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范文
时间:2023-03-26 02:4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远程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尽管几十年来,远程医疗已被纳入医疗卫生服务范畴,然而仅是伴随着近年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科技走入千家万户伊始,它才渐行在充斥医疗服务可及性最大化需求的医疗格局中真正站定脚跟。
拓宽医疗服务可及性、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医疗成本是远程医疗的功绩所在,但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患者,务须审慎评估风险与获益,涉及无法操作体格检查、各州实践与许可条例差异化以及医患关系话题等,而且实践标准应与现场医疗无二。9月8日,美国内科医师学会(ACP)在就此的立场声明如是表态。
回想2008年,ACP也曾发表题为“电子健康和医疗事件影响”的立场声明,当时更聚焦于如何善用技术以放大实践效果和安全性。1年后,首款iPhone问世,新科技日益根植入美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医疗质量不打折扣的前提下,技术变革换来了更高的患者满意度,在某些案例中,它甚至显现出赶超现场医疗的发展势头。
在此番多达十数条建议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强调确立医患关系。ACP坚信,合法合规的医患关系是开展专业化远程医疗服务的重要支撑。首次登陆远程医疗系统实施诊疗服务的患者,既可以是直接解惑在以往标准现场医疗过程中救治过的老患者,也可能是为其他医生就经治患者病情提供咨询建议。
各地法律、政策千差万别,部分城市激励措施非其他地区所能匹及,无不致使支付问题仍旧被视为当前远程医疗面临的最严峻现实挑战之一。以医疗保险为例,美国现有46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已经实现交互服务或实时视频付费,10个州对存储转发技术开放支付,13个州的医保报销业已覆盖远程监控,另有3个州为全部三类远程医疗服务埋单。在此次立场声明中,ACP支持经由公共和个人健康计划逐步兑现远程医疗服务的医保覆盖,暂且无需界定到底是通过实时双向通讯还是非实时信息传送,也无需顾虑通讯定式是单纯基于文本抑或辅以语音、视频、设备扩展。在积极开展适宜远程医疗服务的同时,ACP警惕临床医生须饱有自我保护意识。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疗服务创新中心David A.Asch注意到一个普遍现象,在很多的医生诊室里,“候诊区域挤占了近半的可用空间”。他指出,对于医生、医院及其他医疗服务提供者而言,远程医疗的成本节约价值无可比拟――患者的就医耗时可被进一步压缩,医院无需设置登记台,亦不再需要候诊室。
Asch强调,“远程医疗所要达成的不只是实现用‘远程’取代面对面医疗这一表象目标,更是要唤醒人们从中甄别出真正的面对面医疗需求。”这或许是远程医疗的发展潜质所在。
不乏有人认为,那些在诊室服务与远程医疗之间做出抉择的患者理应成为远程医疗的真正受益者,事实并非如此,正确答案却是那些在不接受诊治与远程医疗间有所取舍的人们。可想而知,一个没有神经病学家或缺乏急诊科建制的地区,正式配备一名全职脑卒中专家无异痴人说梦。而远程医疗恰恰可以填补这未被满足的现实需求。
篇2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以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为基础,通过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
远程医疗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个人与医院间,医院和医院间医学信息的远程传输和监控,改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患者就医不便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发展水平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的80%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人口的80%则分布在县以下医疗卫生资源欠发达地区;即使在大城市,病人也希望能够到具有完善医疗设备的三级医院接受专家的治疗,因此造成了重点医院人满为患,床位紧张、不堪重负,而基层医院则门可罗雀、床位闲置,医疗资源浪费。如果利用远程医疗系统则可以大大缓解此矛盾,让欠发达地区患者不用往返奔波也能够接受发达地区大医院专家的治疗。既为及时准确抢救与治疗赢得了时间,也使少数高水平医学专家更多地为社会服务;既充分利用了卫生资源,又使患者节省了费用开支;若利用远程医疗进行远程教学、手术观摩等,也有助于提高中小医院的整体诊疗能力和医师水平。
发展历程
远程医疗并不是这几年才有的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当时美国学者Wittson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随之Jutra等人创立了远程放射医学,此后不断有人利用通信和电子技术进行远程医学研究。1969年美国建立了远距离心电监护系统,70年代中后期远程医疗的运作模式及可行性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立项研究并建立了多个远程医疗试点网,这为之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1986年世界第一套商业化远程医疗系统创立,美国麻省医疗中心与弗罗里达医疗中心实现对接。80年代后期,伴随着可用于提供医疗服务的通信、信息管理等方面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对高质量医疗保健需求的日益增加,远程医疗进入了快行道,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将远程医疗纳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大力开展远程医疗的研究并提供具体服务。此时我国也启动了远程医疗的探索,一些医院开始尝试着举办了一些远程病例分析、远程手术及远程培训。如1988年总医院通过卫星与德国一家医院进行了神经外科远程病例讨论,1995年上海教育科研网、上海医大成立了远程医疗会诊研究室,1996年10月上海华山医院开通了卫星远程会诊,1997年11月上海医大儿童医院利用ISDN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行了疑难病的讨论等。
随着更多的医院的参与,国家卫生信息化总体规划中也提出了远程医疗建设的内容。如今远程医疗已在我国的农村和城市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远程医疗技术也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与视频会议相关
应该说远程医疗的快速发展与视频会议系统的普及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的视频会议市场多年沉寂之后,终于在2003年受SARS事件影响而被激活,当年视频会议需求增长高达42.61%,此后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视频会议技术的愈加成熟、网络的日渐普及以及线路资费下降等因素的刺激,中国视频会议市场进入稳定的加速增长阶段,发展至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视频会议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发展,视频会议已今非昔比,不仅能提供视频的传输,还包含会议所涉及的视频、音频、图示和数据等,如实时和非实时通信应用、即时存储、广播回放、媒体共享、电子白板、文字交谈、文件传输、文档修改、Web协同浏览、远程协同操作都已融入其中。而且随着H.264编解码技术的成熟,高清大规模应用已成为现实,这对于远程医疗至关重要,因为远程手术、远程会诊中模糊的图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此丰富的功能,也为定制开发提供了可能。
视频会议及相关厂商结合各行业的应用特点和实际需要纷纷推出了行业解决方案,视频远程医疗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细分。如宝利通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以宝利通远真系统ATX为核心,专家和患者可以通过视频系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通过内容共享功能查看病人的病例、X光片等。在会诊过程中,专家还可以邀其他医师、专家加入会议,提高会诊的准确度和效率。此外如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进行隔离治疗,此系统还提供了远程探视的服务,增加了病人及家属见面的机会。为了应对某些紧急情况,系统还支持调用监控图像,通过对讲机、电话等与专家、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安防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大大加快了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
华为在这方面也有充分准备,其远程医疗方案基于华为智真产品打造,采用真人大小的还原远端图像的高清技术,可为远程诊断提供全面清晰的信息。同时支持各种专业医疗影像设备信号采集,可将捕获的多路图像以多画面或者单画面方式作为辅流进行传送。在诊疗过程中,系统会将视频、音频信号和医疗数据信息进行一体化的同步录制、直播和点播。该解决方案基于IP网络,采用H.264编码技术,在带宽大于等于1M时即可达到720p的图像效果,大于2M即可达1080p效果。AVA不久前也推出了远程医疗录播方案,通过一键式的方式对现场拍摄进行控制,相应的摄像头会对现场进行自动拍摄,并将拍摄的画面以直播的方式传送到参加远程医疗会诊的各方。同时AVA录播系统还可支持多路信号的输入,因此在远程诊断中可以同时将发言者和检查的CT片等展示或传输给对方。录播系统将远程会诊现场数据直接存储在服务器上,观看者在后期可通过平台登录进行点播观看学习。
空间广阔参与厂商众多
篇3
【关键词】远程医疗;技术;社会;关系
纵观人类技术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与社会密不可分,两者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整合关系。没有技术的社会是不可思议的,同样,不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技术也是不可想象的,技术本身就是社会的技术。所谓“整合”,“主要是指科技和社会(包括经济等诸建制)中的一方在受到另一方作用时所作出的一系列调整自己行为以配合对方的适应性反应。”远程医疗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一方面,远程医疗技术从高科技的航天领域走向如今的寻常百姓,无不对当时和今后的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远程医疗技术除了受自身的技术逻辑规律的支配外,还受到现实社会因素对它的限制、选择甚至控制,表现出显著的社会属性。深刻认识和深入了解远程医疗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对远程医疗技术的快速、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充分了解远程医疗技术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远程医疗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远程医疗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远程医疗技术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远程医疗技术的基本情况
