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改革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4-02-22 18:0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改革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电子技术 改革
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企业需要,技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让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岗位职能,所以对于技工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地创新。我作为从事多年的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教师,对于本专业的电子相关理论和实习课程有自己的拙见。电子技术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训两大部分,都是由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部分组成。理论方面是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各种单元电子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功能及应用的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实训方面是研究电子电路的制作,包括电路图的绘制、仿真、电路的焊接、制作和调试等。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获得电子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逻辑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使用相关电子仪器设备的能力和电子组装工艺的水平,提高就业能力,从而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针对此门课程,近几年很多技工学校都在改革创新,笔者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此也有一些想法。
一、现状分析
1.课程介绍
在技工教育中,很多学校都已经注意到了电子技术理论教学和电子技能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但是一体化教学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一体化教学的系统体系。笔者认为,电子技术相关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是计算机专业、通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主要是以《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技能实训》这两门课程为主导。《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践问题。而解决“应用”的唯一途径就是电子技能实训,最终使学生在掌握了《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技能实训》能熟练地掌握焊接技术,设计装配图纸,调试正确结果,记录相关数据。
2.存在问题
现在的教学法中,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师、场地的局限性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目前,仍有很多技工院校分开开设这两门课程,而由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中就只能循序渐进地讲解。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通过相应的电子技能训练课题来加以巩固,而实训老师在课题训练时可能会遇到学生理论知识不足的时候,只能将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再进行讲解,学生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实训学习。这样既浪费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效性,又导致了理论学习的重复性,使一体化教学只能停留在宣传的“口号”上。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技工院校教育必须引入新的系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法,从而开创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教学中不断优化改革,使其更具备创新能力。
技工教育的 “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思想已经逐渐退出现代技工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对学生的要求。现代技工教育要以传授知识、技能,提高动手能力为主,让学生在“教、学、做”三个方面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一体化”体验。
二、改革方向
1.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由于理论知识深奥、抽象,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把握技工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改革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结合项目教学,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学。
(1)利用实物演示教学
授课老师课前根据教学课题提前做好示范电路,在电路板上直接呈现出所有元件的排布、连线,还可以通电调试,观察电路使用。可以利用一体化教学的方式,根据电路的原理图从电源部分介绍元件的性能及在电路中的作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原件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元件在电路中的位置、连接方式。
(2)利用现代媒体辅助教学
目前很多教材都会提供课件光盘,将整个教材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网络上还有很多专业网站制作了很多视频课程,都可以借鉴到一体化课程中。学生在了解电路之后,自己动手操作时,对于教师的演示难免有遗漏的地方,这样就可以通过视频教学软件重复播放,为教师可以留出时间进行个别指导,让老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同时教师同样可以通过摄录机将学生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在评价反馈中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一同来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
(3)利用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教学
处于教改前沿的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很多新教学方法应运而生。项目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教学法结合是目前比较新颖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课题)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学生要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利用团队解决问题,找到实施方案,制作出成果,最后进行评价反馈。这种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结合头脑风暴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4)利用一体化教材教学
随着一体化教学的深入改革,目前已有一些一体化教材出现,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进这些教材,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制校本教材,用与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要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又要吸取别人的教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本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师资、教学对象,适合学生所在地区企业需求的校本教材进行教学,才能获取更有成效的教学效果。
2.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体现技工教育的特色,关键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一体化教学中更应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中要以实训课题为基础实施教学,理论讲解配合制作过程中电路原理的需要,结合当前社会上的高新技术,邀请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来学校给学生上课;“请进来”的同时,让学生也能“走出去”,教学中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企业,亲身感受工厂一线是如何生产产品的,让学生了解企业需要如何的技术人才,让学生更早地适应社会,增强就业能力。
3.建立新的一体化教学考核模式
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通常都是试卷考评,实训课是以动手制作课件为方式,各自独立,联系很少。对于一体化教学模式来说,传统的考核方式很难适用。因此,需要建立适合一体化教学的考核模式。可以结合当前各级技能竞赛的模式,竞赛通常是考查选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考核学生对电路原理的理解、测量和调试数据记录、拓展应用等。在一体化教学中同样可以借鉴技能竞赛试题模式,采用理实合一的考核方式来考查学生。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多技工学校都在探索教学改革,如何体现出职业学校的特点,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行适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研究出适应技校学生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更好地学到知识,能更快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唐云岐.电子专业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张梦欣.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叶昌元,冯建平.行为引导型教学法[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学研究室,2001.
篇2
【关键词】房地产 直管房 保障房 档案管理 数字化
近年来,房产市场不发展快速,档案使用频率大幅提高,实现了房地产档案的促进社会发展功能。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在档案管理中得以运用,激发了档案管理策略运用的多重性,促进了档案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主管部门必须思考如何有效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这也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
1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档案管理数字化的任务
1.1 形成数字化管理思维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日渐深化,房地产档案的利用频率也日益提高,需求也不断增长,这对档案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档案管理的手工方式耗时、耗力,工作效率较低。伴随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转型,管理模式已经由封闭型转管理模式转变为开放型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房地产档案管理模式要求管理人员观念必须转变。基于此,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将数字化的管理理念应用到房地产档案管理中,形成数字化管理思维。
1.2 明确各构建阶段的内容与任务
数字化管理档案馆是房地产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体现在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管理环节当中。研究表明,房地产数字化档案馆的构建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1)档案馆业务自动化管理阶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各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管理。
(2)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发展阶段,完善网络,通过档案馆局域网和与主管单位办公自动化接口的连接,实现资料和信息的共享网,实现由纸质文档向数字化信息数据的转换与保存。
(3)数字房地产档案馆的网络化建设阶段会将各档案馆的联网,全面数字化。
1.3 制定与长期坚持构建原则
实践证明,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必须有原则的建立与坚持。在房地产档案管理数字化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将视野放长远,明确工作重点,拿捏好轻重缓急。
(2)需求导向,应用促发展,明确构建目的、房地产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服务对,以及为什么要构建数字化档案管理.
