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规划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力资源规划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力资源规划的本质

篇1

人力资源是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永恒性主题。“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实现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高现代化水平,特别需要在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上有更大提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人力资源发展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优化企业人才管理的方案,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的优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规划;整合

“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的建设的优质规划和管理,成为推进人才强国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人力资源的规划是个长期性的战略规划,通过国家、企业和人才的三方努力,从政策上进行转变提高管理效率,提升职业道德和思想修养。另外,我国当前的人力资源现状呈现出人口多、底子薄的特点,客观上需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积极效用。同时“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坚实的人才发展战略。所以,当前的国际局势影响下,人才竞争已经逐步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流,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更多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势在必行。

1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作用

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人才自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规划具有的战略性、先导性是企业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和规划的决定性特征。在实现企业规划的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还能够有效的指导企业活动,实现企业员工的整体诉求。当前市场经济的特征决定,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优质的企业人才的推动。在企业规划和管理中,如何吸收优秀的人才、留住人才并且使其发挥最大效用,都是企业管理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企业员工为本,来获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当前企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但是在一体化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单靠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不够的,需要结合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措施,实现人尽其才的规划。在处理好日常的企业管理协调工作之外,还要对其发展进行有效的研究和预测。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1 人力资源规划提供战略性的企业规划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本质体现于企业对其未来组织任务和环境进行科学的预测,通过合理的安排企业人才,使企业的发展实现科学化、效益化和高效化。通过满足企业员工的当前需求,结合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采取一种预测性的、科学严密的发展策略,对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划。但实际上,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不仅仅限于对企业人才的需要得到满足,本质上,是通过实现企业员工的需求来达到企业价值实现的终极目的。所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指导性和战略性的作用,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合理吸收、科学分配、有效培养,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持久性的影响。

1.2 人力资源规划促进了企业的合理性发展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随着企业的根本属性和经济社会的本质特征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的规划措施,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对组织的发展战略、任务以及目标计划进行合理的制定,在人才后盾的支持下,实现企业的整体规划。人力资源的规划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在招聘和培育人才的目的和要求,对人才的分配和规划具有一定的原则,规划的先导性和执行的灵活性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其他资源管理的一般性特征,在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合理的预测分析,及时应对变化。

1.3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可靠性决定企业竞争力

在现代企业资源规划管理中,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奉献率是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功能发挥。首先,有效预测企业员工的供求差异,在企业组织管理中,组织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合理的发展环境中,而人力资源规划则是对当前组织的合理性规划,在组织模式一定的情况在,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合理的安排,采用创新性的措施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效用,有效的预测企业员工的供需变化,在掌握一定的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万无一失,保障企业凝聚力的迅速形成。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企业措施的有效依据,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决策往往要依据其企业性质和发展状况,在市场经济环境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实现有效的举措创新,而人力资源规划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和需要,企业的人才储备状态是企业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使得企业的内部结构一目了然,企业管理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什么岗位的什么人才具有什么样的工作能力,对于企业的真实实力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策略的提出。

2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当前的缺陷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成分,对企业发展和人才自身的价值实现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规划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想的目标,这是为什么?需要从当前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寻求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缺陷和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其问题的症结,并通过恰当的措施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促进其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而今,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存在管理理念不强、机制不够完善和凝聚力不够的缺陷。

2.1 理念不强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市场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当前企业的转型,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坚实的人才建设队伍。所以在政策上,人力资源规划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是,受到传统经济模式发展的影响,模式化的企业发展形式约束了人才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从观念上束缚了对人才资源的有效管理。目前,要转变企业的人才规划发展观念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在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下,企业会逐渐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当前,企业管理者则过于关注企业的短期效益,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储备观念都比较单薄,在规划过程中,容易过于关注资产的回收和回流,缺乏对人才资源的心理重视。

2.2 机制不全

企业的有效管理是建立在合理的人力规划的基础上的,在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上,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通过创新型道路的选择和高技术人力资源的双重推动,赢得企业的长足发展。当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缺陷着重体现在缺乏一个完善长效的管理机制。首先,人才引进的渠道不全,针对性不够,一般根据管理者的喜好进行人才引进;其次,培训机制、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缺乏,企业吸收人才而不进行专门的培训或者培训力度不够都是造成人才不能充分发挥潜力的主要原因;最后,人才分配不合理,没有科学的职位分析和配套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规划过程中,没有严格科学的绩效考核,企业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够,人才在企业中既没有满意的工作环境,心理上得不到满足,难以形成具有竞争性的凝聚力。

2.3 凝聚力不够

当前的人力资源规划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资源分配上,随意性比较强,大量的学历低、能力不强、缺乏上进心、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企业人员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造成障碍。而潞安战略发展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坚持年轻干部优先、高学历者优先、工作阅历丰富者优先、业绩突出的优先、群众反映好的优先、基层干部优先、来自先进单位的优先等“七优先”原则,以品行辨人才、按能力论英雄、重实绩用干部,给德才兼备的人压担子,给实绩突出的人搭台子,给群众公认的人铺路子,让越来越多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最后,没有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在部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员工缺乏一致的企业价值观,对企业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不高。

3 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重要作用的策略分析

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缺陷,需要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促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1 需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

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建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是基础。人力资源往往处于一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需要管理者从根本上引起重视,同时融入企业的总体战略和决策。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知识和健康提高表现,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劳动力对其的作用,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资本论,是有效发挥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前提。

3.2 完善企业人力资源机制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机制需要一定的培训机制管理和规范化的阶段分析,促进企业人力资源从选拔到任用到培训、分配等各个阶段的科学化,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潞安集团近年来将省里的考核压力进行传递、责任进行分解,对各单位、各部门、各级班子、各级干部进行绩效考核,真正把真干、实干、大干、快干的人用起来,把光说不练、作风漂浮的人调出去,把不作为、胡作为的人撤下来,让吃苦的人吃香,让有为的人有位。

3.3 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利用企业文化强化企业凝聚力的提升是有效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的措施。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的运营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精神,对企业员工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利用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实现企业员工的合理规划,是企业发展实践的科学选择。

4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则对企业的竞争和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针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现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管理理念,促进企业人力资源重要作用的发挥,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改进措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考核管理;企业管理;人才储备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主要特征是针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对人力资源的配置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结合各岗位的人员素质要求,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发展计划,保证企业相应生产经营活动在具体的时间与岗位上能够获得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员工作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进行统筹调配,具有前瞻性与延续性,通过企业人员获取、配置、使用、保护等多环节的管理工作达到提升企业组织效率与人才储备水平的目的。

1.1预测组织结构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首要步骤是进行组织结构的预测,相应的预测一方面要考虑当前的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一定时间内企业或行业发展的可能变化态势,参考上述要点进行组织结构的预测,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搭建框架,以此指导后续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进行。组织结构预测是保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具有相应适用性与可拓展性,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现实发展需求的必要条件。

1.2制定供求计划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计划的制定是组织结构的细化,是实现人力资源规划框架向实际组成转变的重要步骤。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供求计划应重点考虑以下三个要素:(1)企业升级转型或产业调整中相应新增业务所需要的人员数量与能力等;(2)企业人员变动形成的人力资源变化情况,如退休、辞职、解雇等情况;(3)企业内部人员岗位调整形成的人力资源构成变化等。

