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现状
1.1农业基本情况
郫县位于成都平原腹心,都江堰自流灌溉之首,是古蜀文化的发祥地和天府之国的源头,地势平坦,气候温润,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粮仓”,素有“银郫县”之美誉。全县幅员432km2,辖14个镇、175个村,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总耕地面积2.13万公顷。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油菜、蔬菜、花卉,是国际都市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农业保护区,“中国盆景之乡”、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 212元。
1.2推广体系现状
2004年,按照市、县乡镇机构改革精神,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布局、区位条件及镇级机构改革的实际,郫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下设了粮油土肥站、植保经作站、花卉办、8个农技片区站、4个农业产业化推进办公室。全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现有农技人员73人,其中:县级16人,农技片区站42人,产业化推进办15人。
在农业部、省农业厅、市农委的亲自指导,县委、政府亲自督促,县财政、人事等单位的积极参与下,2006年郫县承担并顺利实施了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项目;同时全面启动了全县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1年多的运行, 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系统、操作性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新机制。2007年1月20~22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项目总结会在成都举行,农业部和全国28个省市的领导及代表到郫县考察了三道堰、友爱农技服务片站,通过听、看、问,“郫县模式”得到了国家农业部高度肯定,探索出的推广体系和运行模式为兄弟省、市农业体制改革和机制运行研究提供了参考。
2作法
2.1整合资源、健全网络,构建全方位覆盖的农业服务体系
2.1.1充实片站人员,配强农技推广服务力量。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为了让专业技术人员沉下去,服务工作更到位,在片站(办)人员编制和机构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人员优化调整,推出了“调、派、驻”三条措施。2006年以来,全县8个片站和4个推进办进行了人员编制的调整,由原来的每个片站5人,调整为4~6人不等;全局已下派27人到片站和推进办工作, 有20名专业技术人员进驻重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工作, 从而加强了一线服务队伍的力量,提升了基层农技站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构建了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依托, 片站(办)为纽带, 农户(业主)为对象,运用现代服务手段的快捷高效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2.1.2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化农业服务格局。在推行公益服务与经营服务相对分离的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以弥补公益服务的缺失。扶持和培育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鼓励他们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农民走产业化道路。在农资经营户的管理上,采取“硬件设施必须达标、经营人员持证上岗”的办法,定期进行培训和检查,要求他们在经销农资产品的同时,必须搞好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对于擅自农情信息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让农民接受技术“不出村、不过夜”。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建立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使用新技术。
2.2适应发展、转变观念,探索双向互动的服务方式
2.2.1以农户需求为目标,推行菜单服务方式。片站人员在服务区域内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农户需求确定服务项目,开展上门服务、定向服务,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联系、科技成果直接推广、生产技术直接指导的服务新机制。三道堰、安德片站于2006年3月、8月结合实施农业部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在辖区内进行了农户需求调查,在汇总、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每人定点联系了10户科技示范户、3个农资销售点、1个龙头企业,通过这些渠道随时了解和掌握农户需求,不断修改和完善工作计划,及时提供配套服务,此项工作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
2.2.2针对技术难题,搭建专家技术支持平台。就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加强与省农科院、川农大、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校的合作,邀请专家前来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帮助承担起技术培训、科技咨询、项目论证、技术攻关等服务工作,从而带动基层农技人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安德农技片站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在泉水村建立了水稻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攻关田2.27hm2、核心区26.67hm2,试验示范了水稻新品种23个,实行统一技术方案、统一管理、病虫害统一防治等,推广应用了旱育秧、连免高桩抛秧、平衡施肥等集成技术,经项目验收组现场收打,攻关田产量达11 805 kg/hm2、核心区产量达10 890kg/hm2,分别比全镇平均产量增加3 540kg/hm2、2 625kg/hm2,达到了项目预期产量指标。2.2.3运用现代科技,建立呼叫服务方式。为了改变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传递不及时、利用不充分的现状,以县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中心为平台,在全县实施了“一个网站、一条热线、三级网络、四项服务”工程。农技人员主动向社会作出了“一次呼叫、两小时到位,免费指导、全过程服务”的服务承诺。
2.3加大投入, 积极创新,确保快捷高效的服务质量
2.3.1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规范建设。根据片站工作职责、管理宽幅和工作任务,综合测算片站服务人员工作经费标准,按照实际人数足额划拨人平5 000元的办公经费。片站(办)工作人员生活和交通补贴标准高于局机关的20%,所有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由县财政全额承担。每个片站(办)都落实了固定的办公场所,配置了桌椅、电脑、电话等办公用品,大多数片站还配置了汽车。每个农技片站都做到了“五有”(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相应的设施设备、稳定的专业队伍、专项的工作经费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实现了“三化”(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2.3.2实施分片包干,落实人员责任。根据片站管辖区域的宽幅、技术人员的数量,把片站人员分解落实到镇村,建立了分片包干责任制。将专业技术人员的姓名、服务内容、联系方式、服务承诺等统一制作成公示牌,在联系村显著位置向社会公示,促使服务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实做好农业服务工作,同时也方便了广大农户。片站与服务区域镇政府每月召开1次联席会议,研究和讨论服务农业工作相关问题。农技人员主动参加服务区域镇的涉农工作会议,向镇党委和政府汇报涉农工作,形成多方配合协调机制。实现了片站与各镇配合更加默契 ,管理与服务不脱节,片站不因服务区域过宽而导致服务工作难以到位。
2.3.3开展社会评价,创新管理方式。片站(办)及服务人员不仅要接受县局的考核,还要接受镇党委、政府的考评,同时必须接受服务对象的定期测评。把值班情况、管理水平、协调配合、服务效率、工作实绩、廉洁自律等主要服务工作要素纳入片站(办)的社会评价体系;把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敬业精神、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等主要服务工作要素纳入片站(办)技术人员的社会评价体系。通过目标考核,大家觉得干好干坏就是不一样,站员的服务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工作积极热情、有耐心,较好地完成了下达的目标任务。
3启示
3.1 机构稳定是农技推广的保障
有的地方在镇乡机构改革中,不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致使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然而郫县在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中,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虽然撤消了原有的乡镇农技站,但建立了公益性的片区农技站,人、财、物交由县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实现了“五有”“三化”。郫县三道堰农技推广服务片站,是由原红光、三道堰、古城镇3个农技站整合建立的,自从2005年片区站建立以来,虽然农技推广人员由过去3个农技站18人精简到6人,但队伍更加精干了,能够专心从事推广工作。2年来,片区站通过分片包村、责任到人、主动作出服务承诺、开展技术培训,以及需求服务、呼叫服务、网络服务等形式,将新品种、新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对接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千米”。
