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初中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2-23 17:4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实验初中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淡化实验形式的界限性
旧版化学教材将其内部的实验内容区分开了,并分为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两种,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因此,在考虑到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新的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淡化了这一点.并针对学生为主体这一事实扩展了学生实验的范围,这便间接带动起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再者,淡化两种实验形式的界限,让学生能够融入到演示实验当中,这也是提高他们化学能力的关键.不过,考虑到一些演示实验的危险性,所以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必须由教师带领完成.比如,浓酸和浓碱这样的实验,很容易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事先的锻炼.而主要的锻炼方向大体为以下几点.
1.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比如,实验器具的清洗和擦拭等,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
2.对于一些复杂的操作,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教师的解读来弄懂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3.一些比较重要的仪器,在使用的时候需要结合探究性的思考,比如,实验中常常用到的酒精灯.
二、注重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验证性实验是化学实验内容中极为主要的一项.在当前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关于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点,从而完成学习.另外,当学生自主动手完成了验证性实验之后,并且实验的结果与书中所描述的一致,这时他们会感到无比的愉悦和自信,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言有着莫大的帮助.从这一点来看,验证性实验是初中化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不过,由于学生受到自身知识积累程度的影响,所以他们只能通过一些表面、简单的现象来完成实验,这对于彰显验证性实验的奥妙而言有着很大的弊端.因此,在针对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内容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实验,从而让学生在验证的基础上学会自主探究,这对于化学的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在强化实验探究性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时,大体上可以遵循以下两点:
1.将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进行整改,全新设计,让其具备探究.
2.在验证性实验当中融入进探究性实验,让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得以延伸,并间接深化其研究性.
三、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初中生都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他们对于新鲜的、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窥探欲望.因此,结合这一点来强化化学实验的趣味性,降低其学术性,这不仅可以让实验教学变得趣味横生,同时还能够仅仅抓住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学习当中.其中,一些具备趣味性的实验,如,粉尘爆炸、氢氧化钠的腐蚀性等,这些趣味实验都可以在课堂中开展,并在进行的同时融合探究.另外,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当中还添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选择性题目,比如,“家庭小实验”等.
四、彰显实验内容的生活性
科学是时代进步的主要动力,它在为我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衍生了许多的弊端问题.其中我们较为熟知的有环境、能源,以及健康等问题.针对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的实验内容中还安设了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点.而这也恰恰反映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相关.那么,该如何将生活融入到教材实验当中呢?根据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得出以下两点:
1.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许多的化学问题,而这些化学问题恰恰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加坚实地迈进化学殿堂.比如,就针对水质的问题,可以设计“硬水与软水的区分”实验;针对酸、碱性知识,可以设计“物质酸性与碱性的判断”的实验.
篇2
关键词:衔接;知识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5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27
中学化学学习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但初中和高中作为不同的学习阶段,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如何实现初高中化学的平稳过渡,切实把握教学衔接的生长点,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以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需要,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上、下册和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和课程标准,并参照高中化学教学实际,认为要想很好地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通览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做好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二是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三是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上的衔接。
一、通览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做好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做好初高中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教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和初高中课程标准,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比较初高中教材在知识内容、理论基础、化学实验上的特点;明确哪些是需要补充的知识,哪些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化,才能在高中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1.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上、下册和高中人教版必修一),按照单元(初中)顺序整理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见表1)。
初高中相承接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再现,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上、下册和高中人教版必修一),整理了初高中教材中相同的图表,给出了相应承接的知识点(见表2)。
2.初高中教材在知识内容、理论基础、化学实验上的特点比较
初中化学在知识内容上突出基础性、启蒙性、发展性,主要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知识容量小,知识点零碎,教材内容浅显,属于生活中的化学;且没有相对完整的化学理论;化学实验是对某个知识点的定性分析,只要求记住现象和结论,具有浅显性、单一性特点。
高中化学知识内容注重宏观与微观联系、形象化与抽象化联系、共性与个性联系,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具有完整的电离理论、氧化还原理论、原子结构知识理论,且将化学理论贯穿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突出了理论的应用价值;高中化学实验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突出探究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需要补充和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同素异形体、溶解度的相关计算是初中教材出现但不做深度要求,高中教材未出现但作要求的内容,这些知识必须加以补充,以免造成学生知识点的空白。