(一)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状况
狭义的远程医疗技术是指电子医务数据通过一定的通讯及计算机技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以利用异地的专家及先进的医疗技术力量来解决当地的医疗难题。这些数据包括高清晰度照片、声音、视频和病历等。而广义的远程医疗技术还包括远程咨询和远程教学等内容。远程医疗技术始于20世纪,随后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发展历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历史不长,但发展非常迅速,在传输方式、应用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借助现代通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短短40年,远程医疗技术的数据传输方式已经由普通的电话线发展到如今的Internet、Internet和卫星等,无论是传输速度、还是传输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其次,远程医疗技术应用了众多的诸如虚拟技术、远程手术技术以及现代医疗的高新技术,是高新技术应用聚集的领域。第三,远程医疗技术从高新技术领域逐渐走向社会各界、走向普通百姓,应用领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普通生活中。它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同时社会也无时无刻不对远程医疗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远程医疗技术的两重性
远程医疗技术具有技术和社会两重属性。其技术属性表现在对社会个体、社会群体、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建制的影响;社会属性则表现在社会条件对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路线、速度和规模所起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二、远程医疗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一)远程医疗技术对社会个体的影响
远程医疗技术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人们在就医模式上有了新的选择,并且就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远程医疗技术即使是边远地区的人们也有机会接受世界顶级医疗技术的服务,节省了旧医疗模式下必须花费的交通费、食宿费、误工费等。其次,疾病诊断和治疗可以在第一时间里进行,不易延误病情,减少病人痛苦。再次,通过影响文化、教育、政治等社会建制进而改变社会个体的需求、爱好、情感、信念、性格、气质等等,使社会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等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远程医疗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变化是省时、快捷、方便、节约,直接影响着社会个体的衣食住行和健康需求;同时,通过社会建制间接地影响社会个体的生理、心理、生活、工作等,从而促进社会个体实现全面发展。
(二)远程医疗技术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影响
远程医疗技术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社会群体、组织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态度等来得以实现的,这种改变促使群体和组织更新过去的各项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导致管理创新。这其中对医务人员和医院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在医疗界,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明显地扩大了医疗学术交流的范围、加深了交流的深度,而且加速了新的医疗技术的学习和推广,使各地的医护人员及时、准确地获取最新、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从而迅速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另一方面,对医院决策层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管理不得不进一步调整不适宜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使整个医院管理制度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
(三)远程医疗技术对社会建制的影响
远程医疗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文化、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等诸社会建制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对医疗体制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药费昂贵,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是不成功的”。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目前的医疗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为“看病难,看病贵”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缓解医疗配置不合理的状况,使医疗体制更趋合理、高效、更符合人们的心意。
三、社会对远程医疗技术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是远程医疗技术产生的根源
远程医疗技术的产生要追溯到20世纪的人类探索太空的科学实践。当时为了调查失重状态下宇航员的健康及生理指标,美国宇航局(NASA)在亚利桑那州建立远程医学试验台,为太空中的宇航员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技术也由此诞生。可以说人类探索太空的科学实践是远程医疗技术产生的根源。
(二)社会需求是推动远程医疗技术发展的动力
远程医疗技术是产生于高科技领域,而推动它发展的则是当时的社会需求。一直以来,由于地域的限制,许多人不能得到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无论是繁华的大都市还是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战火纷飞的战场,人们都希望得到及时的救助和一流的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技术的产生,顺应了人们的需求,这种社会需求也就成为了推动远程医疗技术发展的动力。
(三)社会选择影响远程医疗技术发展的方向
在社会需求下产生了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动力,而在这种动力之下,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呈现着诸多的发展方向,此时社会选择对远程医疗技术发展的方向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目前,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呈现出这几个方面的趋势:首先,各项新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使远程医疗技术的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其次,应用领域不断向社区和家庭拓展,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再次,网络的日益发展,使全球的医疗资源通过网络形成网上“虚拟医院”,医疗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共享和利用。这些方向的呈现很大程度上都是社会选择的结果。
(四)社会心理影响远程医疗技术发展的速度
新技术的应用有个社会承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心理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远程医疗技术从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从了解到熟悉、从被动接受到积极推动,这一心理变化过程越短,远程医疗技术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五)社会环境提供远程医疗技术发展的可能空间
远程医疗技术发展的目标是:随时、随地均可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也就是说,到那时医疗服务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社会环境有多大,远程医疗技术发展的可能空间就有多大,是社会环境提供了远程医疗技术发展的可能空间。
总之,远程医疗技术与社会是互动整合的。彼此因对方而改变自己,也因自己而改变对方。应该看到,一方面技术都是双面的,即远程医疗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不仅有正面的,而且还会有负面的;另一方面,社会对远程医疗技术不仅有推动作用,而且可能有阻碍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是推动还是阻碍,都取决于远程医疗技术与社会在经过互动整合,最终能否达到协调发展。这种互动整合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随着远程医疗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循环反复的。深刻认识远程医疗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们在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实施有效的行动,产生有利的影响,使远程医疗技术得到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美仕,等.科学技术与社会引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洁,王进.史话远程医疗[J].软件世界,2002,(6).
