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2-23 17:4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对策建议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多层次信贷资金需求持续加大,农村金融服务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供给的实际需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改善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农业农村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低。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营业网点收缩较多,加之服务该地区的部分农村信用社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从该地区退出,金融网点出现了空白,导致这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严重缺位,农民办贷难,存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极大的影响了金融“三农”支持力度。

(二)农业保险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农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容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风险影响,而且目前农村保险服务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中心企业的风险的评估,成为阻碍农村金融机构借贷的主要原因。同时,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规模小,农业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

(三)信贷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以来,在强化内部管理和严格风险控制的条件下,基层行贷款审批权限大部分上收,在信贷投放上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情况较普遍。小额信贷公司、邮政储蓄银行、村镇等由于受后续资金来源制约等多种因素影响,信贷业务拓展缓慢。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基础薄弱,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对农民和贷款需求难以有效解决。

(四)农村信用环境欠佳。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诚信宣传,法律维权等措施的实施,农村信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部分农村等、靠、要思想严重,失信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金融部门的积极性。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涉农金融机构改革。在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上,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专业化农业政策银行方向加快推进改革,全面承担起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期、微利甚至无收益“三农”项目的政策性信贷支持,不断扩大政策性信贷投放规模;争取建立国家政策性保险制度的省级机构体系,完善商业保险和政策性保险之间的连接机制。在商业性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上,重点是推进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完善法人治理和运行机制,抓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规范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积极引导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在合作性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上,要鼓励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允许金融机构入资金,面向社员提供金融服务。

(二)进一步完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在三农信贷市场方面,应鼓励和支持地方性中小银行发展,培育和发展具有多样性、竞争性和高效率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适当放宽对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限制,规范民间借贷健康发展,扶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形成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以及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适度竞争机制。

(三)充分发挥保险对农业和金融信贷的补偿保险作用。一是由国家、保险公司、地方政府和农民共同承担农业风险。二是采取自愿保险和强制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行农业保险,提高保险覆盖面,政府对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引导农民提高参保意识。三是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农业信贷风险基金,适当承担非人为因素造成的涉农贷款损失。

(四)进一步丰富三农金融服务内容。在货币政策上,核心是“差别”,重点是完善差别准备金制度。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按年度设定并动态执行相应的准备金率,以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和普适性。特别是要注重贫困地区发展的金融服务问题,采取导向性更强、力度更大的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加快改革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在利率定价方面,核心要“让利”,重点是培育和扶持三农发展。制定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各金融机构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筹资成本以及借款人的类型、资信状况和风险程度等因素,形成囊括成本、收益、风险、市场等各个因素的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国家政策和上级业务部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让利于农民。在财政政策上,核心要“多予”,重点是建立健全涉农贷款贴息政策。应及时落实有关涉农贷款贴息资金,积极采取措施逐步增加担保基金数量,通过财政杠杆作用,发挥“小补贴撬动大资金”的政策效应。在税收政策上,核心要“少取”,重点是加大税收减免优惠。建立以县域机构和涉农贷款投放双层纬度的税收减免制度。

篇2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一)农户信用档案建设与评价情况

博州辖下两县一市一口岸,总人口48.73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2.21万余人,农户数8.15万余户。辖内已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和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的有,博乐市农村信用联社、精河县农村信用联社、温泉县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博州分行、农业银行博州分行和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共33个金融机构网点;正在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的有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共5个金融机构网点。截至2012年4月末,全州涉农金融机构已为7.29万户农户建立经济档案,占全州农户数的89.45%,评定信用户5.8万户,占建档农户的79.56%。

(二)惠农卡的发放及授信情况

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用服务,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推广发行“惠农准贷记卡”。截至2012年4月末,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发行“惠农卡”0.02万张,授信0.02万户,发放小额农户贷款1990万元。

(三)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情况

截至2012年4月末,全州已评定信用农户5.8万户,占建档农户的79.56%,评定信用村、信用乡(镇)分别达129、4个。

(四)农村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情况

博州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对农村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每年的评定工作,截至2012年4月末,全州涉农金融机构已对166户农村中小企业进行了信用等级评级,全州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37286万元,分别占全州各项贷款余额和涉农的49.51%和55.05%。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情况

据调查,截至2012年4月末,博州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2户,有3户在人行征信系统中拥有信用档案。

二、采取措施

(一)政府推动、人行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参与,积极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机制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实践中,博州中支结合人总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指引》,制定《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博州地区农村信用社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即以“信用工程”创建为载体,以农村征信体系和农村信用宣传为抓手,以建立、完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同时与自治州政府沟通协调,以博州政办发〔2009〕90号建立起了由19家成员单位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及要求,在全州建立起了以地方及农五师党政为服务的组织主体、以人民银行为服务的指导主体、以村队及连队为服务的传导主体、以涉农金融机构为服务的营销主体的“四位一体”合力互动的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机制。

(二)积极开展农村征信宣传工作

博州中支通过三个方面全面推动农村征信宣传工作。一是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征信宣传网络体系。为全面推动博州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博州政府批转了由博州中支起草了《博州农村征信宣传工作站创建实施方案》,成立了博州农村征信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了“县(市)-乡(镇)-村三位一体”的农村征信宣传网络体系,为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构建了坚强宣传阵地。二是开展了“金融知识进牧区,征信宣传入草原”系列活动。博州中支组织金融机构成立了“征信知识宣传队”,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方面的知识带入牧区。三是举办农五师“三信工程”创建宣讲暨“征信和金融知识进团场”宣传周活动。为全面推动农五师信用环境建设,加快农五师“三信工程”创建步伐,博州中支在兵团农五师9个团场开展了“三信工程”创建宣讲活动暨“征信和金融知识进团场”宣传周活动。在活动期间,举办了30多场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实现3000余名团场职工与信用知识的“零距离接触”,为农五师开展农牧团场信用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制度建设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民的信用工程,必须有严密的制度来推动它的发展并防患于未然。因此博州中支制定了《全面推进博州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和《兵团农五师开展信用工程建设暂行办法》,在博州地方以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在兵团农五师以创建“信用户、信用连队、信用团场”为主要载体,以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基础,健全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征集机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和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四)涉农金融机构实施利率优惠措施,积极服务“信用户”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以来,博州各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设计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科学评出农户信用状况,不断增强农户信用意识,为农村金融机构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合理放贷提供参考依据,并对“信用户”实施利率优惠政策。据调查,博乐市农村信用联社一年期基准利率为6.56%,对 “信用户”实行上浮10%的利率优惠政策,利率上浮空间大大低于信用评级较低的农户。利率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博州农户信用意识逐步提高,为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取得成效

(一)农民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

截至2012年5月末,博州有3万户农户获得贷款,农户贷款面达37.43%;农户贷款余额185359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883269万元的20.98%,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42589万元,农户联保贷款65161万元。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信用社增效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作为支农主力军,博州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经营专业户贷款,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集中体现在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932元增加到2011年的8008元,高于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同时,全州三家农村信用联社近几年以来,已连续实现盈利大幅攀升,实现了社农联动发展。

