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财政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财政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财政制度

篇1

【关键词】财政制度 不足

一、不合理的财政收支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和统计局相关数据,税收收入是财政总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较低,1991-2000十年间仅增长2.6%,远低于发达国家5%的平均水平,使得我国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供给等面临着严重短缺。我国医疗卫生费用大部分由个人负担,医疗保险覆盖面小又加剧了个人风险,家庭和个人面临着较高的个人风险。同时,行政管理费支出过快,从1980年6.1%增长到2008年19.4%,远高于市场经济国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机构和人员编制急剧膨胀,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在中央对地方的补助中,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仍然偏小,难以在均等化公共服务上发挥作用。并且,中央一般性和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标准测算和决策程序还不够透明,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以及监督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透明度有限的预算体制

政府财政预算是政府规划一年财政收支情况,确定支出范围和支出重点,调控宏观经济,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2010 年两会,国务院首次将提供预算透明度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但目前我国预算公开还面临几个问题:

保密思维严重,缺乏公开度和透明度。多数政府官员“官本位”思想严重,把信息当做手中的特权,加之信息公开会损害某些官员既得利益,造成政府公开时往往是被动公开、随意公开或者避重就轻。公众参与政治过程和决策的意识较低,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政府财政预算脱离了对人民负责的出发点。

公开的预算项目过于笼统,内容专业性太强。地方财政预算多数只列到“类”一级,没有“款”、“项”、“目”的详细内容,也没有对此的解释。“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民众看不出每一笔款项来源是否可靠、合理,也看不出用于普通民众的保障支出多少,更别提对此的审查是否合理、科学。在政府出示的“看不懂的预算”背后,隐藏着政府愿意多达程度上向公众出让预算监督权的问题,如果专业的财务人员尚且看不懂,更何况普通民众呢?所以,看的见却看不懂的预算,也谈不上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缺乏对政府预算的“硬约束”。从2008年两会开始,中央政府的预算报告不在大会全体会议上朗读,只是发给代表自己阅读,会议结束后收回,目的是给代表们更多时间讨论和思考。但这样更增加了预算的不透明度,在大会上作预算报告,民众还可以通过媒体得知预算大体情况,现在连大概信息都无法获得。并且,会议上代表们的财务知识非常有限,他们接触到的预算草案,内容粗且科目不细。各级人大根本无法接触到真实的数字,无法进行实质性审查,对政府预算的监督变成了程序性监督。中央每年3月份拟定出预算,意味着每年前3个月的财政支出是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随意支出,不合规定,计划外的支出没有任何实质性约束,年末官员大肆花费达到预算支出额度也不在少数。

三、界限不明的财政分权

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范围划分尚不明确。“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制第一次把地方政府放到了自主财政的基础上,在硬化财政约束的同时,也在事实上造成了政府责任的地方化,地方政府开始独自负责为提供公共服务筹集资金。(黄佩华,2005)而在分税制实施的同时,政府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基本上未做新的调整,而是继续沿用旧的模式。随后的运行中,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事权划分滞后和不明晰渐渐显露出很多问题。分税制实施十多年来,在财权不断调整重新上收收入的同时,事权基本维持不变,没有相应调整支出任务,因此实际运行的结果是事权被迫更多地放到基层政府,地方政府预算压力日益沉重,在地区之间更是苦乐不均,直接导致了基层财政运行的困难。

地方分税制和税系不健全。1994年至今,省以下并没有真正进入分税制状态,特别是“营改增”实施以来,由于增值税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营业税作为地方政府主要财政收入,将进一步下降。划分给地方的税种多为税源分散、征收成本高,收入弹性低的税种。税制结构不合理难以有效满足地方政府支出的基本需要,加大了地方财政对中央返还收入和上级补助的依赖程度。各省对县、乡或实行“总额分成”,或“增长分成”,或“递增上解”或规定共享税。这进一步激化政府间财政关系处理的矛盾。1994年到2000年间,省级财力的比重从16.8%逐步上升到28.8%,每一年差不多提高两个百分点(贾康,白景明,2002),因此,从2005年起,中央财政被迫另外拿出150亿元对地方实施“三奖一补”政策,希望通过继续增加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不断创新省对县及县对乡财政管理模式,力争3年内,是县乡财政困难状况有明显的缓解,但至今基层财政运行困难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地方层级过多。目前我国时五级政府,28种税种,很难满足“分税种形成不同层级政府收入”的分税制规定。其次,市级政府基于政绩的需要,往往需要集中县财力建设地级市,结果是富了一个地级市,穷了许多县和乡镇,形成“市刮县”的局面。而县级财政在市的行政压力下,不得已又将财政收支的压力,进一步向下分解,转移到乡镇基层财政,从而造成越往基层政府财政越困难。政府层级过多,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需沿五级政府层层下达,“雁过拔毛”,层层节流,直接影响制度实施效率。

参考文献:

[1]崔潮.中国财政现代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邓子基.财政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篇2

[关键词]政府采购;市场经济;竞争;寻租

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已被当今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彻底认识该制度,推动并加快该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完善,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我们必须对该制度的理论渊源及其经济效益予以认真研究、分析。

一、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理论渊源分析

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是在传统的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目前,对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理论来源的研究还很欠缺,我们认为该制度之所以能够逐步建立并完善,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支出管理追求效率的结果

政府采购制度构建的基本逻辑是:政府使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必须在纳税人的监督之下以最经济的方式进行,并且该方式所产生的商业机会必须由纳税人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进行竞争。这就要求公共支出必须追求有效性和竞争性,它们也成为政府采购制度得以建立的生命之源。

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中就指出,当对整个社会有利的机构和公共工程不能完全维持自己或不是完全由从最直接获益的那些社会成员的贡献所维持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差额必须由整个社会的一般收入来弥补。这就要求在经济自由主义的总体框架内,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必须要遵循市场机制的引导,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谐统一并进而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显然,这里他已触摸到政府支出要追求效率这一政府采购的实质。

