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范文
时间:2024-02-23 17:4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10多年来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扮演着资金动员的重要角色,在新的普惠发展理念框架下探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准确定位农村金融,对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许多国内学者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1]基础上对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功能、效率、制度体系及其与农民收入、农村经济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姚耀军、严太华、曹小春、陈文俊等多数学者基于中国农村地区金融数据,假设不同影响因子选取金融和经济指标,通过VAR、Pagano、VEC等经济计量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法、Granger检验、协整分析、回归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研究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因果关系及因果方向[2-6],得出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作用不明显;也有研究得出,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各项指标和农村经济之间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东部地区金融效率和经济的增长有因果关系,农村经济增长却对农村金融影响显著,且存在区域差异性[7-8]。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三农”问题非常突出,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一定假设,来探究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中农村金融的影响作用。
二、理论模型和变量指标选取
(一)相关假设
为了探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根据已有研究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农村经济增长中农村金融是关键影响因素。
假设二:农村金融发展的构成要素有规模、效率和结构。
河南省农村金融资产主要由流通货币、农业上保险保费的收入、乡镇公司债和乡镇企业的公司股票市值构成,其农村资本市场作用很不明显,信贷规模很小,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缓慢,故而本文以正规金融中介为主要研究对象,将非正规力量微弱化。
假设三:财政支农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且财政支出构成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最主要部分。
(二)相关变量指标的选取
1.农村经济发展指标。人均GDP和GDP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两种主要度量方法,参照此方法并根据河南省农村实际情况,采用“(第一产业增加值+乡镇企业增加值)÷农村人口”来衡量,一方面在于农村GDP数据繁杂难取,而“(第一产业增加值+乡镇企业增加值+农村生产部门创造的非物质增加值)*90%=农村GDP”,另一方面,这是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概况,且与农民收入具有高度相关性,并且可以有效避免农村总的GDP在计算时会存在的变量叠加或漏选问题。
2.农村金融发展指标。第一,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金融资产规模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选取农村存贷款余额之和与农村GDP的比值来度量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介于农村金融数据的难获得性,本文用农业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之和来作为农村贷款余额,用农户储蓄存款与农业存款的加和作为农村存款余额,这里农户储蓄存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所吸收的农户储蓄存款。第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金融发展效率指的是金融中介将存款转化为贷款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效率,衡量金融效率高低的指标主要有:储蓄率、投资效率和储蓄投资转化率,为避免单一指标的选取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采取综合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农村金融效率:
此处参照王莹[6]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这三部分权重比,储蓄率:投资效率:储蓄投资转化率=0.09:0.45:0.45=1:5:5,折算出河南农村金融效率水平。第三,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指标。农村经济结构主要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产业(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属于农村的主要企业,也是乡村经济活动主体,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用“乡镇企业贷款/农村贷款余额”来度量农村金融发展结构。
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极少部分来源于农村银行支持,从广义金融角度来看,财政支出是财政性金融的分支,是基于支持“三农”问题给予的专项补贴,故而本文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加入模型考虑,用“财政支出数据”作为参考指标。
(三)理论模型的建立
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取对数处理,并引入金融要素变量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做控制变量,建立能够代表金融发展状况和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VAR模型如下:
在这里,用q代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NX1表示农村金融规模,NX2表示金融效率,NX3表示金融结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用NTZ表示;其中,μ0是常数项,γ是残差项,μ1、2、μ3、μ4作为回归系数。
三、相关实证分析和检验
(一)数据的来源说明
本文共收集河南省1985~2014年间29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分析,《河南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河南农村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网》是数据的主要来源,本文所利用的数据均进行了取对数处理,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数据的稳定性和降低所选变量异方差性,最后用Eviews7.2处理相关数据。
(二)实证分析与检验
1.单位根检验。为避免出现“伪回归”,首先要检验序列数据平稳性,基于减少偏差原则,本文将选用ADF检验来探究选取的指标数据是否平稳。根据T统计量分析可知道,对数序列数据都不平稳,一阶差分后,Dlnq、DlnNX1、DlnNTZ在5%水平上显著平稳,DlnNX2、DlnNX3在10%水平上平稳,符合ADF检验,序列可以看做是一阶单整,即I(1);由此验证了本文选择的数据是符合标准,存在经济意义的,接下来探究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
2.协整检验。用Johansen检验来进行协整检验,首先用AIC和SC准则来确定最优滞后期,得出最好的自回归阶数,以确保协整关系的可信性统计。
因为对变量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模型系数反应的是半弹性影响。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每增加1个单位,q会有0.3153个单位的提高,金融发展结构每优化1个单位,q有0.4030个单位的提高,而农村固定资产贡献率是30.36%。
3.Granger因果分析。由以上协整检验知,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协整关系,那么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导滞后关系以及关系是单向还是或双向?我们用Granger检验进行分析可知,农村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的P值为0.0186、0.0466,拒绝原假,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其他P值均大于0.05,都在5%置信水平下接受无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原假设。
4.方差分解。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动态影响路径可以用脉冲函数捕捉,我们用来分析农村金融要素对农村经济增长能带来怎样的影响,并通过方差分解将每个扰动项对VAR模型内因变量的相对影响程度计算出来,了解各个变量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冲击作用。NX1对q有正向冲击效应,第2期达到峰值,前4期波动大,呈倒U型,之后基本趋于平稳,说明河南当前阶段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村经济影响稍明显,有约25%的贡献率。进一步由方差分解数据知,在长期关系里,除q的自身变动影响外,NX1、NX3、NTZ起到较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分别占30.4195%、9.7379%、9.7157%。而NX2只能解释3.7065%的基础货币波动。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一,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原因在于为经济增长提供金融资源基础性条件的同时,增强了用货币作媒介的经济交易范围,加速了货币的流转,使经济交易更容易实现。
