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分析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22 18:0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盈利能力分析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对商誉本质的共同认识是“超额盈利能力”。但“超额盈利能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会计确认的对象必须是可视化的。不妨比较一下,对会计上“一般盈利能力”的确认是通过各种可视化的资产(负债)项目实现的。对抽象的能力进行确认显然是暂时的,因为形成“一般盈利能力”和“超额盈利能力”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由此,我们提出研究商誉的另一种思路:把商誉作可视化或者归因化处理,也就是对会计的确认项目进行补充、修订,而不是笼统地提出一个“超额盈利能力”概念。这样,商誉无论是自创还是外购,其确认问题可以一并得到解决。
对于形成“超额盈利能力”的原因,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创新,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能够把生产因素和生产条件有效地组合起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承担风险,即如果某一行业风险大,则其经营者要求更高的利润率以补偿其可能的损失;三是垄断,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是一种权力占有或资源独具。这三个不同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即向顾客提供了独特的产品和服务。由此结果可以推知,形成“超额盈利能力”的原因是独特性和唯一性,毕竟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只是少数企业。而能力的载体是企业资产,所以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企业必定拥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资产要素,并且企业拥有的创造“一般盈利能力”的资产要素没有缺损。这意味着创造“一般盈利能力”的资产能够同创造“超额盈利能力”的资产明显区分开。这也是我们的研究能够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
下面,我们列举几个例子具体分析一下,或许能够发现新的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世纪60年布的第10号会计论文研究集将商誉的构成内容总结为十五个方面:⑴优秀的管理队伍;⑵出众的销售经理或组织;⑶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⑷有效的广告;⑸秘密制造工艺;⑹良好的劳资关系;⑺卓越的信用等级;⑻高瞻远瞩的人员培训计划;⑼通过慈善捐款或委派员工参与公益活动而建立的社会威望;⑽竞争对手经营的不景气;⑾与另一家公司的良好关系;⑿战略性的地理位置;⒀才能或资源的发现;⒁有利的税收条件;⒂与政府的良好关系。
1977年,美国会计学者Falk和Gordon采用问卷方式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他们将商誉的构成内容分为四类十七项:A类因素,增加短期现金流量因素:⑴生产的经济性;⑵筹集更多的资金;⑶现金准备;⑷较低的资金成本;⑸降低存货的持有成本;⑹避免交易成本;⑺税收优惠。B类因素,稳定性因素:⑻保证供应;⑼减少波动;⑽与政府的良好关系。C类因素,人力因素:⑾管理才能;⑿良好的劳资关系;⒀优良的员工培训计划;⒁完善的组织结构;⒂良好的公众关系。D类因素,排他因素:⒃接触和使用某些工艺或技术;⒄商标。
首先,上述分类显然不能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因为它包括一些企业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竞争对手经营的不景气”这两项不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因此应排除在外。进一步讲,所谓的“超额盈利能力”是企业自身的能力,强调的是“企业自身”,就会计确认而言,强调的是揭示“内因”。当然,这并不是忽视“外因”,毕竟利润的获取和价值的创造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处理内、外部因素的关系上,我们看到的趋势是,不仅将资产价值置于所创造利润的绝对值评价体系,还加上了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相对值评价,例如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我们认为,“超额盈利能力”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值,并不像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那样是个具有稳定性的绝对值。而且,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技术进步,“超额盈利能力”极易丧失,所以更应该强调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不是把外部因素纳入“超额盈利能力”的范畴。
其次,上述分类只是在描述现象和行为,而没有揭示原因,难以用会计语言进行归纳(确认与计量)。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分析或者整合,使之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的要求。例如,对于“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可以将其归因于企业某高层人士的交际能力,即人力资本范畴。由此,我们得出了解决商誉确认问题的两个途径:修正一些项目的定义,如无形资产;增加一些确认要素,如人力资本、企业文化。
篇2
一、财务评价概述
(一)财务评价的概念 财务评价即是根据现行经济体制下的财税制度、价格体系等要素,对被评价部门的财务运营效率、费用发生、财务报表编制、项目盈利能力、负债清偿能力、外汇平衡状况以及计算评价体系等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和测评,以此评判经营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财务评价是项目可行性评估的核心内容,是决定项目取舍以及确保项目盈利的重要依据,通过财务评价方法可以对项目盈利能力和潜在风险进行充分预测,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具体数值并同指标基准数值进行对比,由此权衡和决策项目可行性,以及据此控制项目风险,确保项目盈利。财务评价适用于各个投资主体采用各种投资方式进行的大中型或限额以上的项目评估。
(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的确认标准,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别:(1)根据财务评价客体的经济性质,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比率性评价指标,包括投资利润率、内部收益率、投资收益率、投资利税率等;二是时间性评价指标,包括投资回收期和借款偿还期等;三是价值性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净现值等。(2)根据财务评价指标的时间价值,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是静态评价指标,包括投资回收期、资本金利润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等,其计算数据来源于现金流量表、投资总额与融资表、利润表和建设投资评估表等;二是动态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以及投资回收期,其计算数据来源于现金流量表。(3)也可以根据财务评价指标的分析目的将财务评价指标划分为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和外汇平衡分析指标三种。
(三)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职业体育赛事的财务评价即是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对职业体育这一经济活动项目进行充分的盈利能力和财务风险评估预测,确保体育赛事活动的财务安全。对于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职业体育赛事而言,引入财务评价方法对其财务运营状况进行科学、及时、高效的评估和监管,以及对于我国职业体育赛事发展意义重大。首先,可以通过对职业体育赛事项目的财务评价评估投资人的投资效果,确保投资目标达成;其次,可以通过对职业体育赛事项目的财务评价合理实施职业体育赛事投资活动,确保投资资金和资产安全;最后,可以通过对职业体育赛事项目的财务评价协调职业体育赛事各主体间的利益分配以及构建风险共担机制。
二、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一)科学合理原则科学合理原则强调的是财务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要求在针对职业体育赛事进行财务评价指标选择时,要确保指标体系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财务制度发展实际,也要符合职业体育赛事发展实际及其呈现的经济特征,同时也要确保财务指标能够全面和客观的反映职业体育赛事整体财务状况。
(二)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在财务评价指标选择和使用上,应该严格按照现行财税制度、价格体系以及财务评价标准,统一指标概念、统一数据来源、统一计算方法、统一单位、统一标准,由此增加数据结果的同类对比性,以便于进行后继的定性分析。可比性包括横向可比性和纵向可比性两个方面,横向可比性是指财务评价指标需要同同行业计算方法和口径保持一致,纵向可比性则是指财务评价指标需要同该项被评价体育赛事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口径保持一致。
(三)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强调的是在财务评价指标的选择和使用上,必须契合我国职业体育赛事的市场运营特点和发展水平,同时需要反应出我国职业体育赛事的真实财务状况。同时,适用性原则还要求财务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尽量确保指标的简单、便捷、易获取,以此能够更加直观地反应出项目的核心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优先选用日常财务统计指标和财务会计常用指标,或对常规指标进行适当修订来满足体育赛事财务评价要求。
(四)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强调的是在财务评价指标选择和使用上,应该按照财务评价的目标要求反应出职业体育赛事需要评估的重点内容、核心内容,要着重选择能代表和体现职业体育赛事财务核心特征的指标体系,以及选择能够切实反映财务评价目标的指标体系,强调重点,有所取舍,使得财务指标的运用以及整个财务评价过程更加高效、更加可靠,使得结论更具参考价值,更能指导决策。
(五)主题需求性原则财务评价活动是为职业体育赛事服务,进一步而言,是为职业体育赛事的投资主体服务,因此在进行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指标选择上,一定要充分尊重投资主体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明确界定投资主体需要财务评价反映何种事项、侧重于何种事项、需要解决何种问题,以此确保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紧紧围绕投资主体进行选择和构建,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投资结构和投资特点开展财务评价活动。
三、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的内容
(一)职业体育赛事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企业或项目获取利润的能力,也即是项目资本的增值能力,具体衡量方式为收益数额、收益比率等。对于职业体育赛事而言,其盈利能力主要表现为职业体育赛事在某一特定比赛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用利润额和利润投资比来衡量。盈利能力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用以测评利润、资源投入和收入间的关系,并进而用来衡量职业体育赛事的成败和效益。就职业体育赛事而言,其根本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因为盈利能力也是职业体育赛事投资者、运营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也需要职业体育赛事研究者、实践者需要通过一定的财务评价方法对该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及时把握、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只有在确保职业体育赛事具备高效的、可持续的获利能力前提下,才能使职业体育赛事健康发展、长远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盈利能力指标不仅关系到职业体育赛事投资主体和参与者的切身利益,也是我国职业体育赛事发展和改革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二)职业体育赛事的清偿能力清偿能力是企业或项目负债经营和偿还借贷的能力,其衡量方法为借款偿还期和资产负债率等。对于职业体育赛事而言,考虑这一经济活动的长期性、循环性特点,使得该项目清偿能力衡量涵盖了整个职业体育赛事项目在其运作期间内各个年度资金盈缺状况,以及各年度项目盈利对项目借贷的补偿能力。同时考虑我国职业体育赛事资本结构情况,包括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大型职业体育赛事如中超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职篮)等,其中大都以企业集团的股权投资为主,以商业信用融资为辅,另外也涉及一部分政府财政拨款,因此清偿能力也围绕这三部分融资结构来进行研究和财务评价指标构建。