氧化还原反应、结构理论基础知识、电离理论知识、化学实验必须加以深化拓展。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初中只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简单介绍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高中教材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得失的观点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会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利用电子得失相等立方程进行相关计算;初中只要求学生会找出1~18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高中则要求会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初中只要求了解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离子,高中要求掌握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和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初中化学对于气体的制取,只要求掌握O2、CO2、H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仪器等内容,高一年级涉及Cl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实验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气体检验、注意事项(尾气处理、气体干燥)等方面加以归纳,并将其拓展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教师要尽可能地分析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或者在新生刚入学时安排一次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便在新课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做好新旧内容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要变被动式传授知识为启发式教学,启导、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可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做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知识,同时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修正、拓展、深化,使新旧知识合理化衔接。例如,在高一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可联系初中质量分数等概念,从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再如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时,可从初中得氧、失氧角度作为切入点,逐渐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去进一步修正、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再以NaCl的形成过程为例,通过原子结构基本理论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原因,加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巩固和理解。
三、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上的衔接
初中阶段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绝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由于教学内容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等特点。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迁移拓展,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改变学习方法。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可以在适当时机开设学法指导课,学法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中,如刚入学时可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导图做好新课的预习,边预习边用短线将相关知识联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路径。接着在思维导图上用各色笔做好相关标记。如:“Why”、“不明白”等,便于上课时注意听讲自己未理解的知识点,提高听课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能力。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时,可通过对比法、类比法学习金属氧化物的共性和个性,如铁的氧化物知识采用列表对比法学习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做好预习笔记;上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做好学习小结,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和试卷等。
高中阶段由于教学进度快,时间紧,学生作业量大。对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在讲解习题过程中,除一般方法要讲解透彻,一些解题技巧也要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建立解题的基本思路:题示信息 + 基础知识 + 逻辑思维。高中阶段最常使用的解题技巧有:差量法(质量差、体积差)、守恒法(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极值法、十字交叉法、关系式法、平均值规律等。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能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
初高中化学学习的目标是一致的,初中与高中衔接,不是简单的把高中学习要求转嫁到初中,也不是把初中的学习要求拿到高中来。而应将初中、高中的衔接准确、到位地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始终,保证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教材内容 复习教学
一
高一新生在开学前一个月要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军训、筹备运动会等,所以都比较忙碌。而在此过程中还要进行初三化学复习,学生心理上并不愿意,部分教师也觉得麻烦,但是衔接复习又非常重要,因为:
(一)初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存在很大区别。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另外,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要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二)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阶段如果按大纲去讲,学生就会感觉到突然和陌生,理解掌握较慢且效果不好。
(三)学生学习的行为方法特点存在较大区别。初中阶段化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例如上册的方程式,概念等;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只会导致学到的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在我们的调查当中,本地区初中多数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学习主动性不强、依赖性较大,重记忆、模仿,理解相对肤浅,把课后学习等同于完成作业,不善于通过自学、复习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而在高中阶段学习化学应该具有独立性,自学能力和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初高中化学知识点如果衔接得好,学生又适应了老师的教学,师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很轻松。例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等都与初中知识点密切相,如果高中教师知道哪些章节与初中知识点联系非常密切而提前做好教学,将来就会教得轻松,学生也会学得愉快。
二
认识到初高中衔接复习的重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衔接复习,消除知识衔接中的“障碍”,保证顺利过渡。复习中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分析基础,掌握学生实际情况。新组建的班集体都有共同的特点,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不同,在一个班级当中有的学生化学基础好有的基础差,可以根据高中学习的实际出两套60分的试卷,一份测基础一份测能力,从不同角度测试学生实际基础情况。找不同程度的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对出错问题的理解。教研组要组织教师集体教研,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准备的阶段,只有教师了解了学生,明确了在复习过程中哪些应该讲,哪些应该延伸拓展之后,才能做到针对性地复习。
(二)突出重点,适当拓宽延伸概念。衔接复习教学应依据学生的基础要求和学生实际采取“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策略,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创设学习台阶,分层次落实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争取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逐渐适应高中课程学习。复习不是简单地过一遍,一定要突出重点,使学生觉得既熟悉又有收获。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只需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就要下工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方程式的书写、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不熟练。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初中知识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适当延伸拓展。例如: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对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另外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在复习的过程中就要适当拓展延伸。
