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范文

时间:2023-04-03 01:3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医疗

篇1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医疗服务;医疗保障

 

农村卫生是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我们想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了解浙江省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情况,包括其房屋质量、医疗卫生人及医疗设备的配备、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情况等。希望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浙江省各农村地区卫生医疗组织的基本情况,探究是否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反应农民最迫切的医疗愿望。论证其所作出的有效举措,在浙江甚至全中国是否具有普适性,可推广性。通过对农民意见的收集,农民需求的了解,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我们和老师的努力,促进浙江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有鉴于此,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研究”创新小组于2009年8月1日至8月12日在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绍兴县齐贤镇、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进行了此次社会调查。

一、资料和方法

1.调查对象。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现实中的操作性等情况,本次调查以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绍兴县齐贤镇和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当地居住人(包括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者),当地的乡镇卫生医疗机构服务中心、农村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涵盖的被调查对象具体的个人情况如下。第一,被调查者年龄。18~30岁的占27.0%,31~45岁的占38.0%,46~60岁的占24.3% ,60岁以上的10.3%。第二,被调查者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19.3% ,1万元~2万元的占25.7% ,2万元~3万元的占16.7%,3万元~5万元的占21.0% ,5万元以上的占17.3%。

2.调查方法。对抽样的农村卫生机构和当地居住人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县级卫生人力总量、配置情况、人员构成(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以及当地居住人民的就医选择、药品价格、新农合的参保情况等。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问卷由16个问题构成,询问农民对于卫生医疗机构和新农合的基本看法。问卷的发放、调查、回收均由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研究”创新小组成员实施和完成。访谈主要深入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与医护人员和病人交流,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对新医改的看法。本次调查问卷总数为300份,回收问卷为300份,回收率100%;有效样本量266份,有效率88%。

3.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主要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1.5,利用频数分析、交叉分析,图表操作等手段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

4.调查结果保证。考虑到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当前中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设置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的人力、财力、时间等问题,本调查在设计阶段召开了若干次的小组会议,就所调查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在问卷发放、填写、回收以及数据输入和处理环节中,也遵循了科学、效率的原则。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看病贵——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各地药品价格不一致

医药价格问题事关民生大计,事关社会和谐公正。当前的医药价格过高,医疗改革没有“中立”的领导机构来管理,存在着投入不足、以药养医、流通不畅、广告泛滥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是看小病大病老百姓对于药品价格的一些反应。可以看到,无论小病48.7%,还是大病65.7%都认为医药价格高的占多数、尤其是大病。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医药价格,包括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前面所说的都是药品价格,而生大病的时候,医疗服务价格就显得异常重要,手术费、检查费、仪器损耗等加在一起,就是一笔很庞大的数字。大病药品需要一段时间服用,所以百姓普遍对大病的药品价格抱怨更大,但这并不是说小病百姓基本满意,药品价格过高是百姓很大的一个反应。

丽水是浙江省最困难的市,在这一方面有集中的体现,将近80%的农民认为药价高,这代表大多数低收入农民的想法。有54.3%的人在使用药品中经济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一般的非处方类药品,所以在希望药品降价问题中,非处方类药占据了46%。

篇2

关键词: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制度设计,筹资模式

一、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进入了老龄化时期,65岁以上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已超过7%,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21世纪中国老龄化有加剧的趋势。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三级医疗网络濒临解体,乡镇卫生院1/3基本瘫痪,1/3仅能维持生计,1/3能够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农民抵御重大疾病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造成了我国分明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甚大,国家对城乡间医疗保障制度的安排也不合理,而城乡居民面对的是统一的药品定价和医疗服务费用,造成了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研究表明,医疗消费在中国农村有着奢侈品的性质,农民对医疗存在着潜在需求,但是受到目前收入水平的制约,医疗需求的满足尚处于从属的地位(卫龙宝,2005)。有以问卷形式对中国内地六省310个村庄进行了直接入户方式的调查访问,结果显示,有79.7%的调查对象反映,他们所在村庄存在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岳书铭,2005)。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中国农村的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户数占了很大的比例,该比例在1998年和2003年分别为21.61%和33.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4)。更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不同地区,疾病导致了20%~70%的贫困(jiang ,2004)。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合作医疗制度能够提高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公平性,这一点已经得到研究证实。合作医疗能为大多数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自费看病相比,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花费相同成本的条件下能享受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中国10个贫困县进行的调查,合作医疗覆盖的低收入人群比没有参加合作医疗的同等收入人群有更高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他们的经济负担(个人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也相对低。这表明合作医疗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资金筹集方面的公平性,以及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另外,以历史的观点考察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演进,发现合作医疗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且执行层有历史经验可循,在制度探索方面可以总结经验,少走弯路。根据[2003]3号文件《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规定,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保大病即在农民患大病的时候给予医疗费用保障,防止农民因看不起病而陷入贫困,有利于实现卫生资源在不同收入水平农户之间的合理分配。这种观点认为,农村民众更加关注医疗合作制度对大病的保障程度。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的制度更能提高社会的综合绩效和社会整体福利,同时也是农民当前所需要的。关于保大病还是保小病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所争议,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建议

下面分析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医疗保障模式有悖于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效益。构建简单评价社会总体福利效益的模型:建立三维坐标体系,分别以x轴表示参合的居民人数,y轴表示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z轴表示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在x(参合的居民人数)轴与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轴所构成的二维平面的曲线积分表示社会用于医疗保障的全部资金;在x(参合的居民人数)轴与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轴所构成的二维平面的曲线积分表示q(社会总体福利效益);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轴与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轴所构成的二维平面中,把从消费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的一个额外的数量中所获得的额外的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定义为边际效用,假设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0时,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0;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确定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与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之间的函数关系z=yb,其中(0b,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a/b)b,社会总体福利效益为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在x(参合的居民人数)轴上的积分,q1(社会总体福利效益)=abb1-b.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模式,医疗保障的覆盖面为患大病或住院的参合居民a×b,其中a为患大病或住院的参合居民人数与全体参合居民人数的比值(0q2.结论为实行保小病不保大病的医疗保障模式比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医疗保障模式更能够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效益。

