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统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统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旅游统计管理,保障旅游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旅游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经营、业务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第三条旅游统计的基本内容,是对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区(点)接待工作量、经营效益、旅游从业人数等情况进行的统计调查和对旅游者实施的抽样调查。
第四条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必须依照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提供旅游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其它与旅游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统计法》的规定,如实提供旅游统计调查所需要的情况。
第五条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旅游统计工作的需要和国家旅游局的统一规划,有计划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配备或逐步更新必要的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设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国旅游统计信息自动化管理网络系统。
旅游企事业单位应当为旅游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并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第六条旅游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
国家旅游局负责对全国旅游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业务指导和组织协调,国家旅游局综合统计机构承担具体工作。
地方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者的统计调查工作。
地方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确定承担统计职能的机构。
第七条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统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完成国家或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收集、汇总和公布全国或地方旅游统计资料;
(二)制定全国或地方的旅游统计报表制度和抽样调查方案,建立统计登记制度;
(三)组织协调和管理本部门非统计职能机构制定的各项统计调查,审核其拟制发的旅游统计调查方案及其统计调查表,并纳入统一编号管理;
(四)会同人事教育部门,组织对在岗旅游统计人员的培训,对旅游统计人员进行考核、奖励。
第八条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配备专职统计人员,旅游企事业单位应当配备专职或固定兼职的统计人员。
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统计人员,应当符合国家旅游局规定的旅游统计人员资格条件,并保持相对稳定。
第九条旅游统计是国家统计的组成部分,是提供旅游信息的主体。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制发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属于国家统计调查制度。
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主要包括旅游定期报表制度、旅游抽样调查和旅游专项调查。
第十条旅游统计调查项目分别由国家旅游局和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依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报国家统计局或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或备案后,组织实施。
地方旅游统计调查方案不得与国家旅游统计调查方案相抵触。
第十一条按规定程序批准的统计调查方案,必须在调查表的右上角标明表号、制表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机关、批准文号。对未标明上述字样的调查表,有关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废止。
第十二条旅游定期报表制度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时间、内容、计算方法和程序,由旅游企事业单位报送相关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全面统计调查。
全国《旅游统计制度》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发,国家旅游局组织实施。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完成国家《旅游统计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可以适当增加统计内容,会同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制定本地区的《旅游统计制度》并实施。
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向国家旅游局报送统计资料时,必须同时报送符合标准的数据库(以计算机远程传输或软盘的方式报送)。
第十三条抽样调查是从全部调查对象(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的一次性调查。
旅游抽样调查主要包括对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回国旅游的华侨、回内地旅游的港澳同胞、回祖国大陆旅游的台湾同胞在中国大陆消费情况及其一日游游客所占比重的抽样调查,大陆居民在国内及出境旅游情况的抽样调查,以及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实施的其它抽样调查。
第十四条专项统计调查是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中非统计机构因管理需要而进行的旅游专项统计调查。
旅游专项统计调查需经有关部门审查、协调,授颁统一表号后方可制发。旅游专项统计分别由各专业职能机构实施。
旅游专项统计调查主要包括:旅游度假区统计、劳动工资统计、旅游教育统计、旅游质监投诉统计和旅游区(点)接待经营统计,以及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的其它旅游专项统计。
第十五条凡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或纳入旅游行业管理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应当到相关的旅游统计机构办理统计登记,并建立统计台帐和核算制度,按规定报送统计资料。
第十六条旅游统计资料实行分级管理。全国旅游统计资料由国家旅游局统一管理;地方旅游统计资料由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专项旅游统计资料由实施专项旅游统计调查的机构负责管理。
第十七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收集统计报表时,应当做好报表的审核工作,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下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向上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上报的统计报表,须经本部门主管领导审核、签署。当汇总报表中旅游企事业单位数量变动较大时,应当说明原因。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季度、年度向上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统计分析和抽样调查报告。
第十九条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建立健全旅游统计档案管理制度。
旅游统计原始资料的保存期为5年。
第二十条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定期公布本辖区的旅游统计资料。
地方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公布重要的统计资料前,应当征求上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国家旅游局负责审定、公布和出版全国旅游统计资料。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定、公布和出版本辖区的旅游统计资料。
宣传、新闻和出版单位需尚未公开的旅游统计资料,属全国性的,须经国家旅游局核准;属地区性的,须经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所发表出版的旅游统计资料必须注明资料提供单位。
第二十一条对在旅游统计工作中作出贡献或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二条国家旅游局每年对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重点旅游城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重点旅游企业的统计工作进行考核。
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辖区下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统计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上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旅游企业评优和对旅行社的年检,应当将企业旅游统计考核情况作为必要条件和内容之一。
第二十四条对违反《统计法》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由有关部门根据统计法律、法规、规章给予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第二十五条凡超过旅游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报送时间未报统计资料或不按要求报送统计数据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警告,并寄送《违规通知书》。
篇2
关键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 抢救室滞留时间 护理满意度
急性有机磷中毒(acute organ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AOPP)为常见急诊科疾病,对机体神经功能危害极大,可促进副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腺体分泌,诱发脑水肿及肺水肿等,从而可加重缺氧症状,严重时甚至可造成呼吸衰竭致死。临床实践表明,经及时、科学的抢救,并辅以适宜急救护理,能显著提高急救效果,降低病死率,对维护患者安全有重要价值[1]。因此建立一种高效、快捷、安全的急救护理流程极为关键。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为新型急诊模式,采用电脑软件将绿色通道数字化、信息化,能显著减少护士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在临床危急重症抢救中应用广泛[2]。本研究选取AOPP患者96例,旨在探讨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对其抢救效果、抢救室滞留时间、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五四一总医院AOPP患者96例,纳入标准:有明确的有机磷农药接触史,首次中毒,符合《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3]中AOPP诊断标准;伴有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口吐白沫、大汗、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瞳孔缩小、阵挛性肌肉颤动等AOPP症状及体征,且可配合研究。排除标准:催吐、洗胃、导泻禁忌证;接诊时无生命体征;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精神异常、恶性肿瘤。根据入院时间分组,2018年7月—2019年6月间48例为常规组,2019年7月—2020年6月间48例为信息化组。常规组女26例,男22例,有机磷农药种类:18例敌敌畏,13例乐果,9例内吸磷,5例甲胺磷,3例对硫磷,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2.76±5.01)岁;信息化组女23例,男25例,有机磷农药种类:20例敌敌畏,15例乐果,8例内吸磷,3例甲胺磷,2例对硫磷,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3.58±5.15)岁。2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急救流程,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帮助医生评估中毒程度,根据医嘱行温水催吐,排除毒物,并进行补液、洗胃处理;协助医师创建静脉通道,予以对应解毒药,同时详细记录出入量,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脱水者及时补液。
信息化组于常规组基础上联合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措施:(1)开通绿色通道权限,采取先开通、再上报原则。(2)急诊接诊中,急救护士根据医院急救标准实施预检分诊,开放绿色通道,于急诊护理系统中完成患者挂号、建档,患者基本信息、急救需求经急诊系统转换成短信形式,发送至院值班室、相关科室。(3)急诊系统连接急诊医嘱系统,生成所需检查项目、药品、输血需求电子申请单,并发送到急诊医嘱系统,自动添加绿色通道标识,有关科室电脑终端可显示绿色通道标识,允许先使用、再缴费,同时保证急诊患者优先就诊、检查、治疗;急诊医师能及时接收检查、化验回执信息,促使医师尽早准确、客观判断患者病情,以采取针对性抢救措施。
1.3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转运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2)抢救效果。包括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全血胆碱酯酶(Ch E)活性≥70%时间、抢救成功率。(3)家属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评定,内容涵盖医护配合协调性、应急处理能力、护理技能熟练度、急救过程流畅性、急救措施时效性5个面,均为20分,满分100分,>85分、75~85分、<75分依次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计入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指标比较信息化组转运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较常规组短(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指标比较
2.2 2组抢救效果比较
信息化组中毒症状消失时间、Ch E活性≥70%时间短于常规组,抢救成功率97.92%,高于常规组的83.33%(P<0.05)。见表2。
表2 2组抢救效果比较
2.3 2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信息化组家属满意度95.83%,较常规组的79.17%高(P<0.05)。见表3。
表3 2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AOPP是一种常见急危重症,病情复杂、进展快,短时间内病情可迅速加重,若未及时救治,可严重损害机体呼吸功能、神经功能,危及生命。有研究表明,AOPP抢救关键在于减少检查等待用时、检查用时及滞留抢救室时间[4]。故优化绿色通道抢救流程,对提升急救效率有重要价值。
常规急救流程虽能帮助纠正中毒症状,然而其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低,各科室协调抢救效率较低,易延误治疗时机。而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是由多学科、多部门互相配合、协作的服务系统,采用电脑软件将绿色通道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可减少急救中的不必要环节,提高急救效率[5]。本研究显示,信息化组转运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Ch E活性≥70%时间短于常规组,抢救成功率97.92%,高于常规组的83.33%(P<0.05),可见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可优化急诊急救流程,保证抢救时效性,提高抢救效果。分析原因在于电脑终端建档,以短信形式将患者信息告知有关科室,便于急救人员预先做好准备,而采用管理系统将检查、药品需求发送到对应科室,并自动生成绿色通道标识,利于各科室识别;另外在先使用、先检查、先治疗原则下,有利于患者尽快完善检查,得到及时治疗,故能缩短检查等待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提高抢救效果[6]。另外本研究发现,信息化组家属满意度95.83%,高于常规组的79.17%(P<0.05),可见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可提高家属认可度。究其原因在于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医护系统,除可优化急救流程外,还可提升医院整体急诊、急救应对能力及医护人员配合、协调能力,因此可增强抢救效果,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
综上所述,AOPP患者应用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措施,可减少转运用时,缩短抢救室滞留时间,提高抢救效果,增强家属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明莲,李荣霞,何伍健.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9,45(4):324-325,327.