(三)培养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在衔接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习惯。本地区九年义务教育下的学生多数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趴桌子、搞小动作、习惯性走神的非常多,所以在课时安排时前几节课都要求内容要少,多提问,多探讨,多讲一些与生活有联系的化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生活中,从而增强听课效果,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初中学生记笔记一般以教师的板书为主,很少加入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好的听课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零碎、分散,所以,课上除了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外,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老师讲的重点、难点,以及思路和疑难点,有利于知识积累和今后复习。另外,记听课笔记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衔接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记听课笔记,让学生明确什么该记应该怎么记,并且要定期检查,随时指导。
(四)培养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能力促进合作精神。
篇4
作为高一新生的教师,第一节课的意义异乎寻常,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重要的一课,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而偏偏高一化学按大纲要求就是连续九课时的初中化学知识复习,从学生方面来看,开学后第一节课开始,都希望学习不久前刚发下的自己已“看”过几遍的新课本知识,此时却要他们复习初中化学,情绪低落在所难免。而部份老师也觉得难上,一者高中老师都是大多未上过初中化学,对初中化学不够熟,部分老师也就产生了“何苦呢”的思想,有的教师认为花九节课复习,太浪费时间,到具体章节用到初中知识时稍加点拔即可,花这么多时间“炒旧饭”不值。
其实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是:①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和“是多少”,②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人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③初中阶段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学习依赖老师,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则会事半功倍。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④新生除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拔而“稍轻视”不断地反复多次。利用学前复习时间使学生适应新要求,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和适应老师教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上问题的顺利解决,怎样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这样做收效高:
一、摸准学生实际,制订复习目标
首先根据学生的入学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再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在初中是怎样学习化学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等。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建立每个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档案,制定符合本届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层次以及重点辅导的学生名单。此阶段以全面鼓励和支持,建立自信心为主。
二、改变模式,旧中见新
复习时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的总结,相信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我认为要彻底纠正那种认为学生一次不懂讲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这样不厌其烦就会使学生“总有一天”明白的错觉,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练过一遍”,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升中考中的能力题或高中高考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难解答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学生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再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做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
三、查漏补缺,适当拓宽
学生在解题中产生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正是激发他们认真钻研的动力,迫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然后老师再加以及时引导,学生产生仿佛来到另外一片天地的感觉。此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既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又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溶解度一节知识中较高要求的计算,溶剂和温度改变时的计算初中较少触及,而近几年来的高考中则频频出现,高中化学又无专门章节介绍,这就需要利用复习时间来培养和锻练学生解这类题的能力。又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从本质上去理解,这样概念范围将会扩大。又如反应物的量与可能的产物之间的关系;各种量其精度与实际要求的关系;多信息题中干扰信息与无用信息的识别;缺少条件的题如何解。有多个解答方案时,最佳方案的选择;如何巧解巧算(包括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等等);化学实验设计,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等等高中重要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初中知识之上的延伸、扩展和完善。如果学生不主动依老师的指导及时去理解和掌握,慢慢就会掉队。例如就有高二的学生进行连续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时,还存在采用初中老师严格要求的分步计算法慢慢求解,却置高中老师教的利用关系式快速算法而不顾等问题。近几年来的高考都考了一些初高中衔接,故要求我们复习初中内容决不能匆匆而过。
四、教会学生用脑去理解,大面积提高化学成绩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09-01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化学学习是个起蒙教育,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非常重要。此阶段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注意学生能力的提升。为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和顺利的衔接。对于衔接并不是让你去讲高中知识,添加新的教学内容。而是教师在学生掌握一定内容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适当i高,也就是要注意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这部分知识的适当i高,能拓展、延伸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识面,有利于今后高中化学的学习。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将已有的经验感受与大家交流:
一、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关注高中教材
初中化学教师对高中化学必修1、必修2的内容要熟悉。如初中的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但高中则不是这样的叙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孤立地看问题,必要时进行有效的知识整合,既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能把握住知识的走向(与高中阶段衔接),使得源于课本的知识在点(深)面(广)上得到深化。如:知识点原子结构,义务教育要求是初步介绍,高中要求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义务教育适当补充原子结构示意图,高一强化训练。又如:氧化还原反应,义务教育要求是初步介绍。高中要求熟练运用。在教学中义务教育适当补充用得失氧分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再如:单质、酸、碱、盐、氧化物间的反应,义务教育只要求理解书写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高中要求熟练书写常见反应的方程式,学会书写未知反应的方程式。在义务教育中应该补充单质、酸、碱、盐、氧化物间的反应规律(转化关系图)。这样既有肋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减轻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压力。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更要注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教法衔接
