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治理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数字化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电力企业;调度;补偿
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概况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起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虽然当时社会的自动化控制多数是以机械控制方式为主,但是其为后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研究提供了基本思路,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有了发展基础。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网络
技术的迅速崛起与发展,网络技术基本成熟,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也有了小范围的应用。在进入新时期之后,计算机技术的处理能力和高速的网络运转技术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发展更为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其以远程遥感、远距离监控和集成控制为主要的技术应用,形成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基础,使其控制技术日益完善,从而实现我国电力企业和网络智能化、自动化、功能化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高的价值,其能够很好地适应电网的复杂性、广泛性和功能性的特点,能够充分的发挥系统性和功能性的优势,并且可以强化电力企业的各项职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电力企业的发展价值,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带来了极大的优势。
二、电力企业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一)对能够满足电气自动化软硬件设备的研究
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于开展电气自动化工作所需要的条件就越来越多,电力企业的电气系统是纵横交错且数量繁多的,一般来说,电气自动化装置都是分开安装在设备上的,所以自动化的点就很多,掌管的内容和范围也很广,于是给维护和检修带来了阻碍。当下的电气自动化前进冲劲最足,改革和创新也更多。在将所有的电气自动化程序相结合的基础下,运用先进的自动化监控软件,
以电气装置稳定安全为前提,使用一致的检验准则,最终让电气自动化可以具有更好地实用性和稳定性。电力企业的装置在检验维修的同时,电气自动化技术还在记录着装置的情况和工作进度。设备的工作数据都可以被电气自动化技术记录下来,以此作为装置检修和维护时的根本和依据。依据电力企业中的自动化点可拆卸的原则,使得自动化软件可以尽快更新,自动化装置也可以得到完善,使得电力企业中电气自动化可以更好地发展。
(二)对电力企业电气自动化先进体系的研究
当下存在于电力企业中的电气自动化体系是由信息规定、网络交流和工控软件等多方面的内容凝聚而成的先进自动化体系。现今电力企业都在飞速前进着,厂内装置的配置尤为重要,而且装置作用的专一性和安置地方不统一,使得必须要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来对这些装置的工作情况进行监控和记录。电力企业的主要装置和网络交流技术是相辅相成的,要想让装置得到优化,就要对网络交流技术进行完善。以电气自动化体系稳定运行为目的,就要将当下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并融入电力企业电气自动化体系的使用实用性和以后电力企业前进的道路指标,探讨如何优化电气自动化体系,而且要以此为根本,推动电力企业电气自动化体系的发展,使得在电力企业前进的道路上畅通无阻。
(三)对电气自动化体系使用实用性的研究
电气自动化体系在电力企业中被使用,于当下电力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注定了电气自动化体系要被更大量的需求,那么就要更加注重实用性。电气自动化的研究发现,以电气自动化在工作过程中记录和监管的数据为根本,就可以对推动自动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大了自动化的实用性。运用信息共享的方式来进行自动化体系的数据交流。根据电力企业主体信息、工程网络技术来完善电气自动化体系的数据交流实用性,优化其功能,完成电气自动化实用体系的主旨。
三、电力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中调度技术的应用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实现其调度功能一般是依靠中心站的控制、变电所、调度设备等来实现的,只有在调度中心的全面控制下才能够实现电能的传输与调度。因此应当强化调度技术在整个电力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细节与过程发展,认真做好数据的采集和动作指令的传输工作,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更好地发展调度技术的全面性与广泛性,为电力系统的应用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应用。
(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中补偿技术的应用
在运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过程中,将电压、功率和无功电流等方面作为
补偿技术的主要考虑层面,充分利用电子技术、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等的发展来实现对无功补偿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价值,从各个方面做好电气自动化控制的补偿技术,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从而减少电力企业成本的投入,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完善电力企业的发展建设。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电力自动化技术提升的应用
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提升技术通常是采取技术的分析因素,通过积极
采取科技领域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将电气自动化的实现为技术发展重点,努力实现电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电网配送网络工作之间的相互融合,将各个种类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电力系统的设备结合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提升技术具有电气自动化的特点,注重点在于对本地监控中的自动化装置设计和调度联系远动装置技术设计方面,网络化特征是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必要途径。目前市场上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生产领域的运行已经实现了数据记录的无纸化办公,增强在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的第一时间就自行启动应急应变系统的能力,并及时提出故障分析结果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在第一时间巡查出故障发生的原因,同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一步显现出电力系统的高效收益,并帮助电力企业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四)应用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的应用
电力企业的一项最基本工作就是要经常对电力系统进行常态检查和智能设备的检查与维护,主要是对断路器、开关、汽轮机、变压器和发电机等相关设备的检查维修。通过定期的检查维修,将排除故障和维护的参考资料以各种设备的运转参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记录,以此来提高设备的使用年限,并且减少故障的发生几率,对电力系统的线路、出线、贯通线路、自闭线路、电容器和变压器等进行日常的保护工作,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从各个方面加强系统的使用率。
四、电力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未来电力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以“单元制”为基本内容的发展,对于现代电力企业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强烈需求,导致现代电力企业电气自动化正在向“机、炉、点一体化”的道路发展,电力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单元制”的技术来提高“单元控制需求”,从而大大提高电力企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综合监控管理能力。我国未来的电力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以“单元制”为主要内容的发展策略。
四、结语
综上,先进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开始推广向于市场,推动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前进和改变。运用电子自动化体系来帮助电力企业开展自动化技术,并在电力企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促进电气自动化体系发展,保障电力企业可以安全平稳的进行工作。
参考文献:
[1]姜丽娟.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4(33).
