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科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23 17:4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实验科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实验科学方法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科学 方法教育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化学实验教学的兴趣浓厚,不仅能提升初中学生的实验意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化学素质。为此,我们在今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不断地探究新的方法,为化学实验教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合理控制实验过程,突出学生教学主体性

合理设计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活动,形成应用科学方法的技能、定势和能力。方法总是跟一定的活动任务联系着的,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科学方法的主体,需要精心设置活动的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参加有关的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其讨论和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法、交流有关的体验,适时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按照知识的获得或应用过程来组织化学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参加到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活动中,是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有力手段。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实施实验探究教学,这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核心思想。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1]

1.以实验为基础

以实验为基础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以实验为基础,就是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课堂教学尽可能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方法论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主体,要想有效地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次,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如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等,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探究。[2]

3.强调知识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的统一

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固然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仅局限于此,是远远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的。科学教学要肩负起培养未来人才的使命,就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形成科学态度。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这三项科学教学目标,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三者在运用科学方法而展开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得到统一。而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过程是实现三者统一的关键。

二、有序实验,突出思想

1.实验准备阶段

其中确定化学实验问题和设计化学实验方案是最主要的两项工作。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确定化学实验问题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抽象、假说等方法的训练:而设计化学实验方案是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提出问题、抽象、假说等方法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实验类别的不同,有选择的进行假说、分析、综合、比较、类比、实验等方法的训练。

2.实验的实施阶段

其中的控制实验条件是实验的灵魂,全面、准确地观察是实验的关键,测定是对实验对象量的特征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这一阶段是进行实验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测定、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化和线图化处理。其中,观察方法的训练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教育目的。

3.实验结果的处理阶段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实质上就是运用分析与归纳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纯化;而对实验结果做出理论解释,则是对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的全面体验和综合运用。

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科学方法教育。重要的是要把实验过程当作理性活动来把握。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选择的科学方法教育。初中化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索性实验偏少,在教学中应注意系统规划,统筹考虑。将验证性实验作为实验探究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与实验探究活动其他功能的发挥紧密结合起来,重视获得结果的过程,渗入探究性内涵。[3]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若科学的真正进步。”在科学方法教学中所倡导的化学实验问题,应具有探究价值,同时应具备动机功能、启动功能、定向功能、交流功能。

根据化学实验问题在教学认识中的作用,从化学教学论的角度可以将化学实验问题划分为三类:启发性实验问题,如:“蔗糖、食盐和硝酸钾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验证性化学实验问题,如:“食盐水煮沸时的温度是否比水煮沸时的温度要高呢?”;应用性实验问题,如:“怎样用实验方法证明鸡蛋壳和水垢中含有碳酸盐?”。培养学生提出化学实验问题能力的主要策略包括:创设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境;营造和谐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加以表述。为使学生掌握提出实验问题的科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自己提出的问题要具备科学性、要结合教学实际、要符合逻辑和认识规律、要有一定的梯度。

化学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观察方法、实验方法、逻辑思维方法等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化学教学中学到某种知识应联系对应的科学方法。实验教学要将知识教学、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知识、方法和能力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是密切关联、相互依存的。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方法教育,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传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6.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指的是由教师演示、操作、示范、组织实验的整个过程,以向学生展示实验现象,学生据此进行观察与思考,在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得出实验结论。演示实验属于直观教学,与操作实验强调学生亲手操作相比,其更强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教师缜密的教学安排。本文以高中化学为例,阐述教师如何高效有序地组织演示实验的教学活动。

一、重视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在课间的精神状态通常是放松、闲散、舒适的,但课堂的精神状态要求严肃、认真、专注,要顺利实现这两种精神状态的切换,教师需要设置好课前导入环节,这在演示实验教学别重要。比如,在《氯气的性质》这一小节的教学中,教师所要演示的实验就是通过氢气、氯气、新制氯水这几种物质来探究氯气的性质。实际上,氯气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自来水,氯气在水中起到的是杀菌消毒的作用,但是氯气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当其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教师可以抓住氯气的这一特点做课堂导入。比如,在常规传统的水源精化工艺中,厂家会采用氯气来进行氧化和消毒,但是氯气本身自带毒性,这意味着其衍生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毒性,从人身安全与生命健康的角度出发,厂家一直都在致力于寻找可以替代氯气,同时又不影响消毒效果的方法或消毒剂。这个课题将长期地存在于科学家与相关专家的研究范围之内,究竟氯气具有怎样的性质?其消毒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将科普知识、生活现象、自然趣闻等与演示实验内容有关的且充满一定趣味性的话题作为课堂导入,可以为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奠定良好的课堂氛围基础。

