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理论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盈利能力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盈利能力理论

篇1

关键词:均值回转 行业研究 盈利分析

均值回转,是指当一种现象较大幅度偏离其历史平均水平的时候,其以后的发展会向历史平均水平趋近。企业盈利水平的均值回转特征是指:在竞争环境中,各个行业的投资回报向一样的水平趋同。因为在竞争环境下,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当一个行业的盈利水平很高的时候,必然会吸引更多新资本加入,加剧行业竞争,导致行业盈利水平降低;反之亦然。

行业、样本和指标的选择

行业划分标准。股权投资类上市公司以公司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年度合并报表中的营业收入为分类标准。股权投资类上市公司以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为分类标准:当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金额达到或超过总资产的50%时,将其划入综合类;当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金额未达到总资产的50%时,若该公司某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则将其划入该业务相对应的类别,若该公司没有一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但某类业务营业收入比重比其他业务收入比重均高出30%,则将该公司划入此类业务相对应的类别,否则,将其划为综合类。

行业选择。《上市公司分类标准》将全部上市公司划分为13个行业,为便于统计研究,将各行业进行了编号:A:农、林、牧、渔业;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G:电子信息技术;H:批发和零售业;I:金融业;J:房地产业;K:社会服务业;L:文化、体育和娱乐业;M:综合类。

样本选择。本次统计从1996年开始,截止到2010年底,共15个会计年度。本文中使用的许多比率由于分母太小,造成其绝对值很大。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按照会计研究中比较通行的惯例,把1%分位数以下和99%分位数以上的数据进行截取,令其分别等于1%分位数和99%分位数。所有数据来自于CSMAR财务报告数据库。

指标选择。本文的研究将以股东权益回报率为分析的指标。股东权益回报率=净利润/股东权益余额

统计结果分析

本文统计结果见表1。

(一)均值回转特征分析

如表1所示:在13个行业中,行业B(采掘业)的股东权益回报率除2001会计年度略低于行业平均值外,在其它14个会计年度中,一直高于行业平均值,明显不具有均值回转特征。除采掘业外,其它12个行业股东权利回报率一直围绕全部行业平均水平变化,均具有一定的均值回转特征。为进一步分析均值回转特征的显著程度,笔者将不具有均值回转特征的采掘业剔除,对其余12个行业继续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描述各行业均值回转特征的变化情况,将各个会计年度每个行业股东权益回报率减去全部行业平均值,详细数据见表2。

如表2所示:行业A(农林牧渔业)、行业G(电子信息技术业)和行业H(批发和零售业)有8年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大于全部行业平均值,其余7年小于全部行业平均值。行业C(制造业)在15个会计年度中有7年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大于全部行业平均值,其余8年小于全部行业平均值。行业E(建筑业)15个会计年度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合计值与全部行业平均值合计值非常接近,两者的差仅为0.001。以上这5个行业具有显著的均值回转特征。

行业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有12年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大于全部行业平均值,15个会计年度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合计值与全部行业平均值合计值的差为0.292,差距明显。行业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15个会计年度中有11年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大于全部行业平均值,15个会计年度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合计值与全部行业平均值合计值的差为0.288,差距较大。行业I(金融业)在15个会计年度中有9年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大于全部行业平均值,15个会计年度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合计值与全部行业平均值合计值的差为0.297,差距显著。行业L(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15个会计年度中有9年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小于全部行业平均值,15个会计年度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合计值与全部行业平均值合计值的差为-0.332,差距明显。这4个行业的均值回转特征较弱。

其余3个行业通过股东权益回报率大于全部行业平均值的年数、15个会计年度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合计值与全部行业平均值合计值的差值分析可以发现,其均值回转特征一般。

(二)行业竞争程度分析

1.不具有均值回转特征的行业竞争程度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采掘业不具有均值回转特征,其股东权益回报率15个会计年度中有14年高于全部行业平均值,且两者的差值在近5年来变的更大。在我国,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矿产的采选主要由部分国有公司进行,行业准入门槛高,竞争不充分,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一直是寡占型市场结构(杨嵘,2000)。正是行业竞争不充分,资本不能自由流入、才导致采掘业的股东权益回报率一直高于全部行业平均值。

2.均值回转特征较弱的行业竞争程度分析:

行业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5个会计年度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合计值虽高于各行业平均值,但趋势令人担忧。该行业由于共同消费、生活必需品、难以转移和储藏等原因,逐渐发展成公用事业,这个行业有两大特征:垄断或寡头垄断经营和政府规制。垄断或寡头垄断经营使得该行业基本不存在竞争。垄断或寡头垄断经营导致该行业的股东权益回报率总是高于各行业平均值,但政府规制(井志忠,2005)又使该行业盈利水平与全部行业盈利水平均值的发展趋势保持同步、有时甚至低于全部行业盈利水平均值。市场煤、计划电的结果就是该行业在近4年的股东权益回报率一直低于全部行业平均值。

行业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股东权益回报率高于各行业平均值,但发展趋势却基本保持同步。铁路运输和邮政由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城市公共交通主要由所在城市公交公司管理,这些行业基本不形成竞争;道路运输、水上运输、管道运输、仓储和航空运输逐渐开放,竞争逐渐加剧。综合起来看,正是由于部分子行业不形成竞争、部分子行业竞争加剧,由此形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股东权益回报率高于各行业平均值,但发展趋势却和各行业平均值相同。

行业I(金融业)大类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06开始,迅速提高,且一直远高于全部行业的平均值。其主要由银行业、证券期货业和保险业构成,金融业(张杰,2008)的高门槛导致银行业的巨额利润和金融服务的低效率;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印证了金融业的垄断。

3.均值回转特征明显的行业竞争程度分析。13个行业大类中有9个行业具有明显的均值回转特征,说明我国多数行业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其中行业J(房地产业)15年中的股东权益回报率一直围绕全部行业平均值上下波动,这似乎与当前房价不断高涨、房地产暴利的现实相矛盾。笔者分析认为:和垄断行业相比,各类资金可以相对自由的进出房地产业,截至2010年底,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超过六万家,房价高涨、地产暴利促使更多的资金不断进入房地产业,加剧行业竞争,导致房地产盈利水平(孟彩云等,2012)降低。

(三)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1.在具有均值回转特征的9个行业中,可以运用均值回转理论,根据其和全部行业盈利平均水平的变化关系,对行业盈利水平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分析资本流动情况,指导投融资决策。如行业A和行业C具有较强的均值回转特征,但最近四年的行业股东权益回报率一直低于全部行业平均值,随着资金追逐更高回报的行业,这两个行业内的竞争将逐步趋弱,股东权益回报率也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高于全部行业平均值。

2.不具有均值回转特征和均值回转特征较弱的行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但要注意构成垄断的国家政策、行业门槛等因素是否一直存在。

通过分析比较发现,9个上市公司行业盈利水平具有均值回转特征,其中有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业、批发和零售业及房地产业的均值回转特征显著。同时发现:采掘业资本不能自由流入,行业竞争程度低,表现为不具有均值回转特征;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这3个行业均值回转特征较弱,行业内竞争不充分。

参考文献:

1.杨嵘.提高我国石油产业组织效率的必然选择[J].经济纵横,2000(11)

2.井志忠.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后市场操纵力与竞争效率研究[J].经济纵横,2005(9)

篇2

应变,在心理学上是指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随机应变。

新闻记者经常与形形的人、纷繁复杂的事打交道,并且要准确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这比起某些打造“标准件”的职业来说,的确给新闻记者的工作带来很大挑战,但从另一方面说,也是记者职业的魅力所在。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从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价值观念的采访对象那里有效地获取到他所需要的新闻事实?如何在始料不及、纷纭变化的事态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和把握采访思路?这里面,记者移情和应变能力起着很大作用。

