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改革
1.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生源差距大。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很多,生源基础良莠不齐,音乐素质和嗓音条件都比不了声乐专业学生,那么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就不能采取专业院校“一对一”这种单一的上课模式,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必须以集体课教学为主。但是以往的声乐集体课难以照顾到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个别差异,久而久之,除了少数悟性较好的学生学有所成外,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1.2 不注重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是幼儿教育工作,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内容脱离幼教实际,教学效果不佳。由于音乐教师长期缺乏与幼儿园的直接交流,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关注不多,致使多年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仍然与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相类似,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幼教实际。再者,学生由于接触的幼儿歌曲较少,对于幼儿歌曲的发声概念十分懵懂,到了幼儿园,在校所学的声乐技巧基本用不上,她们甚至错误地认为幼儿歌曲演唱就是用白声、真声去范唱。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教育专业,作为一种职业定向的专业教育,应该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其声乐教育应与音乐专业相区别,让学生早接触、多实践具有本专业特点的课程。
1.3 声乐教材严重缺乏。目前学前专业声乐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规范,很多学校靠上课的教师来自选歌曲教学,严重制约着上课效果。所以,根据学前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心理、生理等特点,选择古今中外思想性较强、艺术性较高、训练价值较大的艺术歌曲和优秀民歌做教材显得更加重要,同时要不断更新教材,补充和选用反映时代精神和现代生活的新作品。这些作品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精神人格得到陶冶,思想品格得到升华,从而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审美能力。
2.不断创新学前声乐课堂教学的方法
声乐课堂教学创新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完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前教育专业未来职业的特点,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2.1 游戏教学法。
玩是学生的天性,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交流方式。我们不妨把音乐知识编成游戏的方式,和学生在玩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欣赏乐曲《动物狂欢节》,可用设疑的方法导入,先由学生猜出哪种乐器表现的是哪种动物,推动学生去探索那段乐曲所描绘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在学习音乐节奏知识时,可以采取小组接力模仿节奏的游戏推出新知,由小组的第一个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后,在传递给后面的学生,一直向下传,直到小组的最后一名学生把这个节奏写到黑板上,由第一个同学评价,教师再给出答案。这个游戏很有趣,调动了每个学生都在注意那个对的节奏,强化了学生对正确知识的注意,学生在玩中学会了要学的知识。在训练节奏时,可以训练学生嘴念节奏、手打节拍、脚打强拍或手打弱拍等“玩”法;还可以把节奏编成总谱式的合作游戏,学生分成小组,有打节拍的、有打节奏的、有唱谱的、有加打击乐的等,一起合作;也可继续发展为加入打击乐、钢琴等乐器来“玩”。这种利用猜谜、游戏、打击乐、钢琴伴奏等手段以“玩”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通过手、眼、脑并用,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乐感与审美,发展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2 情感体验法。
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中的高层需求法,是知识互动中的另一种高级形式。
要达到真切的情感体验,教学就必须设计丰富的内容,采用多种手段,创造多彩多姿的情境,例如: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歌唱水准,教学内容可以从幼儿歌曲着手,如:《小乌鸦爱妈妈》、《摇篮》、《大鞋与小鞋》等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歌曲进行歌唱训练。这些歌曲短小、精练,音域也不宽,对刚学歌唱的同学来说容易接受,从中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还可以增加一些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和艺术实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预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我展示、相互评价、挑战自我。在活动中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满足,师生可以根据歌唱作品的内容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2.3 互动交流法。
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是实现良好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寻找他们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对条件差的学生以鼓励为主不嫌弃,并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每班只有2到7名男生,在上课时他们总是低着头坐在课堂的最后面,为了消除他们不平等的心理压力,我将他们调整到自己的身边,上课时总是给他们送去鼓励的眼神,在教学的内容上也选择了适合男女声演唱的歌曲,在课堂个别抽查的过程中,选择适合的调让他们演唱。对五音不全,连张口的勇气都没有的学生,教师不是用眼神去斥责学生,用动作去制止学生,而是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让他们知道害怕就是自己的敌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调整好心态,每个人的学习都是从不会开始的,只要努力就会获得好成绩,就能获得美好的歌唱。
在课堂提问的环节里,让学生知道提问、抽查不是为了让他们出丑,而是针对每位同学对知识理解的程度进行教学反馈或把他们存在的不同问题和错误进行纠正。以点带面使没机会被问到的同学也能进行自我更正。
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用表扬、赞许的语言,哪怕是一个眼神和会心的微笑,也会让他们对教师产生真正的信任,以便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消除过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低年级学生的声乐基础训练过程由于声乐理论比较抽象,技术性又很强,初级练声曲也比较单调,又要不断反复地练习,因此就需要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的、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师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创新音乐课堂教学的空间是无限的,只要教师积极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就会不断地创造出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玩中学、学中玩,快乐地教和快乐地学,顺利地实现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
一名优秀的学前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方面,不应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上课时不能仅仅是复制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用适当的方法来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不断创新。所以,就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而言,注意培养和开拓学生在幼儿声乐教学方面的创新素质,必须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去努力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海波.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及整合[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1期.