篇2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六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22-02
随着“工业兴国”、“工业兴市”的战略不断走向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正在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广东、江浙等地区,新兴技术、新型装备在企业得到广泛的应用,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一些老工业基地的落后设备也正在进行重新改造。随着自动化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自动化产品的不断普及,智能楼宇和智能家居的广泛应用,智能交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生产第一线的电气设备检测维修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学校侧重点都不太一样,专业知识涉及到机、电、信息及控制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领域越来越宽,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将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几个核心的问题总结如下,希望和同行们一起分享。
一、“三方”联动的专业建设机制
积极探讨实践政府、企业、学院三方联动的专业建设机制。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共同评价学生实习效果。教师以企业技术人员身份指导,企业的工程师、技师担任学生的现场指导教师,学生以企业的学徒、员工身份学习,参与企业产品生产、产品检验等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研究工作,让学生参与应用技术研究,参与项目研究报告的编写、产品研发、产品试制等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和指导学生学习专业最新技术,同时担任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把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传授给企业员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并承担企业的应用技术项目研究和横向课题开发,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等。
二、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每个院校都会存在差异,要做好这件事,必须考虑自控技术行业动态、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自身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基础、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对口职业岗位要求等因素,专业目标要通过精细的市场调研,与教学团队核心成员,特别是行业企业技术能手集体分析决策。
目前我院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得到良好的职业素养训练,掌握电气、电工、电子、信息、机械等基础知识,适应工矿企业自动化设备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岗位,具有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这些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围绕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等级技能要求来开展。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主张采用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这样一些新的知识结构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三四级维修电工的知识面很广,涉及到机械基础、液压气动、电工电子技术、电机及其拖动技术、电力技术、单片机、可编程等信息控制技术技、变频技术等等,要兼顾好这么多知识点,传统课程的合理删除和整合、应用型新课程的加入就是个技术活,编排时特别要照顾到课程体系相关课程的前后序关系和实训环节的技能训练阶梯递进。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应建立在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基础上,坚持课程理论与课程实施紧密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是专业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探索,要使教改得以深入,应注意广大教师的参与性,要研究与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建设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毕业生第一就业岗位与今后工作岗位在大类专业覆盖面内变动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等方面的关系。
3.“产学合作”既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拓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一个重要举措;“产学合作”既是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是办学模式的一种实践,应坚持不懈。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信息化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自主能动意识强,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效果一般。“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仿真或真实的工学环境,校内外教学团队共同主导,学生全程参与学、做、评”,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老师和学生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学习任务。在部分非主专业课程中,二者结合,既能节省时间,又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升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选择教学方法,不要华而不实,也不要生搬硬套。以往的授课模式是老师一股脑儿的在黑板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基本上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很不明显,现在在课堂上的气氛不再是呆板的、而是采取了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讨论,特别是积极开展采用以引导式、学生反提问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 师资队伍建设做到“六要”
人永远是生产第一要素。教师队伍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处于重中之重,需形成机制,常抓不懈。一要有健全的学习导向制度。理论学习不放松,主题突出,管理到位。二要有全方位的培训形式。校内主要是专题学习、课题研究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校外则是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进行学历提高。各学科带头人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级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层次。三要有得力的监管举措。学校多项常规检查涉及到教师师表行为,特别是每学期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工作落到实处,其结果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依据。四要有激励举措。我们采取有效形式了解教师师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教育整顿。我们把师德水平的高低始终纳入年度考评的内容,对师德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者,将不得参加评优、晋级、职评。五要有一个好的氛围,干群关系协调,教师之间和睦。学校还特别注意对教师心理状况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加以保护。同时也积极增收节支,逐步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六要时刻把教师需求挂在心头,为教师成功搭建舞台。
结束语:动态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思路是专业建设的两大趋势,我将顺应潮流,投身深化专业建设改革的洪流。
参考文献:
[1]韦瑞路.电气自动化专业“四方联动、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1).
篇3
【关键词】课程;能力体系;研制;实训;设备;教学资源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服务的主要产业是机床装备制造业,要求从业人员工艺能力强、实践技能高、协作精神好、岗位适应快。为了尽快适应这种人才要求,我院依托国家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形成“实境教学、学训三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求,设计出该专业核心课程“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体系;针对装备制造类企业对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床电控实训设备;解决了真实载体的项目化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问题;针对理实一体课程改革对教学需求,基于新研制的实训设备,开发了配套教学资源。
一、根据岗位技能需求,设计了课程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体系
针对装备制造类企业对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在专业核心课程“电气控制系统装接与调试”中按照各级维修电工岗位技能要求,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技术标准,重新开发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出该专业核心课程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体系,实现了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发展一致、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
图1 “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课程技术应用能力体系
二、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自主研发系列实训设备
对照“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技能技术应用能力体系,梳理了现有实训资源,校内现有设备只能进行单元控制电路的训练,完成初级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校内缺乏大型机床电路控制设备,不能完成中级工与高级工岗位能力训练。针对这一问题,电气工程学院计划购置相应设备筹建“电控技术实训室”。通过市场调研,教学设备生产企业开发生产的电控设备存在技术单一、不便拆卸改造,无故障设置部分,缺乏可操作性,价格较高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技能训练的要求。电气工程学院决定转化企业技术,自主研发电气控制设备。针对维修电工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岗位能力要求,参照企业真实X62W万能铣床电控柜,结合课程教学、企业培训、技能鉴定、研发性实验及生产等需求,自行研制15台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柜、10台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调试与维修训练柜、7台T68镗床PLC技术应用改造安装、调试检修训练柜等性价比较高的三类设备。
三、根据课程训练体系,建成了系列配套优质教学资源
自研设备开发出中级维修电工、高级维修电工技能训练项目20类。基于设备技能训练项目,开发了3本教材、课程标准、实训计划、电子教案、课件、考核标准、试题库、1.2G的网络课程等系列配套教学资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优质资源。“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体系与配套教学资源,2009年在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0901班试点应用,通过由单元到综合推进课程教学组织,完成了课程技术应用能力体系实践教学过程。2010年完成一轮试点后在该专业其它班级推广,通过强化训练,学生从设计、布线、到系统调试,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工程实践,学生学到了技能,掌握了技巧、达到了职业岗位所具备要求,取得了相应证书,对学生从社会人转变为技能型应用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段少丽,姜忠宝,刘滨.对高职院校数控教学设备改造之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6 期:135-136.
[2]张锦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改革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8 期:81-84.
[3]毛佑南,吴萍.自动控制模块化实训装置的研制与应用[J].技术应用,2008年第10期:123-124.
[4]米伟哲.PLC在实践教学设备中的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7年第8 期.
[5]刘海宽,张兴奎,宋聚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素质实训方案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7年第28 期.
[6]郭家星,屈有安.自动控制模块化实训装置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5期:57-59.
