在差别,所以工程很难正常运行。深水井是潜在危险比较大,如果工程是将深水井作为水源进行施工的,如果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导致工程不能正常运行[5]。如果要新打井,不仅要消耗时间,还要使用较多的资金,所以会导致工程停止运行的因素比较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也是影响农村地区安全饮水质量的要素之一,反渗透水处理工程的设备技术含量比较高,需要专业化的工作人员进行维护。但是工程在建设完毕之后,大多是让农村当地的人来管理维护,而当地的群众普遍技术水平比较低,这样会影响工程的运行质量。
2. 农村饮水供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对策
2.1构建科学化运行管理机制
农村饮水供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毕以后,可以让村委会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来选择管理者。明确管理者以后,村委会和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签订承包管理协议书,在协议书上明确村委会和管理人员需要进到的职责和义务,并且要通过书面的形式来明确水价基数以及水价调整原则,避免后期工作出现矛盾。双方要保证消防以及各种公益性质用水的注意事项,让工程运行及工程管理都有章可循,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群众利益,同时还可以让中标的管理工作人员更好的对饮水工程进行管理与维护,保证工程可以呈良性的态势继续运行[6]。
2.2从管理要求入手提升建后管理质量
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将农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基本保障,提供最为优质的供水服务,始终坚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经济体制要求,使其更符合农村地区的饮水工程特征,明确工程的产权归属和责任主体落实、权责统一等问题,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工程可持续利用管理体制以及科学化的运行机制来为社会发展服务,通过计量收费和市场运作等方式保证饮水安全工程可以长期的发挥自身效益。各村的村领导需要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和建设工作相同的位置,明确各方的责任,狠抓制度落实情况。村委会方面要组建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领导班子,由这部分工作人员来监督承包人收费以及承包人服务工作情况,通过长期不断的监管,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的去总结工作经验,结合自己村子的特点完善协议中的内容,提升工作质量。构建水质监测制度也是提升农村饮水供水安全和饮水工程建设后管理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定期的对水质以及管网末梢位置进行监测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提升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而保证农村地区饮水安全性。加强饮用水源保护问题,结合本地区的情况来规划供水水源保护区并拟定相应的保护条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水源地周围位置排污口管理工作,严禁使用有害的花费或者是会影响到水源水质的物品,全面提升水源地水质才能保证农村饮水供水安全以及饮水工程建后管理质量。
结束语:
农村饮水工程的数量比较多,而且分布比较散,区域差异性很大,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难度。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和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属于民心工程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使工程建设质量达标,如果没有良好的后期管理体系,也会影响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情况严重时甚至不能造福村民,反而给村民带来负担。上文从农村饮用供水安全和饮水工程建后管理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如何提升饮水安全性及工程建后管理质量,旨在让工程更好的为农村地区居民服务,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玲. 浅论莱芜市农村人畜饮水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J]. 价值工程,2010,06:168.
[2]杨光钊,谢新华. 浅论农村饮水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建后管理[J].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30-31+60.
[3]李仰斌. 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后管理 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05:9-11.
[4]权耿东,胡忠权,莫如国. 谈西吉县农村人畜饮水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04:20-21.
篇7
【关键词】:山区地区;水利设施管理;水库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6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有史以来,水利设施一直是影响人类的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贵州山区地形各异,水库众多,分布广泛,水库工程在农业发展、防洪、水力发电等领域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山区地区的农业发展方面水利设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农村水库的建设标准及工程质量相对较低。另外,加上管理力度不够,水库工程建筑被破坏现象严重,给水库的使用带来了诸多的隐患,不但影响了水利设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给下游居民带来生命财产威胁。因此,加强山区水利设施的管理工作,是保证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营的关键。
山区地区水库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
据近年的工作总结,我省山区地区水库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工程质量差,安全隐患大
许多水库建造于20世纪50~70年,由于当时经济条件较差,建造的技术水平落后,因而许多水库的质量和建设水平都很低,大部分都是土石坝,目前多数处于病险状态。这些水库基本分布在农村的村镇上游,还有的在县市上游,安全隐患极大,一旦发生险情,其后果不堪设想。
1.2管理设施落后
很多山区水库设立偏僻,远离交通干线,无进库公路,交通很不方便,既不便于管理,也不便于维修,更无法进行抢险。其次是水库与管理单位的办公地点距离远,办公条件落后、安全监测设备缺乏等。此外,山区水库大部分交通不便、通讯不佳。由于资金的缺乏,导致一些管理设施不能满足水库管理需求。对应洪涝灾害发生时,无法及时解救及处理事故。最后是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没有固定联系方式,因此一旦水库出现险情,在交通和通讯又不顺畅的情况下容易贻误抢险时间,造成严重后果。
1.3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
由于地方资金配套问题,导致了财权事权不匹配,从而影响了地方和群众对水库管理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一级的资金配套显得尤为艰难,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配套资金紧缺的问题。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越希望国家的资金来投入,但国家的资金都需要配套,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力各异,国家优惠的政策不同,因此各地的处境也不尽相同。
1.4管理队伍不完善
山区水库管理中,只有极少数的水库专门设立有管理部门或安排有定量的管理人员,很多水库没有专业人员管理或者采取承包商管理措施。因此,水库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人员的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由于水库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加上当地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交通通讯比较落后,很多专业的水库管理人员不愿意留在那些地方工作,使水库部门管理人员匮乏,整体员工素质低,管理队伍不全面、不专业、创新能力低,最终导致水库管理工作滞后或缺乏经验,对相关问题无法及时有效解决,不能满足现代水利管理的需要。另外,水库管理人员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水库的综合经营。所以,一些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增加水库收入方面,而很少与其它单位就水库管理方面进行交流。再加上资金的不足,单位很少派相关管理人员出去学习,最终致使水库管理水平低下,制约了水库的进一步发展。
1.5水库资源的忽视
水库是山区地区的农村及农业的发展的一大保障和资源,但当前现状忽视了水库管理部门应有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从水库工程运行开始,水库管理部门就要担起维护水库工程安全的责任。但是,水库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都是公益性的,基本上不需要任何报偿。但有很多水库管理部门没有能力去遏制这种现象和行为。当水库资源被其它不法机构或单位非法占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甚至是一些不可预测的危害。另外,水管部门无力阻止水库两岸的树林被砍伐和水库受到工业农业的污染,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破坏水库的使用,甚至影响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难以保证库水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山区地区水库管理措施探讨
针对山区水库的普遍问题,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其管理措施分析如下:
2.1完善工程和非工程设施