3.2机制创新是农技推广的动力
农业技术推广改革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引路,稳步推进”的要求,着力推进四个方面的创新。
3.2.1推广观念的创新。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必须逐步实现“四个转变”。从以政府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发展的农技推广;从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服务的农技推广;从以技术为主线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以农民需求为主线的农技推广;从以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提供生产技术、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等系列服务的农技推广。
3.2.2推广体制的创新。要根据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对于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要按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设置机构,使其成为技术集成的基地、技术展示窗口、技术培训的平台。
3.2.3运行机制的创新。探索建立对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科学考评制度,改变年底“算总账”的传统方法,试行绩效挂钩、重奖实绩突出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方法。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变对上负责为主为对下负责为主,以对下负责的实绩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特别是要由服务对象――农民评价其工作业绩。
3.2.4方式方法的创新。除积极组织示范指导与咨询培训相结合的常规推广外,要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 加大参与式(组织农民参与推广的全过程)、培训式(组织专家培训农技员和农民)、带动式(利用实施重大项目或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化服务)、示范式(建立展示示范区、科技示范场)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应用力度。
篇2
关键词 农技推广;陕西咸阳;杨陵区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05-01
一年来,杨陵区农林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的有关各项工作。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依托高效科技优势,整合各种资源,按照综合配套、巩固完善、探索创新、有所突破的要求,围绕构建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以全省设施蔬菜主推技术和试验示范结果,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反应堆、拱棚多膜覆盖、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沼肥综合利用等8项设施蔬菜重大技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明确了工作思路、强化了措施,圆满完成了一年来各项工作任务,现就各项工作开展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1 围绕技术开展工作
1.1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全年采集和分析大田、果园、蔬菜土样500个,取得化验数据2 500项次,根据土壤测试结果、作物需肥特性和专家意见,完善杨陵区主要农作物施肥配方,涉及作物9个。在揉谷镇中棚区张贴中棚番茄施肥配方10处,五泉镇、大寨镇日光温室区域悬挂喷绘20余处,公布设施蔬菜施肥信息,包括肥料配方、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印发了日光温室番茄测土配方施肥与灌溉建议卡,撰写大田作物农情信息2期,全区小麦、玉米施肥配方。针对温室种植户因购买未腐熟沼液引起烧苗的问题,及时和农业园区办下乡实地检测,撰写了《提醒农户停止使用含有烧碱的有机肥》和《菜地必须施用腐熟有机肥》,散发给区内种植户,降低了农户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通过和专家教师合作,掌握了肥料的最佳配比和施用方式,提高了肥效[1]。
1.2 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
在秋延茬新引进以色列内镶贴片式滴灌管,在泵房、滴灌首部加装碟片式过滤器,应用电动喷雾器作为加肥器,配合使用圣诞树全水溶肥,从源头上解决了滴灌管堵塞问题,使农民对水肥一体化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全水溶肥的销量提高了3倍。建立高效无公害蔬菜施肥技术示范点,在大寨镇的鸿丰园、绿百合和五泉镇的农利威、旺丰园等6个合作社建立了66.7 hm2技术示范点,集中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
1.3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
一年来,着重在五泉镇农利威、农士达、旺丰园等合作社和大寨乡鸿丰园、绿百合等合作社共建成秸秆反应堆123座。在揉谷镇锦田、中来、千玉合作社塑料大拱棚推广早春茬西甜瓜秸秆反应堆栽培技术,共推广反应堆逾6 hm2。试验证明,该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日光温室,还可以应用于塑料大棚;不仅可以应用于蔬菜,还可以应用于瓜果;不只是秋延后、越冬茬,还可以在早春茬上应用,并且可以抗重茬,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1.4 拱棚多膜覆盖技术推广
该项技术在揉谷千玉合作社实施,每个大棚面积1 333.34~1 666.68 m2,已经实施9座,使瓜果(西甜瓜)4月底就可收获上市。
1.5 新品种引进与推广
推广了12个瓜菜品种,其中番茄品种有金棚8号、卡罗莱拉、卡恩、威霸2号、欧官;西瓜品种有玲珑王、福运来、万福来;辣椒品种有大果308、亚洲雄风,新品种的推广和选用对提高蔬菜生产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6 蔬菜标准化生产
完成标准化生产溯源项目的实施工作,进一步扩大了溯源范围,利用设施环境监测点信息做好大面积指导,特别是做好灾害预警。下半年经过和企业的协商,给12套溯源设备购置了手机卡,并联系厂家来人对其进行安装、调试,指导示范户操作使用手机卡,同时要求示范户规范填写生产记录本,完成标准化生产600座农户生产记录,为农业标准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依据,督促新华府完成溯源展示平台建设工作。
1.7 沼肥综合利用
完成了4处沼肥配送中心工程项目,并进行了验收和工程移交,为杨陵区开展沼肥综合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沼肥的综合利用以及好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发展循环农业和优质农产品的稀缺资源。
1.8 设施农业机械推广
根据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由项目支撑,推广了设施生产用微耕机、喷雾器、反光板、滴灌袋等农机具。
通过对方案的实施,在全区建成设施农业集成技术示范点20个,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设施种植效益。发展5万元高效模式示范棚512座;发展西甜瓜333.3 hm2;发展葡萄、油桃等大中棚杂果216座;推广标准化示范田400.0 hm2。比以往种植可以增产20%~30%,部分种植户单棚收入可达到5万元以上,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2 2015年工作计划
2.1 完成一批农技综合服务站建设
完成省上配置仪器设备的安装,以及县级配备仪器设备的采购,进一步改善乡镇级农技综合服务站的办公条件和试验条件,对试验人员进行系统岗位技术培训,确保其能胜任工作,达到能进行实际操作的水平[3-4]。
2.2 加强农产品检测工作,保证餐桌食品安全
对土壤和农产品农药残留加强监测,保证餐桌安全,防止土壤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 参考文献
[1] 张利庠,纪海燕.试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财政投入[J].农业经济问题,2007(2):55-62.
[2] 柯炳生,朱守银,朱平国,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5(2):46-54.
篇3
关键词:海州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步伐的加快,农业发展进入追求效益的时期,如何建设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海州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辖4个镇、3个涉农街道、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国有农场,共计84个行政村。耕地面e34.7万亩,农业人口22.9万人。粮食作物面积64.5万亩,粮食总产量32.8万吨,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工作主要由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来完成。区级的农业推广机构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作栽植保站、渔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管理站5个,镇级综合农技服务中心9个,共有编制95个,实有人数55个。
