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盈利能力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盈利能力的意义

篇1

论文关键词:火电企业;盈利能力;市场营销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市场竞争将愈演愈烈,每个国家和企业都不得不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开始重建其电力工业,掀起了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标志的电力市场改革的浪潮。电力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革,是电力工业在经历了百余年平稳发展之后面临的一次历史性的大冲击。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火电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如果不能充分、深刻地思考和认识未来的竞争,不能做到未雨绸缪,不能尽快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那么在将来愈演愈烈的发电市场竞争中将会陷入被动境地。尤其是近年来,电煤价格持续攀升,火电企业总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因此,如何提高火电企业的盈利能力,打造火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营销

强化市场营销,加强经营工作,是提升发电企业盈利能力的有效手段。

1.电量营销

电量是火电企业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只有争取到更多的具有边际利润的电量,才能真正增加企业的利润。

(1)牢固树立“电量就是效益”的理念,没有电量,就没有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市场意识,全方位抓好市场营销工作,积极开展电力营销的研究和实施工作,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多沟通、勤联系,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电网公司的沟通与协调,尽最大努力争取电量计划,确保计划内电量不低于区域电网平均水平。

(2)在确保有边际利润的情况下,深入开展电量工作,积极寻找外部电量替代机会,合理统筹和优化电量结构,提高机组经济性。

(3)认真研究大用户直购电政策,积极推进直购电工作,提高机组发电负荷。

2.热力市场营销

开拓热力市场是发电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要不断强化市场营销力度,扩大热力市场,形成稳定的供汽能力,使供热尽快产生效益,增加企业收入。在确保机组发电量的同时,应将强化对外供热作为打好盈利攻坚战的重要突破口,全面做好供热的安全生产、经济运行、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管理工作,促进热力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同时在供热过程中,应本着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发电公司的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在用户管道架设、管线改造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出面提供帮助,为用户排忧解难,确保供汽可靠性和供汽质量,坚持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经营理念,保持并发展与供热用户的伙伴关系。

3.做好电价、热价争取工作

增强政策敏感性,把握国家政策变化,加强对电价政策的研究,科学筹划,密切组织,推动煤电联动政策早日实施,切实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加强与上级部门及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最大程度地稳定热价水平,保证合理经济效益。

二、计划管理

计划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统领,要强化计划工作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中的作用。按照“目标倒逼,责任到人,闭环控制,偏差管理”的原则将发电企业全年的生产经营计划指标进行分解,明确各部门职责,结合电量、收入、利润、供电煤耗等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强化形势预测分析,综合平衡和优化各项计划指标及计划方案,科学制定季度、月度综合计划。另外,强化计划管理的刚性,将各项综合计划目标和重点工作层层分解,落实综合计划目标,同时提高工作落实标准,强化计划工作的闭环管理,严格奖惩考核制度。通过对计划任务和重点工作的层层分解和具体量化,努力把公司各个环节纳入目标管理,实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有目标和责任,人人肩上有指标和压力,建立自下而上的保证体系和自上而下的责任追究体系。

三、成本控制

1.燃料成本控制

2010年以来,受电力消费需求强劲增长、煤矿安全事故停产整顿、国际能源价格持续攀升、恶劣复杂气候以及交通运力受限、煤电油运紧张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国内煤炭的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始终在高位震荡,极大地压缩了发电企业盈利空间。按照国家目前的政策,煤电联动在短期内实施的可能性不大,而燃料成本又占到发电企业总成本的70%左右,如何有效控制和降低燃料成本,是发电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和落实重点合同煤计划。加强公关协调,积极争取落实重点合同电煤计划,努力提高电煤供应保障度。针对当前市场煤价飚升的严峻形势,确保重点合同煤兑现率是降低标煤单价的有效措施。

(2)火电企业应成立燃煤管理领导组,每月对燃煤采购的量、质、价格和考核因素进行充分讨论与认定,合理签订电煤采购合同,并在次月对上月所定事宜进行综合性评价,以监督燃料管理决策上的优劣。

(3)火电企业应成立配煤中心,以更好地优化企业的入炉煤结构,降低燃料成本;结合机组状况,成立煤炭调研小组,寻找可以掺烧的经济煤种,对多种劣质煤种进行掺配实验,优化完善掺烧方案和具体措施,找出一条适合企业机组掺烧的可行方案;要加大煤炭掺烧比例,力争达到35%~40%。

2.物资成本控制

物资采购是火电企业另外一个成本大户,应减少一般物资的库存资金占用比例,提高专项物资库存资金的占用比例(重点提高脱硫、干灰设备品配件比例)。

(1)完善火电企业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招标活动的全过程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物资采购计划的审批程序,以费用归口管理和落实责任制为手段,进一步规范成本支出审批程序,特别加强对预算外物资采购的审批管理。

(2)推行“零库存”管理,与信誉好的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商谈对企业常用的备件如轴承、阀门、磨煤机备件等消耗性备件进行联储事宜,签订代储协议,做到随用随取,用后付款,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降低备件采购费用。

(3)强化对消耗性物资材料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有效杜绝管理漏洞,减少物资材料浪费,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努力实现物资材料管理的可控和在控。

(4)加强废旧物资的管理工作,修旧利废,避免重复采购,最大限度地分降低企业成本。

四、财务管理

高度重视和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的执行刚性,切实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逐级传递成本控制压力。本着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原则,以费用归口管理和落实责任制为手段,将各项费用指标分解到部门,责任到人,层层分解落实,每月考核,规范成本支出审批程序,严格对预算外资金的审批管理。

火电企业要通过支付货款方面时间的合理筹划,流动资金贷款时间上的压缩及电费回收后及时归还贷款时间差方面的运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利息支出,同时,采用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付款形式,缓解资金紧张,有效降低贷款利息支出,通过上述措施可减少财务费用支出。