一、移情是与采访对象形成良好心理互动从而建立融洽关系的有效手段

建立记者和采访对象间的融洽关系,是顺利完成采访任务的前提。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记者之于采访对象是“突然切入”的陌生人,他们之间虽然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个体间的人际交流。采访对象内心明了自己面前的这位采访者其实并不仅仅代表他本人前来,采访的影响也绝不会止于该次交流本身的范围,它会通过报道成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所以在采访者面前他往往会感到紧张,不能很好地配合。有的采访对象因为不能把握传播的对象、范围和效果等原因,甚至会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三缄其口,干脆拒绝与记者合作。这样一来,记者的采访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社会学家E·S·博加德斯提醒道:“规劝对方开诚相见或使用露骨的激将法,均属禁忌之列。记者主动创造洽谈气氛总比要求对方爽快为好。”记者如何主动创造洽谈气氛,寻找有效的突破口?设身处地感受对方进而将这种体验巧妙地传达给对方,往往能获得“柳暗花明”的效果。因为情绪和情感具有组织和激发全部行为的作用,一旦采访对象在情绪情感水平上感受到记者的角色换位,就很容易与之达到默契、交融和共鸣。这就是“移情”在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动过程中的作用。

我曾为采写系列录音报道《煤海之魂》的一集《矿工的亲人们》来到山西某煤矿,采访对象是一位伤残矿工的妻子。工伤事故出在他们谈恋爱的时候,可姑娘还是决定嫁给了失去双腿的矿工。我去采访的那年,他们结婚已经19年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次为“正面报道”而进行的采访却出师十分不利。矿上的报道员抱歉地告知,对方拒绝接受采访,理由是以前媒体报道后,有人说三道四,说她嫁给残疾矿工是为了个人出风头。为了完成采访任务,我还是请报道员带路硬着头皮去了她家。一见面,男主人就热情爽朗地招呼客人,表情自信、大方,那份乐观和活力很容易受到感染,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你不会注意到坐在板凳上的他没有双腿。就在女主人一次次语气客气但态度坚决地表示谢绝采访时,我的目光被案子上的一个像框吸引住了,褪了色的黑白照片上是一对年轻人,看上去和我当时年龄相仿佛,小伙儿英俊、帅气,姑娘甜美、端庄,两个人那一瞬的眼神流露的是那种只有深深相爱才会散发出的幸福和憧憬。我一下子觉得我感受得到当年不幸降临时姑娘是怎样的难以割舍。我问:“是结婚照?”“嗯。”我由衷地赞叹道:“多般配的一对儿!”说这话时,我已不仅仅是就昔日的照片而言了。女主人回过头看了一眼丈夫,说:“说起来他就是没腿么,其实人可好!可能干!你看家里这低柜、这板凳都是他受伤以后自己打的……”夸起丈夫,妻子便滔滔不绝,我就势按下了录音键,她看了一眼,也就默许了我把话筒递到她面前。“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推倒了以后,接下来的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

一次几乎夭折的采访结果竟非常令记者满意。是什么使她开口的?是移情作用———记者将心比心地想象了女主人当年的选择,又自然地通过一句赞美将记者内心完成的角色换位传达给了采访对象,引起了采访对象情感的共鸣,这种共鸣从她一开口的那句话里就能得到初步验证:在她眼里,丈夫只不过就少了两条腿;在记者眼中,那位心态健康、富有生命张力的丈夫,怎么能叫残疾呢?

可见,移情对沟通双方情感、融洽彼此关系、促进相互合作的确十分有效。所以,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移情能力,既能设身处地捉摸和感受对方的心理,又能巧妙地选择语言或非语言手段把自己角色换位后获得的感受,准确地传递给对方,这样才能感染对方,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动,为采访创造融洽的氛围。

二、移情是“体验采访”中记者成功扮演新角色从而获得丰富、细腻、深刻的感受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采访学里,把记者参与采访对象的采访形式叫“体验采访”。这一类采访形式借助了戏剧的假定性,但它不是演员扮演而是记者暂时隐蔽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如果说演员是在剧本规定的情景中按导演的要求完成对特定角色的创作的话,那么,体验采访中的记者则完全没有“剧本”可循。因为事件按其本身的逻辑发展,他只是在其中以他的“新角色”去参与、了解和体验罢了,不过,他参与、了解和体验的目的不像演员体验生活是为了塑造角色;作为记者,他扮演这一“新角色”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生活,让人们从中感受鲜为人知的人生况味,增进不同行业、不同境遇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认识生活的本质内涵。因而,“体验采访”中记者的角色既不同于演员,也不同于一般采访中的记者。怎样实现相关角色的转换?心理学认为“移情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只有通过移情才能实现在认知和情感水平上的角色转换。反过来,验证是否实现了角色互换,要看是否达到了移情水平。”

由于“体验采访”是记者直接参与和体验,不是通过采访对象获得间接经验,因而对受众来说更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更喜闻乐见。这大概也是近年来报纸、广播、电视都乐于推出“体验式报道”的原因之一。但由于不同媒体的特点不同,广播、电视的“体验式报道”其可听性和可观赏性相对来说更强些,因而广播、电视记者使用“体验采访”手段就更多些。中央电视台一度还在《万家灯火》栏目中开设了《体验》这样一个子栏目。

在“体验采访”中,记者坐上轮椅汇入人流,体验肢残人生活的种种不便、形形的人们对待残疾人的态度、以及社会为肢残人提供康复和出行条件的状况,呼唤社会为肢残人融入主流社会提供更宽松的条件和更有效的保障;记者背起粪筐扮演一位穿行于北京狭窄胡同里的掏粪工,体验这一工种对一部分北京市民生活的必要性和从事这一工种的人们常常遇到的一些尴尬和无奈,呼唤人们对他们工作的尊重和理解……

[page_break]一般采访的记者是一种客观的了解和记录,“体验采访”的记者脱下了职业“外衣”,这就使得他便于融入陌生的环境进行参与,更容易敏感地发现和捕捉到新鲜环境中更细腻、更真实甚至更深刻的东西。这样传达出的信息,往往具有一般采访难以达到的效果。比如,《体验》栏目播出的《轮椅上的两天》,有一个细节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体验肢残人的年轻女记者告诉观众,由于自己行动不方便,为了避免更多地麻烦别人,她不得不尽可能少地喝水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从这一细节,观众就会联想到,许多对健全人来说根本不能算做一件事的事情,在残疾人那里就成了问题,因而会很自然地产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和理解。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如果记者没有真正产生移情,换句话说,没有完成从一名记者到一位残疾人角色转换,仅仅是停留在外形上“化妆”、“扮演”上,那么类似这样的感受,记者恐怕是难以体验到的。

可见,越是能设身处地地进入到所“扮演”的角色,越可能获得丰富、细腻、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完成“体验采访”的任务。在“体验采访”中,记者的职业身份仅仅是暂时地被隐蔽起来了,并没有彻底消失。所以,记者在“体验采访”中就必须不断地移情,“进得去”,“出得来”。只有这样,才既能充分地“体验”,又能向受众很好地传达其体验,“不辱使命”。

三、应变能力有助于记者及时调整采访主题,实现报道的新闻价值最大化衡量人们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它指的是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变能力的强弱与反应时的长短成反比。不过,其中还有个准确性的问题,反应时短而且效果也好才算是应变能力强。

