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垃圾范文
时间:2023-03-18 17: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垃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次性塑料口杯
医疗垃圾病毒的危害性是生活垃圾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在国际上被视为“顶级危险”和“致命杀手”,已被列入控制危险废物转移的《巴尔赛公约》条款之中,我国也将其列入《国际危险废物名录》,国务院也于2003年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目前,我国有不少医疗单位,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垃圾处理仍不够重视,导致医疗垃圾的泛滥。据《华商报》报道,目前在西安,一些小型加工厂通过各种不法渠道将回收来的一次性输液器、塑料瓶、一次性口杯、,经过简单处理,便生产出一袋袋的塑料颗粒。然后将这些塑料颗粒运往各地,大部分用来生产一次性食品袋,还有部分则被掺进聚丙烯废料里,变成生产一次性塑料口杯的“黄金原料”。
在这里,这些医疗垃圾瞬间“焕然一新”,变成了外人根本无法看出究竟的化工原料。
据了解,目前一吨聚丙烯粉料要11000多元,而掺入白色塑料颗粒(俗称白丙)以及回收塑料口杯粉碎后的旧料还不到5000元一吨。由于聚丙烯粉料价格上涨,原本地下生产的一次性塑料口杯,目前更是节约成本用旧料生产。生产净利润在每吨千元左右。可以说,没有旧料,塑料口杯厂单纯使用聚丙烯粉料根本难以生存。
毫不夸张地说,医疗垃圾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香油瓶曾是医院用过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瓶;医疗垃圾制成了透明肩带、纯净水桶和食品包装袋;纱布、绷带、带血棉球重新制成了棉球;医疗垃圾致使儿童毁容、医疗废弃石膏被用去做了豆腐……
医疗垃圾管理
要从源头遏制
医疗垃圾往往使病人旧病未去新病又来,不仅给其身体带来极大的危害,在精神上也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人们谈虎色变,医疗垃圾之害大有“猛于虎”的样子。
医疗垃圾所含的病菌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倍甚至上千倍,又是各种疾病的传染源。将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二次使用,等于把各种病菌直接注入病人的身体里,病人有可能感染上各种疾病,危害巨大。
尽管从总数来说,有问题的医疗器械是极少数,但对于一条生命来说,一支不洁的一次性注射器也许就能毁了他的全部;医疗器械是用来救死扶伤的,一旦其成为生命的杀手,也就是公众对其产生信任危机的时候,这才是真正危险的。因此,对于医疗垃圾的危害性,应该是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怎么喊打也不过分。所以,医务人员应从自身做起,从源头遏制医疗垃圾流入市场。
陕西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陈学文指出,目前医疗垃圾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源头在医院,医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他们要求各医院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展开自查,摸清流向,发现问题的要采取果断措施,立即进行纠正。
个体诊所里的医疗垃圾
回收难
目前个体诊所医疗废物回收的执行情况很难达到全面彻底。个体诊所数量多,分布散乱,逐个诊所进行回收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其次,这些小型个体诊所往往散布在狭小的巷子里,回收车辆难以驶入,也是回收难以全面开展的一个原因。至于那些非法个体诊所,回收的困难就更大了。
据调查,某市目前存在的非法医疗机构达数千家之多,每天产生的垃圾约10吨,每月将有300吨,全年就可达到约1200吨。这些医疗垃圾没有经专门的处理,大部分与普通的生活垃圾一起进行常规处理。更为严重的是:一是注射器、输液器等类的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一次性废弃器械被不法分子回收利用,或经加工后又以低廉的价格卖给非法诊所重新使用;二是纱布、棉花、敷料等类的废弃物被捡破烂者卖给黑心棉一类的地下加工厂,经过简单处理后制成棉衣棉被后流回市场;三是非法医疗机构将药瓶、器皿等类废弃物卖给拾荒人员,未经严格处理就改变用途用以填装其它物品等。
医疗垃圾残留及衍生的大量病菌是十分有害有毒的物质,处理不当的话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的传播和蔓延。解决医疗垃圾的处理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为此,有关专家建议:市、县两级政府应责成有关职能部门重视做好医疗垃圾处理工作,认真落实医疗垃圾监管责任制。同时应加大对基层“黑”诊所查处力度,加大废品回收站非法回收医疗垃圾的查处力度,加大对医疗垃圾处理过程的监管力度;对全市集中处理的医疗垃圾处理场应切实加强安全管理,要充分意识到医疗垃圾处理场对周边环境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老百姓对医疗垃圾场建设安全问题的担忧,切实采取相关安全保障措施,并适当做好宣传,解除恐惧心理,让老百姓放心。
随意处理医疗垃圾
将受严惩
西安市卫生局近日下发紧急通知,明确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同“西安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签订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合同,按规定将医疗废物交由“处置中心”集中处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允许非法转让、买卖和遗弃医疗废物;不允许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不允许交由非环保部门许可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置。
按照有关规定,医疗垃圾要专人负责、严格消毒、分类收集、定点存放、集中处置、统一销毁,切实加强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严把出口关,坚决杜绝医疗垃圾流向社会;固定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人员培训,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哪个单位发生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将严肃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有关负责人强调,凡不按相关规定回收处理医疗垃圾的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将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经济处罚,同时追究院长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医疗垃圾处理应建立
长效解决机制
SARS疫情发生以来,医疗垃圾的处理不仅成为各家医院迫在眉睫的难题,也日益引起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日前,有人就医疗垃圾处理问题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言,需尽快建立起医疗垃圾处理长效解决机制。
