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作用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护理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3.07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mplment effect by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for pregnant women. Methods A total of 200 community pregnant women as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antenatal examination) and observation group (additional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examin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100 cases in each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on delivery condition, postpartum hemorrhage condition, mastery rate of breast feeding knowled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spontaneous labor rate and lower cesarean section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Pregnant women; Health care; Effect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妇女对保健的要求也随之提高[1, 2]。孕妇作为妇女殊的群体, 对保健的要求更高[3, 4]。大多数初产妇对自然分娩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不利于分娩质量的提高[5]。对社区孕妇开展社区护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 不仅可减轻孕妇对分娩的恐惧心理, 还能让孕妇对分娩过程以及产后相关知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从而有利于分娩的顺利进行[6]。本文通过对本社区孕妇开展社区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5~2016年本社区的200例孕妇,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100例。观察组孕妇年龄21~36岁, 平均年龄(27.04±5.42)岁, 孕周37~40 周, 平均孕周(36.96±2.21)周。对照组孕妇年龄23~38岁, 平均年龄(26.31±5.13)岁, 孕周36~41 周, 平均孕周(37.25±2.12)周。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孕期检查, 不开展产前相关的社区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社区护理干预, 以定期电话随访、面对面宣教、PPT或者录像等形式向孕妇和其家属做宣教。具体的健康宣教内容有孕期保健知识、孕检内容及重要性、胎教、产后注意事项和母乳喂养的知识等。对妊娠期、分娩期和产后相关的健康知识的熟悉有利于让孕妇对怀孕、分娩过程以及产后相关知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提前带领孕妇参观一下模拟产房, 增加孕妇对产房环境的熟悉, 减轻产妇对分娩的恐惧心理。
1. 3 ?^察指标 统计分析两组孕妇的分娩情况(自然分娩几率、剖宫产几率)及产后出血情况, 并通过自制调查表调查孕妇产后对母乳喂养知识的了解情况, 结果分为了解、不了解, 比较两组孕妇母乳喂养知识了解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孕妇分娩情况对比 观察组孕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孕妇产后出血情况对比 观察组孕妇产后出血率为5.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孕妇母乳喂养知识了解情况对比 观察组孕妇母乳喂养知识了解率为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2
1社会网络分析概述
社会网络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经70年的发展,社会网络理论及分析方法在国外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经典理论包括强弱联结理论(Granovetter,1973年)、社会资本理论(.Coleman,1988年)、结构洞理论(R.Burt,1992年)。社会网络理论视社会结构为一张人际社会网,其中每一“节点”代表一个人或一群人组成的小团体,“线段”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其结构特性[3]。社会网络分析是基于图论的思想,从群体动力学角度来考察社会实体(个体、社会组织等)间的关系连接及其结构特征的一种研究取向[4]。主要用于描述和测量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中所包含的东西如资源、信息等,并对这些关系建立模型,进而研究这些关系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通常社会网络分析法分为自我中心网络分析法和整体社会网络分析法[5]。
1.1自我中心网络分析法
指研究者关注某一类核心行动者,根据具体的关系内容,收集与之相连的行动者以及这些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信息。由行动者及其直接关系人构成,只能分析社会连带,不能分析网络结构。自我中心社会网络问卷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叫做提名生成法,第二部分叫做提名诠释法。前者首要的问题在于研究主旨,如研究某个人的情感支持关系———向其询问遇到困境会向谁寻找情感支持时,受访者会列出一串名字,我们把所罗列的对象称为关系人。后者主要是针对提名生成法中所获取的关系人进一步探询他们与受访者的关系,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问连带强弱问题(将组织中个体间密切而频繁的直接联系称之为强联结,组织间疏远、不频繁的直接联系称之为弱联结),另一部分则是社会经济背景相似性问题[6]。
1.2整体社会网络分析法
整体网络分析法研究一个有明确边界的群体内部所有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包括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其不足为分析社会连带的能力较差,但却是测量网络结构的最重要方法。整体网络分析可以揭示整体网络的各种结构特征,如通过整体网络分析可清晰地展示各网络成员在网络中的位置,可为改善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效率提供参考。整体社会网络需要一个封闭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体里的每个人均需发放问卷,所得数据常用矩阵和社群图来描述[6]。表1是一个虚拟的关系矩阵图,表示从某行的行动者到某列的行动者是否存在某种关系(1=有关系,0=无关系)。封三图1、图2为社群图,其图像更为清晰简洁,常用UNCINET、Pajek、SoNIA等软件绘制[1]。
2社区护理知识流动的现状
2.1国外现状
国外对于社区护理的知识管理相对重视,其护理工作和管理有网络化的趋势[7]。社会网络分析法虽在护理工作中应用鲜见,不过,国外知识管理的某些形式已显社会网络特征。如美国在人员配置和团队架构方面就表现出了联盟特色,通过论坛、沙龙、俱乐部等多种形式强化护患之间、医护之间以及护士与护士之间的交流[8,9]。澳大利亚对护士的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中,由学会统筹工作制定周密培训计划,政府出台政策保障培训实施,医学高校作为培训的第三方机构,实施分模块的有主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并构建以州为单位的社区健康护理论坛,提倡信息流通、成效反馈及延续护理实践能力的培训模式,也类似社会网络的知识管理运行模式[10]。德国为促进社区护理从业者知识流动和共享,要求每个护士站护士每周碰头2次或3次,所有护士一起讨论护理计划和对病人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7个护理站归属同一总部管理。同时,各州护理技术监测协会定期对各护士站进行考核和验收,形成一定的社会网络,覆盖相当一部分社区护理人员[11]。
2.2国内现状