[3]赵玉川,等.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2,(19).
篇4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资总额相比2009年的增幅有了显著上升,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行业投入总额相对2010年将增长25.5%,由此可见国家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资将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主要增长动力。
正因为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所以医疗相关产业公司受到了风险投资基金的追捧。就在2010年11月26日,深圳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新元素医疗)获得了蓝色大禹成长投资的8000万元注资。“公司正在筹备上市资料,计划2012年启动上市规划的程序。”新元素医疗董事长张欣表示。
慧眼识珠
2005年,张欣在深圳一举创办了新元素医疗,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为一体,从事医疗设备生产与经营。经过数年的发展,新元素医疗已经成为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专业从事医疗信息化系统集成、系统方案解决、医疗设备生产与经营、医疗相关技术开发与投资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另外在国内设有27个办事机构,形成了覆盖中国、东南亚地区的销售和医疗设备保养与维修服务网络。
“蓝色大禹成长投资眼光独到,在我们公司规模还没有做大的时候就已经介入了,这几年一直密切合作,双方都看好中国医疗信息行业未来的市场前景。”新元素医疗首席科技官张黔说。据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目前国内健康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随着新医改的推出,远程医疗成为医改的重点领域,中国远程医疗市场空间无限。
新元素医疗目前有三个大的产品线,一是远程健康监护平台产品线,主打产品有远程无线排尿日记检测系统、无线实时心电监护系统,动态血压监护系统等,全国有200-300家医院在使用。目前新元素医疗已经在和一些城市合作,建立医疗信息化框架协议,如广东、内蒙古、吉林、安徽等城市,从整个大的框架上看有相当好的市场占有。二是医院内部信息化,侧重医疗物联网,利用RFID射频识别、传感器的技术,对院内管理、人员管理进行很好的控制,如广东南方医科大学、深圳人民医院、深圳滨海医院等都在使用这个系统。三是创新型医疗设备电磁式体外冲击波系列。
多方联盟
“此次对新元素医疗的投资是基于一系列市场调查和对新元素医疗的创新力、研发力及各项综合考评之后作出的决定。”蓝色大禹成长合伙人表示。就在2011年2月下旬,新元素医疗推出的远程健康监护产品和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顺利通过了IBM认证,从而正式获得IBM高级ISV成员资格及PWIN计划高级成员资格。很是令投资双方感到兴奋。这一认证的通过,表明新元素医疗不仅在国内传统医疗健康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远程医疗健康信息化应用和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上也同样走在了前列。与此同时,与香港科技大学的结盟,帮助新元素医疗提升了竞争实力。“香港科技大学虽然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校,但是对新元素医疗最大的帮助就是人才培养,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助于公司产品发展的建议,无论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教师,还是科研人员等都对我们有很好的帮助。”张黔说。
在新元素医疗的产品中,有远程无线个性化健康监护平台、医疗物联网络平台、病人随访专家系统等产品。“今年我们将推出一些新产品,从技术上有几个看点,其中关于睡眠分析的监护是我们与深圳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发的。张黔自豪地说,“如一个人的睡眠质量怎样,可能有打呼噜、睡眠终止等情况出现,这是由于枕头位置的影响。我们的产品通过对人的睡眠进行分析,选择适合你的枕头,并通过测量你的心率、血氧,以及监控枕头的情况,从而判断你的睡眠质量。目前在美国有一两家机构在研究这方面,而我们的这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今年年中就会推出。”
除了不断研发新产品外,新元素医疗也在积极探索商业模式。新元素医疗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医疗信息化模式,通过医疗信息化技术,把医院的运营成本下降,把解决中国医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为主要市场目标;其二是远程监护模式,通过远程技术可以使大医院医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推广到农村和社区。“远程监护模式主要服务三个目标群,第一是大医院向外推广,如深圳市人民医院、北京首钢医院,帮助他们建立远程监护科室,通过这个科室把医生资源推广到数控、慢性病人;第二是大医院资源向院外延伸,也就是大医院资源向社区、县级医院拓展;第三是整个区域范围内医院与医院之间的资源共享。”张黔说。
北京启动电子病历建设,未来五年内完成全体居民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建设,而且电子病历建设也同步在全国推广。新元素医疗则在健康档案方面找到切入点,“我们的切入点是动态健康电子档案。以往的电子档案只是看病时有信息,体检时有信息,但是纵观全年,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我们要对你在家里时的信息进行收集,建立动态电子档案。当你生病时,可以查到你的以往病史,从而达到对症下药。”张黔表示。
竞争砝码
让客户对产品放心使用,是每个企业需要做的功课,也是必须做好的事情。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用户的需求更加理性,这就需要企业做好客户服务工作,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在客户服务方面非常看重服务质量,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技术中心鼓励实行定制化服务,针对不同的用户,从技术源泉上进行服务;其二是有专门的技术支持部门,去现场实施方案,给用户做现场指导;其三是针对不同的用户,我们有专做市场模式的创新部门,创造一些新的市场模式、服务模式。”张欣表示。
篇5
Whole System Demonstrator(WSD)的一份报告表明远程医疗在改善医疗服务和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WSD是英国卫生部投资的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如何通过技术帮助人们管理自身健康。
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关于远程医疗和远程健康管理的随机对照试验,WSD总共吸纳了包括横跨康沃尔郡、肯特郡和纽汉三个区域的6191名慢性病患者和238个家庭医生诊所。从12个月的3030个参与者的数据来看,患者死亡率、急诊访问量、紧急接诊量以及住院日数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些结果促使英国政府决定未来五年在大约300万名国民的家中构建起先进的远程健康和医疗服务系统,以改善国民的生活质量。
新工具节约糖尿病诊疗时间
为了解决医生接诊时经常面临的时间压力,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一套工具,允许医生在电脑显示屏上浏览患者与糖尿病相关的电子健康信息。研究表明这个被称为“糖尿病仪表盘”的工具可以节约时间,改善糖尿病人护理的准确性。