篇2
[关键词]中专院校;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教学策略
声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基础学科,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中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中专院校,学生的能力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学前教育的学生必须要学好声乐知识。教师通过特殊的培养计划,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完善的声乐学习系统,使得他们符合职业的要求,从而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
一、声乐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中专院校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而声乐知识又是学前教育专业必需用到的科目,这也是他们未来从事幼儿教育需要教学的重点内容。幼儿对于声乐的认知浅显,需要专业的声乐教师进行引导和开发,而这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声乐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声乐功底,学好声乐技巧,学生只有声乐水平高,自身能力强,才可以成长为专业性能高的综合性人才。所以说,声乐教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二、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优质发展
1.有针对性解决学生水平差异化问题
中专学校往往都是成绩一般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尤其对于声乐知识的学习更是会产生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为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课前培训,让每一位学前教育的学生都可以掌握扎实的声乐基础,培养他们对于声乐的兴趣,进而运用兴趣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使得他们的声乐水平逐渐提高。
2.创设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声乐课堂的气氛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一改往日死板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塑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声乐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积极的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疑惑。声乐课本身就是艺术课程,它不局限于人群,不苛求学生的能力,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投入到声乐知识学习中。运用气氛调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学生可以更加热爱声乐,喜欢学习声乐。
3.由浅入深的开展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在课堂中,教师要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不能忽简忽难。同时,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不能放弃学习声乐,在一个阶段学习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整合,运用表演的方式,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成果演示,教师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制订下一步的教学计划,运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声乐知识更为牢固,能力逐步增强。
三、紧抓学前教育宗旨、落实学生学习要点
1.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多数是幼师,他们接触的人群都是幼儿,这就固定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幼儿学习为主的知识,让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对幼儿学习声乐的各类要求了如指掌。同时,也可以通过知识的具体学习,更好的掌握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得他们毕业后可以更轻松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2.实施符合幼儿成长的教学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别实行集体声乐教学和小组声乐教学。在集体课中,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基本的唱、听、发音等基础知识,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具备基本的声乐表演能力。而在小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学生的整体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取长补短,优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借助于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获取声乐技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
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带动学生能力实践
中专学生的能力决定他们毕业后的工作水平,所以,培养具备优秀声乐能力的学生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讲理论,不讲实践,要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经常实践,学会运用声乐知识来表演不同类型的曲目,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修正自己的错误,使得他们的声乐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声乐能力培养,即让学生的声乐成为一种优势,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为幼儿的声乐教育提供一份安稳的保障。综上所述,在中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服务对象。学前教育往往面对的都是幼儿,所以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制定符合幼儿学习的声乐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基本功。学生只有基础能力强,才能胜任毕业后的工作,才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幼儿教育中,使得中专学生开启更好的人生规划。
[参考文献]
[1]曾杰.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
在任何种类的学习过程中,启蒙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在幼儿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启蒙教育尤为重要。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幼儿学习舞蹈时就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日后也极易中断甚至放弃舞蹈学习。因此,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培养幼儿的舞蹈教学能力,最后能够达到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使幼儿舞蹈学习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全方位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一终极教学目标。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现状
大部分学校越来越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方面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因为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以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舞蹈能力为教学的重点,忽视实践教学等种种因素,导致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方面的能力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
我国现阶段学前专业学生自身的舞蹈修养和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在学生教学能力上仍处于低能状态,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屡屡碰壁,无法达到当初既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这也反映出目前学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上不清晰、不明确。因此,各高校应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真正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指导,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中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能够达到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使幼儿舞蹈学习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全方位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的最终教学目的。所以各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注重对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帮助学生在掌握舞蹈技能的同时,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方面的教育能力。培养出既通晓专业技能知识,又懂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努力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机会。
