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0:3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波普艺术;室内设计;空间;应用
一、波普艺术的概念
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二、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社会的进步,使得商品经济的会高速发展、大众文化传播广泛、波普艺术的强烈的冲击,对建筑与室内设计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波普艺术化的室内设计以其通俗易懂的形象、浓厚的商业气息、诙谐幽默的语言等突出特点,打破了高雅设计与低俗设计的界限,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室内设计形式。
1.通俗化。20世纪下半叶,一些室内设计师开始重视生活的日常性及他们身边的物品,并以此为主题进行设计。艺术评论家DoSo布朗说“现在的我们可以从大众的通俗文化中得到很多教益。”这种观点这以前会被定位邪说,但是时代的变迁面前说明:人们已丢掉了传统的完美与高雅幻想,而更关注于平庸、通俗化的美学趣味。因此,一批运用大众语言和通俗手法来表达人们心声的作品相继涌现在了艺术市场。
2.运用象形语言。文丘里的一句经典名言可以很好的认证:“民间艺术家用改变他们的背景或扩大的规模给普通构件已不寻常的含意,通过对感觉的相对性与意义相对性的专注,老一套的题材在新的背景中会产生既是新与旧,又是平庸与生动、模糊不定的丰富含义。”
3.引入具象词汇。波普艺术是具象性描述生活化。它打开了从20世纪已经对艺术关上的形象和描述性的大门。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室内设计也开始转向真实的回归,不在抽象感性化,具象的形象便开始大量的出现在作,如盖里的瑞贝卡餐馆,室内充满了他所喜爱的各种动物的制品,有海星,鱼等,既有光怪陆离感又充满儿时的趣味。(1)商业化。波普艺术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其产生下的室内设计的表现形态必然具有一定的商业气息。(2)采用艳丽色彩。回顾现代主义风刮的建筑都以提倡三原色黑、白、灰调建筑室内,而波普化的室内设计则运用明亮的、艳俗的色彩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3)戏谑化。盖里认为:“现今我们正处于这样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由快餐、广告、用过就扔、赶飞机、叫出租车等组成――一片狂乱。所以我认为可能我的关于建筑的想法比创造完美整齐的建筑更能表现我们的文化。”理论家安东尼・维德勒认为用光怪陆离和荒诞手法来探索和恢复建筑与室内设计生的重要手段。(4)变形裂解的创作方法。文丘里在其著名的论文《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提出大胆创造丑和平庸的室内设计风格,以“丑”取代“美”,以“怪谈”代替“崇高”,他提倡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采取变形等手段,容许出现偶然的和意外的处理。(5)复制和拼贴的创作方法。文丘里提倡,在建筑中将不同形状、不同比例、不同尺度及不同风格体系的元素或部件并置或重叠在一起,由此引起强烈冲突、断裂、失调、不完整和不和谐的局面。这里列举世界著名设计师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意大利广场的设计,他在广场的很多细部处理上采用了偷梁换柱的手法:柱廊的柱子由多种不同的材料组成;霓虹灯取代了科林斯式柱头上的圆球;不锈钢制的爱奥尼柱头替代了大理石的柱头;凯旋门的多立克柱式上方是空的,并装有扁状喷水;拱的上方放有两张面具,水从嘴唇流出,整个广场既古又新,既真又假,既雅又俗。
三、结语
波普艺术属于二十世纪实验性美术中的一支,属于流行风格,最求通俗趣味、新奇和刺激,淡化甚至背离了设计的合理性,它们是多种风格的折中,由于没有明确与系统的纲领和属于自己流派的风格,“波普”设计就像昙花一现便销声匿迹。但是我们在研究波普艺术时,吸收其精华之处借鉴波普艺术商业化的形象时,如何避免流于肤浅?我们在借鉴波普艺术戏谑化的创作方法时,如何做到多元而不乱?这都是室内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J].周卜颐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罗伯特・文丘里,丹尼丝・斯科特・布朗,史蒂文・艾泽努尔.向拉斯维加斯学习[J].徐怡芳,王健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李黎阳.波普艺术[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篇2
行走在巴黎的美术学院
每当巴黎的卢浮宫将绝大多数游客的目光吸引过去的时候,也许没有人会注意到,在她的对面,静静地伫立着法国最著名的艺术院校之一;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它不仅仅是法国艺术家的摇篮,更是全世界热爱艺术的人们梦想的地方。为了一探艺术家们的究竟,我们暂且将视线从卢浮宫广场的金字塔移开,转向这神秘的艺术花园。
美院风貌
其实早在年幼读徐悲鸿传记的时候,就已经看到过“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这样一个名字,只不过对于那时的我来讲,这样一所异国名校是遥不可及的。而如今,当我站在它面前的时候,我惊异于这栋建筑物的古朴――用砖垒砌的墙体配上拱形的门洞,是典型的法国传统建筑造型,这就是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学习宫。看到这栋主楼前方笔直站立的希腊式考林辛柱,我才愈发清晰地意识到――这便是那座千万人仰慕的艺术宫殿。
学习宫
学习宫修建于19世纪,是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家迪邦(Dubab)设计建设的。从内部环视你会发现,这是一座异常美丽的建筑物,大厅顶部全部为透光玻璃,厅内固定安放了许多古代的雕塑供学生们观摩、写生。当学院有大型画作或巨型装置作品需展示的时候,这里也自然成为了最好的创作、安置场所。宽敞透亮的环境加上浓厚的艺术氛围甚至吸引了巴黎一些著名时装品牌将自己的时装展示会安排在这里举行。
图书馆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巴黎美院学生,就必须时刻把握最新的艺术信息与艺术思潮,对于这一点来讲,图书馆发挥了非同一般的作用。在这所美术学院,图书馆坐落在学习宫的―个小侧角。它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面积虽然不算很大,却拥有法国最齐全的当代艺术类图书,就连一些在蓬皮杜中心国家图书馆都查不到的资料,往往就安安静静地躺在这里。如此可观的藏书数量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图书馆的构成很简单――图书厅、多媒体厅以及信息与文件中心厅。在图书厅内设有很多斜桌面,每一个斜桌面上的书籍都构成了一个专题,如果想要了解某位当前正十分流行的艺术家的发展历程与各时期作品,只需一个斜桌面便可以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多媒体厅则提供许多视听资料,并设立专门的视听室供学生们观看光碟、录影带。在厅内的一个角落,你还可以找到许多与艺术职业生活有关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比如应该如何与画廊联系,怎样取得国家提供的艺术学生奖学金等等。而在信息与文件中心厅里,你可以有机会参与各种座谈会,被邀请的人包括社会上著名的艺术家、艺评家以及文化界知名人士。这样的活动在这里是极受欢迎的,因为在巴黎美院,思想的碰撞能激发每个人的创作热情。
画廊
