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2-23 17:4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

篇1

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概述

事业单位与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管理内容和管理目标也存在较高的针对性。事业单位以公益性为主要目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主要针对固定资产管理、收支核算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约束和规范。在固定资产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具体的资产使用年限以及价值标准问题,如事业单位一般设备的单位价值在 500 元以上,特殊的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应该在 800 元以上。在固定资产的折旧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不能够按照固定资产的原值以及使用年限进行折旧,而是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来提取修购基金,并将固定资产的减损和报废纳入到支出科目中。在收支核算方面,会计准则当中要求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应该按照规定提供项目核算和列报。

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分析,能够看出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虽然基本上能够满足于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和约束会计管理工作。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所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比如在固定资产确认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所规定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偏低,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内容过多,会计人员的管理范围偏大,工作量较重。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由于计提折旧方法的不合理,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虚高,影响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收支核算方面,事业单位的核算列报只针对于财政拨款,而没有涉及到事业单位的其他经济来源,进而导致收支核算结果并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收支现状,不利于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实际开展。

二、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之处

(一)会计核算目标更加明确

在新会计准则当中,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予以进一步的细化和明确,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新会计准则是基于我国会计法、会计准则所制定的,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的性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适当的结合,这就保证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涉及到了事业单位更多的资金支出途径和资金获取来源,使会计核算目标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提升了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全面性原则得以更充分地体现

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当中,明确强调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需要将各项经济业务统一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当中,使会计核算信息能够涵盖到事业单位的所有资金情况,包括了实际的财务状况、资金流向和预算执行等等,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全面性,并且增强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只是对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方面的信息予以统计和核算,而财政支出上则存在较多的管理漏洞,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不完整,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水平较为滞后。

(三)会计科目更加合理

新会计准则当中,虽然科目分类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保持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和增减核算等分类,但是新准则中对相关科目的管理都予以了细化和加强,比如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方面采取了部门预算的方式,而事业单位的收入也将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事业单位的支出也由国库统一支付,这就确保了事业单位的收入能够由国家统一管理,避免了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和无序。在负债类、资产类等管理方面,新会计管理准则明确了资产入账与不入账的条目,以及资产的名义价值入账等细则,使资产管理更趋向于完整性和规范化。增减核算科目增加了其他活动的管理,对收入科目规定了明细,取消了基本建设拨款收入,使会计信息能够更为清晰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构成。

(四)财务报表与会计惯例更加协调

在新会计准则当中,规定了财务报表中应该至少涉及到事业单位的负债、收入支出、财政补助等费用信息,使事业单位财务报表能够更为清晰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实际资金状况。新会计准则当中还要求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当中必须要对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进行分类,使报表的数据能够做以更为直观的对比,确保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国际性,使财务报表与会计惯例更加协调。

三、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的完善策略

(一)会计核算基础需改进

目前新会计准则所明确的收付实现制,只强调了事业单位的现金支付部门,而不能反映债务状况,这对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预防工作是较为不利的。为此,需进一步改善会计核算基础。比如,可以通过全责发生制来优化会计核算基础,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债务统计和债务管理,使事业单位能够清晰地了解当前的债务状况,提高事业单位的债务关注度,进而降低单位的整体财务风险。

(二)固定资产核算方法需改进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应该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模式,适当调整事业单位的修购资金,将折旧纳入到固定资产核算当中。固定资产折旧应该设立累计折旧科目,由专人负责统计和评估,将累计折旧列入到资产负债当中,以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净值,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结果可以体现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水平。

(三)单位现金流量表编制需增加

现金流量表是企业会计列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现金流量表能够反映出企业在投资、筹资以及其他活动上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而使企业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控实际的资金状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也应该适当借鉴企业资金管理,在财务报表当中加入现金流量表,对事业单位的现金流动情况予以把握,进而提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抵御能力。

(四)产权管理应进一步优化

事业单位作为特殊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产权管理,借鉴企业会计准则提升事业单位财会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事业单位的投资力度近年来不断加大,这表示着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更加频繁和活跃,在原有的会计管理基础之上,事业单位应该适当地增加股份管理和实收资本管理等科目,这样将保证事业单位投资效益,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事业单位的投资安全性。

篇2

关键词: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 体会 执行

一、引言

事业单位是与企业相并列的一种单位类型,其不以盈利为目的,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向社会提供服务,是一种服务性社会组织。包括医院、公园、科研院所等多种类型单位。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的财务准则是1997年、1998年正式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两项制度的颁布,对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进展,无论是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还是其自身的业务核算范围,都经历了制度性变革和扩展,对会计制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原有的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应运而生。

二、新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带来的“新变化”

(一)会计核算的范围被扩大

老版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关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收支分类等方面并未详细列明会计核算的要求和规定。不仅使这部分的会计发展较为迟缓,而且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统一会计核算。准则和新制度在这些方面做了适当改进,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更为全面和规范。