“糖尿病仪表盘”可以提供有关患者体征、健康状况、使用药物。研究显示,使用该软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其所需要的数据,而使用传统电子病历能正确找到所需数据的医生只有94%。而使用“仪表盘”时为找到相应信息,需要点击鼠标的次数从60次减少到3次。研究人员指出:“由于糖尿病仪表盘非常直观,使用时医生很少发生错误,医生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一切影响其决定的因素。”
细菌适应性决策启发机器人研究
细菌具有优越的生存技能,他们的决策过程和集团行为,允许其茁壮成长,即使在困难环境中也能有效传播。日前,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套可以解释细菌群体蔓延方向的计算模型,这一模型可以应用到包括计算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人造技术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细菌如何收集周围的环境信息,并在复杂的地形中找到最优路径生长的机制。同样,机器人经常需要在诸如太空、海洋深处或者网络世界等复杂的环境中导航,并彼此进行交流沟通。研究细菌导航的原则,有助于科研人员设计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以形成智能群集,进而发展成为用于诊断的微型机器人,或者用于在社会网络和整个互联网中收集消费者行为信息的“代码”系统。
六种改良医疗服务的高科技
Daniel Kraft博士对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充满憧憬,他认为:人工智能(A.I)、大型数据库(big data)、三维成像(3D printing)、社交医疗网络(social health networks)、医患交流平台、移动电话等新型技术对未来医疗保健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他相信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深入分析,科学家有能力进行新药的研究并且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商业模式。
篇6
关键词:远程医疗优越性
正文:远程医疗是当今世界上发展十分迅速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它可以节约患者的金钱和时间,提高诊治效果;促进医务人员与患者以及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在为边远地区以及疑难病患者的诊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远程医疗的探索,目前已经有多个远程医疗网络和机构在应用。但是,由于我国远程医疗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领着一些困难,例如远程医疗标准化的问题、医患双方的认知程度差异、医疗法规和责任的认定、投资回报的问题等。为此,在我国当前的远程医疗建设中,政府及主管部门要统一标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要注重宣传,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医疗责任,并且要提高远程医疗的投资回报。从远程医疗的发展看,远程医疗要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向远程卫生、数字化卫生扩展;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远程医疗体系。同时,远程医疗要配合国家卫生改革,逐步走入社区,并且要从运营管理方面深入挖潜,不断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远程医疗的分类
根据会诊实现方式分为:
(1)交互式会诊:就是利用专业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的医专家与异地医学家及患者“面对面”的现场直播会诊;
(2)非交互式会诊:就是医学专家通过阅读和研究远程传输的患者病历、检查资料、影像数据等资料,对异地患者进行的非现场直播会诊。
*根据向患者提供的会诊业务内容不同分为:
(1)影像会诊:由医学影像专家基于患者CT、核磁、X光片等疑难影像资料,结合医院上传的患者病历进行远程诊断并出具具体诊断报告的会诊,影像会诊可在交互方式或非交互方式下进行。影像会诊又分为点名会诊方式和非点名会诊方式;
(2)临床会诊:由临床科室专家基于患者详细病历资料,结合基层医生的诊断意见进行远程诊断,并出具具体诊断咨询结果和建议治疗方案的会诊,临床会诊分交互式和非交互式两种实现方式,患者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根据申请远程会诊的次数分为:
(1)初诊:即患者或初诊医院因某一病症申请的首次远程医疗会诊;
(2)复诊:即患者或初诊医院就相同病症申请的第二次或多次远程医疗会诊。
*根据专家出诊要求的不同分为:
(1)急诊:收到会诊申请后,于4个工作小时内安排专家在交互方式下完成的会诊,旨在向会员医院提供紧急医疗援助;
(2)常规会诊:在常规工作时间内,按患者和申请医院科室要求,并经会诊管理中心认可的时间段安排专家参加的会诊;
(3)联合会诊:根据患者或医院要求,安排多位专家(2至5位)参加的会诊;
(4)点名会诊:在远程会诊中心现有专家资源库范围内,根据患者或就诊医院科室的意愿,直接指定某位或某几位专家参加的会诊。
如何申请远程医疗
您只要将自己的会诊意愿告知就诊医院医生,或根据的医生建议选择远程会诊,医院即可安排远程会诊室专管人员登录福建远程医疗网申请专家会诊。操作方便、简单、快速,可以在短时间内(具体时间视病症难度及所选会诊方式而不同)获取专家所作出的诊断报告和治疗建议。
远程医疗的优点包括:
1.在恰当的场所和家庭医疗保健中使用远程医疗可以极大地降低运送病人的时间和成本。
2.可以良好地管理和分配偏远地区的紧急医疗服务,这可以通过将照片传送到关键的医务中心来实现。
3.可以使医生突破地理范围的限制,共享病人的病历和诊断照片,从而有利于临床研究的发展。
4.可以为偏远地区的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医学教育。
一般来说,巨大的正在扩展的远程医疗应用可以极大地减少病人接受医疗的障碍,因为地理上的隔绝不再是医疗上不可克服的障碍了。
选择远程医疗的理由
1.花最少的钱就能得到最优秀的医疗专家提供的诊疗服务;
2.彻底解除对初诊医院所作诊断的疑虑或不够放心;
3.无需长途跋涉就地便能得到知名专家提供的优质诊疗服务;
4.疑难病症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取大型医院知名专家的诊疗意见,把握最佳诊疗时机;
5.充分利用远程医疗网内大型医院及专家医疗资源,实现社会医疗资源的共享;
其实,我们的许多所谓“疑难杂症”并非无法在当地治疗,而是未能确诊;在取得网上专家的诊断意见和治疗建议后,也许我们完全可以留在本地医院就医;省时、省钱、省精力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医疗水平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别,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整体医疗水平普遍滞后,因此远程医疗在我国更有发展的必要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篇7