1.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人员情况
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55人中,按学历划分,大专及以上学历45人,占总人数的81.8%,比例虽高,但其中大部分是在职教育获得的学历或村官;按职称来分,中级职称17人,占在岗人数的30.9%;副高职称2人,均为区级推广机构人员;按年龄划分,35岁以上的38人,占69%,新生力量补充有限。
1.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工作条件状况
镇级农技推广中心均有所有权的办公用房400平米以上,配备了基本的试验仪器,办公设备及交通工具。区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上有固定的办公用房,拥有专用的电话,电脑、打印机、照相机等办公设备。
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经历了“五有乡镇”项目建设和一系列改革后,职工工资有了保障,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技推广体系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具体有以下方面。
2.1 缺乏足够认识
由于对农技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推广体系建设上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农技推广投入少,没有直接效益,在财政困难、农村工作重点多、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先放一放、缓一缓;二是认为抓农业难度大,见效慢,不易出政绩,不能直接带来财政收入,使得领导不愿抓农业,更谈不上重视农技推广;三是认为农产品供求形势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农村政策已发生重大变化,农业问题已基本解决,农技推广队伍可有可无;四是忽视农技推广事业的公益性,片面强调农技推广机构的有偿服务,认为可以将其全面推向市场。
2.2 运行机制不活
一是进人把关不严格。由于乡镇没有全面执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制度,导致农技人员良莠不齐。二是考评机制不健全。没有将对农技人员的评价纳入到考评体系中,虽然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但没有与技术推广和农民增收挂钩,考核不严格、不规范,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真正解决按绩分配,奖勤罚懒的问题,难以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2.3 农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文化层次偏低。目前乡镇农技人员中,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很少,虽然有的通过函授方式获得了大专以上文凭,但其含金量低,也没有进行过系统推广教育。二是知识得不到更新。乡镇农技人员大多数不能进行横向和竖向流动(调动),大部分也不能外出参观和接受专门培训,加之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不强,导致学习培训机会少,造成知识老化,所掌握的技术针对性、实用性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建设需要。
3 对策
3.1 强化思想认识
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应把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提升农业综合能力的重大措施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贯彻执行《农业法》、《农技推广法》等涉农法律法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农技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3.2 加强财政投入
为保障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有效增加对农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支出及履行职能所需要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3.3 提高队伍素质
农技推广工作是以培养、教育和组织农民为主要内容,需要有一支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的推广队伍。
3.4 改进运行机制
一是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员进入基层农技队伍。参加竞聘的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严把用人关。二是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探索区业务主管部门、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面共同考核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的新机制。
3.5 创新推广方法
篇4
关键词: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78
1 砀山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农技人员基本情况
1.1 人T结构
共有编制20人,实有19人。现有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6人,普通技工2人。年龄结构:50~56岁的2人,36~49岁的共有16人,38岁以下的1人。
1.2 工作经费
砀山县农机推广站人员工资由县财政供给,基本办公经费由县农机局供给,县政府没有安排专门的农机推广经费。
2 针对基层农技人员的扶持倾斜政策落实
由于多年以来没有进新人,基层农技人员也没有享受到扶持和倾斜政策,基层农技人员的职称评定还是只靠填写几张表,几个评委说一下就可以了的事,没有真的和能力接合起来。
3 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人员不足
3.1.1 人才出口分流严重
主要的方面是编制部门没有给基层增编计划,前些年的几次乡镇机构改革,基层农技体系都是改革的重点,人才出口分流严重。
3.1.2 不平衡的观念
次要的方面是基层技术人员的地位不高,待遇不高,常年工作在农村条件艰苦,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认为没有前途,宁愿去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再进农门。
3.2 缺乏必要的考核手段和激励措施
基层人员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工作层面上不容易出成绩,造成基层政府对基层技术人员有偏见,认为工作没有做好。好多基层农技人员在乡村都干几十年了,每年都一个样,干好干差也都一个样,考核手段跟不上,激励措施也没有,人员状况多年不变,时间长了不免产生人浮于事的情况。基层农技人员缺少上进的动力,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针对砀山县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情况发展提出建议
4.1 探索公益性推广机构和社会性推广机构相结合的推广体系模式
农机推广和农艺推广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一家一户的小农机时代已过去的现在,推广对象主要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推广对象相对集中,公益性推广力量也要相对集中,过去的体制设置证明如果每个乡镇1~2个人也很难发挥作用。建立县、镇、村3级推广体系,力量配置要合理,县级推广站技术力量应该在10~12人,在中心镇设立区域站,辐射周围镇,每个区域站技术力量应该在6人左右,村级推广力量以社会推广力量为主,主要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县镇村3级推广机构的职能不同。
4.2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4.2.1 颁布奖项
对于省、市推广先进集体和个人,应重奖。如:先进集体可奖1~3万元,先进个人可奖3000~5000元。
4.2.2 考评改革
考评体系应由单位考评和服务对象测评组成。单位考评应由:工作完成情况、考勤、单位内部互评和单位负责人意见等几部分组成。建议单位考评占80%,服务对象测评占20%;单位考评:工作完成情况占60%,考勤占10%,单位内部互评占20%,单位负责人意见占20%。
5 结束语
基层优秀人员也可以在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之间流转,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晋升的机会,吸引大学生人才从农技基层做起,使他们的前途更光明,成长得更快。
参考文献
[1]金晓鑫.新型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6(02):41-42.
[2]赵志华.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调查[J].农机科技推广,2012(10):28-29.
[3]单巍.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J].南方农机,2013(06):
篇5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要想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必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文章以山西省乡宁县为例,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策略建议