以实际情况为基础,逐步改善水库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保证水库防洪标准及安全运行。另外,要提高水库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硬件设备,水库的监管是水库管理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的工作,一定要增设监测设备,加强监测力度,进行坝体、坝基图纸的检测,增设渗透压力等观测设施,及早发现水库隐患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一定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事后一定要做精密的分析和总结,以便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相关的经验。可以考虑增设一个资料收集与汇总的科目,对水库的信息做定期的汇总,为科学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进行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养,加强专门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与其它单位之间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定期学习水库安全方面的教育课程,强化每个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警惕。改善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增强他们的主动性,这样将会更有利于提高水库的管理水平。
2.3保护水库资源
目前,工业、农业排污等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水库资源浪费和污染十分严重。针对这些现象,水库管理人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制定具有权威性的水库资源保护制度;制定水库环境保护条例和措施,并通过相关法律部门认证;加强水法执政力量,做好水库工程的保护工作;做好对水库资源的研究,合理地分配和安排各区域的功能,可以与农业水产部门进行协商,开展水产养殖事业,加强水库环境的监测力度,强化水资源的保护监管力度;合理地控制水价,形成制约;做好宣传工作,使得每个公民和单位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2.4加强日常安全检查,及时排除隐患
水务管理部门要把水库的安全检查和日常管理提到工作日程上来,改变以往完全由村集体人员“管理”的现状。由于农村集体人员主要忙于生产,基本无暇真正管理水库,思想认识上也体会不到水库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应由水务部门专员定期检查区域内水库安全现状,及时排查、报告整改安全隐患。避免因水库漫顶垮坝带来的农田毁灭、群众受灾、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等灾难。
2.5做好山区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
水库管理人员在日常巡查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整理形成书面报告,定期汇报水库的安全状况。对存在安全隐患,例如坝堤渗漏、溢洪道欠宽、坝高不够、坝顶宽偏小等问题,政府和水务管理部门要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去除隐患,做好维修和加固工作。
2.6加强资金统筹管理
水利是公益性很强的事务,搞好水利利益核算和补偿是协调好防洪、灌溉、生态、发电、航运各方面的利益的关键措施。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落实水利资金配套措施,督促水利项目配套资金的严格到位。在资金的使用上,要建立专项资金,加强水库加固等工程的招投标、资金分配使用、工程验收等监管工作,避免资金的挪用。
3、结语
山区水库管理上存还在许多的问题,处理好水库管理问题,有利于促进地方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各地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健全水库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做好安全巡查检查、除险加固、交通通讯设施建设和资金统筹等工作。科学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库资源,保证水库的正常运行,提高水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尹成杰.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走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J].中国水利,2011,(6):7-9.
戴凌君.水利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
王雅琴.传统水库管理向现代水库管理的转变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9):218-218.
篇8
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环境公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环境公害,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环境保护应当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原则,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各类学校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制定并落实环境质量任期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使辖区内的环境质量逐年提高和改善。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
环境保护规划应当突出重点区域、流域的污染防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
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或者修订,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调整工业结构和建设布局,支持、鼓励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和循环经济,重视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对环境标志产品的生产、资源及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防治污染的项目实行优惠政策。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控告。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和公民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
各级人民政府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机构建设。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专职或者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参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区域开发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拟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
(三)统一监督管理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四)管理环境监察和环境执法稽查工作;
(五)依法查处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六)组织协调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落实执法责任制。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本省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环境状况公报,在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
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企业,应当定期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组织本省的环境监测网络,并负责组织监测人员的技术考核工作。
因监测数据发生争议的,由当地或者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技术认定。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或者个人依法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当出示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的行政执法证件,并为被检查单位和个人保守商业秘密。
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接受检查。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所属的环境监察和环境稽查机构,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排污单位和个人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第三章 环境保护和改善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国家和本省的环境标准,提出划分本行政区域内各种环境功能区的方案,经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林业、农业、水利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内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经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划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区,对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预防保护区和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渔业水域等生态功能区,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功能的退化。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当缴纳生态环境补偿费,专项用于生态环境治理。
征收及使用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物价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有计划地控制和削减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指标和水质指标,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水环境的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不受污染。
第二十二条 沿海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应当执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发展生态农业,防止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和水土流失。
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及时回收使用后的塑料薄膜。