关键词: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运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7.324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医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社会就医成本,基于信息技术的远程医学开始取得了快速发展,所谓远程医学主要包括远程会诊、医学教育等重要内容。其中远程会诊仅仅是远程医学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我院从2010年开始引入全军远程会诊系统,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一线城市的大型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进行了连通,四年来,会诊病人达到760例,并且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以及儿科等几十种专科,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的资料主要结合本院2010年到2014年开展远程会诊病人25例,并组成应用组。另外没有进行远程会诊的病人有62例,并作为对照A组,而从我院转院到北京和天津等一线城市进行治病的患者更有34位作为对照B组。其中应用组的资料以及对照A组的资料都是我院HIS系统中有详细的记录,同时对照B组都为我院的医保患者,其数据资料主要来自于医保中心报表。这些数据的来源有效保障了准确性,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对治疗病程以及诊断符合率和治疗效果及费用等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1.2 方法。本文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了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采用了连续性校正x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病程的比较分析。通过资料分析可以得出,应用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24.1天,而对照A组的平均治疗时间则达到了34.9天,对照B组的平均治疗时间则高达58.6天。从这些数据分析来看,采用远程会诊系统进行治疗的时间要明显低于本院治疗以及转院治疗的时间,尤其是转院治疗,所花费时间最长。数据统计具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
表1 不同组别的病程对比表
组别 案例 平均治疗时间 P
t
应用组 25 24.1±4.8 6.6 P
对照A组 62 34.9±7.6
应用组 25 24.1±4.8 16.3 P
对照B组 34 58.6±9.7
2.2 诊断符合率的比较分析。本文的应用组采用了远程诊断治疗方法,一共25位患者,诊断符合达到了24位患者,因此符合率达到了96%。而对照A组是在本院诊断治疗的62位患者,符合诊断一共有44位患者,诊断符合率则是71.0%。而对照B组则是本院医保患者转移到大城市医院就诊,一共有34位患者,诊断符合有33位患者,符合率则达到了97.1%,从这些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远程会诊的诊断符合率要高于本院就诊的患者诊断符合率,但是却低于转院到大城市的诊断符合率。并且都具有统计学差异性显著性。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组别之间的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表
组别 诊断符合情况案例 总计 诊断符合率(%) x2 P
符合 不符合
应用组 24 1 25 96.0 5.71
对照A组 44 18 62 71.0
应用组 24 1 25 96.0 0.02 >0.05
对照B组 33 1 34 97.1
2.3 治疗效果的比较分析。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采用远程诊断系统治疗的25位患者中,有18位患者治愈,另有6位患者有所好转,总有效率达到了96.0%,而在本院治疗的62位患者中,有32位患者治愈,另外所有好转的患者则有14位,总有效率达到了74.2%。在本院医保但是转移到一线大城市医院治疗的患者共有34位,治愈患者达到了29位,有所好转则有4例,总有效率达到了97.1%。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组治疗效果要明显的好于对照A组,但是比对照B组则显得略差,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组别的治疗效果分析
组别 治疗效果 总计 有效率(%) x2 P
符合 不符合
应用组 24 1 25 96.0 4.5
对照A组 46 16 62 74.2
应用组 24 1 25 96.0 0.02 >0.05
对照B组 33 1 34 97.1
2.4 治疗费用的比较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知,通过远程诊疗系统治病的25位患者其平均的治疗费用在5998.6元,而在本院直接治疗的62位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则达到了6202.7元。在本院有医保,转院到一线大城市的大型医院进行治疗的34位患者其平均治疗费用则达到了28690.4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组的治疗费用是最低的,也就是说通过远程诊疗系统进行治病所需要的费用最低,而转院到大型城市的大型医院的治疗费用则最高。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组别的治疗费用对比分析
组别 案例 平均治疗时间 P
t
应用组 25 5998.6±398.9 2.15 P
对照A组 62 6202.7±402.4
应用组 25 5998.6±398.9 61.70 P
对照B组 34 28690.4±1802.8
3 讨论
3.1 从治疗效果上来说。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本院都能够胜任,但是由于检查设备的限制,往往导致不能够准确确诊。但是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在其他大型医院的专家的诊断之下,借助这些专家的意见再加上一些基本的检测,很多疑难杂症就可以在本地得到有效的治疗。这样能够有效的节省了患者时间和金钱。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能够将一线大型城市的大型医院的专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当地的医疗机构共享专家资源,从而有效提升了当地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同时也让偏远地区的病人能够享受到专家的诊断治疗服务。
3.2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本院有医保并转移到北京等一线大型城市医院的这些患者其治疗时间则相对较长,这主要和这些大型医院本身病人多,其医疗资源相对紧张有关系。但是如果通过远程会诊进行治疗,一方面能够消除病人在路上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大型医院资源紧张的问题,另外还能够有效提升诊断时间,这对于一些病人来说,缩短了诊断时间,往往就给治愈带来更多的希望。所以从时间上来说,远程会诊医疗系统显然更具有优势。
3.3 从治疗费用上来看,远程会诊系统让患者能够在本院通过现代化的远程医疗系统进行诊断,有效的降低了患者来回的路费及其它费用,同时由于大型城市的消费水平较高,那么维护这些医院的正常开支费用就会更高,而在当前医院改制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医院日常运用的需要,大型城市的就医费用也会相对较高,所以从表4可以看出,转移到大型城市医院进行治病的患者,其治疗费用将近是远程诊疗系统的5倍多。
总而言之,根据本院从2010年到2014年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得知,远程诊疗系统能够有效提升病人诊断符合率,同时有效提升了病人的治愈率。同时通过远程诊疗系统还能够让边远地区的病人能够获得更高水平的专家服务,共享了医疗资源,提升了治疗水平。另外通过远程诊疗系统还能够让患者实现足不出户的治疗服务,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而且采用远程诊疗系统也能够进一步降低治疗费用,这也很好的解决当前病人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冠麟,江萍,段长农.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维和二级医院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1(11).