(3)整合资源,机制创新,注意现有管理资源的利用,通过删除机制不合理内容及创新,使管理数字化有效实现。
(4)防管结合,保障安全,构建数字化房地产档案管理办法,对其资料的保密工作给予重点关注。
2 我国房地产档案管理数字化的策略
直管公房等保障房是我国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其为例,分析我国房地产档案管理数字化的策略中的重点。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直管公房等保障房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是档案收集完整、系统、准确、按时归档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做好直管公房等保障房的档案管理,必须建立健全档案的收集制度、整理制度、归档制度、查阅制度、安全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管理人员培训制度,等等。
2.2 加强档案数字化工作
首先,数字化是现代档案管理的主要趋势,需要做好材料调查和搜集,对房产档案进行清理、检查和鉴定,保证档案资料完整。其次,档案内容要精确简洁,应精简档案中的不必要内容。最后,保证档案资料内容清晰,排序也符合规定;数字化后,还应对信息质量进行检查。
2.3 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套并存
直管公房等保障房的档案数字化是档案工作中的新内容、新发展,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数字化档案中信息归纳问题、档案的执行凭证问题、数字化档案的安全访问和安全管理问题,以及者信息规范化问题,等等。因此,必须在相当时间内,对档案管理实行双保险:在使用电子计算机保存的同时,做好纸张档案储存,保证档案的安全。
2.4 加强前期资料的收集
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房产档案必须是真实准确。如直管公房等保障房档案本身存在记录错误或误差,那么档案的法律效力就会被大幅削弱,在发挥凭证作用时出现证据无效和证据不足。因此,直管公房等保障房档案必须做好事前控制,在归档前严格把关:一是加强文件资料审核的管理,在搜集资料时做到真实、完整,保证资料合法有效;做好资料事前审查,为后期档案管理打下基础;二是档案资料移交的管理,在交接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对档案资料进行再检查,如发现错误或不足,档案管理人员可以拒收,但要说明原因,以便当事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5 注重人才的培养
从直管公房等保障房档案管理未来发展来看,只懂得计算机技术和纸质等载体的档案管理人员将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现代化发展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建设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实现直管公房等保障房档案管理的全面进步。数字化房产档案管理人才必须是全面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积极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房产档案数字化的实现减少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为直管公房等保障房档案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有效增强了档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房产档案部门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直管公房等保障房档案管理的发展。
2.6 建立直管公房等保障房信息管理平台
为了支持直管公房等保障房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有效、高效,还应积极建设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网络全程监控,实行申请调查、审核登记、批准发放等保障房申购程序的全面监管。
(2)对低收入家庭、保障户、房源等的档案资料申请或退出实行全程管理,对保障对象从申请到实施保障的信息实行跟踪管理。
(3)设置合理化保障标准及合同模板,如租金、补贴、住房面积等。
(4)实行数据自定义管理,开通业务提醒,提倡业务流程查询,时限控制系统。
(5)建立资源共享系统,加强与其他相关房产管理机构的沟通联系。
参考文献
[1]朱志明.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05).
[2]玄艺.兰论房产档案室的数字化建设[J].中华教育周刊,2003(6).
[3]黄禹康.关于房地产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房地产,2004(04).
作者简介
杜海(1974-),男,现为吉林省四平市房产铁东经营管理处助理馆员。
篇3
【关键词】澳大利亚;ICT教育;发展及现状; 国家课程
1.研究背景
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共识,在学校教育中同样受到高度的重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ICT教育改革,并引领着世界ICT教育浪潮。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ICT教育的发展状况及路径却是各不相同,ICT教育改革中开始出现了新的思想和火花。其中一些国家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特色,为国际ICT教育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澳大利亚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
本文希望通过对澳大利亚ICT教育发展及国家课程进行简单介绍,希望能突出其ICT教育特色,为我国的ICT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广大的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2.澳大利亚ICT教育发展及现状
澳大利亚教育改革在过去二十多年此起彼伏,绵延不断。1989年,《霍巴特宣言》(Hobart Declaration on Schooling)发表规定了澳大利亚联邦共同遵守的十大学校教育目标,构建了澳大利亚学校教育发展的国家合作框架。其中在发展学生知识和技能中第四点就提到“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技能(skill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computing),这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国家层面上提出对信息技术的要求。1999年,发表的《阿德莱德宣言》(Adelaide Declaration on National Goals for Schooling in the 21st Century)则更进一步,拟定了提升学生学业标准、筹划国家课程建设和谋求学校教育公平性三大发展主题。三大主题之一的国家课程建设,学校教学需要围绕的八个关键学习领域中,ICT被纳入了“技术”这个关键学习领域。如果说之前两个教育宣言是澳大利亚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起步和基础,那么,2008年,《墨尔本宣言》(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 )的签署则是澳大利亚ICT国家课程发展渐进成熟的重要标志,这是一次面向全体学校的庄重承诺和整体规划,墨尔本宣言认可了ICT是保证社会和经济繁荣,个人充实、创造性未来生活的至关重要的路径,它特别指定了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设计和技术作为澳大利亚基础课程之一。
