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教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C语言指针内存单元
[中图分类号]TP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3-0117-01
不掌握指针就是没有掌握C的精华,可见指针在C语言中的重要地位。指针是C语言中一个特殊的数据类型,灵活的运用指针可以写出简洁、紧凑、高效的程序。但是,指针概念比较复杂,运用比较灵活,容易出错,对它的理解和应用往往是初学者的一道难关。
1 指针变量的概念及特点
1.1 指针的概念
在计算机中,所有的数据和程序都是存放在存储器中。一般把一个字节空间称为一个内存单元,为了正确访问这些内存单元,必须为每个内存单元编上号,根据某个内存单元的编号即可准确的找到该内存单元,我们把内存单元的编号叫地址。通常是一个字节对应一个地址,根据内存单元的地址就可以转到所需的内存单元,我们把这个地址称为指针。在C语言中,可以用一个变量来存放指针,这个变量被称作指针变量。因此一个指针变量的值就是某个内存单元的地址,也称为某内存单元的指针。
1.2 指针的特点
指针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指针变量本身的值。指针变量的值就是某个内存单元的地址,通过指针变量中存放的地址,可以访问这些内存单元的内容。指针变量既然是变量,那肯定有自己存储空间的大小了。那么指针变量的大小是多少呢?指针是用来存放地址的,那么指针变量的长度当然就是其所在机器地址总线的长度了。比如在32位的x86上,指针一般来说就是32位的,也就是4个字节大小。二就是指针变量的类型。我们都知道声明指针变量的时候都需要指名其类型,比如char */int *等,那么这里的char/int之类的又有什么含义呢?可以把这些类型理解成一种”尺度”。如刚才所说,指针的值指明了可以访问的位置,那么指针的类型则限制了指针从该位置所能访问的长度。比如,int *p 说明了p这个指针变量在使用诸如*p等方式访问p中存放的地址中的数据的时候,系统会提取sizeof(int)长度的数据出来,这个数据当然就是一个int型的值了,或者在进行诸如p++这样的操作时,系统会加上sizeof(int)的长度。总之,指针其实就是一个地址加一个长度,地址限定了指针起始的位置,而长度则规定了系统按多少字节来访问内存的数据。
1.3 指针类型转换
有了以上的说明,关于指针强制类型转换的概念就好理解了。指针的强制类型转换的就是指针的类型,也就是系统使用指针的方式。比如从int*转换到char*,那么指针中的地址并没有变化,只是类型变了,比如在执行p++的时候,原来是增加4个字节(32位int),而转换之后便成了增加1个字节(char的长度)。再复杂一点,常规类型向结构体的强制类型转换也是这样的道理。
1.4 void指针和NULL指针
void数据类型是一种很重要的数据类型。void的意思就是“无值”或“无类型”。void指针一般称为“通用指针”或“泛指针”。之所以有这样的名字是因为使用void指针可以很容易地把void指针转换成其它数据类型的指针。例如在为一个指针分配内存空间时:
int *p;
p=(int *)malloc(…);??本来函数malloc的返回值是void类型,在这里通过在前面加上一个带括号的int*就把void*类型转换成了int*类型。所以不能简单的把void看成“无”的意思。
NULL指针是不指向任何一个地址的指针。这样的指针一般是允许的,当一个指针为NULL的时候,不要对它进行存取。
2 使用指针应注意问题及实例解析:
2.1 禁止使用“野”指针
野指针是不由程序员所能控制的指针。当在一个程序里面定义了一个指针而又没有给这个指针一个具体地址指向时,这个指针会随意地指向一个地址,这样的指针就是一个野指针。如果这个地址后面的内存空间没有什么重要的数据则不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但是一旦这里面存放了有用的数据,那么这些数据随时都有被野指针存取的危险,如果这样,数据就会被破坏,程序也会崩溃,所以在程序里面是一定要禁止任何野指针的存在。如:
int *p; *p=20; 这就属于危险操作。应改为int *p,a; p=&a;*p=20;
2.2 指针跑偏
如下例:
#include
void main()
{ char a[10],*p=a,i ;
for(i=0;i
scanf("%d", p+i);
for(i=0;i
printf(“%d”,*(p+i))
此程序用指针p输入10个元素后,p的指向已经指向了数组的末尾,此时不能直接输出。须在输出前加上 p=a;来纠正指针的位置。
2.3 内存泄漏
当一个指针使用完毕要立即释放掉这个指针所占用的内存空间--这有二方面的意义:(1)避免了内存空间的费;(2)防止了内存泄漏。产生内存泄漏是由于如果没有及时释放掉指针所占用的内存空间,而在下次使用这个指针时又给这个指针分配了内存空间,这样的次数一多,内存空间就慢慢被消耗掉了,所以形象地称这种现象为内存泄漏,如下面这样一个程序:
void *p;
for(;;)
p=malloc(20); /*这20个字节的内存空间是随意指定的*/
可以看到,每一次循环都会“吃掉”20个字节的内存,无数次之后,再多的内存也慢慢地“泄漏”,最后没有内存可用导致死机。因此需要及时释放内存,用free(p)释放掉不使用的内存。
2.4 越界问题
在使用指针访问数组时,要注意不要超出数组的低端和高端边界。由于在C语言中,数组使用时下超越所定义的上下界是不做检查的,比如下面的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char a[10],*p=a ;
while(1)
printf("%d", *(p++)
3 结语
指针是C语言的精华部分,只有理解并活用指针,才能理解C语言的精髓,才能利用它可编写出颇有特色的质量优良的程序,实现许多用其他高级语言难以实现的功能。同时由于指针使用灵活,导致容易出错,因此使用指针时要十分小心,并且在编程过程中不断总结指针的使用技巧,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才能准确无误地驾驭指针。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概念图教学法 特点 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概念图教学法
1.概念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发展概念。概念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完全地反映客观现实。概念的最基本特征是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2.概念图
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内的知识都是由大量的相关概念组织起来的,要学好一个学科的知识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该学科内的众多概念,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概念图就是将某一主题的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作为节点,然后用连线将表示相关概念的节点连接表示两个概念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一个能形象表达学科知识的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网络结构图,这就是概念图。
3.概念图教学法
概念图这种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示方法,既能形象、直观地展现概念间内在关系,又能培养学习者组织、建构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种被乔纳森(Jonassen)称为“知识的结构化表征”和被奥苏贝尔(D.P.Ausubel)称为“有意义学习”的教学方法就是“概念图教学法”。
4.概念图教学法的发展
概念图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 D. Novak)教授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并很快盛行于欧美等一些国家,上世纪80年代流传至我国,如今国内许多的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和应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概念图软件的出现,为呈现信息提供了更为方便而有效的工具,也为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
二、概念图教学法实例