(二)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被加强

旧准则和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只进行原值核算,不进行折旧处理,而是选择计提修购基金。这种方法下,固定资产的净值难以被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容易被虚增。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新准则和新制度改变了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并且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核算内容。比如增加了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在达到可使用状态之前,对专门借款利息的核算。对固定资产原值的计算更加公正和客观。此外,新准则和新制度中还共同增加了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计算,并且选择用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来替代其净值,完善了固定资产的计价。

(三)存货管理得到改善

旧准则和制度对事业单位材料物资的采购、领用、消耗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对单位物资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剧,旧准则和制度已不再适应事业单位对材料和低值易耗品不同标准的划分。针对这一点,新制度将它们全部作为存货处理,使这一难题得以解决,也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四)加强对基建账的管理工作

旧准则和制度中规定,将隶属于基本建设投资的资产、负债和收支项目列入基建账,并独立于会计总账管理核算。新制度对原基建账管理做出了改进,规定事业单位须单独建账、独立核算,但要定期将基建账数据并入会计总账中核算。这样不但加强了单位对于资产负债的管理,还有效降低了单位的财务风险。

(五)其他方面

除了以上几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在结余的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的分配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进行了合理的控制;对资产的入账管理工作重新进行了规范,强化了资产的计量工作;对原有的会计科目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科目的设定更为系统和科学;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实行优化原则,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预算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执行的亮点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执行至今,过程中不乏很多亮点。经笔者归纳总结,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是新制度和准则中最大的亮点,它不仅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有机接轨,也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能够紧跟世界会计发展的步伐。

第二,强化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全面性。新制度和准则要求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业务都要严格进行会计核算,使单位会计管理的规范性得到了加强。

第三,方便了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财政信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会计信息提供方面,一改过去只方便内部人员使用的情况,强化了财务信息的规范性和实用性,扩大了受众的范围,将更广泛的信息使用者都纳入其中。

第四,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对过去的财务报表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增设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等,使报表系统更加趋于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五,加强了资产的管理。新准则要求严格规范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包括对受赠资产也要进行严格的计量,并在会计报告中加以披露。

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在我国实施近一年。凡是不具有行业制度/规范的事业单位都需执行这两项规定。在新准则和新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为保障其平稳过渡,顺利执行,我国财政部于2013年年初对外了《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3]2号)。但是,在新准则和新制度的执行中,仍有很多注意事项需要把握。

(一)做好新制度和新准则执行前后的过渡工作

首先,事业单位应在2012年底,根据原账目编制“科目余额表”。其次,于2013年初根据新制度和新准则成立新账,并对原账目和科目余额进行相应调整,编制新的科目余额表。同时,将科目余额表的每一项余额作为新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然后,各事业单位根据2013年1月1日各新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编制2013年期初的资产负债表。最后,各事业单位按照新制度和新准则的相关规定,根据过渡结果,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总之,各事业单位应做好新制度与新准则执行前后的过渡工作,以保障新制度的顺利执行。

(二)财政部门应加强宣传与培训,保证新准则与新制度的顺利实施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制定部门是财政部门,但财政部门同时还是事业单位对相关财务规章制度的执行监管方。因此,可以说,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成为新准则与新制度顺利过渡和真正推行的关键。所以,财政部门应做好新准则和新制度的领导和引导工作,继续做好新准则与新制度的培训与宣传。虽然新准则与新制度已正式实施,但是依旧不能放松相关的培训与宣传工作。制度实施前的宣传,是针对各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工作者,使其充分认识新准则与新制度的实施必要性与优越性,并帮助其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而制度实施后的宣传,宣传单位为各事业单位的利益相关者。对此,财政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如报纸、杂志、网络等,向广大利益相关者宣传新准则与新制度的实施好处,从而减小实施过程中的阻碍。此外,财政部门还应注重新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技能培训,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

(三)强调员工思想教育,消除抵触情绪

对于财务会计方面的改革,单位的老员工往往会存在抵触情绪。第一,应端正单位内部管理人员对制度改革的态度,通过不定期的宣传和培训使员工们认识到改革带来的正面作用;第二,通过变相的施行一定的奖惩措施,逐渐消除员工的抵触情绪。例如通过组织知识竞赛的方式使更多的员工参与到改革之中,加强对新制度和准则的了解,弱化敌对情绪。

(四)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一直以来,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都较为简单,所以单位对财务人员的技能素质要求并不高,准入门槛也较低,使得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甚理想。由于新制度和准则的实行,事业单位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有所提高。但从总体来看,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依然偏低。这需要事业单位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以加强单位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第一,提高准入门槛,在财务人员招聘考试中,修改过去事业单位考试的固有模式,加强对于财务专业相关知识的考察力度,严把人员素质关;第二,加强财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定期组织专业机构来单位授课,及时使财务人员了解财务方面的新知识、新变化,并要求其将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使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梁丽香.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异分析及启示[J].国际商务财会,2012

[2]彭欣,胡志勇.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的必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2

[3]王文汉.新旧会计制度执行问题的比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

[4]万昂旦措.基层人民银行执行新会计制度存在问题探讨[J].青海金融,2008

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变

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重新修订,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全面转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要积极适应新转变,更好推动事业单位发展。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挑战