《墨尔本宣言》的颁布标志着澳大利亚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澳大利亚课程、评估、报告局ACARA(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是独立地负责开发国家课程项目,国家评估项目以及国家数据收集和报告项目的权威机构,用来支持21世纪所有澳大利亚学生的发展。2009年开始为全国所有州和地区开发K-12的国家课程。ACARA提出的澳大利亚国家课程承认了ICT课程的跨学科角色,通过这个角色定义ICT是一种GC(general capability)通用技能,同时也指出了它作为一门学科的特殊的角色而把ICT课程放在技术学习领域,数字化技术与设计和技术共同组成了技术课程的主干。因此澳大利亚国家课程中的ICT一方面是作为一种通用技能被列入到澳大利亚学生七项通用技能中,另外则是作为技术课程的一个部分――数字化技术成为正式的教学科目。
3.澳大利亚ICT教育国家课程标准
ACARA于2012年1月颁布的《 General Capabilities in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和2012年8月颁布的《The Shape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Technologies》是最新的ICT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分别从通用技术和技术教育两个角度去总体指导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的ICT教育。各州和地区的高校也是以国家标准作为参考来制定自己的ICT课程,最终由澳大利亚国家评估项目NAP(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me)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评估。
3.1. ICT技能――通用技能
澳大利亚课程中,将学生在21世纪生活和学习中取得成功而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和性格定义为通用技能。而ICT技能即是七种通用技能中的一种。在澳大利亚课程中,学生发展ICT技能作为他们的通用技术能力,是要学生在学校的所有课程领域的学习和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学习有效和适当地去访问,创建和交流信息和想法,解决问题和协同合作。澳大利亚课程中的ICT 技能的持续性学习具体是由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构成,主要是包括:
・应用社会和伦理的协议和实践去使用ICT;
・使用ICT进行调查;
・使用ICT进行创建;
・使用ICT进行交流;
・管理和操作ICT。(图1)
图1 澳大利亚ICT通用技能
以上澳大利亚ICT技能的五个元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同时也很明显能够发现,作为一种通用技能的ICT技能的确能够被很好地运用在各个学习领域之中。ICT通用技能的五个方面的元素都涉及到相关具体的知识、技能、行为等,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这五个元素单独和整体性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是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国家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标准。
3.1.数字化技术――技术
澳大利亚的《技术》课程目标是去发展积极活跃见多识广的公民和消费者,它可以使学生变成自信的、有创造性的、有道德的、有事业心的,对环境和社会的有责任心的创新者。数字化技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数字化技术的知识和理解力;数字化技术工艺和生产技能。这两个方面共同提供给学生数字化技术的知识,理解力和技能。在数字化技术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数字系统,数字信息和计算思维来创造解决方案。(表1)
表1 数字化技术课程
数字化技术(Digital Technology)
数字化技术知识和理解力 关注的核心是数字系统、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与社会。学生将通过当代及历史来源两个方面去开发日益复杂的知识和理解力。
数字化技术工艺和生产技能 关注的核心是制定和调查问题,分析和创造数字化解决方案,表达和评估解决方案;并利用创造力、创新性和进取心去实现可持续额发展的生活模式。学生将开发和使用日益复杂的计算思维技能和数字化技术工艺和技术去创造数字信息化产品,系统或软件的方式来解决特定的问题或需求。
在数字化技术的这两个方面,技术课程上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主题,数字化技术在各年级组织上是幼儿园到2,3-4,5-6,7-8,9-10年级和高中(11-12年级)。这种课程的组织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以解决知识,理解力和技能的方式来满足不同的认知和发展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澳大利亚的课程开发要求课程要在80%的可利用教学时间内完成教授。同时澳大利亚在不同年级阶段对学生在数字化技术科目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及所要达到的水平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由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澳大利亚ICT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中,ICT通用技能和数字化技术二者之间存在着很清楚的关系:ICT通用技能是去促进学生成为高效的ICT使用者,而数字化技术则是帮助学生通过应用计算性思维去成为自信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开发者。
4.思考
通过研究澳大利亚ICT教育发展及现状,我们发现澳大利亚ICT教育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但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霍巴特宣言》、《阿德莱德宣言》、《墨尔本宣言》三大教育改革宣言文件的颁布和实行清晰地描绘出了ICT教育发展的曲线,发展轨迹的终点是开发澳大利亚ICT教育的国家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澳大利亚从一开始就制定出了国家的ICT教育发展的整体特征及目标,过去三十年,一直坚定地按照这个既定特征和目标并且去结合经济及技术发展的状况去发展和实践。
澳大利亚的ICT教育课程设置的特色性给了我们更多关于ICT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新思考。区别于传统的ICT教育模式中将ICT列为单独课程,澳大利亚从数字化技术和ICT通用技能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分别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另外当下基础教育阶段的技术教育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美国的《2014NAEP技术和工程素养评估框架》将ICT作为技术和工程素养内三个重要的领域之一进行评估。作为现代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ICT技术如何纳入到技术教育课程中毫无疑问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澳大利亚将数字化技术纳入到技术领域课程中的作法算是一种新思路和试验,可以作为其它国家及地区参考和借鉴的对象。
参考文献:
[1]The Shape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Technologies[M].ACARA,2012.
[2]General Capabilities in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M].ACARA,2012.