五、节能降耗

坚持深入挖潜,规范节能基础管理,把节能降耗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在生产过程中的保证作用,使各种参数和技术指标达到最佳状态,持续保持指标的先进性和进步性。充分利用对标平台、创一流及两型企业创建体系,按照“五确认、一兑现”的方法,对照设计值,查找问题、制定措施、狠抓落实,确保节能降耗各项指标的圆满完成。

1.加强供电煤耗基础管理

(1)充分利用机组检修机会,做好设备节能改造和运行调整工作,谋划好抢发电量时机,做好发电量结构调整工作。

(2)制定煤耗管理考核办法,确定供电煤耗确保值和目标值,按月分解考核。

(3)加强生产统计分析监督工作,发现能耗指标异常,及时与相关领导和部门进行沟通,做好对供电煤耗过程的管理和考核、监督工作。

(4)加强入炉煤机械采样装置运行可靠性管理,保证入炉煤采样的代表性。及时处理设备缺陷,确保入炉煤机械采样装置投入率,严格考核。化验数据真实、可靠,煤化验验报告按时间要求上网。

2.降低发电厂用电率

(1)应严格执行集控运行厂用电的绩效考核,提高运行人员降低厂用电的积极性。加强各项单耗指标的检查考核力度,提高运行人员综合考虑机组能耗的能力,合理降低各项单耗。

(2)锅炉以提高锅炉效率为原则,把煤粉细度控制在合格范围内,提高制粉系统出力;把锅炉飞灰控制在2.5%以内,同时控制锅炉氧量,减少空预器及系统漏风,降低制粉和吸、送风机耗电。

(3)汽机在提高机组真空、降低机组热耗的前提下,优化选择循环泵运行方式;继续优化凝结泵运行方式,减少电泵、循环泵、凝结泵耗电。

(4)提高输煤系统出力,缩短系统空载运行时间。根据进厂煤和存煤煤质,及时改变堆取煤及系统运行方式,降低系统耗电量。

六、提高机组可靠性

提高火电企业盈利能力,设备健康是基础。应强化对火电企业设备健康状况的跟踪、分析和评估,加大设备可靠性管理和技术监督力度,及时消除设备缺陷。彻底解决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非计划停运次数。同时,坚持早动员、早部署、早准备,科学合理地安排检修工期,提高设备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消缺率和设备健康水平,确保设备隐患治理始终可控、在控。

篇2

一、仅从销售情况看企业盈利能力

对企业销售活动的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重点。在企业利润的形成中,营业利润是主要的来源,而营业利润高低关键取决于产品销售的增长幅度。产品销售额的增减变化,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试图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然而,影响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因素,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投资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忽视税收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选择确立的税收分配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调节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纳税环境,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则被要求缴纳高额的税收,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然而,由于税收政策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很多财务人员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注重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容易忽视税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三、忽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只注重对企业利润总量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有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多,如果从总量上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好,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四、忽视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

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高于企业借款利息率时,企业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否则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忽视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许多财务人员也忽视了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注重对企业借入资本或只对企业的自有资本进行独立分析,而没有综合考虑二者之间结构是否合理,因而不能正确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五、忽视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产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资产运转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企业营运能力的好坏,也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通常情况下,资产的运转效率越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就越好,而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越强,所以说企业盈利能力与资产运转效率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往往只通过对企业资产与利润、销售与利润的关系进行比较,直接来评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忽视了企业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忽视了从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效率角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这将不利于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进而推动盈利能力。

六、忽视对企业盈利模式因素的考虑

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途径和方式,是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巧妙而有机地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模式。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若没有一个独特的盈利模式,企业也很难生存。显然,企业的盈利模式并不是指从表面上看到企业的行业选择或经营范围的选择。因此,要想发现企业盈利的源泉,找到企业盈利的根本动力,财务人员就必须关注该企业的盈利模式,要分析这家企业获得盈利的深层机制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从其经营领域或企业行业特征上进行判断和分析。

七、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

篇3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学习英语,学好英语”成为了中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学习与应用上有别于我们母语的行为方式。脱离了正确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材料的英语教学,只能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偏离轨道,与国际语言渐行渐远。“听说读写,听力为先导”明确突出了听力课程的重要性,如何以最科学高效的方式提高听力课的教学质量,将成为讨论的切入点。

论文关键词:国际语言;听说读写;听力为先导;科学高效

英语听力是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首要的一环。作为信息输入的主要渠道,如何高效并准确理解分析输入信息的内容,对语言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说读写,以听力为先导,是很多地区提高语言能力的新理念。听力课的训练应当体现听力技能训练的能力导向性与能力递进性。课程内容、模块与考核均循序渐进服务于听力技能的学习与巩固。以各类听力技巧的导入为切入点,以大量输入、反复输入为基础训练方式,听说并进,手耳并用,使学生不仅能学习听力技巧,也能将英语听力运用到生活中,增强反应与沟通能力,实现活学活用。在进行听力训练的同时,给学生介绍听力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判断推理的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尽量使用全英文教学,加大听说教学的力度,为学生营造更专业的听力环境,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来表达思想,交换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进入大一下学期后,词汇量基本达到四级要求,应当适时改变翻译式的教学方法为英文式的听力课堂。

(2)老师要多扩充听力材料的知识面,除了能训练学生听力水平之外,也能为四六级考试打下基础。比如:文化背景材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搞好听力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同时还需简单了解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如果这方面知识贫乏,就会影响文化类材料的听力。

(3)老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就易产生恐惧的心理,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受影响。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对听力效果也有影响,如在教室、语音室与户外听的效果不一样。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是在考场内,监考老师的走动,同学翻卷子的声音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听力答题效果。学生只有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不受影响,发挥正常水平。

(4)老师应当加强学生的听力逻辑思维能力。听力理解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听材料内容的联想、判断、记忆、分析、综合等的协同工作过程。学生对所听材料做出的反应快慢及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所听材料的储存记忆。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归纳、综合、分析等能力把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辨别及长时或短时储存。

