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检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工作收获。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作为一名质量检验员,要认真研究学习公司的一套质量控制体系,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主要有以下收获1,物理实物样品的储存工作
我严格按照公司物理实物样品的储存要求,做到不泄漏,不少取以及各种型材的合理存储。
2,样品测试
检验工作是一项精细的测试过程,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检验工作中要时刻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审慎地进行每一步测试。现在我已经掌握了大多数物料样品的检测方法。这要十分感谢带我的老师和同事,是你们教会了我这些。
3,数据处理
质量检测的数据记录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我要认真、务实地记录每个实验的测量数据,对检测数据进行总结和报告,做到不误报、无谎报。
第二,工作感想与体会。
1,态度决定一切。
工作一定要细致,认真。不能总是出错误,必要时候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测试,以确定自己的工作做到万无一失。业余时间,经常要检讨的工作,改正工作缺点,改善工作方法,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从历来教训当中总结得出的经验。遇到工作中的错误,要虚心听取领导的批评,不要认为犯错误是一件可耻的事,应该认为错误是自己一次成长与锻炼的机会。
2,勤于思考
日常工作虽然繁忙繁琐,一周比较枯燥工作下来,周末休息时候在思想上也不能十分松懈,在业余时间应该勤于思考,思考可以提高自己工作质量的方法,思考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减少工作时间。
3,不断学习
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自己手上的工作越发变得容易。
一个人要在他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疆域。我初期进入公司时候,就像一张白纸,需要不断在上面填涂色彩,这样不断填涂,最终让我变成一张美丽的图画。
第三,总结自身工作的不足。
1,工作当中,我偶尔出现思想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情况。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今后我会以认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篇2
3月9日上午,xx中心小学在二楼录播室召开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禁教师收受礼品礼金的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全体教师及幼儿教师参加。
会议流程如下:
一、由校长传达了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市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禁教师收受礼品礼金的通知》。
重点强调指出:教师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问题是“”问题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深恶痛绝的问题,危害性巨大。必须要充分认识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行为的危害性及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决予以遏制和消除。
二、全体教师对照整改内容逐项自查。
三、教师针对整改情况交流讨论。
四、全体教师签订承诺书,并上交给校长。
为了更好的落实此项整治工作,我校今后还要在以下方面加强管理:
1、要从思想上预防。在全体教师中大力开展正风肃纪活动,重点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廉政纪律建设和专项治理宣传引导工作,努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加强纪律教育和约束,教育引导教师坚决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牢固树立廉洁从教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廉洁校园氛围。
2、要从管理上控制。重点开展全面清查治理、专项监督检查,做到宣传教育、自查自纠和承诺践诺,不留死角,排除隐患,并要坚持在日常工作和重点节庆中开展,实现自我提醒、自我警示、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
篇3
【关键词】食品检验;食品安全;准确性;因素
食品安全关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屡屡发生,无论是三聚氰胺、地沟油还是皮鞋酸奶,无一不对行业乃至社会产生巨大的震动。在这些事件背后,引发了民众对国内食品行业以及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广泛质疑和极大的不信任,特别是在现今发达的信息社会,这对于合格的食品生产等相关企业和食品检验部门及个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提高食品检验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检验过程中,受到仪器、方法、实验条件以及检验人员个人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所得出的检验结论往往与实际的食品质量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对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以便提高食品检验工作的水平,获得更加准确的检验结果。
1样品抽取及样品制备
1.1抽样的随机原则
食品检验的抽样原则必须遵循随机性原则,从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中抽取,使得样品能够有效的体现被检验食品的成分、卫生状况和质量。同时要保证取样工具的清洁,不得带入无关因素,并将抽样样品保存完好,保证检查前不发生变化,保证样品的准确性;抽样的数目要满足要求。
1.2样品制备要保证样品均匀
样品制各时,液体要混匀,固体粉碎后混匀,保证样品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除按规定保存好样品外,检验人员应尽量在样品制作完成后马上进行检验,以保证样品的质量。
2仪器和试剂
2.1仪器的影响
按时做好食品检验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及时发现仪器存在的问题。对于天平、酸度计等需要自校的仪器每周做好自校一次的工作,对大型仪器设备做好核查计划,对特殊要求(如气密性)的仪器要做好相关特性检查,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
2.2试剂的影响
检验试剂在食品检验过程中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因此,对食品的检验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检验试剂的使用方法和保存方式以及保质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金属元素标准溶液保存时间为一年,标准滴定溶液需要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标定;像淀粉溶液和碘化钾溶液需要现用现配。不同的试剂有不同的存放要求,有的试剂需要避光存放、低温存放以及真空保存等。有些试剂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测定纯净水中高锰酸钾耗氧量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和草酸钠标准溶液等,需要定期检查、重新配制。
因此,严格执行不同试剂的使用和存放要求,确保配制试剂时量取和定容的准确性以及标定溶液标定时的准确性。
3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之外,影响食品检验准确性的控制因素还包括检验方法、检验人员素质水平、实验室环境、数据的处理以及相关项目的检查力度。
检验人员应根据相关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对食品质量进行检验,如果检验方法有多种,应该根据设备条件、检验性质和样品中待测成分含量来确定检测方法。其中第一法为仲裁法,结果若有争议可选此法;如果实验室条件无法使用仪器分析法则采用化学分析法;某种成分含量不同的食品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由于食品检验仪器是由检验人员进行操作的,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因此检验人员应合理选配,优化人员组织结构。在食品检测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偶然误差或过失误差,不同的检测人员得出的检测结果可能不同,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应定时持续对检验人员进行相关进修和培训,提高检验水平,降低人为误差。
实验室环境包括温度、湿度、气压及粉尘等因素的综合,这些因素会影响检验设备的性能或改变试验条件,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应该严格控制实验室的环境,减小外界环境对检测的干扰,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得出检验数据后,应根据仪器精度严格掌握数据精度,准确读取和记录有效数字,并对有效数字进行正确的修约和运算。