初中由于是入门学科,知识水平受限制。教学方法多是采用讲解式,活动与探究多数是由教师来完成。学生自主探究无从下手。进入高中则不同,用的是探索理解式,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学方法上则多采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如对催化剂的认识初中和高中则不同,初中是从概念上去理解,高中则层次更深内容更广。教师需要在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科学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等方面的提高。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方法,注意创设学习台阶,分层次落实教学要求,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力求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尽可能使课堂有趣、活泼,在初中阶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教学重点内容的讲解要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对难点进行仔细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三、注重学法上的衔接培养
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中主要采用记忆,由于所学知识的足限,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依赖教师。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逐步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我认为,衔接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1、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科技发展等紧密联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学科特点,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指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活动的场所和时间安排上,除了要用足、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外,还要关注课外、校外、家庭乃至社区等活动基地,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互补;在活动的内容安排上,除了化学实验这一重要载体外,还可以是家庭小实验、口头交流与讨论、调查与研究、书面表达与成果展示等方式;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除了以学生个体为主要形式的探究活动外,还可以是小组合作式探究、导师指导式探究等方式。
2、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引领作用
篇6
对于学生来说,高中必修化学的知识内容,比起初中化学来说,起点高,容量多,知识理解接受难度加大,习题难度也较大。虽然化学新课程在设计上已经注意了初高中化学整体性和连贯性,但初中毕业生要适应高中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一个过程。于是,就需要我们教师在高一教学的时候,适当地给予衔接和过渡。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差别
根据初、高中教学大纲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更强调系统性和理论性,对化学知识的要求不仅是“了解”,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还要求“掌握”和“运用”。要求学生要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高中学习面的拓宽,出现了一些与初中的结论相反或者不符的结论
1.燃烧
初中知识: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高中知识: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如:钠在氯气中被点燃,2Na+Cl2=2NaCl。
另外,初中知识中讲解CO2不支持燃烧。但是高中学习了2Mg+CO2=2MgO+C的反应,可以知道,像镁这样的活泼金属起火是不可以用CO2灭火器的。
2.原子结构
初中讲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高中阶段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到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按阶梯状排列,有的金属最外层电子数也可多于4个,如锑Sb、铋Bi、钋Po等,有的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可少于4个,如硼B、氢H;同时会发现非金属与金属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高中对于复分解发生的条件进行了更系统全面的定义:生成易挥发的物质(含气体)、弱电解质(比如水、弱酸等),还有难溶性物质(即沉淀)。
4.金属与酸的反应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往往认为氢前的金属和酸反应只会生成氢气。在高中化学中,对于酸,要区分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氧化性酸(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与金属反应并不产生氢气。如:Zn+4HNO3(浓)=Zn(NO3)2+2NO2+2H2O。
5.量比关系与滴加顺序
在初中,认为A与B反应和B与A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
在高中阶段会发现,反应的发生与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有关。例如:向稀盐酸中滴入碳酸钠溶液的现象是滴入后就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的现象则是一开始不会看到有气体产生,持续滴入一段时间后才会看到CO2产生。碳酸根得到氢离子(H+,质子)的过程是一步一步的。
高中的学习需要注意加入试剂的顺序和少量、过量的量比分析。
6.盐溶液的酸碱性
初中阶段学生认为盐的溶液都是中性的。
高中在学习了盐类的水解以后,学生会发现盐溶液也存在酸碱性,是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反应的结果。盐类的水解在很大程度上(但不是完全程度上)决定了其溶液的酸碱性。
篇7
关键词:高一化学;过渡;导入
高中化学学习对于同学们在知识水平、思维层次、能力要求等诸方面与初三阶段比较都有很大提高,其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非常基础的地位。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在完成深化初三学习的基础上,希望同学们认真通过下面三步的学习顺利进入高中化学学习阶段。
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1)教材内容的需要。一要扎实掌握初三所学的质量守恒定律、重要化学用语、物质的溶解性、酸碱盐的性质及反应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有关化学式、溶液、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有关内容;二要在中考后认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完善。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2)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3)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师生间尽快消除“陌生”而带来的障碍。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进入高中需要抓住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明晰知识节点、建构知识网络。化学概念与原理都是抽象概括的知识,是比较难理解和不易掌握的,更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体系中它们充当着知识网络中的“节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方法是理解概念的核心内涵,理清概念间的相互联系,透析基本原理的实质。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以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指导,重视实验,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⑴将各章内、各章间知识点横向比较、纵向联系,联线结网。
高一化学按教材顺序,以第五章为界,碱金属、卤素的学习是将元素性质的理解向原子结构、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方向归纳;而氧族、碳族的学习,是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主族具体的元素性质学习。掌握“结构葑位置葑性质”的关系是重点。
⑵要以元素性质为核心,掌握“相似性”、“递变性”的同时注意“特殊性”,再跟物质的用途、存在、制法密切联系。
⑶重视教师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原理、设计、操作,重视实验习题探讨与处理。加强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
⑷元素化合物学习要尽可能紧密地联系社会、联系实际。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掌握基本概念(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及概念间的联系;理解重要定律(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内容,是增强计算能力的基础。同时还要学习例题的解题方法,规范化学用语及解题格式;总结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纠正每一道错题。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篇8