篇3

一、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符合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精神,是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配置,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性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促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创新金融支付手段、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实现,拓展农村金融市场、促进金融业繁荣发展,服务方便群众、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从推动科学发展出发,将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广“寿光模式”,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身不出村存取款、足不出户可缴费”的优质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支付服务整体水平,让现代化金融服务惠及更多农民。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适度竞争。根据支付结算业务量和支付需求情况,科学规划金融支付网络布局,积极推进体系建设。在总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让农民群众自主选择服务好、使用便捷的金融支付工具,以适度竞争促进服务水平提升。

(二)分层实施,稳步推进。根据农村行政村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状况等差异性,分层次配置不同的金融支付工具。2012年选择青州、安丘、诸城3个市实施重点推进,待条件成熟后,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

(三)强化监督,风险可控。强化监督检查,保障金融支付体系安全运行,确保风险可控。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加快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终端布放,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金融支付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农民取款难问题,确保在2012年底前,金融支付服务范围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

(二)具体目标。

1.到2012年底,涉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开通助农取款服务,在每个行政村至少布放1台金融基础设施(ATM、POS、电话支付终端、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等),提供助农取款服务。对于人口数量多、经济相对发达的行政村,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要全部进驻提供助农取款服务;对于人口数量少、经济相对落后的行政村,选取至少1家金融机构提供助农取款服务。

2.实现全市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量比2011年增长20%,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基本建成完善的内部清算网络,能以电子方式办理跨行支付业务;农村地区人均持卡量不少于1.4张,较2011年底增长20%;ATM、POS机具布放数量较2011年底分别增长10%和20%,分别达到1318台和10868台;国家各项补贴全部通过银行账户和银行卡发放。

四、金融机构工作任务

县域以下所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主动承担建设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扎实做好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在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布放力度,增加ATM、POS、电话支付终端和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等金融基础设施在镇街和行政村的布放量,普及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等,有效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推动银行卡的普及应用。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扩大助农取款服务点规模,其中助农取款服务受理终端可使用普通POS机、带硬件加密功能的电话支付终端(即农业银行“转账电话”、邮政储蓄银行“商易通”、农村信用社“电话POS”)或农村信用社“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

(二)明确量化指标。各金融机构要制定针对农村市场的金融支付服务计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量化建设工作指标,提供有效的农村金融支付服务。到2012年底,农业银行惠农卡发行达到82万张,农户覆盖面达到60%以上;“三农”服务站达到3000个;

ATM投放量达到500台,自助服务终端达到190台;POS机投放量达到2500台;转账电话投放量达到4.2万部;个人网上银行达到65万户,电话银行达到75万户,手机银行达到45万户。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布放农民自助设备终端1600台,助农取款

POS机2000台,万村千乡工程信息机按照市商务局确定的商户全面布放,农村信用社布放电话POS机6500台、ATM取款机700台,在农村地区布放电子机具总量达到10800台。

邮政储蓄银行以“商易通”为主要支付结算工具,以全市268处网点为依托,在2012年底前完成全市9600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实现服务网点行政村全覆盖。

(三)做好风险防范。要制定严格的日常管理和风险控制方案,并实施严密跟踪、监督,有效防范和杜绝假币风险、操作风险和资金流动风险,促进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安全、顺利进行。

五、扶持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自2012年起,财政部门在3年内对涉农金融机构新发放的5—10万元的农户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地方留成部门给予等额补贴,并按该利息收入的10%计算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补贴,累计补贴额不超过3年内涉农金融机构电子设备投入、运行维护费用的50%。未完成量化指标的涉农金融机构不享受补贴。补贴资金从涉农金融机构因业务拓展新增加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中解决,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县(市)和市、区财政共同负担。

(二)强化资源配置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积极引导各类涉农政策性财政补贴和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由布设网点的银行机构,并通过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直接发放。银行机构的选取要重点向服务质量高、设施布放量大和行政村覆盖范围广的银行机构倾斜。

六、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人民银行、银监分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委农工办、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经信委、市工商局、市农业局、市海渔局、市粮食局、市供销社,以及各金融机构市级管辖行、银联商务分公司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市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民银行。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工作开展。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有力有效进行。

篇4

一、政府支持,构建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一)找准结合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大量民生投入向农村倾斜,大量公共服务走向农村。如何保障各项公共服务政策的落实,对公共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深入总结推广寿光、诸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潍坊市提出了以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为载体,推进农村金融财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大力推进实施农村金融财政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并在安丘市先行试点,探索建立起了“两个融合、三个全部、四个结合”的农村金融财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潍坊模式”。

(二)实行政策引导

潍坊市政府在将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列入2010—2012年20项金融重点工作和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项目的基础上,2012年4月份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出台财政扶持政策,对参与金融机构3年内新发放的5—10万元农户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等额补贴,并按该利息收入的10%计算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补贴,初步测算3年补贴将达1.4亿元,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加强协调督导

推动市县两级政府成立以分管金融工作的领导任组长,人民银行、银监局、金融办、财政局等18个部门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先后召开现场会、调度会20余次,加强沟通协调,研究工作措施,推动建设工作有序有力有效进行。

二、金融财政资源有效融合,实现“三个全部”

(一)财政补贴项目全部纳入,扩大服务范围

加强与财政、民政、社保等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组织对全市涉及农民的补贴项目全面摸底调查,并根据涉农银行机构的业务特点、网点布局和设施布放等情况,将各类涉农公共支出、财政补贴资金清理规范,将新农保、新农合等惠农资金统筹调剂分配,并全部通过“惠农卡”或“惠农一本通”拨付发放,涉及项目种类20项。

(二)银行机构全部参与,增强服务功能

各银行机构根据业务范围特点制定详细规划、落实措施。涉农银行重点加大设施投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通过在乡镇设立网点、布放离行ATM、发行特色银行卡、开通转账电话和网上银行等方式积极参与。近3年来,县域新增银行机构网点42家,有力支持了建设工作。

(三)金融设施全部覆盖,拓宽服务渠道

按照“行政引导、适度竞争、资源节约”原则,对于人口数量少、经济相对落后的行政村,指定一家金融机构提供助农取款服务;对于人口数量多、经济相对发达的行政村,要求农行、农商行、邮储银行全部介入,让老百姓自主选择服务好、使用便捷的金融支付工具,通过竞争提高服务效率。

三、因地制宜,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支付需求

(一)与农村公共服务相结合,实现一站式金融服务

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及乡镇行政服务大厅,选定一家银行机构作为主服务银行,为农民提供业务咨询、小额取现、转账汇款等一站式金融服务,推动了金融服务与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对接。诸城市在20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成立金融服务站,建立起了“社区支付网”,实现了社区支付网络全覆盖;安丘市涉农银行机构派驻人员入驻安丘市13个乡镇(街道)行政服务大厅,为农民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务。

