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学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学教育研究

篇1

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模式

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模式,基本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之间对法律问题的辩论,逐渐的发现各自的错误,进而达到对法学问题认识深刻,并提高法学思维和法学素养的目的。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上诉法院裁决编写的案例教科书来提高自身的法学素养和技能。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主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大量的司法案例来研究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精神。英美法系法学院的教师大多由具备多年司法经验和实践的法官和律师担任,这样他们在传授学生法律知识的时候,能够做到法律知识和司法实践的有效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法律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对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英美法系案例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司法判例不能囊括所有的法律问题和法律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使得学生系统地掌握法律的知识体系。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模式

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模式,采取课堂讲授和课外课程讨论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在大学校园里学习书本上的法律,通过系统的科班教育,掌握法律的基本原理、基本体系和基本原则;还要到司法、行政部门去练习运用法律的能力,并且最终检测学生学习成绩是否合格考试,不是由大学教授而是法官、高级行政官员主持的。大陆法系国家注重对法学理论和原理的研究,实践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展开。

建构我国实践性法学教育模式的建议

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在教育体制、教育方式与培养目标与英美法系国家有显著区别,不可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判例教学法”,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大陆法系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对法学人才越来越缺乏,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得。

1.提高教师使用案例教学的能力和水准

案例教学要求法学教师具有掌握司法案例的能力和水平,能够根据法学问题和社会发展选择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案例,从而适合法学教学内容的需要。另外,在法学讲授的课堂上,法学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时候,要具有掌控和引导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司法案例分析和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掌握运用法律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的能力。

2.重视法学模拟教学的推广和使用

“法律的生命力始终不是逻辑,而是实践”。法律如果制定出来不出执行,不去规制社会经济秩序,保障社会权利,那么法律就会成为“死法”。因此,在法学教学中,要注重将死板的法律教活,这样法学模拟教学便应要求而受到广大法学教师的应用。因此,重视法学模拟教学,具体可以利用模拟法庭、庭审观摩等形式使学生置身于模拟和现实的诉讼活动,使得学生真正体验诉讼主体的角色和诉讼程序,进而掌握和理解模拟过程体现的法律精神和法律原理。

篇2

关键词:民航;法学专业;就业;职业教育

一、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展的过程中,对民航人才需求不断加强,但从目前民航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就业状况来看,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暴露出三个问题:一是总体就业率低;二是行业内就业率低;三是行业内就业专业对口率低。从2016届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6月底,总体的就业率为41.77%,而行业内就业率仅达到34.17%,行业内就业专业对口率更是低至3.8%。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在民航行业就业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更是跌至不足40%。例如:法学院2014年毕业总人数72人,一次就业率55.6%,行业内就业率40.8%。2015年毕业总人数75人,一次就业率57.4%,行业内就业率24.7%。2016年毕业总人数80人,一次就业率41.77%%,行业内就业率34.17%。就业问题直接导致了法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自信心不足,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等学业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本专业抱有怀疑甚至抵触的情绪,这集中体现在入学教育满意度低、转专业申请人数多等方面,因此更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准方向,树立目标。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法学教育民航特色不突出,与民航行业结合度不高。目前我校法学专业虽然有统一安排的实习,但是实习单位只面向法院、检察院等公检法机关,而没有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具有行业特色的民航单位。其次,教学体系与民航行业实务的结合度不高。目前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仍主要围绕国家统一的法学14门核心课程,辅之以配备相关航空法领域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是行业内一线的实际工作中能够经常运用到的,理论学习和行业实务存在脱节的现象。第三,学生求职缺乏引导,求职方向存在误区。很多毕业生只关注狭义上的“对口”岗位,即各民航单位的法务部门。但事实上,民航单位的法务不仅岗位少而且人员流动率较低。其实航空法律实务中涉及更多的人力资源和商务领域才应该引起更多毕业生的关注。

三、加强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教育路径设想

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入学教育效果,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工作。新生入学之初是建立专业自信和专业认同感的最好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个时间节点做好入学教育:首先,邀请专业负责人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和专业未来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讲解,为建立专业认同感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让高年级优秀的学长学姐介绍成功经验,在如何规划大学四年时间方面给出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们向优秀看齐,向榜样靠拢,为建立专业认同感提供现实条件;第三,邀请优秀校友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为同学们介绍职场的真实情况,为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立发展目标、获取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资源提供方法和依据。

2、依托社会实践,尤其是行业内的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现阶段法学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实践能力有所欠缺,与民航行业和社会现实需要脱节。改进这种现状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加强实践育人的功能,尤其是要加大行业内的实习实践,一方面,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将现有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法律实践活动真正办好、办实发挥其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开放思路,争取与航空公司、机场等行业内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岗位,争取内部招聘机会,积极且有针对性地向行业内单位输送优秀人才。在联络实习和就业岗位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放宽视野,从原来只跟法务部门接触到更广泛的与人力资源、商务部门等相关部门洽谈并争取建立合作机会,更积极主动地推动职业教育有序开展。

3、改进奖励激励制度,引导学生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法学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扩展综合性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的教育。作为民航类院校尤应如此,为配合这样的育人目标,应该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制度,在保证学生本专业学习绩点高、学习能力强的前提下,着重奖励那些在课外注重发展综合素质的同学,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有创新创业项目、或在专业竞赛中获奖的同学,引导学生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掌握多门技能,真正实现全面综合的发展。

4、建立和拓展课外学习平台,鼓励学生拓展行业知识学习,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就目前看来,仅仅单凭一门《民航概论》课程要使学生真正了解民航还远远不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些民航专业类的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民航类科技竞赛、学术讲座等活动。同时将管理学、经济学、民航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学科知识引入商法学、经济法学、工程法学、刑法学以及其他部门法学的教学当中,建立跨学科多元化的学习平台。综上,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在行业内的就业率及影响力,归根结底是要加强专业认同和自信教育,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入学效果、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行业内实习实践、改进奖励激励制度、拓展课外学习平台等多种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开拓视野,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将法学专业与行业特色相结合,为我国的民航事业做出一个法律人应有的贡献。

作者:金梦 张立民 徐纪周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泉.民航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理论建设.2013(1)

[2]郝秀辉.中国民航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与思考———法学本科教育目的的探讨[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2,20(02):44-47.