如“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这一教学命题中,最少存在以下一些知识内容需要学生掌握:1.基因决定生物性状;2.按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可分为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3.按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同又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4.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5.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是一对相对性状;6.基因型决定表现型;7.基因型又分为纯合子和杂合子两种类型;8.杂合子的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等等。显然上述这个命题中的知识点很多,各个知识点上都有一个或多个概念,概念之间又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个教学命题呢?概念图教学法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选择。
那么如何构建这一教学命题的概念图呢?
第一步是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找出概念,对这些概念进行学习和理解,并把不同的概念分别写在不同的小卡片上(便于移动)。这一教学命题中要列出的概念主要有:基因、性状、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表现型、基因型、纯合子、杂合子,等等。
第二步是根据纸片上概念间的关系确定各纸片摆放的位置。把主题概念(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上层或中央,如本命题中的基因、性状就是主题概念。按概念的等级或从属关系依次排列,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
第三步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概念间的连线可以是单向、双向或无方向的,连接词语应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本命题中“基因”、 “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决定”则标在两个概念之间的连接线段上,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此线段应标示方向,表明两者的主从关系。依此类推即可构成一概念图。如下图所示:
基因与性状的概念系统图
三、概念图教学法的特点
1.概念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形象、直观、简练。它既能展现概念间内在关系,又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我们知道:图形图像所包含的信息要远远超出了文字或口头言语的表述,所谓“一图胜千言”。
2.概念图能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构,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升知识的记忆水平,从而避免学生产生“概念就是死记硬背”的现象,有效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
3.组织和建构概念图的过程使学生能有效地整合知识,使知识概念化、系统化。这其实是锻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4.概念图教学法能培养学生散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概念联想,形成“头脑风暴”,使知识外延不断得到扩展,从而极大地提升认知水平。
四、使用概念图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概念图教学法只是众多教学法中的一种,它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取代别的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侧重研究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陈述性知识的一种表征方式。它对于已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框架很有帮助,特别是复习课中效果最佳。但对于生物学中的生理生化、解剖、实验操作、探究过程等方面则效果不佳。
2.对学生的概念图制作技巧应有严格的训练。概念图教学法培养的是学生对概念的分析、比较、整理和归纳能力,最终体现在学生对概念图的具体制作过程中。因而概念图的制作技巧离不开教师对学生长期的、严格的训练。
3.低年级阶段学生慎用概念图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低年级阶段学生由于其心理水平的发展决定了其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整理能力和自主行为能力较差,因而在低年级阶段学生教学中效果可能较差,应选择在高年级阶段学生教学中运用。
五、结语
概念图教学法是通过构建一个能形象表达学科知识的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网络结构图,使学生能有效地整合知识,使知识概念化、系统化,最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概念图教学法能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合作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正确地使用概念图教学法,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王大平,李新国.概念图的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04.6.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描述性概念;“预学后教”式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学习包括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数字、图形、符号、名词术语和定义等。它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知识的基础;是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的前提;是作出正确判断、推理的重要条件;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量的计算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简单应用题解答方法的概念、简易方程的概念等。小学阶段的概念也可以分为描述性数学概念和定义式数学概念。
概念的学习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形成、巩固和运用四个阶段,而“预学后教”对于教学掌握学生的前概念,从而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使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巩固、应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以“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实践为例,阐述具体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一、概念的引入,前概念的准确化
小学数学概念的建立一般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情况,凭借充分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材料去探究某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学生已经有了分数概念的认知。教师可以采用同化式概念教学的方法,指导他们借助已有的概念去认识新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复习已学的知识,使新概念在已有的概念中深化,产生新的认识,即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真分数和假分数”预学单
【预学内容】课本第69-70页,重点语句可以画一画。
1.填一填:根据分数的意义填出以下分数。
2.归归类:把以上这些分数按大小进行分类。
3.写一写:你能按上面的分类方法再写一些分数吗?