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起步较晚,在数量、结构和素质上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社区护士学历结构以中专为主,占52.6%~76.9%,专科学历占7.2%~41.6%,无专业学历护理人员占3.0%~15.9%,本科及以上学历最高为15%[2]。社区护理人员现有能力与实现新形势下社区卫生功能的要求不匹配尤为突出[12,13]。有研究已证实我国当前卫生服务体制下,护理人才分布总体呈现倒三角状态,医院越大,医疗、护理等人才越多,人员素质越高。而社区护士从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均与综合医院相比有较大差距[14,15]。有研究总结,目前社区护理培训内容系统性欠缺,主要有如下原因:①各类培训、讲座是由不同部门、不同医院组织实施,培训内容缺乏统筹;②每次培训,参加的护理人员不一,造成信息传递不均、知识累积不足(无论是护士个体、还是社区服务中心的护理组织)。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面广、地域分散、机构相对小,是导致社区护理知识流动不畅的另一屏障。社区护士知识储备不足、诸多培训并未有效解决社区护理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呈现投入大、收效小的客观现状[16,17]。因此,建立长效系统的知识管理模式,畅通学科知识流动渠道,提升知识流动效率及社区护理人员培训覆盖率,是完善社区护理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举。
3社会网络分析在社区护理知识流动中的应用
3.1社会网络分析与知识流动
美国科学基金会(NSF)于1999年将知识网络定义为一个社会网络,该网络提供知识、信息的利用等[18]。目前,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知识网络已成为组织中实现知识管理的有效实践工具和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平台[19]。相当数量的研究就如何构建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网络进行了诸多探讨,如Seufert等[20]指出,知识网络框架至少需3个要素组成:一是行为主体(个人、小组或组织);二是行为主体间的关系;三是各行为主体在关系中所运用的资源。李丹等[21]认为知识网络中应包括网络核心组织、网络从属组织、知识管理活动、共享知识资源、信息网络平台。多数学者认为基于社会关系的知识网络构建过程,实质上是建立核心组织与各个从属组织之间基于知识管理的合作关系,构建方案需聚焦网络具体目标、从属组织、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等环节[22]。知识流动也称知识转移,是指组织通过不同渠道转移知识,实现组织知识共享,从而有效利用现有知识的过程[23]。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知识流动研究是知识管理关注的焦点。可见,将知识流动与共享放在具体的社会网络中进行研究是较为理想的研究手段。
3.2社会网络分析在促进社区护理知识流动中的应用前景
我们知道人际交流对信息获取很重要,同时知识的流动与共享是一个社会过程,即需要知识的主体———人的相互交织促进知识的流动[24]。既然在管理、经济等各领域都存在社会网络,同样,也能够将社会网络分析引入社区护理知识管理当中,必将有助于改善当前社区护士培训现状。①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社区服务中心的调查和访问,构建出社区内部护士知识流动的网络。②分析社区护理知识流动的社会网络现状特征,从而诊断社区护理知识流动环节中存在的问题。③也可比较不同地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护士知识流动网络的现状特征、知识流动网络的差别,探寻社区护理服务中心内部阻碍知识流动的问题根源。④通过分析进而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知识流的优化,并为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知识流动的制度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4小结
篇3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社区干预;护理
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显示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龄化的加剧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国情问题,根据我国人口总数及老年人比例,预测到201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2 亿[1]。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剧增,老年高血压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而通过社区干预及用药指导,能够更加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防止并发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2月在本院12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在50~85岁。
1.2社区干预方法
1.2.1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正确认识老年高血压发生发展规律,充分认识自我保健的重要性,掌握锻炼和提高生活方式的能力,积极配合医生,提高治疗的依从性[2],从而由被动的依从型改变为主动的参与。一般主要形式为不定时间的宣传讲座、了解情况、指导运动、饮食,定期赠于印刷的宣传册,组织观看教育视频等。
1.2.1.1用药指导 教授选药原则及药物的作用机制、注意事项,联合降压的好处等。督促遵医用药、连续用药。
1.2.1.2血压监测指导 开始服用降压药物期间,建议患者每日至少监测血压一次,若有性低血压发生的患者,建议增加血压监测次数,尤其是改变前后的监测,若血压控制平稳的患者,建议至少1w监测一次血压。
1.2.1.3饮食指导 合理的饮食是血压平稳的基础,告知患者:①饮食适时定量,不饥不饱,不暴饮暴食。②中国绝大部分高血压为食盐依赖性,建议高血压患者食盐摄入量每天应限制在3g以下。③多吃含钾的食物。含钾的食物即可以保护心肌细胞,还能缓解因钠多引起的不良后果,但高血压并发肾功能不全时,则不宜吃含钾多的食物,否则会因少尿而引起体内钾离子蓄积过多,导致心律失常以致心脏骤停。
1.2.1.4行为指导 指导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①定时睡觉,保持充足的精力。②杜绝着凉。在寒冷季节室温维持在20℃上下,外出应加强保暖防护。③穿宽松衣服。平日注意裤带、领带、鞋带等不要勒紧,防止因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而使血压升高。④居住安静场所,避免各类噪声干扰。⑤严格禁止吸烟。⑥保持良好的娱乐习惯,不做不利于健康的活动,饮少量红酒。
1.2.1.5指导患者定期行常规检查 测心电图、眼底检查、血脂、血糖、肾功能、尿常规等全身检查,以了解是否出现并发症。
1.2.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患者档案 建立患者档案有助于了解病史及病程进展情况。严格监测并记录患者血压,在监测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用药调整。
1.2.3由家人监督患者行为并参加到各类活动中 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主要依托于家庭,家人的作用永远不会被任何事物所替代。主要表现在家人即能提醒患者按时按点用药;又能照顾到许多患有合并多种疾病和认知与行为能力受损的老年患者。整个家庭的支持可有效的改变患者的不遵医服药行为,同时也是患者拥有良好心态的前提条件。
1.2.4心理干预 心理社会因素不仅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影响高血压转归、预后及治疗效果[3]。高血压患者在住院后,环境变化较大、缺乏了解疾病的知识,通常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这些因素对患者的心理、行为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诸多不良心理方面原因是引起并发症的主要条件,因而社区心理干预的意义十分重要。主要的干预方法是心理支持和放松疗法。心理支持疗法是针对高血压患者不同的心理症状而言,用关爱、启发、鼓励、说服等方式[4]。放松疗法主要由默想、练功等。因此,不仅要掌握老年性高血压诊治方法,更应该加大加强病患的社区干预力度,有效防止高血压病发病率的升高,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的压力。
1.3判定标准 显效是指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处于正常范围内;舒张压下降>120 mm Hg或收缩压下降>130 mmHg。有效是指舒张压下降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的实验数据经正态性检验,数据呈非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各组之间比较用Mann Whitney U检验(非参数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
2结果