在学院咖啡馆的对面,设有一间专门为学生举办画展的“左岸画廊”(Galefie Gauche),在这200多平方米的场地里,学生们可以自由的为自己的得意之作举办展览,不过,展期只能是一天,并且需要提前预订。尽管申请速度缓慢,布置过程复杂,这里的展览还是一场接一场,很少停歇过,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这里展示作品,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来到展厅的同学源源不断,教授们路过时也都会进来看一下,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在一个新的场地重新审视思考自己的作品,受益很大。”在这里举办过展览的同学这样评价自己的经历。的确,在展示、交流当中会发现很多平时被忽略的问题,或者在不经意间形成一种新的观点,这都是在画室中无法得到的。
导师工作室
作为沿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导师工作室制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主流教育模式,即每个系有10多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一位教授负责,并以这位教授的名字来命名。因此,来到这所学校学习,尽快加入一间工作室是极其重要的事情,这便需要提前与目标工作室的教授进行接触和交流。在交流之前,一定要准备好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如果教授对作品感兴趣并认可学生的才能,便会毫不犹豫地在工作室中寻找到一片空地,即使此时的工作室已经人满为患了。
法国很多现代艺术大师都在巴黎美院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极具国际影响力的维利科维奇(Vladimir Velickovic),大名鼎鼎的波尔坦斯基(Chirisfian Boltanski)等等。
课程设置
虽然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授的工作室中度过,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所美术学院没有教学课程。即使因为工作室制度的实行,学生可以常常不到学校来,但“学分制”却保证了每位学生都要经过基础课程、理论课程、技术课程以及外延的旅游活动的学习过程,才能完成全部的学业。这便是巴黎美院对学生的最低要求。
一年级的学生,必须拿到三个学分,其余年级的则每年要拿到二至三个学分,这样下来,每个学生在五年级毕业之前至少应拿到十二个学分,这是申请毕业的起码条件。如果哪一年的学分修不到两分以上,就会有被勒令退学的危险。围绕这这些不同的学分,巴黎美院开设了多种课程,包括必修的基础课程以及多种选修课供学生们按兴趣选择。
基础课程―包括人体结构与素描这两项必修科目,并要求在二年级期末之前获得。可以说,人体结构的理论课程是巴黎美院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虽然上课时间与晚饭相冲突,但可容纳200多人同时听课的大厅却从来都是座无虚席。很多学生在拿到学分之后仍然继续回来听课,只因为主持这门课程的德博尔教授(Jean Fransois Debord)创造了最生动的方式来讲解这样一些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
理论课程――各个院系设有各自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电影、艺术评论、艺术总史、建筑史、美学、摄影史等,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课程之下的具体研究对象每年都在发生改变,以求跟上时代的脚步一刻也不落后。我的一位同学在去年选修了评论课,受益很大。与一些毫无创意、泛泛而谈的将书本上对历史的介绍照搬下来的课程不同,评论课关注的大多是当下的艺术,并从教授自己的角度予以评析。正因为担任此课的教授观点极为鲜明、尖锐,常常引发同学激烈的讨论,因而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每次上课的时候,连过道里都会坐满了人。
还有一些教授,除了正常授课之外,还会不时地组织一些校外活动,例如与画廊交流等,因此参与这些课程的学生便有机会对画廊的经营、运作产生进一步的了解,这是在课堂中很难得到的知识。 技术课程――这一类课程类似于短期的培训,学生在了解一些入门级的技术知识(诸如声音处理、雕塑技术、信息制版等)之后,便
开始在相应的技术型工作室或者基地进行实习了。
曾与很多中国艺术家有过接触的宾加斯教授主持这里的绘画技术工作室,每次碰到中国的学生,无论认识与否,他都会非常的热情。工作室的教学范围涉及很广,从油画颜料的制作到油画的保存技术都会进行教授,还会时不时开办一些短期的学习班。
外延课程――许多艺术家都会在异国的奇景中产生创作的欲望,旅游刺激灵感,这是被广泛认可的。因此,巴黎美院为学生们开设了国际旅游项目,作为校内课程的外延。这里的教授们普遍认为,只有开拓了视野,才能对很多问题有更全面、深入地认识。
国际旅行的课程通常是参观各国的美术展览,校方会提前一段时间进行预告,并控制一定的名额,然后指派々门的旅行车、旅馆以及陪同人员,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安排得十分周到,因此每一次旅行都需要尽早的报名,才有机会与同学们共同享受异国风情。
展览与奖项
每年的6月25日与26日这两天,巴黎美院所有的画室都要被清理一空,甚至重新粉刷一新,因为,一年一度的“门户开放”展览就要在这里举行了。
这是一个专门为学生举办的展览,目的是让学生们积累一定的展览经验,建立一些必要的人际关系,这样就不用担心自己一旦走出校园、面对社会,会出现一片茫然不知所从的状况了。
每到这两天,学校里便会非常的热闹,法国社会的各界人士,包括艺术家、画廊经纪人、收藏家以及艺术爱好者们都会来到校园,看看这一年学生们又有了什么新点子。如果有特别喜欢的作品出现,观众们还可以当场与学生洽谈购买事宜,让尚在象牙塔中的未来艺术家的作品也具有了收藏的价值。
来自导师的话
维利科维奇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尊重个性是我教学的前提,每个学生到我工作室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个人的东西于个人的研究,这正是我感兴趣的。我在教学中坚持的一点是:在学生有个性的作品中,发掘有潜力的地方,并进一步培养之,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观点和个性,我不会干涉和试图改变它,只会通过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他所具有的和他的目标,并帮助他们达到目标。
波尔坦斯基教授对他的学生说――艺术教育不像其他领域的教育,能够传授什么,我不能培养一个好的或差的艺术家,那是每个人自己的发展。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清醒地理解自己,鼓励他们尝试我未能或未曾做过的事,将一些小的精彩的方面培养起来。
怎样报考巴黎国立美术学院
报考一年级
要经过初选与考试两个环节,考生年龄要在18-24岁之间,提供20多张个人作品,其中至少一半为原作(其余作品可为作品照片)。由教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将根据作品水平确定通国初选的名单。 入学考试则包括三场――写生考试三小时、文化与分析考试三小时以及考生与评审团的面试。文化与分析考试要求考生当场就专题撰写评论文章,这不仅要考验考生的文化修养,还需要他有足够的理解与创造能力。
在面试的时候,考生需要当场介绍自己的创作,并应对评审团对其作品及其感兴趣的领域所提出的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每位考生最多只能有两次报考机会,因此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外国考生在通过初试之后还要通过法语水平测试,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考试。
报考高年级
如果想要直接进入巴黎美院的高年级进修,需要至少两年的大学学习经历或者有书面证明的一定的职业经历。报考的程序与一年级基本相同。
留学艺术院校,去还是不去?
Q:国外的艺术类院校有哪些优势?
选择到国外学习艺术课程相对国内的艺术院校来讲,更加接近国际最先进的水准。很多国内知名的艺术家诸如徐悲鸿、潘玉良、吴冠中等均有在国外留学的经历。而去艺术院校留学相对于去国外的综合大学学习商科、理工科等来讲,又具有费用低、语言要求低这两种优势,例如法国,它的公立学校是不收取学费的,生活费一年大约需要4万人民币左右。在语言方面,则只需要能与导师交流就足够了。
Q:去国外的艺术院校留学有哪些风险?