(二)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在漫无边际的舞蹈世界里,对节奏和音乐的把握是舞蹈学习的重中之重。没有节奏的舞蹈不能称之为舞蹈。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告诉幼儿哪个地方该加强力度,哪个地方该收敛力度,这样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就是要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解放幼儿的天性,回归本真自然。例如,指导学生在幼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幼儿的形体和身体协调方面,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模仿不同动物的状态来帮助幼儿进行舞蹈学习。比如让幼儿模仿鸟儿飞翔的状态、模仿老黄牛喝水的动作等等。在舞蹈的同时用拍手来打拍子掌握节奏,根据具体动作的力度来区分舞蹈中的强弱,让幼儿彻底动起来,边玩边学,不仅让幼儿能够联系舞蹈的基本功,同时还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提升幼儿的律动感和节奏感。通过这种趣味性极强的教学方法来最大化地调动幼儿学习舞蹈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幼儿从原来被动接受枯燥的舞蹈知识到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使幼儿舞蹈教学目的得以顺利实现。
(三)完善和改进评估措施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需要对幼儿进行评估和总结。每堂课结束时要对幼儿的表现和学习能力进行总结,对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对稍稍落后的幼儿及时进行鼓励。最后可以通过汇报演出的方式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幼儿舞蹈的学习水平进行检验与考查。
总之,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下,幼儿舞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停滞不前,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舞蹈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幼儿的舞蹈教育对人类舞蹈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事实证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并使用充满活力与自由、开放与包容的舞蹈教学法可以为幼儿舞蹈的学习添油助力。所以,广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加强对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且积极进行各种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 职业情感 职业知识 职业技能
职业能力是幼儿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也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以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为前提,以学生对工作环境的熟悉为基础,以教学实践为根本路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教学技能的训练,还包括教学情感的培育;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学场景的把握;不仅要求书面考试的成绩,更要求教学实践的检验。
1.职业情感培养
相关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来自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培育职业情感、加强职业认同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职业情感的培养受制于多个影响因素,一是职业本身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与学生的个性相关,比如有的学生就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玩耍,而有的学生觉得和孩子在一起不舒服。这是一种本源性的影响因素,对学生在学校能否踏实地学习本专业知识,走上岗位后能否主动追求教学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二是行业地位。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行业声望和行业报酬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从业选择。幼儿教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被认为是“看孩子”的工作,没有科学性和专业性可言,而且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的工资报酬偏低,这些不利的外部因素也阻挡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这一行业的认同与选择。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学校首先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安排轻松愉快的“交朋友活动”,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学前教育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情感,领略职业精神。所谓“交朋友”活动就是让学生与校内实训中心的学院附属幼儿园小朋友结对子开展活动,每周有一个半天的固定时段,学生与结对子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学院或附近社区开展各种活动,从最初的自由交谈、讲故事到协助基地园教师开展各种大型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孩子的爱心,进而提升其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应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形势转变和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的机会,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宣讲会。总之,情感的激发和专业的认同是促进学生职业情感发展的基础,做好这两项工作,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职业知识学习
见习活动虽然不是直接尝试各种学前教育工作,但是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和熟悉学前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和对其专业理论的理解,同时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评价、反思等教育技能,为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
学生的见习活动需要学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应由双方教师共同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实训项目,并努力涉及儿童行为表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观察、记录与评价等方方面面。在每次学生下园后,还应以教育现场观察与研讨、案例讨论、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教育笔记等形式收取反馈信息,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和小结,并将学生下园见习作业的成绩作为专业课程成绩总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提高学生见习的实效性。模拟仿真教学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宜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各个年级的专业学习过程,由双师型教师指导进行,一般应采用小组教学形式,既有模拟仿真教学活动,又有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场点评。应用模拟仿真教学,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使学生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3.职业技能实践
要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按培养方案所确定的最终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目标,仅有职业情感培养和职业知识的学习显然还不够。当前,普通职业教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后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实训与顶岗实习。
3.1 小组项目式实训。
这种模式主要通过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以项目小组为实训的基本单位,针对专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或实际工作中的典型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整个过程在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由项目小组学生协作完成。该模式立足于幼儿园实地操作,具有研究性、真实性、针对性、灵活性、规范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首先,小组项目式实训采用的是小组工作坊的形式,基本上是三个人一组,学生的组合尽量考虑特长优势互补和能力的强弱搭配,形成学生水平的阶梯式分布,即能对学生实训起到一个自然的激励和互助作用,又能有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其次,小组项目式实训面对的是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和典型的工作任务。在实训项目实施前,每个学生要交出自己的计划或方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分析、选择最好的计划,其负责人作为小组项目主管,综合并领导实施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依据现实的职业情景进行富有教育智慧的反思调整与推进。
3.2 坚持多岗实习。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上岗即到位、多岗位速迁移、发展有潜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学校应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实习,特别是顶岗实习中只安排幼儿园教师这一单一岗位的实习模式,而要求学生在全程化、阶梯式、零距离接轨的职业能力训练活动中,在做强幼儿园教师岗位实习的原则下,拓展保育员、育婴师、0~3 岁儿童早期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各种培训机构的儿童美术、语言、舞蹈以及学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实训。这种以幼儿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专业群多岗位的实训活动,能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的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3, (11).