干预组显效51例(65.4%),有效24例(30.8%),无效3例(3.8%);对照组显效25例(32.1%),有效38例(48.7%),无效15例(19.2%)。显效率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老年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脑血病的主要危险因素[5],同时也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高血压患者也在增加,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工作,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特点,作出合适的治疗与教育计划,加强患者心理护理、饮食、运动、和用药指导以及在其他各个方面宣传宣教工作,促进患者养成防治该病的生活方式,使的疗效最大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本研究显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确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的负担。
综上所述,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明显较好,大大的减少疾病的进展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在老年高血压治疗护理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护理的成本也较少,较好的控制血压能节省患者费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参考文献:
[1]赵怀娟,朱艳松.老龄化研究新视角及其政策因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5):1969-1970.
[2]陈晓晴,郭彩云.家属参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医疗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杂志,2012,29(1A):47-48.
[3]陈雪萍.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J].现代护理,2014,12:163-164.
[4]周永君.心理干预在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J].四川精神卫生,2004,15(3):173-174.
篇4
【关键词】 社区护理干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64-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而多数患者往往重视急性期治疗,忽视稳定期防治与护理,往往会诱发其他心肺疾病[1-2]。因此,为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的干预作用,本文特将我院出院后进入社区的46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出院后进入社区的46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011年版)。排除标准:心、肺等器官病变患者除外,患有精神病、肿瘤或其他肺部疾病患者除外。将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25例)与对照组(21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0例,有吸烟史患者13例,年龄45-57岁,平均(50.7±9.6)岁,平均病程(8.1±2.6)年;护理干预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有吸烟史患者12例,年龄46-58岁,平均(51.1±10.4)岁,平均病程(7.9±2.5)年。经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吸烟史、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出院前均施行吸氧、化痰、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进入社区后,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嘱咐患者多休息,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做好排痰护理工作,采用鼻导管进行吸氧,氧流量为1-2 mL/min,每天吸氧14h,及时解决患者心中疑问,注意安抚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尽力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就患者产生的烦躁、不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予以积极疏导和安慰,排除不利于康复的心理因素,使其积极配合治疗;(2)宣讲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宣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及预后等相关知识,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合理用药治疗,戒烟忌酒,避免疾病恶化;(3)药物治疗:嘱咐患者遵医嘱按时、按要求服药,不应出现随意停药、换药的现象,及时向医护人员反应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4)饮食护理:保证患者患病期间营养均衡,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5)适当运动护理:嘱咐患者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适当的体能锻炼及肺功能康复训练;(6)社区家庭访视:医护人员就患者的实际病情及时指导其进行呼吸道通畅、呼吸康复训练、氧疗等,并嘱咐患者进行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随访观察两组患者进入社区后的12个月内的疗效、遵医行为、不良心理(焦虑、抑郁、恐惧及孤独等)与再次住院率。其中遵医行为依从性判断标准:“是”指的是依从性好、“否”指的是依从性差。评价指标:临床症状积分(观察咳嗽、咳痰、喘闷严重程度,重度为3分,中度为2分,轻度为1分),FEV1、FEV1/FVC。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不良心理、遵医行为及再次住院率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不良心理、遵医行为及再次住院率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护理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表1不良心理、遵医行为及再次住院率比较[例(%)]
组别(n) 不良心理 遵医用药 合理运动 合理饮食 吸烟 再次住院率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21) 10(47.6) 9(42.9) 9(42.9) 10(47.6) 9(42.9) 10(47.6) 10(47.6) 11(52.4) 11(52.4) 11(52.4) 7(33.3)
护理干预组(25) 12(48.0) 2(8.0) 11(44.0) 23(92.0) 11(44.0) 20(80.0) 12(48.0) 20(80.0) 13(52.0) 2(8.0) 1(4.0)
2.2临床症状积分、FEV1/FVC值、FEV1(L)值及FEV1(%)值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临床症状积分、FEV1/FVC值、FEV1(L)值及FEV1(%)值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护理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表2临床症状积分、FEV1/FVC值、FEV1 (L)值及FEV1 (%)值比较(均值±标准差)
组别(n) 临床症状积分 FEV1/FVC FEV1 (L) FEV1 (%)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21) 5.26±0.61 3.12±0.62 58.2±5.6 66.4±8.6 1.34±0.2 1.61±0.5 39.2±4.3 53.2±7.1
护理干预组(25) 5.23±0.62 4.36±0.55 58.5±5.4 78.5±8.9 1.32±0.3 1.91±0.4 39.7±4.7 69.2±8.3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是帮助患者恢复肺功能的最佳时机[3],因此本文选取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观察患者进入社区后的12个月内的疗效、遵医行为、不良心理与再次住院率,比较常规护理与社区护理干预对其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不良心理、遵医行为与FEV1(%)值等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护理干预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是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争取早日康复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登红. 社区护理干预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 社区医学杂志, 2014, 8: 020.
