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活动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2-23 17:4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活动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活动心得体会

篇1

指导下的行为过程,也就是在学生身上要体现知(认知)、情(情感)、行(行为)、意(意志)的统一。这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中,首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形成自己的亲身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情、行、意的统一。心理健康活动课适应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一要求,同时还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根据工作中的体会,我觉得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处理好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关系

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心理调节技能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准备,这是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发展中用以指导自己,调整自身行为的依据,但仅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受的个体,学生如果在亲身体验中受到触动,感受到此行为与彼行为的差别,他就会主动地去辨别、去思考、去选择,最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自己认可的判断,实施一定的行为。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在行为实施中如果遇到困难,学生也会积极地去应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正是针对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在形成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去认知、辨别行为,最终在群体互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或方向。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就避免了课堂枯燥、单调,不让学生感觉距离太远,生动性和实效性就得到了提高,更好地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处理好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活动是载体,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手段,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所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在学生形成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分析、掌握心理调节的技能,养成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发展潜能的开发。

二、正确处理活动参与中全体和个体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健康课开展的重要原则,但在心理健康课的开展中必须考虑到某些个体的特殊情况和个性特点。对个体的情况,尤其是遇到的新情况要及时地加以关注和引导,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而不能按照教案照本宣科的进行,要借助学生团队的力量对新情况加以分析和引导。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中也是如此,比如,某项活动性格特别内向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的学生在经过动员后仍不愿参与,这时候就不能强迫他们参与,但是该活动其他同学都要参加,把个别学生置于活动之外是不合适的。这时可以考虑一个活动中需要的其他角色,让他间接地参与活动而不是完全地脱离活动,比如,有些活动课中需要旁白、计时员或者记录员等角色,让他以此类角色参与活动并在活动结束时根据情况对他加以鼓励。

三、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必须从活动安排、了解学生现状和心理准备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要备好课。活动内容和学生情况都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二者缺一不可。

心理健康活动课需要有细目性指导教案,包括活动开展的程序,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还有一些活动课(比如“盲行”)中的安全问题等。从而使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有准备。此外,适当的座位编排和场地安排也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座位编排、活动场地选择也是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比如活动要在室内还是室外开展,室内是需要普通教室还是有特殊要求。

备学生也是心理健康活动课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某一方面的活动,学生的相关情况如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怎么样,学生的总体认识是什么,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前应当充分了解的问题。这样可以在活动课的开展中做到准备充分,心中有数,防止出现活动针对性弱、参与性差等现象,保证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效果。

备问题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备课过程中应当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考虑相关的对策和处理方法。

其次,要备心理、备氛围。

要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必须首先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和心理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良好的过渡和准备。这就要求在开展活动时一般要先有一个“热身运动”,让学生在热身过程中把心理状态调整到活动中来,形成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活动氛围。

四、注重活动课的系统性和结束后相关问题的处理

活动 结束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终止,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要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思考和探索,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另外有些活动中老师还要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加以反馈和强化,比如在戴高帽”活动中,让学生谈谈听到别人对自己优点评价后的感受以及自己对“别人对自己优点评价”的评价。老师还要在活动后把大家对每个同

学的优点评价加以汇总并及时通过适当的方式(比如卡片、谈话等)反馈给学生,老师还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做简短的评语。针对活动中个别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和情况,老师要通过个别辅导等方式加以处理,必要时及时与其班主任联系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当是系统的,而不是单一的。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不断完善,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逐步系统化。在某方面活动开展中也应当注意其系统性,比如,“戴高帽”活动能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树立自信;但对全体学生而言,这是不够的,对某些学生尤其是一些从小发展比较顺利的学生来说,我们更应当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在开展“戴高帽”活动后我们可以开展另一个活动—“今天我是小刺猬”,让学生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诚恳、客观地指出彼此的不足和缺点,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在这一基础之上树立的自信心将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五、做好分组工作,发挥团体合力

为更好地开展活动,并发挥学生的团体合力与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要注意的问题是:2.各组组员不宜长期固定,教师可作为组员参与活动。