山西省乡宁县位于吕梁山区,农民占80%。农业生产占据重要地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非常重要,不仅可使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而且为未来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把新型农业技术研究成果,通过示范推广,传授给农民,让新型农业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帮助农民能够接受新技术,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劳动成本的提高、对农产品品质的高要求,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只有掌握了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才能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品质[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能够为农业生产创新性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先进农业技术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化,让成熟的技术体系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2现阶段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优势巨大,在国内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在乡宁县的调查发现,首先是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建设,在推广的工作中涉及到多个部门,但却很少有专门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这使得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容易出现人事分离的情况,部门之间无法做到相互协同,甚至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由于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技站出现“空壳”的现象也较为严重[2]。其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还不能完全明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具体职能,无法正确的传达先进农业技术。同时,农民的接受能力较差,出现许多“学不会”的情况,使得很多技术资源产生了浪费,使真正的农业生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第三,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建设运行机制效率低,虽然政府在不断的对这一政策推出新方针,但在实际的推广中,许多农民依然抱着传统的农业思想,对新技术的推广不予理会,使得农业新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还有所欠缺。
3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具体策略
3.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制度
政府作为人民的引领者,必须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需要有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将农业技术渗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之中[1]。同时,需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管理制度,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尽可能的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提高农业科学发展的创新性。对农业技术推广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严格把控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加大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在有关农业技术咨询方面安设专职人员,让每一位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人员都能够切实使用最新、最好的农业技术。例如,山西省政府可先以乡宁县作为实验点,针对当地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标准。在不同职位安排相应的专职人员,通过各个职位的人员相互配合,大力向乡宁县推广农业技术,在不断的改善中找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最好的管理制度,以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和推广效果。
3.2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人员的专业素质
人才是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因素,无论是农业技术、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都离不开人才,农业技术能否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转化为实践效果,也与推广人员的素质密不可分。因此,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当前最重要的一环。政府需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才的队伍建设,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培养相应的人才,从而为农业技术发展,及推广体系的建设储备资源[2]。同时,主管部门还需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重点的专业知识考核,在招聘的过程中选取那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来进行相关的工作。例如,山西省政府可以引导农业推广专业的大学生去到乡宁县下乡支农,以公益的形式让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进行推广工作,并让专业知识欠缺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旁学习,以吸取其中的经验,找到自身的不足。同时,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当中来,为农业技术做出一份贡献。政府相关部门还可以组织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人员,统一的进行培训。请知名的教授来开办一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知识讲座,让所有的推广人员能够学到最新、最全面的相关知识。只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才能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产生实际的效果。
3.3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效率
要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效率,政府需要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不断的改革,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方法。在乡宁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验点成功之后,不能死板的套用在其他地区,而应当多加分析,灵活运用这样的成功经验,切实有效的保证在各地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政府还需要增加在农业科技上的投入。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一个阻碍就是资金少,各地政府对此还不够重视,缺少经济支撑便无法从更多的渠道中做出良好的推广,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前进的道路上行走的缓慢。在推广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既需要畅通的经费渠道,同时还要确保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效率的过程中,还需要让农民懂得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他们明白了农业技术确实能够为他们的生活以及整个农业产业提供支持,提高农业的收益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时,农民才会自觉自愿去接受整个农业技术的推广,推广体系与农民之间才能做到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效率才能够得到提升。例如,在乡宁县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推广员不但要向农民传递农业技术信息,更要向他们传达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在推广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先向接受能力强的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其中一家得到农业新技术所带来的收益时,再与之一起向更多人进行推广,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推广体系建设的工作效率,还可以让百姓之间互相帮助,一起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当中来。
4结语
在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时,应当首先完善管理机构、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推广工作的效率。在政府的带领下,一步步慢慢建设出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罗清国,徐云峰.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技服务,2015(32):192-193.