[2] 潘玉嫦, 蔡艳铃, 黄玉娥,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功能康复的护理干预[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4): 49-50.
[3] 张兵, 郑玉龙, 闵晓红, 等. 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7(35): 4274-4276.
篇5
关键词:礼仪;社区;护理;应用
护士礼仪是一种职业礼仪,是护士素质、道德修养、行为气质的综合反应。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不仅需要有广搏的文化知识,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而且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礼仪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1]。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由于与医院护理工作有所差别,更应该重视护理礼仪。社区护士不仅要为患者服务,也要为未就诊的患者和健康人群服务;同时还肩负着公共卫生、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传染病防治及防控、健康教育等多项职责,也就是说,社区卫生服务面对的是更众多的对象和更繁琐的工作。因此,容易影响护士与居民的沟通,护理人员规范的礼仪可以有效缓解纠纷的发生。
1我站护士在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
1.1个别护士没有建立"居民至上"的服务理念,自律性差,意思倦怠,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缺乏应用礼仪的习惯。
1.2不注重细节。护士在为居民服务时缺少和居民交流的意识,使居民感到压抑。
1.2.1工作时衣帽不整,工作服不清洁,让患者缺乏信任感。
1.2.2站立跟同事谈话时,扶肩搭背;说话时背对患者,目光游离或斜视。
1.2.3走路左顾右盼,举止不端,治疗盘内物品叮当作响。
1.2.4声音过大,或不及时回答居民的问题。
1.2.5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2对策
2.1强化职业道德 采取自学和集中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学习医务人员礼仪规范,做到真正以居民为中心,体现一种诚实、负责、爱岗、服从、敬业的职业精神。①使社区护士认识到护士礼仪是护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区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②护士礼仪不单纯是医德、医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形象、社区效益、护理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③护士礼仪要求社区护理人员要高水准,严要求,既注重理论学习,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社区护理人员真正懂得什么是护士礼仪。
2.2营造优良的礼仪氛围 良好的氛围可以带动整个团队成员强化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意识,更好地服务居民。要及时掌握整个团队成员的情况,坚持人性化管理,帮助护士解决工作和生活等问题。
2.3规范护士礼仪,成就职业之美。
2.3.1掌握遵循交往的礼仪 ①尊重与接纳原则:护士应首先在心理上接纳尊重居民,保持其主动地位,热情主动地与居民交流。②以居民为中心原则:无论护理过程的长短,都是以居民的康复和需要为根本。为居民多想一点,多听居民说一点,多给居民讲一点,多为居民做一点。③平等原则:护士从居民的利益出发,不分年龄、职业、经济地位、容貌,充分尊重居民的人格。④相容原则:护理人员在交往中培养自己的相容品格,从换位的角度思维,将心比心,对少数居民的烦燥言行予以谅解,以宽以待人的胸怀和礼让来换取居民合作。⑤持久原则:要求护士的关爱、照顾应始终如一。
2.3.2给居民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3.2.1保持良好得体的仪表 护士上班前衣饰应注意以下5点:①鞋是否擦过;②裤管是否有线;③是否淡妆上岗;④头发是否梳好;⑤护士服是否有皱纹或污迹[2]。
2.3.2.2微笑服务 "一个美好的微笑胜过十剂良药"。对居民的微笑的3个原则是发自内心、表现和谐、注意环境。
2.3.2.3对患者要有恰当的称呼 恰当的称呼是心理沟通的桥梁,是一种德行,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知识与阅历的外在表现,是一种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是一种尊老爱幼的美德,是一种为人处事,宽容豁达的风度,是一种相互交往中向人表示尊重友好的规矩和技巧[3]。
2.3.3行为 ①站姿:基本要求:头端、肩平、胸挺、腹收、身正、腿直、手垂;坐姿。坐姿的基本要求为端正安稳,表现安详、庄重、优雅的风度。②行姿:基本要求为轻松、矫健、优美、匀速、不慌不忙、稳健大方;女士端庄、文雅、温柔之美;男士刚强、豪健的阳刚之气美。③坐姿。基本要求为端正安稳,表现安详、庄重、优雅的风度。④蹲姿: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两腿靠紧下蹲;前脚全脚掌着地,小腿基本垂直于地面;后脚脚跟抬起;臀部向下。
2.3.4注重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要做好社区的礼仪护理,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来完善自我,通过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和各类学术讲座、学习班等继续教育方式获得国内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进一步提高知识,启迪思维,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的升华。
2.4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约束、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只有制定严格、切合实际的规范条例,并以此来要求社区的护理人员在礼仪上的统一规范化。并将其纳入绩效工资考核范畴,将奖惩落到实处。绩效考核与晋级及分配制度挂钩。制定了科室二次奖金分配方案。根据患者满意率等进行评价,将考核指标充分量化,便于操作、富有实效,力求真正实现优劳优酬的原则。文明用语在嘴上,娴熟动作在手上,微笑服务在脸上,仪表整洁在身上,才能更好地促进护士礼仪的发展。
3讨论
3个月后,护士主动服务、学习意识明显增强。护士整体护理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的满意率明显上升,全年未发现一起纠纷。这说明,良好的礼仪是做好社区护理工作的基础,待人以礼是当代护士应有的风范。良好的礼仪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从而构成一个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社区护士在社区活动中所展示的服务内容、职业行为和专业形象,不仅代表个人素质而且代表整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形象。以现代文明护士的语言、礼仪形象,创造一种团结协作、科学有序的氛围,运用适当的言谈举止和专业形象走进社区,使我们的护理对象消除陌生、紧张的心理,给其以信赖、安全感。在护理进程中,使患者得到温暖从而能顺利完成高质量的护理任务,所以,护士礼仪是社区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始终贯穿了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陶方.护士礼仪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8,7(5):59-60.