定位于保大病的机制,造成高成本、低效益、收益面过小、制度缺乏可持续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设立了严格的起付线,只有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治疗费用才能纳入补偿范围。而1993年和1998年两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中国农村人口住院率只有3%左右(刘军民,2005)。这么低的受益面显然无法激励农民积极参加,而且这种设置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人们获取以预防、初级保健为重点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在自愿参加的条件下,即使参加以后也会有人不断退出,最后造成制度无法持续。而保小病有利于刺激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同时真正影响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保小病可以有效防止许多农村居民因无钱医治小病而拖延成了大病。

所以,要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考虑我国不同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医疗制度安排,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模式,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实行既保大病又保小病的模式,确保把农村居民中无力支付合作医疗费用的低收入者纳入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当中。

四、筹资措施

从2006年开始,国家提高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的补助标准由目前每人每年从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10元,这样政府给每位农民补助提高到40元,而农民缴费标准不变。然而,即使政府给每位农民补助提高到40元,仍然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医疗保健的费用支出,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医疗保健支出96.61元,其中发达地区120~270元,经济欠发达地区100~119元,经济贫困地区60~99元(王向东,2004)。农村医疗费用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目前民众关注的一个焦点,农村医疗保障费用的筹措成为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瓶颈。

从历史上看,中国农业对工业贡献的主要受益者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市,表现为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以及城市扩张的用地。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市理应成为反哺成本的首要承担者。自从全民所有制企业更名为国有企业后,农民对原有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积累贡献被淡化,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呼吁保护工人权益的同时也淡化了全民中所包含的农民成分。由于国家具有强制力和财政资源的支配权力,所以以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行为主体的工业反哺农业行为的政府反哺,应当是工业反哺农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反哺。有学者研究了政府反哺实现机制和社会化反哺实现机制,认为工业反哺农业应当视为农业对工业的早期投资所形成的历史投资的一种“期权收益”和工商业为获取对农业生态产出的消费而支付给农业的生态建设基金(朱四海,2005)。农业应当获得对工业的历史投资所形成的期权收益以及农民应当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利润分红,同时农业应当为提供生态产出而获得工商业提供的生态投入及生态建设的基金。

农业为工商业提供生态产出,工商业为农业提供生态投入,生态消费者支付生态生产成本,这就是工业化背景下分摊生态责任的基本逻辑、基本思路。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化的进程造成的。工业对农业有负的外在性。工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自然资源耗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种种后果。农业在承受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恶化恶果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补偿。单纯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而言,农业对工业具有正的外在性,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不仅在从事生产实际的农业产品的工作,而且改善了农村和城镇居民共同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农村居民在享受自己创造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并不能阻止城镇居民享受,因而农民无法向城镇居民收取应该得到的生态建设资金,城镇居民无偿地享受了由农村居民生产的良好生态环境。所以应该由国家强制执行这一操作,以实现工商业为获取对农业生态产出的消费而支付的生态建设基金。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村保障制度进程的推进筹集到所缺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中国经济发展的社会总成本,有效解决外在性导致的无效率。当工业对农业存在负的外在性时,工业的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行业边际生产成本,差额就是边际外部成本。工业为了实现行业利润最大化需要行业平均价格等于行业边际生产成本,而有效的生产应该是行业平均价格等于边际社会成本,外在性造成了社会生产的无效率,增加了社会总成本。同样道理,农业对工业的正的外在性也会造成社会生产的无效率,增加社会总成本。所以发展农业必须从过去单纯注重其经济意义向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并重的方向转变,工商业必须为获取对农业生态产出的消费而支付生态建设基金。

社会化反哺机制是对政府反哺机制的补充。社会化反哺就是发挥政府以外制度力量的作用,培育多元化的非政府反哺主体,提供多元化的非政府反哺供给,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反哺需求,实现反哺目标,并对政府反哺进行补充和完善。

篇3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在农村,数量达9亿之多。解决好农村缺医少药问题,保证农民身体健康,始终是中国卫生工作的头等大事。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卫生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纵观近年我国农村医疗改革的成绩,众说纷纭。为此,我们对北京8个区(县)共40个村进行调查研究。

2调研方法与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当地40岁以上的常住村民。由于调查多集中在上班时间,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工作,所以调查对象大多为中、老年人。以下为相关问题的调查数据及现状描述。

问题一:您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调查显示,36.9%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好;54.7%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8.4%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较差,这部分人多进行过如心脏搭桥术、肾脏手术等,或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这说明“防重于治”在农村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问题二:是否能保证每年进行体检?24.5%的被访者能保证每年进行体检,75.5%的被访者不能保证每年进行体检。由此可见,“防重于治”观念在农村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问题三:您或家人身体不适时,会怎样做?调查显示,66.8%的被访者表示身体不适时,会找医生看病;31.9%的被访者表示身体不适时,会自己买药吃,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就医过程繁琐是主要原因,他们表示患有小病到医院就医,既费时,效果又不好,不如自己买药吃;仅1.3%的被访者表示身体不适时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在对待疾病态度方面,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在农村推广开来,更多村民无论大病、小病都会先到医院诊治。由此可见,医疗改革后村民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

问题四:就医时一般会选择哪里?调查显示,12.4%的被访者会选择个体诊所,33.2%的被访者会选择村卫生所,31.9%的被访者会选择乡(镇)卫生院,18.5%的被访者会选择县级医院,4.0%的被访者会选择市级及其以上医院。由此可见,影响村民选择就医地点的首要因素是地理距离,其次是医疗服务质量,而患大病、疑难病的村民更倾向于选择位于市中心的三级医院。

问题五:您对村卫生室或卫生所的满意程度如何?调查发现,25.8%的被访者表示非常满意,32.6%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满意,30.2%的被访者表示一般满意,10.7%的被访者表示不太满意,0.7%的被访者表示不满意。