(二)与落实惠农政策相结合,确保惠农补贴便捷发放

引导涉农银行机构依托三农服务站、农村超市、卫生室等建立助农取款服务点,大力布设POS机、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以“惠农一卡通”、“惠农一本通”为载体,为农民领取惠农补贴提供取款、转账、查询等10多项金融服务。惠农补贴资金能够及时足额转到农民账户中,实现农民“不出村、无风险、方便快捷”支取。诸城市着力开展“去折换卡”工作,完成对辖内25万户涉农补贴集中批量开立银行卡。2013年上半年,全市有20多项惠农补贴、21.2亿元惠农资金实现直接支付。

(三)与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根据各类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和经营方式的业务特点和需求差异,综合运用多种支付工具,积极拓展支付服务领域。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交易频繁的特点,采取“惠农卡+转账电话+网上银行”模式;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在农资及农产品运营各环节的需求,推出支付结算服务“一条龙”服务模式;从大型商贸批发市场客户上下游结算渠道入手,积极推广转账电话、“银行卡+电子银行”等市场类非现金支付工具。

(四)与普及金融知识相结合,引导农民转变支付观念

篇5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金融服务“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农”问题事关民生、事关民心、事关社会稳定,历来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云南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全省金融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全省各级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势推进“一创两建”工作深入持续开展。

一是要提高对金融支持服务“三农”工作的责任意识。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影响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进程。为此,党的十提出要加强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市场要素聚集扩散、优化资源配置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已成为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核心动力之一,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推手。我们深入开展的“一创两建”工作,在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金融对农村市场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符合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重点放在农村的方针,符合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意愿,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要站在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站在社会长治久安的政治层面,持续组织推动“一创两建”工作深入开展。

二是要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推动工作。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小康社会目标赋予了新的内涵。云南经济总量偏小,基数低、底子薄,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低,“三农”发展不足是当前最大、最现实的省情。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39.3%,在全国仅排第2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541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农村贫困人口1014万左右,其中,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面积较大,自然灾害频发,脱贫脱困任务艰巨。在未来8年中,云南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我省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全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目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作为在滇的金融部门,助推“三农”发展,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要站在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通过深入开展“一创两建”工作,解决好当前全省农村地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金融服务问题,全面改善云南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失的状况,为边疆百姓谋福祉。

三是要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角度来加强工作统筹规划。党的十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其中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以服务“三农”为根本方向,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优势作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有效方式,引导、带动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开展“一创两建”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从而达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既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更是涉农金融机构自我发展的现实需要。实践证明,自启动“一创两建”工作以来,全省涉农金融机构及银联等金融服务组织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12年,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业性网点进一步增至2380个,净利润比2010年末增长了一倍,不良贷款率较2011年下降0.87个百分点;银联银行卡专业化服务体系及农村受理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业务领域不断扩大,自身实力大大提高。因此,全省各级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一创两建”工作助推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深入开展“一创两建”工作为契机,加强统筹和规划,把握发展机遇,持续推动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有效构建服务“三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二、明确目标任务,深入推进“一创两建”各项工作

前一阶段,我们立足省情实际,通过精心组织推动,完善工作机制,搭建创新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有效推动了“一创两建”工作的开展,为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的根本改善作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明显,效果显著,实现了金融机构和“三农”共赢。下一步,我们仍要立足各地实际,按照《金融服务“三农”“一个创新 两个建设”工作规划》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充分发挥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优势,加强统筹规划,细化工作措施,确保“一创两建”工作持续推进。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要积极开发多样化农村信贷产品,创新抵质押模式,扩大担保抵押范围,增加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数量,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合联保贷款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进一步优化农户贷款业务流程,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期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联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逐步形成一批成熟的、符合云南“三农”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产品。2013年,要实现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水平的目标。其中,重点监测的农村金融创新产品贷款增速高于全省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县域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投向“三农”的增速高于上年水平;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居民房屋抵押贷款、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明显增长;全省新增林权抵押贷款力争达到50亿元;小额担保贷款累计发放金额力争达到90亿元。

二是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要积极推广普及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鼓励各类农业专业市场和收购企业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不断拓展农村支付清算网络覆盖范围,支持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加入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信息系统。推动完善农村支付服务市场建设,有效推进银行卡的联网通用,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用卡环境。2013年,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拓展惠农支付业务服务领域,促进惠农支付业务稳步增长,实现惠农支付业务服务点全省12620个行政村的全覆盖;要依托惠农支付服务点,继续推进烟草收购非现金支付,加大其它农副产品收购电子支付的推广应用,非现金支付推广应用要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率要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接入行内系统在2012年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要巩固现有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现有示范街的示范效果,力争年内新建20条县级刷卡无障碍示范街。

三是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在总结前两年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围绕“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适时更新完善农户信用信息,加强信用户、村及乡(镇)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加大对农户的信贷支持”的工作思路,人民银行要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2013年2月底前,昆明中支统一从省农村信用联社的信贷管理系统中导入其农户信用信息,试点工作期间新采集的农户信息由各地按照数据规范录入(导入)人民银行农户信息管理系统;要适时更新完善农户信用信息,金融机构对农户凡发生信贷业务时,要按照人民银行统一的指标要求采集更新完善农户信息,并即时将信息变动情况更新到人民银行农户信息管理系统,人民银行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更新完善农户信息工作的考核;要加强信用户、信用村及信用乡(镇)建设,昆明中支将制定出台全省统一的“三信”创建办法,各州市中支要组织有关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制定各州市“三信”创建实施细则,健全考核评定及授牌机制,要把“三信”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农户信用意识,进一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各级人民银行要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应用“三信”创建成果,对信用户、信用村及信用乡(镇)给予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优惠等政策,积极拓展农户贷款,加大对农户的信贷支持。

四是进一步扩大“一创两建”工作内容。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强指导,充分运用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品种、方式,加大信贷投入,全力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庄园经济、城镇化建设、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金融服务。要加强对灾后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促进灾区农村加快恢复重建工作,改善灾区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积极支持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促进农村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多元化发展,不断增强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功能,降低“三农”融资成本。要拓宽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按照“惠农支付业务”网点与反假人民币、金融知识宣传站建设相结合,实现“站点合一”,丰富网点功能的要求,把点与站的建设同谋划、同建设、同管理,大力推进,增强“惠农支付业务”网点的宣传与综合服务功能。要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促进涉农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融合,争取地方政府通过贴息、担保、奖励等方式,加大对涉农信贷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的支持与撬动,提高农村直补到户资金的运用效率,逐步形成涉农贷款与财政补贴、保险保障等多方面资金相结合的金融支持模式。