描述性概念的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已有的概念发展出新的概念,进行概念的延续与补充。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是建立在分数概念的认知基础上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和掌握学生对于分数这一前概念的起点,结合具象的操作材料,促进学生对于数的概念网络的充实。预学单的第1题通过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学习基础,引导学生填出真分数和假分数,并能根据图初步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第2题通过学生对上面这些分数按大小进行分类以后,学生能初步分辩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第3题学生进行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分类以后,写出一些同类的分数,从而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内延化
小学数学概念网络中的同类概念按时间划分,经历一般到特殊,即概念的内延,如分数到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学习;经历特殊到一般,即概念的外延,如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学习。
预学单中的第1题,学生在直观引入分数意义概念的基础上,
通过观察和语言描述提供感性材料,归纳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预学后教”下的概念教学,建立在学生的“预学”和教师的“分析”基础上。教师批阅学生的预学作业,对于学生的各种不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使组内交流和组外交流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
1.组内交流,前概念的正确认知
“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的预学单第1题提供的是一些单位“1”(圆)均分的阴影图。一般来说前面4空,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都能正确完成。
生1:第一个图是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为3份,这样的1份。生2:第一个图是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为4份,这样的3份。生3:第一个图是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为6份,这样的5份。生4:第一个图是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为4份,这样的4份。
学生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对于不超过1的分数都能说明白,也能说好。
2.组外交流,新旧概念的激烈冲突
很显然后面2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已经无法解决。
当然也有一部分好的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掌握得比较好,中间肯定也有一定的知识思维冲突,但还是完成得比较好。
组外1:
生5:第一个图是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为8份,这样的7份。
生6:第一个图是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为15份,这样的11份。
组外2:
生:第一个图是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为4份,这样的7份。
生:第一个图是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为5份,这样的11份。
以上两种不同的情况,教师通过总结交流、课件演示等方法进行说明。结合图示来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尤其对于“其中”和“这样”这两个词进行区别。从而为进行分数的分类进行铺垫,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遇到困难能共同想办法解决。
3.集体交流,新概念的准确定义
预学单中的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展示,教师与其他小组的学生一起倾听,并根据汇报提出问题或进行总结。
我把以上这些分为3类,前面3个分数分为一类,这一类的特点是分子比分母小;第二类分子和分母一样;第三类分子比分母大。
我把意义上这些分数分为两类,前面3个分数分为一类,特点是分子比分母小,叫真分数;第二类分子等于或大于分母,叫假分数。
集体交流反馈以后,教师总结特征引出定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这个分数小于1,我们把这类分数叫做真分数,至于分子和分母相等,分子大于分母这两类分数,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们合并在一起叫做假分数。
三、概念的巩固,概念的系统化
巩固概念是概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应引导他们对学过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归类,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其系统化。
概念的学习是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过程,教师应该即时借助“反馈”,及时利用刚刚形成和建立的概念知识去作用于一些数学材料,加深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教师要精心地设计练习题,使学生在不同题型、不同方式的训练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理解和巩固概念的练习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直接式。即让学生从正面去直接理解。
如用分数表示以下图形的阴影部分。
2.变形式。即从变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如:写一写。
(1)写出所有分母是8的真分数。
(2)写出所有分母是9的真分数。
(3)写出所有分母是8的假分数。
3.对比式。即设计有利于学生从横向或纵向弄清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练习题,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某一种概念本质属性的
认识。
如:设计分数跟数轴联系的题目。
把以上这些分数分类并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题,使学生对概念进行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巩固和掌握。
四、概念的运用,概念的生活化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中。教师要通过设计富有实用性的习题进行训练,让学生思考“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等问题,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理解引向深层。
“预学后教”理念下的“概念学习”新授课,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设计合理的预学作业,通过对“预学作业”的评价、交流与反馈,进行概念的内延和外延,再通过多层次的练习进行巩固,让学生体会“概念”从生活中归纳,再到生活中应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4
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根据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了概念图(Concept Map)这一概念,其实质是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在大脑中储存的一种方式,它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以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及其对某一主题的理解。1984年,诺瓦克和高温(Gowin)首次将概念图运用到了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概念图包括节点(概念)、连线、层级和命题四个基本要素。概念图的编制一般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确定关键概念。从选定的知识领域中,挑选出关键概念,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概念,并把这些概念列出一张“关键概念一览表”。(2)概念的排序。(3)进行各级连接,并在连线上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概念图中不同部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可在概念图上形成不同层级概念之间的超链接,从而使概念之间形成网络结构。(4)反思与完善。对已初步编制好的概念图加以反思和完善,根据学习知识内容的充实不断增加概念网络。
二、概念图运用于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应会辨别新概念的层次。根据层次,把这些概念放入他们知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上,这个过程即是建构知识概念图的过程。
2.认知主义关于知识的本质研究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概念是用以组织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建构人类知识的细胞或基本要素。在知识的系统中,概念是构成和联结知识的“节点”。命题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当代认知心理学通常将知识划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概念图作为一种元认知工具,超越了有关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分类,将传统教学所导致的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
3.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师生表达知识的工具,其优势在于使知识图式化、视觉化呈现。概念图工具给头脑风暴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来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构建概念图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增强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信心,使他们能更清楚地了解知识结构关系,更好地进行新旧知识的整合。对教师来说,概念图的构建能把主题的多种方面的联系表现出来,因而能提供更多的例子使教学内容更清晰。同时,构建概念图时,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发展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合作学习的进展更快更好。