1.3制定征聘补充计划

企业人员征聘是获取人力资源的关键途径,在此环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含以下三方面:(1)企业内部提升或岗位调整与对外招聘的人员比例控制;(2)内部提升、岗位调整以及对外招聘人员考核相应标准的制定;(3)对外招聘人员的主要获取途径和方法的选择等。

1.4制定培训计划

人力资源培养工作是企业留住人才提升人才综合能力的主要方法,国有企业的人才培训计划应能够充分帮助员工适应岗位工作需求,适应行业未来发展,在技能与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相应的培训计划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1)岗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从员工本质工作出发围绕实际生产运营工作编制培训计划;(2)拓展能力培养,当前各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才适应行业发展变化的创新能力重要性不断提升,因此相应的国有企业培训计划应充分考虑人才的弹性使用与未来发展,提升其工作效率。

1.5制定使用计划

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确保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真正发挥效率的要点所在,企业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员工个体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出发,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保证人尽其才。人力资源使用计划的编制主要考虑下面五点内容:(1)职位功能及职位重组;(2)工作指派及调整;(3)升职及选调;(4)职务丰富化;(5)人力检查及调节等。

2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各个领域中的大量高精尖人才都集中在重点行业的国有企业当中,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能够帮助国企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现状,绽放出新的活力。但在当前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部分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相应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不强,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在实际调研层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获取的相应人力资源计量统计信息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由于管理方法与模型的选择不当,整体人力资源规划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效果不理想;(2)国企内部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参与度不高,单纯依靠人力人事部门进行管理,缺乏多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员工处于被管理的位置,积极主动参与意愿不强,无法通过深入交流沟通充分获取人力资源信息,人力资源规划双向合作难以开展;(3)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执行不力,在相应的规划指导方案制定后,企业下发到相应职管部门后缺乏系统性的执行管理规定,颁布实施规划管理方案后对于实际执行的效果缺乏监督反馈,未形成有效的闭环反馈修正模式,上层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落实到基层后的实际效果相当有限;(4)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性不足,不能站在行业发展趋势的长远视角进行分析判断,人力资源的获取与配置仅着眼于当下短期效果,人才储备与发展缺乏持续性。

2.2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原因分析

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中存在的相应的问题,其根源是多样化的,其具体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1)长期以来国企有着一套完整的人事管理制度,相应的岗位职称管理体系发挥着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相应的现代人力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引入与应用依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体制转型造成了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工作在部分环节存在着一定的衔接滞后性;(2)当前的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更加注重短期内的现实收益,相应的薪酬、绩效、培训三个环节依然是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被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重视程度不足;(3)员工的思维转变不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当前的社会发展强调协同合作,国企员工不再是以往的被管理对象,而是与管理者共同完成相应生产运营目标的个体,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了人力资源规划信息缺失或误差问题的产生;(4)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水平,能够对行业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对企业现有资源的配置情况拥有准确的认知,而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与机构相对缺乏,国有企业难以借助这些资源开展管理工作。

3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管理中绩效考核的应用研究

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制度,能够通过奖惩与约束对人力资源进行调配,以此运营活动调整,从而形成更为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现状的优秀经营管理模式。

3.1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出于全面控制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效果的考虑,在执行绩效考核工作的过程中,以全面保证考核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其具体执行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全面量化绩效考核标准。在员工绩效考核工作中,相应的绩效指标应与行为量化挂钩,通过详细的岗位职责任务书进行绩效标准划分,将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量化为数据,采取合理的计量方式形成考核结构,提升绩效考核的准确性,全面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2)在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应综合多种考核模式的优缺点进行考量,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特征选择最有效的考核模式,以此真实有效地反映员工工作情况;(3)提升绩效考核透明度,除合理选择考核制度与方法外,应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全面的公开,接受员工的监督,设置绩效考核申诉程序,保证考核结果的认可度。

3.2营造绩效考核的制度环境

在相应的员工保障体系支撑下,员工才能将工作的重心真正放在企业生产运营活动中去,而不是单纯地应对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工作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因此,国有企业应充分利用养老、医疗、待业保险制度,结合企业特点与能力,铺开企业人才保障体系,建立起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和潜能发挥的多功能、全方位的高度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对于现有人员的再开发、再培训等工作,对国有企业获取人才挖掘人才潜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员工发展计划,将其纳入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体系之内,委托社会团体、工会等社会力量主办各类培训班。这样既调动了企业培训员工的积极性,又促使了企业员工提高技能。

3.3完善企业经营者选拔、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选拔、招聘企业经营者和高层管理时,可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由企业董事会公开招聘,对所有的企业经营者实行统一考核制度管理。经营者的考核应主要侧重于其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的考核。除了选拔机制的科学合理外,还需要相应的薪酬激励制度来做辅助动力,在利益上与企业连成共同体。对于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目标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目标激励,旨在激发企业经营者的事业心,使其有所追求、不断创新;精神激励,即通过给予企业经营者各种精神奖励,培育其荣誉感,为其工作提供精神动力;物质激励,即为经营者提供与其付出相适应的薪酬。

4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而系统的工作,在内容、方法以及制度层面均需要管理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规划方案,借助组织架构优化、人力供求平衡、人员招聘计划、员工素质培训以及人力使用协调等方面内容的实施,形成系统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发展方案,通过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将这些方案内容落到实处,以发挥员工的综合能力,挖掘员工潜力,为国有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基础。

作者:赫明松 单位: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银海.论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3).

[2]程武姿.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问题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0,(12).

[3]陆爱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研究[J].市场论坛,2009,(6).

篇3

一、组织保障

1、社区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需要一个高效、灵活的组织来保障。我国基层社区是自治组织,它也是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管理强调控制、一致和确定性的制度型组织。我国社会的变革和政府职能转型,导致社区也必须摆脱僵硬、封闭的管理方法,努力成为结构扁平、精干、富于变化的灵活型组织形式,这种灵活型的组织形式使信息渠道畅通、传输快速更为对称。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组织的内涵,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使社区组织有助于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实施。

2、社会应努力成为知识型的管理。今天的社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社区,它渴望知识的武装,更趋向于成为知识管理型组织。在信息社会全新的改变过程中,它更渴望更新,也更趋向于学习型组织。随着知识经济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知识越来越成为战略性资源,知识工作者在组织中的数量和比例越来越大,而且他们也是维持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这是一种全新的组织模式,其将学习上升到组织的层次,而不仅仅强调个体层次的学习。

3、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能力大小及其发挥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状况。而要提升人的能力并使其更好的发挥,组织保障是不可替代的。众所周知,人是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现代人主要是社会存在物或“社会的人”。一般来说,人口、人力资源、劳动力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也是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的前提。从社会经济运动的角度讲,人类劳动是群体性劳动,人力资源处于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其形成、分配和使用都处于整个社会之中并依赖于社会,因而人力资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资源。而今天的社会人,生存生活在一定的组织里,例如社区组织。社会人在社区组织里通过精神文化、价值观、人际关系、团队建设、利益整合等方式,促进其自身和生活的发展。

二、制度保障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58-02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及主要任务

1.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的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关系,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适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组织目标。

1.2 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和分析;贯彻平等就业机会原则;聘任员工;从事人力资源开发;确定报酬和福利;处理员工与劳资关系。

2 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学科。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理性假定的基础上的,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但是在理性假设前提下的经济学基本理论还是存在解释力的。以下我们将利用这一理性假设前提下产生的基本经济学原理解析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