艺术生留学要面临的风险不少,包括录取的风险、毕业的风险等等。因为名校竞争都非常激烈,例如要报考维也纳音乐表演艺术大学,仅一次出国考试就要支付包括吃饭、住宿在内的费用将近两万元人民币。而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数更是达到7000左右,但是最终能够被录取的只有不到200人,难度之大可见一斑了。
毕业的风险也是每位艺术留学生需要面对的。国外的艺术院校通常都是很难取得毕业资格的,因为导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很少通融与迁就。因此,很多艺术名校的学生毕业率只有50%左右,如果抱着侥幸的心态出国学习艺术那就得不偿失了。
Q:不同国家的艺术类院校各自在哪些领域更为突出?
出国学习艺术,通常以欧洲的法国、德国、奥地利为首选,但针对不同领域,国家的选择也不尽相同。美术、雕塑类院校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最为优秀;舞蹈类宜选择奥地利、法国、南非、美国,英国的黑池体育舞蹈学院是体育舞蹈专业的佼佼者,爱尔兰的爵士舞院校也比其他国家的更为优秀。在器乐类院校的选择当中,奥地利、德国、法国、俄罗斯、荷兰、捷克、白俄罗斯等国家都可以优先考虑;学习声乐则要去奥地利、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
世界著名艺术院校
美国:纽约朱丽叶音乐学院Julliard School of Music
朱利亚音乐学院是美国最受欢迎的艺术学院。影星凯文・克莱恩(Kevin Kline)、小提琴家帕尔曼(Itzhak Perlman)、编舞家卢博维奇都是这里的毕业生。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这所学院逐渐发展为一所百年名校。在这一百年,它跳跃式的发展着,一点都没有停止过。无数天才儿童来到了这所名师荟萃的世界著名大学求学,这里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
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IIT Institute of Design
这所设计学院发源于Laszlo Moholy-Nagy先生于1937年创建的新鲍豪斯学校,1949年与伊利诺理工大学(IIT)合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云集于此,发展并实践产品设计和系统设计的梦想。自成立伊始,设计学院就成为了全美最大的具有设计专业研究生教学资格的全日制学院,同时也是第一个具有授予博士学位资格的设计学院。在工业设计方面,它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
意大利:马兰欧尼时装设计学院Istituto Marangoni
1935年意大利著名的时装设计师和服装教育专家GiulioMarangoni先生创办了马兰欧尼时装设计学院,学院位于市中心的米兰大教堂附近。建校至今60余年,马兰欧尼学院已成功培育了两万多名时装设计人才,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的D&G创始人Dolce先生和Mosehino先生。马兰欧尼学院对意大利时装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意大利时装业就是马兰欧尼学院强大的后盾,这是该学院的传统也是其优势。每年超过1000名来自全球52个国家的学生到马兰欧尼学习时装和相关课程。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篇3
【论文关键词】经济人文领域;后世博时代;城市
一、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基本概况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我国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博会(Expo 2010),是由我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吸引了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参展记录和参观记录。上海世博会参展从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到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会场面积5.28平方公里,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如正式参展方的自建馆,大约有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报名建设,其数量为历届之最、世博会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主题馆墙面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绿墙,为5000平方米。上海世博会直接投资为286亿元,财政总预算将达到300亿-400亿元。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将主题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其目标是要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积极塑造“和谐城市”的范例,这个理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二、世界各国、历界世界博览会后期利用基本情况比较分析
世博会发源于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萌芽之际。至今已经举办过4O多届。一般而言,世博会都要占用大量资源建设场馆,布置设计等等,世博会结束后后期利用基本情况称为认为关注的焦点。纵观历届世博会的情况,世博园区后续利用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后续利用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如伦敦世博会意味着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生产技术、新生活理念交流的重大转变。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将博览会的一部分建筑保留下来用做艺术展览,有意识地保留和利用了艺术馆。1880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博览会建造之初就设想了一个永久性建筑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初的用途,以开展会展和陈列的形式活动。1888年西班牙巴塞罗纳世博会建造的凯旋门现已称为巴塞罗那乃至世界著名旅游景点。1889年巴黎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已成为城市地标巴黎的象征。世博会很多场馆都成了后续利用之保留标志性建筑的典型,使旅游业因之受益。
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在建筑设计上选择了永久性建筑的设计方案。1904年纪念路易斯安娜世博会的建筑多是临时性的,世博结束后恢复不再是以往的公园,自然风貌也有了很大改善,世博会后的森林公园向游人开放了,成了高尔夫球场、网球场、野餐场地、美术宫还有动物园等娱乐设施。1933年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万国博览会由于场地会后要成为景观园.所以建筑是临时的。博览会结束后,只有行政建筑保留了下来,后来又转换成自然公园。
三、2010上海世博会后期利用价值的前景分析
作为世博会的举办城市,上海在全国支持下,为办好一次“最成功、最圆满、最难忘”的世博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也从世博会的筹办和举办过程中,积累和获得了以下文化资源:现代建筑文化资源;影视广播文化资源;创意产业文化资源;数字化内容和新媒体资源;艺术品与工艺品文化资源;出版和版权开发资源;空间视听、演艺和娱乐文化资源;会展服务文化资源。因此,其后期利用价值的前景十分广阔。以世博会为发端,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品牌,以期世博后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是上海世博会的重要财富。
四、2010中国世博会后期利用价值的实现路径
通过考察,笔者认为2010我国世博会后期利用价值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拨款公共文化项目
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以生态、绿色、智能、创意、集约、人本为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潮流。如(1)现代建筑文化项目,有的场馆成为浓缩版的最佳城市范本,有的设计了耗能极低的节能减排人居空间,还有的展示了民间文化和遗产的积淀,(2)可以说,尊重与传承影视广播文化资源。各个场馆均彰显了自身的个性魅力。因此,政府拨款建设公共文化项目比较适宜。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当代影视广播新潮的空前展示。体现在人文层面大家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调动。此文化创意与媒体科技的互动更进一步,成为表达人类理想和情感的有效手段。在普及与传承世博文化上,大众传媒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创意产业文化资源。世博创意精品汇聚、引领思潮,具有明显的标志性、艺术性、前瞻性和实验性。
(二)企业招投标商业娱乐中心
世博期间所建设的建筑物可以在后世博时代保留一部分作为商业娱乐中心,这是世博会对社会民众的一种利益回馈,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进一步提升。当下,很多城市一味讲究高楼林立,要有现代化感,对于已有资源利用意识不强。这就形成了发展主义下的反差。这种“文明困境”是在现代性条件下,人们对轰轰烈烈的城市文明建设缺乏认同的现实表现。由此,逼着认为,后世博时代,政府可以通过企业招投标的放肆发展商业娱乐中心,将其作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三)城市文化软环境构建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世博会的筹办本身就是要促进城市文明秩序建构的逻辑基础。笔者认为城市文化软环境建设,首先要有社会认同。它意味着社会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信仰和行动取向,强调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以及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成为增强凝聚力。社会认同是以共同的文化价值为基础的,这就要求在全社会建立起文明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心理结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让普通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如同世博会期间一样,经历文明、感受文明、享受文明,让文明成为一种自觉意识。