在食品检验中,有些检验项目相互关联,因此通过对相关项目的检查可以发现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例如酱油中含有的氨基酸态氮一般为全氮值的一半,若检验结果相差过大,则检验结果肯定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对该样品进行复检。
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 检验检测 资源整合 支撑系统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中心环节,规范、科学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配置结构能够保障检验检测工作的高效运行,进行有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对于提高检测效率、维护公共利益、优化资源结构及增强检测能力等方面都有好处。同时,构建多维度的支撑系统可以实现检测资源的高度整合,从而进一步的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效率和水平。本文就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及其支撑系统作一下粗浅研究。
一、做好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的优化整合
(一)成立领导协调机构
各地区领导要成立专门的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小组,以质监、工商、卫生、农业、检验检疫及食品药品检验部门为组成单位,以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推动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整合工作顺利开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当地的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的工作有:制定食品检测年度计划和经费预算、协调好部门关系、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开展质量控制、编报简报通讯、传输信息动态、汇总检测资料等等。
(二)调整投入渠道,实现经费投入效能最大化
只有保证工作经费和检测经费的投入,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主要有如下途径:其一,各级政府应将设立食品质量检验检测领导协调机构、组建检测网络、构建信息平台、统一并规范检验方法等所需的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其二,当地政府要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专项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开展突发重大应急检验检测等所需的工作经费和检验经费。其三,财政部门应按照当地政府食品安全领导协调机构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检测专项经费,食品领导小组则根据各检验单位承担的检验工作量,通过任务带经费的方法来核拨检验补助经费等。
(三)整合分散的检验检测资源
鉴于我国的生产企业和中介检验尚未形成规模,所以目前食品质量的检验检测工作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承担。但是由于部门众多,导致食品检验检测机构重叠严重,职能交叉又缺乏统一的标准,再加上设备简陋,经费欠缺,真正具备检验检测水平的检测机构不足,使得检验检测整体水平偏低,仅有能力进行常规检验项目的检测,又由于检测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检测,最终大量浪费了资源。由此可知,尽快整合各检验机构的资源,采取网络监测的手段实现食品检验检测的统一管理已迫在眉睫。
(四)规范检测方法,统一标准
近年来,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但食品标准化的发展却严重滞后。诸如标准不统一、标准存在交叉、重要标准短缺及实施状况较差,甚至连强制性标准都未能很好的实施。因此,理顺标准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具体可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开展针对现行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的大清理,确保在开展食品检验检测的机构中做到统一检测标准,在检验方法上做到规范。
(五)转变工作观念,明确责任
在做好整合资源、调整投入模式、组建监测网络、统一标准以及规范检验方法的基础上,要积极转变工作观念,在检验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协调,加强交流和沟通,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既要做到分工明确,又要学会积极配合。真正实现并逐步推进分段检测与品种检测相结合、定量检测与定性检测相结合、本地检测与前瞻性检测相结合等新的食品质量检测模式。
(六)重视检测过程中的资源共享
实现检测信息的资源共享,可以避免重复检测的出现,提高了检测的效率。也是进一步加快食品检验检测信息化建设、构建部门信息沟通平台的最终目的。在一定的计划时期内建成安全可靠的食品检验检测数据中心和适应食品安全监管需求的社会服务系统能够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传输,从而实现食品检验检测信息的资源共享和快捷应用。
要做好食品检验检测监管信息工作,需要加强领导,做到分工明确。农业部门做好初级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做好协调检测部门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等工作;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负责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食品检验检测信息收集工作;实践证明,畅通的信息监测体系和统一、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评估对于正确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形势意义重大。
(七)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检验检测的工作体系,为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鉴定提供技术方面的保障
统一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检测报告网络是由质监、卫生、工商、农业、商务、食品药品检验等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日常管理协调工作由食品药品检验所负责。
在具体工作中,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检测报告单位要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品种、重点场所和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检测,特别是对食品养殖各个环节的日常检测,要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保证信息的畅通,结合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规律和主要特点,对食品安全进行分析,建立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体系,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食品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相应的监测报告单位承担现场调查、试验室检测、样本采集、提供检验报告等技术鉴定工作,得出的相应数据为制定现场抢救方案提供参考。
二、重视构建多维度的支撑系统,实现检测资源的高度整合
在分析国内外食品检验检测领域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要实现我国检验检测资源的高度整合,就必须构建合理的多维度的支撑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能机构系统。要进行检验检测资源的有效整合,必须要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去具体实施。构建集中、有效的职能机构系统才能最大限度的整合相应资源;第二,资金保障系统,进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需要经费投入效能达到最大化,资金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三,设备配置系统,进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需要拥有先进而且配置科学、合理的检测设备,构建良好的设备配置系统可以提高食品检测资源整合工作的效率;第四,制度支撑系统,构建完善的制度支撑系统为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五,人才培育系统,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离不开人的参与,构建该系统为资源整合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第六,网络信息系统,从上文可知,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对于资源的高度整合具有重要进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及构建多维度的支撑系统能充分发挥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胡超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与支撑系统研究[J].浙江大学,2012(05).