[2]王海虹,丁锐,何彩娣.绿色通道信息化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8):106-108.
[3]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2016)[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12):1057-1065.
[4]张德芬,毛世芳,陈妮,等.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急救时间、负性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3):563-566.
篇3
首先,旅游经济统计的历史数据不完整,缺少连续性,统计方法不够科学,因而其所提供的数据都无法达到较高的标准。其次,我国现有的旅游经济统计不能全面科学地揭示出旅游活动对其相关经济领域的影响,这是由于现有的统计体系在统计和核算范围方面不能全面覆盖旅游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广泛内容,因而其所提供的数据与国际旅游经济统计对接时也缺少权威性。以统计项目为例,主要表现为:其一是有大量项目没有进入统计范围。在统计旅游从业人员中《中国旅游经济统计年鉴》只统计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其他3项,并没有把在景点景区中就业的人数统计在内;另外在计算住宿业中就业的人数时,只统计星级饭店所就业的人数肯定是不准确的,因为住宿业中招待所、小型旅馆、商务宾馆、各种度假村、经济型饭店等的相关就业人数也占相当的比例。二是“其他”项的使用不够科学。《中国旅游经济统计年鉴》的就业这一项的统计中,显示的“其他”项占旅游业的就业比例达到近三分之一,但没有具体说明“其他”项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2.旅游经济统计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
由于我国旅游经济统计没有例入国民账户体系,所以国民账户与其统计体系并不匹配,因此旅游经济统计得到的的相关统计数据就会缺乏权威性,也就不能够更好地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比较。各省区的旅游经济统计也与国家的旅游经济统计不相统一,所以双方所得出的数据相差甚远,因而也影响了各方面对其所提供数据的信任度。
3.缺乏对旅游活动的投入产出的计算
无论是商业机构还是政府部门,由于旅游经济统计信息的不完整、不充分而无法制定有效的商业计划和公共政策,同时也无法提供提高生活水平所必需的可靠信息。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旅游业的投入进行投入产出的相关统计。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经济产业,需求方是比较单一的游客,供给方则涉及了众多国民经济的产业。而我国传统的旅游经济统计是从旅游者即从旅游需求方来进行的旅游调查与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93)中,对产业的统计和核算是建立在产出的基础上的,因此旅游业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并没有被视为一个单列产业。这样就导致旅游经济活动隐藏在现在已有的不同的宏观经济变量之中的因素,或在旅行、住宿、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消费等经济活动中关于旅游经济活动的流量不能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显现出来,导致我国旅游产业的实际规模和产出水平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表中得不到真实反映。
4.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旅游经济统计中统计指标不够科学,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货币指标太多。我国现行的旅游经济统计多数是非经济的指标。如旅游人数统计指标,旅游产业规模统计指标类别中所要求的统计数字在整个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二是旅游消费类的统计指标不全面。我国的现行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中还没有包含详细的旅游消费统计数据,如境外的旅游消费、国民旅游消费及出入境的旅游消费等各种不同类别。其中我国的旅游经济统计体系中还缺少关于出境的旅游消费的统计这种非常重要的环节。仅有个别的尝试性的分析中国公民赴国外旅游的消费特征与消费评价的抽样调查,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赴国外旅游支出的统计体系。根据WTO统计,中国在全球出境旅游消费中已排名在前十位,根据2002年7月颁布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中已经取消了“审核制度”、“配额制度”等相关出境规定,同时也放宽了我国公民携带外汇出境的限额,这些现象都需要我国尽早建立出境的旅游支出统计体系。第三是我国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依然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有些旅游经济统计指标的设定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旅客周转量、城市交通客运量等指标,由于很多的交通运输企业是个体经营或者是承包经营,目前接受调查的单位不掌握它们的数据和资料,这就导致该指标在旅游经济统计时出现较大的困难。
5.旅游经济统计方法缺乏严谨性
篇4
1.旅游经济统计与核算的范围不全面
首先,旅游经济统计的历史数据不完整,缺少连续性,统计方法不够科学,因而其所提供的数据都无法达到较高的标准。其次,我国现有的旅游经济统计不能全面科学地揭示出旅游活动对其相关经济领域的影响,这是由于现有的统计体系在统计和核算范围方面不能全面覆盖旅游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广泛内容,因而其所提供的数据与国际旅游经济统计对接时也缺少权威性。以统计项目为例,主要表现为:其一是有大量项目没有进入统计范围。在统计旅游从业人员中《中国旅游经济统计年鉴》只统计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其他3项,并没有把在景点景区中就业的人数统计在内;另外在计算住宿业中就业的人数时,只统计星级饭店所就业的人数肯定是不准确的,因为住宿业中招待所、小型旅馆、商务宾馆、各种度假村、经济型饭店等的相关就业人数也占相当的比例。二是“其他”项的使用不够科学。《中国旅游经济统计年鉴》的就业这一项的统计中,显示的“其他”项占旅游业的就业比例达到近三分之一,但没有具体说明“其他”项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2.旅游经济统计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
由于我国旅游经济统计没有例入国民账户体系,所以国民账户与其统计体系并不匹配,因此旅游经济统计得到的的相关统计数据就会缺乏权威性,也就不能够更好地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比较。各省区的旅游经济统计也与国家的旅游经济统计不相统一,所以双方所得出的数据相差甚远,因而也影响了各方面对其所提供数据的信任度。
3.缺乏对旅游活动的投入产出的计算
无论是商业机构还是政府部门,由于旅游经济统计信息的不完整、不充分而无法制定有效的商业计划和公共政策,同时也无法提供提高生活水平所必需的可靠信息。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旅游业的投入进行投入产出的相关统计。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经济产业,需求方是比较单一的游客,供给方则涉及了众多国民经济的产业。而我国传统的旅游经济统计是从旅游者即从旅游需求方来进行的旅游调查与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93)中,对产业的统计和核算是建立在产出的基础上的,因此旅游业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并没有被视为一个单列产业。这样就导致旅游经济活动隐藏在现在已有的不同的宏观经济变量之中的因素,或在旅行、住宿、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消费等经济活动中关于旅游经济活动的流量不能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显现出来,导致我国旅游产业的实际规模和产出水平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表中得不到真实反映。
4.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旅游经济统计中统计指标不够科学,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货币指标太多。我国现行的旅游经济统计多数是非经济的指标。如旅游人数统计指标,旅游产业规模统计指标类别中所要求的统计数字在整个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二是旅游消费类的统计指标不全面。我国的现行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中还没有包含详细的旅游消费统计数据,如境外的旅游消费、国民旅游消费及出入境的旅游消费等各种不同类别。其中我国的旅游经济统计体系中还缺少关于出境的旅游消费的统计这种非常重要的环节。仅有个别的尝试性的分析中国公民赴国外旅游的消费特征与消费评价的抽样调查,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赴国外旅游支出的统计体系。根据WTO统计,中国在全球出境旅游消费中已排名在前十位,根据2002年7月颁布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中已经取消了“审核制度”、“配额制度”等相关出境规定,同时也放宽了我国公民携带外汇出境的限额,这些现象都需要我国尽早建立出境的旅游支出统计体系。第三是我国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依然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有些旅游经济统计指标的设定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旅客周转量、城市交通客运量等指标,由于很多的交通运输企业是个体经营或者是承包经营,目前接受调查的单位不掌握它们的数据和资料,这就导致该指标在旅游经济统计时出现较大的困难。
5.旅游经济统计方法缺乏严谨性
我们现行的统计方法是由定期报表与专项调查相结合的旅游经济统计调查的方法,另外我们引进了在各个国家统计界普遍运用的抽样调查的方法,从而逐步的减少对于层层报表相关制度依赖的程度。但是目前的调查方法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地方级别的调查与国家级别的调查路径不同,导致统计数字很难接轨;国内的旅游抽样调查还基本上是采用的回忆式的调查方式,而这种调查很可能使得调查的结果产生很大偏差。调查的对象对于“大旅游”的概念认识还不是很强,这样会使得一些旅游行为本应该属于“大旅游”的范围的而被忽略掉,因此造成统计误差;另外对于农村的居民进行的调查每年只进行一次,所以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数据误差会很大。除此之外,根据一万多个样本进行推算全国旅游数据能将误差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由于样本分散到各省(区、市)后,样本数量已经是少之又少,并且样本的分布并不均匀,所以用来推算全国居民的旅游情况,误差很可能会很大。
《中国旅游经济统计年鉴(副本)》主要反映的是旅游企业的经营数据,但因为数据的产生需要用企业填报、逐级汇总,所以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避税)企业会填报不实的信息。
在我国的旅游经济统计体系中一些能够反映旅游业影响力的重要统计表现得并不充分。例如,旅游业增加值是世界各国旅游经济统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总量指标,但这一指标在我国的旅游经济统计体系中却并未体现;又如对旅游就业指标的统计方面,应该从季节性、临时性、直接性、间接性等不同的角度和阶段层面对旅游业所带动的就业进行界定和统计。然而我国传统旅游经济统计方法中对旅游就业指标体系及其范畴的界定并不明确,所以关于旅游就业指标的统计也很难准确到位。
篇5
[关键词]制度变迁;市场化;经济增长;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7-0013-09
1、引言
