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发展战略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篇1

关键词:光纤光缆企业;发展现状;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就在于规定某一特定阶段企业发展的目标及实现途径,其全体员工奋斗的动力与方向。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企业发展战略不仅仅在于指引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更是描绘了企业未来发展蓝图,有效激发了他们的雄心壮志和拼搏精神。

1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发展现状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与数据业务的发展,都为光纤光缆行业繁荣奠定了支撑基础。光缆光纤通信以其传输容量大、距离长、损耗小等优势特点,一经问世迅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现已逐渐成为传输网的主体。总体来看,我国光纤光缆市场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尤其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社会需求潜力很可观。受此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发展可谓稳中有升,但同时也面临着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采取何种发展战略布局,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据调查显示,部分光纤光缆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源配置不完善,过多地强调扩大产能,忽视了对市场经济需求的理性分析,长此以往面临着巨大的发展与生存压力。

2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发展战略

新时期,科技、人才、管理是推动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实施要素,其综合水平表现直接影响了企业发展成就。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光纤光缆企业发展战略,以供参考和借鉴。(1)重视技术创新。光纤光缆作为一种高科技产业,对科技发展水平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尤其是知识经济时展的今天,技术作为光纤光缆企业生产要素之根本,对企业发展越发重要。长期的数据调研结果显示,技术落后是制约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亦是创新改革的重点方向。就我过光纤光缆企业的既有技术水平来看,其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提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究其影响根本既有历史因素,又与自身因素息息相关。对此,光纤光缆企业应积极加强与国际同行的技术交流、合作与引进,着力做好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将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视为技术引进的最高目标,追求在核心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固然对于光纤光缆企业而言,技术引进是最直接、低成本的发展方式,但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并不可取,不利于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我国光纤光缆企业既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了解科技最前沿动态,又要注重技术自主创新,通过“产学研”等途径,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2)加强人才培养。人才作为光纤光缆企业的无形资产构成,以管理诀窍、知识扩散、内部合作以及创新精神等为载体,在促进有形资产创造高附加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越发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要素,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本质上讲,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尤其对于光纤光缆企业而言,其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因此,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经济市场竞争的本质,积极推行人才发展战略,加强人才培养,结合自身实际需求,不断丰富人力资源内部组织结构。在此过程中,相关企业一方面要引入经验丰富、年轻力生的优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又需加强内部培训,量化各岗位职责目标及要求,及时更新员工思想理念,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同时,光纤光缆企业还应加强与高等教育的合作,以人才定制培养等方式积极参与其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企业还需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肯定员工的积极工作行为,培养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使命感。(3)完善知识管理。综合来看,知识是所有创造财富要素中的基本构成,主要发挥了主导作用。通俗来讲,知识管理即是指,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及现代化手段,促进组织内外部知识、实践的纵向流动,从而提高各层决策效力,实现知识资产价值最大化,增强企业综合竞争优势。传统运营管理模式下,光纤光缆企业表现出了人员密集、资本密集的特征,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与应用改变了这一态势,推动其向自动化、网络化、虚拟化发展。曾有人预测,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将逐步完成由人员密集到知识密集的战略转变,人力资源结构将进行重组,其经济效益创造则通过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实现。因此,完善知识管理,对我国光纤光缆企业的可持续战略发展至关重要,应将此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逐步加大此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强信息化管理环境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效力。由此,相信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发展是将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篇2

关键词:民营产业;战略性新产业;问题;路径

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分析”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03043)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时间:2014年7月18日

战略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发展需求和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能够成为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导与支柱的产业。其主要特点是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较少,并且具有较大的成长潜力,综合效益好。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七大类: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

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2010年国务院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因此,民营企业要通过新兴产业进行战略转型和技术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为民营企业提供参考意见。

一、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面对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新兴产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比较高,但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宁愿从事利润低微的加工制造业,也不愿意冒着巨大风险进行科技研发,导致创新投入严重匮乏。据统计目前民营企业平均科技研发费用只占销售收入的0.4%,这将大大降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不用提进入战略新兴产业。

(二)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尚未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当公司的发展达到一定规模,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显现出来,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家族成员产生利益冲突、公司运行效率低、排斥优秀外来人才等。这就使得企业无法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反应,阻碍了企业在战略新兴产业背景下的快速发展。

(三)融资渠道受阻。企业进入战略新兴产业不仅要具备长远眼光,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资金储备和流通实力。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还不完善,由于技术和体制方面缺乏对于民营企业的支持,大多数民营企业较难通过银行实现融资需求;市场上虽也存在一定数量的风险投资、融资性担保机构,但远未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要。

(四)高端创新性人才短缺。目前在民营企业中,面临着从业人员总体上素质偏低、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和创新管理落后等几个突出难题。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加了对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但这类人才的供给量却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较为落后,不重视对企业现有员工的创新培训,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员工创新活力难以提升。

(五)与国际接轨意识不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从外国的实践中吸取教训和学习规则。目前,虽然国内部分民营企业已逐渐走向国际,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工艺和设备落后、组织机构不完善、国际化复合人才紧缺、与西方文化难以融合等等。这些现状使得民营企业难以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二、解决民营企业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民营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民营企业要把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内容加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并通过自我管理、对外交流等活动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其次,要注重吸收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应通过股权、技术入股等多种激励方式把高科技人才吸引进来,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第三,增加创新投入。民营企业应增加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研发出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和先进技术,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必须抛弃原有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三权分离”,即股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分离;同时,要改变传统的“人治”模式,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机制,实现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提升自身的软实力。

(三)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管理大师Porter曾说过,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而是培育一个企业可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针对目前我国的金融信贷环境对于民营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明显不公平的现状,政府应打破原有模式,建立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金融体系。首先,地方政府应尽可能放开区域金融垄断,向银监会争取以允许更多的外地城商行和外资银行在本地开设分行,增加金融机构的数量,从而形成竞争,促使各银行向民营企业增加信贷供给;其次,政府可以要求各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信用社对于地方重点民营企业加大扶持,或者开办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小型银行,使之能更好地得到信贷服务;第三,有些民营企业虽有足够的融资条件,但未达到相关信用等级,因此在国有银行无法申请贷款。政府可以设置信用担保基金,为其提供信用保证。民营企业之间也可以建立商业性担保基金或者互助担保,帮助各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企业自身也要注重在社会中建立广泛的信用度,努力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

(四)树立国际化意识。民营企业要克服保守思想,走出自我封闭,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当中树立合作开放观念,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及策略。政府也应积极搭建民营企业与外国公司合作的平台,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多的与外国公司接触的机会,从而促进民营企业观念的更新;还可以推出新的优惠政策,鼓励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流向民营企业,提高经营人员总体素质,推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模式

(一)独立发展。借助自身优势独立发展是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新兴产业的模式之一。采用该模式的民营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拥有行业甚至国际领先的新型技术。这类民营企业大多依靠先进技术占领市场,为了保持领先,必须不断增加研发投入。

民营企业应根据要进入的产业的现状以及自身优势选择不同的独立发展策略。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缺乏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应采取跟踪策略,即优先进行研发,小规模投资试点,目的是以较小的风险积累一定的经验,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若进入的新兴产业发展较好,企业也已经掌握某些核心技术,有一定资本积累,此时应采取占领市场策略,即实施纵向一体化,投资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或采用横向一体化,以企业重组、收购等方式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市场地位。

(二)企业间战略联盟。企业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风险共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目标,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通过参股或签订契约等方式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双赢”的效果。战略新兴产业多从事高科技行业,进入的企业如果实力较弱并且各自为政,会影响产业中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民营企业在进入战略新兴产业时可以通过技术合作、资金入股等方式和其他企业(包括民营或非民营企业)合作,以解决单个企业面临的人才、资金短缺或技术障碍,使各企业间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篇3

