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消防优势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消防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消防优势

篇1

关键词:中职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直对中职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其学生自身的情况,可能是牵扯到社会与家庭原因;另一方面是职业教师没有掌握很好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中职英语的兴趣一直提不上来。

一、中职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差异性大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职业学校在具体教学中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千差万别,有的职业学校甚至还在使用普通高中的英语教材。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中职英语方面的先天薄弱性,这种情况又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中职英语的不喜欢,使得其学习动力不足,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让学生在中职英语方面能力十分微弱。

(二)教学条件的限制

职业学校学生在中职英语方面能力不强,是由于受到教学方面的极大限制。因为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本身并没有那么好的教育资源与条件,而且国家给与的支持力度相对来说又不是很强,中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教学方法不灵活

在具体的中职英语词汇学习中,由于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握其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英语词汇教课过程中没有灵活性,使得学生往往提不起来对中职英语词汇的兴趣。但词汇在其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师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基础,使得后来的英语学习更加的困难。

二、提高中职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

(一)明确职业英语的词汇范围

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明确其词汇范围,根据2009年我国颁布的有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规定,中职学生要在高中阶段掌握200个常用词语和1700个单词。有了词汇的规定范围,并且将各个专业的专业词汇编制成小册子发给学生,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记忆,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相对轻松很多。

(二)加深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和理解

虽然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资源相对来说较差,又受限于各种教学条件,但很多学生对于其不同的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词汇教学过程中,要尝试着向学生讲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通过这些比较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进而轻松的掌握和理解英语词汇。

在教学实践中,能让学生有效掌握英语词汇的同时获得社会及文化知识的认同,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不了解词的内涵的学生是不会理解这个词的意义的,不管他能否读出或者翻译出那个词”,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对词汇文化意义的探讨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例如“Make both ends meet”,如果不了解“meet”和“meat”这个词谐音,并且不知道这个成语的典故和内涵,就不能领会其“收支平衡”的意思,同时也就不能牢固掌握这个成语。既然汉语成渝中根本没有这样的比喻,学生就不会想到骨头的两边都是肉会是收支平衡的意思。通过这个比较词组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这个短语轻松的掌握和运用。所以,在学习英语词汇中,要尽可能的挖掘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三)灵活掌握教学方法

在英语学习中,职业学校学生经常感到词汇多、难掌握。然而词汇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学好英语的必备基础,一个著名的语言学家曾经说过,如果没有语法,人们表达不出太多东西,而如果没有词汇,人们则没法进行表达。所以,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词汇难关,作为职业学校英语老师其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在向学生传授英语词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话题来启发学生,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而探究语言就是一个主要途径,在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告诉学生语源,让学生了解不同词汇的出处和来源,因为语源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非常丰富,有来自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的;有来自神话传说和文学著作的;有来自自然科学和商业金融的,教师可以用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例子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语源,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搜集有趣的的话题、故事及各种典故,并将其充分的融入到课堂中,使得原本让人感觉乏味的英语词汇变得富有色彩和充满趣味,如此方能激发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通过比较,掌握词汇的构成规律

词汇教学中,将音、形、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汇进行比较,分析其特点,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

1.音、形、义比较

通过了解语音和拼写的关系,把音、形、义、等方面通过相似之处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包括:同音、同行、异形词,同形、异音、异形词,同音、异形、异议词,同义、异形、异音词,形近音近词,字母不发音词六个方面的比较。

2.同义比较

学生最容易混淆的难点就是同义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运用比较法找出异同点,帮助学生弄会词汇的具体含义,如学习“fetch”时可把“bring”“take”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配上相应的句子或短文:“My mother asked me to bring my apple to my home ,but I forgot to take them when I returned home ,so I have to fetch them”

(五)通过联想强化记忆

按照词汇与词汇的不同关系,联想可分为: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相似联想和词缀联想。

篇2

【关键词】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优势,制约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科技发明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中国大陆第一。开放型经济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但与经济发展态势相比,广东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以及创新成果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社会服务不仅指高校通过人才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间接方式促进社会发展,更指高等学校利用自身优势和自身的资源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投身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研究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优势与制约因素,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对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地方高校的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优势

1.地方高校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作为地方发展的“文化源”,地方高校在以培训、专家讲座、会议交流、课外实践活动等多渠道多方式与社会交流及合作的同时,首先对地方文化建设起到了基础和先导作用。其次,地方高校通常也是地方文化遗产的研究者,其研究结果对该地区有关产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同时由于自由研究的角度,使得地方高校能以清醒的理念成为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者,以其在公众中的影响力避免地方政府或相关单位以发展经济的名义过度开发文化遗产的短视行为,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2.地方高校在培养本地区所需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地方本科院校多数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专业设置是长期以来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选择结果,地方高校对本地区经济状况、市场需求比较了解,其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同时在目前人才流动频繁的情况下,培养出的人才也能相对较长时间地为地方经济服务。经济发展产生新的人才需求时,地方高校的专业转型能力强,有利于培养紧缺、急需人才。

3.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在与地方经济及文化建设的对接方面有独特优势。地方高校与名牌、重点院校相比,在科研水平、科研人员层次方面有明显弱势,承担国家课题及重点项目的能力有所不足。但由于承担的研究项目很大一部分是省级市级课题及横向课题,这些课题多数与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研究成果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用价值。

4.地方高校在社区和园区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地方高校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以各种方式灵活地为社区提供服务,国内很多地方高校开展的为工农业生产解决技术、管理和法律等问题的社会服务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显示出地方高校在这方面的潜力和优势。在园区服务方面,我国由高校牵头的大学科技园的数量不断增加,在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大,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度虽有不足,但是部分地方高校的特色学科在园区服务能力上并不逊色于重点高校,辐射面广,为地方高校的园区服务也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方向。

5.地方高校在参与本地区政府重大问题决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大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有些地方政府聘请高校专家为顾问,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区重大问题。地方高校是本地区专家学者集聚之处,有熟悉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态势并具有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超前眼光与意识,可以帮助地方政府避免短视行为。

三、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制约因素

目前影响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

1.社会观念制约了地方高校的服务功能。对国人来说,门第观念、等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眼光都盯在985等重点高校,而不管重点高校在某些技术开发方面的能力是否真的比地方高校强,名校效应在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观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也使得地方高校不能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2.不良社会风气扰乱了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正常的合作。这个问题在地方政府及国企与地方高校之间比较突出,有些时候,在一些技术开发项目的竞争中,人情关系往往比技术力量更占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高校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部分地方高校也存在着专业基础弱、应用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应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影响了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社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地方高校的社会作用。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在人才培养及技术实力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注重实用与中端技术,后者注重理论与高端技术,如果社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在很多方面,地方高校可以发挥重点高校发挥不了的作用。

4.一些地方高校仍未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有些地方高校仍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办学状态,学校和时候之间存在隐形壁垒,仍在松散地、可有可无地扮演社会服务角色,这也与政府未能很好地建立与地方高校的合作与对话机制有关。而部分地方高校与社区的关系还存在盲点,主要表现在学校与周边社区界限分明、基本脱节,文化氛围有较大差异,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形成缺陷,对地方文化建设的作用受到削弱。

5.地方政府的引导和培育作用尚未完全发挥。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一些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作用认识不够,把社会服务还看作学校的单方面行为,缺乏大力扶持和对这项工作的统筹规划与指导,忽视了对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培育。这种情况也进一步造成了学校和社会、企业等相关机构的技术分隔,学校的创新成果游离于企业和市场之外,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篇3

组织实施

根据当地卫生局、教育局文件,与学校及幼儿园取得联系,确定接种时间,拟定实施方案。中心成立预防接种工作小组,确定人员,明确分工。

宣传发动

向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发放预防接种知情同意书,说明接种疫苗的名称、目的、要求、注意事项、禁忌证、接种时间,二类疫苗要求家长填写接种自愿书,决定是否愿意接种,以确定需接种人数。通过电台、网络、报纸、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扩大影响面,将预防接种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站点设置