1803年,法国著名的自由放任经济学家萨伊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认为,公共浪费和私人浪费比起来更是犯罪行为,因为个人所浪费的只是那些属于他的东西,而政府所浪费的却不是它自己的东西,它实际上仅是公共财富的托管人。这里,萨伊已经认识到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委托———关系。同时,他还主张公共消费品供应应由相互竞争的公共管理人转向私人,从而为政府对公共物品的采购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正是他的这部历史巨著促进了政府采购制度在欧洲大陆的产生和发展。

在自由市场中,个人和厂商被“看不见的手”所引导,都通过在竞争性市场进行自愿交易而获益,同时也使社会资源的产出价值达到最大化。关于政府活动应实行竞争机制的观点,斯蒂格利茨在其《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一书中认为,在政府所从事的许多经济活动中,竞争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许多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可以以更具竞争性的方式予以提供。在政府活动中贯彻竞争性原则的一个明显结果是可以显著提高政府效率。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就是以竞争性采购为主,通过招标广告或竞争邀请的方式,吸引众多供应商前来竞标,形成一种有利于政府的买方市场,使政府获得比较价格利益和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率。

(二)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必然产物

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基本要求,是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市场经济体制对建立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为政府采购活动的招投标这一主要形式提供了大量的竞标者,从而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提供了市场环境;二是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廉洁政府的追求,推动政府通过向市场公开招标来节省开支,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率;三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法治建设、社会舆论监督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等都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产生与完善。

(三)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是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

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渊源于政府合同,起源于自由市场,而完善于现代市场经济。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1782年,英国政府废止了先前政府中实行的分散采购制度,设立了文具公用局,负责通过契约方式向市场采购所需的办公用品,后来发展为物资供应部,以专门负责采购政府各部门所需物资,这就是近代政府采购制度的发端。

但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基本上不干预经济,政府采购市场不完善,采购的规模小、范围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规模经济危机以及随后诞生的凯恩斯经济理论,使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自身也还存在许多缺陷。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巨著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各国政府后来都逐渐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并促进了政府采购的迅速发展。随其快速发展,也就要求建立相应的立法对其进行约束与规范,政府采购制度也就逐步在各国普遍建立起来。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政府采购制度即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实际上就是指在这一时期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一项重要制度。

(四)布坎南的寻租理论是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在布坎南等人看来,租金是指在支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中,超过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能得到的那一部分收益,也就是超过机会成本的那部分收入;寻租则是指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而寻租活动也就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或是指那些为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寻租理论认为,寻租活动存在的前提条件是政府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介入。租金和寻租的产生是由于政府实行了市场进入限制而造成了有租可寻的稀缺机会。稀缺机会的分配实际上是有弹性的,而若不实行某种平等的分配制度,这种弹性就使人们有可能以低于潜在租金的代价去获得这种稀缺机会。也就是说,租金的产生既在于政府控制而造成的利益差别,也在于政府控制的分配弹性。因此,为消除寻租现象,就应允许全体社会成员和生产单位平等地获得由政府干预市场所造成的稀缺价值的平均份额或机会,并使之制度化。而消除寻租的一个主要途径便是实施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由于它具有公开性、透明性、公平性和竞争性等主要特征,它的建立就在政府购买性支出领域中构筑了一个消除寻租的有效机制,它能有力地消除财政支出中的各类寻租活动,极大地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的浪费,提高公共财政的效益,从而推动各国政府为加强财政支出的管理而纷纷建立起现代政府采购制度。

二、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主要经济效益分析

诺斯在其1981年出版的名著 《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中,提出了著名的制度变迁理论,该理论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正是公共支出领域制度变迁的产物,它的创建对公共支出管理、政府管理及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节约财政资金,规范财政支出管理

公共资金支出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公共资金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政府采购的确可以节约财政资金,通常政府采购支出占一国总财政支出的30%以上,一般占GDP的10%左右,财政资金节约率约为10%.现代政府采购制度之所以具有节约财政资金、规范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是缘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现代政府采购一般都要事前编制采购预算,而采购预算就可以减少政府采购的盲目性,并作到专款专用,避免采购资金被挪做它用而造成财政资金的损失;二是集中统一的政府采购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采购和采购各环节上的浪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政府采购建立了供应商的市场准入机制,并对他们的履约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大大降低了采购的风险;四是政府采购实行统一集中的采购,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从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支出效率;五是政府采购制度使政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通过竞争机制而直接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物美价廉的货物、工程或服务,从而能大幅度地节约财政资金,并减少资金流通环节,降低行政成本;六是政府采购通过信息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能极大地节约采购成本,并提高采购管理效率;七是政府采购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规定,加强了政府对财政资金由价值形态向实物形态转变过程的影响、监督和管理,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并规范了对公共财政资金支出的管理。

(二)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是与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联的,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作为政府的一种特殊的经济调控工具,帮助政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落实具体经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政府可以利用采购支出的这种结构效应,选择不同的产品和行业作为采购重点,可直接支持和刺激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一定时期的政策倾向。比如,政府某一时期需对某些新兴产业或技术项目给予一定的扶持,这时可以在政府采购范围内多包含它们的产品。这样,既可以形成政府财力的注入,又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从而吸引私人资本向这类产品或产业的流动,推动这些产业或产品的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其次,通过政府采购政策的调整,把保护民族工业、扶持困难企业、加强环境保护以及加快少数民族与不发达地区的企业发展等纳入采购范围内,从而可以平衡地区间经济的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均衡的发展。

