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

篇1

关键词:概念隐喻机制;医学生;英语隐喻能力;培养措施

概念隐喻指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当源域与目标域所包含的内容不断地增加,则有利于隐喻映射。概念隐喻建构的主要元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知识、价值观、心理趋向、认知趋向、自然学科知识等。

一、概念隐喻机制建构――以语言方法为例

1.掌握可以直接提供映射的语言形式。语言形式主要包括基于词汇层面的隐喻语言形式、修辞语言形式等,其中修辞语言形式,与语言中拥有隐喻理据的语言形式,具有同等地位,其能蛑苯游隐喻语言使用者提供相应的概念隐喻。在实际应用中,修辞语言形式的源域与目标域则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2.掌握概念隐喻映射的主要要素的语言形式。在英语语言中,部分语言形式与词汇和隐喻语言不同,其可以直接提供概念隐喻,且只涉及部分隐喻要素。在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学习并掌握能够提供为隐喻机制建立提供主要要素的语言形式,如,英语表达式中的起床(Get up),其虽然源域与目标域所表现的概念隐喻不明显,但是语言结构中的up提供了有意识隐喻映射,这是构成隐喻的主要要素。因此,学习者需要掌握这些类型语言形式。

二、培养医学生英语隐喻思维能力的措施

1.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有的隐喻思维。在医学英语中,将普通的英语转译成专用的医学英语词汇,其中处处涵盖着隐喻,如,在普通英语中,administration代表的是政府机关意思,其映射在医学中,代表着的是“服药”的意思。在医学英语词汇中,隐喻思维涵盖的范围较广,医学英语词汇主要是由词素构成,包括前缀与词根、后缀与连接字母。

2.培养医学生英语隐喻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对于医学生而言,在学医的过程中及实际工作中都需要参考大量的外文文献,以及应用大量的医学英语词汇。医学英语是医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虽然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医学英语的构成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如,arthro意思是关节,其和表示疼痛的algia,组合为arthralgia,则表示关节痛;与意思为炎症的itis,组合为arthritis,则表示为关节炎,其中的连接词不含有隐喻思维,只是为了发音方便,以隐喻手法组成不同含义的医学词汇。因此,医学生只需要具备较强的隐喻思维能力,能够熟练地分析词汇的形成依据与表现形式,且需要掌握概念隐喻机制建构的能力。

3.培养医学生英语隐喻思维能力的措施。(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隐喻思维教学。医学隐喻词汇量较大,并且新的词汇更新速度较快。但是,新词构成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学校为了培养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需要培养其基于隐喻思维角度的基础上,分析医学英语词汇形成的理论依据,并且要提高医学生对隐喻词汇表现形式,以及功能的察觉敏感度,以此来降低学习医学英语词汇学习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英语隐喻思维教学,以此来提高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2)词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地选择医学词汇,要选择具有认知隐喻的词汇,且教学方式要从简单到复杂,开展逐步教学。同时,教师要构建基本认知框架,并且能够按照框架来授课,引导学生基于隐喻思维来思考,引导其分析词汇的组成,根据具体的词汇概念,整合新的医学隐喻词汇,形成新的医学隐喻词汇概念,提高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3)在开展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时,教师要构建医学隐喻词汇教学大纲,在培养学生在隐喻认知的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编写相应的教材,及时增添新的词汇;并且要探索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督促医学生加强学习,使其能够掌握更多的医学英语词汇。

三、结语

语言具有隐喻性,在医学词汇中,含有大量的隐喻词汇,且医学英语隐喻词汇是医学专用术语。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英语隐喻思维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医学生英语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医学生的词汇水平。医学英语隐喻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金黛莱.概念隐喻机制的建构与英语学习者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2011(1).

篇2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绪论

财务风险可能出现在企业财务活动的任一环节,一旦企业发生财务危机,这必然影响正常运营。一次金融危机可以使得经济倒退数十年,财务风险的管控已经成为企业当今最重视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阶段,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面对巨大的数据信息量,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企业如何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是一大难题。

2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逐渐深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愈加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代表着企业持续经营下去的资本和在行业立足的能力。因而,把握适应当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发掘适应于当下的新型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提前防控,这是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财务风险管理内容和特征

我国现阶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识别企业将会面临的财务风险;衡量这些财务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以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如何对风险做好防范措施,尽可能降低其带来的损失,控制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防控体系和反馈机制,旨在可以迅速的识别风险并作出合理反应。财务风险管理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财务风险不仅是企业内部的问题,也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企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预警系统和反馈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具有持续性。企业在成立之初,财务风险就已经客观存在于企业中,企业必须时刻保证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以防控财务风险。

4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认知缺陷

巴菲特说,学术界的学者们普遍对于风险的概念有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风险是采用贝塔值通过对价格的波动度量出来的,采用贝塔值来对风险进行度量虽然较精确,但却是错误的做法。风险的含义是“遭受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而企业与企业之间内部的经营风险的差别没有办法用贝塔值来度量。因此,财务理论一直以来更喜欢采用数理的方式去表示、计量和解释风险,这种做法本身就包含一定的风险。可见,财务理论对风险的概念及风险的管理及技术、内容等都存在认知错误。

4.2投资决策标准较狭隘

如今随着我们步入了大数据的时代,原先被人们广为应用的评估方法也变得不再适用,其劣势也逐渐地显现出来。首先体现在这些评价方法评估的预期现金流不准确,这会极大地影响管理者对投资决策的判断,有可能会使管理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其次,它们只适用于对传统的重资产经营模式下的投资决策进行评估,不适用于评估那些预期现金流较小、不明显或者不明确的投资项目。

4.3财务决策信息边界化现象严重

如今在企业的内部,如在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中,各个分公司以及诸多的子公司,各个业务单元和各级部门会由于它们长时间的独立运营独立核算和彼此之间缺乏沟通联系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它们独立核算自己的业务,也不会随时共享彼此的信息数据和财务资料。如果想要查看这些数据或资料需经过一系列“提交申请,等待审核,通过审核”等冗长繁杂的程序才能实现,而且实时的数据和资料也不会立刻得到更新。由于信息和数据无法在企业内部实现整合联通,企业对大数据的价值发掘和管理也面临阻碍。

5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应对办法

5.1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重构

风险防控对策重构,尤其要注意各种类型的风险的匹配与组合。Ghemawat(1993)提到,在经济低迷时,企业应该注意权衡投资活动所引起的财务危机的风险和未进行投资活动所引起的经济竞争地位下降的风险。在经济萧条时,若企业太过于注重企业投资活动所引起的财务危机的风险,那么企业就必须承受企业未投资所引起的经济地位下降的损失。所以企业要对客观经营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投资带来的财务风险和竞争风险间进行仔细权衡。企业如果过度投资低盈利能力项目或错过高盈利投资项目的投资机会比流动性风险更可怕。

5.2改变投资决策的标准

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投资决策的标准不再是仅狭隘于对投资项目的现金流水平以及未来盈利能力的考虑,更多的应该思考企业未来的盈利模式与发展战略。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标准应该如何做出变革,阿里巴巴的执行副主席蔡崇信是这样说的,“阿里巴巴在进行企业并购时具有严明的纪律与明确的战略目标,在投资时遵守三大原则:第一,增加企业的用户数量;第二,提高企业的用户体验;第三,拓展企业的商品与服务的类别,获取客户对阿里更多的消费份额是企业未来的长远宗旨,如今阿里的客户数量已达3亿人次,如何将更多的商品与服务提供给客户,是企业未来的方向。

5.3财务决策信息去除边界化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强的目的性获得企业所需的财务数据和信息。在企业的内部,如在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中,各个分公司以及诸多的子公司,各个业务单元和各级部门会由于它们长时间的独立运营独立核算和彼此之间缺乏沟通联系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的状态被打破,达到企业财务和业务信息数据的一体化。

篇3

关键词: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一、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概念及内容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其主要作用是在预测、选址、技术方案等项研究的基础上,对项目投入产出的各种经济因素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多项指标的计算,对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财务可行性及抗风险能力做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为项目决策提供主要依据。在实行核准制的情况下,政府不再关注企业的财务盈利能力和债务清偿能力等问题。建设项目中企业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经济评价更重要,此时的经济评价只进行财务评价,无需国民经济评价。房地产项目的经济评价是为了满足企业自主投资决策的需要,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关系到决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项目的经济性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关系到项目融资、成本控制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因此,做好房地产项目的经济评价至关重要。