每个接种点至少准备三间房屋,一间为登记、接种室,一间为接种后观察室,另外单设一间接种反应处理室,以免因恐慌心理造成。接种室要求光线明亮,每室要有醒目标示,观察室要贴温馨提示,如接种后请留观30分钟,无反应时方可离开。

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张贴以下提示:①预防接种工作流程;②接种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接种方法、作用、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③二类疫苗要公布服务价格;④接种服务咨询电话。

根据学校、幼儿园接种人数的不同,配备相应的接种人员:现场组织员1~2名,负责与校医、班主任联系,通知接种学生,负责现场的组织协调工作。现场记录员2~3名,由社区全科医生及防保科医生担任,负责询问应种学生的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过敏史、疑似发热者测量体温,有禁忌症者做好相应记录,对接种学生做好核实、登记工作,接种完后负责数据的汇总与上报。现场接种员4~6名,由取得相应的预防接种资格证书的护士担任,负责对应种学生进行接种,两人一组,一个负责接种,一个负责药物准备,以提高效率。现场急救员1名,由临床医生担任,负责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保证接种的安全。所有在场接种服务人员,接种前均应接受相关培训,熟知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接种后的各种反应,发现问题,能迅速及时有效的给予处理,这是做好安全接种的根本保障。

安全注射

开始接种前,接种室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室内准备接种台,接种前后均要用消毒液擦拭台面,接种时台上铺设无菌治疗巾,形成一个相对无菌区域。

准备好接种用物,如治疗盘、75%酒精、注射器、砂轮、棉签、锐器盒、污物桶、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等。

备齐抢救物品,1:1000肾上腺素针剂、抗过敏药物及其他常规急救药品、糖水、充满氧气的氧气枕等。中心配备的急救车随接种小组出发待命,以备不时之需。

接种人员按要求穿好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每完成一名学生的预防接种,即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双手,免交叉感染。根据药物,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与深度。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使用后的针具毁形后放锐器盒内,接种完毕,将医用垃圾与锐器盒一同带回中心,按要求处理,接种室地面用1:500mg/L含氯消毒液清洁消毒。

冷链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要求,进行疫苗冷链储存、运输和监测。中心根据接种学生人数,领取疫苗,按2~8℃要求存放于中心冰箱,并做好收发登记工作。根据当日上午或者下午需接种学生人数,将疫苗用冷藏包运输存放,保证冷藏包内温度2~8℃。接种点疫苗现配现用,保证疫苗的质量。

讨论

本文总结近年来在2所中小学校及5所幼儿园,开展群体性预防接种,所采用的临时接种点的设置与管理方法。结果,通过科学设置临时接种点和规范管理,共计接种12306人次,无一例接种事故发生。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有时会对学生进行群体性的预防接种,以获得相应疾病的免疫力,在学校及幼儿园设置临时接种点,只要做好了组织实施、站点设置、安全注射、冷链管理等环节管理,进行群体性的预防接种,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篇4

7月22日凌晨,海淀区学院路道路工作组巡防队员在巡视道路时发现,持续的暴雨使社区管辖范围内的北京语言大学东门南侧便道发生了大面积路面塌陷。巡防员立即将这一情况汇报给学院路街道办事处主管城管工作的副主任刘件。

刘件赶赴现场后发现,道路塌陷面积由于积水的冲刷从20平方米逐渐扩大至约40平方米,坑内积满了泥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一旦行人不慎掉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塌陷两侧是电信井和污水井,抢险情况比较复杂。

紧急时刻,街道发动学院路道路工作组力量,拉好警示线并安排网格巡查员在现场盯守,联系工作组内交通部门对事发地段实行交通管制,同时先后协调街道的1台防汛应急水泵、区养路队的4台水泵及北京通信集团1台水泵进行抽水。然而在抽水的同时,其他地方继续冒水,塌陷区域也有扩大趋势。网格工作组迅速与北京语言大学联系,从前端污水井抽水并堵住出水口。

就这样,在市政单位、街道办事处和学校共同努力下,10个小时后,塌陷坑内的水基本抽完。

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实行的是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加强责任人之间的沟通协调。网格化管理制度能够及时服务于老百姓,提高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这便是智慧海淀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海淀区经济和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何建吾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智慧海淀建设旨在切实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是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化。”

智慧城市是契机

快速处理突发事件是网格化管理工作呈现出的良好效果之一。除此之外,在日常社会服务管理中,网格化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1年10月下旬,展春园安居物业公司以解决防火问题为由,对展春园29号楼南侧的轻型结构房私自进行改造,影响到29号楼住宅采光,引起了居民的激烈反对。

网格团队成员严春兰及时向展春园网格格长白英汇报了此事,白英先是到场安抚情绪激动的居民,并把他们劝离了施工现场。

与此同时,白英还组织网格团队成员查找这栋轻体房的建筑历史以及规划局相关审批文件。当所有的材料、文件摊在安居物业公司面前时,他们无话可说。最终,在二级网格、城管监察的共同努力下,安居物业公司拆除了施工的脚手架,运走了砖、沙、水泥等施工物品,此事得以圆满解决,也获得了社区居民的好评。

“因为有了网格,我们跟周围单位的联系也多了,要是换做以前,事情不可能这么快解决。”说起网格化给社区管理服务带来的方便,白英有一肚子的话,“以前大家都是各做各的事儿,平时没什么联系,出现问题时各单位之间沟通不畅,协调起来也特别困难。”

自从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实施城市管理网格化工作之后,居委会主任变成了网格格长,工作起来越发高效。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志平的话说:“是网格化把大家的力气都捏到一块儿了。”

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时,海淀区就已经开始网格化管理的探索,并结合自身特色建设自己的城市管理体系。两年后,在北京建设智慧城市之际,海淀区也加快了智慧海淀的建设步伐。

如今,学院路街道以社区和主要道路为单位,将地区划分成31个网格。将城管、安保、卫生、工商、律师、志愿者以及物业等地区单位的力量全部纳入网格。2012年8月1日,网格化社会管理系统开始在四个社区试运行,真正实现了社会力量的“多方参与,共同协调”。

在何建吾看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契机,在智慧城市的带动下,政府开始下决心着力解决此前信息化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何建吾说:“自信息化建设开展以来,海淀区应用了很多信息化系统,但系统之间普遍存在着割裂的状况,原本能够为老百姓服务的系统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居民感受不到信息化带来的生活便利。而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整个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思路。”

据何建吾介绍,2011年海淀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约2700亿元,占北京市的67%,约为全国的七分之一,这个领域中比较好的企业都集中在海淀,这是海淀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优势。另外,海淀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要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因此,海淀区定下了自己的建设目标: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四智一高”,即智慧政务、智慧园区、智慧城区、智慧家园和信息产业高地。

物联网优势

要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物联网的应用,而海淀区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方面的基础使其在物联网的建设和应用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仅仅半年前,海淀区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试运行初期,海淀区公安消防支队(下称海淀区消防支队)一天之内收到辖区联网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误报火警信息和故障信息就可能达到上百次,但是现在这种误报火警信息每天被控制在个位数,故障信息也逐步减少。

这一切得益于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3月11日,位于海淀区复兴路47号的天行健综合写字楼传来火警信息。消防物联网前端感知设备立即把火警信息发送至海淀区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分中心,监控分中心的值班人员接到信息后立即调派辖区中队的紧急服务车出警。

海淀区消防支队队长柳国忠亲自随警出动。经过现场核实,发现该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混乱,烟感自动报警系统维保质量较差,同时该单位在未经消防部门备案的情况下私自进行装修改造,致使触发报警。柳国忠当场要求消防监督人员对该单位擅自装修施工部位进行查封,责令其限期整改,并予以处罚。