医疗垃圾(危险废物)不同于生活垃圾,应慎重实行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强调政府的严密监控制约,否则将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伤害。医疗垃圾的处理,从国际到国内,已经出现多起伤害事件和环境公害事件。如伦敦的“死云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台湾曾经有79%的海滩被医疗垃圾污染。正因为问题的严重,世界各国对医疗垃圾的管理基本采取行政性管理,制定严格的五联单制度和严厉的处罚措施,即:专用容器收集、收运司机当面过镑填单、专门封闭冷藏运到处理厂过磅填单、进贮藏室过磅填单、出贮藏室进焚烧炉过磅填单、汇总到环保行政部门后回单给卫生部门。如果中间某个环节出现遗失、发生泄漏,将按杀人罪论处。因此这是一项责任性很强,属于公共安全管理的问题,不应由私人公司来替代行政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医疗垃圾应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处理。但是,全国各地医疗垃圾的操作运行部门却是“多龙治水”,分属于卫生、环保、城建、市政环卫等不同职能部门,甚至私营企业。就北京市而言,“非典”疫情发生前,医疗垃圾处理运营由卫生局主管,交给某个公司来做。“非典”疫情发生后,市政府做了协调,临时转由市政管委会分管。国家有关部门应系统协调,改变目前管理体制不顺的局面。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医疗垃圾的监管,并明确细化环保部门对该项工作的管理职能和操作流程,保证在工作中有法可依,使医疗垃圾的处理真正做到万无一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出台后,各地到目前为止,仍未能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造成各地有法不依、难于执行的局面,从而产生一系列实际问题。如有的小医院,暗中收回利用一次性输液管和针头;也有不法商贩,将未经彻底消毒和毁形的医疗垃圾,重新制成其他用品。正是这些不法行为,使得由医疗垃圾引发的危害健康事故频频发生。
就医疗垃圾的系统管理而言,应由国家环保局牵头,在国家层面上制定有关垃圾收集、运输、储存、处理、消毒和系统管理规范制度,并尽快制定出“医疗垃圾处理技术和污染防治的标准”。
篇2
近年来,由于相关部门对医疗垃圾管理不严、处理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对医疗垃圾的危害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疗垃圾被列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HW01号危险废物”,其对环境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因此,医疗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垃圾管理、处理法律制度。而我国对医疗垃圾的研究及系统管理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先后颁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示规定》《医疗废物行政处罚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我国的医疗垃圾进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我国的医疗垃圾管理仍然存在着相关法律规定滞后、管理执法不严、监督体系不完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我国对医疗垃圾处置技术的研究投入也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完善我国医疗垃圾管理法律制度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医疗垃圾科学、无害化处理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一、对医疗垃圾的界定
(一)医疗垃圾的定义及特点
医疗垃圾亦称医疗废物或医疗废弃物,目前,在世界各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此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卫生保健废物是指卫生保健机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产生的所有废物及各个分散点(如家庭卫生保健所)产生的废物,并将卫生保健废物分为一般性废物和危险性废物,而危险性废物又包括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组织、体液)、锋利物、药物性废物等[1]。美国环保局采用医疗废物的称谓,将其定义为在诊断治疗病人和动物及相关研究、生物实验及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废物[2]。在日本则采用感染性废物的称谓,其在法律上是指医院、诊所、动物医院、研究机构等医疗机构产生的含有或可能含有病原体的废物,包括血液、手术后废弃的病理废物、残留血液的锐利物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用培养物、器具、残留血液的手套等[3]。我国采用了医疗废物的称谓,在2003年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将医疗废物定义为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俗称“医疗垃圾”。它主要包括传染性废物、病理废物、利器废物、制药废物、基因污染物、化学品废物、放射性废物等。与一般的生活垃圾相比,医疗垃圾的环境污染风险更大,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导致环境受到污染,还会形成危险的疾病传播源。医疗垃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度传染性。医疗垃圾不同程度地含有病菌、病毒、寄生虫卵及其他有害化学物质,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在收集、贮存、运输等环节若稍有不慎,这些医疗垃圾就会成为传染病传播、流传的重要源头。二是生物毒性。医疗垃圾含有多种病原菌和各种有机、无机化学成分,这些都可能通过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伤口、黏膜、体液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三是多样性。医疗垃圾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包括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等,各分类中又包含多种小的类别,体系纷繁复杂。四是二次污染性。由于技术、资金限制,在医疗垃圾的处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一部分细菌残留而产生新的危害性物质,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给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而且用于处理医疗垃圾的消毒物质清理不干净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二)加强医疗垃圾管理的必要性
医疗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管理上存在漏洞、非法利益的驱动。例如:由于我国医疗垃圾管理工作起步比较晚,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导致一些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医疗垃圾流入生活垃圾之中,这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人从事医疗垃圾的非法买卖活动,更有一些黑心商贩将经过简单消毒或者未经消毒的医疗垃圾再次利用并以成品的形式流入市场,对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因此,在规范医疗垃圾的处理中,既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体制以及良好的法治环境,来预防其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是防止医疗垃圾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医疗垃圾量逐年增多,2010年我国产生的医疗垃圾已达100万吨以上,如不加强管理,任其流散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就会污染环境、传播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无论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卫生防疫的角度,加强对医疗垃圾的科学管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医疗垃圾管理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先后出台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行政处罚办法》等多项法律法规以规范医疗垃圾的管理工作,并建设了大量的医疗垃圾处置设施。但在实际中,医疗垃圾管理现状堪忧,医疗垃圾污染环境、传播疾病的报道和投诉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医疗垃圾非法买卖在有些城市甚至成为公开的商业活动[4]。由此可见,我国在医疗垃圾的管理、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完善、环保意识的增强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缺陷。