二、房地产项目经济评价中的问题

在我国,自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以来,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大大提高,许多项目由于其前期工作(主要是可行性研究工作)扎实、充分、深入,避免或少走了许多弯路。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投资项目层出不穷,在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提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2010年房地产行业开始慢慢复苏,“大干快上”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不少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经济评价数据来源不详,没有可靠渠道,使得可行性研究走了过场。有些项目已经实施,甚至已经投入运营,为了某种需要,再回过头来补做可行性研究,其中报告中起重要作用的定量研究――经济评价,也是敷衍了事。显然,这类经济评价已完全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当前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工作不扎实。项目的经济评价应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完成高质量的项目经济评价,首先需要完成大量的基础工作,需要搜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基础工作是否认真细致,搜集的资料是否完整可靠,直接关系到经济评价工作的质量。然而,一些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由于受时间、经费、人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工作不够深入,资料匮乏,过分地依赖现有的数据或仅凭主观推测,因而很难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行业仍然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房地产项目的经济评价属于企业行为,在前期,企业对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重视不够,进行经济评价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评价要求的知识掌握程度不一。

(三)忽视经济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许多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侧重于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很少分析项目的不确定因素。不确定因素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投资项目中,找出主要不确定因素,分析其影响程度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规避或减少风险损失的对策,对项目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四)评价带有目的性。评价人员往往带着求证项目可行这样一种潜意识去进行项目的经济评价和论证,就必然会更多地关注项目可行的一面,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有时甚至在项目实施之后才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经济评价。这种现象在目前的经济评价工作中时常出现。

(五)评价经费不足。企业对项目决策阶段对项目投资影响最大这一事实认识还不够,对经济评价没有加以重视,对于这项工作的投入不足,使得经济评价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受到一定阻碍。

三、提高经济评价质量的几点对策

(一)从思想上重视经济分析。作为可行性研究中定量分析的重要部分,经济评价在项目决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经济评价的重要意义,就不可能得出公正、科学、可靠的评价结论。不仅有关从业人员应重视经济评价工作,项目业主、投资方及其他相关部门和人员同样也必须高度重视可行性研究中的经济评价工作。

(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目前,我国有少数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自我学习的意识不强,业务知识陈旧。不少勘察设计单位缺少精于市场分析预测、项目运营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知识的专家,这种状况影响了经济评价的质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形势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友好、节约型社会的新理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4

【关键词】 投资性房地产; 成本模式; 公允价值模式

为了规范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将投资性房地产定义为“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强调投资性房地产的单独计量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房地产准则的出台,对于公允、客观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由于较之原先单一的成本模式计量有较大的变动,对企业资产价值及其盈利能力带来较大的影响。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含义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持有房地产除了用于自身生产和存货对外销售,还出现了以赚取租金或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的房地产收益活动,甚至成为影响个别企业利润的主要经济业务。这种具有投资性质的房地产在用途、状态、持有目的等方面与原先计入固定资产的自用房和作为存货的楼房有显著不同。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并没有区分自用房和出租房、自用土地使用权和出租土地使用权的概念,而是统括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中,采用历史成本法为基本计量原则进行核算。这样的核算方式,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使得企业的房产资源账面价值与实际的市场价值存在较大的偏差,直接导致企业财产低估和投资者权益受损。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出台填补了这一空白,明确了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及其范围。所谓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出租的建筑物,但不包括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自用房地产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模式

针对以往会计实践中将具有投资性质的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不能如实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经济实质和真实价值的情况,新准则规定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区别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一项资产单独进行反映,从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提供决策依据,并规定了以下两种模式可供选择:

(一)成本模式

该模式要求企业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按照这一标准,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采用此模式一方面是基于企业传统的习惯性操作;另一方面,成本模式的初衷是:认为企业对外公布的资产负债表的目的不在于以市场价格表示企业资产的现状,而在于通过资本投入与资产形成的对比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这种对比需以成本计量为基础。

(二)公允价值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大体一致,准则规定,“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由此可见,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性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三、两种核算模式的比较

(一)共同点

1. 两种核算模式均应单独核算。

新准则颁布之前,会计实务往往把具有投资性质的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不能真实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经济实质及其真实价值的情况,进而不能使投资者获得相关的财务信息,影响其投资决策。新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应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中独立出来,单独核算。无论是采用成本模式还是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都必须独立核算,单独入账。

2. 取得投资性房地产时,成本法与公允价值法的计量一致。

无论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或是公允价值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初始入账时,一律按照取得时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如果是外购房地产,包括购买价款和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相关税费;如果是自行建造的房地产,则包括使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

(二)不同点

1. 两种核算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的计量不同。

成本模式沿用固定资产的计量模式,以历史成本记账,需考虑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和使用年限按期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期末需进行资产减值准备测试,如果发生减值,则计提减值准备。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而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2. 两种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阶段的核算不同。

在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成本模式只需考虑该资产已提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和减值准备,而公允价值模式还需要同时考虑该资产从取得至处置时的公允价值变动。

四、两种核算模式对企业的不同影响

(一)对企业资产状况的影响

一方面,长期以来,企业习惯于在会计核算上将自用房产与出租房产混为一谈,不加区分。新准则的颁布和实施要求企业无论采用成本模式还是公允价值模式,都必须对投资性房地产独立核算,因此,原来分别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中核算和列报的投资性物业,将统一计入“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这一变化无疑会对企业的资产结构产生影响,尤其是那些持有大量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企业,其结果是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整个资产中的比重下降,投资性房地产的比重增加。

另一方面,新准则规定,“对于有确凿证据表明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首次执行日可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在目前房地产价格普遍高于其历史成本的情况下,企业一旦选用公允价值模式来计量其早些年购入的投资性房地产,必将大大增加其账面净资产,提高偿债能力。

(二)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成本模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比较稳定,无非是按期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摊销造成企业成本费用的增加,除非进行资产处置,一般情况不会创造利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盈利的影响会有一些不确定性。一方面,因为该方法无需计提折旧或摊销,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由于期末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需调整当期损益。该资产要按评估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前,房地产行业持续飞速发展,投资性房地产物业以盈利稳定为最大特点,其升值潜力较大且预计将会持续,总体上每年的重估增值额应该持续为正值,对当年的净利润预计将会产生较大的贡献,但不排除部分投资性房地产物业出现贬值的可能。因此,预计采用公允价值核算模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先扬后抑,且企业每年净利润的波动程度会随之加大。

(三)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目前,我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明确规定在计税时,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予以考虑,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换句话说,投资性房地产的计税基础是其历史成本,无需考虑投资性房地产重估增值部分的税收。因此,无论企业采用何种模式,其应纳税所得额是一样的,其应交税费也是差不多的。但是,若企业采用成本模式,由于新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处理基本一致,企业完全可以根据会计核算的利润直接计算所得税,比较简单;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考虑到会计和税法处理的差异,企业不能根据利润直接计算,而只能通过纳税调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势必将增加核算的难度及工作量。

五、企业选择投资性房地产核算模式时应注意的事项

企业投资性房地产选择何种核算模式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债务状况和盈利水平,也会影响投资者的决断。国家制定不同的会计核算模式供企业选择,是因为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为了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允许企业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计量模式。而企业在进行选择时,必然要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选择出最利于企业的计量模式。企业在具体选择核算模式时不妨考虑以下因素:

(一)模式的适用性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一般应选择成本模式,当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可以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具体地说:1. 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 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换言之,即使是满足按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仍然可以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而反过来,如果希望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则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

无论是成本法还是公允价值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不存在孰好孰坏,关键要看该模式是否适用于企业。成本计量模式沿用传统的资产计量方法,会计处理相对简单,容易理解,不受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资产状况及盈利水平较为稳定,不容易被人操纵;公允价值模式则能使企业账面价值更加及时、客观地反映市场的公允价值,但公允程度不易控制,短期内能有效提升企业资产状况和盈利水平,但长期来看易造成利润的较大波动。从国际会计发展趋势来看,公允价值的存在和发展是必然的,并将在今后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成本法会退出历史舞台。可以预见,两者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存。

(二)模式的唯一性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选择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时,既可以选择成本法也可以选择公允价值法。但由于两种方法的计量基础截然不同,会计处理也完全不一样,因此在具体操作中,一个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其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应该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以便带来计量上的前后矛盾而误导投资者。

(三)计量模式转变的不可逆性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除非计量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不得随意变更。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1. 当房地产市场比较成熟、能够满足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条件的情况下,允许对投资性房地产从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2. 企业所拥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在其“为赚取租金或资本保值增值”这一特性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前,也就是“投资性”未转为“自用”之前,原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不可以逆转为成本模式计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5-18.

[2]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6.49-61.

[3] 于长春.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实务导读[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56-69.