(四)旅游景点的工艺品、纪念品和旅游用品开发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对于世界各国各民族艺术品与工艺品来说,是一个空前绝好的展示机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和工艺品凝聚了各国各民族的智慧与创意,引发了国内外参观者的观赏兴趣,同时也作为传统技艺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传承得到弘扬。上海世博会无论是参展国家还是国内各省市,都提供了大量的艺术品和工艺品。如:土耳其馆能辟邪的神奇小石头、英国馆的神奇植物种子、意大利馆的手工艺制鞋;摩洛哥馆精美的陶器手工艺品等;再如河北唐山的皮影,保定的曲阳石雕、山东的潍坊风筝、高密剪纸,湖南的女书、湘绣,福建的泉州提线木偶,宁夏回族的民乐,云南的茶艺表演,新疆的木卡姆,西藏的唐卡等尽展风流。在后世博时代,世博会期间的纪念品不仅可以进行旅游用品、工艺品开发,展示各国文化及独特风情,满足广大参观者“把世博带回家”的美好心愿,这些工艺品、纪念品都成为体现各国文化和城市主题的点睛之笔。
篇4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新校区建设 规划设计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发生了变化,院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院校合并加剧,高校招生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许多“万人院校”、多校区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力证明。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也为高校的基本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扩大占地面积,建设新的校区,高校为新校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在新校区建设规划设计方面,虽然各高校建设的热情高涨,但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要以科学、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新校区的建设
开辟新的校区是学校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适合扩展新校区,在决定是否开辟新校区时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以一种冷静、客观、科学、理智的态度面对这个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的招生形势普遍看好,生源有保证,以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为例,20世纪90年代每年应届高考生人数在20万左右,2008年更是猛增到98.9万余人,生源的规模是空前的。然而,众所周知,这种情况并不是常态,这是我国人口资源的自然生长规律带来的人口高峰,是人口基数的增加带来的生源规模扩大,而应届高考生与适龄青年之间的比例并没有明显提高。2009年河南省的高考生由2008年的98.9万人减少到96万人,据人口专家测算,今后参加高考的人数将逐年递减,而且是急剧减少。这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人口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在今后的一个阶段内,参加高考的高中生都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高考生的高峰期已经度过。目前,我国某些城市的中小学已经出现了生源不足的情况,这种情况必将在一个时期内影响到高校的生源数量,高校在扩建新校区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今后的生源数量,客观冷静地分析和预测院校的招生形势,科学决策新校区建设。世界许多一流的大学,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维持现状,他们更加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不是盲目建设新校区。我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仍然在现有的校区内发展,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校区的大小而降低对学校的认可。高校在作出新校区建设的决策时不能仅凭一腔热情,还应分析院校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前景,科学决策新校区的建设和建设规模,避免跟风、盲从,出现校区闲置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新校区建设规划应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建筑美学的统一
高校是求学治学的场所,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为师生生活学习服务的,因而新校区的建设规划首先必须要满足教学、学习、科研、实习、生活等功能的需要。在单体建筑的设计方面首先要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如图书馆的设计在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藏书和借阅的便利,考虑基础学科和专业资料的协调,学生学习参考和教师科学研究的协调,书库位置与阅览室的协调布置以及一些无障碍设施的布置。又如教学楼的设计,要考虑有足够的教室数量且教室的面积要合适,既能满足大型公修课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小班额学生自修的需要,同时要紧跟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其次,在校园整体规划中,功能分区要合理,注重以人为本,动静分区,疏密得当,如生活区和教学区分离,娱乐区与实验区分离,避免出现运动场与图书馆紧邻、浴池与教学楼紧靠、学生公寓和教学楼仅靠繁华道路等情况。在校园道路设计上要坚持干道、辅道配合,硬化、美化结合的原则,主干道尽量选择直路、大路,减少弯路、转角,校园小品景观可适当铺设石子路等,道路宽窄要符合周围人流的需要,科学测算人流量和高峰时间,避免出现上下课高峰拥挤堵塞现象,为学习生活造成不便。最后,在满足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校区规划应具有整体风格,适当设计校园景观、绿地和小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美化校园环境,又体现高校的文化内涵。有的高校为了追求建筑外观的宏伟壮观而忽略了建筑内部的合理布局;有的校园一味设计校园喷泉、人工湖、纪念塔等景观,品位不一;有的高校建设了雄伟的玻璃幕墙办公大楼,忽略了高校的办学目的,这些都不是科学合理的规划。高校校园规划应该疏密得当、动静合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师生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修身治学场所。 转贴于
三、新校区建设应立足本土,注重特色和文化内涵
当前高校都非常重视新校区的规划设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规划搞设计,追求高品位、高档次,然而却忽略了本土的文化和自身的特色,造成了新校区设计雷同。追求高品位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本土文化,形成独有的特色,体现高校的文化内涵。如陕西省的高校可以以当地的黄土地文化为背景,将黄土高原独有的窑洞、土地断裂带等特征融入校园设计中;云南省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多民族文化的优势,多增加一些民族文化,将富有云南特色的文化融入校园设计。另外,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点,规划设计融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舞蹈学院可以以著名舞蹈家或优秀毕业生的蜡像、图片作为校园景观,建筑学院可以用世界著名建筑的微缩版建造展览园等。总之,我们在对新校区进行规划设计时,不能完全依靠设计院的规划设计,要紧密结合院校所在地、专业设置及专业优势等特点,规划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
四、新校区建设应留有发展空间和余地
有的高校在新校区规划设计时一次性把所有的土地都全部设计完成,建筑物填充得满满当当,这就约束和限制了高校未来的发展空间。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科技、新材料日新月异,高校人更应该有发展的眼光,不断去超越,不断去开拓,因而在规划设计中要预留一些土地,作为发展的空间和未发展空间。预留的土地并非意味着放弃和荒废,可以巧妙安排、合理开发,如安排成草坪绿地美化环境、师生环保基地、苗圃花房、创业园区、建议厂房车间、实习基地等,在未来若有更好的项目,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新校区建设规划应严格实施,避免设计和实际脱节
篇5
想过让孩子长大后学习药物学、政治学、地质学或者可以帮助动物们的兽医学等等,那么西班牙的马德里大学会令你满意。这所始建于1508年的西班牙最大国立自治综合大学拥有最完整的学科体系,近十万名在校学生修习的内容涵盖了从古典文学到尖端科技的名个领域。这里的中国留学生并不太多,但也正因为如此,来到马德里大学学习,孩子将会更容易融入到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来。从这里学成归来的留学生也依据个人亲身经历给中国学生们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校友访谈录
嘉宾:谢荣岗西班牙马德里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
Cookie World(以下简称CW):在马德里大学学习期间,你认为这里的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与中国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哪里?
谢荣岗(以下简称谢):其实,不单单是马德里大学,基本上欧洲的学校都具有比较开放的教学特点,上课气氛非常活跃,老师不会按照―定的流程传授理论知识,而是更愿意组织班里的同学进行讨论,让大家的出各自不同的看法,最后再进行点简要的总结,充分引导学生的主动性,拒绝被动的学习,这一点就与国内的大学有明显不同了。
CW:西班牙的同学有着怎样的性情?对待留学生是否友善呢?