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过程也是经济运行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就是制度变迁,其实质也是经济市场化,中国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市场化制度变革的结果,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投入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但制度决定论认为,制度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以科斯(coase)和诺斯(North)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尤其关注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其理论清晰且合理地解释了正处于激烈体制转轨期中国的诸多问题,在我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认为面向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样,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及对宏观环境敏感的中国旅游业,其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增长明显地与制度变迁相联系,旅游管理体制的产生、发展、改革、创新是伴随着市场化制度变迁而逐步演变,制度变迁释放的能量是推进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增强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和产生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已有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地理区位和政府政策等视角探讨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及其影响机制,随着市场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度及其变迁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日趋扩展和深化。国外学者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制度对旅游业的影响,并以前苏联、塞浦路斯和中国等政治经济体制转轨典型的国家为例,开展了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更关注我国宏观制度变迁与旅游发展、区域旅游管理体制变迁与地方旅游发展以及制度对旅游企业、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影响研究,分析显示,我国旅游产业属性和地位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各种政策法规发生变化而诱致,并不断与市场化改革过程相适应的结果,形成了一种明显的“权利下放、企业激活、市场强化”的制度演变与旅游产业成长的模式。然而,制度意义的宽泛且其作用往往交织和内化于其他增长因素中,致使制度的表征形态和衡量指标体系存在争议,因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制度对旅游经济增长绩效的研究成果存在多理论、少定量,多规范、少实证,零散研究多而系统研究不足等问题,表现如下:将制度作为影响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背景和外在变量进行探讨,间接探讨制度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虽然认识到制度因素是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但由于制度变量难以衡量,在构建旅游经济增长或旅游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productivity,TFP)的影响模型中,仍然忽略制度指标;也有部分学者用非国有经济比重等变量表征制度变迁,将其与旅游经济增长进行简单的相关或回归分析,测度制度变迁的旅游经济绩效,但这类指标无法涵盖制度变迁的全貌,且研究很少将制度因素全面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系统分析制度变量对旅游经济增长影响的内在机制,从而难以定量揭示制度对于旅游TFP和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本文利用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分省市场化进程指数(以下简称市场化指数),以及各省市区的旅游企业面板数据,在传统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建旅游经济增长模型,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剖析以市场化指数表征的制度变迁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考量制度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
2、研究思路、方法与数据
2.1 研究思路
经济增长研究表明,国家经济增长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源配置的改善带来的效率提高是生产率提高的两个最主要来源,抛开企业技术水平的差异,1992年以来,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开始了系统的制度创新,所产生的新体制因素对经济增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旅游产业发展历程看,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是在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体制转轨与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健全,市场机制在旅游产业中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重视和强化,在旅游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考察体制改革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关键是如何定量测度体制改革的变迁过程,传统的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具有较好的可测性,且可以通过规范的统计资料查询,制度本身就难以衡量,而旅游产业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更使得旅游业的制度变迁内化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之中,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几乎所有领域,难以全面辨析和有效剥离。因而,基于中国仍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体制背景,制度变迁的实质也是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市场化进程也体现了我国制度变迁的动态历程和本质内涵。虽然使用市场化进程表征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部分学者也质疑其合理性,然而,考虑到我国体制改革的历程、旅游产业的发展背景与旅游经济特点,在没有其他更好替代参数的情况下,市场化指数将不失为全面衡量制度变迁并分析其对旅游经济增长作用的一个变量,可以较为合理剖析制度变迁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
樊纲课题组借鉴了国际上的经济自由度指数,结合我国国情构造并计算了中国市场化指数,也是目前使用较为权威且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市场化指数,反映和衡量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而不是表示体制变迁的具体数值,这个指数使用基本相同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持续测度,因为其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比性,可以从较长的时间跨度考察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省际差异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本文仍然采用了在经济增长实证文献中,经典而广泛应用的C-D生产函数,即:
式(1)中,Y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产出;Ait表示TFP,它是扣除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之后的其他因素;Kit、Lit分别表示各省份的资本和劳动投入;α、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产出的弹性系数。TFP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和微观效率提高,由于旅游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本文主要揭示制度变量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因而不考虑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此外,基础设施的改善更能有效发挥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因此参考樊纲和王小鲁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全要素生产率定义为:
式(2)中,IN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市场化指数,TRit表示各省份的基础设施水平,用标准道路里程与人口的比率来衡量。λi表示各省份的固定效应,表示不随时间变化影响生产率的因素,εit表示随机干扰项。将式(2)代入式(1),由于该模型包含参数非线性,对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如下计量回归模型:
2.3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较性,并参考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中国及各省纳入全面统计报表的旅游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作为产出衡量指标,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原值和从业人员分别作为资本与劳动投入,市场化指数作为制度变迁衡量指标。由于到目前为止,市场化指数的时间跨度只涵盖了从1997年到2009年共13年,为了匹配这个时间序列,其他变量数据也仅选择1997~2009年的数据。由于市场化指数数据的不完整,以及其旅游发展的特殊性,研究对象是中国内地除之外的30个省市区。我国30个省份的旅游企业总收入从1997年的1305.3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520,82亿元,年均增长10.91%;旅游企业总固定资产从2140.42亿元增加到8275.89亿元,年均增长11.93%;旅游企业总从业人员从135.54万人增加到273.83万人,年均增长6.04%;平均市场化指数从4.01提高到7.57,年均提升5.45%。此外,基础设施涉及种类较多,部分类别缺乏数据以及类别之间难以直接加总,为使其数据具有可比性,以14,7的换算系数将铁路里程与各省份的高等级公路里程合并为标准道路里程,然后计算了其与人口的比率,13年间全国每万人的标准道路里程平均从19.2千米增加到37.99千米,年均增长5.85%。旅游企业数据全部取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正副本)》(1998~2010),公路里程、铁路里程和人口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8~2010)。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制度变迁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
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根据1997~2009年中国市场化指数和旅游企业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探析制度变迁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图1显示,1997~2009年间,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各省市区的旅游产业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且旅游企业收入增长与市场化指数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正向关系,说明了市场化制度变革可能是旅游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不同省份之间的区域差异仍然比较明显,其中,13年间平均市场化指数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浙江(8.748)和青海(2.658),市场化进程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宁夏(11.04%)和河北(3.2%);平均旅游企业收入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广东(517.656亿元)和青海(4.306亿元)。为避免由于数据的非平稳性所致的伪回归现象,需进行相关检验,其实证检验主要包括3个步骤,检验均运用Eviews 6.0计量软件进行分析。
(1)时间序列的稳定性检验。在时间序列分析中,数据的平稳性是决定回归是否可靠的重要指标,而本文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受到有效样本的制约,首先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检验数据是旅游企业收入(Y)和市场化指数(IN),其中,收入变量取自然对数。选择增广的迪基-富勒(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单位根检验法,采用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确定滞后阶数,检验结果显示(表1)变量1nY和IN在1%的显著水平上均不平稳,经过一阶差分后,序列分别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序列。据此初步推断变量lnY和IN间可进行数据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
