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消防的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消防的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消防的发展现状

篇1

一、背景

乡村旅游是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与乡村自然资源相互作用催生而出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为3200亿元,游客数已达12亿人次,占到全部游客量的30%。智慧旅游可理解为通过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对旅游信息进行“智慧化”的利用,做出智慧化的决策,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业态。“智慧旅游”掀起建设的热潮为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二、徐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徐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徐州市坚持政策保障、重点规划、集聚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1年至2015年,徐州市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达68亿元,直接带动就业人数3万人次,间接带动就业人数15万人次。徐州积极推进旅游与农乡自然的融合,依托苏北特有的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打造了采摘观光游、农事体验游、乡村民俗特色游等精品线路,开发一批自身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截至2016年7月,徐州市共有全国(省级)景观特色名镇12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点105个,数量居江苏省第一,例举部分徐州乡村旅游资源如表1所示。

以徐州铜山和贾汪为例,铜山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基础上,建立多个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将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基地。贾汪区坚持“生态立区,旅游兴区,建设淮海经济区休闲慢城”的战略目标,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贾汪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围绕大洞山、潘安湖、督公湖“一山两湖”,精心规划建设。

(二)徐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服务设施现代化水平低

旅游服务设施是影响游客对本次旅游是否满意的关键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游客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老旧的旅游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城市游客的需要。城市居民外出旅游时,有支付宝付款的习惯,在安排行程时通过OTA对既定的乡村旅游企业进行预定消费,然而徐州很少有乡村旅游企业入驻携程、同程等热门OTA。只有少数乡村旅游企业能够为游客提供无线网络服务,游客消费结账时,只有极少数支持支付宝付款,为游客带来不便。

2.旅游部门管理效率低

目前徐州乡村旅游部门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较少,导致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管理效率不高。徐州乡村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监督管理信息网络,旅游企业出现虚假的旅游资源信息和服务信息难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给监督管理造成困难。发生突况无法快速准确地上传上级和接收上级下发的指令。落后的信息管理系统也难以有效地进行数据的整合、收集,给进一步分析数据造成了阻碍。

3.市场占有率低

2015年全国休闲旅游和乡村农业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而徐州2015年全年的乡村旅游营业收入68亿元,仅占1.5%左右。虽然徐州星级乡村旅游点数量居江苏省第一,但是经济带动力不及苏南地区,许多乡村旅游景点档次偏低,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缺乏独树一帜的拳头产品和特色旅游精品。

三、徐州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智慧乡村旅游服务系统

1.提升设施设备质量

设施设备包括两块,基础设施和现代科技设施。徐州智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应包含两部分,公共基础体系建设和娱乐享受建设。公共基础建设有水电气建设、通讯通信建设、公共安全建设;娱乐享受建设包括餐饮、娱乐设施建设。加强徐州乡村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大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快计算机及网络相关配套设备、通信线路等硬件建设,在徐州主要乡村景区、乡村路口实现无线网络的覆盖。以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支撑,以乡村旅游智慧服务为核心,连接信息咨询平台、网上支付平台、和安全监测系统等,共同建立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

2.提供电子信息服务

乡村智慧旅游服务可以为游客提供信息智能化的服务,乡村旅游公共信息咨询平台主要以徐州市乡村旅游咨询服务为核心,将乡村旅游社区游客服务中心、乡村酒店和乡村景区等乡村旅游产业构成咨询服务网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乡村旅游咨询服务,游客可以通过在线旅游手机应用主动查询乡村旅游信息,通过位于旅行社、居民社区、景区中的触摸屏等设备自助获取信息,在景区内游客可以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自助式导游讲解。

(二)打造乡村旅游智慧管理体系

1.打造数字监测监控系统

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和现代技术对旅游数据进行监测和统计,可以提高行业管理效率和游客满意度。监控系统能帮助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发现旅游企业经营以及服务所出现的问题,实现对旅游行业的有效监管。数字监测监控系统不仅能帮助乡村旅游企I发现自身潜在的问题,还可以对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进行数据监控;为游客出行提供权威的参考数据,为政府、乡村旅游企业和游客构造一个良性互动平台。将公安消防、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救援集合在整体中并通过数字监测监控统一指挥行动,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紧急救援及相关服务,使景区公共安全游客人身财产安全更有保障。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大数据的有效获取对徐州智慧乡村旅游的建设十分重要,智慧旅游涉及到徐州旅游业相关行业和相关部门,其涉及面较广,对建立县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智慧旅游信息交流共享机制要求较高。在智慧旅游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的前提下,信息系统之间才能互联互通、信息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对乡村主要景区、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进行科学规划,精心打造,以统一的标准进行旅游资源数据的录入和梳理,并积极与徐州市、江苏省智慧旅游平台相对接,做到进一步升级。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智慧乡村旅游是一个全面综合复杂的系统,涉及多种现代科技工程,如云计算技术、网络通讯技术、GIS采集等等,引进相关技术人才是徐州发展智慧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徐州有数家本科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管理方向工作的比例较低,本科以上高学历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政府应对相关从事乡村旅游的高学历者提供相关福利政策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有关乡村旅游相关知识和先进技术,全面提高徐州乡村旅游人才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打造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

(三)打造智慧乡村旅游营销平台

1.政府构建统一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已经融入到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旅游者选择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旅游产品的预定,旅游者可以通过手机应用预订酒店、景区门票、机票等。徐州市政府可以构建统一公共电商平台,通过政策优惠、品牌效应来引导徐州各乡村旅游企业,提供价格优惠、介绍特色线路、代销特色农产品、提供在线旅游咨询服务吸引旅游者。平台建成将会加强各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扩大规模效益,形成具有独特徐州乡村旅游特色的一体化电商运营模式。

2.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加强在新闻媒体、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广告投入,拓宽促销渠道,与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展开合作,开通徐州乡村旅游官方微博,推进微信等互动服务在乡村旅游营销中的应用,建立并通过徐州智慧乡村旅游互动营销平台,全面宣传徐州乡村旅游品牌特色和各种乡村旅游节事活动,突出核心资源,比如文化瑰宝“沛县武术”“彭祖养身术”,还有每年一度的“丰县梨花节”、“丰县红富士苹果节”。通过网络媒体丰富徐州乡村形象,扩大徐州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 开放理念 新疆库尔勒 文化旅游产业

一、引言

文化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一定程度可以扩大城市自身的对外开放程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发展前景和地位在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重要,国家对此大力扶持,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作为第三产业新模式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升级和结构转型。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结合国家政策以及城市自身发展,充分认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必要性,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二、库尔勒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库尔勒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库尔勒市周边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点14处以及二级文物保护点40处,纳入国家文物档案的文物古迹有240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2]巴州地区是西域文化、古丝绸之路与现代文明的交汇处。还有众多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展览馆等无不展现了巴州文化的精髓,都体现了文化在一代代传承。此外,中国丝绸之路・库尔勒香梨文化旅游节、胡杨林节、博斯腾湖冰雪节等也成为库尔勒市的亮点。

(二)库尔勒市党政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库尔勒市在我国历史上就是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有着重要支点城市的重要地位,是新疆3个副中心城市之一。巴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巴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立足于自身发展现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自身发展现状,把文化旅游产业放在发展前沿,积极出台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体系与发展计划。

(三)库尔勒市交通快捷便利

库尔勒市拥有完善的立体交叉交通网络,现有铁路高速公路直通南北疆和西安等内地大城市, 库尔勒机场属于4D级机场,仅次于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每周有发往北京、济南、成都等地的航班,新扩建的库尔勒机场开启直达北京、石家庄、成都等城市的直飞航线, 有218、314国道通往南北疆主要旅游地,综合交通条件较优越,是南疆地区的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条件极大的方便了我市居民的出行,也使我市与全国各地的沟通变的更为快捷,越来越多的游客,借助各种交通工具穿梭往来于库尔勒市。[3]

三、库尔勒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瓶颈

(一)缺乏与国外、疆外城市的交往与合作。

库尔勒市尚未与国外、疆外的建立交流渠道,宣传力度不够,为了方便扩大库尔勒市文化旅游市场竞争力,必须与国内外城市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

(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待提升

库尔勒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出现大规模开发建设但是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而且部分出现无序竞争的局面。同样类别的文化旅游资源被重复开发,这样不仅耗费了人力、财力,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与文化旅游资源,也没有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使得市场被分割,造成旅游景区间的竞争恶性循环,使游客无所适从。[4]而且部分景点和文化活动的服务条件与设施比较简陋,也就使得游客对此的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库尔勒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对外宣传效果。

(三)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库尔勒市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水平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凭借,文化旅游设施的好坏也是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但库尔勒市目前相关配套设施薄弱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库尔勒市现仅拥有一家3A级景区铁门关,因受制于铁门关水电站,长期投资不足,变化不大,经济效益不佳。缺少符合文化旅游商品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等配套服务设施以及景区停车场、安全消防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也有待建设与完善,对来库尔勒市旅游的游客吸引力不足。在整合本地旅游资源、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等方面创新和突破不够,许多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景区,接待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制约了旅游的发展。[5]

三、库尔勒市在开放理念的影响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措施

(一)把握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机遇

库尔勒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城市,把握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其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等。[2]给库尔勒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的发展,不断开拓国外、疆外市场,不断促进库尔勒对外开放程度,增强与国外、疆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在开放理念引导下,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文化旅游产业。

(二)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旅游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

库尔勒市要大力争取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和帮助,在道路、交通、通讯、能源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超前建设。从实际出发,结合库尔勒市自身发展情况和地理位置,在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点围绕文化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同时,在文化旅游交通、通讯、住宿、步行道、停车场、安全消防等方面进行高水平规划设计,避免出现低水平数量性增长的情况,努力打造国内外游客满意的一条龙文化旅游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与社会效益并存的友好局面。

篇3

关键词:物联网 物流业 智能物流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物流活动逐渐成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一种经济活动,物流企业的消费增长持续增高,物流业的增加值稳步上升,在我国的服务方面逐渐成为主导企业,开始迅速蓬勃发展。值得强调的是,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中将物流产业的应用列举了物联网在十来个重点产业的应用之一,并正式提出了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目标-----智能物流。以此为契机,相信物联网在物流产业的应用将大有文章可做。