篇5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792 文献标识码:A
食品检验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生产水平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以食品安全为主的规范统一的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以及国际相关产品贸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
1 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以及全球性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食品检验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生产水平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以食品安全为主的规范统一的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国际相关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改革检测体制,整合检验资源,充分发挥各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已成为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的重要课题。
2 目前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分析
2.1 食品检测的方式不健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从对食品监管的角度来说,比较有效的制度便是对食品安全建立例行的监测制度,这种制度也可以理解为对食品安全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冶理的全过程监管。然而,对于我国目前的食品监测体系来说,这方面相关的投入还比较有限,仍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2.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不高,从较早的“二英”和近来的“三聚氰胺”事件来看,充分暴露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还急待提高,如检测方法不多,多残留检测方法还较少,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够成熟,缺乏超痕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样品前处理技术过于传统等等。即使是一些市场急需的实用快速检验方法也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现有的一些速测法存在灵敏度不高或者特异性不强等问题,可以说是快速不准确,准确不快速。
2.3 监督环节不完善,过程控制不到位。当前我国对食品全面的监管还存在监督环节的不完善的现象。从监管环节来说,食品监管的重点大都放在了放在最终产品的出厂监督环节,而对相关产品的源头过程控制不够重视。作为监管对象的大都是资质较好的品牌大型企业,而对与分散的小型企业的食品监管不够,家庭式的食品监管更存在无人问津的现象。从检测主体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检测机构其检测能力与社会的广泛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对食品有害物质添加及中农药残留等方面的安全类检测不到位,有些地方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忽视对这方面的检测,造成食品检验检测环节上的脱节。
2.4 检测机构结果认定不统一,重复认定成本增加。我国许多地区在食品检验检测结果认定上,存在既有各部委直接认定也有各级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资质评价的现象,这样并存的认证结果对于食品检验检测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一些地区亟需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机构,以避免重复认定造成的成本损失,减少检测试验室的负担。
2.5 我国在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准入条件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逐渐形成了不合理的行业壁垒。根据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地区在资质管理方面的规定,检验检测机构的资产性质以及行业所属部门是获取资质认证的前提条件,这样的规定对于国营的检测架构来说行业进入的门槛很低,获取资质具备优先性。而对于其他一些行业机构,社会中介组织来说,行业进入的门槛较高,在获取食品检验检测的资质上面较国营机构更困难,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行业壁垒与分割。而且,在当前有关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资质管理制度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有一些资质管理规定只是对基本的技术能力,质量检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但是缺乏对机构相关行为的法律约束,于是便形成了只有进入机制却没有退出机制的局面,这样就导致了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僵化,对于其部门职责的公正履行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 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议措施
3.1 建立起完善的食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强化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网络建设,完善整个检测体系的机构配置。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减除行业壁垒,以此推动民间中介资本的介入,形成合理规范的竞争机制。民间的中介检验检测机构组织可以为政府的食品监督部门和企业生产经营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撑,也可以为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鉴定提供技术服务。
3.2 健全检测标准,提高检测技术手段。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特点,跟踪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发展,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先进技术、方法、标准的研究。重点开发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急需的有关安全限量标准中对应的农药、兽药等重要有机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与违禁化学品、生物毒素等重要共患疾病原体和植物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同时,要有选择性地研究与研制部分先进(高、精、尖、超痕量)的检测方法、仪器设备,加快研制检测所需要的消耗品,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检测技术。
3.3 加强源头控制,对食品生产销售的整个环节进行监管。合理采取属地监管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并加强对偏远地区相关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支持,建立起国家统一管理的食品检验检机制。
3.4 建立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避免重复检测。食品检验检测部门要强化职能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此来减少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检测。相关的食品检验检测主体部门要在客观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进行核定,建立起食品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同时,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数据库的信息维护,保障信息平台的时效性,对于不再具备食品检验检测的机构要及时清理并向社会公布信息。此外,还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及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针对我国国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等涉及安全等健康的产品实施严格监管的经验,制定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确保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结语
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改进,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的检测资源,避免重复检测,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参考文献
[1]田书敏.食品检测技术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7(2).