(一)医疗垃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不能满足医疗垃圾全过程管理处置的要求,还存在许多法律上的漏洞和不足。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来规范医疗垃圾的管理工作,对医疗垃圾的产生、运输、储存、处置等过程做了相应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过于宽泛,缺乏实施的细则。《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垃圾的分类过于笼统,对不同性质的医疗垃圾的分类过于模糊。例如:国内因胎盘、死胎是否为医疗垃圾而引起的纠纷已见诸报道[5];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产生的污水目前没有列入医疗废物的分类目录中;现行有效的GB18466-2001《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中尚无疾控、检验等相应机构的污水排放标准及化学性医疗废物处置或排放标准[6]。此外,对于医疗垃圾管理处置过程中的登记制度,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缺乏严格的执法力度。医疗垃圾的登记制度应当包括对产生医疗垃圾的医疗机构的登记、医疗垃圾的登记以及处置产业资质的申报登记。现阶段我国法律对此都有相应的规定,各省、市也对登记制度颁布了相应的政策和办法,但还未对这些登记形成有效的监督,存在不少漏登、错登的现象。例如:很多个体诊所未申报登记医疗垃圾处理,而将产生的医疗垃圾私自处理或混入生活垃圾之中;一些不具有医疗垃圾处置资质的企业逃避申报登记。对于这些违反登记制度的行为,法律并未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些不法行为。此外,在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上,缺乏对医疗垃圾处理程序的相应技术规范,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医疗垃圾处理处置者的任职要求没有明确的限制、对医疗垃圾的正确处理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等问题,这些都是我国医疗垃圾法律体系中亟待完善的问题。
(二)医疗垃圾的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确
1.医疗垃圾行政管理主体职权划分不合理医疗垃圾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环境、社会公众利益、经济和技术等多种因素,涉及的权、责、利的行政部门有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34、35条规定了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垃圾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可见,各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明确,存在着执法交叉冲突的现象,这是一般环境行政执法中经常遇到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政出多门,使得医疗垃圾的监管工作更趋复杂、效率更加低下。2.医疗机构管理者消极行使管理职权一些大型医疗机构的医疗垃圾处理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而大部分中小医院和乡镇医院、个体诊所以及乡村卫生所的医疗垃圾处理问题比较突出。一般情况下,部分医疗机构只重视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医疗垃圾的处理。医疗机构的领导往往由于处理医疗垃圾的成本太高,而政府又无相应的贴补政策,导致其对医疗垃圾的管理抱有消极的态度,使医疗垃圾管理处置制度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此外,各类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医疗垃圾分类混乱,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医疗垃圾常常与普通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有的医疗机构把医疗垃圾承包给缺乏处置能力的个人或者其他单位处置,医疗机构的相关管理者消极地行使其管理权。
(三)医疗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不统一
在我国,医疗垃圾的收集和处理都是有偿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31条明确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规定支付的医疗废物的处置费用,可以纳入医疗成本。但是法律却未规定一个明确的收费标准,导致各地医疗垃圾处理的收费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是按照实际床位数或实际占用的床位数收取医疗垃圾的处置费用的,例如,杭州、湖州、深圳、珠海、广州、西安等医院,大约按每床1.7~2.5元收取[7]。有的医院则按产生的医疗垃圾的重量来收取,例如北京等地,收购1kg的垃圾应向处理中心缴纳3元的处理费用[8]。收费标准的不统一增加了医疗垃圾的管理处置难度,不合理的医疗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重了医院的负担,若盲目地将医疗垃圾的处置费用纳入医疗成本,也可能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经济效益刺激机制
医疗垃圾是一种高度危险的废物,它的收集、运输、处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疗垃圾处置产业属于公益事业。公益事业是政府的一揽子工程,从投资到建设、运营以及监管都由政府承担,这样的处理模式存在低效率、高成本的缺陷。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在医疗垃圾处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各地医疗垃圾处理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中小城市的医疗机构虽然建立了医疗垃圾的焚烧设备,但由于资金有限,设备大多简单、粗陋,很难达到《医疗垃圾焚烧环境卫生标准》的要求,一些地方医疗机构甚至并未建立专门的回收处理机构。资金投入较少也使得我国在医疗垃圾处置的科研力量培养和技术成果研究等方面相对落后,严重滞后于人们对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迫切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以调动全社会投资医疗垃圾处置产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其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并为医疗企业提供哪些优惠条件等成为有效处理医疗垃圾问题的关键。现阶段,各地医疗垃圾收费标准不统一,使得一些医疗垃圾处置产业出现一定程度的亏损,有的难以继续经营,现行的法律法规或地方政策也未对这些处置产业有相应的扶持,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同时,一次性医疗器具二次利用过程中的高额利润使得许多处置产业不惜铤而走险。缺乏科学、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医疗垃圾处置产业就难有健康的市场环境。