2.1 人力资源规划分析与劳动力市场信息

人力资源规划和分析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分析以及信息和评价系统。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经理人员需要预计未来影响劳动力供求的多项因素,以确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制定对应的管理性政策。劳动力市场给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的是大量的市场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者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必备资料。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往往并不是完备的,往往会存在逆向选择的情况,而不能做出最好的决策,甚至做出相反的决策。

2.2 平等就业机会原则与效益最优

平等就业机会原则实质是主张在所有与就业有关的活动中,每个人都应受到平等的待遇,对所有受平等就业机会法规保护的人们来说,法律将保障他们不受非法歧视。企业是追寻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集体,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市场竞争力之后,才能获得经济利润,最终才能实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但是企业效益不等于社会效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时是一对矛盾的双方。企业应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在纳税之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情,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2.3 聘任员工与资源合理配置

聘任员工指选择适合标准要求的相应数量的人员,来填补企业的岗位空缺。在人员选拔过程中,应特别注重选择最符合要求的员工来填补企业的岗位空缺。企业管理者是通过别人来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显得相当重要,恰当的选人、用人才能圆满地实现企业预定目标。员工在企业的不同时期的工作效率、创造力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正因为这样才会有很多人员的流动。这就要求企业考虑到这一点,合理配备人力资源,调整其结构。

2.4 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在本质上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工具。企业管理者们可以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比如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挑选、培训、评估、薪酬系统等,来吸引、确认和保留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在职务不断演化和改变的环境下,为了适应技术的变化,企业就必须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再培训。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实际是对员工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2.5 报酬和福利与激励机制

报酬就是通过薪金、奖励和福利等方式来报答员工。就工资而言,经济学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企业在工资制定问题上,应当考虑到工资变化带来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因此工资水平直接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制定工资则应该考虑到上述两个效应的影响,既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而应当是恰当的水平。

合理的、良好的报酬和福利对员工而言是一种激励。激励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但它伴随着一定的代价,即不平等。而效率与平等原本就是一种取舍关系,企业要想让员工保持高的工作效率,在报酬和福利方面的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作为一个运转的集体,某一个人的高效率工作可以带来正的外部效应,可以在集体运转的这一环节带动其他环节的运转,这样整体的运转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2.6 员工及劳资关系和博弈

员工与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健康、人身安全与财物安全、员工权利与人力资源政策、工会与资方关系。如果员工和企业双方都想联手共创繁荣,那么管理者和员工就必须卓有成效地处理双方的关系。员工或是工会与企业实际上都是一种博弈关系,双方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往往博弈的结果是需要双方维护一种均衡。

为促成企业与员工的良好关系,企业还必须保障员工的各种权利。另外,为了使员工如同管理者那样准确地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期望,企业还必须制定、传达和不断更新人力资源政策和规则。在有工会的企业中,企业应重视和处理好资方和工会的关系,避免双方在博弈过程中决策时做出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的选择。

3 关于更好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思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总的目标是尽可能拥有高素质的员工,以使企业得以保持竞争优势;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主要侧重与这一总目标有关的更为具体的目标。根据一项全国性的调查,人力资源经理们最为关注的目标是生产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下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下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思考的方向。

3.1 充分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

人力资源分析要求具备各种有关的信息资料、通信系统和评价体系,它们是从事协调人力资源工作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掌握了充分的市场信息,才能在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错误选择。因此不仅企业的产品需要面对市场,了解市场,人力资源管理者同样需要面向市场,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在信息相对完备的前提下做出最佳的决策,同时也可以降低错误决策带来的成本。

3.2 追求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当考虑企业收益与社会收益的最优化,而不仅仅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考虑给社会带来负效应,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无论是一个产权多元化的公众企业或是一个产权单一的私营企业,它都要既为投资者即它的股东着想,也要为它所存在的国家、社区和消费者着想。只有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利益,这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企业,这个企业所在的社区和国家才能真正的发达繁荣,而这个企业才可能获取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

3.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招聘工作是劳动者与企业双向选择的过程,甚至员工在企业任职期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选择过程仍再继续。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应当寻找最适合于相应岗位的员工,只有员工和岗位需求相匹配,从公司角度而言可以在相应岗位环节配合其他部门工作,使公司协调发展,从员工角度而言,员工可以人尽其才。同时企业应当合理配置人员的结构,充分考虑不同时间段的员工的创造力问题,适当调节人员在工龄上的结构使不同阶段员工都发挥出自身优势。只有在人员结构上互补,整体的工作效率才能达到最好。

3.4 重视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视为组织的第一资源,更注重对其进行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素质与技能,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为企业创造效益。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多种多样,岗位轮换、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均成为新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法,传统的院校培养、企业使用或企业自己培养、自己使用的方式转变为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而且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大大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往往能更快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3.5 运用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企业运营过程中,当单纯的制度机制不能满足经营发展的需要时,我们便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弥补。激励机制是属于企业文化范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便是要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并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发展留人”,最终促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使企业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要使职员永葆青春、尽心尽力,构建整体的激励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定编定岗的前提下,针对不同阶层、不同部门、不同个人应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使员工能保持高效的工作热情。

3.6 平衡企业与员工和工会组织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中所有的管理人员的重要性。从实际工作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协助管理人员合理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确保人事匹配、即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使其和睦相处,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企业重视员工的利益问题,企业和员工及工会是可以通过相互的合作实现双赢的。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都需要优秀的企业去支撑和引领。企业在发展中要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其中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才问题,也就是企业发展所需要解决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和企业绩效关系的中间变量。人力资源只有在与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结合时,才是有效的。即拥有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效率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要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企业的整体目标,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使人才这一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伯特L马希斯,约翰H杰克逊.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篇5

一、人才招聘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市场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高效率的招聘选拔到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才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企业的人才招聘不是一项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过程,它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才招聘工作试图在应聘者和工作之间寻找一种最佳的匹配状态,从而建立一支有效的科研团队。

当今大多数企业都把拥有高效优质的人力资源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需要持续不断地分析变化的情况以此来获得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支持。因此,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做好招聘与选拔工作才能使组织在这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另外,招聘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这个工作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着后续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决定了企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人才招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

招聘对企业至关重要,是一项科学管理活动,应制定长远的规划。但目前企业只顾眼前利益或当前工作,过多的考虑人才招聘的成本,忽略了企业发展的长期效益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同时,很多科研单位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没有系统性和持续性的人才计划,只有在劳动力不足的时候才会进行招聘。例如急忙在报纸、网络等媒介上招聘信息,这种滞后行为显然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很多单位因为人员不到位不得不延期生产或者临时外聘一些人员,错过企业发展的机遇期和成长期,贻误了商机和战略发展。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应对未来几年的人才需求做出准确的评估与定位,部分企业因为没有制定人员招聘的长期规划,招聘信息仓促,以致没有进行恰当的工作分析,很多企业过分追求高学历,甚至对性别、容貌、身高都有不合理的要求。这些问题导致招聘到的员工成本过高,或者招聘的员工不能胜任本职工作。

(二)招聘实施过程不规范

社会多元化发展,招聘的形式也逐渐多元化。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猎头招聘、报纸招聘、熟人推荐等形式也越来越多。但是没有一种招聘形式是万能的,都有其明显的适用范围。科研设计单位在招聘时应该选择恰当的招聘渠道,不应盲目跟风。在人才招聘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不力、操作程序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招聘选择机械、招聘人员配置随意、招聘环境安排简单、面试问题标准不一等方面。同时,很多企业的招聘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低,对空缺岗位缺乏必要、充分的分析, 不清楚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目标,在招聘中无的放矢, 工作流于盲目, 且选聘缺乏标准, 没有一个合理、规范的操作流程,主观感觉成为用人之道,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应试者的不公平、不尊重,损坏了用人单位的企业形象。