第三,由于社会总需求(D)=消费性需求(C)+投资性需求(I)+政府购买( G)+出口( X),政府购买性支出即政府采购则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政府根据宏观经济的冷热及其发展态势,就可以利用政府采购,通过在可利用的弹性区间内安排采购资金,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节,使之达到总量平衡。譬如,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导致经济偏热时,可通过适当压缩和推迟政府采购来使经济降温,反之,当总需求小于总供时,可通过适当增加和提前进行政府采购,这样便增加了社会的消费并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提高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而且政府采购还具有乘数效应,这些都会引起社会的生产和分配在总量与结构方面产生相当大的反应,从而能够调控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

(三)促进竞争、有效市场的建立,提高企业与国家的竞争力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促进资源分配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建立有序的竞争是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个目标。市场经济国家也利用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来引发、培育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政府采购把财政支出与公共物品的购买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的财政支出模式,具有直接的市场行为,这是因为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让市场起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政府无疑是国内市场上最大的买主,它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内市场的运行。该制度的公平、公开、公正和竞争等原则,使各类市场主体享有相同的竞争环境而进行公平、有序的竞争,这样,既规范了企业的竞争行为,也促进了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此外,由于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就会激励广大的潜在供应商为争取到政府这个最大的消费者而努力增加其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含量,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售后服务等来增强其竞争力,同时也使各企业在国内政府采购市场得到锻炼和培训而增强竞争力,这些都会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既促进了整个国内市场的繁荣,又有助于企业走向国际政府采购市场,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并加快经济发展。

(四)推动政府廉政建设

篇3

资助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项目

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5月9日批准给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主流化项目提供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950万美元,推进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创新方法的主流化和推广应用,减少渤海三大入海领域的污染排放。

中国的渤海是世界上生态环境压力最大的水域之一。造成渤海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沿岸河流入海径流量显著减少,污染负荷量不断增加。在过去几十年里,渤海年平均入海水量减少了50%以上。流入渤海的40多条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其中最重要的是辽河、海河和黄河。此外,渤海沿岸还有105个排污口直接排入渤海。

世界银行负责此项目的高级水利专家蒋礼平说:“要想维持和恢复注入渤海的主要河流的必要生态流量,就必须解决流域上游的缺水和水污染问题。这个全球环境基金项目采取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方法,双管齐下解决这两个问题,特别是地下水过度开采问题。”

全球环境基金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主流化项目在此前实施的海河流域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生态环境、农业和城市耗水量,帮助制定推动流域内更均衡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措施方案和目标。

项目内容包括开展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政策研究,编制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方法操作手册及指南,先在海河流域滦河子流域和滹沱河子流域以及承德市和石家庄市开展试点示范,然后在辽河流域、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全面铺开。

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及渤海沿岸居民将直接受益于更稳定的水源和水质改善。项目最终将有助于渤海沿岸近海水域生态系统的改善。

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183个成员国与国际组织、民间社团和私营企业界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支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举措。全球环境基金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资助机构,为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国际水域、土壤退化、臭氧层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相关项目提供赠款支持。

助力中国构建现代财政制度

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近日批准给予中国2200万美元贷款支持现代财政制度与国家治理项目,为中国政府设计和实施财政改革方案提供借鉴,加强公共财政管理能力。

项目支持中国于2013年11月公布的全面深化改革议程,这一议程提出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2014年中国政府批准了国家税收制度、预算编制和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方案,旨在通过完善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和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实现到2020年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

世界银行负责此项目的高级经济学家司克礼表示:“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希望在实施关键性的公共财政改革中获得技术援助,借助世界银行引进全球知识和国际经验。”

中国现代财政制度与国家治理项目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现代国家治理中的财政制度,项目围绕7个专题开展政策研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框架;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税制远景框架与实施路径;政府间财政关系;中央政府及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财税法律体系建设;能力建设类活动。

第二部分是围绕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之间的联系开展政策研究、开发政策工具和加强能力建设,协助政府制定更有效的财政政策,促进向更平衡、公平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有序过渡。

项目预计投入2815万美元,世行贷款2200万美元,国内配套资金约4000万人民币,项目实施期为5年。

中国财政部是项目的直接受益方,而通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和效率,有助于改善公共服务,最终惠及广大中国民众。

协助中国改善物流基础设施

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已批准给予中国1亿美元贷款支持湖北孝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孝感物流园与外界的连通性,提高运营效率。

世界银行负责此项目的高级交通专家韩睿达说:“中国的物流业年增长20%以上,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物流市场。然而,中国还缺乏高度发达的物流网络,连通性、技术渗透和现代化仓储发展滞后。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希望有助于中国构建高效率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的努力。”

孝感市地处湖北省武汉市的西北部,距武汉60公里。随着武汉市和孝感市近年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带来的居民消费大幅增加,货运需求日趋旺盛,孝感物流园应运而生,成为地区货运集散中心。

湖北孝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孝感市临空经济区物流园区新建市政道路及相关水电、煤气、通讯等设施、物流信息管理大楼、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系统、机构建设与技术援助等。

篇4

【关键词】绩效 新预算法 预算安排 执行

一 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何用最少的钱办好最多的事,是政府和百姓对于公共资金花费方面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要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强化绩效理念不可或缺。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预算绩效管理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形成的绩效预算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主要体现为:

(一)绩效理念还未牢固树立,“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预算使用部门对绩效管理工作普遍缺乏主动性。

(二)绩效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缺失,管理制度体系仍不健全,相关办法不具体、不细化、不系统,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支撑不强。

(三)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刚刚实行,绩效目标编制仍没有实质突破,多为事后评价.事前评价较少,事中监控不足。

(四)绩效管理和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还未有机结合,为管理而管理、为评价而评价现象依然存在,评价结果公开程度较低,公众参与度不高。

(五)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绩效问责机制尚未建立,优化、促进预算管理的作用尚未充分体现。

二 绩效评价与新预算法的有机结合

新预算法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丰富。预算全面规范、公开透明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途径,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在预算管理上,新预算法反映了现代预算管理的基本要素,力争做到预算完整,公开透明,科学有序,执行有效,纪律严明。