三、加强统筹协调,确保“一创两建”工作取得实效

2012年9月,昆明中支印发了《金融服务“三农”“一个创新 两个建设”工作规划》,明确了“一创两建”以地方政府主导、人民银行牵头、金融机构为主的工作原则,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规划要求,加强统筹协作,合理分工布局,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制定规划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在鼓励业务创新和加强目标管理的同时,坚持稳健推进,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一创两建”工作持续开展并取得实效。

一是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的牵头作用,加强组织推动。全省各级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发挥牵头作用,积极履行沟通协调、组织推动、引导统筹等工作职责,完善各层级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监测评估和监督检查,通过建立健全“一创两建”监测评估制度,充实完善监测和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强化对人民银行系统自身“一创两建”工作开展情况的责任落实,加大对金融机构目标完成效果的考核力度。要加强工作指导和实地巡检,及时全面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增强金融机构执行各项政策措施的自觉性和准确性,切实提高“一创两建”工作成效。

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汇报沟通,突出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各地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工作联动,加强汇报沟通,争取更多的配套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通过与各级政府共同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激励手段,支持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一创两建”工作中来,增强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手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三农”的业务空间。

三是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加大业务拓展力度。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在“一创两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将自身业务拓展与“一创两建”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总体规划,分解制订阶段性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积极主动地围绕农民需求什么样的金融品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等问题,落实措施,加大创新,拓展业务。要突出区域特色和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各地“三农”金融服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增强“一创两建”工作成效。银联等金融服务组织要加强与政府和涉农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做好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的组织推动和环境建设工作,加强业务保障和技术支撑,加快农村和边远地区银联网络系统的建设,满足农村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用卡需求。

篇6

积极响应《方案》精神,结合__实际,通过农村金融机构、产品、服务、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探索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路径,破解城乡金融二元化难题,重点解决三农需求大、融资难,城乡差距大、普惠难的“两大两难”问题,力争到201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 90亿元,年均增长 12 %以上。

(一)行省共建,统筹推进。坚持中国人民银行和浙江省政府“行省共建”模式,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加强改革试点协作,加强与中央、省里对接以及市、县两级联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倾斜和支持。加大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力度,调动和激发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部门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改革试点中有重大政策突破的事项实行“一事一报”,经上级批准后实施。

(二)因地制宜,务实创新。坚持以“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为导向,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不断适应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新形势,兼顾不同主体服务需求的差异性,积极探索创新更高效、更便捷、更实惠、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

(三)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由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大力推进,充分发挥其倡导和组织者的作用。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健全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四)依法循规,规范发展。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现实需求,审慎稳健地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落实合理分散风险措施,做到制度先行,科学防范金融风险。

(一)健全多元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是以竞争为导向,发展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有序设立村镇银行以及引进县外银行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向乡镇延伸网点和业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为“三农”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丽水银监分局__办事处、县人行)

二是以政策作引导,深化农村信用社机构改革。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下沉服务重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合作银行改制工作。(丽水银监分局__办事处、县人行)

三是以创新谋发展,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研究推动民间资本有序进入金融服务领域,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在农村地区发起设立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稳步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争取__年实现全县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全覆盖,支持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按规定改制为村镇银行试点;研究设立地方银行、社区银行等新型中小金融机构或组织。(县金融办、丽水银监分局__办事处、县人行)

(二)健全多层次、可复制的农村抵押担保体系

一是探索拓宽抵押担保物权范围。不断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的制度、机制、产品和政策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将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的各类资产作为贷款抵质押物,稳步推进具有__特色的茶园抵押贷款工作,积极开展茶园抵押贷款的增量扩面工作,争取到__年底,茶园抵押贷款余额达__00万元。(县人行、丽水银监分局__办事处)

二是探索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建设。配合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金融服务中心为依托,探索设立中小企业、“三农”融资综合服务中心,提供银企项目资金对接、征信、开户许可等服务;研究推动农村资源信息IT化存储和联网监测,探索建立农村物权集中登记服务体系,为金融机构及时获取农户抵押品信息提供技术条件。(县人行)

三是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完善农村政策性担保组织,加快发展政府财政出资控股或参股设立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完善农村商业性担保组织,大力发展法人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协会组织设立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完善农村互担保组织,依托专业合作社,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设立互会员制信用担保机构,对会员提供封闭式融资性担保服务;完善再担保机构,为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县经信委、县财政局、县工商局、县农办、县金融办、县政府)

(三)健全低成本、高效率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

一是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协调各类涉农补贴逐步实现“一卡通”发放,同时积极拓展服务点功能,在实现服务点账户余额查询、小额取现、转账、代缴公用事业费等基础上,有效整合农村反假货币、国债业务宣传、金融知识普及、金融业务咨询的功能,使其成为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站”。(县人行)

二是扩大农村支付结算覆盖面。依托现代通讯和网络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银行机构网点,鼓励支付机构在农村地区提供支付服务,优化支付服务环境。扩大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加大支票、汇票、本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力度。(县人行)

三是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引导涉农银行机构扩大P

OS、ATM、CRS机在乡镇的布放。到2015年末,全县农村地区ATM机布放覆盖率达到90%以上。(县人行)(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是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探索建立农村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档案,拓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面;建立覆盖全县农户、居民和企业“三位一体”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强化农户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运用。借鉴云和县创成全省首个“信用县”经验,积极开展“信用县”创建工作。到2015年底,全县信用农户、信用居民、信用企业达到应评数的90%以上,信用乡镇(街道)、信用村(社区)分别达到应创建数的90%以上。(县人行)

二是积极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入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开展借款企业信用等级评价,逐步建立企业资信评级体系;探索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信用建设,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切实改善守信企业的投融资环境。(县人行)

三是健全地方信用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地方征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加强区域信用市场监管,改善地方信用环境。联合司法部门加大打击恶意拖欠和逃废债行为,最大程度地保障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安全。(县人行)

(五)建立广覆盖、多品种的保险服务民生体系

一是发展新型保险组织。研究开展农村保险服务社试点,建设农村新型保险组织;研究推动设立保险法人机构。(县金融办)

二是创新保险产品服务。创新“信贷+保险”模式,探索发展吸收银行和保险公司参与的多种形式或组合方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县金融办)

三是推动保险资金运用。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保险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股权改革工作和产业投资基金的组建及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养老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县金融办、县人行、丽水银监分局__办事处)

四是建立和优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承保机构的定损理赔机制。即查勘定损到户、赔款支付到户、理赔信息公开到户,把服务下沉基层、送入农户,不断提高经办和服务水平。(县金融办)

(六)健全科学有效、正向激励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一是完善农村金融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推动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担保基金以及健全农村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激励、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定向费用补贴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降低经营成本,提供“三农”发展的资金需要。(县财政局、县人行、县金融办、丽水银监分局__办事处、县政府)

二是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保费补贴资金规模,增加保费补贴品种,扩大政策覆盖面,探索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增强保险机构涉农保险能力。(县财政局、县金融办)

三是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引导扶持。大力发展茶园抵押贷款等地方特色支农手段,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倾斜;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地方资本市场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于增设外汇管理支局的政策支持,探索县域外汇金融服务创新;规范民间融资发展,启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和“民间借贷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县人行、县财政局、县金融办)