篇5

【关键词】 资本成本; 财务决策; 经济增加值

随着现代管理成本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现代成本管理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资本成本作为评估企业资本经营业绩和价值创造状况的指标已受到全世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推行资本成本在我国现代成本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必将提高我国企业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的水平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为全世界人类的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然而由于我国的企业对资本成本的研究时间比较短,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十分成熟,所以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资本成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以至于未能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一、资本成本的概念

资本成本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基础和依据,必须对资本成本进行重新认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资本成本概念,为企业的投资和筹资决策提供更加合理的标准。

资本成本的概念应理解为:资本成本是投资于某一项目或企业的机会成本,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并且其可以用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来度量。

二、资本成本的分类

(一)个别资本成本

个别资本成本是指各种单个资本来源的成本,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

1.债务资本成本

债务资本成本是指企业通过债务形式融资所必须支付的报酬。债务资本成本可以分为长期借款资本成本和长期债券资本成本两类。长期借款资本成本是指企业通过长期借款方式融资所必须支付的代价,它主要取决于长期借款的利率和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长期债券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以发行长期债券方式融资所必须支付的代价,它主要由债券的票面利率和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决定。企业债务的利率是由市场经济状况和企业自身的状况决定的。总的债务资本成本等于长期借款资本成本和长期债券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

2.股权资本成本

股权资本成本是指股东对投入企业的资本所期望得到的报酬。股权资本融资发行费用一般比债务资本融资要高,股利也没有抵税作用,而且还会造成企业控制权的稀释,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另外,投资人对股权资本的回报要求通常要高于债务资本,因而企业应谨慎选择融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股权资本成本又分为两类:留存收益资本成本和普通股资本成本。留存收益资本成本事实上是一种机会成本,普通股资本成本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所须支付的代价,这里的普通股是指企业新发行的普通股。普通股资本成本与留存收益资本成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筹资费用而后者没有。总的股权资本成本是留存收益资本成本和新发行股票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

(二)综合资本成本

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学者开始认识到企业资本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企业负债比例的影响,因此不能孤立地以每一种资本的成本来看待企业资本成本问题,而应该是负债资本成本与股权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所以,企业资本成本开始被理解成是一个“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概念,并在当时的学术界广为流行。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两种较为流行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量模型,即索罗门的“现代公式”以及莫迪格利安尼(Modgliani)和米勒(Miller)的“平均资本成本方法”。1963年索罗门在出版的《财务管理理论》中认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是“促使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资本化价值与企业当前价值相等的折现率”,并用公式表示出来:

其中,WACC为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d为企业债务资本成本;Ks为企业股权资本成本;D为企业负债的价值;S为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V=S+D表示企业的总价值。

1966年Modgliani和Miller在《1954―1957年公用电力行业资本成本的某些估计》一文里提出了另一种计量“平均资本成本”的方法,从他们所提出的概念看,资本成本虽然还是一个平均的概念,但不再是加权平均的含义,而是表现为股权资本成本与负债比率的关系式,其公式是:

其中,C为企业平均资本成本;K为企业股权资本成本;T为企业所得税税率;dD?筑dA为企业资产负债率。

从MM的平均资本成本公式中不难发现,公式放弃了“加权平均”的思想,认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与负债资本成本本身无关,这从理论上难以令人信服,而且它也只能求得过去的资本成本。由于MM平均资本成本模型有上述缺陷,建议采用索罗门的“现代公式”计算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即先求出个别资本成本;再以各种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为权数,运用统计上的加权平均方法算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三、资本成本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

(一)确定公司市场价值

表示公司价值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账面价值;另一种是市场价值。账面价值反映的是以往投资经营活动的结果,而市场价值反映的是人们对公司未来前景的预期。相比较而言,市场价值对当前决策更有意义,而资本成本正是估算公司市场价值的重要变量。公司股权资本的市场价值一般可根据下式计算:

其中,EBIT为企业的息税前收益;I为企业每年支付的债务利息;Ks为企业股权资本成本;T为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S为企业股权资本的市场价值。

股权资本市场价值加上债务资本市场价值就是公司的总市场价值。

(二)资本成本在企业融资决策中的应用

资本成本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融资决策。对各种不同的债务和权益融资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取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比较各自的资本成本,尽量采取资本成本小的融资方式,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企业无论何种方式筹资,在筹资的资本成本决策中一般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原则的要求。

1.对于任何方式融资组合,无论是侧重于债务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其混合成本都必须保证小于资本收益率,否则公司现有股东的利益就会有所损害。

2.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外部评价指标之一,其估算是由资本市场来完成的,资本成本取决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风险,资本成本的估算是建立在市场价值而不是企业账面价值基础上,资本成本的估算方法和数值有较大的弹性和主观性,因此不必看中资本成本精确的数量值,在实际的应用中只需对资本成本有一区间性的把握。

3.要对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成本进行比较。

4.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以提高股东的市场价值。

(三)资本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资本成本是评价各种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的一个重要尺度。在投资决策分析中,资本成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在净现值法和盈利能力指数法中,资本成本是计算项目净现值的贴现率。

在投资决策分析中,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比较投资方案和进行投资决策的标准。在净现值法和盈利能力指数法中,资本成本是计算项目净现值的贴现率;在内含报酬率法中,资本成本是进行比较取舍的标准。

1.在净现值法中的应用,净现值的公式如下

其中,NPV表示项目的净现值;CFt表示第t期的项目现金净流量;n表示项目的期数;r表示项目的资本成本,也就是贴现率。

净现值反映了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当一个项目的净现值为正时就采纳,为负时就拒绝。

2.在盈利能力指数法中的应用,盈利能力指数法的公式如下

其中,PI表示项目的盈利能力指数;CIFt表示第t期的现金流入量;COFt表示第t期的现金流出量;n表示项目的期数;r表示项目的资本成本,也就是贴现率。

获利指数法能够真实地反映投资项目的盈亏程度,当获利指数大于或者等于1时就采纳,小于1时就拒绝。

3.在内含报酬率法中的应用,内含报酬率法的公式如下

若存在使得:

令IRR=r,IRR表示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其中,NPV表示项目的净现值;CFt表示第t期的项目现金净流量;n表示项目的期数;r表示项目的资本成本,也就是贴现率。

内含报酬率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这个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对项目进行评估时,就是将其内含报酬率与项目的资本成本进行比较,如果计算出的内含报酬率大于或者等于企业的资本成本或者必要报酬率就采纳;反之,则拒绝。因此,可以说资本成本估算的正确与否是决定一个投资项目评估成败的关键。

(四)评价企业经营业绩

企业的整个经营业绩可以用企业全部投资的利润率来衡量,并可将其与企业全部资本的成本率相比较,如果利润率高于资本成本率,可以认为企业经营有利;反之,则认为企业经营不利,业绩不佳,需要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全部资本的利润率和降低资本成本。

(五)进行股利分配决策

资本成本是影响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在股利决策中引入资本成本,主要是因为股利对投资者的价值必须与留存收益作为一种股权融资方式所丧失的机会成本进行权衡。在具体的股利政策选择中,与发行新股相比,保留盈余不需要花费筹资费用,是一种比较经济的筹资渠道。所以,从资本成本角度考虑,如果公司有扩大资金的需要,就应当采取低的股利政策。但是,如果企业将留存收益用于再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低于股东自己进行另一项风险相似的投资的收益率(股东要求的最低报酬率或者股权资本成本),企业就不应该保留留存收益,而应将其分派给股东,采用高的股利支付政策。

股利政策包括向股东支付的现金股利占盈余的百分比、绝对股利分配趋势的稳定性、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以及股票回购。股利支付率决定了留存在公司的盈余金额,它必须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行评价。在股利决策中引入资本成本,主要是由于股利对投资者的价值必须与留存收益作为一种权益融资方式所丧失的机会成本进行权衡。在具体的股利政策选择中,与发行新股相比,保留盈余不需要花费筹资费用,是一种比较经济的筹资渠道。所以,从资本成本角度考虑,如果公司有扩大资金的需要,也应当采取低的股利政策。

四、经济增加值

近几年,国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财务概念,即经济增加值(EVA)。计算公式为:EVA=销售额-经营成本-资本成本。

此指标考虑的资本成本是按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它的计算范围包括股权和债务。机会成本是指投资者由于持有现有公司的证券而放弃的在其它风险相当的证券上的投资所预期带来的回报。计算企业利润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资本成本,包括权益的资本成本。按照此方法许多有账面利润的企业实际上是亏本经营的。企业必须重视资本成本,必须把权益的资本成本同债务资本成本一同考虑,以判断企业盈利是否足以弥补资本成本。

此指标是一个充分体现保值增值目标的财务考核指标,它克服了传统指标中没有全面考虑资本成本因素的缺陷,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彼德・德鲁克在1995年《哈弗商业评论》上的文章指出,“EVA的基础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熟知的、我们称之为利润的东西,也就是说企业为股东剩下的金钱,通常根本不是利润。只要一家公司的利润低于资本成本,公司就是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公司要缴纳所得税,好像公司真的盈利一样”,这句话道出了资本成本隐含的成本属性。