[2]张兆文.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及其实践[J].福建农业,2015(06):42.
篇6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沈阳市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中央提出的做好“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沈阳市农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农业技术的推广问题,建立高效、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1、 建设沈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沈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立在县、乡(镇)两级,是专门为农民提供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的组织,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1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的应用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推广。目前,沈阳市现代农业高速发展,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亟待推广,全市各级农业推广部门,面向“三农”,狠抓技术示范与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以来,沈阳市累计实施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引进、试验和示范项目达300多项,使全市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7%。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000多万亩,增收20多亿元,农业科技推广在沈阳市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
1.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培养现代农民的摇篮
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学院式教育和田间传授两种形式,大多数农民没有学院式教育的机会,大量农业技术的掌握靠的是各级农技推广组织。沈阳市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技能为目标,利用各种方式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把农业先进技术送到了农村千家万户,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保障我市农业增产、粮食丰收作出了重大贡献。
1.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履行政府职责的桥梁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时将发展农业的政策主张、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传播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并及时了解和满足农民的需求,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沈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机构改革,沈阳市原来的一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技服务职能明显弱化,难以适应新时期我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2.1农业技术人员短缺且知识老化
由于编制限制和财政投入不足,许多农技干部转岗,有的农技干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真正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还存在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农技推广工作很难到位。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只有164人,仅占农业服务中心人员总数的25%。同时,由于经费紧张,农技人员不能及时参加新技术的培训和订阅一些书刊,从而使知识更新慢,而随农业产业调整力度的加大,一些农技人员对许多产业以前没有接触或接触的较少,缺乏蔬菜、食用菌、果树等经济作物专业技术人才2,不能满足指导农民生产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2.2农技推广经费不足
2009年以来,尽管全市已累计投入一千余万元用于农技推广工作,但是与农技推广工作的迫切需求相比,还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全市大多数乡镇政府只能保证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无力保障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设备的引进、实验、示范以及推广等公益经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推广与教学和科研脱节
沈阳市农业推广部门、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均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造成了科研、生产、推广的脱节。争资金、争项目、重复研究非常严重,浪费了财力和人力。
2.4运行机制不灵活,服务绩效差
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制约和激励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尚且存在,导致在岗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工作不主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工作绩效不高。
3、加快建设和完善沈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建议
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沈阳市应抓住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有利时机,以贯彻落实《沈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3.1强化乡村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建立和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增强面向农民的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对农技推广机构实行人事制度改革,采用全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办法。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应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3.2加大农技推广服务的资金投入
篇7
1.伊春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立于1987年,多年来,特别是在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林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把为广大农民和务农职工开展科技服务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在抓科技培训、科研创新、新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示范园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科普培训等多学科、宽领域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为解决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伊春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涵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和技术人员的配备。目前全市设置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34个,其中市级推广中心1个,县(市)级推广中心2个,区(局)推广机构12个,乡(镇)级推广机构19个。从总体上看,市、县(市)两级推广体系建制基本完善,工作状态完好,机构设置是市设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县(市)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个区(局)中12个区(局)有推广站设置;19个乡(镇)有17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全市农技推广系统编制180个,实有农技推广人员153人,其中市级推广人员62人,县(市)级推广人员54人(铁力市28、嘉荫县26),区(局)级推广人员22人,乡(镇)级推广人员15人。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我市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暴露了一些在新形势下与现代化农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一是区、局推广机构严重空缺。全市19个区、局保留推广站建制的只有12个区局。二是推广人员力量不足。推广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乡(镇)和区(局),全市19个乡(镇)的17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编制34个,实有推广人员只有15人。19个区(局)推广编制30个,实有推广人员22个,其中有5名非专业技术人员。三是队伍老化、人员匮乏。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普遍存在人员匮乏,知识老化,技术断层,专业干部比例少,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四是推广经费不足。目前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开展公益性推广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财政,通常也只是负责推广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单位的水电费等日常开销,没有额外承担任何基本的公益性职能的经费,推广事业费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状态,经费不足导致农技推广部门成了有钱养人、无钱做事的地方。五是运行机制落后。主要是部分区(局)农技推广机构不独立,职能包涵在区(局)农业局中,农技推广人员也多是兼职,推广人员经常被安排干农业局的中心工作,无法保证把全部精力用在农技推广工作上。缺乏科学的激励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导致推广人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被动服务绩效差。
3.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议
为加强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我市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恢复完善区(局)、场(所)推广机构建制和配齐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上,建立起完善的基层推广体系和技术过硬的推广队伍,使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并能从中发挥重要作用,下面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3.1明确公益性职能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市、县(市)、区(局)、乡(镇)、场(所)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标准化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防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
