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服务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技推广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技推广服务

篇1

1. 搞活农技推广的主要内容

想要扩大服务内涵,拓展农技推广服务领域,为农业上新台阶和农民致富服好务,就必须在总体思路和策略上更新服务观念,紧密围绕农业发展目标,配合当地政府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建立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减少生产中的盲目性和市场风险。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大农业的形势下,农技推广部门拓展服务的领域和内容,改进服务的方式和方法,使之同市场接轨。即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摸清市场的需求和变换,帮助农民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变资源优势为产品和商品的优势,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一乡几品”的区域规模经济,从而赢得技术推广和配套服务的比较稳定、比较广阔的市场,促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活起来。具体应开展好三个服务:

1.1市场信息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必须按市场要求安排生产,做到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什么产品经济价值高就生产什么产品。因此,市场信息成为指导农民减少生产盲目性的关键因素。如果仅靠上年的生产信号或邻里效应这些往往滞后的信息,易出现产业趋同,把农民引向误区。近几年,我省一些地方出现的人参、西瓜、滑子蘑等多种经营生产,因价格的大幅升跌而致生产规模大起大落,使农民饱尝了“酸甜苦辣”。可以说,市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结构调整的得失与成败,做好市场信息服务是引导和帮助农民进入市场的首要任务。对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来说,首先要认识到位,将市场信息服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纳入议程,成立专门机构,设置专职人员,逐步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信息传递网络。在此基础上,要做到广泛搜集信息,迅速传递信息,真正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在这方面,辽源市推广部门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近几年来,他们根据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变化的需要,围绕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开展信息服务。

1.2配套经营服务 农技推广部门围绕推广项目开展农用物资经营,是农技推广工作改革的显著标志。十余年的实践证明,这是服务农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增强推广部门自身实力的成功之举。这一推广工作改革成果现已由《推广法》明确下来,即推广部门的配套经营已受法律保护,可以说,政策越来越宽松。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立足推广搞活经营,是新形势对农技推广部门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技推广部门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需要。搞活新形势下的经营服务,一要有进取意识和创业精神。市场经济是以公平竞争为显著特点的经济,要求必须抛弃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那种“四平八稳、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和按部就班、怕担风险的工作作风;二要开拓新的领域。应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变换和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需求,围绕粮食生产继续经营;三要坚持服务三农这一宗旨,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优质、微利,信誉第一,严把质量关,防止“伪劣假冒”坑农害农。

1.3技术参谋服务 为上级部门提供生产建议,当技术参谋,是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应尽职责,也是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上级部门的宏观决策需要农技推广部门提供依据,尤其在依靠科技发展,更需要推广部门及时向行政领导反映情况,提供意见和建议;农技推广工作也离不开行政的推动力,离不开领导的理解、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任何推广项目和技术措施,只要借助了行政的推动力,就容易落实,任何困难问题,只要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就有望得到解决。而取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就要做好技术工作,当好领导的技术参谋。

篇2

农技指导员平时学习培训机会较少,对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接触传播不多,有的新品种、新技术农民从农业公司已经先期了解,我们的农技指导员却还不知道,工作有时很被动。农业网络科技书屋的及时开通,给了农技指导员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在上面能查找到需要了解的新技术、新品种,通过下载编制成明白纸发放到农户手里,较好地提高了农技指导员的业务素质,使全市农技指导员能更好地为农户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全局科技指导员杜会员,主要从事的工作是种子管理,在被评选为科技指导员后,对于一些种植技术不是太了解,在指导农民生产中,深刻地领悟到缺乏技术的严重后果,一些因不懂、不了解而形成的错误指导,会对生产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杜会员同志彻夜在科技书屋里查资料、找技术,对于当前比较实用的技术,整理成明白纸,发放到所包的科技示范户手中。并且把自己的科技书屋帐号和密码,告诉给科技示范户。这些科技示范户通过浏览科技书屋,不仅能够及时掌握种植技术,而且还能传播到带动户手里。同时杜会员同志在全局举办的科技书屋学习竞赛中也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调查网络书屋使用情况的时候,笔者不时地听到农民朴实的赞扬声。科技书屋帮助的农户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是以实用技术来换取农民的信任,以真诚的帮助来换取农民的称赞。