EVA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资本成本,其基本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也就是说,股东必须赚取至少等于资本市场上类似风险投资回报的收益率。其实,EVA所考虑的资本成本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这种资金的成本的计算范围包括股权和债务。正如债权人需要得到利息回报一样,股东也要求对他们的投入资本得到一个最低可以接受的回报。如果股东预期得到一个最低的回报,比如说他们的资本的10%,那么只有当企业利润率高于10%时,股东才开始赚钱。因此,EVA的基本原理就是:经济附加值等于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净值,这里的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权益资本的成本。

其计算公式为: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总额

由此可见,EVA改变了会计报表没有全面考虑资本成本的缺陷,它可以帮助管理者明确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从而向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资本的有效利用负责,对资本的期望收益负责,从而从微观上改善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使管理者提高盈利水平,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结论

本文针对资本成本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对资本成本在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在资本成本理念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资本成本的应用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通过分析论证充分说明运用资本成本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在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对财务会计体系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本文全面介绍了资本成本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分配股利时的应用,明确说明了其应用方法,并提出运用经济增加值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观点,以期在日后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的公司财务实务中,资本成本的运用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各类资本成本不加区分,而笼统地以银行贷款利率作为资本成本用于各项财务决策。同时还存在中小企业的资本成本较高和资本成本的应用范围比较狭隘等问题。

目前,资本成本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企业层面,以营利组织为研究对象,而较少考虑非营利组织,这不免使资本成本的应用受到限制。虽然非营利组织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捐赠和无偿的政府调拨,出资者不要求回报,但是,非营利组织却在应用着社会的资源,在非营利组织中也存在着管理效率的问题,如果能将资本成本用于考量非营利组织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水平来。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就应当考虑资本成本对决策和经营的影响。

在论文的研究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同时,着力培养全民的资本成本意识,特别是要强化对企业领导者全面的资本成本考核,考察其经营中的资本成本与同行业的比较、不同时期的比较。同时特别应当发展壮大我国的债券市场。目前我国企业显示出的对权益性资本的偏好是不正常的,不符合财务理论,更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应该扩大企业债务性融资,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参考文献】

[1] 哈泽尔・约翰逊.资本成本管理与决策[M].姚广,闫鸿雁,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6).

[2] 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l0).

[3] 杨礼洪,黄国良.国外资本成本研究述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

[4] 张敦力.论资本成本的计量及运用[J].会计研究,2006(6).

[5] 孔令武.关于资本成本决策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3).

[6] 朱武祥.资本成本理念及其在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应用[J].投资研究,2000(1).

篇6

[关键词]房地产财务 内控模式 资金运作

一、房地产财务相关问题

1、房地产财务概念及运作方式

房地产财务指房地产经营管理部门在其经营中,通过资金的筹集、分配、运用和收回,而与有关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关系。这种财务关系包括:①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部门与国家之间发生的财务关系;②房地产各开发、经营、管理部门之间所发生的财务关系;③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部门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发生的财务关系;④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部门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房地产资金运作方式指房地产资金筹集、运用、回收的整个过程。房地产资金运动以预付一定的货币资金开始,房地产资金的循环和周转是其运动的表现形式,周转速度的快慢是衡量房地产资金运动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只有把房地产与金融业结合起来,并使个人参与住房建设,才能充分调动公民建房的积极性,使房地产建设资金转入轨道。

2、房地产财务统计的内容

房地产财务统计就是对房地产财务活动的经济特征进行数量方面的分析,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提供依据。

财务统计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固定资金统计,为制订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提供依据。

(2)流动资金统计,为合理地使用流动资金,提高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提供分析数据。

(3)成本统计,反映一定时期内成本的升降情况,可为降低成本提供分析资料。

3、房地产财务统计的意义

城市房地产经营单位随着房屋出租与出售业务的开展,要以价值形式来实现房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要按一定的方式筹集房地产经营单位的资金,用来进行周转和购置设备、物资,组织房地产经营活动。为充分有效地利用资金,节约生产费用,降低成本,必须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因此可以说,房地产经营单位财务统计是适应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对房地产经营单位实行统计监督的重要工具之一。

房地产财务统计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1)为编制房地产经营财务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提供依据。房地产经营单位要依据财务统计资料来保证各项计划指标的科学性,运用统计指标来反映房地产经营过程中资金运行的实际状况。

(2)核算房地产经营单位的资金数量,对于管好、用好资金,保证房地产经营需要,加速资金周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房地产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内容

任何形式的管理都离不开系统、全面的经济信息,而这些经济信息中绝大部分属于财务信息,来源于财务信息系统。因此,为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信性,有必要建立一整套财务内部控制系统。财务内部制度控制是根据信用社的各项业务、财务活动,以国家的政策法规法令为依据,建立财务业务处理的各项程序,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合法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具体控制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各项制度办法控制

各级财务职能部门应严格遵守上级制定的各项制度、办法等,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也可制定有关的业务核算制度、办法、操作程序以及为执行上级制度而制定的补充规定等,并及时上报上级社(行)核查备案,并严格贯彻执行。

2、财务内部管理控制

财务部门根据业务实际需要,组织人力和合理地进行分工。劳动组织和人员分工应有利于执行规章制度和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建立质量考核制度及经常性的检查评比制度。

3、建立财务凭证的审核制度

对财务凭证的内容和连续编号进行审查,对各部门或个人领用的空白重要凭证要进行登记,并定期检查使用情况。

4、财务核算

财务核算是通过填制凭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对企业日常发生的财务活动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形成系统的财务信息。

5、建立复核制度

6、建立分批控制和检查差错的制度

7、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主要是以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为依据,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调查研究,检查财务计划的完成情况,为以后进行财务预测和编制财务预算提供资料。

房地产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房地产财务分析还应及时为财务风险的控制提供依据。

三、房地产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模式创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扩大,为了准确地进行财务预算是企业保持竞争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法。房地产企业要保持财务的运转,必须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模式的构建。

1、预算管理创新模式

预算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编制经营活动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企业的预算要以明确经营目标为前提,采取分权控制的模式,将决策权进行分解来进行内部控制。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模式。

2、财务计划控制的加强

依据资产业务增长量、最高盈利水平来编制财务收支计划,并通过有计划、有秩序、有目的进行控制。财务内部控制的检查,主要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通过对财务内部控制的检查,督促被查机构加强财务管理,健全各项制度。

3、对财务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控制

要调阅损益类科目账、表和有关凭证以及岗位责任制等资料,调阅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报表有关报告等资料,检查是否财务授权审批制度。调阅《会计检查登记簿》和有关报告等资料,检查是否按照有乡规定组织人员对本级和下级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参考文献:

[1]苗天青,朱传耿.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经济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5):325―326

[2]曹振良.房地产经济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3):3-4

篇7

关键词:非理性定价;宏观审慎;预警机制;压力测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10-0043-06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提速,2015年10月24日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进入完善利率形成与调控机制的新阶段。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定价行为较为理性,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仍较为单一,盈利来源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个别金融机构存款非理性定价的冲动还较强烈,给银行机构自身盈利和风险控制带来较大压力。2015年1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增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对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如何强化对存款非理性定价的管理,引导银行机构定价行为自律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课题。本文基于存款定价的国内外研究理论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界定了存款非理性定价的概念及判定标准,运用利率敏感性压力测试分析了存款非理性定价对银行机构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的影响,进而构建了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对指导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银行机构理性定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存款非理性定价的界定和识别

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关于非理性定价的研究较少,更多的是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分析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而将存款定价与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的研究更是没有涉及。本文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际,并融入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对存款非理性定价的概念、识别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存款非理性定价的概念

从个体层面看,存款理性定价是在实现银行机构的经营目标,保证合理的资金利润率,定价变动引起的财务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等潜在风险可控基础上,确定的可以保持银行机构持续稳健经营的存款价格标准。而存款非理性定价则是以明显超过自身财务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存款利率价格来组织运用资金,给银行机构自身盈利和风险控制带来较大压力,影响银行机构持续稳健经营。

从宏观审慎管理层面看,利率作为借贷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认为存款非理性定价是不遵循市场合理竞争秩序甚至恶性价格竞争,造成金融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微观理性和宏观审慎两个层面,我们认为非理性定价是以超出自身财务能力或者不遵循市场合理竞争秩序甚至恶性竞争制定的存款价格,以及各种超出银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或者造成金融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影响银行机构和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定价行为。

(二)非理性定价的识别

结合当前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对利率定价行为管理的要求,我们从微观理性和宏观审慎两个视角来识别非理性定价:

1. 微观层面:从银行内部盈亏平衡角度识别非理性定价。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看,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和风险的可承受度,可以作为识别存款定价是否理性的一种标准。近年来金融机构普遍采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各银行机构计算出存款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根据商业银行的项目能力及利润目标、风险控制目标要求来确定行内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此基础上计算银行客户存款的盈利水平,得出用以弥补成本和达到利润目标的服务价格和利率。因此,当存款利率水平严重偏离盈亏平衡合理价格时,便引起财务指标尤其是效益类指标的恶化或者经营风险的上升,可以认为存在非理性定价风险。