下面通过一个图表以便更加直观地阐释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内容构成以及数据来源,也即是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指标同财务报表间的互动关系如表1:
四、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的实现方法
(一)职业体育赛事盈利能力评价方法 职业体育赛事的盈利能力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通常是该赛事的一个完整赛季)该项经济活动获取利润的能力,其核心指标是利润率,利润率越高,则表示项目盈利能力越强。对于职业体育赛事的投资主体和管理者而言,通过对某一职业体育赛事的盈利能力评价可以帮助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及对整个项目进行高效监管,及时发现整个赛事运营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预防风险,增加收益。对职业体育赛事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就是围绕“利润率”这一最为直接和最为有效的财务指标对其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更为彻底的解构和研究。利润率又可以细分为如下三个二级指标:资本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和投资利润率。(1)资本利润率。资本利润率是指职业体育赛事赛季净利润同投资主体的资本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投资主体资本的增值能力。对于资本利润率的分析研究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进行量化计量:资本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总额×100%。(2)投资利税率。投资利税率是指职业体育赛事财务年度利税总额同职业体育赛事总投资间的比值,是从国家财政收入角度衡量项目可行性和获利能力的指标,其量化公式为: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总投资额×100%。(3)投资利润率。投资利润率是指职业体育赛事的赛季利润总额同投资总额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投资资本的获利能力和增值能力,其量化公式为: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投资总额×100%。
(二)职业体育赛事清偿能力评价方法职业体育赛事的清偿能力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通常是该赛事的一个完整赛季)该项经济活动债务偿还的能力,也即是职业体育赛事获取资金投入的能力,对这一指标的科学、准确评价关系到职业体育赛事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职业体育赛事的清偿能力受制于其盈利能力,通常盈利能力越高,则清偿能力也就越高,而盈利能力不足,则势必影响清偿能力的效能。职业体育赛事清偿能力也可以细分为如下四个二级指标:动态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期、资产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1)动态投资回收期。动态投资回收期是基于职业体育赛事各赛季的净现金流量,将之以基准收益率标准折成现值,由此测算投资回收期,也就是净现金流量为0的期点。(2)静态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期是职业体育赛事运营过程中,由初始到全部收回投资(即收益抵偿总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周期。(3)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职业体育赛事每赛季末负债额度同资产额度的比值,这一数据用来衡量职业体育赛事中的正资产含量以及负债水平,资产负债率的量化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4)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值,其用来衡量的内容为职业体育赛事中每一单位的流动负债背后需要多少流动资产作为信用支撑和清偿保证。流动比率的量化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三)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的数据支持以上具体分析研究了我国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的实现方法,从研究过程可以发现,无论是职业体育赛事的盈利能力还是清偿能力,其所依赖的实现途径,也即是二级数据指标体系,通常都是基本的财务报表数据,因此也就意味着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可以依赖财务报表来达成。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作为财务活动的一部分,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也必须要同财务报表相契合,是对财务报表的有益补充,其过程和结论需要对财务报表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和财务报表应保持一致性和同步性。可以通过图1具体阐释职业体育赛事财务评价体系同财务报表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篇3
无奈的上市
也许觉得赚外汇是无比荣耀的事,目前,在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总数已达27家,纳斯达克已是红旗漫卷。而这股风潮并未停歇,先入者前仆后继,后来者又跃跃欲试。不幸的是,网秦、人人、世纪佳缘虽然成功发射卫星,但人人网的六连阴,网秦的首日破发,世纪佳缘的10分钟破发,破灭速度节节提升。高速上市,又高速破发,中国互联网企业是忍耐力够好,还是早已习以为常?
其实,上市是互联网企业走向壮大的必经之路,中国互联网企业如此密集的上市步伐出现在当前也顺理成章。在全球经济危机结束后,欧美经济长期陷于低迷状态,市场刺激不够,欧美公司交不出漂亮的成绩单。恰好这时,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喜人姿态,人民币升值预期坚挺,在国外投资者眼中,把资本放到中国互联网概念股中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而中国互联网行业生存环境艰难,多数企业身处激流,动荡不安,收入未必牛车,焦虑却一路绝尘,上市自然成了那根稻草索。另外,通胀袭来导致企业资本缩水,支出增多,压力加剧,要想发展壮大,资金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瓶颈,再从风险投资者那里获得更多资金支持显然不大现实。上市,就成为了风投资本快速实现利益回收,抽身离去和企业发展融资的惟一办法,双方一拍即合。ChinaVenture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认为:“美国资本市场对科技新媒体等新兴行业的高估值,以及新兴商业模式对原有中国互联网市场潜力的挖掘,激发了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美好想象,而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也迎来其上市的最佳时期。”于是,赴海外IPO的道路上自然就挤满了千军万马。
泡沫的真假
密集上市、集体破发,这样的风潮理所当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泡沫”之说自然被摆上台面。中国互联网企业被看好,是建立在近5亿网民为其掏钱这一前景的透支之上,真正该关注的盈利能力往往被忽视。因此,中国互联网企业大都自我感觉良好,对上市后的市盈率抱有极高期望。于是拼命虚报业绩,努力描绘无限利润图景,然后满怀信心地等着变成市值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巨无霸,而当前真正盈利的并不多。
世纪佳缘2009年才扭亏,2010年的总利润也不过360万美元:人人网号称用户上亿,活动用户其实就2400多万,其“Facebook+Groupon+Zynga+Linkedin”综合体概念,更是没有哪一方面做到足够好:网秦的月均付费用户数仅为324万人次,其营收规模自然不大,2008年-2010年分别为400万美元、530万美元和1770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1.4%,而净亏损分别为360万美元、520美元万和980万美元。显然它们是被脱离了业绩的看好,本没多大盈利能力却被过度放大。正如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所说:“没上市融资的比上市的贵,上市不盈利的比盈利的贵。”这种现象更坚定了大家对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市存在泡沫的肯定。
同样有业内人士分析:泡沫因素固然存在,资金面宽裕与IPO示范效应是主要成因,但与2000年前后对创新概念和模式进行盲目的炒作和追捧不同,近年获得融资的互联网公司大多已具备较成型的商业模式,估值水平尚处于可接受的范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经济已打下比较深厚的基础,中国互联网公司大多拥有经营业务实体,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概念躯壳,暂时股价破发也仅是国外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企业过高估值的自然回落。团购搜索创始人兼CEO李明顺表示:“因为充足的货币流动性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资金都希望找到避险的资产,根据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也算合理”,“泡沫”之说或许过于严重。
现实的镜子
中国互联网企业境外上市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现象,早在2000年,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就开始了海外上市的征程。新浪在上市之初表现并不太好,一路跌跌撞撞,甚至破发。2003年公布财报以后,2002年第四季度首次盈利的150万美元和随后3个季度良好的营收状况才挽救了新浪:网易同样在上市当日破发,并在2001年陷入财务危机后跌破1美元股指,直到2002年无线业务迅猛发展的第一波和2005年网络游戏发展的第二波助推下才逐渐站稳脚跟。几年后,不缺钱的腾讯和想烧钱的百度分别海外IPO,虽然在上市初没有遭受破发挫折,但一路高歌猛进的发展却让人质疑为泡沫,好在两家公司都找准了自己的定位,用实力赢得海外资本市场的尊敬。
既然破发和不破发都会被人冠以“泡沫”之名,那么破发就显得毫无意义了。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的基因,比如百度做C2C和B2C就不如阿里巴巴,新浪做IM不如腾讯,找准定位,增强盈利能力才是关键。
未知的未来
“泡沫不泡沫”说到底仅是一种说辞,相反还能对中国互联网企业起到警示作用。既然已经迈出上市这一步,在风险资本退出后,上市企业能否保证成长性、找到盈利能力是关键所在。在国外资本市场闯荡的前辈身上总结出的经验可以看出,市场支持的永远是那些盈利能力强、高增长性的互联网企业。过多国外资本大量涌入一边膨胀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自信,一边也考验着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场反应的神经。从市场估值高达850亿美元的Facebook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具有超强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也并不是非得依赖于外来资本,自我盈利能力才是发展的王道所在。Facebook不上市肯定不是扎克伯格怕大权旁落,而是其强大盈利能力,自有资金丰足谁还愿意引狼入室呢?强大盈利能力又使其极易获得私人投资,而没有股市波动和投资者的掣肘,Facebook又可以专注打造自己的产品和愿景。
篇4
【关键词】 β系数; 因子分析; 面板数据; 会计信息; 股票收益率
【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7-0065-05
一、引言
Ball And Brown[1]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与股价的实证研究,发现会计信息与股价有很强的相关性。Fama and French[2]的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市盈率、账面市值比等因素对股价收益率有显著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账面市值比,由此两人又建立了著名的“三因素模型”。Daniel et al.[3]用因子方法研究了芬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对股价的解释力度,发现在不同时期,会计信息对股价的解释力度不同。A股市场起步较晚,但从开创起就一直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从会计信息的角度,赵宇龙[4]研究发现,公司预期会计盈余与股票非正常收益率的相关性在1994年和1995年并不显著,而在1996年有很明显的相关性;史美景[5]选取了8个财务指标对股价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对股价影响最大的是每股收益;于海燕和黄一鸣[6]的研究表明,股价与现金流量指标相关性不强,与资产收益率、权益回报等5个指标相关性最明显;洪婷[7]以1999―2004年的样本数据,建立了公司业绩的评价体系,发现盈利能力指标中,与股价相关性最大的是每股净资产,负债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指标与股价相关性都比较弱;黄雷和秦娟[8]的研究表明,经过转换后的EVA指标相比传统的盈利能力指标,更能反映上市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Xuanjuan Chen et al.[9]研究了影响中国股票收益率的因素,研究表明净营运资产、市净率等财务指标对股票收益率影响最大;戴庆文[10]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盈利能力是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最显著的会计信息,其中最显著的财务指标是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韩海容和吴国鼎[11]就交易信息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换手率和反转因素对股票收益率影响最显著。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后发现,这些研究都试图解释会计信息对股票收益率的直接影响,但在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对股票收益率的直接影响程度时,研究结果大多显示会计信息对股票收益率影响的解释力度均有限。基于此,在本文中以个股相对于大盘的β系数乘以大盘指数收益率代表市场因素的影响,用个股收益率减去市场因素的影响得到剔除市场因素影响后的股票收益率,再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剔除市场因素影响后股票收益率的影响,以期发现会计信息对股票收益率影响的新特征。