读任何一部关于采访技巧的著作,都不难发现,技巧花样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记者必须随着具体情况做出反应。这是由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的。因为记者是独立的脑力劳动者,其活动方式经常表现为单枪匹马、各自为战,遇到问题需要独立思考、判断、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而由于新闻时效性的制约,在采访中又不能拉开架势、慢条斯理地去反复权衡、斟酌,特别是遇到紧急情况,如不能正确应变,待到时过境迁,则悔之晚矣。

记者在采访中,根据时间、地点、场合等因素的变化,在最短的“反应时”里做出最准确的应变,当然不是为了“抖机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争取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而这样做的前提就是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

“国庆”50周年前夕,我在上海采访浦东开发近10年来的成就。在陆家嘴(集团)总公司办公大楼大厅等待采访总经理的一小段时间里,我发现身边坐着一位老者,操上海口音,带着一套看上去非常专业的摄影器材。当时我想,如果这位“老上海”是一位摄影工作者的话,那么这些年他通过“第三只眼睛”看浦东,一定能有比较独特的视角。于是,我就主动跟老人攀谈起来。果然,这是一位从事摄影工作已有50多年的资深摄影家。我请老人谈谈他眼中浦东的变化,他三句话不离本行,告诉记者,“80年代初,拍浦江风光,总是拍浦西的外滩一带,一江之隔的浦东陆家嘴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最高的就是消防队的三层楼上有一个望塔,现在陆家嘴的金茂大厦在亚洲是第二高,再拍陆家嘴,原先的望塔都淹没在高楼群里找不着了,浦东长高喽……”由于老摄影家的职业特点,他描绘浦东的变化不泛泛而谈,而是从视觉上“聚焦”陆家嘴的崛起,视角新颖、独特,表达生动、风趣,用在《浦东,崛起的新高地》这篇报道中,很好地表现了报道主题。而对于人生地不熟的我来说,当时老人这段录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应该说,它得益于记者的正确应变。

篇3

【关键词】TD有限公司;营运能力;周转率

一、前言

营运能力分析,主要是剖析比较各企业之间的资金周转速度,用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和资源的利用程度,也是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的重要内容之一。TD有限公司系由长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于1999年正式成立,注册资金100万元,是一家独资企业。拥有员工30人。公司首要从事电源、电力设备的生产、销售、调试、安装与服务以及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的销售。本论文通过对这家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刻剖析后招呼造成其营运能力不强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从而为增强该企业营运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二、TD有限公司营运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应收账款管理力度不够

由于企业所属行业竞争激烈,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不惜降低赊销信用的标准来争夺批发商和零售商,从而导致大量应收账款的产生。同时,企业内部管理不利,忽视了市场的繁杂性和风险的防备;过分重视和谋求产量和账面利润,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松懈了不少;管理人员缺少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是前评定,事中观察,事后追踪三道基本程序;对购货单位的信用缺少考核和管制,不注重对顾客的财务能力和财务情况的分析,更没有根据不同的顾客制订不同的信用策略。种种原因都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加长,资金占用数提高,坏账损失率增长。

(二)存货管理力度不够

由于该企业是个人独资企业,管理行式僵硬,管理方式老套。对于库存管理没有领先的技术方式,仓库除了一本记账簿记录存货的收、发、存数量外,商品其他当面的材料几乎不健全,采集的信息与交流主要是依靠人工来进行,致使存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同时,企业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治理不到位,出现状况没人追问,不但导致企业的资产浪费严重,还让使企业存货储存成本明显的增加。

(三)流动资产管理不善

流动资产的流动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流程,灵活运用流动资金,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有力保障。该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对存货管理不合理以及采购管理较为随便导致存货的堆积,对应收账款欠缺有用的监视和有效管制,国家宏观调控、银行信贷紧缩、企业间三角债拖延严重进一步造成贷款回收困难。

(四)固定资产、总资产管理力度不够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部分,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稳定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非常大。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力度不善的主要原因有:企业的管理层决策错误导致固定资产空闲;固定资产账本设置不完善,该企业财务只有固定资产的总账和明细账,没有实存账存对比表和固定资产卡片以及实物管理账本;企业在销售、外租、转让固定资产时,没有正规的规范操作。对于总资产管理不善的原因主要是由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这两个驱动因素导致的。

(五)管理者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的观念

现在财务分析中多数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最高目标,从而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主要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全面分析而对营运能力只做简要分析,管理者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的观念。事实上,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从某一方面上来说,它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

三、提高TD有限公司营运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企业采用应收账款方式进行销售主要是为了提高竞争力,增加销售和降低存货。那么企业采取赊销方式促进销售的时候,会因持有应收账款而有一些牺牲,这就是应收账款的成本。从上面对TD有限公司营运能力的现状分析可知,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较慢,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由该行业所决定的,但是企业自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也不到位。所以企业管理层应该注重应收账款的管理。

(二)加强存货的管理

企业拥有足够的存货,不但可以保障企业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节省采购费用与生产时间,还可以快速地提供客户各种定货的需求,因此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非常大的机动性,防止由于存货不足带来的机会损失。但是,存货的增多肯定会占用更多的资本,企业也必然要支付更加大的持有成本,另外存货的存放和管理费用也会相应的提高,从而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该企业对于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管理有所欠缺,存货周转率与行业设置值3还是有所差距的,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存货进行管理。

(三)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

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关键是增强对企业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的管理。下面主要是对如何加强货币的日常管理提出建议:拥有充足的现金对于减少企业的风险,加强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和偿还债务性有深厚的意义。但是现金拥有太多,它供应的流动性边际效益也会随之降低因而导致企业的收益水平下降。该企业拥有现金较多,但是并没有进行相关方面的投资,造成资金的闲置成本高。毫无疑问的,管理人员肯定要加强现金的平常管理。比如说管理者可以用多余的资金进行购买股票、债券、交易性资产等,加强现金的日常管理,以保证现金的安全、完整、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用。

(四)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企业固定资产是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是完善企业生产经营制度,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第一:健全固定资产的账簿设置,增设实存账存对比表和固定资产卡片以及实物管理账本,同时还可以运用EXCEL来完成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利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可以较容易的做好固定资产账目的管理工作。

第二: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针对这种制度,首先是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作为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各项规章制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训、竞争与激励等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篇4

关键词:英语;公安执法;应用;提高

当前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公安执法工作中面临着更多的涉外事务、预防及打击国家犯罪的任务,那么这时候就要求公安执法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涉外交际能力,所以对于公安部门来说当前培养具备英语运用能力的人才是工作中的一项新的挑战,那么面临着这样的形势,作为公安部门来说一方面可以从公安院校英语教育入手,另外一方面还可以从岗中英语培训入手,实现公安执法人员英语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更多的公安执法人员能够更好的去面对当前犯罪新形势。

一、英语运用能力和公安执法能力的关系探讨

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的进程不断加快,这时候英语也逐渐成为了第一语言被广泛的应用到了世界各国当中,那么不可否认的是到了当前的社会,国家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语言是英语,这时候就要求我们公安执法人员在具备与时俱进的公安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英语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公安执法人员作为我国执法队伍的关键,在对外执法的时候不仅体现的其是执法的能力,还代表着我们国家的素质和形象。但犯罪案件不断的向着国际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的时候,公安执法人员的英语运用能力也势必要加强。

二、当前公安执法队伍英语运用能力的现状分析

笔者为了对我国的公安执法队伍英语应用现状做到基本的了解,采用调研的形式,对公安执法队伍人员的学历情况、英语交流情况进行了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的公安执法人员共500名,为笔者从某省随机抽取的,同时这些人员参与调研的过程是全部保密进行的。具体的调研结果见表2-1、2-1所示:

从表2-1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们的公安执法队伍当中学习层次还是比较低的,其中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人员仅占到了6%,专科及以下的学历占到了63.6%,这样的低学历就意味着他们在未接受过较高的英语水平驾驭,那么在公安执法的过程当中则没有办法对涉外的案件进行流畅处理的。从表2-2当中我们看到了前的公安执法队伍当中不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数达到了57.2%,另外仅有12.4%的人能够完全的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剩下的30.4%能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的人员,实际上在真实的公安执法当中是无法进行真正交流的,也就是说参与调研的500名公安执法人员仅有62人具备了办理涉外案件的能力。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根本上来说导致其英语运用能力不好的原因与学历之间是必然联系的,当前大部分的公安执法人员的英语运用能力还是欠缺的,这就使得他们面对涉外案件的时候无法有效的处理。

三、提高公安执法人员英语水平的措施

与其他类型职业相比较,公安执法人员在执法的时候会面对很多来自社会、组织和家庭的压力,当前我们的公安执法人员在不断的向着服务型职业的转变,但是面对着当前越为严峻的治安形势,公安执法人员的工作也变得更为复杂,加上公安执法的基层力量不足、经费欠缺等问题,就对公安执法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公安执法人员不仅要在公安专业知识领域具备相应的执法水平和能力,同时在面对涉外案件的时候还应该具备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那么面对着当前这种迫切需要加强公安治安队伍整体英语水平的需求,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着手,第一个方面就是以公安院校为抓手,在公安执法人员未进入到执法工作岗位之前就对其英语运用能力和水平加强培养;第二个方面是针对工作岗位上的公安执法人员来说的,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来不断提高整个公安治安队伍的英语运用水平和能力,具体的可以采取下面几点措施来有效的提高:

1.以公安院校为抓手,提高未来将进入公安执法队伍人员的英语运用能力:对于在校学生的培养,我们应该注重公安执法英语专业性和特定性的方面,也就是说保证学生在完成基本的英语学习和运用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所侧重不断的加强公安专业词汇和听写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好语法,还应该侧重对学生涉外事务及案件的分析和独立处理的能力。我们知道公安院校和一般性的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是有区别的,其培养的人才未来都是要走上公安执法岗位的,那么教师在教学情景方面就应该注重进行公安执法情景教学的创设,从而让学生在学校当中就能够进入到角色当中,另外情景教学还能够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对本来不感兴趣的英语产生深入进行学习的兴趣。对于有条件的院校,笔者还建议其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这样教师就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基础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和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

2.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来不断提高整个公安治安队伍的英语运用水平和能力:那么对于已经进入到了公安治安队伍的人员来说,想要再回到校园当中重新进行英语的学习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的公安部门就可以为执法队伍搭建起一定的学习平台,例如我们的执法单位可以组织相应的培训,在培训当中对执法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词汇、句子等进行全面的讲解,培训的形式还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线下指的是在培训开展的时候能够参加的,另外我们知道我们的公安执法队伍很多时候是需要出警的,那么这些人员往往无法参加这种类型的培训,而这时候线上的培训就可以发挥作用了,线上的培训我们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将线下的培训视频进行共享,同时还可以在网上留作业、学员们之间还可以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案件分析等。为了提高学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笔者建议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教师可以在课上模拟真实的涉外案件办理的情景,然后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去有效的调动学员的参与积极性,让学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所扮演的角色当中,使得其对所学到的英语知识更好的去理解和运用。另外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公安执法中涉外案件中可以发生的对话,然后让学生去演练,从而让学熟练的去掌握,这就为学员在日常当中完成涉外公安执法案件打好了语言基础。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提高学员英语运用能力,当前QQ、微信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那么教师就可以搭建起网络教学平台,然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就能够实现网上的视频和音频互动,同时还可以在网上批改作业、网上进行听力练习等等,同时多媒体技术还能够将图片、文字、动画等综合起来进行处理,从而使得我们的网络英语教学平台摆脱枯燥和乏味,使得学员对英语学习更加积极和感兴趣。

总结:

随着当前犯罪逐渐的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使得公安执法人员所接触到的涉外案件不断增加,这就对公安执法人员的素质也提出的新的要求,那么要想使得公安执法能力不断提高,其必须要加强自己的英语运用水平。从当前我们的公安执法队伍整体来看,英语的运用能力较低,所以其在面对涉外案件的时候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办事阻碍,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分别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是不断提高公安院校在校生的英语运用水平,第二个方面是提高公安执法岗位工作人员的英语运用水平,具体的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景、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等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杨凡.对外语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3(2):14-17.

篇5

关键词: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时间模型;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12-03

近年来,中国频频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这引起社会各界从多个角度对如何应对危机进行了深入探讨。而粮食应急物流和供应链作为应对危机的必要活动与环节之一,也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对象。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可以为提高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提供物质支撑。我们必须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认真审视并努力建立粮食应急供应链,为应对突发危机、保障国家安全肩负更多的责任。

粮食应急供应链是指针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以粮食应急预案为准备,以粮食物流网络为基础,以保证粮食物资的安全、充足供应为最终目标,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操作原则,由应急物资、设施设备、信息管理、组织机构、专业人员、理论技术、政策法规等有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特种供应链。

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是指在动态环境和运作过程中,持续响应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满足粮食应急供应链上急剧变化的需求能力。其实质是建立一种基于网络的动态化、敏捷化、适应性的快速反应联系,以实现及时响应需求和提供充足保障。

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需求识别性。即通过采购保障服务措施,缩短所提供的服务与应急区域期望服务之间的差距,实现需求识别能力的提升。要通过一个共同环境和共同目标进行自我协调,以求在效应区域实现突发事件需求的满足。二是持续保障性。针对保障行动持续期间对全部粮食需求以实施保障,应通过分析应急保障能力来制定应急任务和效果的备选方案,应急配送和运输应尽可能不受地理条件制约或寻找新路径,并查明和缓解可能的风险。三是快速协调性。针对应急区域粮食物资需求的显著不确定性,要有协调的能力和机制,即要依靠高度的适应能力和迅捷的反应速度,按应急保障能力模块而非按传统编制单位来组织保障力量从而使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四是综合集成性。粮食应急供应链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组织体系,优化业务运作流程,实现运作控制层集成、决策支持层集成和技术支撑层集成。及早了解资源消耗情况,实行任务跟踪,为应急力量的重新布局提供保障。

河南省粮食现代物流状况与应急供应链管理较为滞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社会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要求,特别是在响应能力方面反应还比较迟缓。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是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累而形成的,这种响应能力可划分为外在表现层、中间支撑层和内部核心层等三个层次。

1.外在表现层。一是及时配送能力。在准确的时间、地点向应急区域提供最需要的粮食补给,其实现依赖于对粮食物资的精确掌握、对需求的精确预测和对粮食物资的精确输送。实质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应急物流网络中全部资源可视化,精确预测保障需求,灵活调遣保障资源,使保障适时、适地、适量。二是持续保障能力。围绕充足保障目标,充分利用粮食资源,综合运用多种保障力量和保障手段,对应急区域实施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连续和持久保障。应急指挥中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按照信息进行决策,以便及时地保证可供物资的多样性和交货费用、成本和库存最小化。