__年,是推进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起步之年,__县作为农村金改的前沿阵地,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确保改革试点良好开局。

一是全面启动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根据《方案》精神,完成制定《__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推进行动方案(__~2015年)》,组建__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部门协调运作,保障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全面启动。(县人行)

二是推进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启动__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合作银行改制工作;年内完成村镇银行的引进与筹建获批工作;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丽水银监分局__办事处、县金融办、县人行)

三是推进“丽水模式”金融支农工程。坚持巩固成果与拓展提升并重,深化信贷支农、信用惠农、支付便农、创新利农等金融支农工程,继续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茶园抵押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等金融支农工作。林权抵押贷款确保全县年末余额达到

1.9 亿元以上;全县252个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全部实现“一卡通”并建成具有转账、农村反假货币、国债业务宣传、金融知识普及、金融业务咨询等功能的“农村金融服务站”;启动企业非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引入评级机构,完成全县规模以上(贷款1000万元以上)所有借款企业资信评级工作。(县人行)

四是推进企业直接融资。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零突破”,积极推进“区域集优”企业债券融资模式。加快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力争新上市企业1-2家。(县人行、县金融办、县发改委)

五是推进“两个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物权集中登记服务体系;启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和“民间借贷管理服务中心”建设,促进民间金融阳光化和规范化;探索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县人行、县金融办)

六是推进全国保险服务民生示范区建设。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扩大政策性农业、农房保险覆盖面。(县金融办)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__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金融创新、金融市场、信用建设、金融机构、保险创新、政策保障等6个协调推进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行__县支行,作为常设性机构给予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各协调推进小组的组长单位牵头制定相关工作实施方案,分解、细化、亮化工作任务,各协办单位积极配合。

(二)加强分工配合。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推进全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项和问题,紧密跟踪各项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督促检查各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关心、支持、参与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全面落实各项试点任务,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对重点任务要具体分解,落实承办处室和责任人,并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时限和要求,切实形成部门推动合力。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宣传力度,广泛报道工作进度和成效,正面引导社会各界对试点工作的关切,为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篇7

[关键词] 诚信建设金融创新农村经济金融环境

一、诚信、金融与经济发展

诚信是立业之本,执业之基,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两者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只有诚信的企业、个人和政府才能从银行融入资金,获得良好的金融支持,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

诚信是融资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是其经营策略,而来自社会各方的失信行为深深困扰着商业银行,一是金融诚信的缺失导致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由于企业(个人)贷款经常到期不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严重恶化。二是金融诚信的缺失削弱了金融机构信用工具的应有功能。商业票据,作为企业之间结算及债务清偿的主要工具,一直难以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就是诚信环境较差;而具备诚信透支功能的信用卡,由于出现大量的恶意透支,银行对发行对象及发行条件作了较多限制,使得信用卡市场被“诚信”所卡。三是金融诚信的缺失阻滞了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诚信失衡的问题凸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在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硬化贷款风险约束的条件下,各基层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慎贷、惜贷、惧贷甚至恐贷现象。

二、构造和谐金融环境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金融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保证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平衡杠杆。完善的金融环境能够实现“洼地效应”,从而有利的推动地区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相反,混乱的不协调的金融环境,不仅不会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反而会伤害经济实体的运作。因此,改善并建立完善的金融环境,不仅有利于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增加社会资本对本地区的投入,而且也有助于保证本地区金融系统的稳定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从而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我国农村金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中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政策的实施,个体农户生产与生活的融资需求急剧增长,资金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目前在我国农村,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狭窄,覆盖不了市场;农业银行已股改上市,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己发生很大改变,对农村、农业的服务已弱化,业务逐渐萎缩;农村信用社正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自身效益不佳,实力太过单薄,又满足不了市场。这种资金的供求矛盾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担保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经济融资困难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借贷中能提供合适抵押物的很少,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又不愿意接受农村对象提供的低效的抵押品,保险公司开办农业贷款保险的操作难度大、效益不佳,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及农业贷款保险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以上这一切造成了我国农村担保体系的不完善,农民很难从金融机构融入生产、发展资金。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强

目前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的业务范围十分狭窄,功能单一,并且实际借贷也在逐年的减少,甚至一部分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只存不贷,造成农村大量资金外流,更为重要的是,农村贷款的比例还呈现不断缩小的现象,暴露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重的金融约束趋势。当前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服务机构独自承担着支农的重担,在其他金融机构欠缺的情况下,不仅其独木难支,而且由于没有竟争压力,也不利于其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使得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四、营造我国和谐金融环境的探索

(一)加强金融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其自身的政策性作用,限制了其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而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和实力的原因又难以承担起服务三农的重任。只有加快金融创新,寻求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才能真正的发挥金融服务的作用,才能确保金融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加强诚信建设,构建良好的信用体系

诚信制度,从其重要的地位上说,是经济发展中的基石。诚信度的高低,关乎着经济运行的好坏。加大不诚信人员的社会违法成本,并让每一个诚信人员从中受益,从而增加社会公众对自己的社会信用度的重视。

(1)建立信用服务市场,完善良好的信用服务机构体系。信用服务体系必须种类齐全、依法经营和有公信力。建立信用服务市场,实行信用评级制度和信用报告制度。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在与其他市场经济主体进行交易活动时,必须要按照授权和法律法规的规定查明当事人的信用状况并且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的信用评估报告。以此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时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创建“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活动,营造守信光荣的社会风气,让个人信用、农户信用、社会信用成为融资的重要基础。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为广大农民用户建立信用档案,实现整个金融机构信用系统的链接。另一方面,主要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要做到实事求是,依据农民信用档案为农户进行信用评分,适当的提高信用贷款的额度,做到简化手续,为农村资金的募集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赵润杰.浅谈农村金融体系制度的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

[2] 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15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社会信用;金融供给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3―0067―05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表面上形成了“三驾马车”(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局面,但因功能缺损而名不副实;非正规金融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肩负农村金融重任,但因不合法而先天不足。因此,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缺失的,这种缺失有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影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经不再是简单完善的问题,而是系统培育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及其表现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不是指农村没有金融服务部门,或没有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而是指农村金融服务部门没有组织成服务“三农”的有机整体,从而抑制农村金融完善和农村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形势货币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城镇化趋势明显,这种变化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是:资金需求量大且期限长、金融机构种类多且布局合理、金融业务需求多样化、金融产品创新化、金融设施现代化等。但农村金融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使其业务变更与这种要求相差甚远。