1.物联网的内涵及应用领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戴定一指出:物联网就是把信息的互联从计算机延伸到了万物。所有的物品,只要加装了采集、传送信息的芯片,都可以连接到网络上,这就是物联网。可以说,只要物品能够镶嵌互联互通的芯片或者模块,什么都能联到网上去,这样,打破了人和物的界限,物品不必受人的直接控制,可以直接由数据中心来管控。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利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对一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在我国,例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国移动的“动物溯源系统”、中科院微系统所的无线传感网通信系统都体现出了物联网技术的强大功能和对生产、生活带来的智能化管理体验。

2.现代物流业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从物流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物流业的水平仍然偏低,主要以少数新兴物流企业、上市公司、原国有大型大型企业及国际物流公司为主,以第三方物流为主要表现形式,只有39%的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使得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速度仅为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几。在外资物流业加速抢占中国市场,物流信息系统日益成为社会物流企业的发展“瓶颈”的现状下,对国内物流业的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物流提供能力、服务创新能力、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多技术水亟待发展和提高。

3.物联网与物流业的结合应用现状

物联网与物流业结合,不仅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而且拓展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空间。目前物流业发展急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物联网恰好能解决物流业的这一需求,物流业有可能成为我国物联网应用发展的突破口。由于我国物流业与物联网行业起步均很晚,但已经有了初步的的探索和应用,助推现代物流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比如(1)物流运输方面应用。部分三方物流公司已经开始使用GPS、GIS系统,便于对在建车辆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货物运输及时、准点、安全。(2)仓储方面应用。PFID、红外、激光、扫描等技术已经在大型仓储企业广泛应用,提高对物品收货、存货、取货、配货、发货、拣货的管理能力,实现仓储的自动化操作。(3)装卸搬运方面应用。通过PFID、红外、激光、扫描、GPS等技术实现物品装卸搬运的自动化管理,提升装卸搬运效率。(4)包装方面应用。少部分大型物流企业通过PFID标签扫描,实现对包装物品的自动化识别、判断,提高物流包装效率,有利于实现集装化包装与运输。

具体案例上,比如青岛港、厦门港、天津港等港口还利用RFID技术对进出港区的集装箱车辆进行自动识别,提高闸口通过速度,减少集疏港作业的拥堵现象。通过利用物联网的电子标签技术可以和GPS技术相结合,将配送包裹模块化,让消费者、网上零售商户和物流公司三方可以利用无线视频系统来观察到货物运输车辆的现场状态。河南万庄化肥交易市场有限公司立项基于物联网的农资物流信息化综合系统建设项目,通过采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RFID-IS信息技术及RFID中间件技术、CDMA/GPRS无线传输技术达到对农资信息跟踪与追溯、农资物流配送、农资电子商务等。

4.物联网促生智能物流的前景

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在物流领域来看,物联网只是技术手段,目标是物流的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会出现了一些新的智能产品,如傻瓜相机、智能洗衣机等,它们能够从现场获取信息,并代替人作出判断和选择,而不仅仅是流程的自动化,而是“自动化+信息化”。 物联网将我们带入智能的时代,使我们步入智能家居、智能家务、智能电网甚至是智慧地球的的时代。在物流业中物联网主要应用于如下以下方面:

(1)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对物流车辆配送进行实时的、可视化的在线调度与管理的系统,以实现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

(2)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这是基于传感、RFID、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可实现物流与生产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

(3)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基于RFID等技术建立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统为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目前,在医药、农业、制造等领域.产品追溯体系都发挥着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4)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智慧供应链用于满足客户的大量的个性化的需求与订单。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也将由传统意义上的静态供应链,逐渐经过职能部门整合、内部流程整合、外部协同整合后达到智慧的供应链

(5)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信息公共网络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力的支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承担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同企业间的信息交换枢纽支持,提供车辆跟踪、定位等共享服务功能,提供政府行业管理决策支持等。

参考文献:

[1] 赵昱.物联网对物流活动影响之展望.企业导报2010,6:107

[2] 徐新燕.物联网怎样影响着物流.商场现代化.2010,10:48

[3] 张全升,龚六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的发展模式研究.2011,3:250-253

[4] 姜彬.谈物联网在我国物流领域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204

[5] 尹国.关于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战略构想,现代物流报,2009-09-04

基金项目:

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2011B398)

篇4

关键词: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对策研究

本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衡量与评价”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31日

一、引言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一个和城市容量、城市规模等相关的概念,一般说来,承载力是指“自然或者人工系统在吸收人口增长或有形增长的同时而不带来明显的退化或破坏的能力”,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指一种人类活动、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物质发展的水平,能使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同时不引起其退化和不可逆转的破坏。总而言之,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指城市对其中的人口及其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力,即整个城市能承担多少人口、提供多少就业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等,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有机结合。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逐步涌入城市,所需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住房等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也逐年增加,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城市安全和人口承载问题等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个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转移,城市规模逐年扩大,研究如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仅对河南省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实现省内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38.8%,到2014年底,城镇化率达到45.2%,4年间增长了6.4个百分点。伴随着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也在迅速扩大,从2010年的2,014平方公里扩大到2014年的2,375平方公里,4年间增加了361平方公里。快速的城镇化既是工业化社会的大势所趋,也给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提出新的问题,给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带来新的要求。

(一)环境污染与生态压力的增大。随着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河南省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近年来一直呈现增长趋势,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也是逐年增长。虽然经过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努力,河南省内自然保护区面积有所增加,但湿地面积却因气候和其他因素呈减少的趋势,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情况均不容乐观。2014年、2015两年秋冬季节,省内各城市雾霾天气持续不断,市民出行越来越倾向于戴上口罩。虽经多方治理,空气质量问题仍然不容乐观。2015年12月14~15日,上海经合组织在郑州市开会,郑州市政府限制了一些施工作业、公用车辆出行等对空气质量不利的各种活动,期间郑州市空气质量保持了连续几天的优质,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会议蓝”。可见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仍是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因素。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逐年增长,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在2014年达到0.9%,可见每年为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占用了大量的资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河南省每年都拿出可观的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仍旧不能赶上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的步伐。高速公路网络密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低,省内各个城市目前尚缺乏大容量轨道交通,城市交通问题始终难以得到缓解。由于机动车数量的剧增,交通拥堵不仅仅像过去那样发生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即使不在高峰期,也常常会堵塞,特别是省会郑州市的市内交通拥堵严重,停车场短缺,一些车辆夜晚停在马路边人行道上,屡禁不止。同样,城市的供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热力供应管道等也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居民小区的需求,排水设施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也需不断改善。省内各个城市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由于城中村的消防安全和其他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到位,是火灾事故发生的密集区,且难以管理,给城市安全问题带来严重隐患。

(三)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难以得到缓解。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许多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在工作能力、收入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虽然留在城市,但难以承担市内的高房价,因而居住环境大多比较差,以租房为主的较多。由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城市出现了高档小区、普通小区、未改造的旧城区、城中村租房区等并存的现象,致使一个城市中同时存在有不同层次的消费经济区域,而未改造的旧城区、城中村租房区内饮食卫生、医疗卫生条件极差,使城市居民生活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给全面实现小康和社会安全问题带来隐患。

三、提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对策

(一)空间发展对策。改善河南省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首先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

1、城市规模布局的合理化。城市规模并非越集中越好。河南省地域广阔,在进行大都市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中小城市并重。大都市建设要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致,城市规模的扩大要逐步进行,同时辐射四周区域,带动周围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以省会大城市为中心的卫星形态。大都市建设为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周围中小城市发展各有侧重,以避免大都市一枝独秀,并使中小城市各有发展空间,同时也缓解了人们涌入大都市的盲目性。以省会郑州市为例,郑州市在进行大都市建设的同时,进行了郑汴一体化建设,以高速公路、物流通道、高铁、轻轨等作为联系两个城市的纽带,既带来了城市的规模效应,也避免了过度将郑州市城区扩大化而带来的城市承载力问题。本文建议郑汴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可以用于和其他中小城市的密切连接上。另外,中小城市之间也可借用这种模式加强合作,在原有城市规模的基础上增强城市经济能力。

2、城市增长形态的合理化。传统的城市增长呈现出“摊大饼”式的模式,即城市沿着周边增长,也就是所谓的“城市蔓延”,造成“三环外面有四环,四环外面有五环”的局面。事实上,当大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单一的城市中心难以服务到更大的范围,且会带来更多的城市承载能力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多中心的城市增长规划。目前,郑州市正在进行的新城区建设、大学城建设和航空港区建设给城市中心多极化创造了契机,政府应该进一步围绕新中心进行经济分布,科学调整城市发展模式,并限制无序的围绕城市周边的蔓延式发展,例如要限制城市边缘对周围村庄的自发蚕食,而要沿着新的增长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总的来说,就是不要把城市做成一个围着一个中心的大饼子,而是留有间隙的沿着多个中心发展。