2. 宏观审慎:从市场秩序和政策管理角度识别非理性定价。从市场环境看,由竞争形成的市场价格原则上是存款定价过程中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也可以作为识别存款定价是否理性的一种标准。因此,相同地域的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环境、政策变化基本上一致,存款定价水平的变化应大致趋同,其波动幅度如出现严重背离或者某类存款产品定价水平与当地同业相比,出现长时间的大幅波动、偏离度较大,可以认为存在非理性定价风险。

从政策管理看,银行业自发组成的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引导银行理性定价,避免银行由于定价技术不完善、对市场信息捕捉不全面导致的定价过低或过高的情况发生。因此,自律机制协商形成的合理定价规则,可以作为识别存款定价是否理性的一种标准。若存款定价严重突破区域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定价规则,或者出现以法律法规禁止形式吸收存款行为的,可以认为存在非理性定价风险。

(三)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非理性定价判定标准影响因素

1. 银行经营稳健性因素。银行自身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直接决定着其对存款的需求、愿意支付存款利率的价格以及对存款利率成本的可承受能力。中间业务收入高、不良贷款率低、流动性充裕的银行,利率定价空间较大,对利率定价风险的承受能力也较强。自身经营能力较弱的银行非理性定价冲动反而偏强,而利率定价空间和风险承受能力却恰恰偏弱。因此,在判定银行非理性定价时,应根据其经营稳健性设置不同的容忍度。

2. 宏观经济因素。逆周期调控是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重要内涵,其着眼于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强调金融发展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内在联系,目的在于熨平经济周期。在经济上行期,银行机构各项经营指标和稳健性指标均处在相对较高水平,本身杠杆水平就偏高,资产规模扩张冲动强,为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存款定价应引导其降低上浮水平,抑制扩张冲动。因此,此时期内应加强非理性定价的监管力度,提高非理性定价的判定和预警标准。

3. 外部市场竞争因素。市场竞争程度高的区域,金融机构类别多元化、机构数量多,存款份额争夺激烈,非理性定价冲动高。同时,市场竞争充分地区贷款利率价格普遍低于市场竞争程度低的地区,在资产端收益相对偏低情况下,其负债端存款利率定价空间也相应收窄。因此,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角度,应根据银行所在区域市场竞争程度,对非理性定价的判定和预警标准进行反向调整。

4. 系统扩散性因素。大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对其他小机构定价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效果,其提高存款利率的行为容易扩散为行业或区域定价水平的整体提升,其存款利率的波动影响着市场利率的稳定性。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中,将评估对象分为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和普通机构。对非理性定价的判定也应充分考虑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和扩散性影响,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机构采用更为严格的标准。

二、基于敏感性压力测试的非理性定价行为影响效应分析

(一)非理性定价影响机理分析

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出发,针对非理性定价行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理进行理论推演。在预算约束效应、流动性约束效应和替代效应作用下,非理性定价行为直接推升银行存款成本,导致其利润空间缩小,盈利能力下降,进而传导至贷款利率以及资产结构,对银行资金营运和风险控制能力产生巨大挑战,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加剧和波动。非理性定价行为对商业银行的作用机理见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非理性定价行为最直接的影响是对金融机构盈利能力,量化来说就是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净息差等财务指标,随后影响安全性和流动性等方面。基于此,本文将量化非理性定价行为对盈利性指标的影响。

(二)压力测试

本文选取敏感性压力测试作为实证分析方法,定量演绎金融机构存款非理性定价行为对其自身盈利性指标的影响。测试对象为假定的某银行X。按照资金来源的成本和资金运用的收益相等,计算出X银行的盈亏平衡存款利率。计算过程如下:

金融机构附加资产减值损失的综合资金成本=综合成本+资产减值均摊成本

金融机构全部生息资产收息率=(各项贷款利息收入+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其他生息资产利息收入)/全部生息资产余额

其中:综合成本=利息之外的成本支出均摊成本+全部付息负债的付息率

全部付息负债的付息率=(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同业往来利息支出+其他付息负债利息支出)/全部付息负债余额

“金融机构附加资产减值损失的综合资金成本”等于“金融机构全部生息资产收息率”时,计算出X银行资金来源成本等于资金运用收入时的盈亏平衡加权平均利率,将其与X银行目前的存款加权平均利率水平相比,可以得出压力测试的空间为60%。因此设定压力测试场景为目前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上升10%、20%、30%、40%、50%、60%。

本文选取的冲击变量为X银行的存款加权平均利率,承压指标为X银行的盈利性财务指标资产利润率(APR)、成本收入比(CIR)和净息差(NIM)。实施路径为:存款利率发生非理性定价,推升资金成本,盈利能力减弱,出现债务成本上升和资产收益下降的财务困境。对X银行的压力测试发现:一是随着存款利率浮动幅度的不断上升,成本收入比上升,即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在增加,获取收入的能力在减弱;二是资产利润率下降,资产运用的综合效果在弱化;三是净息差缩减,运用生息资产的效率不断降低。

三、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预警区间的划分

根据利率敏感性压力测试结果分析,当X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到当前加权平均利率水平15%时,其成本收入比接近45%的监管要求;当上浮到当前加权平均水平30%时,资产利润率接近0.6%的监管要求;当利率上浮到当前加权平均利率水平60%时,达到盈亏平衡点。因此,我们选取15%、30%和60%作为预警区间的阈值(R),并将存款非理性定价的风险态势划分为正常、关注、非理性、严重非理性四个类型(见表1)。

(二)预警区间阈值(R)调整参数的设置

基于宏观审慎管理逆周期调控思维,根据非理性定价的影响因素,我们引入4个参数对预警区间阈值(R)进行调整,分别是稳健性调整参数(α)、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和扩散调整参数(S)。4项调整参数基准值均设为1,调整空间设为[0.5-1.5](避免某个参数的影响过小或者过大)。

稳健性调整参数(α):稳健性与预警区间的阈值呈正相关关系。即:当金融机构资本充足、不良贷款率较低、流动管理健全,说明该机构潜在风险较小、经营稳健,可承受的存款定价水平较高,稳健性调整参数值α上调,提高该机构非理性定价预警区间的阈值;反之下调。稳健性调整参数值α可根据预警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产流动性比率与监管要求、同类机构均值相比进行确定。如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每超过区域同类机构平均值10%,稳健性调整参数值α上调0.1,反之亦然。

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宏观经济热度与预警区间的阈值呈负相关关系。即:经济上行期,宏观经济热度高,金融机构各项经营指标和稳健性指标均处在相对较高水平,银行存款定价提高的需求强烈,为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应适当引导降低存款定价水平,降低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从而降低银行机构非理性定价预警区间的阈值;反之上调。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根据“广义信贷/GDP”偏离其长期趋势的程度测算,如每向上偏离10%,则向下调整β值0.1,每向下偏离10%,则向上调整β值0.1。

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区域竞争状况与预警区间的阈值呈负相关关系。即:当一个区域市场竞争激烈时,银行机构为争抢客户非理性定价的冲动更强烈,为抑制冲动,引导其稳健经营,将降低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从而降低预警区间的阈值;反之上调。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根据金融机构所在城市“每万人拥有的营业机构网点数(A)和每十万人中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B)”来计算。计算区域内(如全省)金融机构所在城市的A和B的数据,按照各50%的权重加权得出一个E值,同理计算出区域平均的E值。计算某金融机构的E值相对区域平均E值的偏离程度,每高出10%,则向下调整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值0.1,每低于10%,则向上调整C值0.1。

扩散调整参数(S):扩散性状况与预警区间的阈值呈负相关关系。即:当金融机构的存款非理性定价行为影响面广,扩散可能性大时,下调扩散调整参数S,降低预警区间的阈值;反之上调。扩散调整参数S依据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衡量。将同类机构的资产规模排序,处于中间名次的金融机构S值定为1,其余机构的S值根据该机构资产规模偏离中间名次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程度确定,每高出10%,S值下调0.1,每低于10%,S值上调0.1。当然,S值应保持在区间[0.5-1.5]之间。

(三)调整参数权重的确定

上述4个调整参数对存款利率定价的影响大小不同,因此,为更科学、客观地对各银行机构存款利率水平进行预警,我们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不同参数赋予相对权重(W),再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区域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的阈值构建模型: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邀请银行存款定价方面的高校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对上述四个参数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2份。根据打分结果,得出四个调整参数α、β、C、S的权重分别为18%,19%,28%和35%。