篇8
关键词:远程医疗:查询:隐私保护
近几年,远程医疗技术随着医疗市场的需求的增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蓬勃发展。远程医疗技术不仅不需要病患亲自去医院就诊,并且辅助治疗的同时可以在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时报警。另外,远程医疗可以用于日常对健康状况的评估,及时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从而达到保健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1系统功能
保护隐私的远程医疗查询系统分为手机端和Web(服务)端。界面美观,操作便捷。医生和患者使用时都需要经过身份验证,获取自己的账号后才能登录系统。服务端对从患者那里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通过Web页面展示给医生,最后把医生所诊断的结果再传输到移动终端App供患者参考。
Android端主要是患者使用。可以实现登录、一键拨号、查询天气、定位、好友列表、从本地查看数据和从服务器查询数据等功能,患者可以自主选择是否上传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心率、血压等)。这些数据上传至服务端,都会经过可靠算法进行加密。
Web服务器与后台数据库的搭建,以及实现数据共享。服务端经过信息过滤将患者的生理数据等信息展示给合法登入Web端系统的医生。医生可通过Web页面查看患者上传的信息,根据相应情况作出诊断后将结果反馈患者。医生在注册账号前需要先完成对其身份的验证过程,通过身份验证后才可以注册账号,登录账号后可以查看公告,和患者之间成为好友关系后,可以从好友列表中选择该患者并与其进行交流。
数据在发送前先对其加密,服务器接收到密文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解密,才可以对数据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解析过程。数据库中数据也是以密文形式存放的。攻击者即使获取了数据库或者传输过程中的密文数据,也无法解析其中内容。
2系统设计
本系统使用JAVA程序开发,后台用数据库MySQL,采用基于MVC(即模型(model)一视图(view)一控制器(controller))模式的查询系统,适合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运行。MVC的视图层和业务层分离,这样就允许更改视图层代码而不用重新编译模型和控制器代码,很容易改变应用程序的数据层和业务规则。
系统界面设计满足医生及病人进入系统后,只需按步骤操作,就会使用此系统,无需培训。系统设计共分为Android端设计、web端设计、服务器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加密算法设计五个模块的设计。
2.1Android端设计
Android移动终端结合了当今移动互联时代的特征:移动化,个性化,差异化,给用户提供了诸多便捷,方便了用户使用的同时,还提高了传统方式难以解决的效率问题。患者可以在自己的Android手机上安装此APP,将收集到的人体生理数据传送给服务器,和医生完成双方互选后可以进行对话并接收医生反馈的诊断结果,患者可以从本地或者服务器端查询数据,另外还有天气查询、一键拨号、健康资讯等功能。详细如图1所示。
2.2 Web端设计
Web端主要用于医生对远程的患者身体情况的监测,并及时将诊断结果反馈给移动终端。web页面采用jsp设计方式,页面主要语言包括Html、Css、JavaScript和Java。其中Html构造页面结构,Css构造页面UI,JavaScript提交AJAX请求,处理页面基本信息,一部分逻辑代码使用Java实现。辅工具使用Jquery和EL表达式。
web端和服掌鹘换グ括:1)提交表单,标签;2)超链接,主要用于标签;3)AJAX技术,主要用于事件的触发。
2.3服务器设计
在系统试运行的时候使用的是Tomcat本地服务器。服务器端开发语言是Java。和移动端与Web端交互运用的是Http协议,通过Request和Reponse进行交互。其中Request:请求头,封装了请求的信息;Response:响应头,封装了响应的信息。
控制器有Servlet:主要控制器,拦截请求进行逻辑处理,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是代码实现的主要地方。Filter:能做到serv-let所能做的一切事情,主要用来统一全站编码,请求拦截。Lis-tefler:监听各种事件,主要用来进行在线人数统计。
2.4数据库设计
医疗查询系统对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要求很高,我们选用MySQL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库开发平台。类型为关系型数据库。
设计的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表:
分别是:公告列表,医生账号信息表,医生基本信息表,好友关系表,留言消息表,病人账号信息表,病人基本信息表,病人身体信息表,test,time测试用可以不写。
2.5加密算法设计
本项目的主要数据流向为:PS(个人服务器)端将收集到的人体生理数据加密~PS端将加密的数据传输到MS端(远程医疗服务器)MS端将数据解密MS端将数据保存PS端向申请MS端申请数据MS端将数据加密MS端将数据传给PS端PS端将数据解密。
该方案具有以下安全特性:
不可抵赖性:该方案中每一端都使用了自己的密钥对散列值进行了加密,当有一方否认自己进行了数据传输可直接通过那一方的公钥对密文进行解密,再将得到的散列值与消息的散列值进行对比,若一致则必为那一方进行的传输。
强抗碰撞:已知原数据和其MD5值,想找到一个具有相同MD5值的数据(即伪造数据)是非常困难的,在实现上是不可行的。
数据机密性:本方案采用的加密方式为RSA加密算法,其中PS端的密钥只有PS自己知道,在自己私钥不丢失的情况下,加密数据被破解理论上不可行。
数据完整性:通过使用MD5消息摘要算法能够保证数据完整性,当原始数据进行哪怕1bit的改动,生成的消息摘要也会有非常大的差距。
3系统实现
系统支持医生和患者远程操作,实现账号注册、身份验证、病人信息管理、医生信息管理、医生和患者建立好友关系、患者和医生实时查询生理数据信息、医生实时反馈信息等功能。隐私保护及远程查询是整个系统的两大核心。由于系统中交互的数据涉及个人隐私,所以在通信过程中要实现隐私保护的目的。服务端对从患者那里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web页面展示给医生,最后把医生所诊断的结果再传输到移动终端app供患者参考,让人们可以时刻了解自身身体状况,从而实现疾病预防和及时就医的效果。
1)查询功能实现
用户查询之前,会发生数据生成与数据实现过程。生成过程部分主要解释存储。生成的数据以Json的形式存人缓存,在App端展示数据时,会解析Json数据,得到具体某一项的数组,数组传人折线图控件会把数据展示出来。发送的时候直接发送Json即可。
经过多次发送和生成数据后,APP端进行清理,无法查看太久的数据。此时发送查询请求,服务器返回同样格式的Json数据,进行解析显示结果即可。本地数据(血压数据、血糖数据、心率数据)查询实现界面如图3所示。从远程服务器端查询10天血糖和血压结果数据如图4所示。
21数据加密实现
系统使用RSA公钥加密算法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服务器端用病患的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病患端用私钥解密密文数据。
篇9
关键词:职工;医疗保险;远程化
将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职工医疗远程化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家医疗保险政策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相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职工医疗保险远程化相关概念
(一)职工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是一项对职工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政策实施下,企业为了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起来的。企业或单位可以建设个人与单位就医保险基金,也就是说,当参保的职员在患病就诊时所产生的医疗费用,然后由指定的医疗保险机构对职员进行相应金额的经济补偿。换一句话来说,依法对职工实施职工医疗保险,是通过法律、法规强制推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一般来说,实行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属于社会保险的一个基本险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集聚了单位和社会成员的经济力量,再加上政府的资助,可以使患病的社会成员从社会获得必要的物资帮助,减轻医疗费用负担,防止患病“因病致贫”。