二、样本、变量的选取和研究模型
(一)样本选取
本文以A股市场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这是考虑到A股市场概念炒作风气盛行,而钢铁行业作为传统行业,上市公司一般盘子较大,相对大多数其他行业可供炒作的概念较少,股价应更能反映公司的会计信息。样本数据选择2005年到2014年共10年的面板数据,剔除信息披露不全、2005年以后上市的公司和ST公司,最终保留了25个样本公司,公司的年收益率由年收盘价计算得到,计算公式为:Rt=,t=2005,2006,…,2014,其中,Rt为公司第t年的收益率,pt为公司第t年的年收盘均价,pt-1公司第t-1年的年收盘均价,年收盘均价来自于方正证券软件,各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下文提到的β数据来自于国泰安市场通软件,因子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面板回归采用EViews 6.0计量软件。
(二)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了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4大类会计信息: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并从这4大类会计信息中选取12项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具体变量见表1。
(三)研究模型
1.因子分析模型
首先对12项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这里选取财务指标10年的平均值作为分析对象,因子分析可以从一系列原始变量中提取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并得到公共因子的表达式,因子分析模型如下:
设原始变量为向量X=(x1,x2,x3,x4,…,xn)',提取的公共因子向量Z=(z1,z2,z3,z4,…,zn)',特殊因子向量ε=(ε1,ε2,ε3,ε4,…,εn)',A=(ai,j)为因子载荷矩阵,n为原始变量个数,m为提取的公共因子个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表达式为:
2.面板回归模型
(1)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面板数据的样本量大大增加,可以增加估计量的抽样精度;第二,面板数据可以降低一般模型存在的多重共线性,消除一般模型的自相关;第三,面板数据比起截面数据,可进行更全面的经济分析。
结合各个学者的相关研究,建立以下Panel Data 模型:
Y=αi ,t+c1z1, i,t+c2z2, i,t+c3z3, i,t+c4z4, i,t+εi ,t
其中,i=1,2,…,25;t=2005,2006,…,2014;αi ,t为截距项;c1、c2、c3、c4为各个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εi ,t为残差项。
(2)因变量的选取
因变量为Y,Y=Y1-β×Y2,其中Y1为钢铁上市公司的年收益率,Y2为上证指数年收益率,β来自市场模型,市场模型是一种基于现实市场中证券资产的价格或收益变动普遍存在同涨同跌现象,而这种现象主要由市场收益这个共同的因素影响。这里把市场模型定义如下:
ri=αi+βirm+εi
ri为单个公司的收益率,rm为上证指数的收益率。β是用来衡量市场因素变动对个别股票的影响程度,当β>1时,说明单个股票的价格波动要强于市场的波动;当β
β×Y2为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市场因素,本文把因变量定义为Y=Y1-β×Y2,就相当于把影响上市公司市场因素部分给消除掉了,剩下的是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内部因素,这样更有利于分析各财务数据对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1.原始数据标准化
由于原始数据量纲不同,需要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这里运用的是Z分数(Z-score)方法,具体公式为:x'i=,其中,x'i为第i个标准化后的数据,xi为第i个原始数据,μ为该列数据的均值,σ为该列数据的方差。标准化后的数据均值等于1,方差等于0。运用SPSS 16.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这里使用的原始数据是钢铁上市公司10年财务数据的平均值。
2.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
标准化数据以后,运用SPSS 16.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检验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本文采用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方法,结果显示,KOM的值为0.510,大于0.5,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很显著,Sig.=0,拒绝零假设,适合做因子的分析。
3.提取公因子
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方法提取公因子,一共提取了4个公因子,因子的特征值、方差、累计方差如表2所示。特征值衡量了提取的公共因子的重要程度,方差贡献率是因子解释的方差占原始变量方差的比例,累计方差贡献率是所有因子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即方差贡献率之和。旋转后4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8.881%、20.036%、16.247%、14.861%,累计方差达到了80.025%,大于80%,能够较好地解释总方差,原始变量80%以上的信息可以被4个因子所解释,提取4个因子具有合理性。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每个因子表示的实际意义,用最大方差旋转法对因子成分矩阵进行旋转,使因子上的元素更加接近0或±1,小的载荷更小,大的载荷更大。进行旋转后的因子旋转成分矩阵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因子Z1在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分别达到了95.2%、90.3%、85%,这三个指标反映了钢铁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可将因子Z1定义为盈利能力因子;因子Z2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分别达到了91.4%、89.1%、78.8%,这三个指标反映了钢铁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可将因子Z2定义为偿债能力因子;因子Z3在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上有较大载荷,分别达到了87.5%、73.1%,这两个指标反映了钢铁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可将因子Z3定义为钢铁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因子;因子Z4在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上有较大载荷,分别达到了96.2%、89.3%,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公司的成长能力,可将因子Z4定义为钢铁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因子。
为了把公共因子表示成12个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对每个原始变量计算因子的估计值,需要求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将旋转后的载荷矩阵标准化,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计算每个主成分的表达式:
(二)面板回归分析
通过因子分子得到了z1、z2、z3、z4的表达式,把钢铁上市公司原始财务数据的面板值代入,可得到z1、z2、z3、z4从2005年到2014年的面板数据,以z1、z2、z3、z4作为自变量,Y作为因变量。
分析面板数据的方法常用的有个体固体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选取哪种模型应通过特定的方法来检验。通过协方差分析检验,本文选用固体效用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把Y、z1、z2、z3、z4的面板数据输入EViews 6.0,得到回归结果,结果如表5所示。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F统计量为206.8919,P值为0.0000,说明模型总体上非常显著,调整后R2=0.4464,解释力度较好,收益率变动的44.64%可以被因子所解释,根据结果可得到以下固体效应模型:
Y=0.3668+0.0166z1-0.0022z2-0.0222z3+0.0031z4
考虑到Y是剔除市场因素影响之后的收益率,因而对此回归模型可作如下解释:
第一,在剔除市场因素影响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这4大类会计信息对钢铁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显著,其中,从对股票收益率边际贡献排序,对收益率的边际贡献最大的是盈利能力,其次是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
第二,z1、z4的系数为正,由此可知,z1、z4分别作为代表钢铁上市公司的盈利和成长指标,表明在剔除市场因素影响后,它们对钢铁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存在正向的影响,在数量上表现为,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分别变动1单位,在剔除市场因素影响后,收益率还将分别变动0.0166和0.0031单位。这说明对于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作为反映公司盈利和成长性的重要会计信息,受到投资者关注,对投资者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第三,z2、z3的系数为负,说明z2、z3分别作为偿债和营运指标,在剔除市场因素影响之后,它们对钢铁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存在负向的影响,在数量上表现为,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分别变动1单位,在剔除市场因素影响后,收益率将变动-0.0022和-0.0222单位。这说明对钢铁行业这样的传统行业,偿债和营运能力不受投资者重视。
四、研究结论
在剔除了影响股票收益率的市场因素后,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与钢铁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对收益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且都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合理的解释是,盈利能力作为上市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体现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则给公司股东的回报也越高,对此投资者已经给予了很大关注;成长能力反映公司未来发展的水平,股权投资者一般会通过会计信息正面评估该项能力;而对于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投资者采取的是投机性思维,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越差,其破产重组的几率越大,这反而成了利好。
把回归方程变换为:
Y1=0.3668+β×Y2+0.0166z1-0.0022z2-0.0222z3
+0.0031z4
其中Y1为钢铁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益率,Y2为上证指数收益率,β×Y2表示市场因素,从该方程中变量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4大类会计信息相比市场因素,其对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边际影响很小,影响股票收益率最大的还是市场因素,对钢铁行业这样缺乏炒作概念的传统行业都是如此,这也间接证明A股市场还处于主要受市场走势影响的投机炒作阶段。
【参考文献】
[1] BALL R J,BROWN P.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8,6(2):159-178.