篇3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法学特色教育;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09-1.5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一直延续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尤其是财经类院校,由于其主要办学特色是以财经类专业为主,因此,对法学教育的重视度一直不够。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这一转型过程也许会持续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财经院校法学教育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法律人才,以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的问题被提上日程。

一、财经类院校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合理。一套良好的课程设置,是法学教育成功的关键。而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内容上,一味的追求理论知识和概念的灌输,忽视了法律技能和方法的教育。另外,各大高校在法学教育的课程安排上非常不合理,几乎不见实践课程的踪影,课程设置也单一,全部是法学课程,不能突出财经类院校的特色。这样的课程设置给法学专业的学生一种错觉,认为学好法律知识就是终极目标了,导致他们忽视培养自身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在将来的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另外,我国法学教育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材内容陈旧。教材往滞后于法律法规的颁布,也不能及时反映一些最新的法学成果。教材内容脱离现实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陈旧老套。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一直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欠缺指导、引导、应用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各种法学理论强加给学生,只要讲完自己的课程,完成教学课时,就万事大吉了,根本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完全是被动接受,只知道背法条,却不会用法条。这种只管传授理论、忽视学习应用的教学方式,学校培养的人才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考核方式单一。各大高校法学院对法学教育的考核基本上都是采用的闭卷式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只是单纯地考察学生死背法条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应用法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具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更为重要,这才是现代社会法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欠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从业人员的基本修养和行为准则,欧美大多数法学院将法律职业伦理开设为必修课。但是,纵观我国各大高校法学院的法律教学课程设置,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民法、刑法之类的课程当做必修课,基本上都未开设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学生并没有深入接触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其了解也都是通过司法考试。缺少对法律职业道德的教育,不利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目标的实现。

二、改革法学教育的措施

调整教学内容,突出财经院校特色。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既懂法律,又懂科技、经济、外语的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因此,财经院校法律职业教育要求面向财经管理行业培养大批既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又具有财经行业专业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长期以来,学生进入高校,只要选择了法学专业,其他学科就都不学习了,这并不利于法学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其将来就业。因此,对法学教育的内容应该简化,对于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就删除,将这一部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对其他课程的开设,比如说高等数学课程的开设,学习数学可以锻炼人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这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关于刑侦方面的职业是非常重要的;还有英语,在当今全球国际化趋势的背景下,掌握英语是非常必要的,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能够从事国际法律职业的高层次法律人才。此外,为了办出财经类院校法学教育的特色,还必须增设一些经济类教学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类知识,为社会培养一批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岗位上任职的具有财经知识的优秀的法学工作者。

改革教学方式。教师授课的教学方式,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是由我国的社会文化和法律制度决定的。因此,我们要在在继承传统法学教育方式的优点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教师主动、学生被动”为“教师和学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至于教学形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说模拟法庭、讨论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法等。以案例分析方式为例,我们可以参考普通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能力的培养。具体方法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相应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案例,组织同学展开讨论,使其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实务经验和选择合适案例的能力,可以说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改革考核方法。不可否认,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有其优点,可以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不全面,体现不出某些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优势,也有悖于法学教育培养复合型和应用性人才的方展方向。因此,建议,对法律基础知识的考察仍然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而对一些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或是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法律角色,展现各自实务操作的能力。只有这样的法学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学人才。

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长期以来,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一直不被法学教育所重视,高校法学院几乎没有将其设为必须课程的。正是因为忽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才会有李庄案件的出现。因此,我们应该像法学理论基础教育一样重视法律职业道德建设,将其设为必修课或者是定期组织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讲座,培养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避免其将来做出违反法律职业道德的错误行为。

我国的财经类院校法学教育成就和缺点并存。由于财经院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法学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事情,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想彻底改变法学教育落后的局面,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薛刚凌.社会转型期:我们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J].法学杂志,2011(4).

[2]蒋悟真,杨浩楠.财经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问题初探——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5).

篇4

关键词:政法类;高职院校;法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82-03

项目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化教学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融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能力、高素质培养于一体,围绕具体项目任务,使学生们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新教学方法。目前,大力推行项目化教学方法的高职高专院校有很多。一些政法类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法学教育的项目化教学方法,政法类高职院校如何改进法学教育的方式方法,促进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更好的结合、融合,这是摆在政法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政法类高职院校能否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政法类高职院校法学教育开展项目化教学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法学课程学科特点要求

(一)法学课程的特点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确立与实施,法学教育对法律工作者越来越重要。许多大中专院校都开设了法律专业,进行法学课程教育。法学这门学科包括了法律基本理论、实体法、程序法、法制史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法学教育集知识教学和实践训练教学于一体,强调法律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法律职业教育中更加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就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法律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提升在学习中的分析判断能力、加强法律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法律写作运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二)法学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法学课程仍是坚持以教师讲为主,并且只讲授法律理论,围绕教材照本宣科,以法律术语、法律概念、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学习为主,侧重解释法律条文,缺乏实践应用和案例教学。知识讲解概括抽象,脱离实际、脱离生活,不能与法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这些做法使得学生在学习法学课程时,往往感到枯燥无味,有时甚至一头雾水,使得学生对法学课程越来越反感,从而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要说创新学习了。

(三)法学教育重在实践和运用

高职院校法学课程教学必须与实践工作领域相联系,与学生未来即将从事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书记员、仲裁员、法律顾问等职业相联系,这样才能有更强的吸引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课堂与工作岗位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法律知识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力。课程设置要符合岗位工作需求,打破学科体系,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法学教育要有训练性,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动脑子思考,而不是纯粹的背诵式学习法条,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

二、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受时代和认知的限制,传统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传统教学是基于教材内容采取讲解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首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其次是培养能力。传统教学通过知识对学生进行评价,看的是分数,但是往往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在现实中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较差。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整个课程是老师主导,主角是老师在课堂中扮演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学习和接收知识。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基本上还局限于“粉笔加黑板”的模式,教学方法以全盘讲授为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导致教学与实际工作要求脱节。传统教育模式下,许多毕业生走出学校走入工作岗位后反映,虽然自己在学校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说起专业知识头头是道,但在工作岗位,却发现自己课堂上学的知识大多用不上,甚至学习的知识落后了,需要重新学习,面对法律案件无从下手,法律专业学生不懂不会法律问题的现象令人尴尬。

(二)项目化教学符合教育改革实践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的记忆力、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等认知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不能说不重要),与之相应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要,课外辅导为辅的形式。传统教学方法,强调靠记忆、抽象思维和计算来完成,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往往导致“高分低能”,不符合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状况。项目化教学是比较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项目化教学则以职业岗位为基础,以培养掌握工作技能为目标,立足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格局,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课堂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中、职业岗位上的操作应用技能融为一体进行学习,更多地强调了动手操作、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符合职业教育规律,深受高职院校学生欢迎。

(三)项目化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长期以来,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围绕教材准备教案和讲稿,课堂上一直采取固定的讲解、提问、讨论、作业和复习的一套程序,内容上以课本知识为主,形式上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既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师本身也缺乏创新和激情,甚至有的教师到网上下载一些课件、教案,不管符不符合本门课程和本校实际,就敢到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误人子弟。学校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评价主要参考依据是教师的备课、教案、语言、教学环节等是否合理流畅,教学进度是否符合教学计划和大纲,教学内容是否依据指定教材,教学工具是否合理得当,学生考试成绩是否合格,有时甚至通过听一两次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评定成绩。评定教师的业务水平,没有和培养了多少符合岗位需求的学生相挂钩,没有和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相挂钩。项目化教学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有较强和较高的要求,同时具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能力。吃大锅饭,滥竽充数的教师既没有能力上好一堂项目化课程,更不用说培养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了。