3.2恢复完善推广机构设置
3.2.1恢复撤销的区(局)推广机构
每个区局都应有专门从事农业和多种经营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对7个没有推广站建制的区局要尽快恢复建立,配齐人员,以满足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
3.2.2配足配齐专业技术人员
我市尚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制的12个区局编制30个,实有推广人员22人,其中还有5名非专业技术人员,这就要求各区局尽快配齐配全。南四局是我市农业和森工多种经营企业,且其中铁力局、双丰局、桃山局等三个林业局农业规模较大,应按要求核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配齐专业技术人员。
3.2.3健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乡镇农业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应尽快解决。结合我市实际,依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可选择在乡镇范围内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综合设置、由县级向乡镇派出或跨乡镇设置区域站等设置方式,也可以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乡镇派出农业技术人员。
篇8
[摘要] 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采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才能够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业推广体系;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25-22-2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业推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及时发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针对性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实现农业推广体制的创新、农业产量及科技含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其中农业推广是指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设农业推广体系是推进农业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推广工作开展的前提保证,同时也是保护和支持农业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对于推进农业生产的进步、提升粮食产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属于政府主导型农业推广体系。农业推广体系是我国政府大力扶持农业的重要表现。尤其是我国进入21 世纪后,政府对农业生产提高了重视,也将重心放在了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上,并形成了林业、种植、畜牧、水利、水产和经营管理化为主的推广网络,构建了从上到下的垂直推广体系。调查研究表明,截至2014 年,已经有40 多万个村子构建了完善的服务组织,其中有10 万余村子建立了科技示范户和专业的技术协会。
2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推广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而来的,形成了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业技术的提升和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有所下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开始推广应用新技术,而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新技术虽然有突出优势,但农民不能有效应用,再加上原本的机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用,所以农业推广效率较低。而且在推广过程中因为诸多因素的限制,如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等,都会影响到技术推广效果。
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管理机制是以行政管理的形式设定的,推广部门的工作内容和经费支出受到行政主管部门的制约,上级推广部门对下级推广部门起到的是技术指导作用。正是因为推行的是该机制,所以级与级之间的员工缺乏及时沟通,人员和人员之间很难实现紧密的配合,工作效率较低。
另外,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首先,农业推广的基础设施较差,手段相对落后;其次,农户不能自主选择各种类型的技术,只能被动地接受,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然后,从推广范围来看,看似涵盖了所有,政府和企业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经济收益高的技术上,忽视了公益性的技术;最后,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工作结果没有与利益所得相挂钩,导致推广工作人员更加无视推广的结果。
2.2 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
因为政策和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是一个普遍现象。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中有60%以上是小学文化水平,绝大多数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这就造成了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整体素质更加低下。因为文化素质低,所以他们很难接受新知识,也不会使用新的机器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科技的推广。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之后,农民才能有效接受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够积极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3 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队伍缺少活力,主要表现为推广队伍的结构缺乏合理性,推广人员所掌握的技术和知识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粮食作物的栽培和管理,园艺和蔬菜等种植。所掌握的加工技术和知识比较少,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需要。而且农业推广队伍的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缺少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作为保障。
2.4 经费严重不足
推广经费较少,服务形式过于单一,是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另一问题。费用少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农业推广的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低的比例。另外,国外主要追求推广方式的多样化,我国推行的仍然是单一的类型,虽然很多农机部门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一小部分农业技术人员给予无偿的帮助和支持。但是,政府的投入不足,经费缺口较大,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服务于农民的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3 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对策
3.1 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质量的提高
首先,在进行农业科研选题时应从实际出发,真实了解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不是听从专家或者管理人员的意见。此外,在科研项目审批过程中,需要确定该科研项目已经通过了技术经济的验证。在验收环节,不能够仅依靠专家的评判,需要从市场的验收制度出发,也就是实际观察农产品的增值情况是否获得了农民的认可等。其次,需要重视最后的成果,不能存在浮躁的情绪,不论在生产准备工作中、生产过程中还是在生产结束后,都应保持严谨的心态,才能够确保生产质量。
3.2 重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民自身的技能直接影响着生产质量和产量。但是,不同农民的文化层次是不同的,而且个人的经济状况、思想观念等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积极做好对农民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使得农民熟悉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技术,并通过示范等方法实现现场技术指导[1]。其次,通过手机为农民传递农业技术信息,解决农民收集信息弱的缺点。
3.3 健全农业推广结构
首先,需要合理设置推广岗位,保证各个岗位的设置均科学合理,不存在多余虚设的岗位。其次,对于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选择要严格把关,必须符合相关要求,对于不合适或者不满足要求的人员需要立即剔除。此外,需要加强对基层农业推广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使其了解最先进的农业科技,实现个人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最后,要优化农业推广队伍中的成员,对于一些没有实际作用的人员或者是没有达到要求的成员应剔除队伍,保证农业推广各岗位人员素质都能够达到要求。同时,需要出台激励政策,使更多技术型农业推广人员能够投身基层。
3.4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需要耗费一定的资金成本,因此,需要制订合理化的费用分担方法,以保证农业推广工作的长期稳定开展。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政府需要继续承担农业推广中的财政支出,并添加一些可能性的有偿服务。政府除了需要加大农业推广中的财政支持外,还需要提供相应的网络服务,通过有偿和无偿结合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农业服务。在网络的支持下,农民能够非常方便地查阅到所需要的农业技术内容。此外,还需要加大农业新品种的种植力度,有偿地为农民提供新的作物品种,以此获得的资金再投入到农业新品种的研制工作中。这是因为农业新品种的研制项目比较大,所需要的成本费用比较高,不从外界收取一定的费用,很难保证农业推广工作的持续进行[2]。
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市场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市场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重要特征,市场经济也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手段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政府包揽式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方式面临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社会组织、科研单位等其他主体更多地参与到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过程中。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开始了向市场化方向变革。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相对于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而言的,它是在由市场对农业科技资源进行配置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交易主体为载体,通过市场经济活动来传播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供给模式。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面临的难题