篇6
关键词:社区护理;社区护士;发挥作用
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师团队服务模式正在全国逐步推广,它是以社区人群健康为中心 ,家庭为单位,集预防、 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连续、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1]。如何发挥好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于护士本人与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本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数十年,经历了一个从事病房护理工作的临床护士到一个社区护士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护士到管理者的转变,从中悟出了一些对策与设想,在帮助护士如何快速适应社区卫生工作、充分发挥在社区卫生工作服务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1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代表了社区卫生与护理两方面的内涵。它不仅注意到个人的健康,而且也注意到社区整个人群的健康,包括疾病预防、健康恢复及增进健康。因此,社区护理既具有公共卫生学的某些特点,又具有护理学的某些特点[2]。在以下几个方面更为突出:①以促进和维护健康为中心:社区护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所以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②面向整个社区人群:社区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全体人群,即包括健康人群和患患者群。③社区护士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社区护理过程中,社区护士往往独自深入社区、家庭开展各项工作,故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高度的自主性。④社区护士必须和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社区护理的内容及对象决定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不仅仅要与全科医师密切合作,还要与街道、社区等社会支持部门协调沟通。⑤提供连续、综合服务,管案时间长。社区护理主要是加强对健康人和重点人群的预防保健,加强对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指导,因此管案时间长。
2社区护士的基本要求和能力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内涵的客观要求,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即照顾者、教育与咨询者、管理与协调者、研究者[3]社区护士在不同的工作和时间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多种角色功能要求护士必须完成各种角色赋予的工作任务,这不仅是现实工作的需要,也是我国未来社区卫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4],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要求:①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慎独修养,强烈的责任感:社区护理的主要目标是启发及培养社区人群的保健意识,指导及督促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整个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等。所以,必须以促进社区健康为中心,对工作热忱,有同情心,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任何人一视同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而且社区护士经常上门服务,采取"一对一"服务方式,必须有较强慎独精神。②社区护士必须具有护理专业知识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类发展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临床经验丰富,知识较全面:社区护士要进入家庭为患者提供服务,了解家庭存在的健康问题,根据对象特点给予个性化护理、技术指导、鼓励帮助及心理支持。③必须善于沟通与合作以及搞好人际关系,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社区护理的内容及对象决定社区中影响健康的因素可能涉及多个部门才能解决,帮助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组织和协调社区居民,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建立起一个和睦、愉快的社会环境等,必须要有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才能做好这些工作。④社区护士必须具有独立判断问题和决策的能力:社区护士面向社区居民家庭和人群,运用社区护理的知识和技能提供综合性、持续性、协调性和高度情感性的护理工作,因此社区护士要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就必须掌握工作技巧,确信它将对指导社区护士用科学发展观学习社区护理方法,推动以社区全科医生团队为中心的,以为社区居民服务为方向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在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3对策与设想
个人对策:①转变观念是做好社区护理人员角色转变的保证[5],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适应几个转变: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患者服务向群体、家庭、社会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向院外的社区家庭服务转变。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完成社区工作的关键:社区卫生服务的范畴决定了护士必定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一般时间性系统性较强,缺乏灵活性和持续性,我们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主动、灵活、有的放矢地学习,才能快速适应角色的转换。③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基础:要多组织、参与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和教育,不断提高身体和思想素质,端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④实践、探索是推动和发展社区护理事业的源泉:我国社区护理保健工作的起步较晚,从理论上到时间上与世界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6],有许多问题需研究探讨,如社区护理中的法律观念、如何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等等,社区护士有责任针对社区护理中涉及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能真正指导社区护理实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的理论,以推动我国社区护理的有序发展。
管理者的对策:管理者需要创建有利于社区护士自我实现及职业发展的环境,进一步完善社区护士培养机制,制定有效的社区护士人才培养规划,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其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在职继续教育等,以丰富社区护士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及能力,促进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社区护士要完成角色赋予的职责,需要创新、灵活、高效的工作方法;需要充分开发、利用社区护士人力资源,探讨能够充分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工作模式,使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依靠人力的增加;管理者需要明确社区护士岗位设置,职责分工,逐步加大对社区护理工作的投入及政策支持;加强培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长效激励机制。而作为社区护士自身应明确,熟知自己的角色功能,主动开展工作,履行职责,发挥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丽,赵秋利.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71-72.
[2]柯庆梅.社区护理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式[J].中国社区医师,2011,19:335-336.
[3]刘可仪,周颖清.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初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A):90-92.
[4]杨辛卉.社区护理发展对护士角色的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19).