(2)E-G协整检验。根据E-G两步法做协整检验,首先建立回归方程:1nYt=β0+β1INt+μt。因为变量1nYt和INt都是同阶平稳的,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对方程的回归系数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然后对方程的回归残差序列做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残差的ADF统计值是-3.083,并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残差是平稳的,且方程拟合度较高,解释力较强,回归方程的设立比较合理,旅游企业收入与市场化程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模型不存在谬误回归,进而理论上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回归方程系数是市场化指数与旅游企业收入间的弹性,即当市场化指数(IN)每增加1%,旅游企业收入(1nY)将提高0.318%,反映了制度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明显的。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上述分析反映了市场化和旅游收入增长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为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Granger因果验证。按照AIC和施瓦兹(Schwarz criterion,sc)最小准则,通过计量软件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 regression,VAR),确定市场化指数与旅游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最佳滞后期为3,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市场化指数是旅游企业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旅游收入增长不是市场化进程的Granger原因,说明制度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作用关系。
3.2 制度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
利用Eviews 6.0软件对式(3)进行回归检验,由于本文的面板数据截面数远大于时期数,因此模型估计采用截面固定效应模型,表2是回归结果。由表2第1列的估计系数可知,资本、劳动和市场化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547、0.17和0.089,说明了1997~2009年期间,固定资产投入对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劳动投入次之,在保持资本和劳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将会增长8.91%。为了比较不同时期制度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将研究期间分为1997~2002年和2003~2009年两个较平均的时间段,第3列和第4列是两个时期的回归结果,显示资本的正面效应较大幅度减弱,而劳动和市场化的正面效应显著增强,其中,市场化的弹性系数由0.025提升到0.182,且在第一个阶段,劳动和市场化的弹性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作用并不明显。此外,基础设施的贡献度也较大幅度增强。通过对两个时段的市场化指数的统计分析,1997~2002年的市场化进程较为缓慢,6年间市场化指数年均提高0.23,而2003~2009年7年间,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年均提升0.32。这表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市场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效应并没有减弱,反而还在加强。由于1997年和1998年的市场化指数与之后年份的市场化指数相比,缺少部分分项指标,而1999年之后的各分项指标一致,又对1999~2009年进行了回归检验,由第2列结果可知,市场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089,与第1列相比,变化微弱。
根据1997~2009年的固定效应回归结果,用增长核算的方法对省际旅游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解。表3分解结果显示,资本、劳动和TFP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6.53、1.02和3.3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贡献度达59.83%,说明资本对旅游经济增长仍然起到最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旅游收入的增长主要是依赖资产投资拉动,这与学者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因素的分析结论较为一致,相比而言,劳动投入的贡献度较小,为9.39%。在决定TFP的因素中,市场化、基础设施和不可观察因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0.49、0.09和2.78个百分点,其中,市场化分别贡献了TFP和旅游经济增长的14.47%和4.45%,市场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需要说明的是,不可观察因素的贡献度达25.48%,说明还存在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等因素对TFP和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
3.3 制度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
在制度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各省份的市场化指数与旅游企业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制度变迁与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关系,并将回归系数与各省年均市场化指数、年均旅游企业收入、市场化变迁强度进行比较,表4是比较结果。
从传统三大地域和省域来看,虽然4个指标之间呈现较大的区域差异,但市场化进程对不同区域旅游收入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且表现为市场化水平与旅游企业收入之间、市场化变迁强度与回归系数之间呈现正方向变化,而市场化水平与回归系数呈现反方向变化,具体而言:市场化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7.227),其旅游企业收入也最高(177.864亿元),市场化水平最低的西部地区(4.398),其收入也最低(35.506亿元),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说明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旅游经济越发达;然而,市场化的边际贡献效应却与此不一致,即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最低,但市场化变迁程度最强(6.54%),回归系数也最高(0.642),东部地区市场化水平最高,但变迁程度最弱(5.13%),回归系数也最低(0.338),说明制度变迁程度越强,其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度越高。位于三大地域的不同省份与所在地域的变化规律基本类似,浙江的市场化水平最高(8.748),旅游收入也仅次于广东、北京,青海的市场化水平最低(2.658),收入也最低;反之,市场化变迁程度越强,刺激效应越强,虽然青海的市场化水平最低,但其市场化变迁强度(8%)在所有省份中仅次于宁夏,回归系数达到1.039,位居第一。但个别省份也呈现特殊的情况,如平均旅游收入水平不高的海南省(38.81亿元),市场化水平也不高(5.382),市场化变迁强度也处于最后(2.79%),但其弹性系数较高(0.605),这可能与海南省的地理环境、特区背景以及旅游发展政策有较大关系,相比较于其他省份,虽然市场化进程较慢,但其市场体制的每次变迁对旅游经济的刺激效应更强,旅游经济效果也更明显,这也注解了国家批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合理性。
不同地域和省份市场化水平、市场化变迁强度及其贡献度的区域差异,一方面反映了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大部分中西部尤其是西部省份的体制更处于激烈的转轨期,其体制的改进与完善对于旅游经济的增长效应更加明显,解读了中央提出的“东部转型”、“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合理性,以望通过制度变迁,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引导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但同时也说明了,虽然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旅游经济的发展初步获取并验证了改革的“红利”,但已有的体制改革对于旅游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效应日趋减弱,我国目前远未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仍然有相当多的制度使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包括旅游业在内的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制度变迁的红利,这也是我国尤其是中西部相对落后省份旅游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和潜力,制度变迁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
4、结论与讨论
面向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持续变迁是推动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1997年到2009年,中国制度变迁与旅游经济增长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市场化是旅游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表明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的制度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显著;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显示,市场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年均0.49个百分点,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促进了产权的多元化,改善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旅游企业绩效水平,这一时期TFP增长的14.47%和旅游经济增长的4.45%是由市场化改革贡献的;市场化进程对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市场化水平及其变迁强度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也存在不同,表现在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旅游经济越发达,区域的市场化变迁程度越强,边际贡献度也越大。
篇6
关键词:旅游方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东西方;决定因素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各国在文化上也日益趋同,旅游业也是如此。然而,当我们认真考察这些相似背后的具体问题时,我们发现表面一致的现象背后还隐藏着许多差异。认真分析可以发现,尽管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已经被不同国度的人所接受,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重视,但是,东西方国家民众的主体旅游方式和旅游习惯,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长期以来,西方人喜欢一地停留式的“度假旅游”,而以中国人为典型代表的东方人则喜欢周游式“观光旅游”。尽管度假旅游活动中也可以有观光游览,观光游览活动也属于广义的度假旅游,而且观光旅游也可以安排得比较休闲,但“度假”与“观光”二者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显著的。度假旅游是在休假期选择一个度假地,尤其是海滨度假地,享受一段美好时光,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让身心得到放松,活力得到再现。而观光旅游,主要是指到著名的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所在地观光游览,增长见识。度假旅游的典型特征是“休闲性”目的和“一地停留”,而观光产品的典型特征是“求知性”目的和“多节点短时逗留”。尽管活动内容可以交叉安排,但各自的主要目的显然是不一样的。
二、东西方旅游传统在历史上的差异
东西方之间主流旅游方式的差异,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尽管文化观光旅游在西方起源也很早,然而,到温泉地和海滨度假,是自古罗马时期就有的传统,其在后来的延续和流行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的旅游方式,一直持续至今成为主流旅游活动方式。几乎所有涉及欧洲旅游发展历程的书籍中也都指出了这一点。斯沃布鲁克甚至明确指出,“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倾向于将传统的度假产品作为旅游的核心产品,把传统的度假者作为旅游者,并且将注意力集中于此”。
中国及东亚地区的情况则显然不同。在中国历史上,长途旅行的起源主要是帝王将相的巡游,命宫的赴任,文人士大夫的移情寄性之旅,僧侣们云游化缘,还有像玄奘、航海家郑和等人的远行。消遣性的旅行大多是在居住地附近游山玩水或游览历史名胜。在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几乎所有国家,其民众在历史上的旅游活动比较少,且活动类型也主要是宗教朝觐、名胜观光与民俗游乐。总体上看,亚洲大陆地区娱乐消遣旅游活动不十分发达,主要以观光旅游和近距离的休闲娱乐活动为主,一地停留性度假旅游比较欠缺。而西方国家,则恰恰相反,以一地停留式度假休闲旅游为主。
