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小结范文

时间:2024-02-22 18:0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护理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护理小结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约7~14d,好转后出院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共47例,其中男34例,女1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12岁,病程最短0.5年,最长7年。接触家长64例,大学以上10例,高中18例,初中36例。

1.2方法

制定家庭访视时间,由管床医生和护师职称以上医务人员组成访视小组,对患儿出院后2、4、8、12周及本年进行电话回访或预约主动上门服务。建立患儿个人档案,每次访视后都有详细记录,并将资料存档保存,此外患儿或家属若有问题可随时来院门诊复查。

2家庭教育

2.1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

在患儿住院期间经常与家长接触交流,了解家长的心态,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有的家长盲目的认为孩子得了哮喘自然而然就好了,有的家长则悲观消极,认为哮喘治不好,对疾病的愈后缺乏信心,因此在交流时态度要诚恳,有耐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有关哮喘的知识及护理方法,取得他们的信任[1]。同时发放一些哮喘资料,尽可能地解除家长的顾虑,增加家长的信心,指导他们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患儿的疾病,强调在疾病的治疗及恢复过程中家长所起的重要作用。

2.2讲解哮喘知识,强调长期用药的重要性

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规律用药,但大多数家长对此不甚了解,他们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长时间用药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常常见病情好转或症状暂时消失就自行停药,或思想上不重视,常乱用药或不规则用药,这些做法很容易导致哮喘的反复发作[2]。为此,笔者及时了解家长对哮喘知识掌握的情况,播放哮喘知识讲座录像,解答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家长对哮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懂得规律用药的重要性,指导家长观察用药效果,定期检查,及时复诊。

2.3采取有效的预防方法,做好发作的紧急处理

清除卧室内过敏原,如去除地毯、芳香花卉等,积极治疗腺样体增生、胃食管反流及鼻窦炎等相应疾病,教育患儿白天勿过度疲劳或情绪波动,勿蹬被受凉,一旦哮喘急性发作,一定要镇静,可以让患儿取半卧位或端坐位,解开衣领,慢慢呼吸,并立即吸入沙丁胺醇或特步他林等支气管扩张剂,观察20~30min,仍不缓解,必须立即带患儿去医院诊治。

2.4指导家长做好生活护理

2.4.1哮喘患儿衣着方面的护理

衣着和哮喘发作有一定关系,应避免应用化学纤维衣料或羽绒、动物毛皮制成的衣被,尤其内衣应以纯棉织品为好。衣被要经常晾晒或烫洗,可去除螨及霉菌等[3]。最重要的一点,即冷暖要适宜,及时根据天气变化调整衣着,保持清洁。有的患儿易感冒,家长常常认为穿的少易受凉,故穿的又多又厚,实际哮喘患儿多体虚多汗,如穿的太多更易出汗,这样会事与愿违,更易着凉感冒,一般以轻微活动有微汗为宜。

2.4.2哮喘患儿学会“忌口”

食物变应性哮喘一经确诊应立即停用过敏食物,此为“忌口”。为了保障少年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笔者主张只忌那些确实是患者对其过敏,且引起哮喘发作的食品。这就需要家长平时认真仔细观察和让医生帮助检查确定。关于忌口的时间要视过敏食物的种类和程度而定,除对鱼、花生等过敏者常需要终生忌口外,一般忌0.5~2年即可,然后可少量减食,如仍过敏再适当延长。

2.4.3哮喘患儿居住环境的护理

居室内应通风向阳,空气清新湿润,及时清除过面源,不铺地毯,不养宠物,不栽花卉,不玩毛绒玩具,家长不在儿童室内吸烟,装修房屋及购置新家具,要保证环保。

2.4.4哮喘患儿应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除在哮喘急性发作期内应适当限制体育运动外,在哮喘缓解期和慢性持续期应鼓励患儿积极参加,如游泳、打乒乓球、慢跑、爬山、广播体操或散步等活动。活动量要以不诱发咳嗽和喘息为宜,先从小量逐渐增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尽量设法防止运动诱发哮喘。

篇2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预后

慢性心力衰竭为一种渐进性疾病,其主要由人体的心脏功能或者结构疾病而引发心室充盈所致,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身体疲乏、心悸及咳嗽等。因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较长,症状不断加重而容易则容易导致反复治疗,再加上患者多数疗养时间都在社区,因而社区护理干预与每个患者的家庭有着密切关系,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全面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研究中,选取笔者所在割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8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割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8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将入选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51~92(74.5±1.8)岁;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53~90(72.4±2.5)岁。在基本资料比较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临床对照条件。