篇7
关键词:社区护理;比较;启示
1、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理论两个学科的相互结合,社区护理的中心原则是健康,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社区的人群,社区护理的目标是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
2、国际社区护理模式
国外社区护理工作内容、护士的职责范围、国外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
2.1工作内容:一级医疗保健是北美社区护理的重点,即预防。目前,二级和三级医疗保健在北美社区护理也涉及和参与。在新西兰,自理活动的照料和支持、日常活动的帮助和支持、专业护理是社区护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2.2护士的职责范围主要是实施卫生教育,协助公共安全与传染病管理,执行医嘱、巡回服务,运用社会资源以及保存正确记录,从事家庭访视及护理、心理卫生指导、进行卫生统计、协助环境卫生和团体卫生工作,运用社会资源以及保存正确记录了解国际与政府卫生组织和卫生法令、从事妇幼卫生工作等。
2.3国外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
在国外,社区护士应具备以下的条件:学历要求,社区护士应就该是全日制护理专业教育毕业的护士、助产士。工作经验:要求接受过半年以上社区护理训练或具有2年以上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更主要的条件是侧重品德优良、身心健康、有丰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强、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等。
3、中国社区护理模式
中国社区护理目前发展现状全国有医疗、保健、预防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将近30多万个,在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护人员主要以专科为主,只有及少数的本科毕业生原意到县级医疗机构中去工作;然而在大多数的乡镇卫生院中,很少有大专生去,更没有大学本科生去,因此在乡镇卫生院中主要以中专毕业生为主,有少量专科毕业生,
但绝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医学护理教育。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医疗棋式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作者提出了老年人社区护理模式,强调社区护理体现了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精髓。文章阐述了社区护理的概念,设想了社区护理的管理体系和实施方法,社区护理采取分层管理形式,按照护理程序,将临床护理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技木服务与社会服务相统一,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护理。社区护理具有主动性、持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社区护理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满足病人需求,防止医院内感染,消除住院对老年人可能产生的心理上和糟神上的不良反应,发挥护士的能动作用,增加医院的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
3.1中国社区护理工作内容: 在社区中的具体护理工作有打针、换药、插管、静脉注射、记录等,社区护理工作是社区护士的主要工作,因为社区护士还有其他的任务,他们做具体的护理工作花费的时间相对比医院护士少。
3.2中国社区护理的形式: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医疗机构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老年人社区护理模式,就是我国现阶段极为重要的医疗机构应该重视的一个服务及护理的结构。
3.3中国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在中国,卫生部出台《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护士职业资格并经注册,还要通过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护理需要。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工作做得并不好。
4、国际社区护理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4.1国际社区护理模式:
日本
日本的社区保健是根据《地域保健法》,《保健疗法》的规定,至1994年各都道府,政令府,特别行政区都设立了保健所,保健中心,全国共有保健所848所,市街村保健中心1241所,各类保健机构中保健护士达到2万余人,为日本国民健康实施全民保健工作,同时日本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为促进社区保健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993年统计,日本65数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9%。椐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与日本将来人口推算到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数的15.6%。针对此种情况,日本的社区护理发展也较快,其中老人保健与母子保健是日本社区保健工作的中心,老龄化社会推进了日本老人保健事业的发展。据厚生省统计,到1994年9月,日本各类老人保健设施达到1003个,入所老人85000余人,日本老人保健制度的宗旨是保持健康、确保医疗。为此,在社区人员进入40岁即开始建立“健康手册”,开展基本的健康教育、健康诊查等。老人保健医疗的层次可分为:医院老人病房、疗养院、老人保健中心、康复机构、特别养护老人之家、托老所、家庭护理援助机构等。1993年日本颁布了“老人保健法”,对家庭访问护理工作实行制度化管理,由医院,诊疗所的护士给在家疗养者精神康复病人提供援助。概椐“母子健康法”和“儿童福利法”的规定,日本保健所保健中心对结婚,妊娠,分娩,围生期妇女和出生婴儿,直至学龄前幼儿给予各种健康诊查,保健指导和医疗援助。
德国
在德国,自六七十年代以来,社区护理就在德国卫生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92年全国已有1万家护士站,4500个家政服务中心,约有一半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在社区护理服务中主要有家政人员(从事家政事务),护理员(协助护士做好生活护理),护士(主要从事护理专业工作)。无论是护士还是护理员,均要求有5年以上的医院工作经验,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老年人,儿童、术后恢复期的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服务内容为慢性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康复和护理工作。每个护士站每周碰头2-3次,所有护士一起讨论护理计划和对病人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护士站的每名护士均配有BP机,遇事随时联络,每7个护理站归一总部管理。同时,各州护理技术监测协会定期对各护士站进行考核和验收。
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主张减少医疗消费,因而70%的住院病人是急诊入院,大量慢性病病人集中在社区内治疗和康复,社区康复和家庭护理多由护士承担。因此社区服务摆到重要的位置。鉴于此种情况,政府加大了对社区保健的财政投入,如在设有急诊的综合性医院增加老年病床数,在社区综合诊所建立护理中心,还建立了护理之家《老年人长托》,逐渐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中心――护理之家――白日护理双向转诊的服务网络,比较好的解决了老年患者的就医护理问题
4.2国际社区护理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4.2.1提高民众对社区护理的了解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社区护理需求调查中发现,对社区护理有相当一部分人从未听说过。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的现状,但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发生偏差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们认为社区护理的工作主要是家庭的治疗和基础护理。其实我国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应该将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护理工作承担起来。所以,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可以运用与社区居民建立“契约式的服务关系” 的模式,如定期上门体检、电话咨询、24h随时上门服务等,逐渐使社区民众了解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
4.2.2使社区护理工作合理可持续发展
社区居民应该有良好的护理服务模式,能够将医院的医生的医疗理念通过一定的科学的形式传播到社区,建立以省市医院为主要技术支持的社区护理模式,建立符合社区居民的需求护理机构.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以保健护理、预防保健为重心的医疗卫生机构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护理工作者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责无旁贷.社区护士应该明确自己在社区卫生护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担的主要工作、职责,社区护士所要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社区中的家庭等而不仅仅是个人,要做好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减少社区居民的发病,促进健康、我国的社区护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完善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有关的行政部门应该对社区护理的发展充分重视,出台有关社区护理的具体的实施政策和措施,各项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对于规范管理社区护理的研究。卫生部门可根据学科发展和社区的需要,重新界定社区护理的功能和社区护理的职责,提高各级领导工作的认识。在我国,支撑社区医疗保健机构作为预防保健费目前主要来源是医院经济收入,但由于未理顺好服务价格以及对此方面疲软的政府支持等原因,导致医院亏损,而影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通过对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得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引导政府对社区护理加强投入,健全完善的保险制度,大力的发动慈善募捐等等,凝聚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力量,有机地结合起盈利、福利和公益三者的关系,为社区护理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保障。