[3]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Literacy Framework for the 2014 National
篇4
一、数字化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作用
1.适应社会和就业的需要
从对上海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看,当前大部分机械制造业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三维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其中国内大中型企业和研究院已全部实现三维设计,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普遍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来完成工程设计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知识及应用的与时俱进,已成为培养机械行业人才要求。把数字化设计引入到机械设计能力培养当中,使学生掌握更现代的设计方法,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促进机械设计能力的提高
在我校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主要学习《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等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二维绘图和识图能力;而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中,直接讲授三维数字化设计软件的工程应用,难度大、效果差。在大二期间,将数字化设计结合《机械设计》《现代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不但可以为学生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降低专业课程的学习难度,而且能对机械设计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数字化设计改变了传统课程设计作图多、任务重的缺点,设计结果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利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各高校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改革内容。机械创新设计作为一项“卓越计划”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积极探索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特征的新型课程模式。将数字化设计引入到机械创新设计培养当中,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数字化设计优势十分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设计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借助数字化设计软件把自己的工程设计想法通过三维实体设计表达出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的欲望,进而促进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思路
数字化设计应当是根据数字化设计本身的特点及其在机械创新设计的应用特点来进行,不能简单地增加设计软件使用操作教学内容,或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再增加几章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数字化设计教学内容。而应结合数字化设计和机械设计能力培养的特点,对整个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
(1)以工程素质教育和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数字化机械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含数字化设计基础,数字化设计理念、流程及特点,数字化设计工具简介,数字化设计实务训练等类型的课程内容。同时探寻建立数字化设计与传统设计教学内容之间,以及与其它数字化设计课程之间有机的联系。
(2)机械设计中传统设计教学内容应做相应的改革,使数字化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真正融合到机械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当中,最理想的方式是能够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熟悉和掌握数字化设计工具,这样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的才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
三、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授课时,应淡化对理论公式的推导,加强对工程应用的讲解,如齿轮的强度计算,螺纹连接强度计算等;对一些非重点章节,如链传动、进行引导性的讲解;对难度相对简单的章节,如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弹簧等,可以采用教师简单概述,让学生课下与结合思考题自学方式。这样可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教学压缩到96学时左右,留出大约20学时对数字化设计进行讲授。在数字化设计教学当中,不追求难度和深度,以使学生能够完成课程设计为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软件自带的帮助文件和用户手册,独立进行软件功能的自主学习。在课程的安排上,采用每两周2学时的上机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模仿课堂的例子,并安排一定量的课外习题。这样使学生长期不断地学习,便于学生提高实际设计能力。
2.课程设计环节的数字化设计应用
对于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中重要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将三维数字化设计代替传统的二维作图是改革的一个重点。目前,我校课程设计题目一般采用通用机械传动装置设计,以齿轮减速器设计为主。学生在两周的设计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的设计方案的分析和计算、零件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等任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反复设计。由于课程设计时间较紧,大部分同学在进行零件强度设计后,直接进行零件图和装配图手工绘制,往往忽略设计的整体性,草草地画完所有图纸,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将数字化设计引入到课程设计后,学生可以应用设计软件参数化功能,对原零件图和装配图进行特征修改,使零件结构的变化直接在三维视图中展现。然后,利用三维转二维图纸的功能生成工程图,并进行必要的视图表达修改和标注。这样就大大节省传统二维作图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设计”,从而可以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3.机械创新设计研讨课的开设
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包含应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的创新人格。研讨课有效地探索了研究型、合作式、自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思想,促进了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深刻变革。目前,我校已开设“产品开发与现代设计”研讨课,和机械设计类课程中创新设计研讨课,教学效果显著。
4.问题驱动启动式教学方法
针对机械设计和数字化设计实践性均较强的特点,强化理论课和实践课案例教学,注重问题启发教学内容的精选和问题的设计,着重讲清工程设计案例问题是什么、工程设计案例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工程设计案例问题的性质是什么、工程设计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等内容。使所学的知识更加具体,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活跃学生的创新思想。
四、数字化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教学实践的注意事项
1.不断加强数字化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
数字化设计基础课主要是根据机械类专业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讲授有关数字化设计的软件、图形图像理论、设计与造型方法,设计特点等共性的知识,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数字化设计框架,能够在大脑中实现数字化模型的构造。
2.强化“设计”理念
机械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产品化,其设计应当是为产品及其生产而设计。在课程教学改革时,需要不断强调的就是设计。机械类专业数字化设计的核心是设计,而不是绘图。教改应该始终按机械设计基本能力教学为主、数字化设计学习为辅的教学思路进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并能独立进行简单数字化设计。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而言,最需要的是在数字化设计工具的帮助下,获得对整个产品从概念设计、结构设计、生产加工到市场推广的全面控制能力。这种设计能力的培养就能够与CAD、CAE、CAM乃至虚拟设计与虚拟制造系统相衔接。所以,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强化设计的理念,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化机械设计不仅可以用计算机技术来绘制各种各样的装配\\零件设计图,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辅助进行动力学和运动学仿真、有限元分析、装配检查等功能分析;可以有效地将机械设计各个设计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个阶段的设计成果为其后的设计制造过程直接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
3.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数字化机械设计相对降低了机械设计的理论难度,学生对相关数字化设计软件学习兴趣将会大幅提高,甚至有些同学会主动“开快车”,在数字化设计软件学习上花掉太多精力,忽略了对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学习。所以,任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数字化设计软件和机械设计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做好协调工作。
4.随着数字化设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还可以适当扩展讲解运动仿真和CAE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5
关键词:大拇指软件 学校数字化 管理策略
实践证明,数字化管理将会对于校园产生深刻的,全面的革命性影响。在数字化进入校园以来,就一直深受学校的青睐,它是推进教育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的关键举措。但是在大拇指软件的投入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的不同,总会出现一些缺陷和不足,使得大拇指软件难以充分的发挥其数字化管理的功效,由此需要我们对于大拇指软件的整体优化过程有更加详尽的了解,以便更加好的去实施数字化策略。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章关于数字化建设的意见将会对于校园的教育管理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大拇指数字化管理的基本理念
大拇指数字化管理,基于数字化网络和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传送处理,起到了优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无论是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还是教学应用都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管理,由此形成的数字化体系将在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基于这样的理念,由大拇指校园管理软件建立起来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园管理平台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对于校方领导层,可以很快的掌握学校的运转情况;对于各部门来讲,可以有效的管理和开展学校的工作;对于学生和家长可以便捷的了解到学校的基本信息。其辐射的范围之广泛,实用性之强,效率之高,影响力之大,都是很明显的。
2.大拇指数字化管理的优势表现
2.1管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变
校园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引进大量的数字化技术。由此其管理模式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大拇指软件的使用,使得管理人员的工作越来越高效和快捷,网络技术办公方式主张无纸化和自动化,这相对于传统的公文,报告等形式更加简易。在数字化环境下,其电子资料,个人文档将会替换原来的传统的资料和档案,由此构成的信息数据库,在同意管理下实现信息的有效管理,存储和应用。如此不仅仅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作误差,实现信息的精准管理;还有利于资源共享,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2.2组织形式上的灵活化转变
在管理组织结构上,学校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同样受到了影响,呈现出扁平式,网络状的发展特点。其主要表现在:其一,管理中间层的消失,管理结构趋向于扁平的状态;大拇指软件的应用,使得数字化改革进一步加深,学校的信息的流动性能加快,这要求学校的决策层迅速做出响应,在这样的环节中中层的管理层就失去存在的必要性,管理模式区域扁平;其二,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平台,各部门之间的联络频繁,管理趋向于网络化;信息的传播以横向和纵向的方向迅速扩张开来。
2.3管理效果上的高效化转变
一直以来,教育活动都在处理这样的矛盾,那就是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无限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由此就需要学校积极利用有限的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实现管理效果上的高效化。大拇指软件的应用,使得数字化信息技术得到了实践的环境,管理手段越来越现代化,无纸化办公,极大的降低了教学资源的使用,与此同时还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实现了教学时间的节省.