第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经济增长影响微弱,说明河南农村金融市场还处于靠量的带动来发展,也间接说明河南省农村金融效率不高,从长期来看,不能适应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短期来看,农村经济增长却能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但金融效率却不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原因,也就是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增长,两者存在“需求遵从”的关系。再从图1可知,河南省农村资金有外流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第三,优化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作用,原因是乡镇企业项目资金的引入可以带动农民就业,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繁荣活跃农村经济。
第四,农村固定资产即财政支出的增加,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作用趋于稳定不明显,农村投资环境差,农民眼界局限,投资方式效率低,不能高效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仅靠政府财政资金给予支持从根本上是解不了问题的。
篇2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人工神经网络;金融预警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6-0053-03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一、实证模型构建
(一)样本资料选取
本研究样本资料最初选取了H省Z市350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分社、营业部),收集了各农村信用合作社(分社、营业部)的2005年至2007年的各项数据。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发现,市区和市郊农村信用合作社差别太大,不宜放在一起分析。因此,舍弃了市区的55家农村信用合作社,保留了295家市郊农村信用合作社,总样本量为885家,其中部分样本数据有遗漏,实际有效样本为736家。
(二)研究变量选取
本文构建的金融预警理论模型中将选用16项经营绩效指标为农村信用社金融预警模型的自变量,各指标的说明及理论依据见表1。
本文采用Ward’s法进行阶层式集群分析,得到各信用社营运评等等级,并以此作为预警模型的因变量。
具体方法是,将2005―2007年度农村信用社736家有效样本观察值,按照16项经营绩效指标观察值,划分为:
第一类564家样本数(76.63%);
第二类112家样本数(15.22%);
第三类35家样本数(4.75%);
第四类23家样本数(3.13%);
第五类2家样本数(O.27%)。
以上如表2所示。
由检验统计量F值及P值显示,五类样本的经营绩效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所选择的经营绩效指标可以有效地将研究主体区分开。各类型赋予营运评等等级,分别为:
第一类为B级;
第二类为A级;
第三类为C级;
第四类为D级:
第五类为E级。
(三)BP神经网络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对人脑若干基本特性通过数学方法进行的抽象和模拟,是一种模仿人脑结构及其功能的非线性信息处理系统。
先对一些给定的样本以一定的学习准则进行学习,然后根据已有的学习成果对新的样本进行判断评价。
其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变换关系一般是非线性的,它根据输入的信息建立神经元,通过学习规则或自组织等过程建立相应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并不断进行修正,使输出结果与实际值之间差距不断缩小。
人工神经网络通过样本的“学习与培训”,可记忆客观事物在空间、时间方面比较复杂的关系。
一般而言,ANN与经典计算方法相比并非优越,只有当常规方法解决不了或效果不佳时ANN方法才能显示出其优越性。尤其对问题的机理不甚了解或不能用数学模型表示的系统,如故障诊断、特征提取和预测等问题,ANN往往是最有利的工具。
同时,ANN对处理大量原始数据而不能用规则或公式描述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按照人工神经网络运作模式区分,可分为监督式学习网络、无监督式学习网络、联想式学习网络与最适化学习网络等四大类。其中尤以监督式学习网络最合适应用于预测问题,其运作方式主要分成学习与回想过程。
学习过程即从训练样本中学习资料特性,以调整网络加权值,使网络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差距量最小化,以建立输入项与输出项之间对应关系;回想过程即依照回想演算法,根据测试样本的输入资料,决定网络的估计值。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监督式学习网络全部具有预测能力,主要是因为某些学习演算法使其输出项只能退化成研究分类问题。而在实证研究方面,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价方法具有运算速度快、问题求解效率高、自学习能力强、适应面宽等项优点,较好地模拟了评价专家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所以常被广泛应用于预测问题研究。
因此,本研究采用BP神经网路建立农村信用社金融预警模型。
二、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金融预警模型正确率,必须将实证样本区分为检验样本、测试样本和训练样本三组样本,训练样本用于推估金融预警模型,测试样本用于对训练好的网络进行测试,以确定或肯定这个网络,检验样本用于检验金融预警模型的正确率。
本文按照习惯的1:1:2的比例划分样本,分别为训练样本(368笔)、测试样本(184笔)及检验样本(184笔)。
BP神经网络是通过不断学习训练,并于学习训练中对网络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处理单元赋予较大权数,相对地对于网络中较无影响力的处理单元则给予较小权数,以找出输入单元与输出单元的映射关系。
因此,BP神经网络无须事先考虑输入变数间是否有共线性问题。
其具体参数设定如下:
1、输出层变量:即因变量(A~E五评等等级)。
2、输入层变量:即自变量(16个变量两组样本)。
3、隐层:隐层层数确定为一层,隐层处理单元数目为输入层处理单元数目。
4、学习演算与网路设定:以Delta-Rule为学习法则,Sigmoid为转换函数。
5、其他网路参数则依经验法则予以设定:隐层学习率为0.3、输出层学习率为0.15,惯性因子为0.4。
三、BP神经网络金融预警模型结论
(一)本文所构建的金融预警模型有显著预测能力
在利用368个训练样本推估金融预警模型,并利用184个测试样本测试后已经得到的金融预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184个检验样本对最终的金融预警模型进行检验,实际预测效率为92.66%。
此结果表示本文所构建的金融预警模型预测准确率高达92.66%,有显著预测能力。
在实际应用时要充分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必须建立完备的农村信用社财务报表数据资料库。
(二)可以依据对农村信用社的等级预测进行危机预警
透过构建金融预警模型的过程可以发现,本文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等级评定是可信的。
这说明农村信用社经营失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如果农村信用社经营投资组合表现优良,一般属于等级A或等级B;
如果信用社管理绩效不好,则属于等级C;
如果资产品质恶化,极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此时的等级评定应该是D;
篇3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农村金融;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伴随着货币化与金融化,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戈德史密斯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经济迅速增长时期总是伴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Levine完善了戈德史密斯的研究并得出相同结论。此后,国内学者也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样证明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然而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对于省级区域的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将更加突出。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来阐述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二、模型、数据与方法
(一) 理论模型
帕加诺模型是现代金融理论中验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有效工具,它以经济内生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证明扩大资本存量就能够实现经济增长。
其模型为:
其中,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A,储蓄向投资
融工程。
的转化率,总储蓄率s。
(二) 模型构建
1.指标变量的选取。
(1)农村经济增长指标的选取。由于第一产业GDP能够从总体上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成果,并且能够反映真实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选择黑龙江省第一产业GDP作为反映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的指标。(2)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根据帕加诺模型,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含储蓄率、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但是由于黑龙江省农村储蓄具有刚性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季节性,无法真实反映二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选取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表示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本文应用由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率来代表金融发展水平,其数值等于农村金融资产总量除以农村GDP,用RFIR表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用农村存款与农村贷款之和表示。(3)其他指标的选取。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选取乡镇企业贷款与农村贷款的比值来反映农村的发展结构,用FZJG表示;选择农村存款余额和农村贷款余额之和与农村GDP增量的比值表示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用符号FZGM表示。