篇4
关键词:IT治理 数字化校园 模型 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11-03
近几年,高校的数字化建设正在风风火火地进行,校园网络的带宽和应用系统平台的更新也在飞速发展。随着我院的网络规模不断加大,相对应的系统平台也在逐步增多,操作也更为繁琐。为了各个系统平台更好地融合,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如期展开。同时为了数字化校园平稳、安全发展,把IT治理框架引入到了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当中。
1 数字化校园的概述
1.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将实体校园的各种应用进行数字化处理,构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存储空间,是对实体校园进行的一种多元化的延展。
1.2 数字化校园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是把各个应用系统集成起来了的操作平台,用互联网的手段对各个资源进行整合。数字化校园为师生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应用,有教学、科研、办公和交流等。
2 IT治理的概述
2.1 IT治理的定义
什么是IT治理?IT治理概念来自企业,企业迫于经济效益的压力,寻求优化流程,降低开销的企业发展之路,计算机技术带来新的思路。当前海内外对IT治理主要集中在模式探索方面,并认为模式是影响IT治理的关键因素。IT治理模式包括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COBIT模式、CISR模式。
2.2 COBIT模型
COBIT模型是在海内外获得认可的具有领先技术水平的操作标准,它在风险管控和操作应用之间构建起一座平台,帮助决策层进行IT相关治理。COBIT模型的核心是企业在相关规定的框架下的操控能力。
2.3 ITIL模型
通过使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理念同本单位IT服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强调质量管理和风险管控,在用户认可度和服务情况与风险操作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关系。由于ITIL 影响着IT服务管理,而COBIT主要是在IT运营层面发挥作用。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2.4 CISR模型
CISR模型也称为“Weill&Rose模。CISR为了实现控制和权力管理之间的一种契合。把企业的长远计划和IT治理手段相结合。这种模型更加利于权力分配,实施框架化管理,为制度的平稳过度创造了更加便利的环境。
2.5 三种模型之间的比较
COBIT从长远规划、远景目标、操作管理等方面对IT治理进行评价和管理。它是为CIO或者是企业的高级IT管理人员所服务的。ITIL侧重的是IT服务管理,层次上比COBIT要低一些,但是它在服务管理的过程上要更为精细和易于管理。CISR则更加注重事前控制。CISR模型可以从高度上保证投入和相关利益的分配应用。更加符合IT治理的层次标准,也更符合IT治理的运营体系维系。
综上所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选择CISR模型和ITIL模型相结合使用是最合理的。CISR模式在数字化校园中的使用更为便利,可以有效推进体制的完善,同时ITIL是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操作,二者相结合可以逐步引入IT治理。
3 数字化校园中IT治理的探索
3.1 数字化校园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已经完成了被动式服务到主动探索式服务的转变,在校园内形成了完善的运行、维护、管理服务模式。用流程管理的办法贯穿整个治理过程。对维护人员采用“一问到底”的负责制原则。从而逐步提升了师生的认可度,提高了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
(1)IT服务管理的理念和操作贯彻不到位。在日常维护工作中,由于没有电子化的解决流程和方案,容易造成人员解决问题不及时,问题解决不准确。对问题的解决后续情况没有进一步跟踪和查看,对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留档并总结。缺少系统和理论性的指导。
(2)IT治理的环境需要改进。随着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推广,各个系统和操作平台的内容在不断增多,各个应用的难度也在增大。同时,对一些IT决策的下达和应用,各个职能部门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联系,相应的执行力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缺少完整的沟通服务的标准和机制。
(3)标准化的流程不足。由于数字化校园信息的多样化,一线的服务人员总是被动地去解决问题,疲于应对各个突发事件,而不能对用户的一些个性化需求有所反映。同时,服务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没有专业的标准化流程,这样会对人员的依赖性加大,容易造成由于人员变更而导致的服务水平上的差异。而且对服务人员缺少工作量细化考核的标准。
3.2 数字化校园中IT治理的模型设计
CISR的权责分配的理念可以对现行的服务流程做一下调整,可以改变一些理念来实施IT治理,容易被各个部门所接受。ITIL本身就是就是IT服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生成自己的IT管理流程,在制度和操作层面上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CISR模型和ITIL模型的相互融合可以构建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的IT治理模型。
笔者从体制和资源两个方面对数字化校园平台进行了整体设计。
体制层面包括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成立相关职能和委员会就可以在制度层面上开展IT治理工作。根据CISR模式,我院进行了如下的架构调整。
CIO由主管数字化校园构建的校领导担任,由各个二级单位的负责人担任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的成员。同时外聘一些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监督。成立为领导小组服务的数字化校园办公室来具体实施全校数字化项目的经费使用、项目的申请和批准实施,以及所有IT服务人员的分配和使用。
资源建设方面按照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的相应理念进行操作。
(1)硬环境整合和共享。
新建大楼的网络布线费用纳入到楼宇建设的费用当中,这样可以有效节约经费。同时成立数据资源中心,由中心统一编排各类电子资源,再备份各种核心资源的关键数据。合理使用资金,统一建设实验室,保证基础服务的完善。
(2)软环境共享。
进行校园网页面建设,更换新版主页,并将各个二级单位的主页统一管理。加大我院的教学科研网建设,促进线下教学的完善。建设软件资源平台:引进常用工具软件等。成立用户认证中心:让用户登录一次就可以实现平台功能的全部应用。成立数据交换中心,使得数据交换传播更为便利。
3.3 IT治理在数字校园中的实施
(1)IT服务教学。
数字化校园促使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新的转变,教师们可以进行网上备课与课件制作,数字化校园提供了很多网络素材库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网络授课并和同学们进行网上交流。学生也可以网上自主学习并进行网络考试。教师在教学手段与科研能力等方面获得大幅提升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此同时学生学习的手段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便捷了,学生的自学水平和个人能力都得以提高。。
(2)IT服务科研。
网络学科资源百花齐放,各种类型的资源库平台使得各个二级学院之间互通有无,更好地促进交叉学科发展。期望可以百家争鸣,促进学科的进步。
(3)IT服务管理。
电子政务数字化可以有效提高学校整体的管理水平。数字化校园可以学校的政务公开,方便师生更好地获取政务信息;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对,方便校领导做出正确决定。
(4)IT服务社会。
一些优质的课程资源可以在网上进行公开,方便外校人员进行学习和观摩,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信息。
4 结语
IT治理和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作为标准化的规范为数字化校园服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流程规范。但是IT治理和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的真正实施还需要结合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而定。需要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以及主管部门的严格论证。该文提出了一个整体的方案,就是用CISR的理论在制度层面上丰富IT治理环境,同时用基于ITIL的服务管理的内容在资源共享等方面提高应用层面上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代利文.关于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69-70.
[2] 肖志新,杨霖.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系统架构[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34-37.
[3] 王芳.IT治理解析[J].审计与理财,2010(3):56-57.