第四章 环境污染防治
第二十四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单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召开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将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报送审批机关。
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建设单位应当编制环境保护设计篇章。
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建成后,应当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产使用。
第二十六条 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评价资质,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第二十七条 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依法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申领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强度和排放方式、去向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在改变前十五日内向原申报登记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变更、吊销,应当予以公告。
第二十八条 排污单位可以委托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污染物集中处理或者从事环境保护设施专业化运营。
不集中处理的污染物,排污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的要求进行处理。
第二十九条 污染物集中处理单位发现排污单位交付处理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发生重大变化,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发生污染事故,并自发现之日起三日内报告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
第三十条 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缴纳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污染。
征收的排污费应当按照规定用于污染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提出限期治理的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三十二条 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应当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三十三条 工业企业应当实行清洁生产,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控制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凡国家和本省规定淘汰的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工艺、设备,应当停止生产、使用。
不具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工业企业,不得从事可能造成污染的生产活动。
第三十四条 生产、销售环境保护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的环境保护产品质量标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保护城市水源和防治城市水污染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建设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第三十六条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含有污染物的工业废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严格限制在地下水采补失调地区、海水入侵地区和地面沉降地区开采地下水。
第三十七条 禁止在经营活动中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第三十八条 单位或者个人向大气排放工业粉尘、烟尘和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恶臭等有毒有害气体,不得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排放标准。
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应当采取防燃、防尘措施,防止污染大气。
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淘汰氟利昂等消耗大气臭氧层的物质。
第三十九条 使用产生噪声和振动的机械设备、机动车辆、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噪声源,应当采取消声防振措施,产生的噪声、振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禁止在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采用其他产生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
禁止晚二十二点至晨六点期间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从事产生噪声污染的各种活动。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应当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证明并予以公告。
在高考、中考等特殊时期,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制止产生噪声污染的活动。
第四十条 禁止从境外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
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弃物。进口可作为原料、能源或者进行再利用的废弃物的,应当按照我国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废弃物的进口者和利用者,应当具备相应的污染防治条件。
禁止将产生严重污染的技术和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或者个体经营者使用。
第四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和废旧放射源,应当向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辐射环境管理机构备案,并按国家规定进行处置;依照国家规定不能自行处置的,按规定运送省放射性废物库贮存。
第四十二条 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立即向事故发生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接受调查处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当根据不同情节,按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进行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给予警告,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拒报或者谎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三)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的,责令停止使用,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的,责令停止使用,并对转出方处以三千元以上六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未采取消声防振措施,产生的噪声、振动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以及在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的,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六)晚二十二点至晨六点期间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从事产生噪声污染的活动或者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而未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证明的,责令停止作业,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即投产使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并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污染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其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污染严重,缺乏治理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关闭、停业。
第四十六条 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设施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重新安装使用,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措施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对辖区内环境质量继续恶化或者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有关部门为建设单位办理批准手续的,由作出该行政许可决定的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作出予以撤销的决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发放、变更、吊销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的;
(二)未依法向单位和个体经营者说明不予发放、变更、吊销排污许可证或者临时排污许可证的理由的;
(三)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不制止、不提出限期治理意见的;
(四)对应当受理的举报不受理,对已受理的举报不调查、不处理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对应当制止和查处的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擅自挪用排污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的;