2.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的分析,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GDP代表黑龙江省第一产业GDP,金融相关率RFIR代表金融发展水平,FZJG代表金融发展结构,FZGM代表金融发展规模。
3.数据的来源与说明。
本文选取2000-2009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GDP、农村存款、农村贷款及农村GDP增量等指标的年度数据。其中黑龙江省第一产业GDP即定义为农村GDP;农村存款是农业存款与农户储蓄存款之和;农业贷款是农业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之和。为了减少指标变量的异方差性,并且使数据更加接近正态分布,符合实证模型的要求,对指标变量数据均取自然对数进行处理。本文数据来自《黑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及据相关网站数据整理得出。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所采用的时间序列数据出现因非平稳性造成的伪回归问题,首先对数据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数据变量的平稳性。如果数据变量为非平稳性变量,则将该变量进行差分处理,以达到平稳性要求。采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STATA11软件得出如下结果:
(二)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必须确定 VAR模型结构,同时需要确定最优滞后期。
其中=0.8013,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各个变量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
根据回归方程可以发现,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的发展结构,发展规模和农村的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即黑龙江省采用合理的金融发展结构和适度的金融发展规模将对黑龙江省的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金融相关率指标的系数为负值,说明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并不是相互促进的。本文金融相关率指标是通过代表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的程度来表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因此就意味着黑龙江省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程度较低,农村金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随着金融发展,黑龙江省进入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是大量储蓄资金,其中很多通过农村金融体系流向非农产业,致使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另外,面向农村的商业性金融机构都具有逐利性,而农业贷款的高成本高风险性,使其盈利水平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农村信贷投入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农村资金投入不足。
(三)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从理论上讲,协整检验只是表明变量之间的长期平稳关系,而大多经济变量之间既存在长期影响也有短期波动,VEC 模型则很好地反映了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VEC迫使模型在长期内发生聚敛,从而将变量之间的短期与长期关系结合起来。
从上述方程可知,lnGDP与lnFZJG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值为0.1980767,说明农村金融结构对农村经济增长在短期内的波动,将会以19.81%的速度从正向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 在此波动的影响下, lnGDP从非均衡状态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大约需要5年时间。据此可相应推出针对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变化,lnGDP的调整时间为1.5年和0.8年。
(四) Granger 因果检验
据Granger 因果检验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的金融发展规模和发展结构是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 成因,而金融发展水平则不是。但是农村经济增长却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的Granger 成因。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适度扩大将带动经济交易范围和交易速度的同时提高,从而无形中降低了交易成本。农村金融的发展结构的改善有助于农村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大力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加大农村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力度将会是农村经济加速增长。而农村经济增长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的Granger 成因,说明黑龙江省农村的经济增长将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的增长将带动农村金融的逐步完善,有效地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扩大金融发展的规模,同时二者将协调改善,更好地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不是金融发展结构的Granger 成因说明目前黑龙江省的金融发展结构并不能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还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农村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侧面说明黑龙江省农村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四、对策建议
综上,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长期稳定关系,但是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因此应促进黑龙江省金融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服务。
(一)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促进政策性、合作性以及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合理分工,互相协作,形成一个完整性、多样性、多元化和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更有效地服务农村金融发展。首先,应明确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使其持续地为农民及农业企业服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保证政策性金融机构能够真正有效地服务于 “三农”。
(二)优化农村金融结构
合理分配农业和乡镇企业资金。改变农村融资过度依赖金融机构贷款的现状,通过有效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积极采用直接融资等多种方式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发挥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引导配置资金,扶持重点企业。降低农村的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鼓励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结构,使企业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增长。
(三)培育发展农村资本市场。
黑龙江省乃至全国一些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资金匮乏,金融资产有限。只有积极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才能吸引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向农村,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要求。一是应推动黑龙江省农业企业加快上市步伐,以上市农业企业将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打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本地企业共同发展。二是通过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加快农村资金的回流,使农村资金真正用于农村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 2004, 26(5): 24-31.