2.中间支撑层。一是综合集成能力。改变粮食应急供应链运作过程以职能分工而不是以流程分工为主的组织结构,将多个子系统集合成一个系统体系,最终建设成无缝链接、高度集成的一体化保障能力。综合集成能力的提升,需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反复循环地对供应链流程进行审视,从而去除冗余环节。二是组织管理能力。涵盖粮食应急供应链运作的各个环节,行政部门是统管全社会粮食的行政机关,应会同物价部门负责对市场粮情进行监测、预测,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实施粮食应急行动所需资金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工商部门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物价部门负责核定粮食成本。

3.内部核心层。一是需求识别能力。需求识别是粮食应急供应链顺畅、高效运作的驱动源,在不断变化的组织和运作环境中,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深入了解需求的基础信息,以充分掌握粮食需求。通过保障机制提供各种协助,并成为粮食应急物流体系中的核心,增强直接通过供应链运作所提品及服务信息的能力。二是质量保证能力。在粮食应急供应链在满足粮食物资需求过程中,确保采购对象质量和保障活动质量。保障活动质量涉及到应急供应链业务运作多方面的内容,如系统质量、人本质量和创新质量等。提高质量保证能力,需要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控制模型,实现运作质量的全过程管理控制。三是成本控制能力。在保证补给品质量和时效性前提下有效地选择低成本运作模式,是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应急供应链体系的非正式组织内部合理设计和建立内部治理机制,调整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和契约条件的复杂性,能够显著降低粮食应急供应链的交易成本。

粮食应急供应链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处置的准备、急救、安置和重建等多个阶段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需要加大对现有粮食应急供应链要素和资源整合、重组的力度,尽快形成运转高效、畅通的现代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

粮食应急供应链的响应时间是从应急区域提出粮食物资需求和应急指挥中心接到应急需求订单开始,应急指挥中心根据粮食需求和储运情况,向储备和生产地点的供应商提交订单,直至将粮食应急物资送到应急区域的整个时间间隔。在河南省粮食应急供应链中,应急指挥中心是核心节点,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起着全面调度和协调作用,如图1所示。

可以将粮食应急供应链进一步分解:一是订单处理环节,它把应急区域与应急指挥中心连接起来,订单开始经过各级需求处理部门汇聚与传递到储运部门,然后进行分解直至生成粮食物资供应计划;二是采购或供应环节,通过应急物流网络把储运部门与供应商连接起来,同时储运部门通过区域内外合理布局的储备库,形成便于粮食物资运送的存储组合;三是物资配送环节,将储运部门与应急区域连接起来,从储运部门的仓库开始,通过区域内外物流网络的配送直至满足应急区域粮食物资需求的全过程。

与此相对应的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时间分为三个部分,即订单处理周期、采购/供应周期、物资配送周期。粮食应急供应链时间响应系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政府主导。系统的运行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军民一体,共同参与。因此,在机构性质上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应急供应链系统可以作为粮食流通部门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下面的一个分支机构;二是以网络为中心。系统是由众多粮食应急物资供应商、物流企业和应急供应链节点协议组成的,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协议供应商、企业的网络系统组成一个应急供应链体系;三是灵活应对。系统的主要工作是做好粮食应急物资需求的预测,完善供应商档案,进行网络维护。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应急体系根据应急预案和有关政策,紧急调用各协议供应商、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施设备、专业人员,进行应急物资筹措,并投入应急救援工作。

对于瞬息万变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而言,粮食应急需求是无法做到精确预测的,因此不能一味地强调优化线性的应急供应链效率。在河南省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建立中,必须增加依靠快速的模式识别和反应速度所实施的具有灵敏性、适应性的物流保障,建立一个以物流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中心、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

“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是为满足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对粮食应急物资储存和供应的需求,应用供应链管理和网络通讯等技术,将部分实体应急物资的储备点、应急物资的生产企业和仓库、物流中心与应急指挥机构联为一体,构成具有统一目标、统一流程的物资储备与控制组织,以实现对不同状态、时空的粮食应急物资有效调度和统一管理。

“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篇6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能力;薄弱

1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成因

1.1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不合理

尽管我国素质教育提出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老师需要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核心,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障学生在自由且宽松的氛围之下进行自主学习,但是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需要在保障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之上,明确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要求,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不难发现,许多老师忽略了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分析及研究,目前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过于落后及传统,实际的教学内容与应用心理学的应用要求相偏离。在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也没有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大部分的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及培养,导致大量的教学资源被浪费,其中不科学不合理的课程安排及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实践时对老师过于依赖,直接将个人的学习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难以意识到理论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相关性。在课堂教学实践时,老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引导。

1.2师资力量不足

与其他学科相比,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对应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偏少。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理论和实践上的缺乏严重束缚了该专业的稳定发展,老师的综合实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另外有一部分学校在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时没有对老师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最终导致实际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持续下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较低。

2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2.1改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

要想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充分体现教学的实践作用和价值,在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过程之中学校和老师需要加强联系和互动,结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质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教学模式的改革情况,保障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进行主动实践。教学方案及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础和核心,了解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之中的实质水平和要求,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大部分的实践必须以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践和创新实践为主题,严格按照这5大板块进行相应的调节。其次专业培养方案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老师必须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体,保障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合理比重,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教学设计师老师和学校还需要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积极的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环节,实验心理学尤为关键,老师需要积极落实实验教学环节,突破传统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保障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习的技巧。

2.2提升师资力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学校必须要关注师资力量的提升,其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在应用心理学实验教学时学校必须要进行的组织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关注对实验教学规律的分析及研究,促进后期实验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其次,我国院校还需要采取定期检查的形式,对该专业的老师进行有效的培训,保障培训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为了积极发挥继续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学校还需要组织老师参与进修学习,给予老师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作为老师自身来说,在教育实践时还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同行的优秀做法和经验,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为了从整体上突破目前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采取客座讲座的形式来提高目前的师资水平,积极落实不同的教育实践活动,保障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为老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支柱。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关注对不同教学模块的分析及研究,落实好后期的教师评价和反馈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后期的这些实践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保障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篇7

[关键词] 供应链;协同;核心能力

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一直是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追踪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得出了一些结论(如表所示)。

表中结论,虽然各有侧重,但就本质而言,可以概括为五类:

第一类,基于整合和协调观的核心能力。表中的整合观、协调观、网络观、组合观等都属此类。作者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是一种积累性学识。这种积累过程涉及企业不同生产技巧的协调,不同技术的组合,价值观念的传递。通过核心能力的积累,组织可以很快发现产品和市场的机会,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第二类,基于文化观的核心能力。表中的知识观、文化观等属于此类。巴顿等认为企业中难以完全仿效的有价值的组织文化是公司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并强调,核心竞争力蕴含在企业的文化中,表现于企业的诸多方面,包括技巧和知识、技术价值观系统和管理系统。麦肯锡公司的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等也提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术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这一提法强调了核心能力是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企业的各方面能力中。

第三类,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杰伊巴尼强调,获得那些潜在租金价值的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基础,这些资源是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最基本的条件。奥利维尔认为,不同企业之间在获取战略性资源时,决策和过程上的差异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获得战略性资源,才能在同行业中拥有独特的地位,这种地位来自其在资源识别、积累、储存和激活过程中独特的能力。

第四类,基于技术观的核心能力。帕特尔和帕维特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是企业异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梅耶和厄特巴克(1993)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企业绩效的好坏。

第五类,基于系统观的核心能力。该学派认为,核心能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它建筑于企业战略和结构之上,以具备特殊技能的人为载体,涉及到众多层次的人员和组织的全部职能,因而,必须有沟通、参与和跨越组织边界的共同视野和认同。企业的真正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