三、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应以此目标为中心进行改革和创新。在高职法学教育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综合素质是现代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法律相关工作岗位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目前的法学人才培养重在课程体系,没有从工作岗位出发,致使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岗位实际。高职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培养目标。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法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各个法学实践项目的设计实施,调研报告的撰写,课程论文的撰写,相关的课件制作,模拟法庭演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检索文献、收集资料、法律应用、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的专业性综合素质。二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通过项目进行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与分工,就个人而言,培养了学生虚心求教、取长补短的优秀品质;就集体而言,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与人交际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应对复杂的社会的能力,甚至是创新能力,提高了他们利用法律知识解决社会矛盾,从而真正为法学和法律界培养一批合格实用法律工作者。

四、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要求

(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项目化教学所需的师资队伍不健全

目前现有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未能很好落实专兼职教师合作机制,法学专家进入课程改革团队的没有或者少有,项目实施中的现场指导多由本校教师而非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教师现场指导能力欠缺。因为专业教师缺少实践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针对项目过程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对项目化教学课堂掌控能力和经验欠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造成资源浪费,时间、人员等分配不均。还有一些教师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学理念,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的模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角色定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导地位认识不够。

2.部分学生对项目化教学不适应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很多学生都不适应,认为要自己动手的地方太多,完成不了,或者懒得动手。很多学生主导的意识不强,主动动手去做的意识很差。还有学生对项目化教学有滥竽充数的问题。学生对项目化教学缺少必要的角色认同和主观认识,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快适应角色转换,不按职业岗位角色来要求自己,“滥竽充数”的现象存在,看别人动手参加。对小组或个人完成工作任务一时难以完成,课后不能及时查找资料,作业完不成,有的工作质量层次不齐,逐渐形成了适应项目化的学生学习日益进步,不适应项目化的学生愈加掉队。

3.教学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首先,班级学生数量过多,教学组织安排不容易,只能分组实施具体的项目,很难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独立完成项目或任务。由于人数多确定学生分组也有矛盾,组分得过大,组内少数人做而大多数看,组分得过细,教师指导又不能完全满足,使小组协作学习的效果打了折扣,项目实施过程与质量难以控制。其次,硬件条件不足。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资料不足、部分图书学科知识老化,图书资源和机房数量不够,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又面临机房不足或时间难以保证等问题,因而查找资料困难较多。实训设备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许多专业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分组教学需要,模拟法庭建设标准低,又和其他会议设施共用,导致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训练使用。而学生一般都是拥有着足够的知识储备,却无法在实践中进行操作,缺乏生成实践的场所和办学条件。

(二)以项目化教学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层次

1.培养优秀的工作者

学生的知识与实践、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职业教育所关注的。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基础。学生要想拥有足够的工作能力,首先要储备专业知识。其次把学会的知识用到课堂项目中,再实践应用到工作岗位中。再次,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相辅相成的理念很重要。因此,项目化教学中,法学课程也是如此,学生不仅要储备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在法学课程教学中项目化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将法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情境中去解决现实的问题,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通过项目化教学实践,更多的教师将加强自身学习,不仅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更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方法,不仅要学习课程知识,更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等技能,做到“一专多能”,改革创新教学思路,不断提升个人业务素质,进而促进学校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3.培养优良的学风建设

学生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的现象存在。实践中,平时上课不认真容易走神的学生,很具有实践创新能力。这部分学生不拘形式,不遵守纪律,却敢于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观点。传统的教学反而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而项目化教学正好迎合了这部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带动了原本认真但只听不动脑的学生好奇心。在传统的教学中理论知识要记和背,而项目化教学是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知识。传统教学课堂满堂灌知识,学生死气沉沉记录;项目教学,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应用,教师做指导,建立了学与用的快速沟通,把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参与,让学生创新,提高学习效率,树立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4.建设良好的学校社会单位合作关系

篇5

关键词:远程教育 经济法学 创新教学模式

经济法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电大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中一门重要专业课,并且经济法是市场经济生活重要调控手段,经济法学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搞好电大开放教育《经济法学》的教学意义重大。

一、我国《经济法学》教育模式的现状

经济法学作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基础知识有着严格的要求。但由于我国在法学教育方面起步较晚,学生对经济法学的接触接触,基础知识不扎实,在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传统法学教育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减。其次,我国开设这门课程的时间较短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更有甚者,有些现实问题都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再者,教学条件比较落后,缺乏专业的老师,老师缺乏实践的经验,教学方法还停滞在面谈口述的地步,不能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学员缺乏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满满的全都是老师辛苦写下的课件,老师只讲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求学生能考好成绩将课本上的知识讲的很“透彻”使学生脱离了实践造成了大多数学生仍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一旦出现变化就会手足无措,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创新远程开放教育《经济法学》的教育理念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和教育理念的创新相关联的,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教育模式创新的基础,因此要想创新教育模式必先创新教育理念。

(一)传统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是以学习知识为主的一种教育方式,重点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习成绩。全面发展教育是指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发展。在经济法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全面发展,不单单是成绩,还要求在其他方面并排发展,经济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重中之重。当前应将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面向全体师生。将人放在第一位,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基准。老师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来决定如何讲授课程。在教学课程中应使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与讨论中去。学生向来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创新力的一个群体,老师应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实践。

三、创新远程开放教育《经济法学》教学模式

(一)创新的原因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经济法学的教学模式亟待创新。经济法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经济法学的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远程教育所取代。在诸多开设的远程教育课中《经济法学》的教育模式仍需创新。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潮流,要想让经济法学的教学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必须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远程教学方式。

(二)创新的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集中面授辅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文字教材和音像、电视、光盘、网上答疑辅导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学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读书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上要给同学们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们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交流中进步。课后,可以找一些热门的时事交由同学们讨论其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让同学们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

2、“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法律专业是枯燥乏味的经济法学也不例外。有许多枯燥的名词需要记忆。让学生扮演事例中的一员发表自己的见解,便于同学理解个名词、条文的意思,激发同学们学习经济法学的热情。

3、教学结构创新。在现代社会的教育环境之下,创新的成败就取决于能否合理地安排教学的结构。学生的被动学应变为自主学。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学习材料(如多种媒体的教材等)学习条件(如视听阅览室、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网络教室等)和各种学习支持服务(如咨询答疑电话、语音信箱、网上教学平台、学习小组等)。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动学.这种教学结构才能使创新成功,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四、创新远程开放教育《经济法学》教育模式的优点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同样也是远程开放教育《经济法学》教育方法进步必不可少的条件。社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法学》教育模式的创新,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教育水平提高的表现。创新远程开放教育《经济法学》教育模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大批的栋梁之才,间接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没的功劳。其次,有利于学生高效的学习这门专业。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更加牢固的掌握枯燥的知识。使同学们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创新远程开放教育《经济法学》教育模式也能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结束语: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创新远程开放教育《经济法学》教育模式是必然的,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法学》对我国的社会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我国的社会经济还不完善仍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创新《经济法学》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能够使学员更好的学习和利用《经济法学》中的知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更好的为我国终身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孙亚年(1991.06-),男,江苏淮安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教育与社会法学。

摘要: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人,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意向主要是从事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司法实务性工作,是典型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法学专业学生如何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如何在高校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寻求自身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法学专业;毕业趋向

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人,而作为文科的重要专业类型的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主要从事的是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公司、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法务等司法实务性工作,是典型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在通识型教育人才的培养理念下,研究法学专业学生如何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如何在高校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寻求自身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学专业就业前景背景分析