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会计核算目标更加明确、财务报表及会计工作协调性更高、会计分工更加明确。具体而言,新会计准则下的事业单位会计面临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位会计核算目标要求更高

会计准则要为适应单位内外发展环境而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事业单位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面临较大挑战。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要求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财务发展状况等相关会计信息,对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真实体现,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作出决策。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目标的要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需求增加形势相适应,对会计工作不仅要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也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使用要求。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兼顾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原则,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创新和转变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

在事业单位原有会计准则中,仅仅规定经营性收支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中,则明确规定,对于部分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其引入对于事业单位决策科学性具有很强的推动性,特别是提高了会计管理工作水平,降低事业单位运营成本。会计核算基础直接决定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中,引入某些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的权责发生制,对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有很大推动作用,而且也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预留了一些空间,例如在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应用,在当前财务管理体制还不充分的前提下,留等财政部进一步明确。

(三)会计工作协调性要求更高

和原有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会计报表协调性的要求相比,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以及财务报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将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产生影响。在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中,会计工作必须要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且,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立健全产生直接推动作用。

二、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转变

面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带来的诸多挑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必须要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应对和完善: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制度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必须要不断优化和完善,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工作制度。特别是在新会计准则下,收付实现制更加明确,事业单位必须要更加重视现金支付工作,必须要及时发现事业单位会计财务风险,提前做好预警和应对。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各个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流程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更加注重债务统计管理工作,全面准则掌握事业单位债务状况,使单位管理者更加重视债务,更好避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更科学和更准确的信息,及时做好事业单位发展规划。

(二)完善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编制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虽然不是企业,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在某些业务环节同样会产生现金流。现金流是否明确,是否准确,这些无疑都影响到事业单位现金流量。在传统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对现金流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在月末、季末乃至年末的现金流量汇总后,总现金流量与实际现金流量差距较大,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不高直接体现。但是,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要求更高,特别是在现金管理方面,要求现金记录汇总必须与实际收入相符。因此,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各个事业单位必须要积极做好现金流量表编制工作,通过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为单位筹资、融资、投资提供依据,也有利于事业单位对自身现金情况更好掌握,不断提高单位资金利用效率。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新会计准则要求,结合财务报表格式,把财务报表和现金流量表结合使用,对现金流量进行细化明确,强化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不断推动事业单位发展。

(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特别是在传统会计准则下,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能单一,会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必须要不断培养和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推动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整体水平。单位也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和政策,支持会计人员通过进修和自学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促进事业单位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作者:林迎秋 单位:济宁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蔡丽兰,镇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分析及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篇4

【关键词】 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的全称是“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简称CF),它是会计理论中最实用的部分。

(1)概念框架的定义。1940年著名的美国会计学家W.A.Paton和A.C.Littleton在出版的会计经典著作《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提出:“把会计的基本理念组合起来,构建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建立起对公司会计准则的说明,这个会计理论的框架应当成为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

著名会计学者吴水澎教授认为CF是指“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会计基本概念所构成的内外协调一致的体系,目的就是为发展和完善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指导。

其实,国内外关于CF定义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即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会计基本概念所构成的内外协调一致的体系,目的就是为发展和完善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指导。

(2)概念框架的作用。关于CF的作用,FASB的观点最具代表性。FASB认为,CF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评估提供指南,以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②在缺乏权威性文件的情况下,为从未出现的会计问题提供会计确认和核算的参考依据;③帮助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④由于CF的优点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根据CF编制的财务报告可以增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心。

2 构建事业单位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CF作为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理论,旨在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而不是对现行会计实务处理的归纳与描述。构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事业单位CF来指导和规范《准则》的制定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具体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1)构建事业单位的CF是制定《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借口和依据。(2)构建事业单位CF是与国际会计趋同的需要。

3 关于准则的适用范围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的,一般是指为了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包括医院、高校、测绘事业单位、地质勘查单位等,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则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将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所有的事业单位。

4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新特点

新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具有较大的创新之处,具有操作性与规范性。(1)新准则体系更具完善性。会计系统所提供信息的质量会受到准则体系是否合理完善的影响。与制度相比新准则显著的改进就是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思路更加清晰,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严谨规范,其构成包括了总则、信息质量要求、资产等章节。(2)会计信息目标的多元化。新准则规定:“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预算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新准则与修订前相比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明确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双重目的性,另一方面满足受托责任的要求。(3)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的使用者。事业单位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较为复杂与多元化,具有公共品特征。然而制度的信息提供者的行为较为模糊性,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会计信息。(4)新准则增强了可操作性。在新准则中,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较为详细的解释,提出了“同一事业单位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和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不得随意变更。”

5 关于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包括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报表、附则共九章。《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异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则方面的不同。①适用范围不同。《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②准则体系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没有建立具体准则,具体核算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加以明确。③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财务会计的逻辑起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没有明确提出财务会计报告目标。④会计记账基础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将权责发生制在总则中进行明确,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核算一般原则中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不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一般原则主要包括: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而《企业会计准则》具有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3)会计要素方面的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大要素,两者之间即使要素名称相同,但在实质含义还是有较大的区别。(4)会计计量方面的不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会计计量在一般原则中第十九条规定了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6 结语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会计记账方法以及会计报表体系等都出现了巨大变化,这是对我国原来会计制度的重大改革与创新,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新就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化,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推动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篇5