1.2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本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心理护理干预:因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而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而这些不良心理不利于患者病情康复,甚至加重病情,最终导致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对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不良心理状况进行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告知患者保持良好心情有利于病情康复,并尽可能满足患者各方面的心理需求,使患者心理上得到满足,消除其不良心理,从而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舒适护理干预:为患者创造舒适的治疗环境对患者病情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护理人员应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干净整洁、通风良好的治疗环境。将床边配备的各种报警仪器及抢救仪器声音调至最低,保持病房温度为23℃~25℃,湿度控制在23℃~28℃[1]。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及需要对床头高度进行调整,尽量使患者保持舒适。因为为患者长期卧床,所以应确保患者皮肤清洁干燥,以免发生压疮。

用药护理干预: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向患者说明正确的服药时间、服用方法、每次服用剂量以及其他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合理、安全用药。针对有其他并发症患者必须指导患者谨慎服药。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为提高患者对病情的认识,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加强建康宣教,通过为社区患者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并通过播放录像、发放小册子等方式加强慢性心力衰竭知识宣传。让患者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发生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应做好随访工作,可通过门诊、家庭、集体及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

1.3评价标准

显效:经临床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有效:经临床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无效:经临床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临床研究数据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6.0 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照分析具有差异性采用(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分析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n=35,±s]

组别

身体项目评分

情绪项目评分

综合项目评分

其他项目评分

观察组

28.25±10.48*

30.72±13.15*

86.07±18.17*

29.71±13.14*

对照组

20.12±11.35

18.22±12.36

62.28±13.72

23.74±10.67

2.2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情况,见表2。

表12.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比较[n=35]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14(40.0)

16(45.7)

5(14.3)

30(85.7) *

对照组

10(28.6)

14(40.0)

11(31.4)

24(68.6)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在慢性疾病中较为常见。因患者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治疗依从性较差而导致病情反复,导致病情加重。针对社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极积配合治疗。同时,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并为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均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在患者治疗期间实施健康教育,可加强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了解自身健康情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2]。

综上所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玉燕.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临床研究的依从性和心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 (5) :379-380.

篇3

【关键词】社区;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85-01

我院是一个省级三级甲等医院,下设几个社区门诊部,社区门诊部是医院的窗口科室,它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门诊服务质量的优劣,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整体评价,现将笔者在社区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交际能力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只有掌握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方法,才能缩短与患者的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进而帮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诊疗过程中。护士要学习如何清晰,通俗易懂的言语和委婉,温和的语调与患者进行交谈,避免用粗俗语言和过于专业的术语,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等具体情况和患者进行语言交流。

2专业素质

社区护理的核心理念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它是一个融临床护理、康复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体系。由于护理对象是覆盖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如7岁以下儿童、产妇、60岁以上老人等重点。关护病人,所以对其有多功能综合服务能力的“全科护士”要求较高[1]。针对慢性病无需住院患者、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者、化疗患者、常规治疗患者等需要社区护理服务,既能对重点病人进行身心全面护理,又能在伤者现场进行初步急救;既能指导病人进行恢复期功能锻炼,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知识宣传;既能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又能熟悉药品器材的购买和使用。不具备全科护士的素质,难以胜任上述工作。高效简洁,规范具体,虽因地制宜,但每项护理工作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区护理现状,每一位护理人员,对于自己进行的每项操作,都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要紧扣原则,遵守规范,而且要活学活用,灵活操作。例如在社区护理实践中,消毒灭菌技术是不可以变通的,但所用器具是可以变通的;输液的质量是不可以变通的,但输液的条件是可以创造的。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根据社区患者流量较大,用药种类较多的特点,针对使用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等特殊用药患者,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对病人情况和用药情况详细记录,进行严格的交接班。社区治疗工作相对独立,输液多为单人操作,注射应认真核对病人姓名、床号、年龄、药物名称、浓度、剂量。输液过程中根据药物性质、浓度选择给药速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各项护理制度,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4小结