篇5

作为护航世纪工程建设的现场监管“主力军”,大桥海事处始终坚持“为港珠澳大桥建设提供优质安全服务”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进度的新形势,及时转变监管思路,转移监管重点,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智慧海事动态监管系统,积极从单一“维护施工建设区安全保障”扩展到“维护桥梁区安全保障”。大桥海事处根据大桥建设水上交通安全保障实际,实施一条桥轴线、两条施工水域边界线、两条监管水域边界线和两条预警边界线七线;划定“施工水域、桥梁监管水域、预警水域”三域。针对隧道沉管浮运与安装、承台和大型钢箱梁运输及吊装以及航道航路调整转换等重点工作,将辖区划分为54个监管单元网格,其中一级红色风险网格6个,二级黄色风险网格15个,三级白色风险网格33个,为实现监管力量的精准投放和合理分配,力争以有限的监管力量发挥最大的监管效能,打造服务大桥建设海事监管升级版,为全力做好港珠澳大桥建设水上交通安全保障工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临近春节,春运工作已经拉开大幕,港珠澳大桥也在有条不紊的施工建设当中,智慧海事动态监管也在无时无处不发挥其“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智慧海事动态监管应用实施工作是广东局、广州局今年布置的重点工作,代表了海事监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是实现海事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大桥海事处围绕大桥建设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新形势,将推进智慧海事动态监管应用实施工作作为推进“五精海事处”建设的重要抓手。大桥海事处根据广州局关于做好辖区春运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的要求,同时依托智慧海事动态监管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严密组织。大桥海事处高度重视水路春运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将保障安全作为水路春运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本辖区实际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统一部署2016年春运期间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组织成立了以处长为组长的智慧海事监管领导小组,制定推进计划,明确责任人。海事处领导深入一线,亲自带队,加强春运工作的督查检查,确保责任落实到位。筹备并着手开展智慧海事监管劳动大竞赛,结合在“海趸1550”的“夜校讲堂”加强内部的学习研讨和广州局对大桥海事处执法人员智慧海事动态监管工作督查与考核,有效促进了全处现场海事执法人员对广东智慧海事监管服务平台和广州综合监管系统的熟悉使用。

二是科学布局,营造严管氛围。推进智慧海事动态监管应用实施工作是营造严管氛围的重要手段。大桥处辖区是珠江口的咽喉要道,是粤港澳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每天船舶流量超过4000艘次,航经船舶种类多,航线纵横交错,高速客船航线密集,安全监管的任务十分艰巨。通过动态监管系统,“标绘”虚拟大桥,划定“警戒区”,大力推进落实船舶进出大桥施工水域报告制度。以“双线预警”的电子巡航监管模式为船舶安全通行伶仃临时航道、青洲航道、龙鼓西临时航道以及高速客船临时航路提供服务,有效规范了船舶流,做好大桥建设施工的水上交通安全保障工作。同时通过推进落实监管专室24小时运转,使用动态监管系统轨迹查询等模块功能,加大对超航区、不按规定开启AIS等违章船舶的查处力度,以全天候监管践行“全面履职”的要求,着力营造现场严管氛围。

三是优化配置分工,提高监管效能。一方面结合海事处“三定”工作,将大桥处通航管理科、海巡执法大队、船舶监督科和政务受理科四个部门在“海趸1550”合署办公,分设2个工作组负责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的日常海事监管服务工作,即:以现场巡航执法为主要职能的现场巡查组,以VTS专室值班和智慧海事监管为主要职能的电子巡航组,为智慧海事监管的推进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深化“远程监控有专台、近程监管有专室、现场监管有专船、责任落实有专人”的监管模式。

四是提高研判能力,加强协作。春运开始前,大桥海事处集中力量对辖区施工船舶开展安全大检查。春运期间,加强与大桥管理局、大桥管理办、渔政及沙角处等兄弟单位的沟通协作,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等多个专项行动,共同打击各类水上交通违章违法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水上交通安全环境。

五是多渠道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安全的宣传工作是春运工作的重要环节,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全面、及时、客观报道水上春运工作中难点问题,通过制印派发安全宣传单页、企信通、VHF等手段,引导施工人员积极参与到水上旅客安全运输工作中,自觉抵制乘坐不合格交通船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是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增强内部安全意识。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制度,合理安排人员值班。做好VTS、CCTV、VHF、AIS和船艇的维护保养工作,保障监管、信息化等系统正常运行;及时做好现场人员的调配工作,为春运安全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加强“海趸1550”、“海巡09076”、“海巡09097”、“海巡09086”的消防安全管理,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消防救生演习,切实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七是强化对高速客船的动态监管。对高速客船临时航道来往的高速船舶提高提醒频率,对不按规定航路、超速等违章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对重大安全隐患及时督促船舶经营人,落实安全主体责任,限期整改,并安排专人跟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

篇6

关键词:新时期;消防装备;建设

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隶后,贯彻授旗训词精神,看齐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主力军、国家队”定位,树立“全灾种、大应急”理念,在面对紧紧围绕灭火救援这个中心任务的过程中,消防装备建设应该坚持实战实效导向,在队伍战斗力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围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链条职能任务大幅拓展装备建设发展,是未来消防装备建设发展的总体方向。

一、目前消防装备建设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社会经济与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此产生的消防安全隐患也大量增多,城市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大型生产企业等一批易发生大面积、立体型、人员群死群伤等特大灾害事故也急剧增加,消防队承担的任务日趋复杂,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全年出动总数高位运行,应急出动任务繁重。且随着消防队伍的改制转隶,新组建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履行的职责使命更加光荣,承担的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任务更加艰巨。全新应急救援理念的提出对于灭火救援的时效性、覆盖面、综合性的要求提高,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挥更大程度地依赖于消防装备,传统的装备器材已难以胜任国家队、主力军的要求。消防装备的集成化、信息化、模块化成为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消防装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装备缺乏统一性和通用性。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我国消防装备的生产和配备厂家多、品牌杂、型号不统一,且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这导致了消防设备的通用性降低,成为影响作战效能发挥、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瓶颈”。基层采购消防装备时未形成统一规划,通常购自不同厂家、不同标准,导致使用、训练、维护无法相互更换,售后维护保养出现断档情况。此外,横揽全国,已配置的消防装备标准呈现小地域性,装备配置的不统一不通用就难以形成高效的跨区域大空间联合作战,这与国家队、主力军的总体要求相悖。(二)消防装备缺乏综合性和智能性。根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2020年消防救援工作要点》的任务要求,需要消防队伍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这包括对整个消防队伍的人员、车辆、物资、装备、社会联动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而目前队伍内部各部门各自为战,各练一摊情况较为突出,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联动,这不仅是作战部门与保障部门之间,保障部门之间有时也是泾渭分明,在智慧城市这一大的科技理念的主导下,智慧消防作为其中一个模块,也成为未来消防救援队伍作战的智囊和决策辅助,而目前我们的队伍在如何运用好人工智能这一块尚属空白,需要加快步伐予以填补,这样才能与当前应急救援任务相匹配,与现代化、综合性的战斗力管控衔接。(三)消防装备缺乏集成化和模块化。根据消防救援队伍救援灾害类型的不断拓宽,救援装备专业性不断深入,装备配备的种类日益繁多,为达到能够处理大规模、跨地域、长时间、高强度、多领域的应急救援任务,模块化和集成化的科学装备配备成为完成任务的有效保障,在此次疫情处置上,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快速建立,包括各类方舱医院的搭建都得益于模块化的设计和储备的方式,这样的模式同样适用消防领域,目前模块化装备以模块消防车为承载,按照不同专业队器材需求,配备了地震、水域等装备器材模块,对于科学的配备还需要进一步科学研判。(四)消防装备缺乏专业化和精细化。消防救援队伍主力军与国家队角色的转变,对于消防救援队伍灭火救援能力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救援专业化要求也随之提高。根据灭火救援实战的情况,要求我们成立了高层建筑灭火救援队、地下建筑灭火救援专业队、大空间(大跨度)灭火救援专业队、化工火灾事故灭火救援专业队、交通、水域、地震灾害救援专业队等专业队伍,但是目前除了水域和地震救援专业救援队部局明确了人员和装备器材的配备标准外,其他专业救援队的装备配备没有具体要求,各总队只能按照实际情况配备,若出现跨省、地区增援的情况,必定会出现装备器材无法通用的尴尬情况。另外,按照现有标准水域救援队专业器材配备为8类74种,地震救援队标专业器材配备为8类77种,但只是种类确定,具体参数没有要求,很有可能导致出现品牌型号不一而不通用的情况。