高端餐饮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在我国,政策环境构成政治环境的主要因素,政策广泛影响着高端餐饮企业的经营活动。2012 年以来,中央先后颁布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导致以公务消费为主的高端餐饮企业的营业收入迅速下滑,出现负增长状况。2014年1 1 月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的内容摘要:高端餐饮企业因其精致的菜品,奢华的环境和周到的服务,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2012 年后受政策因素影响,高端餐饮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高端餐饮企业要及时实施战略调整,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本文从高端餐饮企业的外部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入手,应用S W O T 分析法,对当前高端餐饮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深入剖析,得出中国高端餐饮企业的发展战略,即集中差异化、同心多元化、整体多元化、集中成本领先和后向一体化战略。

《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明确规定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违反者最高可处三万元罚款。对高端餐饮企业是带来较大影响。2014 年5 月商务部的《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发展团餐、特色正餐等10 种大众化业态将成为我国餐饮市场发展的主流,份额将达到85% 以上。

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分为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从宏观经济环境看,我国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总体平稳,2014 年上半年,国民经济保持7.4% 的增速,比2013 年同期的7.6% 增速下降0.2个百分点。2014 年1-10 月全国餐饮收入累计实现22591 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较2013 年同期上升0.7%,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累计达到6595 亿元,同比增长2.0%,比2013 年同期提高了3.7%。经济下行压力大,餐饮市场虽呈现上升态势,但表现为高端餐饮低迷、大众餐饮势头强劲。从微观经济环境看,餐饮企业将持续延续五高一低现象:能源成本高,占企业营业额的10-15%;人力成本高,占营业额的20-30%;物业成本高,占营业额的10-25%;原材料成本高,占营业额的40-50%;企业税费负高,占营业额的8 - 1 3 % ;利润率低,平均水平已经不足5%。在北京,高端餐饮企业平均每天每平方米房租在6 至7 元,每天的房租费用、员工工资、原材料成本等平均到每个餐位每天要卖到200 元以上才能保本。

3.社会环境。人口数量是决定餐饮业市场规模的一个基本要素。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增加。421 的 家庭结构,使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及消费模式不断改变,导致居民用在外部以价值体现为目的餐饮需求不断加强。而且,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出现历史性的拐点,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增长点主要会出现在中低端消费升级和健康餐饮方面。因此个人消费的高端餐饮市场容量会越来越大。目前,个人支付消费实际已占全行业餐饮市场的 80% 以上,而萎缩的公务消费只有不到20%的市场(史俊等,2013)。高端餐饮企业在挖掘民间市场的需求、培育新市场上仍然具有发展潜力。特别是随着高收入人群对品牌形象、价值主张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他们需要能最大限度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的高端餐饮产品。这样,文化元素就成为餐饮企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档次超高,文化在企业产品中的成分超高,越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4.技术环境。随着智能化、自动化和机械化技术的发展,餐饮企业厨房生产设备大大得到了提升。洗菜、切肉等厨房设备能实现加工机械化,煎、炒、烤、蒸等厨房烹调设备能实现控制自动化,点菜、传菜等餐厅服务能实现智能化。这都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餐饮企业的多个方面。一些餐饮企业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进行广告宣传、营销调研和推销商品,为企业开拓了新的市场;一些餐饮企业正在加强E R P 和C R M 等系统平台建设,对餐饮企业进行流程再造;一些餐饮企业正在对大数据的深入应用进行调研。互联网将全方位改变传统餐饮企业的经营理念。为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发挥积极的作用。

专家访谈,应用关键因素评价矩阵(EFE)分析,构建了宏观环境要素评价模型。通过宏观环境要素评价模型分析发现,高端餐饮企业所在宏观环境关键要素的总加权分数为2.0,由此可见其所处的宏观环境较差。

(二)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在现有的餐饮行业中,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了高端餐饮企业的行业竞争能力,决定着行业竞争激烈程度,最终决定着高端餐饮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

1.现有竞争者。就高端餐饮企业来说,有两个维度可以衡量其竞争力的强弱。一是目标市场结构是否多元化。目标市场结构多元化程度越高,企业竞争力越强。公务团体消费客户占的比例越大,则受市场影响越大,企业竞争力越差。二是产品是否有吸引力。企业产品拥有自己的特色,菜品、服务、环境的性价比越高,则越能吸引新的客户和保留原有客户。以公务消费为主的企业缺乏特色与创新,这些企业产品吸引力差,企业竞争力也差。面对市场变化、面对知名品牌的西餐厅和中餐厅的竞争,许多企业采用了转型大众化策略,加入中低端餐饮的竞争。而坚守高端市场的餐饮企业则运用各种手段(价格、质量、体验、服务等),力图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和争夺更多的消费者。

2.潜在进入者。高端餐饮企业不但具有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地理位置优越、装修高档、运行费用高、资金需求大的特点,对潜在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而且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团队、生产经验和信息管理技术还对行业进入者形成了资源壁垒。特别是高端餐饮市场的缩减使得潜在的市场进入者望而止步。

3.替代品。替代品威胁在餐饮业不同的客户群体中具有差异性。高端消费群体追求饮食文化,关注就餐体验,一般不会选择替代品,这主要是没有满意的替代品来满足其需求。就目前而言,高端餐饮企业的替代主要发生在本行业内。精致讲究的菜品、豪华舒适的就餐环境、周到细致的服务与高雅悠久的饮食文化是其他餐饮企业无法替代的。

4.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高端餐饮企业的供应商中,餐具、饮料、农副产品为主的原材料供应商可控性较高,供应商的谈判能力较弱,使餐饮企业对其具有较高的控制性。农副产品以外的原材料供应商,特别是海鲜等菜品原料特定的供应商可控性较差。这些供应商都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数据显示,2013 年国内餐饮酒店业食材成本以及设备成本有近两成的上升,而行业利润率却上升了不到5% 。

5.顾客讨价还价能力。从个体顾客来看,个体消费者选择某家餐饮,通常表示默认接受企业制定的价格。但是团体顾客议价意识一般比较强,在针对团体顾客议价时,餐饮企业必须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价格需求弹性和感知价值来确定具体的价格。对于高端餐饮企业来讲,在团体顾客减少的条件下,要稳定零散的个人客户,力争获得团体客户。

高端餐饮企业的内部条件分析

(一)企业资源状况分析

企业资源是指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要素。企业资源通常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企业有形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实体资源和组织资源。高端餐饮企业投资大,生产和销售时都占有大量的流动资产,企业信用等级高。可见高端餐饮企业的财务资源较好。高端餐饮企业面向高端消费群体,企业装修豪华而富有特色,设施设备配套齐备,规模大,固定资产投入多,企业拥有庞大的实体资源。许多高端餐饮企业的单店投资在千万元以上,有的超豪华店面的投资甚至超出亿元。高端餐饮企业的组织结构优化,规章制度健全,企业的运作方式超前,组织资源具有优势。

无形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的商誉、技术和文化三部分。高端餐饮企业注重产品的品质和企业良好的口碑。随着产品和技术之间的差异度越来越小,高端餐饮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度越高,越可以为企业带来高于同行业水平的获利能力,企业就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高端餐饮企业精湛的烹饪技术、特色菜肴的配方及制作工艺构成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这些技术具有先进性、独创性和独占性,形成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文化资源是高端餐饮企业发展过程中提炼的文化内核,是区别于普通餐饮企业的特征之一。文化资源为高端餐饮企业提供了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高端餐饮企业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及培养,故高端餐饮企业拥有专业的生产、服务和管理团队。他们经验丰富、开拓创新,团队队员之间沟通能力强。能创建合乎市场规律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和服务流程。激励机制上,高端餐饮企业对管理层采用股票期权、管理股份和技术股份激励管理团队。对于普通员工,采用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以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例如,北京宴投资500 多万打造职工之家,创造北京宴亲情的家和文化。这种温馨和人性化的投入,能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能力分析

能够把企业的资源加以统筹整合以完成预期的任务和目标的技能称之为企业的资源转换能力,简称为能力。高端餐饮企业在管理上大都借鉴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在服务流程、店面管理、产品生产等环节实行了标准化,有的高端餐饮企业还引入信息技术,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高端餐饮企业大都重视产品的创新及研发,制定有相关的研发激励机制,既保证了企业的产品创新及发展活力,又保证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端餐饮企业都有一支具有高度执行力的营销管理团队,致力于其市场细分以及产品、服务、渠道等方面的营销。高端餐饮企业打破市场僵局,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需立足企业的能力。