3.大拇指软件优化学校数字化管理的策略
3.1提升数字化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应用能力
大拇指软件的优化需要学校的数字化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参与。大拇指软件平台的建立,属于数字化建设的范畴。其参与者的关键人物在于管理者和教师。由此管理者的应用能力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将会关系到数字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其一,对于管理者来说,以大拇指数字化信息教育讲座的形式,或者是以开设针对于大拇指数字化管理的研讨会的形式,或者是以选派代表出去考察的形式强化管理人员对于大拇指软件优化学校管理的认识。其二,对于教师方面,注重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师数字技能的培养,争取将其技术的应用使用到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
3.2优化学校网站,教师工作和行政管理的相关系统
在大拇指软件的建立过程中,注重其网络的建立。在此要求学校强化和开发商的合作,将学校的基本运作情况一一的讲述给设计师,对于网络建设中的弊端要及时修改,对于模块中不合适的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善,以此在充分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对于学校数字化的建设。
3.3强化数字化的组织管理工作
数字化大拇指平台建立之后,还需要做大量的信息录入的工作。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校强化组织工作,要以部门为单位,实行部门责任制,强化各部门对于信息工作的认识;或者设立专门的岗位,对于学校的信息资源展开调查,以及时的优化和管理。由此两个方面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以保证大拇指软件平台的有效利用。
3.4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数字化建设
不断优化大拇指软件的设置,有针对性的开展引导的活动。以新增加的版块来进行相关的反馈调查活动:其一,投票系统,以家长的满意度调查来确定家长的态度;其二,实施有效的问卷调查,征求家长在学校数字化建设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其三, 开展课堂教学的实际录制,便于家长及时准确的了解教学动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拇指软件的确存在很多的优势,是校园数字化改革的关键举措,需要我们群里群策,积极做好相应的配合工作,以促使其顺利的实施。其在管理模式,管理效果和组织形式上都使得传统的模式遭到了颠覆,但是需要知道的是数字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的付出努力才可以。首先,提升数字化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应用能力,不断优化学校网站,教师工作和行政管理的相关系统;与此同时,强化数字化的组织管理工作,注重办公,教学和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工作;最后,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在这样的努力之下,相信大拇指软件的优化作用将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王运武.中小学数字校园优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0,(4):59-62
篇6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
一、数字化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势
数字化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阅读教学富有情境性和开放性
数字化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将封闭的课堂变成了开放的课堂。数字化阅读教学集文字、图像、动画、语音于一身,生动的图文音像提供了与阅读文本相关的信息,学生的阅读由单一的平面化文字表述转变为直观生动的多器官感知,让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了发展 。
(二)阅读教学富有交互性和自主性
数字化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具有较大的交互性,它为师生提供了超越时间、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开放交流的环境,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中师生浮于表面、缺乏真实交流的桎梏。数字化平台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阅读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化、交流的开放性与交互性、参与的即时性与简便性,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二、数字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与分析
现行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主题,我们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常常根据单元主题开展相关的拓展性阅读,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开展数字化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运用数字化学习平台整体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围绕主题展开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
下面以六年级“Friends”主题拓展阅读教学为例,探索数字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课前准备
1、资源库的创建。
在教学《Friends》一课前,教师布置学前任务,请学生围绕主题“Friends”,到网上搜集相关资源,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筛选和整理,最后由学生在e学习平台上创建Friend学习资源库。其后学生登陆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的收获感悟记录在讨论板上。
2、预学单的使用。
英语课内外学习需要一体化进行,课前的适度预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思考、问题走进课堂,可以使每个学习者都成为稳定的资源提供者,潜在的学习引领者,为课堂内同伴互助、小组研讨奠定基础。因此,本课教学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预学单,要求学生课前仔细阅读教师精心挑选的绘本故事The Ladybug and The Cricket的前半部分,在e学习平台上认真完成相关预学任务。
(二)课堂交流
基于阅读教学的特点,利用e学习平台建构了PWP模式教学。
采用分步递进式反馈模式,利用平台的讨论板、汇聚、统计、点赞等功能,将学生前期对资源库材料的学习痕迹一一呈现,展示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1)呈现学生课前对资源库预学的情况和对What’s a friend indeed like?问题的思考。(2)呈现学生课前预学绘本故事The Ladybug and The Cricket前半部分情况(见图5),并让学生围绕I know进行小组交流,在分享的过程中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课后延伸
课后任务是继续自学资源库内容,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相关任务:阅读资源库中的绘本故事后可以制作电子阅读推荐卡在平台讨论板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故事并产生阅读兴趣。
三、数字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虽然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亟待提高。数字化环境下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较强的信息资源积累意识,既能熟练利用网络及时、广泛地收集英语阅读素材,正确指导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同时还应学会使用数字化平台等大容量存储器,将信息、资料以多媒体形式存储下来,供教学时检索、复制。
(二)数字化环境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局限、认知水平不足,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完全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会使学习陷入盲目,偏离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积极策划、参与、指导和监控数字化英语阅读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归类和整合。
篇7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全国上下都掀起了数字化医院的建设热潮。门诊量激增与医疗业务个性化需求的增多,造成医院现有业务系统不堪重负,各级医院都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信息化部署,除了传统的HIS、LIS、PACS等系统在各大医疗机构得到部署与启用,一些大型三甲医院与专科医院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特色鲜明的应用,移动医疗、远程会诊、临床路径的电子化、智能楼宇的建设、数字中心云化等系统与应用正逐步走向数字化医院部署的主流。在这样的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医院数字化与HIT相关技术的探讨十分热烈,对于HIT热点问题,医院的信息主管们都有各自的需求与理解。
近日,由卫生信息委员会和数字医疗专业委员会联合福建省卫生医疗行业计算机用户协会共同举办的“迈向智能时代数字化医院暨等级医院评审研讨会”在福州召开。
本次大会为期两天,来自全国近百位医疗信息化专家、医院院长、信息主管、工程师汇聚一堂,分别以“智能型数字化医院”与“军队医院等级评审”为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福州总医院院长吴志成、福建省卫生厅原副厅长张守臣、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原主任宁义、联勤部卫生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韩雄、福建省卫生厅信息中心主任俞建明、476医院院长鲜荣华等相关领导莅临本次大会指导。本次会议由福州总医院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科主任陈金雄主持。
福州总医院吴志成院长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数字化是现代医院建设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医院的临床、管理、运行和服务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院的需求的快速变化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数字化医院朝着越来越全面、专业和智能的方向发展,这次研讨会把智能化和等级医院评审作为主题,既瞄准了发展方向,又紧贴了医院的实际,相信会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等级医院评审工作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在随后的会议当中,联勤部卫生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韩雄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思考”的报告中主要提出了医院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他表示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推进,信息支撑保障作用与日俱增,信息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也被赋予了“无所不能”的待遇,事事依托信息化、处处依赖信息化的现象比比皆是。给原本只为满足管理需要而建的信息系统很大压力,一些医院原来的一些信息系统显然不能满足现有的业务需求,显得满目疮痍、不堪重负!这就给医院信息化建设者们赋予了新的使命,做好医院信息化不仅是服务为业务,也是服务为百姓,从根本上缓解普通患者的就诊难题,意义深远,可以说医院信息化建设者们肩上的责任重大。
