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篇1

一、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的关键,它直接影响舞蹈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近几年,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师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很多高校增开了学前教育舞蹈课程,虽然大部分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师都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较高,但很难马上找到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是培养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舞蹈教学能力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舞蹈知识的传授能力。然而很多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设置并不合理,舞蹈专业知识的占有很大的比例,忽视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舞蹈传授能力的培养。教师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就会从事到幼儿舞蹈教育之中,如果他们只有过硬的舞蹈知识,而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与舞蹈传授能力,好比茶壶煮饺子,有口说不出,这不利于学前舞蹈教育的开展。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教学方式也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方式的选择对学前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在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形体课意外,其它课程完全不考虑学生是否理解,还是一味向学生灌输理论内容、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不管是哪一门学科,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气氛怎能活跃?这样使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变得更加枯燥无味。

二、解决措施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是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改革的第一步。第一,扩充教师队伍。通过增加教师的数量,这样可以缓解其他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加教师教学责任心。此外在招聘教师的必须要把控好招聘门槛,保证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的素养。第二,强化师德、师风。在教师的队伍中,也有教师缺乏责任性、出工不出力。对此,学校可以对教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让教师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奖惩措施,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作为奖惩的标尺。第三,改变教学观念。很多教师忽视舞蹈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否定舞蹈理论的指导价值。学校可以对教师开舞蹈理论专业上的培训,让教师通过自主研究的方式,重视舞蹈理论课程。

2.明确教学目标

现在很多高职类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里开设了舞蹈课程,这说明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舞蹈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有了这样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明确开设舞蹈课程的目标所在: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学前教学的舞蹈教学是一种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方式,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技能,这样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利用舞蹈技能进行课堂教学,而不是要求他们像专业艺术院校里的学生一样具备十分高超的舞蹈技能。这种特殊工作性质和教学对象,不要求他们花费太多的时间训练舞蹈动作,相反,要求他们把精力放在如何发挥舞蹈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进行舞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3.丰富教学方式

舞蹈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如果一味的理论教学,缺乏展示,这样就会使理论缺乏说服力。在理论讲解之后,教师一边讲述理论知识,一边亲自示范。通过师范,可以向学生证明舞蹈理论内容的正确性。此外,为了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找出几名典型代表,对他们进行一对一指导。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动作要领进行概括、归纳、总结,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动作的要领所在,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增强学生美的感受,收获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2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52-02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反思些什么?怎样反思?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体会。

“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佐证了反思的必要性。而当今社会反思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何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不断反思,发现问题,消去弊端,即“借石攻玉”。

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处理学科课程与教学遇到的诸多问题。例如,究竟是“教材为本”还是“标准为本”?教材设计如何才能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嘴上讲“知识是自我建构的产物”,但实际上是“灌输”为主的课堂风景线又有多少改观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然而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做好这样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反思和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

一 上课前要先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重视教学前的反思。而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尤其重要。而且新课程标准同样非常关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具体表现。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调整,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 课堂教学中需反思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主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工作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有挑战性,常常出人意料,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

另外,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生成,在动态中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如在《论语六则》教学中,学习“学而不思则罔,四而不学则殆”时,可结合学生的思想表现及时进行教育,效果就非常好。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课中反思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

三 课后更要总结、反思得失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但是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经常性的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良好形式。更重要的是,课后反思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课后反思思什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结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揭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因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反思教学片段

首先,教师要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以及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导入新课的巧妙之处,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价等成功之处)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教学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其次,教师要善于记录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愈加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碰撞的火化”,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当出现了这些意想不到的时,作为教师,就要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分析技术,开展教科研工作。

3.反思教学的“败笔”