关键词:化学课程 职教特色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98-02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专卫生学校,学生化学知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以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近年来,由于高校和普通高中不断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大幅下滑。目前中职学生的主体是普通高中招生后剩下的学生和其他各类学校不愿收的学生。他们的入学成绩低,基础不扎实,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把传授知识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强调知识点的记忆与背诵,重知识而轻能力的考试考查,教学方法不够灵活[1],使学生厌倦了化学的学习。如何深化中专卫生学校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突出中职教育培养的特色,是目前教育工作者应该重点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针对中专学生的特点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笔者认为,要使化学课程体现职教特色可将以下几点融入教学中。
1 注重中专与初中课程的衔接
目前中专学生大部分为初中毕业生,因此必须注重中专化学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中专化学与初中化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教学内容的“量”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而辅导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这对中专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若能在初中知识内容与中专知识内容之间架起适当的“认知桥梁”,唤起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形成通畅的知识思路,构建合理的化学教学内容知识网络,找到中专与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把知识有机地联结成一个知识网,使学生把学到的每一个新知识点都编织到已有的知识网络中去,与旧知识融为一体。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对知识的概括迁移,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因此要使学生能快速的融入中专化学课程的学习节奏就必须注重中专与初中课程的衔接。
2 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巩固理论知识,并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尤其在职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和操作实践能力[2~3],实验课教学就更显其重要性。
化学实验加强实验研究,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是当今化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卫生职业教育中,药剂专业主要是以化学为基础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系统的理论学习,更应该贯彻实验教学目标。所以,新的化学教学内容体系应以中专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将化学教学内容重新调整,理论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化学实验课的地位,改变以往重理沦、轻实验和实验是为了验证理论的现象实。
加强实验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强化基本操作。基本操作训练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如玻璃仪器的使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合理安排验证性实验。过去的化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过多“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专院校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因此实验教学要适当的增加应用性和综合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注意适时地指导学生,提高实验成功率,让学生有成就感,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模式;第三,加强对实验教学过程的考核。要求学生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写出预习报告;在实验过程中,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且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养成逐项分析问题的习惯。如有机化学中醛的银镜反应,有学生做的实验没有看到明显的银镜,帮助其分析原因,重新进行试验,记录每一步骤,发现原来加热时间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程度是很大的。经过重做,自行分析,学生印象深刻。课后根据实验结果如实写出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 教育信息化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4]。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增强视觉效果,变微观为宏观、变动态为静态、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效果显著,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平台。对于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像力的学生,黑板上的平面板书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些有机分子的结构、连接方式,化学反应的过程可通过三维立体图片和动画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得到较为直观的认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但应注意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恰当结合,做到多媒体课件与化学教学的有机结合[5]。
4 分层次教学
由于中专院校的生源参差不齐,所以有必要采取分层次教学法来进行化学课程的教学。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区别地制定出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6]。
考虑到学生心理的接受问题,应将这种模式衍化为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即分层由教师掌握,不公布每位学生的层次,在不打破原自然班建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学习状况、能力结构、个性特征、学习目的等方面的差异,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区别施教,最终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具体的实施办法为[7~8]:第一,教学目标分层。学生入学后便组织摸底考试,根据入学成绩和摸底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第二,课堂教学分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不同问题;第三,作业与考试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课后练习、作业和考试需要作相应的指标,这样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迅速提高;第四,分层辅导。辅导对于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教学辅导环节,进行分类型、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分层辅导可分为课前辅导与课后辅导、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课上辅导与课下辅导、专题辅导与普遍辅导等多种形式,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第五,分层评价。分层评价与分层目标相适应,能较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和问题的回答给予不同标准的相应评价。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使其不断向更高目标前进;对B层学生既要肯定他们的进步,又要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使其不断努力向上;对C层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多表扬、多肯定,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5 结语
总之,中专卫生学校的化学教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的结合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信息,不断地优化化学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为社会不断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苏萍.浅议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5(1):68~69.