(5)听力课与其他课型相比,在思维拓展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一堂听力课,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策略让学生听懂并会分析。而细致和有针对性,是听力课的基本要求,因此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切入点。

(6)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应当互相辅助,互相促进,绝不能割裂开来进行长期单独训练。一个班的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县,每个地区的高中英语教授方式不同,对听力的重视及倾斜程度不同,对口语及发音的要求及训练模式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入校后大多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及学习习惯进行英语学习。一旦口语不标准,学习习惯不合理,就会造成对单词的误听误认,势必造成听力水平能力低下的情况出现。

(7)英语四六级听力试题的考点大部分都是非常具体的细节,音响信息瞬间即逝,有时单凭大脑记忆是不够的,尤其是涉及人物、地名、时间、数字等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必须随时笔录下来,然后再根据后面的提问来选择答案,并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按要求涂写。对此我们建议考生在四六级考试复习阶段,不妨采取以下办法来提高听力得分能力:

①练习听写,平时听录音时就要有意识地将关键信息写下来,一方面训练信息接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培养短期记忆、正确拼写单词的能力。练习听写还能强制性地迫使自己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篇4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知识的爆炸和更新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加速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获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新信息,吸收先进经验,了解国外政治经济动态,加强国际间科技文化交流,培养外语阅读的能力已经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阅读是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知识,增加学习的兴趣,还能扩大词汇量,促进听、说、写能力的发展,有效地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培养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英语阅读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更多地输入语言材料,逐步形成语感。对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阅读是他们大量接触英语、学习英语的主要手段,又是提高英语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阅读训练的艺术

1.培养默读能力

默读,指不出声的阅读方法。默读时,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化为思维活动,不必通过发声刺激听觉,不受语音和朗读技巧的约束,有利于语言与思维的交流活动。因此,默读的速度远比朗读速度快。在日常生活中,主要靠默读接触大量的书籍资料,迅速获取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由于受习惯影响,学生往往形成以下不良阅读习惯。

(1)默读时,嘴唇嚅动,很小声地读出每个单词的发音,不自觉地作有声阅读(vocalization);有的学生虽然嘴唇和声带没有活动,但在头脑中始终清晰地读出并听到每个单词的发音,这称为无声阅读或心读(sub-vocalization)。这两种形式都是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的障碍。

(2)逐词阅读,视幅窄,眼停次数多,时间长,并借助手指、笔或尺子指读,严重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

(3)阅读时遇到生词便停下来思考,反复回视,边读边查词典,影响阅读速度,不能整体理解。

(4)阅读时头部随目光移动,身体某部位轻微晃动,容易造成疲倦,妨碍理解。

(5)缺乏英语语感,阅读时通过母词心译作媒介,严重影响阅读速度。

2.提高阅读技能的方法

阅读技能包括理解和速度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默读的阅读方式中。理解是阅读的目的,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一定的速度,理解的效率就谈不上。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证明:理解和速度是成良性循环的。阅读能力强的人,阅读速度快,理解力强,对阅读感兴趣,阅读书籍多;反之,阅读能力差的人,由于速度慢,理解差,对阅读无兴趣,不愿意阅读,形成恶性循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呢?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①矫正有声阅读和心读。根据心理语言学观点,阅读是一个语言与思维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不断的、长距离的静默交流。阅读时,读者联系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运用语言技能和阅读技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所以,阅读时把单词读出声来是不必要的,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思维。学生要克服发音阅读的习惯,仅仅强迫自己紧闭嘴唇,不发声心读是不行的,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在内心和作者对话,思考有关阅读中的内容。例如“这一点有道理”、“我不赞同这种观点”等,这样主动地强制自己把精力放在理解上,也就无暇顾及发声了。

②关键词阅读。每个句子都有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决定整句的意思。只要抓住关键词,就能理解整句的意思,通过理解各句的意思,也就可以理解整段和整篇文章的大意了。训练关键词阅读时,学生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句子的实词上,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及短语关键词上,对其它的词一掠而过。

(2)猜测生词词义

①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的一大难点是生词,要改变学生一遇生词就停下来思考或查词典的习惯,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构词法的原理,即派生法、合成法和转化法等,记忆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在阅读时对生词词义进行猜测。

②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词汇量的多少是决定阅读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英语中大多数的词具有一词多义性,只掌握孤立的词义而不能根据上下文准确地判断词义是难以正确理解的。阅读时,学生只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不必搞清楚每个生词的意思,有些生词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出来。这种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阅读和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

3.精读教学

精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口笔语能力,都是在精读教学中进行的。精读是通过对课文认真而仔细地阅读,对文章中必要的语音,重要的词、短语、句子、语法现象,人物,事件,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进行分析,以达到准确地理解。

精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基础阶段更是如此。随着学生英语知识的增多和年级的增加,精读教学的比例应逐步减少。教学前,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查词曲,了解生词词义;教学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加强语篇理解,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等,传授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方法阅读技巧,注意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加强以阅读为主的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在学习和巩固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泛读教学

篇5

关键词:阅读理解 词汇量 背景知识 阅读习惯 阅读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36-01

如今全国各地英语中考试题中阅读量大且涉及阅读理解的分值也很高。可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迫在眉睫。然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绝非一朝一夕的易事,要循序渐进、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经长期研究发现主要根源在于:(1)词汇量匮乏。(2)背景知识缺失。(3)阅读习惯不良。(4)阅读技能缺乏。本文从这四个方面谈谈了笔者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 加强词汇教学,丰富词汇量

阅读理解涉及最根本的是词汇的理解。词汇量的大小决定了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阅读得分的多少。学生一旦在阅读中碰到大量的生词,心理就会忐忑不安,从而影响阅读和答题。