2创建长葛市葛天农网并设立“农业110”服务热线

我市于2001年创立了长葛市葛天农网,并于2006年设立“6222110”服务热线,其中:“农业110”服务热线在河南新闻联播、河南日报、许昌日报、许昌晨报均有专题报道。我市农技人员利用这个新的科技应用平台,方便网上学习和掌握最新农业实用技术,下载农业技术信息,建立直接面向广大农村及时快速的网路信息服务通道,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新的手段和新桥梁,有助于解决广大农村人才、技术、信息短缺的难题,提高农技推广效率。农民通过拨打“农业110”服务热线,可以随时找到需要的专家,及时解决生产问题,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效益。

3创办《长葛农业报》、长葛市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和食用菌协会

篇3

关键词:农技,推广服务,五项措施

 

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农民需要、维护农民利益的重要工作,是实现为农民群众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当前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是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初,澧县农业局建立起了“以钱养事”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在全县32个乡镇中建立了农技服务推广中心站,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业务分离,有效地化解了“重经营轻推广”的现实矛盾。乡镇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作为县农业局派驻基层的一级服务机构,开始深入到农村基层和农业第一线,将农业科技、市场信息和各项惠农政策传播到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力军。

但就当前农技推广工作与现代农业发展、广大农民的需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乡镇农技人员自身学习不够,知识更新慢,参与专业培训少,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和推广力不从心;二是在推广中对农民引导不够,表现在布置任务多,检查督办少,找村组干部多,深入到千家万户少,使群众对我们的示范推广工作认识上不来,对技术推广缺乏信心;三是农技推广环境有待改善,都说政策越来越好,农民素质却无明显提高,许多农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他们等技术上门、靠技术员帮着做、甚至向上要生产物资,给新技术推广,带来难度。故新形势下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既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却面临着新的挑战。论文参考网。如何做好当前的农技推广工作?笔者谈五点粗浅的见解:

1.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

加强学习,是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是提高工作能力和保障工作效率的前提,也是农技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首先是加强政治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增强全体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大局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意识,爱岗敬业、听从指挥、尽职尽责、乐于奉献。再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推广技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农技人员必须通过自学或培训掌握多项专业知识,不但要学好农技知识,学习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科学、技术与信息,还要学习各项惠农政策,只有提高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水平,才能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论文参考网。我们技术人员推广任何一项新技术,自己都要通过自学或参训学习,了解该项新技术的增产原理、详细的操作程序等,在实际推广时才能够做到会讲解、会指导、会排难、会现场示范,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新技术才能得以顺利普及和推广。论文参考网。

2.端正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

农技推广是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用适当的方式传输给农民,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农技推广把农民的需求与科学技术紧密接结合起来。农民对于高深的道理不懂,只需要实实在在的东西,传授的技术在短时间内见到效益,才能让他们对推广的技术感兴趣、有信心,才能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这就说明我们在实际推广工作中,不能局限于只在村办技术讲座、下发技术资料的传统做法,要以示范为点,在田间现场面对面的向广大农户讲授先进技术要领,采取边操作边指导的方式,解答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样传授技术更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具体实用,针对性更强。每个生产环节和具体过程都向农户进行详细讲解,具体回答农户所提的问题,使农户懂得种地关键在细节,每个生产环节都须用心管理,才能获得优质高产。这样具体的现场讲解,使农户对配套技术理解的更深更透,百姓能一看就懂一用就灵,让农民在看得见摸得着中学到农业实用新技。

3.强化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和培训技能

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当前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实际应用水平的主要途径,也只有提高了农民素质,我们的新技术、新方法才会有较好的推广运用。要做好新阶段的农民培训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训要适时。为将培训工作贯穿到各个生产环节,针对每个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实时培训,同时培训与指导相结合,有针对性地为农民解答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培训实效。二是内容要丰富。既要有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急需的新技术,也要有市场信息和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达到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的目的。三是要因人施教。提高培训效果,受打工经济的影响,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大多是妇女和50岁以上的男性,他们的听力、记忆力都较差,文化水平低,对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在组织农民培训时,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鼓励他们从动手中学,从经验中学,农民之间互相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认识、种植技能的目的,我们可以请当地先进示范户“现身说法”讲经验,如在介绍旱育抛秧技术时,重要环节可以组织有关农民一起边操作边介绍此项技术带给自己的实惠,让农民亲自看到技术运用的方法和效果,用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农民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种植方法。四是要创新。和农民交知心朋友,让广大农民从“等服务”向“要服务”转变,我们不但要借助会议、媒体推介我们的工作,我们还可以通过编顺口溜、张贴标语横幅宣传我们的工作,使群众不断增强接受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的自觉性,从而克服“等、靠、要”的不良倾向。