1.1 农村金融的服务功能缺损

1.1.1 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缺损。自1998年3月开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由于其业务缩减而被大大弱化。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把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移交给地方政府,在所有权结构上,农村信用社将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组成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真正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消化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中央政府采取四大扶持政策,激励和促进农村信用社参与改革,帮助农村信用社解决历史包袱。不过,农村信用社在贷款额度和期限上不能根据农业产业化的周期确定;贷款方式上,除对少数农户发放小额贷款外,其余贷款一般要提供相应的抵押或质押,而抵押品种有限;金融创新上,其服务大多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导致结算资金到账不及时,资金汇划中间环节多,信用卡、汇票、本票等结算方式使用少,服务效率低,加之在屡次改革中积累了大量的坏账而使得农村信用社积重难返。因此,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在服务“三农”上仍然因缺损而显得单薄。中国农业银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撤并农村经营网点,实际已经“农转非”,其农业贷款投入逐年下降。而据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的地下金融状况进行的实地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已近8 000亿元,地下融资规模占正规途径融资规模的比重平均达28.07%,全国农户只有不到50%的借贷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途径获得的借贷占农户借贷规模的比重超过了55%。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地区差异性、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和农村发展滞后等,资本市场等在农村的发展缓慢。农村正规金融服务部门原业务的实际萎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业务尤其是被认为核心业务的农地金融业务完全缺失,使农村正规金融事实上的业务缺损和非正规金融形式上的地位缺损并存。

1.1.2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从1995年起,农村金融缺口每年在5千亿元以上,且从1996年起,我国农村金融缺口呈逐年增大的趋势。金融供给不足,一方面导致农民贷款难,另一方面则是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麦金农发现,在中国改革开始的关键时期,占总人口3/4以上的农民出人意料地以净贷款人身份向其他经济成分贡献金融剩余。另外,农村金融部门营销贷款意识不强、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不强,坐等客户上门;加之贷款办理透明度不高,手续繁杂、环节较多、耗时长、贷款方式单一、贷款受考核的影响等。如农业发展银行不吸收存款而单一的放款、农业银行有大企业爱好、农村信用社“惜贷”、“慎贷”等均是价值取向迷失的表现。可见,农村金融服务缺损的实质是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价值取向迷失下的功能缺损。另据张宏字统计,农户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农业银行只能供应5%~8%,农村信用社供应13%~19%,70%以上农户靠民间借贷和私人借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1.2 农村金融服务的体系缺失

1.2.1 农村金融生态链断裂。在农村金融生态链中,就农村金融主体而言,农民由于贷款难和现代金融意识缺乏,宁愿民间借贷,也不愿到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更不愿购买基金、保险或国债等;金融机构鉴于农村及农户贷款金额小、成本高,商业银行不愿将资金过多投放在农村,股份制银行也无意于农村市场。自1999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撤走,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的放贷权,先后撤销了31000多家县以下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供给方面,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减少和业务萎缩,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等现象出现;在金融供给的辅助体系方面,民间金融“地下活动”,农村合作基金会、民政互助储金会、供销社增资扩股服务部等被清除,非正规金融很难与正规金融形成互补;由于政府支持措施减弱和缺乏完善的立法,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保费收入不足全国财险总收入的1%);在投融资方面,由于农村资金流向城市,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当,效率低下;在法律体系方面,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风险防范、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另外,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等也有待完善。因此,农村金融生态链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是断裂的。

1.2.2 农村金融结构失衡。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业内部,银行业居主导地位,证券经纪与交易业、保险业、信托投资业比重偏低;正规金融部门之间不愿配合,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无法合作,正常的非正规金融的合法性空缺。即使在农村信用社,其贷款结构也呈现失衡态势,如在1994年,其他贷款数量超过了农业贷款数量;从1987年开始至2000年,乡镇企业贷款数量就一直高于农业贷款数量。当然,农村金融结构失衡还存在于地区之间。

1.3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相对缺失

1.3.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相对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的缺失。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96年的20.4%降到了2005年的12.4%,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比重1996年占3.1%,到2005年仍不足6%。如前所述,全国农户贷款95%左右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但在整个存贷款市场所占份额仅10%左右。由此可见,尽管我国农村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逐渐增强,但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相比,仍然缺失较多(由1996年的6.58降到2005年的

2.25);而且这种逐渐增强的支持力是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总体贡献率的下降为前提的,甚至可以说,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实际上并没有增强。

1.3.2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相对于城市金融服务体系的缺失。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信用社筹资成本高、历史包袱重,无力抗衡设备优良的银行;而一些金融机构,要么撤离农村,要么把从农村吸收到的资金调到城市,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支持“三农”资金缺乏。相反,金融机构涌向城市,使城市形成金融多元化局面,金融供给充分、服务过剩。据推算,我国城乡人均储蓄差距约11倍。至2005年11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仍有3 851亿元的不良贷款,占比高达17.5%(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不良贷款占比一般降到5%以下),仍然有1 177亿元的历年挂账亏损。另据银监会数据,至2005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 255亿元,比2005年初下降1259亿元,比2002年末下降1892亿元;考虑专项票据置换因素,不良贷款比例为14.8%,比2005年初下降8.3个百分点,比2002年末下降22.1个百分点,但比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8.6%高6.2个百分点。我国农村金融的区域性差异大,发达地区农村资金需求量大而宽,以非农业为主;欠发达地区则相反,农业生产资金、婚嫁、医疗、教育、住房等是农户借贷的主要原因。另外,农业保险也相对缺失。

1.3.3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相对于其他一些国家金融服务体系的缺失。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高、农业产业化程度高,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金融需求主体主要是农场主经营资金和农业工人生活消费,另外,美国和加拿大都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农业保险体系。与发达国家甚至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业整体水平低,行业规模、竞争实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有明显差距。农村金融服务业之间的差距更大。即使同印度、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村金融仍然比较落后。

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的经济政治后果分析

2.1 经济后果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本来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产物,但是它也会反作用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相关的农村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反作用甚至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大阻力。

2.1.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低效或扭曲。农村资金被抽走以后,农村的信贷资金缺乏,直接影响对农村的投资,最终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或扭曲。如2002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吸储上存方式从农村流出的资金估计达3 000亿元;农村信用社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转移资金也在2 000亿元左右;邮政储蓄从1998年的557亿元上升到2002年底的7 376亿元,其中65%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及所辖区,农村占34%。农户信贷资金缺乏主要表现是农户平均贷款额的下降;农户贷款需求大,满足程度低;民间借贷一定程度上是农户贷款的主要来源。总之,由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或扭曲,最终致使我国农村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城乡差距越拉越大。

2.1.2 导致农民贷款难、增收难。农民贷款难是指对农户合理的贷款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支持且能够支持却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农民贷款难表现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贷款难、生活消费性贷款难、贫困家庭贷款难和经济金融环境差的地区和偏远山区农民贷款难。农民贷款难的原因有管理体制方面的,也有运行机制方面的,还有政策、法规、制度方面的;既有经济金融状况、信用环境和市场方面的因素,又有信贷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原因。就农村信用社而言,主要因为:经营理念不适应、历史包袱不好消化、信贷运行机制不顺畅、某些配套政策不适用、基层信用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低等。农民贷款难的经济后果:一般情况下是直接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和当期生活水平的提高;当贫困农民贷不到款时,其再生产和当期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另外,农民贷款难还会引起农村高利贷盘剥等社会现象的出现。