(七)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自20xx年5月1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的内容防止污染
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防止破坏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篇9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淮安;文化遗产;遗存;保护与利用
淮安开挖运河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古代漕运、盐运、南北交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运河二千多年的开凿史上,淮安一直是漕运重镇。因淮安位于联系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的节点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地位,为历史上的淮安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历史的变迁中,运河淮安段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运河申报世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展开,采取具体的措施保护这些遗产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的保护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开发利用的设想,以便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并供地方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进行决策时参考。
一、淮安与运河淮安段的历史及现状
淮安,古称淮阴。大约在七千年前,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青莲岗文化。后来,淮阴成为东夷活动的重要场所。东夷是与华夏、苗蛮齐名的三大部族。东夷的一支是徐夷,徐夷又称淮夷。西周时,淮阴属于徐国;春秋时,淮阴是吴国和楚国争夺的战略要地。
淮阴开挖运河的历史似可上溯到徐偃王时期。北魏郦道元叙述上古时期徐偃王开挖的运河的情况时指出:“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徐偃王生活在周穆王时代。周穆王是周王朝的第五个君主,其生活时代大约在公元前960年左右。从“通沟陈、蔡”中可知,徐偃王沿泗水北上进入中原及陈国和蔡国时,开挖了一条联结天然河流的运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邗沟与“通沟陈、蔡”的运河联结在一起,建立了长江、淮河、黄河等水系间的联系,淮阴因此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会。
楚汉战争结束后,汉高祖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由此揭开了汉武帝时析淮阴县建射阳县的序幕。晋代,改射阳县为山阳县。此后,淮阴升格为郡(州),先后出现了山阳、淮州、东平、北兖州、东楚州、楚州、淮安等称谓。汉代以后,淮阴县与射阳县(山阳县)并存,出现了或同属一郡或分属两郡,或郡治建在淮阴或建在山阳的情况。然而,不管行政区划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就本质而言,都是在分析大淮阴以后出现的新行政区划。
邗沟的南端经扬州联系长江,北端经淮阴进入淮河,由淮河入泗水联系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条航道建成后,一是建立了江淮之间的直接联系;二是通过泗水可直接进入黄河下游地区。北宋以前,大一统帝国的政治中心基本上建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然而,当江浙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时,必须以运河为通道调集江南财富时,淮阴遂成为历代统治者重点经营的地区或城市。从大的方面讲,淮阴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淮阴政治地位提升与经济走向繁荣是在漕运的过程中实现的;二是淮阴盛产淮盐,淮盐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凭借特有的资源及航运优势,淮阴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隋唐以洛阳为运河交通枢纽,还是北宋以开封为运河交通枢纽,淮阴在漕运及促进商品流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隋唐以后,一方面中国的政治中心建在黄河流域,另一方面经济中心移往江淮及长江以南,因淮安位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节点淮河流域,独特的水上交通能力与地理位置决定了淮安的区域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如宋神宗赵顼熙宁十年(1077),楚州(淮安)的商税在全国名列第三。当时,全国商税超过十万贯的城市及地区有三个,名列第一的是杭州,年征收商税约17.3万贯;名列第二的是开封,年征收商税约15.3万贯;名列第三的是楚州,年征收商税约11.3万贯。因漕运而带来的商业繁荣必然带来城市的繁荣。与此同时,因淮安位于漕运的咽喉地带,历代统治者加强其地的水利工程建设及城市建设,从而为淮安保存较多的运河文化遗产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从历时的角度看,淮安政治地位的全面提升发生在明清两代。自明代在淮安设置漕运总督以后,清代又设立了漕运总督与河道总督。凭借强大的商品输出能力,淮安迅速发展成与省会城市并驾齐驱的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④。淮安是典型的运河城市,淮安兴衰和变迁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运河兴衰的历史。在这中间,淮安辉煌既见证了中国运河辉煌的历史,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运河衰落的历史。从这样的角度看,深入地解构运河与漕运及城市的关系,关注淮安即淮阴的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方面。
在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大背景下,作为运河线上的最重要的航段及水利工程枢纽,运河城市淮安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运河淮安段水利工程设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运河景观必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客观地讲,这是对古老大运河的一次“再发现”,也是对其价值的重新发掘,同时也是研究、保护、整治、复兴这座古老运河的机遇,是以实例从一个侧面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一个契机。
二、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基本构成
中国的运河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范围内水利规划、土木工程的最高成就。2006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整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年底,国家文物局正式将中国的运河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开挖运河的历史,运河的文化遗存远远地超出明清两代形成的京杭大运河的范围,乃至于人们对运河所指的范围、相关的物质非物质遗产构成等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如张延皓认为:“中国大运河遗产构成可包括运河工程遗产和由运河工程派生衍生的遗产二大类。”稍后,谭徐明亦认为:“京杭大运河遗产的核心构成是水利工程体系,由水道工程、水源工程、工程管理和附属设施四大工程系统组成。”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古代运河的理解和认识集中在京杭大运河方面,乃至于将京杭大运河视为中国古代运河的全部。其实,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中国古代有更悠久的开挖运河的历史。此外,将运河遗产的核心构成定位在水利工程遗产及由此衍生出来的遗产等方面也是片面的。古代开挖运河与国家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与稳定政治秩序有密切的关系;与发展漕运,稳定社会秩序有密切的关系;与发展商贸,加强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有密切的关系;与城市发展及文化传播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对于正确地认识和厘清运河文化遗产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为此,我们主张从更广阔的视野研究运河及运河沿岸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更为科学的角度分析和解构其存在的价值和文化意义。运河淮安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远远地超过了运河沿线的其他地区或城市。根据我们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航道及水利工程遗存
运河是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遗产。运河淮安段分布着许多见证运河航道、水利工程、城镇建筑等各类不可移动的文物,它们见证了运河沿线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活动和社会经济、城市建设、文化发展的历史。与其他航段相比,运河淮安段保存的古代水利工程设施遗存最多,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水利工程博物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运河工程史的缩影。
1.淮安段有不同时期开凿的运河航道遗存,主要有邗沟北段、泗水故道、龟山运河、盐河、太平河、张福河、老涧河、六塘河、通济渠(汴河)、沙河运河、洪泽新河、山阳湾等。
2.在历史的变迁中,运河淮安段与淮河、泗水、黄河形成了交汇之势,洪泽湖为运河航道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特殊的地理位置,铸造了运河淮安段特有的河口文化。主要的河口遗址有古末口遗址、古清口遗址、杨庄运口、小清口、仲庄运口、张福运口、淮口、汴河口(通济渠口)、磨盘口(新庄口、鸭陈口)、水渡口等。
3.淮安段有丰富的堤坝遗存,主要有高家堰、周桥月堤、高家堰滚水坝、中运河越堤、中运河旧堤、拦黄坝、康熙御坝、顺清坝、天妃坝石工、卞家汪石工、清口五坝、盖坝、济运坝、塘河东西堤、草湾双坝、淮安五坝、古运河石堤、清江坝、三义坝、草湾双坝、烟墩埽工、磨盘埽坝、竹络坝等。
4.淮安段有丰富的涵闸遗存,主要有清口水利枢纽遗址、清江大闸、清口石闸、码头三闸遗址、活动坝节制闸、王营减水坝遗址(西坝)、盐河头双金闸、盐河闸、仲庄闸、陶庄闸遗址、淮阴船闸等。
5.淮安段有著名的津渡遗址,主要有通济渠入淮口码头、清江浦石码头(御码头)、龟山御码头、清口御码头、王家营渡、武墩渡口、西坝老船塘等。
运河淮安段充分展示了古代运河工程的科技成就,为研究运河水利工程史、管理史以及具体的航道建设、堤坝、涵闸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搞清其历代航道变化的过程,可以为普查运河航道及历史航道地下文化遗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运河沿岸城镇及相关的文化遗存