通过与业内专家访谈,运用 VRIO 模型对高端餐饮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端餐饮企业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烹饪技术与研发能力、有形资产拥有能力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高端餐饮企业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带动企业发展,展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端餐饮企业S W O T 分析

通过对高端餐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外环境分析,得出了高端餐饮企业的SWOT 矩阵分析表。结合企业的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相组合,形成了高端餐饮企业的SO(增长性战略)、ST(多种经营战略)、WO(扭转型战略)、WT(防御型战略)战略。根据SWOT 矩阵分析表,高端餐饮企业应该以ST 战略为主,并辅之于S O 、W O 、W T 战略。S T 战略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与规避外部威胁的战略。当企业具有特定方面的优势,而外部环境较差,为发挥这种优势而回避环境威胁时采取的战略。ST 战略是高端餐饮企业利用较高的品牌知名度、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与产品研发优势、优秀的管理与服务队伍、独特的餐饮文化、创新经营观念,实施差异化、层次化、多元化和多角化经营的战略。

高端餐饮企业的发展战略

高端餐饮企业应在发挥品牌效应,满足市场需求战略目标指导下,把企业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作为规划重点。以品牌经营为核心,以餐饮服务为依托,以人才专业化、作业信息化为支撑,以多元化经营拓展市场,以技术研发与现代生产占领市场,实施品牌扩张与资本运作相结合的策略。本文根据SWOT 分析,设计出高端餐饮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

(一)集中差异化战略固守高端,突出企业自身特色。

企业的经营活动集中于高端餐饮市场,通过企业向市场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从而形成竞争优势。高端餐饮企业主要目标市场群体是公务消费、商务宴请和个人消费群体。公务消费虽然被压缩,但商务宴请市场还存在,个人高端消费群体在增长。

坚守高端市场的企业要研究市场,对高端餐饮市场进行细分,确定企业的高端市场定位。要集中企业资源专做某一细分市场,从菜品、服务、环境三方面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满足消费者对服务价值、菜品价值和整体氛围价值的追求。与其它高端企业产品形成差异化,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些企业将高端婚庆喜宴市场作为开拓突破口,提升企业在婚庆喜宴方面的营业额,甚至专注于婚宴的接待,形成婚礼主题餐厅。如上海知名餐饮企业绍兴饭店,将一个门店做喜宴中心后单店营业额近亿元,成功实现转型。有些企业关注和挖掘个人高端消费市场。如我国台湾王品集团逆势推出两个新的高端餐饮品牌花隐怀石料理和LAMU 慕新香榭铁板烧,继续开拓国内高端餐饮市场。有些企业开拓国外高端中餐市场,走国际化道路。如上海小南国在大陆地区以外的区域成功经营。所以特色化的高端餐饮企业仍具有发展空间。

(二)同心多元化经营战略发挥优势,拓展品牌影响力

高端餐饮企业对餐饮市场进行细分,充分利用现有的品牌等餐饮服务资源,为高、中、低端市场提供餐饮服务,拓展大众化市场,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提升品牌的整体影响力。

1.品牌多元化,实行差异化经营。高端餐饮企业要发挥其高端餐饮品牌优势,一方面,满足民众高端饮食消费需求,开发商务宴请市场。另一方面,进行差异化经营,布点高、中、低端不同业态餐饮市场,创建大众消费的餐饮品牌,实行多品牌战略。不同品牌的餐饮企业构建成餐饮集团,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共同抵抗市场风险。如小南国集团,在高档正餐慧公馆、小南国品牌之外,推出更为轻量化新品牌南小馆、小小南国。目前小南国集团营业收入中个人消费比例已超过50%,商务宴请占30%,其他占20%。多品牌、多价格、跨区域的运作,增加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经受了市场的考险,成为高端餐饮企业成功化解风险的典型案例。

2.产品多元化,实现层次化经营。市场发生改变,企业的营销策略也要进行调整,高端餐饮企业需要在保留精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的同时,创新多元化产品,主动接纳中端人群来消费,面向中高和中低端大众市场。高端餐饮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硬、软件情况,分区域设立不同市场定位的消费区(如高档、中高档、中低档),以适应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减少燕、鲍、翅、野味等高档原料菜品的供应,增加大众化菜品的比重,推出物美价廉的菜肴,在保持菜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降低菜品价格。利用企业多年建立的品牌优势,进行促销活动,吸引大众化顾客消费。例如,太原的海世界海鲜广场实行了同楼多体的营销体制。在同一栋酒楼里出现了高、中高、中低三种档次的经营场所,一楼为海鲜产品选购区,二、三楼为大众化的中低档多功能区,四、五层是中高档的包间区,六层是豪华包间区,满足了不同层次顾客的消费需求,拓宽了市场,搞高了上座率和营业额。

(三)整体多元化经营战略分散风险,实现多角化发展

企业向与原产品、技术、市场无关的经营范围扩展。此战略需要充足的资金和其它资源,故为实力雄厚的大公司采用。以公务消费为主体目标市场的高端餐饮企业,依赖的是公务团体消费,属于关系型消费。面对市场的急剧变化,此类高端餐饮企业的基础和管理模式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如果企业具有多种业态,就能从其他业态中获得增长,否则,就只能放弃高端餐饮市场,转战大众餐饮或其他行业。高端餐饮企业利用自己的商誉、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优势,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可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高端餐饮企业形成餐饮多业态、产业多元化的企业结构,可使企业跃升到低风险、高成长的多业态、多元化发展阶段,进一步提升高端餐饮企业的优势地位和品牌影响力。如湘鄂情为应对市场变化,果断地将不盈利的13 家店面关掉,将餐饮业务划分为正餐事业部、快餐事业部、团膳事业部及食品工业事业部四个事业部。湘鄂情在餐饮业上向大众化市场转型,实施多业态扩张的同时,还实施了多元化经营,投资了环保产业,进军了影视产业,共建了网络新媒体及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湘鄂情已基本构建起餐饮、环保、影视和互联网四大主业的业务结构,实现了多角化经营转型。

(四)集中成本领先战略建立中央厨房,创新企业经营业态

高端餐饮企业的菜品分为特色菜、标准菜和地方菜。高端餐饮企业可利用企业优势,建设高端餐饮企业的标准菜中央厨房,利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实现无店面营销和管理,实现无店铺销售转型。企业一方面为高端餐饮企业配送高端菜品的半成品、成品,获取批零差价,降低其标准菜的成本;另一方面,为高端消费者提供高端菜品的上门服务,获取直销零售利润。中央厨房对原材料统一采购,对菜品实施工业化生产,然后将半成品、成品配送到一线高端企业,一线企业只需简易加工就可以上桌。这种新型的生产方式不仅能实现高端菜品生产的标准化、工业化,提高劳动效率,保证食品安全,同时又缩减了一线企业厨房的面积,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营业面积,而且降低了被配送企业一线厨师的技能要求和使用数量,降低了人工成本。中央厨房的最大优势就是通过集中大规模采购降低原材料成本,通过集约化生产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场所的选择节约租金成本。成本的下降必然带来中央厨房出品的低价,中央厨房在获取批零利润的同时也给被配送的高端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为高端消费者提供高端菜品的直销服务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将高端菜品的半成品、成品配送到指定地点,指导消费者简单加工后直接食用;二是派厨师和服务员携带高端菜品的半成品到指定地点提供烹饪和餐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销售中,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实现企业营销的网络化。网络化营销可为顾客节约时间,为企业积累客史档案,方便无店铺企业开展针对营销、提高顾客的忠诚度。网络化营销一方面可加强团购、会员卡、天猫商城等传统电子商务渠道的开拓力度,另一方面可加强手机订餐应用和微营销平台的开发。如顾客在家就可以选择预订菜品,通过第三方完成买单结算。消费者只凭一个手机短信就可以在家坐等用餐。眉州东坡启动包括400热线电话、网上点餐、App 手机客户端在内的美食速递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创新将给高端餐饮企业的转型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