谢:西班牙人外向、热情的性格是世界闻名的,大学里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个性会表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上课的激烈讨论、积极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且非常坚持个人立场。这是个好客的民族,同时也因为来到这里的中国学生不是很多,因此,西班牙的同学和老师对待中国留学生的态度都非常的友善。
CW:马德里大学的校园建筑风格是怎样的?
谢:这里的校园都是开放式的,建筑风格很传统,很多的教学楼都有百年的历史。校园里不但有街道,还有很多社区,总体感觉有一点像我们的北大。
CW:到西班牙上学需要学习西班牙语,这是不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呢?
谢:我觉得学习西班牙语算不上什么难事,不论什么语言,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都需要有一个从头学起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尽量的多说话,尽快地融入西班牙这个大社会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掌握这门全新的语言。
留学建议
谢先生为有意前往马德里或者其他西班牙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在国内多学习西班牙语,掌握得越多,才能越早进入正常学习阶段。
国之前,要对目标学校的概况、专业前景、授课形式以及学校的学科进度、考核方式等方面有充分详细的了解,以防出国之后才发现一切与想象中的不一样,以致于对突发状况措手不及。
正规大学一般都会提供学生宿舍,但是这种住宿方式是比较昂贵的。通常留学生需要在出国之前找到合适的良所,可以住在民宅,也可以合租校外的学生公寓。如果暂时没有租到合适的住房,则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宿舍作为过度,尽快寻找到合适的居所。
巴塞罗那大学:古老到可以让时间停止
在中国还处于明朝帝王统治阶段时,这座世界著名的古典大学已经开始授课了。时至今日,巴塞罗那大学已经发展成一所欧洲排名前二十,西班牙排名第二的综合性大学,在教育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想为宝宝培养一种极具古典宫廷感觉的气质,那就―定要带着他亲历这座古老的知识庭院。
母子同游校园行
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妈妈Lisa牵着孩子的手,一同来到了巴塞罗那大学。校外的围墙围不住校内建筑的巍峨气势,尖顶、拱门还有上百根立柱无不在告诉人们这座建筑物的历史。宝宝兴奋得往大门里走去,此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是这里的学生和老师,进去拍照或参观可先要经过大学管理中心的同意才行。
大堂
进人大学,首先便要来到学校大堂看一看。巴塞罗那大学在教学上素来严谨,这一点从学校大堂的建筑风格中就可以看出了。威严与典雅的风格渗透在每一个细节当中,屋顶极高,既不会压得人透不过气,却也没有让人收不住心。每一级台阶都铺着名贵的地毯,墙壁上、楼梯扶手上随处可见精致的浮雕或是挂毯。沙发摆放在最适宜的地方,无论是谁,只要感觉疲惫,总会找到休息的地方。
除此之外,带着宝宝穿越狭长过道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抬头看看头顶造型别致、极具西班牙特色的吊灯,还有大堂二层天花板的装饰图案也令人眼前一亮。
图书馆
大学生活一定少不了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写论文,那就赶快到这里看看吧。巴塞罗那大学的图书馆收藏有37500多种专业杂志和近两百万册图书,除少量珍贵文献之外,学生们可以尽情阅读绝大部分书籍,用以满足学习、科研、培训以及其他各种需求。与主楼不同,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则要现代的多,六千多个座位面向学生、老师开放,使得整个阅读过程轻松愉悦。在这里,到处都有让宝宝惊奇之处,琳琅满目的书籍,高大的支撑立柱,以及全心投入书中的学生们。接受这样的熏陶,他会在将来爱上这样的图书馆。
咖啡馆
如果母子的西班牙之行见惯了这里人们的狂热和激情,那么巴塞罗那大学中的咖啡馆会让你看到西班牙人平静沉稳的另一面。在这间名叫La Central del Raval的咖啡馆里,最别致的当属墙上的书架了。真实的书架加上书籍图案的墙纸,真真假假令人分辨不清。而内屋满墙书柜密密麻麻摆放的书籍才真正显示了西班牙的文化气息。这是一个安静的修养天堂,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一下他对这所大学的看法,这间小咖啡馆便是最合适不过的场所了。
留学指南
巴塞罗那大学每年都会接待大量的国际学生,它与全世界146所大学签有学生交流协议,是西班牙拥有最多外国学生的学校。巴塞罗那大学设有20个系,分布在4个教学区,建筑面积达512630平方米;10个教学点100多个专业;7所学院和26所专业研究中心。
西班牙一般大学,修业期通常分为七个学年、三个阶段教授,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为第一阶段,以通材教育为重心,灌输人文、地理的认识。第四和第五学年,为第二阶段,授予专业训练,完成二阶段所有课程,并经过考试合格,即获硕士学位。之后再接受两年研究,完成论文,通过测验,即完成第三个阶段,获得博士学位。外国学生赴西班牙读书,如果已经接受过原国家的高等教育,就只要持有效的证明(经过翻译公证,西班牙教育承认),便可以用比较学历的方式办理。
在这里,圣诞节、复活节暑假将一个学年分成了三个学期,每期结束之后都有颇为紧张的期考,用以确认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篇6
[论文关键词]建筑表皮;建筑外墙;建筑立面;建筑形象;研究意义
1建筑表皮的定义
建筑表皮作为建筑理论范畴的概念被关注和研究,其最初的来源是英文中的两个概念:“surfaceofarchitec.ture”和“skinofarchitecture”。’这两个英文概念,所指虽有交叉,但区别也很明显。一般来说,surface所指较广。可以泛指一切形式的建筑表面的形态;而skin这个概念更强调建筑表皮的功能性和相对独立性,而与建筑主体结构脱离可以被看作是skin这一概念使用的先决条件之一。
所以,可以认为,surface这一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包含skin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陈志华先生译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时将surface翻译为“表面”,“与本文中的(建筑)表皮是同一个概念。本文中所指建筑表皮对应英文中的“surfaceofarchitecture”,并有明确的定义和所指范围。
本文中的建筑表皮,指的是建筑和建筑的外部空间直接接触的界面,以及其展现出来的形象和构成的方式,或称建筑内外空间界面处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的统称。
一般情况下建筑表皮的所指包括除屋顶外建筑所有外围护部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特定几何形体造型的建筑屋顶与墙体表现出很强的连续性并难以区分,或为了特定建筑观察角度的需要将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来处理时,也可以将屋顶作为建筑表皮的组成部分。对于以柱廊为代表的灰空间的建筑界面,建筑表皮这个概念含有两个层次的意义。作为界定空间的要素来看,应当将其整体的认为是外部空间和半室外的灰空间之间的建筑界面,也就是说,应整体作为建筑表皮来研究。而针对组成柱廊的单独的构件来说,其构件本身的外表面的处理也属于建筑表皮研究的范畴。也就是说,灰空间建筑界面的建筑表皮处理可以在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上加以探讨。
下面通过将建筑表皮这个概念与其它相关和相近的概念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的特点和研究的范围。
2建筑表皮和建筑外墙
与建筑表皮这个概念直接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建筑外墙。除了建筑的屋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必然不会属于建筑外墙的概念范围之内以外,两概念的所指对象基本一致。都是建筑的外围护部分。外围护部分的构造方式、围合方式、与建筑功能的关系、造型特点处理等方面,是两个概念共同的研究对象。
两个概念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在其各自的研究侧重点上。建筑表皮更强调其作为建筑内外空间“界面”的特征。其所具有的特点是通过与建筑的外部空间、以及建筑的功能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体现的。建筑表皮具有一定的外部形象,而对此外部形象的研究更强调其相对独立的特性。从这个视角出发,结构特征仅仅是影响建筑表皮形式的一种技术要素,而不是这个概念的内涵所涉及到的特点。同样,关于建筑表皮实现的技术手段的研究也是将此类技术手段产生的与和建筑表皮相关的诸要素(如内外空间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而建筑外墙的概念首先强调的是其实体性,即一定材料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用于分隔建筑内外空间的建筑构件的统称。其首先是作为一个实体、作为一个构件而存在的,其次才是由于它的存在方式的不同形成的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个特点对建筑设计的其他要素的影响。
作为构件,相邻建筑的建筑外墙并不存在任何关系;作为界面,在研究建筑表皮和建筑外部空间的关系的时候,相邻建筑的建筑表皮共同构成了建筑外部空间的界面。
由上述可知,建筑表皮和建筑外墙两个概念的所指范围虽有些不同,但大体相当,但其内涵的侧重点有明显的差别。建筑表皮这个概念更强调其界面性和形象性,而建筑外墙更强调其实体性和构件性。
3建筑表皮和建筑立面
这里说的建筑立面(facade),是指建筑的特定的面的外部形象。建筑立面虽然与建筑功能和建筑技术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是一个建筑美学的问题。从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开始,建筑立面就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而建筑表皮的研究也涉及到其外部形象,自然也不不可避免地与建筑美学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所以,两者的研究范围有一部分重合,历史上关于建筑立面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为建筑表皮研究中的外部形象部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素材。
但建筑立面这个概念,主要是将建筑的特定的面的外部形象从建筑的其他要素中相对独立出来,用分析的方法,使用形式美学研究的方法,以研究建筑形象的美的规律,如各部分问的比例、尺度、对比和协调等。这些研究,虽然也是建筑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更是形式美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而建筑表皮的概念对外部形象的关注,更多地是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较少涉及形式美学问题,而更多强调其外部形象的整体的特点。
另外.建筑立面这个概念首先强调建筑各面之间的不同,然后才是各面之间的联系。而建筑表皮则强调自身的整体性和各面之间的连续性。
4建筑表皮和建筑形象
这里仅仅从概念辨析的角度谈一谈建筑表皮和建筑形象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建筑形象是建筑的外部形式,或称建筑外观,是指人们在外部观察建筑时得到的视觉印象。建筑形象主要取决于建筑体型、建筑表皮以及建筑特殊构件的处理,以及相关的一些其他因素。也就是说,建筑表皮是决定建筑形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建筑形象这个层次上,建筑表皮表达的是构成建筑外围护构件的各基本单位之间的组合关系。建筑表皮更多强调“面”的特色,可以被认为是建筑外表面的连续展开。
然而,建筑形象只是建筑表皮的一个方面的属性.建筑表皮同时还有其功能属性、技术属性以及空间界面属性。建筑形象是建筑处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建筑表皮是建筑内外空间界面处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的统称。所以,两个概念的研究范围虽有所交叉,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即使在两个概念有所交叉的研究范围里面,两概念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工具也有明显差别。如形式美学是建筑形象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工具,而对建筑表皮研究则主要是理论基础和参考工具。
5建筑表皮研究的意义
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研究,是因为这个题目既有理论上认识和总结的意义,又具有建筑实践上认识和指导的意义。下面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谈谈我对建筑表皮研究的意义的认识。
(1)建筑表皮研究的建筑设计方法论意义。建筑表皮研究是把建筑表皮作为建筑设计诸范畴中相对独立的要素进行研究,从理论上将以前在建筑设计方法论诸方面(如形式、功能、材料、技术)的相应研究成果进行重新整合,并从建筑表皮这一研究基点出发,探讨以前各领域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以及产生这些关联的根本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从而建立关于建筑表皮处理的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法论。有利于在对建筑设计方法论已有成果的深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现象,解决新的问题。