三、消防装备建设发展方向

(一)加快消防装备统型节奏步伐。一是开展现有装备摸排建档。对各支队现有装备厂家、型号、外观、技术参数等方面摸底清查,汇总建档;同时,组织消防专家并结合各支队实际情况广泛开展针对性调研,认真听取基层一线官兵的意见,如哪些需要统型、哪些亟需统型、统型内容是什么、技术要求有哪些、如何开展统型等,提出支队装备统型规划,按程序、有步骤地稳步推进统型工作,并将调研结果及时反馈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实践建议。二是加快总队采购集中化进程。笔者所在总队目前对各支队采购的装备参数进行集中论证,这已经是迈出消防装备统型的重要一步,但是根据部局《关于加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统型工作的通知》要求,省级总队应该对于装备进行集中采购,配发支队,由于各支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良莠不齐,资金争取情况不同,各类灾害事故集中点位不同,应该建议个人防护类装备由总队级单位进行统一采购,灭火救援类装备可由总队审核论证后各支队自行采购。三是建议加快修订统型标准。目前我国消防装备只有灭火防护服和抢险救援服部局已下发统型标准,还有14种装备器材下发了统型征求意见稿,尚无正式文件下发,建议部局应该按个人防护装备——灭火装备——抢险救援装备的顺序逐步建立和修订统型标准,在标准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外形尺寸、接口形制、通用配件等装备统型问题,引导装备生产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制造阶段就开展统型工作,从供给侧着手解决装备统型问题。(二)开展消防装备物联网络搭建。面对当下严峻的救援任务,时限精细化、迅捷化、智能化联动战力效能是消防救援发展的大方向,装备物联网这一概念的引入,可以很好地的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的技术手段,将“智慧”与“消防”深度融合,实现战斗力感知,多维度研判,多元素联动、多层面管理。物联网技术与消防装备管理的深入结合,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使相关设备的管理与使用效率更高,实现智能化管理与调度,避免人工管理出现的失误。以一个装备物联网平台为依托,通过对支队所有在用和库存的装备器材和车辆进行镭射标签捆绑,将其信息录入系统,即可对车辆装备进行基础信息掌握,动态追踪,数量统计等多方面功能,实现日常装备物资的全生命周期可视化、智能化,提升管理效率,对于灭火救援现场物资调拨摒弃传统的数量统计和人脑记忆,而是通过大数据平台,综合火灾种类,交通状况、车装位置,物资状态等交叉因素综合分析,自动生成联动保障方案;同时能够汇总及融入社会化联动保障单位信息,充分发挥整体联勤保障优势,从而提升作战效率。当然智能物联也同样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管理与培训,促使其快速掌握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提升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还需要与供应商建立良性的售后服务关联,对于软件定期升级,指导相关人员做好装备物联网的优化升级工作。作为未来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建议部局能否将其运作模式与原理与现有部局研发装备管理系统深入融合,真正使软件服务于工作,更加的智能化和具有可操作性。(三)深入消防装备模块体系建设。消防装备模块化的建设,与重大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故等应急救援实战密切相关,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民群众在灾害中的损失。在模块类型设计上,我们可以设置建筑火灾装备模块、石化火灾装备模块、地质灾害救援装备模块、山岳救援装备模块、水域救援装备模块、现场指挥部装备保障物资模块、生活保障模块等。在模块器材选配上,应该遵循实战需要的原则:作为火灾扑救现场装备的补充,重点考虑“常用的、消耗大的、特殊的、随车器材未配备的”装备;地质灾害、山岳和水域救援模块定位为主战装备,随作战人员第一时间出动,第一时间展开,装备配备应满足一支专业队完成基本救援任务所需的装备配备。以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为支撑,分层级、分类别对消防员防护装备、灭火救援器材、消防车辆等进行统型,努力减少不必要的装备型号规格,不断提升标准化、系列化、通用配备和管理水平,为灭火和应急救援提供有力装备保障。在模块运输中,应采取自装卸式集装箱、小型标准化模块运输箱、标准化航空运输箱、无伞空投储液罐、救援背架、便携式推车、多用途电动搬运推车、电动液压叉车和无人机等多种装卸方式和运输手段,实现航空、铁路、公路等多样化装备模块化运输,形成配备、储备、运输和投送“全链条”保障模式,打通救援现场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四)加快专业救援器材标准出台。按照目前实际情况,应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完善已经有种类标准的水域、地震救援队器材的具体参数。建议部局应该统一标准参数,现在中国国家地震救援队、蓝天救援队、专业的国际救援组织等救援经验丰富,好使好用的器材可以借鉴,建议部局能够配备全国救援队一部分示范性器材,各省可参照部局配发的示范性装备器材采购,自上而下的开展器材统型;第二步对尚未有装备器材标准的专业救援队研究所需装备器材种类,逐步研究参数配置,用专业的器材武装专业的队伍,提升专业救援队的作战效能。同时应该适时组织作战训练的研讨会、比武竞赛等活动,通过实际切磋与探讨,对于效能较高的装备器材交流和汇总,让装备真正的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服务于实战。

参考文献:

[1]潘德禄.关于加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统型的几点思考[J].应用科技,2017,(9):288.

[2]黄磊.简述消防装备模块化体系建设——以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为例[J].今日消防,2020,(4):27-31.

[3]费波.消防装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家,2016,(4):49-50

[4]谭智.消防装备管理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26).

篇7

产业链规划

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对实现东莞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除了能够实现生产过程在时间和空间、数量和质量上的精确控制,还能减少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传统制造企业借助RFID、EPC 等物联网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降低库存、减少消耗、提高效率,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进而促进各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达到各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东莞市推动物联网产业在传统产业当中的应用,将会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产生更强的关联和带动效应,使得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发生变革,产业边界日益交融,不断创造新型商务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衍生新的产业形态,推动服务经济加速兴起,有效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据了解,东莞市已经初步形成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基本形成以标准研究、部件制造、系统设备及集成、网络运营、终端产品和应用服务等环节为主体的产业链体系。根据东莞市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东莞物联网产业项目总投资30多亿元,物联网相关产业累计工业总产值合计245 多亿元,工业增加值近60亿元,税收总量近10亿元。

《东莞市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东莞规划》提出,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800 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家,机器对机器(M2M)应用终端数量超过500 万台。同时,在物联网建设过程中,东莞传统产业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系统集成及服务收入及传感器、RFID等高端产品销售额显著上升;企业结构趋向合理,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联网中小企业,引进及扶持一批具有竞争优势,技术领先,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物联网骨干企业,争取引进和培育若干具有较强自主开发能力,较大生产规模,销售收入超 10亿元并在行内具有较强影响、能带动一大批相关配套企业发展的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

重点区域引领

在广东省发展物联网整体规划之下,初步形成的物联网产业集聚区是加快“智慧东莞”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西部等4大物联网产业聚集区。东莞因在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城市有较深厚的积累,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比如东莞的松山湖“新一代物联网通信”、虎门港的“智能港口示范”、石龙的“物联网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石碣镇的“物联网电子元器件”等一批集聚区日趋成熟。

在“智慧松山湖”试点建设中,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超强海量运算能力,建设松山湖物联网创新技术服务、物联网通信产业园区及无线网络示范园区,提高松山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松山湖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将重点联合松山湖新一代通信企业及科研院所,以建设云计算、无线通信和空间地理为突破口,加快新一代物联网通信建设,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与产业服务相结合,并加快高端通讯终端和网络设备产业化,创新物联网运营模式。而松山湖无线网络示范园区的建设,开展 4G 网络试点建设,建立国际IDC 中心,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及应急指挥平台、地理信息平台、国土房产管理平台、智能消防系统、高新区资源管控平台、智慧安防等系统开发建设,提升园区的管理服务能力,使松山湖成为集技术支撑、产业服务、应用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物联网示范园区。