(五)后向一体化战略参与原料供应,物流管理出效益

篇4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现代港口物流业获得快速发展空间,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化要求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全球化优化配置。作为全球化物流网络系统的重要枢纽,港口物流业有力支撑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截至2011年底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50.1%,较高的外贸依存度标示着国际贸易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决定作用。为此,我国应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经济,努力提高物流增加值,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港口物流的吞吐量,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李正,2013)。通过创新港口物流产业发展战略,可以优化外向型企业的全球市场布局结构,增强其满足全球客户持续改进需求的能力。港口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传统单一的海洋货物运输业务模式,通过发展终端配送和流通加工等新港口物流业务的方式来拓展物流服务内容和物流服务模式,进而提高港口物流服务效率,为客户企业打造立体化物流增值服务和一站式物流增值服务。再者,作为先进产业组织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物流业有力促进了我国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当前对外贸易中的低附加价值型产品仍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中占据较高比例。我国低端产业若要实现向高端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对支持其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系统进行改造升级,以满足高端产品对提升物流服务品质的新要求。通过实施现代港口物流产业战略,将有助于实体产业企业获得专业化港口物流服务并降低国际物流环节的运作成本,从而为其面向全球市场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战略的落实提供国际化物流支持。作为链接海陆运输的关键性物流节点,港口物流起到了支撑全球供应链运作的枢纽性作用,成为支持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深度解析并重新定格港口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外向型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实力。

服务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的问题

(一)服务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产业链战略问题

其一,港口物流企业基于产业链整合的系统化综合物流服务功能尚不健全,缺乏为客户企业提供支持其国际贸易业务的一站式物流服务的能力。在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过程中,客户企业的国际物流需求要求港口物流企业将其社会物流与企业内部物流整合为一体,并为其提供包括原材料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及销售物流在内的一站式物流服务。但是,由于港口物流企业难以深度介入客户企业的产业链系统中,并且其收集并整理客户企业产业链中的关键信息以用于制定个性化物流服务方案的行为受到客户企业的猜忌而难以落实,从而制约港口物流企业为客户企业提供其所需的一站式物流服务。导致上述困境的根源在于港口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影响了二者的利益一致性,从而制约了双方在港口物流领域合作共赢目标的达成。

其二,制约港口物流企业落实其产业链战略的关键在于港口物流产业链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性。在合作机制构建方面,港口物流企业与外向型客户企业之间的互选机制缺位使得港口物流企业难以有效控制其产业链战略中的合作伙伴风险;港口物流企业与外向型客户企业之间的互评机制缺位则使得港口物流企业无法甄别其产业链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从而难以及时防控产业链合作风险。在运作机制建设方面,港口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使得合作双方难以排除因信任匮乏而引起的隔阂风险。在分配机制建设方面,港口物流企业难以评估其所提供的综合性物流服务总成本及其衍生价值,故难以有效确认双方合作收益分配方案。

(二)服务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的联盟战略问题

其一,港口物流企业缺乏选择港口物流联盟合作伙伴企业的有效手段。受市场竞争压力约束,港口物流企业为谋求短期经营绩效而盲目选择合作伙伴,从而削弱其在参与物流联盟的过程中对合作伙伴选择的自。在作出物流联盟决策的过程中,港口物流企业的被动式行为策略使其更多重视扩张联盟规模以取得短期市场优势地位,忽视对物流联盟的运作效率及联盟成员结合度的考量。这使得港口物流联盟仅具有规模优势而无质量优势,从而为港口物流联盟的破产埋下伏笔。

其二,信息不对称性制约港口物流企业控制港口物流联盟运营风险的能力。港口物流联盟成员企业间存在以实现本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隐匿信息行为。这使得联盟成员因对合作伙伴企业的关键信息缺乏有效认知而做出错误决策,进而影响整个联盟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契约。凝聚联盟力量的基础性契约的问题导致联盟运营机制缺陷暴露,进而增加联盟成员采取利己主义的可能性,从而诱使联盟解体。

(三)基于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信息化战略问题

其一,港口物流企业与外部信息系统数据交互功能不健全。作为独立法人主体的港口物流企业之间既存在合作诉求,亦存在竞争欲望。这使得各港口物流企业在做出建立信息交互关系决策的过程中持犹豫态度,从而严重制约港口物流企业的国际物流信息共享水平,进而妨碍国际贸易业务的顺利开展。究其根本,在于港口物流企业的业务运作所涉及的当事人众多,由此决定了港口物流需求的多元化特征。多元化的港口物流需求要求港口物流企业为其提供差异化的信息技术服务,由此导致港口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战略受阻。且由于国际贸易各参与方的既有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存在显着差异,且各方均试图主导并独立建构海洋物流服务平台,由此导致海洋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重复性建设问题严重,导致有限资金被浪费在低技术水平的重复建设。

其二,港口物流信息孤岛效应导致港口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被封闭。当代国际贸易中的港口物流具有港区分工细化和物流网络复杂等特点。港口物流系统内各企业形成独立物流信息系统,但各环节信息沟通不畅,各层面数据交换与共享存在诸多问题(杨丽香等,2013)。在较高港口物流强度和较多物流货物品种的运作环境下,缺乏有效互联互通的多个港口物流信息系统的并行制约系统间协同运作效能,进而妨碍港口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的提升。虽然我国主要的港口物流企业在港口物流信息化领域投资巨大,但我国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与国际物流迅猛增长的现实要求相矛盾,至今仍存在信息化服务水平低于国际化物流客户企业的业务需求问题。 服务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发展战略

(一)服务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的产业链战略

其一,港口物流企业可延伸物流产业链以提高国际物流客户企业对港口物流服务的体验水平。港口物流企业以港口为基地,并通过港口物流路网和港口周边第三方物流企业来着力开拓供应链物流服务,将港口物流服务延展到客户企业产业链的各环节中。具体而言,港口物流企业可将客户企业所需的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及配送等物流功能集成为一体化,使得港口物流业务从客户企业所需物流服务的重要一环升级为满足客户企业全方位物流需求的一站式物流服务,从而达到港口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的双赢局面。

其二,港口物流企业应当强化区港联动层次,提升港口物流通港效率。港口物流企业应紧密依托港口周边物流园区,在物流园区传统的物资集疏功能基础上积极开发区域经济范围内的物流配送功能和流通加工功能,以增进物资在港口

物流园区内的价值增值。港口物流企业通过推动港区联动业务的方式从时间和空间层面提高其服务外向型企业的能力。 其三,港口物流企业应积极参与港口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完善港口物流企业的内部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使其为外向型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功能及其物流运作效率达到国际化水平。这要求港口物流企业加快建设数字化港口物流系统,打通港口物流从签约接单到货物通关等诸环节业务内容,并据此为客户企业提供港口货物的报关与报检、金融保险或代收货款等综合性港口物流增值服务,以有效提高客户企业对港口物流服务的满意度。

(二)服务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的企业联盟战略

其一,港口物流企业可以加强与承运人企业的联系,推动港货联盟战略的有效落实。从港口物流企业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港口物流领域的竞争烈度,使得港口物流企业在传统物流服务领域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港口物流企业可在提供基础性物流服务的前提下为客户企业提供物流增值服务,通过深度介入客户的供应链业务运作来有效掌控并整合客户的供应链资源,进而将客户企业的生产、物流及销售环节整合为一体。

其二,港口物流企业可以加强与港口物流客户企业的联系,推动港航联盟战略的有效落实。世界贸易的规模化使得企业对港口物流外包的需求日增。港口物流企业通过接受企业物流外包业务的方式来促使客户企业将其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进而降低企业在港口物流领域的成本支出,提高物流业务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具体而言,港口物流企业可以采取股权置换的方式实现港口物流企业与承运人企业的交叉持股,为实现港航联盟内部的资源共享和利益共沾提供所有权保障。借助交叉持股模式,港口物流企业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承运人企业的最新决策动向,有效规避信息不对称性所导致的联盟内部控制权与激励机制失灵问题,降低联盟内部的交易成本并提升联盟运作效率。