三、概念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词汇教学
在词汇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概念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提高单词记忆效率。把课文中互相有联系的词组织在一起,用概念图表示出来,引导学生进行组块记忆,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使他们能轻松、全面地把握单词之间的关系,快速扩展词汇量。如图1所示,以head为中心的概念图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与头部相关的单词,提高记忆效果。
2.语法教学
英语语法概念较抽象,知识点较多,对学生来说是很头痛的事。概念图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如图2所示,这张概念图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定语从句的语法结构,掌握不同类型定语从句的用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对已有概念图的反思与完善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多媒体概念图的教学应用意义
1.概念图辅助教学设计和个人学习
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理完善教学设计思路,形象地展示知识框架,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地学习。学习者也可以通过概念图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及自学能力。
2.概念图辅助教学评价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评价工具,适用于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由于概念图不是从定义出发的,而是强调从事物的关系中把握概念本身,关注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因此,评估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把握程度。同时,绘制与评估概念图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重构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自身的长处及不足,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并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
将概念图应用于教学中,通过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参与与互动,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徐洪林,康长运,刘恩山.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J].学科教育,2003(3).
[3]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4]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5]袁维新.概念图: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J].学科教育,2004(2).
[6]赵金波,吴红霞,范向华.运用概念图促进读和写[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7]
[8]刘恩山,徐洪林.运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J].学科教育,2003(7).
[9]赵金坡,黎加厚.概念图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7).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改革 理念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48-01
1 引言
高中化学教育需要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在实验操作中掌握并理解所学知识,这要求教师要充分改革传统教学理念,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接受能力,不断掌握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突出体验学习与实验实践课程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中化学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更加重视对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化学知识的讲解十分重视准确度,将基本的化学知识完整、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记忆与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任务相对较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备课与授课,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个人情感及价值观念,这种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效率与适用性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深入推动新课程改革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渗透,需要提高化学教育课堂与实验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这要求教师首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重视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另外,在推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指导与促进作用,在推动学生学习潜能提升的同时,不断规范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动手能力,以形成教师主导地位为前提、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的教学理念。
3 如何有效推动高中化学教育的改革
3.1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改革
实验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化学的学科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手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假说及猜想,引导学生采取多种途径进行探究式学习。化学实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首先优化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观察能力,边演示实验边为学生讲解,以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充分实施[1]。
3.2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改革
3.2.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高中化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讲,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化学实验课的开展需要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的辅助,只有在一种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功能,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动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推动健康、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的产生,给学生一种平等、成功的心理感受。
良好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首先优化组织教学,不断发扬民主教学思想,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认真倾听后进行科学引导,以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另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与业务素质,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艺术,重视情感的投入,强调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