篇5
关键词:矿山;数字化测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TD1文献标识码: A
1 数字矿山及其战略意义
随着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等数字化的概念和体系建设,数字矿山近年来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真正的数字化矿山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技术交叉形成的整体数字化矿山生产管理系统,它涵盖了矿山企业建设、生产、管理、经营等全部内容。数字化矿山既不是GIS概念的简单延伸,也不是一般加工企业ERP概念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包含多者特征的崭新的概念。
所谓数字化矿山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和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在矿山企业生产活动的三维尺度范围内,对矿山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与生产要素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和科学化管理,根据实际的应用要求,建立矿山规划设计、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矿山应急救援指挥、矿山经营管理、矿山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从而将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经营管理业务流程数字化并加工成新的信息资源,迅速准确地提供给各层次的管理者及时掌握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矿山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实时信息监测、收集、分析、预警、决策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2 数字矿山的特征和基本组成
基于DM的定义,DM应具有以下六大特征:以高速企业网为“路网”;以采矿CAD(MCAD)、虚拟现实(VR)、仿真(CS)、科学计算(SC)与可视化(VS)为“车辆”;以矿业数据和矿业应用模型为“货物”;以真三维地学模拟(3DGM)和数据挖掘为“包装”;以多源异质矿业数据采集与更新系统为“保障”和以矿山GIS(MGIS)为“调度”。DM的最终表现为矿山的高度信息化、自动化和高效率,以至到无人采矿和遥控采矿。DM的基本组成可大致为采集系统、调度系统、功能系统、包装系统和核心系统五部分。
2.1 采集系统
负责数据采集与处理,包括测量、勘探、传感和文档四类基础数据采集子系统;其关键是所有数据的数字化。
2.2 调度系统
指MGIS,负责提供拓扑建立与维护、空间查询与分析、制图与输出等GIS基本功能,并进行数据访问控制、开放接口和生产调度与指挥管理等。
2.3 功能系统
负责提供各类专业模拟与分析功能,包括MCAD、VM、MS、SC、AI和SV等。
2.4 包装系统
负责提供3D空间建模工具、多源异质矿山数据的空间融合环境和数据过滤、组合与封装机制,包括3DGM和数据挖掘工具。
2.5 核心系统
负责统一管理数据和模型,决策分析与支持等。可以看出,数字矿山的核心是数据。与矿山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仓库和属性数据仓库是DM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仓库用来管理海量的井上、下矿山地物的几何信息、拓扑信息。
3 矿山测量任务
矿山测量因具有一定的的特殊性和多学科交叉性,曾单独为一个专业,它的发展和进步与三个方面密切相关:一是,采矿技术和矿业工程的发展及要求;二是,测绘科学技术与仪器设备的发展;三是,其它学科的发展与影响。矿山测量工作者担负着矿山地面和地下三维空间的测量、定位与制图,矿体几何,储量管理及开采监督,开采沉陷观测及开采损害防护等任务。近十多年来,资源、环境、灾害和人口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重大问题。国内外资料表明,矿山测量工作者在矿区和工矿城市环境的动态综合监测,环境评价,及矿区环境信息管理,矿区开采信息管理系统,开采沉陷区综合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以3S为主导的空间信息技术将逐渐应用于矿山测量及矿山建设与生产中;对现代化采矿工业起到优质高效服务和辅助决策的作用。现代矿山测量的主要任务可概括为:在矿山勘测、设计、开发和生产运营阶段,对矿区地面和地下空间资源(以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为主)和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显示、分析、利用,为合理有效的开发资源、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服务,为工矿区可持续发展服务。
4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在数字矿山建设中,就矿山测量而言,除常规的矿井建设、生产中的测量任务之外,应特别重视以下的研究:矿图数字化与数字化成图―自动化矿山地学信息采集系统;矿山开采环境的综合评价与治理―矿山开采环境四维动态信息系统;GIS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结合及其在矿山开采环境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矿山开采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矿山环境信息系统的质量模型及其精度不确定性处理―矿山开采环境信息系统的误差分析系统。
4.1 矿图数字化和数字化成图―自动化矿山地学信息系统
矿图数字化和数字化成图将成为矿山GIS数据采集的基本手段。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是降低矿山GIS成本的重要途径。综合利用不同的数据源(井上下测量、数字化矿图、地勘信息、航测遥感信息等)、建立适合矿山各类应用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及分层信息(包括设备位置及属性信息),建立好矿山地学信息系统。同时注重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矿图数据采集、识别和处理的自动化。
4.2 矿山开采环境的综合评价与治理―矿山开采环境四维动态信息系统
矿山开采环境综合评价与治理不仅包括传统的开采沉陷预测与安全开采方案评估,矿区塌陷区综合治理与动态环境评价、矿区土地管理与区域规划等内容,更重要的是采用GIS技术手段。针对矿山开采空间状态是随时间和生产发展而变化的特点,在现有GIS数据模型基础上,研究适用于矿山开采环境的空间和时间综合四维数据模型,建立有效的矿山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达到如下目标:
4.2.1 实现各类地质采矿条件下开采沉陷的四维动态模拟,为矿山开采沉陷的综合治理(建筑物保护、安全开采方案、保护煤柱设计,采动滑坡治理等)提供依据;
4.2.2 实现矿区生产管理的动态模拟,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4.2.3 实现矿区土地资源(地面覆盖物、地下管道工程、塌陷区生态复垦)自动化管理,为矿区开采环境的综合评价与治理提供依据。
4.3 GPS和GIS结合及其在矿山开采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矿山开采环境实时监测系统
GPS定位技术是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的新一代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目前,我国已开始应用GPS定位技术。对于矿山开采环境研究而言,主要是采用GPS定位技术采集地面动态坐标数据,并采用GIS进行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从而获得所需信息。最终达到直接采用GPS技术对GIS作实时更新,建立矿山开采环境的实时监测系统。
5 结束语
随着矿山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矿山测量向工程型转化是矿山测量事业发展的必然。即矿山测量职能除着重现代测绘仪器在矿山生产中的研究应用外,将由单一纯工程服务型向工程服务决策型转化,矿山测量工作者的素质应由专门人才向一专多能及工程型扩展。矿区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交通运输、工业、农业及相关领域可持续发展,必然带来矿区采动,地表建设如厂房、高速公路、楼群建筑等新的疑难问题,采矿工程、矿山测量工程、岩土工程相结合来解决这类新型边缘问题势在必行,矿业可持续发展过程必然是矿山测量工程化发展过程,也是多学科穿插重新组合形成新门类学科的过程。矿山测量工作者将在矿山边坡工程、矿山地压控制,开采沉陷及采矿地表建设、岩石动力学问题等发挥较重要的决策职能。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档案;数字化管理;价值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这一方面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因此,环保相关单位需要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环境问题的检测,并对检测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有效整理和归类,从而为技术人员分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真实的数据支持。
一、分析环境监测中档案管理所具有的价值
(一)分析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根据档案学视角观察,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记录各种环境问题,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并反映着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真实情况。因此,环境监测中的档案通过数据形式能够真实反映出自然地理的实际状况,人们可以根据档案资料中的数据情况而分析当前的环境问题,并充分发挥这些资料所具有的历史价值。除此之外,环境监测中的档案资源还是对人类活动的实际情况最真实的记忆,因此,档案资源可以为人们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提供良好的资料支持,如将环境监测所得到的结果提供给人们研究环境治理的方法,其中治理的效果(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对人们认识环境问题带来帮助。由此可知,环境监测中的档案资源属于知识形态,并具有真实和唯一性,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这些资料不仅为人们治理目前的污染问题提供资料,而且也可以作为政府制度环境保护的计划以及方案提供参考。