首先要立足教材中的单词。每个单元都有一些生词,掌握好这些单词既有利于本单元的学习,又能增加词汇量。在学习生词时我会想法设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励学生记忆。如:单词听写比赛等。其次注重记忆方法。教学中药注意对单词的变化规则进行归纳,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比如:①前缀、后缀记忆法,如:like,v.喜欢--dislike,v.讨厌;②近义词和反义词记忆法,如: Cheape,adj便宜的--expensive,adj.昂贵的……

2 拓展补充背景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会结合Reading部分的教学向学生介绍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风俗方面的知识。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 Unit 3 Let’s celebrate!时,笔者不仅会向学生介绍Halloween(万圣节)的来历和庆祝方式,还会向学生补充西方的一些主要节日:Thanksgiving Day,Christmas,Easter等。又如,在谈到有关交通方面的话题时笔者会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的一些交通规则与中国的交通规则的不同之处。在中国靠右行驶,而在一些西方国家是靠左行驶。这样通过对比与补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西方文化。

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目前学生中的一些不良阅读习惯已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阻碍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视读。学生阅读时用眼而不该用手指或笔指着文章逐字逐句阅读,也不应出声或默读,而是只移动视线的阅读。

(2)少查或不查字典。阅读时遇到陌生单词不要停留,应跳过去继续阅读。因为阅读主要是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获取信息,并不需要弄明白每个单词的准确含义。

(3)带着问题阅读。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于表格形式的阅读理解题,对于那些与问题无关紧的句子直接跳过,有目的性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把握篇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强化训练阅读技巧

英语阅读技巧训练要把重心放在质量上而不是数量。所以在阅读中,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强化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1)两遍阅读法。第一遍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学会抓关键词和主题句等。如遇生词或者不理解的句子做好标记,只要不妨碍文章的理解可以忽略。第二遍再逐字逐句研读,找出关键词并做好标记,对生词要联系上下文和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猜测其含义。

(2)略读法。以一般速度阅读开头,力求抓住文章大意、主题句和结论句,略去细节不读;根据文章的难易度,灵活地调整阅读速度,注意转折词和序列词,如:however, moreover, firstly, secondly等。

总之,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操练,重视词汇量的累积,背景知识的补充拓展,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技巧的训练,一定能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白雷.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技巧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5.

[2]李贺宏.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J].学周刊B版,2013.6.

篇6

【关键词】应用型 翻译能力 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应用型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培养研究》(项目批准号GH134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10-01

一、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因此翻译作为一种专业技能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与翻译相关的基础课和方向课。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英语专业课程描述》也对翻译课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穆雷教授在《翻译教学发生的途径》中指出:翻译教学本应“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应用型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既要扎实语言基本功,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学生语言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受母语影响严重和工具书使用不恰当。

2.1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大部分学生的词汇和语法基础薄弱,无法理解翻译中出现的一些多义词和特殊句式。同时,学生对翻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缺乏翻译训练。还有一些学生,必要的英汉文化常识贫乏,对英汉语言的差异与关联不够了解,这样就会使他们在翻译练习中双语转换能力较差,从他们的作业和试卷当中可以看到很多错误。

2.2受汉语的影响严重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汉英两种语言受中西方各自文化的影响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些差别,经常用汉语的表达方式来翻译,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地道的中式英语,翻译的东西也不符合标准。学生的母语干扰了英语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3工具书使用不当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不同形式的电子词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利用,例如快译通、电脑桌面词典、手机词典等。许多大学生也因此变得懒惰,当遇到生词时过分依赖于电子词典。电子词典和纸质工具书相比确实方便、快捷,但有些电子词典的释义过于简单,而许多学生在翻译时直接照搬,缺少通过网络及百科全书去查证的过程。

三、翻译能力的培养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其阅读能力的增强,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比较难懂的句子,而将两种语言进行准确的翻译转换势必有助于理解。同时,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也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在翻译训练中,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写作能力,树立自己英语学习的信心,英语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因此变得更加浓厚。并且,翻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有关翻译的理论学习和翻译技巧的掌握,可以提高翻译的水平,因此增强了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也可以利用英语这种语言工具通过网络等各种方式来了解世界。

四、翻译能力培养的策略

基于对以上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问题和重要性的分析,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英语教师给出翻译教学的建议,以提高翻译教学水平。

4.1夯实语言基础

英汉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学生首先要对原文的意思深刻理解,然后是要用译文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解决了这两个根本问题才能顺利实现翻译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敦促学生必须很好的掌握两种语言,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2传授翻译理论和技巧

翻译是一项细致而富有技巧的工作。前人在自己的翻译学习和工作中总结了大量适用的理论和经验,这为我们的翻译学习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所以,在翻译课堂上,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并将翻译技巧充分的运用到翻译实践中一定会提高翻译水平和效率。

4.3选择合适的翻译材料

随着翻译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翻译的题材也在日益更新。广告、旅游、经贸、新闻、科技等题材的翻译比重逐渐超过了文学、宗教等题材的翻译。应用型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要突出其应用性与实用性。所以,在选择翻译材料的时候要跟进当前的翻译需求与市场走势,这样学生在毕业时才能用得上所学的知识,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以尽快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

4.4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

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固然决定着翻译水平的高低,但广博的知识储备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翻译材料的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天文、地理、科技、影视等无所不包,非常宽泛。所以,学生要通过博览群书、上网等多种方式大量阅读,汲取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来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这样才能精准的处理翻译材料。

4.5运用恰当的翻译课程教学方法

应用型本科翻译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的翻译学习与实践,锻炼并形成翻译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趋势,将翻译教学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翻译专业知识,如翻译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等应以教师讲授为主。而翻译实践部分,可以安排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完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总结经验和发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转换能力等。教师还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的模式,在课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适当的练习,循序渐进的提高翻译能力。

五、结语

翻译能力是综合运用语言的重要技能之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翻译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进行实践并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并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翻译理论与务实丛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孔令翠.谈翻译教学中几个关系的处理[J].教育与职业,2005(32).