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相关专业,其中曾一度被认为是铁饭碗的法学专业不幸被亮红牌警告。当前的就业形势本就严峻,而被亮红牌警告,法学专业就业前景仿佛进入了寒冬,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行情更加不被看好。

高等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和近几年连续的扩招,使得高校本科生毕业人数一年比一年高。十年前,一个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基本上都有机会进入公、检、法,即使不能到司法机关工作而从事法律实务相关的工作也不会很难。十年后的今天,即使竭尽全力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国家司法机关已经成为不可能。即使想成为一名律师,通过司法考试也成为必须。当前,包括极少数知名大学法学院的法科学生在内,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前景如何值得我们思考。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向大体可以分两类,即法律职业和非法律职业。前一类的学生就业时,即从事法律职业,他们有的选择公检法,有的选择做律师,有的选择去公司企业做法务等,而后一类的学生就业时,即转行从事非法律职业,多是因为在其他行业有一技之长,或是其他的能力突出,能够适应非法律职业的需要,比如,英语能力突出时,选择去外企工作;个人公关能力突出时,可以去从事公关等。这类学生的毕业趋向大体和法学专业无关。我们不做深入探讨,下面我们对从事法律职业的毕业生的毕业趋向做点探讨。

二、法学专业就业趋向具体分析

(一)法学专业毕业趋向之一:律师

律师行业向来是学生选择法学作为专业的驱动力,法学专业毕业生选择律师作为职业,一方面是做律师能在实践中将已之所学加以运用,另一方面,丰厚的收益也吸引着他们纷纷加入律师行业。然后,有关报告显示,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去律师事务所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具体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司法考试制度实施后,律师招聘也要求应聘者具有法律职业从业资格,通过司法考试已经成为在校法学专业学生努力的重要目标之一;二是我国目前的律师事务所大部分是合伙制、合作制,注重利润最大化的他们在用人方面注重短期效益,而缺乏长期培养、长效用人机制,没有人才储备的积极性;三是律师行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许多毕业生经过十多年的学校生活,对直接踏上社会有一定的内心恐惧感,思想准备不足,望而却步。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刚踏出高校大门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即使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获得了法律职业从业资格证,但往往因为缺乏扎实的实务经验,光有空头理论知识,而被律师事务所拒之门外。

尽管困难存在着,从事律师执业仍然是作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重要的求职意向。在目前就业压力明显较大的综合社会背景下,法学准也本科生可以考虑去律师事务所,先从律师助理做起,从简单的法律实务工作做起,跟着业务经验丰富的前辈师傅,虚心学习,在点滴中积累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入世后,涉外的的案件越来越多,无论是诉讼业务,还是非讼业务,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那么作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学好英语,特别是法律英语,即使没有扎实的业务经验,但是突出的英语能力也会为律师事务所锁垂青。

(二)法学专业毕业趋向之二:公务员

国考热、公考热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聚焦的重要焦点之一。公务员历来是应届毕业生毕业择业的热门选择,其不凡的地位、稳定的收入、完善的保障机制、还有定期的培训进修机会,吸引了众多毕业大军投入公考的行列。而每年国家机关,司法机关放榜的职业需求显示,对于法学专业的需求量依然很大,因此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机关是非常理想的选择。而其中公检法机关对于专业要求特别高,不仅要求是法学专业,而且基本要求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当然对于尚未通过司法考试的毕业生来说,也不是一道坎拦死的,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全面建设,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进一步强化,需要越来越多的法官检察官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和谐稳定提供保障。特别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基层法院建设的需要,法律人才短缺现象严重。因此,我们鼓励毕业生通过公考进入司法机关,在业务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早日通过司法考试,从而迈上更高的台阶。另外,除了司法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直属机构,也纷纷需要法学专业的人才,而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限制要求,也成为了众多公考的毕业的选择。

(三)法学专业毕业趋向之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

完全专业对口的进入律师行业、或者进行司法系统的公务员职位,只是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的一部分。到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也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项热门的选择,通常,民商法和国际法这样的热门专业社会需求更大,就业也相对较好,但热门的专业意味着应聘人数较多,竞争也更激烈。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单位解决法律纠纷或是处理实务,也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很好的途径。然后这一类工作和从事律师职业一样,一般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除了要求通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从业资格,还要求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实务经验。而对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着实是不小的困难。一方面,单位需要具有扎实的实务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刚出校门的本科生恰恰缺少社会实务经验。此外,现今的单位越来越多的需要复合型人才,除了基本的法律技能外,还需要外语能力和公关能力等。因此对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多通过社会实践、法务实习或是课外充电来全面完善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经验。

三、结语

以上简要的讨论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其他影响就业的因素,比如地域因素,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往往成为毕业生的首选;比如发挥前景,很多学生喜欢去外企,认为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等。法学专业尽管被亮了红牌,但我们不难发现,就业前景还是很大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面对压力,作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做的是扎实地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积累实务经验,而且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己,强化自己,从而在寒冬中,迎风大步前进。(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青年专项重点自筹项目(C-b/2011/01/26);江苏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JGYB04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通识教育;法学专业;社会实践;价值研究

作为一个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有必要的。社会实践可以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接触到更加真实的社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更好地进行实践。而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是有其重要的价值。其价值可以从对个人和对社会两个方面来阐述。

1 法学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个人的价值

1.1 对于法学专业学习的价值

在学习方面。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通过书本学习,可以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把一些法律的基本概念解释清楚。但是,书本上的内容有其局限性,它只可以介绍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对于实践,书本的作用则小得多。书本知识可以指导实践,但是不能代替实践。实践方面的知识,必须要通过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获得。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加强我们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增加实践方面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也可以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另外,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书本自身是有局限性的。书本上的内容来自于社会,但是不可能包括社会的所有。也就是说,依靠书本,不可能获得所有知识。要获得全面的知识,必须投入到社会中,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而参加社会实践正好可以使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社会实践比起正式的社会活动,更适合学生去参与,去获得一些东西。事实上,参加一些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去更加认真地学习法律知识,对法律知识更有兴趣。学生们通过参加法律咨询的活动,直接接触社区的居民提出了一些法律问题。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到自己知识的缺乏,觉得自己应该更加认真仔细地学习法律,激发自己学习法律的热情。所以,通过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法学专业的学生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认真学习法律的必要性。

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场非常重要的考试,即司法考试。正如上文所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法学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意味着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参加司法考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法学知识,也就可以更好为司考做好准备。

1.2 对于法学专业就业的价值

在2009年6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内首个全国大学生就业年度报告――《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明确指出,2008届法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79%,在11个专业大类中排名倒数第二。随后社会上有兴起“专业红黄绿榜”,法学被明确列为“红牌专业”,即“连续2年位于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这些数据都体现出了法学专业就业的困难性。法学专业就业困难,同专业竞争十分激烈。如何在这些竞争中脱颖而出,认真学习法学知识是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参加法学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方面。参加实践活动,可以比同阶段的本专业竞争者更早地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更早接触到社会的现实,更早地了解社会的形势以及就业形势。因此,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先一步进入社会,也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时更具有竞争性。