其三,港口物流企业可以加强与物流园区间的业务联系,推动港区联盟战略的有效落实。作为外贸货物的重要集疏中心的临港工业园区及临港物流园区是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重要基地,也是港口物流企业的主要客户源。港口物流企业应当加强与港口物流园区的业务关联性,通过系统安排在临港工业园区和临港物流园区的网点布置来优化港口物流企业的物流网络布局结构,形成以临港工业园为基地的港口产业集群。港口物流企业亦可借助临港工业园区和临港物流园区的成熟配套物流设施来提升其物流服务水平,增进外向型客户企业的物流服务体验度。地方政府可采取给予税费优惠和提供资金和市场开发支持的方式来有效扶持其发展,通过激活港口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和辐射效应的方式来促进产业集群链条向国际化市场的延伸(梁子婧,2012)。

(三)服务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篇5

关键词:民营快递企业;SWOT分析;发展战略

作为在世界经济中增长较快的产业之一,快递行业已经有了40年的迅猛发展史。在我国,快递市场正在逐步完善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民营快递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采用正确的市场竞争与经营发展战略。下面我们就从民营快递企业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条件,来对其展开简要的SWOT分析。

一、关于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价格比较低。一般情况下,价格是顾客衡量并选择一家快递公司提供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实际的情况是,在当前我国快递市场上,邮政的资费一直居高不下,而国外快递企业的收费普遍也是高标准收费,而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资费视路程远近而定,在收费标准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2.速度快。快递因快速而得名,无论同城快递还是异地快递,民营快递企业都比EMS要快。

3.灵活。经营机制灵活,紧贴市场运作,具有本土化优势,网点多,有密集的网络覆盖,对环境变化反应快,管理模式灵活。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对寄件的包装、重量、大小等没有太多的限制和要求,并且快递人员比较熟悉交通路线,如果在飞机、汽车、火车、轮船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不能直接抵达的区域,他们还会选择自行车、步行等更加灵活的方式将物品送达客户手中。

4.便利。我国民营快递公司通常实行门对门服务,快递员工与顾客手对手交换,提供上门收件送件的服务,对大客户,快递企业还会派专人上顾客家门提供收件服务。在我国众多的民营快递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只需要客户打一通电话,就能够提供收、发件以及收款的上门服务,如此便捷、人性化的快递服务,当然更能受到顾客的青睐与支持,极大提高了顾客的信任度与满意度。

(二)劣势(weakness)

1.民营快递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网点小,网络信息化水平低下,无力提高企业快递信息化程度,业务量不大。大部分的快递企业只是些小型的民营快递企业,业务上也只能经营同城快递或者省内的快递。

2.基础设施、信息处理技术落后,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低。目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基础服务设施还比较落后,更多的业务还是通过人工操作来完成的。比如说像民营快递宅急送的众多经营环节中,分类、包装、装卸、搬运等大部分的物流环节都需要工作人员手工操作来完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这和外资巨头存在很大差距。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不够完善,比如说还没有建起公共的信息传递平台,运输物品的信息以及客户的相关信息尚且不够在统一的网络上查询或者说是实现共享,这严重制约了民营快递的现代化发展。

3.经营管理理念不足,管理水平低。由于这个行业进入时的门槛是比较低的,民营快递企业在管理方面良莠不齐,总体看来企业经营体制不够完善。比如说,我国一直缺少快递服务的具体监管部门,从而致使行业比较混乱,迟迟不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经营发展的目的。而在民营快递企业内部,尚且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运营机构的设置也不尽合理,再加上员工绩效考核体制的缺乏以及管理模式比较单一等等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民营快递企业迅速实现发展壮大的步伐。

4.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短缺,服务水平差。民营快递为了节约成本招聘基本上都不要求学历。接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教育的物流管理人才非常少,导致企业的服务、业务上以及工作效率等受到一定的影响;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参次不齐,存在着派件延误、取件不及时、快件损坏率、丢失率较高以及客户索赔困难等诸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市场形象,使我国民营快递行业服务质量欠佳,面临较严重的公众信任危机。

(三)机会(opportunity)

1.国内外发展形势好。国际贸易业务加强并呈现多样化,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的不断繁荣,为民营快递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同时我国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为民营快递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经有关专家调查发现,“外贸进出口规模的增长与快递市场规模的增长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所以说,我国快递市场正在不断开放,民营快递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发展空间广。

2.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网上购物正在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习惯,这也为快递业务量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据不完全统计,随着“网购”交易额的不断增涨,交易次数逐年增加,为民营快递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我国的货物运输总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物流需求非常旺盛,这也为民营快递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3.国内交通运输能力日益提高。在几种最为主要的运输方式中,我国公路技术等级以及路面等级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国内覆盖密度进一步加大,通达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铁路运输多次全面提速。随着持续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我国航运规模将显著扩大。交通能力的不断提高是民营快递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四)威胁(threat)

1.国有企业威胁。《邮政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所规定范围内的信件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来专营”。对“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邮政部门扩大了专营业务范围,这样模糊的规定,让邮政企业的垄断性经营有了依据,使得实力较薄弱的民营快递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

2.国际快递巨头的挑战和威胁。外资速递公司在中国市场中有清晰的市场战略目标、差异化的产品竞争战略,并且发展战略能适时转变。他们发达的服务网络,高效的管理能实现集中战略的实施和成本领先战略的成功运用。

3.行业竞争无序,缺乏标准。市场格局失衡,制度法规不健全。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快递业务还是发展起步较晚的行业,尚且没有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之内,行业标准缺乏,经营也比较混乱;政策法规不是非常健全,行业管理体制不顺,市场监管主体不明确。各企业良莠不齐,缺少长期发展战略,常出现为追求短期利益进行盲目无序的恶性竞争。

二、中国民营快递企业SWOT战略选择

(一)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企业发挥内部优势和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当具有某个方面的优势,与此同时外部环境又具备发挥这项优势的有利机会,企业就可以采用该战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社会对快递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为民营快递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网上交易的迅猛发展增加扩大了线下商品配送的需求,消费者个性化服务需求增加等等要求民营快递企业务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争取打造出综合性、跨区域以及全方位的快递服务网络,并且要在实施品牌战略的同时,加强行业自律。优化配送路线,减少中间环节,可以减少运输路程和车辆。在需求额急剧增加时,新租场地仓库,购置汽车摩托车,招募快递人员等。

(二)弱点――机会(WO)战略是一种旨在用一些外在的机会来弥补内部的弱点,达到让企业变劣势为优势的战略。当企业存在外部机会,但由于一些内部的弱点而使其不能利用外部的机会时,便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先把这些这些弱点克服掉。

(1)从管理来说,顾客的需求应作为民营企业的出发点。民营企业应该加强管理,建立相对严格的约束制约机制,采用更加科学、优化的运营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快递业务流程。同时,民营快递企业应尽快配备先进又适用的信息系统,积极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争取最大限度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使快递服务变的更加安全、便捷提高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寻求更广的合作机会,同时稳步扩大已有客源。

(2)从人才上来讲,服务水平不高、服务缺乏规范。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效率。民营快递企业要想制定人才战略,首先应做到以人为本,企业家应懂得聚拢人心,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扩大人才队伍,引进物流人才,专业的人才工作效率更高,有助于实现低成本领先战略。第二,加强员工快递业务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让员工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为企业良好形象的建立以及高效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助力,以达到客户忠诚度与满意度的提高。

(3)从信息系统来说,应规范业务流程,完善信息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采用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比如说管理信息系统、识别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以及自动跟踪技术等等。以此来不断的提高快递业务信息化的程度,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