[2]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20-155.
[3]冉光和,张金鑫.农村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山东为例[J].农村经济问题,2008(6):47-51.
[4]Goldsmith.Raymond.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en,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5]程万鹏,李好好.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35-36
【6】张建波,杨国颂.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0(4).
【7】米建国,李建伟.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4).
【8】谈儒勇. 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6(10).
【9】董晓林,王娟.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4):44-52.
【10】Pagano,M. Financial Market and Growth: an Overview[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7(1993): 613-622.
【11】姚耀军,和丕禅.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1978—2001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6):1-6.
【12】Gurley.G , Shaw.E.S.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7, V15(3):257-268.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增长;农村需求;VECM模型
作者简介:张占东(1962-),男,河南扶沟人,河南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1-0056-04 收稿日期:2009-12-16
一、引 言
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随着危机的不断加深,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增长动力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南作为中部内陆省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统计数据表明,河南省2008年全年生产总值18407.78亿元,增长12.1%,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生产总值增长13.6%,上半年增长13.7%,前三季度增长13.5%,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的走势。在多种配套激励措施的共同影响下,2009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2%。与上年同期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1月份回落到近年来的最低点1.6%后逐步回升至9月份的16.5%(河南省统计局,2009b)。回顾前三季度,河南经济回升的态势基本形成,但主要是大量政策因素刺激的作用,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工业增长波动、投资增长减缓、经济回升速度在中部地区还处于后进。外部环境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结束,全球经济复苏仍不稳定,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对河南的冲击来的迟,影响重,走的慢。河南作为一个中部内陆省份,尽管受到全球化的影响程度不高,但受到的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十分突出(李小建等,2002)。
研究金融危机下的河南应对之策,既要考虑到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一般性启示和国家的总体部署,还要兼顾河南省自身的省情。中国社会科学院赴美考察团(2008)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带给中国大量政策性极强的启示,如房地产发展的模式需要反思,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拉动,对金融体系的风险需要有充分的认识等。杨承训(2009)则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教训是美国的金融模式。在宏观调控政策上,简新华、于海淼(2009)认为当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相比具有目标多元、方法多样、注重标本兼治和远近结合的特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与总额高达4万亿的投资计划;李种(2009)则认为当前我国政府除了财政政策之外,还采用了以前较少使用的财政收入政策。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08年底,全省总人口99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345万人。大量经验分析表明,由农村经济发展而导致的需求增长、资本大量投入和农村公共物品投入对全省的经济拉动具有显著作用(刘芳等,2009;杨玉珍等,2009;王洪庆,2007);另外,李小建(2005)也特别提到经济地理学中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是大多数研究均把农区作为区域经济的区,忽视了农区经济中的基本单位――农户。综观各种研究发现,当前对金融危机下河南的应对之策研究不多,特别是针对农村经济对全省经济大局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分析还不够,提出的政策还缺乏不同时期的搭配。本文力图抓住农村经济与全省经济的关系这一关键点,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运用计量手段分析、验证了长短期结合的河南省应对之策。
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从经验分析人手,通过定性描述和定量建模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对农村经济的路径依赖并求解动态调整方程;第三部分阐述定量分析的政策含义并得出结论。
二、增长的经验路径和动态调整:基于VECM的分析
(一)增长的经验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的投资、居民消费增速一直保持在平均增幅13%左右的较高水平,经济增长速度也远远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在15%左右。从平均水平来看,前两者的增速并没有达到经济增长速度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外贸平均增速均高于前两者。在当前外贸形势急转直下的情况下,对投资与消费的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图2―1显示了1990年-2007年河南省按支出法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资本形成总额和居民消费支出(河南统计局,2009a)。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用支出法计算所得;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上图显示,三项总量的增长趋势略有不同:地区生产总值和资本形成总额呈二次增长态势,而居民消费支出呈近线性增长态势,这说明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更为紧密。图2显示了投资与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及其趋势变化。
在1990年-2007这18年间,居民消费支出所占百分比超过投资所占百分比的仅有6年,且主要在较早年份,大致持平的为1997年,后者超过前者的有11年,且主要集中于较近年份。特别是在2003年之后,投资所占百分比大幅超过居民消费支出所占百分比,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尽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从经验数据上看并不十分明显,但其自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无可比拟的优势。通常情况下消费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消费具有不足性。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收入不高和流动性偏好等都是导致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其次是长期性。增加消费、扩大内需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的收入提高对具有理性预期的消费者而言通常理解成为货币幻觉,只有在长期的收入持续提高时消费者才会增加消费。第三,从当前来看消费优于投资。投资往往带来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投资也易产生较大的通胀压力,而消费显然避免了这些弊端,同时消费还与消费者福利相联系,扩大消费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福利。