二、明确目的,针对观察

在演示实验中,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实验来学习知识,而观察是一种主观能动性非常强且个体差异性较大的活动,同样的实验现象,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切入点以不同的方式来观察,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观察时注意力始终聚焦在实验本身所承载的知识内容上,教师应当在演示之前指导学生明确此次观察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展开针对性的观察活动。以氨的性质实验为例,教师可以在演示前向学生抛出以下问题:氨气的颜色是什么?它的气味闻起来是什么味道?它能否溶于水?空气的密度比它大还是比它小?气态氨在转化为液态氨的过程中会有怎样的可视性现象?这些问题既提醒了学生在稍后的观察中需要确认的诸多细节问题,让学生明确了此次演示实验的观察目的,又暗示了学生实验要检验或说明的化学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在观察实验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师应通过肉眼可见、触感可知的演示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知与了解,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总的来讲,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实验,既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知识认知。

三、放大细节,突出关键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主次之分与轻重(上接21页)之别,尤其在聚合了关键知识点的部分,教师要予以放大突出,这就是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以钠、钾分别在空气中燃烧这两个演示实验为例,钠在空气中点燃时,迅速熔化为一个闪亮的小球,发出黄色火焰,生成过氧化钠(Na2O2)和少量超氧化钠(NaO2),有淡黄色的烟,剧烈燃烧并发出耀眼的黄色。而钾是一种比钠还要活泼的金属,更加容易与氧气反应,其反应程度也比钠更加剧烈,这意味着两者在燃烧的剧烈程度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就是教师在演示时要突出放大的细节,要让学生有明显的感知。考虑到部分演示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且整个过程必须自然顺畅地完成,不能在某一个环节做过多的停留,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视频或微课教学,将实验以视频影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达到放大细节、突出关键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直观观察力。

四、鼓励设计,强调探究

高中化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创造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演示实验教学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实验,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原电池反应的演示实验为例,教师在演示原实验后,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的原理来设计新的实验。首先让学生设计一个原电池,接着据此画出反应示意图,最后再写出电极反应。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这三个反应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电解质溶液的认识深浅。以这种方式组织演示实验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与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在看过教师的演示之后,能够据此设计出类似的、合理的实验,这体现的就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理解教师所演示的实验是基础,理解实验背后所代表的化学原理逻辑才是关键,借助探究,学生可以不断地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对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篇3

[论文关键词]教育科学 量化研究 文献研究 思辨研究 质化研究

教育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建构,依然是今天教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教育学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则是教育科学理论建构的根本有效路径。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分类

如果将教育学科归为社会科学范畴的话,那么,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即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理应成为教育学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而思辨研究依然会是教育学科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因为教育研究者面对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价值关涉的教育世界,教育学科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和人性特质,使它与人文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可归纳为四大基本类别:量化研究方法(实验法、定量调查法、数理分析和测验等)、质化研究(人类学方法、定性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思辨方法(注重纯粹的逻辑推理的一种哲学思辨)。虽然,量化研究与文献研究、定性调查法等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具有可积累性、可修正性等特征;都强调对资料数据的科学收集和有效占有,通过严密可靠的数据资料为寻求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科学性结论提供必要的事实和依据(当然,量化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和测量所得出的相关数据属于第一手资料,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中的数据则主要来自于文本,属于第二手资料),但由于研究技术、手段、方法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属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类型。

二、量化研究的广泛使用是教育科学研究日趋成熟精细的标志

广义上的实证研究包含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学者张红霞认为,实证研究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个案研究如果能把每一步操作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就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而我们这里所指的量化研究属于狭义上的实证性研究,即主要以实验、调查、测验和数理分析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主张从经验人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梅依曼和拉伊力倡把教育研究从哲学思辨传统中脱离出来,走科学化、实验化的路径,要求通过科学的验证来发现和陈述事实,提出只有通过实验与观察,在有意识地简化要素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中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教育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蓬勃发展,研究方法日趋精细,并陆续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促使教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和形态。从西方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看,教育科学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借鉴、吸收是其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践中各种数据的调查、分析,通过对文献研究、质化研究、思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教育实践中的众多实然问题给予问答,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教育管理理论的兴起,教育管理科学论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主流性理论学派。“教育管理科学论将自身奠基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管理研究立场的价值无涉,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描述、解释和预测功能,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调量化研究,重视测量、数据统计,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偏爱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尽管教育管理科学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遭到了教育管理主观论和价值论的挑战,然而,纵观今天美国和欧洲的教育研究,量化研究方法依然占据着研究方法的重要地位。

马尔科姆·泰勒在分析了欧洲2000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17种英文高等教育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后得出结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占主导的只有三类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分析(37%)、多变量分析(26%)以及访谈(17%),这三种研究方法占到文章数的80%之多,即文献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质化研究分别占据了发表文章的37%、26%和17%。马尔科姆还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像文献评论、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些方法都非常普遍。

从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看,国内主要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马尔科姆所指的诸如概念分析、批判和现象学等思辨类型的研究方法,而关于量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内容比较单一,比如,调查问卷类文章主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经验方面,诸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学习等。有学者在分析《教育研究》所发表的文章后指出,它共登载的165篇研究论文中,主要以思辨、历史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完成的论文为主,占86.7%,其中思辨类论文达115篇,又占有绝对优势(70%)。采用“定量方法”或自然科学方法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数理分析研究论文共计22篇,仅占13.3%。