在第二天的“军队医院等级评审“主题会议上,来自原307医院信息中心的宋博强主任(军队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制定专家)发表了主题为“军队医院等级评审信息平台建设的思考”的报告。在此报告中,他不仅对军队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及标准细则进行了详细解读,同时还带来了医院等级评审软件,在现场进行了介绍。
福州总医院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科主任陈金雄是军队曾多次作为医院评审专家参与医院评审,在会上,他提出了自己对于医院评审的几点体会,他认为:1、领导重视是核心。没有领导的重视和必要的经费投入,信息化较难取得进展;2、队伍建设是保证。作为信息主管要有团队意识,培养核心骨干,提高团队凝聚力,团队的稳定是保证业务连续性的基础之一;3、日常的工作是关键。迎评工作尽管准备和突击很重要,但关键还是日常的组织、管理,只要平时工作到位了,迎评工作就会既轻松又到位。
两天的会议精彩而紧凑,各位专家对自己擅长与熟悉的领域做了相关报告。纷纷就目前数字化医院建设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未来数字化医院的发展方向都做了热烈的探讨。
总医院原计算机室主任任连仲、广州总医院信息科主任田燕、无锡101医院信息科主任陈一君、福州总医院医学工程科主任倪萍、泉州180医院信息科主任程钦安、漳州175医院工程科主任严潭、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郑西川、浙江大学教授吕旭东分别作了“HRP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利用网联网技术搭建医疗急救平台”、“从模糊到清晰――迎评工作体会”、“临床工程师面对的挑战及应对之策”、“医院数据中心设计核心技术”、“军队中心医院医学工程科等级评审体会”、“智慧医院建设中的信息集成与规划”、“临床信息决策支持”的报告。为行业从业人员及医疗产业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为行业管理者提供了参考,促进了医疗信息化建设与等级医院评审的健康发展。
会议期间,智慧医疗领域的相关厂商也在大会现场设置了展区,向业内人士展示了自己的智能产品。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仪式同时也在会议期间举办,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据悉,大会现场的新书名为《迈向智能医疗 重构数字化医院理论体系》,是原福州总医院的院长王海林与福州总医院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科主任陈金雄共同执笔完成。内容涉及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多个方面,丰富精要,观点鲜明,得到业内专家一致好评。
会议的最后,与会代表们都纷纷参与本次会议受益匪浅。陈金雄主任表示,在智能化时代,数字化医院建设将是未来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作为工作在技术一线的医院信息主管,应该抓住当下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机遇,立足根本,钻研技术,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争取做到信息化引领医院业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助力医疗改革更好的推进。
篇8
【关键词】数字课程资源;建设内容;展现形式;体会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37-01
一、实施背景
(一)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相关政策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落实《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提出的数字校园建设任务要求,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师资建设等,充分利用示范校建设的机遇和社会力量,通过市场调研,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力求课程资源的实效性和可行性,特开展本专业数字课程资源建设。
(二)数字化课程资源研究意义
根据电子、电工、家用电器维修等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通过对豫北地区中、小企业,家电市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岗位的调研和分析可知,随着电子产品,家电产品、当地工业的发展和新兴企业的创建,对电子电器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怎样更好的适合当前电子、电工、家用电器、企业电工、工厂配电控制等岗位能力要求,如何培养,怎样培养,怎样高效培养出技术过硬的人才是摆在学校和每位教师面前的难题。
专业内容抽象,学习的困难,学生厌学,兴趣难以调动,在这种需求下,探索研究电子技术、维修电工、家电维修操作工、企业电工的如何培养,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任务型实训,工学交替和校企合作的实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实用、技术知识怎样展示,直接影响到岗前培训的时间,能否很好的为学生由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数字资源建设和在课堂中充分的应用意义重大。
二、主要目标和创新
数字课程资源建设是为了契合国家、学校对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创新教育内容,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动画、师生互动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真正做到教师为辅、学生为主角色的转变,满足学校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而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制作符合职校特殊群体的课程教学、教师备课、学生学习的高质量数字化课程资源,同时也满足我校对教学模式的需求和达到对师资队伍的培养。
数字课程资源建设以理实一体、项目教学为主线,遵循资源开发技术规范要求,由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组建课程开发小组,广泛展开社会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基于设备维修与操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
三、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课程主要包括校本核心课程、精品课程、教案、学案、通用素材、图片、音视频文件、试题库等。内容形式主要有模块-具体项目-任务知识点,其中每个模块至少有两个以上项目,每个项目中有多个任务,每个任务知识点通过电子文档描述、PPT课件、图片、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展示出来。真正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知识点的掌握,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重要、最实用的内容,最直接、最生动地传达给读者。
四、体会思考
通过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在教学中的应用,专业教师感受到数字资源在组织备课、课堂应用等方面给教学实施和效果带来很大的改变;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特别通过数字资源生动形象的学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的知识,理解一些抽象的难以想象的原理和现象,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使用方面也充分展示了数字资源在教学中的位置,方便了教学,提高了效率。主要体现在:
(一)教师在使用方面
通过数学资源的展现形式,教师深刻的体会到数字资源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二)学生使用方面
通过视频、图片、动画展示、网络交互等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原理,操作技能。原本枯燥、抽象的书本内容变的生动形象,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工学结合方面
篇9
【摘 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广泛推行数字化教育,有利于整合教学和信息等资源,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但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在简要介绍数字化教育的模式和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实施数字化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创新数字化教育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80-02
作者简介:帅晓华,女,长江职业学院电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课题(B2014007)的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类型,也是国内职业类教育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主要负责应用类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随着现代网络信息科技被广泛地应用于高职教育领域,多数高职院校加强了数字化教育工作,整合教学和信息等资源,促进教学的质量提升和资源的共享,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但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与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如何推动数字化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增强高职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高职院校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数字化教学模式概述
1.数字化教学的基本模式。一是多媒体的演示模式,指的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时以展示图片、音视频及动画等资料的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与兴趣。此种教学的模式优点在于以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性效果来刺激听课的感官,营造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来实现增强教学实效的目标;缺点在于其激发兴趣的持续性不够。二是网络多媒体交互模式,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通过网络终端来参与集中式的学习。这一模式更实践性强,其优点是可以创造持续提问的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学习,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创造力;其缺点在于教学过程容易固化,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的方法,并对教学硬件设备存在依赖性。三是现实虚拟模式,指的是采用现实虚拟技术在计算机中创建虚拟实验室与教室对现实场景进行模拟,在虚拟的教室里,学生能够根据个人需要实时地进行交互学习;虚拟的实验室多用来模拟那些危险性较大、现实不易完成的场景和任务。这一模式因为设备较为昂贵,应用不太广泛。四是远程教育模式,是指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介打破时空限制,是一种不需要听课人在课堂教学现场的模式,多应用于在职进修者及使用异地教学资源的情况。这一模式优点在于能够不受时空的制约,来实时地进行探讨与交流;缺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要求较高,如果缺乏主动性就会影响影响教学的效果。