再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反思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总会闪烁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课堂下,教师们常常会交流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值得赞赏的东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这些独到的见解加以赞赏和激励,既是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应将它们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5.反思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教师要静心沉思: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是否得以萌发?等,并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著地追求。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想象力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11-0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提高语言技能,并提高思维技能,开拓想象力及创新潜力”。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中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好理解教材内容,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在感知体会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感知―领悟―品味”这一思维过程,把无生命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美或壮阔豪迈的画面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如教学《净沙・秋思》时,可要求学生根据曲中的描绘,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再现出一幅天涯游子的画面。有学生这样绘:“一日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锻炼了想象力。

二、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能力

在观察中,学生的思维会自觉将事物进行记忆、分析、归纳和理解,当观察到一定的深度,就会激发潜在的想象,促进创新知识的产生。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观察任务。比如,为学生布置观察校园里的银杏叶,并让学生对自己的观察进行概括,在课堂上进行表述,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比如“你们所看到的是怎么样的场景”、“这些场景让你想到了什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在感情诵读中培养学生想象力

语文学习中少不了“读”。学生通过朗读,将文章的文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字的想象。特别是饱含感情进行朗读的过程,当学生读到激情昂扬的片段时,可以很自然的将自己融入进去,在自己的朗朗声中,走进文章,感受所描写的场景。例如,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边自由诵读边想象,读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我读‘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一句,耳边传来了隆隆的炮火声,看到祖国大地上到处都是硝烟,满目疮痍,我们的民族饱受列强的,让我心痛。”有学生说:“我读‘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两句,仿佛看到了我们民族正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斗争,一次又一次。”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看着祖国的累累伤痕,满目焦急,不顾危险奔走呼告。”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进入了情境,通过朗读,不仅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四、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随着教师对自己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与改进,情境教学在教学里的地位也愈发重要。这与它自己的优势是分不开的。情境的创设,本就是教师想象力的体现,课就是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老师的知识想象情境中,能够更好地融入进去,在情境中进行知识引申,进而可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例如,教学完《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后,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是范进,而当中举后的,遇到被打折腿的孔乙己会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课题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通过对课本进行剧本的编排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学生对这类课文往往很感兴趣,学习这类课文时,可以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基础内容和架构时,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除了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在学生表演的时候,他们不能单纯不变地照搬课文中的内容,必须进行合理的想象,精心地加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引人入胜的课本剧。

六、引导善于幻想,丰富情感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特殊的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的极端发挥,就成了幻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不可少的。丰富的情感是激发想象的动力。悲观的情感常常使人想到可怕的失望的情境。而乐观的情感往往使人想到那些充满希望,令人兴奋的情境。所以,在教学中着力营造愉快的氛围。是调动学生展开积极想象的有效方法。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体育兴趣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心理选择、趋向和准备的突出表现,它对促进体育教学效果有良好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兴趣是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更是终生体育的伟大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兴趣 重要性

体育兴趣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心理选择、趋向和准备的突出表现,它对促进体育教学效果有良好的作用。学生对体育课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愿意自主参加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只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让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一、掌握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精神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活动得到相应的发展。我们允许学生智商有高低,成绩有差距,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更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教师必须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识别学生个性特点。在教学中既要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承认差别,区别对待,因人施教。

二、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

我国学者的分析表明,主体性主要包括6个方面:1.自觉性(包括主体意识、行为自制力等);2.坚持性(包括克服外部环境障碍和克服自身的身心障碍);3.自信心(对自己胜任主体角色的积极评价);4.责任感(责任心和自我负责精神);5.主动性(内归因倾向和积极努力倾向);6.独立性(学习行为和评价目标上的对他人的不依赖态度)。

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认知结构来思考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此外,在体育教学之中,还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独立思考的主体精神、创造潜力与发展潜能,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灵活性

(一)采用新颖性的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可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1.激发直接兴趣。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如把400米跑命名为“抢占无名高地”,再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比赛,使游戏更情景化,学生虽然在游戏中训练、流汗吃苦,但学生兴趣浓,气氛十分活跃,积极性高,惟恐抢占不到高地,苦点累点也就顾不上了。