[2] 陈铭祥,林晓,陈嘉曦,等.浅谈医药院校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亚太传统医药,2011,7(11):208~209.
[3] 张艳君.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操作技能[J].科技信息,2008(25):234.
[4] 林红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2003(5):28~30.
[5] 尤蕙卿.优化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化学教育的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4):383~384.
[6] 姚君龙.分层次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158.
篇9
一、培养兴趣。激发欲望
初中阶段知识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学生常常习惯于记忆,缺乏对知识整理与加工的能力。而高中化学教学是在学生对初中知识了解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教学。教材的第一章是实验学化学;第二章是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两章是对初中化学内容进一步梳理、充实与提升。同时也强调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导人高中知识的同时,一定把初高中的化学知识衔接工作做好。高一的学生刚刚起步,一味地提高难度不仅违背教学规律,而且可能会使学生一开始就遭受“挫折”,不利于信心的树立。对于高一新生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探索心、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化学学科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就可激发学习的潜能,产生钻研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趣味实验(指纹检查、吹气生火)等,完全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产生巨大的动力。
二、探求规律。温故知新
高一又是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基础。其中“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石,它是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之间的纽带。由于概念抽象,公式较多,在讲解的时候,要多利用一些比喻性的描述和直观性的教具,尽量化“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直观”。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或一摩尔物质的质量等,通过归纳列表的方式比较,可强化其联系与区别,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再如,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有很多,一一背诵太费事,而且死记硬背不理解,也就不会应用,更谈不上灵活娴熟的应用。实际上,只要记住掌握变型的方法及特点,借助其他的关系式,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就能达到灵活使用的目的。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先通过回忆初中原子结构的知识,再结合碱金属和卤素两族元素的结构、性质、特点,从中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掌握特点,循序渐进
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怎样使学生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教学时,下述两种方法不妨一试:一是先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再小结归纳整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组织训练,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二是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精选习题。先将课本上的基础题做到人人都能完成,然后适当加宽,布置针对性较强的练习作业,切忌一步到位,更不能一下拔高标准,以免造成高一新生对知识的怯惧、困惑感。从而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刚学氧化还原方程式,马上就教配平,就是不可取的。教材为了分散难点。将此项新知识点放在后面学习。如果盲目提前教学,可练习的方程式又太少。学生不一定能掌握得了,这也是新教材改革的特点之一。
’
四、主动参与。勇于创新
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可将新课的内容归纳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预习,课堂上让学生围绕讨论题发表意见,寻求新知识。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思考问题、探索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对于氯气性质的认识,让学生自己认识点燃铜、铁、钠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并检验生成物。以使学生懂得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掌握有毒气体参与实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道实验是探寻真理的唯一方法。同时,在教学中,不能只讲知识的结论,只强调知识的正确性、权威性,而忽视人们如何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艰难探索过程,这样反而会导致学生对知识产生神秘感,觉得自己与知识的发现创造无缘,只需服从权威。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学生积极创造的信心,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多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个性,采用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包括教师自己没想到或未采用的方法。同时要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树立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课外拓宽。增强素质
化学课外活动因其有较强的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因而最能吸引众多化学爱好者,使其有实现创新欲望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发现和培养化学人才。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阅读,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化学科普读物、化学史、化学家传记等,或观看录像、电影等,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其适当多看一些化学书籍,再组织学生撰写化学小论文,举办讲座,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化学素质。这是拓宽视野、陶冶性情、锻炼和铸就新的化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六、关注起始。探究学法
1.学会如何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2.学会如何听课—一提高学习效率
3.学会如何审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握住教材的特点,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内容。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以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怀信心地向化学的新领域迈进。
篇10
一、角色互换,以学论教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们则更多地扮演听众的角色.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都产生下降.对此,进行角色互换,创设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是解决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手段.