4.加大示范,积极推进农村新技术的应用

农民的价值观较为现实,对新技术多持观望态度,一般都是等别人成功了自己再跟着用。即便是敢于作第一的人,也存在极大的顾虑,在新技术的采用上始终有所保留。我们只有通过培植文化水平较高,善于应用技术,对周边的农民有很强的示范、辐射作用的先进科技示范户,并帮助他们办高产高效示范园,让农民亲眼目睹了科技带来的实惠和依靠科技可以致富的事实,从而培养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澧县金罗镇联盟村就是很好的例子,07年秋播施业海等几户示范户带头应用大棚蔬菜“一菜两用”新技术获得丰收,08年秋播该村3个小组主动找我们要求应用此项技术,09年又和我们共同建设500亩高产脱毒马铃薯示范园。

5.健全网络,建立农业咨询和网络服务体系

建立农业咨询服务系统是新形式下进行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如果建立了乡镇 “农技110”咨询电话,农户只要一个电话,我们就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帮助农民解答生产中遇到的困难,降低损失,同时还可以把相关农业知识、技术及信息通过信息平台传授给农民,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服务。如去年澧县金罗镇金圆村一农户在水稻得了稻曲病,却以为是种子带的病毒,没有用药防治,到最后颗粒无收,当我们介绍稻曲病不但可以预防,发病初期用粉锈宁等药物喷雾还可以控制后,她感叹的说:“如果我知道你们的电话,这一亩多田就不会白忙活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建设,把大量有用的农业知识、信息、技术、材料、新品种等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广大农民,让他们了解市场动态、农业动态及病虫害发生动态,有目的地进行农业生产,不断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收入。

引导农民增产增收是农技人员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升政治素养、提高业务技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完善的服务举措,开创农技推广新局面,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出力,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篇4

农技推广服务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公益事业。近年来,我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镇农技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以村组示范为基础,上下贯通、专群结合、功能配套的农技服务网络。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科技兴农。当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农业新技术逐步取代常规技术。而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更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现状,面对国内、国际市场,显得十分盲目,一时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目前,我镇有镇级农技服务机构1个,农技服务人员11人;村级农技服务网点21个,农技服务人员69人。从文化结构来看,大学文化4人、大专文化6人、高中及中专文化2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45人;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1人、中级16人、初级27人、无职称人员36人。农技人员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复合型、开发型人才较少,懂粮棉油技术的多,精通特产、畜牧、水产种养技术的少,难于满足当前农业技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农技推广事业经费不足,体制不活,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存在脱节现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无保障,不能安心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因此,加快推进镇级农技机构改革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点。

现行推广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广,致使农技推广目标与农民需求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的农业推广理念,实现四个转向,即由单一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向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由单一的产中技术服务转向产前市场前景分析、产中田间技术指导、产后加强销售系列化服务,形成全程跟踪服务的新格局;由单一的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农技服务转向放开农技服务领域,创新农技服务形式,实现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由单一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实行名优特等多种经营服务。

二、分离职能、创新体制,突出改革的关键点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建立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关键。一是科学定位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剥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退出一般性推广服务和经营,集中优势力量履行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行使公益性职能的部分予以加强;经营性职能部分推向市场。公益主要承担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监测、预报、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二是畅通分流渠道。我们不能认为改革就是简单地撤并机构、精减人员,要统筹考虑,既要巩固公益,又要放活经营。坚持“三个一批”的原则稳步推进,即保留一批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场经营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备农技服务条件的人员,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的优惠、经济的实惠,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动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员,解决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后顾之忧,畅通分流渠道,减轻改革的压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推广机制。从抓制度促规范入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新机制。制定推广激励制度,设立农技推广基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其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中获得收益。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不能把农技服务机构作为消化改革富余人员的“口袋”。对现有农技人员的资质情况全面清理,不具备资质的一律分流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三、培育主体、创新模式,把握改革的着力点