(四)基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非理性定价预警模型应用检验

按照前述压力测试得出的预警区间阈值及调整参数的调整规则,以假设的X银行为例,预警区间计算过程如下:该行资本充足率12.6%,不良贷款率2.1%,均满足监管要求,并高于全省同类机构平均水平的30%,各项稳健性指标状况良好,依据上文确定的参数调整原理,将稳健性调整参数(α)上调为1.3;测算当前“广义信贷/GDP”偏离其长期趋势的程度,计算出向下偏离20%,则相应将宏观经济热度调整参数(β)上调至1.2;该行所处的城市每万人拥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为1.7个,每十万人有金融机构从业人员2.6人,计算出的E值为2.15,全省平均的E值为1.87,X银行的E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则区域竞争调整参数(C)下调为0.85;该行负债规模高于同类机构排名中间的机构33%,则扩散调整参数(S)下调至0.67。据此,我们得到X银行调整后的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区间(表2)。可以看出,调整后的预警区间比调整前有所下降,即相同预警状况要求的阈值减小,即对X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上浮空间的要求缩小。

(五)对不同风险预警等级设计相应的纠偏行动

1. 关注等级。利率自律机制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发出关注预警通知,指出指标预警值及应改进的措施,要求其对自身非理性定价行为给予足够重视,形成清晰的改善预期。

人民银行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水平加强监测频度,并关注其各项经营指标和稳定性指标,储备下一步措施和方案。

商业银行自身纠偏行动。开展存款定价自查,评估自身定价行为是否理性,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FTP定价和净利差、净息差、利润率等财务经营指标是否匹配。采取合理措施,使预警指标恢复至正常等级,防止预警指标向下迁移。

2. 非理性等级。利率自律机制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发出非理性定价预警通知,指出指标预警值,建议其尽快采取措施,改进存款利率定价方法,使预警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等级。

人民银行采取纠偏行动。通过电话访谈、书面调查、问卷调查或现场评估的方式,掌握其非理性定价的具体行为和内在原因。在掌握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对相应商业银行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现场约谈,指出其非理性定价行为以及负面影响,提出整改措施,并要求金融机构立即整改。同时,视其整改情况,考虑是否综合采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约束性指导。

商业银行自身纠偏行动。立即改变存款定价水平,使预警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等级。完善存款定价机制,评估自身定价行为与资本充足率、FTP定价和净利差、净息差、利润率等财务经营指标的匹配性,从制度层面对存款定价行为进行全面规范。

3. 严重非理性等级。利率自律机制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发出严重非理性定价预警通知,指出指标预警值,建议其立即采取措施,改变存款利率定价方法,使预警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等级。同时,发出自律机制内部通报,向其他成员提示风险。

人民银行采取纠偏行动。对相应商业银行立即开展现场调研,掌握其非理性定价的具体行为和内在原因,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现场约谈,指出其非理性定价行为以及负面影响,提出整改措施,要求其立即整改。同时,采取宏观审慎评估一票否决等约束措施。建立对相应商业银行的实时、全覆盖的监测机制,关注其各项经营指标和稳定性指标,储备下一步措施和方案。

商业银行自身纠偏行动。立即改变存款定价水平,使预警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等级。改变存款定价机制,从制度层面对存款定价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对其他辅助系统进行完善,包括: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成本分摊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对于加强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及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加强利率定价预警、提高行业自律约束、提升行业定价能力等方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由各级人民银行组织建立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对金融机构存款定价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纠偏,及时处置潜在风险。

二是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力度,完善各级自律机制惩处权限,强化自律机制成员自律意识,维护合理定价秩序。

三是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顺应外部环境和市场发展变化,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增强存款定价约束,提高理性定价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小明.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研究[J].金融论坛,2014,2.

[2]张东奎.东亚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12.

[3]贾雅茹.日本利率市场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13,(2).

[4]李睿,胡冰,王月.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研究[J].西南金融,2016,(3).

[5]陈宝泉,张燕,吴伟,郑斌,蒋颖敏,王伟斌.日本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纵横,2011,(5).

[6]刘胜会.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启示[J].货币理论与政策,2013,(4).

篇8

关键词:市场营销;概念;营销观念;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077-01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变革的加深,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许多学者对市场营销的研究动态及热点做了深入研究,对市场营销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探讨。对市场营销定义、观念及策略的梳理有助于全面了解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过程,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

1市场营销定义的演变

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甚至同一学者在不同时期对市场营销的认识都有所差异。“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浦·科特勒(PhilipKotler,1984)指出,市场营销是企业“识别目前尚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的大小,选择本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计划,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的活动,到了1997年他将市场营销重新定义为“通过创造与交换产品及价值,从而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要的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不难发现,后者更强调市场营销的价值及过程属性。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对市场营销的理解也经历了数次演变,如表1所示,由该表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营销的过程性及价值传递性日益凸显。

1935市场营销是一种引导产品和服务从制造商流向消费者的商业行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衔接

1960市场营销是引导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或用户所进行的一切企业活动流通过程属性

1985市场营销是计划和执行关于商品、服务和创意的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以创造符合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的一种过程4Ps过程

2004市场营销是一项组织功能,是一系列创造、交流和传递价值给顾客并通过满足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来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的过程价值传递过程

2007市场营销是一种全组织范围内的活动,是一组制度的集合,同时也是为了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创造、传播、传递、交换价值的一系列过程全组织范围内价值传递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资料整理。

国内学者白露等(2004)从经济学角度对营销进行了解释,指出营销就是企业通过差别化的经营手段创造和扩大企业无弹性需求的领域,即企业通过创造小的生存环境,改善大的生存环境,促进企业与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强调了营销系统中企业与内外环境的互动。左仁淑和王键(2004)认为在重视顾客需求时更应强调企业的竞争因素,并据此提出一种新的市场营销观——“竞争中心论”,指出市场营销已从产品供不应求的产品时代和产品供求相对平衡的需求时代,过渡到了产品供过于求的竞争时代,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健全的今天,营销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应积极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不断更新营销观念,创新营销策略。梅建军(2007)通过深入剖析马克思的市场营销思想,指出市场营销就是人们以交换的方式提供他人所需的东西而取得自己所要的东西的有关活动,强调了营销的交换性。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市场营销过程所具有的系统性。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定义的着眼点在逐渐扩大,从衔接生产与消费的“点”扩展到全组织范围内价值传递的“面”。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与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进行着人力、财务、资源、信息等要素的交换,实现产品价值从研发、生产到消费的传递,市场营销的过程性、价值传递性和系统性凸显。

2营销观念的变迁

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指导原则。Philip Kotler指出,“市场营销观念主要基于4个支柱,即目标市场、顾客需要、整合营销和盈利能力”,以需求中心论为指导的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标志着市场营销学走向成熟。随着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传统的营销观念在不断变迁,市场占有率模式逐渐被顾客价值模式取代,营销的大众化逐步为个性化所取代,关系营销、社会营销、网络营销、绿色营销等新兴观念层出不穷,并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关注的焦点,如表2所示。

营销观念具体含义或描述

关系营销以建立、维护、改善、调整“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营销活动

社会营销利用商业手段达到社会公益目的,或借助社会公益活动推广商业服务的营销活动

网络营销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利用新方式实现目标的营销活动,如微博营销等

绿色营销为满足人们绿色消费需求,履行环保责任和义务,实现组织盈利,进行的调查、研发、定价、分销以及售后服务等经营活动

体验营销以消费者体验为营销客体的营销活动

数据库营销企业通过搜集市场信息,建立动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制定并实施营销策略的过程由上表不难发现,新兴营销观念与新技术的结合较为紧密,营销载体更为多元化,营销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营销实践中,企业应突破传统的营销观念,更加注重为顾客创造、传递价值,积极践行新兴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方式。

3营销策略的变化

营销策略是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有力保证,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营销策略问题进行了研究。张庚淼和陈媛媛(2004)指出企业在实施市场营销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价值的顾客实行不同的营销策略。吴乃峰(2007)也从顾客价值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提升顾客价值的策略。可见,营销策略的选择应根据顾客价值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针对具体的营销策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如4Ps、4Cs、4Rs和4Vs(如表3所示)。营销策略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市场营销认识的加深,折射出营销观念的变迁。

由上表可知,不同的营销策略所适合的市场环境有所差异,加之企业的行业背景、经营环境等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企业在具体选择营销策略时应“因地制宜”。市场营销理论仍在不断发展完善,4Ps仍将是营销策略的一个基础理论框架,4Ps、4Cs、4Rs和4Vs等营销策略理论之间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它们是不断完善、共同发展的。在具体实践中,企业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割裂甚至对立起来,而应当相互借鉴、有机结合,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加以灵活运用。

4结语

全面理解市场营销的概念,需要从市场营销的定义、观念和策略等方面入手,它们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有效把握市场营销的概念,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由于国内市场营销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学科研究水平也相对落后,我国市场营销领域的研究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在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应充分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注重提升研究的本土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菲利浦·科特勒.市场营销学原理(第9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白露,曹坤华.论市场营销标准[J].求索,2004:8.