教师是化学课堂的主导,通过督促、鼓励、引导,帮助学生们端正学习态度,改变学生学习的机械性.同时,高中化学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们带入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收获化学知识.角色互换不仅仅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自由地探索化学知识的奥秘.通过问题情境的导入,学生们在化学课堂中成为自身的老师,将教师教学的过程转化成自我提升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我们需要体验学生的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们制定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与化学课程中,课程矛盾是主要矛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由化学课程所决定.通过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互让互谅,原本教师教学的过程转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的需求学习化学知识、针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针对自身的学习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对此,教师必须将化学课堂归还给学生,利用问题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实现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深入细节,培养学生化学素养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获得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教师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安排尽可能多的化学实验,利用理性的实验过程和客观的实验分析,帮助学生掌控化学细节,实现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大小小涉及了几十个实验,教师不妨利用这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模式.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皂化反应,教师不妨结合肥皂制作的实验,为学生揭示皂化细节.皂化的过程通常是油脂和碱的反应,生成醇和羧酸盐.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油脂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的实验,为学生们演示肥皂制作的过程.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帮助学生从主观上对化学原理得到深刻的认识.要想揭示反应的细节,教师需要将实验原理进行分步演示.首先发生的是脂与OH-的加成反应,然后是消除反应,最后是酸碱反应(不可逆).为了清楚的揭示反应细节,教师可以利用PPT演示文件,将大分子各个部位的运动和重组演示出来.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想法和体验,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例如,在上述的皂化反应分步演示中,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为什么先是加成、然后才是消除和酸碱中和?这是由于反应物各个部位的活性不一,活性强的优先反应,就好比金属与金属盐的反应,活性强的总是会置换活性弱的.
三、知识串联,建立完整的化学体系
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一样,他们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高中化学知识点虽然繁多,但不乏延续性,很多学生在初中就接触到的化学现象直到高中才被合理解释.虽然受到教授知识范畴的影响,教师不可能利用短短的课堂时间实现整个化学网络体系的教学.但是教师可以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类推.
例如,在进行《化学反应条件》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初高中知识的联系性,为学生们揭示化学反应的条件要求.在初中“实验制备CO2”章节的教学时,教师明确指出:不能利用碳酸钙与硫酸反应来制备CO2,因为反应生成的CaSO4是微溶物质,会在反应物表面附着,从而导致反应的停止.在高中化学“金属及其氧化物”章节的教学中,指出:铝的耐腐蚀性不是由其金属活性所决定,而是因为铝与空气反应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层,从而减缓铝的腐蚀.归根到底,这里涉及的都是化学反应条件的知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也就越容易进行,反应速度也越快.不仅初高中化学知识之间存在串联性,高中化学知识自身也是如此.在金属活性的教学中,学生们知道钙的活性在钠之前,可是为什么钙与水的反应远不及钠与水那样剧烈?因为钙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是微溶于水的物质,也就是说生成物会以致密保护层的形式附着在反应物上,该反应自然也就难以继续进行.化学知识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性的,教师若是能将初高中之间和化学知识内部的关系串联起来,为学生们创建有效的化学体系,必然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后反思,及时查漏补缺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效的教学与教师的反思意识密切相关,及时的查漏补缺可以帮助学生们完善自身的化学理论.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必须每天追问自己,反思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积极寻求解决策略.首先,教师必须为学生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及时进行化学检测.例如,在每章节的化学教学完成后,我都会安排一次小型测试,对课堂中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进行抽查,了解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每日的化学授课完成后,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自身教学的不足,同时弄清学生学习的障碍.在进行化学新授课之前,教师可以首先进行上节课的提问,要求学生简要叙述概念理论,学会简单的化学应用.同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绘制专门的错题集,对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补充和强调,以助于学生在复习回顾的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认真分析自身的教学过程,写好教学总结,为实现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贡献力量.
- 上一篇:财务共享中心的优劣势
- 下一篇: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