3、城乡布局的进一步合理化。结合新农村建设来进行城市建设,合理的统筹城乡布局。城市发展的同时,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即要同时发展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减缓并最终消除城乡对立的二元化局面。一般来说,城乡一体化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对于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多种提案,其一是合理的对城乡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形成多个小组团围绕主城区的布局;其二是建设主城―副城―新城―卫星镇―乡镇社区―乡村社区等网络结构式的城乡布局,再就是“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策略。结合河南省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后两种提法均难以实行:首先河南省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规模有限,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而网络式的城乡布局战线过长,并不能改变乡村社区的相对落后。如何围绕主城区进行小组团建设的思路则具有可行性,沿着这个思路,可以发展小城镇经济和乡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小城镇做好,并使小城镇产业和大都市产业密切衔接起来,也就是说,让小城镇成为大都市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可通过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电子信息网络密切连接起来。政府在进行城市建设投资的同时,也要关注乡村建设投资,把一些教育、医疗、环卫、体育以及医疗设施带到乡村。乡村的基础设施做好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居住在乡村,不仅城市的退休人员,即便是城市工作的人口也可在非工作日在乡村居住,从而带动乡村的经济消费能力。最初由政府做引导,进而可引进社会资本的投入,可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而此规划对于交通和网络技术发达的现代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在社会生活上使得城乡融为一体。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对策。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而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要考虑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1、城市人口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城市人口应该包括在城市工作或居住超过一年以上的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居留超过一年的也应纳入到城市的保障体系中。也就是说,对于流动人口,其子女入学、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保障要和原城市人口一视同仁。大力发展多模式的住房政策,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例如政府购买廉租房给流动人口居住等。政府和企业联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短期培训等,提高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改善其就业条件,以提高这部分人员的收入水平,缩小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2、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社区文化。资源节约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环境友好要求生产与生活要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不仅在生产中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本拉动和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还应体现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以多种方式宣传和教育居民节约用水、用电、用气,讲究低碳生活方式,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区文化,以文化的约束力规范居民的行为。对于承载了数百万人之多的大城市而言,人人节约资源、人人爱护环境对城市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城市建设对策。在城市建设方面,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结合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1、低碳、宜居、生态城市建设。低碳城市要求在能源的使用方面实行低碳策略,在建筑方面低碳环保,在交通方面实行低碳出行。地方政府在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配置时,要包含低碳的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和建筑规划,防止浪费型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的粗放经营作风,研究并推广建设生态节能的绿色建筑。而对于企业,也要严格按照低碳的模式组织生产。宜居城市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人的宜居,而城市的过度快节奏、高压力使得人们经常处于焦虑和紧张状态之中,不利于居民健康,并影响到城市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在一个城市的区划设计中,注重把工业园区、商业区、金融服务区、大学教育区、居民聚集区等做专业分工,区分出来,把大学教育区放到城郊,而把中小学教育分散到市内各个居民聚集区,建立更加良好的生活、工作秩序,以避免更多的无序事件和交通压力。注重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打造人性化的公共活动空间,提供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并减少各种污染事件的发生,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城市绿地、公园等不可或缺,改善城市本身的环境质量,以减缓城市的环境压力。

2、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建设智慧城市是新型内涵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而构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构建中的应用,是对城市自然、经济、社会体系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和改造。在生产中,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生活消费中,通过网络将虚拟市场与现实市场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实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通过国民经济信息化减少无序竞争,以更好地发展经济;通过环境维护自动化和生活服务便捷化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从而使城市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服务于更多的生产和生活,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四、结语

总之,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需要对省内城市的空间布局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大中小城市并重发展;需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展大都市策略,在建设城镇的同时要考虑人口、资源和环境策略;具体到城市建设中,不仅要建设低碳、环保、和谐的宜居之城,还要在信息革命时代把握机遇,建设智慧之城。

主要参考文献:

[1]Schneider D M,Godschalk D R,Axler N.The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as a Planning Tool.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Planning Advisory Service Report 338.Chicago,1978.

[2]谭文垦,石忆邵,孙莉.关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

篇5

政策和资金的双向支撑下,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风口。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元年。“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壮大。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不少国家已将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此作为保持和重获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如德国“工业4.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等国家级政策层出不穷。

由于劳动人力短缺与人口红利流失,全球机器人市场需求仍在加速增长。瑞士Pictet资产管理公司预计,今后10年,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将达到世界经济增速的4倍。

自2013年起,我国就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销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销量的1/4,机器人密度(万人使用机器人数量)由5年前的11增加到36。

作为制造业大国,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日益迫切的背景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器人产业亦被看成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新动能之一。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总体部署,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机器人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8万小时……

“‘十三五’是决定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强调,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我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评估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确定合理发展目标?为了确保《规划》的实现,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推进?近日,辛国斌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

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期

《财经国家周刊》:有业内人士称,未来五年,是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承前启后的关键期,发展机器人产业有哪些重要意义?

辛国斌: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其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我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6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十三五”时期是决定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我国机器人产业“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于及时抢抓重大发展机遇,保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普及速度以及机器人使用量的年均增幅,曾双双创下了世界第一,但是不可否认,中国机器人产业也有一些短板。如何评估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辛国斌:当前受相关政策的扶持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了21.7%。按照中国机器人联盟统计的数据,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生产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了31.3%,自主品牌的增长幅度要高于整个机器人增长的幅度。

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同比增长19.9%,同时服务机器人在科学考察、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领域已经研究出一系列代表性产品并实现应用。

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动向。

一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虽然有所突破,但是高端产品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缺乏。

二是部分产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三是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逐步显现。

四是龙头企业正在崛起,但是小、散、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改变。

五是第三方检验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但是机器人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财经国家周刊》: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壮大。《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也提出了机器人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请简要介绍一下。

辛国斌:《规划》本着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强化基础、质量为先的原则,提出我国机器人产业 “两突破”、“三提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大幅度提升。

《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五年的总体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机器人达到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要培育三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五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要达到8万小时,智能机器人实现创新应用;机器人应用关键零部件在六轴及以上机器人中实现批量应用,重点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

培育机器人龙头企业

《财经国家周刊》:为了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推进哪些工作?

辛国斌:加快贯彻落实《规划》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我们要集中各项政策资源,加快落实规划提出的五项主要任务:

一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的率先突破,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十大标志性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件。

三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加强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

四是着力推进应用示范,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实施应用示范工程,针对工业领域以及救灾救援、医疗康复等服务领域,开展细分行业的推广应用,培育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五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机器人企业跨界融合,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

《财经国家周刊》:《规划》的出台是为了从长远上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十三五”时期,如何让政策形成合力,把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辛国斌:我们将认真贯彻《规划》提出的政策措施,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各部门资源和力量,加强对区域产业政策的指导,引导机器人产业链及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

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利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工业转型升级、中央基建投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加快推进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机器人企业,直接融资和并购,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机器人产业链特点的产品和服务,推广机器人租赁模式。

四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研究制定机器人认证采信制度。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机器人专业学科建设,加大机器人职业培训教育力度。

篇6

【关键词】宜兴水乡;布局;建筑整治;路网;特色

一、当前宜兴水乡村庄规划现状

作为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宜兴水乡水网纵横交织,湖泊水荡星罗棋布。地表密布的河流湖泊和湿润的空气,四季分明和季节变换的鲜明气象及丰富多彩的植被景象等自然环境结构特征,深刻影响着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倾向。宜兴水乡在长期的文化发展和积淀的进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并深深影响了当地建筑空间环境的营建活动,塑造出了独特的、极富韵味的宜兴水乡风貌与特色,并成为人们环境归属感的情感载体。

“宜兴水乡”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还是一种地域性的自然元素与人造元素的和谐结合,是与地域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文化情趣、审美偏爱等相适应的生活环境。然而,村庄规划设计却忽略了这一点,或至少在这方面缺乏研究。近年来的规划设计至少存在以下三大问题或倾向:

(一)住区规划“城市小区”化

不同于早些年低层高密度的“兵营”式,现阶段的设计为获得更高的容积率以节约用地,开始采用高层低密度为主的方式,建设基地内有地域特征的水系、河塘被填埋,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存被破坏,规划普遍照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城市小区模式,失去了地点性和地域特征。

(二)建筑风格“欧”化

由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的一类统称为“简欧”的、来自于城市房产项目的所谓“欧式建筑风格”也在“宜兴水乡”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不断出现。就房产项目而言,若建设地点没有地域风貌的要求,这类风格作为可供选择的商品类型还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但作为“宜兴水乡”农民集中居住区,性质就变了。

(三)住区景观“现代”化

事实上,现代化与民族化(或称地域化)并不矛盾,问题是出现了大量被称为“形式化的硬地铺装”与“形式化的草坪绿化”的脱离生活、脱离地域审美和文化的“现代”化。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就如何在规划设计中塑造“水乡风情”特色展开探讨。

二、“梅家渎”水乡风情型村庄规划特色分析

(一)项目概况

1、梅家渎村庄现状

梅家渎是宜兴北边平原地区的一个村庄,属于高塍镇。村庄在滆湖边上,水系发达,水网密集,住宅建筑大多沿河成带着布置。

梅家渎村包括四个自然村,分别为朱家渎、贺家渎、梅家渎(村委所在地)、吴家渎,现有1585户,户籍人口5200人(20%不居住在村里),流动人口800人。其中四个主要居民点的人口分布情况为梅家渎1600人、贺家渎1300人、朱家渎1200人、吴家渎800人。塍西村的新渎现状约有300户,户籍人口约1100人。

现状产业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小麦、蔬菜和养殖螃蟹。第二产业主要是一些高污染的化工企业 和小规模的加工企业,分布在远东大道两侧。

规划区水系发达,村落枕河而居、肌理优美。村内拥有多座古桥、寺庙和庵堂,文化底蕴深厚。

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到位,每个自然村有活动场地一片,道路体系基本建立,给水、电力电信皆通,污水处理系统正在建设。

2、项目规划的目标

本项目规划以“休闲梅家渎、特色星江南”为总体规划目标,旨在规划建设处一个“生态、富裕、文化、幸福”的梅家渎水乡风情型村庄。

(二)“梅家渎”水乡风情型村庄整体规划布局

1、调整村庄布点及规模

保留五个村庄,依据尚未的宜兴村镇布局规划,拆除朱家渎西侧的住宅及远东大道南侧的零星住宅。按照就近原则统一安置于朱家渎与吴家渎,规划的总人口与现状基本持平。在五个村庄中,贺家渎与新渎的用地规模保持不变,其他三个自然村的用地规模有少许变化。

2、以产业为依托

五个村的原有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即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其中水产养殖位于五个村的南北两端。未来南部的水产养殖融入整个环科新城的中央湿地生态区,作为观光旅游项目予以保留。北部的水产养殖依然为村民的重点收入来源,予以保留。中部的种植业建议部分更换种植品种,如油菜、桃树等经济作物。在水产养殖区北端靠近滆湖也设置少量的旅游观光设施,配合“渔民体验”的要求。

3、完善配套设施布局

公共设施配套可以分为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类。

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了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结合现状,未来的行政管理、医疗卫生、文化活动等配套设施集中设置于梅家渎村,体育健身设施每一个自然村内均有分布,并可享用市级的康体文化设施。教育设施(小学、幼儿园)在村内不需设置,于范道村集中解决。

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村民自我服务,包括日用百货、集市贸易、食品店、粮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便利店、理发店、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作为区域旅游的组成部分,五个自然村内也会结合村民自我服务设施于古道、码头附近设置适当的旅游经营设施。