预算绩效管理是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新预算法在多处强调了“绩效”:预算编制要参考“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人大出具的预算审查报告,要就“提高预算绩效”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绝不仅仅是财政部门的“独角戏”,应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一要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律支撑层次。二要建立事前、事中、事后通盘连接的管理系统。三要以绩效管理系统性协调政府部门管理体系。四要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五要建立“谁用款、谁负责”的绩效问责机制。

(一)从严管理财政专户,维护财政资金安全

财政专户是指财政部门为履行财政管理职能,在商业银行(包括信用社,下同)开设的用于管理核算特定专用资金的银行结算账户。财政专户与财政部门开设在人民银行的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开设在商业银行的零余额账户共同构成我国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有利于弥补国库单一账户在操作技术上的不足,满足社会保险基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赠款资金、乡镇财政资金等资金核算需要。

新预算法既明确了财政专户的合法性,也从法律层面严格限定了财政专户的开立程序。过去,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省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都有权审批财政专户,甚至一些市县也越权设立财政专户,导致财政专户数量繁多,大量财政资金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商业银行中,脱离了有效监管,容易滋生腐败问题。因此,新预算法第56条规定,“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或者国务院批准的特定专用资金,可以依照国务院的规定设立财政专户”,并在“法律责任”部分对“违反本法规定开设财政专户的”明确实行责任追究,为逐步建立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

财政部门将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严格规范财政专户开立程序,进一步清理整顿存量财政专户,全面实现财政专户归口管理,强化财政专户资金使用管理,切实维护财政专户资金安全。

(二)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指以权责发生制(即以权利和义务的发生进行会计确认)为基础,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财政长期可持续性等内容的财务报告。目前我国政府财政报告实行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为基础的决算报告制度,主要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无法完整反映政府资产、负债以及运行成本等情况,政府资产负债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负债信息不透明。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并为政府预算决策提供信息。

篇5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公务卡 报销制度 思考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政府逐步加强了财政监管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并健全了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制度。公务卡就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一种支付方式,公务卡报销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的资金挪用情况,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大对国家公务人员的财政监管力度,及时解决公务卡报销制度中的问题,进而完善我国的财政管理体系。

一、公务卡报销制度的概念

公务卡报销制度是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采用公务卡的支付方式,被预算单位所使用的一种结算制度。具体来讲,公务卡在使用过程中,持卡人可以透支消费,之后出具发票和银行单据[1]进行报销。简而言之,公务卡的实质是一种贷记卡,类似于我们平常使用的信用卡。

二、公务卡报销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进行公务卡报销制度改革,是完善我国财政支付体系和财政监管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我国财政管理工作透明度的必要举措。

(一)财政管理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管理体系之下,财政资金的管理工作不断规范,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也不断加强,资金流向也日趋合法化和透明化,进而有效预防了财政管理中的现象。然而,与发达国家的财政管理制度相比,我国的财政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和欠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财政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公务报销制度的改革工作。

(二)单位预算的需要

单位预算是财政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支付方式和报销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新型的结算工具,公务卡不仅携带方便,而且使用便捷,透明度还很高[2],真正做到了财务管理中的有据可查,有效避免和预防了违法乱纪行为,进而提高了财政管理的效率,增强了财政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三、公务卡报销制度中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公务卡使用和推广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宣传工作不到位

作为一种新型的结算工具,前期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预算单位对于公务卡的宣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宣传力度不足。这些都直接降低了使用者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很多职工对于公务卡的使用方法和报销流程大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久而久之,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和思维。例如,很多公务卡的持有者认为公务卡仅仅是为了方便财务人员和用于公务支出的,忽略了公务卡的个人支出的功能。目前,很多人还习惯现金支付和现金结算的消费模式,公务卡的使用频率非常低,使用效率也不高,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强有力的宣传。

(二)使用设备不齐全

目前,公务卡的使用设备还不够齐全,使用环境比较狭小,很多地方不支持公务卡的刷卡消费。有些小的商店和边远地区根本不具备刷卡条件,这些都直接阻碍了公务卡的推广和应用。除此之外,公务卡的办理过程比较繁琐,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卡的质量普遍较差,有些公务卡还不是标准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公务卡的推广和使用。

(三)监管力度不到位

在公务卡的使用过程中,预算单位对于公务卡的监督和监管不到位,没有经过和银行的审核比对,只是根据持卡人的消费单据进行报销。对于交易是否存在,预算单位并不知情,这样就难免出现一些发票造假、虚开发票现象的出现。

(四)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公务卡的使用方法和报销流程,预算单位并没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更没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在公务卡的推广过程中,大多采取直接发卡的方式,很多持卡人并不知道如何使用公务卡,严重影响了公务卡的推广进度。

三、公务卡报销制度的改进措施

对于公务卡报销制度推广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

预算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公务卡的宣传,提高公务卡使用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宣传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讲座、会议、培训等各个方式详细讲解公务卡的各项知识以及公务卡的优势。尤其是公务卡的使用方法和报销流程,必须准确告知持卡人。

(二)改善使用环境

首先,预算单位要扩大公务卡的结算范围和使用领域,加强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使用条件,尤其是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市中心和商场,增加ATM机和POS机这些相关设备。除此之外,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引进先进的信息处理系统,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加强对资金的监控和监管。

(三)加大监管力度

一方面,在公务卡的推进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公务卡的监督,并安排专人负责实时监测和监管,一旦发现问题,要进行及时处理和纠正。另一方面,预算单位要定期与银行进行核对,并详细分析公务卡的支付情况,保证公务卡的透明度,充分发挥公务卡的作用。

(四)完善管理制度

对于公务卡的适用范围和报销项目,预算单位都要做到一清二楚,而且要将其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来。此外,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于公务卡的违规使用,要严肃处理并予以公示。与此同时,预算单位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四、结语