篇7

一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异化

(一)教学与测试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指出:“语言测试应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防止应试教育”。教学要“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1]但是,在教学中,“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却变成了教学的指挥棒,一些院校只注重与考试有关的教学内容,而忽视语言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计划中预留时间进行“考试辅导”,在考试之前进行考试技巧培训。教学注重与考试相关的词形变化、语法、听说重视听忽略说,根据听力的选项猜测听力内容、根据关键词在阅读文章中找答案、翻译重视词义而忽视体裁的语言特点、写作注重句型套用而忽视能力提高等等。一些培训机构也瞄准这个市场,进行考前技巧培训、还出版了大量的辅导用书。由于学生和学校都急功近利地想获得考试的等级证书,所以,测试未能有效地“为教学改革和语言学习提供积极的反馈”[1],教学目标和测试功能都发生异化。

(二)能力与证书

证书应该是能力的反映,能力与证书应该相当。但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与考试证书存在两方面异化。一方面,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只有两种证书:A、B级,而相当多的学生的能力高于这个水平,能力不能通过证书表现出来,一些学生在通过应用能力考试后,还会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另一方面,一些经过考前技巧培训而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学生,并不能达到《基本要求》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比如《基本要求》对B级口语的要求为:“掌握一般的课堂用语,并能在日常涉外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本人在通过B级考试的学生中进行下面的课堂活动:在学习新视野英语教程(听说教程)第三册第二单元有关购物的日常用语时,先听读对话,然后师生共同列举一些其它的常用对话,然后,让他们自由操练常用对话,听读Task 2中的长对话,操练直至能够表演,最后,请座位离得比较远的、成绩比较好的同学配对,设定他们的身份和交际的情境,让他们不经过事先演练而进行自由对话,找了五组同学,其中四组只能一个人问,一个人答,然后就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了,只有一组同学能够进行两句以上的对话。涉外活动中的交流必然要根据情景展开话题,如果不能根据情景展开话题,就没有达到《基本要求》。B级考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因此,从一开始,他们的目标就瞄准大学英语四级;应用能力除了证书外,也没有其它方面能够证明,导致很多人认为应用能力就是要获得证书,所以,存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异化为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应用能力异化为等级证书的现象。

(三)信度与效度

信度与效度是衡量测试质量的两个主要指标,信度指一套测试对应该测试的内容所测的程度,即测试的成绩是不是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语言水平。如前所述,通过B级考试的学生在说的能力方面很难达到《基本要求》。效度指一套测试是否达到了它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测量了它要测量的内容,撇开内容效度不说,单就形式效度来说,《基本要求》中对B级有说的要求,但是应用能力考试的形式只有听力、语法与结构、阅读、翻译和写作,没有考查说的能力,虽然有专门的口语考试,但是,与笔试部分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即不参加口语考试仍然可以获得B级考试优秀证书,事实上,参加口语考试的学生很少,有的院校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有口语考试。由于测试的指挥棒作用,加上很多院校的大班教学,口语能力培养在教学中被老师和学生忽视,应用能力考试的目标出现异化。

(四)社会认可与学生关注

在证书的认可度上,应用能力考试的证书社会认可度低,一般的用人单位更看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而应用能力考试的等级证书尤其是B级证书,有的是学校的硬性要求,只有通过等级考试才能毕业;有的是学生的从众心理,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有一个交代。学生自己对证书的关注度也比较低。一是因为学生大多都能通过,不能给用人单位提供“选优”的依据;二是因为应用能力考核的只是通用的、简单的英语应用,如历年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的写作部分考核的主要是信函、通知、简历等,这些基础英语都已经学过,可以说,能够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即使没有进行应用能力考试的学习与培训,也可以通过A/B级。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院校缩减英语课时,出于“功利”的目的,不是每个院校都在开设行业英语,相反,进行行业英语教学的只是一少部分示范性的高职院校,因此,带有行业性的英语应用,即使通过应用能力考试,也不能胜任。出于对学生就业的考虑,教、学两方面对优秀学生都向大学英语四、六级靠拢,出现去应用化的现象。

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愿景

(一)设置更多的等级

《基本要求》指出:教学“对入学时未达到标准入学水平的学生应进行必要的补充训练,逐步使学生都能达到A级要求,以保证《基本要求》的全面落实”[1]。即从本质上来说,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A级属于教学的基本要求,作为过渡阶段权宜之计的B级,属于没有达到要求的。在一些外语要求较高的行业如外贸、涉外旅游等,用人单位需要通过外语进行挑选人才,基本要求的应用能力考试证书显然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要。既然A、B级不能反映学生的能力,而学生又需要等级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不妨参考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设立最低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并建立相应的考核等级,报道的分数也可以参考四、六级,报道分数而不是等级,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也可以更精确地反映学生的成绩,还可以提高应用能力考试的认可度。

(二)设立行业英语考试

作为面向所有高职高专学生的应用能力考试不可能涉及行业英语,应用性不强是它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有些行业如医护专业,早在2007年就开展“医护英语水平考试”(Medical English Test System,简称METS),考试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医护英语实际应用和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考试中心和有关部门联合制订“全国医护英语综合等级证书”,考生在通过“全国医护英语水平考试”并取得“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相应级别合格证后,可以获得“全国医护英语综合等级证书”。考试和证书都分四个级别,一级为初始级,四级为最高级。根据对南京市一所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了解,他们不再追求大学英语四、六级,而把通过相应的《全国医护英语综合等级证书》作为目标,也没有出现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通过应用能力考试后,部分同学因为自我感觉没有实力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而又没有什么其它的级别可以争取,就基本放弃英语学习了。如果高职高专能够有类似“医护英语水平考试”的行业英语考试,并和基础英语结合,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也可以避免英语两极分化:要么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要么放弃英语学习。