4、加强村与村之间的联系,完善功能分区,打造独特的“五”特色

(1)五座村落

五个自然村落,以居住为主要功能,在每一个自然村内古道两岸集中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如便利店、菜场、体育健身场地以及面向游客的特色商店、特色餐饮等。

(2)五里古道

恢复原有的东西向的通商道路,串联起各村庄。

(3)五彩农品

在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农田现种植水稻,为打造更丰富的旅游产品与景观效果,增加油菜、果树等更多种类更多色彩的农产品。

(4)五百荷塘

由于周杨公路将成为未来五个自然村旅游的主要入口,因此规划将主入口周边的养殖塘种满荷花,构成新的独特景观。

(5)五千蟹塘

即现有的自然村北的村民的养殖塘,未来仍以第一产业的功能为主导,未来将兼具少量的体验式旅游服务功能。

5、水乡特色交通规划

未来村庄的交通组织以“人、车、船”分流为目标。

村民的自我交通解决依据现有的交通体系,拓宽村庄环路至6M宽,沿渎港的道路严禁机动车的进入以实现完全的步行化。每个村庄之间有一条机动车道路相连。

游客的交通组织将以“船”为主要载体。游客通过城市道路进入后即在村庄停车,然后可换乘小船进入各自然村游览。自然村内的古道与渎港交叉处均设有码头,可下船步行于古道之上,到达另外的村庄。

(三)梅家渎村庄的整治措施

1、村庄的路网规划

应首先考虑与基地内存在的河网结构相结合。古人的智慧表明,如果路网与河网各自为政,必然会造成土地利用率的下降,更为重要的是,路网与河网结合对古人来说还是充分地发挥河网的综合功能的好办法。如今,河网的功能可能仅限于道路与场地的排水及消防用水了,但这样做除了可节约用地外,还可以使河流成为景观,积极地参与到住区空间中来,并形成具有水乡特征的空间形态。

梅家渎路网规划中增加水上交通线路,设置两个码头,北部码头停靠渔船和较大的旅游船只,南部码头停靠乌篷船,村口东西新增两座拱桥与村庄便捷联系。另外将环路拓宽为6M,并将滨水道路步行化改造,采用青砖或石板路面。

滨水步道断面

2、居住建筑整治

村民的居住建筑整治规划既要体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又要符合生活环境和空间环境的要求,同时既要符合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根据梅家渎的实际情况,将居住建筑按建筑质量分为一、二、三、四共四大类,并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保留、立面改造、结构修缮和拆除处理,力图保留和还原最原汁原味的宜兴水乡建筑风貌。

整治更新后的民居

3、绿化景观规划

(1)景观规划思路

在景观设计的总体控制层面,首先应该是理解和配合住区的总体规划;同时应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

①特色

这里说的特色不仅是普遍意义上的“水乡”特色,还是住区的个性,特色来自于对建设基地自然素材与人造素材特点的把握与发掘及设计者的创作。

②结构和关联

即景观与景观之间的空间联系、形态关联及与观察者发生的一定关系。

③含义

景观应有某种含义,包含着特定的内容,或是可进一步理解的内容,可通过对空间环境类型学或现象学意义上的把握表达场所精神、借助符号的意义传达功能等方法。

(2)村口景观方案

①方案1——照壁

于村口的入口处设置宽约10米的照壁,上可书关于梅家渎村的史料记载或村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字或图案,供游人拍照留念。保有原来的硬质驳岸,保证观景面的长度。

②方案2——史料馆等文化建筑

与村口设置可以展示梅家渎村历史的物件、影像等地场所,成为游客的了解历史的必经之地。建筑也应采用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建筑语汇。

③方案3——雕塑

梅家渎村最大的特点即以水为生,不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水,因此可在村口设置反应最普通村民生活场景的雕塑作为标志。

(3)驳岸设计

保留村环路以内的渎港以及村西通往贺家渎的河流两侧现有的硬质驳岸设计,在新建的旅游和综合服务设施及码头区亦采用硬质的驳岸。村庄的驳岸建议采用更贴近原始环境的自然生态驳岸,为达到更好地景观效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缮。

(4)巷道景观的多样性

梅家渎巷道景观设计中采用多样性的原则,房前屋后可种植时令蔬菜,也可种植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还可用竹制或木制的篱笆进行围合,总之,要充分体现水乡村民生活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覃永晖,吴晓,王晶,管益敏.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道路系统规划的双重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08.7.

篇7

[关键词]泛在网 物联网 传感网 NGN

1 泛在网

泛在网UN(Ubiquitous Network)概念的引入其实较早。所谓泛在(Ubiquitous)及普适(Pervasive)概念的引入源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由美国加州Xerox(施乐)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博士在1991年提出。一般认为有3个普及任务,包括让Computing功能普及、让连结网络普及、让服务享受普及等。以泛在,普适计算为背景的研究计划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广泛开展,绝大多数美国和欧洲的知名大学和研究所都启动了相关的计划,如美国的MIT、CMU、Stanford、UC Berkeley,德国的GMD、University of Karlsruhe,英国的Cambridge、Lancaster等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相关学术会议亦大量召开,目前已经形成了每年召开的两个国际会议系列,即1999年开始的UbiComp会议和从2000年开始的Pervasive Computing会议。

普适计算是虚拟计算的反面,虚拟计算致力于把人置于计算机所创造的虚拟世界里,而普适计算包括移动计算,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使计算机融入人的生活空间,形成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Anytime,Anywhere,Invisible)的计算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计算不再局限于桌面,用户可以通过手持设备、可穿戴设备或其他常规、非常规计算设备无障碍地享用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普适计算模式将对人们享用计算和信息的方式带来另一场极重要的本质性变革。欲实现个性化,个体化、泛在/普适、连接、计算,有效的窄带与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及无线连接器件密切相关,诸如RFID、NID、BIuetooth、ZigBee、Z-Wave、NFC及UWB等;而对宽带无线视像连接,超宽带UWB(Ultra Wide Band)乃至802.11n尤为重要。

以个性化/个体化为基础,包括人对人、人对机(物体)、机对机的有效连接与通信在内,形成有线与无线、固定与移动,以及通信网、计算机网与广播电视网这“三网”的逐步协同与融合已成发展趋势,而我国目前在推进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中长期规划,将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并积极自主创新,将宽带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及RFID/NID/UWB等WPAN/WBAN技术有机集成融合于一体,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个体化宽带泛在/普适无缝连接的NGBWMC网络。日本与韩国由“e”目标转向“u”目标,ITU及1EEE对泛在网络发展的重视,我国“863”及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目标均瞄准“u”及“i”等,均为支持未来宽带泛在网络发展的明显示例;包括融合WPAN/WBAN最新进展于一体的IEEE 802.xy/802.11 n/WiFi/WAPI/LTE/LTE+/WiMAX,以及在2009及2010年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亮相的以宽带、智能、泛在为基调的全球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软硬件、终端与应用最新进展。无一不是反映其未来目标宽带泛在网络发展的阶段进展与亮点。

2 物联网

1999年由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吉列公司、宝洁、沃尔玛等100多家大公司赞助,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了Auto-ID Center,并且提出了“电子产品码”(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的概念。尔后。2003年10月31日,由UCC与其它一些组织创建了另一个非赢利性国际组织EPC global,负责管理和推广EPC工作,并且制定标准规范,使之在全球广泛地应用,EPCglobal建立的网络架构即称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该物联网希望利用现有覆盖全球的Internet网,在全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物品信息交流网络。物联网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源于2003年,相对Internet是以“人”为基础互联的一种网络,IOT则与此相对应,是以目标对象更广的“物”为基础互联的一种网络,即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猹肠羞杨案毖慷赈灏僖法幄×瞄茧2::6怂》桌梢假趁‘俗傍伛妁》桌梢假趁’倜伛法幄×瞄茧徘绯旁啜猹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宽带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等设备与网络系统的发展水平,并未引起重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而2009年奥巴马就职演讲后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积极响应,物联网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从推动经济发展角度来讲。作为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后的又一次信息化产业浪潮,物联网有望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引擎。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战略使美国经济走上了长达10年左右的繁荣;出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2009年奥巴马就职演讲后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积极响应,旨在找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相应地,2009年8月7日,我国总理到无锡微纳物联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温总理指出“在物联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至少有三件事可以尽快去做,一是把传感系统与3G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三是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11月3日温总理向首都科技界讲话时再次强调,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1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在这些背景下,“物联网”成为热词, 开始“走红”,引起全球及我国的广泛关注。

物联网用到了RFID技术、Sensor技术、IrDA技术、GPS技术、视频检测识别技术,还有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等技术,最后实现物与物及人与物之间的通信。物联网有多种概念、定义与内涵解释,最早将其概念定义为: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如今根据NGN目标网及泛在网创新与融合的基本思想,其概念与定义均在扩展。如ITU在物联网的报告中便提出物联网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泛的应用等。目前普遍认为。物联网可为感知、传输、应用三个层面的体系架构,和传统电信网或互联网不一样的是,物联网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将有很多种选择。例如。其感知层包括条码识读、RFID、传感器、传感网(由大量各类传感器节点组成的自组织网络)、摄像头、视频检测识别、IrDA、GPS、M2M终端、传感器网关等;网络层包括各类信息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卫星网、应急联动数字集群网及物联网信息中心与物联网管理中心等:应用层包括各类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结合的各种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首先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进而扩展至各行各业,如智能农业、市政工程、质量监控、公共安全、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灾难管理、节能减排、后勤物流等。这样,在未来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物联网浸透能力极强,从而产业规模巨大,商业模式及跨部门协同亦变得异常关键。

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及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三大核心能力;泛在化与智能化则是物联网的两大基本特征,其中泛在化如上所述无论覆盖连接层面或应用服务层面均应逐步达到无处不在与无所不能;智能化则应体现情景感知认知、无缝连接处理及信息知识聚合三者浑然一体,通过无线传感、自组织网等末端网络。将管理对象的属性信息(ID、编码、人体特征等)、个体状况信息(体温、血压、位置等)及环境信息(温度、湿度、雨量、压力、加速度、震动等)等信息准确收集,及时通过接入网络传输到骨干网进行实时分析处理,进而将处理结果作为智能化服务提供给用户。对此,不同网络、不同设备、不同服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于任何人都必须保持高度紧密连接,将感知数据进行认知分析和处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