(二)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在科技信息档案中,环境监测的档案属于存储性的文件形式,其中还蕴藏着十分可观的经济价值。例如2008年,某市企业在扩建厂房的过程中,根据相关要求在厂房的周围以及附近的居民点中设立多个不同的环境监测站,并开展一周监测周围水质、空气的工作,从而有效掌握周围实际环境情况,并将监测的结果作为环境治理评价的主要依据,并将相关的环境作了评价报告。这一工作所花费的费用大约5万余元,但是通过企业于2015年中所提供的环境监测报告和相关的档案资料,使得政府部门对企业相关工作审查中节约了人力,如设置环境质量监控点等,而直接进行企业审查程序,根据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就可以极大地节省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经过计算可知,企业所节省的资金大约是2.2万元。
(三)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所具有的科技价值。首先,对环境情况进行监测就属于一项技术性工作,技术人员采用科学的仪器以及工具对大气情况进行监测,并将所得的数据群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研究特定历史时段的大气质量情况,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采用的检测技术、监测仪器以及数据分析,都包含着大量的科学技术,它是人类技术研究的重要成果,不仅可以作为学术交流,而且还能够推动相关技术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无疑是人类历史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除此之外,环境监测过程中档案形式种类具有多样化,其中记载的内容也具有丰富性,如环境监测中最原始的数据、监测设备的档案以及分析和评价环境情况等,还可以为我国所提倡的环境质量策略——谁污染、谁治理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也能够有效减少因为治理分配情况而导致的事故纠纷问题。
二、分析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实施数字化的管理方式
通过分析环境监测中的各种档案资源信息,能够有效改善环境监测所出现的对象狭窄性情况,同时还能够充分保持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历史价值以及科技价值。因此,对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运用数字化管理的具体方式做出如下分析:
(一)完善环境监测中档案管理的数据平台。第一,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现就是对纸质档案进行电子化管理,因此,这就需要对当前环境档案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过程处理。如进行电子扫描、转码、信息保存和数据库录入等工作,经过此方式进行处理,使得环境检测中的电子档案能够在数据库中得以最有效的保存,并能够便于人们对不同的档案资料进行分类管理。第二,建立环境监测的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人们可以将环境监测中所得到的档案数据资源和文书资料进行有效保存,从而实现电子数据档案管理的高效化目标,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档案资料管理的空间,充分确保数据资源库能够最大限度被人们利用。第三,进一步完善网络中局域网平台,这便于不同科室中的工作人员能够加强业务联系,进而提升工作的效率。因此,在数字化的管理工作中,各个不同的用户都可以在网络化的环境中自行查询、搜索以及查阅环境监测过程中所得到的各项数据资源,这对工作开展网上审查工作、传输数据资源以及上报管理等工作都带来积极作用,进而提升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工作效率。
(二)加强对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的维护工作。目前,网络化普及对环境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积极作用。人们在网络化环境中进行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就需要加强档案资源的维护工作,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首先,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源的数据库运用制度,环境监测所得到的档案资源十分宝贵,不仅在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其安全性,而且还要做好维护工作,从工作人员角度制定相关的查阅制度,这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中所得到的宝贵数据资料可以发挥其最大化的作用。其次,建立良好的监督和审查制度,这是环境监测中的档案资料能够在日常维护工作中得到安全性的保护,如要求档案资料管理员严格执行档案信息查阅的审查制度,防止他人恶意泄漏、使用这些档案资源,若有违反规定的现象则要实施严格的惩罚,进而有效保障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的安全性。最后,建立档案资源紧急预警预案,这可以和公安系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发现环境资源档案中存在一些可疑行迹,则可以交给公安人员进行继续追查,达到有效防止环境监测中档案在数字化管理中出现违规使用的目的。此外,当档案系统中发生一些突况时,能够及时地启动紧急预案,使得相关工作能够采取有效方式而减少环境监测所的档案信息出现损失的情况。这既可以有效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又能够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源所带来的益处,从而促使档案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中为人们带来积极作用。
(三)提升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档案管理管理工作中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还离不开具有专业水平的管理团队,因此,对环境监测中的档案运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就需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从而有效推进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第一,在招聘档案管理人才方面,需要积极拓展渠道,从而使得社会中各个领域的数字化人才都能够积极了解和应聘档案管理相关的工作,从而为环境监测所得到的数据信息管理带来科学指导,进而提升档案资源的管理效率。第二,从目前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现有人员角度分析,可以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数字化档案管理相关的技术培训,一方面是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进而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以更科学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则是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从而更好地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第三,建立档案管理的专业化人才模式,在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今天,档案管理人员要重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例如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数据库查询和维护技巧等,进而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切实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中实现科学性目标,因此,在环境档案管理的模式中,相关专业性的人才还需要积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原则,结合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更好地开展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
三、结语
环境监测是解决环境问题和有效治理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环保事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在监测环境问题中所得到的数据需要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整理。因此,档案管理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积极地引入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其中数字化就是其中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所以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出环境监测数据的价值,并运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从而有效提升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范建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的信息化建设探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05(17):88-90.
[2]唐辉.公共卫生监督执法档案的数字化管理问题探讨[J].卷宗,2016,06(08):9.