[3]左仁淑,王键.竞争中心论:一种新的市场营销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2.

[4]梅建军.马克思的市场营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30):4.

[5]常志有.论绿色营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2):3.

[6]陈英毅,范秀成.论体验营销[J].华东经济管理,2003,(17):2.

[7]谢贵荣,王晖.浅论数据库营销[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2.

[8]张庚淼,陈媛媛.基于客户价值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26):5.

[9]吴乃峰.基于顾客价值导向的营销研究[J].学海,2007:4.

篇9

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财务报告所涉及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主要集中在:企业的财务报告并未能及时跟上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并未能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能起决策性的有用信息。传统的企业财务报告只是重视对企业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等信息的披露,而实际上,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信息资源,他们更需要的是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相关信息。面对财务信息的不同使用者,必须构建出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报告,这是对企业财务报告必须要改进的基本要求。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必须达到的目的。从根本上说,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取决于企业的目标,同时还取绝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模式。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企业如何才能建立起符合实际、促进社会与环境和经济的可协调发展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这一财务目标的实现将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总目标相一致。

二、企业传统财务管理目标与现代财务管理目标的区别

(一)企业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逐步加快,我国各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逐渐增多。这就要求各企业必须要将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及时进行调整,能够不断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企业的经济利益达到统一与和谐。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大型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最终的财务目标,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财务管理目标来进行的。例如:很多企业虽然已经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有的企业固定资产的水平甚至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仍旧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上。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出现的不足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的脚步。下面简单介绍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状况。

1、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现状基本不会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因素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面对计划经济条件,企业的管理主要是执行国家的计划,只要完成国家指定的各种计划指标就算是完成了计划,企业的财务活动也就基本完成,而对于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少关注。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将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了忽视和假设。例如:有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设备的改造。还有的企业将下属的几家分厂进行整体拆除,对于账面中的价值过亿元的厂房和设备做了报废处理。如果对这些企业的报废的固定资产原值、折旧、净残值进行统计,近三年的统计结果都是有差异的,差异额有的达到数百万元之多。随着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集中管理的进一步推进,很多企业都实现了财务的统一管理,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的出现也是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出现了事务管理与账务核算的脱节问题。

2、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我国企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各企业对自身的经营预测很少进行研究,也根本不涉及企业的经营决策,这就使得企业的利润失去了真实的体现。例如: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包含有企业财务预算方法、财务分析方法、财务计划方法、财务控制方法,但是缺少财务决策方法。这种经营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例如:企业的固定资产从其购进,调拨使用,到最后的报废,必须经历这样一整套环节才能完成其使命,推出企业的生产经营。很多单位都对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调拨等环节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对固定资产的报废却忽略了管理。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固定资产的报废说明其价值已经在使用中消耗,本身并不具备多大的价值,并不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但是,在很多大型企业中,大量的固定资产一次性报废就可达数千万元。这也就为企业的舞弊行为提供了机会。因为,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大多数为个体私营公司,缺乏内部控制环节,缺少一定的相互牵制制度。

3、资金回收策略的不当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目前,很多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十分重要,很多企业为了增加企业的销售量,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基本采取赊销的方式来对产品进行销售。但是,在实际赊销过程中,由于企业对销售客户的不了解,缺乏对销售客户的信用掌握,进行盲目赊销,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严重失控,导致很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最终形成企业的一笔笔坏账。虽然站在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企业大量的赊销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但是这种长期占用存货和资产的现象使得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缺乏。企业想要利用流动资金进行再投资或归还到期的债务已经成为一种泡影。这严重影响着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例如:对于固定资产的审核是企业的重点审计工作,账实核对是必要的程序。但是很多企业的固定资产账务和实物很难核对。这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在购入时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编码不一致。如果在一些小型企业中,即使编码不同也极易查找,但是对于坐拥几十亿的大型国家企业而言,很难查找。例如:对于特大的钢铁企业,一项固定资产的报废,如果业务部门将残值收入上报回来,财务部门很难找到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等资料。

4、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现象

企业的股权分配政策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企业的分配方法的选择将影响到企业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正确判断和企业的声誉,最终对企业资金的来源产生影响,这也将影响那些关注企业发展的潜在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决策。如果企业不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利润分配制度进行适当的控制,不进行科学的分配与决策,最终将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结构,将为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

企业为了规避在传统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之所以在传统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企业欠缺的滚利制度和落后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大的大型企业情况就更为严重了。企业可以从完善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制度、加快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各部门统一固定资产的编码管理等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现代企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企业已经转变为具有明晰的产权、明确的权责、政企分开的科学管理模式等特征的经济单位。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处理不败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财务管理功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每个企业从事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每个企业财务决策的准则、理财绩效的考核标准、财务行为的依据和标准。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更决定着企业的运行方向和运行方式,同时还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的经济效果。故此,明确的财务目标内涵对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现代企业制度等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企业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正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目标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目标。就其本质而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之间、财务主题与财务管理对象之间、企业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之间、现实与未来之间、企业管理者与企业所有则之间存在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

三、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地位越来越明显。诸多因素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是由企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

企业对利益的追求决定着企业财务给管理目标的而制定,也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实施。产品的质量、成本、效率、价格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效益的最大化则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因此,必须将财务管理目标放在首位,将财务管理至于企业管理的中心位置。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是由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所决定的

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信号和法律法规决定着对企业行为的调节,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要迅速对市场提供的信号做出反应,并根据这些信号及时调整企业的经济行为。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是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企业之间、产业之间不仅存在着竞争也存在着互相参股和兼并。而这些问题的数据依据主要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来提供。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

(四)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是由财务管理和其他专业管理的关系决定的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企业各项其他工作的成败优劣将直接体现出不同的财务效果。

(五)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决定的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站在资金管理的角度进行的管理,他所强调的是保障资金在企业的良性循环,并产生增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同时必须要权衡资金报酬增加的得失。努力实现二者的平衡关系,使企业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四、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概念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指企业通过有效筹集和对财务资源的配置,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财务支持,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整体竞争力中的核心能力,不仅是对企业其他核心能力的一个保障,还是企业其他核心能力的基础所在。企业的核心财务能力提升了,才能不断促进和保证其他能力的提升,才能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的保持和发展。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提高基础上的。

(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基本特点

创新是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并且是由企业的财务资源来决定的。任何两家企业,即使经营的产品完全相同,由于其面临的财务环境不同,所以各企业之间的财务资源具有独特性。这也就决定了每家企业在根据自身的理财环境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不同的。

生产能力、产品的研发能力、营销能力、企业家的个人能力、企业产品的议价能力,这些都是企业的能力。这些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征:非完全会计信息、非完全的历史信息、非完全货币信息、非完全数据信息、非完全主体信息、非完全定期信息、非完全规范信息、非完全有性信息。

五、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财务能力是对企业财务资源的一个合理有效的集合,是对企业的财务人员和财务资源之间相互协调作用的一种互动关系,具有较高的价值性、不可模仿性、稀缺性。

(一)二者的本质具有统一性

如果将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那么他将是企业才五个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最根本目的,更是各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它将决定着企业的财务管理在组织、指标体系、方法等方面的统一和谐。因此,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指标必须要反应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二者之间是统一的。

(二)二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虽然目前很多经济学者对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仍是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创新一般可以从观念、组织、技术产品、管理、市场等方面进行思考。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增强对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目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企业核心能力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发展理论之一,对企业的管理生产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企业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能力单元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位,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则需要企业包含的各种能力的整合。一般而言,企业的核心能力由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组成,由于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成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的主要组成内容。

(三)二者的能力具有关联性

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财务能力的统帅和核心,在企业的财务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必须与企业的各种财务能力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并能包容并体现各种财务能力。例如: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将依赖于企业营运能力的提高,并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增强作用、对企业的社会贡献能力有提高作用,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每个企业的财务能力包括: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等,是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结构。而在这个能力体系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这两个能力的体现将得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证支持。不论是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是成长能力必须服从于企业的战略发展总目标,这是企业战略发展对财务管理提出的基本要求。盈利能力作为为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部分。企业核心能力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可以采取多种管理方式,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展开对价值链的评价分析,进一步加强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地位,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二者的主体具有独特性

篇10

关键词:经济资本;银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F8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1-0064-03

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受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针对不同的风险,往往会有不同的度量方法。如信用风险采取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VaR方法,市场风险采用标准差、贝塔系数(β)、久期、VaR、情景分析等方法,操作风险则采用极值评估理论。作比较可得出:传统的风险度量方法适用于针对某类风险的度量,缺乏一致性。但商业银行面临风险日益复杂化,为了节约管理成本,需找到一种具备一致性的度量方法。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经济资本”度量方法,在阐述其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基础上,分析了经济资本该如何进行计算和分配及其在我国的实践和未来改进方向。