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网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着力点。在巩固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实行挂靠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开展推广,鼓励涉农企业参与推广,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技推广的合力。主要是发挥五大优势,培育五大主体,形成五种模式。即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实行联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孵化器”作用,形成“院校、院所+农户”的推广模式,使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信息优势,实行订单生产,形成“龙头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生产标准专用农产品,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双赢;发挥农资经销商的品种优势,加快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的推广应用,形成“农资经销商+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把品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优势,鼓励其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入股、带资入股、项目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连心、联责、联利双赢互利局面,形成“专业技术人员+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业适用新技术普及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种养大户的辐射优势,大力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利用典型大户在群众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形成“种养大户+农户”的推广模式,把辐射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

篇5

[关键词] 创新 农技推广 专业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47-01

1 开展专业化服务的主要做法

为保证专业化服务工作规范有序,陶庄镇农业服务中心通过几年摸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依托站有资源和优势,由原先的镇农技站牵头,先后组建了兴化市绿蛙植保专业合作社、陶庄镇农机服务合作社及兴化市绿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等三大合作组织,作为服务的主体,在兴化市绿蛙植保专业合作社领衔示范下,目前社员已从成立之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106人,其中农技站8人,村级农技人员30人,机防手68人;同时以村组为单位,以村农技员为机防队长,根据落实面积大小,组建4-6人机防小分队,合作社共计组建机防队伍30个,落实机防手166人。二是建全服务合同。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明确服务田块、服务价格、服务内容、服务指标、考核办法、违约责任等,2014年共签订服务合同4691份。合作社与机防队签订劳务合同,实行“三定、四包、五统一”即定防治面积、定防治标准、定服务报酬;包及时用药、包防治药剂、包防治效果、包产品安全;统一防治时间、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方用药、统一防效评、统一收费标准,当年签订合同598份。三是加强培训管理。每次防治作业开始前,合作社都邀请技术人员对机防队长、机防手进行病虫防治技术、弥雾机维修、安全用药知识的培训;合作社技术组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制定防治方案,并发用药通知书到机防队长、机手、农户;机防队长根据防治面积负责领取防治药剂,田间配药,监督机手按要求用药,并做好田间记载;最后由技术人员对防治效果进行调查,记录并提出评估意见。

陶庄镇稻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的成功实践不仅得到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绿蛙植保专业合作社还荣获了2011年度农业部“全国第一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称号,当年兴化仅此一家。随着知名度的逐年提高,服务面积连年大幅上升,一些群众提出了把承包田的管理全部由绿蛙植保专业合作社“托管”。针对群众的要求,绿蛙植保专业合作社做出了积极回应,联合“兴化市陶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对该镇三和庄、新徐村1606亩稻麦两熟田块实施“保姆式”全程托管,从机耕、机插、施肥、管水、打药至收割装袋期间全部由合作社负责,并保证水稻亩产不低于600公斤,小麦400公斤,绿蛙植保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打药、管水、施肥,农机合作社负责机耕、机插、收割。

2 专业化服务取得的主要成效

2.1 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以前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文化程度低、接收能力差的老人和妇女,往往对农业生产的新技术不重视、难掌握、记不住,虽然农业部门经常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宣传,但农民素质提高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推行专业化服务以后,农业生产的田间作业部分或全部由专业合作社来承担,而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成员是掌握了最新农业技术和最新农业信息的技术人员,这种劳动关系的转换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状况,实现了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大提升。

2.2 农业科技装备的应用实现了质的跃升。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陶庄农业专业化服务由兴化市陶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兴化市绿蛙植保专业合作社联合承担,合作社拥有插秧机68台(高速7台)、弥雾机255台、中拖5台、收割机5台、烘干机2台(套)以及其它农业机械20多台(套),仓储场地库房设施相对齐全,农事操作实现了完全机械化。

2.3 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推广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病虫防治方面,综合防治、绿色防治、生态防治的理念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化学防治真正做到了防治时间准确,防治药剂对路,防治方法得当,防治成本降低,保证了最佳的防治效果。采用“保姆式”全程托管的,更是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工作中的三大老大难问题。一是解决了品种多乱杂的问题,实现了优势品种区域化种植。二是解决了水稻偏施氮肥,乱施肥料的问题,实现了配方施肥,合理运筹施肥时间和投肥量。三是解决了麦田排水不畅,水稻中期积水过多过久、后期脱水过早的问题,实现了科学的以水调肥、以水调气、合理促控。