总之,公务卡是一种新型的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公务卡报销制度是我国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能够保证资金安全,增强资金透明度,预防腐败行为。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公务卡报销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公务卡,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切实预防公务消费和的违法乱纪行为。

参考文献

篇6

“非转农”现象的原动力在于户籍制度中农业户口载附的价值,消融“非转农”的关键在于剥离户籍制度中的经济价值,如果不能剥离户籍制度中的户籍价值,也只能形成形式化的居住证制度。无论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是其他制度改革,都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降低户籍的预期收益。消融我国“非转农”现象的制度改革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禁止新增农村户籍拥有的土地承包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减少“非转农”的附加价值,缓解农与非农的利益纠纷;二是推进建设农村土地的市场化制度,盘活农村土地,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济,提高农村收人;三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依托,国家惠农政策应落实到现代农业建设中,而不是增加农业户口的经济价值。

我国“非转农”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制度障碍,消融“非转农”应从推动制度改革人手。一方面,通过政策创新来解决“非转农”问题。消融“非转农”现象的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于解决资金问题,通过财政制度与城乡土地制度改革来解决农民工面临的收人与保障压力,联动社保制度、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等层面的改革。另一方面,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来剥离户籍制度中的经济价值。地方政府应发挥牵头作用,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农民工群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帮助农民工处理信息。同时,政府应改革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这样才能消融我国“非转农”现象。

(二)消融我国“劳动力回流”现象的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

消融我国“劳动力回流”现象的制度改革首先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从短期来看,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财政制度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从长期来看,制度改革应联动社保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等层面的改革。同时,提高农民对于土地承包权与宅基地使用权的认识,允许农民工转让土地承包权与宅基地使用权,通过转让权利来获取进城资本。此外,还应完善农村土地的流转制度,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农民进城务工的资金压力。同时,强化全国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由政府部门牵头,加快建立民间组织,强化城乡公共服务建设,降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

由图一1可以看出,我国“逆城市化”现象的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与保障措施。我国应优化分配制度,科学分摊“三农”成本。从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与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来消融“逆城市化”现象。

正式约束框架规定了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制度改革,分别为财政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保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与土地流转制度等。这些制度都以法律制度为基础,消融“逆城市化”现象框架中蕴含削弱农民工的土地、宅基地等方面的权利,提高农民工社保、教育等方面的权利,促使农村转移人口的“应然权利”转变为“实然权利”。农村转移人口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地方政府应保障这些人的权利,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平台,增加农民工城市就业机会,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培训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农民工解决子女教育、就业就医等难题。

篇7

【关键词】公共财政建设;制度建设;转变职能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248-02

一、公共财政建设的内涵

公共财政建设是政府利用财政为人们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把公共利益最大化作为原则调节财政的收支分配,保证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在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包括有:一是构建完善的公共财政收支体系与分配体系,主要通过税收来集资财政收入,从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民生领域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二是加强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保证公共财政运作过程中的公平、公正与透明;利用财政建设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进而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虽然我国的公共财政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在财政制度,财政分配,民生领域投资和财政透明度这几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公共财政制度建设还不完善

1.财政职能定位不清

我国的财政职能定位不清在这里是对于市场经济的“公共性”而言。公共财政的存在就是要满足社会公共的生活需要而服务,尤其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民生领域。这些几乎应该都是公共财政应该重点投入的领域;有些问题市场自己能够解决的,政府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对于那些竞争性的经济领域,就给市场权力,让它依靠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调节。这些领域我国财政就可以退出。另外,一些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民生领域,生活领域,公共建设领域政府却没有投入更多的资金保证,这就出现了我国的财政职能不清,“缺位”与“越位”共存的现象。

2.财政运行过程中缺乏严格约束,对财政的监督力度不够?

制度的透明、健全是财政监督的关键,如果制度本身存在着问题,那么监督就缺乏了应有的依据。其实在我国的财政监督制度在安排和环境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缺陷。虽说我国财政监督的力度在近年来有明显的调整,但力度仍然不够,特别在财政监督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上财政的监督力度根本不能适应公共财政的发展。

(二)财政信息公开透明机制不断完善,效果却不明显

1.财政收入支出的信息公开不完善

我国财政信息公开的内容之所以不完善的原因是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尚未构建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我国现在的财政信息公开载体主要有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等。而且我国的政府预算报告多达二十多个“类级”收支,可是对于体现其具体作用的300多个“款级”和500多个“项级”财政资金条目却是相对比较缺乏。而对于本年度的预算收支与往年的预算收支数据之间对比也是差距较大的。只不过是将重点的财政政策进行了简单的罗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预测依据仍然不能提供。而对于具体的财政指标以及财政目标的信息公开程度仍然是很低的。

2.财政信息公开的质量不高

我国现行的财政信息公开还不够及时,一些信息使用者并不能根据财政信息对财政进行有效的监督。虽然现存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信息公开有了时间规范,但对公开期限设置比较宽泛,时间滞后。另外,我国财政信息的可靠性也十分欠佳。可靠性作为我国财政信息公开的重要指标,如果其可靠性程度不高,那么有效信息也就无法被人们提取出来,人们也就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事实上,我国房价指数的失真就可能是所有价格数据中最为严重的。

三、解决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中存在问题的途径

(一)各级政府加强公共财政制度的建设

我国的新型公共财政的四大特征主要包括:公共性、公平性、民主性和法制性。建设新型公共财政除了解决市场和政府同时失灵出现的问题,还要体现上述特征,以保证其顺利的完成。同时,政府应当为城乡居民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服务,不能只注重城市发展而忽视乡村的建设,另外,政府也可以做到以下两点,为社会的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环境。