2.多用激励的言语。教师既要表扬速度做得好的,又要表扬那些平时怕苦、怕累,而今天却坚持跑下来的学生,更要对平时体育基础差的或身体有缺陷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多用一些激励的语言,这样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树立自信,充分展示自我。

3.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有些体育项目枯燥乏味,学生最不愿意参与和学习,如果在教学中结合娱乐耐力游戏、韵律健身操等练习,加大教学的娱乐成分,使单调乏味的练习,变得气氛活跃、有趣,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体操教学中,可采用互帮互助,配合音乐等形式来辅助教学。

4.发挥体育比赛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和比赛,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如:在快速跑教学中可采用追逐跑比赛、迎面接力跑比赛、十字接力跑比赛等。

(二)突出个性化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理条件、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培养体育兴趣的过程中,就要求因材施教。例如:在跳山羊的教学中,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跃跃欲试,但持续时间不长,兴趣就会下降;而基础差的学生存在畏惧心理,怕自己做不好,被笑话、被指责而止步不前,但他们同样希望与其他同学一样在完成动作方面有进步,受尊重。针对上述不同的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应区别对待,对前者提出更高动作难度要求;对后者,耐心辅导,积极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知识、技能、情感、兴趣等方面,广泛的交流,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理解。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结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兴趣是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更是终生体育的伟大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总之,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重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地去活动,愉快地去练习。在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微笑 直观教学 运动兴趣

在人类众多复杂的面部表情中,微笑是最美丽、最能持久地散发独特魅力的表情;而且,这种表情可以吸引人的眼球,感染人的情绪。有人认为,微笑是天下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好多老师总是吝啬对学生的微笑,甚至不苟言笑,对学生动辄训斥、责骂。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能主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厌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快乐、到教师办公室谈话时感到“很紧张”、缺乏运动的积极性等等现象。而一旦学生体验不到运动的乐趣,丧失了运动的乐趣,他们就会丧失锻炼的信心,就会丧失再运动锻炼的心理要求。本人结合体育学科特点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师的微笑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深有体会,现归纳探讨如下:

一、微笑可以为教师创造出良好的授课心境,发挥出最佳教学水平

很多体育教师面对学生时,对自己的笑容吝啬得很,他们整日不苟言笑,面部常常是阴到多云,他们担心经常微笑会降低自己的威信,会使学生觉得这样的教师软弱可欺。作为教师,为什么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对立的地位呢?其实整日表情冷若冰霜的教师,并不能在学生中树立真正的威信。事实证明,教师常带有微笑是一种沉稳、自信的表现,会赢得学生更大的信任,这样,教师的形象也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加美好。

二、教师的微笑有利于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的特点就是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以直观教学为主。当教师精神焕发面带微笑地来到学生的队列前面,把良好的精神面貌传递给学生,这样会对学生的运动行为有很大的感染力。师生之间会产生一系列的积极情感,形成一种和蔼、快乐、活跃的氛围。上课时,老师向学生微笑,用友善的目光,进行交谈式的教学;课间休息时,和学生微笑着谈心、说笑话;与学生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时,善用微笑的表情给予赞许、鼓励……只要老师能做到持之以恒、春风化雨,慢慢地,老师和学生之间一定会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和谐的心理气氛。