(三)考查口语并设定合适的标准

口语是交际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英语能力的主要表现,还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具有表达清晰、快捷、便利等优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克服“哑巴英语”,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毫无疑问,应该有一定的口语能力。无论是《基本要求》还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大纲》,都对口语提出了要求,因此,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应该包括口语测试。同时,口语测试应该和高中相衔接。避免出现脱节或大学的要求低于中学的情况。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规定“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应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在总体描述部分对七级的描述为:“能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语言技能部分对七级说的要求为:第一,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第二,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条理地做简短的发言;第三,能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讨论;第四,能根据话题要求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第五,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意图。如果对高校的英语应用能力口语提出要求,至少应该不低于七级,而《基本要求》中的口语要求为:A级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课堂交际,并能在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B级掌握一般的课堂用语,并能在日常涉外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不但规定比较模糊,而且比较简单,没有形成梯度。现在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有统一设计的趋向,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在考虑教材多样化的时候,却很少考虑中小学的基础,缺乏连贯性。事实上,有些课程需要考虑地方特色,而大学英语,根据学校的级别和类型,却应该有相对统一的教材。

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好的尝试,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来加以解决,使它不断完善。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应用能力考试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研究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及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篇8

论文摘要:分析了知何增强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的适应性和跨专业的适应性。要增强学生的这种专业适应能力必须认清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同时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着手来共同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开放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教育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在各种专业教育中,国际贸易专业的本(专)科教育与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人世这一事件的关系可以说是首当其冲地紧密相关。在这种大环境中,高校国际贸易本(专)科教育如何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已变成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分析当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现状并提出增强其专业适应能力的相应对策。

一、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现状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即是培养能够与外国人做贸易的生意人。但是在做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个环节,如要开拓市场,要商务谈判,还要履行合同,还要售后服务。面对这诸多的环节,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总体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专业的适应能力不强,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学生对于本专业的适应性不强

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对于专业的适应性差首先表现在对于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岗位适应性不强,具体表现在制单能力不强,翻译能力(其中包括口笔译和口译)弱,面对进出口报关或者商务谈判,缺乏信心。有些学生在毕业一两年后都无法适应国际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岗位,慢慢地会丧失在此领域发展的信心。

(二)学生对于跨专业的适应性差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差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对于跨专业的适应性差。这里的跨专业主要是指虽然学生在学校学了很多的国际贸易相关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海关报关实务,商务谈判和单证实务等。但是这些课程都是通用性的,2004年新外贸法实施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直接从事对外贸易,外贸从原来的行业变成了一门职业,学生一旦到了工作岗位,他首先面临的是一个企业环境,然后才是这个企业所在行业的外贸环境。因此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首先要适应的不是和国际贸易相关的岗位与技能,而是这个企业所在的行业的专业知识。如学生进了服装企业,为其从事外贸方面的工作,此时学生若不懂得服装行业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要从事外贸工作几乎不可能。如外贸易翻译,商务谈到,若基本的服装行业的知识不懂,是不可能开展工作的。其他的一些科技含量较高或专业性更强的行业如化工行业或电子行业更加如此。

目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在跨专业的适应性方面很差,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总是很后悔自己在大学期间没有很好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感觉非常吃力。

二、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不强的原因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毕业后专业适应性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适应能力差和跨专业适应能力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教学环境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的外界环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人世以来,我国对于外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杨岚研究认为尽管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人世的大环境的改善与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中的复苏,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实际上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外贸出口形势严峻给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企业拥有自主的进出口经营权,但他们又不会像专门的贸易公司那样岗位分工很细,因此他们需要综合素质高并能为他们的外贸业务方面独当一面的人才,同时高层次的外贸人才依然紧缺,但是门槛相对比较高。

因此,新的外贸形势对于国际贸易学生的高素质要求而学生离此要求又比较远是导致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外部原因。

(二)学校的实践环节薄弱

学生为什么专业适应能力差,从学校的角度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在实践环节这一块工作做得没有足够扎实。

王莉,张汝根研究认为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类学生在实践环节这一块感觉比较困难,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实习企业难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外贸企业担心泄露其商业经营机密,不愿意让大量学生深人到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次,难以保证实习企业有能力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甚至什么具体业务也没接触到便返回了学校,实践效果难以保证。

确实,作为一个文科专业,尽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现实情况却很难做到,不像工科的专业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去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甚至学校自己都可以设校办工厂。

因此,薄弱的实践环节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其实没有具备真正的动手能力,而学生一到工作岗位上后,又面临着真刀实枪地干的局面,这样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可以想见是比较弱的。

(三)学生缺少职业规划

对于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差这一状况,从学生的角度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大学的求学期间缺乏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要,但是很多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听别人说的层面上,并没有很好地联系到自己的身上加以具体执行。而实际上这个环节却非常重要。

目前,在高校中只有很少比例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强,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规划,而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只是跟着学校走,没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到了大四的时候,很迷茫,自己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不感兴趣,想转行搞会计,可大学期间又没做什么准备,出去搞会计谈何容易。还有一些,到了大四时,感觉找不到好工作,便跟着大流去考公务员或研究生。当然这种无准备之仗很多时候都是当陪客。

(四)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弱

有一定社会经历的人都知道,立足社会必须要有再学习能力,不具备再学习能力,人就会处于吃老本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立足社会是非常不利的。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管是什么专业,在大学里面所学的课程都是基本的框架,在面对现实情况时感觉得完全不一样,因此大学生毕业后真正的老本实际上不是所学的知识,而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弱,专业适应性肯定不强。

三、增强国际贸易本(专)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对策

从以上关于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专业智能差的原因分析可知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的学校及学生两大方面的因素所构成。但是外因是我们所掌控不了的,我们能把握的只是内因。从内因的角度,为了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在培养计划中要充分关注专业的适应性