三、量化研究的运用与效用范围

在教育领域中,量化研究要求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立各种关系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同时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某种关于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论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由于量化研究所具有的客观性,以及具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等特征,它在宏观研究、因果分析、规律性和趋势性问题的分析、描述、预测及验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马尔科姆对高等教育文章研究方法特点的总结看,采用量化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系统政策、课程设计、高等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经验等研究层面和主题方面,关于教学质量、院校管理等研究则较多采取了混合研究方法。由此可见,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适用于下述研究。(1)适合于宏观研究。即比较适合于教育政策、教育规划和教育预测方面的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趋势性的特征预测,通过教育现象的平均情况和抽样总体的代表性,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2)适合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例如,研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等。(3)适合于课程改革、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描述和预测性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将数据加以分析和归纳,发现和推断具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特征和模型。(4)能够证实或证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论假设。比如,学习心理领域的许多理论就是通过验证或证伪方法发展起来的。

信度和效度是关系到量化研究结论准确和普遍意义的关键性要素,而无论是观察、实验、测量、数据统计,还是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其设计和研究难度都比较大,对研究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研究者除了需要具有严谨规范的求实精神、较强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对研究问题能够给予合理假设,需要具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研究者不仅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样本或者选题值得进行大样本调查,同时在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工具、分析深度、合作沟通等诸多方面都应具备科学的态度和较高的专业水准。

四、基化研究的优缺点辨析

实际上,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虽然强调事物的“量化”,即通过对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其根本意义依然在于寻求一种规律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是量化研究更追求和强调科学的程序、手段和步骤,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和相关关系进行调查、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一般来讲,在研究阶段上、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上,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更高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量化研究方法有以下优点。(1)量化研究方法符合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教育研究可以定义为对数据(用于分析和研究的各种数字、文字、图象或其他形式的资源)的系统收集和分析,其目的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概括、预测、干预和说明。”(2)量化研究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有效积累,有利于对研究问题的深度解决,有利于克服教育研究中的主观性和各种偏见。如果我们想对大学的教学改革评头论足,必须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的教学现状,否则难以令人信服,而这很难通过思辨或文献等方法来完成目的。大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真实想法,只有通过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才能够真实地得以反映。以张红霞、曲铭峰的《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及启示——基于全国72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为例,该文章通过对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性的问卷调查,通过大量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客观真实地为我们揭示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情况和影响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其得出的结论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除外)的教学质量问题普遍严重;教学经费不足是质量问题的首要原因。由于研究者客观中立的研究立场和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由于问卷内容的严谨规范和数据资料的真实可靠,尽管结论令人意外,但却很难否认该结论的真实性。(3)量化研究能够通过清晰易懂的图表、数字或简短的文字说明事实、实质和趋势。比如,马丁·特罗通过相关数字对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上)和普及化阶段(50%)作出了科学论段,形象说明了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特征。

量化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量化研究除了对研究者的技术性有较高要求外,还需要研究者秉持一种客观中立的立场,尽量坚持价值与事实的适度分离。但是,当研究者因某些原因想用自己的研究支持某种观点时,就有可能产生偏见,这势必会影响结论的真实性。虽然研究者应坚持价值无涉这一原则,但真正将价值与事实分离却很难做到。(2)作为量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问卷调查法,其抽样误差总会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的总体效度受到影响。问卷调查和结果往往会受到经费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且,大多数问卷往往比较浅显,不能深入到引出应答者真实意见和情感,也就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为例,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调查,但调查的人群却只有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反映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意向与家庭背景关系、大学生赞成创业或不赞成创业原因、大学生创业知识等问题方面,而有些结论与问题内容不构成必然关系。比如,结论对策中的“政府应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与问卷内容无法呼应。(3)基于访谈法的量化研究结果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访谈者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研究者在对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时,不同变量的选择会对结论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如政策等变量因素在实证研究和数据预测中很难得以体现。预测与实际的不符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对宏观预测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预测方面,20世纪90年代相关实证性预测文章对我国2010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最大胆的预测也没有超出1000万人,而200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超过2 700万人。在对教育现象的相关分析中,有些相关分析显得比较牵强,令人难以认同。有时从一项相关研究的结果中获得有关原因和结果的推论是困难的。当变量A和B相关时,研究者不能明确地推断出是A引起B,还是A和B是由第三个变量C引起的。

篇4

关键词:识字教学;语文;情境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74-01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情境教学法在中小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情境教学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利于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识字教学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相关研究表明,情境教学法运用于语文识字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本文对如何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不断提高语文识字教学质量进行研究。

一、创设游戏情境,开展识字教学

部分语文教师的识字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不利于识字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师可在课堂中有效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进行识字学习。具体教学实践表明,在识字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可有效提升识字教学质量,学生对于这样的识字教学方式也普遍能接受。例如,教师在教学“江”“河”“湖”“海”等汉字时,可设置一个组字闯关游戏,将三点水旁与“工”“可”“胡”“每”等汉字组合,组成一个新的汉字。在游戏闯关时,多媒体会发出其中一个汉字的音节,学生根据音节进行相关汉字组合,每答对一个汉字便可顺利进入下一关。这样的游戏情境创设,可让学生一边玩游戏,一边学习汉字,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学习汉字。