三、教师的微笑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老师必须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应学会关心、学会爱,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微笑着对待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将微笑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耐久跑项目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法是硬性地要求学生围绕操场跑完几圈完事,这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生发枯燥无味的感觉,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如果体育教师在耐久跑的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较大的灵活性,运用微笑去鼓励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运用微笑去肯定和采纳有创新价值的建议;运用微笑去关注和关心一些体能素质较差的学生,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更有信心地去锻炼。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会真正地意识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四、教师的微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是指学生对运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彩。浓厚的运动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可见,运动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在课堂上,老师给予学生真诚的微笑,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这是对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技术或运动锻炼给以关注,而这种关注不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重视,而且含有鼓励、褒扬的成分在内。无疑会使体育课的教学和运动气氛更加活跃,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五、教师的微笑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微笑是热情鼓励,以示赞同的表情。学生从教师微笑中得到肯定后,会产生内在积极的驱动力,努力去克服困难、积极学习。据专家测定:学生在积极状态下的学习效率能比在消极状态下提高30%到45%。有时无声的表扬语言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作用也很大,为印证专家的这个测定,本人特意在跳高教学中进行积极地尝试,收效明显。众所周知,跳高的技术性较高,在跳高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肌肉紧张,血压上升,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从而无法完成跳高动作。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我把6个班同学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的学生板着脸并硬性要求他们反复练习,当出现动作失误时,没有及时关心和鼓励他们,甚至指责、贬低和批评他们,使他们丧失自尊和自信,结果这个组的大部分学生出现恐惧心理,起跳动作迟钝,不敢过杆,甚至有一个学生在起跳时扭伤脚踝,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对实验组学生,我微笑着面对他们:当他们成功地完成所要求的动作时,我微笑着给他们肯定和表扬;当他们动作失败后,看到他们沮丧、失落的表情,我微笑着给他们关心和鼓励,给他们以信心。这样,微笑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优化了教学环境。

总之,老师的微笑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微笑是全人类最美丽的表情,微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化解令人尴尬的僵局,是沟通彼此之间心灵的渠道,可以使人产生安全感、亲切感和愉。所以,不要吝啬你的微笑,不要吝啬你的表扬。给学生多一点微笑,让学生感受到你真挚的关怀和抚慰;给学生多一点微笑,让学生感受到你大度的宽容与理解。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微笑的课堂,微笑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锻炼吧。

参考文献:

[1]许德顺.《浅谈微笑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广州体育学刊[G].2007.

篇6

数学语言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总结沉淀之后它可以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其中包括了数学的概念、术语、符号、式子、图形等。数学语言又可归结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类。数学语言是数学理论的基本构成成分,数学语言是科学简洁和通用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途径,那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保证课堂的高效、准确性。

一、语音是一个关键点

在这还是要说到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一个字会有几个音,那么每个音的含义当然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说好普通话,把语音找准,只有语音准了才能正确理解数学的真正含义,不然因为语音的错误而造成误解,那么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扰。

篇7

关键词:陶冶情操;素质教育;学习习惯;行为规范

一、中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二、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三、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四、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总之、无论是单项训练或者综合训练,都应注意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及其文学因素,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变苦学为乐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有效的强化与提高。

篇8

关键词:初中教学;英语教育;音标;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的重点是英语口语及运用,学生的音标若没学好,那么学生就会发不准音,会给进一步学习英语造成一连串的困难,学生发音不正确就听不准,读不好,更谈不上用英语交流,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语汇的记忆和积累。随着学习上拦路虎的增多,成绩会逐步下降,甚至会对英语失去信心,学习英语音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学生的英语教学,最好从音标教起

音标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就相当于汉语拼音对于学习中文的重要性。回想我们在学习母语的时候,最初学习的就是拼音,如果没有拼音作指导,汉字对我们来说可能也只是一种符号,根本无法拼读。同样,如果没有国际音标,英语单词对我们来说更是外国人的符号,我们不认识,没法认读,那单词的作用也要被颠覆了。

初中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严重忽视了音标的学习,故部分学生对英语进一步的学习感到非常吃力。这时老师若从教音标开始,学生等于一开始就掌握了英语学习的一把金钥匙,他们会逐渐对英语产生兴趣,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假如我们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安排,教学生大量的对话和长篇的专业文章,对基础稍差的同学来说,会感到非常困难,他们不能理解专业的句子和单个的单词,即使他们当时也能跟着老师叽里咕噜地念英语,但假如不及时复习和强化训练所学内容,过不了几天,他们会出现脑子里一片空白的现象。对初中学生来说,如果我们刚开始时教会学生学好掌握好音标,让学生慢慢入门学习英语,逐渐对英语产生兴趣,那么我们就为学生在初中学习英语和以后自学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好音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发音的准确性