3.2.2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化学教学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来巩固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并在实验操作中了解新的知识,理解连贯性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将课堂交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重视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这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更多的机会去表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动手的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高中化学教育课堂中,教师总是将知识全面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听课记笔记,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中昏昏欲睡,在这种教育方法下,教师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还需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2]。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只需要精心的设计一些问题,将事件留给学生去思考和讨论,一方面活跃了教学氛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3.2.3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高中化学教学包括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引导学生灵活联想与想象;在实验教学部分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独立思考,强化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与才华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不断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推动化学教学课堂创新性与灵活性的发展。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课堂需要充分创新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因此教师需从实际出发,吸收多种教学方式的经验,并根据教学内容,综合采用启发式及讲授式教学方法,完善多种教学方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条件下要求高中化学教育需要不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思路,突破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学习自主参与动手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还需要从自身基本素质与能力出发,完善教师指导性作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倡导平等、和谐的教学理念,推动高中化学教育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实验教学
基础概念与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初中化学二者缺一不可。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学计划安排还是课堂教学任务都必须做到对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效搭配。
一、以概念教学为基础,理清知识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首次接受系统的化学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本身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但学生只有将每一种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都学会学好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更为抽象的整体化学概念。换句话说,初中化学中的每一理论与概念都是组成化学整体框架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感知学习、基础整合和脉络理清,以便掌握化学的整体脉络。
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中,就有许多需要感知和整理的基础概念,如原子、元素、原子核等概念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要求将概念知识进行基础整理后再了解这一章主要有四大知识要点分别是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和化学式,并分别列出这四类知识点的相关信息条例,学生熟悉记忆后便能给自己脑中留下一个比较清晰的物质知识点脉络图。此外,在进行概念理论教学时搞清楚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都有所帮助。
二、以实验教学为手段,打牢基础知识
新课改后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这无形之中也加重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分量。现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实验教学的手段、方式、效率提升办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以“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课程中需要涉及到的实验包括实验室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及二氧化碳溶于水等性质的验证的演示实验。众多不同效果、不同参与形式的化学实验,可以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巩固提供帮助。这样,一方面以不同的形象方式展示了二氧化碳的特性,另一方面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可以对理论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和验证,加固学生对二氧化碳基础知识的记忆。
三、交替开展化学教学,构建基础框架
理论概念与实验教学共存于初中化学之中,从重要程度来看二者属于同等地位。从教学要求来看,只有将二者融会贯通于一体,开展交叉教学,让其相互印证,才能真正发挥这两种不同教学内容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概念原理教学的方式介绍化石燃料的概念和特点。在这个概念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为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可信度,可以向学生列举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化石燃料,以便帮助大家理解化石燃料,并了解常见化石燃料的基本情况。然后安排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甲烷燃烧的实验等。这些探究性或者演示性的实验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一一验证不同化石燃料的理论概念,让大家对化石燃料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四、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丰富教学成果
学习知识就像盖楼,需要从打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地往上建设。初中化学教学也采用这种模式,将化学教学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面到全面的划分。概念原理性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除了属于两个独立的部分,也分别遵循了这样的排列规律,由教师安排进行层层递进和逐步上升式的教学。当然,这二者在层次递进快慢程度、节奏步调上都比较相似而且相对稳定,教学时产生的效果也能相互呼应。在这种化学教学中,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效率齐头并进,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二者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相互累加,从而使整体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不仅整体遵循这一规律,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设置同样符合这一要求。例如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中,课题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每一层次的内容都更为深化,教学难度和理解难度也相应提升。这一单元的课程设置属于典型的层层递进形式,教学时可以给不同深入层次的概念原理内容搭配不同难度的化学实验。如教学时教授溶液概念时搭配蔗糖溶解实验、教授溶质和溶剂概念时搭配碘和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实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搭配水和乙醇的互溶实验等。
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在化学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多种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正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能力的培养也是概念原理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双重效果。首先,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比如学生通过观察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洗涤玻璃仪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等演示性的实验,可以让他们更加的细心并且锻炼出能从动作、行为、态度等方面发现重要细节的能力。其次,概念原理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线索整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可以学习到从质量守恒定律中领悟对等的化学方程式必须的条件,还能在不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中逐步锻炼出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第三,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学生可以在综合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观察、推理和思维整合能力结合在一起,从而对化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时候,就需要将有关碳的概念原理教学与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事实上,无论是概念原理部分还是实验教学内容都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教学中二者都不可缺少。但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化学教学效果,大家最好能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将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搭配,使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达到“强强联合”,从而提升化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寇中庆.浅析如何对化学概念、原理进行有效教学[J].化学教
与学,2011(5).
[2]黄金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教师,2011(23).