4.2.3减轻社区护士压力建立合适的护理模式
见于社区护士的工作的特殊性,护理管理者应充分了解社区护士的组织承诺,以此作为预测社区护士的离职意愿重要项目之一。还要加强社区护士对医院的感情和忠诚程度的培养,使她们的离职倾向降低。社区护士工作环境的美好,工资福利待遇的满意度,人际关系氛围的和谐,还可以通过注意力得到转移、情绪的合理发泄、倾诉自己的心声的方法,是自己的压力得以减轻。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社区卫生服务不可缺少的社区护理,其优越性在于它以社区为立足点,提供连续、方便、快捷、经济的家庭和个人护理服务, 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医疗、康复、预防等,密切协作,共同完成社区的卫生保健任务。社区护理在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为加强对人群进行有效护理,护理模式的内容应包括健康护理全部需求。社区护理把护理对象不但会包括原来的单一的患病个体,而且还要相应的扩大到了健康人、家庭乃至于整个社区。医院护理不能完成像社区护理这种全面而连续的服务,因此护理模式必然向社区护理服务转变,而社区护理又靠是社区护理模式对其进行指导和宏观上把握,因此建立合适的社区护理模式十分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许爱芝.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3):55-56.
[2]Stanhope M, Lancaster J.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Promotinghealth of ayyreyates,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4th edition [J]. St,Louis: the CV Mosby company, 1996, 2
[3]孙沙莉・护士长在模式病房中的主导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0, 15 (8): 598-600
[4]Ann é ~ Lise McDonald, Ian H.Langford B Sc Grad, NigelBoldero.The future of community nurs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District nursing health visiting and school nursing [J]. Advanced Nursing, 1997,26:257~265.
[5]曾友燕,王志红,吕伟波.社区家庭护理服务内容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5(22):409~410.
[6]翟忠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7): 42-43.
[7]侯淑肖,尚少梅,巩玉秀,等.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5): 26-30.
篇8
1 社区护士长应具备的素质
1.1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 诚实、善意、公正、自主是社区护士长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应本着对人民健康负责的精神,坚持诚实态度,不自欺、不自满,存疑则问、虚心好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在为社区人群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考虑、争取他们的最大利益。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公正对待,按照人道主义的精神,肯定人人享有健康的基本权利。不论职位高低、亲疏远近、富有或贫穷,都应一视同仁,提供公平的服务。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学习,业务技术学习,提升优质服务能力,加强服务质量的科学管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公正无私,发扬慎独精神,以身作则。
1.2 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文化素质是各种文化基本知识的综和反映,体现在对人的社会态度、言谈举止、气质风度、情感意志等方面。社区护士长面对社区人群,更应该博学广学,不仅具备公共卫生学、护理学的知识,还要具有人文、社会文化、心理学、法律、管理学、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社区护士长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娴熟的业务技术能力。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指导社区护理工作,真正发挥知识技术的作用。在提高自身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带动科室护理人员学习全科知识,加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在向社区居民提供卫生保健服务时,还要观察、探讨、研究与社区护理相关的问题。
1.3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形象 护理工作是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而社区护理的工作范围非常广泛,护理对象是社区全体人群,社区护理工作压力高、风险大[2]。因此,要求社区护士长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态,灵活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乐观的对待各种压力,坦然处理问题。待人宽容,善于换位思考,营造舒心、宽松的工作空间。良好的自我形象体现在优雅的气质、得体的服饰、自如的谈吐风度,对待护士和社区居民和蔼可亲,处事公平公正。工作有序、高效、严谨,对护士起到表率作用,从而影响、提高团队素质。
2 社区护士长的能力培养
2.1 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社区护理工作对象是社区全体居民们,面对不同的年龄、家庭、文化及社会背景的合作者和护理对象,社区护士长必须具备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2.2 组织、管理能力 社区护理一方面要向社区居民提高直接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还要调动社区的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义诊等活动,进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慢性病的流调等等。负责人员、物资和各种活动的安排。这些要求社区护士长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2.3 综合护理能力 综合合理能力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社区护士是全科护士,将面对各种患者和残障者,要求社区护士长具备各专科护理技术,满足社区人群的需求。
2.4 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 社区护理工作常处于独立工作状态如独立进行护理操作、独立开展健康宣教、独立进行咨询或指导,要求社区护士长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或应变能力。
2.5 预见能力和科研能力 预见能力主要用于预防性的服务。在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性指导和服务时,应有能力预见治疗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变化,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问题的发生。护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社区护士长应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具备科研的基本知识。在社区护理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观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
2.6 自我防护能力 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自我防护能力包括法律的自我防护及人身的自我防护。在进行医疗护理服务中要完善记录患者的病情,认真履行告知责任。在非医疗机构场所提供护理服务时,应避免携带贵重物品,注意自身的防护。
参 考 文 献
篇9
【关键词】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30-01
引言
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为基础,把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护理途径。它主要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连续、动态的和综合的服务。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中的网底,社区护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社区护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论文就某社区的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某社区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社区的护理。其中老年人40例,妇女儿童各15例,残疾人30例,都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社区的护理工作,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1.2方法
在对社区弱势群体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社区护理的参考文献,把重点放在护士的护理理念、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对社会护理的认可和理解上,来对应的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出解决的措施。
2 结果
通过对此社区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社区在进行护理时,存在的问题比较集中,通过不断地努力,便可以改变现状,让社区护理的工作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同时能够使其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社区的护理人员缺乏社区护理的理念。社区护理的工作在将那些年才逐渐的发展起来,护理工作还不被人们所熟识。例如:护理人员对社区护理的观念还不够完善,不能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方向的转变。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就缺乏相应的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