运河在展示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成就的同时,还孕育了运河淮安段的古镇、村落和历史街区。这些文化遗存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历史,展示了运河淮安段绚丽多姿的文化风貌。具体地讲,运河沿岸古城遗址有淮安三城遗址、泗州城遗址、清河城墙遗址、甘罗城遗址、韩信城遗址、龟山城遗址等十多座遗址;有十多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名镇,如码头镇、河下古镇、王营镇、西坝镇、蒋坝镇、龟山镇等;有丰富的古建筑及遗址,如清江浦楼、镇淮楼、文通塔、淮安府衙、漕运总督府遗址、河道总督府遗址、清江浦丰济仓遗址、淮安钞关遗址、清江督造船厂遗址、韩侯钓台、韩信故里等;有展示历史的文化街区,如楚州区上坂街、清江浦丰济仓与草市口历史文化街区、花街与慈云寺历史文化街区、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清江大闸口历史文化街区、东长街历史文化街区、童年读书处至人民剧场历史文化街区等;存有内容丰富的石刻,如清晏园御碑林、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乾隆阅河诗碑、高家堰接筑堤工碑、清口灵运记碑、勺湖公园御碑、龟山石刻群、第一山题刻、三河闸历代石刻遗存、洪泽湖大堤石刻、洪泽湖大堤碑刻等;有分布广泛的庙宇及庙宇遗址,如惠济祠、吴公祠、陈潘二公祠、天妃宫、慈云寺、淮渎庙等二十多处。
(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运河淮安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淮安人民长期积累的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深入调查其形态,可为研究大运河对流经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播提供鲜活的实证材料。具体地讲,一是运河淮安段保存了大量的与运河相关的神话及民间传说,如无支祁传说、水漫泗州的传说、洪泽湖传说、龟山传说等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在保持固有习俗的基础上与运河文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富有个性特点的民俗。如金龙四大王崇拜、妈祖崇拜、老子山安淮寺庙会、洪泽湖渔家婚嫁习俗、洪泽湖渔家丧葬习俗、清口惠济祠庙会、淮河服饰习俗等;三是在运河文明与民间艺术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感染力强、富有艺术张力的民歌、戏剧、舞蹈。如南闸民歌、淮剧、淮海戏、香火戏、泗州调、程家戏、楚州十番锣鼓、洪泽湖渔鼓舞、泾口高跷、花船舞、龙舞、团团会等;四是创造了富有个性特征的技艺,如淮扬菜制作技艺、漕船制造技艺、洪泽湖渔具制作技艺、洪泽湖地区水车制作技艺、共和蒲草编织技艺等;五是运河哺育和创造了淮安的历史辉煌。如许多政治家、文学家或生在淮安,或在淮安驻足。他们留下的足迹及诗文丰厚了淮安的历史文化,为后人深入地认识淮安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如汉赋作家枚乘父子、南朝鲍照、唐代诗人白居易等、宋代诗人苏轼等、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瞿佑的运河纪行诗、晚清思想家龚自珍的运河纪行诗等都是人们认识淮安的重要载体。
(四)运河沿岸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运河淮安段保存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的活动成果与大自然有机地融合,构成了运河淮安段富有个性色彩的文化景观。
1.运河淮安段有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相互结合的文化景观。淮安位于淮泗流域,处在淮河、黄河、泗水、洪泽湖等的交汇处。淮河、泗水及改道后的黄河流经此地后,构成了淮安不同形态的水道。同时,淮安境内的湖泊密布,有洪泽湖、射阳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山子湖等,造就了淮安的湖光山色。河流与湖泊构成了淮安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此同时,人工河流(运河)与天然河流及湖泊拧结在一起,又构成了运河淮安段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具体地讲,这一景观就是经人加工过的自然景观和保持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2.运河工程是运河淮安段重要的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与具体的地形地貌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形态。淮安在运河及漕运中的地位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淮安在运河各航段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作为运河航运的重要区间,为保证其航道的畅通,历代统治者在淮安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这些水利工程的遗存与特定的地形地貌结合在一起,给淮安大地留下很深的印记。这些景观在改变居住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为研究大运河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料。
三、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现状评估
在运河开凿的漫长历史中,孕育了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这一文化集中地折射到运河淮安段的科学技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文学艺术、风情习俗、饮食文化等方面。深入地思考这一文化现象,以积极的态度对其进行评估,将有利于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一)航道及水利工程遗存现状评估
运河淮安段是古代运河及京杭大运河的关键航段。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运河物质文化遗址众多,承袭关系清楚,脉络可辨,是运河航道遗址的重要地区。“淮安北带黄河,南络长江,中贯淮河,与运河有不解之缘。春秋时,淮安属一度强盛的徐国。据载,徐偃王为北上争霸曾在淮安修运河人中原。稍后,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入淮处在末口(今淮安)。此后,魏文帝开挖山阳池,隋文帝杨坚开山阳渎(开皇七年,587),他们修整联结江淮水道的行为,为建立淮安与运河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淮安政治地位的提升以及社会经济走向繁荣与明成祖迁都北京、改海运为漕运有密切的关系。永乐九年(1411),明成祖朱棣下令疏浚洪武二十四年(1391)淤塞的会通河,“十三年(1415),始罢海运。是年,平江伯陈瑄又开清江浦五十里,导湖水以达清口。自是东南之舟浮于邗沟,济于淮,溯于河、于汴、于沁、于泗、于沂、于汶,沿于会通,入于卫,溯于白,达于大通,至都城六十里。”在明王朝的经营下,淮安成了京杭大运河的重镇。
目前,运河淮安段水利工程设施仍在使用的水利设施保存基本完好,如淮安水利枢纽、淮阴水利枢纽等。现有的航道基本上保持了历史航道的走向。其中,后,不同时段开挖的新航道成为航运条件优良的内河二级主航道,延续着大运河的航运功能。明清两代开挖的里运河,因其运输功能减弱开始成为淮安市内河道及生态景观廊道,并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输水线路;黄河故道因不再具备通航能力,开始演变为城市的生态景观廊道;盐河现为四级通航河道,经改造后将成为三级航道即建成可通航五百吨驳船的航道。与此同时,现有的运河航道、里运河航道等还有着防洪排涝的功能。如经过改造的黄河故道为行洪分洪河道。从现有的情况看,地方政府一方面在有意识地保护运河沿岸的文化遗存,另一方面因经济发展及建设的需要在不自觉的状态中或无情地破坏运河沿岸的文化遗存。现择其大要,叙述如下。
1.高家堰(俗称洪泽湖大堤)石工墙遗存。高家堰北起淮安淮阴区码头镇,南至盱眙县堆头村,全长70.63公里。因长期破坏和缺少必要的保护,地面上的石工墙基本遭受破坏,底部石工墙的完好率仅为26.6%。保存最好的石工墙底部为洪泽十堡到高良涧水电站段,该段石工墙共15.63公里,堤段底部的石工墙完好率达到70%。其中,周桥月堤、乾隆信坝和蒋坝石工尾保存最好,其遗存虽大部分埋入滩地,但完好率达74%。从另一个层面看,这些石工墙的底部虽保存较好,但因石工墙的上部已遭破坏并成为公路,故很难得到修复。
2.清口水利枢纽遗址等留有部分地面遗存。清口是京杭运河与黄河、淮河的交汇点,素有漕运咽喉之称。为防止黄河对运河的倒灌和侵入,明清两代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此修筑了淮阴三闸等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工程。这些工程建成后,在治黄、导淮、济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因后来运道不再使用,在、中遭到人为的破坏,乃至于与航道相关的堤坝、航道、船闸等拆除殆尽。尽管如此,其主要的水利工程遗存尚在,只要下决心保护,还是可以展示昔日的雄姿的。
3.清江大闸。该水利工程主体设施保存基本完好。清江大闸是陈碹开清江浦以后建成的。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1403-1424)年间,平江伯陈瑄开运河新道清江浦。史称:“碹访之故老,言:‘淮城西管家湖西北,距淮河鸭陈口仅二十里,与清江口相值,宜凿为河,引湖水通漕,宋乔维岳所开沙河旧渠也。’碹乃凿清江浦,导水由管家湖人鸭陈口达淮。十三年五月,工成。缘西湖筑堤亘十里以引舟。淮口置四闸,日移风、清江、福兴、新庄。以时启闭,严其禁。并浚仪真、瓜洲河以通江湖,凿吕梁、百步二洪石以平水势,开泰州白塔河以达大江。筑高邮河堤,堤内凿渠四十里。久之,复置吕梁石闸,并筑宝应、汜光、白马诸湖堤,堤皆置涵洞,互相灌注。是时淮上、徐州、济宁、临清、德州皆建仓转输。滨河置舍五百六十八所,舍置浅夫。水涩舟胶,俾之导行。增置浅船三千余艘。设徐、沛、沽头、金沟、山东、谷亭、鲁桥等闸。自是漕运直达通州,而海陆运俱废。”陈瑄开清江浦后,加强船闸等水利设施建设。这一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与里运河一直通航有直接的联系。然而,与清江大闸相配套的水利工程设施大部分遭受破坏,已无法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二)运河沿岸城镇及相关的文化遗存现状评估
明清两代,因漕运淮安迎来了历史上的辉煌,经济实力走在全国的前列。美籍华人黄仁宇指出:“1600年左右,明代一位作者列了一份全国最大城市的清单,清单上所列城市排序如下:北京、南京、杭州、镇江、广东、福州、苏州、松江、淮安、扬州、临清、济宁、仪真、芜湖和景德镇。在15座省会城市中,有5座坐落在漕河地区,其他几座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漕河,或者散发自己的生产品,或者输入消费品。”在全国十八座大城市中,淮安排列第九,其繁荣程度超过许多省会城市。运河淮安段两岸即从末口到清口五十余里间,分别有淮城、河下、河北、板闸、钵池、清江浦、王家营、西坝、韩城、杨庄、马头、清口等十多个城镇,这些因运河商品流通而兴起的城镇夹岸数十里,街市鳞次栉比,传递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信息,见证了运河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为运河文化遗存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运河淮安段沿岸城镇主要有淮安古城、清河县城、码头镇、河下镇、板闸镇、王营镇、小营镇、西坝镇、杨庄镇等。其中,保存相对完好的只有河下镇历史文化街区,其他城镇破坏极为严重,考虑到恢复性的保护投入太大,为此,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有计划地选择重点加以保护。