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去服务社会。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定要在计划中充分考虑专业的适用性。如所开的专业课程是否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安排的实践环节要想办法落到实处,如安排学生到工厂实习,实习的时间可以分段,加长。从大一的寒暑假就开始,让学生从工厂的实习开始接触生产领域,了解基本的生产过程,因为贸易是生产的后续过程,不了解生产,对于落到实处的销售就会感觉没有根底。大二的寒暑假还是要定在工厂实习,可以了解国际贸易岗位,大三的寒暑假则要通过所学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在岗位上进行实践验证,而大四则是学生补充专业知识以及根据自己前面积累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找工作单位以及定下自己以后努力方向的时候。如有的同学英语好,相关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也扎实,则可以胜任多种国际贸易岗位;有的同学性格活跃交际能力强,则更适合于市场的开拓。

另一方面,学校制定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计划时,要落到实处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构建跨专业知识结构的平台,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懂得国际贸易,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跨专业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跨专业适应能力。

总之,学校培养计划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来安排。计划落实后出来的学生在基本的国际贸易岗位都能站稳脚跟。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贯穿专业适应性的理念

高校的任课教师是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培养计划出来后,实行的质量如何,任课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专业适应性理念。教师教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程在国际贸易专业这一领域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此手段引导学生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体验该领域,专业课程的教学要使得学生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效果,而不是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

唯有如此,才能从教师这个环节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而教师要在这方面表现好,无疑要时常与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相结合。到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去感受,去思索,再用自己的体会来引导学生。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长远的心态来进行规划

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一课题当中,学校,教师给出一个大的框架后,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长远的心态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篇9

关键词: 对外宣传资料 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策略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扩大,中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简称外宣翻译)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宣翻译的水平是一个地区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体现。质量好的外宣资料译文有助于有效开展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产业,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不恰当的翻译会时常影响“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顺畅理解,导致交际功能的失败,影响对外交流和地区形象。因此,外宣资料英译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功能翻译理论简介

功能翻译理论正是顺应社会发展和翻译实践的需要、孕育而生的产物。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翻译行为作了诠释。它是一种以翻译目的或功能为核心,同时兼顾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发起人之间的多边关系的理论。它主张翻译首先是有目的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此指导下的翻译策略是可以,甚至是需要变通的;达到交际效果的充分实现是衡量翻译的新标准。因此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实现把原文的意图及内容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的目的。

1971年,莱思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被视为德国功能翻译学术分析的开端。她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论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性。不同的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语言功能,而语言功能又会影响译者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德国的伏米尔、诺德等学者相继提出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是一项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交际行为。与传统“等值观”相比,译文功能论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它给译者带来的启发是:充分认识自己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增强跨文化意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尊重原文,但又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内容和功能。

三、功能翻译理论对外宣资料英译的启示

(一)重视汉英语言修辞差异。

汉语措辞华丽,英语描写直观明快;汉语多修饰词,英语多写实词。汉语的宣传材料中经常含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饰语,如果对此类汉语材料进行直译,反而会减少传播的准确性和效果,削弱对外宣传的效果。英语读者更习惯于事实的客观低调陈述,认为华丽的词藻是文体累赘、意思重复,甚至对其中夸张、溢美之辞产生反感,导致语用失误。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译者应站在读者的角度,根据译文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采用调整、删减或改写等手法对原文进行灵活得当的处理,以尽可能地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因此,即使在译文的个别地方与原文产生偏离,只要能在整体上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图与功能,在译文读者中产生类似原文的预期效果,就不失为得体的翻译。比如,某市举办国际龙舟赛,宣传品的原文是:“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轻快的龙舟如银河流星,瑰丽的彩船似海市蜃楼,两岸金碧辉煌的彩楼连成一片水晶宫,是仙境,是梦境……”(段连城,1990)这种典型的中文宣传材料在语篇结构、表达方式、思维习惯与英文完全不同。文章开头属于汉语典型的四字结构,无实际意义,仅起烘托渲染作用。而英语文章习惯于直奔主题。原文中“银河流星、海市蜃楼、水晶宫”等,如果采取直译,会让英文读者觉得华而不实,不知所云。所以在翻译此类材料之前,必须对原文作出删减处理,使译文符合英文读者的认知模式和表达习惯。

(二)重视文化差异因素。

英汉文化的根本差别主要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文化、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及道德等方面。由于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在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时刻为目的语读者着想,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背景知识。有些译者过于机械地恪守“忠实于原文”的原则,而很少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虑,不敢在对外宣传的翻译中大胆运用改译,从而使译文难以最大限度地达到交流、交际的功能。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并不等于逐字逐句直译,并不排除为使原文形式、气氛和深层意义得以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再现而进行的适当调整。译者应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英、汉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审美情趣与阅读兴趣,尤其是读者的接受能力,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能拘泥于原文,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对信息量与篇章结构适当进行调整。例如:“以外资企业为龙头”译为“with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s the dragon head”,就出现了两处文化差异问题。首先,在西方人心目中,“dragon”是一种形象凶恶的怪兽,与汉语文化中龙的形象完全不同;其次,西方人没有逢年过节耍龙灯的习俗,不知道龙头所起的作用。在翻译时,译者可采用英文读者所熟知的火车头和旗舰作比喻的归化译法,译为“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或“flagship”,那么译文对读者来说就变得明白易懂了。如汉语文化中凤凰给人以吉祥、如意、高贵的联想,而西方文化中phoenix意为“再生”,以此为商标会让西方人产生“死而复生”、“死里逃生”的不良联想(蒋磊,2002)。

(三)严格审稿,杜绝拼写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

此类错误在商品广告和一些宣传品中俯拾即是。笔者见过一份旅游景点的外宣资料,经统计,竟然有50多处拼写和语法错误。尽管有些错误并不是很严重,甚至外国读者也能看明白,但却影响了外宣品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也影响了我们景点和城市的形象。一些外宣资料译文作者水平有限,不懂得在特定的情景中,英语有相应的习惯表达方式,译文违反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造成中式英语。例如:将宣传提示语“禁止吸烟”、“不准攀登”分别译为“Don’t smoke”、“Don’t climb up”就违反了英语在此语境中固定的表达方式“No+Ving”的句型结构。该句型中的“No”是一种强调否定,表示“严格禁止,不准……”,套用英语中的固定结构,则应译为“Nosmoking!”、“No climbing!”。又如“电话会议”(conference call)误译成telephone conference,“步行街”(vehicle-free street)误译成walking street,“黄色影片”(blue film)误译成yellow film。这些译文都会让外国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四、结语

外宣资料的翻译目的是让目的语读者准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译者应以翻译功能理论为依据,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同时把握好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酌情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使原文的意图及内容能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外国语,2008,(4).