问题六:您对乡(镇)卫生院的满意程度如何?24.2%的被访者表示非常满意,31.5%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满意,34.2%的被访者表示一般满意,9.4%的被访者表示不太满意,0.7%的被访者表示不满意。据了解,目前农村医生文化程度多是中专和大专(大专很少,中专不多,无医学专业学历者居多)。农村诊所中77.0%的乡村医生接受过培训,有的卫生员和接生员也接受过培训,但是较少。从农村医生培训渠道看,乡(镇)和县级部门的强制性培训居多,在访谈中,很多农村医生认为地方卫生部门强制要求培训的收获不大,认为自己的医术需要提高,但受经济条件限制,很难在学习上投入资金。很多村民表示,自己和农村医生的关系融洽,有病总是先找农村医生,农村医生医治不了的,才会到大医院就诊。从服务态度、便利性及价格方面来说,村卫生室或卫生所都优于卫生院、县级及以上医院。但在医治效果方面,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较差,比不上卫生院和其他更高一级的医院。我们认为这主要受限于医疗设备和医生医疗水平。

问题七:您觉得现在医院的医疗水平与以前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28.5%的被访者很满意现在医院的医疗水平;61.1%的被访者认为虽然较以前有一定变化,但仍需改进;10.4%的被访者认为与以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在调查过程中,村民普遍反映村级医疗机构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医生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就医需要。农村医生只能治疗一些发烧、感冒等常见小病;更高一级医院情况稍好,但仍紧缺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

问题八:您参加了哪种形式的医疗保障?调查显示,87.2%的被访者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1%的被访者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0.7%的被访者有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1.0%的被访者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在调查的298例村民中,43例家中有长期患病成员,25例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较差或者很差。这些村民全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理念是引导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对健康标准的认识、对待疾病的态度等。调查发现,家中没有长期患病成员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也很高,可以看出农民的健康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值得注意的是,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通常是贫困户或者儿女不在身边。

问题九:明年您会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吗?调查显示,93.3%的被访者表示会参加,4.4%的被访者表示不会,2.3%的被访者表示不清楚。据了解,不会参加的被访者均表示不是经济原因,只是认为以后自己的医疗需求不会增加。但是,通过我们与其进行交流,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参加。随后,针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进行调查。仅20.2%的被访者表示村里有相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而且是持续、全面的宣传;49.4%的被访者表示村里只是在投保的时候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18.5%的被访者表示村里从来没有相应的宣传;11.9%的被访者表示不知道村里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可见,上级有关部门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时没有进行足够的宣传,使得部分村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怀疑态度。

问题十:投保有没有减轻您的经济负担?调查显示,2.3%的被访者表示保险费用加重了经济负担;35.9%的被访者表示投保前后自己的生活没有变化;31.9%的被访者表示投保后减轻了经济负担,但效果不显著;29.9%的被访者表示投保明显减轻经济负担。大部分被访者年收入较低,但这并没有影响其参保热情。可以看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题十一:如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您认为自己的医疗需求是否会增加?调查显示,65.8%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医疗需求会增加,34.2%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医疗需求不会增加。

3调研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村很多地区在进行医疗卫生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农民健康质量、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村卫生条件和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乡镇卫生院应根据村民的居住环境和饮食习惯加大宣传力度,指导村民预防疾病,真正做到“治未病”。首先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在农村设立基层医疗保健组织,定期给农民体检,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可以大大节约国家医疗资源。②大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在普及卫生常识的同时,做好主要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使农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2)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高水平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这些承担着农村预防、保健、医疗等工作,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有大量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层卫生机构只有较少的卫生资源,医疗设备落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医疗设备,现有乡镇防保机构面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还比较薄弱,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与农民的就医需求还有很大距离。虽然农村卫生服务供给在不断增加,但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医疗条件较差地区的农民为了看好病,盲目向城镇医院流动,使得这些医疗机构人满为患,加剧了城镇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质量不断下降。同时,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的基层卫生机构因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而门庭冷落,使本来并不充足的卫生资源又被闲置,效益受损。这种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村级医疗服务质量是农民最关心的2个问题。因此,通过农村和城镇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对于缩小农村基层和城镇在资源配置上的差距,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民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改善其生存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4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切实做好信息上报及痕迹资料管理工作

1、严格按照省、市、县合管办的有关要求,认真做好信息报表中的有关数据收集、统计、整理、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每月按时上报信息报表。

2、切实做好痕迹资料管理工作,使新农合材料分类归档。建立会计档案,支付凭单和处方装订成册。筹资缴费登记表、票据管理情况及《合作医疗证》发放情况等以齐全人、表、票、证、钱都一致,痕迹资料整理装订成册,妥善管理,防止丢失。

(二)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管理

按照《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孟合发〔2008〕24号文件)规定,严格执行现场门诊减免和住院补偿,对参合农民群众的医疗费用经严格审核后,按规定的比例给予报销,进行现场减免,严格按比例报销,乡村级门诊45%报销,封顶线200.00元,住院费用设起付线和封顶线,乡镇住院起付线为50元,补偿比例75%,县级医疗机构起付线100元,补偿比例为70%,县以上住院起付线为300元,补偿比例为45%,封顶线为20000元。孕产妇住院顺产乡卫生院每列收费不超过400元,对正常顺产分娩住院分娩每列一次补偿400元,县级医疗机构收费不超过600元,对正常分娩住院一次性补偿400元,难产、剖腹产者按住院处理。并对村医处方进行严格审核。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公示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维护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乡合管办每个季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加大了参合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情况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四)加大宣传力度。把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好、抓实,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农民自愿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群众的就医意识。

(五)2010年的筹资工作

1、我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由分管领导具体抓,负总责,狠抓落实,加强领导并成立新农合筹资领导小组,为做好全乡的筹资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2、我乡于年11月25日召开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动员大会,并对筹资工作组进行筹资前培训。

3、筹资工作中,加强资金及票据台帐的管理,并由专人负责,确保资金安全。

二、存在问题

1、审核人员对定点医疗机构处方费用和县外住院费用报销审核不严格,报销单据装订不规范。在以后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审处方、报销费用。

2、对本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病人的处方和减免情况进行入户核实力度不够。

3、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公示不到位,村医不及时到合管办领取公示进行粘贴。

4、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及业务知识学习、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执行政策有偏差,管理人员计算机业务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5、二次补偿宣传不到位,参合农民群众相关单据丢失严重。