[2] 何立立,关金.沈阳市优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调查.辽宁教育研究,2003,(10).
篇5
一、发扬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如解答“少先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马上给予否决,并说这位同学“瞎想”。此时,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这时,我让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任务10棵,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之后,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迁移
迁移是已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学中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例,探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三、倡导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仿照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办法,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面积公式。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意见,认为这样做费劲麻烦,并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顶点,将梯形转化成分别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为底、以梯形的高为高的两个三角形,运用已有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迅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对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四、培养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数、除法进行比较分析,理解相互间的联系,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完成填空题:3÷( )=( )∶( )=9∶( ),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有什么样的性质?从而创设一种呼之欲出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比较丰富的表象,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比的基本性质概念。
五、激励质疑
篇6
新课程改革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具体化要求.新时期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在学科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整体提升,中学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当前中学物理教师要探索和总结、反思,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进行物理学科教学,促进现阶段中学生物理学习与应用综合水平的提升.
一、探索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
中学物理教学的科学方法教育涵盖多个方面.首先:包括中学各阶段物理教材中所要讲授的基本物理内容的科学规划,主要指教师将中学各阶段物理教材中所要向学生传授的物理学科、常识内容进行科学化规划、分析、整合,形成完整的框架进行物理教学;其次:教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内容进行理论化构思,使有密切关联或相互推进、承上启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运用科学的联系,培养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联结知识点的能力和总结概念相关性的能力;最后,主要包括教师对所传授的物理学科内容进行课后的系统、科学化总结与对应辅导相结合,对有问题的中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且系统化解答,同时抓准时机,提出新的创造性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化的物理思维进行思考,培养中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中开拓思维和创造与应用能力思维水平的提升.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1.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有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科学地物理教学可以将复杂且多样的物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整合好的物理知识通过理解和记忆传输到大脑中,形成固定的物理常识结构、框架,当教师提及某方面物理知识时学生的头脑中会很容易的浮现出与之相关的物理定理或常识,并以框架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讲授“摩擦力”这一物理概念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概念讲授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建立“摩擦力”的结构,包括:静摩擦和动摩擦,动摩擦还可以分为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同时也可以由摩擦力引申出重力、支持力、压力等多方面“力”的概念,这样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中学物理教学可以有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间的结构、框架,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更便捷、更系统地掌握相应知识.
2.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物理思维
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物理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实际化,并在概念转换的过程中培养中学生形成物理思维,培养其养成运用物理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中学教师教学中将物理抽象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物理概念中蕴含的生活现象,并在操作演示中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以所学物理现象为基础找寻生活中其他方面存在的与之类似的物理现象,同时运用物理思维思考解决物理现象中存在的物理定理和物理概念,最终实现运用科学教育方法进行中学物理教学,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促进中学生物理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应注意的原则
1.根据中学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进行逐步推进化的科学教育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教师要首先考虑到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了解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总体特点,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模式,将中学物理知识逐步讲授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消化、吸收过程.另外,中学物理教师还要对所在班级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与整合,确保所设计的物理学科教学规划符合班级各级别的学生,实现促进班级集体物理应用水平能力的提升.
2.根据中学物理教材内容,设计具体化、操作化的物理科学的教学模式
所谓具体化、操作化的物理科学化教学模式主要指:将中学生所要掌握的物理概念、物理定理运用实验式、具体操作演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亲眼观察、亲手实验、动手操作中了解、明白、记忆所要学习的物理概念,实现事半功倍的科学化物理教学效果.