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权责发生制改革的趋势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公共财政管理的改革,权责发生制的确认基础已逐渐在各国快速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成员国中以新西兰为代表,率先在政府会计领域中推动改革,改变的轴心在政府部门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交易的确认基础。截至目前,OECD 国家中已有半数以上在政府会计、预算及财务报告上不同程度的采用权责发生制。中国身为OECD 成员国的一员,也于2000 年开始推行新一轮的政府会计改革。实行权责发生制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比较全面及准确地反映长期资产及负债的信息,并能够计算预算成本及执行更有效率的绩效考核,提高政府会计及预算的透明度、可靠性及完整性,并提供更为全面及广泛的信息,反映政府部门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形,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政府持续发展的能力。

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积极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四个,财政和经济危机是推动政府财务披露信息改革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应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该运动要求将市场机制引入政府部门、将过往预算强调投入转为强调产出、绩效导向的管理及追求政府效率等。为符合以上目标,政府预算及会计势必要进行改革以符合其要求;另外,公众不满政府的服务及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诉求,也是一个强大的外部压力;最后是政府为维护国际形象、应对国际组织及资金援助国的要求,或因向国外贷款的需求,也有必要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及完善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

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国外经验

2-1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会计制度已存在若干缺陷,兹分别就会计目标、会计基础、会计准则等方面择要说明如下。一是报告使用者界定范围狭隘。现行总预算会计、行政及事业单位会计界定的信息使用者均为组织内部、上级单位和财政部,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英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均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应满足两项需求,即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及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忽略外部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明显不符合国际会计目标的定义标准。二是无法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这是所有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的缺点,报表信息不完整,造成事业单位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三是没有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且准则制订机构分歧。西方国家政府会计一般采用准则+制度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好处在于若有新问题出现可以单独制定准则规范,而不需修改制度。但是我国并没有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例如税收会计准则由国家税务局制定、国库会计准则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其他分支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分别使用不同的会计科目衡量并记录交易,预算会计系统形成多元化的局面,造成总预算会计无法追踪及汇整交易信息。四是会计体系与OECD 各国差距甚远,不利于政府间的比较及分析。我国目前正全力发展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组织,而且身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成员,理应参考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制定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完成与国际接轨及提高国际地位。

2-2 OECD 国家政府会计改革可供我国参考之处

一是OECD 各成员国政府会计及预算基础转换为权责发生制的进行过程主要有三种模式,即一步到位、分步到位和逐渐扩展等模式。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大部分都引用美国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观念公报及准则公报的制订也有一部分参考了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的公报。美国在改革过程中采用逐渐扩展的方式,先对部分收入、支出、资产及负债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再逐渐推展到所有科目,因而事业单位的公报制订采用GASB 的公报是较为可行的策略。二是新西兰是最早在政府预算及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国家,而其改革也收到良好成效,分析改革成功的因素是,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革运动,除了得到议会及部门领导者的支持外,还有完善的配套方案,从法案的颁布、文化的调整到一系列财务管理政策的施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也应建立在该良好的基础上。

3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建议

一是以下5 种会计事项均不属政府会计准则公报中规定的例外事项:应收款项确定无法收取、年终调整增列备抵呆账、固定资产及长期股权投资、举借长期负债、折旧费用,本应依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处理,但依据国家相关部门颁布施行的事业单位普通基金普通公务会计制度及行政特种基金会计报告、会计科目及分录释例应一致的规定,以上5 种会计事项却未采用权责发生制的规定,这使得相关规定彼此之间不太相符。

篇6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影响

2013之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处理主要是依据1998年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两个文件,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存在的问题和和局限性越发凸显。因此,经过财政部多年调研,于2012年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简称新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简称新会计准则),通过旧制度规范的改革创新,来提高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法制性和规范性,提高事业单位的财会水平。

1 新会计制度的出台背景

1.1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亟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一直在稳步推进,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对现代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旧的会计制度因缺乏与改革相配套的具体规范,亟待修订完善。

1.2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法律规范亟待协调统一

在改革的推动下,财政部2012年先后办不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简称新财务规则)和新会计准则,为了确保同属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法律规范的协调统一,新会计制度急需修订出台。

可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制度应运而生。可以说,新会计制度就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和健全的表现。

2 新会计制度的现实意义

新会计制度的出台实施对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2.1促进公共事业健康发展

相较于旧的《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对大部分条款都进行了修改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配套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二是创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三是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定期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大账”;四是着力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五是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的会计核算;六是突出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七是全面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八是系统改进了财务报表结构和体系。

新会计制度能够更有效规范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核算与监督,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效力,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

2.2推进改革不断深入

十以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提倡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个现实背景下,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促进和推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新会计制度通过新设会计科目、明确总账科目及其明细科目的使用要求、增加会计核算规范等具体方法,加入了关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规定,也即加入了与我国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相配套的具体规定。这些规定,一是使得事业单位长期存在的诸如收支分类标准不一导致收入与支出不配比等技术问题得以解决,二是促进事业单位会计规范与财政体制改革的接轨,使国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政策在事业单位中得以贯彻落实。