[2] FAMA E F,FRENCH K R.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2):427-465.
[3] DANIEL W C,et al.Changes in the Value-Relevance of Earnings and Book Values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24(1):39-67.
[4] 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数据[J].经济研究,1998:34-47.
[5] 史美景.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影响作用的回归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3):33-62.
[6] 于海燕,黄一鸣.会计信息对上海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5(4):134-138.
[7] 洪婷.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 黄雷,秦娟.EVA与上市公司股价评估[J].中国证券期货,2009(10):17-19.
[9] XUANJUAN CHEN, KENNETH A K, TONG YAO,TONG YU.On the predictability of Chinense stock returns[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10,18(4):403-425.
篇5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盈利能力指标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的意义
一般来说,盈利能力指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销售能力、降低风险能力、获取现金能力以及风险规避能力的综合体现。企业要想持续平稳地发展必须要持续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是经营管理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业绩衡量指标,同时它也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最重要的业绩指标。通过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有助于发现经营管理问题,从而找到改善经营管理状况的突破口,进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对债权人而言,利润是公司偿债的重要保证,尤其对长期债务而说,盈利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公司以借款筹资时,债权人必然审查公司的偿债能力,而公司的盈利能力最终左右公司的偿债能力。对投资者来说,股东们最直接明显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利润,因为在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企业信用等方面相近的公司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将资金投向盈利能力强的公司。此外,公司盈利能力增加还会使股票价格上升,从而使股东们获得资本收益。由此可以得出,经营者业绩的评价以及企业的健康发展、股东报酬的水平、债权人债务的安全程度等都与公司盈利能力息息相关。不过,盈利能力的强弱不仅仅靠利润额就可以体现出来,还应该考虑企业获得利润的持续性、稳定性等方面。只有保障企业的盈利具有成长性和持续性,企业才具备长远健康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影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因素
要评价公司的经营效益和盈利状况,首先要清楚哪些因素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就上市公司来说,影响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因素有很多,总体上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种。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形势、地区经济状况、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势头、行业发展情况、产品所处生命期、产品竞争力、会计准则的变更和修订等。内部因素主要分为内部管理因素和内部财务因素,内部管理因素包括企业营销能力、资产运营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内部财务因素包括会计政策的运用、现金流的保障、财务杠杆、资本结构等。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很难受到个体公司的改变,但是个体公司可以积极改善内部环境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的构成
盈利能力指标可以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一般来说,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相结合,在确定各单项指标的合理、准确后,从绝对数上获知经营是否建康,盈利是否稳定后,再从利润表项目以及与其他财务报表项目的关系着手分析相对指标,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也可以较为容易地发现企业做得好的地方与做得欠佳的地方,从而为改善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帮助企业改善盈利状况,促进企业焕发活力。
四、上司公司盈利能力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
考虑到上市公司自身的特点,盈利能力的分析指标除了一般公司基于利润选取的指标,还要考虑结合股票价格和证券市场相关价值来选取指标。本文主要围绕净利润和市价来选取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另外加以补充分析。在选取指标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时应秉持的一般原则有:(1)选取的指标应具有连续性、可比性,尽可能减少或排除偶然或异常情况的影响;(2)在整体合理的基础上,各指标间应该有明显的制衡机制,避免某个或某些指标对整个指标评价体系的影响过大,从而使指标评价体系失真;(3)有效利用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表,综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等提供的信息考量企业盈利能力;(4)指标的选取对上市盈利能力的考查应该较为全面且尽量精简。
五、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的选取与评价
(一)围绕净利润选取的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每股收益。
1、净资产收益率是一段时期内净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比率,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的核心。它可以开解为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三者相乘,销售净利率反映盈利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反映营运能力,而权益乘数则反映偿债能力,可见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它的计算公式是:(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平均股东权益总额。从公式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受到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和平均股东权益总额三者的影响。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优先股股利比较稳定,即受净利润和平均股东权益总额影响相对较大。通常来说,该指标越大,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股东得到的回报越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潜力越好。
2、总资产报酬率是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率。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营者运营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和效率,反映了所有资本的回报情况。该指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的效率越高,投资盈利能力越强。通过对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公司获利能力与投入产出的关系。此外,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权益乘数=总资产报酬率×(1+产权比率),产权比率反映企业财务杠杆水平,提高财务杠杆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往往不能增加企业价值,那么提高总资产报酬率成为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基本动因,即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盈利的关键。
3、每股收益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和当年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从因素分解的角度看,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很容易看出每股收益受到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它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每股权益,利于投资者进行潜在盈利能力的分析,但是每股收益不反应企业的风险,需要结合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以及行业环境、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二)围绕证券市场价值选取的盈利能力指标。围绕证券市场本文选取的盈利能力指标是市盈率和每股收益。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盈利,反映了股价与经营者获得利润能力的关系。股票市盈率越低,市价相对于股票的盈利能力就越低,表明投资回收期越小,投资风险越小。但市盈率过高也不好,任何股票的市盈率大大超过同类同行的平均市盈率都要有充分的理由支持,否则就很可能是股票价格存在泡沫,股价被高估。一般情况下,我国市盈率在20~30倍之间是正常的。市盈率是很具有参考价值的盈利能力指标,容易获得和理解,但是也有缺点。比较明显的缺点是作为分母的每股盈利是由净利润算出的,净利润可以通过会计处理进行调整,容易受到人为操纵,从而不能计算出较为客观的市盈率。
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加权普通股股数,该指标是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参考,综合反映了公司的获利能力。它表示普通股股东所持每股的股票获取的净利润,反映了投资风险和盈利能力。但是,每股收益指标的运用也存在不足。首先,分母中净利润也存在上文中市盈率计算中说明的缺点;其次,每股收益不包含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比如一家企业由餐饮业转向房地产业,每股收益可能不变或提高,可能不能反映企业转向之后经营风险的增加。还有每股收益是份额概念,不能衡量取得收益的投入量,会对不同公司的比较造成不良影响。
(三)为补充不足而选取的盈利能力指标。考虑到围绕净利润和证券市场选取的指标都有不足之处,即净利润是否能较少地受到会计处理技巧的干扰,客观反映企业盈利水平,比如净利润中包含了非经常性的收入,常见的有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资产处置收入。本文为了减少净利润中的水分,又选取了每股经营现金流作为盈利能力指标之一。每股经营现金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数量。每股经营现金流是很具有实质性的指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产生的现金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公司现金流强劲,反映了公司主营业务回款能力强,产品竞争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企业账面利润再好,没有充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企业的盈利状况也是空中楼阁,难以为继。经营现金流不能代替净利润的作用,上市公司股票的市价在理论上说是由公司未来每股净利润和每股经营现金流的现值共同决定的。
综上,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市盈率和每股经营现金流综合了净利润、每股经营现金流和证券市场三方面的表现,能较为全面地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煜.浅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指标[J].商业经济,2007.1.