三、东西方旅游观念差异的显性体现――日常用语与机构名称的差异
社会主体旅游方式的差异,是社会主体旅游观念差异的体现。这种旅游观念差异,已经鲜明地表现在日常用语和官方机构名称上。从语言习惯上看,对于中国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其他亚洲国家的人而言,“观光”、“游览”、“游山玩水”、“风景名胜”、“名胜古迹”是广泛用来表示旅游的词语,人们认为所谓“旅游”,就是外出游览名胜古迹、山水风光,也就是观赏奇异风光;在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亚洲的日本和韩国,“观光”至今是一个完全用来指代“旅游”的名词,而“旅游”一词则显然是近代以后从西方词语“tourism”翻译而来的。从西方国家看,“度假(vacation,holiday)”、“休闲(leisure)”、“游憩(recreation)”、“度假地(resort)”则是西方人习惯于用来表示旅游的主要语词,意味着旅游就是寻找一个美好的地方停留一段时间而获得休闲放松,并参加一些令人愉快的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度假旅游”。西方人在日常生活和教科书、研究论著中,一般习惯于用vacation(度假、休假、假期)或holiday来表示“旅游”。在science direct检索系统中,以resort为关键词的文章有1933篇,以holiday为关键词的863篇,以vacation为关键词的482篇,sightseeing 23篇(检索时间:2006年10月28日),度假性质的词语在西方文献中占绝对优势。
这种语言和文化观念也直接映射到旅游机构名称上。如更多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台湾地区称旅游业为“观光业”,他们的旅游机构、学科、以及研究期刊,都以“观光”命名,如协会有“中华观光管理学会”,学术刊物有《观光研究学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韩国、日本,其旅游机构也以“观光”命名,例如韩国最大的旅行社名为“韩国观光公社”,日本也称旅行社为“观光公社”,日本旅游局的全称为“日本观光振兴机构”。
因此,尽管大家在正式交往场合共同使用“旅游”这个词语,但在反映人们思维惯性与文化传统的日常用语中,以及官方机构名称上,则各自采用了具有鲜明文化差异的不同词语,背后明显体现出东西方在旅游观念上的差异。
四、旅游统计分类标准的差异
统计标准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着人们对某一领域问题的认知。东西方国家之间,至少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在旅游观念上的差异也体现在官方旅游统计分类上。世界旅游组织及西方国家在“旅游目的”分类上一般采取四分法:休闲/娱乐/度假、商务/公务、探亲访友/宗教/保健疗养、其他(liesure/recreation/vacation,business,VRF/religious/healthy,not specified),这当中,并没有明确标明“观光游览”一项,意味着“观光旅游”并不是国际旅游界认可的一个重要类别。但在中国,官方在进行旅游统计时,要采用两套分类标准――在进行国际旅游统计时,采用上述分类法;但在进行国内旅游的统计时,特别将“观光游览”与“度假休闲”作为两个不同的指标分列,一共有8种旅游目的类型:观光游览、探亲访友、商务、公务会议、度假休闲、宗教/朝拜、文体科技交流、其他(sightseeing,VRF,business,publicaffairs/meeting,holiday-taking,religion/pilgrimage,cultural/sports exchange program,other)。而在1999年以前,中国进行国内旅游统计时,则只有“观光游 览”,没有“度假休闲”项。之所以将观光旅游置于如此突出的地位,显然是由于在中国,主流的旅游方式就是观光旅游,即使将“休闲度假”单列,最主要的旅游目的仍然是“观光旅游”(见表1)。
在日本的旅游调研统计中,我们发现他们也有着类似于中国的分类方式,而且,调研结果也显示观光性质的目的远远高于其他目的(见图1)。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作为文化上曾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尽管经济上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强国之一,其国民最喜欢的旅游方式却是类似于中国的风景游览。
五、决定社会主体旅游方式的主要因素
在分析了东西方国家社会主体旅游方式的差异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一些研究者认为人们旅游需求和旅游方式的形成,既取决于社会、经济、旅游资源、休假制度、文化传统、交通条件、价格等外部社会性因素,也取决于个体的消费观念、动机/偏好、态度、旅游经历、教育水平。
这些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现代市场条件下的旅游需求,尤其是个体旅游需求产生的决定因素,但是,本研究关注的是那些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决定社会群体(而非个体)为何进行这种旅游活动的因素,是具有持久性、广泛性的决定因素。本文认为,一个社会的主流旅游方式,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取决于如下六大因素――文化观念、社会环境、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心理因素、科技水平。这六大因素,决定着旅游活动方式的下列六大问题:
Who――旅游活动的参与者是谁?即社会制度与阶层问题。
When――在什么时间和什么经济条件下旅游?即制度性闲暇时间,经济条件问题。
Where――到什么样的地方去旅游?即适合于旅游的自然、文化地理资源问题。
What――进行什么样的旅游?旅游时做些什么?即指导人们行为的文化观念问题。
Why――为什么而去旅游?即旅游的动机和目的问题。
How――如何去旅游(交通工具、信息渠道等),以及旅游的效果?即科技成果在旅游中的应用。
同时,这六大问题也对上述六要素起一定的逆向影响,在图2中用虚线表示。
用这一理论框架分析东西方旅游发展进程,可以发现这六大要素如何发挥决定性影响。
1.社会因素
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休假制度、社会阶层、社会稳定性等因素。社会因素决定着什么群体可以参加旅游;政府对旅游的态度和政策是否有利于旅游的发展。从社会制度上看,中国长期以来处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中,社会奉行等级森严的礼教思想,因此,中国古代参与旅游的,主要是帝王将相,士人墨客,极少有普通平民百姓。等级森严的礼制规范约束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模仿和攀比。这种禁忌一直到20世纪帝制被以后才被打破。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体制的变革,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国家在休假制度方面的若干次重大调整,中国才真正进入到大众旅游时代。在西方国家,尽管有一段时期处于宗教专制时期,但自从希腊罗马时期即奠定了民主与共和的政治体制,占据社会主流的思想观念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宗教思想,王公贵族的生活方式,很快可以成为广为效仿的社会时尚。因此,温泉洗浴、海滨度假等贵族化旅游方式出现后,被迅速传播到具有消费能力的大众中。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出现的带薪休假制度,更为工薪阶层享受度假旅游生活提供了充分条件,由此形成了一百多年的度假生活方式传统。
2.文化因素
包括一系列的价值观(劳动观、休闲观、交往观、健康观、伦理观、消费观),信仰(有无,何种信仰),态度(对待旅行的态度,鼓励还是反对),道德观念(如何看待旅游时的性追求),习俗(已经形成习惯的旅游方式)。文化因素影响着人们对旅游意义的理解,即我们为什么要旅游?旅游的时候做些什么?这种理解显然影响着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在思想文化上,儒、道两大思想流派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旅游观念。崇拜祖先、孝敬长辈的儒家礼制要求,使国民养成了安土重迁的习惯,“父母在,不远游”,百姓的娱乐活动一般只在居住地附近开展。“旅”字在古汉语中表示背井离乡,有寄居他人舍下的悲苦意味。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压抑自我需求,服从于“大我”,这使得人们即使在外旅游时,也难以舒展张扬自我的个性,即使在旅行时也要寻求眼中山水景物“比德”的意义,例如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因此,很少有以愉悦休闲为目的的消遣旅游。道家崇尚自然,逍遥物外、出世脱俗、远离尘嚣的思想观念,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墨客的旅游观。这极大地强化了中国人对山水景色的审美偏好。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游览山水时吟咏的诗篇,通过一代代人的传诵、欣赏、乃至科举考试等,深刻烙在中国人的记忆和心灵中。不但为这些自然山水增添了无穷魅力,也使一些普通的山水资源成为了名山胜水,即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目前中国的37项世界遗产中,被列为自然遗产的,只有7处,其他25处属于文化遗产、还有5处是自然文化双遗产。此外还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武夷山以及其他五岳名山之所以成为“名山”,不仅因为其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更因为它们负载着许多人文内涵――或因帝王巡游过,或因僧道居住过,或因被著名诗篇吟诵过。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现象――楹联诗句成为大量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产生了旅游文化的一个独特分支领域――旅游文学(有时也被称为“山水文学”)。也就由此产生了中国人偏爱游览自然山水和名胜古迹的旅游传统,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其实从深层次看,中国人外出旅游喜欢的“自然山水”,本质上是承载着独特文化内涵的“名”山“胜”水,是人化了的自然对象。这与西方人对自然山水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在西方,基督教认为每个个体都是具有灵魂的自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个体本身是有尊严的,人的自我需要必须受到尊重。休闲和愉悦也成为人的重要权利之一。现代人所熟知的休闲概念是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Scole,英语leisure的来源词)。宗教节日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宗教节日的庆祝活动也被学者认为是闲暇的起源,是闲暇最为内在且最为核心的根源。对于健康和户外运动的浓厚兴趣,也是西方人迥异于中国等东方国家人群的特点,这既与人种有关,也与他们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对于竞技、角斗等运动的喜好习惯有关,与中国人普遍喜欢室内静态娱乐活动截然相反。
3.经济因素
包括支付能力和个人收入预期。经济因素是实现旅游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旅游毕竟是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之后才会去享受的精神文化活动。但在基本的经济条件具备之后,不同 的经济条件对旅游活动方式还能产生多大影响,并无直接研究。在中国,关于旅游与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流传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根据世界公认的经验数据,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会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就想到近国旅游;达到3000美元时,就想到远国旅游。中国旅游发展的数据大致证明了这一说法。关于经济水平与旅游方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国内学者和旅游业界人士倾向于认为观光旅游是初级旅游方式,而参与度假旅游需要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国外学者并没有对此进行阐述。西方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拥有较高职位和收入的群体更倾向于外出度假,而且更倾向于选择多个目的地,不外出度假者大多属于低收入群体。
4.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区域空间范围。这其中,自然地理资源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各国所拥有的山川、海洋、沙滩、温泉、雪地,乃至气候条件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国所能开展的旅游活动类型。欧洲国家,处于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地中海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海滨度假休闲旅游必然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选择。日本多温泉,因而温泉洗浴度假成为仅次于风景观光的第二大受欢迎产品。中国疆土广大,山地,平原、河流、海滨资源都很丰富,但中华文明起源并长期发展于内陆地区,加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大量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文内涵,而对于海水沙滩旅游价值的认识一直到19世纪末西方殖民者带动下才产生。
5.心理因素