篇7
[论文摘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的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和认识所在城市中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分析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
篇8
论文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艺术教育创新;新模式;新路线;新趋势
2010年10月,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拉开了序幕。本次展演活动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教育方针,以“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立足于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为宗旨,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展演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和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四类,对象涵盖了学生、教师、领导在内的学校各方面人群。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家正花更多的精力在高校全面推行艺术教育,原因在于艺术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正确途径。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内外著名的大学都特别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正如北大的许智宏校长所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而校园文化正是高校办学精神的最好体现。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即在校园中达到人与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人与校园的和谐。只有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给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稳定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无形推动力。所以,无论对学生、学校、社会各方面,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艺术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高级精神活动。艺术教育则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念,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相互渗透,共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高职作为我国高校殊的一员,由于多方面原因,艺术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实现。这不仅制约了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还影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甚至对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不利因素。所以,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不完善的现状进行改革创新,以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职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和改革创新
(一)现状分析
1.学校重视不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有的院校认为高职就是应该以技术培训为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规程,以达到顺利就业的终极目标。而艺术教育似乎和技能训练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不学也罢;有的院校即使开设了艺术教育相关内容,也是为了应付上面教育部的相关检查,如蜻蜓点水,不全面不深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的院校只是在和艺术相关的专业课程中才开设艺术教育,并没有惠及全校每位学生,因而是局部的,不全面的。
2.学生自身重视不够。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高学历才是有出息”一直是多数人的求学观,所以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都是高考失意生,分数因没能达到本科线而不得不选择的高职。这些学生对自己已经失去了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在艺术表现上自然也存在消极情绪。比如学生自愿参与的文艺活动规模相对较小,数量远不如本科院校多,实战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在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总是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认为只要熟练掌握电脑技能操作,顺利就业就行。殊不知熟练地技能操作只是短期发展效应,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就会在社会中逐渐被淘汰,因此,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建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人生目标,学好一技之长,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才是高职学生的长期发展效应。
(二)改革创新
1.改变传统模式,创造更符合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模式。现在高校中的艺术教育依然脱离不了中规中矩课堂授课和节目晚会两根主线,忽视了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改革刻不容缓,创新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不仅要改革旧模式,更要创新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模式。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实用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高职艺术教育发展方向。首先通过开展不同规模(以院为单位、以系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不同类别(依据专业特点)、不同奖励(不仅是荣誉奖励,还可以作为奖学金、助学金、入党等评选条件)的文艺活动竞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际交流能力,树立自信。其次把艺术教育内容分解到一些不同的专业领域使其更有针对性。比如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可以让他们欣赏并掌握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的相关信息和最基本的艺术设计原理;对于园林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可以让他们选修园林效果图绘制技法课程,了解人的审美规律和基本构图搭配;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文秘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要掌握自身形象的设计,从着装、化妆、仪态到言行举止,都关系着今后就业的成败,需要学习艺术教育的内容比其他专业要高得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总之,高职特色艺术教育一定要突出实际价值,与学生今后的就业紧密联系,不仅提升了学生自身的审美修养和综合素质,更为踏入社会参与竞争增加砝码。
2.艺术教育需要走大众路线,亲生方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职院校艺术教育首先要明确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艺术家等专业艺术人才,更在于提升每个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全国第三届艺术展演活动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由此可见高校艺术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普及教育,不是对某些人的精英教育,所以高职艺术教育必需要走大众线路。可以通过增设学生较为感兴的选修内容,例如:优秀电影展播、陶艺课堂、小说戏剧欣赏及表演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方面增加学生的互动参与兴趣,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切实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充实快乐。其次在艺术教育中如何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呢?即要遵循亲生方针。亲生方针指的是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融入学生。也就是说高职艺术教育要从高职学生本体出发,寻找符合学生特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艺术教育方式方法。可以通过调查,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内容,比如:艺术体操、街舞、十字绣、摄影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艺术内容。采用不拘一格的展示平台,例如:操场、草地、橱窗、宿舍、教室等多种空间,形成道道校园风景,处处艺术之花。
3.依托高校文化,确立艺术教育的趋势。艺术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服务,还要为学校服务;不但要体现高职特色,而且要具有每所学校不同的鲜明特征。这样才会让学生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依托高校文化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每所院校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校徽、校训、校歌等是高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艺术教育可以与其相结合,可以通过举行唱响校歌、诠释校训等相关的艺术活动,让学校的办学宗旨牢牢印入每位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为学校而自豪。通过艺术教育多方面的努力,学校的形象在不断提升,品质在不断改善,而艺术教育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高职艺术教育创新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丰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在形式。“以实用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艺术教育模式,把传统艺术教育模式进行具体化、多元化处理,让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更接近于社会需求,提前使学生感受到相关就业信息,为顺利踏入工作岗位,参与市场竞争做好准备。同时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呈现出自己的鲜明特征:“与企业结合、与市场结合,更实用、更灵活”,更好地突出了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
(二)具有亲生路线的艺术教育方针,增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的亲生路线是高职艺术教育的本质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让真、善、美充满校园,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融洽教育氛围;建立人人和谐的优美校园文化环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断增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