篇6
关键词:企业价值;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增长潜力;资产结构;经济增加值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1日
通过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国外企业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企业价值评估经典理论阶段和现代企业价值理论阶段。企业价值评估经典理论包括艾尔文・费雪的资本价值理论与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价值评估理论;现代企业价值理论即企业价值及其增长理论,主要指核心竞争优势理论、智力资本理论、委托理论以及经济增加值理论。本文对这些理论的核心思想分别加以归纳和评述,采用规范性分析的方法,阐述可能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因素,以期为笔者和其他学者的相关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价值理论
艾尔文・费雪于1906年出版了专著《资本与收入的性质》,第一次完整地论述了收入与资本的关系以及价值创造的源泉问题。费雪认为,资本能带来一系列的未来收入,因此资本的价值实质上就是未来收入的折现值,即未来收入的资本化。1907年,费雪在其专著《利息率:本质,决定及其与经济现象的关系》中分析了利息率的决定因素,深入研究了资本收入与资本价值的关系,确立了资本价值的评估框架。之后,费雪于1930年又出版了《利息理论》,指出在确定性情况下,一个投资项目的价值就是未来预期现金流量按照一定风险利率折现后的现值。根据费雪的资本价值理论,资本价值与未来收入有关,一个投资项目的价值与未来预期现金流量有关;企业价值是投资者投入到企业中资本运作所产生的价值,是对企业整体投资带来的价值,因此也应该受到未来收入和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影响,而企业未来收入和未来现金流量一定程度上是根据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来预测的,盈利状况越好,未来收入和现金流量就会越多,企业价值越大。所以,笔者认为盈利能力是影响企业价值的一个因素。
二、价值评估理论
该理论是由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的,包括无公司税的MM理论与修正后考虑公司税的MM理论。前者是学者于1958年在其《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中提出的,明确了企业价值的科学定义,指出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市场价值,由债务市场价值和权益市场价值共同决定。但该理论仍然认为任何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利用财务杠杆的企业价值等同于没有利用财务杠杆的企业价值,这点和资本价值理论的内容是一致的。后者即修正后的MM理论是两位学者于1963年提出来的,将公司所得税引入原有的分析模型,在《公司收入、所得税和资本成本:一个更正》一文中分析了企业负债会因为税盾效应而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的债务利息费用是税前列支项目,可以减少利润,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即负债可以享受节税利益,负债增加了企业的价值,负债的比率越高越好。但是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所有负债都是无风险的,没有考虑破产成本的存在。公司的负债程度越高,承担的利息费用也就越多,公司受盈余波动而发生财务危机的几率就越大,那么公司的股东及债权人就会因公司风险增加而要求更高的报酬作为补偿,公司资本成本随之提高,公司价值就会下降。可见,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方向在理论界尚存争议。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资本结构即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构成比例的确影响企业的价值。笔者有理由认为偿债能力是影响企业价值的一个因素。
三、核心竞争优势理论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理论是围绕企业战略管理展开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哈默和普拉哈拉德在1990年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概念,即企业拥有的有形资源自身并不能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还应该拥有良好的运作能力,才能将其独特的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获利。那么如何来评价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呢?企业的资产结构反映了其拥有的资源以及分配情况,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反映了其运作能力,而资源以及运作能力的有效结合则又体现在盈利能力方面,那么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就可以通过企业的资产结构、资产运营效率以及盈利能力来评价了。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资产结构、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是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
四、智力资本理论
该理论重点强调了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美国的著名学者帕特里克・沙利文将企业的智力资本划分为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认为人力资本是企业运作能力的载体。笔者认为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企业运作能力的载体,间接影响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二是人力资本通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员工为企业创造的效益来衡量,而这两点体现了企业的增长潜力,人力资本越多,就越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未来企业价值的增长。因此,要准确识别出影响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对企业增长潜力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帕特里克・沙利文在《价值驱动的智力资本》一书中总结了智力资本管理大会的成果。1999年的智力资本管理大会把智力资本定义为“可以转化为利润的知识”,说明智力资本在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增加企业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组成智力资本的主要因素是人和外在的既有知识体系,其中外在的既有知识体系即被称为“智力资产”。智力资本理论认为智力资本正日益成为现代企业价值的关键驱动因素,并以多种形式贯穿于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本形态,将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整合到一起,揭示了企业真正的价值所在及价值增长的源泉――以员工的能力及知识为基础的智力资产,从而为促进企业价值增长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笔者从智力资本理论中得到的启示是:员工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影响企业的成长性,进而影响企业价值的大小,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都体现了企业的增长潜力,因此增长潜力是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
五、委托-理论
该理论的中心内容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在委托的关系中,一方面由于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最大化,而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由此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委托人和人由于双方的地位不一样,会获取不对称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人的行为很可能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了预防和惩治人的败德行为,委托人既要对其人进行激励,又要对的过程实行监督,使得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詹森和麦克林(1976)开拓的实证理论或成本理论重点研究表明委托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均衡合同的决定因素和面临的激励问题,其侧重点在于寻找以最小的成本构造可观测合同的方法。尤其是詹森和麦克林两位学者提出了成本的概念,为研究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做出了重要贡献,认为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来源于管理人员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这样一个事实。在部分所有的情况下:当管理者尽力工作时,他可能承担全部成本而仅获取一部分利润;当他消费额外收益时,他得到全部好处但只承担一小部分成本。由此其工作积极性不高,热衷于追求额外消费,因此企业的价值小于他是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两者之差被称为成本。为了降低成本,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激励约束机制。对于企业来讲,股东和经理、股东和董事会、董事会和经理就是委托关系。在现代公司的委托关系下,股东将公司财产委托给董事会管理,董事会将公司财产委托给经理层经营;董事会代表股东负责公司的经营决策,并对经理阶层进行控制和监督;只要董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经理的行为就能得到有效的约束,股东权益就能得到切实的保障。企业股权集中可以避免部分成本和“搭便车”问题,同时也可避免经理人员利用自由现金流量过度投资从而浪费公司资源的现象的发生,因而较集中的股权有利于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较好的监督,并控制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但是如果股权过度集中(如一股独大),这就会导致股东间约束难以形成,尤其是中小股东对第一大股东难以实行有效的制约,股东也难以形成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从而发生大股东和经营者合谋共同侵害小股东利益的情况,最终使得企业价值下降。由以上分析可知,为了促使企业价值增长,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方面的各项制度体系,包括高管人员薪酬激励制度、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等。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企业价值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六、经济增加值理论
经济增加值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加值(EVA)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意义。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Alfred Marshall于1890年提出的剩余收入概念。所谓剩余收入即净收入减去投入资本的同期利息。完整的EVA概念是由美国学者Sterm和Sterwart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与剩余收入的概念一样强调是经济收入和经济成本之间的差额,不同于会计收入和会计成本的概念。EVA的基本理念可以阐述为:一个企业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取该收益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企业的股东带来价值,考虑资本成本特别是权益资本的成本是EVA的明显特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上市公司的基本目标,这就要求价值评估的指标能准确反映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如权益净利率、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涉及到会计利润的计算,但是都只考虑了债务资本成本,没有考虑权益资本成本,高估了企业利润,夸大经营者的业绩,因此无法准确衡量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传统会计利润指标的计算以会计报表信息为基础,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原则编制的报表信息对公司业绩的反映本身就存在部分失真,存在盈余操纵的空间;以会计利润为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容易引起经理人员追求在任期间“高业绩”而不顾将来发展的短期行为。EVA是基于经济利润而非传统会计利润的概念,是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净值。其中的资本成本既包括了债务资本成本,也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即考虑投入资本的规模及市场收益率风险。EVA为正,表明公司经营收入在扣除所有成本费用后仍有剩余,这种剩余收益归股东所有,也就是说EVA为正数时公司价值上升,反之则下降。因此,经济利润指标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一致,较传统会计利润指标而言能更有效地评价公司价值,更好地解释公司价值的变动,因而被称为现代公司管理的一场革命。但是不管是经济利润指标还是传统会计利润指标都是反映企业盈利状况的,可见盈利能力依然是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只不过不同类型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对企业价值的解释度是不同的,国内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结论也尚未达成共识。笔者将在搜集筛选相关有效数据后基于本次规范性分析做进一步实证研究。
基于上述规范性分析内容,笔者认为可能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增长潜力、资产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结构。那么,这些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如何?哪些财务因素值得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重点关注呢?是不是所有这些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呢?笔者将在选取有效样本、搜集筛选好财务数据后,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并借以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管理和价值提升提出一些有效方案和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段小萍.基于EVA法的中小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7.
[2]冉伦,李金林.因子分析法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1.
[3]徐克非.深圳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价值评估问题探讨[J].特区经济,2005.1.
篇7
关键词:区域性银行;DEA方法;盈利能力效率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7-0038-04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national guidelines for banking supervision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related to the domestic banking system,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the regional banks. Then based on the case studies, it sums up three banking strategies, the reorganization, expansion and localization. After establishing three studies assumptions and choosing 13 banks, it analysis the banks profitability efficiency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method. Finally, it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trategy choice of the regional banks, with the compare of results, assumption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analysis.