二、创设生活情境,开展识字教学

生活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识字教学中的重要运用方式之一,教师应加强识字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让识字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生活情境的创设可拉近生活与识字之间的距离,让识字教学呈现出更多的生活化特征。为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很多教师会选择创设生活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例如,执教“明”字时,语文教师这样说道:“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发现太阳有什么特征呢?”问题抛出后学生们纷纷思考问题。有学生答:“太阳是圆圆的,会发光发热。”有学生答:“太阳离我们很远。”听到这样的答案,教师接着问:“那么,月亮呢?月亮有何特征呢?”对于此问题,有学生答道:“月亮也是圆圆的,能绽放出皎洁的光芒。”学生回答完毕后,语文教师总结性地说道:“是啊,月亮和太阳都能发光,可以给世界带来光明。所以,古人造字时也非常有智慧,将‘日’和‘月’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明’字。”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记住“明”字的具体结构与写法,能在W生的头脑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很多汉字在造字时本就来源于生活,因此在生活情境的影响下识字更具高效性。识字教学看似困难,但只要找对方法同样容易,在识字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可以让识字教学更高效。

三、创设字谜情境,开展识字教学

字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日常教学之余,教师经常能发现有学生围在一起猜字谜。从他们猜字谜的表情和神态中,教师可深深感知到他们对猜字谜的热爱。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积极创设字谜情境,让字谜情境的创设引领识字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执教“我”字时,教师这样说道:“同学们,我知道猜字谜是你们的最爱。接下来,老师也想让你们猜一个字谜,你们愿意尝试挑战吗?”听到教师提议猜字谜,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于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字谜:天鹅飞去鸟不归。字谜呈现后,学生们苦苦思索,大部分学生脸上的表情非常凝重。但很快有学生答道:“谜底是‘我’,‘鹅’字去‘鸟’就是‘我’。”听到这个学生的准确回答,班里其他学生立即给予热烈的掌声。在识字教学中创设字谜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识字教学氛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积极在识字教学中创设字谜情境。

四、结束语

总之,情境教学法在提升识字教学质量方面是极有帮助的,可解决识字教学质量不高的难题,可解决学生识字兴趣普遍不高的难题,可解决识字教学方法单一、机械、死板的问题。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法展开教学,不断提升识字教学质量。在识字教学中,除了创设上述几种情境之外,教师还可通过创设联想情境、故事情境、体态情境来开展识字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彪.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施杨,沈月明.小学语文情境――活动识字教学模式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8).

[3]王强.让识字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

篇5

一、活动时间

2009年4月8日至2009年4月30日

二、活动目的

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理清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思路。

三、活动内容及形式

根据我单位实际情况,领导干部带头带题深入基层,问计于基层,问计于专家,清楚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清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清楚科学发展的新目标,清楚科学发展的新举措。深入实施“百名局长驻百企,化危为机保增长”、“百名专家村村行,脱贫攻坚保民富”、“千名干部下基层,摸民情保民生”、“万名党员奔一线,引领创业保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四保行动”给基层和企业送信心、送关怀、送温暖、送优惠政策,保增长、保民富、保民生、保发展。

1、走进企业和项目,认真落实“百名局长驻百企,化危为机保增长”活动,刘新君局长将深入徐州绿海食品有限公司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了解中央和省市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方面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排查企业内部管理的不足。通过调研帮助企业增强发展信心,理清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办法,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促进管理机制创新,结构转型升级,产业做强做大,在应对挑战,化解风险,攻坚克难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

2、深入镇村组,理清发展思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认真落实“千名干部下基层,摸清民情保民生”活动,宋金龙书记将深入我局帮扶村常店镇大李庄村,了解农民所想所盼所需,帮助协调解决农业生产发展方面的困难问题。重点了解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情况;了解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方面情况;分析研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体制机制性矛盾问题;了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存在的问题;摸清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分析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方面的实际困难;了解农村基层党组强建设、村务公开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等。要结合民情民意访谈活动,摸透实情,创新举措,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积极为农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篇6

1.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研究背景

科学计算可视化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开始于1987年,它首先是为了高效地处理科学数据和解释科学数据而提出并形成的。它将大量枯燥的数据以图形图像这种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使观察者可以准确地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背后的规律,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些数据。

VISC的研究包括两方面:一是VISC工具的研究.即如何把科学数据、数值图像转化成可视图形与可理解信息的算法和工具;二是VISC应用研究,即把可视化工具应用于科学和工程的各个学科的方式和方法。它涉及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图形用户界面等多个研究领域。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意义重大,它大大加快了数据的处理速度,使每日每时都在产生的庞大数据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图像通讯,增强了人们观察事物规律的能力;使科学家在得到计算结果的同时,知道在计算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现象,并可以改变参数,观察其影响,对计算过程实现引导和控制。