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社区护理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沿海城市社区卫生护理服务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化,社区卫生护理服务也越来越广泛,如何提高社区护理服务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作为一名基层护理工作者,依旧任重道远,社区护理工作已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技术护理扩大到社会护理[3]。广大社区工作者只有时刻以南丁格尔精神为指引,不断学习实践专业知识技能,才能为病人提供温馨优质的服务,进而真正做到面向社区,服务社区,为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常亚萍,李曼春,张晓玲.城市社区卫生护理服务分析[J].全科医学杂志,2001,6(3):143-147

篇4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1)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①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②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着,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③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④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篇5

关键词:医疗卫生;社区服务中心;门诊护理

    现代社区门诊护理是一种与人们的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将公民的健康教育、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进行有机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主要是以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等方式使公民获得更加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社区门诊护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的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即经济、及时、优质、便捷[1-3]。文章根据笔者的多年经验,详细的介绍我国社区门诊护理现存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1 现代社区服务中心门诊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社区门诊护理的普及率低:由于我国的社区门诊护理起点低、起步晚,且在各地市开展的模式、广度、深度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农村和基层中,社区护理开展的更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于社区服务的经济投入严重缺乏,资源的配置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等等现象,阻碍了社区门诊护理的发展。

1.2  缺乏社会的支持与认可:①我国医疗卫生经费投入有限,并且没有建立专门发展社区护理的经费,直接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②人们接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自主保健意识差,很多人仍然停留在“小病不用看,大病去医院”的这种被动保健阶段,对于保健预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把钱花在预防和保健上是一种对资源的严重浪费;③社区护理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长远性得不到政府和公众的充分支持以及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的水平得不到公民的充分信任,从而严重阻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健康长远开展。

1.3  社区护理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据调查,我国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只有8万人,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在岗护士以中专学历为主,以初级和中级这样的职称结构为主,并且有一部分护理人员甚至没有正规的专业学历,导致了专业护理人员的水平和缺乏难以适应社区护理便捷、优质、多元的要求,从而造成社区护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1.4  社区护理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当前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初始的状态,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卫生部曾颁发过有关社区卫生工作的文件,但是还没有制定出相关的具体政策和法规,导致社区护理工作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文作保障;各个地区没有组建规范、独立的社区护理机构,没有制定与其相对应的管理制度;社区护理教育未被纳入医学重点课程项目等方面。

2 加强社区服务中心门诊护理的措施

针对现代社区服务中心门诊护理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给出了以下几个解决措施。

2.1  加强政府对社区护理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经济支援: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政府应该加大扶持与投入的力度,建立社区护理专项补助经费,支持社区护理的工作开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相关组织部门应该从法律和财政两个方面来保障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应得以制定和完善,物价、财政、医保、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应该得以健全,让社区门诊护理在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管理模式下得以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2.2  加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的培养:加强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职业道德、医疗和综合学科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是满足现代社区护理需求的必要条件。

针对该措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①国家必须加强对护理人才的教育培养,开办和设立与其相对应的社区护理学专业,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加康复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有关仪器的正确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扩大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不同的患者提供不同的全面的优质的服务,充分满足现代社区护理工作多元化的需求;②建立基础设施完善的社区护理基地,这样有助于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他们积极深入的开展各项卫生服务工作,提高社区护士的工作能力和服务热情,也有助于居民卫生保健意识与健康水平的提升;③以家庭病床为基础,开展护理实践,鼓励和组织社区护理人员和毕业生开展保健、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有针对性的把所学知识与各家庭的不同情况进行运用,为民众主动的接受和适应社区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④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不能被轻视的问题,护理人员应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把患者看作自己的朋友来对待,主动关心患者的病情,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

3 小结

总而言之,现代社区门诊护理关系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国家医疗体系是否健全的标志。随着社区服务建设的完善,必须加强服务中心门诊护理的质量,以便让每一位社区公民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为公民的生活提供方便,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张  芸,曹治叶.浅谈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20(1):29.