2.3激发事业单位活力

事业单位以追求服务水平和绩效最大化为发展目标,财会工作事关事业单位行政职能的顺利实现,新会计制度的各项改革措施推动着我国事业单位在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能够使得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更高效的完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优化各种经济资源,将事业单位的活力更有效和高效地激发出来,使得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以更好的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保证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3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在原有会计制度基础上,参照以往成功经验和国际公共会计的制定方案,立足我国事业单位的现实进行了创新突破,使得新的制度规范更加完善,给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带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会计主体变化带来的影响

旧的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缺乏准确认识,而新会计制度则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随着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内容的变化,资金的灵活性、效益性和流向性都得到了的较以往更多的重视。新会计制度提高了事业单位对自身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视,促进了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3.2会计要素变化带来的影响

旧的会计制度中会计要素主要包括资金来源、运用和结存,而新会计制度下会计要素包括资产、收入、支出、负债、净资产五种。可见,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界定更加明确、全面,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国际的接轨,也使得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不断提高。

3.3预算资金核算管理变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事业单位原有的传统预算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实的发展需要,经常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资金使用效益难以充分发挥。新会计制度充分利用了资金取得、使用间的时间差,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也进步到超支不补、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结余留用等预算管理方式,这样就统一规范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保障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3.4会计报表体系变化带来的影响

旧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体主要包括资金活动情况、基本数字、经费支出决算等,新会计制度会计报表体系又相继增加了资产负债表、会计报表辅助等内容,使得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有效的统一起来,提高了可比性和通用型,能够让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进行更好的分析。

3.5会计等式、记账方法变化带来的影响

旧的会计等式中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相等,主要适用资金来源单一、分配方式简单的情况,与现实需要难以适应。新会计制度的下,会计等式中资产是负债与净产值的综合,资产与支出和等于负债、净产值、收入的总和。新会计制度下的记账方法是借贷记账法,这些都适应了现代事业单位财会的发展要求。

4 结语

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相较旧的会计制度进行了较大的修正,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和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证,各事业单位应该把握契机,更好地适应财会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需求,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质量,为我国公共事业向着健康方向发展做好保障护航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健.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新动向[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6)

[2]王峰.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1)

[3]杨晓龙.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难点分析[J].经济师,2014(01)

[4]郑姗.浅析新会计制度下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13(36)

篇7

关键词:《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带来的新的变化,才能为政府会计部门工作找到适应当前新的社会和经济形势情况发展的道路。新制定出台的《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将成为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政府工作管理改革思想的重要成果,也是政府建设科学、规范的会计工作体系的重要基础。新《基本准则》颁布与实施后,有利于规范当前政府会计基础与核算工作,持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准确反映出政府工作中的运行成本。可以说,新《基本准则》的出台给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认真学习新《基本准则》内容,落实准则中各项条例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践工作中的应用,对加强其财务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创新财务管理特征

(一)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表体系

根据国务院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国发[2014]63号)颁布的《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立足于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程度,旨在建立能够满足当前政府工作需求的现代化财会管理制度。同之前的会计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准则要求政府会计主体在编制预决算报表之外,还应编制现金流量表、收入费用表和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这给政府会计财务报告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同以往相比,在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告更加能够反映出政府工作中的财务明细,也使得政府财会信息更加的真实、透明。

(二)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标准进行了界定

根据会计工作中的需求,新《基本准则》针对每一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和标准进行了具体的规范。会计要素的规范可以减少会计工作中给的失误和漏洞,并为会计具体准则和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和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原则和基础。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和财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对于会计要素的定义的界定充分考虑到了当前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等部门财政管理的需要,保证了会计工作中标准及其体系的一致性。

(三)独创采用了“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

《基本准则》中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会计要素和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方面的会计要素。同之前的会计核算模式相比,新的会计核算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的增加,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出政府会计核算中的运行成本能力,更加科学合理地对政府资源管理的能力进行评价。

(四)创建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新关系

新《基本准则》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办法开始实行通过“3+5”要素会计核算模式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分离的会计工作体系。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同预算会计的工作重点区分开来,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部门同一般财务部门的分离及全面预算管理的实现。这两种会计工作分别侧重于行政事业单位不同的财务工作方面,最终通过分别财务报告清晰、完整的反映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及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两个不同的方面。在新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两种会计在具体的职能上相互区别、相互分离;但无论是预算会计还是财务会计都要遵照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工作规范,也体现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特征。

(五)政府资产负债计量新方法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的资本运作和资金管理模式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推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结构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动。因此,新《基本准则》中提出,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以及名义金额五个方面入手。其中,政府的负债资金的计量主要应该包括其中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三个方面。新的行政事业单位负债计量办法可以有效提高计量的前瞻性,并且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政府会计实务的现状,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风险,并增强了其在资金管理上的能力和效率。