(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评估
运河两岸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口传心授、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根植于民间,是运河淮安段人民的生命记忆和活化的文化基因,同时也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和智慧的结晶。
目前,经过整理和发扬光大,已有部分遗产被列入国家和江苏省、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生长的环境发生变化,保存的环境日趋恶劣。特别是现代生活方式对运河沿岸原有的生活方式的消解,直接导致这些遗产的存在空间日渐狭小,乃至于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具体地讲,一些技艺因为老艺人的去世,没有传人,直接导致人死技亡的事件一再地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抢救工作迫在眉睫。如何更好的保护大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些祖先们创造并赠与我们的宝贵财富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已是不得不面对的大问题。
(四)运河沿岸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现状评估
运河淮安段具有文化与自然遗产水融的特色,天工和人工交融在一起,展示了运河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根据我们的调查,运河淮安段从竹络坝至清口保存了较好的郊野风光,生态环境良好。如运河沿岸——市区以南的开发区和楚州段沿运河两岸展开,有较好的田园风光。楚州城区的三湖一垠,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融合在一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略加整治,可恢复旧日风貌。
里运河沿线可分为市区和郊区两类。市区的工业化程度较高,对沿线文化遗存破坏极大。市区运河两岸分布了较多的工业企业。如淮海南路以西、淮海东路以南、漕运南路、运南西路等运河沿岸路段为传统工业区,这些工业区一方面破坏了运河沿线的文化构成,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淮安近代以来工业建设的成就。目前,这一密集区的企业及居住区正在拆迁,面临用地调整。与里运河平行的翔宇大道沿线分布有会展中心和新住宅区等大量已建或待建项目,这些建设项目开工后,对原有的运河文化遗产的保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城西北路以南段的乡镇企业拆除后,虽利用部分拆迁腾空的土地建设了河滨公园,但在建设中存在着毁坏运河文化遗存的现象。淮安枢纽以南的京杭运河与淮江公路并行,沿岸砂石厂等占用运河堤坝的现象十分普遍,环境不佳。
与市区相比,郊区因工业化程度低,现代化建设起步晚,因此保存了有较好的运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田园风光。然而,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背景下,运河沿线的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景观正逐步消失,存在着过度开发,大面积破坏运河沿岸文化遗存的危险。
黄河故道沿岸以居住区为主,两岸的黄河故道绿化风光带具有较好的景观环境。但沿岸住宅虽与河道隔开一定的距离,但建筑高度和密度较大,对运河风貌有所影响。盐河(淮阴区段)、老涧河(楚州区段)、楚州文渠的大部分河道位于市区,以城市型景观为主,并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周边环境和水质有待改善。龟山运河、张福河、盐河、老涧河航段及区间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两岸的郊野风光绮丽。
洪泽湖高家堰大堤以郊野型景观为主,生态环境良好,有国家级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高家堰大堤流动的空间布局,充满生命力的水系,以及洪泽湖的浩渺烟波,将大自然的风光通过人的刻意改造以浓缩和升华的方式再现,并与建筑、林木巧妙地有机结合在一起,融人工、自然、文化意境于一体,使自然化的人文景观与人文化的自然景观水融,相映成辉。洪泽湖生态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对于高家堰大堤等运河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近年来,淮安市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组织开展淮安运河文化遗存专题调查行动,在全市成立十二支文物普查工作队,对运河淮安段以及与之有关的洪泽湖、古黄河、古淮河、盐河等重点区域展开了调查,新发现与大运河有关的文化遗迹40多处。如航运局一号楼、二号楼是本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与运河文化相关联的文物,建筑本体保持较好,需要立即着手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加强保护;丰济仓遗址仅存的三幢20余间房屋被周围大量新建房屋包围,急需对其内部房屋资源情况进行调查,着手制定保护规划。
四、运河淮安段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运河2000多年的发展史上,淮安地处重要航段,其社会经济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明清两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节于此,使得淮安一度成为全国的漕运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淮盐集散中心等,运河见证了淮安的历史,奠定了城市的格局,繁荣了城市的经济,丰富了城市的文化。
近年来,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展开,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运河文化遗产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和重视。如2007年底,淮安市文物局委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淮安市文物保护紫线规划》,相关文物的保护真正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又如有关部门对淮安运河水利工程及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现状的分项评估的结论是,管理状况良好的占54%,管理状况一般的占28%,管理状况较差的占18%。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进一步保护和利用这些遗产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其一,开展专题研究。京杭大运河作为“文化线路遗产”,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俗等众多领域反映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其坚韧的活力和独有的魅力保留和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淮安段存有大量运河设施、古城街区、特色民居、道观庙宇、地方会馆、园林建筑、名人遗迹,构成了运河沿线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和文物名胜,展现出淮安绚丽多姿的运河文化风貌,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已做的工作有:(一)配合运河“申遗”,组织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来淮安,向专家们推介淮安的运河文化遗产,如向他们介绍古清口水利枢纽工程的遗产价值、介绍淮阴三闸在运河水利工程史上的成就。(二)召开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目前已举办数次。(三)点校和出版相关的运河文献,如荀德麟主持了部分运河文献的整理工作,张强主持点校了一批地方文献。这些文献为提高运河城市淮安的知名度做出了努力。(四)参与运河沿岸城市的研究合作,淮安市政府多次派员参加运河城市论坛,等等。在这些方面,淮安市政府及相关人士虽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地深化。
其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新的运河淮安段的保护条例。2005年,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性规划》,对贯穿市区36公里的里运河本体及沿河区域提出主导性保护意见,初步建立了遗产评估系统,对各遗产点进行价值分析、制定保护措施,进而将这一系统纳入运河辅助规划系统中;同时编制完成《河下古镇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驸马巷——上坂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清江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码头古镇总体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10多个,对与运河有关的历史街区、古镇古村、治水遗迹等均提出明确的保护要求。2007年底,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淮安市文物保护紫线规划》,该规划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为大运河淮安段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规定在大运河保护范围内,不准私搭乱建,不得割断居民与运河的时代联系;在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要事先征得文物部门的同意,尽量保留运河的原有肌理,使运河保护真正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2008年10月成立了淮安市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规划》,已于2009年11月底编制完成,这个保护规划符合淮安运河及其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对于淮安更加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我们以为,因运河淮安段文化遗存调查方面不够准确和全面,需要重新普查,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方案。