篇6
摘要:“学、做”一体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又能提高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此外,合理运用“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提高食品检测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 “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食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43-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建设发展项目”(编号:51067)的阶段性教学成果之一。
食品检测专业培养从事食品检验、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营养指导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实践性和动手性很强。针对高职生特点和社会岗位需求,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提出的“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课题以食品检测专业为起点,探讨“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一、“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尤其是在沿海地区,作为与世界产业竞争的主力军,需要更多技能型人才,到岗即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课程教学采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习与复习的方式;技能课程多为教师现场演示,学生模拟教师动作,整个教学活动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从教学内容来看,并非以学生需求的技能为中心。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自己不善于思考,不去发现问题,缺乏主动性,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技能。
二、 “学、做”一体化模式在食品检测专业中的应用
1.课程体系的设立。依据“工学结合”原则,按照食品行业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对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食品行业品质控制、检验等工作过程,归纳出在食品检验等岗位上的主要工作任务与应用技术。以职业核心技能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点按照“条块结合”的网络模式,重新构建“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检验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职业基础素质”、 “综合专业实践”五大学习领域(课程群),如图1。
食品检测类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领域是根据职业岗位(群)或对职业技能需求而设置的应用性或技能型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职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改变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分离开来的现状,将专业理论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融合到互相渗透与交融的学习领域中,强化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贯通,更有利于“学”、“做”、“用”的有机结合。
“条块结合”网络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有利于学校按照食品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针对不同的食品类专业(方向),灵活选择课程、科学组合条块课程,实现培养目标。
(1)课程体系实施——核心课程在“学、做”模式下的运行。根据食品检测专业所对应的实际工作岗位,结合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确定“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人才培养内容。例如,按食品检验工的实际工作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节,在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与检测中心等监管检测机构及食品生产基地等企业合作,一起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以及在不同微生物检验岗位的检验任务。此外,将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进行梳理,选择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载体,以项目来构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对课程的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均进行颠覆性重构,融教学做于一堂、课堂与实训场地为一体,如表1。
(2)实训课程在“学、做”模式下的运行。在实训课程教学中,改变教师示范、操作、讲解的传统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实践、总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化学检验技能实训》实训教学设计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重心,按照化学检验的工作过程分解任务,把理论教学融人每项任务,合理确定每项检验任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目标,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检验的基本方法,掌握检验仪器装置的操作技能,熟悉检验操作的基本程序。化学检验技能任务项目安排由单一到多样,技术含量由简单到复杂,理论由浅到深,学生经过螺旋式的反复训练提高,最终在课内实现化学检验“操作核心技能的分项培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根据项目课程不同教学单元的内容与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1)实训技能训练——模拟与竞争教学法。在单项技能训练中,学生自主竞争考官职位,由教师考核,担任考官的学生在分数上给予奖励。考官对其他学生的单项操作进行考核,不仅可辅助教师,还能培养学生能力,避免学生多教师指导不到位。
(2)技能培训规范化(标准化)——四步(阶段)教学法。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的实践型职业技术课程,化学检验技能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标准、操作是否熟练等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将过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以观察、验证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实验项目,改为以单项技能培训为目的的实训项目,将实验的结果目标转变为实训的过程目标。采用行动导向的“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练习”四步(阶段)教学法。某一次实验或实训并不能检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必须通过不同阶段的反复训练,才能够达到目的。检验过程中,每项操作技能都必须是标准化的规范动作,否则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中应充分利用SOP多媒体课件,从不同视角将特写画面和分解后的连续操作过程给学生反复演示,以达到示范教学的目的。
(3)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项目教学法。课程以化学检验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让学生了解食品化学检验的方案设计程序,根据食品安全标准确定化学检验项目,选择相应的国标检验方法,制定详细的抽样、检验方案,学会被测样品的处理方法。此外,还应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按技术要求将玻璃仪器进行清洗、烘干。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完成检验操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计算或判别得出检验结论,编写检验报告。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