当前的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却无法解决的。它们直接制约着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一)农业保险覆盖面低
农业保险是我国政府继减免、取消农业税后的又一项惠农政策。与其他按照商业化模式运作的保险不同,农业保险属于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推动的政策性保险,是降低农业自然灾害损失、增强农民抵御农业自然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农业保险面临着承保险种的覆盖范围较低的难题,一些如水产品、食用菌、禽蛋、烤烟等在广泛生产、种植、饲养的农产品仍未列入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范围。与此同时,农业保险也面临着理赔手续繁杂的问题,而保险的道德风险也困扰着承保公司。[2]水产品、食用菌、禽蛋等是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构成,也是很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的主要农产品;同时,这些农产品不仅对种植、养殖的农业技术要求较高,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而且能够通过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利润。因此,如果这些农产品不能纳入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覆盖范围,将对这些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形成障碍,并最终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农民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并制约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有效运转。
(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不均衡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科技的人才培养却并不均衡。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中种植业大多集中于传统的“粮棉油”方面,养殖业的多集中于生猪和渔业,一些新兴的、特色的、发展前景好的农产品,如食用菌、有机蔬菜、烤烟、茶叶等种植业领域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并不充足,导致很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农业科技人才。很多种植有机蔬菜、食用菌、烤烟的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不高薪聘请相关专业的农技人员,这样不仅增加了经营成本,也延缓了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随着蔬菜、食用菌、紫薯等特色农产品在省内的广泛种植,这些农产品种植所需要的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而且不少学历高、知识新、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人才更愿意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不愿意到农业企业和基层农村去发展;而愿意进入农业企业和基层农村发展的农业科技人员又往往达不到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因此,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不均衡,将对市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转和现代农业的建设形成深层次障碍。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较缓
农业生产经营已经完全融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因此更需要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让农业企业和农民能够及时地搜集分析市场交易信息,获取学习农业新科技,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信息化能够大大降低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的成本,帮助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更直接、更便利、更迅速地将农业种植、养殖信息传递给加盟农户,从而使农户更有效地掌握农业新科技、更及时地把握农业市场信息,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成效,并使得农业发展能够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程度并不高。目前只有少量的农业科技是农民直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获取的,而绝大部分农业科学技术还是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而传递到农民手中的。因此,农业信息化发展程度低、速度缓慢,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市场化发展缓慢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收入,市场化服务理念和机制都将逐渐进入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也需要在市场体系中发展壮大。而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出现种种问题,则表明在政府政策引导、市场体系组建和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等方面存在阻碍农业科技推广的因素。
(一)原有的政府引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政策无法满足市场化服务体系发展
为服务农业发展,我国在县区级政府设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站,随后逐渐增加投入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队伍并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尤其是乡镇农技站的办公条件,从而逐渐形成了包括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水利技术推广体系这六大体系在内的、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但随着市场体制的确立,农业生产和经营也实行市场化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由政府包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滞后于市场变化和农民多样需求的形势发展。而且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出现经费缺乏、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人员老化、知识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农民多样的农业技术指导需求,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持续发展形成了障碍。
(二)农业市场体系机构不够健全导致农业科技市场化推广发展缓慢
农业生产与经营也逐渐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科技推广也需要在完整的市场体系环境下才有可能发展完善。而我国农业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健全,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发展。完整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业科技商品和农业科技生产要素市场,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金融、信息、劳动力等市场要素均应发展以使得农业科技资源市场主体和客体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并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发展。在当前农业科技资源市场中,政府机构包办太多,农业科技资源市场的主体不够明确;立足于城市工业发展的金融、信息、劳动力等市场体系与农业发展存在较大隔阂,服务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意识和动力不足。农业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位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步伐。
(三)农业科技企业未能对农业科技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农业科技企业是指以从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为主,能够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以企业研发成果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应在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中承担农业科技资金融资、农业产品研发和农业产品市场化的职责,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引领农业科技发展,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但在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的严重程度已经制约了农业科技企业的正常经营。农业科技企业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扶持资金,通过金融机构融资的成功几率也没有工业和信息产业的企业高,再加上研发产品不能被长期进行定式农业生产的农户接纳,不少农业科技企业发展陷入两难困境。市场机制的竞争性迫使这些面临发展难题的农业科技企业进行生产模式转型,脱离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业科技推广实为无奈之举。但不少农业科技企业没有积极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却是事实。
三、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整个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服务体系中,农民满意并能够得到实惠是一切措施的实践准则。