篇5

起因:从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说起

在对某县级新农合定点医院的延伸调查中,审计人员发现部分患者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新农合报销合账中,几乎每个月的凭证中都能看见他们的住院报销单,这引起了审计人员的关注。“这会不会是一些慢性病患者经常旧病复发、长期住院呢?”一名审计人员提出了疑问。于是,审计人员运用AO软件对新农合报销合账进行了分类汇总,挑选了几名住院最频繁的患者作为延伸对象,调出了他们的住院记录等单据逐一查看。结果发现:这些患者的“入院诊断”居然都同一种病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感冒,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众所周知,感冒是最普通的门诊类疾病之一,一般情况下最多不过吊几瓶点滴。怎么这种最常见的小病到了县医院,竟需要住院治疗五、六天才能治好呢?带着疑惑,审计人员对其中一名患者2009年在该院所有的住院记录进行了统计,汇总后发现,该患者全年住院治疗感冒14次,累计住院83天,发生医疗费用7951.3元,获得新农合补助6364.9元。审计组的同志对此感到才分惊讶———要知道,该县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才6054元,而该患者仅治疗感冒的花费就超过了这个数目,如此高额的费用令人瞠目!此外,该患者一年内竟然感冒14次,显然有悖于常理。不难猜测,在这“异常”的背后很可能存在以“小病大看”,甚至“假病真看等等方式套取新农合基金的行为。对此,审计”人员写了一首打油诗,借以调侃上述现象:月月定期患感冒,小病治成老病号。次次卧床需一周,点滴取代口服药。日均消费近百元,八成费用农合报。个人掏钱看似少,唯有医院偷着笑。如此这般“小病大看”、“假病真看”,参合农民究竟得到了多少“实惠”?县乡医疗机构在新农合实施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如果不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新农合制度还能维持多久?这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

延伸:对J县新农合资金使用情况的解析

为进一步了解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情况,审计人员从新农合后台数据库中调取了J县2009年度支出明细数据,并进行了如下一些分析。首先将新农合基金支出按“诊断病种”进行分类汇总,结果如表一所示:支出占比靠前的病种依次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骨折、胆结石症和胆囊炎、肺炎、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下呼吸道感染等。前十大病种支出占到了总支出的44.79%。其中:仅感冒支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感染以及肺炎三项合并)就达941.82万元,占总支出的16.28%。由此不难看出:诸如住院治疗感冒这样的“小病大看”,对新农合基金的消耗是巨大的。接着,审计人员对参合农民住院治疗总费用按照5000元一个层级进行分层测算,结果如表二所示:总费用在2万元以内(1~4层级)的患者占到总数的96%以上,获取新农合补偿占治疗总费用的平均比例约为46%;而总费用在2万元以上(5~11)层级)的患者不及总数的4%,获取新农合补偿占治疗总费用的平均比例仅为约27%。也就是说:参合农民如果患了总费用超过2万元“大病”,那么患者个人要承担七成以上的治疗费用。对于一个年人均纯收入仅6000元左右的县来说,如此补助政策,对“小病”做到了“锦上添花”,而对“大病”的却未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对比以上两组数据不难发现:一方面,大量新农合基金被“小病大看”无谓地消耗;另一方面,“大病”患者的实际负担十分沉重,新农合补偿作用有限。如果能适度调整新农合补助政策,将治疗感冒“小病大看”的941.82万元补助资金,用于补助总费用在5万元以上的“特大病”患者,那么“特大病”患者获取补偿的比例可由目前的24.14%提升至74.98%,人均减负3.84万元。当然,将2万多人次的“感冒补助”取消,转而加大对245户“特大疾病”家庭的帮助,这是舍弃多数人的“小利益”换取少数人的“大利益”的做法,虽然符合“互助共济”的新农合精神,但难免有些一厢情愿。因为在审计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新农合补助的受益面与农民参合缴费的积极性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如果对“小病”不补助,受益面将会变窄,进而导致基金的筹集出现困难。因此,既要扩大参合农民的受益面以确保参合率,又要提高对重、特大疾病的补偿比例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两者很难兼顾。

展望: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仅仅靠新农合政策的实施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目前已开展的各项农村医疗卫生专项进行全面的梳理,明确各自的分工,使之能够更好的相互配合。农民“看病难”究竟难在哪?在审计调查期间,审计人员曾听到这样一段顺口溜———“小病看到县,大病省城见,专家设备真难找,北京上海跑个遍。”不难看出: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中,优秀的医护人员和先进的医疗设施不仅数量上较为匮乏,而且分布极不均衡,这两点正是造成“看病难”的主要原因。医疗设施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县级医院和中心卫生院的硬件水平;另一方面,卫生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专业指导的作用,对医疗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扭转目前先进医疗设施分布严重不均衡的局面,让农民患者能享受到更好、更方便的医疗服务。相比之下医护人员的问题则更为复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不可能像设备那样单纯依靠行政力量进行调配,而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和引导更多的优秀医护人员向县、乡医院流动。农民“看病贵”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药品流通环节存在惊人暴利,“以药养医”的模式未真正改变。其二、农民收入普遍不高,无法承担治疗大病的高昂费用。目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药品流通环节暴利和“以药养医”的问题。可以这么说,药价降不下来,“看病贵”就解决不了。因此,医改在解决“看病贵”这一问题上起着绝定性的作用。至于农民无力承担重大疾病高昂费用的问题,则需通过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加以解决。新农合制度的本质是社会保险,提供的是基本医疗保障,不具备承担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商业保险发展滞后,不能成为社保的有效补充,在这一情况下,新农合不得不承担起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以及“大病看不起、不敢看”的重大责任。但是,任何一种保险都存在“扩大保险范围”与“提高理赔额度”的两难选择。要让新农合为“大病”患者分担更多的经济压力,就难免要削减对“小病”患者的补助力度。而要让“小病”患者的负担不反弹,则不仅有赖于新农合管理部门对“小病大看”、“假病真看”的严格监督,更有赖于医药改革把药品价格真正降下来。对于新农合这种“大病小病、两头难顾”的尴尬处境,笔者提出以下三点改进的意见:

一、引入商业保险,分担新农合大病补偿风险。通过运用现代商业保险成熟、多样的风险控制手段,将大病风险转移、分散、消化,从而降低新农合基金的非常规风险,维持新农合基金平稳运行。

篇6

关键词:新农合;药价;缺乏;满意;现状

一、背景

2009年的8月,笔者进行了农村走访,主要关注农村医疗卫生。在江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已经很少能看见农林牧渔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称之为“社区”的农村形式。简而言之,农民失去了原有的土地,用一种称之为“流转”的方式将土地交给集体,而自己则分到宅基,造起别墅,社区里还配备了相应的设施。笔者走访了吴模村、梅里村、农创村这三个村子。可以说,这三个村这是发达地区农村的几个典型。

二、“新农合”来了

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从人均收入到养老保险,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次关注的“新农合”同样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新农合的到来,到底给农村带来了什么?