(4)基础知识学习——案例教学法。收集在食品生产、流通、储运中化学检验或监控的实际案例资料,如定位不同食品类别的化学检验案例。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收集、选编分析案例,借助课程论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探讨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5)理论教学——讨论启发式教学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头脑风暴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使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课内外收集相关应用实例进行主题研究,在专题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共性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抽象原理的领悟更为透彻。
篇7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实训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05-01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高职食品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国家标准、操作各种分析仪器,对食品中营养成分、污染物、有害物质残留及食品添加剂等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1]。虽然《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采用的是项目化教学,但是,学生熟练掌握的每个项目是独立的,而真正的食品企业、行业的检测岗位中,产品中的每个项目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需要学生针对产品系统的查阅标准、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检验、出具规范检测报告等一系列工作,这就要求在掌握每个独立项目的基础上,对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训练,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从而产生了《食品理化检验实训》这门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食品理化检验实训》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且与实际岗位紧密相连,操作技能得到强化,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我院通过总结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基于项目化教学思想,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手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
1 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握行业发展对食品检验人才质量需求的大方向,每年深入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等食品检测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食品检验岗位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而食品检验则贯穿于食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所以食品检验技术是食品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技能。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程序,包括采样、样品预处理、分析检验、数据处理、判定产品是否合格,最后并出具检验报告。因此,《食品理化检验实训》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查阅国家标准、能够独立进行食品采样、样品处理、分析检测、数据处理、结果报告等,能从事各类食品分析检验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团结合作等综合职业素质的能力,以适应食品行业发展的需求,能胜任食品企业、质检部门、商检部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
2 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理念,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手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将本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融入到每个任务中,开展项目教学,把教、学、做融为一体。按照必需、够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取课程内容[2],将知识点项目化、任务化,每一个项目任务从工作需求出发,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使学生进阶式学习,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
3 教学实施
《食品理化检验实训》是在《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结束后,紧接着开始的2周60 学时的实训课程,在前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食品理化检验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是所学项目是独立的,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训练,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于实际,根据这样的特点,设置真实的工作情景,以真实的分析检验任务为驱动,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到项目任务中,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素养。
4 教学模式
设计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如模拟乳粉企业的对乳粉进行出厂检验。这作为整个实训周的一个项目,其中每个检测项目作为子项目开展。
教师提出工作任务,给出一包乳粉,要求学生5人一组对乳粉进行检验。
接到任务后,每组学生根据产品包装上的产品标准查阅国家标准GB19644-2010,标准中规定乳粉中水分、蛋白质等项目的含量要求,以及每个项目的检验方法标准,学生查阅方法标准,选择正确的检验方法,正确解读标准。并且根据标准规定的分析方法、仪器、试剂等确定试验方案,根据既定的方案分组进行分析检验操作。每一个子项目,在检验过程中填写原始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并且根据乳粉的产品标准GB19644-2010判定样品是否合格。所有项目检测完成后,最终出具一份规范的乳粉检测报告。
每个子项目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把每组之间的结果进行比较,互相讨论本项目检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应该注意的事项,总结要点,使学生对本项目的掌握达到升华提高。所有检测项目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使学生对食品理化检验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从方案到实施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教师角色由“讲授”变为“指导”,在实验关键点、重点、难点辅助采用教师示范、视频演示等教学手段,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掌握的持久而深刻。
5 考核方式
考核办法灵活,注重学生能力评价。包括过程考核和课程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综合了学生自评、实训指导老师评价、任课教师评价,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形成。课程考核包括实验技能考核、知识应用能力考核,学生随机抽取题目,考核其从实验设计到实施到最后出具报告的能力,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空间,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成效,能够实现课堂和职业岗位对接。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食品检测;实验室样品;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企业诚信与行业发展、政府威信与国际声誉、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食品安全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政府力求实现的重要管理目标。
2009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和检验人负责制,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不得出具虚假的检验报告”,从法律角度规范了食品检测行为。因此,食品检测实验室如何有效控制影响食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性的因素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样品是检测工作的对象和载体,人、机、料、法、环等各项质量保障措施也都是基于样品得到良好控制的前提。只有检测的样品得到良好的控制,确保其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检测工作才会有实际的意义,检测结果才有可能真实可靠。因此,食品样品的有效控制工作意义重大。