[4]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2005,(1).

篇10

关键词:菜单翻译;目的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75-02

1 功能翻译理论

谈及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代表人物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和克里斯汀•诺德(Christiane Nord1971)年莱斯在其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即从原文和译文的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1978年直到后来,莱斯的学生弗米尔在莱斯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行为学理论,又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oery),强调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费米尔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其中Skopos为希腊语,意为“动机、目的、功能”,有时也作Scopos Theory。根据目的论,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

功能翻译论认为,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是两种独立的具有不同价值的文本,各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强调“功能+忠实”的“功能目的论”,既注重译文功能,又照顾原作者和读者的利益。这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便必须把译文功能与处于特定语境的原语文本同时加以细致的分析和考虑,在与译文功能不相悖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特色上的一致性,在必要时保持原文特有的东西,并通过对译文读者因素的考虑,使译文文本功能得到完美的实现。

2 中餐菜单英译的基本特点

中餐菜单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语篇,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看,中餐菜单属于是“信息+呼唤”类文本,其预期译文功能是让外国客人对此类问题包含的浅文化层次的外在表现可以有所了解。信息功能是最基本的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造型等信息的过程。因此,菜谱翻译的核心内容是 “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交代具体烹饪调用原料和方法,要按照外国客人的接受习惯,让菜肴译名起到开胃的目的。另外要避免文化冲突,若有可能,一些地方特色菜名可保留,但必要时要做相应调整。

除此之外,在中餐菜单的英译过程中,译者还要注意“简洁”的要求。因为菜谱的印刷、设计及装帧都十分考究,一般没有太多的空间位置去容纳冗长累赘的英文。

3 中餐菜单英译出现的翻译错误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翻译错误首先用翻译目的来界定。这种翻译错误的功能观首先由S.Kupsch-Losereit提出。他认为翻译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违反了:①翻译的功能;②文本一致性;③文本类型或形式;④语言规约;⑤文化特有的或情景特有的规约与条件;⑥语言系统。根据这一观点,表达方式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只有在看它是否实现了交际功能时才可能有问题。如果翻译目的是实现某种功能,任何阻碍这种功能实现的都是错误。翻译错误可能是语用性的、文化传递方面的,或语言方面的,其中语用错误最容易解决,但造成的后果也最严重。

中餐菜单是对外传播优秀的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手段,然而中国饮食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内涵丰富,专业性又较强,要把中餐菜单中的每一种菜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只是在语言层次上的转化,更是在文化层次的进一步转化。但现在中餐菜单的英译还不尽规范,甚至有些混乱。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够重视菜单翻译的信息功能以及在文化传递方面出现了误差。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1)单纯的拼音代替英文,虽然简单但是外国人很难从写意汉语拼音的拼音字母中领会其所真正蕴含的意义,如“狗不理包子”被直接用拼音译为“Goubuli Baozi”,根本没有把颇具地方特色的食品特点传达出来,外国人也无法看懂。

(2)忠实于原文进行字面翻译,比较直观但是仅以字面意义为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文化冲突。

(3)对原文翻译解释得较清晰,但译文显得平淡,源语文化色彩缺乏。如由豆腐和鱼肉制作而成的“老少平安”这道菜,有“老少皆宜”之意,被译为bean curd with fish,故然很清晰得传达了这道菜的原料信息,却隐盖了中文菜名本身中的吉祥彩头的目的。

(4)为了避免冗长累赘,还有这样一些译文,如“宫堡鸡丁”被译为Gong Bao chicken,“麻婆豆腐”被译为“Mapo Tofu”, “霸王别姬” 译为Ba Wang Bids Farewell To His Concubine,尽管传递了一种历史文化但外国客人会对此感到费解,无法在它与“乌骨鸡炖鳖”之间产生联想,更不用说产生食欲,起不到菜单翻译的主要功能。

4 中餐菜单的英译策略

4.1 直译

中餐菜名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很大一部分是以菜肴的原料或附带加工形状命名和烹饪手段而命名。这类菜名主要是展示菜肴所用的原料、刀工及烹饪手法,同时也兼容菜肴的口味。由于中英文中关于描写原料、刀工和烹饪手段的词基本存在对等语,所以译者可采用直译方法,使译文达到充分传递信息的功能。

4.2 音译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趋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文化接触变得越来越深入频繁。既然“肯德基”(Kentucky),“三明治”(sandwich)和“沙拉”(salad)等西方词汇能广泛被中国人所认同,相信中国的jiaozi(饺子),tofu(豆腐),laomian (捞面),chaofan (炒饭)同样会被英美人所接受。

4.3 意译

中国菜肴名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写意”型。这类名称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 烹调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 为迎合食客的心理,赋予菜肴美丽动听(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在此情况下,译者需要考虑采用意译法,使译文实现向外国游客传递食物的相关信息的预期功能。

4.4 类比

中英文有许多相似之处,译者可结合英文的语境和特殊语意,用西方人熟悉了解的欧洲菜名来译中餐菜名,译文地道易懂,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鸡肉串teriyaki chicken stick、盖浇面Chinese-style ravioli. Teriyaki一词是从日语来的借用词即“烤”的意思,该字用语此类英译载美国的中餐馆十分流行。ravioli源自意大利语,其含义与吃法恰巧与我们的“盖浇面”很相似,外国人都非常熟悉。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