(三)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企业依据自身的优势,避免或者减少外部不利因素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民营快递企业应加强与国外合作、利用外企资金优势、技术设施,扩大国际网络,学习经验,增加资本积累,通过不断学习与借鉴大型快递企业在资金、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扩大自身的国际网络,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并且不断改进企业的快递装备,提高国际查询的速,不断学习国外快递企业较为先进的经营理念、经验,加强与国外快递企业的合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四)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通过减少内部的弱点,来回避外部环境造成大的威胁的防御性战略。企业在内忧外患之时,常常要面临生存危机,要想改变这种不利地位,把降低成本作为主要措施将会是比较有效地战略。在这一方面,民营快递企业可以采用并购或者是联合作业的经营方式,多渠道扩大自己的实力。目前在许多城市的工业区以及乡镇地区,民营企业的触角还有没伸到,尚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这样实力较强的企业就可以通过兼并或者是并购一些地方上的小企业,利用小企业在局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迅速开辟新市场;而站在小快递企业的角度来看,通过与知名品牌企业的合作,他们可以提高运输车辆的装载率,从而减少运输成本,实现规模化的经营,同时还能迅速提高自身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经营范围,从而更好的经营发展。

结束语:我国快递业市场潜力巨大,要尽快发展国内的快递市场,需要民营快递企业不断改革。本文经过Swot矩阵的构造分析了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民营企业需要革新蜕变,认清自身优劣势,制定合理有效战略,利用机会,化解威胁,创新管理机制。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才能在21世纪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晏敬东,石银萍,李谦.我国快递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科技信息,2008,(18):205~207.

[2]李炎.当前形势下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物流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09,(9)

[3]张洪斌,赵玉敏.我国快递业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9)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息化 技术应用 战略对策

传统产业经济的营销模式相对落后,企业与客户之间必须经过实体店采购或销售,这种方式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利于远距离营销活动的进行。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科技开始成为企业经营改革的发展方向,利用先进的网络营销平台与物流配送体系,让商家企业在互联网上与消费者客户进行交易,这种先进的交易模式就是“电子商务”。为了加快电子商务模式的推广应用,企业本身要注重信息化改革战略的优化调整,充分利用物联网这一全新的互联网平台,创建更加优越的电子商务网络。

一、基于物联网的电子商务现状

电子商务是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1.物联网应用现状

近年来尤其是在2012年间,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在电力、交通、医疗、物流、安防等等。比如在电力行业中,实时监测配电变压器的运行状态、无线电表的远程抄表、用电检查、线损管理、负荷管理、需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也正在逐步拓展;在物流领域中,药物、电子产品等物品的检测、运输、仓库储存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对物联网强烈的需求;在安防领域中,物联网在入侵防护、网络监控等领域表现了强大的作用;此外,物联网在各类监控上应用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2.电子商务趋势

电子商务作为上世纪末出现的新兴事物,现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以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在亚洲,以中日韩为代表也不甘落后,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如今在电子商务技术方便也跻身世界前列。电子商务如同互联网一样,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价值。电子商务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其产业链几乎可以包容现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相关的各个领域。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状态处于初步阶段,现有的电子商务局限于局部应用,没有形成规模,技术标准不统一、行业壁垒等诸多问题深深阻碍着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进行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与运营模式分析,从而协调产业链各环节的关系,打破行业壁垒,充分发挥产业聚合力,是攸关企业存亡,急待我们解决的问题。发展电子商务行业,最关键的因素是其产业链和商业模式。

二、电子商务信息化战略的核心技术

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技术对于物联网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既是一套独立的技术体系,同时也离不开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持。要想真正的了解电子商务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必须先要了解商务网站的相关技术。根据国内必要注明的电子商务网站,如:淘宝网、京东商城、易迅网、拍拍网等,电子商务信息化战略必须有其核心技术为支撑。主要技术包括:

1.射频识别技术

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它比条形码技术更加先进,条形码只能通过读码器扫描来识别物品,而RFID可以通过发射、接受电子信号对物品进行识别与定位,突破了条形码技术对于物品空间距离的局限性,也是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联网的概念模型对物联网的研发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它是进一步研究物联网的基础。物联网概念模型的发展与物联网现实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任何理论上的概念都是为了实际应用而产生。全面感知技术是电子商务网最基本的特征,即通过RFID、传感器、二维码、GPS系统等等信息采集技术,对所有物体进行感知与识别。为之后最终的智能决策操作提供信息。

2.信息物理技术

利用Computation、Communication、Control技术的协作,使关于大型工程系统的信息服务、实时感知和动态控制得以实现。电子商务发展必须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泛在网络对于构建完整的物联网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真正的实现整个时间、空间范围的物物互联,一个完整的泛在网络体系对于信息的传递是必不可少的。泛在网络是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从物理信息的采集到智能终端做出处理,中间需要一条可靠的传递网路进行信息传递,智能终端做出相应的决策后同样也需要有该网路将信息传递给物理世界。由于电子商务网涉及到的应用范围远远大于普通的互联网,其所传递内容的重要性也大大增加。所以,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时性、稳定性必须得到有效的保障。

3.数据传输技术

M2M系统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送到另一台终端,也就是就是机器与机器的对话。物联网、CPS、M2M三中技术有着很高的相似度。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认为M2M和CPS都是物联网的表现形式。从概念内涵角度,物联网包含了万事万物的信息感知和信息传送;M2M则主要强调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计算机实现设定好的程序不可能完全的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情。所以,当出现故障或者紧急状况的时候,系统需要能够自主进行修复与应急处理。自主网络必须能够及时进行数据信息的维护。这点也是电子商务网的关键技术,没有能够自主管理与维护的系统,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网。应用技术的发展需要概念模型的指导与规划,而当应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原先的概念模型就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进行改进。

三、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对策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从实际情况分析,电子商务企业采用物联网作为信息化建设平台,必须要借助计算机系统为主控中心,对商家与客户交易数据流实施高速地处理,从而维持了物联网营销活动的稳定性。创建了多功能营销平台之后,电子商务企业还需制定综合式的管理对策,维护好现有的商务网站体系,使物联网技术发挥出更大的营销、管理、调控等价值。

1.经营管理

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是电子商务活动管理的宏观层面,要认识战略目标、战略方案、战略行动的管理地位,从而实现管理战略素质的培养。电子商务经营战略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经营战略分析、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环境、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目标、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方法等内容。管理人员要灵活地应用各项物联网技术,结合市场发展动态以调整经营战略体系,这些都会为电子商务企业创造理想的收益。

2.资源管理

电子商务活动离不开资源,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其管理是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无形资产等资源的构成及其利用,来认识各类资源的特征,各类资源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电子商务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人力资源构成、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物力资源管理等内容。

3.信息管理

信息流是电子商务活动的血液,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要从认识信息源的形成,来探讨信息搜集、处理、存储、检索、利用的方式方法。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的涵义、企业信息化过程、企业信息化目标、信息源的概念、信息源的属性、信息源的类型、信息搜集与处理、信息存储与检索、企业电子商务信息流等内容。

4.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物流是支撑电子商务活动的运动基础,是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流动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要认识物流的组成与功用,了解物流的运动过程,学习物流运动过程中的管理模式方法。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主要包括物流的内容及其地位作用、第三方物流业、企业自营物流、企业物流运作方式等内容。

5.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生产与经营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支柱。对资金的综合管理是电子商务活动管理的本质内容。因此,要从认识资金流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地位来探讨资金流的运行过程及网上运行形式和资金流的运行程序及规范。电子商务资金流管理主要包括企业资金流的构成、网络经济对资金流管理的影响、企业资金流管理体系建设、现代资金流管理系统的发展等内容。

四、结论

早期互联网是电子商务经营的主要平台,实践证明,传统互联网已经无法满足超大流量的商务数据处理要求,选用物联网才是电子商务营运的新模式。针对物联网科技的优化升级,电子商务企业要拟定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方案,不断地改进原有的网络营销模式。另一方面,物联网的概念模型绝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单一的概念模型就会制约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基于计算机平台的电子商务战略管理,要结合相关的技术应用,进一步规范电子商务企业的内部运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孙文涛.浅谈电子商务是企业营销经营的必然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2009,23(12):43-45.