2.4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了同步增加。据农技部门调查,开展水稻植保专业化服务,与农民自已防治相比,水稻单产增加5-10%,节省农药用工费用10-15%,亩增收节支50元以上。开展“保姆式”全程托管服务,合作社保证水稻亩产不低于600公斤,小麦400公斤,每亩收取费用水稻620元,小麦345元,农民亩纯收入1500元以上,不仅高于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也比农民自已管理增收100元以上。实施农业专业化服务后,农民的主要或全部农活不再需要自身承担,这就把农民不同程度地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可以更好地从事其它产业,农民不但收入水平大大提高,而且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篇6

[关键词] 基层农技推广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0-0089-01

1 我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现状

近几年来,县农技中心建起了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站,配备了病虫害监测仪器设备和种子质量检验设备。县农检中心建起了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室,配备了农药残留检测仪器设备,同时,各乡镇建起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动物检疫与疾病诊断实验室等。

2 我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置问题

2.1.1 机构职能不明,设置不规范 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既承担公益性推广工作,又接受上级农业部门委托履行执法监督职能。

2.1.2 管理体制混乱,随意抽调人员 据调查,各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有40%以上被镇政府安排在的其他部门工作,从事非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出现本末倒置,服务功能弱化现象普遍存在。农业服务中心推广人员70%以上的工作精力用在行政工作中,诸如计生突击、村级换届选举、社区建设、扶贫工作、征地拆迁等中心工作,对本职任务造成影响。县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存在着在编不在岗位的问题,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被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抽调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

2.1.3 县镇两级推广机构业务工作不协调,沟通不畅通 镇级成立了农业服务中心,“权力”下放后,县级业务部门的有关文件、通知难以对应和规范的行文给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有时请服务中心的人员开会都不方便。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布置,中心的工作重点难以确定,县镇两级推广机构沟通不畅、不协调。

2.2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问题

2.2.1 机构编制分配较少,存在不平衡现象 我县农业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编制数缩减较多,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业务开展受到影响。基层的历次改革几乎都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削减,从而很多县级单位及镇级专业技术人员减少,导致业务工作不能像以前那样正常开展,工作任务难以完成。

2.2.2 专业队伍人才极缺,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近十年来,事业单位很少有新的人才进入,主要因为现有的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因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社会地位低等,很难吸引新型高科技人才进入推广队伍,造成基层推广队伍整体知识水平较低。

2.2.3 农技人员年龄结构偏大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内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56%,50岁以上的占14%。由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缺乏吸引人才的体制机制,近五年来,没有农业院校毕业生进入。将会给以后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2.3 基层农技推广经费和办公条件问题

2.3.1 推广经费不足,职工待遇报酬低 农技推广具有公益性,基层的农业推广工作所需经费应由政府给予保障。近几年来,县级财政预算人头经费,事业经费几乎没有。所承担的推广项目经费只能用于项目建设,差旅费、交通费用、办公经费等项均不得列入,导致一些业务不能正常开展。

2.3.2 基本办公条件缺乏 一是缺少办公用房的占60%。近几年,随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每个乡镇都给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配备了办公室,但缺乏检测检验室,导致装备的仪器设备无处安生,很多单位仪器配了几年,还原封不动地闲置着,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3 对策与建议

3.1 明确职能,理顺关系

3.1.1 明确机构职能 县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尽量减少抽调农技人员从事行政工作,县乡两级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服务中心的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量化农技人员的考核指标,调动工作积极性。

3.1.2 处理协调好县乡推广机构的关系 县乡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但目前的情况是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划入乡镇政府系列,完全由乡镇政府独家领导,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只负责管理乡镇农技人员的职称和业务工作的指导。

3.2 加强人才引进和学习培训力度,提高农技人员业务素质

3.2.1 创新用人机制 一是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通过考试、考核、鉴定等办法让合格的农技推广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选聘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机构,提高农技推广的效率。二是实行全员聘用制,主管部门要用好聘用权,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县、镇两级农技人员进行聘用,实行三年一聘,一年一考评制度。三是建立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对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人员视情况予以调整工作,低聘或解聘。

3.2.2 加强学习培训 通过进行培训学习,提高农技人员的相关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要鼓励农业推广人员参加各种类型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学习、进修、培训,力争使每位农业推广人员每年都有二次以上的再教育学习机会。

3.3 落实经费,明确用途

一是增加中央财政投入的比重。如果我国中央财政在一般地区的投入占到30%,贫困地区占40%,就能大大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二是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要把农技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确保农技推广经费逐年提高,有效解决经费不足问题。三是明确各级财政的投入用途,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主要用于重大技术的推广、农技推广信息网络的建设,以及贫困地区农技推广人员的经费补贴。