1.样品控制的要求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5.6款抽样和样品处置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中5.8检测和校准物品(样品)的处置分别对样品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总结归纳如下:
1)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样品的完整性。
2)实验室应具有检测样品的标识系统,避免在实物、记录和文件中混淆。
3)实验室应记录接收样品的状态,尤其对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
4)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置样品,有程序避免样品发生退化、丢失和损坏。
5)实验室应保存样品的流转记录。
6)样品抽取过程中应注意样品存储、运输条件的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2.样品控制的关键环节
2.1样品的抽取
抽取样品工作必须由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抽样人员承担。抽样程序、抽样方法、抽样工具应符合有关产品标准及技术文件规定。样品抽取时应注意样品是否满足抽取和检测的要求,同时注意详细填写抽样信息,必要时索要产品执行标准等必要技术文件。
样品抽取后应根据样品自身的特性、样品量的大小、运输路途的远近、抽样季节气候,选择适当的保存运输方式,以确保样品抽取过程中不发生丢失、变质和损坏。
常用的保存方式有塑料周转箱、泡沫塑料箱、便携式冷藏(冻)箱和箱式冷藏(冻)车等。
2.2样品的运输
委托样品的运输由委托方承担,抽查样品的运输由抽查方承担。运输工作的承担者应确保运输过程中检测样品的各项安全,以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当标准对检测样品的运输条件有特殊要求时,抽样人员以及检测人员应采用按标准规定的包装和运输设施,检查包装和运输设施符合规定要求,必要时制定检测样品的运送方案,确保检测样品的运输安全,并符合规定的要求。
2.3样品的接收
业务接待人员接收客户送检的检测样品时,应注意以下关键环节:
1)对照检验委托书或抽样单填写的检测样品信息是否与实物相符,主要内容包括:名称、数量、包装物、包装状态、样品形态特征(形状、颜色、气味等)、规格型号和等级等。对于抽样的检测样品还应特别注意签封是否完整。
2)以及对存放环境有特殊要求的检测样品存储方式,应在检测委托文书中注明。
3)确认检测样品实物信息与检验委托书或抽样单信息一致,并协商确定检测完成后样品的处置方式等检测约定后,方可在检测委托文书签字认可。
4)在接收样品时,必须记录异常情况或对检测方法中所述正常(规定)条件的偏离。当对样品是否适用于检测存有疑问,或者样品不符合所提供的描述,或者对所要求的检测规定不够详尽时,负责在工作开始前询问客户并得到进一步的说明,记录下讨论的内容。
2.4样品的登记与识别
样品唯一性识别体统由样品编号和样品标识卡组成。
1)样品唯一性编号由业务接待人员在进行样品登记时给出。一个批次检验任务的检测样品对应一个唯一性识别。所有与该检测样品有关的文件和记录,都应标明该检测样品唯一性识别,以便溯源和归类。例如:样品唯一性编号JSP2010SP00001代表河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2010年承检的00001号食品检测样品。
2)样品标识卡是样品唯一性识别系统的载体。样品标识卡承载着样品唯一性编号、存放状态信息和实验状态信息。业务接待人员在样品进入实验室登记后应立即将填写完整的样品标识卡黏贴于检测样品的适当的、明显的部位。
样品标识卡中检测样品所处存放状态,分为:“备用”、“检测用”,可以通过检测样品标识卡的颜色加以识别;按所处试验状态,分为“未试”、“在试”、和“已试”,可在样品标识卡中明示。
3)检验人员应对检测过程中的所有检验样品进行唯一性识别的传递,保证检测样品唯一性编号在流转过程中的完整性。
2.5样品的领取和分发
检验人员依据检验任务指令文件如检验任务流程卡,到样品管理部门领取与唯一性标识一致的检测用样品。在检测过程中,如需其他部门协助检验,由主检部门填写实验室内部委托检验卡,经双方签字确认后,向协助检验部门分发样品;主检部门和协助检验部门应负责检验样品的唯一性识别传递,保证检测样品唯一性编号在流转过程中的完整性。
2.6样品的保管
实验室应设置专门的样品室,由专职的样品管理员负责保存备用样品;检测样品由检测人员负责保管,存放于各检验部的样品室中。
样品室应配备样品柜、样品架、样品车等存放运输设施,以及冷藏、冷冻等环境设施,以确保备用样品的存放环境符合标准或相关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做好环境监控记录。
样品室中的检测样品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楚,保持样品实物、标记、登记记录的一致性。
2.7样品的处置
2.7.1备用样品保存期限
备用样品保存期限一般为保存至报告异议期后,若样品保质期不足异议期的,保质期满后即可申请处置。食品生产许可证检验、各类抽查检验备用物品保存期限一般为报告发出后3个月。特殊情况的依据双方约定的时限保存。
2.7.2样品的处置方法
1)客户要求取回的样品,保存期满前3天,由样品管理员书面通知客户取回样品,协商取回时间方式等具体事宜;客户逾期未取回的,报批后由样品管理员按报废处置,并做好记录。
2)报废的样品,由样品管理员填写样品报废审批单,经批准后处理。注意处置时采取适当的方式,避免污染环境或造成潜在危害。
3)特殊情况依据双方约定的方式处置。
2.8样品的保密与安全
样品管理人员严格遵守保护委托单位技术所有权和机密的声明,以及质量体系文件中对客户的检测样品、附件及有关信息负保密责任的要求。留样期内的检测样品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作他用。
样品管理人员应认真执行内务管理规定,确保样品室内环境的整洁卫生,做好防盗、防火、防虫蛀工作,确保检测样品在保存期间不发生非正常的变质或损坏。
3.结语
食品样品的流转及有效控制与实验室能否出具科学公正、真实有效的检测数据紧密联系,可以说食品样品的有效控制程度直接关系到食品检测实验室的技术水平、社会形象甚至法律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管理者应不断完善样品流转及有效控制的制度和手段,确保食品检测工作客观、公正、准确。
篇9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运行
中图分类号:F2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经历了从改革初期的缓慢增长阶段到二十一世纪的高速增长阶段[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种类、数量及工业产值不断提升。到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3964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5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收入的10.3%[2],食品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3-4]。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食品生产加工工艺的不断创新升级,产品品类不断增加,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物质生活,但是近年来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触动着公众的神经,从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到“地沟油、瘦肉精、镉大米”,再到近几年的外卖食品卫生问题、非洲猪瘟等,消费者谈及食品安全忧心忡忡。如何确保流入市场的食品质量安全,打击非法添加等违法犯罪,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成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重要使命和责任[5]。
1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检测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开展食品检验活动。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若想取得认证认可资质,必须按照相关准则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影响检测结果的各环节要素进行控制。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作为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机构,检测数据科学、准确是其安身立命之本,而质量管理体系是检测机构落实全面质量管理的制度保证。因此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实现检测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保证结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6]。
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