篇7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颁布实施,建立在“我们正处于信息革命”新论断之上的一系列部署的作出,是影响全国甚至全球的大事件,必将使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化发展轨迹与整个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因此,要与时俱进地把握信息化发展的着力点。同时,结合对2016年第三次世界互联网大会有关信息的解读,笔者认为信息化发展将有五大新的着力点与新空间。
信息化发展五大新的着力点与新空间
第一,从重点聚焦消费互联网转向重点聚焦产业互联网。前几年,大家也提到产业互联网,但那时产业互联网发展并不快;笔者认为目前与今后才是发展产业互联网的最好时机。
第二,从信息化供给侧企业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供需企业双方合作为主导的模式,从而形成企业供需互动合作的新模式。
第三,从聚焦城市转向聚焦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这是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要求。信息化企业仅仅聚焦在城市市区,可扩展的原有市场有限了;信息化的农村需求迅速扩大,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化需求可能会快速扩张。
第四,从聚焦零散的客户转向聚焦个体与群体客户并重的民生服务。我们经常说信息化要注意个性化,但是没有想到信息化还要注意群体化,公共服务就是面向群体的服务,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将大有发展空间。
第五,从只聚焦技术转向聚焦技术创新与改革创新。
从重点聚焦消费互联网转向重点聚焦产业互联网
前两年,“互联网+”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消费”的竞争上,即消费互联网上,浙江最“热闹”的要数阿里巴巴;下一轮则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产业”与“互联网+实体经济”上,即聚焦在“产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互联网”之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重点振兴实体经济,这是个重点方向。
消费互联网以个体消费者为客户对象,产业互联网则以企业为客户对象。实体经济互联网以农业企业、工业企业为主要客户对象,智能种植、智能养殖、智能制造将成为热点与主攻方向。
在第三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专家以及互联网企业大佬都认为,信息化的着力点将转向产业与实体经济互联网。例如,邬贺铨院士认为数字经济的主体就是数字化的工业经济与数字化的农业经济。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经济就是数字化的实体经济。因此,数字经济的主力是企业。马云认为未来属于互联网用得好的企业、地区与国家。从互联网用得好的个人,转向用得好的企业与地区。这其实就是说,产业互联网将决定未来。李彦宏也提出移动(消费)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了的观点。他指出,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已经没有机会再出现“独角兽”的企业了。他是在提醒大家,要在注重发展产业互联网以及实体经济互联网上多下功夫。
此外,从第三届互联网大会透露的信息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产业互联网就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三者结合,它们将成为信息化向各个行业渗透的重要切入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规模将高速扩张。预计至2020年全球的云计算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0%,即从2015年的0.14万亿美元将增长到2020年的1.03万亿美元。
从信息化供给侧企业为主导模式转向供需企业双方合作为主导的模式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要重视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要重视企业信息化应用。前一轮信息化的弄潮儿主要是互联网技术人士和企业,信息化市场基本是以信息化供给方与个体消费方主导的,传统企业类的客户方介入得不深。下一轮的信息化发展则将是由信息化的企业供求双方深度互动、共创共享为特征,以信息化企业供给方与信息化企业客户方的合作创新为前提。因为,信息化与实体产业是完全一体化融合的,“浅度”甚至“深度”的融合已经不能适应了。
例如,工业制造的数字化是工业制造工艺或配方的数字化,是制造过程各环节进度协同的数字化,是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在具体到产品的智能制造过程中,其数据与工艺、数据与配方、数据与生产进度协同的内容、数字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业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数字化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内涵的。在这一阶段,互联网企业是不可能单独提供每家客户企业的“数字与工艺、数字与配方、数字与生产进度协同的内容、数字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等为一个整体”的数字化服务的。
这样,信息化的应用市场将越来越多地被互联网企业与互联网客户企业合作型的“二重奏”创新所占领,互联网企业的“独角戏”表演将逐步退出市场。这种合作模式是技术供给与行业经验的融合,会较以往更多地分化出产业链生态体系构筑的主导者。
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信息化供给方企业有意或无意侵犯客户方企业的技术与商业秘密。破解之法是把保障客户方企业技术与商业秘密的义务与责任写入双方合作的合同,并认真加以落实,执法与司法机关要更加重视依法加强对企业技术与商业秘密的保护工作。
从聚焦城市转向聚焦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下,传统的城市与城镇时空距离将会被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与模式将被颠覆。以前的城市规划是将城区和农村分开的,目前代之而起的则是“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新型智慧城市,是统筹协调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是使信息化从主要为城市服务转向为城乡及区域整体的发展服务的模式,这种模式开拓了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应用市场的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空间。
在@一阶段,第一,城乡同等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将成为主攻方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如果不加快发展,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就会缺乏应有的发展条件。过去,人们总说“若要富先修路”,修的是公路、铁路;而现在首先要修的是“信息高速宽带公路”。第二,城乡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改造与建设也将成为主攻方向。比如供气、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系统都是成体系的。对已经建成的供气等基础设施,需要进行信息化改造;拟新建的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则需要采用有别于过去的、信息化的方式去新建。所以,既有信息化对原有系统的改造任务,又有信息化对新基础设施的新型建设任务。第三,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惠民服务将成为新的发展空间。第四,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的信息化治理工程与信息化的系统监管具有广泛的需求。
从聚焦零散的客户转向聚焦个体与群体客户并重的民生服务
信息化消费将从只注重个性化消费,向注重个性化与群体性民生消费并重转变。城乡居民的健康消费以及解决“读好书难”、“看好医生难”、“出行畅通难”、“呼吸新鲜空气、喝干净水、吃放心食品药品难”等需求,将推动信息化群体型、公共服务型的民生消费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智慧安居、智慧城管、MOOCs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乡村网约车、农副产品食品药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监管网络,将大有作为。
从只聚焦技术转向聚焦技术创新与改革创新
信息化既要注重技术创新,又要注重体制创新,进入了双重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信息化的体制创新,就是信息化改革。
篇8
打造三融合数字产城模式