在城市消费日渐成熟并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开启农村市场对加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增长后劲具有重要意义。但一般经济理论认为,增加公共投资往往会产生挤出效应,导致原本的刺激政策效果减弱。所以既要保证包括农村消费和农村投资在内的农村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还要体现增加农村投资不会产生挤出效应。
(二)增长的动态调整
1、方法、变量与数据
如果一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根据Engle表述定理,协整回归可以表为误差修正模型。而对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差分处理并化简得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其中ECMt-1是误差修正项,即分量之间的协整方程反映了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而整个VECM模型则反映了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及变量滞后期的短期波动对当前变量Yt的影响。系数向量a反映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偏离长期均衡时调整的力度。
根据研究需要,选取如下变量:地区生产总值(GDP)、农村投资(investment)、农村家庭人均消费(COSt)、农村居民物价消费指数(p)。其中农村投资的定义为发生在农村区域的所有投资之和,故农村家庭人均消费与农村投资之和可以代表农村需求。选取了1978年-2008共31年的河南省样本数据,均来自历年河南统计年鉴。其中由于客观统计原因,农村投资存在若干年空白,在建模过程中均采用线性插值法予以补齐。为克服数据本身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共线性,所有数据均取对数并为可比价格条件下。本文所有建模均使用Eviews5.1软件进行分析。
2、检验与建模
对相应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其均存在单位根过程,但一阶差分后均平稳,说明其均为I(1)过程(见表2-2)
由于非平稳序列之间也可能存在平稳关系,需要对非平稳序列进行Johansen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存在2个协整关系(见表2),可以对其进行VECM建模。
根据经济理论,我们认为2个协整关系即经济增长方程和消费函数方程,由此得到长期均衡关系
lngdp=0.63lncost+0.09lninvest+0.06t
lncost=0.39lnp+0.43lninvest+0.03t
相关准则显示,滞后1阶为最优选择(表3)。由此得到动态调整方程(表4)。
3、基本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从长期的均衡方程来看,农村人均消费与农村投资都对经济有着较大的贡献,但前者比后者对经济具有更大的弹性(经济增长的消费弹性为0.63,明显大于其投资弹性0.09),这说明长期的经济增长对消费的变动更加敏感,即消费的拉动效应更明显;投资对消费具有正影响,价格对消费有负影响,这说明在农村投资对消费没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也可能存在部分的挤出,但是由于农村投资对农村消费具有更大的挤入效应而抵消);从短期的调整方程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的动态调整上两个协整方程的系数均显著为负(£值分别达到-2.9与-3.25),说明误差修正机制发挥作用,投资对经济的影响相当显著(t值达到3.35),且影响程度大于消费(0.5 >-0.24 ),这说明短期的动态调整过程中增加农村投资比扩大农村人均消费更有效果。
三、政策含义与基本结论
总结全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从定性描述和定量建模中可以看到,河南的经济增长对农村经济有着明显的依赖
河南省的省情决定了农村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有相当比例,这一部分长期以来不是拉动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源,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其重要性开始凸显,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完全有可能在当前的困难时期起到提振全省经济的作用。
2、描述经济的四个变量的动态调整模型显示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与短期调整之间的关系
从中可以看出,长期的经济增长对消费拉动更为敏感;从短期的调整方程来看,短期投资比消费更有效果,能及时熨平经济波动。这一结论是符合现实情况的,从全国来看,政府的巨额投资计划是主导其他刺激计划的核心,配套的产业振兴计划是对投资方向的一种公开“昭示”,从而起到吸引更多地方投资、民间投资的作用,破解财政收入的硬约束;而“家电下乡”政策则是针对农村进行的消费诱导。从河南来看,需要政府主导一批具有较高效率的农村投资项目,用加大农村投资的办法解决经济增长和亟待解决的农村民生问题。一方面,农村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但基础设施差、生活条件相对城市还比较落后,这亟待政府通过公共投资的方式,来提升农村的“硬环境”;另一方面,农村投资本身还包括农业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篇5
(一)研究模型
文中对于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相应的变量包括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将农村的相应投资作为控制变量,使用对于传统金融环境评析的函数模式进行计算,通过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关系可以得出相应的方程,并可以表示为:Y=(fK,F),其公式当中Y主要的表示农村经济的发展的现状,K表示为农村的资本投入,F则是代表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通过这个模型进行响应变量的实际调整能够有效的减少误差的产生,确保在衡量实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出现偏差。
(二)指标选择
在进行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当中,实际涉及到农村金融和经济增长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农村金融指标的选择方面,包含两个方面的指标内容,其中农村经融发展规模指标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在衡量农村发展规模指标时涉及到一个相关的公式FIR=DL/RGDP,这个公式表示的是农村的存款金额和农村的信贷总余额之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指的是农村金融中介将农村的金融存款进行转移,转化成信贷行业的支持,促进农村的经济的增长效率。因此,指标的正确选择能够有效地减少实际在进行计算当中的差值。
二、实证分析与检验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在20世纪末期以及21世纪初期进行实际的选择和控制,对于相应的农村资本投入、存款余额以及贷款余额进行有效的数据统计。通过这样的资源的和数据的收集,在实际计算当中的准确性是对于社会发展当中农村金融的真实性有着重要的保证。因此,在模型RGDP=(fK,FIR,RLD)中,其中RGDP代表的是自然数值K代表的是在农业经济当中的固定投资额自然对数值,以及RLD贷款比的自然对数值。
(二)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分析之前,应该对于相应的监测系统VAR进行单位根的检验工作,确定数据在实际计算当中的准确性和运行的平稳性。因此,在进行单位根的检验当中应该重视农村金融当中包含的各个项目,并对于其中的平稳变量和不平稳变量进行相关的控制工作,并报相关数据的稳定性,在对于单位根的检测当中。
(三)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是对于标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检验工具,这个因果检验的结果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中进行提出并实用的,其实际的操作过程对于X和Y之间的研究进行实际英国关系的评测,并且在X变量能够对于Y进行精度的改善能够有效地预测Y的精准度,则确定X是Y的Granger原因,如果不能预测Y的精准程度则认为其不是Y的Granger原因。农村的金融环境长期的影响着经济增长,并且二者之间具备一定程度的协调关系。
三、实证分析结果评述
通过上述的研究结果,并且通过相应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相关性的实际结论,下面对相关结论进行叙述。
(一)农村经济货币化的正向相关性