2.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在现代教育方法中的应用

信息时代,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个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孤立地学习,抽象、多维信息的处理能力显得日益重要,如果把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有机地结合,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将得以缩小,因为科学计算可视化本身是对客观对象的模拟,所构建的学习环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相关。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可以直接交互的三维立体空间,并将学习者置于主动学习的中心地位,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建构。

2.1虚拟现实技术制造“真实”感受

虚拟现实可以彻底打破时间的限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模型进行虚拟,通过虚拟系统便可直观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例如,利用虚拟实验系统,学生可以进行温室效应、电路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探索学习,从而研究出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规律,或设计出新的电路、新的建筑物。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得设备与环境塑造更接近于真实,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如军事作战技能、外科手术技能、汽车驾驶技能、果树栽培技能、电器维修技能等。

美国巴尔的摩Johns Hopkins大学的化学工程系教授卡尔威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了一个虚拟实验室,模拟各种实验,让工程系的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做实验,尝试解决工程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通过一个虚拟的钻油实验,学生可以知道某个位置的油井的深度,从而估计油层的形状及所需费用。

2.2计算机动画展现“实物”效果

计算机动画在教育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需要给学生以感性上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有可能无法用实物来演示。这时借助计算机动画把各种表面现象和实际内容进行直观演示和形象教学,大到宇宙形成,小到基因结构,无论是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定律,使用计算机动画都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示出来。

另外计算机动画在网络游戏、文化娱乐等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PC的三维游戏正在不断增加,其制作也离不开三维动画技术。开展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技术研究,探索提高体绘制质量、速度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对于完善可视化理论、拓展体绘制的应用领域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对于现代教育方法的价值及意义

从教育的发展过程看,任何一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引起教育上的革命。例如,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广播和电视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曾引起了教育在质的飞跃。毫无疑问,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相结合,也一定会在教育领域中产生质和量的飞跃。因此,探讨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无论是对教育的发展,还是对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自身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也是现实可行的。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可将科学计算过程以及计算结果转换为几何图形或图像信息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以便于观察分析和交互处理。计算机动画已成为发现和理解科学计算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有力工具,即“科学计算可视化”。

实现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它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处理速度,使庞大数据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在人与数据、人与人之间实现图像通信,从而使人们能够观察到在传统的科学计算中发生的现象,成为发现和理解科学计算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有力工具;同时,还可以实现对计算过程的引导和控制,通过交互手段改变计算所依据的条件,并观察其影响。总之,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将极大地提高科学计算的速度和质量,实现科学计算工具和环境的进一步现代化,从而使科学研究工作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篇7

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邢教授领导的物理教育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课题的资助下,致力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显化研究,在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理论、科学方法教育的分类理论、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显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促进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的发展,本期发表他们的系列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已经开展多年,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科学方法的分类、科学方法的教育内容。围绕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首都师范大学物理教育研究团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进展

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问题,即科学方法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界一直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逐渐形成了知识中心教育观。美国的霍尔顿提出了物理学三维结构模型,前苏联的费多琴柯提出了经典力学结构平面图。霍尔顿认为物理学的任何一部分内容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3种因素或3个坐标:x―实验(事实),y―物理思想(逻辑、方法论等),z―数学(表述形式或计量公式)。这一普适性的物理学科结构模式也为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各单元课题的结构及其教学规律指出了道路。费多琴柯的学科结构图进一步把三维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形成上(实验)、中(核心理论)左(科学方法论)、右(数学)、下(延伸与应用)5个区域,从而全面地反映了物理学科上述5个特点和物理学知识的3个主要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反映了知识和方法的关系(如图1所示)。

当然,这一立体结构模型及其投影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这样的结构启发我们进一步具体探索知识―方法―能力的相互关系。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提出了科学方法中心的物理学知识―方法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表明,知识―方法结构图主要包括5个部分:科学现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数学以及延伸与应用。科学方法处于结构图的中心,分别与其他4个部分相联系。图中的箭头表示了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部分之间也会发生联系,但这种联系须经由科学方法才能实现,科学方法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科学发现认识论认为,现象是科学的根源,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现象与科学理论并不存在直接关系,科学现象要借助于科学方法的参与才能进一步形成科学理论。同样,科学理论的应用也不是直接完成的,它需要科学方法的介入才能成功解决问题,科学教育同样也是如此。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构图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进展

科学方法的分类问题,同样是困扰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科学方法教育内容问题就很难得到恰当的解决。我们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智力―技能―认知结构”能力理论中,我们从能力因素的来源出发,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我们认为,由于智力和技能均是人的大脑的功能,因此,定义其为“硬能力”。而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在大脑中拥有的知识、科学方法所形成广义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其功能就相当于人的能力的“软件”,因此,定义其为“软能力”。

在能力结构中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根据这种区分,我们不仅清楚了能力因素中的智力、技能、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不同属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能力因素中,智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靠训练而达成的,而能力因素中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则可以通过传授、探究或发现使学生掌握。