今年3月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拟在全国推进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迎来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2.0新时代。
启迪控股拥有22年的科技园区建设运营经验和先进的科技服务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超过百个节点的全球创新服务网络,并已在环保、新能源、大健康、教育、文化传媒、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结合当前数字中国战略实施,启迪控股率先提出了“数字产城”新模式:即“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园区数字化”三融合模式。
清华控股总裁周立业在致辞中认为,智慧城市从不同层面上对产业发展和应用提出要求,今天启迪控股提出“数字产城”概念,组建启迪数字集团,牵头成立中国数字产城联盟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他相信启迪数字会在整个产城融合方面做出有一些有益的探索,会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注入一些新力量。
成立仪式上,启迪控股总裁王济武对启迪数字集团提出“五大”工作重点:以技术为核心,坚持科技服务;贯彻“三合一”模式,坚持集群式创新;坚持国际化,转向输出形式交流;坚持政、产、学、研、金、介、贸、媒联盟方式,共同推动数字产城发展;坚持务实精神,行胜于言。
“‘数字产城’模式就是要将城市政务数据、产业应用数据、园区创新数据打通,实现城市政务平台、产业应用平台以及创新服务平台的对接,在数据流、信息流、物流、人才流、管理流上实现互通共享,形成统一的大数据,打造跨区域、跨行业的城市级综合数字运营平台。”启迪控股副总裁、启迪数字集团董事长赵东强调,“数字产城”主要有三个参与主体――以政务为核心的城市、以应用为核心的产业,以创新为核心的园区服务平台,而在这三个主体中,产业的数字化应用部分是当前最需要提升的,也是启迪控股及中国数字产城联盟最具优势的部分。
启迪控股“数字产城”战略的实施主体,也就是在这次会上正式亮相的启迪数字集团,将作为启迪控股数字产业投资与运营平台,以“平台化、数字化、移动化”为发展方向,依托启迪控股全球集群式创新网络与核心科技产业实施能力,通过“孵化+投资+并购+联合”等手段搭建跨行业、跨区域的城市级综合数字运营服务平台。
与此同时,启迪数字集团在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下设立的“数字中国研究中心”现场揭牌成立,后续将在信息经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军民融合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为数字中国战略落地夯实基础。
共建中国数字产城联盟
出于对“数字产城”理念及创新模式的认同,启迪控股牵头,依托启迪全球创新网络,联合中兴通讯、紫光股份、世纪互联、软通动力、未来国际、同有科技、启迪国信灵通、国智恒北斗、启迪创投、力鼎资本、安益资本等业界龙头企业,和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等著名学术与研究组织共同发起,于此次峰会上共同签约成立“中国数字产城联盟”。中国数字产城联盟签约成立后,特邀IBM、霍尼韦尔为联盟顾问支持单位。
未来该联盟将秉持“共享共赢、协同发展”的理念,通过整合成员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在科技服务、环保环卫、新能源、大健康、教育、旅游、文化传媒、网络基础设施、存储、北斗等产业领域形成领先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和解决方案,共同建设城市级综合数字运营服务平台,并通过丰富资本运作手段,有效推进中国数字产城创新生态圈建设。
为了从各层面支持数字产城计划的运作,启迪控股与IBM现场签署启迪数字产城业务平台顶层设计协议,启迪数字集团则分别与赛伯乐绿科投资集团、广西汇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拟设立10亿元移动互联网基金;分别与工商银行、北京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拟向启迪数字集团授信10亿元,拟设立50亿元数字产业基金;并与浦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酝酿于一年前的北京银行―清华科技园一卡通也在现场揭牌。这张由北京银行联合清华科技园共同开发的京卡-清华科技园联名卡,不仅涵盖全部金融功能,全方位嵌入园区数字化应用,更为下一步数字产城计划预留了充分的开发空间和想象空间。
共话“互联网+政务”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落地中,“互联网+政务”是贴近民众需求的基础工作,也是给予企业发展提供便利的重要工作,是智慧城市中的特色服务,有助于推动新兴经济模式蓬勃发展。启迪数字集团未来将牵头中国数字产城联盟,以“互联网+政务”为切入点,嫁接企业资源与搭建为企业服务的创新服务平台,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活动现场,围绕“互联网+政务”主题,启迪数字集团邀请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庆国教授以《开放数据战略下的政府治理创新》为题,从互联网+、大数据和政府服务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发展和探索方向。
篇9
蒙牛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乳业不断融入世界竞争格局,今年,蒙牛再度蝉联《全球品牌足迹》前十,在消费者选择最多的中国快消品牌中排名前三,并稳坐“全球乳业20强”第十一位次。
蒙牛内部人士表示,中国乳业可以说是中国最具全球融合度的一个行业,面对乳品消费的全球化趋势,蒙牛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成为创新引领的百年营养健康食品公司”的企业愿景,围绕国际化和数字化两大主线,创新搭建“美食、运动、娱乐的”三大幸福平台,利用全球优势资源,升级产品品质和企业管理,引领消费升级,不断丰富健康、多元、趣味的消费体验。
“国际化+数字化”战略
蒙牛坚持国际化战略,不断整合世界资源,逐步建立了国际化的股东治理结构、国际化的牧场管理标准、国际化的研发体系、生产布局与管理、品牌合作,全方位提升国际化竞争力。
此外,凭借中粮集团、法国达能及丹麦Arla Foods三位战略股东的各自优势和鼎力支持,蒙牛布局了在美国、丹麦、法国三大海外研发中心,对标新西兰AsureQuality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并联合世界名校UC Davis开展营养创新研究。
蒙牛还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今年年初,蒙牛雅士利在新西兰自主建立的奶粉工厂生产的新品也正式登陆中国市场。此外,蒙牛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也日益凸显,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大品牌的青睐。继成功续签NBA以来,又在历经重重严格的审核之后,成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唯一官方乳品合作伙伴。
除了全方位的国际化布局,蒙牛还坚持以互联网思维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蒙牛分别与IBM、西门子开展合作,引入SAP和LIMS两大系统协同作业,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制造到终端输出,实现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双管齐下地为品质提供监督保障。蒙牛刚刚建成的浙江金华工厂就是代表着“设备自动化、人员高效化、管理信息化”的智慧型工厂,开业当天就实现SAP和LIMS系统同时上线。蒙牛还积极开展终端二级追溯试点项目,布局 “可追溯+战略”,尝试“一包一码”精准可追溯。同时,借助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羽泉组合参与开发的高端互联网牛奶“嗨Milk”,在带给消费者更多数字化产品和体验的同时,进一步迎合了新消费模式的转变,也引领了中国乳品消费升级。
蒙牛17年的积淀,开辟出一条全球化品牌建设之路。如今,搭载“国际化+数字化”战略,蒙牛正行驶在全球化品牌建设的快车道,秉承“诚信、创新、激情、开放”的企业文化,以国际化品质的营养健康产品和服务,不断朝着最具中国活力的国际化公司前进。
通过数字化转型建设乳业领导品牌
信息化浪潮正在不断淘汰旧有的商业模式,大规模企业如何顺势而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个能化零为整的数字化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蒙牛总裁卢敏放表示,要想实现破千亿的“2020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整个业务的思维模式,加快建设蒙牛的数字化能力,使其在整体的运营效率提升、消费者洞察以及持续改进、研发新品等层面发挥最大的应用效能。
为了实现以上愿景,2015年年初,蒙牛集团在自有品牌的年会上郑重宣布与IBM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年多过去了,基于IBM在大数据、社交、移动等创新技术领域的领先能力和丰富的企业转型经验的战略合作给蒙牛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对于数字化能力建设的战略意义,卢敏放表示,通过建立领先的数字化平台(CE+SSF+OPENTEXT平台),蒙牛实现了从销售到应收账款,从采购、存货到应付账款的全部业务循环一次性地涵盖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通过财务战略转型,支撑集团业务发展壮大,助推国际化战略拓展,这才是蒙牛财务职能转型的核心价值。