(一)“新农合”在农村的接受情况

在笔者走访的3个村子,农民无一例外参加了“新农合”,2009年的政府补贴数额是240元,农民自己出80元。这80元对于富庶之地的农民当然不算什么,但是参加的动机仍然是不一样的。在吴模村,村委会强制大家参与,并且替大家交了80元的个人筹资。而梅里村和农创村,情况就不一样了,同样是强制参与,这80元就得村民自己出了。尤其是梅里村,其村民经济状况是走访的三个村里最差的,村民还是要自己出这80元的合作医疗费,原因何在?

吴模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农村,耕地被高价征用,农民失去了土地,得到了大笔的征地补偿款。由于村里的年龄结构相对老龄化,所以大部分的征地款留在了村委,由集体为大家找一条最适合的花销途径。所以每当有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的事情,就用这笔钱来做,如大额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等。农创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江苏闻名,是其他村子的榜样。村里的财务状况相对很好。农创村虽然说有贫困户,但是一年的救济金多达3万元,这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足够的,所以说,实际上的贫困户是没有的。这样一来,没有人在乎这80元,得到实惠的还是自己。但是,梅里村属于早期发展的新农村,耕地早早被征用,当时征地款不多,村里的领导也没有经验,没有想到社会变化这么大。征地款早早发给农民,大家各自找出路,当时看似很好,但是现在看来情况并不乐观。现在留在村里的人很少了,村委也没钱,主要收入只有村里租给外面厂家的厂房租金,一年60万元左右,仅足够村委发工资。所以这80块钱只能自己交。

(二)村民对于新农合的满意程度

在吴模村,一位患过大病、动了手术的村民表示,他住院花了14000多元,报销了将近60%,他表示“非常满意”。这一大笔钱对于农户来说是大半辈子的积蓄,好在有了“新农合”,要不然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现金来看病。可以看出,新农合的报销机制是很好的,是当场报销,而不是事后解决,这一点符合农民的切身利益。

这次调查中发现,农民手中的现金很少,遇到盖房子、看病等情况,都要向亲戚借钱,能借出钱的不多,且范围广,还钱也是有一点还一点。由此可以看出,报销方式具有很大的便利性。

在梅里村和农创村,笔者没有采访到大病户,得到的是大家对于一些小病的数据。看病配药可以打七折,这个数字听上去很诱人,但是,七折的背后是什么?有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新农合”的售价15.3元,打七折是10.71元,但是,这种药在药店的售价是10.9元。也就是说,实际上只便宜了两毛钱。据村里医生说,“新农合”的药物是从卫生院的进来的,他们自己不能改变售价,也就是说村里没得到好处。让农民不满意的原因还有一点,许多农民的孩子没有留在农村,而是进了城市,找到了好的工作,有了城镇医保,也就是说,爸妈买药,孩子用医保卡去药店买,根本不走新农合这条路。尽管村民对于新农合并非都满意,但是都表示会继续参加。

三、农村医疗困境

(一)医疗器械

在梅里村调查时,该村医生提到了设备缺失的问题。他们看病用的是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医生说他看病时最可靠的就是听诊器,很多大医院靠诊疗仪器才查得出的病,其可以靠听诊器查出来。这里虽然是好事,但是也反映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医疗设备不足。在现在的社会,病情只会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老三样不是每次都可以解决问题的。既然村卫生室是要为几百个人看病的,为什么不能配一些适当的仪器呢?另外,梅里村的医生提到,上级配发的高压消毒锅是坏的,反映了也没有答复;出诊箱的被带坏了还得自己修,上级不下发经费配备。这些都是涉及医疗安全于诊断效率的事情,但是却得不到关注。至于如农创村这样的典范村,条件就好得多,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条件好是因为村里有钱,并不是上级拨款。可见现在对于农村医疗卫生的关注还是不足的。

(二)医务人员结构

这次调查发现,无一例外,医生老年居多,最年轻的54岁。这些都是以前的赤脚医生,现在虽然行医多年,没有出过问题,但是后继无人。其工资待遇也是一个大问题。梅里村的医生给我讲了他的工资结构。月基本工资300元,工龄工资5元/年,医药费达到2000元提成10%,超过2000的提成15%,季度奖金500元。这样看来,其每月工资在1000元左右,仅仅比原来的最低工资标准多点。梅里村的医生表示,其留在梅里村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热爱这里。现在农村卫生院的医生每年进行一次培训,往往是形式大于实际。青黄不接成了现在医务人员的现状。更加糟糕的是,卫生室人员数量直接和村子的经济状况成正比,梅里村只有1人,吴模村2人,而作为江苏典范的农创有4人。资源分配并不均匀,供给和需求并不成正比。

(三)卫生院与卫生室的地位

农创村的村卫生室条件很好,附近的村也会有人来看病。而梅里村所在的松陵镇有一个卫生院,但是大家普遍反应很差。这样一来,卫生院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因为小病在村内治疗,大病就直接去市人民医院治疗,乡卫生院医疗条件一般,级别略比村卫生室高,但是没多少人愿意去,这样的设施是不是有点浪费?还不如把它就近整编入村的卫生室,以提高效率。

以上三个方面是笔者在这次千村调查中所得出的结论,“新农合”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当前我国农村了医疗混乱的现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潜在建设者,我们有责任去深入农村,发现问题,这是改革与建设中的必然。只有敢于发现问题并且想办法解决,才是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四、建议