Key Word: Regional Bank; DEA Method; Profitable Efficiency Analysis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银监会不断加强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银行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得到来自多方的关注。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的实际,本文对区域性银行的界定为: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为经营范围,主要服务于区域范围内,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模式建立,以赢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现代金融机构。区域性银行具有以下特征:
1.对当地文化和市场熟悉了解,与本地群众有较深情感关系。
2.经营网点遍布区域内,在区域内有较大网络优势。
3.是自主经营独立法人,决策路线短,时效快,效率高。
4.对当地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等方面投入大,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5.由于经营范围以行政区域为主,跟当地政府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6.以服务当地中小企业和市民为主。
根据以上特征,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机构。数量多、分布广的区域性银行在服务地方经济、地方居民方面填补了全国性银行的服务空隙,完善了我国的银行体系。同时,近年来区域性银行在自身盈利能力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正逐步发展成为经营稳健、管理规范的现代金融企业。本文通过对区域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对比研究,以此分析区域银行的战略选择。
本文在分析目前区域性银行的实例基础之上,归纳出重组、扩张和本地化三种战略。其中,银行重组战略是指银行之间的兼并、收购和联合,以产权交易为基本特征,实现银行产权的整合;扩张战略主要是指经营范围和资本规模扩张,具体方式有跨区域发展、引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本地化经营强调区域性银行培养在本地区的竞争力,根据地方需求开展业务或服务。
根据本文的研究围绕三个假设展开,分别是:
实施重组战略的银行,在资产质量、资源配置、管理体系等方面得到重组优化,使得其在盈利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同时,其较好的经营能力可能受到规模的限制,需要扩张规模,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
实施扩张性战略的银行,在经营规模或资产规模上得到扩张,但是在盈利能力的其他方面可能还未能调整或适应。而其规模扩张是否产生积极推进作用,也是需要分析研究的,可能出现规模扩张过度、效率下降的现象。
实施本地化战略的银行,充分开拓和挖掘本地市场,在盈利能力上受地方经济影响较大,而效率未必会低。但是其受限制的经营范围,可能是存在的最大问题。内部的重组优化和规模的扩张可能是其未来要实施的战略。
本文通过对根据三种战略的划分,选取13家区域性商业银行,运用DEA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试图给出各类型银行未来发展战略的选择建议。
二、DEA方法介绍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由Charnes 和Cooper等人于1978年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创建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DEA使用数学规划模型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部门”或“单位”(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记为DMU)之间的相对有效性(DEA有效)。根据对各DMU观察的数据判断DMU是否为DEA有效,从而对决策单元之间进行比较。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用领域日益广泛。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建立商业银行效率评价的DEA模型如下:
假设有n家银行,每家银行均有m个投入变量和s个产出变量。对于第i家银行,分别用向量Xi和Yi表示其投入和产出:
上式中λ是n*1维常数向量,θ为一标量,即第i家银行的技术效率值(TE),TE是指在资源配置状况一定的条件下,银行所能够的最大产出能力,满足0≤θ≤1。当θ=1时,表示该银行是有效率的;θ<1时,则改银行是无效率的。
1984年Banker,Charnes和Cooper为生产可能集合建立凸性性质、无效率性质、射线无限制性质和最小外插性质等四项公理,并引进Shepherd距离函数的概念,将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即:TE=PTE*SE。通过增加对权重λ的约束条件:λTI=1,建立规模报酬可变模型。得到如下模型:
其中I=(1,1,......,1)1*n,目标函数求得的即是表示纯技术效率(PTE)。根据SE=TE/PTE可以求出规模效率SE。PTE是测度当规模报酬可变时,银行与生产前沿面的距离。SE是测度当规模报酬可变时,生产前沿面与规模报酬不变时的生产前沿面的距离。
本文选择DEA方法对银行实施某项战略之后的经营效率进行测量,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无法给出明确的银行投入与产出的函数关系。而DEA方法本身忽略了银行成本函数的界定,而能测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利用DEA方法中的规模报酬判定定理也能对各银行的规模报酬情况进行确定。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区域性银行是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财务效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吸引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区域性银行的战略实施的绩效做研究,重点考虑其财务效益。因此本文从盈利能力方面对区域性银行的战略实施效率做分析。选取的输入指标是利息收入、营业费用和存款;选取的输出指标是利息支出、贷款、净利润。选取这些指标的原因是:
1.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占银行收入和支出的比重较大,是银行日常经营中最频繁、最基本的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银行在追求利润上的输出和输入。
2.营业费用,是银行营业支出的主要部分,能够客观反映银行的投入状况,可以作为输入指标。
3.存款和贷款是银行的主体业务。存款表现了银行的服务性,存款越多用于发放贷款和投资的资金就越多,它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源泉,可作为输入指标;贷款表现了银行的盈利性,贷款获得的利息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4.净利润,银行也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利润是其最直接的产出。
(二)数据处理
本文对三种战略进行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收集,最后确定了13家区域性银行,并对其2006年的各项数据用DEA软件进行分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各区域性银行网站上公布的年报,整理后的数据见表1。
运用DEAP 2.0软件进行计算,得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得出以下结果:(Irs:规模收益递增,Drs:规模收益递减,---规模收益不变)
(三)数据结果分析
表22006年盈利管理能力DEA计算结果
从表2中总体看出,在盈利能力方面实施了重组战略的区域性银行在各方面的效率都比其他银行要高,实施其他两种战略的银行波动情况较大。
在纯技术效率上,实施重组战略和扩张战略的区域性银行基本有效,但上海银行和北京市农村商业银行纯技术效率都远低于平均水平。而本地化战略银行在这一效率上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总体而言,重组战略类型的银行在纯技术效率上有较高的水平。
在规模效率上,重组类型的银行总体较好,部分银行即使没有达到规模有效,但其规模收益的趋势是递增的。扩张类型的银行在盈利能力上却没有明显的优势,虽然有达到规模效率有效的,但规模收益递增和递减两种状态同时存在。说明扩张战略,可能使银行的规模收益达到了饱和,在进一步扩张之前,可以尝试对资源进行重组,使其规模效率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本地化的银行虽然规模效率值不平均,但整体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的趋势,其未来的趋势可能实施扩张战略。
在技术效率方面,重组战略类型的银行整体较好,除上海银行。扩张类型的银行技术效率上相差较大,其中徽商银行仅为0.356,是所有银行中最低的。本地化战略的银行在技术效率上表现各异,有达到DEA技术效率有效的,也有仅为0.438的。这说明,重组战略类型的银行在盈利上还是卓有成效的。
四、结论
表2中得到的数据与研究假设对比,可以从整体上看出,所得结果基本支持本文原假设。
重组战略类型的银行,盈利能力相比其他两种类型的银行,水平更高、更平均。说明从整体而言,重组这一战略类型的银行能优化资源、结构,同时盈利能力也有所提高。根据DEA效率分析结果,从未来的发展的角度考虑,重组类型的银行要做两方面的考虑,对于那些在三项效率上已经达到有效的银行,如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充市商业银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扩张可能造成规模效率的降低,因此,可以加强本地化的业务,做好目前的市场。而尚未达到规模有效、且属于规模效益递增的银行,如天津银行和上海银行,在重组战略的同时可以尝试扩张市场、扩大营业范围。
实施扩张战略的银行并没有达到假设中发挥规模优势的效果,只有北京农商行在盈利能力上达到了DEA有效,其他两家效率值都比较低,几项都低于平均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其他方面的因素没有得到同等力度或程度的调整,或者短时间内无法跟上规模的扩大。在这方面是与研究假设考虑的情况相符。对于这一类型银行的发展而言,北京农商行可以考虑主要维持目前市场的优势,防止扩张带来的效率降低,而其他两家重点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更加优化自身的资产、管理、营销等,在市场的深度上加大力度,可加强本地化战略的深入,或进行适当的重组战略。
实施本地化战略的银行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则很不平均,整体偏低。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是,本地化银行在观念上并未完全打开,受地方影响大,在技术运用上尚不开放;同时,本地化银行的盈利受地方经济影响大,这点与研究假设类似。依据表2中得到的数据,本地化类型的银行应分三类考虑今后的发展,对于各项效率较佳的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如何维持自身优势,继续强化本地业务会是重点考虑的方面;对于纯技术效率较低的银行,虽然规模效率也有上升的空间,但在扩张之前应考虑如何实现一个较优化的资源结构,因此重组战略会是较佳的选择;而对于纯技术效率较优,但规模效率无效、规模收益递增的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而言,可重点考虑扩张战略的实施,通过规模的扩张增强盈利效率,同时也坚持本地化的战略,抓牢、做好本地市场,提高其技术效率。
综上所述,按战略类型划分的银行在盈利效率上各自的表现是不同,并不因为同一战略的实施而达到相同的效果,而应该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尤其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而对于未来的发展,也不能简单地以某一方面的指标作为今后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尤其是对区域银行扩张后,原有优势难以复制,因而规模扩张的选择应慎之又慎。而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从自身现有的条件提高盈利能力对区域银行而言是在维持自身优势下的资源优化,其核心竞争力得到保证,因而效果较好,应是更可取,更具实际意义的做法。
参考文献:
[1]黄宪.中国银行业效率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1998,(7)1:32-35.
[2]李琪,李光泉等.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价的DEA模型[J].天津大学学报,2005,7(1):第七卷.
[3]李会民.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3):114-116.