3 传感器网

传感器网络的构想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起源于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卡耐基一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由于当时缺乏Internet技术、多种有效接入手段特别是缺乏移动接入及智能计算等条件。该传感网概念仅局限于由节点组成的自组织网络。中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和开发,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同发优势和重大影响力。无线传感网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之一,能够提供低功耗、低成本、小型化无线产品的技术支持,提供具有自动组网和自动修复功能的网状网络的解决方案。基于IEEE 802 15 4标准的无线传感网,是短距离大规模自组织自维护网状网络,超大范围覆盖,传感器信号输出数据线,它有极低功耗,可电池长期供电。我国成功参与IEEE802.15.4/4C国际标准和完成中国标准的制定,并促进两个标准的相互接纳。

传感器网可以简单看成传感模块+组网模块共同构成的一个网络。传感器仅仅感知到信号,并不强调对物体的标识。例如可以让温度传感器感知到森林的温度,但并不一定需要标识哪根树木。物联网的概念相对比传感器网大一些。这主要是人感知物、标识物的手段,除了有传感器网,还可以有二维码/RFID等。如用二维码/RFID标识桌椅之后,就可形成物联网,但二维码/RFID大多数人通常并不认为属传感器网络的范畴。但随着传感网概念的泛在化扩展后,其与物联网的界限亦有所模糊。

有关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与定义亦有多种说法,也有在上述简单概念基础上的扩展。例如泛在传感网(USN,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该概念出现于2008年2月ITU-T的研究报告“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该报告提出了USN的网络体系架构,该架构将SN自下而上分为5个层次,即底层传感器网、USN接入网、USN骨干网、USN中间件及USN应用平台。底层SN由传感器、执行器、甚至RFID等各种信息传感执行设备组成,负责对物理世界的感知与反馈;USN接入网实现底层传感网对上层基础骨干网的连接,由网关、Sink节点等组成;USN基础骨干网仍由互联网等各类网络构建;USN中间件执行处理、存储传感数据,并以服务形式提供对各类传感数据的访问;而USN应用平台实现各类传感网应用的技术支撑。

我国相关标准在国家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领导下由传感网标准工作组2007年开始筹建,2009年9月在北京正式成立,目前正在全面推进相关系统架构、标准体系、传感器接口、组网通信、协同处理、安全、标识等领域标准化工作,并为建立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测试、认证和开发体系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基本确定了“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标准体系,共性平台标准内含通信与信息交互、接口、服务支持、协同信息处理、网络管理、信息安全、通用规范及测试等。通信与信息交互中包括网关接入层、网络层、MAC层及物理层,服务支持包括信息描述、信息存储、标识、中间件功能和接口及目录服务,协同信息处理包括支撑服务及接口、参考模型以基础协议,测试包括一致性测试、互操作测试及系统测试等。应用子集标准内含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医疗保健、工业控制、智能电网、精细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空间探测及水域安全等。该体系可很好分离各类不同传感网应用的共性技术特征和差异性,为形成统一体系的传感网标准体系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该标准制定工作正在进一步深入完善中。近日中国物联标准联合工作组筹备会在京召开,将会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国。隋与发展需求的物联网技术框架和标准体系等标准化工作,正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涉及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技术及协同此三层交互的公共技术层面,以及涉及标准体系的基础平台性标准规范、应用子集类标准规范及物联网顶层设计,以更有效协同各类物联网应用等。

4 泛在网、物联网、传感网与其它信息通信网络关系

需指出的是,现在谈到的传感器网,通常强调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传感器信息一般被认为是低速率、短距离、低功耗,因此组网上有特殊性。物联网对物体进行标识,主要试图区别于Internet,认为Internet是人与人之间的网络,而 物联网想强调的是物物相连的网。泛在网则强调智能部署,以及自然人机交互和异构网络融合,泛在也即为无处不在之意,更确地说泛在网即要表征NGN目标网所描述的实现无处不在的连接及无所不能的计算,以及与之相应的处理和服务,简言之即所谓5W(4W)或5A(4A)。

从上述分析看来,在某种意义上。泛在网与NGN网目标是一致的,泛在网则是面向应用及各种异构网络协同集合的更简要、明确的描述,实质亦具目标性质,需要无止境的创新、发展与提高,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需求演进与市场发展。综上,传感网是物联网的子集,物联网是泛在网的子集,泛在型传感网与物联网都需同属NGN目标网及泛在网子集的Internet及NGI/NGTN/NGMN/NGBWMN/NGBTV等网络支持,与这些异构网络均有部分重叠相交。泛在网运作更多强调异构网络协同、融合与互联互通和信息/知识聚合与应用,以信息通信网络为中心,整合各类异构网络协同,充分发挥传感、物联、认知、测量、定位、计算、智能处理与控制的综合作用,构建与实施不同联网及人与人、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的5W/5A型泛在连接与沟通,按NGN的“开放、创新、融合”基本思想与实质内涵与框架目标要求向实施GII目标迈进。

篇8

兴安盟地处内蒙古东部,辖一县两市三旗,71个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1001个嘎查村居委会,总人口164.56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兴安盟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正确认识兴安盟老龄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对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促进兴安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兴安盟社会化养老基本情况

(一)全盟老年人口基本情况

截至2016年底,全盟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23.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4.4%,高龄化进一步加速。80岁以上的老年人17275人,100岁以上的83,共有空巢老人3848人。老龄化进程与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相伴随,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

(二)全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全盟立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推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依托社区积极开展日间照料服务等便民为老服务,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使全盟养老服务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1.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13年开始续建新建了盟社会福利院、阿尔山市福利中心、科右前旗巴拉格歹区域性敬老院、扎赉特旗茂力格尔区域性敬老院,全盟现有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75家,其中公办社会福利院(养护院)6家,床位740张;区域性敬老院8家,床位1200张;旗县市中心敬老院4个,床位650张,乡域敬老院8家,床位430张;农村互助幸福院19处,床位1756张;民办养老机构30家,床位399张。全盟60岁以上老人231008人,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1张,基本满足了社会养老需求。

2.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14年,根据《农村牧区养老幸福家园建设指导意见》,全盟现已开工建设农村牧区幸福家园13处,717户。盟社会福利中心养护楼已正式启用,全区五保供养现场会也在兴安盟召开,12349便民为老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情况良好。

3.各项养老惠民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快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加大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农牧区养老服务建设等任务。根据自治区民政厅的要求,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印发了《农村牧区养老幸福家园建设指导意见》。各旗县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养老幸福家园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的年度实施方案或细则,部门联动,推动养老事业发展。

二、兴安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扶持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项目少

虽然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了一些关于养老方面的政策,但都是原则性的,具体操作性不强。兴安盟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但缺少有针对性和具体操作的政策和制度。

(二)服务机构形式单一,企业少、内容少、水平低

兴安盟现有养老机还是以政府提供公益为主,供养对象大部分是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受益人数少,养老服务享受面较窄。社会养老机构规模小、环境差、配套功能弱,存在消防、食品安全隐患。

(三)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目前兴安盟各级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基本上来源于中央、自治区项目资助资金和盟级福利彩票公益资金,盟、旗(县、市)财政均未列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一是各级政府投入力度不够,二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三是社区养老资源效率不高。

(四)?B老服务组织少,队伍建设滞后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养老服务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和统一的国家职业标准,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兴安盟尚未形成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缺少专业培训机构,服务组织数量少,养老护理人员普遍缺乏,养老服务水平不高。一些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护理员大部分为进城务工人员及城镇下岗职工,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只能从事生活照料等简单护理工作。

三、兴安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对策与建议

(一) 加大教育宣传,营造浓厚的养老氛围

积极引导老年群体树立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消费观念,使更多的老年人理解和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奠定基础。为确保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及规划的顺利开展,各地应专门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各类政策法规和孝亲敬老模范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意识。

(二)大力推进养老机构改革

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推广智能化养老正当其时,应从生理、心理、行为及生活环境四方面提供多方位养老管理服务,以智能化引领养老服务方式转变。这就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上给予扶持政策,同时配套技术、产品、服务,突出智能管理服务,全面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改革公办养老机构,对其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一是盘活现有福利设施,对全盟9个公办社会福利机构进行改造,实现综合福利院、临时救助站、养老院的功能;二是加快老年养护院建设,推进乌兰浩特市老年养护院建设,争取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协调和推进已开工的老年公寓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解决中高收入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问题。

(三) 加速“互联网+”进入养老产业

社区居家养老要超越社区的狭小空间,充分利用社区外的资源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就必须真正让老年人融入到“互联网+”时代,让老年人感受到“互联网+”所带来的的改变与实惠。一是建立社区老人电子档案。社区要为“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病残老人、高龄老人建立信息库,把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家庭情况、子女联系方式、希望得到的服务项目等相关资料输入电脑,传送到网上数据中心,便于为老人提供所需服务。二是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加盟机构档案。三是加速养老服务手段创新。通过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建设,向老年人提供性能稳定、方便易用、物美价廉的老人定位、健康数据监测、智能穿戴设备等在内的新型养老服务,探索“智慧养老”,实现老年人服务需求与各类服务实体之间的无缝对接,促进养老产业快速发展。

(四)增加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财力投入

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方争取资金,加快城乡公办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福利机构建设,完善城乡敬老院配套设施,努力提高集中供养水平,实现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以集中供养为主、分散供养为辅的养老格局。养老服务业涉及长期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乃至饮食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等方面。社区老年服务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是来源于政府、各地街道、社区居民捐献、社会捐献等,但这些资金的数量是极为有限的。政府需要尽快确立公共财政支出社区养老的比例,不断拓展经费来源的渠道,形成长效机制,把政府的投入、政策的扶持、社会的支援、老人的支付和子女的赡养义务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对非营利性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 这种补贴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施。通过政府财政向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直接购买,实现政府财政效力最大化。

篇9

关键词:物联网 钻石模型 产业 竞争力

问题的提出

目前学术界对物联网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通过传感技术赋予物品“智慧”,使物品间按指令相互关联,将物品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从而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侯慧、岳中刚,2010)。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技术领域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潜在的市场规模和对其他相关产业的辐射效应,受到各个国家及相关政府都普遍高度关注,各国积极部署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美、欧、日、韩、中五国(地区)的物联网发展战略或计划及时间如表1所示(卢涛、尤安军,2012)。