(二)远程医疗保险
远程医疗,指的是通过网络科技,如是计算机技术,或者遥测、遥控等远程技术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大医院或专科医疗中心的相关技术与优势,如一些先进的医疗技术以及具有优势的医疗设备,这些技术可以远程操控,在一些医疗基础设施以及就医条件相对差的边远地区,进行医疗服务。远程医疗保险医疗健康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价值为基础的医疗健康作为一种产生额外收入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职工满意度。在过去的十年中,医疗健康中一个最大的变化是远程医疗正在经历快速增长,并且在许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职工远程医疗则是指针对于职工建立起的一套服务项目体系。
二、职工医疗保险远程化存在的问题
(一)远程医疗报销不足
远程医疗实施的主要障碍就是医疗报销不足,医疗报销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远程医疗会诊按每小时或每次计费,其报销流程中,经常出现适用范围不明确、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与分级诊疗脱节以及医保支持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职工医疗保险保险不足。
(二)职工医疗保障覆盖面不够广
目前来看,职工医疗保障覆盖面不够广,尤其从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来看,其覆盖面较窄。而从远程医疗保险这方面来看,我国在这方面有很度欠缺之处。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的远程医疗技术并不成熟,而且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首先,我国拥有医院信息系统的医院并不是很多,根本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要求。其次,就该系统本身还存在诸多瑕疵有待改进。再来,各个医院对于系统所运行的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进而导致了,各个医院之间以及一些社会上的相关部门彼此隔离开来,无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由于资金不能及时的分配到位,导致该体系不但无法继续向前发展,反而会出现止步不前的现象。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它们的远程医疗、在线医疗早已凭借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壮大,并且日趋成熟,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职工远程医疗服务包括不应该紧紧局限于一般远程医疗服务,也应该提供一些特殊远程医疗服务,为了满足不同病患的多种需要。综上所述,以促进企业员工自身医疗保障的满意度以及远程医疗事业得以发展,应该扩大职工医疗保障覆盖面。
(三)看病贵和看病难
职工医疗保险的问题也就越来越明显,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都成了职工医疗保险工作进行的阻碍。社会大众都在呼吁国家出台新的,进一步自医保制度诞生以来,医保资金如何归集,如何使用,如何避免浪费。例如,有些参保人刷医保卡却刷出电冰箱,造成大量医保资金浪费;有的医院因医保基金不能及时足额结付,不愿接收医保病人;有的大病职工医保费用不够用、又无力自掏腰包,甚至因病致贫返贫,这是在全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职工医疗保险远程化解决方案
(一)提升医疗报销比率
随着目前远程医疗不断发展变化,许多医疗机构已经意识到了远程医疗能节约成本、提高职工满意度。从企业机构以及政府来讲,应该将继续扩大远程医疗的覆盖面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报销是远程医疗实施的主要障碍,所以针对远程医疗服务制定完备的新的法律。为此,远程医疗服务供应商应该接受探索支付模型超越费用的服务偿还机制。另外,根据机构之间的合同,提供一些职工愿意支付的方便的、有价值的服务。远程医疗企业为职工提供远程医疗费用的报销,例如,可以增加虚拟远程诊治,让自费的职工客户能够享增值服务。只有提升医疗报销比率,职工医疗保险远程化才能够顺利推进工作。
(二)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
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就需要坚持吸收国外优秀的科研成果,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在政府方面,应该提倡更多的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保险计划远程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尤其,应该大力引进一些先进的远程技术,来推进职工社会基本保障。在最近的十几年以来,很多医院开始启动网络信息技术,来改善医疗服务。比如,利用计算机、微电子技术以及通讯等信息技术,不仅更加科学精密而且还运用于远距离的医疗卫生服务。例如现在,很多国家的远程医疗服务技术十分成熟,可以采用远程系统来对病患进行异地专家会诊、异地外科手术、心电监护、家庭护理等诸多方面。而且,也应该扩大职工远程医疗保障范围,丰富类目,清晰明了。所以,可以通过以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来构建职工医疗保障服务功能。在信息高度发展的现今,应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医疗体系相结合,这样的技术革新可以大大改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并且促进我国卫生保险行业革新发展。
(三)解决看病贵和看病难
解决看病贵和看病难就应该规范管理、防止项目滥用、确保基金安全。也就是要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应在全省统一的远程医疗专网下,通过省级远程医疗平台开展。二是定点医疗机构提请远程会诊前应首先实施院内会诊,远程会诊服务项目仅限于住院支付,原则上每个住院周期支付一次费用。三是参保职工或家属单方面要求提请的远程会诊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四是各地要结合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认真做好项目对应及信息系统数据库更新、医疗费用结算等工作,务必做好及时结付医保基金的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的监管和费用审核,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维护医保基金安全运行。然而,有时候还存在着职工医疗保险隐性债务,隐性债务也就是评价社会保险基金负债规模的重要指标。例如,据调最新的查数据显示,如果在医保制度当中使用“递推”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计算参加医保改革的人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正在面临的医疗保险资金的缺口,并且,可以有效地缓解新旧医疗保险制度下形成的隐性债务对医保基金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隐性债务的措施。所以,也应该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及其医护协作。综上所述,提高职工医疗报销效率、扩大职工医疗保险保障覆盖面、解决看病难的贵的问题是破不急待的。另外,解决职工医疗保险远程控制中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多方合作的方式进行,来解决职工看病存在的各方面难题,那么也就从而推动信息化医疗保障发展,进而提升社会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丁冠男,李卉.大庆石化职工医疗保险的远程化管理解决方案[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2,11(4):52-53.