篇6

调动护士积极性,培养护士的沟通能力对社区护理工作尤其重要

在医院下沉为社区卫生中心后,护士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科室转变为社区家庭,且社区护理工作覆盖面大,工作范围广,任务艰巨,局面复杂。其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与医院临床工作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容易导致护士抵触情绪产生。如何调动护士的积极性:首先让护士走出去,去先进社区卫生中心学习、观摩,认识到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要,以及社区护理的重要,再把社区护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让护士从心里接受并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如何让社区居民信任社区护士,护理工作者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掌握了沟通技巧,才能缩短与服务对象的距离,取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我院首先邀请礼仪培训中心组织全院护士进行礼仪培训,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等具体情况,学习如何用清晰、通俗易懂的言语和委婉、温和的语调与患者进行交谈,避免使用粗俗的语言和过于专业的术语,进而帮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诊疗护理过程中[2]。

培养和提高社区护士的专业素质

社区护理的核心理念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社区护理一个融临床护理、康复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体系。由于护理对象是覆盖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所以对有多功能综合服务能力的“全科护士”要求较高。我们制定了培训计划,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质量标准:针对慢性病无需住院的患者、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者等社区护理服务的对象,要做到既能对重点患者进行身心全面护理,又能在伤者现场进行初步急救;既能指导患者进行恢复期功能锻炼,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知识宣传;既能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又能熟悉药品器材的使用。不具备全科护士的素质,难以胜任上述工作。我院在社区护理起步阶段,不定期选派全院护士到上级医院进行全科护理培训3~6个月,取得全科护士上岗证才能上岗。虽然在护理工作中,每项操作都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护士必须按照操作规范来进行,但是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护士面对的患者、病情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复杂多样的。所以,为了提高护理效果,就要求护士除了严格掌握操作的规范外,还应该使其由会用提高到灵活使用的程度,在不违反相关操作规范的基础上,灵活操作。例如在社区护理实践中,消毒灭菌技术是不可以变通的,但所用器具是可以变通的。在区域划分和人员安排上,做到强弱搭配,优劣互补。

完善各项护理制度,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应认真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特别是“三查七对”制度,定时进行各部门的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般在社区就诊的患者较多,用药种类多且繁杂,所以,对使用青霉素等一些特殊药物的患者,应该做好登记工作,详细地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及用药情况,然后对接班者进行严格的交接班要求,防止工作中发生疏漏。在输液治疗的过程中,一般均是单人操作,所以,护士应该认真核对患者的一般信息及治疗药物,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所使用的药物来合理调节输液的速度,严格执行相关的护理操作标准和规章制度,防止差错、事故发生[3]。我院相关行政科室每月定期到各社区点进行检查,并把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方案中。

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是控制感染的重要人选,社区护理工作环境与科室有较大的区别,控制感染的发生更加重要。医院制定了对本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在自己平时的工作岗位中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无菌操作观念,对于一些重点科室,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此外,对于一些常用的消毒包以及一次性物品,要做好检查,严把质量关,此外,应该定期开展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

加强对社区护理的宣传

社区护理人员可在给患者做治疗护理的同时,耐心地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同时,定期采用广场咨询和各居民点小范围上课的方式,让广大居民充分了解社区护理机构的性质和功能,认识到社区护理是一种既经济又方便的康复途径,从而自愿接受社区卫生机构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

小结

篇7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采取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治疗、血糖的监测等方面的护理措施,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28例2型糖尿病患者防病意识明显提高,血糖明显下降,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并使有并发症的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结论:加强社区护理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延缓糖尿病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护理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电解质等代谢紊乱,导致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它是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综合性自主治疗,多数患者通过医院门诊在社区治疗为主,社区治疗具有方便、快捷、减少患者因疾病的治疗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降低医疗费用等优势,故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将成为该疾病护理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对28例糖尿病患者实施切实可行的社区护理,连续性的健康教育,定期的社区访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社区卫生服务站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45~82岁,平均59.5岁,病程4~22年;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有并发症患者7例。

2 护理方法

作好基线调查,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建立健康档案,在社区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协助下,对糖尿病患者一一上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并发放相关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由患者和家属参加的糖尿病患者护理与健康保健培训班,进行集中面授,举办健康教育专题宣传专栏,开通咨询电话,解答疑虑,发现患者出现问题给以及时纠正和正确护理。

3 结果

本组28例糖尿病患者通过实施社区护理,防病意识明显提高,血糖明显下降,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并使有并发症的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

4 护理体会

4.1 心理护理 糖尿病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不易坚持用药,并且为终身性疾病的特点,患者一般心理负担较重。给患者造成了许多心理障碍,如:紧张、焦虑、孤独、抑郁、绝望等。通过家庭访问,与患者建立伙伴式关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使患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心态平稳,以利于血糖的控制和并发症的预防。鼓励患者参加糖尿病联谊会,并交流在饮食、健康锻炼及控制血糖、血压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治疗信心,克服悲观情绪,保持积极、稳定、愉悦的心理,有利于糖尿病的康复和控制。