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把科学方法分为了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前者是主观的,是大脑的功能,需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与掌握,后者是客观的,不是大脑的功能,需要传授才能使学生习得与掌握。这样一种分类方式,不仅来源清晰,而且与教育方式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它有效地避免了将思维方法与学科方法混为一体的分类方式,使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研究豁然开朗。进一步,我们把学科方法分为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方法,这就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显化顺理成章。

按照对应原则,我们分别显化了获得物理知识的物理方法和应用物理知识的物理方法,见表1和表2:

这样,就初步显化了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

三、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进展

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显化研究中,我们认为,科学方法与知识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从隐性教育角度进行教学,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连贯的,收效甚微。但若脱离具体物理知识去传授科学方法,则更不可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两难处境。因此,我们尝试寻找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显化科学方法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创新,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切中要害。我们认为,这就是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

概念与规律既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物理学习的起点。从核心着手贴近教学本质,从起点出发符合认知顺序。事实上,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本来就是一种水融的关系,每一个概念与规律的得出,都自始至终贯穿着科学方法。如果把物理学喻为珍珠项链,那么物理知识是珍珠,而科学方法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线”。因此,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只有使学生在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得出过程中真切体会科学方法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的科学方法才能显示出其内涵、色彩和格调,才能显示出其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生学习过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活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是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的创新。

基于此,我们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进行了结合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

1.被试选择

在同一所中学选择2个平行班级,2个班级的物理任课教师相同。

2.实验设计

采用固定组比较设计:利用研究之前已经形成的两个原有整组,仅对其中一组给予实验处理,然后对两组进行后测比较的一种研究设计。其基本设计模式如图3所示:

R1 ―――X―――O1

R2 --- O2

图3 固定组比较设计模式图

由图3可以看出,本研究的2个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且为两个随机(以“R”表示)等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以“X”表示),而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实验处理(以“---”表示)。实验后,对2组同时进行同样的后测验,并分别获得测验结果O1和O2,通过比较O1和O2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本研究在实验班中采取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方式,对照班未施加任何干预,经过一段教学之后,用同一试卷进行测试,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检验。

表3 实验班和对照班数据差异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知,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阎金铎,田世昆.初中物理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邢,陈清梅.论物理能力的基本理论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4:27~32

[3] 肖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0

[4] 赵维和.高中物理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5] 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52~56

[6] 刘兆坤.高中物理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方法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7] 高飞,邢.以科学方法引领初中重点物理知识的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88

[8] 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

篇8

课堂教学方法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各类学校,各科教师对此讨论都较多。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方法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填鸭式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课堂。这跟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有关。填鸭式教学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讲解大量的课堂内容,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填鸭式教学方法的缺点也很明显:为了讲课而讲课,把学生作为被动的接收对象灌输大量知识,从而没有考虑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导致接收知识的学生缺乏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思考,甚至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谈及我国教学方法和国外发达国家教学方法的不同,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会指出我国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即上课过程很少与老师做及时的交流,导致思维具有局限性,不够开阔,创新力不足:另一方面,失去了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课堂学习效果不佳。

职业学校的中职生年龄普遍偏小,中学的基础比较薄弱,对自己的约束能力不高,对自己的能力定位不够准,同时对学习也缺乏必要的兴趣和激情。因此,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师,笔者长期以来承担了学校的医用化学基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作为医学专业中职生普遍对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况。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尝试对所从事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其中重要的就是不断尝试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而发现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启发式课堂教学通常情况下指将一些问题有机地组成一条线贯穿整个课堂。授课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和交流。启发式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地方在于强调当堂提出问题、当堂和学生进行交流,较为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采取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可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和课堂同步。并且随着问题的提出能够不断发散思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讲解医用化学课程的“渗透压”章节时,不妨采取步骤:

(1)导出课堂:在临床上,给病人大量输液时,一定要输等渗溶液,为什么?这样问题刚提出,就进一步提问,什么是等渗溶液?渗透的概念是什么?

(2)带着上面的问题,进入课堂内容。首先介绍什么是渗透现象,举例提出问题:渗透现象具有什么特征?什么条件下会发生渗透?并让学生思考,回答。

(3)解决了什么是渗透,渗透的特征和发生条件以后,带着问题让学生思考‘渗透压”的概念、特点。介绍什么是等渗溶液。结合1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临床上给病人大量输液时,必须输入等渗溶液。

(4)结合以上课堂内容,让学生深入思考:渗透现象在临床上有哪些应用?