二、新准则下关于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实现基础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准则中对于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方法做出了详细、全面的规定。尤其是其中对于会计要素的定义和“3+5”会计核算模式的提出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细致化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财务工作发展与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新《基本准则》基础上加大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管理,把提高会计质量作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的第一要务。根据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保证新的政府会计准则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落实工作,通过统一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编制标准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

(二)持续推进财务体系建设

《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首创了会计工作双基础制和“3+5”会计要素核算模式。其中双基础制的实行强化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核算工作,将原本的会计工作分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大的方面;即其中预算会计实行责权发生制,财务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两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形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双基础制。新的会计工作准则体现了当前经济环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基础、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基础理念和会计核算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在新的管理制度下顺利发展并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就要持续推进符合新的会计准则的工作体系的建设,不断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中心从会计核算推进到管理决策的拓展上去,逐步形成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管理会计互相分离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体系。

(三)注重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

由于之前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会计制度基本准则同新公布的基本准则之间的差异较大,尤其是其中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中各项资产、负债等相关会计要素的定义、管理和处理方法上同原来会计制度基本规则相比都做出了改革并进行了细致化、具体化的规定。尤其是新的“3+5”会计要素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的会计制度给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改革提出了巨大挑战。针对两种会计制度衔接上的特殊问题,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在重新学习《基本规则》规范指导的基础上,对当前实行的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实践当中的会计工作,保证基本准则在颁布后其指导思想和框架作用能够在会计工作中发挥出来。

(四)加强财务工作部门间的沟通

新的《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实施后,为了保障制度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一定要实现在岗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新会计准则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思想转变的实现。新的会计准则由于管理规范的细致化加大了会计工作的操作难度,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也就更高。因此,加强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组织新的会计制度实践经验的交流和学习,有助于会计人员提升工作中计量灵活性、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需要、实现更加贴近国际化的政府会计管理办法。

三、结语

《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该项准则的实施将会带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走上新的篇章。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道路还相当漫长,只有通过不断深入的对新的会计准则进行研究和学习,加上对现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细致的规划与转变才能真正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能力的提高,并逐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度、完整性和国际化的要求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岚. 探讨《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深化政府会计改革[J]. 财会学习,2016,04:95-97.

[2]张曾莲,高Z杰.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文本分析与实施建议[J]. 会计之友,2016,13:18-22.

篇8

1 当前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1. 1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首先,在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审计监督中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主要是指,审计监督人员在进行监督的时候并不能本着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去进行监督工作。因为往往监督人员与审计人员之间有着某种利益关系,这就导致了监督工作的独立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因为没有得到事业单位核心部门的重视,这样就会造成在开展具体监督工作的时候,不会得到审计人员的重视,往往只会使这些审计人员应付了事。总体而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独立性问题,主要是来自监督人员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工作和自身利益的关系而造成的。

1. 2 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缺乏全面性

多数事业单位开展财务工作财务核算是以寻求现有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目的,因此财务核算工作中往往是事后财务核算多,事前、事中少,对促进事业单位整个营运状况、资金运作水平的提高关注度不够,多数时候是为了财务核算而财务核算,较难发现客观性、针对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同时,我国的财务核算往往没有做计划和预算的习惯,只对已发生的事情进行财务核算,涉及范围面狭窄。虽然我国一直在对财务核算进行改革,但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加之大部分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人手少,任务重,财务核算人员多数仅仅是针对眼前的任务而开展工作,且多数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队伍知识结构老龄化现象严重,养成了一种微观思维和惯性思维,难以将最新的财务核算方法、财务核算理念运用到财务核算工作中来。

2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2. 1 扩大适用范围

我国在1997 年颁布的《会计制度》在公共财政管理上过分强调行业类型以及经济类别,这就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很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之间在财务会计信息收集与统计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了行业壁垒的出现。而2013 年1月1 日颁布的新《会计制度》则打破了各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会计信息壁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各行各业的财务会计审核制度。这样使得不同行业类型以及经济类别的会计在会计信息上不会有太大的出入,有利于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事业单位在会计信息上的交流,提高了财政管理效率。

2. 2 进一步对会计要素进行划分

新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负债、收入、支出、资产和净资产五大方面,并且对于这五大要素进行细分。通过这样的划分方式使得事业单位不同多个财务内容之间的区分更为准确、合理,同时也间接地提升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旧会计制度过于强调预算资金,缺乏对于财务核算管理的规定,难以真实反映出事业单位真实财务状况,而新会计制度则加大了对财务核算的范围及内容,有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 3 固定资产核算的改变

旧会计制度将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作为资产初始价值的计量方式,新会计制度改变了这一计量方式,采用了累计折旧法进行计量。累计折旧法综合考虑固定资产原有价值和固定资产折旧率等方面要素,提升了固定资产核算的精准度。新会计制度同时进行固定资产和原值计入的计量,并且根据实际进行相应冲减。同时,不将计入原有的流动资产冲减,这一方式使得固定资产核算效率大大提升。

3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对策分析

3. 1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活动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因此从保证事业单位长期良好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当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现有的内部审计制度,结合事业单位自身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强化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仅仅是新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同时也是切实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事业单位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战略角度出发制定并完善符合事业单位发展要求的内部审计制度。同时积极推动人资信评价体系建设,强化能力建设与职业素养培育双重建设,从而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人才。