此次调查显示出农村医疗的不足,因此,只有改革才是出路。

首要问题是医疗人员缺乏的问题。梅里村只有一个医生支撑着村里的卫生系统。现在的年轻医生普遍不愿意去农村卫生院,哪怕是呆在家里待业,也不愿意去农村。不仅仅是因为工资太低,工作环境不好,更是因为没有提升机会。现在医院的年轻医生每个月基本工资一千多元,加上名目繁多的奖金,收入不少,而且只要努力工作,也有很大上升空间。但农村医生,一辈子只能这样,因而望而却步了。其实,江南一带交通发达,容易实现在农村工作,只要待遇好,有上升机会,年轻人还是愿意去的。可以采取一种轮岗的模式,乡镇卫生院定期派医生进入农村工作,尤其是年轻医生,作为进入基层工作的经历。将该项工作经历作为升职的要求之一。工作期间工资不低于同一级别在大医院的医生。由此利用县一级的医疗资源来支援农村。由于卫生院的规模不会变,所以就会多招收毕业生,由此还能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这种轮岗时间可以控在两年左右,时间太长了则会带来惰性,也不利于农村医疗的改善。对于医生而言,进入农村工作,工资没有减少,而且还是上涨的前提,哪怕是采用强制轮岗的方式,也不会有太多阻力,而且当医生深入基层了解当地并病情,也有利于日后在门诊上的工作。实行轮岗的人员安排可以采用就进原则,实现早出晚归,不用在农村住宿,夜间的突发状况可以由原来村里的医生解决。对于发达地区的农村这种办法是可行的。如果是偏远山区的农村,则需要组织医疗队进驻,实行村村互通。医疗队驻扎在一个村,工作范围辐射到周围的村子。这与过去的扶贫工作组差不多,医疗队需要自带医疗器械,达到实行简单外科手术的标准,也是采用轮岗制。在这样的农村,可以采用几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带一批医学院大五的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援加实习的方式。并做出相应规定,如参加了这个项目,今后进了医院则不需要下乡工作。由此做到相对公平。

采取这种轮岗制,可以合理分配农村医疗资源,切实给村民带来好处,加强年轻医生的业务能力,解决就业问题,如此一举多得,可以尝试采用。还可以解决农村医疗器械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即药品价格问题。药费并没有减少,而是通过加价的方式,将集资款重新收回。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发达地区的农民可以承受的起药店的价格,几毛钱的优惠并不诱人,而贫困地区的农民本身就承受不起药店价格,便宜了几毛钱不会带来实际优惠。也就是说,药品其实没有给农民带来实惠。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在经济地位以及某些社会地位上,农民是吃亏的,所以农民应该得到更多的优惠。对于“新农合”的药品,可以找定点企业生产,使用不同的标签,不可以在药店交易,只能在定点医院使用,配发给属于新农合范围的农民。药品全部贴上处方药的标签,只有定点医院或者卫生室的医生开了处方才可以购买,并且限制开药的剂量,进行严格的监管。这样一来,价格就可以大大低于市场价了,并且起到遏制倒卖药品情况的发生。对于一些钻空子的人,则可以通过立法进行约束。

由于医疗资源相对短缺,所以药品可以大量采用中药。对于急性病,西药管用,而对于慢性病,目前仍是大量采用的是西药。在农村,可以尝试使用中药或者中成药。首先农民普遍比较信任中药,其次价格会相对较低,容易接受。现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比较多的症状,梅里村农民药费的支出主要是花在这上面,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中成药,药费也许就会相对减少一点。而且,农村也有使用中药的条件。

五、结束语

篇7

全区乡镇现有卫生院24个,在职员工人数773人,其中在编人员276人,主治医师33人,医师61人,医士118人,卫校毕业生64人,共有病床324张。街镇卫生院最突显的两个特征是:一是全区乡镇卫生院至今没有一名职前本科生,现有的主治医师都为职后大专或本科文凭,高学历医师十分紧缺;二是街镇卫生院人员严重饱和。按标准,一个街镇卫生院配60人绰绰有余,而我区有的街镇如卫生院人数接近300人。全区共有595个村,有卫生室466个,村医837人,其中女村医285人,占34.92%。837名村医中兼计生宣传的有344人。村医突出体现为个体经营居多、且均在家坐诊。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各街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处理,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医疗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村卫生员定期到街镇卫生院领取疫苗,及时接种发放疫苗,儿童四苗接种率在98.6%以上。加强了对孕产妇的系统管理,新法接生和住院分娩率逐年提高。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婴儿死亡率与“九五”同期相比下降27.06‰,儿童死亡率下降到23.86‰,儿童疾病监测工作得到加强。对地方病、传染病加强了重点防治监测,同时配合计划生育部门做好了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工作。街镇卫生院在搞好医疗服务的同时,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指导和监督,提高了农村卫生组织的综合能力。农村卫生网络基本建立,保证了初级卫生保健预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稳定。

二、存在问题

(一)资金不足,设备落后。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得到改善,但由于缺乏培训经费,有了设备也无人操作,造成有限资源浪费。村卫生室缺乏资金垫本,有的卫生室除了接种发放疫苗外,无法开展医疗服务工作。

(二)技术骨干缺乏,卫生技术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全区街镇24个卫生院医务人员中,主治医师占11.9%,医师占22.1%,且人员分散,不均衡,有处方权的少,给各自的工作造成一些影响,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机会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要。虽签订了卫生工作综合目标责任书,但人权、事权、财权关系不畅,考核奖惩难以兑现,调动不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三)村卫生员报酬不均,队伍不稳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由于村卫生员变动大,甚至有的村无村医,特别是徐古边远山区。按国家规定,村卫生员的报酬应由财政支付,但全区基本未兑现,为了生活,99%的村卫生员演变成了个体游医,在家坐诊居多。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村级卫生员的经济收入差别很大,医术高的收入好,但不安心搞预防、妇幼保健工作,差的又无法维持生计。由于培训工作的滞后,许多村的卫生室形同虚设,长期物色不到理想的“接班”人。

(四)村医配置不合理。村级体制改革后,各村在配备卫生员时,忽视了女村医,致使村医中男女比例失调(全区女村医只占34.92%),造成一些村的卫生室特别是妇幼保健工作滞后,有的濒临瘫痪,影响了全区妇幼保健工作。