可以看出,整个课堂被一系列的问题贯穿其中,根据笔者的实践情况来看,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要优于填鸭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学效果良好。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人才的培养需求。教育本身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培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递,在问题的思考方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愈显不足。因此,作为教学一线的’ 教师,首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因此构建启发式的教学课堂显得非常必要。这种必要性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的需要。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缺点明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构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教育学生独立、创新思考,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

2、学生课堂过程中的需要。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接受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考方式。毕竟课堂讲授的知识是有限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对于知识的接受来说,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启发式课堂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从这方面讲,构建启发式课堂更为重要。

篇9

关键词:课堂作业;展示方法;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自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美术新课标》)制订以来,美术教学也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革。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被打破,美术教师正尝试着更新更吸引人的方式教授美术课程------导入新颖独特,教授新内容也能酣畅淋漓。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美术学习活动成果的课堂作业展示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或浮光掠影,或蜻蜓点水,或匆忙收场,甚至在教学安排上为了接下来的小结和拓展,把该环节忽略了。

美术课堂作业是学生美术课上所学技能技巧掌握程度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地反映教学目标是否顺利完成,完成的效果究竟如何。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花了心血的创作,只得到老师一个人的欣赏,简单评一个等级就了事了,很多优秀的手工作品甚至老师刚打完等级就被扔进了垃圾桶,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展示美术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他们的自信。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作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优化课堂作业的展示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在作品展示中展示自我,收获快乐呢?本文从我的教学实践出发,归纳总结了如下五种展示方法。

一、展览展示法

课堂作业展示最直接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展览展示法。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就会给你一堆笑容。展览法主要通过对学生课堂作业的展览,让学生在同伴、老师的认可中,产生成就感,身心愉悦,树立自信心,积极的投入下一次的美术创作活动中去。

既然是展览,就意味着要有场地和足够数量的作品。场地可根据实际的课堂作业灵活的选择。如在上五年级《奇思妙想》一课时,我以”一个杯子引发的思考”为主题,来进行奇思妙想,并提议要在学校办一次创意性的展览。学生们听后,十分高兴,并暗自鼓劲。作品完成后,经过大家推荐评选,大部分作品都装裱到了展板上。因为没有场地,我最终选择了学校门厅,那边经过的老师和学生比较多。美术兴趣组的同学担当这次展览的策划,精心制作了版面。当我们的《由一个杯子引起的思考》主题展览在学校展出的时候,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学校老师、同学们看完展览都惊叹于小作者的奇思妙想呢。这次最高兴的自然是作品入展的同学们啦。

夏桢睿同学在展览后的感想里这样写道:

“展出来了!展出来了!我怀着又激动又紧张的心情来到学校门厅。

哇,看到了,看到了,我的作品就在那,旁边的同学连声称赞我设计的杯子有创意。那时,我的心里就像拨倒了蜜罐子一样甜。看到别人的作品时,我也打心眼里佩服他们,他们的创意也很奇妙。

今后,我要更认真的画画,争取下次的展览上能再见到我的作品。”

当一张张作品展示在展板上时,他们笑了,笑的那么开心,笑的那么的得意。

展览法需要注意的是要精心尽力准备每一次展览,尽量能展示每个同学的作品,展览过程中多与学生交流,展览的地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小到班级墙报上的展览,大到美术展览中心或画廊举办。

二、表演展示法

《美术新课标》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表演展示法主要针对的就是这些课程。根据儿歌、童话或故事,创作头饰或面具等,进行游戏或表演。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用各种材料制作成小道具,开展模拟或表演活动。模特表演、角色扮演等特殊的阐述方式令学生的作品更有情趣。钱钟书先生曾说过:“我没有什么本事,只不过善于想想而已。”这种新鲜灵活的情境性展示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诱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

如在上《有趣的服饰》一课时,导入时用电影频道《创意星空》要举办一次小朋友的环保时装会创设情境,组织同学们在每小组选出的模特身上,利用桌布、夹子、一次性纸杯等废旧材料做好服饰,做完以后,随着电脑里放出的服装秀音乐,同学们俨然把教室当作秀场,有的同学还摆出各种造型。又如上到《有表情的面具》《动物的面具》这两课时,同学们做完面具后,都戴上了亲手制作的面具,角色扮演。

表演展示法,充满情趣和人情味。教师可随手拿出照相机,拍下那些动人的画面。通过表演,学生不但能很好的展示亲手制作的作品,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无忧无虑的享受当时那段快乐时光。

三、装饰应用展示法

美术作业的应用性很强,尤其是“设计・应用”领域的作业。通过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造型作品、陶艺等小装饰品可以装饰学生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空间;设计制作的笔筒、风铃、模型等可以直接被应用;为文娱活动、节庆日等设计制作的标志、招贴画等也都具有极强的应用性。装饰应用是一种特殊的作业展示,在应用中,学生了解了自己作品的价值,懂得了物以致用的道理。

四、网络展示法

现如今是网络的时代,作业展示当然可以借助这股东风。网络展示是一种新型的展示方法,大部分的作业都可以进行展览。我们教师利用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作品,放到校园网上去,不但让学生可以网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欣赏到其他同学作品,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爸妈看到,一下子拉近了家校距离。

五、巡回珍藏展示法

有时作业展示不是当时展示一下就结束了,它可以有很多后续的意义。我可以收集每次课堂作业中的优秀作业,如在展示《看戏》这一课作业时,我让学生们画完后都把作品贴到之前做好的长卷上,又比如在展示《我设计的车》一课时,我先画好了一个充满想象和未来感的公路画面,让学生剪下自己设计好的车,用磁铁粘贴到画面中的公路上,最后将那些优秀的车作品收集到我的学生作品集中去。这样,不光可以把那些作品当作优秀作品在本班、其他班进行展示欣赏,等到下一届的同学上到那一课时还可以循环看到这些作品,而且这类展示的优秀作业每年会充实进去。有时,当下一届的同学看到认识的哥哥姐姐们的作品会很兴奋,叫出他们的名字,我想课后他们也会跟那些哥哥姐姐提起。那些哥哥姐姐们自然会很得意,自信满满的。