在实际的农村货币的现金流通和实际的贷款金额的增加,以及农村的GDP的比重的增加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进程当中真有重要的比重,同时也是货币现象的重要形式。并且相应的货币现象的增加,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经济交易的环节和交易的速度,使得相应成本有效地节约,同时金融环境的提升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地加快,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农村经济增长使得货币大量的增加,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撑,符合经济增长与货币化的基本规律。
(二)农村的金融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负相关性
对于农村的金融贷款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是农村的金融贷款具有表面化的特点,其中的贷款仅仅是形式上的信贷模式。在农业当中的实际应用并不是很多,非农业化的现象相当严重。二是农村的金融机构对于金融的实际运用存在相应的弊端,没有重视到农业的发展规律,其在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将农资发展作为重点。三是金融制度的问题,金融是维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制度的正确实施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农村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
在实际的农村经济当中,投资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会产生显著的成效。这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相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国家解放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农村的经济得到相应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进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农村经济现状不能够良好地利用投资。并且在实际投资时造成农村金融环境和投资脱节,造成无效投资和投资浪费等深层次的原因。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经济 协调发展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但是,近来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几年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由三个层面构筑而成。第一是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及其结构,第二是农村金融组织及其结构,第三是政府或中央银行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节。农村金融一般是指农村金融组织及其结构。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为通常意义上的农村金融。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效益下降。我国的突出的问题是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业生产成本较高。而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可能继续呈下降趋势,而农业生产成本预计仍将保持增长,最终导致农业的收益下降,影响农民的经营收入。
第二,农业关联产业加快发展。现在,传统的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让位于对肉、蛋、奶、蔬菜等副食品的需求。同时市场经济对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区域分工的形成,带动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独立和在新基础上的联合。这些产业和环节的发展引起了更多的资金需求。
二、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现状与分析
(一)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及分析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主体。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民间借贷的地位和影响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资金供求者之间直接完成或通过民间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完成的债权融资,农村正规金融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缺口是农村民间金融产生的根源。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1、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存在的问题有:第一、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中央银行再贷款所占比重在农发行的所有资金来源中占到近90%以上。这不利于宏观调控和稳定通货。第二、资产与负债结构不对称,稳定的资金需求缺乏稳定的资金供给,而短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长期资产没有相应的资金来源。
2、中国农业银行现在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农业银行作为商业性银行从追逐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已经发生了变化,信贷投放的重点由农业转向工商业,竞争的视角也从农村转向城市。
3、广泛存在的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限制,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一是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内部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三是金融制度供给与需求错位。四是市场化取向改革以来,农村金融机构开始注重经济效益核算,纷纷撤并基层低效网点。
4、从我国民间金融看,市场活动活跃,但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呈现出明显的乡土性。
(二)我国农村经济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产值明显提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农村各业实现平稳协调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三、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如何提高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效率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农村金融改革中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进一步加强法人治理,完善“三会一层”治理制度;转换经营机制,认真做好增资扩股和不良贷款清降工作;强化内控机制,营造健康发展的内部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建立起长效发展机制。
(二)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
拓宽筹资渠道,保证农业政策性资金的有效供给。尽可能减少对中央银行的资金依赖,以适应新形势下业务拓展的需要;防范与化解政策性金融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完善农发行经营机制。如资金组织制度,信贷管理制度,机构人员管理制度等。
(三)调整农业银行经营战略,发挥传统优势
农行应继续巩固自己在农村的阵地。为了强化农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农业银行要审时度势,以积极的姿态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各地农行应根据本地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发展情况,确定自己的重点支持对象。
(四)放松民营金融组织市场准入限制,规范民间金融活动
对民营金融组织宽准入、严监管。应打破垄断,实现多元化,允许民营资本进人银行金融业的政策;规范民间金融活动,引导更多“非正规金融”走向“正规金融”。监管局的农村金融政策应尽快做出积极的调整,向私人资本逐步开放农村金融服务市场。
(五)逐步建立农村非银行金融组织体系
应逐步建立起提供不同类型金融服务的农村非银行金融织织体系。具体包括:农村证券经纪公司,农村租赁公司,农村借款担保公司,农村金融组织存款保险公司等等。
(六)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的农业政策性保险还是空白,可以通过政府的适度补贴和政策优惠,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促进政策性保险的推出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立.两部门合作:农村金融体系形成的一般逻辑与中国经验[J].2007.