1.转变政府职能,明确财政职能的定位

财政职能的调整主要是在以建设新型公共财政制度的目标要求为前提,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这就要求我国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职能的定位。我国应该完善以税收收入为主的财政收入体系,适当的收缩经济建设支出规模,调整保障公共服务建设的支出。另外,以法制为基础建立现代财政管理的框架,

2.建立财政预算监督机制,加强财政预算立法

为建立健全有效的公共财政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监督预算体系,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对财政部门的行政监督。首先,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监督。财政监督的核心和主体是对预算和计划的编制、执行和决算,包括效果等几方面。其监督的目也显而易见,就是在保证资金收支平衡的原则的下,按照特定的法制制度来办事。其次,完善税收的征收管理和监督机制,把该上缴国库的财政的收入及时、均衡、稳妥地上交,并对其进行及时、严格的监督,从而为我国的公共财政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通过税收和公共财政支出完善分配问题

1.通过适度减税或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劳动报酬

在我国通过适度减税可以使劳动者报酬的比重有所提高。就居民增收问题而言,减税可以使间接税税负降低,直接税得以增加,这样可以提高劳动报酬。例如2012年我国整体减税2000亿元,不但居民的劳动报酬增加,还带动了居民消费。另外,对于收入低的人,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对其进行适当的补贴,多实施像“家电下乡”这样的政策。让百姓减少支出的同时拥有更多的公共品,提高生活水平。而国企上缴的红利应有所提高,并将其用于社会保障的建设,让国企提升社会责任感。此外,还应改正地方政府太依赖土地财政的习惯,理顺中各级政府的土地分配关系。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对“卖地生财”的做法十分喜好,这都是因为我国现行分税体制的设计并不合理造成的。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收入与支出不对应,为了弥补这种缺口,才引发了土地财政。所以改革分税制成为解决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的关键。

2.提高公共产品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

首先,政府要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自身消费,建立科学的预算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减少对经济领域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公共事务的资金保障,这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其次,让更多的财政资金流向公共领域,加大公共财政在民生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公共产品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这对于了解公共服务范围,明确公共财政的重点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信息的透明度

1.完善公共财政预算体系

我国是以人民为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公众适当的参与政府预算制定,参加预算编制听证会也是一种民主的体现。也就是说在预算编制开始之前,就发挥财政透明的作用,让财政透明不仅仅只渗透预算编制、执行、调整中。其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细化预算报告中各项资金使用的条目。财政透明对财政根据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目标要求,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任重而道远;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只有财政信息公开,才能称作为真正的透明。

2.增加对政府财政的透明度

财政监督环节作为财政资金使用中的必要的环节,建立健全财政运行体系的监督机制是相当必要的。在我国财政信息公开透明化能够让各监督主体了解每一个环节中的资金使用情况,利于财政监督及时又有效的开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构建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其次,提高我国具体的公共财政资金收支的信息公开程度,让财政透明在各个职能部门起作用。加强部门内部的监督和日常工作监督,让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网络作为公开的重要对象,成为我国社会监督的主要力量,进一步减少政府职能部门监督失职的情况。最后,保证财政信息公开及时、有效的开展,对公开期限的设置进行法制化,加强财政信息的可靠性,使有效信息易于被人们提取出来,进而满足人们自己的需求,提高信息公开质量。

我国既定的改革目标是进一步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而为了尽快有效地实现这个预期目标,必须要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以强大的公共财政作为支撑。健全公共财政收支结构,把不充裕的公共财政资源优先用于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上;另外,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进行有效的调整,禁止出现职责混淆的现象,作到权责匹配。所以,尽快加强我国公共财政的建设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意义,不足之处,对策

  一直以来,财政工作都作为我国的首要工作来进行,上至政府首脑下至普通百姓都时时刻刻的在关注着我国财政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更是给财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现阶段我国财政国库支付问题更为显著,在加上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致使解决我国财政国库支付问题更是刻不容缓。

一、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的会计核算的含义

  在新的经济市场环境之下,传统的财政国库支付手法以及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国家财政部的需求,为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财政国库支付手法以及制度进行改革,故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的会计核算由此便产生了。它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增加财政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为目的进行的一种集中支付会计核算。它有效地打破了传统国库财政支付下会计核算的种种弊端,实现国库财政支付手段与制度的不断完善,该制度将为实现我过财政支付工作更好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实行我国现行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的会计集中核算不仅是我国财政管理制度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更是社会经济市场下,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必然趋势,对我国财政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是有效的遏制了贪污受贿、谋取私利等腐败现象,为实现国家内部廉政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是,加强了对财政工作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力度,规范了财政支付行为,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各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积极性;再次是,实现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会计集中核算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不仅有效的保证了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及时性,而且还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性、简单性、方面性以及规范性;最后是,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为断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基本保障。

三、我国现行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会计集中核算的不足之处

  基于我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会计集中核算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缓慢,现阶段,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探讨我国现行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会计集中核算的不足之处。

1、 缺乏完善的财政支付系统,致使存在系统风险

财政支付系统是实现我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会计集中核算的门户,现阶段,我国财政支付系统功能不完善,再加上所用网络系统滞后,致使银行支付系统中缺乏查阅功能、财政支付申请书泄密现象严重以及对账操作繁杂,错误率极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会计集中核算的正常进行。

2、 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方法落后

在社会经济市场之下,我国财政部虽对传统的财政国库支付手法以及制度进行改革,但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方法仍处在传统阶段,传统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方法已不能够满足现行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会计集中核算的需求,致使其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3、 会计核算单位预算工作缺乏整体性

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中心所管单位的预算是独立的,而在进行会计核算预算的目标是各个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由于缺乏与其他单位部门的及时沟通以及交流,造成无法详细的掌握到其他部门的支出情况,继而,致使会计核算的预算与实际相差很大。