学生掌握了音标,就能根据单词的音标正确读出单词,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随着词汇的积累,学生就能听懂外国人的谈话,用英语顺利地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来,最终学生就会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目前我们现在的英语教材,首先是大量的会话和长篇的专业英语阅读,每篇课文后有大量的英语单词,学生由于小学时没学好音标,对于个别单词,学生记不住读音,很多学生出现用汉字和拼音来给英语单词标音的现象,如Chinese(死妮子),也有的学生用拼音标出句子的发音,如Good morning,标成guo de mao ni”,甚至有的用汉字加拼音一起来标注单词和句子的读音。学生使用这种学习方法学到的英语,很多时候让人啼笑皆非,学生学习英语出现这种无奈和无助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没有老师教会他们正确的标音方法,他们不会用音标给单词标音,学生对英语学习慢慢地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因此老师教学生学习音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字典的注音不是很准确的。注音让你知道这个单词是发这个音的,但不能告诉你怎样发音。要靠自己的发音实践补充这个不足。还有就是查什么字典的问题。因为有些家长和孩子们又是为了省钱买的是较便宜的盗版字典,这样可能会致使错误的音标深深的印入孩子的脑海,那将是祸害无穷。

2、初学音标并不需要一定准确无比。记得就是了,你会在以后慢慢把自己的音纠正的,很多人在学音标时就泄气了,这是没必要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用心体会纯正发音在我们的平日教学过程中,如果初一学生学好音标,那么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学音标,效果就是事倍功半,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有深切的体会。当然如果教学过程之中也能适当穿插些音标教学更是好上加好学生掌握好音标,养成靠音标读准单词、靠读音想音标拼出单词、自动运用把音标和单词进行比较的方法记单词等习惯,那么他将终身受益,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会逐步增加,英语程度会越来越好。

三、学好音标,有利于学生记忆单词

学好任何一门语言,词汇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东西,英语中几百万个单词,单靠死记硬背去记单词,是不可能记住和学好的,要想轻松并大量的掌握英语单词,必须和单词的读音相结合起来。英语是音形相结合的语言文字,由其读音可推测出单词的拼写,根据英语单词的这种语言特点,学生在学好音标后,养成靠音标读准单词,靠读音想单词拼写习惯后,英语单词就能很轻松地记住。在一个英语单词中,辅音字母的发音和写法基本不变,只要记住这个单词中的特殊字母组合和元音的发音以及相对应的书写字母,那么这个单词就会很快很容易的记住,当学生记住字母组合的发音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能达到“见其形读其音,听其音写其形”的境界,那么英语单词的记忆负担就会大大减轻。其实很多学生之所以英语逐渐下滑,关键是记英语单词这一关难以克服,很多学生初一时英语成绩很好能考90分,初二上学期开始下降为70分,初二下学期甚至不及格,到了初三竟然什么都不会了,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没掌握好音标,初一时英语单词很少,学生靠死记硬背能应付,到了初二上学期,随着词汇量增多,学生这时会感到应接不暇,学英语感到吃力,随着学习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单词越来越多,靠死记硬背根本无法记住,再加上以前单词的遗忘,所以到了初三,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到了一塌糊涂的地步。这种英语学习状况给老师的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假如英语老师一开始教英语时就教学生学好音标,并教给学生如何结合音标记单词的方法,那么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会感到非常容易,英语老师的教学就会感到轻松得多。

篇9

[关键词]学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89-01

前言:要推进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才的需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就必须重视一切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是一件较复杂的事情,单靠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教育是无法胜任的,它的完成要通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成果。成功的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沟通配合。学前儿童保健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规律、特点以及影响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学前儿童的免疫力,增强小儿体质,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使儿童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得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十分有利。