篇7
一、相关关系原因分析
(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2000年开始,在我国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二)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业冲击金融市场
在农村,私人借贷极为普遍,构成了农村借贷的主要方面。农户的支出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生活、医疗和生产,当入不敷出时,农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有数据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非常困难。调查显示,农民借贷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显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法律之外,可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四)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政策建议
(一)改革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外部支持环境
现有农村金融监管力量,分别来自于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出现职责上的分工问题,或者造成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度。因此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农村金融改革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需要相关准备金管理,再贷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服务的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改革脱节。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在逐渐地削弱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也成为政府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一文中提到,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而导致经营管理难度较大,而使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此,应注意农村金融系统改革与城市金融系统改革推进的协调性。
(三)完善我国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农村信用环境,设置强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且强化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经营效益差的信用单位排出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四)注重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小额信贷组织创新。
虽然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充斥了正规农村金融市场,但我们不能否认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同性质市场的存在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双方会不约而同地改善经营模式,加强管理,而最终获益者为广大农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例如,进行以利润为导向、成本收益平衡、运行效率高的小额信贷组织创新,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率的方法从多个渠道减少对捐赠的依赖。
(五)区别化对待,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要求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耕作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出台政策应区别化对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区的等级划分,逐层削减规模,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农村,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办理事务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 金融体制 体制改革 体制缺陷
通过从政府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方面角度出发,综合应用经济政策,财政,法律,信息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通过政府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经济职能的有效发挥来得以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一、当前河北省农村金融的运行情况
2009年,河北省金融系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诸多影响的情况下,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支农力度,河北省各银行机构增设基层营业网点44个,增加基层网点服务人员2339人,创新支持“三农”产品42个,创新中小企业贷款产品59个,创新群众理财金融产品60个,基层网点新增自动柜员机1518台,POS机22388台。
二、河北省农村金融体制的缺陷分析
(一)中外农村金融体制比较分析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的特点是金融机构和营业网点逐渐减少,业务相对萎缩,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离。信用社在很多地区事实上已经成为农村融资的惟一金融机构。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机构设置、经营机制及历史遗留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不能有效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日本农村金融体制由政府主导的以合作金融和财政支持的政策性金融及相关商业金融机构组成,其中以合作金融占主要地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按照市场定位指导,较好地满足了农村中的资金需求,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农村合作金融,是公认的比较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
(二)主要的缺陷和不足包括以下几点
制度变迁使农村金融供求失衡加剧。近几年,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从县以下行政区域大规模撤离分支机构,县以下地区基本上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未撤的分支机构也多是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农村经济发展开始陷入困境,河北省在这方面表现的较为突出,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金融供需的严重失衡。
农村金融过于商业化及合作性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都倾向于商业化,导致农村信用社的小商业银行性质没有改变。商业银行提供农业生产的信贷支持需要有相应高利率的风险作为补偿,而高利率对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更为不利,与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是南辕北辙。
政策性金融职责不清及功能异化。我国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狭窄,而在农产品的生产领域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则过于“无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兼营商业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争夺金融资源,也严重阻碍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使得政策性金融职责不清及功能异化,甚至出现混乱,这一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存在河北省的农村金融体系中。
三、应对农村金融体系缺陷的解决措施
(一)从政府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提供担保的支持体系。政府应当提供金融贷款的担保来降低农村金融的交易费用及准入门槛,使得农民民众可以从金融机构获得相对公平的贷款机会,有效解决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资金不足的难题。
提供财政方面的支持。政府应当提供财政方面的支持,体现在对农村金融组织的补贴或者财政支持上,政策性金融中的利息损失由财政提供支持,使得农民民众在获得资金贷款方面减少一些经济压力,在生产和生活上能够轻装上阵,从而有效促进河北的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
通过科技和信息来引导。政府相关的金融机构应当在农村基层大力发展信息和科技,提高农民民众的信息和科技的掌握程度,使得政府的相关农村金融政策在第一时间到达农村基层,并且使得农民民众有效了解信息的内涵。
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农村金融组织分级管理经营,发展中小规模金融机构,发展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农民客户的营业网点,缩短金融服务经济距离,以缓解对农村金融排斥。
(二)从农村金融体系自身完善
建立新型农村商业银行机制。建立新型农村商业银行机制,例如村镇银行,完善农村信用社,建成产权明晰、有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内控机制健全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实现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的共存共荣,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有效做到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的通力合作。
扩大金融主体的投入范围。建议相关农业金融机构正确处理内部商业目标和外部支农扶贫的关系,实现“扶贫工作到户,效益到户”,用好用活扶贫贷款,增加以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贷款规模。同时,要面对农村和农业积极开发新的贷款品种。
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河北省目前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一直由国家机构承担隐性担保。在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所有制和产权制度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当提上日程。
建立全方位多元化融资制度。建立新型邮政储蓄,完善农村资金回流制度。现在的关键是建立对农村的“输血”机制,使资金回流农业和农村,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引导农业金融资本流人,降低社会资金的成本,维护农村经济的稳定。建立农业贷款收益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三)从农民民众角度方向来促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完善
扩大农民群众的收入渠道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要大力推广农牧渔副林业的有效结合,走农业综合化经营道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将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再加工,扩大农产品的生产链条,从而提高了将农产品直接销售出去的价差收入。
完善金融资产投资的多元化。要引导农民民众要进行资金多元化,储蓄、保险、债券及资本市场,增长农民投资性收益。
参考文献:
[1] 郭东.《2009河北农村金融发展综述》 [J]. 河北日报,2010;01:06
篇9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纵观近期文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这种关系表现得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阻滞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威胁。
一、相关关系原因分析
(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2000年开始,在我国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二)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业冲击金融市场
在农村,私人借贷极为普遍,构成了农村借贷的主要方面。农户的支出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生活、医疗和生产,当入不敷出时,农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有数据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非常困难。调查显示,农民借贷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显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法律之外,可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四)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政策建议
(一)改革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外部支持环境
现有农村金融监管力量,分别来自于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出现职责上的分工问题,或者造成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度。因此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农村金融改革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需要相关准备金管理,再贷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服务的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改革脱节。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在逐渐地削弱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也成为政府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一文中提到,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而导致经营管理难度较大,而使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此,应注意农村金融系统改革与城市金融系统改革推进的协调性。
(三)完善我国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农村信用环境,设置强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且强化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经营效益差的信用单位排出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四)注重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小额信贷组织创新。
虽然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充斥了正规农村金融市场,但我们不能否认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同性质市场的存在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双方会不约而同地改善经营模式,加强管理,而最终获益者为广大农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例如,进行以利润为导向、成本收益平衡、运行效率高的小额信贷组织创新,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率的方法从多个渠道减少对捐赠的依赖。
(五)区别化对待,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要求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耕作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出台政策应区别化对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区的等级划分,逐层削减规模,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农村,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办理事务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六)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加快资金回流
有数据显示,农村建设常出现资金运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对资金运用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求其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或者减少存款,或者自动退出农村存款市场。加快资金的回流,为农村的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流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2]薛红,赖景生.基于城乡统筹视角下重庆市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相关关系分析[J].管理学家.2009(04).