尽管学术界对企业核心能力内涵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但对企业核心能力特征却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一般来说,企业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一: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给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G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对顾客的期望价值作出贡献。艾德里安里恩斯、罗杰莫尔等指出,核心竞争力不仅仅集中于企业内部,相反,它能够通过战略,创造独特的客户价值。识别一种竞争能力是不是核心能力,首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具有价值性,特别是能否给消费者提供颇大的好处。

特征二:异质性。同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的核心能力应当是独一无二的。首先,它是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是与知识相关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可以体会到,类似于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有些像技术或管理诀窍是难买卖的,因而受到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小。其次,它又是不可占用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资源、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不易为企业中的个人所占有,也不易为企业外他人所占用。

特征三:延展性。核心能力的延展性是指核心能力的范围经济性。核心能力给企业带来进入多个潜在市场的方法,并在多个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甚至,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核心能力逐步移植到相关产业,使之能够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因此,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也决定了企业多元化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广度和深度。

特征四:动态性。企业总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的战略会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一种动态性。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核心能力不可能永久性地保持不变。企业核心能力的这种动态性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包括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等等,以保证企业与环境的协调一致。

二、核心能力理论与供应链协同

从核心能力的概念描述和特征分析中可以看出,核心能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而不是企业的某个业务部门,某个行业领域;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投资生产和学习的行为所积累的、有价值的、具有独立特性的、长久的、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和获取的整合知识体系。

但是,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迅速培育起核心能力,这使得企业在各种资源都有限的条件下,难以依靠自己的积累在短期内构筑起强大的核心能力;如果通过重组外部资源,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必要的能力要素。

作为核心能力观的发展,提斯(Teece)、皮萨罗(Pisano)和肖恩(Shuen)提出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这一崭新的概念,其理论随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1997年发表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动态能力”战略观的框架。

这个框架强调以前的战略观所忽略的两个关键方面。

第一,“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胜任的能力;第二,“能力”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自身胜任(整合、重构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他们以三个关键要素——组织过程、位置和发展路径——来构建他们的动态能力战略框架。

动态核心能力概念充分体现了能力的动态特征。到了动态核心能力阶段,企业不再局限于利用能力,而是要构造能力。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前者指企业运用现有能力握住新市场机会,但并不引起资产或能力质的变化,而后者指现有能力存量发生质变的任何过程。“能力”指组织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对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管理技能进行改进、整合和重构。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企业在内的各结点企业结成一个直接面向市场和用户的动态联盟,多个企业动态组成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向最终客户提品或服务。当新的机遇来临,构成供应链的成员在性质、数量等方面都有可能发生改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供应链管理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跨企业边界的、分布的企业间的合作,即在具有各自核心能力的企业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组成动态联盟并对其进行管理。

篇8

[关键词] 元认知 元认知知识 二语习得 英语写作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开创元认知理论以来,有关元认知的心理学研究层出不穷,并不断深入和细致。近年来,随着元认知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二语习得研究者关注外语学习中的元认知现象。其中,二语写作与元认知理论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少,尤其在元认知与写作思维能力及教学方面最为众多。但是,元认知与写作技巧的培养应用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滞后。本文以Flavell元认知理论框架为指导,通过探讨元认知知识构成要素,即主体知识、策略知识、任务知识在二语写作中的作用,研究写作过程中各阶段的适用技巧,剖析了写作技巧应用于语言输出过程中的规律,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培养写作技巧的思路。

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Flavell在《认知发展》 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个研究课题。至今,研究者们对元认知作过不同的界定,但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定义影响最大。Flavell将元认知定义为:“认知主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相关活动的知识,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和自我认知能力(静态)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也包括对这些过程的积极监测和调控”。他认为,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 knowledge)和元认知体验(metacognitive experience)两大要素构成。Nelson与Narens则在Flavell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元认知对认知的动态调控过程,提出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程序两个要素构成的理论框架。Baker与Brown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可见,尽管学界对元认知的定义略有不同,但这些定义几乎都涵盖了元认知的静态属性和动态过程两个方面。

在Flavell的理论框架中,元认知知识包括主体知识、任务知识和策略知识三方面的内容。主体知识(person knowledge)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的认识。这方面的知识又可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自我认知能力差异的认识。比如,对自己阅读能力比写作能力强的认识;(2)对认知个体间认知能力差异的认识;(3)对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比如,知道记忆、理解有不同的水平、知道人的认知能力可以改变。任务知识 (task knowledge)可以分为两类:(1)对认知任务完成的最好方法以及任务完成的可能性的认识;(2)对任务要求难度或任务目标高地的认识。策略知识(strategic knowledge)指认知主体应当了解在进行某种认知活动时,应该使用何种策略才能达到某种目的知识。

元认知知识有两方面的作用:(1)作为一种自我意识,元认知以主体及其活动为对象,它可以帮助认知主体了解认知任务、认知目标、认知策略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认知任务、认知目标、认知策略进行选择、评价、修改或放弃;(2)元认知可以促成一系列元认知体验,帮助认知主体了解这些元认知体验的意义及认知行为的含义。

所谓元认知体验,即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Flavell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元认知体验对认知活动有质检作用,具体表现在:(1)元认知体验可以帮助认知主体确定新的认知目标、修改或放弃旧的目标;(2)元认知体验可以促使认知主体对元认知知识进行添加、删改;(3)元认知体验可以激活认知或元认知策略。

因此,在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是相互作用的。两者的关系还体现在:有时它们是部分重叠的,有些元认知体验可看作是进入意识的元认知知识片断。

元认知知识与二语写作

以往二语写作研究的两大方法是:写作成果法和写作过程法。前者的局限性在于用静态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学习者的习作,没有考虑写作过程的动态性以及认知主体对写作过程的监控作用。后者则忽视了认知主体的写作策略、对写作的认识以及其他能力对写作过程的综合影响,不能揭示复杂的写作过程和写作本质。元认知理论强调元认知对认知行为的监控作用,该理论能够更好地反映写作的动态性。另外,元认知理论对元认知知识的强调,也能同时反映写作者的“静态”知识在二语写作中的作用。

由于元认知知识是认知主体所存储的既和自身有关又和任务、活动、目标以及经验有关的知识片段,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国内外学者在对元认知知识与二语写作的关系已经进行了诸多研究。Victori在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框架下,比较和分析了两位成功习作者和两位不成功习作者三方面的元认知知识与写作水平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为:(1)就主体知识而言,成功习作者写作方面的自信心要强于不成功习作者;(2)就任务知识而言,成功习作者认为优秀作为应该做到内容有趣、条理清晰、段落连贯、语法正确,写作目的是说服读者接受文章的观点。而不成功习作者则认为优秀作文应该做到语法正确和用词准确,写作目的不明确;(3)就策略知识而言,成功习作者的写作过程依据写作计划,全面考虑文章内容的组织。不成功习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放弃或修改写作计划,缺乏组织文章内容的能力。Devine、Railey和Boshoff通过对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20名大一学生进行的元认知知识与体验调查,发现写作者的元认知结构模型与写作成绩关系密切,他们还指出元认知知识的缺乏会使作者无法对自己的写作过程进行监控,从而无法体验写作进一步带来的成就感,导致写作水平提高不明显。

国内学者姜英杰提出优秀的写作者是一个拥有充分元认知知识并能够设定写作目标与对写作过程进行监控的人。徐锦芬、唐芳通过对写作成功者与不成功者进行研究调查,发现写作成功者的主体、任务和策略等写作元认知知识明显强于写作不成功者,前者在写作策略和写作行为上也强于后者。