1.3 对于学生思想成长的价值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变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学生可以认识到现实中的法学。书本内容永远具有滞后性,只有通过社会直接获得的信息才是最新的。因此,通过社会实践,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实中的法学,了解现实中的法律问题,了解现实中的法律措施。通过了解到的法学现状,学生可以从中提取出符合现实的法学观念。这些观念可以使学生更加正确地去学习法学知识,有选择的学习法学知识。可以树立更加符合社会现实法学思想。

2 法学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社会的价值

法学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也有着重要的价值。①从直接的价值方面来看,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而言或多或少都会有着一些益处。而法学专业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有助于整个社会的法律知识的普及,也有助于解决一些社会现有的法律问题。也就是说,法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开展之后就会对社会矛盾的化解有着一定的实际作用。②从间接或者长远的方面来看,法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可以促进法学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学知识,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法律工作者。我国的法律不是很完备,而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未来促使我国的法律更加成熟,使法治社会更加完美。因此,作为对法学专业有好处的社会实践,有其开展的价值,法学专业的学生也有必要去参加社会实践。

3 结语

综上所述,法学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其重要的价值。当然这些价值是以学生认真对待社会实践为前提产生的。现在有部分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并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而是随意地开展一下活动,草草了事。这样的社会实践是不会对学生有任何的实质作用的,也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和价值。

参考文献

篇8

语法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语法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本文拟在英语学习活动观视野下探究如何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语法课堂教学。文章以商务英语课程为例,分析英语语法活动课的核心素养渗透。语法在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然而语法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师的棘手问题。传统认为,语法就是构词造句的规则,语法教学往往枯燥地讲解规则,要求机械地套用语法知识。这样的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法的抵触情绪,从而造成语法教学的低效与无效。规则是对语言形式的静态描述或规定,而语法却不是静态的(DianeLarsen-Freeman,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语法教学应设计科学、合理、有趣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活动中加深对语法规则的认识,概括和归纳语言使用现象,主动发现规则以及意义的表达,逐步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冀小婷、代俊华,2018)。中职学生经历中考的失败,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加上英语语法薄弱,影响表达的准确性,进一步导致英语语用能力缺失;这种语用能力的缺失,阻碍了自由表达,抹杀了他们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这是个恶性循环。语法教学始终是中职英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邀请了广州市八所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部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5%的英语教师认为,语法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和语言能力。但仅有10%的教师对自己的语法教学感觉十分满意。65%的英语教师承认,语法教学时间占总体教学时间不到三分之一。80%的教师认为语法教学的开展是“有必要,但有困难”。在实际英语语法教学中,最多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解析语法知识,反复练习操练,错题讲解”。因此,“如何开展英语语法教学”成为英语老师亟须解决的难题。

二、理论基础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大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王蔷,2015)。英语学科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彼此关联,有些素养相互之间还可能有交叉和重叠之处(程晓堂,2017)。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具体包含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教育部,2018)。根据英语学习活动观,语法学习也应该在主题意义的活动下进行———通过观察、理解、实践、迁移、创新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调动已有语法知识系统,在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技能)过程中,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知识、运用学习策略、发展语言技能、理解文化内涵、发展多元思维、形成价值取向判断。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分析归纳,掌握语言的规律,理解语言的真实意义,从而解决交际或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语法教学本身就是发展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过程,更是理解文化差异、形成文化意识的必备条件。

三、教学实施

(一)教学试验

首先,随机选择一个自然班,学生进行前测后并分组。按前测的分数,呈之字形排列分组(分组情况如下表)。全班学生28人,最高分为1,第二名为2,依此类推,最低分为28。全班分为4组,分组如下(此分组仅为每个测试小组内的总体水平大体一致):然后,分组进行干预性教学。在商务英语课程中选取Unit4Ihaveneverheardofthat中的第一课时,课文对话中涉及语法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区别。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干预性教学:传统语法教学(如Group1):在课本中遇到语法后,老师进行系统语法知识讲评,学生的进步幅度为4.5%;在传统语法教学后再布置开放性任务,要求学生将语法知识学以致用(如Group2),学生的进步幅度从5.0%提升到6.3%。这两种语法教学都属于演绎式教学。探索性语法教学(如Group3):在遇见语法现象后,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关注语法,并不急于点评与讲解。布置任务,为学生创造探索语法的机会,在真实情境下试用语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任务完成后学生的进步幅度为13.9%;在自由探索后,老师再帮助梳理语法知识,完成语法体系学习(如Group4),学生的进步幅度从14.0%提升到23.9%。这两种语法教学属于归纳式教学。实验说明,第四试验组的教学方法值得推荐。在鲜活真实的语言环境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感知语法,老师在学生充分地探索与试错后,再协助学生梳理知识,发现语言规律。这样以任务引领、活动为载体的语法课堂教学,打破了语法教学的惯有模式,实现语法学习的真正语用价值,收效显著。

(二)语法活动设计流程

具体语法教学活动设计步骤如下:1.营造学习文化,前置浅层学习;2.前测数据分析,调整教学策略:3.情境铺设,观察语法;4.任务导向,鼓励试错;5.老师点拨,学生反思;6.形成系统,迁移语法;7.进行测试,数据反馈;8.扩充知识,持续发展。

(三)测试数据分析

经过试验,研究组决定采用探索性语法教学,在课堂上围绕语法点开展多元的课堂活动。学习周期为一个学期,在开学初与学期末,本研究组对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前后测。数据如下:前测与后测均选用高职高考测试中的语法填空题型,主要考查学生语法知识在语篇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此题型检测商务英语专业的中职生的语法水平。满分为10分,分为六个分数段。测试数据显示,后测的均分提高超过50%,低分段人数明显减少,高分段人数是前测人数的三倍多。由此可见,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法,收获的不只是成绩,还有学习自信。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 法律英语;模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法律英语课程自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大学作为专门课程开设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特色课程。我国加入WTO后,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法律英语”的学科地位更显重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法院、海关、涉外律师业,尤其是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发展后,对法律英语人才的需求人数越来越多,对法律英语人才的业务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国际投资贸易、知识产权、金融、证券、电子商务等领域急需一批既懂英语又懂法律的实用专业人才,而我国现阶段这类优秀人才并不多见。尽管很多高校法学院系相继开设了法律英语课程,部分院校甚至设置了法律英语专业,以提高法律专业学生或英语专业学生将来从事涉外法律事务相关的工作语言能力,但实际上,这些法律英语教学较缺乏应用性和针对性[1],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态势和法制社会趋势相距甚远,同时也给我国高校的法律英语教学与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法律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分类科目课程之一,具备ESP的一般特征[2]。即:课程设置是为满足学习者的目标需要;学习重点在于学习与该专业相适应的语言运用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即材料来于法学和法律方面的真实语言,因而法律英语是法学与英语语言学间的交叉复合。也就是说,对法律英语的教学研究既可以按法学的教学模式引入,也可以按语言学的教学模式引入。一方面,按照法律的观点、方法以及法律规范、法律文书的特殊需要来研究英语在法学理论及实践中的运用;另一方面,运用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法律科学和法律实践中的英语语言的特征。毫无疑问,法律英语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客观存在,不可避免,那么比较不同的法律英语教学模式就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法律英语是一种工具性语言(instrumental language)。本文讨论的法律英语主要指以英语为母语的习惯法(common law)国家的法学研究人员、法官、律师和其他司法工作者在以法律为职业和以法学研究为目的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法律习惯语言[3]。美国法律语言研究权威梅林可夫(Mellinkoff)认为“法律英语”指the English language of law[4]。法律英语既有英语的共性,但又有法律的个性。若不学习一定的法律基础课, 难以学好法律英语。首先,英美法形成于中世纪前, 所用词汇较生僻,中古词汇较多;同时,法律本属于上层建筑,而英美法从产生到形成时期英国的统治者均是讲法语的诺曼人,而且还是深受拉丁语影响的罗马人的后裔,因此法律英语中存在大量借用法语、古希腊语和古拉丁语中的专用词汇[5];其次,法律文体和句子结构都有别于普通英语。