1.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 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基础

语言帮助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是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语言存在于人类的言语活动中,言语的发生和发展大大丰富了儿童心理反映的内容,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而在学前儿童语言及言语发展过程中,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场所,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是儿童模范的对象。

1.2 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净化心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1.3 家庭学前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2.学前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

2.1 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科学进行智力开发

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幼河氤扇耸橇礁霾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很大,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对于平常人来说,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

2.2 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艺术启蒙教育,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下,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语言、才艺、体能上共同发展,加强孩子各方面的应用能力,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人。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在教学中,应多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

2.3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种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言传身教,幼儿的思想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巩固,行为巩固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

结语

构建好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必须从小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不难知道学前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要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作用,重视学前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这对个人终身教育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必须立足本职、与时俱进,重视学前教育、狠抓学前教育,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篇10

一、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的有利条件分析

体育运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门身体语言的艺术,更是多元化教育的直接传播者。运动员为了完成一个技术动作,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方面的挫折,如果选择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只有坚持才能在逆境中寻找前进的方向,尝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同样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困难,如果方法得当,中学生在参加锻炼的同时就会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堂是对中学生实施逆境教育的最佳场所,中学体育课堂内容丰富,上课形式多样,受到广大中学生喜爱,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实施逆境教育会起到较好的效果。中学体育教师是逆境教育的实施者,同样也是逆境环境的创设者,中学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体育课堂的特点对中学生实施逆境教育。比如:体育教师帮助受挫折的学生找出原因,如技术动作不正确、练习方法存在问题、缺乏刻苦精神或存在学习的心理障碍等。对这些加以分析,重新制定锻炼计划,挖掘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勇于向上,敢于拼搏,战胜挫折,这样就能逐步培养中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的必要性

1.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是体育竞赛最为突出的特点,而好胜心理正是中学生鲜明的特点。体育游戏、竞赛、运动竞赛、各种测试与评分等都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锻炼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动员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竞争与自我能力展现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竞争能力。

2.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总是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立“对手”,制造出适可而止的机警环境,及时通过学生的表现、表演、评比、测试等形式,诱导他们向难题、障碍、对手挑战。让学生受到心理冲击之累,实实在在地感受挫折体验。比如:在投篮过程中,增加投篮的距离,缩短投篮的准备时间,使学生在不适应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这一过程时间长短不一,学生会出现信心不足,动作变形,甚至厌倦锻炼等因素,这时教师应发挥出主导作用。当学生练习方法不当时,教师应教给技巧,监督其继续前进;如果学生产生厌倦,教师要鼓励他们要锲而不舍,直至最终取得成功。在磨练中,使学生学会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理解和运用体育的辨证法则去迎接新的挑战。可以说,体育教学内容,不乏逆境教育的素材,体育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又使这些素材十分生动和直观。根据学生对他们所能承受的“度”,只要运用时机得当,就可能取得比其他任何教育方法难以取代的作用和良好效果。

3.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根据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项练习,能培养中学生广泛的社会意识、塑造性格、改变气质、提高能力。同时也能改变他们个性的形成,在参与和逃避、个人和集体、循规和投机的种种矛盾中,培养他们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品质。在激烈对抗、面对对手与困难,在成才与荣誉面前,在挫折与失败时,教会他们学会冷静,容忍和理智以及适应环境的协调能力。由于体育课程有灵活的结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教学空间、教学时间,教师就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注入与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环境发生改变和出现逆境时,能控制自己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培养坚韧的毅力等个性心理素质。

4.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行为方式的心里特征。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参加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参加者通过进行不同的项目的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比如参加足球运动,它是集体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机智灵活、敢打敢拼、沉着冷静、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这种运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尤其对那些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克服其性格弱点,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