(五)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医疗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但医疗垃圾处理的监督机制还未健全,医疗垃圾的产生机构、监督管理机构、处置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法律责任不够清晰,导致监督管理机构缺少对医疗垃圾处理的有效监督措施。此外,设施建设完工试运行管理程序以及相应监测的可靠性、验收程序的可操作性还存在一些问题;医疗垃圾处置设施运行监督管理还缺乏足够的依据,缺乏完整的执法监督体系,缺乏持续的、全面的、严格的、规程性的监督管理手段,难以保证有效的监督管理[9]。一旦监督机制出现漏洞,医疗垃圾的收集、贮存、运输体系就会相继出现问题,致使医疗垃圾不能得到科学无害的处理,反而流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为不法商家回收利用,成为传播病毒和细菌的重要污染源。同时,我国大部分公众对医疗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医疗垃圾的管理缺乏群众参与和主动监督。虽然我国在2003年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但是根据某地的调查资料显示,公众对一次性医疗废弃物管理的认知、了解程度为:4%完全了解、30%基本了解、39%了解一点、27%完全不了解[10]。因此,公众遇到某些医院不合理处理医疗垃圾的情况时,往往不能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或者采取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态度,在接触有医疗垃圾的环境时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致使自身健康或日常生活环境受到医疗垃圾污染。
三、完善我国医疗垃圾管理法律制度的思考
(一)健全医疗垃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1.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制订相关的实施细则医疗垃圾立法既属于环境立法范畴,也涉及产业立法领域,要通过立法来促进医疗垃圾的合理、科学化管理及其处置产业的发展。医疗垃圾的管理体制、技术标准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等都应当通过法律的规定使之明确化,完善医疗垃圾管理的法律体系,使医疗垃圾处理做到有法可依。例如:德国在1972年通过了第一版《废弃物法》,提出了建设无害化的处理设施,随后在1986年通过了第四版《废弃物法》,首次提出了垃圾的回收利用,在1994年再次对该法进行了修改,提出要遵循物质闭合循环的废弃物管理,实在不能利用的,则要采用环境无害化的方法处置[11]。此外,还应当对相关规定进行细化,如医疗垃圾的分类应当更加明确、具体,将医疗废水、死胎、胎盘等纳入医疗垃圾范畴中,明确规定可回收利用的和不可回收利用的医疗垃圾;制订详细的《医疗垃圾处置标准》及实施细则,保证医疗垃圾的科学化、无害化处理;制订《医疗垃圾处置技术规范》,将环境保护制度中的“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其中,对医疗垃圾处理设施的标准和程序、医疗垃圾处理者的资质认证都应有详细的规定。2.明确医疗垃圾管理处置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医疗垃圾管理处置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不仅涉及行政部门,还涉及产生医疗垃圾的医疗机构、医疗垃圾处置企业以及一些个体商户等。任何一个机构违反了国家或地方有关医疗垃圾的法律法规,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医疗机构违规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中,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行政部门在监督过程中放纵违法行为,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一些个体商贩违法倒卖一次性医疗器具的,应根据主体的性质、违法行为的性质、造成危害的后果等,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违法主体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可见我国环境法中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人采取无过错责任的原则,这项原则同样适用于医疗垃圾的管理处置过程。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既有事前的警示和预防作用,又有事后的惩罚和补救作用,可避免由医疗垃圾处理不当而引起的事故或灾害。
(二)加强对医疗垃圾的规范化行政管理
1.对医疗垃圾的管理坚持减量化、集中处理化、无害化原则医疗垃圾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减量化、集中处理化和无害化的效果,许多国家的医疗垃圾处理已经达到这个标准,他们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并且开发了相应的处置装置和技术。欧共体在医疗垃圾的处理问题上设立了特别委员会,提出了欧共体各国共同遵守的规定,如:确定医疗垃圾包括切除的人体脏器、血液、体液、排泄物及实验动物尸体等;床位在100个以上的医院设立专职的管理人员;将医疗垃圾分类为安全的和危险的两类,危险医疗垃圾要完全消毒焚烧,并对焚烧炉的构造和使用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贮存、运输以及有关的技术等程序都制订了详细的规章制度[12]。我国更应该在医疗垃圾的管理与处置过程中坚持减量化、集中处理化、无害化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贯彻始终。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医疗垃圾管理模式,逐步改善我国医疗垃圾管理落后的局面,形成国家立法指导、专业公司社会化服务、行政部门监管的医疗垃圾管理新模式[13]。同时,还要加强技术研发,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确保做到无害化处理,并集中处理,节约资源,有计划地建立相应的规模化的处理中心。2.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监督《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得医疗垃圾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相关行政部门除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还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医疗垃圾处置的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可由卫生防疫行政部门负责医疗垃圾产生的管理工作,由环卫部门负责医疗垃圾的贮存、运输、处置过程的管理工作,由环保行政机构负责全过程的监督工作,定期抽查、检查等。同时,各级部门间的行政关系也要明确。市、县级的相关行政部门负责当地医疗垃圾的管理处置工作,省级相关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协调、组织工作。各部门之间责任明确,分工细致,就可以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3.完善医疗垃圾处理的登记制度和收费制度针对医疗垃圾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管理部门应当制订详细的登记规则,相关的行政机构应严格把好登记关,由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各医疗垃圾产生者的登记工作,包括私人诊所、乡村医院等,由环保部门做好医疗垃圾处置企业的申报登记工作,而医疗垃圾的暂时贮存则由医院的专门部门做好每天的登记工作。还要不定期地抽查登记记录,有错登、漏登现象的要及时更正和补充。医疗垃圾的收费应当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可采取按床位计费为主、按重量计费为辅的方式收取医疗垃圾处理费用。按照医院的规模、级别确定交费方式,如大型医院、传染病医院等产生医疗垃圾量多的就采取按床位收费,一些个体小诊所、精神病院等无床位或者产生医疗垃圾少的就按重量收费。具体的收费数额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定。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部分大型医院为逃脱高额的处置费用而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中。同时,环境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负责收取医疗垃圾处置费用,并将大部分费用交给处置单位,其中一部分费用用于医疗机构分类收集和暂时贮存医疗垃圾的工作,例如用于购买装医疗垃圾的特殊垃圾袋、桶,建设符合标准的暂时贮存点,对负责收集、贮存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培训等。这样既能保证处置产业的运行成本,又能减轻医院的经济负担。4.