3. 2 做好收入的确认、计量和成本核算的解决

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经济利益会带来事业单位权益的增加,这一概念与资产资产负债观基本保持一致,也是符合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内容。在传统的事业单位收入确认、计量方式中,将各项收入均纳入到收入范畴内,但是这些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并不能够使得事业单位的净利润增加,只是增加账面上的数字。因此这种收入以及计量方式不够科学,需要采用差额计入收入法。差额计入收入法计入的是企业的净收入,能够真正带来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因此该方法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事业单位涉及的工作范围较广阔,单纯地采用单一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不能够满足实际要求的,应该充分发挥出网络结算差额结算 相互结算等计算方式的优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同时事业单位在实施会计制度时,做好会计实务工作在新旧制度下的衔接,并且重视本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及会计实务的处理工作,对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要进行摊销,以促进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发展。

3. 3 完善财务报告制度

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将财务报告分为附注和会计报表两部分,并且在原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于会计报表的内容进行完善与增添。为了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这一要求,事业单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财务报告制度: 预算管理方面。在目前预算编制中,做好固定资产的清算以及无形资产损耗的估量工作,强化对于资产运行过程中价值损失的核算预计量,进而提升资产运行与使用效率。按照资金的来源进行区分,做好财务资金分离预算,从而将财政补助资金与非财政补助资金准确区分开来; 资金收入与支出方面。收入方面,准确界定不同来源的财政资金的类型以及数量。支出方面,逐步完善财务集中收支体制,适当增加支出会计科目; 资产管理方面。在资产的入账核算上,应该对捐赠、盘盈等非经营方式获得的资金进行规范会计入账。对于存在凭证的固定资产,应当由凭证资料以及税费确定会计入账数目。对于不存在凭证的固定资产,如接受的捐赠或收到的实物投资,应使用协议价格或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并且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单独注明。资产损耗的会计核算上,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选择合适的折旧办法,并确定合理的折旧年限。

3. 4 推行财务人员离任审计公示制度

为了明确财务人员离职后资产、资金和资源的清算与问责,正确评价财务人员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就需要引入财务人员离任审计制度。从审计本身出发,将经济责任审计、预算审计、工作绩效审计、个人财务审计等多方面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立体化审计,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审计公示是将审计结果通过专栏、报纸、广播、电视等公共方式进行公开,使得广大职工对于审计依据、程序、内容、时限、规章制度、审计结果等内容有着清楚的认识,通过社会范围内的监督,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提升审计质量。财务人员离任审计公示制度包括两部分,一是审计目的公示。在相关审计人员对被审计的离任财务人员进行审计之前,要提前将审计依据、审计人员名单、审计内容等内容进行公示; 二是审计结果的公示。在不违反相关保密法规的前提下,将审计流程、审计报告、决定书等内容报给相关部门,并且尽可能将可公示的内容予以公示。

3. 5 稳步推进财务核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

稳步推进财务核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性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利用历史数据资料,总结归纳绩效考核规律,积极寻求联系点。采取统计分析的方法逐步探索事业单位绩效与部门整体绩效的关系,探索同类事业单位的效益产出比; 二是酌情选择绩效考核指标。本着先易后难,由简入繁的原则,从事业单位预算入手,制定出与预算相对应的各个分事业单位的绩效指标; 三是合理利用先期评价试点事业单位已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将其应用于同类事业单位继续检验; 四是以综合价值的最优作为评价标准,结合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的特点,明确重点考评指标体系,兼顾各部门协同发展要求。有效地处理当年预算评价与战略规划评价之间的关系,实现评价的短期性与长期性有效结合,从而保证评价激励体系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篇9

关键词:医疗卫生单位 工程项目 财务核算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医疗需要不断增长,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为满足社会需要,其医疗场所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使得基本建设投资占了医疗卫生单位开支的比率逐年增加。而在国家对医疗事业单位收费控制和财政补贴递减的情况下,面对日益增长的医疗建设需求,医疗卫生单位应眼睛向内,修炼好“内功”,通过内部经营管理措施的完善,建立起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内部会计核算办法,不断改进会计核算水平,不但可以提高医疗卫生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为节约工程费用,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和效益指出方向。为此,本文对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不够准确

由于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具有其复杂性,不但要完成建筑物的外部整体框架建设,而且内部设置比一般建筑物更为复杂,建设要求和成本高于一般建筑物。同时医疗基建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施工一般涉及到跨年度甚至是几个年度的问题,更使得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财务核算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偏重工程项目建设,而对会计核算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和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基本建设依靠地方财政拨款相关,由于政策性拨款占到了建设资金的主体,而财政资金的非效益性导致会计核算往往成为辅助工作,会计核算往往重点反映了拨款进度、项目实施进度和费用开支情况,而不能有效反映工程项目的预算和计划实施水平。同时,会计部门和基建现场分离,会计原始资料的收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导致会计帐面信息和工程实际进度差别较大。二是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界限不清晰,使得会计核算中往往存在乱摊费用,乱列成本现象发生。最终使得单位的工程项目实际成本和工程预算成本差别较大,使得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依靠压缩成本或者申报追加预算的方法来解决。三是定额成本执行难度高,在工程项目预算管理中,一般需要制定详细的定额成本来进行工程施工成本费用的控制。但由于工程项目施工主要是在自然环境下完成,受到外部条件约束较大,因此定额成本控制准确性不高,使得工程施工过程中改变定额情况时有发生,超定额或者临时调整定额情况的发生,使得会计核算的原始单据改动大,造成了会计数据的精确性不高,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二)部分会计核算难以按照准则执行