篇7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 2∶7∶1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 三案并举
一、引言
农村高中英Z课堂教学问题多,“教师为本”是关键性问题。农村高中生源竞争激烈,质量水平低,学校发展困难,想超常规发展,取得突破,就要研究新课改理念、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国外关于教学模式思想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法”教学,其谈话模式“讽刺――定义――助产”,对西方教学模式探索有启蒙作用。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原则,代表作《大教学论》总结确立了集体教学模式――班级制。随后,教学模式研究从未间断,成果不断涌出。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育模式。苏联凯洛夫“组织教学、复习检查、导入新课题和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的五环节教育,被总结概括为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有效教学传统。杜威根据“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提出“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和发现”教学模式。至今还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模式有: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模式,布鲁纳“发现”教学模式,萨奇曼“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兰本达“探究―研讨”教学模式,谢夫特“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等。我国教育模式研究自古就有,但论述零散,没有完整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既对外来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也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开始了本土的教学模式探讨。很多教学模式取得了成功,如杜郎口“10+35”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山东的“271”模式及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学生“先学”,老师“后教”模式。
二、实验
(一)实验假设
本实验假设为: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2∶7∶1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会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显著效果将全面表现在农村高中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
(二)实验设计
对英语水平相当的两组被试学生,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2∶7∶1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进行控制处理。实验组接受实验操作,考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英语成绩,以观察对学生二语习得的效应。
1. 被试
福建大田县鸿图中学高一(1)和(4)班108位学生,根据中考英语成绩和性别,分为异组同质的两个班。对两班的英语中考成绩分析表明,两组被试学生英语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2.实验材料
人教新课标英语必修一到四为读物,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和英语测试卷。
3.实验工具
通过观察研究、问卷调查,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2∶7∶1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对学生在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其进行纵向差异的对比分析。
4.实验过程
2∶7∶1“课堂模式”中,第一是课堂时间分配:首先是教师课堂讲解时间占比不超总时长的 20%,即 8 分钟(包括连续讲和分开讲);其次是学习(自学、讨论、展示)过程是一节课的 70%,即 28 分钟;最后是一节课的 10%,即 4 分钟反馈过关。(一节课按 40 分钟计算)如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七第一单元Living Well。二语习得课文Marty’s story,讲残疾小孩Marty的故事。上课前8分钟brainstorm利用生本教育理念手段对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关于问题What kinds of disability do you know?学生就会列出几种常见的身体残疾Physical disability,如缺胳膊断腿,耳聋,眼盲等,接着让学生选择一种身体残疾,感同身受,发表看法,然后导入课文,推测Marty有可能遇到的困难,该如何面对?学生体验推轮椅坐轮椅,控制轮椅,在28分钟学习课文内容,参考二语习得2014年的高考完形填空那篇体验坐轮椅,控制轮椅困难的文章,拓展知识。最后4分钟点评并复述Marty’s story。第二是学生组成分配:优秀学生20%,中档学生70%,后进学生10%。实验班54个学生中,11个能自己习得;38个学生要通过与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学会;5个学生要大家帮助,通过小组讨论、老师指导帮助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是对学习内容划分:不用讲学生能自学的20%;通过讨论能学会的70%;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老师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学会的10%。“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2∶7∶1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操作:首先,精心设计“导学案”。采用“三案并举”即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需要教师精心教学设计,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们是主体,按教师设计布局开展学习活动,允许他们自由发挥创新。其次,班级管理建设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快乐成长。做法:每班都有“三驾马车”,即学习小组、科研小组和管理小组。小组间互相配合,促进课堂目标实现。再次,为了生本课堂的稳定,制定一系列保障制度,如备课。备课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既要求教师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也要注意两者结合。集体备课是“宏观”的备课和“集思广益”的备课,是本学科大方向的备课,是理论方法、学习技巧,如何设计,如何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课堂设计,如何把握高考方向的。集体备课是对教材宏观把握和方法指导。而课堂的重头戏落在个人备课上,其重中之重在设计,包括学习过程、导学案、预测课堂情况,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建立编制导学案制度,在“导”“学”“案”三个字上做文章:设计要坚持“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根据学情,分层设计;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欲望。反思教学过程,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并及时写在教案后;既包括问题,如教学设计出现哪些漏洞,课堂处理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处理更好等;又反思优点,主要是成功的做法,总结经验。反思还要在备课组、教研组中进行交流。评价制度,是最好的管理。课堂评价:每节课、每天、每周都进行评价,由科代表负责统计,然后,选出优胜者进行奖励。