此外,东莞在信息化升级过程中,还以“智慧制造”为突破点的物联网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示范工程,逐步在长安、大朗、虎门、厚街等专业镇形成集聚,依托各镇在五金机械、毛织、纺织服装、家具等制造产业中的优势,以生产制造智能化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高智能化的“ 智慧制造” 应用示范项目,推动物联网与制造业相结合。率先在各专业镇的企业中实施各项物联网应用工程建设,实现在线制品识别、零部件跟踪管理、关键工具管理、内部物流管理等功能,实现混流制造解决制造业品种多、小批量生产的问题,最大限度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市内各特色制造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达到物联网应用广泛普及的目的,进而带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 两化” 深度融合,实现制造智能化。

物流电商服务

根据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信息化推进科负责人的介绍,东莞是珠三角中小企业最为活跃与集中的区域之一,在广东劳动力和产业双转移的重大变革特殊时期,东莞将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打造智慧物流、智慧制造、电子商务。

篇8

IT巨鳄介入智能建筑

最近在IT行业发生的一些兼并,对智能建筑行业是有所震动的。

谷歌在2004年收购交通分析、地图分析,2008年Map卫星升空,提供谷歌 Earth,2013年收购Waze地理定位。2007年谷歌开发基于Linux的手机安卓,2012年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操作系统。2012年收购QuickOffice移动办公应用。我们现在说移动互联网的影响,早在2007年谷歌就已经具备这样的条件。2009年谷歌收购视频压缩,2010年收购视频系统平台、GIPS视频与音频压缩,2011年收购Green Parrot Pictures数字视频,2011年7月收购人脸识别。跟我们有交集的就是安全防范系统,早在好几年前谷歌已经具备进入我们安防系统的能力。2012年10月,谷歌收购面部、手势辨识公司,2013年收购神经网络云计算等等传感器公司,还收购了风力涡轮发电公司。2013年收购法国系统优化。特别是2014年谷歌用32亿美元收购一个非常不起眼Nest公司,它是生产智能恒温器的公司。

分析其收购历程,不难发现谷歌已经完全具备进军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的技术条件。

在我国,小米注资iHealth,两者联手推出定制版智能血压计。阿里云也与海康威视达成战略合作……现在整个行业已不是孤立的世界,而是IT业进入智能建筑领域的滚滚洪流。

IT对整个行业的渗透,分析一下可知国外主流平台的发展历程原先都是私有的,最后都在上层。安全防范系统从第一代的模拟到第二代的数字,一下子上升到数字安防系统,。在建筑智能化领域,过去二十几个系统都是自成体系的,现在面对这种形式怎么办?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影响

如今大家已深深卷入移动互联网,这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

目前我们只是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趋势,移动互联网要大规模取代智能建筑的各个系统,目前我认为不可能,它只能说是渗透,因为它带宽还不够。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点是用户体验至上,能够定位搜索和提供精确数据库功能的服务,必定将手机提升到改变世界的境界。市场占有率使得企业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议价资格,业务创新能力则决定了自己的实力。

在智慧城市方面,移动互联网对智慧旅游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智慧旅游的服务模式看,它建立了游客、政府管理部门、景区运营商和旅游服务商的联系,我们通过移动终端对游客、导游,支付电子的票券等都会产生根本的影响和发展。

无中心、扁平化的架构

如今,物联网也在和智慧城市相结合,清华大学有一个团队研发了一个网格式、扁平化的结构。实际上这是一个模仿架构,在平面是一张网,楼层还有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是每一个节点的六位联系,所以它是一个网格式的像魔方一样的架构,用通俗的话说,我们现在25个子系统是独立的,是垂直的结构,上面是IBMS或者BMS的一个平台,下面是25个系统或15个系统,是垂直的架构。

随着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把原来25个垂直系统完全摧毁,形成一个扁平系统。这种扁平的系统和线性的所有规范都是矛盾的,所以要实现是五年还是十年现在不清楚,但必然是一个发展趋势。

现在硬件嵌入式系统的成本越来越低,按照清华大学的理念,每个房间一个节点,另外主要的核心设备,例如BA的冷源,可能是冷源一个节点,冷冻泵传输系统一个节点,冷却泵传输是一个节点,由于是这样的网格结构,分布式的计算就可以发挥威力了,我们原来都没有采用分布式计算的优势。

我们现在的消防系统在将来肯定会打破。现在的消防系统,我们很难确定火的发生点在什么地方,逃生的人也不知道朝什么方向逃,而通过分布式计算,我们就可为正在逃生的人指出最优的逃生通道。又比如人流量,现在是视频技术的一大问题,采用分布式计算就能够解决,因为某个入口进去一个人,要不他就是待在这个房间,要么就是相邻的出口出去,因为这是高度相关的,通过相邻的节点相关性计算,我们就很可能得到准确性的人流量。这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明了扁平化的物联网架构最后会产生很深的影响。

能耗监测系统的发展

现在全国大概投资了五六亿在建设城市一级的能耗监测系统,上海已经建成17+1的区级平台和市级的平台。现在已经获得了大数据,但是这些数据仅仅用在能耗的监测上,而且主要是电量的监测。而美国曼哈顿的一张地图可以描述每一栋房子、每一个区域人流的密度,美国的警察局根据能耗的密度确定重点治安的对象,所以我们现在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城市能耗监测系统将来会向综合治理发展。

能耗监测平台与能量管理平台两者在标的、业务层次、数据类型和采集频度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未来建筑能耗监测中心则必然向能量管理平台发展。

近年来,国内开发的与公共建筑能耗有关的监测平台至少有一百多种,其中97%是能耗监测平台,而不是能量管理平台,原因是全社会对于建筑节能的认识和技术储备目前还没有到达建筑能量管理的高度。政府一级能耗监测平台应该以获取实时、可靠的建筑用能设备统计数据、进行能耗总量分析、获得各类别公共建筑的用能基准为目的,优化建筑用能的宏观管理,针对单一建筑或建筑群的能量管理平台通过对用能设备系统的能耗计量、分析、诊断和决策,达到降低能耗和优化控制管理的目的。

发展分布式微能源

据悉,我国如今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欧美之和,占全球近三成,我们现在都是集中式的能源,今后的能源分布会有所改变。欧洲是在绿色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丹麦分布式能源占60%,荷兰占50%,美国虽然以集中能源为主,但是它要求在海外的军事基地,必须要有分布式的微能源。

篇9

关键词:无线城市 总体框架 发展策略 智慧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7-0000-00

1发展愿景

1.1 无线城市含义

“无线城市”就是在一个城市范围内,通过合理部署无线网络和有线宽带,使每一个人随时随地,使用任何能够接入网络的终端,方便快捷的上网,享受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无线城市”继“水、电、煤、气”后被称为“第五类公共设施”。

1.2 无线城市应用

无线应用是指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和各种终端随时、随地、随需地获得与政务公开、公共事业服务、个人生活等相关的各种城市服务信息;同时,借助智能管道、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电子商务等技术,为政府和行业用户提供城市信息化应用。

从无线应用这一层面讲,无线城市自身并不是一个业务,它是多项应用的集合,通过集成多项应用为用户提供服务。

2总体框架

围绕“1张基础网络、1个平台、4项技术,多项智慧应用”的总体框架,逐步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如图1所示。

2.1基础网络

(1)GSM/TD-SCDMA/TD-LTE/WLAN/有线宽带,多种网络支撑无线城市接入;

(2)基础网络业务能力:短彩信、飞信、WAP、GPRS、流媒体等;

(3)新业务网络支撑能力:位置服务、支付、二维码、RFID等。

2.2无线城市平台

涉及到无线城市平台的所有信源,均需互联到无线城市平台。同时,对于涉及到无线城市平台多个信源的聚合类服务,通过无线城市平台进行承载。

2.3“四项技术”支撑无线城市应用

(1)智慧管道实现通信网络的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区别服务,区别收费,并在终端和应用之间,可以智能实现资源优化,以实现精细化运营与管理;

(2)云计算为无线城市提供有效的业务承载模式和计算能力,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标;