其三,对运河淮安段文化遗存作必要的修缮。为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淮安市制定了运河文物保护修缮计划,有选择地对运河沿线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修复。2007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古末口遗址、古清口遗址、清江大闸、漕运总督署遗址、码头“三闸”遗址、淮安钞关遗址、淮安丰济仓遗址、乾隆阅河御诗碑、竹络坝、河下古镇等16处运河本体及沿线相关文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重要保护节点。目前,淮安市已为每一节点刻制并树立了黑色花岗岩文物标志牌,以切实加强保护。2003年以来,淮安市从城市维护费中每年安排150万元文物保护经费,用于重点文物古迹特别是运河文化遗产的维修和保护。较大的项目,还另外安排专项经费。运河沿线各区县也积极投入资金,和市里上下联动,共同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三年来,淮安市用于运河沿线文物古迹维修的资金就达上亿元,先后组织维修了淮安钞关遗址、清江大闸、吴公祠、大王庙、陈潘二公祠、圣谕祭祀碑、润州会馆等十多处有关大运河的文物古迹。市政府还拨出专款支持楚州区维修和保护运河名镇——河下古镇。淮阴区也投入巨资维修码头古镇漂母墓、韩信故里、枚乘故里等文物古迹。
其四,实施运河水环境整治工程。水体污染是运河淮安段难以解决的大问题。运河淮安段的水源主要来自洪泽湖,洪泽湖的水源主要来自淮河。淮河中上游水体污染严重,直接影响到运河淮安段的水质。此外,在工业化及现代化的进程中,淮安本身也存在着因排污引起污染运河水体的问题。淮安市历届政府都重视运河水体保护及环境整治,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运河水体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始终不尽人意。随着陆运兴旺、工业发展,城区古运河水运功能消失,工业污染、农业污染、航运污染、生活污染、码头污染、旅游污染都集中反映到运河的水体上。建议淮安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提高治理和管理水平,尽快地恢复运河淮安段历史风貌。
其五,加强非遗保护。淮安市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世纪70年代,文化部门曾专门组织人力,对全市的民间文学、歌谣、谚语进行搜集、整理和出版。近几年来,淮安市坚持非物质与物质并重,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通过举办保护成果展、民间文艺展演、工艺品展示等形式,宣传、弘扬淮安民间文化,并采取资金扶助、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和扶持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但我们认为,这一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
五、运河淮安段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在运河申请世界遗产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运河淮安段文化内涵,保护运河文化遗存,延续运河文脉,传承历史文明,在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中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很多事情要做。为此,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打算就运河淮安段的现状提出一些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建议。
其一,充分发挥现有运道的航运功能。大运河是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航运与运河的生命息息相关,没有航运大运河将失去最核心的文化价值。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为我国南北物资流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依然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内河水运网络“一纵、两横、两网”中唯一的纵向通道,也是北煤南运和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大通道。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大运河又被赋予新的功能,大运河的文明在流淌中得到新的延伸和发展。需要提出的问题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现有的文化遗存是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其二,建议政府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申报世界遗产的进程中。四通八达的运河建立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关系,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凝结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的成果,既是一部展示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2006年6月,京杭大运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大运河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从另一个层面看,2009年至2014年是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关键时期。具体地讲,2009年至2010年是启动阶段,2011年至2012年是保护、整治阶段,2013年至2014年为申报阶段。从国家的层面看,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资源调查和认定工作,明确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思路,改善了部分大运河文化遗产本体和环境景观的保护状况,在运河保护和申遗已全面启动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乘势而上,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充分挖掘大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盘考虑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把积极申遗的过程变成加强大运河保护与开发管理的过程,推动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申遗宣传,弘扬本地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使运河成为展示本地区文明的重要窗口。
其三,根据区域特点积极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长期以来,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为社会所公认,但往往容易忽视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由此造成文化遗产的价值一直被低估,资源效应未能完全释放。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众多的水利工程遗存、历史文化遗存以及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名城古镇。如果再加上运河沿线尚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丰富了。《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规划》确定,淮安段大运河水工及相关文化遗产共35项119处,淮安是镶嵌在大运河上面的一颗明珠,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需要淮安。这笔宝贵的文化资源应在淮安的经济发展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为此,我们主张通过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来培育旅游景点、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以便把文物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近年来,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淮安府衙、明祖陵等景点展示利用所取得的良好效益,为运河遗产产业化作出了有益探索,今后还应在运河核心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方面多下功夫。
其四,市区运河沿线工厂林立,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以来淮安工业建设的成就。这些工业成果虽然有破坏运河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文化遗存的一面,但它们本身也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新的文化遗存。鉴于此,能否将有意识地保护与工厂拆迁结合起来,在整治和恢复运河沿线的文化景观和自然生态的过程中,将淮安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历史与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地融合起来,借此机会作保护与利用运河文化遗产的新探索。
篇10
关键词: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发展
Abstract: coal mining provides the guarantee for human energy supplies, after the mining subsidence also affect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subsidence new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to cultivate new growth point, developing the local economy, improve the level of liv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coal mining subsidenc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煤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煤炭开采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塌陷、荒废。严重影响了矿区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快速的城镇化进程敲响了警钟。生态文明首次在十报告中提出,这充分证明了对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成为当今的热点问题,采煤塌陷区作为资源型城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各种因素的矛盾共同体,其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治理开发采煤塌陷区,修复其生态环境,产业转型,拓展新的发展思路成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2.塌陷区生态恢复
2.1指导思想和目标
2.1.1指导思想