主要体现在外出旅游的动机和态度上。人们外出的动机,主要是来自于外界力量的吸引,还是内在需要的推动?西方学者指出,“几个世纪以来,旅游在西方国家一直与增广见闻,认识自我联系在一起”。Crompton(1979)对现代旅游者的研究发现,“推力”因素――即“认识自我”的因素远远超过“增广见闻”的“拉力”因素的作用。对中国人而言,从古至今,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是那些“名”山胜水,或者“名”胜古迹,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是否“有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种“名气”是由其他人或事件的影响而形成的,并附着在目的地对象上的,它显然属于“拉力”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当今中国人外出旅游,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内旅游,最大的目的仍是“增长见识”,而能上升到“认识自我”这一层次的,还非常之少。
6.科技因素
主要体现在交通工具、通讯技术、文化传播技术对旅游产生的影响上。在西方旅游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进步都带给旅游深刻的影响。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大型船只的出现,人们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度假;火车产生后,带动了第一次旅行团的出现;私人轿车的出现,导致自驾车旅游热的出现和火车旅游的衰退;民用飞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跨国跨洲的长距离国际旅游的发展。现代印刷机和摄影器材的发明,为人们的旅游提供了行前准备和游后回忆的技术条件,增加了旅游体验的质量。许多论著在论述西方旅游发展史时,甚至都将交通工具的变革作为旅游发展阶段的分期依据,至少将交通工具作为旅游发展史的重要事件单独论述。科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硬件上,也体现在科学理论和观念的影响上。如前所述,西方温泉与海滨旅游的兴盛,几乎完全是因为受有关医学研究结论的影响。遗憾的是,在中国古代和现代旅游史进程中,我们却很少看到科技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与各种旅游观念、旅游活动,一直到20世纪中叶,才同时拥到中国人面前,造成一种叠加状态。
篇7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确保安全,实现目标,提升效益,树立形象,探索规律”指示精神,按照“统一指挥,属地管理,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原则,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接待服务质量,狠抓安全生产,确保实现“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喜庆、欢乐、祥和、团圆的国庆、中秋假期。
二、工作重点
(一)确保旅游安全
做好“十一”、“中秋”假日旅游安全工作,对于维护假日期间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开展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按照市安委办、市假日办的统一部署,9月中旬,组成8个联合督查组,围绕旅游、森林防火、道路交通、公众聚集场所、特种设备、建筑施工、中小学校校舍、食品安全、水利设施、地质灾害、景区景点、古民居、古建筑等安全防控情况,各部门应急值守、应急队伍和应急预案制定演练情况等,对全市旅游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督查。
2.加强游客密集场所的安全保障工作。对交通集散地、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景区、大型游览游乐设施、旅游餐饮场所等游客密集场所,实行重点安全检查,严格“十一”、“中秋”假期各类节庆活动审查和监管。
3.加强旅游交通等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重点做好旅游车辆运营监管和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严查非法运营和违规违章驾驶行为。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要加强运力保障、安全监管和客流疏导,做到安全有序运营,避免大规模游客滞留。
4.加强对经营漂流等特种旅游项目的经营企业的管控。严格经营许可准入制度,坚决取缔无证经营或在景区(点)内擅自开展漂流、竹筏摆渡等旅游项目。
5.继续加强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坚持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主动应对流感疫情的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疫情传播、蔓延。
6.加强预警反应和应急准备。重点针对交通拥堵、灾害天气、地质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做好预警提示和应急准备。公安、交通运输、铁路、民航、卫生、气象、旅游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值守,并开展预案演练、现场疏导和人员安检等工作,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及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二)加强宣传营销
抓好宣传营销工作,营造欢乐祥和节日氛围。
1.宣传部门要围绕产业发展、市场形势、消费热点,组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主流媒体,加大报道力度。制定旅游宣传计划,主动为媒体提供相关线索和信息,创造良好的采访环境。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在舆论导向、引导消费、规范行为等方面作用,大力宣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节庆赛事、商务会议等新业态产品,突出“假日旅游、百花齐放”主题。
2.旅游部门要充分利用9月中旬参加天津**中国旅游产业节、宁波旅游节、扬州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会议和厦门旅博会的平台,积极组织全市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促销活动,“十一”黄金周**旅游最新信息,提前炒热市场。围绕“共庆祖国六十华诞,共享中秋团圆佳节”的主线,积极推出一批文化内涵突出、参与性强的旅游节庆活动,活跃假日旅游市场,营造节日祥和氛围。要大力开发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健身康体旅游等产品,倡导健康有益的假日休闲生活。积极引导自驾游、探险游、自助游等个性化旅游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广大游客多样化出游需求。
(三)提升服务质量
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对假日旅游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努力营造和谐、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
1.各窗口单位要大力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广泛开展诚信服务、文明服务、精细服务、快速处理投诉服务、出游信息服务和散客咨询服务等,进一步方便居民假期出游。各旅游企业要制定假日旅游接待方案,加强仪容仪表、规范操作、文明服务的培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落实工作职责,高标准完成接待服务工作。
2.开展联合执法,加强假日旅游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哄抬物价、“零负团费”、以次充好、强迫消费和违规经营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营造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
3.广泛开展规范全市宗教旅游场所燃香等提升文明素质活动,引导游客文明旅游、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理性消费,共同创建和谐文明的旅游环境。
三、工作步骤
(一)部署阶段(9月10-18日)
主要内容:①印发《关于认真做好“十一”黄金周、“中秋节”假日旅游工作的通知》。②完善市、区县、涉旅企业三级假日旅游协调机制。③召开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组会议。④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组各成员单位召开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和广泛动员,细化工作安排,责任到人。⑤各成员单位排定值班表并上报市假日办。
(二)准备阶段(9月19日-29日)
主要内容:①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组成员单位加强对旅游市场的安全督查工作,督促各相关单位在黄金周前对安全工作进行补缺补差,整改到位。②启动黄金周旅游信息预报系统。各区县假日办、**风景区假日办、各景区(点)、旅行社应按规定及时向市假日办报送旅游接待情况与客房预订情况。③推荐全市黄金周旅游新产品、有关节庆活动、旅游消费温馨提示。④公告市、各区县和**风景区旅游投诉电话。⑤印制市假日办假日值班表并报全国、全省假日办和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组成员单位、各区县假日办值班表收集汇总完毕。各区县核定上报的监测景区(点)旅游接待量统计表汇总完毕。⑥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组有关成员单位按照市假日办制定的黄金周督查安排表做好节前督查工作,并于9月28日下午前将督查情况报市假日办。
(三)实施阶段(9月30日-10月8日)
主要内容:①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组成员单位工作人员全部按职责到岗,工作安排全面到位,各相关负责人靠前协调,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②假日值班电话和旅游投诉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遇新情况、新问题,要立即向带班领导汇报并积极受理,妥善处理。③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旅游宣传报道及旅游统计信息工作。全市旅游信息及黄金周旅游工作简报一日一报;全市旅游统计信息每日在**市旅游网上。④**市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随时准备启动。⑤优质高效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四)总结阶段(10月10日前)
主要内容:①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组成员单位在黄金周后要对黄金周旅游工作运行、市场分析、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认真地总结分析并形成文字材料,并于10月8日下午5时前报送市假日办。②市假日办汇总并形成综合材料,报国家、省假日办和市委、市政府。
四、职责分工
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要根据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按照职责分工,强化责任,切实做好假日旅游各项工作。
1.各区县人民政府、**管委会按“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所属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安全、市场秩序、社会治安、旅游接待、游客集散地和景区(点)经营秩序的管理;按照9月22日市委常委会会议要求,结合区县、管委会各自特点,黄金周期间要在高速路口、火车站、汽车站、重要景区(点)设立咨询服务台,及时提供服务咨询,受理旅游投诉,维护现场秩序。咨询服务台设计要美观,在辖区内要统一样式,委派精通业务的同志提供服务,此项工作须在9月29日前完成,9月30日开始启用。
2.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市内外主流媒体,围绕产业发展、市场形势、消费热点等加大报道力度,并统筹安排黄金周前后新闻宣传报道和重要新闻媒体接待工作;配合市假日办做好旅游市场督查、检查的宣传报道工作。
3.市旅委负责假日协调中心、统计预报中心、投诉受理中心、全市导游员、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的管理工作;负责全市旅游应急预案的制订和实施。市旅游联合执法办公室负责旅游市场检查和投诉处理。
4.市公安局负责全市的社会治安、社会稳定和消防安全工作;负责城区主次干道及全市境内旅游公路的道路畅通和道路交通安全、城区和游客集散地及景区(点)停车场的秩序管理工作;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行拉客、机动车辆追客等行为,特别是对桑拿浴室、洗脚屋、美容厅、茶楼等场所的骗客宰客行为引发的治安案件进行重点打击;负责全市社会治安秩序、社会稳定以和各类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对三轮车管理;牵头负责滨江路(老街段)沿线秩序管理,车辆疏导,制定实施方案,并于9月28日前报市假日办。
5.市交通局负责全市各类营运车辆的有序管理、有序调度、市内旅游公路的道路畅通和各类汽车站、码头、水上交通的安全、秩序、调度管理工作,特别对非法营运、站外揽客、转卖乘客、乱停乱放、乱收费的运输车辆进行打击;负责全市营运车辆、运输市场秩序和游客紧急疏导应急处置预案的制订和实施,确定专人每日向市假日办按时报送车辆运营和游客出游统计报表;负责市长运公司二期应急停车场的启用;负责市长运公司咨询服务台的设立,于9月29日前完成,9月30日开始启用。。