着力培育发展物联网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过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还处于简单应用阶段,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还不甚清晰。因此,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竞争力,认清发展形势,明确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急需解决的难点,进而提出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以期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及其同事在考察了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10个国家的100多个优势产业后,提出了评价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见图1)。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产业内能否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因素是指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市场结构与公司战略、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这四个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直接决定一国或地区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两个辅助因素是指机会和政府,这两个辅助因素则是通过四个基本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一国或地区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作用(赵学琳,2011)。

(一)生产要素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中,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其中又将天然资源、基础设施等资源归类为初级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资本资源等归类为高级生产要素,并且认为在现代特定产业的竞争力中高级生产要素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物联网产业属于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资源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生产要素的分析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物联网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黄启堂,2009)。

人力资源方面。物联网产业是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参与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物联网产业的竞争力。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数量在逐年小幅度减少,但是我国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从业人员、博士、硕士研究生数量都在逐年增长,其中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幅较大。2011年,研究与开发工作从业人员中,博士研究生毕业的人数占到7.04%,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人数占到14.25%。

知识资源方面。物联网产业是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战略性产业,因此物联网产业的竞争力也在很大程度上由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决定。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物联网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引进、消化与吸收和推广与应用方面都有所突破,从表2看到,近五年我国专利申请授权数逐年增加。但从国际整体水平来看,我国物联网产业的竞争力还比较弱,总体水平不高,缺乏一批核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部分重要的相关技术还需要向其他发达国家引进,对其他国家有一定的依赖性。以物联网产业中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为例:物联网产业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技术就是RFID技术,但目前在全球RFID技术的专利中,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只达到了美国的6.5%、日本的45.73%,并且在我国申请的专利中发明型专利数量占少数,大部分是实用型创新。美国在空口接口协议、芯片等方面拥有全球大部分的专利数量,占到总数的53%。

基础设施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如图2 所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保持低速增长。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网民增长和普及率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升级等因素,则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但同时,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必须面对投入成本巨大这一现实问题,物联网的建设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每个层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的投入,高额的投资和应用成本是我国甚至世界物联网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难题。

(二)需求条件

迈克尔·波特认为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是产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动力,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我国物联网产品需求的存在导致产品供给的发生,而不断增长、成熟的需求市场又会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完善,从而培育出更强的物联网产业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目前市场需求就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两部分,要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必须充分重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切实做好供给分配方案,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物联网产业竞争力。

物联网产业发展也呈现出较大的产业市场规模。从图3可以看到,2009 -2011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逐年增加。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产业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专家预计201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4896亿元,未来三年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增长率将保持在30%以上(熊三炉,2011)。

同时,我国物联网产业已经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传感器终端机、微型传感器和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较好的市场,拥有了从材料、器件、技术、系统到网络的完整物联网产业链(王亚唯,2010)。我国B2B、B2C及C2C市场交易规模巨大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也反映出我国较大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巨大网民数量和电话用户数量以及电子商务市场规模都为我国物联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市场潜力(杨小勇等,2011)。

(三)相关及支持产业

迈克尔·波特认为单独存在的一个特定的产业是很难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的,只有与此相关和支持产业形成完善、高效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同时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之间要形成稳定互动,才能保证该产业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保持长久。在物联网产业产生到目前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与很多相关和支持产业建立了不可脱离的关系,其中最多的就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产业。另外,物联网产业还有大量的三网融合的融合性终端设备产生,而这些设备的正常运用需要有强大的云计算平台。因此,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产业和云计算平台产业就是物联网产业快速高效发展、获得强劲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产业(钟祥喜、肖美华,2012)。

表3给出的数据是我国2007-2011年近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方面的情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投资额从2007年到2009年是逐年递增的,而从2009年到2011年,投资额是在下降的。更为严重的是,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方面的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在我国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基础还相当薄弱的情况下,这显然很不利于其发展和获得较好的竞争力。

另外,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离不开云计算产业的支撑与帮助。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对云计算产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我国云计算产业的服务市场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总体规模还比较小,但追赶的势头明显。据Gartner估计,2011年我国在全球约900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到3%,但年增速达到40%,预期未来我国与国外在云计算方面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内市场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是创造特定产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最关键因素,因为它可以帮助产业内的相关企业不断提升改进和创新的技术。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是我国物联网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但是物联网产业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不能由一家生产或提供单一或多种物联网产品的企业完成物联网产业所有技术和服务,而其只能是物联网产业链的成员之一。因此,物联网产业的竞争实际上也就是产业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为核心的物联网产业便是形成了国内最庞大的物联网产业链。但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方面的其他企业还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还很薄弱,技术含量不够高,开发品种不齐全,低档产品居多等,这些导致其还无法与国际上的企业竞争。

另外,物联网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拥有规范统一的标准体系。但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还处于简单应用阶段,并未实行规范统一化,加上物联网产业又属于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兴产业,产业的应用特点和客户的产品需求,这都大大制约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还没有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地区相抗衡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马飞等,2012)。

(五)机会和政府

迈克尔·波特认为钻石模型中的机会和政府这两个辅助变量主要是通过四个主要因素而发挥其作用的。其中,机会是通过国家、全球的政治经济等环境对特定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的。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范围内正经历着金融危机,而物联网产业又在这个时间里快速发展着,很多国家政府部门把发展物联网产业作为后危机时代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大多也都将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董新平,2012)。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注重提升其全球竞争力,了包括《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物联网白皮书(2011)》、《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2-2013)》及《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和文件。

我国物联网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一规划发展

一是政府需要根据目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情况,制定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及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重点任务;二是成立特定的部门或国家机构来落实和实施国家在支持物联网产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方针并规范物联网产业的正常发展;三是加大对物联网产业在研发应用方面的财税支持力度,如加大政府补贴、减免财务税收、提供其他政策优惠,提升物联网产业竞争力。

(二)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培养引进科技人才

一是加强自主研发,实现技术创新。在物联网产业核心技术方面,加强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尽快突破技术瓶颈,构建完善的核心技术体系,形成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品牌;二是要拓宽国家政策支持范围、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院所,积极培养高素质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三是要主动向国外发达地区学习,吸收其在物联网产业方面的科技成果,并聘请相关技术专家到我国来;四是积极引进物联网产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加强物联网企业内部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进一步完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建设。

(三)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形成独立自主体系

一是在物联网产业的基础标准领域内,积极参与并能主导国际相关标准的制定,进一步确立并扩大我国在国际物联网产业标准制定中的发言权。二是在国内物联网产业标准的制定上,首先要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依托,制定并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并力争成为国际标准。

(四)推进相关支持产业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支持鼓励国内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产业及云计算产业等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加大对该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力度,拓展发展空间;二是构建相关支持产业的保障措施,维护产业产品的知识产权,加大安全保护力度,扩大产业内开发产品的应用范围,促进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三是做好相关支持产业产品的推广工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夯实产业实力,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保障物联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注重应用需求培养,着力推广应用工作

一是根据我国物联网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培育国内物联网的需求市场,找出产品需求障碍因素,疏通产品需求渠道,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循环发展;二是积极探索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将技术研发与产品产业化相结合,建立物联网产业联盟,聚集高端研发人才和项目,开展物联网产业及相关产业核心技术开发和推广产品产业化工作;三是依靠政府、相关媒体,加强对物联网产业的宣传,提升消费者对物联网产品的需求,同时对物联网产品和服务实施一定的补贴政策,扩大市场,最终实现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推广部分高端物联网产品,进军国际市场,逐步占领世界物联网产业的制高点,形成国家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根据迈克尔·波特关于产业竞争力理论的钻石模型,本文从多方面因素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竞争力,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状况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但是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及时解决。在正确分析研究我国物联网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上,文章指出通过政府政策支持、核心技术开发、科技人才保障、标准体系构建及支持体系支撑等对策来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竞争力,有效促进物联网产业的技术推广和市场化应用,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机构优化、新兴产业发展,占领世界物联网产业的制高点,形成国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侯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

2.钟祥喜,肖美华.江西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探析[J].商业研究,2012(7)

3.杨小勇,白晓辉,姜寒.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SWOT分析与对策建议[J].产业市场,2011(11)

4.卢涛,尤安军.美、欧、日、韩等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4)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第一版)[M].华夏出版社,2002

6.赵学琳.基于钻石模型对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要素的整体分析[J].探索,2011(6)

7.黄启堂.基于钻石模型的福建花卉产业竞争力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3)

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

9.熊三炉.我国发展物联网的对策和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1(4)

10.王亚唯.物联网发展综述[J].科技信息,2010(3)

11.马飞,王小建,王炼.低碳环境下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2,30(9)

12.董新平.物联网产业成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江西市场体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规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5―0005-07

市场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和平台,市场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决定着经济运行的效率。计划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体系残缺、市场机制无法运行,而转轨经济中出现的市场混乱是其市场维护和监控体系还不健全。江西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做好微观市场规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在优化经济资源配置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进入,尽快超越转轨市场阶段。

一、江西商品市场发展与规制改革

(一)江西商品市场发展状况

近年来,江西商品市场建设态势良好。到2003年底,全省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601个,市场年成交总额达582.81亿元,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54个,超10亿元的有8个。2004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68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059.9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2005年全省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2395个,其中,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72个,成交额为514.3亿元。到2006年末,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86个,成交额达666.7亿元。

总体上说,江西商品市场建设虽然成绩不小,但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市场的道路、物流中心、运输配套设施、水电系统、包装等加工设备、消防设施等硬件平台设施,治安、卫生、检测、金融、信息和饮食等服务设施,以及互联网、计算机、电信等自动化、网络配套设施等,都跟不上现代市场的发展需要,不仅制约着江西省亿元以上市场成长,而且也不利于中小商品市场的做大做强。

(2)大型市场规模小,档次低。一方面,虽然全省亿元以上市场发展较快,且有排名在全国22位的百亿元的洪城大市场,但从亿元以上市场实现年成交额水平看,2005年68个亿元以上市场中有36个年成交额在1~2亿元,占亿元以上市场个数的52.9%,仅有11个年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2004年全国亿元以上市场个数为3365个,江西亿元以上市场个数占全国的2.02%,居第15位。另一方面,江西大部分的亿元级市场处于低档次的发展阶段,大多属棚架市场和个体摊位市场,离大型现代化、公司化的室内超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市场规划布局不尽合理。江西商品市场缺乏高起点的规划和设计,专业市场分布零散,并较多集中在闹市区,交通阻塞,较大地限制了市场的运营效率,且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外贸市场、特色市场等之间配套脱节,无法发挥市场整体功能。