2.数字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开展数字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坚持“三个导向”。一是要坚持目标性导向。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字化多媒体科技手段,必须以高职院校各学科的课程内容为立足的基点,必须为各类课程教学实践任务服务,根据具体需要在何处应用信息科技手段以及需要应用哪些技术性手段,必须要看课堂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及是否能够真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在应用科技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通常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方法通常应用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及传统方式无法表达的相关内容中,以及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提升教学的效率等情形。二是要坚持综合性导向。在实施数字化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同时用到各类多媒体数字设备,以克服某类媒体设备的不足,发挥其技术优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另一方面,要有效整合教学的内容,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统筹考虑,交叉搭配进行,通过教学内容间的关联性讲解,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三是坚持最优化导向。由于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整体发展不够均衡,实施数字化教育必须立足现有的设备设施和资源条件,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师资及资金的投入,来获取最佳的培养人才的工作效益。在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时,必须关注专业课的实用性,避免讲授无用落后知识或技能,防止教学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二、数字化教学方面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一是数字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高。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过程主要由任课老师自行决定,在重点内容的确定、方式方法的选择及教学效果的考查均由老师根据个人意愿和理解来安排,因为任课教师认知水平上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影响数字化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二是数字化教育的内容与手段的关系把握不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过于追求展示课件的逼真效果,把大量的精力用在课件制作上,过于追求画面的精美和背景音乐的华美,而在课程内容的详略取舍、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设置、提问环节的时机把握等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为了展现而展现,导致出现重形式而轻内容问题,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三是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设计数字化的教学环节时未能考虑学生的关注点和学习需求,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考虑不多、设计不够,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是数字化教学的考核工作不到位。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考核的方式和内容缺乏明确的规定,多数交给任课的老师自行确定,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考核的标准较为混乱,导致教学相关内容的设置与方法的选择无法统一。
2.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一是高职院校对于数字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均由中职院校发展而成,通常办学的时间不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院校管理层受传统中职院校教学方法的制约和影响,对数字化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误区,对传统性的教学工作模式存在惯性思维,思想上不够重视、落实上不够到位,影响了数字化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二是数字化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内部职责未明确,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基础制度不完善,影响了数字化教育的有序开展。三是数字化教育整体设计到位。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还处于分散上马、自发建设的状态,缺乏统一的设计和规划,导致各类信息管理系统来源各异、交叉重复、各自为政的现象,来源多样,无法发挥数字化教育的整体效应。四是对数字化教育的资金投入不够。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的基础设施上,多数是自筹资金,在争取国家投资和多渠道筹集资金不够,影响了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五是专业化的师资力量缺乏。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缺少既懂专业、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人才,在加强对现有的师资进行信息网络技术培训的力度不够,影响了数字化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高职院校进一步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健全数字化教育工作推进机制。高职院校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数字化教育工作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数字化建设的专门领导机构和管理部门,协调、领导和决策数字化教育的重大事项,推动相关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加强顶层设计,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制定数字化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健全和完善基础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对内部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整合和新建系统的规划,切实防止重复性的建设。
2.进一步创新数字化的教学方法。一是创新信息化科技内容的教学模式,既要重视信息科技教学课程内容本身的教学,又要强化对学生以信息科技工具为手段,发现并解决学习中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二是创新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讲授模式,以现代信息科技工具为手段,强化对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研发与设计,促进课堂教学从传统式授课向学生版主发现、探究并解决学习问题的方向转变。三是创新互联网时代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的模式,推动学生根据教师的督导,针对个人实际认知及探索能力,明确专题研究的内容,自主地搜索并交流各类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作业的方式完成相应研究性任务。
3.进一步抓好数字化教育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加强数字化备课工作,教师通过互联网或者学校内网开展集体性合作式的课堂教学准备工作,科学划分教材的内容、明确个人的分工,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分头组织备课、组合使用、资料共享,为课堂教学提供保障。二是要综合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采取展示类、资料类、拓展类等多种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三是要创建教学体系平台、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学生学习基础资源平台等,深入推进数字化教育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4.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高职院校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引进既懂专业课程教育、又能熟练掌握数字化教育手段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化与提升,强化对教师基础性信息科技方面的操作方法、技能及设计能力的培训和培养,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数字化的教学素养。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内高等教育一个的重要构成部分,高职院校探索创新数字化教育的新模式,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育模式创新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推广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慧.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2]曾小亮.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7).
[3]高洪霞.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事务管理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
篇10
关键词: 数字化 大学教育 教学模式
数字化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可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它的出现为大学教育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现代教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通过这种有效的整合,以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它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可以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数字化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更有效地利用的同时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笔者就数字化对大学教育影响的一个侧面――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进一步探讨数字化对大学教育带来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在探讨数字化对大学教学模式带来的变革之前,首先要探讨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