(三)对招聘岗位未进行职位分析及人力资源规划

职位分析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过程,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者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环节。企业招聘的岗位不清晰,是因为许多企业将职位分析看作是一种负担,甚至看作可有可无。归根到底,还是人们对职位分析的不重视,关注的程度不够,对职位分析的认识远远不到位,从而对企业的岗位进行岗位设计和岗位分析也就无从谈起。企业的招聘计划是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在确定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后,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制定招聘计划,然后根据招聘计划选择适当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人力资源招聘。

企业招聘的求职者要与企业所招聘的职位目标相适应,并随着企业招聘的职位不同而变化。企业招聘岗位不清晰、招聘过程盲目是部分企业的一个通病。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招聘人员往往主要看中应聘者的学历、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很少去关注应聘者的价值观是否与本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经营核心理念相符合;应聘者的价值、个性、性格特征是否与其所应聘的岗位要求相符合。如果企业所招聘的新员工与企业的文化或公司的价值观不够符合或相近,哪怕其在某一专业领域是个人才,招聘的结果都是失败的。

(四)招聘人员及招聘队伍的非专业化

招聘人员是否专业对招聘质量和招聘效果非常重要。招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是在招聘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很多时候应聘人员是通过招聘人员的素质和形象来进一步加深对应聘企业的印象的。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的招聘人员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培训, 且招聘人员的职业化水平普遍较低,往往因为缺乏敬业精神和专业知识,或者缺乏应有的专业培训,缺少“慧眼识英雄”的本领,不善于使用各种招聘技巧,不注重建立自身和企业的良好形象,与应聘者缺乏有效的沟通,使企业给应聘人员留下不良印象,致使合适优秀的应聘者降低对企业的兴趣,甚至决定放弃应聘机会,从而在招聘过程中错失人才,提高招聘成本,降低招聘的效果,招聘工作也误入了“招了走,走了招”的怪圈。

三、优化企业人才招聘的对策

面对企业在招聘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认真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帮助企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对招聘队伍的培训,建立高素质招聘队伍

高素质的招聘队伍,能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素质的人才,还能提升企业形象。因此,企业在进行招聘队伍选择的时候,应注重经验与能力的结合。

一方面要对招聘人员的结构进行合理的搭配,既要包括人力资源部的人员,也要包括熟悉该空缺岗位工作的人员(如部门经理、主任等),注意其个性特征、个人素质、知识能力结构和年龄层次,使其能够合理的搭配,形成理想的层次分布,全面提高人力资源招聘队伍的综合素质,以增强其对应聘者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应该对招聘人员进行招聘前的培训。招聘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招聘技能,这样才能在招聘过程中客观、公正地评价应聘者, 避免由于主观性而产生选择性知觉、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 从而导致招错人。招聘人员应能做到坦诚相见, 在招聘时招聘者应把发展前景、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实事求是地向应聘者做客观的介绍,以职业顾问的身份站在应聘者的角度分析其到本企业工作的利弊、发展机会以及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等供应聘者权衡,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对本企业感兴趣的人。企业的培训不仅仅是对招聘管理人员的针对性培训,还应加强对招聘人员的全面培训,通过各种方式的组织培训,使其业务和综合素质都能达到组织的要求,提高招聘的效率,保证人才招聘的有效实施。

(二)制定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对企业人员供给与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并根据这种预测制定人力资源的招聘计划。人力资源规划的结果能够使管理者了解职位空缺情况及需要招聘具备何种技能和素质的人,因此实施人力资源规划时应强调动态观念,兼顾现实需要和发展战略及长期利益,全面进行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分析。

制定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既是企业近期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蓝图。企业应当明确:使命是什么,长期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当前的任务是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然后规划出短期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和长期人力资源储备计划。一般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要考虑企业的关键性技术岗位和重要管理岗位;应把精力集中于专业人员的招聘上;做到企业的短期需求计划和长期储备计划进行有机结合。

(三)做好岗位分析和设计工作

岗位分析是指了解组织内的一种岗位并以一种格式把与这种职位有关的信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能了解这种职位的过程。岗位设计指的是对企业各类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分析与研究,并由此制定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人力资源管理文件的过程,它要把做好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个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量化,并加以分析,制定出岗位最佳素质的数据,以此数据作为人员筛选的标准规范。良好的岗位分析和设计可为招聘工作最终录用提供可靠而科学的依据,否则往往导致招聘者在招聘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招聘人才无据可依,从而可能招到一些根本不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招聘成本,而且还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严重将延误企业的发展。

做好岗位分析和设计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招聘前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要与用人部门做好必要的沟通,包括明确每一个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人才使用、胜任方面的情况等,便于在具体招聘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沟通,有利于双方共同改进今后的人才招聘工作,使企业能够更准确地识人、选人和用人;其次,及时地修改。当企业涉及到岗位相关信息发生变化时,要进行相关的职位分析,对发生变化的内容进行重新修改。使职位职责能够随时适应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并使岗位责任制能够认真地贯彻下去。再次,明确职、权、责、利统一。将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岗位的权利、责任和员工的收益统一起来。有工作就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工作的好坏和奖惩挂起钩来。最好能建立一个岗位职责审核制度,每一个季度或每半年,对所有的正在使用的岗位职责进行一次梳理,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最后,企业要对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要制定详细的岗位分析和工作说明书,对此岗位需要的人才标准进行准确定位,良好的工作说明书和岗位分析可以为招聘工作的最终录用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四)合理安排面试

在招聘过程中,面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面试也是一门艺术,其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今后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面试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面试技能。企业应当合理安排面试,对面试者进行必要的面试技巧培训,这样才能在面试过程中客观、公正地评价应聘者,避免由于主观性、非专业而产生的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而导致的错误选择,提高面试的效果。一般而言,面试需要完成的任务有:预先介绍应聘者的工作经历等基本情况,招聘者作诚实的企业形象宣传;评估应聘人员干好工作的能力、技能、价值观和态度;评估应聘人员是否实事求是;完成对应聘人员的全面剖析。在面试过程中,应当要尽量营造相对安静舒适的面试环境;做到客观、公正地选聘人才;尽量采用结构化面试,以提高面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

篇6

一、人力资源规划

连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连锁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一,人力资源规划应具有更长的超前性。连锁企业的盈利模式要求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几乎每家连锁企业都有大量的网点和门店,并且在不断扩张之中。在扩张过程中,每个新店开店后都需要店长等管理人员, 也需要大量的基层员工。特别是在连锁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企业都处于快速扩张的阶段,人才需求量很大,而且呈多样化的趋势。同时, 连锁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例如,2008年连锁店店长的流动率达到50%,近几年来中餐连锁企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流失率达到了33.7%,而消费品零售行业2010年员工离职率达20.5%。

由于连锁企业布点往往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准备,而人力资源准备也需要时间,因此连锁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上必须超前,比非连锁企业都要提前,可能需要超前2-4年开始规划。绝不能缺乏事前规划,人员流失多少便招聘补充多少,当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时才开始重视人才培养。