篇9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意味着在21世纪,将会有更多行业、学科领域的杰出人才参与到生命科学交叉的边缘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中来。学能源的了解生物大分子,将有利于打开生物能源的大门;学材料的了解生物大分子,将有利于开拓生物材料的领域;学计算机的了解核酸、蛋白质和脑神经,将更便于设计生物芯片和智能计算机;学造船、建筑、机械等专业的学生,增加对生命科学,尤其是自身的了解,将有利于仿生学设计思路的激发,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所引起的伦理道德问题,有助于法律法规的制定。生命科学不仅拓宽了传统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同时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及边缘学科的空前发展,生命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向前飞速发展的带头学科。因此,生命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意识的综合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佛、斯坦福和剑桥等世界著名大学纷纷把一些生命科学类课程列为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20世纪末,国内包括清华、北大等重点理工科大学也陆续把该类课程列为非生物类专业的限选或必修课程。在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新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推动下,全国各类高校也先后为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生物学类基础课程。我校从1999年开始便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的选修课,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以现代生命科学课程为重点,以食品营养学、普通药物学课程为辅的生命科学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实现了生命科学系列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一体化的特色模式。
一、开设系列课程,完善知识体系
我校现有的公共选修课程中,既适合理、工科又适合文、管、艺术专业的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针对这种局面,在现代生命科学课程已初具规模并已成为我校重点推荐的公选课的基础上,继续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食品营养学、普通药物学的生命科学系列课程,不仅丰富了我校公选课的种类,而且使学生对生命科学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生命科学类系列课程立足于对理、工、文科等非生物学类学生进行生命科学的素质教育,以生命为主线展开讨论,使学生了解学科间的交叉点,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了解有关食品营养学和常用药物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掌握合理搭配食物、保持膳食平衡、合理用药的具体措施,为科学饮食、提高自身保健意识、抗病防病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法。
(一)精选教学内
现代生命科学课程,突出介绍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突出生命科学与理、工、文科各领域之间的交叉,精选教学内容,定位于基础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学科交叉性。以教材《基础生命科学》[1]、《生命科学导论》[2]为主要蓝本编写教案,内容从生命的物质基础到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进而讨论“克隆”、“癌细胞”等热点问题;从物质代谢深入到生物遗传的本质,在分子水平上阐述遗传疾病等的奥秘;从生物技术到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从生物材料到人工器官,明确仿生学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同时还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来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国内外科学图册和网站上采集丰富、精美的图片和信息补充到电子教案中,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和研究经历,以及他们获得这些知识的著名实验,如Loewi的双蛙心灌流设计、著名的肺炎球菌实验、遗传密码的破译、PCR技术等,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乐趣。对于系列课程的开设,本着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之一———食品营养学,根据相关教材[3]重点介绍营养素的概念及生理作用、营养与疾病、营养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强调保持膳食平衡及合理营养的重要性,补充讲授食品营养学应用的热点问题,如减肥、美容、糖尿病、补钙等内容,并通过视频向学生宣传食品的安全和卫生知识、食品新资源的开发以及世界食品的发展趋势等国内外在本学科新的研究进展。学生既学到了有关食品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合理搭配食物、保持平衡膳食的具体方法。系列课程之二———普通药物学,其开设的必要性是针对大多数学生有自我药疗行为,且有错误诊断和不合理用药的倾向,这种情况已通过开放式问卷形式加以证实。因此,有必要对综合性高校非医药专业学生开设药物学公选课,以提高广大学生的合理用药水平。参考非医药专业的《普通药物学》[4],重点介绍常用药物的防治作用及不良反应,内容包括:药物的基本知识,常见疾病的用药知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与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用药方法,抗生素与维生素专题,各类药物的禁忌症及不良反应防治,家庭常备药物介绍等。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将人体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适当补充到相关章节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抗病防病能力和科学用药水平。
(二)多元化考核
选修课教学中,学生方面的瓶颈主要在于学习积极性不高、到课率低、混学分现象严重。为促进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在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境界中得到积极、主动、全面的发展,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变期末考核为随堂测验、课堂提问、专题讨论、联系专业的小论文以及对本课程提出建设性建议等多元化的素质考核,学生可以发现并提出自身感兴趣的具体问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把学生从只注重记忆知识结论的传统学习法引向注重探究问题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并结合盖章形式抽查考勤,期末综合记分给出考核成绩。例如,在讲授食品交换份法时,要求学生以自身为对象进行能量和营养素的计算,结合自身的喜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在介绍体重指数(BMI)时,要求学生通过计算,判断自身的营养状况,并提出合理的调整措施。通过课堂讨论形式进行相互交流,学生们的兴趣高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每次课的出勤率都达到95%以上,学生的满意度达90%以上。
二、优化实验内容,培养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遵循实验项目的科学性、趣味性和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的指导思想,面向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实验项目。对已初具规模的现代生命科学课程,实行独立设课实验,开设的实验项目有:食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叶绿体色素的层析法分离、牛奶中蛋白质的分离提取、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现代工业水质分析等,使学生既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方法,还学会了离心机、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电导仪等常规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深受学生的欢迎。此外,注意把当代科学的研究热点及校内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学生的实验内容,既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又有很强的实用性。例如,结合本系教师的科研成果,设计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毒蛋白的合成及杀虫实验、污水的生物处理实验,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生物合成与生物降解的原理及方法,同时又加深对现代生物技术重要作用的认识。食品营养学、普通药物学课程,配置开放性实验,供选题目有:酸牛奶的制备、常用消毒药品如紫药水、碘酒的配制等,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学生自己拟定题目,实验步骤的制定、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均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独立完成。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班教学已成为我校公共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信息量,借助PPT软件,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等优点,将书本知识变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例如,在讲述遗传密码时,设计体外翻译系统的动画实验,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真实、艺术地展现遗传密码破译的全过程,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新颖有趣,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学生可轻松地掌握细胞中64套密码子与20种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从而也加深了对遗传的中心法则的理解。总之,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具有许多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信息量较大,教学节奏较快,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方面要把握好度,注意控制演示速度,使可视信息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步。另一方面,由于页面的切换还容易造成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缺乏整体的认识和思考过程,利用板书、讲述、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此外,将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些演示实验、教具模型等穿插在多媒体教学中,可进一步强化教与学的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艺术教育创新;新模式;新路线;新趋势
作者简介:于娜(1979―),女,安徽阜阳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万彤(1977-),女,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11-02