[2]黄思南.聚类分析数据挖掘方法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中的作用[J].哈尔滨铁道科技,2015(2):8-11.
[3]朱小龙,杨鹤标,查杰民.职工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1997(1):40-46.
[4]杨莹,李超峰,林达峻,等.远程技术对医保结算的优化[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3):34-37.
[5]顼庆坤,刘彦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传输设计[J].计算机与网络,2002(3):56-57.
篇10
关键词:口腔远程医疗;物联网;临床路径
中图分类号:R714.5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不断老龄化,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也逐步转变到以慢病和预防为主的医学模式,要求新一代数字健康工程技术向家庭个人和基层社区参与的方向发展,建立以全程健康管理为目标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日益受到关注。物联网和云计算在近年的快速发展和成熟为推进医疗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解决方案。医疗物联网通过泛在感知设备的互联互通,支持医疗健康信息自动化采集、智能化传输、全局化决策分析和全流程辅助,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与效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与模式,实现面向全程健康管理的智慧医疗。目前,我国医疗物联网系统正在快速发展,而在口腔医疗方面的应用还相对缓慢。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影响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为心血管病、肿瘤和口腔疾病, 其中口腔发病率高达79%。口腔疾病多属慢性病,早期因缺乏自觉症状很难发现,一旦出现症状, 如疼痛、肿胀等, 往往病情较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口腔疾病与心内膜炎、细菌感染、肾炎、关节炎以及中风等多种疾病有关,直接影响着生命质量。因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或控制病情的恶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口腔医疗资源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基层民众口腔医疗的需求,据统计,目前我国有80%以上的口腔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同时,我国口腔卫生目前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口腔疾病防治体系。为了尽快让基层民众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利用物联网具有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等优势,建设远程口腔医疗系统,来提升我国口腔疾病整体的诊疗水平,并通过健康的监测、辨识与调控,推动口腔医疗模式从以疾病诊疗为主向以预防与保健为主转变,创建新型的健康服务管理模式。
2 系统总体架构
口腔远程医疗与健康管理系统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定位器和条形码等手段随时随地对口腔相关信息全面采集和获取;通过信息网络,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实时可靠传送,以进行各种有效的汇聚和融合;最后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随时接收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把合适的信息、提醒或建议实时推送给有需要的医生,从而及时发现和确诊医院感染案例,并采取有效措施。系统总体架构由多层组成,由底至上分别为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云平台层、应用层和访问层,见图1。
物联网感知层由RFID标签和医疗健康传感器组成,分别部署在家庭、社区以及医疗机构,对不同对象进行识别、定位、状态感知与采集。在网络层,通过有线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网的异构互联,连接医院、社区和家庭,实现医疗健康信息的智能化传输。突破医疗环境的干扰抑制技术,构建面向数字医院的医疗物联网。云平台作为医疗物联网的支撑平台,管理医疗物联网,为口腔医疗应用服务提供支撑运行环境。同时,针对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需求,在各层面提供必要的安全隐私保障。
3 口腔医疗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是一种包含了循证医学、整体护理、成本控制、持续质量改进等理论的标准化医疗模式。目前,国内外对临床路径的研究与应用基本处于成熟阶段,选入临床路径的病种已经不再局限于外科手术病种和常见病,而逐渐向口腔医疗和健康管理扩展。见图2,在临床路径管理中引入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构建一个口腔实时监控和预警反馈有机结合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
基于覆盖家庭、社区、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患者口腔实时监控技术,实现物联网环境下的患者口腔数据的实时采集和预警反馈。综合运用医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医学信息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等,实现对多模医学信息自动分析综合,支持患者诊疗的智能辅助决策。
支持面向临床路径的医疗信息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共享等,管理基于移动医护终端的医嘱流程和护理流程,满足复杂医疗事件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实现与电子病历系统的深度整合。挖掘和分析口腔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关键行为,发现符合实际诊疗过程的临床路径。分析临床路径与实际诊疗过程的差异性,验证临床路径的适用度并提供优化建议,分析路径变异与患者口腔疾病和症状关联性,为临床路径的分支扩展提供优化建议。
4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①形成适应我国医疗机构特点的口腔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研究异构网络互联的医疗物联网基础架构,以及口腔医疗仪器设备和器械共存环境下干扰抑制技术。②针对人网共生环境的口腔健康状态感知。实时监测和辨识口腔健康状态对于健康调控和疾病预防尤其重要,因而需要感知的信息除了医、药等资源标识信息以及传统的疾病诊疗信息外,还要在无干扰的前提下安全、可靠、低负荷地感知口腔健康状态。③海量医疗物联网信息的集成、管理及分析技术。包括面向海量异构医疗物联网信息的语义集成技术、海量医疗物联网的信息的分层建模技术以及多维度(时空性)海量医疗物联网实时数据分析处理技术。④面向全程健康管理的新型口腔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医疗物联网在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上的优势,基于健康监测、辨识与调控,面向健康调控、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程健康管理,创建全新的口腔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5结论
医疗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通过构建口腔医疗物联网,充分发挥其在全面感知、广泛互联和智能处理方面的优势,实现医、药等资源标识与健康状态感知,并将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汇集、存储、分析与利用,为口腔健康调控、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程健康管理提供智能化支持,从而有效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建立覆盖家庭健康、社区保健、医疗机构诊疗及公共卫生的口腔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全面实现数字化医疗,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Peak J D, Hayes S J, Bryant S T, et al. Dental Support for U.S. Marines in Iraq[J]. Br Dent J, 2009, 190(3): 140-144.
[2] Murray G H, Hancock A F, Fancher J, et al. The Force Dental Service-cross for telemedicine [J]. J Am Coll Dent. 2009, 70(2): 4-7.
[3]李刚,赵铱民,胡敏. 野战数字化口腔医疗车的研制及应用特点[J]. 医疗卫生装备, 2008, 29(8): 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