以获得认证认可资质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为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要充分满足认证认可准则的通用要求,即《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7]《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8],还要兼顾食品和化学等领域的特殊要求及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记录表格共4层文件,文件数量由上至下呈金字塔形分布[9]。质量手册属于纲领性文件,是全体员工的行动指南。一般以认可准则各要素为框架,内容通常涵盖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结构要求、资源要求、技术要求及管理要求等方面[8],撰写时应结合实验室工作实际将要素要求转化为对各项工作的要求;程序文件属于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主要描述各环节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具体工作内容及职责;作业指导书属于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具体描述各项工作如何开展实施,各岗位工作职责,内容要求的详细程度视员工对操作的熟练程度而定。记录表格属于下层文件,是各项工作开展落实的证明性文件,内容应详细具体,便于追溯查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体现的不仅仅是工作要求,同时也是最高管理者的管理智慧,最高管理者应积极参与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通过顶层设计,对组织架构及流程设置进行优化完善,确保检验工作质量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
3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本质上是全体员工落实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的过程,通过贯彻落实文件要求,确保影响检测结果波动的要素得到较好控制,保证结果质量[10]。影响检测结果的要素主要来自6个方面: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与测量,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应对以上要素予以重点关注[11]。
3.1人员
实验室一切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人员,人员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决定性要素。完善的人员管理流程应涵盖人员的能力确认、选择、培训、监督、授权和能力监控等环节[8]。能力的确认和选择应重点关注人员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及技术能力,同时应注意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中,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的人员应不少于从事检验活动人员总数的30%[12];培训要突出计划性、针对性,培训内容应与当前的业务发展相匹配,重点针对日常监督及内外审发现的不符合问题,增强培训靶向性;监督是对人员初始能力的考察,重点关注实习期人员及試用期人员,规范其操作,确保技术能力和行为规范;人员经考核能力确认通过后方可上岗,关键岗位予以授权;监控环节注重对在岗人员技术能力的持续性确认,确保人员能力的维持。
3.2设备
仪器设备管理应涵盖仪器设备的验收、使用、维护维修、检定校准与期间核查。建立仪器设备档案,使用、维护及维修记录均应纳入档案管理,方便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和过程溯源。设备维修后重新投入使用时应重新进行计量校准,同时追溯是否对之前工作造成了影响。建立仪器设备台账,确定计量校准周期及关键参数,检验部门应对计量校准结果进行确认,并确保相关参数及修订因子得到正确应用。制定设备的期间核查计划,确定核查参数及判定标准,确保计量检定周期内设备的性能稳定。
3.3材料
材料主要指标准物质及试剂耗材,其标识管理和质量品质对于检测结果有直接影响。样品标识的唯一性对于检测结果溯源具有重要意义。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样品管理程序,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并避免其发生变质、污染、丢失等,标识应清晰标注样品名称、编号及状态。在样品的运输、储存和流转过程中应加强标识管理并注意保留记录,重点关注样品接收环节,评估样品数量、包装及存储状态是否满足检测及标识要求。
标准物质、消耗材料及试剂质量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的物质基础,须确保从合格供应商处采购,同时在入库前做好验收工作。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关键物质(不限于标准物质,包括试剂等),检测部门应配合做好技术验收,同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定期开展期间核查,确保物质的性能稳定。
3.4方法
检测方法是开展检测工作的依据,体系运行过程中重点关注方法的选择、验证、实施及有效性确认环节。合同评审初期须按照客户的要求选择检测方法,优先选择标准方法,如果客户选择旧的方法应及时通知客户,若客户坚持,应在报告备注信息中予以说明。根据认证认可准则要求,实验室在引入标准方法前,即开展资质扩项前,应进行方法验证,确保实验室有资源、有能力开展相关工作。对于检测方法中的可选择步骤,应结合实验室人员的整体素质,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细化和完善,确保人员操作的一致性。开展检测工作时,方法的有效性对于检测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定期进行标准查新是确保检测方法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3.5环境
环境条件包括温湿度、照明、现场污染程度,其对食品样品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大影响。食品样品的贮存、检测、仪器设备的运行均应注意环境条件。食品样品的贮存条件应严格遵循产品明示要求或冷链物流相关规范要求,避免因食品变质影响检测结果;食品检验检测中微生物检测对环境卫生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应严格避免环境污染,控制室内气压或沉降菌、浮游菌等对特殊环境条件的要求;高精密仪器设备的运行也受温湿度条件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仪器设备性能,尤其是位于南方的实验室,在梅雨季節应重点关注环境湿度,及时进行除湿。
3.6测试
市场中流通的食品类别共计34大类,物质组成丰富,基质复杂,且食品安全标准众多,测试过程中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较多,检验人员应严格根据标准或者作业指导书开展检测工作。若样品基质复杂或存在干扰项目,应加强净化或采用不同的基体改进剂和抗干扰剂[13];若检验指标会随着存储条件变化或者其本身不稳定,应优先安排检测或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部分检验用溶液应现用现配,不使用存放较长时间,或超过检测期限的试剂、标准物质等[14];在计算检测结果不确定度时,应考虑称样、回收率、稀释度、定容体积、试样重复因子、标准曲线、标准物质纯度和仪器精密度等不同分度因素的影响[15]。
4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
为进一步贯彻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提升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及有效性,增强应对风险和机遇的能力,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应持续改进,改进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4.1质量监督
实验室应强化质量监督,以发现问题,推动体系的持续改进。质量监督的重点是监督人员是否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质量监督应分为两个层面,一级监督是检测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由各部门的质量监督员按照各环节监督重点制定监督表对人员操作进行实时在线监督,内部自我监督时应注意提高问题发现率,避免监督流于形式,实现计划-检查-纠正-跟踪落实的良性循环;二级监督是由质量管理部组织开展的监督,依据体系文件中的要素分配,结合监督及内外审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监督计划,以发现问题为导向。质量管理部应及时对监督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统计分析,针对体系文件存在的漏洞、矛盾等问题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进,提升体系文件的适宜性。
4.2内审及管理评审
内审及管理评审是集中、系统实现管理体系改进,提升管理体系适宜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内部审核是验证实验室活动是否符合管理体系、评审准则及法律法规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16]。完善的内审实施计划是内审活动成功的关键,内审人员应接受过相关方面的培训并有授权,内审计划表应覆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全部要素、部门及场所。各内审小组应制定较为详细的内审检查表,明确人员分工、检点及检查方法,重点审查日常监督及历年内外审发现的不符合项。
管理评审通常每12个月1次,由管理层负责,用以评价质量目标是否达成,明确下一年度各部门改进的工作重点。各部门应在参加管理评审会议前认真准备相关材料,各部门就职权范围内的重点工作内容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汇报,管理层结合汇报内容进行总结输出。质量管理部应在管理评审结束后及时跟进,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当管理体系出现重大调整时,应该增加管理评审的次数。