3.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探索教材中存在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数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教学方法大多也是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应试教育使得一些文化基础差的职高生感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甚至厌学。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
1、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运用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代替抽象、枯燥的专业课本。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专业知识生动直观的显现在学生眼前。再加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问题讨论,使学生感到专业知识趣味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
农学专业基础课,如果不采用多媒体技术,只凭教师在黑板上讲解,那么,学生只能是机械的学习、记忆厚厚的书本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都不太好。教师若在备课的同时,广泛收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图片、音像,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出来,这样会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光凭教师的口语简说,而没有图像的话,学生是很难理解其每部分结构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出小麦、玉米、大豆、蓖麻、番茄种子的形态结构和剖面结构图,并让学生通过图例对比说明这些种子结构图的异同。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掌握种子的结构,而且也可很快区别出单子叶、双子叶、有胚乳、无胚乳种子的结构特征。另外,在学习《植物保护技术》这门课时,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和危害症状是实践性最强,最难理解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它也是植保课程的重点内容。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这部分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能找到书本中所有的病虫害标本,那么要想使抽象、繁杂的病虫害知识变得简单形象化,教师只能通过网络搜集病、虫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及其危害症状的图片,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出来。这样才会使学生容易理解、区别和记忆。
另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课件的形式直观地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要求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清晰的教学思路,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同时可以节省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将宝贵的课堂时间利用起来。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日益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日益深入,现代化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那就是教学目标和重心的迁移,即从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存储转向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分流问题已不是以前单纯的高考升学了,更多的是直接就业,还有部分学生直接升办院校就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重点应逐渐向技能操作方面偏移,必要时可分高考班和就业班分别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说明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理论结合实践可以给学生明确的指出学习目的,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理论知识并能达到活学活用,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如在学习植株调整的方法及效果时,教师若只是在教室里讲解,如果学生没有亲手操作过是很难理解、记忆和运用的。这时教师如果结合实践,将学生带到种植番茄的园内,边示范操作边讲解技术要领。而后让每位学生都亲手操作10株,并在其旁边留下对照,并做好标记,一段时间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到实地去观察自己亲手修剪过的植株长相和未经修剪的植株长相的区别,然后,教师再回到课堂归纳总结植株调整的原理方法和效果。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掌握也能准确地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对不规范的操作加以纠正,对熟练掌握技巧的学生给以奖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共同学习进步。另外,在讲解氮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给同一品种的4盆植物,用相同的施肥方法,施以不同浓度的同一氮肥品种,并做3次重复,然后在一周后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学生就会发现不施、少施、多施和适量施肥对植物的影响不同。从而归纳总结出氮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多数的教学方法中,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尤其是教围绕学来进行这一点更被忽视。对学生的学法重视不够一是不合乎现代教学方法变革的趋向,二是学生的能力发挥不够,教学质量与效果就不能充分提高。现代教育中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就是将教与学相结合,而且是教法要围绕学法进行,最终达到不教,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趋向是由现代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变革和发展所决定的,光靠教师的教,知识和技术是教不过来的,教师不能教学生一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完全是靠自己学会学习,来适应科技的变化。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法中,应将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在学习小麦栽培技术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小麦的栽培技术有那些环节?”让学生联系实际分组进行讨论,并说出讨论结果,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作出具体的归纳总结。或者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给学生布置这个问题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思考,主动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交流,这些方法都可使学生学会自学,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 科学方法 教育 方式 原则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是近年来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与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然而如何将科学方法教育和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却有相当难度。这主要原因是我国物理教材的编选,教学内容的选配,都将物理知识的逻辑性放在首位,过分强调物理知识的完整性和广泛性,而对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各物理学家对此的研究过程却展示得不够,或采用软处理的方法将其隐含于知识之中。即使对物理学家的研究加以介绍,也是各采用了略去研究过程中大量的具有方法意义的内容,因而不利于学生从中体会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再加上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长期以来都比较重视纯知识教学,而较忽视科学方法的教育,或是认为只有知识教学才是实在的,科学方法教育只是一理想的口号,难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得到落实。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以求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同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物理科学方法的内容及其教育功能
所谓物理科学方法,指的是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如观察和试验方法、归纳和演绎方法、科学抽象和理想化方法、比较和类比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数学方法以及科学假设方法等。这些方法大多隐含在物理知识之中,比如在力学和电学中经常使用的是比较和类比方法;在热学中经常使用的是归纳和演绎方法;在原子物理学中经常使用的是科学假设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手段。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应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具体的物理科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智力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采用探究教学模式,在创设一定教学情景的条件下,让学生通过实验或逻辑推理的方法,去发现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与规律;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或采用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中体会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或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既开拓了思路,又更深层地领会教材内容。又如,注重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变化的相关因素和可能的结果进行大胆的想象、猜想与验证,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物理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训练的科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观念、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等。重视和加强科学方法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体会、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还能在逐步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思想和观念。