2010年10月,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拉开了序幕。本次展演活动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教育方针,以“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立足于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为宗旨,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展演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和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四类,对象涵盖了学生、教师、领导在内的学校各方面人群。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家正花更多的精力在高校全面推行艺术教育,原因在于艺术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正确途径。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内外著名的大学都特别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正如北大的许智宏校长所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而校园文化正是高校办学精神的最好体现。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即在校园中达到人与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人与校园的和谐。只有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给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稳定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无形推动力。所以,无论对学生、学校、社会各方面,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艺术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高级精神活动。艺术教育则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念,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相互渗透,共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高职作为我国高校殊的一员,由于多方面原因,艺术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实现。这不仅制约了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还影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甚至对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不利因素。所以,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不完善的现状进行改革创新,以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职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和改革创新
(一)现状分析
1.学校重视不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有的院校认为高职就是应该以技术培训为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规程,以达到顺利就业的终极目标。而艺术教育似乎和技能训练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不学也罢;有的院校即使开设了艺术教育相关内容,也是为了应付上面教育部的相关检查,如蜻蜓点水,不全面不深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的院校只是在和艺术相关的专业课程中才开设艺术教育,并没有惠及全校每位学生,因而是局部的,不全面的。
2.学生自身重视不够。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高学历才是有出息”一直是多数人的求学观,所以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都是高考失意生,分数因没能达到本科线而不得不选择的高职。这些学生对自己已经失去了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在艺术表现上自然也存在消极情绪。比如学生自愿参与的文艺活动规模相对较小,数量远不如本科院校多,实战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在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总是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认为只要熟练掌握电脑技能操作,顺利就业就行。殊不知熟练地技能操作只是短期发展效应,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就会在社会中逐渐被淘汰,因此,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建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人生目标,学好一技之长,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才是高职学生的长期发展效应。
(二)改革创新
1.改变传统模式,创造更符合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模式。现在高校中的艺术教育依然脱离不了中规中矩课堂授课和节目晚会两根主线,忽视了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改革刻不容缓,创新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不仅要改革旧模式,更要创新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模式。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实用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高职艺术教育发展方向。首先通过开展不同规模(以院为单位、以系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不同类别(依据专业特点)、不同奖励(不仅是荣誉奖励,还可以作为奖学金、助学金、入党等评选条件)的文艺活动竞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际交流能力,树立自信。其次把艺术教育内容分解到一些不同的专业领域使其更有针对性。比如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可以让他们欣赏并掌握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的相关信息和最基本的艺术设计原理;对于园林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可以让他们选修园林效果图绘制技法课程,了解人的审美规律和基本构图搭配;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文秘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要掌握自身形象的设计,从着装、化妆、仪态到言行举止,都关系着今后就业的成败,需要学习艺术教育的内容比其他专业要高得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总之,高职特色艺术教育一定要突出实际价值,与学生今后的就业紧密联系,不仅提升了学生自身的审美修养和综合素质,更为踏入社会参与竞争增加砝码。
2.艺术教育需要走大众路线,亲生方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职院校艺术教育首先要明确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艺术家等专业艺术人才,更在于提升每个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全国第三届艺术展演活动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由此可见高校艺术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普及教育,不是对某些人的精英教育,所以高职艺术教育必需要走大众线路。可以通过增设学生较为感兴的选修内容,例如:优秀电影展播、陶艺课堂、小说戏剧欣赏及表演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方面增加学生的互动参与兴趣,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切实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充实快乐。其次在艺术教育中如何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呢?即要遵循亲生方针。亲生方针指的是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融入学生。也就是说高职艺术教育要从高职学生本体出发,寻找符合学生特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艺术教育方式方法。可以通过调查,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内容,比如:艺术体操、街舞、十字绣、摄影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艺术内容。采用不拘一格的展示平台,例如:操场、草地、橱窗、宿舍、教室等多种空间,形成道道校园风景,处处艺术之花。
3.依托高校文化,确立艺术教育的趋势。艺术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服务,还要为学校服务;不但要体现高职特色,而且要具有每所学校不同的鲜明特征。这样才会让学生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依托高校文化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每所院校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校徽、校训、校歌等是高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艺术教育可以与其相结合,可以通过举行唱响校歌、诠释校训等相关的艺术活动,让学校的办学宗旨牢牢印入每位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为学校而自豪。通过艺术教育多方面的努力,学校的形象在不断提升,品质在不断改善,而艺术教育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高职艺术教育创新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丰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在形式。“以实用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艺术教育模式,把传统艺术教育模式进行具体化、多元化处理,让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更接近于社会需求,提前使学生感受到相关就业信息,为顺利踏入工作岗位,参与市场竞争做好准备。同时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呈现出自己的鲜明特征:“与企业结合、与市场结合,更实用、更灵活”,更好地突出了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
(二)具有亲生路线的艺术教育方针,增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的亲生路线是高职艺术教育的本质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让真、善、美充满校园,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融洽教育氛围;建立人人和谐的优美校园文化环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断增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
(三)依托高校文化的艺术教育趋势,提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品位。依托高校独特的文化,形成每所院校不同的艺术教育内容,不仅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也是和谐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通过此种形式,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让他们愿意在校园中生活、学习,乐意维护校园环境,真心诚意地以学校为荣,以自己成为其中一员而自豪,真正做到人与校园的和谐发展。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文化内涵建设不完善,因此更应该花大力气从该方向着手,不断健全高校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运用具体的方式方法,快速提升和谐校园文化的精神品位。
我们要以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契机,不断推进高职艺术教育改革创新,坚持育人为本,展现当代高职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全体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人人和谐、人校和谐的健康校园文化环境,体现高职院校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张美玉.高校艺术教育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民族音乐,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