通过对各组成员的调整,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际处理能力和不同状况下的协作能力。在等数分组(各组要求人数相同)时,如果人数不能正好平分,教师可以作为普通一员参与活动,但教师只是依照学生商定的方法和途径参与活动。

六、注意语言的运用和不同角色的合理定位活动中,不同活动参与者要给自己以适当的角色定位,如在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和换位思考中就需要参与者给自己以恰当的角色定位,否则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就容易和所扮角色的体验出现偏差。比如在“师生面对面”活动(一种促进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活动)中,可以在师生中选出代表,让他们角色换位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教师活动组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教师在学生活动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七、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团体心理辅导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6-02

1.引言

进入高校后的青年大学生,随着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自身角色的转换和对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的要求的认识与理解,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意识和交往需求。但是,由于他们过去生活面较狭窄,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较大的高考压力,他们的交往意识淡漠,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交往经验和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困惑已成为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适应问题。虽然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使大学生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人际交往状况却不容乐观,并因此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1]。人际关系不良的大学生往往有着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5]。有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训练,不仅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途径[6]。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及情绪表达训练后,其人际关系敏感程度、交往焦虑程度、一般焦虑程度、消极思维习惯等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7]。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咨询在交往障碍咨询上虽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咨询周期长、效率低、咨询效果难以控制和巩固、经常出现反复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观察、学习、交往的机会,促使个体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重新认识自我以及他人,产生新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具有效率高、涉及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够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8]。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发展起来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活动是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运用团体动力学、精神分析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作指导,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在自我探索中了解自己的问题,重新发现自我,了解他人;在互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培养积极的交往意识和心态,从中产生新体验,形成新认识,积累新经验,学习新方法,养成新习惯,获得新技能;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人际交往实践之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在于: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活动空间和氛围,使他们在共同的交往情景中彼此了解,相互影响,相互关爱,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有关人际关系的心理活动,如人际态度、团体气氛、社会认知、模仿与暗示等,从中反映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与缺陷。同时,使参与者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促进自我探索,自我表露,自我认识,并尝试改变自己,学习新的人际交往知识和行为,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经验,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目的,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9]。

3.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主要遵循如下的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程序:

3.1 实验设计类型

研究者主要采用的是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选择完全相同的两组大学生进行测试,一组作为进行实验处理的实验组,一组作为参照对象的控制组。在两组未进行实验之前都进行人际交往相关心理测试,对实验组进行处理后,最后两组再进行一次测试。还有研究者采用的是单组事前事后测定实验设计,即选取一组大学生被试,在没有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实验活动之前进行一次心理测定,实验处理之后再用相同的问卷进行一次测定,比较两次测定结果的差异。

3.2实验活动目的

不同研究者的实验活动总目标一致,即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具体实施的子目标上各有侧重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子目标:①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交往心态和交往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交往心态,学习成功交往的技术;②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知识,为正确交往提供理论支持;③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方式,形成新的体验和感受;④帮助学生改变自我心像,形成新的交往意识和交往心态;⑤将学习到的交往知识、感受和经验应用到日常交往实践活动之中,获得新的感受,积累新的交往经验,不断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⑥使学生学会关注和自助,学会尊重和理解,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

另有研究者将团体辅导目标分为如下几个单元,单元一:增加成员对团体性质、目标、进行方式和内容的认识;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识,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营造团体融洽、开放的气氛;制定团体规范,形成团体意识。单元二:引导成员敞开自我、在分享中了解自己,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促进悦纳自我,帮助成员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增强成员的自信心。单元三:促使成员觉察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明确受人欢迎的人格特质以及自己的人际期待;引导成员对照自身的特质,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单元四:引导成员了解非理性信念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帮助成员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指导成员学习如何用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单元五:带领成员练习有效的沟通技能,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互相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单元六:向成员介绍人际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知识;引导成员学会分析自我心理状态;指导成员在不同情境中正确使用各种自我状态。单元七:引导成员练习并运用所学的人际沟通技能,并将其带到日常生活中;促使成员学会合作,体验成功交往的快乐。单元八:巩固辅导成果[10]。

3.3 实验活动形式

实验活动主要采用的是结构式小组活动,在辅导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具体单位,完成所有活动。