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保证资金投入,支持医疗垃圾处理技术改革医疗垃圾的处置设施、技术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处置单位应当加大投资以外,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并且利用行政手段保证资金的顺利到位。医疗垃圾的处置涉及的不仅仅是医疗机构与相关行政部门,还关系到我们生存环境的质量和广大群众的健康。因此,医疗垃圾的处置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应当发挥政府职能,保证该项事业的顺利开展。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争取一些国际合作的机会,引进国外的先进处理技术,并采取一些奖励性措施,鼓励关于医疗垃圾的科研项目,鼓励开发、使用新技术,从而减少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也可以实现一些可回收医疗垃圾的再利用,减少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经济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医疗垃圾的处理模式基本是政府监管、医疗垃圾处置企业负责运输和集中处置,这种模式也是最为可行的。但是医疗垃圾处置产业属于公益事业,具有投资大、回报小、风险高、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倘若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运行机制,投资者便会缺乏热情,处置单位则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利润而不愿意改进技术,使得医疗垃圾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置。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是推进医疗垃圾可持续管理的必要支撑手段。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围绕工程建设、设施运营环境等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商业化协作、财政补贴、减少税收、低息贷款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投资者对医疗垃圾处置产业的投资,并且将回收利用权交给处置产业,增加企业的利润回收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投资热情,同时减小企业对技术投入的压力。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如下可知,将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垃圾交由处置产业,处置产业严格做好分类,将可回收利用的医疗垃圾予以回收利用,由此获得的经济收益成为其利润的一部分;对于不可回收利用的,就直接处理掉。医疗机构所缴纳的医疗垃圾处理费,则由行政部门(环卫部门)收取,收取后将大部分费用划拨给处置产业,剩余部分用于医疗机构分类收集和暂时贮存工作。同时,政府制订相关的财政补贴、减少税收、低息贷款等政策,提高处置产业的投资热情,相关行政部门予以监督。这样的运行机制,既减轻了医疗机构和处置产业工作者的负担,减少了医疗垃圾的流失,并保证了医疗垃圾集中处置单位得以正常运转,同时又可获得可观的利润,政府也能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发挥监督管理职能。
篇3
关键词:清洁工;医疗垃圾;收集运送;个人防护
医院是特殊的医疗卫生单位,是各类细菌、病毒密集的场所。每天大量的医疗垃圾需要清洁工及时清运,以保证各办公区域和病区环境清洁、卫生。但由于基层医院清洁工对医院控感知识的认知较匮乏,致个人防护意识差的现状令人堪忧。笔者从事护理管理工作近20年,现就基层医院清洁工在收集、运送、处理医疗垃圾时如何搞好个人防护体会如下,愿与同行分享。
1 目前我院清洁工现状
我院是县级一所国家“二甲”中医医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00张,实际开放床位260张。设病区6个,业务科室27个。目前医院聘请有清洁工13人,全系女性。年龄46~60岁,平均年龄50岁;文化程度高中1人,初中5人,小学7人;从事清洁工时间最短1年,最长18年,平均工龄10年。因清洁工中大多数来自农村,接受教育少,文化水平差,医疗知识极度贫乏。
2 当前基层医院清洁工在收集、运送、处理医疗垃圾中常见的问题
2.1对《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卫生法规不熟悉,对医疗废物、医疗垃圾处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中存在对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运送、处理等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流程处理医疗垃圾。
2.2个人防护意识差,“无知者无畏”是基层清洁工在处理医疗垃圾时的真实写照。医疗垃圾携带大量细菌、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部分清洁工在收集、运送、处理医疗垃圾中未重视搞好个人防护,存在着装不齐、未戴口罩、未戴手套、未使用专用密闭容器运送医疗垃圾的现象。
2.3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有时未严格分类,存在混装、乱放现象。
3 清洁工在收集、运送、处理医疗垃圾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医疗垃圾具有传染性。基层清洁工在收集、运送、贮存、处理医疗垃圾的每个环节都有受污染的机会,如不重视和搞好个人防护,都会造成细菌的传播和医院感染,给其身体造成伤害。为此,提高个人防范意识,加强个人防护,是杜绝清洁工医院感染的重要举措。
3.1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清洁工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力度 鉴于基层医院清洁工学历低、控感知识匮乏,医院控感科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加强对清洁工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卫生法规的学习和培训,使之掌握医疗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性及医疗垃圾处置相关知识,严格按照医疗垃圾处置流程做好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处理等工作,以避免和减少在医疗垃圾处理中的职业暴露,确保自身健康安全。
3.2加强个人防护 清洁工在对医疗垃圾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理等各环节必须穿长袖工作服和着长统胶鞋、带工作帽、口罩及厚长胶手套等防护用品,每次作业结束后,及时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3min。防护用品有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3.3做好垃圾分类、暂存处理工作 医院垃圾分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盛装,医疗垃圾(感染性废弃物)用黄色专用塑料袋盛装。杜绝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污物袋应坚韧耐用,首选可降解的塑料袋。收集好的医疗垃圾应先消毒封口后贴上感染性废物标识集中放入专用密闭容器运送,存放在专用的暂时密封贮存室的专用密封桶中,标明标志并加锁,以防止医疗垃圾的流失、泄漏和扩散。暂时贮存室由专人每天上、下午使用0.2%~0.5%过氧乙酸或15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墙壁或拖地消毒1次。生活垃圾按《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执行。
3.4加强检查,防止感染 清洁工在收集和运送医疗垃圾过程中,应注意检查盛医疗垃圾的包装袋、贮存容器是否有渗漏,以防止职业暴露。对放置医疗垃圾的贮存容器、运送工具要定期消毒和清洁,以防被污染和感染。
3.5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鉴于清洁工从事的是高危作业,每年应组织清洁工体检2次,必要时进行免疫接种,以防止其健康损害。
参考文献:
[1]郑爱英,杨伟,黄泽泓.实施ISO14001标准规范一次性医疗废弃物的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01.