4.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治疗方法。目的在于恢复和维持正常的血糖、尿糖水平,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是在合理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比例为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55%、蛋白质占总热量20%、脂肪占总热量25%,胆固醇摄入限制在300mg以下,帮助患者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进餐,做到定时、定量、有规律,才能将血糖控制在稳定的水平。每日需要的总热量可按劳动强度分为轻、中、重,在合理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因为脂肪摄入多易引起酮症酸中毒,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采用清淡饮食,多食蔬菜、丰富维生素和纤维素食物,戒烟、酒。维持正常体重,保证机体摄入合理充分的营养,维持健康。

4.3 运动治疗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运动疗法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运动疗法的原则是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相对定时、定量、适可而止,教会患者运动量的简易计算方法:运动中脉率次数达到170-年龄、进餐后1h运动、最好不要空腹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能增强脂肪细胞中酶的活性,加速脂肪的分解,促进多余脂肪的分解,控制肥胖,使血脂降低。对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可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利用使血糖下降。运动疗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属的理解支持显得很重要。

4.4 药物治疗护理该疾病需终身治疗,随时监控,长期的综合治疗必须由患者自己实施,是否遵医嘱治疗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由于治疗环境由医院改变为社区的生活场所,患者的治疗将受到不同时期、不同情境的生活因素的影响,糖尿病患者进入社区后患者的遵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社区护士坚持定期的家访,除做好疾病知识教育外,还对患者的正确用药和监测有及时的指导作用,同时对患者保持有效用药有警示作用,加强患者参与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提高患者的遵医率,保证用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家访避免了电话等信息随访中患者回访信息的不真实性和不准确性。

4.6 并发症护理 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定期检查和高危人群的筛查,防患于未然。指导患者控制血糖维持到正常水平非常重要,定期随访,询问病情,了解病情进展。防止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应自行总结出按时定量进餐、用药和监测血糖的规律性,不要过于饥饿,也不要过饱,不能盲目地限制食物和水分的摄入。最好不要空腹运动,外出时必须随身携带甜点。注重个人卫生和皮肤的护理,避免接触坚、硬、烫的物体,以减少皮肤受伤和感染的机会。平时应穿柔软透气的袜子,鞋要宽松软底,不要穿紧身的衣裤和鞋子,不要光脚走路,指甲不要修剪过短,不要自行刮鸡眼,每晚用温水洗脚,用柔软和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的擦干脚部。冬天用热水袋和电热器取暖是不宜直接接触皮肤的,避免烫伤。一旦发现局部出现伤口、水疱、皮裂、疥疮要及时到医院处理。

5 小结

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卫生宣传、定期访视、持续性的专业指导方式对社区2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在社区护理中重视对患者进行血糖水平的维持指导、教会防止低血糖、指导患者及家属实施糖尿病的合理饮食护理、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指导督促运动治疗、实施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及护理措施,使糖尿病患者在社区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社区护理在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糖尿病患病率及延缓糖尿病病情的进展,降低心血管病的患病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等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邱春芸.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0):132.

篇8

【摘要】门诊输液室的工作性质,使得门诊输液室的工作繁重复杂,临时性强,技术水平要求高,加上老年患者多、要求高,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加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实施,药物品种规格也在不断的变化中,给护士查对工作增加了压力,我们通过对安全隐患的排列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输液室管理,实行输液流程化管理,服务人性化,提高就诊舒适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确保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输液;安全隐患;对策

随着医疗改革的进程,“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以及全科诊室的开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医患者越来越多, 静脉输液是医疗工作中最常见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医生和患者逐渐开始选择门诊输液的治疗方法。这使得门诊输液患者与日剧增,由于门诊输液室的工作性质,使得门诊输液室的工作繁重复杂,临时性强,技术水平要求高,加上老年患者多、要求高,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我社区服务中心门诊输液包括门急诊各科输液患者,每月输液量在 3000~ 5000人次,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对确保输液病人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护士长,我总结了输液室的安全隐患与对策,和大家一起探讨。