(3)物联网使无线城市延伸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而无线城市让物联网的信息获取随手可得;

(4)移动电子商务与无线城市相结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

2.4智慧应用,构建真正的“智慧城市”

智慧应用主要包括智慧政务、公安、民生、环保、健康、交通、物流、文化、旅游、城管、电网等行业应用。

3发展策略

3.1网络平台策略――网络立体覆盖

为了能真正实现“完全自由接入”将通过“2G+3G+4G+WLAN”的立体覆盖构建无线城市。发挥2G、3G、4G、WLAN网络的各自优势,扬长避短,满足“无线城市”的应用需求。2G网络主要用于承载语音和低速数据业务(小于200kbps),实现全地区的广覆盖;3G用于承载中低速率数据业务(200kbps到500kbps),实现城区及重点乡镇的连续覆盖;4G主要用于承载中高速率数据业务(500kbps到1Mbps),实现密集城区的连续覆盖;WLAN主要用于承载热点区域的静止/游牧型高速数据业务(大于1Mbps)。

3.2产品管理策略――做好产品规划、强化产品管理的多环节交互

构建产品规划体系,规避多业务间松耦合状态所带来的弊端,推动全业务的有序发展。

(1)通过外部环境(经济、客户需求以及竞争)分析,确定无线城市发展的方向;通过内部能力评估寻求发展的瓶颈以及推动力;

(2)通过制定科学可执行的产品规划目标和路径,推动多业务之间的纵深协调发展,同时做好相匹配的资源优化配置;

(3)强化产品管理流程,强化无线城市推进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交互,推动无线城市业务的良性运转。

3.3商务模式――丰富收入来源,促进产品健康发展,图2所示

(1)探索多种商业模式,丰富无线城市的收入来源;

(2)初期以前向收入为主,在平台聚集规模之后,逐步考虑广告、代办费、酬金、分成等后向收入模式。

3.4推广模式――政府主导、产业联盟推荐,图3所示

以政府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充分整合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系统建设商、内容提供商等价值链各环节,共同推进无线城市规模发展。

(1)成熟行业。针对教育、农业、城管、公安、金融等成熟行业,应深化应用,实现客户价值提升;

(2)成长行业。针对政府、电力、航空等成长行业,应通过案例复制,加强客户覆盖促进规模推广;

(3)孵化行业。针对医疗卫生、社保、汽车等孵化行业,应制定方案,实现行业应用零的突破。

4智慧应用

4.1智慧政务

由政府牵头,实现政务网站“掌上化”,城市应急广播及信息统一。基于无线城市平台,实现无线视频会议、无线实景招商及无线视频回传。

4.2智慧交通

整合公共停车场资源,建设智能停车系统,实现停车场查询及预约。提供公交站点、公交车线路、行车路线、地图及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多种公共交通信息查询。通过公共车辆GPS定位、电子站台、公交出租一卡通等,将乘车方式由“被动等待”转化为“主动预约”。市民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公交车的实时位置并设置预约铃响提醒,定点定时预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站点视频监控,实时动态上报公共自行车租赁信息,提供租车还车便捷服务。

4.3智慧健康

建立市民健康系统,通过短信、手机WAP等方式,实现专家门诊预约、历史健康档案调阅、共享跨医院检查诊疗结果等。同医院合作,开展无线视频监控实时看护等,如:新生儿父母及家人可通过手机视频观看婴儿在育婴房里的状况。远程实时监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通过手机等通信设备传送到附近的监控监督中心和装有特定软件的终端上。

4.4智慧电网

将远程的监视、遥控、防盗、消防、报警联网系统和监控无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可以基于无线、有线网络进行远程的监视、遥控和图像传输,又具备通常联网报警网络的功能。

对用电企业、单位和个人用户,开展手机短信提醒业务,如电费催缴、停电提醒、线路抢修提醒以及用电安全小常识。

4.5智慧民生

(1)公共事业类。配合城市亮灯工程,实现对全市路灯的远程管理、控制、排障服务,达到保障城市照明安全、节能减排效果。利用本地移动手机作为传感终端,对市民行为进行动态分析。在防空演习、自然灾害、紧急事件时,实现有组织和自觉主动人员撤离。市民通过无线城市随时随地查询家里的最新水费、电费、煤气费等账单详情,并提供历史账单随时查询。市民随时随地查询每月最新的公积金、社保、医保等详情。

(2)生活服务类。通过无线城市平台为各社区提供咨询服务、家政服务、生活用品配送、社区信息、城市预定服务等。满足用户咨询、购买和交易多种金融产品的需求,用户除办理银行业务外,还可以方便地进行网上买卖股票债券等。将用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进行绑定,通过手机短信息、语音等操作方式,为拥有银行卡的用户提供方便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和快捷的支付渠道。

本地电视节目接入无线城市,市民随时随地通过“掌上移动电视”流媒体观看电视。

4.6智慧文教

一体化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包括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图书馆系统、食堂消费系统、智能水控电控系统、机房管理、考勤管理、门禁管理;校园弱电解决方案、无线LED系统、校园监控系统。以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主阵地,建立完善网络视频教研平台,开展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发挥专业教研活动优势。通过手机短信,老师将孩子在学校的健康状况、学习成绩、日常表现、考勤情况、每周和期末评语、学校的动态和通知等直接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家长可以上行短信与学校老师进行互动。

4.7智慧公安

为公安民警提供可随身携带的移动警务终端,通过移动APN专网可访问公安内网,不仅实现查询和录入人口、车辆及防控数据信息的功能,还可结合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单兵信息终端,使公安民警按照指挥中心的调度,完成各种任务。在发放的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上加入电子标签,然后在各道路的治安监控点安装电子标签读取器,只要将读取器读到的标签信息与摄像机拍摄的车牌进行比对,即可判断该机动车是否为套牌车。

4.8智慧环保

智慧环保主要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包括空气监测、水质监测、噪声监测等。

4.9智慧物流

全面建设覆盖物流园区、企业的有线、无线通信网络,为各企业使用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无缝上网通道。以RFID传感技术为手段,建设智能仓储示范项目。

4.10智慧旅游

通过无线城市平台,定时将各景点、酒店、旅行社等旅游统计数据上传至旅游主管部门,进行旅游企业经营分析、旅游行为分析、旅游资源动态配置、旅游告警、应急疏散及旅游联动分析。促进各旅游景点的信息化发展,与景点合作推出二维码电子门票。通过电子门票系统,可实现景点旅游人员数量的实时统计。并将各景点游客接待数量等情况通过监控指挥中心LED显示,让管理层及时掌握景区接待情况,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数据。依靠手机的便捷性和网络的广泛覆盖性,摆脱电脑网络的束缚,打破时空的限制,旅游者随时随地查询旅游信息。

4.11智慧城管

以城市综合管理执法业务系统为核心,实现综合执法信息平台与无线城市平台互联,实现执法办案、执法监督和执法服务各环节全过程的信息化,便捷执法信息及时通报。

5 结语

本文针对无线城市发展规划,阐述了无线城市发展愿景、总体框架、发展策略和智慧应用,为无线城市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不断进步,智慧应用将进一步深化,无线城市将升华为智慧城市,使得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更加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品质生活。

参考文献

[1]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10,11.

[2]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中国信息界,2011,03.

[3]王静远,李超,熊璋,单志广.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综述.计算机研究及发展,2014.01.