由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见,写作者的元认知模型特别是元认知知识对写作者自身的写作水平起着重要且直接的作用。近年来应用语言学界对元认知知识的研究日渐增多,一方面因为它可以解释教学研究和实践中遇到的一些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元认知知识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构成体系以来,在不同科学领域得到检验,理论框架已经相对成熟,从而也为我们研究二语写作者元认知知识与其写作技巧应用能力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而得到的结果也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元认知知识与英语写作技巧的培养

在英语写作学习的过程中,在了解熟悉了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后,写作者经常会感觉写作水平的提高进入了瓶颈期,即感到无从提高自己的写作方式方法。此时,如果在写作者元认知知识研究的背景下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大部分低水平英语写作者的元认知知识水平都相对贫乏。

元认知知识和写作技巧的关系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元认知主体知识包括的写作动机、写作焦虑和写作的自我效能都受到写作技巧的影响,良好的写作技巧能极大地增强写作者对创作任务的自信,并对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元认知任务知识所包含的制约因素(语言、内容、篇章结构等)和写作任务目标等内容实际上是写作技巧的部分和分支,即元认知任务知识直接与写作技巧共同作用于写作者的写作水平;元认知策略知识涉及写作前的构思、文本写作过程中技巧的运用和写作水平提高的联系等,涉及到写作具体技巧中的各个方面,如写作前的目标方向选择、资料搜集、篇章结构的具体安排、段落的发展、语句的修饰以及修辞习语用词的选择和整篇文章的修改定稿等。综上所述,元认知知识如果运用到英语写作中,实质上与写作技巧是同根同源的关系,对写作者的写作水平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用元认知知识的理论来强化写作者的写作技巧:

1.通过作文讲评和问卷的填写、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其他同学写作中的弱项和强项,提高他们对自己写作强项和弱项的评估能力。

2.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写作是检验阅读效果、巩固语言知识和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讲评学生的习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优秀作文的标准。

3.提高写作前的策划能力,选择恰当的文体类别和主题。在写作前,写作者要充分评估写作对象,从而对自己的写作目的产生直观具体认识,选择恰当的文体题材进行写作。通过对写作成品阅读对象群体的分析研究,确定行文格式、文体和语言结构的正式与否和文章的整体规划等问题。

4.加强写作者写作活动中的监控反思能力,恰当运用篇章布局、段落发展、语句构造、词语适用以及各种具体写作技巧。在写作中,写作者应该对各种写作技巧有全面成熟的了解,根据不同的任务背景和写作要求,对篇章结构,语言运用以及策略适用等方面进行重新思考,从而找到行文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相应的及时调整修改,达到规范文章和润色作品的目的。在这个监控反思过程中,主要依靠写作者对写作本身的理解和各种技巧的掌握,才能在写作中自然地将书本上生硬的写作技巧灵活地加入作品中去,做到行文流畅、自然、不做作。由此可见,元认知知识的任务知识实际在写作中具体化为各种具体的写作技巧,而策略知识则体现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和写作结束后反思修改使文章进一步完美的过程。

5.写作元认知知识体系中的主体知识、任务知识和策略知识在写作实施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在写作中写作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对此项任务目标高低的确定和成品定稿与修改策略的选择。元认知知识体系的三个方面始终处于高度互动状态,即写作的准备、进行和修改等过程是相互交织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分而论之。同时,写作技巧的各个方面应用于写作的各个不同阶段,与以上所述的元认知知识三方面密不可分,在写作中我们应当充分认清元认知知识与写作技巧的关系,在不同的写作阶段正确应用各种技巧。

结 语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它既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写作元认知知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写作者加强主观认识,通过认知情感环境等客观条件,达到对元认知知识的更深理解。在将元认知知识与英语写作技巧的结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及具体写作情景的差异。更进一步来讲,就是要在个体对元认知知识的不同理解基础上,灵活运用写作技巧,在行文中体现和发展出自己的写作风格。在元认知知识和写作技巧的学习中,写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加强自我修养和学习。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实践和对好的作品的借鉴,一定能收到理想的写作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Flavell, J.H.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A]. In Resnich, L.(ed.),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C]. Hillsdale,NJ:Erlbaum,1976:231-236.

[2] Nelson, T.O. & L.Narens. Why Investigate Metacognition? [A]. In Metcalfe, J. & A.P.Shimamura (eds.), Metacognition: Knowing about Knowing[C].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4:1-27.

[3] Baker, L. & A.L. Brown.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Reading [A]. In P. D. Pearson, R. Barr, M. L. Kamil and P. Mosenthal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C].New York: Longman, 1984: 353-394.

[4] Victori, M. An analysis of writing knowledge in EFL composing: A case study of two effective and two less effective writers [J]. System, 1999.27:537-555.

[5] Devine, J., K. Railey, & P. Boshoff. The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models in L1 and L2 writing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3.2: 203-225.

[6] 姜英杰,周国韬,李广.ESL学生英文写作元认知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124-126.

篇9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以兰州商学院外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第二教研室的六位青年教师(年龄在28~32岁之间,教龄为3~10年)及所授课的18个自然班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7~20岁,974人,平均每班人数为54人)。所授课程为大学英语,课程选用教材为《大学体验英语》(第1册)。为了比较教师在学习社会文化理论后是否会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以及引入课堂教学后是否会对学习者的英语综合能力有所影响,只有三位教师被提前告知实验目的,并要求他们在研究开始前的暑假期间自行学习社会文化理论的相关内容。三位教师所教授的9个班(485人)将作为实验组。其余三位教师并未告知研究内容,他们只知道我们对课堂教学感兴趣,需配合研究者提供授课班级学习者的英语考试成绩。这9个班(489人)为对照组。由于个别学生不愿汇报高考成绩,所以参加实验人数与自然班人数有出入。两组学习者入学前均学过6~8年英语,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本研究的自变量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融入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因变量是阶段性测试成绩。

阶段性测试采用笔试和口试两种方式。为了确保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们直接选用学习者入学前的英语高考成绩以及入学一个学期后的大学英语统考成绩。实验前我们统计了学习者高考英语成绩,并将其作为实验前的英语水平指标(前测)。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教材,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全部保持一致。社会文化理论融入课堂教学后,英语综合能力是否提高则是以后测成绩(一个学期后的全校大学英语统考成绩)的比较为基础。由于这两项考试均无口试,所以口试为自行设计,但是保证18个班级的口试试题相同。口试选择两位教师作为考官,并且均不是测试班级的授课教师。笔试试卷的阅卷教师都不是学习者的授课教师(前者是各省统一阅卷,后者是校内英语教师流水作业阅卷)。口语评分采用等级相关计算,其等级相关数位0.64(属于0.5~0.8的范围之内),是显著正相关,评分结果可靠。

本研究利用统计学统计工具(SPSS15.0)对两组学生实验前测和后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我们假设前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相当。我们通过X2检验对两组所得数据之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根据适应条件:N≥40,理论频数≥5所设计的技术资料适宜使用X2检验。自由度(df)为4,X2(value)=2•954<X2(4,0•05)=9•5,通过查阅X2概率分布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P>0.05时,两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接受检验假设,即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英语高考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两组学习者一学期后的大学英语统考成绩,我们同样假设后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相当。通过X2检验对两组所得数据之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此次自由度(df)为3,X2(value)=10.89>X2(3,0.05)=7.8。因此,通过查阅X2概率分布表,我们可以拒绝无差别假设,认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大学英语统考成绩有显著性差异。教师期中举行英语口语考试,用于比较融入社会文化理论的语言教学与传统教学对学习者口语水平有什么作用。因为样本总数>30,符合Z检验的条件。我们通过计算两组平均分差的Z值与规定的理论Z值,来确定两组平均数是否有显著差异。我们建立假设: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口语能力方面无差异,然后通过Z检验来比较结果。根据Z值计算公式得出Z值为40.39>2.58(理论Z值),两组平均分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二、结论