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的实施相衔接,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因地制宜,按照生态恢复程序进行塌陷区生态恢复。以恢复生态生产力为基础,以补充耕地为重点,以全面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形态为目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改善土地条件,优化生态环境,恢复土地资源生产力,重建生态一经济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保障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1.2生态恢复目标
经过综合治理,全面改善稳沉区的土地条件,非稳沉区实现宜地宜用;培肥土壤,改善生境,恢复植被,保证生物群系正常演进,恢复生物多样性,促进食物链完整;根据基础资源条件,建立生态一经济模式,完善技术配套;改善景观,把部分塌陷区建成宜生产、宜居住、宜观光的环境优美区。近期建成适宜恢复和开发的生态格局。中期保证生态—经济功能走上稳定恢复,并取得显著效益。远期塌陷区治理总面积达到全区塌陷稳沉面积的8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面恢复,效益优于塌陷前水平。
2.2生态恢复的原则和程序
按照统一规划,分片治理,分期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进行针对性、整体性、综合性生态恢复。在充分调查、评价塌陷区条件及特点的基础上,设计恢复方案,制定行动计划。
(1)改善环境,确保生态安全。开沟筑堤,防止洪涝侵袭,沿河坝堤修建排灌站,做到雨季能排。
(2)实施土方工程,整治塌陷土地。挖低填高,控制稳定沉陷区的水面水位;建立坡地、浅水湿地和深水区整体格局;平整土地,建成农田、园地和林地。
(3)恢复植被,培肥土壤。浅水湿地栽藕和其他湿生植物;深水放养水生植物;耕地和园林地,建立农作制度,种植适生农作物。
(4)搞好水利、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工程配套。
(5)搞好技术配套,确保恢复进程。
2.3生态恢复措施
2.3.1工程措施
塌陷区生态恢复首先要采用工程改善土地条件,包括:
①整治土地。对能恢复为农田的地块,按标准耕地的要求进行平整,按照有利于种植、机械作业、水土保持和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划定作业单元。
②整修水利。根据田块布局和田间渠系规范要求,考虑复垦后种植制度、灌溉水源和排水容泄区的地形条件,结合整修恢复塌陷区原有水利设施,完善水利工程。
③整修道路。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和塌陷区实际情况,按照等级标准设计路网布局,充分利用塌陷区已有道路,采取新修与复旧结合,全面改善恢复区道路。
④建设防护林网。按农田防护、生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统一要求,兼顾农田、道路、水渠、水体绿化,设计林网、林被斑块和廊道,建成结构、功能和景观协调的绿化体系。
⑤治理塌陷湿地。根据塌陷深浅和开发需要,设定水体和低湿地功能,根据功能定位,整治成自然恢复区、种养经营区和观光游憩区。
⑥村庄拆迁。结合移民并村,对塌陷被毁村庄进行拆迁,对拆迁后的土地进行整治,纳入统一恢复规划进行复垦。
2.3.2构建生态经济模式
根据塌陷区的类型和土地条件,在生态恢复整体框架控制下,设计构建不同的生态经济模式。借鉴外地经验,可供选择的生态经济模式有:恢复耕地,发展粮、菜种植和畜禽养殖;恢复林草地,以林草复合种植为基础,发展养殖和加工生产;恢复湿地,种植湿生植物和相应发展加工业;恢复水面,发展水产或水禽养殖;利用农、林、水组合景观,发展观光游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恢复模式,同时组织技术配套,沿着一定方向进行培育和经营管理。
2.3.3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恢复
为了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重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在土地条件改善的基础上,恢复植被,重建初级生产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重建食物链网。①确定农田格局和种植制度,优化作物结构;②按设计方案植树造林,恢复稳定性植被,特别要注意加密林被斑块和廊道,提高覆盖度;③以加强保护,自然恢复为主,结合人工栽植,恢复湿地植被;④优化生境和严格保护相结合,恢复动物种群;⑤制定生态恢复区生物保护条例,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恢复的干扰。
2.3.4培育土地资源潜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根据恢复区的土地利用方向,采取相应措施培肥土壤,增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改善耕作和保护植被覆盖,严防土壤侵蚀;增施有机肥和保护植物残体自然归还;坚持生态恢复方向,不随意转换土地利用。建立适宜的生态恢复模式,加强技术调控,改善管理,注意开发利用与资源潜力维护相结合,利用要服从恢复,加快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产业创新思路
3.1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城郊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城郊农业处于城市农业的初级阶段,其主要功能在于满足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市农业处于城市农业的高级阶段,在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上更加突出农业的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要发展都市农业就要对原来城郊农业副食品生产基地功能进行提升和拓展,而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是在都市农业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现在,泥河镇的农业基本上还是完全农村农业。因此,近期发展的城郊农业,远期发展的都市农业,主要是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从市场需求来讲,资源型城镇环境质量差,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的需求很大。结合现在所处的区域位置特点,选择新时期农业的发展方向将主要是为大城市生活服务,以后应大力发展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以满足未来城市发展对农副产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要。
3.2适当发展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的发展要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结合起来,在有条件接收部分旧城区转移来的产业类型的基础上,近期将大力支持发展一些建材等工业类型,积极引导发展无污染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新兴工业一律进入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入园。同时,还要考虑下岗职工的问题,在环境条件可以情况下,要发展一些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业。
3.3发展第三产业
结合为矿区职工生活服务配套,配合相应的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形成以文化教育、居住休闲、商业贸易、会议度假旅游等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要扶持当地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先导作用,引导本镇范围内的居住休闲区开发建设,建成有特色的高尚住居群落,形成良性发展的商贸—居住区。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在塌陷地整治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当地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建设有市场前景、有基础条件支撑的旅游项目,结合原有的旅游资源,纳入整个“大旅游”系统。按照生态旅游的定性和特点,结合本地区的条件,生态旅游应尽力体现三大“基地”的功能:(1)生态农、渔业生产基地;(2)生态景观观光、旅游度假基地;(3)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在产品开发上,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兴建水上公园。通过兴建游乐设施,建立水上公园,不仅能改善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而且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2)开展农家乐旅游。农家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态旅游模式,在塌陷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开展以观光、体验农业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展示无公害蔬菜园、水产养殖园、畜牧养殖园、经济果林园,不仅能使游客了解塌陷区整个生态农业系统,而且通过参与农业活动,体验农家生产和生活,从而进一步了解生态修复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3)发展工业旅游。工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以工业企业以及工业历史遗迹等为载体,游客通过对工业景观、工业流程、劳动场面等内容进行参观、学习和劳动,以此满足游客的求知、猎奇和购物等旅游需求的专项旅游活动。随着部分矿井煤炭资源的严重枯竭,一些矿井陆续关闭,矿井关闭后,井下的设施保存完好,可作为旅游景点来开发,开展探险旅游。采煤工艺先进、采煤过程神秘,对旅游者有一定的吸引力。建设煤矿科技博物馆,建立煤炭生产流程模型和模拟工作区、煤矿矿床形成的演化史、煤矿资源发现研究史等,逼真地展示神秘的地下采矿过程,体现煤文化,建立采煤塌陷地生态工业园,利用生产流程参观游览,让人民了解循环经济,也是值得开发的工业旅游项目。
4.结束语
如何让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既有资源丰富时的辉煌,也能在资源枯竭时成功转型,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本文仅以此做为一个探讨,为更多的专业人士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光全,何书金,郭焕成. 矿区废弃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2] 岑慧贤,王树功.生态恢复与重建.环境科学进展,1996年06期.
[3] 聂振龙,张光辉,李金河.采矿塌陷作用对地表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神木大柳塔矿区为研究.勘察科学技术,1998年04期.
[4] 陆建华,周锦华.开滦矿区开采塌陷特征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矿山测量,2000年01期.
[5] 韦朝阳,张立城,何书金,赵桂久.我国煤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综合整治对策.地理学报,1997年04期.
[6] 常秋玲,康鸳鸯.河南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浅析.中国矿业,200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