篇4
关键词奥美拉唑急性胰腺炎腹痛大便隐血血淀粉酸
中图分类号:R5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533(2007)08-0374-03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上腹痛是常见的症状,也是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是否好转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胰腺炎的疗效观察。笔者在禁食、补液、吸氧、抑酶(用于重症)、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及早应用抑酸剂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对此作一报道。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间,因急性上腹痛就诊,依据2003年12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胰腺疾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的住院患者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23~78岁,中位年龄52岁;胆源性42例,酒精性10例,暴饮暴食等其它原因6例。患者入院48 h按Ranson标准判断病情,轻症37例,重症21例。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诱因、病情轻重程度,经χ2检验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治疗组接受奥美拉唑注射液(阿斯利康制药无锡有限公司生产)40 mg+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法莫替丁注射液(上海信谊药业公司生产)20 mg+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为7 d。
两组均给予禁食、吸氧、补液、抑酶、抗感染以及纠正酸中毒和微循环障碍等处理。
1.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3 d内腹部体征消失,血淀粉酶正常,按Rason标准评分各项指标均正常。有效:7 d内腹部体征消失,血淀粉酶正常,按Rason标准各项指标大致正常。无效:7 d内腹部体征仍未消失,血淀粉酶持续升高,按Rason标准各项指标3项以上未达标;甚至死亡。
1.4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主要观察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大便隐血试验,胃镜检查(轻症入院后3~5 d,重症入院后7~10 d)结果,平均住院日。
1.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率为51.7%,对照组为3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为89.6%,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存在显著差异(P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轻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2.2临床转归
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
3讨论
急性胰腺炎合并胃黏膜损伤发生率高,可使腹痛迁延或加重,甚至使胰腺炎病情加重。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不同诱因的急性胰腺炎,胃黏膜损伤发生率却相仿,可能的机制如下: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组胺、溶血卵磷脂、胰蛋白酶等物质,其中组胺与溶血卵磷脂可直接损害胃黏膜;高浓度的胰蛋白酶引起血液高凝,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防御机制减弱[1]。同时,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神经内分泌调节发生紊乱,迷走神经张力升高,胃酸分泌增加,胃泌素分泌增多;急性胰腺炎多伴有胃肠麻痹,治疗中处于禁食状态,胃肠蠕动减弱,反馈性引起胃泌素释放增多;炎症刺激或损伤胰岛中的D细胞也可能使胃泌素的释放升高[2],从而进一步刺激胃酸高分泌引起胃黏膜损伤,并增加胰液的外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不仅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而间接抑制胰腺分泌,而且可以防止急性胰腺炎时并发的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发展,缩短急性胰腺炎的疗程,提高临床治愈率。
奥美拉唑作为质子泵抑制剂的代表,是一种主要作用于壁细胞分泌小管顶部的H+-K+-ATP酶抑制剂,它可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使壁细胞内的H+不能排泌,几乎可以完全抑制基础状态和各种刺激后的胃酸分泌。
笔者观察到,奥美拉唑控制上腹痛快,并发症少,缩短住院天数,尚可有效控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住院治疗总费用。
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治愈(或好转)出院后,是否需长程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玉兰,张国艳,张会利,等.急性胰腺炎合并胃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1998,18(6):379-380.
篇5
[关键词] 依达拉奉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743.32;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1-141-02
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应用依达拉奉治疗5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并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6~80岁,平均(66.2±9.6)岁;合并高血压28例,合并糖尿病17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2~80岁,平均(64.7±11.1)岁;合并高血压26例,合并糖尿病18例。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CT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2次/d,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50mL加入胞二磷胆碱注射液1g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两组均应用常规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脱水等治疗;合并症使用相应药物治疗。
1.3 疗效评定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用药前后各记录1次,然后进行评估。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神清语利,能独立行走,患肢肌力恢复到4~5级;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主要体征显著恢复,患肢肌力提高2级以上;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或增加7%以内,主要体征无显著改善;⑤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18%以上;⑥死亡。其中基本痊愈加显著进步为显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采用四格表χ2检验统计,以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计数资料为治疗显效阳性数值,以进步、无变化、恶化、死亡计数资料为治疗无效数值,将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情况见表1,治疗组显效率72%,明显优于对照组38%(χ2=11.68,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直接影响预后。脑梗死的形成是因局部脑动脉供血中断、不足导致相应组织急性缺血、缺氧、坏死,梗死灶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区,随着血供的恢复,其功能可以改善,如不能及时灌流或脑保护治疗,则可使梗死灶周围仍存活的半暗带神经元死亡,加重神经功能缺损[3]。缺血半暗带和再灌注损伤概念的提出,更新了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观念[4]。
依达拉奉是目前临床上唯一使用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是有效的脑神经保护剂,可以清除体内活性氧分子及具有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在大鼠脑缺血模型中,依达拉奉能够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延缓神经元死亡,减轻神经功能障碍[5]。
同时,多项研究表明,在脑缺血动物模型以及脑卒中患者的脑缺血灶周围,存在保持部分能量代谢的低血流灌注区域,即缺血半暗带,神经保护药物可以到达该区域并阻止脑梗死进展。
本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很好的疗效,治疗组显效率72%,对照组3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认为依达拉奉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好的有效药物,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6):379-380.
[2] 陈清棠.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 Warlow CP,Dennis MS,Van Gijn J,et al. Stroke-A practical guide to management[M]. Black-Welln Science Ltd,1996:385-401.
[4] 王维治. 神经病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5-140.
[5] Shichinohe H,Kuroda S,Yasuda H,et 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MCI-186) in mice permanent focal brain ischemia[J]. Brain Res,2004,1029(2):200-206.