1.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
在教学论中最早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我国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经历了“教学模式的介绍与引进”、“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三个阶段①。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关注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教学模式;关注教师成长的教学模式;关注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关注师生关系的教学模式;关注现代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其中关注现代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是由校园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催生的相关研究。
2.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结构
(1)教学模式的概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的定义是由乔伊斯和威尔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教材、指导课堂或改进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②
目前,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结构。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和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式。③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的模式,或是一种有关教学程序的策略体系、教学式样。即:根据客观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而形成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④还有人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范畴,它是教学方法或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⑤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一种教与学活动的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是建设教学环境和运用教学软件的重要依据。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2)教学模式的结构。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对教学模式结构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和评价等要素组成。教学模式的各要素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得以建立的依据和基础,起着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它制约着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实施的环节和步骤;师生组合是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安排方式;条件是教学模式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证;评价是人们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途径,是教学模式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通过教学评价如果没有达成,则促使调整操作程序、师生组合等,以便使教学模式进一步得以改造和完善。⑥
教学模式大致就是由这几个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二、数字化对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数字化的加速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使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受到质疑,大学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人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接受大学教育。何谓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成为人们再度思考的话题。数字化给大学教育带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数字化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带来影响。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教学思想发生变革,大学的理念在更新,这使大学必须重视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加速了大学教学理论的发展,导致大学教学模式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2.数字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网络的发展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带来的便捷,在网络上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再是仅限于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尤其是对于独立思维意识较强的大学生而言,这种影响更加深远。因此,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加大了对它的利用和推广,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动摇了传统的教师地位和职能。
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转变。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网络的便捷性为每个人都带来新的知识,知识的更替周期越来越短。有时候,学生从网络上获得的知识甚至比课堂上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更多。纯粹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大学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完成自身知识的数字化,不断通过数字空间扩展自身的知识层面,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网络课堂,与学生建立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
4.数字化优化了师生组合,有利于教学评价。
数字化网络时代构建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学习角色,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实现师生的最佳组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师生更多体现为互相沟通交流,在对话中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在相对宽松的交流环境下,更容易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利于实现教学评价。
5.数字化给大学的教与学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
在现代数字化时代,大学的校园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再是过去的“教室、教材、黑板、粉笔”时代,而是向“教室、教材、黑板、粉笔”与“网络信息、数字屏幕、敲击键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教学的最有效功能,教师与学生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教与学相对变得更加轻松,更有可选择性。
6.数字化使大学教学效果的发挥达到了极致。
数字化的发展使得传授内容声、图、文并茂。一些复杂的图形、实际发生微观变化的过程、高度精密的计算过程等通过数字化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使得一些认知过程简单化、简约化,给教学过程带来一系列便利,使得教师教会学生如何熟练掌握数字化的各类软硬件设备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会学生熟练掌握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有效的知识,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击。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不仅繁荣了数字化产业本身,而且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大学作为数字化的发源地更应该率先从高等教育理念到教学模式等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以适应数字化给大学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化使得社会分工和人员角色都在悄然发生变化,高校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新的核心,这就要求必须对大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大学的教学模式应该乘着数字化的东风大规模进行改革,使现代的大学教学更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当然,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教育带来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对大学教师和学生是严峻的考验。正如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指出:“信息科技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数字化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发展契机。顺应信息时代的变革,顺利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大学教育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52.
②丁证霖,赵中建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1.
参考文献:
[1]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1-55.
[2]丁证霖,赵中建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
[3]崔屹.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