[2]董卫平.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传统电子商务改造措施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28(14):19(6):32-33.

[3]郝磊.我国企业应对电子商务潮流的信息化战略对策[J].现代商业,2011,28(10):25-28.

[4]周云兰.电子商务行业特点及信息化管理方案的评估[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8(5):6-7.

篇7

关键词:煤炭企业能源发展

一、我国煤炭企业的现状

据调查,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超过1万亿吨,详查资源为1086亿吨,精查资源为617亿吨,但是可供大中型矿井开采的不足300亿吨。长期以来,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煤炭资源产业一直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单向直线模式,与之相对应的,煤炭企业的发展模式则是“快速建矿、强力开采、废物排放、缺乏治理”,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给社会与自然都带来了诸多问题。

尤其是我国煤炭价格放开以后,煤炭企业变成了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煤炭企业不仅要了解国家价格政策、法令,而且还要了解同行业产品成本、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等信息,以正确作出相关决策。在这样的过程中,煤炭企业会遇到诸如如何放开搞活;如何正确处理政府放权等许多问题和难题,这些是摆在煤炭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煤炭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煤炭资源严重浪费

目前我国的煤炭企业有很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领先位置,各个煤炭企业均注重自己的经济效益,都将扩大生产及如何提高煤炭的利用率作为首要问题,结果忽略了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问题。另外,由于企业的员工们缺乏节能意识、管理人员对宏观管理没有力度,使得我国煤炭企业普遍只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乱采滥挖,综合利用水平低下,严重破坏了煤炭资源的整体可采性。

(二)废弃物污染环境

由于煤炭的开发和加工生产都会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不仅污染环境,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很多煤炭加工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对开采场及加工场所的环境问题没有详细的规定,甚至对排放污染物的含量和危害程度都不关心,另外,生产中的污水排入江河会污染水系,流入田野会造成土地板结,影响农作物生长,矸石的大量堆放导致晴天扬尘、雨天淋水次生污水,甲烷气排入大气,造成温室效应,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这样的生产不是利用能源造福人类,而是利用能源破坏大自然,这完全违背了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煤炭企业一般都是地下开采,很多煤矿的地点都是人们探测出来的,为了更多地开采煤炭资源,很多企业肆意开采煤矿,而没有考虑到周围的环境,使得煤炭企业周围环境变得极其恶劣,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三、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煤炭企业制度

从近年煤炭企业改革来看,一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虽然已改制为公司制企业,但在改制过程中有的并没有完全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科学规范的组织结构,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科学决策机制、健全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因此,要建立健全的煤炭企业制度,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选择合适的经营者;而对于国有中、小煤炭企业来说,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积极采取重组措施,科学管理小煤炭企业的运营;对于亏损严重的中、小企业,更应该进行产权调整,允许吸收非煤产业公司,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通过资产重组、改制,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起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

(二)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煤炭企业将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考验,首先,各种新型能源的相继出现明显抢占了煤炭资源的市场,使得煤炭企业难以控制原有市场价格,结果造成了企业的落寞;其次,我国中小型煤矿的繁多影响着煤炭市场的竞争力,违规煤矿、危险煤矿的侥幸运营给正规大型煤炭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进煤炭企业的制度,坚决取替非法煤矿,提高采煤的科学技术含量,将污染物的排放降到最低,合理安排能源市场的煤炭客户群,争取以诚信、负责的态度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三)为煤炭企业提供足够经济支持

煤矿要脱困,必须延长产业链,因此,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极其重要的。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在整个国民经济的系统链中处于较低层,因此对链中的多个环节具有基础性作用。当今世界的大型煤炭企业多是以煤——煤——路——港——航、煤——焦——化工的联合企业。集团公司按照煤——电——路——港——航的道路发起了良性经济产业链。另外,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单一,到目前为止,重点煤矿的原煤经过洗加工,生产出不同规格的仅占一半左右,其余一半都以原煤或混煤形式出产,要想摆脱煤炭企业的古老产品结构,使煤炭企业得到切实发展,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优化产品质量,要让企业生产出质量好、规格品种多、附加经济效益好、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马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4-11-06.

[2]席旭东.矿区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篇8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从理性消费转变成感性消费。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竞争、而是以企业整体实力和整体形象为中心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形成和产生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的概念。导入CIS战略就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魅力的易于广泛传播并能显示企业综合实力的整体形象。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正迎合了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CIS战略作为近年来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型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日益受到我国沿海及内地部分大中型企业集团的重视和青睐,开始意识到CIS战略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并开始逐步实施CIS计划。例如:广东的“健力宝集团”“万宝电器集团”‘安徽的’‘扬子电气集团公司”等均纷纷导入CIS战略,实施CIS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导入CIS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CIS的概念和内涵。

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可以解释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手段(又称CIS战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当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产品同质化的时代企业通过市场行销手段来进行市场竞争。而当产品同质化与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时候,消费者无法从产品质量和行销力中明显分辨出企业或产品的优势企业需要有一种新的竞争力来区别于其他竞争者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在这种形势下形成和产生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的概念。

现代CIS理论起源于20世纪的欧美再传入亚洲。中国CIS战略的运用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迅速掀起一股热潮。中国大陆的CIS战略受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影响较多较为重视视觉形象的建设。因此国内很多人认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仅仅就是标识的设计这是很狭隘的一种认识。当然标识可以说是VI的核心.而VI也正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直接外在表现是消费者认知企业的直接因素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大部分组成。这三部分之间是协调共存的,缺一不可

MI企业的理念识别由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经营理念及宣传口号等方面组成,是CIS系统的指挥中心及基本精神所在也是整个系统动作的原动力。

BI行为识别包含了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用语规范、促销活动、公益活动等。生产行为的识别是通过规范行为活动来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

VI是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是围绕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为基础展开的视觉形象一体化设计主要包括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两大部分。

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这三个部分中前两个部分反映企业的内在素质后一个部分直接展示企业的外部形象。三者的有机结合.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计划、设计、生产和销售以及经营管理等多种因素r全面、综合治理把企业所希望塑造在社会公众中的独特印象通过鲜明的标准化、统一化的视觉形象体系卓有成效地凸现给社会公众,从而极大地促进产品的销售和生产。

下面就导入CIS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做一简单分析。

一、企业导入CIS战略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巨大的转变,消费观念也逐渐从理性消费转变成感性消费。首先表现为购买商品时诉诸于情感的共鸣:消费者不再根据经济性、必须性,而是根据自己情感的需求去选购商品。凡是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商品他们甚至可以抛开价格的因素。同时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优先考虑产品的销售服务、企业形象等多方面因素。其次表现为求异心理,即个性化要求。消费者一改理性消费阶段遵循共性的消费心理,开始崇尚个性希望通过选购商品,表现出自我独特的个性魅力。这些为企业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企业只有通过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行为及视觉传达的策划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优质美观的产品,打造出企业完美的形象来适应时展的需求。 同时时代的进步更促使企业的行销战略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传统推销战略,即以卖方为主的战略进入营销战略,即按买方要求来调整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进而实行形象战略包括产品的内在品质、外在包装、道德服务等等也就是说,消费者选购商品最重要的是考虑到形象即产品的有形形象与无形形象。有形形象就是看得到、摸得着的部分如企业的标识、产品包装、名称、以及售后服务等无形形象r即企业的价值理念、精神坐标、目标方向、口碑信誉等。这些所构成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对消费者的一种约定和承诺。此外,日常生活美学化也是当今社会消费形态的一种反映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更多的是消费非物质产品包括消费广告、消费图像、消费品牌等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恰恰迎合了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导入CIS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导入CIS战略对企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导入CIS战略能明确企业经营战略,发挥企业技术、营销策略优势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

2.导入CIS战略及相应的系统化设计,有利于理顺企业内部关系确保企业内部管理的高效运营。

3导入CIS战略能激励员工士气改善员工工作意识和积极性明确工作责任提高员工凝聚力和整体素质。

4导入CIS战略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媒体资源的宣传优势,最有效地宣传企业和品牌形象。