第二,模式化要求工作分析的规范化。连锁企业往往员工人数众多,连锁企业门店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各门店人员岗位类别、任职条件、招聘渠道和方法、绩效评价的依据、薪酬组成与多少、工作的环境和条件等都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合乎规范的工作分析为连锁企业人员招聘、配置、绩效考评、薪酬设计等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可以收到比非连锁企业更好的效果。而目前许多连锁企业缺少规范的工作分析,有的一味追求快速发展、吸引加盟、收取加盟费或品牌出让费等,使连锁企业的招聘、培训、绩效考评等环节失去了基本的标准。

此外,连锁企业的工作分析还需要有人执行和监督,其结果需要作为一个标准加以运用,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三,根据职务特点配置人员。连锁企业人力资源计划需要依据企业总部、配送中心、门店等不同层级的职务特点来配置各类人员,还需要根据连锁企业特有的职务特点来配置人员。例如,连锁企业总部、分中心或子公司、门店都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但各层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务特点是不一样的,任职要求也不一样,需要分别确定所需人员的质量和数量,从而配置人员。连锁企业具有不同的岗位设置和同一岗位不同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与也需要专门研究和规划。例如,各分店极少有专门的财务人员,确定基层工作人员的需求数量采用营业面积折算法、人均生产力标准测算法、顾客量决定法等。

二、员工招聘

由于人力资源的缺乏,连锁企业的员工招聘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招聘层级、主体可多样化。连锁企业分企业总部、配送中心、子公司、各区域中心、门店等多个层级,人员选聘计划应包括不同层级的人员需求。连锁企业的不同层级都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经营信誉、规模优势、网络资源以及行业影响力吸引高素质人才到企业来,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品牌效应,提高企业人才选聘的效率。

连锁企业各分店招聘主体不同,直营店一般执行总公司的统一用人计划和招聘策略。对于加盟店来说,自负盈亏,人员招募主体多样化,可以主要由分店自行招募人员,少数由总部或分中心统一招聘人员。

第二,突出规范化。招聘是连锁企业获取人才的快捷方法,连锁企业的招聘尤为突出规范化。这就需要连锁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实施规范化的准备、规范化的面试、规范化的评估工具等。可以由各分店自行招聘,也可以由子公司、地区或区域中心,甚至总部人力资源部统一实施招聘,招到合适的人后再分到各用人部门。但是不管以何种方式进行,都应突出规范化。

第三,建立更加科学的招聘模式。由于员工高流失率、属劳动密集型行业等原因,大多数连锁企业人员招聘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招聘频率一般较高,对基层员工招聘的频率尤其高。许多零售企业招聘通常按周计算,有的每周安排1次招聘,有的每周安排2-3次。考虑成本等原因,能招聘到的员工与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也有一定差距。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虚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137-02

1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就目前而言,由于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生存,而不是如何规划长远发展的问题,这就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足,不少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没有系统的人事制度,没有给员工提供完备的福利待遇和培训机会,更没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所以很难招聘到高素质员工,关键人员流动率高,员工满意度差,可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足,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环节中。

1.1 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1)在许多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所处的地位较低,且经常由其他部门兼任。由于中小企业人员不足,因此在组织设置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或者其职能往往都是由相关部门兼任。在现实中,比较典型的做法是与绩效考核和激励最直接挂钩的财务或行政部门常常兼管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

(2)缺乏人力资源规划的专门技术与人才。目前,虽然许多企业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高;第二、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眼界不高。

(3)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无法进行。中小企业自创立起就具有一定的“投机性”,因此随着市场机会、合作伙伴、产品和技术趋势改变等外部因素的快速变化,企业也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定位,甚至很多企业家都说是以“变”为根本的战略,所以,人力资源规划难以进行。

1.2 招聘配置

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岗位职责的明确界定,也就难以明确到底需要招聘什么样的人员。此外由于缺少人力资源规划,所以招聘常常没有充分的准备。其次是招聘程序不严格、不科学,如有时候是人事部门直接决定录用,或者总经理直接决定,用人部门却不参与招聘过程等现象经常发生。

另外,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其用人机制存在“任人唯近”、“任人唯亲”的现象,特别是其管理层、核心员工,多来源于企业家的私人社会网络。这种做法往往导致了企业不能招聘到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又不能淘汰不适合的人员。

1.3 绩效薪酬、福利与工作环境、劳动关系

(1)劳动条件差、待遇低,侵权现象严重。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初期的生产性企业和服务性企业,劳动条件差,安全系数低,常常表现为:①侵犯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加班加点太多,延长工作时间。②侵犯职工的劳动报酬权。许多企业工资较低,有的不能按时发放工资。③侵犯职工安全卫生和劳动保护权,不执行劳动安全操作规程,频频出现工伤事故,损害职工的健康。

(2)家族制企业的“近亲繁殖”人力资本增长模式,对整个企业员工绩效评估的公正性产生一定影响。家族成员或是与公司领导关系较近的员工工资或福利多,其他员工却得不到同等水平,企业工资结构不能体现出岗位的价值,工资收入与业绩衔接不合理;企业的激励措施或行为随意性较大,常根据老板的心情或感觉来做;没有规范明确的考核制度,员工工作成绩的优劣往往凭领导的印象和主观评价,严重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内部晋升机会让家族成员把持,限制有能力的员工得到提升,产生边缘化思想,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劳动关系短期化现象明显。中小型企业的劳动关系短期化特征明显,企业和职工都不知道企业的未来在何方。企业不愿意对工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愿意为工人提供长期的合同与保险;工人干一天活拿一天钱,人在这个企业干活还到处打听别的企业招不招收工人,随时准备离开。

1.4 培训开发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愿意对工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培训方面的投资不足;对员工的培训没有长远规划,一般都由业务部门分别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眼前,企业管理者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人才计划;没有固定的培训场所,没有严格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和目标,使培训限于一种短期行为。

2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劣势

2.1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

考察那些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中小企业,不难发现,虽然他们大多数实行家族管理,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这种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优势体现为:

(1)企业组织层次少,对人的管理更加直接。企业更多的集权使得管理人员减少,这样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企业可以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2)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产权明晰。采用这种经营方式,不用担心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进行“内部人控制”而有损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也不用对企业经营者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机制以对其进行必要的激励和约束,因而可以节省委托成本。

(3)人才雇佣、选拔机制比较企业灵活。大企业人员的录用、淘汰都有一套正式的程序,造成了他们在转型经济中船大难掉头的困境。而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一般由企业的领导直接决定,机制比较灵活。

在中小企业发展初期,其相对松散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直接、清楚、灵活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适应了企业在这一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使企业在短期内具有较强的竞争潜力,取得市场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状态可以长期维持。中小企业的这种优势,在不断发展中会越来越显示出其不适应性,中小企业要想实现二次创业,实现新的飞跃,必须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2.2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势

(1)广州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安华刚曾说,“目前国内每天都有几百家中小企业退出市场,中小企业的存活时间从前几年的3~5年降低到现在仅2.9年。”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弱势的竞争地位以及自身有限的竞争性资源,导致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生存下来,而不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很难做到“长期”,更不用说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去培训开发员工了。资金的限制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投入的不足,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人才,不能提供足够吸引力的待遇。

(2)由于中小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就像是一种完全竞争环境,这种剧烈的外部环境让中小企业必须随时改变自己的战略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中小企业一般很难制定一种明确、正式的发展战略。