1 安全隐患

1.1 病种复杂、年龄不一、病人要求高、无陪客:随着医疗改革的进程,“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以及全科诊室的开放,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病种复杂,年龄不一;而病人对我中心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改革对老年人的优惠政策,使得老年且无陪客的患者增加趋势明显。

1.2 病人流动快,临时性强,且治疗时间集中。因为是门诊病人决定了其流动性和临时性,输液时间集中在上午,而一部分要上班上学的患者会集中在傍晚,下午最清闲。

1.3 护士人员少且年轻护士居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的编制相对偏少,加上增加了很多社会工作,社区护理需要五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转岗培训,使得临床一线的年轻护士比例极高,也增加了门诊输液室的安全隐患。

1.4 药品规格种类多:病种多决定了用药品种也多,药物合用繁杂。加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实施,药物品种规格也在不断的变化中,给护士查对工作增加了压力,使用新药查阅说明书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也使门诊输液造成了安全隐患。

2 对策

2.1 加强对输液室的管理,定期进行护理安全教育,优化输液流程。树立以病人为中心、安全第一的服务理念。护士接到输液药品后让患者排队坐下等候,根据病人的先后顺序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给与及时的治疗。在病人的输液过程中,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如问病人是否好些了,告知不要空腹打针等等,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对循环不好,手凉血管不明显的患者,我们备有热水袋为病人服务。

2.2 我们根据病种复杂年龄不一,设立了小儿输液室,普通输液室和抢救室,。护士可以根据病种重点观察,做到重点巡视无陪护患者和老年患者,勤巡视第1次用药的患者,主动询问并细心观察患者的情况,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就被发现和处理。防止盲目巡视,将风险控制到最小。病人的输液椅可以调节,病人家属有休息的地方,输液室配备了电视机,以提高患者就诊舒适度, 满足病人日益增加的高要求。

2.3 实行弹性排班。根据输液室病人的多少安排护理人员。在输液治疗的高峰期,护士长临时调配人员上岗,安排专门的护士巡视输液室,及时发现及处理输液中的问题。以保证正常工作,同时减少护士过度疲劳而造成工作失误。

2.4 注重年轻护士能力的培养,加强三基学习、训练与考核,落实岗位职责,督促护士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加强查对制度。

2.5 在护士站备有药物说明书的粘贴本,里面有使用中的所有品种的药物说明书,方便护士随时查看相关的药物知识,如新药的性能.药理特性,使用方法,配制注射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相关专业知识,促使护士掌握各种药物知识。护士长查房,学习特殊专业用药和一些少见疾病,不断提高护士理论水平。在药物配制过程中, 反复查对药物的名称、用法、剂量、时间,浓度及有效期,同时注意配伍禁忌,减少不安全因素。

2.6 健康教育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平台,对门诊病人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知识宣教。门诊导医台给予健康咨询及宣传手册,全科诊室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输液室墙上有温馨提示语及输液小常识。在输液时告知注意事项,护士站制作各类药品的宣教便签及不同病种、不同年龄的宣教小卡片,在输液过程的巡视时间内发放。

篇9

关键词:社区护理;岗位体验;实践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32-02

社区卫生事业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我国居民的整体健康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总大的意义。作为社区卫生事业的核心,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但是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人员是十分缺乏的,培养高质量的社区护理人员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课题[1]。目前许多普通高校或者是医学院、高职院校、卫校等均开设了护理专业,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护理人员。“岗位体验”实践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护理人员[2]。

本研究着重探讨了“岗位体验”实践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学中的教学效果。将在我校接受社区护理专业学习的286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对实验组的143名学生进行“岗位体验”实践教学法,经过3个月的学习后,实验组学生在护理技能的提高和综合素质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详细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将在我校护理专业进行学习的286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286名学生在基础课成绩上相差不大,所有学生均为女性,学生年龄大致分布在19-22岁,依照学生的学号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143名学生进行“岗位体验”实践教学法,对照组学生按照一般的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两个研究对象小组在年龄、基础成绩、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可比性。