5统一设计形式有利于连锁形象的统一和企业整体实力的宣传增加企业品牌在社会上的认可度。

6.导入CIS战略将品牌战略纳入整体CIS战略之中,就能保持品牌策略推进的系列性、规范性和合理性。

7.导入CIS战略,以统一、鲜明的企业形象展示给大众传达企业精神,强化企业个性在社会上树立完美的企业形象赢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誉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9

国内外钢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尽相同,我国中小钢铁企业能否从中借鉴,求取适合自身的生存发展之路值得探讨。

在克里斯滕森分析的行业案例中,类似模式一再出现。"破坏性增长战略"从最低端开始,提供质量较差但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行业中的大企业受到强大力量的影响,会自然选择放弃这些市场。如宝钢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其高端产品"冷轧汽车板"和"家电用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47.3%和52.4%,但其并不生产螺纹钢等低端产品。这就有可能给"破坏性"竞争者留出生存空间。

但有专家指出,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模式很难在中国重演。美国的"破坏性"竞争之所以能形成规模,是因为美国自工业化至今,已经积累了70亿吨钢材。钢材平均使用寿命是20年,美国每年淘汰的钢材量约3亿吨,这些废钢给"破坏性"竞争企业提供了足够的原料。而截至目前,我国钢铁积累不过20亿吨,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也基本雷同,因此没有足够的原料供给小企业实现"破坏性"竞争。

不过,国内中小企业还是可以从美国小钢铁厂创造生存夹缝的经验中获得启示。全国数以千计中小钢铁企业在市场压力和宏观调控下,已经不能够像以前一样追求扩大规模,搞粗放经营。不少中小企业将眼睛盯向了"精、小、高、稀"产品,希望借此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民营企业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震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该企业拥有400万吨铁、400万吨钢、280万吨材生产能力,但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比较低,下一步将加大力度调整产品结构,要在丰富现有带钢品种的同时,重点开发低合金钢、优质钢、高纯度钢。张震介绍说,准备建一条连铸、连轧生产线,向高附加值、高精尖产品靠近。目前正积极实施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设计能力为200万吨的超薄带钢项目,这一产品在同类钢材中技术是一流的,可以用来满足家电需求。

在中小钢铁企业相对集中的河北省,河北冶金行业协会对31家钢铁企业调查获得的资料显示,今年以来,河北钢铁工业增强了深加工能力,钢材生产发展快于生铁、粗钢生产。同时,钢材品种加快调整步伐,在31家钢铁企业中,建筑用钢材增幅呈递减趋势,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板带材产量增长较快。

篇10

关键词:技术轨道;汽车产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109-01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在2012年颁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2006-200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自主研制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相继问世。作为我国的传统汽车产业大省,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是吉林省汽车企业及汽车管理部门考虑的重点问题。

一、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

(一)大型整车生产企业属地优势

近两年,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一批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的公司。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期投入非常大,需要强大的整车制造企业的带领。吉林省有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在“九五”期间就开始了新能源汽车的理论研究和研制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新能源汽车项目,这是吉林省发展新能源汽车较大的优势。目前,一汽在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奔腾B70的混合动力车型和燃料电池车型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混合动力乘用车市场已经开始批量生产,混合动力轿车奔腾B70已经实现大规模生产,进入产业化阶段。7.3M、10M和12M三种规格的纯电动客车已经通过试生产,部分车型开始在全省试运行。此外,一汽集团也初步规划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车型,以及试运行时间表。

(二)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生产优势

吉林省锂离子动力电池已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长春和辽源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能力达到0.8亿安时,形成从120AH到400AH多种系列产品,为纯电动客车和汽车提供配套实验。长春锂源公司还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研究机构专门进行以锂电池为运行动力的研究和开发,锂电池所需原料磷酸铁锂已经开始生产,目前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2000吨。此外,电池隔膜纸研发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具备年产4400000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三)人力资源优势

作为我国最先设置汽车专业的高校――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实力的科研人才,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着手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一汽集团技术中心作为中国一汽的技术核心也始终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工作,关注动力设计,试制车型,拥有丰富的开发经验。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发展,吉林一汽集团专门成立了电动汽车的研究机构。目前,有40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新能源汽车,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结构合理的专业开发团队,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做了充分的积累和准备。此外,吉林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东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长春物理所等院所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数据信息,因此,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

(四)产业联盟初步形成

吉林省成立了包括中国一汽集团、吉林大学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内的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产业联盟的形成,能够有效整合省内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所需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现有研发团队根据技术优势明确分工,集中优势资源对于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技术攻关。这一联盟优化了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资源,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提高资金和人力支持。

(五)拥有示范推广平台

2009年长春成为全国首批“十城千辆”示范城市,这一平台极大地促进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获得国家的政策性补贴,另一方面,降低了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方面的压力,有助于消费者更新消费观念,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普及。

二、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可供推广的品种单一

吉林省内完全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产品实际上仅有一汽的客车和混合动力轿车奔腾B70。纯电动客车的三个关键组件仍处于实验阶段,零部件供应仅仅依靠国内的供应商,开发进展缓慢,目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整车都未进入国家产品公告目录。市场前景较好的纯电动微型轿车还未投产,技术储备不足,车型规划不合理。

(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

吉林省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主要依赖于一汽集团,能够从事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企业数量较少,技术含量低,缺少必要的技术储备,不具备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如:驱动电机、电子集成技术、动态综合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还未试制投产,核心技术水平较低,产业链不完善,不能有效支撑整车出厂的技术需求,其他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产学研合作还未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知识产权保护及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共性技术的研发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力度较小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真正实现产业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推广等为主的技术研究方面。从产业共性技术的服务能力来看,共性技术政策还未最终明确,研究平台相对分散,未能形成稳定、完善的经费投入和运行保障机制。

三、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策略

(一)出台技术标准

电动汽车的推动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是产品的生产、使用、交换的技术依据,但吉林省电动汽车起步晚,相关标准的制定相对落后。现有产学研之间的合作研究较为松散,难以集中所有的优势和关键技术,汽车企业无法通过合并和重组的方式整合资源。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研发来初步确定相关标准,在行业内通过骨干企业的运行来进行调整。地方标准可以先于国家标准出台。

(二)搁置路线争论

汽车企业要搁置技术路线的争论,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蓄电池成本、技术不成熟和充电条件的限制,是阻碍大中型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关键因素。混合动力汽车其动力系统中70%的技术与传统燃油汽车共用,可以带动蓄电池等核心部件技术的发展,促进大、中型电动汽车的产业化,作为过渡车型有显著的减排效果。中小型电动车所需的蓄电池成本也只有中型汽车的一半,运行成本仅为同级别传统燃油汽车的1/3,小型电动车可用220V民用电充电,慢充时的功率只相当于一台家用空调。

(三)掌握核心技术

首先,实现传统汽车的技术升级;其次,在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核心部件突破瓶颈制约;第三,选择混合动力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首要突破口;第四,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是汽车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主攻方向。

为了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应加强技术研究所的集中度,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政府应该建立国家技术创新平台,增加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投资,培养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能力。通过科技拨款和政府补贴来促进汽车企业在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方面展开研发,支持汽车行业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促进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升级。完善行业中介服务网络,使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形成创新力。根据共性技术开发的需要,建立公共信息和公共数据、科技基础平台的有效共享机制,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通过以上措施,形成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合力。

(四)重视品牌建设

有关部门应重视新能源汽车设计美学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造型设计特点以及造型设计与市场销售之间的关系。引导重点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产品造型设计进行项目规划,组织力量在车身外形设计、标识设计、色彩库建设等艺术设计方面开展工作,形成面向市场需求终端和体现吉林特色、东北风貌的总体思路和方案,使新能源汽车产品能够在外观造型等方面吸引消费者,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品牌战略可以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创造附加价值,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吉林省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品牌建设,这既有利于作为吉林省传统支柱性产业之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又有利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部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