本文探讨的法律英语教学培养模式是指法学与英语语言学的复合模式。探讨的方法是依据现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定量定性分析,制定出切合实际模式标准,使法律英语进行正常教学的最基本条件――授课时数、教学管理、教材、教师、教学考核得到保障,使培养的人才能用流利的英文交流法律思想,正确撰写法律文书,熟练地进行法律诉讼。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调查了一些大学法律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包括教师的背景、能力、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效果以及用人单位对法学人才的要求等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把高校法律英语教学分为2个层次和3种教学模式。2个教学层次,即: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层次;3种教学模式,即:“法学专业(汉语讲授)+法律英语阅读课程”模式,“英语专业+法学课程(汉语讲授)”模式和“法学专业+英文教材(英语讲授)+基础英语课程”模式。我们通过比较三种教学模式,找出其中的共核,即基本词量,最低阅读量,最低教学时数等。这样将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法律英语教学大纲,并确定新的法学英语教材的指导原则。

三、现有教学要求

我国司法部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重点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外向型法律人才”的办学理念。这里的“复合型”和“外向型”显然强调学科的交叉性及法律英语素质的提高。2001年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已将原有的教学大纲中的“专业阅读”教学要求修改为“专业英语”[6]。大纲规定“专业(法律)英语为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少于100学时,正式肯定了专业(法律)英语的特色地位和重要性。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则将专业英语的要求分设在5项技能的“更高要求”中[7]。如:“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件”,“能撰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2000年新修改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同样明确规定了复合型英语教学所占教学时数比例[8]。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形式规定其课时应占总课时(2 200学时)的20%。这是英语专业第一次明确规定复合型课程教学要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的4号文件中专门辟出第8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教学”来阐述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校技术领域的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的5%-10%”。[10]这也是教育部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尤其是法律英语教学。同时也表明无论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还是国家司法部办学理念、国家教育部的文件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专业(法学)与外语(英语)的复合教学与人才培养。但四者都没有根据大学的实际状况明确规定法律英语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要求,而这些正是本文试图求证的中心内容。

四、教学研究现状

全国现在已有5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法律专业课程。开设法律英语课程的院校在80所左右,另有10所院校的英语专业开设了法律课程。法律英语教学不仅仅只是本科教育,多数重点大学的法律院系的法学硕士生都开设有法律英语课程,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现在招收法律英语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法律英语课程各校的设置结构不一。中山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或研究生中开设“法律英语”阅读课程,并在此教学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法学专业(汉语讲授)+法律英语阅读课程”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期司法部原五所部属院校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现为华东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学院(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现为西北政法大学)相继成立了英语系(法律英语系),开始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部分法律课程,形成了“英语专业+法学课程(汉语讲授)”模式。与此同时,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贸易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先后成立了以加强英语为突出特色、以“法学专业+英文教材(英语讲授)+基础英语课程”为教学模式的法律院系,尤其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律系,80%的法律课程是英语教材,英语讲授。这三种模式都各有优势,又都各有不足,主要原因是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检验标准,教学时数又难以保障,各校依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定。

“法律英语”在近20年的发展中,出版了十多种不同版本的法律英语教材和相当数量的英汉普及读物。其中一些有影响的教材和著作反映了这一发展的过程。1985年2月法律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政法大学罗典荣、苏绍亨编写的《法学英语读本》。1985年11月广东出版社又出版了由中国政法大学朱奇武编著的《政法英语》。进入1990年代后,法律英语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宁波大学法律系罗俊明发起组织编写了由全国23所政法院系参加编写的《法学英语》教科书,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1994年6月出版发行。1994年,司法部属五所政法院校编写了《法律英语教程》;法律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金融学院陈庆柏主编的《涉外经济法律英语》;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林小龙主编的《外国商法英语》;1996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何家弘编著的《法律英语实用教程美国法律制度要览》。1997年1月“法律英语”被列入“上海市九十年代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系列教材”的编写计划。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董世忠、赵建主编的《法学英语》。1997年7月“法律英语”被列为“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沙丽金和林萍主编的《法律英语》。自2000年开始至今,多家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的部门法教科书和英文原版教材。

法律英语教材尽管版本很多,但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首先是没有层次之分,无论是法学专业本科生教材,英语专业本科生教材,还是硕士研究生教材,其内容和体例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其次是教材体例单一,所有的法律英语教材都是阅读理解型的基本知识介绍,“课本――生词――注解――练习”一贯制;最后是没有类别之分。法律英语教材至少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法律英语语言技能类,如:法律英语听说、口译、笔译、阅读理解和写作等;第二类是法律英语语言理论类,如:法律英语语言学和法律英语词汇学等;第三类是法律知识类,如民法学、刑法学和国际法学等。

法律英语教学中师资力量是关键因素。现在已开设法律英语的50多所院校都缺少法律英语教师,更何况还有几百所法律院校没有开设法律英语课程。教师紧缺的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大多数法律专业教师,尤其是35岁以上的教师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限,不能用英文讲授课程;二是大多数英语教师没有受过法律专业知识教育。尽管他们口语能力强,但不能讲授法律课程。

五、教学模式比较

目前我国高校法律英语的教学已经自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模式。现在逐一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找出共同点,形成基本教学目标。

1“法学专业(汉语讲授)+法律英语阅读课程”模式

这一教学培养模式主要运用在法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法律英语”课程主要在第5-6学期开设,课型为任意选修课,每周2学时,总学时在68-72学时之间。教师主要是具有法学学历的英语教师,懂法学知识的英语教师,或英文基础较好的法学教师。教学内容为法律英文阅读理解。教学要求的依据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的“专业英语”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从教学实际来看,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大纲规定教学时数不少于100学时,每周2学时,而同时又规定了听、说、读、写、译的相应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在100学时内无法达到大纲规定的阅读量要求,更何况还有听说读写译的要求。该大纲规定总阅读量为25万词,领会式掌握1 000-15 00词,复用式掌握300-500词。以《新编法学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为例,每个单元(包括补充阅读)平均以8 000词计算,把两册教材上完才16万词的阅读量,而该教材所标注的生词(有些不是完全意义的法律词汇)不足600词。即便是用其它版本教材按三个学期计算,每学期8-9单元,总阅读量也才20万词左右。