篇6
【关键词】依达拉奉;疏血通;脑梗死
脑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急性期的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急性期的神经保护治疗,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阻止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损伤,防止神经元死亡,进一步促进患者功能康复是早期治疗的关键。本文选用依达拉奉与疏血通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观察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6年12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扫描确诊,均于脑梗死发病后48 h内就诊,无意识障碍;无严重心、肺、肝、肾或代谢性疾病史;血压不低于90/60 mm Hg。,随机分为3组:必存(依达拉奉)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45.4~71.2岁;平均(58.2±7.3)岁; 疏血通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45.9~68.6岁,平均(58.4±9.6)岁; 疏血通与必存联合治疗组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46.9~70.1岁,平均(60.4±9.1)岁。3组间年龄、性别、梗死面积、既往史、病情严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确诊后,立即开始治疗:必存(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2次/d;疏血通治疗组,疏血通6 ml+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疏血通与必存联合治疗组,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2次/d,疏血通6 ml+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疗程均为14 d。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必要时允许合并应用甘露醇。
1.3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中国卒中量表(CSS)[2],随时记录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以治疗前及第14天CSS改变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效果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定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可恢复工作和操持家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7%以内或增加。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临床疗效差异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3组疗效比较,必存(依达拉奉)组总有效率为88.4%,疏血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疏血通与必存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3%,联合组与必存组,疏血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自由基是造成缺血半暗带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急性脑梗死时治疗的关键是挽救半暗带[3]、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能系统用于临床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只有依达拉奉一种。大鼠缺血模型实验证实它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作为一种新型神经保护剂,能清除缺血周边和缺血再通部位产生的大量OH-,切断连锁反应,减轻脑水肿[4]。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和出血时间,因此能够与抗血栓药物联合应用。
疏血通注射液是用动物中药精制而成的复方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是地龙、水蛭,药理研究表明,疏血通注射液具有:①降低血小板、红细胞的聚集性及血液黏滞性,加快血流速度;②降低血中纤维蛋白质、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含量;③降低红细胞沉降率,消除血管内类脂质和纤维蛋白的沉积,具有促进溶栓、使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等状况得以改善的作用;④脑细胞保护作用,可以提高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内的SOD含量,对抗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并通过此途径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损伤发挥保护作用。疏血通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公认。
据此,本研究应用依达拉奉与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试图从不同的途径挽救半暗带细胞。结果证实依达拉奉与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明显好于该两药的单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42(6):60-61.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42(6):62-64.
篇7
依达拉奉注射液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氧化损伤。用于治疗脑梗死,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和功能障碍,为探讨其对脑动脉硬化伴有高脂血症、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所致急性脑梗死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疾病,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满意,对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社会负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并排除脑外伤、脑瘤、脑动脉炎、脊椎、腰椎疾病、血液病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疾病。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62±11岁;病程12±5日,发病至就诊时间2~12小时,在有脑动脉硬化伴有高脂血症18例患者中,25%患者病前有曾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可有某些未加注意的前驱症状,如头晕、头痛等,常在安静时休息时或夜晚睡眠时发病,通常意识清楚,少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言语欠流畅,流涎,无肢体功能障碍,生命体征一般无明显改善。头颅CT提示点状腔隙性脑梗死或正常。在高血压病、冠心病或糖尿病,20例患者中,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功能障碍,瘫痪侧面部麻木,失语、口角歪斜,流涎,伴有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心前区痛,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心电图提示左室高电压伴有ST-T改变。血糖7.8~12mmol/L,头颅CT提示多发性脑梗死。
治疗方法:接诊诊断明确后,严密监测察生命体征。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稀释于氯化钠注射液100~250ml静滴,于30分钟内滴毕,14天1疗程,尽可能在发病24小时内开始用药。肝素钠注射液50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三七皂苷类药物血塞通粉针剂400mg加入5%葡萄糖液静滴,血压偏高者适当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肠溶阿司匹林0.1g,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给予维生素B1、B12注射液肌肉注射,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无1例并发症。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治疗24小时后,肢体功能障碍明显改善;②有效:治疗48小时后肢体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结 果
第1天输液后,显效22例(58%),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明显,肢体偏瘫、失语、流涎、头晕、头痛等症状减轻、心跳平稳、心前区疼痛症状改善,血压开始恢复正常,伴有肢体偏瘫者第2天可以扶拐行走。有效16例(42%),在第2天输液后症状也可以改善。第1个疗程结束后32例患者症状全部减轻,其余6例还有肢体无力及口角歪斜,通过针灸、按摩患肢15天后在行第2个疗程,结果38例患者疗效显著。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急骤、病死率高。防止血栓形成及将已形成的血栓溶解是临床治疗的目标。脑梗死是供应脑部的颅内外动脉在其血管壁原有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当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壁纤维增生,管壁增厚,动脉变硬弯曲,内膜损伤后,胆固醇沉积于内膜下层,血小板及血液中其他有形成分、纤维素等易附着于受损的粗糙内膜上,形成血栓。高血压动脉硬化表现为小血管内膜增厚,纤维性玻璃样变性,造成小动脉硬化,血管闭塞后其所供应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
依达拉奉注射液是一种脑保护剂,临床研究提示N-乙酰门冬氨酸(NAA)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死发病初期含量急剧减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注射,可抑制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使发病后第28天脑中NAA含量较甘油对照组明显升高。临床前研究提示,大鼠在缺血/缺血再灌注后静脉给予依达拉奉,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型神经元死亡。机理研究提示,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强效的小分子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可清除脑自由基,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分子及脑内具有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改善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减轻脑水肿,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核氧化损伤。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阻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基于以上原理,在活血化瘀、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整血压、降糖、营养神经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迅速的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障碍。
篇8
【关键词】 依达拉奉;丁苯酞;脑梗死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02