未来,蒙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以简洁的流程、高效的服务、完善的功能从一个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为蒙牛创造价值,更好地支撑蒙牛的战略发展。
在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内容方面,蒙牛集团首席财务官张平认为,数字化战略的实施首先应注重消费者洞察数据的收集,为将来的精准营销做准备;其次在公司内部建立大数据平台,为经营决策实时输出数据。
面对数字化财务共享中心的挑战,蒙牛集团财务助理副总裁蒯玉龙表示,数字化财务共享中心的国际领先的CE+SSF+OPENTEXT平台助力蒙牛实现了全部业务板块集中起来进行统收统付的结算,在所有业务单元中基本实现了零现金的管理;公司内部的审批授权矩阵也集成在共享平台上,使每一项经营活动从审核到批准的过程自动流转,使财务运营效率提高了25%。
为了应对产业升级和行业纵深发展带来的双重挑战,蒙牛要更具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时蒙牛也要更具中国特色的执行力和反应速度。对此,IBM大中华区副总裁流通行业总经理谢宏认为,IBM基于对蒙牛发展战略和企业现状的全面理解,为蒙牛制定规划,支撑企业升级与创新,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增长;蒙牛将继续在IBM的协助下推进SAP系统在集团内的全面实施落地。随着ERP、CRM的逐步上线,蒙牛将实现从奶源、运输、仓储、生产到销售全流程端到端的打通整合系统,使蒙牛借助IBM成熟的IT系统与整合方案,实现业务升级转型。
借助IBM强大的社交大数据分析与商务智能等解决方案,蒙牛将构建有效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发现新的客户洞察,并以此作为企业决策与业务流程优化的依据。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蒙牛与IBM将基于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蒙牛共同探讨、实践行业创新解决方案,并陪伴蒙牛一起创新发展。
IBM将利用在咨询和行业内的知识、经验、工具和方法,基于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方法论,以及帮助企业升级转型的丰富实践经验,为蒙牛提供升级与创新的规划和设计,及相应的变革管理,助力蒙牛实现智慧的升级转型。
三步走鹇 助力蒙牛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不单单体现在业务层面,同样给人力资源领域带来机遇和挑战。
蒙牛内部人士表示,蒙牛在业务层面已经走在数字化的前端,着眼于人力资源的数字化转型,蒙牛将持续聚焦组织能力的提升,坚持“人、系统、文化”的变革。
篇10
[关键词]智能电网;数字化;台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F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029-01
现阶段,研究与分析更加注重配电网的安全、经济、可靠运行。大部分配电变压器的实时监测系统和谐波分析系统等先进产品的大量应用,可是一系列设备功能相对较为单一,同时性能与应用效率比较低,从某个方面而言应该安装更多设备,因此加大了配电网管理的复杂性。对此,不管在智能电网建设或是用电管理方面,都应该实施数字化台区建设。智能电网数字化台区的一体化系统已经成为配电网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一般是对配电变压器有关信息进行采集和控制,同时实现信息的处理与实施监控,包含电能质量监控和低压线损分析以及台区异常报警等多种功能。此系统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能质量,有效减小线路损耗,同时还能够使供电企业及时、有效了解配电网的具体运行情形,进而为配电网的安全、稳定以及经济运行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智能电网建设思路
(一)发展新能源
美国的电力企业把新能源当作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部分,若是具备自动监控等功能的联网系统,可以有效识别各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特别是能够传递各个部分对用电经济和环境以及可靠性造成的影响。此设计思路运用许多纵向系统处理方案,并且进行横向部署,把系统有效融合成实时自动化神经网络,不但可以加强环境保护,同时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输电可靠性。
(二)加强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灵活性
IBM智能电网的建设思路,可以有效处理电网企业中的数据收集体系残缺和通信体系兼容性较差以及数据缺少深度运用等有关问题。IBM智能电网大量实践证明,智能电网创建应该完成电网企业相关业务流程的有效梳理,而且业务变革与管理变革一定要先行。同时智能电网在规划以及设计过程中要自上而下,必须具备完善的建设思路和框架以及步骤等。而在建设过程中要自下而上,并且依据电网企业具体情形,选取比较小的范围试点开始实施。远程资产的监视与控制作为智能电网建设中主要构成部分。其中远程资产的监控和资产管理系统间完成信息集成,可以实现设备监视和维修等各个过程的有效管理。而且远程资产的监视与控制系统利用传感设备,可以有效监测电力设备具体状态数据,及时掌握电力设备运行状况。依据监测数据完成设备运行状态的聘雇,然后判断可能发生的故障。另外,依据传感设备收集的信息数据,合理控制中心调整网络的结构以及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故障设备符合,还可以提示运行维护工作人员设备有可能发生的不安全问题。根据设备有关状态,使运行维护工作人员可以优化设备检修,及时更换设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维修成本与停电时间。
二、配电网智能台区一体化系统
智能配电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综合性能比较高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许多设备与子系统,同时各个功能与子系统间不仅独立,还存在一定关系。对此,智能配电网系统应该利用全方面处理方案,实现系统的集成。
(一)系统结构
配电网智能台区的一体化系统主要由后台主站与现场涉笔构成。其中主站一般是对全局信息数据完成采集与汇总展示,而子站就是针对某个地区信息数据完成集中采集,并且和主站进行通信。另外,智能低压配电箱在实现台区全部设备运行工作状况和信息数据采集以及传输等,后台主站就可以进行台区信息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展示,从而对配电台区进行智能监控。此系统应该以县级作为单位创建系统主站,然后以供电所作为单位创建子站。而主站应该设置在供电企业的监控中心机房,同时县供电企业与供电所全部终端用户能够利用C/S和B/C完成操作与浏览,如图1所示。
(二)系统功能
此系统利用配电台区进行配电与用电信息数据采集以及应用等,同时依据信息化管理有关需求,向电网管理层所有应用子系统有效提供配电变压器相关用户的运行和用电信息。并且通信规定的采用标准是104规约,和自动化系统一般是通过网络接口。而馈线自动化系统相关监控目标是10kV线路的自动化设备。然而配电台区的综合监控系统重点监控目标就是配电变压器与电压线路设备的工作状态。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系统馈线控制和数据检测系统能够完成所有运行电量参数相应远方测量与监视以及设备工作状态的远方控制。若是馈线出现相间短路问题或是单相接地问题,此时自动隔离与恢复系统就能够有效判断和隔离馈线故障段,从而有效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一般利用自动重合器或是分段器,还可以运用远方通信信道。另外,现代化智能配电变压器的终端可以实现从单一化功能向着多功能化转换,而在TIU前提下,加强集中器护表的采集和电能质量治理等有关功能,打破了传统配电变压器终端的单一工作方式,从而完成集成工作方式。在运行过程中,把台区当作综合单元,并且以台区作为单元创建配电和用电环节之间的桥梁,实现用户的有效互动,加强用电各个环节统一管理和集中监控。对此,智能电网数字化台区一体化系统不但拥有配电台区的信息监测和配电变压器的实时监测和电能质量监测等功能,实现智能配电网的安全、经济、可靠运行。
结束语
数字化台区建设在用电精细化管理与智能电网建设中十分关键。因为智能电网的数字化台区建设为系统性工程,所以一定要都实现数字化台区的自动化功能,并且充分处理有关技术问题。在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快速发展下,智能电网的数字化台区建设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徐香香,肖欣欣,李升.能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其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2):67-72.
[2]邓玲慧,王志新,沈剑鸣等.智能配电技术及其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2,28(3):10-15.
- 上一篇:社区消防安全宣传方案
- 下一篇:社区护理的概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