篇10

 

21世纪,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着信息超载、信息爆炸等严峻问题,这使得图书馆的变迁步伐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迅速。智能图书馆或智慧图书馆(下文除有特别说明外统一采用智能图书馆)正是在这样的人类社会变革和剧烈的信息环境变迁中从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概念和实践中逐步变化而来的。作为继数字图书馆之后的新一代图书馆,智能图书馆综合了感知智能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能化[1], 为人们提供智能化的感知、环境、管理和人。而智能图书馆的智能化感知、环境、管理和服务需要借助情景感知技术才能实现。

 

情景感知技术通过传感器和 iBeacon 基站采集及用户主动输入等方式获取原始情景信息,并对原始情景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应用可以理解的高层情景信息,进而提供相关应用。

 

作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信息处理技术,情景感知技术有很多种,本文把能够以独立形式存在的一项情景感知技术称为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包括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 RFID 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NFC(近场通信)技术以及苹果公司近年研发的 iBeacon 技术都是单元情景感知技术,而各个单元情景感知技术都有各自的发展过程。相应的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按照一定的技术目的和相应的模式 [2]组成具备不同功能的情景感知系统。因此,按照发展阶段,情景感知应用可以分为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应用阶段(孤立地应用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尚未开发应用情景感知系统)、情景感知系统应用初级阶段(开发应用具备简单功能的情景感知系统)和情景感知系统应用高级阶段(开发应用功能强大的情景感知系统)。

 

目前,在智能办公、旅游等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已经成功开发了若干具备一定功能的情景感知系统,情景感知应用已进入了情景感知系统应用初级阶段。但是,在图书馆领域,情景感知应用尚处于以 RFID 技术为关键技术[3]的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应用阶段,众多的其他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尚未推广应用到图书馆中,这限制了图书馆向智能化感知的方向发展,更难以使图书馆提供智能化的环境、管理和服务。因此,图书馆要实现智能化的感知、环境、管理和服务,关键是开发并应用情景感知系统,通过系统来整合相关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发挥集成优势。然而,尚未开发出成型的针对图书馆的情景感知系统。因此,在借鉴其他领域情景感知系统开发案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针对智能图书馆的情景感知系统框架,并描述了系统在图书馆中应用的场景。

 

1 智能图书馆与情景感知技术的理论关联

 

1.1 情景与情景感知

 

目前关于情景(context)、情景感知(context-awareness)的定义较多。国内通常也使用情境或上下文一词。因此,情景感知也称作情境感知,上下文感知。目前广泛使用的是 Dey 对情景和情景感知的定义:情景是用来描述实体情形的任何信息,其中实体是指在人与人、人与应用以及应用与应用之间的交互过程中,与这些交互操作相关的任何人物、地点或物体;Dey认为普适计算环境中使用情景的应用,不管是用台式计算机还是移动设备,都是情景感知;如果一个系统使用情景来提供相关信息和 / 或服务给用户(相关性取决于用户的任务),那么该系统是情景感知系统[4].

 

1.2 智能图书馆

 

目前关于智能(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学界观点大致分为几个类别:

 

(1)智能图书馆是应用了智能技术的图书馆建筑,“是高新技术 ( 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 ) 与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5]该观点又演变为“智能技术+ 图书馆建筑 + 数字图书馆”[6],后来该观点逐渐倾向于服务与管理,认为“智能图书馆通过 CPS 来实现智能化的服务和管理”[7].

 

(2)强调智慧图书馆的可被感知性,即“智慧图书馆综合了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1].

 

(3)认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物联网和图书馆数字化,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智慧图书馆 = 图书馆 + 物联网 + 云计算 + 智慧化设备,它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8].

 

(4)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智能化技术和智能化服务管理的结合体,技术上要体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性,服务管理方面则要展现绿色环保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且尽可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不难发现,以上四类观点中对智能图书馆的阐释都包含有情景感知技术。无论是强调技术还是侧重于服务与管理,亦或是聚焦于可被感知性、移动性等要素,智能图书馆都必须建立在以 RFID 技术和各类传感器技术等情景感知技术获取图书馆的用户、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情景信息,并在情景信息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形成智能图书馆智能化环境、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的基本框架上。

 

2 情景感知的应用

 

2.1 情景感知的应用实践

 

情景感知已在许多领域有了应用,包括旅游、智能办公、智能家居、医疗卫生等领域。计算科学领域也在研究情景感知技术应用,尤其在移动计算、可穿戴计算、普适计算、人机交互等方面[9].随着传感器技术、RFID 技术等单元情景感知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开展了在智能办公、旅游等领域的情景感知系统项目研究,有的项目已经形成体系并逐渐开始商业应用,典型的项目包括 ActiveBadge、Active Map、Cyber guide、Easy Living、Smart Classroom 等。可见,在智能办公、旅游等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已经开发成功了若干具备一定功能的情景感知系统,情景感知应用已进入了情景感知系统应用初级阶段。

 

2.2 情景感知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前景

 

在图书馆领域,国内外已有许多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应用了 RFID 图书管理系统,将 RFID 技术应用到了自助借还图书、馆藏管理、门禁系统等方面,大幅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程度,比如国外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和国内的深圳图书馆新馆[10]. 但是,RFID 技术仅仅是一种单元情景感知技术,众多其他的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尚未在图书馆中得到推广应用。

 

总体来看,在图书馆领域,情景感知应用尚处于以 RFID 技术为关键技术[3]的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应用阶段。由情景感知在智能办公、旅游等领域已进入情景感知系统应用初级阶段可知,许多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因此,开发针对图书馆领域的情景感知系统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已不再难以解决。本文认为,可以开发针对图书馆的情景感知系统,通过情景感知系统整合相关的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发挥集成优势,以促进图书馆向智能图书馆转型。

 

结合开景感知系统的案例,可以发现,将低层信息处理与高层应用开发分开,通过引入框架来处理原始情景信息的采集、推理等以降低系统开发难度是目前通用的做法[11].因此,构建框架是开景感知系统的关键。

 

3 智能图书馆情景感知系统的框架构建

 

关于情景感知系统框架的研究很多,目前已有大量的情景感知系统框架,如 Gaia 是基于通信中间件上的系统框架,Aura、ACAI 都是基于多的框架,Active Campus 是基于客户 /服务器架构的框架,CAPNET 是支持移动多媒体应用的感知计算框架,SOCAM 是面向情景感知服务且包含基于本体的情景模型的系统框架,CASA 是具有安全保证的情景感知系统框架[11].

 

通过借鉴众多系统框架,本文将智能图书馆情景感知系统框架分为三层,分别是情景获取层,情景处理层,情景应用层,框架如图 1 所示。

 

3.1 情景获取层

 

情景获取层位于系统的最底层,主要功能 是 通 过 无 线 传 感 器 网 络(Wireless SensorNetworks,WSNs)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NFC 技术和 iBeacon 技术等情景感知技术获取原始的情景信息,并对情景信息进行初步处理,然后提供给上一层做处理。

 

WSNs、RFID、NFC 与 iBeacon 是四种各具优势的互补的情景感知技术,可以在图书馆中组合使用。

 

WSNs 包含多种传感器,可以感知、获取许多类型情景信息,并可以覆盖整个图书馆,但是单个节点价格适中且寿命短,标示和识别能力较弱。因此,可以用 RFID 或 NFC 标签代替部分节点以节省成本,与 iBeacon 基站结合使用以提高获取用户情景信息的力度。

 

RFID 可以应用到图书馆很多方面,包括:RFID 标签代替条形码作为图书标签;应用到自助图书查询、自助借还图书、自助扫描、自助打印、自助复印、自助充值与自助缴费等自助业务、门禁系统中;协助馆员对图书快速编目、分拣、盘点、查找、定位和顺架。

 

NFC 向下兼容 RFID,可以看做 RFID 的演进版本,并且相较于 RFID,NFC 具有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保密性和安全性高等特点。

 

但由于推出时间较短,加上前期的标准之争,在国内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国外,主要应用于移动支付等领域,在国内图书馆界尚未有应用实例。但在国外已有应用,奥地利城市克拉福根和日本饭能市已将 NFC 标签成功用于图书馆中[12].因此,对于已应用 RFID 技术的图书馆,可以引入 NFC 对 RFID 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尚未应用 RFID 技术的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应用 RFID 或 NFC 或两者结合应用。

 

iBeacon 基站在获取用户情景信息方面效果优于 WSNs,而且续航时间长,可以与 WSNs结合使用,共同获取用户的位置、轨迹等情景信息,以保证更好的效果;可以向用户推送个性化的情景信息,如借书到期信息、讲座信息、培训信息等;可以实现厘米级的精确室内导航,优于 WiFi 室内导航效果,从而指引用户快速找到所需图书或指引用户到相应位置。