6.市卫生局负责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负责全市宾馆、饭店、餐馆及饮食摊点、排挡等公共场所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和医疗急救中心的快速高效运转;负责全市突发性公共卫生、食物中毒和重大伤亡事故的医疗紧急救护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7.市安监局负责全市各类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各类安全事故的处置工作;牵头负责特种旅游的安全;牵头负责全市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修订和实施。
8.市质监局负责全市各类产品质量和特种设施设备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9.市林业局负责森林防火安全工作。
10.市工商局负责维护全市的市场经营秩序和中心城区集散地的旅游市场秩序工作,打击黑社黑店、流动叫卖、尾随兜售、乱设摊点、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短斤少两等行为。
11.市物价局负责全市酒店房价、商品价格和旅游价格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不执行明码标价或低价恶性竞争谋取暴利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12.市文化局负责全市公共娱乐场所、文物古迹、网吧的安全和经营秩序管理工作,打击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欺客宰客不法行为。
13.市建委负责中心城区亮化、绿化、建筑工地施工安全、供水安全、公交车的营运安全;负责横江桥应急停车场的启用。
14.市国土局负责全市交通干线地质灾害和景区(点)地质灾害的安全防范工作。
15.市气象局负责全市气象预测、预报工作,并将每日的气象预测、预报,报新闻单位和市假日办。
16.市城市执法局负责全市的市容市貌、摊点整治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17.市规划局做好中心城区停车场的规划。
18.市文明办负责全市文明创建、旅游环境优化、节庆氛围营造工作。
19.市农机局负责对全市农用车辆、拖拉机等进行管理,严禁农用车、拖拉机超载、超速行使,对农业专用机械车辆非法载客运输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20.市药品监督局负责全市宾馆、饭店、餐馆、饮食摊点、排挡等公共场所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及全市药品、保健品的质量管理和安全,对药品、保健品批发、零售商店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21.市商务局负责监测全市重要商业网点、大型零售商场、超市和社会餐馆经营情况,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22、市统计局做好旅游统计监测工作。
23、团市委负责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景区、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站等游客集散地开展志愿服务。
24.**机场分公司负责机场安全工作,每日将机票预订、航班增减和包机等情况,及时报新闻单位和市假日办。
25.**火车站负责火车运行、旅客疏导分流和站内安全工作,每日将车票预订、列车和专列增减等情况,及时报新闻单位和市假日办,确定专人向市假日办按时报送黄金周有关统计报表。
26.**供电公司负责全市的供电、用电安全工作。
27.市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负责全市通信网络的安全和畅通,并向进入**市外地移动、联通用户,节庆欢迎短信、温馨提示信息。
五、四点要求
1.落实值班制度。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全面落实假日期间24小时值班制度,责任到人,确保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处置得当,及时受理旅游投诉。
2.做好旅游统计。各区县假日办、**管委会假日办、各景区(点)和旅行社,要认真落实“**市黄金周旅游统计制度”,加强假日旅游期间旅游统计工作,按时向市假日办填报有关报表和分析材料。
3.加强假日督查。对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组各成员单位黄金周旅游工作部署、执行情况,市假日办联合市安委办进行重点督查,并通报督查情况。
4.报送假日总结。黄金周结束后,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总结,注重挖掘和提炼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并将书面材料及时报送市假日办。
附件:1.市、区县、涉旅企业三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示意图
2.责任单位任务分解表
篇8
关键词: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海南省;对策
发展服务贸易对于提升海南的对外开放优势、加快区域转型升级、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服务贸易统计是分析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正确评估服务贸易在海南经济中地位、制定科学的服务贸易政策的基础性实证工作。目前,海南省的服务贸易统计系统还极不完善,造成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结构等诸多问题的认识准确度和分析科学度下降。
一、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及其统计框架
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一直以国际收支核算为主,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包含于国际收支统计(BOP)中,造成了服务贸易测量的不完整,以及统计实施主体的不统一。我国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并于2009年和2012年两次对该制度进行修订,新的《制度》于20l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较之前不同,《制度》有较明确的测量目标及相应的统计指标,且有完整的表格体系和可靠的执行机构,还有可行的对四种服务供应模式的测量方法。自此,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开始逐步形成两条基本主线,即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以及外国附属机构的服务贸易,并形成以自然人移动统计为辅线,覆盖四种服务贸易模式的统计框架。《制度》中的服务贸易统计主要包含服务进出口统计、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及自然人统计三个方面内容。
1.在服务进出口统计方面,《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数据采集方式。对服务业的分类方面较之BPM5标准有所不同,《制度》另设了教育服务、环境服务、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分销服务等类别,丰富了数据类型,并在此方面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企业直接申报,统计直报为季报,总额数据为年报。自2011年开始,一系列有关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分销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的贸易数据开始通过《服务贸易统计直报系统》进行申报和收集。此外,从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统计系统和技术进出口信息管理系统分别可以采集关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的贸易数据。数据采集方式的完善打破了以往只依靠BOP统计的单一局面,大大增强了数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在申报方式方面也有所改善,由原来仅依靠国际收支间接申报数据改为直接申报数据和间接申报数据相结合。同时,在服务进出口统计频率方面进一步提高,改变了以往数据收集和公布一年一次的频率。
2.在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FATS)统计方面,《制度》确立了内向FATS统计和外向FATS统计(也称进口FATS和出口FATS),内向FATS是本国的外国附属机构对本国提供的服务贸易,外向FATS是在外国的本国附属机构向该外国提供的服务贸易。由于数据渠道来源的不同,将数据分为非金融和金融两大类。非金融内向FATS统计以商务部外商投资统计为主要数据来源。非金融机构外向FATS统计以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为主要数据。两类数据均通过现有统计系统采集,从商务部直接获取,不增加企业额外负担,金融类内向FATS和外向FATSD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包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的相关金融部门,此外还可根据有关部门的业务统计数据加以补充。需强调的是,上述内向FATS和外向FATS统计在统计对象中均列入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境外直接投资企业持有股权50%以上的企业。
3.在自然人移动统计方面,《制度》初步建立了自然人流动情况统计。在“中国服务贸易直报系统”中分“国别(地区)、职业(类别、人数)、收入、性别、学历、工作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收集“境外来中国各地自然人情况”和“中国各地赴境外自然人情况”的数据,由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整理填报数据。
除此之外,《制度》要求按照GATS对服务贸易模式的界定,分别从“收入总额”和“支出总额”中对“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进行总额统计。总额数据由商务部根据调查对象申报数据及其他数据源综合整理。商务部以《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的形式定期对外年度中国服务进出口、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和自然人移动等统计数据。
二、海南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现状及问题
1.海南的服务贸易统计未成体系
海南没有服务贸易的统计体系,没有直接反映海南服务贸易状况的数据,仅能从BOP和FDI中选择部分数据,从侧面反映海南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这种状况与海南把第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政策极不相符。
2.缺乏统一的服务贸易统计管理主体
按照国家的相关制度,服务贸易统计管理主体应该是地方的商务部门,但海南的相关数据统计职责分散在多个部门中,如,商业服务等在商务系统中,旅游服务在旅游委,FDI则在外管局。
3.海南学界对海南服务贸易统计的研究极少
笔者在做服务贸易统计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对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进行调查,只有少数学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关注和研究海南服务贸易统计,同时,笔者在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没有关于海南服务贸易统计的文献论文。
4.已有的BOP统计数据也存在缺陷
在BOP统计中,只包括统计本地以外币形式支付的服务贸易收支,不包括通过异地的收付汇,使得BOP统计数据来源不够全面,同时,BOP统计中通过间接申报的数据相对较少,得到的数据与实际数据有出入,且BOP对于限额以下的项目不予采集,也导致数据的偏差。
三、海南构建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对策
基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发展趋势和海南现有的基础条件,就如何构建海南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1.确立有效的统一的管理主体
由单一的机构统一设计和完成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且全部采用统计调查的方法,易于实现各种服务供应模式下统计数据的共享,数据的可信度也高,建议在海南商务厅的统一管理下,加强与统计局、外汇管理局、银监局、保监局、财政局、旅游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协作,形成有效的统一的服务贸易统计管理机构。
2.加快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建设
国家层面上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已经实施了几年,海南也应该出台相关的制度,对接《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促进海南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有效运行。
3.建立与服务业统计数据对接通用、信息共享的数据标准,推广集跨境资金流动、部门填报、企业直报、重点企业联系、中介机构辅助调查于一体,科学统一的服务贸易统计方法。
4.以“中国服务贸易网--海南网”为技术和信息平台,建立海南服务贸易数据库。
5.研究完善旅游服务、运输服务、软件出口、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专项业务统计。
6.加强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和主要市场的调查研究及运行的监测预测,提高发展服务贸易相关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陈 怡: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问题研究,2009(04).