3.4 明确推广项目,促进成果转化

陕西是农业科研和教学的大省,农业科研力量强,科技成果多,但转化为生产力进展缓慢。省、市、县各级每年要列出成果转化和重大技术推广名录,各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选择推广,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1宝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宝山区共有种植业方面的农技推广机构6个,其中区级1个、镇级5个(镇各专业站合并称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见表1)。截至2013年12月,宝山区共有农技推广人员65名,其中区级33名、镇级32名,与前10年相比,技术人员数量减少了31人。全区农技推广人员中,本科学历有28人、占总人数43.1%,大专学历有18人、占27.7%,中专学历有9人、占13.8%;高级职称有21人、占32.3%,中级职称有22人、占33.8%,初级职称有19人、占29.2%(见表2)。由此可见,从区到镇,高学历、高职称人数比例下降,初级学历职称人员比例上升趋势明显。

2宝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推广理念与现实不相适应

宝山区的农技推广是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为核心,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推广方法基本是“技术示范+行政干预”,虽然也开展一些培训,但很不规范。而农业发达国家通常把农技推广称为“农业推广”,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推广人员通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来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加速农村发展;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参与推广,通过示范、培训、交流、研讨,引导和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素质,提高农民种田水平;推广人员的基本职责是走访和培训农民,着重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与困难。

2.2技术推广力量严重削弱

国务院国办〔1999〕79号文件明确规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国家在基层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但调查发现,宝山区乡镇农技站无法将大量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及时普及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究其原因:

(1)乡镇农业“四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造成政事不分。

(2)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普遍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3)农技人员与农民脱节,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停留在区级,技术难以传授到农民手中。(4)有一定数量的在编人员根本不在农技推广的岗位上工作,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如大多数乡镇农技人员被乡镇领导干部牵着鼻子走,随意被抽调去干其他工作,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存在在岗不在位的现象。

2.3年龄、知识老化,整体业务素质下降

宝山区各镇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基本在50-60岁,他们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但在产业结构调整后,因知识更新较慢,存在知识老化、整体业务素质下降的现象。同时,因受诸多因素限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的时间少,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更少,再加上自2000年以来,各镇农业系统基本没有招收新的农业院校大专以上毕业生,人员老化、知识更新慢,严重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

3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若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就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不能因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后,农业的经济效益低、占比小,而放弃或削弱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

3.2增加投入,稳定农业技术人员队伍

为稳定农业技术人员队伍,除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增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资金外,还需各级政府继续坚持《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及相关政策法规不动摇,提供政策保障。

3.3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主要内容包括:

(1)加大对现有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再教育活动,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逐步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以适应本市(区)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建立农技推广带头人培养制度,采取外出考察、委托农业院校培养等方式,加速培养一批中青年高级农技人才,充实到区、镇农业技术部门中,使其成为业务条线的农技推广带头人,让其承担宝山区重大农技推广项目。

3.4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装备水平

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加快建设农业预警体系、检验监测中心,完善服务手段,提高预测预报、检测能力和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并对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支持。

3.5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增强推广活力

按照便于管理、集中力量、利于发展的原则,建议由区级农技推广机构派出成立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由区农业技术部门统一管理和调配。同时,健全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每个村从农业合作社中选择确定1-2名农业技术员,逐步建立和规范村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

3.6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保障体系建设

篇8

关键词: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创新体系;体系建设

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发展基调为改革创新,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一直在改革,不断强调创新,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我国的农业发展不仅需要有国家的支持,更需要有理念的保障,但是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不断涌现出问题,整个推广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起服务推广创新体系,全面开展农业服务工作,推动我国农业的进步[1]。

1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创新体系建设的意义

1.1推广创新体系是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的必然要求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行业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农业方面,我国的发展模式并不科学,发展力量不够强劲,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不够健全。我国的农业要想取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改良技术,让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支撑,这直接要求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利用体系创新满足新时期的农业发展要求[2]。

1.2弥补原有推广体系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农业进入到重要的转型时期,在改革方面卓有成就。但是在发展的前提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原有体系无法适应当下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必须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其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支柱,弥补原有缺陷。