篇8
关键词:治理结构;评估;盈利能力;混合模式;工作效率
一、引言
《公司治理原则》由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4年对外的,明确指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应该建立在一个完善的、有效率的结构上。相对而言,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公司所有者和投资者来说都是有利无弊的,但必须要考虑到,不同行业或不同的上市公司都存在着治理结构的差异性,公司最后的盈利能力也会因为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效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在目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效率的评估成果上,本文浅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效率对公司效益的影响便存在较大的作用。
公司的治理结构可以说是角度和层次都是动态的,也是由多目标和多角色参与共同的项目建设和利益目标而形成的组织形式及管理架构。本文在前期有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并通过治理结构效率概念的组织和制度的安排来演进。同时利用数量的方式把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予以评估,意在使其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实效更高。
前期利用计算机及DEA对五年之内523家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效率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DEA效率评分的指标不存在有偏差的现象,而且五年之内的数据评估密度和分析图都可以显示DEA评分的平稳性,这便足够可以说明公司的效益与结构治理之间存在的潜在关系。这便给本文证实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与其盈利能力之间存在的潜在关系提供了数据保障。
二、研究思路
在之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效率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进行评估得到的效率评分作为变量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用此数据来解释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其治理结构效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设定。本文拟利用平衡面板数据集和混合效应模型来有效监控时间的变化,明确公司治理结构对提前设定的公司特定效应的影响,评定随机产生的误差。凭借这一方法,旨在得出公司的治理结构与其盈利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结论。
三、实例分析
本文收集了2010年-2015年期间在北京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的连续交易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得出了2010年-2015年期间523家公司共2541个样本包含的有关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及其盈利能力的数据集。本文对于523家公司共2541个样本采用的是面板分析的方法。面板数据分析的方法所采用的是在同一时刻时间和截面上观察所得到和记录的二维数据,其所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分为均值横截面回归、合并回归和混合效应模型三种,其各有优劣势,但每种方法有一个共同体,都是针对数据的拟合度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使用与本文的数据分析最为匹配的方法。而使用资产收益率(ROA)测试的结果和所表现出的公司的盈利能力均是通过质量较高的产出产生的预期设定的收益额,ROA指标则用来测算会计利润,不是预期设定的收益额。因为本文使用的是同一时刻时间和截面上观察所得到和记录的二维数据,因此,ROA指标含有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到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
混合效应模型里面包含有与样本总体有关的相适应的效应的参数,当然也包括还有样本与个体有关的随机性的效应参数,所以说,混合效应模型相对来说,能够比较全面而且客观地收集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下面将产收益率作为因变量搭建混合效应模型,具体构建如下:
具体说明如下:模型中ROAit是指资产的收益率,DEAit是指前期相关专业机构测算出来的所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评估分数,而下标i=1,...,622是指示公司数量,下标t=2001,...,2005是指具体年度。
基于在目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效率的评估成果及其效率评分,μit这个回归扰动项可以分解成为ηi这个公司的特定效应和εit这种较为经典的白噪声的回归扰动项,在上述模型里面还注有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目前的市场集中情况这些回归自变量,这些经常会上市公司运用到盈利能力中去。混合效应模型里面还能够增加相对固定时间效应的虚拟变量,这便是用来捕捉上市公司总体样本所附有的时间的特定效应。如果说,公司盈利能力的决定因素还有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那么本文预测公司规模的绝对值对本公司的盈利能力会产生一个正的效应。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效率必须采用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奖惩并用的方式来对职工进行业绩方面的考核,以期提升其积极性和工作水准,进而通过公司管理层锐意进取的工作促使公司控股人员的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演进应该与其盈利能力的提升保持在一个层面上。因此,本文预估DEA效率的评分对公司治理结构效率的影响系数为正,下面将ROA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平均横截面搭建回归模型,具体构造如下:
具体说明如下:模型中ROAi是指公司净资产的收益在五年内的平均值,DEAi是指公司DEA效率评估分数的五年内的平均值,下标i=1,...,622是指公司数量,Hmci是指公司五年内的市场集中度的平均值,SIZEi是指五年内企业规模的平均值变量。μit这个回归扰动项是εit这种较为经典的白噪声的回归扰动项,不包含公司所特有的情况。下面将ROA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合并回归搭建固定效应模型,具体构造如下
具体说明如下:模型中ROAit是指公司从i年到t年的总资产收益率,DEAit是指公司从i年到t年的DEA效率的评估分数,同样,下标i和t的所标注的意义和以上相同。μit这个回归扰动项是εit这种较为经典的白噪声的回归扰动项,不包含公司所特有的情况,但在这个模型里面却已经受到了固定时间效应的影响。
三种实证的结果均表明,公司的规模大小对该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大小有着非常明显的正效应,公司规模的数值理论上预期的结果相符合,但是市场的集中度却没有通过,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市场集中度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都不够明显。就比如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别喜欢的美味佳肴,谁能计算出里面富含有多少盐的成分,还有多少成分与胡椒对这道美味所产生的作用是相同的。倘若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管理人用有着较高的盈利能力,那么,市场集中度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就更小了,因为治理结构对于盈利能力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三种模型的例证结果全都很清楚很直观地阐述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对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而效率则是该公司ROA的首要保证。上市公司之间盈利能力所具有的区别可以利用公司的治理结构效率很直观的来解释,更有甚者,也可以将固定的时间效应以及每个公司所独有的特定效应加进去,这样的结论还是成立的。DEA评分对公司的资产收益率的正向关系数值越高,表明该公司的治理结构效率也越高,换言之,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越高。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讲,DEA效率的评估分数越高,该企业的资产经营运行的成效越显著,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更有益的,包括该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所以,要想快速地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就要强化该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和执行运作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希望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盈利能力有关的全面分析能够为研究此领域的人提供有力的研究方向。而相对盈利能力而言,本文仅仅使用了资产收益率(ROA)这个指标,虽然这个指标本身所负有的缺点可以通过面板数据分析的方式进行整改,但是相对盈利能力完全可以通过每股收益(EPS)、股权收益率(ROE)等等不同的指标予以评估。倘若把股权收益率作为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则可以分析出公司的治理结构对于股东的利润是否有影响及其影响大小的测算。同样,不同的衡量指标的评分对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对于资产的运营效果完全不同,所以,本文的研究还能够进一步扩展、讨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唐娟莉.农村公共服务投资结构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03).
篇9
一、核心能力与价值创造
核心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深层次因素,是组成企业战略的核心。核心能力是指基于价值创造并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独特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集合。核心能力存在的意义本身就在于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目标服务,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就是其价值创造性。这主要是因为(1)核心能力在企业创造价值方面具有核心地位,核心能力应当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具有优势。(2)核心能力必须实现客户所特别关注的价值,能够为客户提供根本上和实质性的利益和效用。一项能力能否成为核心能力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为客户创造价值。从长远来看,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为客户创造价值,由此才能带来企业自身价值的增长(潘飞,2002)。(3)核心能力是企业有异于竞争对手的原因,也是该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原因,因此核心能力对企业的特质性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贡献。也就是说核心能力对企业、客户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具有独特的作用。
核心能力对企业而言就是核心生命力,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企业核心能力战略的终极目标应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价值最大化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创造价值是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把握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对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加意义重大。首先,核心能力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战略业务单位(Strategic Business Unit),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价值之间的博弈,因此它的生命周期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要长。关注企业核心能力和价值创造比局限于具体业务、产品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其次,核心能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优势,其意义超过单一市场上的成败得失,对企业价值创造十分重要。第三,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更多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摒弃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超越部门利益和市场机遇的限制,更多地从企业整体价值提升的角度考虑问题,重视识别和培育核心能力,以取得长期竞争优势。
二、公司财务目标的理性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核心能力战略的终极目标应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前已述及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在于其价值创造性。麦肯锡的专家们认为,一个企业掌握诸如筹资、购并、风险管理以及资本管理这样常用的技能,将会在培育核心能力、启动和保持增长中拥有很大的优势(2001)。企业拥有高超的筹资和风险管理技能,通过对资金问题制定周密完善的解决方案,可以使企业能以其它企业无法达到的方式增长;拥有出色的资本管理技能,能使企业在一些投资项目上取得成功,对资本的充分利用将增加单个项目的预计回报,并且将企业的一部分财力解脱出来用于其它项目的投资;成功的购并能够以诱人的条款进行,并且快速融为一体,从而加速增长和降低成本,赋予企业十分明显的竞争优势。可见成功高效的企业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司财务是基于企业这个实体的存在为前提而进行的一系列理财活动。这使得公司财务成为企业管理一部分。财务管理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企业核心能力战略的企业价值创造目标。
事实上,公司财务理论的演进是符合上述命题的。从财务理论的发展来看,1958年米勒和莫迪格利茨教授关于资本结构无关论的发表成为现代财务管理学诞生的标志。之所以将其上升到如此高度,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一理论严格界定了企业价值的概念。米勒和莫迪格利茨教授在他们的论文中严格地界定了企业价值的概念;严谨地定义了企业价值与企业风险、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以模型的方式明确了企业价值与投资、筹资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随着财务理论的自身发展,在包括企业战略和核心能力问题研究的深入在内的诸多因素的推动下,价值范畴成为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财务尺度,企业价值已经成为人们谈论财务问题的一个基本的概念支持,一个不容忽视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徐春立,2002)。价值正逐步替代资本成为财务学的核心范畴(罗福凯,2003)。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目标函数得到财务学界的普遍认同与运用,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合乎逻辑的目标。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是20世纪末财务管理学所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它一方面打破了数十年来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一统天下的局面,很好地弥补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的诸多缺陷,扩大了考虑问题的范围,注重企业发展中其他利益人的价值,尤其是客户价值的体现。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述,基于核心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考虑的企业应该树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来获得价值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承载内容十分丰富的财务目标函数。依循这一目标,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构建一个逻辑一致、以价值为导向的财务理论体系,推动财务管理学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上有利于作出正确的投资和筹资决策,在预测与目标实现之间提供较好的指导和监督(王成秋,2002)。此外,由于如何解决风险与收益的权衡问题是企业价值确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企业价值及其最大化为核心的财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势必会促进风险分析技术的进步。这些因为追求价值而得到的财务效用,既是财务理论的进步,同时也体现了财务理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以及具体的财务实践的需要。