(一)政府履行公共职能,促进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当前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最关键的任务是重构现行农业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整合涉农各部门、聚集政府的农业资源,从而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农业市场运行的成本。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中政府公共职能的履行,应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将资源向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主体———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并通过行政服务帮助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引导、支持和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长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机构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推动市场化的农业科技资源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政府通过修改农业金融政策,提高贷款金额、延长还款期限、简化信贷手续,降低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个体农户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政府也可以设立农业科技项目、农业示范项目等方式,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申报获取经费支持,示范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政府还可以引导和支持涉农院校和农科机构,按照农业种植、养殖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人才;同时通过资金奖励、政策鼓励的方式,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到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层农技机构工作,并支持各基层政府根据本地区农业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推动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农产品市场发挥功能,需要形成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供价格、竞争、风险、信贷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农产品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过程后,能够快速转化为市场所需要的商品,还需要大力推行“互联网+农业”模式。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平台,能够提高农业新科技的传播和推广速度,并让农民更快速、更便捷、成本更低地获得各种农业技术指导;而且农业信息平台也能够将农产品市场的交易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普通农户,从而能帮助它们更为直观地了解农业市场行情、更为准确地判断农产品交易时机,以提高经济收益。因此,在未来的现代农业建设和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构中,通过加大对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政府承担农业中介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功能,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企业,既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农业市场交易的主体,是农业生产种植、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市场交易中“前线”。因此,农业科技的资源和投入,应该向农业科技企业倾斜,强化其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市场交易的”双主体”的科技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农业科技企业要主动承担起科技研发、科技服务和成果推广等任务,增加农业科技研发、试验和示范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农业科学技术,并以此为支撑推动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科技企业通过专项资金招投标、农业实验项目奖励、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等方式吸引农业高校、科研院共建农业科技研发和示范平台,以农业科研基地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桥梁,构建“农业科研机构十农业科技企业”协调联动的农业科技资源流动机制。农业科技企业购买农业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发明专利,或与农业科研机构共建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从而更为有效的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农业科技企业以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或通过吸纳个体农户加盟,或通过示范点的辐射效应,为个体农户实现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指导等服务工作。同时农业科技企业也可以将急需的农业科技信息向农业科研机构反映,以此促进农业科技的研发、转化和应用。由此,通过市场经济的渠道,将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市场交易的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解决农业科技转化应用难的问题。
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一个开放多元的、平等自愿的、双向选择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政府还需要要强化市场准入机制、市场运行监管机制两个方面的职责,履行农业市场的公共管理职责,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才能够真正地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44-146.
[2]吴石磊,赵鑫,李英禹.农业科技推广、不确定性与农业生产有效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88-91.
[3]滕卫双.河南省农业科技推广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3(1):29-31.
[4]贺景霖.土地规模经营的生产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6):139-141.
[5]李秀峰,陈守合,郭雷风.大数据时代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创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4):10-15.
[6]张晓雯,眭海霞.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实践与思考———以成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5(12):89-93.
[7]刘佳,王岩鑫.流程再造: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的新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2(22):5228-5231.
[8]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河北农业科学,2010(6):106-108.
篇10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思路
1 县乡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山东省莒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耕地108万亩。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其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农技推广机构职能的发挥。
1.1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差,待遇低,发展潜力小,加之部分乡镇对农技推广认识不足,使许多基层农技人员纷纷跳出农技推广队伍,从事了与农技推广不相干的行政工作,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变化大,流动性强,难以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1.2观念陈旧知识老化,不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需要
我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主要人员,65%左右系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毕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他们长期处在生产一线,多年来没有得到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和充实,知识老化,观念相对陈旧,与日新月异的新农业生产形势不相适应。特别是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太大。
1.3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条件差,新技术转化率不高
莒县县、乡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部分乡镇甚至没有这部分经费,这就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条件差,推广手段落后,甚至一些基础性的试验示范项目也不能组织实施,全县一年应组织培训10~20次或现场技术指导500~600场次。但由于经费紧缺,一些正常的、必需的培训、指导都难以付诸实施。形成了有钱养兵,无钱打仗,欲胜则不能的局面。以至于形成了农民群众盼望农业科技人员而见不到农技人员,渴望农业新技术而难以得到新技术.
2 发展思路及对策
2.1提高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2.1.1农技推广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中央十会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就是说,国家把农业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要靠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农业技术,要靠不断增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所担负的正是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调整生产结构和建设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职能,理所当然的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2.2.2农技推广体系是建设新农村的新角色 吃、穿、住、行、用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要求,这些要素中,吃是第一位的。近30年的改革发展,我县人民吃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的没得吃或吃不饱发展到饱足有余。不仅如此,群众在饮食观上也发生了质的转变,不仅要求吃得饱,还要求吃的健康吃的安全,这就要求政府制定并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对农产品生产、市场准入进行有效监督,对违反农产品安全法规的行为给予制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农技推广体系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安全方面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这再次说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社会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3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
适宜的经费是搞好农技推广的基础。这里的经费主要是指试验示范经费、培训用的器材建设经费,交通经费等,建议国家、省、市各级将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伴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2.4根据群众的需要,创新推广方法
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方法,要充分体现“以农民为本”的新理念,要变过去说教式、行政命令式为双向听技术信息交流式,思想观念沟通式达到农技人员与农民群众双向互动;变过去“浮在面上”、“重在线上”为广泛深入到基层中,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等多举办一些入户到村的技术培训、技术讲座、技术指导,提高群众的科技意识。同时,还要建立示范基地,让群众从生产示范基地上学会、弄懂使用农业新技术。总之,所有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均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