(二)教学方法

对实验组143名学生实施“岗位体验”实践教学方式,具体为:一,做好组织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在学校的协助下向学生明确“岗位体验”教学的目标和具体实施过程,学校应组织相关的教师专家编写社区老年人健康指导手册,并分发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认真的学习。其次,协助社区单位,使学生顺利进入社区,每名学生选择3名老年人服务对象进行护理实践,并按照要求进行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记录和评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二,角色体验。待3个月的社区实践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有序的安排,进行教学单位的再分组,每一小组13名学生,包括实验组6名学生和7名对照组学生。在布置教学任务后,要求小组同学进行资料收集和开展情境护理实践,在保证小组同学都进行实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关教学问题的讨论。三,教学评价。在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采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学生护理能力的评价,由专业的护理教师扮演标准化病人,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如教师可扮演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疾病咨询,要求学生进行康复指导等。通过观察、交流、提问等方式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服务水平、健康知识储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和评价[3]。

相比而言,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教学,即进行理论知识讲授、按规定进行专业实习,只重结果考评等。在经过3个月的实践学习之后,对比两组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护理技能水平。

(三)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护理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后,记录相关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取x2检验,P

二、结果

两组学生护理综合评价分析比较:

在通过为期3个月的教学之后,经过对学生的综合考核评价,最终依据统计结果发现,采用“岗位体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的护理综合能力普遍高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学生在护理综合能力的优秀率(13.3%)和总有效率(95.1%)上均高于对照组学生的优秀率(7.7%)和总有效率(87.4%)。两个研究小组的数据统计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

三、讨论

(一)社区护理现状

社区护理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使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社区护理工作是提高我国国民健康质量的有效途径。在社区护理中又以老年群体的护理为最重要。但是当前社区老年护理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加,成为一个比较庞大的社会群体,但是老年护理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由于老年人在身体素质下降后护理成本会相应的增加,两者的不匹配导致我国老年护理社会化程度低的现象[4]。二,老年人常常出现多病一体、多病同治、多药同服的现象,再加上老年人性格偏执、自我保护能力下降,常常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导致许多疾病治疗不彻底,带来潜在危害。三,社区护理人员在社区护理中的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社区护理人员数量不够、社区护理人员护理水平不高、社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待加强等问题,作为直接的护理者如果不能提供优质的护理措施和服务,老年社区护理就不会取得十分积极的效果。

(二)“岗位体验”教学法的优势

社区护理专业的建设最主要就是为我国培养高级的护理专业人才,以此提升我国社区护理事业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传统的护理教学法已经逐渐跟不上时展潮流,也开始显露出与社区护理不相符的弊端,“岗位体验”教学法对于改善这种不良状况具有十分积极意义。一,有效提高护理人才的社区护理理念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岗位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社区,能够真切地感知到目前的社区护理现状,通过积极引导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护理理念。二,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和综合素质。“岗位体验”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将理论知识快速转化为实践技能;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学科发展成果,通过社区服务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将“岗位体验”实践教学法引入社区护理专业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改善本专业的教学体系,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同时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法的弊端,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此外,将“岗位体验”引入教学实践,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以此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护理能力。四,能够及时发现社区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制定正确、完善的策略,帮助学校和社区护理同步提高,同时也能够有效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关系,促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在学生为了就业和社区护理水平和社区护理服务的提高上实现双赢。

(三)小结

“岗位体验”实践教学法引入社区护理教学不仅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要求,更是适应时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岗位体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护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对社区护理具有直接的积极意义。能够帮助学校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为社区提供更多的符合要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努力探索和实施“岗位体验”实践教学法对于我国的医疗改革的推进和社区护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民众健康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尽管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总体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笔者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相关课题的研究上,共同努力,为实现我国社区护理水平的快速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韩爱敏,姚志翠,纪敬敏,李冬莉,郝总谦.“岗位体验”实践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1(03):114-115.

[2]齐玉梅,王生锋,张紫琪.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07(06):64-65.

篇10

关键词:代输液;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方便、快捷、优质、价廉的社区护理模式吸引着大批的社区居民,“大病进医院,小病上社区”的理念在人们心中逐渐形成[1]。患者在大医院检查明确诊断后,可带药回社区输液治疗,代输液患者年龄跨度大、病种多样、病情复杂多变、用药种类繁杂、技术要求高、患者随意性强等特点,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风险。静脉输液是一种有创性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纠纷[2]。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中医院于2000年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来,代输液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并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方便的优质服务,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安全代输液是社区护理中的重中之重,采取风险防范的措施是关键。 1 不安全因素

    就诊医院注射单和病历字迹不清晰,或两者不相符等现象,给输液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不安全因素,也带来了纠纷。