(3)企业发展之初,人员、机构少,分工、岗位、职能并不是很明确,这对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工作分析、绩效薪酬等工作都是不利的,但是企业又不能为了方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设立臃肿、不必要的机构。

(4)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需要用专门的技术与人才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对中小企业来说,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对它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5)据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中小企业有近60%是家族式企业。而家族式企业“出身”导致企业容易出现管理松散、任人唯近、唯亲的情况,给人一种缺乏晋升潜力、绩效薪酬不客观不公平的感觉。

(6)山东省中小企业办公室2008年公布的“山东、上海中小企业行业分布情况比较”中显示:山东省59万户中小企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占35.06%,工业和制造业占29.84%,商务服务业占6.58%,建筑业占5.3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4.74%,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占1.59%,农林牧渔业占1.55%,其他行业占15.27%;上海34.9万户中小企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占39.87%,工业和制造业占21.96%,商务服务业占11.83%,建筑业占4.3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2.92%,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占3.73%,农林牧渔业占0.5%,其他行业占14.86%。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分布在高新技术、信息产业、服务业等行业较少,而在生产、销售等传统行业中分布较多。正如管理大师罗宾斯所说:中小企业常常被认为是属于夕阳产业,其制造环境污染,生产残次商品,提供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的需求视而不见、枯燥无味、带有危险性、让人产生焦虑、薪水微薄等的大众印象在短期内无法改变。

(7)在员工的培训开发上,目前国外比较好的做法是:①通过政府制定统一的中小企业培训的有关计划并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实施。②通过社会中介机构、民间团体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信息咨询服务,政府给予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人员适当的津贴或补助。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种方法,更多的是依靠“外力”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放眼国内,对中小企业来说,这两种方法都没有实际可操作性。

可以说,中小企业的规模和资源限制、管理松散、形象不高是一种硬伤。中小企业管理者就算有很高的人力资源管理认识,却还是很难用有限的资源去用专门的技术与人才实行与战略、文化相结合且面向未来环境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把人力资源管理的6个环节做好,这对大企业也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中小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已经不是“有钱,怎么花才好”,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钱有限,怎么才能做好”的问题。

3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扬长避短

中小企业的战略核心是业务,一切行为均体现出明显的业务导向。由于规模和实力的限制,“生存”是小企业最紧要的问题,活下去是硬道理,企业必须死死抓住销售、生产等命脉领域的工作,紧紧围绕市场、研发等业务功能来配置资源。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基于并坚持业务导向和战略目标导向,围绕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业务展开,而不是专注于职能和专业的细化操作,在追求战略性、高效率的同时保持其灵活性的特点。

人力资源虚拟管理是伴随着虚拟企业、虚拟组织等一系列“虚拟”概念的提出和广泛应用而兴起的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拟。为了达到企业的战略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些功能进行虚拟管理。

3.1 人力资源虚拟

人力资源虚拟就是要借助外部的智力资源与自身的智力资源相结合以弥补自身智力不足,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帮助企业获得、开发和利用智力资源。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开发智能资源的巨大成本,谋求与企业外部的联合,达到以较低的代价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的目的。一般采用由一些外聘管理专家与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人员组成智囊团,为企业的发展运筹谋划,或围绕一个项目或产品的技术开发外聘技术专家与企业自己的技术人才一道组成开发小组。同时企业要注重应用信息手段或是建立合作关系等手段,与外部智力资源特别是高校、科研机构等保持联系,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的外部储备。

3.2 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虚拟

中小企业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系统而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对于企业主来说是负担,但企业没有比较系统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势必会对企业未来发展构成一定的障碍。鉴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相对偏低的成本,中小企业应积极引进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化。通过组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用计算机网络代替许多中级部门的职能管理,传统的由上至下、层层细分的管理组织结构也会随着信息流的高效传输性而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管理人员通过管理系统的使用,不仅可以快速处理许多定量性的日常工作,更重要的是能方便地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为企业的发展需要提供准确而快速的人员信息服务,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这是信息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远远不能企及的。另外,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设立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平台,使得员工可以在平台上获得感兴趣的信息,与其他员工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及沟通等活动,员工对人事管理及其他方面的看法和建议,通过内部网络迅速、直接、高效地进行跨部门、跨时间的沟通,使管理者能及时地了解和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抗风险能力。网络招聘范围广、灵活、成本低,在拥有人力资源管理网络之后企业也可以更好地应用网络招聘这一手段。

3.3 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虚拟

中小企业由于受资源限制,无法很好地进行培训、团队建设、薪酬改革等需要专业、系统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将这类管理业务外包给专职的公司和管理顾问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苦于实力薄弱而又想建立良好吸引机制的两难选择的一种很好的办法。如培训业务,将其委托给专门的公司,使企业可以不用花费过多精力和财力去建立内容繁多的培训机制、机构,又可以借助培训公司的专业性提高培训质量。将这些业务外包,特别是薪酬改革和团队建设,企业往往担心外包公司不能很好的了解企业的需要,其实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还不成熟,且缺少专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只要选择适合的外包公司,并在外包全过程中做好双向交流,实时改进,有外包公司的专业技术,其所达到的效果会大大超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也很好地降低了企业创业初期自我开发的成本。

总之,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不应过于追求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所谓的科学化,必须保持较高的灵活性,这是小企业优势的根源所在,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结构、制度等要能够快速地进行调整,以适应业务、战略与流程等的动态变动。当然,小企业很有必要搭建一个战略性的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指导企业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围绕企业目标开展工作。

人力资源虚拟管理不但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出初创期的困境,向规范、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过渡的一个重要手段。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地调整、改进管理中的虚拟部分,明晰、充实人力资源管理框架的内容,把握企业管理机构虚拟和实建的关系、管理业务外包和内置的关系,最终就能使中小企业建立起一套自身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厚金.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危机及其治理[J].企业经济,2006.

[2]姜秀华.刍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J].内江科技.2008.

[3]姚海碧.人力资源规划的现状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

[4]方承武.浅议工作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

[5]李伟.国外中小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经验及其借鉴[J].商业时代,2007.

[6]方晓波.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风险辨识;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272.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过程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1日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靠人发挥作用,因此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资源,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把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有力保障。然而,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更容易受到来自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预期的目标发生偏离,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随时面临风险,一旦对风险处理不当,会造成无法预计的损失。因此,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状况的检测,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预警,进而采取控制措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预警及其过程

预警一词最早来源于军事领域,一般指通过预警飞机、雷达和卫星等工具提前发现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便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后来,预警研究延伸到经济领域,包括宏观经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其中微观经济预警的研究从企业预警原理与总体经营趋势的研究深入到行业预警的研究,再进一步深入到企业职能预警的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就属于企业职能预警的范畴。

风险预警是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因此从时间维度来看,预警的过程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一致,包括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而导致的,企业经营管理损失和企业经营偏离预定目标的可能性。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警研究也要基于以上三个过程,首先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辨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价,最后提出风险管控措施,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风险预警过程如图1所示。(图1)

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辨识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各大模块不可分割,共同支持着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也从各模块中产生,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与风险如图2所示。(图2)