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学时数量相对不足,教材浅而易学,选课学生不多,教学易于管理。但学生的法律英语读阅量有限,掌握的词汇有限,听、说、写、译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即便是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法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也难以用法律英语交流。法律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即便是有6 000-7 000基础英语词量的学生在遇到法律文件时,往往还是读而不懂,英文法律文书写作常常不规范。一般认为法律复用词汇量在1 000个以上,才可达到这一目标。改进的办法是部分法学专业课采用英文教材用英语讲授,相应增加学时量和阅读量。法学专业有十四门主干核心课程。如果10%-20%的法学课程(教育规定10%)即2-3门课程改用英文上,阅读量和词汇量都会相应增加。因为一般专业教材在25万词左右,3门课就是75万词的阅读量,复用词量将超出1 000个。每门专业课程按50个学时计算,学时量就增加了150个学时,总学时量就达到了250个学时。如果将5-7学期法律英语课程改为听、说、写、译为主,学生的法律英语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

2“英语专业+法学课程(汉语讲授)”模式

采用这种教学培养模式的主要是原司法部属的五所高校所成立的英语系(法律英语系)。课程设置的依据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专业英语课程要求。这些法学院校利用本校的学术资源优势开设了法律英语专业,学生毕业时颁发文学学士文凭;因此,学生以学习英语语言技能和英语文化知识为主。这一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学生都要求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甚至要求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课程设置中都有“法律英语阅读”课程和用汉语讲授的法律课程。法律课程一般开设4-6门,如:民法概论、刑法概论、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概论等。

这一教学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较强,英语文化素质较高,但其掌握的法学适应相对有限。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停留在单一的法律英语阅读层面,而没有在听说、口译、口语以及综合阅读中渗透。法律英语课程名称或为“法律英语高级阅读”,或为“案例选读”,大多第4-7学期开设,每周3-4学时不等,总学时在108-154之间。如果同样以每单元8 000英文单词量来计算,总阅读量在216 000-30 400之间。这一指标只是达到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对法学本科生的法律英语教学要求,并没有体现(也不能体现)英语专业学生法律英语语言技能高于法学本科生的明显优势,而法学专业知识又明显弱于法学专业本科生。英语专业学生的法律课程是法学专业老师用汉语讲授的,课时量也很有限。一般情况下,每门法学课程的课时量在36-54学时之间。这明显低于法学专业的课时量,所学法学课程门类总量也相当于法学专业学生的四分之一左右。所培养的毕业生,英语和法学知识都有明显优势的仍是少数。

制约这种教学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核定了英语专业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总量标准,专业英语的规定学时量有限。如果增加法学课程门数,则达不到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标准。因此,首先要修订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将英语专业分为语言文学类专业模块和复合英语专业模块。在复合英语专业模块中删除高年级阶段的部分英语专业课程。将1-2年级基础阶段的阅读课程改为初级专业英语(法律英语)阅读。从第一学期开始在听、说、口译、写作课中,渗透专业英语(法律英语)内容。这样一来法学专业课程将达到8-10门。如果有4-5门法学专业知识课程改用英文讲授,则法律英语的总课时数将达到720学时(法学专业知识课200学时+初级法律英语阅读144学时+高级法律英语阅读150学时+法律英语听力72学时+法律英语口译72学时+法律英语写作36学时)。总阅读量将远远高出150万词(法学专业知识课125万字+高级法律英语阅读课25万词+初级法律英语阅读25万字。领会式词汇在4 500词量左右。复用式词汇在1 500词量左右。这样的阅读量和词量,使一般的法律英语专业学生既提高了法学专业知识又提高了法律英语语言技能。他们都能胜任法律英语的实际与运用。在没有修订大纲的前提下,可将1-2年级阶段的阅读课改为初级法律英语阅读,将3门法学专业课改用英文讲授。阅读总量可达到120词。领会式词汇达到4 000词量,复用式词汇达到1 300词。

3“法学专业+英文教材(英语讲授)+基础英语课程”模式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对外贸易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法学院系的教学培养模式是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必须达到英语专业四级要求的同时,开始使用英文原版法学教材,用英文讲授法律课程,学生毕业授予法学学士文凭。法学专业的大部分课程是英文教材,英文讲授,尤其是北京外国语大学80%的法学课程是按照这一模式进行教学。这就是说至少有10门以上的法学专业课程是用英文讲授的。以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生不仅基础英语、基本技能达到了英语专业的四级水平,而且法律英语的阅读量至少在250万词以上,那么法律英语领会式词量在9 000词以上,复用式词汇在3 200词以上。

这一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学生不仅达到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且具有扎实的法学知识。法律英语阅读量大,法律英语词汇量大。但法学专业知识课程是否学得深入,是否严格按照法学专业的课程标准开课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与此同时,这一教学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法学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英文表达流利,能与学生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平衡知识重点与语言重点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因而,一般的法律院系难以实施和推广这种模式。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现有法律英语复合型法律人才教学与培养模式的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三种的教学模式都在朝复合型专业(法律英语)目标努力,但复合程度都不一样,各有特色,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加入WTO后对法学复合型专业实用人才的需求。在探讨所有的原因过程中,除了学时得不到保证、师资力量有限、教材陈旧落后外,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要求标准。

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有师资保证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各自的教学时数,授课门数,法学与基础英语的课程比例后,形成共核,达成相近一致的教学要求标准是可能的。法学英语的教学总时数在350-400学时之间,法律英语阅读总量才能达到300万词-360万词,领会式词汇在3 600-4 500词之间,复用式词汇在1 200-1 500词之间。法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英语必须达到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要求,或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要求。复合型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词汇总量应在8 000词以上。

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是首先要修订现有教学大纲。在法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30%-40%的课程,即4-5门专业课必须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文讲授。

修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将“专业英语”设专项教学要求,教学时数增加到150学时,并进一步细化法律英语听、说、写、译的的课型要求,因为仅“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修订《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进一步强化专业英语的课程比例,将英语专业教学要求分为语言理论型和专业英语型两个教学培养模块,专业英语型模块不开设语言学理论和文学课程。

实现这一教学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是复合型专业素质的教师。即便是北外、上外、广外、人大、中政大、北大、清华、复旦这样的名牌大学都感师资紧缺,其它一般院校更是极其缺少。弥补的办法是鼓励英语教师报考法学专业,然后教授法律英语,或提倡法学专业青年教师进修英语课程,或暂时聘任外籍教师讲授法律英语课程。广东省的做法是要求高校目前35岁以下的非英语专业的青年教师通过自学、培训、进修攻读学位来提高英语水平,到2010年基本达到全用英语进行部分专业课授课。重庆大学已经开始了对其他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许多法律院系也把眼光瞄准了英语教师。

实现这一教学培养模式的基本保证是更新法律英语教材。法律英语教材应分为语言技能类和法学知识类。语言技能类的法律英语教材,不仅仅是“阅读理解”教材,而应该渗透听说写译内容,或分别编写听说、写作、翻译教材。法学专业知识类教材,不应该是盲目引进,而应该是有选择地引进,加注中文章节介绍,或国内学者根据国内教学体系自编英文法学教材。在执行了英语教学培养模式的目标后,如何检验实现了这一课程标准则要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法律英语水平考试来衡量,才有具体的数据指标。