一、经济资本概念及作用

(一)经济资本定义

经济资本又称为风险资本(Capital for Risk),被视为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和商业风险在内的所有风险度量的“共同货币”。它是银行为了弥补风险而应保有的资本,用来抵御银行因风险活动而产生的非预期经济损失(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8)。定义中强调非预期损失,笔者的观点是预期损失应归类为“风险成本”,而非预期损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需要有银行资本加以抵御和消化。正因为损失的非预期性,所以经济资本只是一种虚拟的资本,只是“计算出来的数字”,而非法律意义上的资本。

(二)与经济资本相关的其他资本概念

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资本概念,这三种资本不能等同。首先,账面资本是银行实际拥有账面资金,包括普通股、优先股和附属银行债。监管资本则是为了应付监管需要而必备的最低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便是这种意义上的资本。另外,数值上经济资本应不超过监管资本但又不可低于账面资本。如果超过监管资本,说明银行面临意外损失的风险超过了其承受能力(监管资本),银行此时必须采取措施增加权益资本。相反,如果经济资本低于账面资本则极有可能危及商业银行的安全运作。

(三)经济资本的主要作用

1.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银行考核绩效表现时,需要了解经营成果的取得是以何种风险代价,将这些风险折算为成本,再与所取得的收益对照比较,这样才能科学地衡量一种产品、一个单位直至每个员工的业绩表现,从而精确体现出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经济资本在绩效考核中的功能可以借助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指标得以实现,只有当各业务部门RAROC相同,经济资本配置才能达到最优化,否则,RAROC低的部门就必须改善自己的经营水平,这样既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2.经济资本可以用来进行贷款决策。传统的贷款定价方法中,商业银行随意性比较大,由此给出的定价水平难以反映借款人的风险状况,不利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衡量定价方法是否科学的标准一般是考察贷款价格是否充分体现其承担的风险因素,而基于经济资本的RAROC贷款定价模型能够让定价过程变得更为科学。这主要是因为RAROC模型能够将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业务的经营成本(包括经营费用、资金成本)和贷款预期损失及经济资本底线回报要求整合到一起,得出决定贷款利率的约束条件:r×A-i×D-OC×A-EL×A±M≥R×EC。其中,r为贷款利率,A为贷款规模,D为贷款占有的债务资金(一般情况下A=D),OC为经营成本率,EL为预期损失率,M为与贷款相关的其他收入或支出,EC为占有经济资本,R为经济资本底线回报率。满足这个约束条件的贷款利率,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至少能保障其不因贷款而蒙受经济损失,从而实现贷款利率和风险之间的配比,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贷款决策。

3.经济资本可用于调节银行资产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巨大,其产生的收益却不与之呈正相关性。笔者认为,这与银行的信贷资产大量流向风险性较高行业(如房地产),造成资产结构不合理关系紧密。经济资本的引入能有效改善这种情形,受限于给定经济资本量和利润指标的约束,银行业务部门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途径是调整客户结构或产品结构,将信贷资产更多地投向经济资本占有少收益却较高的业务。随之业务部门就会自觉地追求优质客户或发展优质业务,在这种行为的引导下,银行资产结构将得到有效改善。2004年广西银监局课题组对建设银行广西分行的调查研究恰证实了此结论。[1]研究报告指出,建行广西分行围绕经济资本占有系数定位其产品和市场,将信贷资产重点投向信用等级高的垄断性、基础性行业,同时从信用等级BBB级以下的客户中退出,大幅度减少对经济资本分配系很高的房地产业的信贷投放规模。经济资本引导下的经营管理决策,使该行整体收益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因此,经济资本调节银行资产结构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二、经济资本的计算和分配

(一)经济资本的计算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潜在损失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2]其中,预期损失由大数定律计算得出,银行据此计提拨备。异常损失发生概率极低,但损失巨大,银行只能通过极端情景假设进行测试。非预期损失介于两者之间,银行可对其发生概率和损失进行量化,据此计算最低防御资本即经济资本(见图1)。

图1 银行潜在损失概率分布图

因此,要计算各种风险的经济资本,关键在于计算非预期损失的大小。如果是单笔业务单种风险,这时的经济资本计算较为简便。非预期损失可以通过简单系数法或资产变动法计算得到,得到该数据后,只需将经济资本看成是非预期损失的一个倍数即EC=M×UL,其中EC为待求的经济资本,M为经济资本乘数。

(二)经济资本的分配

如果商业银行只做单笔业务,那么通过公式计算出的经济资本不存在如何分配的问题,但这种假设显然是不符现实的。商业银行经营业务是多元化的,其如何为不同业务分配经济资本,笔者认为,可以参考的分配方法主要有比例分配、差额分配和协方差分配法三种。

假设商业银行业务组合中涵盖了n笔损失属于随机变量的子业务,分别为 ,各子业务经济资本分配比例为 : :……… ,则子业务i所需分配的经济资本EC( )=EC( )× 。

在比例分配法下,由于是以Ri作为分配的基础,所以最终应分配的经济资本与上式完全一致。在差额分配法下的处理过程略有不同,它是将某一子业务缺失后的经济资本差额作为应该分配的经济资本的绝对量,即所需分配经济资本==EC( )-EC( )。利用协方差分配法时则是按子业务与整个业务组合相关程度来分配经济资本,所需分配经济资本=EC( )- 。其中,分母为业务组合标准差,分子为i业务与业务组合的协方差。

三、经济资本管理在我国的实践

目前,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已开始尝试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如建设银行2007年推出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案是,用VAR方法计量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基于风险暴露、客户的违约概率、债项的违约损失率等风险要素来计量每一个交易或每一类业务占用的经济资本,然后自下而上汇总,在考虑资产相关性的基础上,计量出整个资产组合的经济资本,再自上而下将经济资本配置到各产品及各业务条线。

中国银行于2004年引入经济资本概念,对各分行经济资本计量对象主要涵盖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管理已纳入其信贷管理流程。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于2005年初和2006年实行经济资本配置方案,农业银行以现有信息系统的统计项目为基础进行了业务分类,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规定的风险权重,结合该行实际资产分布状况,对每类资产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在各类业务中进行配置。工商银行则是采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标准法计量市场风险经济资本,基本指标法计量操作风险经济资本。与此同时,以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为代表的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逐渐意识到转变传统战略管理手段的必要性,从而陆续将经济资本概念引入经营考核管理中。

四、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改进方向

经济资本管理理念虽然已引起了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但毕竟国内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基础数据获取渠道、质量问题是影响经济资本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国内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仍存在不少瓶颈,对此进行简化处理是现阶段的无奈选择。但是这种做法对经济资本管理的可持续性非常不利,为了更好地体现经济资本管理的优势,笔者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进一步提高评级覆盖率

目前,由于评级办法不能覆盖全部客户,中小企业、项目法人等尚不能计算违约概率,同时很多客户尚未进行评级,因而国内商业银行对客户评级覆盖率整体仍不高仅60%左右。商业银行因此可能无法提供基于不同违约概率的客户评级数据,这会直接影响所计算经济资本数据的可靠性。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在未来经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评级覆盖率以获取丰富的数据将是改进的第一步。

(二)加速调整业务结构,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

为更好发挥经济资本在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方面的职能,国内商业银行应根据各个机构、部门和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调整业务结构。对回报率和价值创造较高的部门和业务,应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而对回报率很低甚至是负贡献的,则应采取限制和收缩政策以避免进一步的价值损失。

(三)继续强化资本约束意识,推动业务规模发展

经济资本管理具有效益约束和风险约束的双效应。一方面,通过经济资本配置程序,将经济资本从低效率使用者转向高效率使用者,另一方面,资本约束意识的增强得以让银行能够在尽可能少占有经济资本的前提下增加经营效益,从而推动业务规模的合理发展。由于中间业务不分配经济资本,个人银行业务因风险较低而分配少量经济资本,所以这些业务的价值创造能力相对较高,应成为银行致力发展的新亮点。

(四)优化违约损失率(LGD)模型

国内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模型中的LGD大多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初级法所给出的标准数,但从整体计算结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这主要是因为LGD总体分布呈现出双峰特征,而且不同的担保方式有着不同的分布。与此同时,构造准确的LGD模型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国内部分商业银行不仅缺乏损失数据,很多基础数据如抵押物价值、回收成本等数据也不够准确,甚至缺失。因此,为实现准确计量风险目标,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加快进度优化违约概率模型并提高基础数据的质量。

(五)不断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加快内部评级模型开发进度

内部评级法中的初级法要求具备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而高级法要求具备7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显然,目前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尚不具备建立高级计量模型所需的数据基础,对新巴赛尔资本协议中提到的很多内部评级方法和风险计量模型,我国商业银行也不完全具备实施条件。所以,商业银行应尽快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基础,不断完善内部评级体系,提高评级覆盖率和准确性,加快进度开发各类适用的内部评级模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