1.3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科技成

果实现转化的主要纽带科学技术虽然是第一生产力,但技术只有在现实生产中得到应用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就是让技术成果能够与现实生产真正相连,让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利用试验、示范等手段传到各个农业区域,让每一个农民或者农业研究者能够了解、掌握它,让技术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现实动力,全面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重要支柱。

2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创新体系的建设方式

2.1从体制入手,进行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符合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现阶段,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农技推广较为单一,较为落后,与现代农业无法适应,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重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我国在之前的推广上,体制基本上就是依靠国家,依靠政府,这种推广体系局限性很大,且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应要求政府进行引导,让多成分、多形式的体系融入进来,建立起有偿与无偿服务共融的创新体系,让更多科研单位、学院学府、中介组织以及农民扶持组织参与进来,从事经营性的服务。同时,政府对其进行扶持与指导,让各类企业与政府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综合发展的推广格局。

2.2从机制入手,进行农业技术服务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主要是要求其从内部管理与外部推广运行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对其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内部管理的重点在于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人员,要求对其设立奖惩制度,目的在于激励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工作兴趣,保证每一个参与研究、参与推广的工作者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同时,要对人员考核进行量化与细化,重新设定考核目标、考核标准。其次,对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推广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农民是农业技术实践的主体以及需求的主体,这就要求必须要调动农民群体的需求性,让他们了解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他们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农业技术,使他们有主动获取相应的农业技术的兴趣,促进体系的建设。最后,有关部门要对技术推广进行全程服务,无论是产前还是产后都需要对农民进行指导与帮助,让农业技术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2.3从资金入手,利用资金投入实现创新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创新体系要想顺利得到建设,必须要有资金作为支持,这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各市县的经费紧张等问题,建议各市的农技推广机构要立足本土,积极争取国家级的农业项目,参与到农业项目的建设中来,最大可能的争取资金,促进推广体系的建设。以我国某市为例,该市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争取到农业部科技示范场、中国农业技术中心专用小麦节水调肥示范工程、本土野生大豆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农业虫害入侵的防范与祛除项目等。这几个项目的顺利参与直接拉动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增加亮点的同时实现资金存储,顺利建设起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直接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助力。

2.4从人力资源入手,完善培训体制以便提高整体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全面审视观念,最好要从农民的需求以及农村的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利用互动启发的方式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思考问题,进而自行提出解决对策,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农民们的生产技术水平。主要的操作渠道是派遣专业农业技术员深入乡里,了解当地概况,对主要的农户进行知识培训,并建立其专业的推广小组,由国家派遣的专业人才结合当地勤劳肯干的农民群体组成。针对这些群体,该市或者该县要全面予以支持,定期对他们进行知识培训与技术实践培养等,在保证其具备过硬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教给他们推广技巧,帮助当地建设起专业的推广体系。另外,如果有一些技术较好且思维灵活的带头人出现,完全可以将他们送到当地的专业院校进行进修,丰富他们的知识层面;或让他们下到一些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将他人的优秀技术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灵活的组合在一起,丰富推广体系,让农业技术真正的实现“规模实践”的理想。

3结语

本文在立足国家发展现状的同时,对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创新体系的建设进行了系统分析。由于我国的农业正处在转型的特殊时期,农业技术需求不断增加,建立起服务创新体系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提高有着现实价值。因此,我国必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农业技术服务进行创新发展,认识其重要性,完善其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的发展与繁荣。

作者:余李平 单位: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农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参考文献

篇9

1做好相关的法制工作

我国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曾制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档案法》就是一项重要的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在实际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过程当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先对这项法律进行准确的了解和认识,再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展开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所有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都能积极的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规定的义务。

2优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团队

一支优秀的团队是工作高质量完成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当中,应充分重视对于档案管理团队的优化,明确各个团队成员的工作责任,培养团队工作人员的对于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整个管理团队能够出色的完成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

2.1明确工作职责

为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档案管理人员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在工作中,能够通过实验总结出一套自己独有的工作规律,从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当遇到很那解决的问题时,应该用谦卑的态度,虚心请教其他工作人员。另外,在工作人眼正常进行工作之前,首先应该接受完整的工作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应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为了便于之后其他人员档案的随时应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建立起一个数据库,方便档案查询工作的进行。

2.2干部的管理意识

一支优秀的团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领导队伍。在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干部及相关负责人员应该不断增强自己的工作意识。积极的参与到国家及上级政府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及时了解工作中可能会应用到的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并将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工作的最新动态及时传达给下级工作人员,这样将能够使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都有所提升。