总之,实践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达到教学要求标准的基本途径是:修订和完善现行教学大纲,制定新的统一标准。如果同时修订三个教学大纲确有困难,则可另行制定一个《高校法学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明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供各校参照执行。这样更容易操作和实施。

参考文献:

[1]韩满玲. 法律英语教学亟待走入正轨[N].法制日报.2004-03-04(6)

[2]Alison Riley. English for Law[M]. 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18

[3]陈庆柏. 涉外经济法律英语[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711

[4]Mellinkoff.Language of the law [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3:11

[5]李剑波.论法律英语的词汇特征[J]. 中国科技翻译,2003(2):16

[6]《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8

[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5

篇10

    (一)教材选用不当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工具。目前,我国经济法教材流派纷呈,数量众多、更新频繁、教材林立,想要找到理想的适用的经济法教材比较困难,而各个高校、各个专业在选用教材时也存在一些误区,教材选用不当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在教材版本选取方面。目前,市面上出版的经济法教材版本繁多,既有专业性很强的教材,也有通识性很强的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所涉内容不一样,用于教学的效果也不相同。有的完全是纯理论式内容,比如纯理论式的探讨、学术前沿问题分析、现有法律条文的罗列等,这些纯理论内容既缺少相应的案例支撑,又没有对法律条文进行具体分析和应用,这种教材内容与现实较为脱节,如果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则会误导学生,让学生误以为经济法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课程,远在天边,无法触摸,这样就打击了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有的经济法教材内容则全是实践性很强的案例分析,这种教材虽然通俗易懂,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如果将其用于教学,则会削弱经济法在法学课程中应有的地位,会让学生识以为经济法不过如此,只需要自己看课本自习就足以应付。二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上,我国现有的一些经济法教材内容比例安排不当。有的教材涉及面过广,但重点不突出,比如有的地方理论性太强,但教材所用篇幅太少,让学生难以全面理解理论内容,而有的内容过于简单,在教材编排上却用了大量篇幅来进行讲述。三在教学更新方面,有些教师对选用教材不够慎重,规定历届学生用同一版本的教材,无论教材是否过时都不考虑,而教师在自己的授课中又往往按自己的讲义进行授课,这样就导致教材与具体上课的内容严重脱节,教材最终变成学生课桌上的摆设。四在教学安排上,经济法学时安排有待改进。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经济法课时安排有72个学时,教师往往要用36个学时即一个学期来讲述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而这些基本理论在教材内容选取上不会有任何案例分析,这样的教学安排,会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感觉经济法课程太过抽象、晦涩、难学,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倦怠的思想,厌学甚至弃学。

    (二)教学手段陈旧

    在当前经济法教学中,多数老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运用单一“填鸭式”方法,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纯理论知识,偶尔在课间夹杂一点案例分析,这种教学安排会让课程气氛显得极为陈闷。有些教师在用案例进行教学时,由于案例分析时间过少、师生互动不够,教学效果不佳。案例教学,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给学生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已运用课程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当前案例教学中,理应由学生来担当主角,主导案例的教学,最终却换成了老师一言堂,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往往自己一个人将整个案例通盘进行分析,根本没有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更谈不上参与辩论,这样的教学乏味、无趣,久而久之,会磨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最终会因感觉课堂枯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一些课堂由于教学设备陈旧,一些先进的多媒体由于配备不全,教师在教学中也难用视频、PPT进行教学,只能局限于粉笔+黑板模式,这极大了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不足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是在市场规制还是宏面调控方面,老师都应该准备很多案例让学生感知经济法的存在以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践教学,重在让学生实际参与、切实体验并最终感悟其中的道理,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遗憾的是,高校经济法教育中这种实践教学的比例安排很少,实践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一些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比如案例分析、学术讨论、模拟庭审等,由于时间问题往往安排较少,一些课外的实践教学,如旁听庭审,参观经济法管理机关等活动安排几乎没有。由于课堂教学无法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总感觉得经济法是一门很虚的课程,没有适用性。而他们自己虽然机械地记住了经济法基本理论,但在遇到现实问题时根本无法应运理论知识。

    (四)课程考核不科学

    目前,经济法考核主要以试卷考查为主,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考试题型多为单选、多选、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在分值设置上,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如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往往占60分左右。这种考核方式极不科学,由于以背为主的题型设置呆板、机械,毫无新意和挑战性,学生往往只需要考前花一两天就可以顺利及格,而那些需要开动脑筋加以深度思考的题目,如案例分析题,虽然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但分值却设计过少,这种比例严重失调的考核模式难以摸清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选用合适的教材

    教材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教材对于大学教学至关重要,一本好的教材不仅有利于教师授课,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自学。在选择经济法教材时,我们有必要要同时考虑这些因素:一是教材的适时性,要求教师选用最新版本的教材,尽可能地反映本专业经济法国内外立法研究和教研趋势的新知识和新成果,能全面及时地反映我国当前的经济法法律、法规的更新情况;二是教材的好用性,要求教师选用教材深度适宜,既有抽象的理论知识又有生动的案例分析,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三是教材的适用性,要求教师选用的教材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比如有利于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要求经济法教材里插入一些历届考试真题,并附有答案和解析,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所学知识点并能应对将来的考试。此外,如果市面上一时难以找对相应的经济法教材,高校也可以组织骨干教师集中力量研发校本教材。让这些具有多年经济法教学经验的老师编写教材,不仅可以结合本校专业和学生特点做到因人而宜,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经济法课程内容,做到难易适中,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习。

    (二)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

    为了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授课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运用上需要灵活多变。在经济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一些先进的多媒体装置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针对所学内容,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如“经济与法”、“今日说法”等节目,让学生了解相关案情,并由学生模拟具体角色如法官、原告、被告等来演绎案情。通过视频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轻松了解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学生自我演绎,又可以把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己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不断地转换讲台主角,比如由不同的学生就不同的专题讲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全面了解某一知识点,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面对公众的勇气。

    (三)拓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实践,并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的实践教学手段有待多样化,在课堂上,应多安排一些学生自主动脑的环节,如案例分析、学术讨论、专题调研等。在案例分析中,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宣讲具体内容,针对异议部分首先由学生相互辩论,只有最后出现矛盾无法达成一致时,老师才能参与进来,针对疑难问题给出答案。通过辩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见仁见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才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道理通过辩论,越辩越明,思路越辩越清。不同观点的交流,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相关问题,而不同意见的存在,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我们还可以探讨让学生深入某一角色,模拟相关情节,由学生自主决定处理一些问题。比如,假设学生为某一公司法律顾问,让学生根据现实案例和法律资料,起草公司章程,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或由学生担任董事长主持董事会会议,并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表决等。在课外实践环节,如果课程学时允许,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课外活动,如参与庭审或仲庭裁决,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审判、仲裁程序,了解起诉、管辖、调解、审判等重要知识点,了解相关法律文本,如起诉状、仲裁申请书等。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感觉到法学课程的社会现实性,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让他们感知“书到用时方恨少”,增加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