    患者在药品携带过程中可因种种原因造成药品的损坏、污染、遗失、保存不善等,而延迟治疗或影响疗效。患者缺乏药品的保存知识,对特殊药品未按规定(如低温、避光)保存,出现药品变质现象;患者担心药品放在社区被换错或遗失,只带当天的量到社区,但又由于对相关药物浓度、规格等方面知识的缺乏,出现错带药物,影响输液正常进行。

    部分易过敏药品如先锋类抗菌素未在就诊医院做皮试和首次注射,中药针剂也没在就诊医院首次注射、观察及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代输液模式形成,社区输液室患者病种多病情复杂,药品种类繁杂,易出现各种药物不良反应,需进行急救治疗护理。而社区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个别护士对外院配来的药物性能不熟,社区医院急救设施薄弱。

2 风险防范措施

2.1  制定和规范代输液制度和流程:①首诊护士负责制。首次接诊代输液患者,护士应详细询问患者病情,根据患者提供的门诊记录、注射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药物名称、用法、用量)、医疗机构发票,并审核药物质量;然后再由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察,并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再次核对,告知患者输液过程中有输液反应和过敏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可能,在知情告知同时医、护、患三方在“知情告知书”上签字;②药品查对制度。患者从外院带药至社区医院,药品出现破损、丢失,变质等情况,存在用药不安全因素,造成安全隐患,需制定特别查对制度。查对药品是否与注射单相符、齐全,药品的批号、外包装、有效期、使用要求和不良反应,以及药品是否按规定(如低温、避光)存放,从药源方面确保静脉输液安全;③需要皮试的药物和中药针剂,首次输液需在首诊医疗机构注射观察,有针对性的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避免发生意外,从而有效的保证患者的安全。

2.2  开展“药存服务”:从2002年起,购买了30 cm×20 cm×15 cm的小型塑料框(也叫周转框)。由首诊护士负责核对、检查药品质量,做好登记,取出当天使用的药品后,其余放入周转框内,然后根据药品保存要求给予保存。把患者的注射单放在周转框,提醒患者每次来院治疗时随身携带病历,以便护士再次进行查对。通过开展“药存服务”,为患者减轻了携带药品的负担,有效防止了不安全因素,并确保了社区输液治疗的有效性;护士利用空余时间提前做好准备;缩短患者输液前等待时间;根据存放数初步估计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及时调整护士力量,合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有效性

2.3  抓好继续教育,不断掌握业务新动态:近年来,新药越来越多,上级医院对新药物应用广泛,本中心经常邀请医药专家进行药理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护士对药品过敏反应、毒副反应和输液反应的警惕性、识别能力和应急处理水平。平时还加强输液相关理论、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常规操作和急救技术的培训与考核,尤其是“三基”知识培训。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对本中心没用过的新药应用前护士之间互相咨询讨论,并且详细阅读药物说明,充分了解药物配伍禁忌、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相关内容,在药物配制过程中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加药后仔细核对药品质量是否有混浊、沉淀或变色等现象,并应积极主动与医生联系。

2.4  定时巡视,善于观察及处理,减少安全隐患:社区代输液药品种类繁多,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急救设施薄弱等都给患者带来输液安全隐患和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在整个静脉输液过程中,定时巡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指导患者严禁自行改变输液速度,如患者出现心慌、胸闷、寒颤等异常反应,要及时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积极配合处理;若患者发生晕针立即让患者平卧、吸氧,严重者予针刺人中等对症处理。将不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如需抢救的患者,积极做好抢救的同时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2.5  善于沟通,做好静脉输液健康教育:输液须知张贴上墙,方便患者及家属学习。护理人员加强面对面宣教,不仅宣教药物相关知识,还要宣教疾病康复知识。由于代输液患者大多为慢性、老年病患者, 我们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有重点地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告知患者药物名称、输液总量、所需时间、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滴速过快或过慢危害,嘱其不要随意调节滴速,避免发生意外;如遇特殊情况可请护士帮助解决,不擅自提着吊瓶随意外出,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意外事件,而得不到及时救治。对易发生过敏的药物皮试及输注后告知患者必须按规定时间在观察区观察,不得擅自离开。

3 小结

    我中心经过以上措施后,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了输液安全,至今尚未发生差错事故、护理纠纷和投诉,深受社区居民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患者感到满意,护士感到满意,医院感到满意。

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