[3]彭艺,彭紫云. 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中部地区为例[J]. 理论探讨.2010(04).
[4]池小萍.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J]. 中国流通经济.2006(06).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金融机构变革 农村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谱系概念,涵盖由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传统金融到无中介或市场的所有交易组织形式。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政府对发展互联网金融保持一种肯定态度;2014年10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扩大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随着城市电子商务市场逐渐饱和,电子商务企业开始进军农村市场,互联网金融也逐渐走进农村。据统计在农村领域,到2014年6月农村网民数共1.78亿,手机网民数1.45亿。农村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融入农村领域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熊德平提出“农村金融交易通过‘规模经济’获得的收益大于交易的风险损失和用于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风险的交易成本之和,即农村金融交易的规模净收益为正时,农村金融交易就扩张”。因此,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把握“规模经济”与农村金融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
随着农村金融交易规模扩张带来“规模经济”同时,农村金融交易不确定性增加、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提高,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逐渐增加。我国农村地广人稀,农村金融交易分散、规模小、次数频繁,又缺乏抵押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交易信息收集成本高,加之农业属于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稳定、自然风险以及市场风险高的行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随着农村金融交易规模继续扩张,委托产生的效率难以覆盖交易成本的增加,农村金融发展受到了阻碍,商业性金融开始撤离农村领域,合作性金融在支农方面也出现问题,农村金融问题进一步恶化。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政府对支农金融机构进行补贴,据统计从2008年政策实施以来,中央财政在五年内累计符合要求的农村金融机构拨付补贴资金120亿元。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发展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传统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了严重挑战。然而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其本质都是关于金钱跨时间、空间的流动与分配。
技术创新引发金融形态的变化,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型金融模式,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地位产生了巨大挑战。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设虚拟平台,节约了传统金融机构布设、营运物理网点和分支机构的成本
当前,互联网金融在城市发展较快,而在农村领域还处于摸索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源于电子商务发展,随着城市电子商务市场趋于饱和,电子商务企业开始进军农村市场,互联网金融也逐渐走进农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4年6月底我国农村网民数已达1.78亿人,占总网民数的28.2%,手机网民数达1.45亿人,手机成为农户上网必备工具。据阿里研究院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发现各种类型的淘宝村211个,其预测到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增长到4600亿元,成为网购市场新增长点。正如电子商务的崛起带给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发展一般,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带来了无限可能。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
(一)健全科学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健全科学的金融机构体系,扩大农村金融在农村区域的覆盖范围,积极引导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增加资金来源渠道,加强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合作,拓展农村金融新领域,运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拓展金融新形式,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户需求,实现互联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和服务创新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是发展农村金融需要改革的重点。农村金融应充分利用信息数据、云计算等计算机手段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电商平台的优势来吸
引农户,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开拓新的客户渠道发展农村金融。此外,农村金融要加强服务的水平,通过标准化和人性化的个来创造无形中的效益,以此来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水平。
(三)加强政府政策的扶持和监管力度
政府在互联网金融背景和“三农”发展的背景下,加强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扶持,创新并完善互联网金融政策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统计和税收政策。提供惠农支农的信贷业务,支持“三农”融资和银担合作机制。在监管上,也要落实政府与地方之间的监管责任,健全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机制,有效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网络
为进一步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网络,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新技术手段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体系,通过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满足农户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互联网金融与“三农”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解决农民融资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
四、结语
作为电商巨头的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纷纷开始将业务转向农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村市场是2015年,甚至是未来几年内电商们势在必行的举措。发展农村电商,不管是对电商企业还是对农村,都有着巨大的利益,因此从农村电商的各方参与者角度来说,发展农村电商是民心所向,是大势所趋。
伴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领域。互联网金融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特点,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带来了巨大威胁。鉴于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树立危机意识,结合自身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以此来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凌守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5(1).[2]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Z].
[3]张娟儿.接招互联网金融[J].中国农村金融,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