急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 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 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日趋升高, 且由于病因复杂病样, 常规治疗疗效差。现将本院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60例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60例于本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男30例, 女3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实验组年龄40~70岁, 平均年龄(60.2±6.8)岁, 对照组年龄42~73岁, 平均年龄(61.2±6.0)岁, 均经头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且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改善脑循环、脑代谢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联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 疗程为5 d。将30 mg依达拉奉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 静脉滴注, 每日早晚各1次。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丁苯酞口服治疗, 0.2 g, 3次/d。用药期间于实验室监测患者肝功、肾功、凝血功能指标。
1. 3 疗效观察[3] 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情况, 观察比较两组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后, 实验组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后, 实验组的Barthel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疗效比较 实验组有效28例, 无效2 例, 有效率93.33 %;对照组有效24例, 无效6例, 有效率80.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是由于动脉血管硬p血小板功能异常p血流动力学改变p血栓形成p高血压等多种原因导致的[4]。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部分急性脑梗死数小时或数天内病情变化快, 进展迅速, 病情危重, 从速控制病情进展, 缓解症状, 改善预后是神经内科临床工作长期关注的热点。其临床治疗多采取溶栓、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及神经保护等。
依达拉奉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强效抗氧化剂和羟自由基清除剂, 可以清除大脑内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 还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抑制迟发神经细胞死亡, 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 减轻神经功能障碍, 保护并改善脑细胞功能[5, 6]。依达拉奉对于减少脑梗死瀑布级联反应起着积极作用。
丁苯酞为治疗脑缺血的国家一类新药, 具有双重作用机制, 一方面重构微循环, 增加缺血区灌注[7];另一方面丁苯酞通过保护线粒体形态及功能, 抑制细胞内钙超载p自由基产生p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表达等机制而发挥作用, 减少神经细胞死亡[8]。
本研究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实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 说明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好且安全性佳, 对于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显超, 石丽娜, 荣根满.等.溶栓疗法和克林澳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4):139-141.
[2] 王新继.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82-383.
[3]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0-380.
[4] 陈宗羡.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3, 28(5):752-755.
[5] 李晓红, 郑玉敏, 万里姝.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4, 29(6):639-643.
[6] 韦廷求.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药物评价研究, 2012, 35(2):124-125.
[7] 李其富, 孔双艳, 德吉曲宗, 等.丁基苯酞对大鼠局灶缺血性脑组织VEGF及bFGF表达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39(1):84-88.
篇9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疗效观察
我院自2005年12月以来,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按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入选病例均在发病48小时以内,全部经头颅CT证实无出血性卒中的急性脑梗死病例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42~78岁,平均61.2岁;对照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45~8l岁,平均63.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及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
方法 对照组给予巴曲酶针、血塞通针、胞二磷胆碱针、肠溶阿司匹林片,并根据病情给予降颅压、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共用14天。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按神经功能缺失积分值的减少进行评定。基本痊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恶化:功能缺失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
全部病例在治疗14天后进行评分,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实验室检查 常规进行血、尿分析,凝血四项,血糖,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检查。
结果
临床疗效 治疗14天后,治疗组总显效率达70%,对照组总显效率达50%,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不良反应 治疗组1例在使用中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出现尿素氮升高,给予对症治疗后均降至正常(未停止依达拉奉治疗),提示在使用依达拉奉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肝、肾功能。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血黏度增加、血流缓慢、血小板增多、血管内皮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梗死急性期,脑组织处于缺血状态,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过量的自由基使神经细胞膜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破坏细胞膜结构,加重脑组织损伤及脑水肿。因此清除自由基是减轻脑缺血损伤及脑水肿的重要措施。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9~76岁,平均61.2岁。病程6~72 h,其中颈内动脉系统梗死5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9例;伴有高血压病36例,糖尿病11例,血脂异常19例。本组病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检查证实诊断,排除脑出血,且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全身严重并发症,无全身出血倾向。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方法(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静脉滴注复方丹参和胞二磷胆碱等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商品名易达生)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共14 d。
1.3 疗效评价 根据14 d疗程结束时临床功能缺损评分增减评价疗效,患者均以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⑥死亡。
2 结果
本组治疗14 d疗程结束时,基本痊愈7例,显著进步26例,进步17例,无变化10例,无死亡病例,显效率为55%(基本痊愈7例+显著进步26例/60例),总有效率为83.3%(基本痊愈7例+显著进步26例+进步17例/60例)。
不良反应:本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各检测1次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出血情况,余无异常发现。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中枢神经细胞的损害、坏死与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加强有关,多数研究认为自由基在脑缺血缺氧损伤特别是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缺血再灌注时,一氧化氮合酶催化产生过量的一氧化氮,通过介导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离子超载、氧化应激影响线粒体功能,脂质过氧化、膜功能损害及F53、Bcl-2基因表达,最终导致炎症、细胞凋亡[3,4],因此,清除自由基、挽救半暗带是脑梗死治疗成功的关键。药效学研究及动物试验证实[5]: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水肿,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60例发病在72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显效率为55%,总有效率为83.3%,说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明显的疗效,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临床研究还发现,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出血时间,所以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虽然依达拉奉不良反应是肝肾功能损害,但只要定时监测肝肾功能,及时对症处理,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临床上应用是安全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非常有益,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Kuschinsky W,Giillardon E.Apoptosis and cerebral ischemia.Cerebrovasc Dis,2000,10(3):165-169.
[2] EdaravoneAcuteInfarctionStudyGroup.Effect of a novel free 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 (MCI-186),on acute brain infarction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 study at multicenters.CerebrovascDis,2003,15(3):222-229.
[3] Sun Y,Jin K,Child JT,et al.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ischemia-induced neurogenesis.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5,25:485-492.
- 上一篇:定点医疗机构
- 下一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