三、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核心能力
当前对企业能力、尤其是对企业核心能力问题的研究表现出十分罕见的繁荣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注,深入细致地开展企业核心能力问题的研究,对于企业树立战略发展理念和培育核心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通过现有文献我们发现有关核心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心能力的一般问题,如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培育与管理等领域。而对于如何准确识别企业核心能力和核心能力信息揭示等问题的研究十分欠缺。现有文献对核心能力的识别主要表现在定性描述上。目前国外学者认为识别核心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活动为基础(辛德、艾伯伦,1999);二是以技能为基础(坎贝尔、古尔德,1999)。国内学者普遍认识到核心能力识别的重要性,如张新华等认为识别核心能力是构建核心能力的前提,并提出识别核心能力须把握的四点,即树立核心能力的观念、把握核心能力的原则、明确核心能力的参数和掌握核心能力的程序(张新华、范宪,2002)。方统法提出了核心能力识别的方法,即核心能力的内部识别和核心能力的外部识别。其中核心能力的内部识别包括价值链分析、技能分析、资产分析和知识分析;外部识别方法有顾客贡献分析和竞争差异分析(方统法,2001)。鉴于核心能力现有识别方法局限于定性分析的缺陷和核心能力信息揭示研究的欠缺,实际上已经导致了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各利益主体对于企业核心能力认识的模糊,更谈不上对核心能力创造价值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测度。
之所以核心能力的识别十分困难,主要在于核心能力“隐性知识”的特点。因为核心能力必须是异质的,必须是完全不能替代的,那么核心能力必须是以隐性知识为基础的。正因为隐性知识不公开、无法传授、使用中难以察觉、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缘故(Winter,1987),核心能力就具有普遍模糊的特点,故而非常难以识别。然而这种核心能力中的隐性知识已经扎根于企业之中,融于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之中。核心能力可以看作企业的一种专门资产,稀缺或独具特色的能力的特征是其“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斯,1995)。也就是说,资产以某种方式用于特定的目的、客户和企业环境。由于核心能力所具有的专用性资产的特征,以及前文所述的价值创造性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价值的方式,即财务的方式来解决核心能力这种专用性资产的识别和信息揭示问题。因为核心能力推动价值成为财务的核心范畴,这为利用财务能力、财务核心能力来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鉴于核心能力的价值创造性特征,我们认为财务能力是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企业财务运行效率的体现;财务核心能力是其中对企业价值起决定性作用的财务能力。于是企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最终将体现在财务能力和财务核心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企业财务能力和财务核心能力的提高,才能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延续和核心能力的培育和形成。
企业各项财务效率的高低,即企业财务能力的大小,最终都将体现在企业的价值上。企业价值本质上是由其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是企业运行效率的综合反映或体现,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综合表现,它不但度量了企业已有资产的盈利能力,还体现了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战略适应能力。在资本市场有效率的条件下,企业价值的高低是评价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程度的根本,即评价体系的指标最终是与企业价值相关的。价值相关尤其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盈利能力(数量计量);二是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质量指标);三是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价值驱动因素等)。由于现金流决定企业的价值创造,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陈志斌,2002),故创现能力是评价盈利能力可持续性的主要方面。由此可见,影响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程度的财务运行效率并不必须在某个单一的财务能力上,而是主要表现在各项财务效率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盈利能力、创现能力和成长能力三方面的相互融合,即可持续成长能力上。通过图1可以直观反映从财务目标到财务核心能力整个企业财务循环过程的情况。
从图1可见,在可持续成长能力中,盈利能力是基础、创现能力是保障、成长能力是关键,三者缺一不可。由于可持续成长能力是度量财务目标实现程度和衡量企业价值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企业运行效率的综合体现,所以它是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一种科学表述。明确可持续成长能力在财务能力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能力,推动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以至科学地揭示企业核心能力,维持企业能力的持续提高,确保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延续具有十分明显的效用。
财务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活动 筹资活动 投资活动 经营活动 分配活动
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财务能力 偿债能力 成长能力 创现能力 盈利能力 营运能力
财务核心能力 可持续成长能力
图1 企业价值与财务能力
注:图1中的虚线箭头表示对可持续成长能力的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罗杰·莫林,谢丽·杰瑞尔.公司价值[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2
[2]李东红.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9,(1)
[3]潘飞.论战略设计与企业价值[J]. 上海会计, 2002,(4)
[4]王成秋.对理财学中价值概念的剖析[J]. 理财者,2002,( 2)
[5]罗福凯. 财务理论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创造[J]. 会计研究,2003,(3)
[6]斯蒂芬 A.罗斯等.公司理财[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7]朱开悉. 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J]. 财经论丛, 2001,(5)
[8]张先治.构建中国财务分析体系的思考[J]. 会计研究, 2001,(6)
[9]陈志斌.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J]. 会计研究, 2002,( 12)
[10]C.K.Prahalad &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May-June
[11]C.K.Prahalad & Gary Hamel. Competing for future[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
[12]David J.Teece,Gary Pisano & Amy Shuen. Dynanmic capabilited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Vol.14
[13]Leonard Barton.D. Core capability and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 Vol.13
[14]F. Modigliani & M.Miller. 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 American Economy Review, 1958, June
[15]Kenin P.Coyne, Stephen J.P.Hall,et al.亦真亦幻的核心竞争力[J]. 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2001,(2)
篇10
【关键词】商誉,内涵,计量确认,思考
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却无法具体辨认的一种无形资源,最终体现为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作了相关规定,但仅仅是基于合并商誉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将根据对现行商誉准则的分析,结合商誉内涵以及目前会计界的争论,对商誉的计量确认问题进行探讨。
一、商誉会计处理的现行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购买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并在购买方个别账簿及报表中列示。在控股合并情况下,该差额应确认为合并报表中的商誉。自创商誉不予确认。对于确认的商誉,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企业都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将商誉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一经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准则对商誉的规定是源于合并商誉制定的,而对于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问题采取了费用化的会计处理。这实质上是出于企业平衡合并交易账目的目的而设立的,而不是基于商誉的本质对商誉进行计量确认。
二、现行商誉会计准则存在的不足之处
1、准则规定对商誉内涵的歪曲。对于商誉的内涵,无论是准则规定,还是理论界的观点已经基本达成一致:商誉是企业在长期高效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超额盈利能力,它是企业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不能脱离企业整体而单独存在。然而,现行准则对商誉会计处理的规定,只是简单的参照国际会计惯例进行了内容上的国际趋同,即在合并时点对商誉按照合并差额予以确认和报告。商誉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对企业以往各种有利因素的沉淀与整合。把企业间竞购时讨价还价的结果确认为商誉的做法,明显偏离了“超额盈利能力”这个中心点,不仅没有反映商誉的本质特征,反而是对商誉内涵的歪曲。
2、按合并差额确认商誉的不合理性。合并的发生很少是因为被合并企业具有较高的商誉,但是在合并中收购价格超过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现象却极为普遍,这样,我们就不能说,收购企业所支付的超过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款,必然是用于支付被收购企业的商誉。事实上,在实务中有很多经营不善甚至恶化的企业,在并购中也能以高于其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格出售,而这些企业根本不存在商誉。即使拥有商誉的企业,该商誉也不可能产生于企业合并这个短暂的时点上,因此,将收购价格中超过被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款确认为商誉,在理论上是错误的。现行准则对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不能反映商誉的本质,而且包含许多非商誉的因素,无论在未来盈利能力还是在计量方面,都具有极大不确定性。
3、准则规定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影响。按照重要性原则和充分披露惯例,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情况应充分予以披露,则一个企业长期存在超额利润的情况不能说不重要,进而形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同样不能不予报告,否则当一个并购企业突然冒出来巨额商誉时,会计报表很难以解释其中原委。例如,2006年1月比利时英博集团宣布,以58.86亿元收购净资产只有5亿多福建雪津公司全部股权,溢价率达到10倍以上。因此如果平时不对商誉进行披露,不及时的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既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进行正确决策的需要。
三、对商誉会计处理的再思考
1、摒弃外购商誉观点,规范商誉概念。收购价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市价之间的差额,并不能代表商誉的性质,而且,将这种差额全部归结为商誉是极其武断和危险的,它不利于对企业盈利能力作出合理预测。事实上,商誉就像一个企业的性格,用钱是买不到的。收购企业以超过被收购企业公允市价的代价来收购另一家企业,往往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超额盈利能力仅仅是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这个“合并溢价额”可以认为是合并方股东为了取得战略规模效益而愿意放弃的现有权益,应冲减合并方的留存收益,这样就不会因将其作为商誉计入无形资产而使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盈利做出不明确或错误的判断。因此,将商誉区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的观点应该摒弃,商誉的本质只能是超额盈利能力,
2、对商誉暂不确认,只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目前,我国虽然很多企业拥有商誉价值,但是在会计实践中还尚不具备对商誉进行计量确认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原因:①商誉的形成期漫长,它不是企业刻意创造的产物,而是通过高效的组织管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商誉形成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难以归集并资本化。②只有在企业连续几年都取得超过同业获利水平的利润时,才能意识到商誉的存在,因此商誉确认的时间难以确定。③商誉的价值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变化过于敏感,比如网络上的一条针对企业的造谣贴,这并非企业的过失,但也会使企业的盈利水平大受影响,甚至名誉扫地。④现行准则确认的商誉,主要是因为在合并中取得的所谓“外购商誉”经过特定时点的产权交易,使它的金额可以可靠计量,从而进行确认和报告,按照以上分析,既然商誉不能从外部购买,对它的计量和确认也就无从谈起。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盈利模式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