(五)农村医疗不规范。一是村卫生室不规范。有的村委会有房不分配给卫生室,致使卫生室宿舍、药品、门诊、注射混为一室。二是各街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无行医证和行医不规范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关系,实现农村医生管理、使用、培训一体化。为加强对街镇级卫生院的考核管理,合理配备技术人才,根据卫生部《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街镇卫生机构上划到区级人民政府管理、经费预算指标相应上划到区级财政”的意见,建议把街级卫生院的人事、经费权划归区级卫生职能部门管理,由卫生主管部门对全区的卫生技术人员的考核、使用、培训作出统一安排,实行全行业管理。

(二)完善人事机构。根据《省农村医疗卫生条例》,村级卫生室一村配备一男一女村医的规定,建议我区把卫生员和计划生育宣传员纳入统一管理,采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人员配备上按一男一女配齐,要求具备一定的卫生专业技术,能履行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和医疗服务的职能,使我区的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同步发展。

(三)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加快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结构的调整,根据卫生部“要加强对现有农村医生的学历教育,新进入村卫生室的人员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规定,建议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对农村医生的技术培训力度。一是卫生主管部门采取举办培训班的办法进行培训;二是统筹安排街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到区医院、中医院进修学习,村卫生员到街镇卫生院或区医院实习,不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业务技术。

篇8

一、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发展现状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农村开始实行,过去的集体经济形势逐渐开始瓦解,原有的合作医疗模式由于制度问题无法再执行下去,农民失去了医疗服务的保障。在1980年我国还有70.2%的农村有合作医疗,但是到了1990年这一年全国具有合作医疗报站的农村只占总体的3.9%。在这一段时期内我国多数农村家庭因病致贫,据不完全统计调查一些农村因病致贫的人数占村庄总人数的88%,那段时间的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2002年10月我国政府为了改善农村卫生医疗的困境,提出“要创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且确定了农村合理医疗制度的相关方针,次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工作。三年之后,随着《关于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出台,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2008年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试点。到现在全国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了8.55亿,参合率提升到了97%。

二、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不利于吸引农村参加保险。

由于一些商业保险公司缺乏较高的公信度,再加上社会上一些对商业保险企业的非议,让商业保险得不到农民的信任,部分参与商业保险合作的农民对保险企业的操作存在疑虑,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商业保险在农村医疗合作中的工作。

2.受到政府管理费用的影响。

例如,农村政府支付管理费的委托合同管理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政府定期支付全额的管理费用,不然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工作就难以展开。政府以委托合同的方式托付商业保险企业开展运行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所支付的管理费用难以准时到位,因此,支付费用是否能够及时到位是开展相关业务的主要条件。如果政府的费用不能够及时到位,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进度。

3.不利于商业保险在农村医疗合作中的长期持续发展。

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商业保险与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但是以现在的合作模式,给商业保险企业留下的盈利空间非常之小,一些中小型的商业保险企业甚至会出现亏损的现象。所以,在新农合中引进商业保险,并且还要保证新农合基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让商业保险企业还要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这种情况还得不到有效的证实,需要长时间观察。

三、促进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有效措施

1.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

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业务的税收支持法案,点明商业保险企业在新农合中的位置,创建定时更新的厘定费率的制度,为商业保险企业开展工作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2.推算出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费用,同时保证费用及时到位。

根据现有的人均医疗保险数额,再结合商业保险的相关信息,推算出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所需的相关费用,这项费用的推算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当地的政府单位和监督机构一定要保证经费及时到位。

篇9

关键词:农村;医保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236-02

近年来,医疗保险覆盖面在逐步扩大,很多农民们也都加入到了参与医疗保险的队伍中。投保无疑能给农民们带来巨大影响,在面临高额医药负担时,是真正能够给农民们带来实质性帮助的措施之一。我国的医疗保险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普遍的形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旨在改善农村的医疗现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1 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立足于台州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险情况,以问卷调查为主,以访问调查为辅,以随机选取得椒江的上京村、路桥的士岙村、三门的长浦庄村以及温岭的陈家宅村四个村为样本展开调查,按不同年龄分别发放问卷100份,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因为考虑到年龄太小和太大的村民对农村医疗保险不是很熟悉和了解,因此更加侧重于20~60岁之间的村民的看法和反映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

2 调研分析

2.1 农民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度不高

通过分析调研结果可知,农民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表示很满意和满意的分别为13%和24%,其中49%的人表示一般,而还有12%的村民反映不满意,2%的人反映很不满意;这足以说明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还得不到广大农民的认同,如图1。

由此知道,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在落实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相关部门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宣传严重缺乏

在对相关部门对农村医疗保险的宣传的调查中。呈现出一个严峻的事实。其中55%的农民都选择了选项中的不宣传,有力地说明了相关部门如乡镇政府或村委在保障医疗保险得到落实方面做得不够好,因为宣传不到位,农民对这项制度也就不了解,也就无法信任它,到最后农民是基本享受不到这种保障。

另外,有18%的人反映相关部门是通过海报和传单来宣传的,18%的人表示是通过口头宣传的,并且很多村民反映虽然这是一种最蹩脚也是最原始的宣传,但由于很多村民不太识字(在这次的调查人群中。就有9%的人是文盲。而分别有13%和22%的人学历是小学和初中)所以相比之下这种方式比较受欢迎,也普遍反映效果较好。还有9%的人表示自己村是通过其他一些方式来进行宣传的。

2.3 农村医疗保险中个人所承担费用偏离

农民是一个十分重视既得利益的群体,期望着最少的付出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调查显示,农民期待合作医疗能够报销60%~100%的医药费用,然而截至2004年6月底,全国4194万人次13.94亿元的医药报销费用占筹资总额的46.14%,住院医药费用平均有27.25%得到报销,实际的报销比例与期望的巨大差距使农民心理产生一种失衡的矛盾,直接影响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在对医疗保险个人所承担的费用的合适程度的调查中,分别10%和29%的人分别反映过高和高,占将近50%的比例,47%的人表示基本适合,而只有分别为2%的人选择了低和太低。这足以说明医疗保险中个人所承担的费用偏高,这会导致下面提到的有些问题。