2.1.3 导致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农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已经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失,不利于促进农业科技的研究与转换,不利于推进农产品出口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产业化经营以及金融对农业的支持,进而使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被弱化。另外,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农村金融主体融资能力差,对进一步巩固我国农村经营体制有不利影响。

2.2 政治后果

2.2.1 导致农民被进一步边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副研究员冯兴元认为:第一批农信社改革,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增资扩股明显增加,股东数量明显减少,但被清理出去的都是农户,脱离农村倾向明显。在农村信用社入股的股东中,“大部分是个体工商户、干部等工薪阶层,动机是利润分红;农民持股份额很小,主要是为了获得贷款的优先”。他认为,仍然是内部人控制信用社,农民只是作为小股东,不能参与民主管理,而自然人股东显得过多,这势必会造成股权结构的高度分散化,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张军也认为:“大股东的非农身份,会导致其利益行为偏好不会投向农村,资信状况好的农信社这种倾向更明显。”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力群认为,农信社的改革是政府的强制,其结果只是挽救了农信社系统,而农村的资金被抽走了,农民却被边缘化了,根本没有考虑到农村金融需求。因此,本来是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却将大部分农民排除在外。改革农村金融组织本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但往往是中央花钱买机制或仅仅是为了救活农村金融组织。另外,农民贷款难还会产生一系列政治后果,首先是农民会对政府产生怀疑,甚至形成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其次是农村正规金融的缺失,还会引起高利贷盘剥或社会黑恶势力讨债等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2.2.2 导致农村“空壳化”。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然而农村金融改革还处在继续探索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失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还是农村金融服务的现实问题。由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失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或扭曲,又由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日趋拉大和农民贷款难,还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竞争力的进一步被弱化等一系列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就成了一种必然。而最早流入城市的,并不是农业活动中多余的、被农业排

挤出来素质较低的农民,恰恰相反,最早流入城市的是支持农业发展的核心劳动力。尽管留守农村的劳动力不能充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转移到城市的农村核心劳动力自身素质也很难满足大工业生产的需要,但这些变化对农业和农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其内在的逻辑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一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低效或扭曲一农民贷款难和农业发展资金缺乏一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低效或扭曲一农村核心劳动力“空壳化”一农村“空壳化”一新农村建设进程以及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2.2.3 导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或国家安全问题。1974年在世界粮食大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早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年该组织又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进行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需要的基本食品”。我国“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粮食营养安全”三个层面的完整概念”。在三个层面的粮食安全中,“国家粮食安全”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要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就要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加快粮食产业化经营步伐。这一切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农民的劳动、国家对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农业科技进步之外,还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失,首先会直接影响广大贫困地区部分农村家庭的粮食安全和粮食营养安全,进而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甚至影响国家安全。

3.新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培育

培育新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从“三农”实际出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规律,树立国内外比较借鉴、政府和市场双重调节、金融和经济相互作用、城市和农村良性互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协调发展的改革观念。重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培育与农村金融需求相协调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3.1 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塑

以往在认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时,往往侧重于首先强调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其次才是金融机构和政府信用体系建设,这实际上是忽视金融机构和政府信用体系的重塑,完全迷信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的思想,同时也是推卸金融机构和政府信用体系不断建设和进一步完善的借口。其实,重塑农村社会信用体系,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政府信用体系的重塑,特别是农村政府信用体系的重塑。它一方面要求农村政府和金融机构职责分明,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税收、补贴、担保、基金、信贷政策和利息手段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纠正市场失灵。其次是金融机构信用体系的重塑。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化色彩比较浓厚,在一定意义上说,农村金融机构还没有树立起为“三农”服务的理念。金融机构信用体系的重塑,其关键环节是在不断改进农村金融机构现有业务的前提下,加强信用数据库建设和相关配套机制的建设;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金融机构信用的重要因素,金融机构还要处理好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权等问题。个人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要特别重视并通过宣传、教育甚至是一定形式的强制(如道德强制、法律强制、经济强制、行政强制)来建立。政府信用、金融机构信用、个人信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信用体系中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要素,所以要系统培育,良性互动。关键是要求各级政府真正做到“统筹城乡”,要求金融机构真正有为“三农”服务的价值取向,当然,农村居民家庭或个人也要积极主动,加强自身修养和提高自身能力,不能有“等、靠、要”、“蒙混过关”和“赖账”等思想。

3.2 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培育

培育新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要培育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培育合作性金融体系、培育商业性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辅助体系等。

3.2.1 培育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一般来说,政策性金融没有财政的无偿性,也没有商业银行的趋利性,是“准财政”、“准公共产品”,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其存在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而不是替代市场,服务重点要从现在的重流通到重生产,重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业生产率;其目标是在央行引导下,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协同促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其资金来源除了再贷款外,还应当包括财政补贴、金融债券和国外贷款等渠道;其业务范围不是单一的粮油收购,而应当同时包括粮油收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其经营目标不仅仅是利润指标,更重要的是宏观政策效果和综合效果;经营方式不是“并”、“转”“伸”,而是综合农业政策性业务。

3.2.2 培育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培育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首要的任务是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因为农村合作性金融是弱势经济参与、以非盈利性和互助合作为原则的市场主体。其特点是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农村合作性金融服务的是弱势经济和弱势群体,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培育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要树立“大农业”观念,从农业、农民和农村实际出发,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总体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组织形式、转换经营机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创造有利环境。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思路除了“中央花钱买机制”这种办法之外,还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改革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中央花钱买机制”的办法在操作中要求中央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非常之大,重要的是要求中央在农村金融改革政策上要有长期的连贯性,更重要的是这种政策是否符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农民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建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有时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但这种方式毕竟是市场经济在农村合作金融成长中发挥作用的产物,因此,不应该一概否定。培育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的现实选择是,从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实际出发,将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以市场手段为主,发挥市场和政府各自的长处和优势,调动广大的农民参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挥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真正地为弱势经济和弱势群体服务的作用。

3.2.3 培育商业性金融体系。在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中,农业银行姓“农”,在农村的优势是网点多、业务广、品种全;培育商业性金融体系,应结合“三农”实际,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关注社会效益,处理好农业银行改革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同时,金融机构多元化是培育商业性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鉴于现阶段我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大量撤离农村的实际,国家应适当放宽对农村金融的限制,降低市场壁垒,科学认识民间金融,合理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2.4 培育农村金融辅助体系。培育农村金融辅助体系,当务之急是培育由权力监管向权威监管转变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重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和农村金融保障体系,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农村,培育资本市场等。另外,对于邮政储蓄,也不能一概否定,应当通过改革,由中央制定相关政策或建立相关机制,引导其为“三农”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则祥.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塑[J].江苏社会科学,2004,(05).