(4)市场规制管理还存在较大问题。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自1997年起实施《江西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 (该条例2001年经过江西省人大修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江西商品市场管理过于简单化和金钱化,市场的准人、卫生、欺诈、做假、纠纷等方面管得较少,而收税、收费和罚款却比较积极。据了解,进入市场收取各种税费和罚款的单位有十几家之多,而市场的卫生条件明显不尽人意,许多市场污水遍地,杂物乱堆,市场规制明显不到位。

(5)权力经商现象依然盛行。权力经商不仅表现在市场建设审批、组建和运作上,而且表现在市场的管理和控制上。个别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出现经营竞争的权力化,权力与市场黑势力相勾结等恶劣现象。

(6)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由于约束机制没有建立、市场主体经营分散等原因,导致江西商品市场的假冒伪劣问题至今还比较严重。

(二)江西商品市场的规制改革

依据江西商品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和现代商品市场的发展走势,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制完善措施:

(1)做好规划布局,建设全省互相配合、融会贯通的商品市场网络体系。江西对商品市场建设曾多次做过指导性的发展规划,如2002年提出建设十大特色市场群,包括以南昌市为重点发展综合性批发市场群;以景德镇为重点发展陶瓷市场群;以九江市为重点发展粮食、水产品和石材市场群;以上饶市婺源为重点发展茶叶市场群;以鹰潭市余江为重点发展工艺品市场群;以赣州为重点发展果品、稀有金属市场群;以樟树为重点发展药材市场群;以宜春为重点发展苎麻及其制品市场群;以吉安为重点发展竹木产品市场群;以南昌、九江、赣州等城市为重点,引进知名品牌的大型连锁超市。2004年江西公布了商品市场发展导向性意见,鼓励发展三类商品交易市场:以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为手段的高科技含量市场;规模大、功能全、服务优的一级商品批发市场;旅游用品、休闲用品、特色地方产品批发市场等。限制14类商品市场的建设,包括建材、装潢材料批发市场;金属材料市场;化肥、农药、农具、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摩配批发市场;汽车、汽配市场;家具市场;酒类、肉类、粮油、副食品批发市场;服装、鞋帽、小商品批发市场;家电交电批发市场;旧货市场;珍藏品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炊事机械市场;综合类商品批发市场等。从国内外的商品市场发展比较看,这些指导性的规划是不够的,应借鉴浙江等先进省份的经验,并参照发达国家商品市场建设模式,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交通干线、特色品牌等综合要素出发,全省协调统一地做好商品市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规划的内容包括外贸市场、中心市场、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特色市场、集贸市场等的建设,特别是要做好市场基础设施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顾客流等平台设施的规划。

(2)从创新商品流通组织入手,推进亿元级商品市场建设。一般说,有什么样的商品流通组织,就有什么样的商品市场形态。目前江西商品流通组织还较多地采用“承包”、“承租”和“承销”的“三承”模式,导致市场建设至今还较多地局限在“总体建设,摊位出租”的低档次阶段。要实现江西的亿元级商品市场不断成长,必须创新商品流通组织模式,从“公司+私人小老板”模式更多地转变为全公司化、股份化运作的连锁经营模式。“沃尔玛模式”可作为江西大型超市的样板,这就需要江西加快市场销售主体的改革,把国有商业企业、集体商业企业早日改造为民营化运作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并创造条件让一些实力强的商业公司上市,建成跨部门、跨地区的商业集团。这不仅可在国内流通业中占据一定的

地位,而且有利于开发国际市场。至于中心市场和批发市场的建设,可借鉴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成功经验,发展江西国际商贸城。江西较早建成的洪城大市场与当今市场发展水平相比已显过时,因而以后的中心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需要建立在高起点、高水平的基础上,建设交通运输方便、物流仓储等硬件设施配套、信息金融等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综合性市场。

(3)加强市场服务功能建设,完善市场微观规制。政府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建设好市场公共设施,尤其是通信、消防、交通、水电等设施;组织市场业主成立“市场商会”组织,由他们进行行业自律、自我管理,并可以代表经营者向市场管理部门交涉;完善市场环境,保持市场清洁卫生;改革市场组织管理,禁止工商和税务部门以外的单位进入市场乱收费,杜绝多头乱收费现象;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经营者之间发生的商业纠纷;健全商业法规,加强商业交易中的合同、押金管理等。在完善市场微观规制方面,当前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严格执法问题。法律是信用的基础,信用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江西商品市场要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其关键措施是强化商业执法。应该说,权力经商、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假冒伪劣等问题,都是由于商业法规不健全、执法无力导致。因此,需要用法律武器去铲除这些不利因素,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竞争中的不正当行为。江西应进一步完善《市场管理条例》,加强市场的准入管理和卫生、质量管理,严厉打击欺行霸市、以次充好、造假售假等行为。同时,应做好对市场规制者的反规制工作,加强对市场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约束,防止,以维护市场的良好运转。

简言之,改革的思路是,政府的主要职能要从控制市场转变到调控市场和服务市场。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政府应从市场的主导者转变为市场的管理者;二是政府应从经营者转变为市场的服务者;三是政府应从行政垄断者转变为市场监护者。

二、江西要素市场发展与规制改革

要素市场是投资的发动机,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平台。目前,江西要素市场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限制性多,交易不规范,投机性强,市场相关体系发育不完善。为此,江西必须从制度与环境等方面痛下决心,通过有效的规制改革的建设一个规范而高效的要素市场。

(一)人才市场发展与规制改革

近年来,江西人才流失严重。2000年流入与流出比达到令人尴尬的1:7。2005年这一比例虽得到令人欣慰的改善1:1.08,但从江西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人才供求还处在严重失衡之中。如何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需要从环境制度优化、增强激励机制等方面做工作,其中,建设好人才市场是重要的一环。

目前江西人才市场运行和建设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包括:

(1)市场机制不顺,条块分割明显,关系难以协调。江西人才市场布局零散而混乱,以南昌市为例,大小不一的劳动力中介遍布大街小巷,给人一种“摆地摊”的感觉。

(2)法律法规尚待健全,执法监督机制不完善,市场秩序有待整顿。江西至今还没有一部结合当地实际的人才市场管理条例或实施细则,对市场的管理监督也明显不到位,导致人才市场中介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现象较为普遍,市场中介与企业合谋侵害求职者的事件时有发生。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才后顾之忧比较重,劳动力流动受到限制。由于各部门、各单位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形式有较大差别,导致一些想转换自己岗位的人才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到企业和经营实体中去工作。

(4)人才流动受到户籍和档案制度的严重制约。虽然这些措施对限制人才流出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同时对省内人才流动起到了负面作用,限制了人才的竞争与成长。

(5)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跟不上社会需要,新的结构性失业与新兴行业人才缺乏并存。由于人才市场导向功能薄弱,没有发出强有力的社会岗位需求信号,使江西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偏重于获取学历证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职业技能的培训,特别是高级蓝领岗位的技术培训。

(6)农村人才向城市流动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障碍。这主要体现在制度歧视和农村人才市场建设不足、人才市场供求环节过多等方面。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要建设和完善江西人才市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塑造信息互通、机制协调、互有分工、开放有序的市场格局。不同层次的市场要有不同的分工,专业化和层次化应符合产业需要,这对于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有积极作用。不刻意追求迅速统合,但需积极推进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相互融合。市场之间要强调机制上的相互协调,将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人才市场纳入同一部门管理,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江西应尽快出台优惠政策,通过公私合办的股份公司制形式,建设上规模、上档次、辐射力强的大型人才市场。

(2)重视无形人才市场建设,采取合理开放的政策,建立“隐性就业”和“隐性失业”显性化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无形市场的积极作用,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共存互利,形成信息化市场的构架。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各人才市场的信息共享,做到人才网的互通互用,实现信息和资源流动的一体化。同时建立网上免费登记制度,通过数据库形式把“隐性就业”和“隐性失业”登记在册,并把他们的资料推荐给用人单位,让他们有更多的应聘和面试机会。

(3)实行更为规范的外来劳动力用工制度,运用经济杠杆和培训、考核手段,有效控制低层次劳动力的盲目流入。其主要措施是,要设立招工用人单位进场的核准制,并对其招聘和用工过程实行有效监督,防止用人单位夸大其词,诱骗进城找工作的农民和外来劳动者。

(4)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调控和服务功能。各级人事部门要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重管”和“要管”模式真正转变到调控和服务的职能上来,在规范和扶助各种人才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人才市场的各项服务。

(5)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用工管理,完善工会组织。这对于引进熟练工人和高级蓝领是十分必要的措施。

(6)探索现代人才交易的有效方式,形成人才激励机制,增强人才高地的吸引力。可通过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建设高端人才市场,起码要建立网上人才市场,定期向全国和全球江西高端人才需求信息及其相应的待遇,并出台一系列户口、住房、教育、岗位等具体配套政策,吸引各地英才到江西来应聘和就业。

(7)改革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实用型培训体系。在强化人才市场信号传播功能的基础上,放开对民办教育课程设置的限制,鼓励定向就业的教育培训模式,力求形成人才市场与教育培训紧密结合的双向互动模式。

(二)技术市场发展与规制改革

经济核心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技术竞争、产业升级

和品牌塑造,这些无一不是依靠技术进步。近年来,虽然江西比较重视科技投入,但由于经济总量小,投放在科技上的资金总量较少,与全国甚至中部地区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技术市场发展不容乐观。

当前江西技术市场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从市场内部运行机制看,以中介咨询、服务为主的技术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全方位服务,未能形成有效的技术市场交易系统。

(2)技术商品缺乏顺畅的销售渠道,不少固定的技术交易场所“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现象同时并存。

(3)从市场环境和主体看,各类技术市场发育不平衡,缺乏协调配套,市场法制不健全。一些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研发投入不足,科技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技术贸易的潜在能力没有充分发挥。