 

总之,在情景获取层,结合 WSNs、RFID、NFC、iBeacon 等情景感知技术,可明显提高感知、获取原始情景信息的效率。情景处理层对原始情景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后,按相应的数据格式和要求提交给情景处理层处理。

 

3.2 情景处理层

 

情景处理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功能层,包括情景信息处理、情景解释器、情景管理器三个主要模块[9]:

 

(1)情景信息处理: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把情景获取层提交的情景信息转化成规范的情景信息,该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情景建模过程。目前有很多情景感知系统框架采用了各种情景建模方法,但是大部分情景建模方法适应的情形并不相同,缺乏普适性。对情景建模的研究按时间可以分为早期的键值对模型、中期的重点域模型和近期的智能模型。

 

近期的智能模型可以归纳为基于对象角色的情景建模、基于模式标识的情景建模、基于空间的情景建模、基于本体的情景建模、面向对象的情景建模、基于逻辑的建模、高层次的情景抽象建模、不确定性的情景建模这八种建模方法。鉴于要筛选针对情景处理层的建模方法,所以首先排除针对高层模型的高层次情景抽象建模和更适合高层模型的基于逻辑的建模。基于情景信息的繁杂性和海量性等特点,情景建模方法要满足可理解性、时效性与时序性、存储性与查询性、关联性、推理性、可分布式、应用性、维护性这八个要求,基于此,本文对剩下的六种建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表 1 所示(“+”代表该属性较好,“-”代表该属性较差)[13].由表 1 可知,在可理解性和应用性方面,六种建模方法差异较小;在其他六个属性方面,六种建模方法差异较大。综合比较,在这八个属性方面,面向对象的情景建模最为优秀。因此,面向对象的情景建模更适合作为图书馆情景感知系统的建模方法。

 

(2)情景管理器:该模块主要负责对情景信息和系统的管理,接受用户自定义的情景信息规则,并存储到情景数据库中。该模块可以整体地设置和管理系统,并直接操作和管理智能图书馆内的设备。用户可以通过手持设备连接到情景管理器,对系统情景信息规则进行设置和修改。

 

(3)情景解释器:该模块包括情景数据库和情景推理引擎两个子模块。情景数据库用来记录历史情景信息和用户自定义的情景信息规则,这些规则从情景管理器中读取并存储在情景数据库中。这些规则作为情景推理的依据,供情景推理引擎使用,推理结果会反馈给情景数据库,作为历史情景信息存储起来。情景推理引擎用来将低层的情景信息转化为高层的情景信息,是情景处理层的核心模块。该模块整合经过情景信息处理模块处理过的情景信息,利用用户自定义的情景信息规则和历史情景信息进行简单的情景推理。

 

3.3 情景应用层

 

情景应用层位于情景感知系统顶层,该层提供人机交互接口,从情景解释器中获取高层情景信息,根据情景推理的结果提供智能化的环境,为管理者提供智能化的管理,并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服务。

 

4 情景感知系统对于构建智能图书馆的价值

 

基于上述的情景感知系统框架,可以开发智能图书馆情景感知系统。而当开发并应用成熟的情景感知系统,即情景感知应用在图书馆领域处于情景感知系统应用高级阶段时,智能图书馆会产生巨大变化,可以从环境、管理、服务这三个角度来描述。

 

4.1 智能化的环境

 

智能化的环境包括智能的照明系统、智能的温湿度控制系统、智能的消防与安保系统等[3].智能照明系统通过在馆内部署大量的光敏传感器,实时采集各个区域的亮度信息,根据光线的强弱,可以自动打开、关闭窗帘,并调节灯光的亮度;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通过在馆内部署大量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监控各区域不同点位的温度、湿度,并根据人体适宜的温湿度对空调进行自动调节;智能消防系统通过在馆内部署大量烟雾传感器和视频监控系统,对各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在第一时间自动开启喷淋系统灭火,并及时通知管理者和消防部门[14].情景感知系统使馆内各种设备更加智能化的运行,从而优化了人力和物质资源的配置,降低了能耗和成本。

 

4.2 智能化的管理

 

智能化的管理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图书管理、用户管理。行政管理方面,借助情景感知系统,馆员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并从许多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比如开关灯、空调等设备。图书管理方面,可以为图书贴上 NFC 标签,以简化图书的编目、分拣、盘点、查找、定位、顺架等工作。用户管理方面,通过用户的情景数据库来获知其历史记录,从而分析得出其阅读偏好,进而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统计分析所有用户的情景数据库,以改善馆藏结构等。此外,内置 NFC 芯片的智能手机或者可穿戴设备,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下文统称为智能设备)已经代替了传统的借书证,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智能设备办理许多自助业务。

 

4.3 智能化的服务

 

借助情景感知系统,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服务。按照用户进入图书馆的流程及主要的需求,常见的情景感知服务包括:

 

(1)注册服务:当新用户刚进入图书馆时,情景感知系统会自动标记用户为未知用户,并主动与用户的内置 NFC 芯片的智能设备通信,由用户输入相关认证信息,从而迅速完成用户注册过程。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智能设备随时设置联系方式等用户信息,而这些用户信息经过用户同意后会自动存储到用户个人的情景数据库中。

 

(2)导航服务:用户进入图书馆时,通过其智能设备连入情景感知系统,获取图书馆的实时立体场景,并可通过语音输入或文字输入等方式查找路线或图书等,系统会自动提供最优路线和精确位置。

 

(3)定制服务: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目的、爱好等定制自己所需的资源、服务、专家和用户界面,并可以选择手机定制、Email 定制等定制方式。

 

(4)推送服务:用户可自行设置是否获取推送信息及推送信息的时间、地点、类型。

 

(5)参考咨询服务:在智能图书馆中,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网络虚拟参考咨询、QQ、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例如,用户在寻找就业类书籍时难以选择合适书籍,便可以通过网络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获取相关参考内容。

 

5 结语

 

情景感知系统在构建智能图书馆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情景感知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尚处于以 RFID 技术为关键技术的单元情景感知技术应用阶段,尚未开发出成型的针对图书馆的情景感知系统,但随着传感器技术、RFID 技术、NFC 技术、iBeacon 技术等单元情景感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智能办公、旅游等领域已经开发出情景感知系统,本文认为,针对图书馆领域的情景感知系统开发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已经不再难以解决。为此,本文构建了情景感知系统的框架,并描述了图书馆领域处于情景感知系统应用高级阶段时情景感知系统对图书馆的环境、管理和服务产生的巨大变化。针对图书馆的情景感知系统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开发并应用,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大力推动图书馆步入智能化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 1 ] 董晓霞, 龚向阳, 张若林, 等。 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 2 ] 贾凤亭。 技术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分析[J]. 系统科学学报, 2006, 14(1):63-67.

 

[ 3 ] 李峰, 李书宁。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发展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5):66-70.

 

[ 4 ] Dey A K. Providing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buildingcontext aware applications[D]. Atlanta,GA,USA: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

 

[ 5 ] 张洁, 李瑾。 智能图书馆[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6):12-13, 31.

 

[ 6 ] 陈鸿鹄。 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J]. 现代情报, 2006, 26(1):116-118.

 

[ 7 ] 殷开成,仲超生。 智能图书馆CPS及面临的挑战[J].图书馆学研究, 2011(8):56-60.

 

[ 8 ] 严栋。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 图书馆学刊,2010, 32(7):8-10.

 

[ 9 ] 施竟成。 面向智能空间的上下文感知系统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电路与系统, 2010.

 

[10] 杨桦。 RFID技术在国内图书馆的应用再思考[J].兰台世界, 2009(16):79-80.

 

[11] 李蕊, 李仁发。 上下文感知计算及系统框架综述[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7, 44(2):269-276.

 

[12] 陈文珏, 韦绍明。 图书馆引入NFC技术探讨[J]. 公共图书馆, 2013(1):52-56.

 

[13] 徐剑峰。 基于普适计算的上下文感知建模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