5.实验结果分析
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2∶7∶1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显著效果在农村高中学生二语习得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效率的最大化。即投入等量时间完成最大任务量。这里的任务主要指课堂内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学内容、作业完成情况等。二是效益最优化。即学生被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它的衡量是隐形的,如行为习惯的养成、兴趣志趣的培养,思维品质的培养等。
三、讨论
实验表明,本研究课堂特征,1.主动性:学生主动性主要通过兴趣、爱好以及深层次价值观的驱使,而不是外在因素。其建立的途径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前提是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是创设开发、包容、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作为教师来说,就应该通过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2.互动性:我们所提倡的有效课堂是通过师生的互动性来实现的。教师要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合作,共同合作探究,以实现知识的获得,做到教学相长。3.生成性:教学设计和准备的重心,是放在如何充分地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状态;放在如何解读课本文本和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以及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而增强教学的实用性。生成性课堂教学锻炼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了创新意识。生成的知识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而且生成性的过程和知识比起来,知识本身更有价值,正因此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向前发展。4.展示性:让学生们尽情地展示成果,这样才有成就感、进步感、落后感、时间感;同学们“你追我赶”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成长。5.差异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分层设计,难易不同、深浅不同、形式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差异的学生都应该得到肯定认可,都能体会到自身价值实现的喜悦。俗话说:“一花盛开不是春”,我们要的是百花齐放、百花争艳,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篇8
1教学设计理念
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时候,在概念的掌握上,总是试图以自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来解构它,这样就会产生新旧知识的冲突,进而形成所谓的“相异构想”,形成科学概念习得的根本.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合理利用策略,有效转变相异构想,以纠正学生前概念的错误,实现科学概念的形成.实验教学法是迄今为止被证明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以核心概念贯穿典型的力与运动的物理实验,并融入相应的教学目标,这就是笔者经多年教学总结出的有效设计,接下来将详细论加以论述.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1)力的作用产生的2个效果:形变与运动状态的改变;2)力与运动的关系.2.2过程与方法利用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使用物理实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培养其探索欲望和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和判断力与运动的具体关系.难点: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力与运动的关系.
4教学过程
篇9
关键词:示范课;概率教学;收集数据;调整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32-01
陇原名师何军海工作室于2015年4月6日在通渭一中挂牌成立,作为工作室的一员,有幸参加当天早上由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嘉峪关一中卢于红老师的一节示范课――随机事件的概率。听后感触颇深,通过教学过程片断的回顾与简评,对概率章节的教学提出思考。
一、教学过程片断回顾与简评
片段1(课题的引入)教师:今天有幸来通渭,听说通渭是全国体育先进县,下面同学们看两段视频。视频一播放后,教师:在NBA09赛季火箭队对阵马刺队的比赛中,有人创造了神话时刻,他就是伟大球星麦迪。在比赛还剩35秒时狂夺13分,麦迪连投三个三分。在最后一次起跳投篮时,全场观众悄然起立,绷紧神经,这时为什么现场观众如此紧张? 学生1:怕球投不进所以紧张。学生2:可能进可能不进,结果无法预测。教师:(做简单的点评)我们接着看第二段视频。视频二播放后,教师:刚刚不久,拳王邹市明与泰国高手一龙,在拳王争霸赛中经过几回苦战,大家预测,谁笑到最后?学生1:邹市明。学生2:结果无法预测。
简评:在该环节中,卢老师通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赛事,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态度与情感,营造一种和谐、平等又充满好奇与思考的教学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卢老师面带微笑,亲和力强,学生积极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配合默契,整个环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螺旋式的问题促使今天课题的自然生成,生动有启发性而无枯燥乏味之感,让学生在身边生活中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亲临一种“拾级而上,一路赏春到山巅”的喜悦与满足。
片段2(学生课堂实验)教师:同桌一组,抛硬币实验,一个抛硬币20次,一个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抛完后,同桌互换。教师:(播放PPT)下面这10组同学一次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我(PPT上分布两幅图表,一幅是频率与频数的,另一幅是频率与频数的折线图,输入频数后,频率自动生成)教师:下面大家观察,出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有何特点?学生1:是0.5。学生2:在0.5附近波动。学生3:变化不确定。教师:(做点评后)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增加抛硬币的次数,来观察频率和前面相比有何变化?教师:正面向上的频率与实验次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实验次数越多,频率越趋于0.5。教师:那正面向上的概率与频率有什么关系?学生1:概率等于频率。学生2:概率约等于频率。
简评:该环节中卢老师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加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注重观察、类比、抽象概括、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合作探究与数学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计算机模拟实验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随机现象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概率就是反映随机现象稳定性的数值,可看成频率的近似值,通过课堂实验与计算机模拟实验得出概率与频率的关系后,反过来看实验目的,让学生体会到,“一步登顶,居高临下众山小”的成就感。
片段3讨论小事件的概率,下面看几张图片:图片一,汶川大地震。图片二,马航MH370飞机失事。图片三,两列火车相撞。教师:我们是否因为这些可怕的现象而恐惧不安了?