4、 支付凭证未纳入法规管理

支付凭证在法规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极其重要,它能够有效地使其在填制以及使用时趋于规范化以及合法化,目前,我国支付凭证主要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凭证、银行支付申请划款凭证以及财政授权支付凭证等等,现阶段中,我国法规管理中的凭证管理仍处于空白期,使之不能够受到《支付结算办法》的管理,进而导致财政国库部门不能够全面的掌握到各银行所领取、已用、作废以及剩余凭证的数额,若是形成资金案件,势必会使国家财政资金遭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 完善我国现行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1、 运用网络手段,建立完善的财务支付系统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更是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给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子计算机势必会带动网络发展质的改变。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应将其运用于财务支付系统中,实现财务支付系统的信息化发展,以此,将大大的降低了系统风险。

2、 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

国家财政部门应根据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会计集中核算的需求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其做出仔细的分析,大力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精神以及能力,使之创新出适合现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管理方法。

3、 强化预算管理部门的预算管理力度,实现会计集中核算预算整体性

预算管理部门应根据以上所面临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探讨与分析,进而,实现国家财政各部门的整体合作与管理,为为快预算管理改革的步伐,推进部门预算的进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实现管理系统与预算执行系统的对接

根据财政资金管理的特点,以及财政部门资金管理与预算单位资金核算的内容和要求,建立管理系统与预算执行系统统一的数据接口。预算执行系统的指标、计划额度及支付信息通过数据接口,通过数据同步采集转入管理系统。预算单位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核算相关收入、支出事项,同时,进行预算执行进度分析。

5、 支付中心要进一步强化服务

  为加强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管理,提高报账效率,支付中心可制订报账指南等材料,让财务管理员能更好地了解报账要求,分清支出内容、准确填制支付申请,完善支出附件、规范报账手续,确保报账的一次通过率,同时中心要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支付效率,为单位提供快捷、方便的报帐服务;同时中心要增强服务意识,切实为单 位搞好服务,协助单位完善有关支出控制措施,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同时及时刷新有关报表,提供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为单位部门预算的有序执行提供便利。

四、 结语

我国现行的财政性资金缴库和拨付方式,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的。在这种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运作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对现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总之,每一次的财政管理制度变革将都会对财政会计核算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财政制度的要求,结合财政部门自身的特点,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实现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为我国财政管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财政制度每一次改革都会对预算单位产生一定的影响,预算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根据财政制度要求,设置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核算方式,使自己的核算符合国家颁布的财务和会计制度,符合财政制度改革要求,满足部门预、决算要求,满足单位内部管理的要求,要简洁明晰,充分体现财政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成林.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11)

[2] 王法慧. 刍议事业单位会计改革[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 (11)

[3] 陆庆礼. 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魅力中国, 2009, (36)

篇9

财政总预算会计属于一种专业会计,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主要作用是对政府预算执行、财政周转资金等进行核算、反映和监督,并办理财政收支、日常业务核算、调度资金等。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是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核心,其外延是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另外还有参与预算的税收征收会计、基本建设会计和国库会计等。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其主要任务是在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国家预算管理要求,全面、准确、及时地记录政府的财政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反映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财政总预算具有政策性、计划性、统一性、广泛性等特点,也同时具有社会性、非盈利性、宏观性等特点。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财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存在弊端与不足也开始逐步显露。最近几年,财政部开始探索改进预算会计,通过推行编制部门预算、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尽管如此,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会计核算范围覆盖面比较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投资形式开始从单一的财政无偿拨款形式,向着政府参股等多种形式转变,政府投资的形式变得日趋多元化、复杂化。但是,由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局限于当期的支出,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发展和完善,仍然停留在政府直接拨款的核算层面上,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资金运作及结果,因而也无法适应多样化的核算需求。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背景下,资本化运营将成为未来国库资金的主要运营方式,有价证券的买卖行为也将会陆续产生,甚至会涉及到政府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将无法更好地适应现代财政制度的发展,更无法真实反映政府资产负责的状况。

(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局限性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对本期已发生的实际收支情况进行记录的一种会计方式。这种收付实现制下,那些还没有进行现金支付的费用支出和年度应偿还的债务本金或利息,就不能在会计预算上得到反映,这也就使得财政总预算会计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状况,无法有效防范财政风险。另外,财政总预算会计使得财政支出与收入之间在会计期间上存在非配比性,这种缺陷将制约评价收支结余的真实性。

(三)没有建立统一、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区别于企业会计的,它是管理国家日常事务及会计核算的。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现行的政府预算报告只能单一地反映政府收支预算决算,体现不出政府债务、债权及资产的情况,降低了政府财务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不利于公众对政府财务情况的了解和监督,也不利于立法机关和公众对政府资金分配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策探析

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改革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通过借鉴与创新国际财政总预算的先进经验,使之既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和财政管理水平相适应,又能促进我国政府财政制度发展。

(一)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对象

由于财政总预算既反映各级政府部门投资及当期预算执行情况,也体现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基于此,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对象,就需要进行扩展,不能仅限于当期预算收支,而要涵盖国有资产管理和对内、对外债权债务管理及预算外资金收支并账核算等等。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对象,能够使其更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整体预算资金运动情况,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改革财政总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

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转型期,还缺少统一的预算会计准则,同时,政府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也还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允许财政补助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在预算会计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的条件下,针对预算事项,有选择、有目的地逐步扩大权责发生制的范围,适当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使之更好地对预算事项进行核算与计量。