3加强档案建设,促进事业发展

3.1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组织机构。1995年,本中心由农业部原全国农技推广总站、全国植保总站、全国种子总站、全国土肥总站四站合一后,就加大了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中心主任为组长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机构、人员编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配备了专兼职档案员;在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档案专用办公室、阅览室和库房,做到了办公、阅览、库房“三分开”,为集中统一保管档案创造了条件,以确保档案工作有序进行。3.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依据《档案法》和农业部有关规章制度,结合单位实际,制订了《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档案工作管理办法》、《专(兼)职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鉴定销毁》等规章制度。为确保档案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中心在创建文明处(室)、公文管理、干部考核管理、重大事项督办等相关规章中明确了档案管理的责任。3.3强化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为了使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不遗失,本中心及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一方面,对“四站合一”时成捆成堆、凌乱无序的档案资料进行抢救性清理,按照分类方案,重新进行登记、分类,整理、立卷。形成了4个闭口全宗,共计1227卷档案;另一方面,收集、整理新的资料和档案,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目前,该中心档案室保存的农业科技、文书、财会、声像、书稿等各种门类档案达5000余卷。2000年以来,各类档案的归档率达98%以上,档案的齐全完整率达到99%以上。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应用,科技档案成果转化的不断加深,本中心提出“要建成一个与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有效服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事业体系”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强化基础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全力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和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为农业科技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篇10

关键词:农机;推广;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49-1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贴近农村,服务于农,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践行着推介先进农业机械、促进农业增效增收的宗旨。然而,随着农业科技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基层农机推广体系也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区域设置不均、知识结构不新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发展、完善及推广队伍的稳定,因此,研究和分析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具有较大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1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

1.1提高农村建设综合生产能力

基层农业机械的推广及应用,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可以提高种子、化肥、农药的综合利用率,还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减少农作物的收获损失,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保护环境,最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吸收、引进、运用各种高新技术机械设备来减轻农民负担,而且还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1.3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业机械化在推动农民增产增效的同时,也在迫使广大农民不断接触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升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2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各地基层的农机所、农技站的人事任免权、财政权等均归属于基层政府,基层农技站对内部人员调动、财权、物权的支配具有较大的限制性。在这种制度下,农机主管部门布置任务后,基层农机站的执行力会大打折扣。此外,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对基层农技站的管理和约束,从而导致基层农机人员推广新技术、新机械力不从心。

2.2区域设置不均匀,工作落实不到位

由于受经济条件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一些乡(镇)设置了农机站,虽有固定的办公用房,但是缺乏现代化的办公措施;个别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的乡(镇)没设农机站,更没有专职农机工作人员,农机普查及农机购置补贴等业务工作不能有效展开。

2.3知识结构不新,队伍素质偏低

近年来,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人员数量呈逐年萎缩趋势,新生力量薄弱,一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基层站工作。而农机站现任的工作人员基本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留任的农机人员,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跟不上新形势需要,人员和知识结构都出现断层,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工作显得步履维艰。

2.4职能发挥不大,具有较大局限性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还无法独立开展大型的种植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工作,现阶段,从事的推广工作要么是大中型基础农业机械,要么是集中大面积的地块开展的试验示范,由此可见,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3完善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思路

3.1理顺体制关系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严格实行以市、县农机主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市、县以下的农技站作为派出机构,其内部人员工作调动、经费调动及资产管理统一由上级农机主管部门管理和支配。至于农技站内人员的工作调整、职务晋升及绩效考评,一方面听取当地政府意见,另外一方面也参考当地农民的意见。

3.2优化布局结构

各基层政府应逐渐打破各区域内的限制,争取在已有的农技站内设立区域联系站,同时,在未设置农机站的乡(镇)设立站房,从而做到镇镇有站、站站可联系的局面,从而优化各基层站的布局和结构。

3.3提升综合业务素质

提升人员素质是实现农机推广工作的关键,因此各基层农技站要积极开展对农机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可通过在职教育、脱产深造及短期培训等形式,更新农机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及时掌握各种现代农业科技。此外,各基层政府还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农机人员的主观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奖罚分明,最终实现基层农机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3.4拓宽投入渠道

积极鼓励和扶持各基层站成立农机股份作业(租赁)公司,逐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有偿服务弥补办公经费的不足,拓宽投入和收入渠道,最终促进农机的推广工作。

3.5创新推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