(4)科技成果在技术市场上的转化过程不畅。由于有些科研成果在市场预测、项目可行性研究,尤其是立项前的查新、专利检索等工作没有做好,由此产生的成果难免会不符合市场需求,形成技术市场“供大于求”和“求大于供”的现象同时发生。

(5)技术市场服务和管理还有待完善。技术市场缺乏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政策支持。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没有经过充分试验的科研成果也常被推向市场,严重影响了技术市场的交易成效。

要加快完善江西技术市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技术市场交易场所建设。江西的技术交易场所规模小,现代化水平低,还无法满足江西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对此,政府必须做好技术市场发展规划,精心布局,运用优惠政策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来建设技术市场。当前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是,集中财力和智慧,建设一家股份制公司来经营现代化的技术中心市场,以此带动和整合其他技术市场建设。

(2)从“推”和“拉”两边人手,活跃技术市场交易。技术供给和需求不旺是江西技术市场的一大缺点,由此也造成江西技术市场“有场无市”的现象。扩大技术交易量不仅是江西技术升级的要求,也是技术市场本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为此,从促进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人手,拉动技术市场的多层面、多方式交易。在促进技术供给方面,政府应从引导资金投入、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为推进“科教研产一体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例如,引导资金投入到优势产业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技术;扩展科技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机构、资本市场、民营资本、风险投资与江西高新技术产业合作的水平;坚持大开放战略,积极组织有吸引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实行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扩大外资参与江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力度。在促进技术需求方面,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强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考核,强化质量和环保管理;以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为依据,对技术落后、耗能高、质量次的企业限期实行技术改造,超期勒令停产;逐步提高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

(3)积极创造条件,克服交易信息不对称问题,力求技术市场供求匹配。由于供给的刚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以及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产权的复杂性,使技术交易往往会出现“有供无求”和“有求无供”同时存在的现象。解决江西技术市场供求“脱轨”的主要措施是实施技术创新市场化工程,包括改革科研体制,加速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转化;加快企业产权改革,以激发企业的创新需求和技术需求;提供准确而丰富的技术开发和发展信息;增加和丰富技术产权的交易模式等,使技术开发做到“研而有用”,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4)加强技术交易经纪人才的培养和市场中介的培育。目前,江西只有小部分技术经纪人和中介是以技术交易服务为主业,其他大多数是兼业,要靠多种经营来维持生存。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对这类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从事技术评估、法律咨询与仲裁、风险投资、国际技术贸易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大学培养兼社会考证培养两条途径;二是对进入技术市场工作的管理人员设立一定的准人限制,要求他们必须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证书,以鼓励更多的技术经纪人成长。

(三)土地市场发展与规制改革

江西的土地市场和全国一样,目前还存在着城乡二元市场结构,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交易权缺失,土地买卖中寻租现象严重等问题,需要从开放土地市场角度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城乡统一、交易有序、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

要建设好江西土地市场,应采取下列一些措施:

(1)全方位推行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完善土地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严格限制土地出让或转让中的协议定价方式,除了某些特殊需要外,一律采取拍卖、招投标以及其他市场定价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让土地市场真正放开,实行公开公正交易。一是对商业、旅游、娱乐和豪华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原则上必须以招标、拍卖方式提供。应大力缩小和严格限定无偿划拨使用土地的范围,除军事用地外,使用土地一律改为有偿使用方式取得。二是应严禁利用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证和用地红线图转让等形式变相地“炒卖”土地。对已批准立项的建设项目,必须限期办理用地手续。

(3)严格控制征用农村土地,合理分配征地收益。在保证农业耕地不受侵犯的前提下,有序开放农村土地市场,并把所获权益公平地分配到农民手中,即合理分配“农地转非”中的土地“自然增值”。要扩大利用土地市场机制,减少土地交易中的权力寻租,严格控制征用农村土地。对工业、商业、交通、住宅等用地,应通过公开土地交易运作方式获得,不能通过农村征地来曲线获取。

(4)放开农地人市。按照国家土地法的规定,农村土地与城镇建设用地之间是不可以自由转化的,城镇的土地使用权市场与农村的土地承包权转让市场是分割的。两类土地之间的转化需要经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审批。这种安排使农村土地市场只能“流转”,而不能或很难合法地进行市场化交易。改变这种极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其措施是全面放开农地入市。放开农地入市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土地市场提供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和短期使用权,农民向土地市场提供承包期以内的土地使用权。

(5)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土地所有权多元化。江西土地产权制度可在两个方面创新:一是政府对城镇土地实行严格的供给控制,政府垄断一级土地市场,在此基础上,让二级市场完全放开;二是农村土地产权在有经济条件的地区(如农村社会保障已建立地区)可以实行部分土地私有化,实现土地对农民的自然回归。土地所有权回归可以大大减少中间的交易环节。限于国家的《土地管理法》,江西在这方面可优先从经济相对较好的地区和四荒地的所有权市场化改革入手。

(四)资本市场发展与规制改革

自1993年12月“江铃汽车”在深圳交易所挂牌

上市以来,截至2005年末,江西仅有26家上市公司,共发行股票28只,市价总值442.8亿元。近年来,江西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省份相比,总体情况仍是不尽人意,主要问题有:

(1)资本市场份额小,结构过于单一。2004年江西仅有洪城水业一家公司成功上市,2005年也只有景德镇的黑猫炭黑一家企业在申报上市。就境内上市公司家数而言,江西在全国排名靠后,上市公司数不到湖南的一半、湖北的三分之一。从行业或产业结构看,江西A股上市公司中只有4家是非工业类公司,其中,能源、农业、交通和科技类公司各1家,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如旅游等上市公司缺位。从所有制结构看,所有上市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很少。

(2)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发育缓慢。由于眼睛只盯着发行上市,没有重视资本市场其他要素的发展,导致江西资本市场体系不完整,也很难谈得上规范。江西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中介机构很少,证券营业部虽有六七十家,但绝大多数是外省券商为抢滩江西市场而设置。作为资本市场主角的综合类券商,江西至今尚未培育出来。

(3)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亟待优化。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严重。在2000年初的14家境内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50%以上的有9家,占64.3%;持股比例在40%以上的有3家,占21.4%。许多上市公司与母公司的关系“暧昧”,很难做到人员、资产和财务的“三分开”,关联交易相当严重(有的公司关联交易额甚至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的80%以上),母公司大量占用股份公司资金的现象较普遍。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障碍,上市公司经营中问题较多,大多数公司业绩并不理想。

(4)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政企关系混乱。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公司高层由政府行政任命的原因,江西各级政府对上市公司干预较多,造成上市公司和证券机构领导的官本位意识十分严重,市场观念和经营意识淡薄,缺乏资本经营理念和资本经营能力。

要加快发展和完善江西的资本市场,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积极参与“全流通”试点改革,加快解决一股独大问题。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实施“全流通”试点改革的机会,促使江西上市公司积极申请参与试点改革。

(2)加快关联国有企业之间的改革。和全国多数省份一样,“包装”上市使江西的上市公司普遍被控股母公司及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所拖累。因此,必须转变过去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国企内部循环的路径,采用民资、外资嫁接的新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3)培育好后备的上市资源。应推动江西有实力和有潜力的公司进行资产重组,促进资源优化组合,引导优势企业、优势资产、优秀人才向优秀公司集中,并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加强后备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根本上增强申请上市公司的实力,为培育公司上市创造良好的条件。

(4)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江西资本市场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市场制度、市场主体、基础设施、交易环境、运行方式等多方面人手,逐步做好市场建设工作。就江西而言,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造条件培养本地券商。江西的当务之急是做好本省金融业的重组工作,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来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证券公司,尽快获得主承销商资格。在当前条件下,江西的证券公司发展只能走“抱团成强”之路;二是完善市场制度,培育各类资本市场中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投资基金公司等都是资本市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而这些中介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规范的信用制度平台;三是完善产权市场,实现场内与场外市场的良性互动。应通过加大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力度,减少国有资本的交易限制,盘活国有资本,对一些负债累累、已无经营意义的企业实施破产等;通过建设好产权市场基础设施、中心市场、网上市场等措施,以建立功能完备的江西产权市场。

(5)加快海外上市步伐。从江西企业的规模,所具有的国际化经营经验以及江西证券公司的营销能力来看,江西企业要实现在美国或英国上市,其困难还是比较大,但香港和新加坡可作为主攻市场。对于江西其他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公司(包括上市公司),还可通过“买壳”和“造壳”的方式在国外规模较大的证券交易所上市。

三、加强市场调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

总体上说,目前江西市场秩序还处于不良状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主体身份资格不合格,或者是进入行为不规范;二是市场交易行为混乱,不规范的交易行为层出不穷、形式多样;三是市场管理混乱,如监管者违法、多头管理、地方保护主义等。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除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外,还需要政府学会管理市场和服务市场,从市场体系构成的各要素人手,建立起完备的市场微观规制体系。主要措施包括:

(1)创新市场制度,优化市场运行环境。这些制度创新包括:一是市场进入制度创新。如消除不合理的进入审批制度;对一些可能危害到人身安全、信息很不对称、专家服务等市场不完全性产品,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制;二是交易监管制度创新。市场交易分为有形市场交易和无形市场交易。前者重在事中监管。应完善“巡查制”和“驻场制”,设立投诉站或投诉电话,及时调查和处理交易中的矛盾,并严厉处罚违规违法者。对无形市场交易监管,则应重在事前监督与契约监督,加强认证登记和标准化管理工作,对违约者实行严厉制裁;三是市场信用制度创新。可通过建立信用数据库、发展信用中介组织、执行信用披露制度、互联网上公布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等措施,加强市场信用建设。同时,要通过严格的广告审查、质量监控、品牌核实等措施来打击失信者,维护市场良好运行。

(2)重塑流通组织模式,提高市场档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塑流通组织:一是调整国有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布局。除应保留专营专卖制度的商品批发市场和承担国家储备任务外,国有商业资本应在其他领域淡出;二是全力打造中心市场和批发市场,并把各个市场有机地连成网络。

(3)完善市场法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市场管理上的严格执法,应表现在对市场时时刻刻的有效监管上,而不是等问题成堆、假冒伪劣产品成灾的时候才来集中治理。在市场管理上的严格执法,还表现在对每个交易者一视同仁上,而不是对有权者和关系户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同时,应做好执法宣传,使消费者增强自我维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