(三)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政府财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大。科学、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包含的内容比较全面,有利于使用者充分了解政府财务状况、投资效益、投资业绩等各方面的信息,并以此来对政府绩效和经营能力进行有效评价。根据2014年财政部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2018年-2020年全面开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运行成本、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为开展政府信用评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改进政府绩效监督考核、防范财政风险等提供支持,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和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现状;实践;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也随之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社会进步得越快速,人们对国家政策的关注度和要求也就越严格。为了能够使公共财政制度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自21世纪以来就开始借鉴国外财务方面的预算管理制度,不断结合新出台的各项财政制度,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这次改革对我国国库收付形式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财政革命,其实践与应用也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内涵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指的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库账户单一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将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里管理,不管是支出还是收入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来实现。我国政府的财政资金是属于国家的,我国应派专门机构不定期地到各个单位进行预算审核。由于资金存在商业银行会产生利息,所以银行存款也会相应地给客户或个人带来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制约。因此,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可以为国民提供更集中的收付管理。与此同时,在建立该制度的过程中,需要重点针对各类不同的支付类型,采取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的方法,以便快捷有效支付到我国各个供应商及用款单位。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一)集中收付制度的观念保守

国库集中收付是一种透明的、全新的财政资金收付管理方式,通过几年时间的改革、演变、探索,已经发展成一条线的收付管理体系。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增加了财政支出的规范性和透明性,设立“小金库”、“账外账”等现象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特别是对一些部门和个人的利益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也会出现一些人对这项改革的不满、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有抵触。西方早就有这样全面的收付管理制度,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发展国库收付方式,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根据中国的经济现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风险

首先,零余额风险。如果在收付的过程中存在过失,就会按照财政制度退回财政账号的零余额,这样的过失是无法挽回的,因此是财政资金最大的风险。其次,预算凭证及退库凭证带来的风险。财务部门在银行入库国有收付是需要凭证的,在处理预算凭证和退库凭证时要谨慎,每一细节都要认真处理。因为凭证在传递过程中很容易被替换,所以存在潜在风险。再次,规范国库集中收付的执行力度不大带来的风险。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侧重于规范和监督,而执行机构的执行力度相对较弱。最后,我国的制度改革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从刚开始的分散型到集中型,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风险。

(三)不能有效解决预算执行不力的问题

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点是要突出宏观管理、强化预算、详细制订用款计划,另外,业务部门和资金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也非常重要。要规范资金的划拨方式和现金的大额提现;在国库资金支付过程中进行电子数据远程监控,监督支付资金的范围。但是,现在仍然没有效解决基层单位预算执行力的问题。原因是开户行对资金的审批不严格,允许随意支付资金,造成决算与预算偏差大。

三、对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思考

我国是新型市场经济国家,财政制度必须要按照我国的国情并借鉴发达国家比较成功的经验。世界一些发达的经济国家都是实施单一账户制度,财政是不能在国库单一账户外的体系运行的,因此会设有专门的国库现金管理支付执行机构。本论文作者对我国国库集中收付的实践情况进行了思考,针对实践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更好地实行财政集中管理

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就普遍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制度,将政府各部门财政性质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里,或者实行国库存款账户,在各大商业银行都有存款账户。在当今社会,我们必须要对国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必须以预算完整性为基本准侧,加快国有预算资金管理制度的改革;以财政上作统一为原则,规范每一部门预算的制定;以决策法制性作为原则,健全预算和决算的审批程序,从而实现财政统一性与预算完整性、决策法制性和国库集中性的完美结合,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

(二)构建一套完整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我国国库信息的完整性

现在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技术进步和改革。目前,财政系统的硬件配置还算比较过硬,但是要想加快进行改造,必须加强软件开发,为了建立完整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奠定基础。

(三)实施并积极推广国库监督控制体系

我国的国库需要过硬的监督系统,这就需要财务监督观察局和政府审计机关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审计和把关。强化执法监督和完善责任机制是使改革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一是要建立完善内部责任机制。要通过法律来确保管理系统的构建,在资金支付周期的每个阶段建立明确的内部责任制,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的内部管理制度并保证各项制度能顺利完成。二是要建立外部的全方位监督制度。审计部门是对国库集中收付情况进行外部监督的重要环节。

(四)减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执行阻力

采取积极向上的措施减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运行中遇到的执行阻力。首先,要取消商业银行各种预算单位的账户。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各商业银行由信贷带来的资金问题,有效地控制银行信贷规模。这样一来,银行支持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会给地方政府带来较大的压力。所以,当地银行要尽量减少信贷资金的支出。其次,国家政府的财政资金是属于国家的,因此会不定期地对各个单位分散使用进行预算,现在集中支付后的预算也会失去先前预算资金的直接支付权,同时也存在利息收入。人们之所以会把钱放在商业银行,是因为商业银行能带来利息,假如在银行存款没有利息,大部分的人都不会选择把钱放在银行。因此,国库集中收付支付是为了更集中地进行收付管理。与此同时,需要我国政府实行统一管理支付,在政府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依靠法律手段来提高政府在集中收付过程中的透明性和完全性,减少政府部门通过自己手里的权力来进行大量的权钱交易行为。我国很多地方政府都在运用此制度,在未来的时间里,会更多的政府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支付制度。加强我国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力度利国利民,力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语

我国国库集中收付支付制度对实施国库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健全的监督制约体系,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监督我国国库集中的财务性质资金的合理收付政策;要尽早适应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对各地区集中收付机构的工作人员和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使其充分了解改革的意义,熟悉改革的法律条文、相关制度和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协调与配合,使财政国库的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实施。每个地方的财政局都要正式实施国库中收付支付制度。这也会全面地改变中国之前分散性质的资金管理模式,加快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的完整性,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种表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是以集中收付来规范国有资金问题的。我国可以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努力将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进到各级预算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国库集中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吴伟光,沈月琴,顾蕾等.制度创新和森林生态旅游价值的实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03).

[2]白鹏飞.农村信用体系微观建构[D].延安大学,2007.

[3]李江源.教育制度的本质与现代转型(下)——基于社会哲学的视野[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2).

[4]张健.新闻生产的时效、利润与制度选择——对美国新闻业私营企业制度的经济学阐释[J].新闻大学,2006(01).

[5]姜宏青.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相关问题研究[A].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转型经济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