2.4 现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亟待改善

调查结果显示最严重的缺陷是政府宣传力度不够,这个问题已经在上面强调过,所以不再赘述。其次是普遍反映农民的受益面窄,占20%。还有分别为16%、15%和15%的人表示常见病多数不在保险范围内、手续多。成本高以及政策透明度低。前面两个其实也是主要的原因,据我们调研小组的个人访谈来看,很多农民反映大多数常见病都不在报销范围之内,投保就会有点被骗钱的感觉,虽然我们都清楚,医疗保险制度完全是为了能让农民受益而制定实施的,但最后使有些农民得出这个结论便是制度的失败所在了。由图3可以看出,还有都为5%的人表示政府管理力度不够和投保费用高,另外2.7%的村民选择了其他。由此可知,医疗保险制度的瓶颈其实不仅在于制度本身,更在于人为因素,主要是各部门在保障制度良好落实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完善。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其他因素对投保需求得影响来说明,如图2所示,家庭年人均收入对是否参加农村医疗保险投保没有很大的影响。其中除了年人均收入2000元以下的农民表示不参加投保的比表示参加投保的要多,其他的表示参加投保的都要比表示不参加投保的多很多。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收入支出中的比例并不低,医疗支出不仅是每个农民甚至可以说是每个生命个体健康发展必需的,但对农民而言医疗消费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消费支出相比,看病花钱是次要的、随机的,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要农民对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预期支付,是部分农民不会接受的选择。

2.5 医疗保险政策得不到落实是农民不参保的主要担心原因

通过对在调查过程中表示不参保的村民的进一步调查,他们不参保原因的结果显示,如图4分别有10.7%、15%、20%和6%的村民表示担心管理存在漏洞、害怕得不到保险赔偿、不了解内容和程序以及政策不稳定,总结一下,其实就是农民担心农村医疗保险政策得不到落实。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尤其是在对政策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出了状况也不知道该如何去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所以干脆就不拿出这个钱。

另外,还有15%的人表示投保没有足够的资金。这是出乎意料的,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太浅了。只有7.7%和5%的人反映投保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在外务工的医疗费用不能回户籍地报销,这分别是个人的经济原因和政策政策所存在的一点漏洞。

3 措施

针对调查分析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条措施:

(1)重视医卫知识宣传,促进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2)加强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普及医疗保险。尤其是社保性质的医疗保险。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医保改革的意义讲透内容讲清,政策讲准。按国力发展水平,在国力资助下逐步覆盖全民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3)重视疾病治疗标准化指导。如住院天数、医卫服务、高效药物、高效设备、指导价格都应有国内外统计数据反馈给医院及保险机构并对外公布,促进提高医卫效率,促使大病治疗费用下降。

(4)医卫管理部门及保险机构应与消费者保护协会加强对医卫机构的监督,反对一切不正当行为。保证医保费用正常使用。

篇10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我国全民医疗卫生状况质量的整体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应该纳入到财政整体规划当中去。早在十六大中,我国政府就将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作为全面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环节,政府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财政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

二、医疗卫生市场的特点

1.信息的不对称

在当前时代,信息是一种极为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尤其是针对医疗卫生市场的患者而言,他们对信息极度缺乏,这主要包括:何时需求医疗服务、需求的多少以及治疗的效果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的缺乏导致医疗服务开展过程中患者需要承受额外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通常而言,患者想要了解这些信息时只能够向医生咨询,而医生却刚好是该服务的出售者,这就导致了医患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等而导致的问题;就算患者获得了一定的信息,也不能对之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理解,其错误的判断可能导致错误的选择,而这种错误成本是很高的。和其他类型的商品对比,医疗服务具有不可更改性、不可逆转性的特点。根据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当存在新的不对称时,必将导致道德风险的存在,进而形成道德危机。当医疗卫生市场出现这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不对等时,极容易形成医疗服务双方出现道德风险,进而对医疗服务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关系产生影响,导致服务费用的变化。

2.竞争的不完全性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服务过程中很多程度上是医生决定了患者的消费,这包括:住院时间的长短、住院费用的多少以及药物的用量等,这些都是由医生来决定的。由于这种决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整个医疗服务市场自然形成了卖方垄断的情况,出现了一种不完全竞争的问题。而消费者自身也难以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做出判断,他会寻求他人或者是机构对服务提供者的资格做出指导。这时,相关部门就会对整个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设置各种准入制度,诸如职业考试以及职业规范等,这种政府力量的干预导致该行业缺乏必要的竞争。

3.外部性

外部性是由于第三方受到生产某种物品或者是另一方消费等的影响而产生的,诸如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以安全的食品等医疗产品就具有这种特质。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这其中获得益处。以疫苗接种为例,虽然是个人获得了终身益处,但是其也有效的减少了疾病的传播概率,有效的避免了更多的人被感染的机会。而外部性的影响主要是在价格机制的控制范围之外来进行传递的,市场价格不能够反映外部成本。这时,边际成本和边际社会受益与边际个人成本和边际个人受益之间出现了偏离的问题,导致出现私人供给不足的问题,或者是出现消费不足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将导致人群的整体健康状况受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需要政府介入医疗市场的原因。

三、完善农村医疗财政制度的相关策略

1.加大财政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力度

以公共财政投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国家的基本公共卫生支出应该由本级财政以及上级财政共同承担。但是,如果中央财政决策支出将使得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上涨。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的针对对象是全国范围,而不是某个单一的地区。这就将所有的外部性内部化了,加之地方财政税收以及财政收入等方面的制约,难以进行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与建设。这时,政府应该及时的提供最优化的公共卫生财政支出。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该将农村卫生投入纳入到政府的整体预算当中去,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由于随意变动农村医疗卫生投入而导致医疗卫生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确保经费的正常支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农村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总量应该进一步的加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长期强调发展就是硬道理,但是对于“发展”的理解仅仅限于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没有重视其中包含有社会进步的一面。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许多包括公共卫生建设在内的东西。这种畸形的盲目追求导致了政府职能在农村卫生事业中的缺位,尤其是在农村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方面,出现了资金投入逐年下降的问题。

2.对财政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进行优化

在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主要从这样两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