[2]徐家元关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4,(05)

[3]李爱喜农地金融制度构建与农村信用社业务拓展――我国农地金融业务承担主体的可行解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05)

[4]陈遇雨警惕农村金融边缘化[N].国际金融报,2006-03-04

[5]农村金融改革与民营银行[EB/OL].

[6]桑海燕.论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完善[J].济南金融,2004,(05).

[7]韩雪萌.亮点・2005金融篇:银行业改革与监管进入攻坚阶段[N]金融时报,2005-12-30.

[8]兰益江.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J].福建论坛,2004,(09).

[9]于猛.全国农信社新体制基本确立旧包袱仍需消化[N].人民日报,2005-11-24

[10]杨小亮.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国际比较[J].甘肃金融,2005,(05).

篇9

[ 关键词 ] 新农村建设 农村信用合作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既对新农村做出了全景式描绘,指明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方向,也指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目标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必须要分清主次,采用渐进方式来建设。首先是发展生产、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生活富裕起来,才能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其它方面,也才符合当前我国农村的具体实际。农村信用社是“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地方集体金融机构,它的性质决定了它与“三农”紧密相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上是解决“三农”问题,因而农村信用社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紧相连的。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中的特殊性,掌握和发掘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农村信用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新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诸多的配套措施,资金的注入与支持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农村信用社是“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地方金融组织,其性质和政府所赋予的职责决定了它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桥梁。在目前农村金融结构下,也只有农村信用社有小额信用贷款能够直接面向农户,也只有农村信用社资金的“三农”定向投入能保证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有效需求。以下是具体的措施方法:

一是形成多元化吸储格局,增强新农村建设资金实力。农村信用社要增加对“三农”建设的有效投入,要拓展资金的组织渠道,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在资金的组织过程中。政府应给予信用社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财政性资金、政府性质的资金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资金的存放上给予偏向。

二是拓宽信贷服务品种,增强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目前信用社的支农方式比较单一,没有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和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制订出有实用性、有针对性的信贷品种,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三是改进信贷管理机制,保证有足额的支持资金。信用社要至上而下改进现有贷款的管理方式,在基层社的审批权限上、信用贷款的额度上、贷款的后期管理上等方面加以改进,使之与农民的信贷需求相适应。

四是创建农村信用环境,保证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信用社应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道,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倡导诚实守信社会风气,打造区域性诚信环境,使支农资金能够做到“大胆放出,放心收回”,达到资金的循环运用,既保证了信用社的资产质量,又保证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再投入。

二、改善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的方式

一是加强法律和政策引导,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供给。由于农业属于生产收益低、抗风险能力差的弱势产业,特别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必然引发资金外流,建设新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只能越来越突出,为此,建议尽快出台金融支农有关法律和政策,依靠法律和政策引导推动建立农村信贷稳定增长机制。

二是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较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的贷款需求不断扩大,单纯依靠农村信用社提供金融服务,供需矛盾只能越来越突出。因此,建议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各方面资金参与农村金融服务,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三是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功能。在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格局下,农村信用社仍是金融支农主力军。建议继续推进农信社改革,增强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实力。有关部门要引导信用社继续推进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简化相应的贷款手续,适当调整贷款期限和贷款方式,尽可能地满足符合贷款条件农民的贷款需求。加大业务创新,适当增加小额信贷品种,引入小额消费信贷、小额创业信贷等,扩大农户选择范围。根据农户贷款需求的季节性特点,合理组织贷款营销和资金调度,在充分保证农户种养业等基本生产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加强对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产品加工运输等有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方面的贷款支持。完善贷款定价管理机制,改变过去简单的实行统一浮动幅度的利率定价方式,根据借款人偿还能力和信用记录等,实行有差别的利率政策,切实降低农民贷款成本,支持农民生产致富。

四是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动,积极发展农村人身保险等保险品种,提高农村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在发展政策性保险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的商业性保险、合作互助保险、引进经营农业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议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舆论宣传,强化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机制,为资金向农村聚集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建议继续推进“信用乡(镇)、村、户”建设,逐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逐步将农户信用状况纳入征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 景建国:浅谈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国贸易报.2009

篇1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综观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最大的制约在于金融滞后,要让农民放开手脚创业致富奔小康,必须解决好农村的金融服务问题。丽水作为典型的经济后发地区,80%以上人口在农村,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域分散、基础薄弱、积累不足,农民群众贷款难、担保难、结算难、取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迫切需要金融服务向农村辐射,信贷资金向“三农”倾斜,构建起统筹城乡的金融发展新格局。基于此,近年来丽水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等金融支农工程创新做法领先全国,初步形成了“丽水模式”。“十二五”时期,丽水市将以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着力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努力为广大山区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的“普惠型”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扎实推进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破解城乡金融“二元化”难题

多年来,由于“三农”的“强位弱势”特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平衡发展中瓶颈,而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又是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此次人民银行总行选择在丽水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是人民银行总行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着力破解城乡金融“二元化”难题,促进“三农”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丽水市是迄今为止人民银行总行批准设立的全国唯一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市,这将为丽水的金融改革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在推动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坚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则,坚持稳步创新原则,精心设计改革路径,科学编制改革规划,在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强化金融惠农政策、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改进农村支付服务、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等八方面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村金融样本,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农村金融改革积累有益的经验。

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支持,金融发展离不开新农村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以说,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丽水市不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广袤的农村地区是人口最多、潜力最大、政策最优的区域。在新形势下,把金融的视角从城市转到农村,尽早抢占这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市场,是大势所趋,也是广大金融机构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激发林区发展活力和潜力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有效解决农民“创业无本”的问题成为加快山区发展的关键。丽水立足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以林权为抵押物融资,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提质”,使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山林资源成为农民的发展资本,广大林农获得了宝贵的创业资金。同时,针对贷款“评估难、变现难、费用高”等制约瓶颈,创新推广“统一评估、一户一卡、随用随贷”的“林权IC卡”,建立起集“森林资源、林权管理、信用保险”于一体的林业最基层、基础“细胞”,不断加强银林合作,拓宽金融支农渠道,提升服务“三农”能力和效益。林权抵押贷款实现了“资源变资本,叶子变票子,活树变活钱,青山变金山”。

深化助农取款服务惠民生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持续提高,国家和地方扶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涉农补贴不断增加。同时,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向农村汇款也日益增多,如何让广大农户便利支取各种涉农补贴、劳务汇款等小额资金已成为当前农村最广泛、最频繁、最迫切的一项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对此,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创新推出“涉农银行分片包干、政府扶持政策配套并推行各种补贴发放一卡通”的“丽水模式”,在全国率先完成“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实现了农村小额取现“不出村、零收费、无风险”。“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坚持构建网络与提升功能并重,继续深化具有“丽水特色”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体系,将其与村邮站、社保卡“一卡通”建设有机结合,从改善民生角度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推进城乡金融普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