二、物理教学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方式
对科学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比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难得多。因为物理教材中科学方法因素大多是隐含的,科学方法教育也大多是隐含的,所以科学方法教育必须于物理知识的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解题训练相结合,以知识传授与解题训练作为科学方法教育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1.寓科学方法教育与物理知识传授之中
从知识角度看,物理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动地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用方法论观点分析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究物理世界的过程,可知它们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从问题出发,都要检索已有的知识,都要用到观察实验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教学方法等;物理学家要根据理论或假设去解释或预言物理现象,学生需根据所学理论方法去解释物理现象或有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几乎相同,只是创造性和复杂性的程度不同而已。这就决定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必须寓与知识传授之中,两者应是密不可分的。
例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做指导性实验,探寻感应电流的形成条件,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关系,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并进一步加以实际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观察实验―归纳验证―具体运用 ”。教学中每一步骤由教师分步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归纳发现结果。这就是观察、实验方法与归纳、演绎方法在物理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再如,在“电场”教学中,将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类比,让学生接受电势能的概念;将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类比,让学生接受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同时从中学到类比方法。在“原子物理”的教学中,通过介绍原子模型的演变、发展,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假设―新实验―新假设”这样一种科学假说方法。诸如上述例子在物理学中非常多,只要我们潜心挖掘并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2 寓科学方法教育于物理解题训练之中
从学的方面说,学生是知识的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不仅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积极的努力才能做到,而且科学方法的掌握也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和体验才能达到,学生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才能逐步掌握物理的科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典型的科学方法,教师需要编写一些必须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的训练题。如我们知道“单摆”是一个理想模型,在学习这一节之后,可安排如下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双线摆;小球在半径很大的光滑半圆形凹槽的最低点两侧来回振动,单摆悬于光滑斜面上来回振动实例,让学生从中掌握类比与等效替代的方法。
再比如数学方法的运用。众所周知,数学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工具,数学语言是表达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最简洁、最深刻的语言;数学方法是进行物理分析、计算和推理的有效手段。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这是物理教学中应该着重加强训练的内容。请看下面的实例:
在原子反应堆中,用石墨作减速剂,使快中子减速。已知碳核的质量是中子的12倍。假设把中子与碳核的每次碰撞都看成是弹性正碰,而且认为碰撞前碳核是静止的。问至少经过多少次碰撞,中子的动能才小于10 E0。(lg12=1.114,lg11=1.1041)
解析:设中子和碳核的质量分别为M和m,碰撞前中子的速度为V。,碰撞后中子和碳核的速度分别为V和V ,根据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得:
(1)
解(1)(2)得V=- V。
先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E1 ,E2 ,。。。,E n 分别表示中子在第1次,第2次,。。。第n次碰撞后的动能。由数学归纳法可推得:
E 1= E0,E 2= E1 = E0,所以有En = E0。
再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因为En = E0已知,所以10 E = E??? 。?
即10 = 有,2n(lg13-lg11)=6,得n=41.1
所以需要42次碰撞,中子的动能才小于10 E 。
物理学中使用数学方法的例子很多,诸如极值方法、数列方法、微积分方法等这些方法使物理学解决实际问题更为方便、准确。
三、物理教学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主渠道。开展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留教育痕迹,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物理课堂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隐含性原则
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最好方式就是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导出,物理习题的讲解,物理实验的演示和观察,进行物理科学方法的渗透。在进行科学方法渗透时,要做到含而不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状态下接受物理科学方法的培养和熏陶。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教学中,结合牛顿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穿插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可以做到不留痕迹。苹果落地使牛顿产生一种灵感,他猜想地球和苹果之间有引力,是不是所有物体之间都有引力?牛顿利用了演绎推理的方法,把牛顿运动定律用于天体运动,用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和月球轨道上的加速度进行类比,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并把它推广到所有物体之间。牛顿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应用了假设、联想类比、推理演绎、合理外推等多种科学方法,牛顿的思维活动也包括了多种非逻辑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未感受到老师在给他们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却从听课中知道了科学方法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知道了科学方法对研究物理问题的潜在影响。
2.融合性原则
融合性就是把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结合在一起,将三者融为一体,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知识、方法和能力在学生生活中是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促进对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如在导出牛顿第二定律时就要用到控制变量法这一方法;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就要用到隔离法和正交分解法等典型的物理方法。当学生能自觉运用这些物理方法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时,也就是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是通过学习知识和方法等实践活动来培养的。知识越丰富,方法越多越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但要有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还要有科学方法教育目标,把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
2.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就是科学方法教育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学生的可接受程度,挖掘教材的方法教育因素,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渗透目标,不宜过难,要求过高。当教材内容确有进行科学方法渗透的必要才加以渗透,反对脱离教材内容而空谈方法教育。