[2]贾怀勤: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和方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2005(07).
[3]王金纲:讨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现行统计体系及完善对策 2005(24).
篇9
关键词:4Ps理论 凉山彝族自治州 特色旅游商品 营销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理位置在四川省西南部,不仅是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四川省少数民族种类和人口最多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自治州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下辖17个县市。由于少数民族众多,尤其是彝族人口众多,凉山彝族自治州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彝族民族风情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特色,在树立凉山彝族旅游形象与品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内涵
旅游商品是一种为适应旅游业发展,满足游客需要而设计、生产、出售的面向外来游客的有形商品。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则指的是基于彝族文化的民族特征。凉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可以分为物质形态、精神形态、行为形态、制度形态四个层次,其中物质形态层次有彝族建筑、饮食、生活用具、生产工具、服饰、手工制品等承载凉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的物质用品;精神形态层次有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以及心理素养等凉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在根源;行为形态层次有彝族民俗、礼仪、宗教形式等凉李宁公司的品牌战略转型及建议
■赵 宇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摘 要:“李宁”是我国的著名体育用品公司,近年来一直是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领航者,更是在本土市场抗击洋品牌的主力军,曾经带给国人多少自信与骄傲。近年来,由于市场的变化,“李宁”主动进行了公司品牌的战略转型,启用了新形象和新的口号,但转型结果却不容乐观。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李宁公司战略转型的基础上探讨李宁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李宁 战略转型 品牌 展望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制度形态层次有彝族道德体系、家支制度等凉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强制性、规范化的体现。凉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便是由这四个相互交织、依托的形态层次所构成,其中物质形态是物化、外化体现,而其核心便是内化的精神形态,行为形态在精神形态的基础上展开,通过彝族个体具体化体现出来,使凉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到彝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制度形态是强制性规范、约束凉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精神、行为、物质形态的机制,使其因循着独特的轨迹不停运转。
二、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目前,凉山彝族民俗旅游的发展态势良好,彝族漆器、服饰、银器、音像书籍制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在旅游市场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还有许多旅游商品的开发还比较不足,尤其在营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的造型外观色彩都具有很鲜明的特色,然而受生产企业规模的制约,特色旅游商品的市场多是家庭作坊形式的小型生产企业所把持,多数商品选材随意、制作粗糙,无法真正满足游客的需求。和花椒、牦牛肉、山珍等农业土特产以及火箭等纪念品相比,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由于质量低下而缺乏竞争力,对西昌市旅游商品商店的走访调查结果显示,特色旅游商品在旅游商品销量中的比例仅在13%左右,由此可见质量低下极大的制约了特色旅游商品的营销。
三、基于4Ps理论对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营销的策略与手段
1.4Ps理论浅析
4Ps理论即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的4P与Strategy的1s构成的4Ps理论,指的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营销基本策略的有机组合,其中产品策略是企业针对目标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有形产品、无形产品来实现产品营销目标的方法和措施;价格策略是企业根据市场规律对产品价格进行指定和调整来实现价格营销目标的方法和措施;分销策略是企业科学的选择产品销售渠道和商品流通方式来实现分销策略目标的方法和措施;促销策略是企业合理利用产品促销来实现促销营销目标的方法和措施。
2.营销策略与手段
基于4Ps理论,需要针对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营销存在的问题,采用相应的解决策略与手段。
在商品方面,需要保持特色旅游商品的传统特色,并予以品种、材质、样式、实用性等方面的创新,拓展思路,使特色旅游商品适应时展的需求,满足游客的实际需要。对于特色旅游商品而言,影响游客购买欲望的因素主要是实用性与便携性,实用性指的是特色旅游商品应该具有凉山彝族的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有较高的质量、较好的材质、较美观的样式、较丰富的内涵,而便携性指的是特色旅游商品应便于游客携带和运输,满足游客对旅游商品的便携性要求。
在商品价格方面,应在考察游客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市场定价,使商品价格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严厉惩治欺客宰客现象,对特色旅游商品市场进行整治和规范,为生产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条件,为游客提供放心的购物环境。
在促销方面,应针对游客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大促销力度,采取多种促销手段提高商品的市场知名度,刺激游客购买欲望。促销手段需要具备针对性、直接性和整体性,针对性指的是利用户外广告、媒体、杂志、人员宣传等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商品宣传;直接性指的是利用免邮寄费用、现金折返、赠送赠品以及折扣促销等具备直接性特点的有效方式来刺激游客的冲动性消费;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文章在分析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内涵的基础上,发现其商品的开发与营销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不足,然而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商品生产企业、商家真正以游客为导向,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的管理与规范,从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四个方面提升特色旅游商品的质量、品位与形象,必将使特色旅游商品成为带动凉山彝族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度假区)。度假区位于*市西湖区。
第三条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实行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特殊政策和新型管理体制,使度假区成为旅游度假和观光相结合,符合国际旅游度假要求,以接待境外旅游者为主的综合性的国家旅游度假区。
第四条鼓励境内外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在度假区内投资开发建设旅游设施(包括基础设施)和经营旅游项目。
第五条合理开发利用并切实保护度假区内的旅游资源。所有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度假区的总体规划,切实保护好城市饮水水源和度假区的自然人文景观与旅游环境。
第六条度假区的土地依法征收为国家所有。度假区内的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通过依法出让或转让,境内外投资者可以取得土地的使用权。
第七条度假区应当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度假区内投资者的资产、收益和其他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保护。
第八条度假区的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第九条度假区设立*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度假区管委会),代表*市人民政府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第十条度假区管委会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编制度假区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制定度假区的各项行政管理措施,并组织实施;
(三)审批或审核报批度假区内的投资建设项目;
(四)负责度假区的规划、建设、土地和房地产管理等有关工作;
(五)负责度假区的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工作;
(六)负责度假区的财政、税务、审计、物价、统计、劳动、人事、治安和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受托监管国有资产;
(七)管理度假区的旅游业务、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其他涉外经济活动;
(八)处理度假区涉外事务;
(九)统一规划和管理度假区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十)保障度假区内的企业依法自主经营;
(十一)协调管理有关部门设在度假区内的派出机构的工作;
(十二)*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一条度假区管委会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立若干工作机构。*市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度假区设立的分支机构,由度假区管委会与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以度假区管委会为主。
第十二条度假区内国税、外汇管理、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等业务工作均由有关部门或其设在度假区的派出机构、分支机构办理。
第十三条*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度假区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应为度假区的建设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十四条度假区鼓励开发建设和经营下列项目:
(一)度假村、宾馆、餐饮、购物设施;
(二)休闲、娱乐、游乐和文化、体育、健身设施;
(三)旅游、现代会展、商务办公、观光农业及其他第三产业项目;
(四)与旅游业直接有关的无污染的生产性项目;
(五)与度假区相配套的公用基础设施。
第十五条在度假区内兴办企业,由投资者向度假区管委会提出申请,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批准(旅游项目按生产性项目限额审批)后,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等有关手续。
第十六条度假区内的企业应当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并按有关规定向度假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报送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接受度假区管委会的监督。外商投资企业报送的年度会计报表,应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验证。
第十七条度假区内的企业歇业,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办理有关歇业注销登记手续,并对其资产和债权债务进行清算。债权债务清理完毕后资产可以转让,属于境外投资者的资金可以按有关规定汇出境外。
第十八条度假区的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工会,依法做好劳动保护工作,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度假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应当依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实行社会保险制度。
第十九条度假区内的企业职工出国、出境进行技术考察、技术交流和从事本企业商务活动,有关部门应按规定简化出入境审批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