简评:数学中的情感价值教育是不容忽视的课堂教学目标,生活充满美好,充满阳光,充满探索,小概率事件在生活中是可能发生,但发生的可能性是极小的,更无规律可循。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积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高雅情操。
二、思考与感悟
(1)概率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大量举证身边具有生活启发性与指导性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概率与生活密不可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亲身独立用概率知识解决生活现象。体会生活中的必然与偶然,随机与概率。小事件概率折射出人性的弱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高尚情操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2)统计解迷离、概率破玄机、统计揭示概率本质。随机现象的偶然性,频率的稳定性,概率的抽象性,统计规律的隐蔽性,需要用统计来揭示概率的本质。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事件本身固有的不随人们的意志而改变的客观属性,它是可度量的,必须给出一种度量的方式那就是概率。
(3)信息技术服务统计,为概率提供科学保障。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主要课题,概率章节更不例外,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实施,保障了统计实验的可靠性应与精密性。庞杂数据的处理,图表自动绘制等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成为数学教师必须解决的棘手问题,现代技术的应用对数学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束语
总之,该章节的试验实践、数据分析、合作探究,用数学知识指导生活是理解新课程理念的所在。在课堂中,应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机转化,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概念;兴趣
中学化学这个学科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发展都十分具有意义,化学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日后做科学研究或是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常识内容。因此教师要做好基本概念的教学工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生存技能,懂得在生活之中发现化学、了解化学,同样能够运用化学,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化学的教学工作之中,具体的化学知识不会自发的成长为化学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由知识上升为观念,并将这一工作视为一项长期的,综合型的教学任务,认真完成,将这个任务贯穿在整个化学的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出学生的化学观念。
化学观念的教学因为涉及到学生观念的形成,可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教师都可能苦于找不到突破口,而不知从哪里下手,笔者在经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之后,对如何在化学教学设计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这一问题,得出以下浅薄的见解,希望这些体会能够对各位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一、提高认识,重视学生化学观念的培养
中学化学教育的目的何在,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教师给出的答案应该是“观念”。中学化学是有无数的知识点,但是教育带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更应该是观念。化学的基本概念都是无数前人经过总结实践探讨而得出的,学生在学习之中不能只学到这个知识,知道这个知识,这个概念。学生应该了解这个概念是如何出来的,而自己又对这个概念有怎样的见解,这才是教学的成功之处。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会有这种错误的想法,化学的基本概念就是知识,学习知识就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了这些知识就掌握了化学的观念。如果学生在学完中学化学之后还是拥有这样的思想,不得不说那就是教师教学的失败了。教师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之中应该让学生知道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不是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的组合。化学的基本概念应该是根植于化学知识和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最后通过概括性的语言总和出来的能够反映化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人们对化学的综合性认识的语言。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提高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的基本概念对化学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之中首先要让学生都意识到化学基本概念在化学学习之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在教学之中,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而不是直接就将这个化学概念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缺少了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二、抓住化学基本观念的特点,多方面多角度的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
中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具有以下特点,概括性、稳定性、层次性和生成性。化学的基本概念的语言都是经过高度的概括和压缩而总结出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简练的语言。概括性是化学基本概念的首要特点。其次化学的基本概念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和探索之后总结出来,所以这个观念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在教学之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化学这个学科的知识的学习和反思,主要为了让学生成成有关化学知识基本观念。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对化学这个学科进行反思,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化学的意义,这个学科存在的意义,这个学科对自己的学习或是以后的生活和发展有什么帮助。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对化学学习过程进行总体的反思,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有关化学学习方法类的基本观念。从根本上掌握化学的基础所在。教学之中,化学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内容,是不得不掌握的内容,而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探索。“实践出真知”,化学的基本概念都是化学先驱们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或是探索才得以出现。如果教师在教学之中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化学观念。
三、尽早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逐步完善
在化学的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尽早的让学生接触到化学的基本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之初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化学观念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低层次,容易理解的化学观念,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增加,教师可以逐步扩展,让学生对化学的观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日后的学习之中,自己通过对知识点的整理和总结能够得出自己的概念和理论。所有的化学概念和理论都不是“天书”,都是人类通过研究和探索,运用自己所学习或是掌握的知识运用精炼简介的语言准确的概括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能够具备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能够概括和总结出简单的化学基本概念的能力。这种知识的概括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帮助。所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最后都是应该得出一个结论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化学基础概念的概括性上的培养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科研是有极大的好处,而且这个好处也不仅仅是适用于学生在学习化学这个科目上,而是适用于学生所学习和研究的任何一个理工科上。所以希望教师在教学之中都能够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这个能力。
四、注重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无论是哪一个科目,对于学生而言,只有他有学习的兴趣,他才会愿意学习这个科目。所以教师如果想要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的话,一定要让学生具有这个科目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这个科目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探索,去研究化学。这样教师的化学基本概念的培养,化学的教学才有意义。而化学这个科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所以教师可以从实践和生活方面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之中的化学,让学生将自己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能够运用到生活之中,学习的最高成就就是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不荒废掉自己所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