Vygotsgy的社会文化理论目前已经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出发,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我们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数据分析中发现,虽然两组学习者入学前英语能力相当,但是仅仅一个学期后,两组学习者在听说读写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差异。因此,本研究证明: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社会文化理论后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英语教学,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篇10

[关键词]词块英语口语口语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71-02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里将大学阶段的听、说、读、写、译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口语表达能力的一般要求为: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由此可见,词汇学习是二语习得的关键,语言不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语法和词汇组成,而是由词块构成的。词块概念的提出为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视角。

一、词块的定义

词块的运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英语学习者能否恰当使用英语语言中的词块,决定了其英语表述是否准确、流畅和丰富。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Becker、Pawley和Syder、Sinclair、Nattinger和De Carrico, Lewis等相继从语法学和心理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词块进行了阐释,Becker从语法学角度将词块定义为介于词汇和句法之间的一种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词汇――语法单位;国内研究者王立非指出,词块就是事先预制好且被频繁使用的多个词的组介,这种词汇组介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相对稳定的意思,它以整体形式被记忆储存,并在即时交际时被整体提取,不需要使用语法规则进行加工分析。他们的解释大同小异,讨论的是同一现象,即多词单位,都体现了词块在形式上和语义上相对固定的特点。因此,词块是一种多词乃至句子层面的较为固定的词汇程序结构。它兼词汇和语法的特征和功能于一体,具有可预制性、整体提取、程式性等特点。如果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有一个整体记忆和回忆的词块库,这些词块以整体的形式记忆、储存和提取。语言学习者就会形成一定的习惯,即在固定的语境中使用固定的词块。

二、词块对英语口语的意义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词汇能力直接影响到语言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正如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所说,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这意味着词汇在表情达意方而比语法更重要。“词块”作为一种语言构件,兼具形式与功能性质,融合了语法、语义、语境二者的优势,是一种新型的词汇习得模式,有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一)有利于提高口语表达词汇的有效记忆

大脑对信息处理的深浅决定了人们对事物记忆的好坏,浅层记忆只局限于对孤立词语的重复,而将词语与所在语法结构和语境结合起来,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处理,记忆效果较好。词块既表语义,也表结构,本身就含有语法信息。词块在语言中的频繁出现和语境依附的特征可让学生产生“形式――语境――功能”的联系,从而以整体形式习得词汇。这样词汇的学习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在语境中学会单词,也不再是仅从上下文习得词汇,而是明确地教给学生富有结构和语法功能的词汇。英语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词块,它提供了一个记忆的框架,通过语境和联想,学生可对这个框架进行填充。对句型越熟悉,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律。词块小到一个词,大到一个句子,掌握一个词块就可以掌握好多的单词。同时,由于词块的意义是有其特定的语境,语块中的词汇更容易被记住,有意义记忆比无意义记忆更有效。词块具有的预制性特点便于学习者整组整块地加以记忆,由于词汇间互相联系,记忆的广度便能大大增加,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口语词汇的有效记忆。

(二)有利于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由于传统教学一直强调语法知识的讲解,学生在表达某一内容时,便会根据语法规则填入相应的单词来生成句子,这样产生的句子,往往不符合搭配习惯或产生语用上的错误。而词块是语言的半成品,具有较固定的语法结构、稳定的搭配意义和特定的语用环境,如果学生记忆库里储存了大量的词块,在进行表达时,便可从记忆库里随时提取这些现成的词块,极大地保证了英语表达的准确性。此外,从词汇层到句子层,词块构成成分之间在结构上具有间断性,即词块内部具有可供语用变化的空间,学习者可创造性地使用词汇,最终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例如词块As far as sb/sth be concerned…, 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表述为:As far as I am concerned,As far as small companies are concerned等。具体地说,就是学习者先以词块的形式接受,然后模仿、套用,只要具备了语法能力,就可以对词块结构进行加工或填充,或重组,达到创造性使用的阶段。词块融合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语义、句法和语用等关系,是语言学习者内化并建立语法规则的重要途径,同时能够有力地促进词汇知识性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较大程度上保证了记忆的容量和准确性,可以作为存储和输出的理想单位。

(三)有利于提高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Nattinger和DeCarrico(1992)认为语言的流利程度不是取决于学习者储存了多少语法规则,而是取决于学习者储存的词块的数量以及使用的熟练程度。虽然词块是由多个词,甚至是整个句子组成的,但是词块富含语义属性,尽管词数较多,由于语境信息的制约性与匹配性特征,注重的不单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是语言和语境紧密的统一体,不需要语法生成和分析,还强调语言使用功能,是语言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体,交流时可以整体提取,从而说话者和受话者可以缩短或免去正常的语言处理过程,缩短处理语言信息所需的时间,减轻交际中即时分析和处理语言的压力,使用词块远比使用一个一个的单词来造句快捷得多。词块作为可以整体储存和提取的语言单位,学习者只要理解了意义和使用的条件,在生成语句时经过短时记忆的整体提取和简单加工,即可脱口而出语义通顺、语法正确的流利语句。大大提高了语言运用的流畅性。

三、利用词块提高英语口语学习效率的途径

(一)培养的词块意识,积极积累词块

提高词块意识是提高口语学习效率的前提和第一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是对大量词块的掌握。学习者应有意识地提高词块敏感度,学会自行识别并分析词块,积极运用词块来掌握它。任何语言的习得都是有意识注意的结果,注意是输入转化为吸收的必然条件。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意识地将语篇进行“切块”,能逐渐培养出词块意识和敏感度。学习者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不取决于他们大脑中存储了多少生成语法规则,而在于他们储存了多少预制词块。语言学习者通过思考语言的范例,得出语言使用的结论,在语言学习中建立起词块意识,尽量去捕捉比单词大的词块单位,甚至把整个句子作为单位来学习,纠正孤立、机械背单词的不良学习习惯。

(二)加强词块的口语输出

输入词块的目的不只是扩大词汇量,而是要将其创造性地输出,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词块的输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的输出包括词块翻译、造句、替换练习等;高层次的输出包括口语和作文。输出词块语义信息的丰富性和语境信息的匹配性加之它的范例性决定了词块能够成为公式性语言,具有较强的语境效应。因此,词块的学习放在一定的情景中能更有效地实现口语输出。任何语言交际都是有具体的情景的,如生活、工作、学习、天气、出行、就餐、购物、问路、住房、礼物、看病等。任何语言交际都是有目的的,如描述、邀请、介绍、通知、咨询、讨论、请求、道歉、感谢、建议、警告、命令、祝贺、抱怨、赞成等。学生在掌握了这些日常交际中常见话题的词块后,可以在即时的交际中根据特定的主题自动提取相应的词块,轻松交流。在帮助学生培养词块意识、大量输入词块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参加语言交际活动,在情景交际活动中运用词块理论培养和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结束语

词块对语篇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词块作为语言交际中的最小单位和主体,具有整体储存、快速提取的特点。系统地加大词块的输入,加强词块的积累和输出练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口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教高厅〔2007〕3号.

[2]Becker, J. The Phrasal Lexicon [C].Nash,B.W.& Schank, R.Theoretical Issue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Cambridge, Mass.:Bolt, Beranek, and Newman,1975.

[3]王立非.借鉴国外,立足本土,创新教学[J].中国外语,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