3.4 实验活动内容与程序

根据团体的总目标及每次活动的子目标,在一定的理论依据指导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在团体中分享感悟、讨论及行为演练,整个活动分次进行,每次1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具体活动内容。具体的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序列:①导入活动,设计活动促使团体成员进行初步的相识和交往。如采用“叠罗汉”活动进行名字的串联,帮助成员记住彼此的名字相关信息。②主体活动,主体活动是达到团体辅导目的的关键,主要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改善成员的人际交往心态、意识,强化积极自我和对他人的积极看法,并且通过辅导老师的指导和成员之间的交往活动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可以采用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的活动,还有具体的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如人际交往礼仪、人际交往中的互动言语训练等。③结束活动,结束活动主要是让成员在活动中巩固已经习得的新技能,并且对自己在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活动心得体会进行总结,以指导今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实践。

3.5 实验活动的实施

实施步骤:(1)前测:主要采用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相关量表,如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羞怯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2)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根据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计划,。团体性质一般为结构式,每次活动有不同的目标,包括相识、自我探索、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自信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采用游戏、讨论、个案分析、角色扮演、认知训练、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每次活动后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以行为演练为主; (3)后测:在最后一次活动后除了用心理量表进行测验之外,成员还可以填写团体活动自我评估表等测试问卷,,如《团体辅导过程成员自评量表》、《团体效果评估表》,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等。

4.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效果评估

已经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以及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张改叶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时间相对集中,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寓教于乐,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活动中补充理论上的不足,在理论的指导下学习新的交往技能,形成新的交往经验,学员收获大,有利于他们发展[9]。刘倩倩等的研究发现,对大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大部分成员在以上方面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回避、苦恼、交往焦虑、羞怯等交往问题有改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成员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方面有显著改善[11]。高海燕对大学新生实施干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有效缩短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时间,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参加辅导的成员处于同一心理发展水平,他们能在心灵的交流中找到真正的知音,同时学习模仿多个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12]。张海文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干预结果发现,经过训练,实验组在羞怯、自尊、自信和感情与社交孤独方面比对等控制组的贫困生获得显著的改善,与不对等控制组的非贫困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贫困生人际交往的有效形式。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后贫困大学生在羞怯、自信、感情与社交孤独、自尊方面获得了显著改善【13】。王慧等的研究也发现,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成员在社会回避与苦恼、社会回避、焦虑以及自尊等方面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且变化显著,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上具有积极的短期效果[8]。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部人际的交互作用,促使团体的成员在互动的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性和助人行为,因此,对于人际关系辅导具有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团体是一个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是一个模拟的社会,团体心理辅导为大学新生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机会,他们在团体中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参与者学会倾听、接纳自我、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它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就像一个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自由观察、分析实验场所表现的资料,进而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成员还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获得直接、间接的劝告。此外,团体活动还有助于学习社交技巧,成员抱着改变的愿望去积极模仿适应行为,从而改善社交技能与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展望

国内近几年才开始进行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虽然在已有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今后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放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是对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团体成员的参与动机、团体成员接受其它形式的心理辅导等作为无关变量会混淆干预效果,因此需要对被试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对实验活动进程进行一定的控制。其次,是实验设计需要更加完善,已有的一些研究缺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使得研究不够严谨,另外对于实验效果的评估不应局限于近期效果的考察,可增加追踪调查的内容以评估其远期效果。最后,是可以进行不同人际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和活动的比较研究,筛选出最有效的辅导模式,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2]凌苏新.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心理科学, 2000 (5): 49.

[3]陈家麟.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 1984 (4): 26.

[4]姚利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 (3): 49-51.

[5]吴守良.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调查分析[M].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11).

[6]欧阳文珍.人际关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3): 186-187.

[7]杨眉.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M].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5.

[8]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31-1032.

[9]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288-290.

[10]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31-1032.

[11]刘倩倩,李辉.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3):63~65.

[12]高海燕.大学新生人际沟通的团体心理辅导.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5):39-40.

[13]张文海.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中国临床康复,2005(40):13-15.

作者简介:

汤芙蓉,女,1983年9月出生,汉族,毕业院校: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