(一)人力资源规划风险。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的一般日常管理工作有很大区别,它是一项具有预见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造成很大的风险。如果人力资源规划的总量不够,企业有可能面临人才短缺的风险,使得正常的用工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最终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如果人力资源的规划总量过大,企业就会招聘大量的新员工,有可能带来人员规模太大的风险,导致人才积压、人浮于事;从人力资源规划结构来看,如果结构失衡,可能造成有的岗位人员过多,有的岗位人员缺乏,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招聘与配置风险。人员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在人员招聘中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由于求职者与企业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中,企业仅仅通过简历和面试很难准确判断应聘者的能力,同时,有可能招聘人员对招聘过程不够重视或者水平不够,难以鉴别应聘者的操守,导致企业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招聘到的员工难以胜任工作。人员招聘过程中,人员招聘不足、人员配置低效即招聘人员与招聘职位不相匹配等类似问题也大量存在,致使企业用工需求得不到满足,招聘人员胜任力低下,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另外,招聘方式不科学、签约人员流失、成本回报风险等方面也值得企业重视。

(三)培训与开发风险。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以及激发员工潜能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期获得相应的回报,但是这种回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员的流动性也可能导致这种培训开发的成果不能为己所用。正因为这样,有些企业对培训不够重视,培训费用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影响人才素质的提升。在培训中还存在以下风险,比如培训前缺乏调查分析,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佳;培训中不计成本,造成培训费用的浪费;缺乏对培训成果的有效动态评估,不能准确了解培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四)绩效考核风险。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一旦企业出现考核不公平时,就会使员工将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工作效率,或者散布公司流言,影响公司形象和业务开展。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目标不明确、考核方法不合理以及考核标准设置不科学等都给绩效考核带来风险。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绩效考核这一环节便形同虚设。部分企业在考核实施的过程中走过场,打分时各个员工不论平时工作如何,都打高分,碍于情面难以区分工作效果,这就使绩效考核失去原本的意义。另外,对考核结果的有效应用十分缺乏,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的常见途径是绩效工资制,但要是企业员工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比重过低,而考核结果又没有其他的应用方式,优秀员工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励,优胜劣汰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五)薪酬管理风险。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高风险区,薪酬总是难以达到员工的期望,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会造成员工不满,离职率提高,核心员工的离职会造成企业业务一段时间内难以开展。薪酬管理风险主要包括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的风险。薪酬水平通俗来说就是薪酬的高低,风险往往来源于薪酬内部的不公平性。薪酬结构风险可以体现在固定薪酬与浮动薪酬比例的确定存在较大风险,浮动薪酬比例过高,会造成员工压力,缺乏安全感,而固定薪酬比例过高则会引起激励作用的下降。

(六)劳动关系管理风险。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相关工作受到更加严格的规范。同时,随着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企业劳动关系管理风险明显上升。企业劳动关系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经营运转和发展,只有保持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使企业获得健康的发展环境。劳动关系管理风险包括用工形式与法律要求相悖导致的法律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程序不合法导致的制度不合法的风险等,任何不合理的操作,都可能引起劳动关系风险。

三、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价

从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测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其本质特性的指标很多,有些是可以量化的,而有些不可以量化,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是难以直接比较且缺乏可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涉及到多因素的综合判断问题,而其中许多因素的影响程度又往往是由人们的主观判断确定的,并且这个评价还存在着结论的模糊性,只能用一个数值区域来表示,因而其评价结论具有模糊性。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多因素、模糊性以及主观评判等问题,因此,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是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价的一个有效方法。其思路如下:首先,收集信息并筛选。这是进行预警的第一步,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所涉及的范围,覆盖面应尽可能广泛,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信息都收集起来,然后对全部信息进行多次分析整理,提取有用信息。第二,选择与确定预警指标。选择尽可能多的指标来描述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然后由专家群体根据一定的方法,比如层次分析法,确定预警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第三,选择合适的预警方法。对于反映企业外部环境的定性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处理;对于反映企业内部情况的定量指标,使用预警信号系统进行预警,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综合预警。第四,确定阈值。根据有关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并结合行业特征确定临界值。第五,报警。根据综合预警结果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对策。

四、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控

通过模型可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评价和预警,从而使企业对模型所反映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和防范风险。为了防范人力资源规划风险,企业要结合企业战略对未来几年的整体用工情况做出预测,包括人员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和结构要求,也包括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策略与相应职能的系统安排,并与目前现状进行对比,进而提出具体性的人员招聘计划,实现人力资源的总体均衡。针对招聘与配置风险,企业应当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做好详细的工作分析;高度重视招聘过程,运用科学的招聘方法;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与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岗位配置。在培训与开发阶段,要深入调查员工的培训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让培训工作真正服务于员工的日常工作。实施科学高效的员工培训开发体制,以组织目标来确定培训目的及内容,重视培训效果的反馈。针对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和薪酬风险,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不但能够减少绩效管理风险,而且能够合理地规避人才离职风险;同时,建立合理的薪酬体制考核指标,并配有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确保考核的权威性;薪酬要保持内部的公平性和外部的竞争性两个特性,满足员工需求。企业防范劳动关系管理风险时,要系统学习《劳动合同法》,并严格执行,避免存在侥幸心理。围绕以上措施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管控,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心德,周晋.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J].商业研究,2006.15.

[2]张兰霞,王俊,张燕,吴小康.基于BP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07.6.

[3]孙洪哲,高春雷.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分析及其对策[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张彦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警与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5]韩媛媛.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管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

篇9

关键词:员工招聘;体系构建;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重视和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而招聘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招聘,可以将新的管理思想注入到企业组织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企业员工招聘体系逐渐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引进,制约到企业的发展。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重新构建企业员工的招聘和管理体系,保证人员的合理流动和补充,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企业员工招聘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缺乏长期的用人规划:人员招聘就是组织劳动力来从获得人力资源。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培养人才时,缺乏远见意识,没有合理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在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制定时,也没有重视培养企业内部人才,在规划用人机制战略时没有从长远考虑。这些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就会不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这样企业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就会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促进企业发展,但是因为没有长期的用人规划,就无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企业的经济利益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是招聘工作没有规范的实施: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都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招聘过程,在招聘过程中,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就会将公司以及工作的有利因素作为交谈的重点,不讨论工作的现实。他们不评论招聘过来人才与实际岗位之间的契合度,这样应聘者就会对公司报有太大的期望。另外,部分企业在招聘之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很随意的配置招聘人员,并且操作程序规范程度不够,这样就会影响到招聘的效果,影响到企业的人才引进。另外,招聘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采用单一的甄选方式,以及存在着较强的主观性,都会影响到招聘工作的效率。

三是录用反馈和评估比较的缺乏:要想提高企业员工招聘的有效性,除了要针对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选拔人才,再就是需要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招聘过程。但是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企都缺乏录用反馈和评估招聘的结果,往往结束了招聘过程之后,就会随机处理掉未录用人员的资料。这样企业就不能实现主动,不能够有效的储备和配置人才,造成企业招聘成本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是招聘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招聘人员是招聘工作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元素,招聘人员的素质将会对企业的人才招聘产生直接的影响。招聘过程是双方互相沟通的过程,招聘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如果招聘人员出现了问题,将会直接损害到公司的整体形象,优秀的人才也会流失。那么招聘人员就需要不断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保持合理的态度,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判断应聘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适应性。