2013年财政部出台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现金收付制的核算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跨期核算所带来的成本费用不配比问题。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进行了折旧计提的规定,改变了原有不考虑建设成本的问题。这就要求医疗卫生单位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准确进行项目建设的会计核算,防止虚高的项目建设成本导致新增固定资产金额过高,使得单位医疗费用开支不实。同时,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基建项目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规定,这就使得医疗卫生单位一面执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而另一面在基建项目开支中按照原有的《基建会计》制度执行,这种双轨运行的局面使得会计核算中难以准确把握具体核算方法的问题。

二、完善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财务核算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会计核算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医疗卫生单位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要重视现场原始资料的收集,特别是项目期间各项领料、采购的会计核算,采用项目分级和确定责任人制度,确保原始数据收集的及时准确,不断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其次,要按照建设合同相关规定要求,细化建设项目核算的规则,特别是对于间接成本和费用的核算和分摊,要科学制定标准,准确进行费率标准的核算,防止出现人为调节现象。再次,在具体核算过程中,要引入计划价格方法,将材料定额和计划价格的核算方法结合起来,设置“工程物资材料采购差异”会计科目核算,进行实际价格和计划价格差异的核算,超支只反映因为数量超标而引起的超支,减少因市场价格差异对工程物资成本的影响,以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

(二)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执行能力

一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改变了传统医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方法和形式,对会计人员观念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结合新制度的全面实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全面掌握新会计准则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工程业务相关培训,造就一支既懂施工工程又专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医疗卫生单位会计核算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准确进行工程进度的会计计量,在计量时要严格按照准则规定的标准进行并确保核算的可比性与连续性,对于会计估量方法一经采用,就不要轻易改变。在内部会计人员难以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估算,以加强核算的公信力。同时,改变会计估算方法应进行详细的会计信息披露,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三是尽快完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基本建设相关核算内容纳入其中,以完善相关核算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德芳.浅谈医疗卫生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第8期

篇10

为贯彻《会计法》和学习、宣传新会计准则,财政部印发了“关于举办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的通知”,现转发给你们,并就我市开展会计知识大赛的有关事项补充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

学习宣传贯彻企业新会计准则体系,普及会计知识,树立会计法制观念,是全面提升我市会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途径。各级财政部门、各有关单位要以“大赛”为契机,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途径,发动和组织本地区或本部门财会人员和热爱会计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加,并负责做好本地区组织领导工作。

(一)成立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苏州赛区领导小组,负责苏州赛区的组织领导工作。

(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届会计知识大赛的日常事务。办公室设在苏州市财政局会计处。

2、秘书组:负责本次大赛文件、资料、收发、联络、宣传策划等。

3、后勤保障组:负责大赛第二赛程的竞赛现场管理、后勤服务、经费预算、评审裁决等工作。包括场次安排、各代表队签到抽签、统计、审核汇总等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应当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知识大赛的领导,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并对大赛提供经费支持。

二、竞赛内容

本届会计知识大赛以新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兼顾其他会计知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审计基础以及其他相关法规(参考用书:《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财务通则解读》、《新会计准则实务操作》)。

三、参赛对象

全市范围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持证会计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热爱会计工作的社会各界朋友等。

四、赛程设置

本届会计知识大赛分两个赛程

(一)第一赛程:第一赛程采取网上答题方式进行。第一赛程试题财政部刊登在

(二)第二赛程:各市(县)、区财政局、各有关部门应当经层层选拔组成代表队参加苏州赛区比赛。凡参赛代表队须由1名领队、5名参赛选手组成。参赛队伍于7月30日前,向苏州市财政局会计处书面报名。

苏州赛区会计知识大赛采取笔试和口试方式进行。笔试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等五种。口试试题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分析题等四种。

五、总体安排

1、6月下旬开始宣传发动,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会计知识大赛相关事宜;

2、7月上旬至7月底,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各种竞赛,并选拔网站上

选手参加市比赛。

3、8月上旬进行苏州赛区会计知识比赛,同时选拔和组成参加省比赛队伍。

4、8月进行第一赛程的网上答题。

六、奖励办法

本届大赛设“团体奖”,“个人奖”和“组织奖”分别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一)第一赛程奖项:按财政部文件执行。

(二)第二赛程奖项:

1、团体奖: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胜奖四名;

2、个人奖:设参赛笔试个人奖6名。奖励对象为第二赛程笔试中成绩排名前6的参赛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