4.3外审及客户满意度调查
外部评审及客户反馈也是实验室改进的有效途径。外部评审主要包括资质认定认可评审、监督检查及主管部门的飞行检查等。外部评审由第三方主导实施,评审更为客观,更易发现问题,且提出的问题更易被实验室接受,更能得到领导层的重视,因此能较好的推动整改工作的进行。另外,客户满意度也是质量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验室要建立较为全面的客户反馈途径,完善客户满意度调查方式及客户投诉渠道,重视反馈,认真记录,及时回应,妥善处理,跟踪落实。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客户需求,更好的服务客户,不断改进,提升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篇10
13种管理体系和其一体化的必要性
1.1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国际标准[4]。《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吸纳了ISO/IEC17025的主要精髓,兼顾我国特殊国情于2006年推出,作为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基础依据。以ISO/IEC17025标准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在疾控机构实验室已运行十多年,体系相对完善和成熟。
1.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98是在2003年5月非典流行期间提出并制定的标准。实践证明,该标准对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和依法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挥了重大作用。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7年开始修订,最新版本是GB19498—2008。
1.3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生效,为落实《食品安全法》,卫生部制订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食品检验工作规范》,国家认监委组织制订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标志着我国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正式建立。
1.4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如果实验室多种管理体系各自单独运行,从文件编制、人员培训、设备设施管理、材料管理等方面看,资源和管理成本重复浪费,运行的压力是沉重的。建立融合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有利于组织的各个机构和岗位理清总的方针和目标;有利于各标准在组织各个方面得到最快速有效的识别和实施;有利于理清各标准之间的接口,实现各标准之间的无缝衔接。此外,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也是取得相关资质的基础。如何把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与2种质量管理体系兼容起来,是部分基层实验室面临的问题。
23种管理体系间的兼容性与独特性
2.1相同之处
2.1.1均以“戴明循环“为运行模式通过对3个标准的比较,不难发现三大实验室管理体系共同的特点都是建立在PDCA的基础上,通过动态循环的运行模式实现体系的持续改进。因此,遵循策划、实施、检查、总结循环的原理,可以使一体化体系发挥最大的效能。
2.1.2均以“人、机、料、法、环”为控制方法3大实验室管理体系均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控制。人:需要实验室管理者确保操作专门设备,从事检测、评价和签署检验报告的人员能力,要求持证上岗。机:设备设施需要检定/校准,需要定期核查和维护。料:实验材料需要进货验收,控制质量,污染废弃物需安全处置。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标准进行检测评价、控制质量和安全。环:实验室环境设施不仅要满足检测质量,更要满足安全要求。
2.1.3均以“持续改进”为共同理念3大实验室管理体系都需要对不符合进行控制,都要求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并要求开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实施监督。由此可见,三者的核心思想是相通的,这样不难将其融合在一起运行。
2.2不同之处
2.2.1生物安全实验室和食品检验实验室的特殊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进行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强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实验室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明确实验室设施及设备的具体要求。食品检验机构实验室对人员聘用、专业培训、职称占比、从事年限等做了具体要求,强调检验人员只能在一个食品检验机构中执业并作出承诺。设施和环境的特殊要求是配置食品检验专用的冷藏冷冻设备。此外,明确要求制定食品检验回避制度、检验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预案等制度程序,相关文献已做梳理汇总[5]。
2.2.2实验活动过程中的侧重不同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在实验活动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实验如何安全的进行。而实验室资质认定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管理体系,关注的是实验过程中实验活动质量如何得到更好的控制。
2.2.3实验所牵涉的安全问题和法律责任不同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的实验活动,因本身存在高风险,实验材料具有高致病性,因此,对实验废弃物的处理、危险材料的运输以及消防安全等着重进行强调,并要求制定应急措施,若发生实验事故及时报告。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员负责制,机构和检验人员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2.3体系融合3个标准的描述或比较已有文献报道。食品准则是依据评审准则编制而成的,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特殊要求,两者均属于质量管理范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侧重的是安全管理。从条款要素上看,评审准则涵盖19个要素,其中11个管理要素、8个技术要素;食品准则将特殊要求归纳为5个管理要素和4个技术要素;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要素分布包括风险评估及控制5个、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5个、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19个、实验室设施和设备5个、管理要素23个。3个标准存在相同或相关条款,如都要求建立管理体系,并在法律地位、组织、人员、培训、记录档案、设施和环境、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重叠的内容。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也是相辅相成的,除上述相同或相关条款外,还有如文件控制、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预防纠正措施及改进、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相似条款。鉴于三者的不同,在融合过程中要有所兼顾,坚持通盘考虑、、能合不分的原则。在编制体系文件时,首先应充分进行过程识别,以评审准则为主线,把食品准则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融入其中,即合并基本相同的文件,单独编制反映各标准核心和重要特点的体系文件。
3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过程中的体会
3.1塑造组织文化推进管理体系整合管理体系文件为指导和约束实验室所有活动以及检测行为提供了统一标准,本单位在编制整合体系文件后,通过宣贯学习、知识竞赛和内审、管理评审、质量监督等手段强抓文件的落实和检查。与此同时,发挥组织文化黏合剂的作用来推进整合体系有效运行。通过培育优秀的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和核心精神理念,引导职工建立一致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实验室管理,弥补了标准整合的不足。
3.2加强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是对整合型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保障。本单位于2013年建立了LIMIS实验室信息系统,在检测流程、文件管理、仪器管理、试剂耗材管理等各个模块中明确一体化文件的要求,如根据安全管理的要求单独建立HIV检测模块。疏通各管理领域信息通道,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快速、准确、检索方便的特点,提升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
4结论
- 上一篇:消防安全宣传实施方案
- 下一篇:营商环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