二、企业员工招聘体系构建的重要措施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员工招聘体系的构建工作。只有对企业员工招聘体系进行有效的构建,才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将以往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掉,选择合适的招聘方法和招聘手段,来提高招聘工作的有效性,使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得以正常合理的补充。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一是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科学制定:企业招聘工作属于人力资源的范畴,那么在进行招聘工作时,需要充分结合企业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导着企业人事政策的制定和人事管理活动的实施,那么就需要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科学制定,保证应聘者可以对企业文化进行充分深入的理解。通过招聘计划的确定,可以规范的对新员工进行录取,这样招聘工作就不会盲目进行。要想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基础就是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科学制定,这样可以对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实施成本进行有效的检查和验算。

二是对企业员工招聘流程进行规范:为了对员工队伍结构进行优化,就需要对招聘体系进行科学完善,对企业员工的招聘流程进行规范;招聘人员需要对本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发展战略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对招聘过程中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的职责权利进行明确,选择合适的招聘方式和招聘程序。企业规范的招聘工作流程应该是这样的,人力资源部门对招聘条件进行合理拟定,然后利用广泛的招聘渠道,吸引过来应聘者;对应聘者的资料进行搜集,进行必要的审核,对应聘者与用人部门的用人条件之间契合程度进行判断;如果有多位应聘者,需要经过讨论和考核,将其中最佳的应聘者选出来。

三是重视招聘后的评估反馈:企业可以采取很多种方法来检验人员招募工作的成绩;要想衡量招聘工作的成效,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进行招聘工作后的评估和反馈工作。工作人员评估录用员工质量,总结和评价整个评估工作,针对性评价面试过程中应聘者的实际表现,从而有效检验招聘工作成果和方法,这样可以有效改进招聘方法,对企业的招聘体系进行优化。具体按照这些步骤进行,招聘人员汇总分析这些信息,对各个招聘相关部门的招聘执行资料进行收集;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比如激励机制、薪酬体系的呢过的,对比以往招聘,对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方案,解决过去存在的问题,制定一系列措施来进行应对。

四是不断提高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上文我们已经提到,招聘人员是招聘工作的一个关键,要想提高招聘的有效性,就需要不断提高招聘人员的职业水平,增强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招聘人员熟练掌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熟悉本公司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企业可以采取培训等手段来提高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让招聘人员保持服务态度,在招聘工作中熟练运用考评机制,提高招聘工作专业性和针对性。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员招聘工作将会变得愈加系统和复杂,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对我们电建企业来讲,所需人才的专业性比较强,还要求具有能吃苦的精神和毅力。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就需要科学合理的构建招聘体系,提高招聘的质量和效果,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在企业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肖庆.论企业员工招聘体系的有效构建[J].商业文化,2012,2(6):123-125.

篇10

【关键词】统计调查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 抽样调查 统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C8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统计调查的涵义

“统计”一词是由英语statistics翻译过来的,一般包含统计学、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三种涵义。而“调查”中的“调”,具有计算、算度的意思;“查”,是指查究、查核、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考察和计算的工作过程。

2 统计调查的方式

统计调查的方式多种多样,按调查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其中普查和统计报表制度属于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3 统计调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力资源作为创造企业财富的重要部分,更加是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

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管理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不管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在市场营销方面,市场外部竞争者的销售情况,是营销部门决定销售价格以及销售方式等问题的决定性依据。而企业某一时期内销售人员的销售情况则是下一时期销售人员业绩的一个重要标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应当将环境因素纳入进来,明确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统计调查的方法有多种,根据不同的环境和调查单位本身的特点,在操作过程中也随之变化。因此,不同的统计调查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3.1 统计调查是收集人力资源信息的重要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要运用科学、系统的技术和方法所进行的各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方法包括统计调查。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要在系统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设计调查方案时应注意保证其实用性、时效性和经济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某些重大、复杂的调查课题,往往需要设计出几套不同的调查方案,以便随着调查现场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调查方案。

3.2 统计调查是职位分析的主要内容

职位分析的过程中,统计调查的设计和调查实施阶段是最重要的,要求设计有针对性,一般从工作执行者本人、管理监督者、顾客和分析专家等渠道来获得职位信息。

在搜集完与职位相关的信息之后,就要进入下一阶段,即统计分析。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整理资料、审查资料和分析资料。只有如实地反映出职位目前需要人员的技能和能力要求,才能够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发现职位设置或职责分配上的问题,从而招募到与此职位匹配的人员。

职位分析的方法分为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由于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因此要将有关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保证搜集的信息准确、全面,为信息分析以及职位说明书的编写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统计调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保障

在人力资源规划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统计调查企业的内部环境,统计调查的具体工作主要是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准备阶段实施。主要是要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潜力等进行“盘点”,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工作经历、学历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资料。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现状,人力资源规划才能有效地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3.4 统计调查确保人员招聘甄选的有效性

为了使招聘甄选的方式有信度、效度、普遍适用性和实用性,需要经过大量的统计调查来确定。

在大多数企业人员招聘和甄选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就是对应聘者进行测试,不管是哪种方式的测试,只有同时具备信度和效度,才能为企业选择合适的人才。而测验的信度要通过统计调查不同人员的回答,才能确保应聘者对测验回答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样,测验的效度也要通过统计调查以往通过测试被录用的人员,在其岗位的表现来确定测试是否选择了适合的人选来从事某个职位。

此外,在选择招聘的渠道与方式时,也会根据企业竞争者或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而随之调整。同时,企业内部环境以及员工的需求也是需要统计并纳入决策的重要因素。

3.5 统计调查是员工培训与开发的依据

设计培训计划的第一步是培训需求分析即确定人力资源现有表现与期望目标的差距。需求分析需要对涉及组织、工作和人员三个层面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这三个层面是逐一分析的,只有上一层分析结果是需要培训的才进入下一层的分析,最后确定培训方案。

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关键事件法、绩效分析法和经验预计法等。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用非全面调查法。

此外,培训评估也是依靠统计调查进行的。为了确保培训实施的效果,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是必要的。评估过程中,统计培训后的人力资源绩效与培训前相比较,对此次培训进行有效的绩效反馈。

3.6 统计调查是绩效考核的重要前提

通过统计员工的绩效,参考其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统计分析后的绩效情况可以为企业绩效管理的改善提供资料,帮助企业不断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和有效性,使绩效管理真正帮助管理者改善管理水平,使员工提高绩效能力及企业获得理想的绩效水平。

绩效会因时间、空间、工作任务的工作条件等相关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多维性与动态性,这也就决定了在统计调查了员工绩效的前提下,考核应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次。

3.7 统计调查确保薪酬水平的合理性

薪酬水平主要由企业内部公平性和市场外部竞争性决定了。为了体现内部公平性原理,薪酬制度的设计就必须进行工作分析,这要求对员工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使某一工作内容具有普遍性,即从事这一类工作的人员都有同等水平的薪酬。

薪酬制度的设计同时也要考虑组织的薪酬水平与其他组织相比,是否具有竞争力,即薪酬制度设计的外部竞争性原理。对市场薪酬水平有准确的了解就依赖于薪酬调查,即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薪酬水平有个总体的把握。薪酬调查是企业通过收集信息来判断其他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的过程。实施调查的企业就可以根据调查结果来确定自己当前的薪酬水平,相对于竞争对手在既定劳动力市场上的位置,从而根据自己的战略在未来调整自己的薪酬水平甚至薪酬结构。

4 结语

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来说,应站在统计调查的基石上,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真实情况,认识其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通过统计调查,确保科学决策,有效管理企业和发展企业。

参考文献

[1]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徐国祥,刘汉良,孙允午,朱建中.《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 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