由于物理科学方法是穿插和隐含在教材之中,有的内容是和科学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需要运用科学方法推导和归纳物理结论。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效果就非常明显;有的章节内容只是隐含一些物理方法,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对科学方法教育只要点到为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联系较少,就不必硬要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特别是脱离教材与内容空谈科学方法,只会使学生感到茫然,结果适得其反。
例如,在“原子核式模型”教学中,从 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经过猜测、假设、推理、演绎,最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用新的理论旧的学说,将人们对对原子核式模型的认识又深入一层。教材将方法和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了从实验事实出发,通过多种思维方法,建立正确的物理学说这一方法。又如,有关“功和功率”的计算用到的物理科学方法相对较少,就不必硬要和科学方法相联系。
四、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物理教学实施科学方法教育,除了明了物理科学方法的内涵、实施方法和遵循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提高对科学方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科学方法是隐含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知识之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被以单纯知识性为主的教育评价掩盖,而被物理教育工作者所忽视。这就要求我们能从物理教育对人的培养功能的高度来提高认识,物理知识的掌握诚然重要,但科学方法的掌握对人的成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同时从学校教育的目的来看,我们的学生将来未必也不能都成为物理学家,他们在学校所学的物理知识并不一定在他们的实际工作中有着直接的应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学校学习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会在记忆中逐渐“支离破碎”。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甚至可以认为掌握科学方法比单纯地记忆一些定态的物理知识更为重要。
2.要积极挖掘教材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素材
实施科学方法教育,不能脱离物理知识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准备过程中,注意挖掘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和发现的,是如何从困境中通过冥思苦想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历史过程。以物理知识为背景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我们的学生就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增进他们的智慧。
物理教材孕藏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如从力的合成到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等效思想;从伽利略的斜槽落球的理想实验到牛顿的“天地间力学规律”的统一;从奥斯特的“电生磁”到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猜想和探究;从原子结构的发现到量子力学的建立等等,无不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物理科学方法。尽管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并未占据很大的篇幅,但是,只要我们能从认识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备课时在考虑知识教学的同时,还挖掘知识背后的方法因素。那样科学方法教育就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点拨和渗透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举措
因为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内容,往往是以隐型的方式出现在教材中,即科学方法教育在目前的教材中还未占据明显的突出位置,因此,物理教学应以物理知识的教学为主,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就要以物理知识的教学为背景,在充分考虑到知识背后所隐藏的科学方法因素的同时,还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和渗透。这样既不会削弱知识的教学,又会使科学方法教育进行得自然、顺畅,也不致于造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而使生动、活泼的物理教学变得过于呆板。
如在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中,只需适当地一句:这个力与那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从作用效果上看,这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当于那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就像电阻串、并联的总电阻一样,这种利用效果相同的等效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学生自然会从这段话中体会出等效方法的内涵,也会从一次次的具体应用中认识到所学的科学方法。又如,在讲授电磁感应现象时,可以从复习电流的磁效应入手,提出奥斯特发现电流产生磁场,人们利用这一发现制成了电动机,那么磁能否产生电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隐含着一种科学方法。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会从中体会出科学家是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能从物理教学对人的培养功能的高度来认识,真正将科学方法教育视为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应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方法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和渗透,则在物理教学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是不难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曹昭金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9.6
篇9
【关键词】科学教育 教学方法 科学发现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36-02
幼儿从出生就开始探索他们所处的世界,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来获取有关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然而科学却是较晚进入幼儿园课程领域的。1924年,陈鹤琴先生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一文中指出:“孩子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并提到“我们的主张幼稚园之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从此“自然”就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出现在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体系中。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说:“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终身教育的研究表明,生命的最初几年对以后教育过程的成功非常重要,它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虽然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儿童科学家,但是科学教育越普及、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越浓厚,潜力开发就越有效,最终保证幼儿认知、情感、态度、有关技能的协调发展。
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情感和态度教育目标三个方面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五个目标:①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②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③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④能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的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⑤爱护动植物、关注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下面笔者将从两方面谈一谈对学龄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解: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分解
幼儿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世界里,他们通过感官了解和认识自我与周围世界;通过科技媒介了解他们不可直接接触的事物,这就使得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大,在幼儿课程中,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有:①自然资源与自然现象。认识一些动植物,特别是与幼儿生活相近的,也可以是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动植物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知道动植物是有生命的,也像人类一样需要水、空气和食物维持生命;初步了解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的链条关系;感知和了解与幼儿生活相近的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冰川河流、四季交替、冷热等,使幼儿认识到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②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科技产品认识、接触并探索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科技产品如:了解现代家用电器的用途与使用方法;认识各种农业和工业机械,理解它们在工农业中的应用;认识交通、通讯工具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了解自然资源与自然现象使幼儿有感知身边现象的愿望,喜欢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大胆提问;通过认识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科技产品使幼儿乐意介绍幼儿园、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玩具和生活用品,积极感知各种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有:
1.自由发现——观察
幼儿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自由发现是幼儿完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的观察和探索,有助于维持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好奇心,在自由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要尽可能的为幼儿提供实物、实景以保证幼儿观察得到最真实的效果,例如: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可以带幼儿到校园、公园等比较开阔的动植物较多的场地,幼儿通过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嗅,甚至是用嘴巴去尝以此来获得真实的印象。
2.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可由教师先演示实验,幼儿观察实验过程、现象、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例如幼儿在学习认识指纹形状的操作实验中,教师先讲解方法,并示范用放大镜观察指纹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讲解另外几种方法——用胶带粘、用橡皮泥、印泥等进行观察,幼儿自己操作,让幼儿在有趣味性的活动中生动活泼的进行科学探索。
3.种植与饲养
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最喜爱的东西莫过于动植物了,在对动植物的观察中有目的的让幼儿自己种植一种自己喜爱的蔬菜、花卉,例如春天到了可以让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种植一种常见的蔬菜,可以是白菜、萝卜、蒜苗等生活中常见的蔬菜,这样既达到了科学教育的目标又增进了亲子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后期植物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代替包办,应要幼儿自己动手,鼓励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4.分 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分类的方法是指幼儿把具有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以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幼儿对物体分类首先要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发现物品的共同点是分类的基础,这有助于幼儿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使认识活动类化、简化,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活动采用不同的分类类型。
5.游 戏
科学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游戏精神一直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常见的科学游戏有:配对游戏、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看图识物、看图辨物游戏等,教师在科学游戏的选择上一方面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以保证游戏的开展;另一方面要给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当然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参观访问、讨论、提出假设、推论等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总之,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引路人,要不断鼓励幼儿探索的勇气,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78-01
物理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物理是对己有的物理规律的一个有组织的学习过程,它虽不像物理史上建立物理规律那样曲折漫长,但也是极其复杂的,需要在一定的背景知识指导下,对感性认识进行思维加工。
一、学习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方法
1、实验归纳法。初中物理建立规律最常用的方法是实验归纳法,即在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和归纳,从中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或建立假说,再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这样就可以建立与发现物理规律。如牛顿第三定律、焦耳定律等等。
2、演绎推理法。演绎推理法就是从己知的规律或理论出发,对某些特定的物理现象、过程进行演绎推理,从而得出在一定范围内的新结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形成规律。采用这种方法发现的规律,一般叫做定理或原理。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等。
3、假说方法。假说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假定性的科学解释,它是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和研究方法。当研究过程中遇到一种新的事实,运用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时,人们常常提出仅仅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实验为基础提出新的解释,就是假说,假说被证明是对的就发展成为理论,假说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分子动理论假说等等。
4、等效方法。等效方法是根据等效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保证某些特定方法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事物代替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事物进行研究,使研究变得简单。换句话说,是在保证物理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绕过解决复杂问题所遇到的障碍,对问题或问题的部分要素进行变换,通过变换,把相对不熟悉的、比较复杂的、现有知识难解决的问题,转化成较熟悉的、更为简单的用己有知识便于解决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5、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就是在决定事物规律的多个因素中,先控制一些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进行观察实验,如此多次进行,然后再综合出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也叫单因子实验法。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
6、在初中阶段物理中出现较多的其他几种科学方法:直接定义法、实验归纳法、比值定义法。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出现最多的科学方法是直接定义法,像压力、摩擦、大气压强都是直接定义的。可见,在初中阶段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大多数都是直接定义的,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大量的物理概念都是刚刚接触,这些物理概念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漫慢积累的,规定的名词,慢慢的流传下来,被大家所接受的。符合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思维特点。再就是实验归纳法,像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杠杆的平衡条件等等都运用了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在初中阶段实验归纳法比较多,这也符合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物理学的特点,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实验开始。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物理规律、物理概念是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会的基本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的基本能力。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因此,他们对实验大多数呈现较强烈的直接兴趣,初中生还具有强烈的操作欲望,尽管他们的操作动作还很不协调,所以在初中阶段大量的实验归纳法的运用是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的。比值定义法也是出现频度比较多的科学方法,初中阶段的重要的概念有很多用到了比值定义法。比如说密度、速度、压强等等。可见比值定义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比值定义法前面己经做了详细的阐述。
二、按照科学方法的逻辑来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目前的教学,往往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程序。这样做虽然也能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并且是零星的、不连续的,收效甚微。由于科学方法并不直接由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表达,而是有它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所以使得科学方法既不易学习,又不易掌握。如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进程,即把方法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则情况就大不一样。这样来进行教学,把科学方法体现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教学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一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领略到科学方法和物理知识的内涵,并得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