上面是我在实践中总结归纳的五种方法,我想在将来的教学中,我还会尝试更多的作业展示方法。在美术教学中采用合适的课堂作业展示方法对整堂课对教师对学生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对学生而言,课堂作业的合理展示,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优秀课堂作业展示是一种导向,在学生欣赏、议论之中,不知不觉间进行了学习,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优秀美术作品、作业展示是一种榜样,让学生知晓优秀作业的创意、构图、色彩等可以怎样处理,应该怎么去做。所以说,它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对老师而言,课堂作业作为常规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作业设计上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精心设计,新颖多样。 课堂作业的展示,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一种有效手段。优化课堂作业的展示促进了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研究学生的作业行为,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益。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我们广大美术教师探索优化美术教学中课堂作业的展示方法,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打心眼里喜欢上好每一堂美术课,充满自信、充满兴趣的画好每一幅课堂作业。课堂作业的展示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想只要我们美术教师做个有心人,多思考,多创新,一会有更新更妙的作品展示方法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添光加彩,也让学生在新颖的展示方法中收获喜悦,收获自信,收获成功!

篇10

关键词:注重实验;高中化学;辅助教具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点的识记和题海式训练,而不能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产生全面的认识,使他们不得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精神渐行渐远。因此,笔者在这里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化学科的基础——实验教学,总结出几点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效率的方法:

一、实验探索,自主研讨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自主参与课堂学习。例如,我们可引导和组织学生实验前自主研读实验过程及其注意事项,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真正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调动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总之,只有引导学生多动手、勤交流,静心研究、具体分析、抽象概括,在多感官刺激的学习过程中得出结论,才能有效达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如,学习“氯气”相关知识时,笔者就通过如下流程来引导学生理解氯水的性质:将新制氯水依次滴入FeCl2、AgNO3、Na2CO3和紫色石蕊等溶液中,让学生观察这几种溶液分别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然后再通过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和推论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于是,学生在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演和讨论,通过相互启发,再加以老师讲解点拨,最终在多重感官刺激下得出正确结论,达成知识目标。

如此设计,不但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实验求证,矫枉存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它的基础和灵魂,它可以帮助我们来认识化学现象、理解化学概念、推演化学过程、掌握化学规律。新课改精神也鼓励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体验化学过程,让大家在形象的化学现象中捕捉信息,体验和探索学习化学的乐趣,彻底砍掉那些“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痼疾,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如教学“钠的化合物”时,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NaHCO3和Na2CO3两种溶液的性质主观臆断地认为都能和C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为了帮助学生矫正错误想法,我们就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设计和亲自动手实验来求证结论的教学方式。结果,大家经过亲力亲为,最终发现:NaHCO3溶液与CaCl2溶液根本不能产生白色沉淀物;而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则发生反应产生了白色的沉淀物。如此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结果一目了然,印象深刻,以前的错误臆想早忘却到九霄云外了。

实际上,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已然达到了一定的水

平,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动手实践欲望和判断思考能力。另外,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知识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可以加深认识印象,提高理解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验媒体,形象教学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具有即时性、观测性和危险性,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在必要时必须借助集声音、影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来帮助学生演示化学反应过程,让学生从多角度、立体层面观察、探索和学习化学。多媒体可以模拟微观化学现象,能将化学课堂上常规方法无法观察到的化学反应和实验现象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为大家创设一个色彩斑斓、形象逼真的化学信息世界,以此刺激学生多感观参与化学学习和探究,留下深刻印象,提升理解能力。

如,以往教学“原电池原理”内容时,教师只能通过宏观的实验进行演示,通过导线、电极、电解槽和电流表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来想象电池如何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学生因为无法观察其微观化学变化,很难形象理解电子怎样进行定向转移而形成电流。而借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辅助教学,就能将微观世界的变化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动画模拟电子怎样通过原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为他们真正、准确地掌握知识要点提供了方便。

另外,在化学实验中,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瞬间完成的,我们无法通过普通的演示实验进行观察和推理。还有,许多化学反应会涉及有毒的、危险性比较大的化学药品,以上这些时候都需要借助多媒体将化学实验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深化理解和认知。总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可以动态模拟和研习整个实验进程,可以通过控制播放化学反应的速度,调节反应变化的快慢,达到便于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从实验的角度结合教学实际对提升化学课堂效率的心得体会。俗话说,教无定法,我们这里探讨的只是其中的几点教育思想,不是我们拘泥于此的准则和理由。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就要还原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主人的地位,注意及时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和自主创造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体到化学课堂,我们还要注重引导实验探索和多媒体艺术呈现,以此来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最终达成教育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世纪梦.化学创新教育及其模式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