社区的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在对此社区的护理过程中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实际上的社区护理与社区护理的要求还相差一段差距。主要变现在,由于社区护理的范围小,对象少,因此,社区的护理人员便与医院的专业护士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社区的护理人员在专业知识上不能够达到要求,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还不够全面,因此就难以承担起保护社区的健康和保健的责任。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问题,社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全面,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导致社区的护理不被社会所认可和理解。护理人才的短缺也是影响社区护理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也不能够提高低,这样就容易挫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留住人才,提高待遇,重视社区护理,才能保证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讨论
针对所调查的社区护理工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转变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把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推广起来,把社区护理的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向健康促进,服务对象逐渐扩大,把从患者服务转向群体服务,把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学转变等等,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观念意识。
加强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够对社区成员进行全面的护理。加强临床护理、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的学习和培训,还要会使用相关的仪器。社区护理人员只有接受正规的社区护理训练,才能在开展社区护理工作,缩小难度,适应社会的社区护理需求。培养和管理社区的护理人员,使其能够在人际沟通、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等发面适应社区的需要,为社区的弱势群体打造一个舒适的护理环境。
广泛地开展社区护理工作,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政府要支持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为社区护理的开展做出物质上的支持,并引导更多相关专业的护理人员投身于社区护理工作当中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壮大社区护理的队伍,不断完善社区护理工作。通过制定社区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来提高社区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让老百姓接受社区护理,适应社区护理,相信社区护理。
我国社区护理工作尚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由于条件的不同,使得各地社区护理的发展也不平衡,各种服务和技术操作质量标准不一致,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就有明显的差距。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需要引入更多的资金,把社区护理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仪器或设施不断的完善,当护理人员和百姓需要的时候能够给予最好的服务。
4 总结
通过对此社区的护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在社区护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社区护理这个新事物被人们所接受还需要一段的时间,再其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或问题,但是只有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还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本论文对社区的护理工作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也具体的把存在的问题叙述了出来,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找出了解决的措施,为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端香 段秀卿 《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2
[2] 井亚茹;吴晓秋;;加强规范精神科护理记录的书写[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杨雅娜 罗羽 刘秀娜 何孝崇 《我国社区护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护理管理杂志》 2008年12期
[4] 秦双林 杨映玲 《我国社区护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疗养康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1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年
篇10
关键词: 社区护理 现状 发展建议
一、引言
社区护理是指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综合而成的,为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提供连续性的、动态的、综合性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家庭护理、临终护理、康复中心等。近年来,我国的社区护理正在蓬勃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我分析了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关社区护理的发展建议。
二、社区护理的现状
(一)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目前国家卫生部门对社区护理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明确的组织及管理机构,社区护理机构均没有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社区护理的从属地位。护理工作走出医院,走向社会的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各项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另外,社区护理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财政支持,存在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对基层卫生保健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少,投入到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
(二)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有调查显示:目前在岗的社区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占75.8%;18.6%的护理人员无正规专业学历;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为主;65%以上社区护士缺乏系统化、正规化的培训;在社区工作3年以内的占31.8%,4―6年的占45%;还有部分护士既缺乏临床护理能力,又缺乏社区护理服务经验。因此,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服务缺少专业特色。与医院相比,社区护理最大的特点是方便、经济快捷,而方便、快捷则需要许多综合条件作保证。目前,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护理条件简陋,护理设施老化,往往需要快捷时快不了,需要方便时反而不方便。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社区医疗机构投入资金不足,重医疗轻护理,加之护理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大,难以形成专业优势。社区护理的一些特色服务,如“个性化服务”、“家庭式服务”、“专科特色服务”、“心理辅导”等在社区开展仍然举步维艰。目前,社区护理只能求生存,难求发展。
(四)社区护理业务的范围宽泛化,缺乏明确的分工。现在社区护理服务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泛,真正体现了“六位一体”的健康综合服务宗旨。社区护士已不仅是医院与病人的桥梁,而且是病人与其他专业人员的桥梁,但是它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社区护士依然缺乏明确的分工,很多时候仅仅是医生的助手和附属,这与日益扩大的社区护理服务范围相冲突。
三、发展我国社区护理的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管理机制。宏观上,卫生部应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社区护理的管理力度,要求其尽快出台具体措施和相关规定。其次,卫生教育系统应着眼市场需求,培养一定数量的专门社区护理人员,政府有关部门还要给予政策和经济的支持。规范社区护理建立健全明确统一,科学可行的质量评价标准,量化护理人员绩效,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就社区护理任务和目标尽快出台具体措施和相关规定,吸引更多优秀的护理人员加入到社区护士行列。
(二)重视并切实加强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教育部、卫生部《关于确定职业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加强护理人才的培养,其中提出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课程体系,推动社区护理教育健康发展。要加大护理专业大专、本科层次比例;大力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形成体现现代教育观和护理观的全新的护理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素质。
(三)增加人们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这是社区护理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社区护理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对社区护理的宣传,是提高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识的良好通道。我们充分和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宣传社区护理,通过宣传资料、展板、宣传画等多种途径的宣传,使得人们对社区护理的作用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让人们对社区护理产生信任感,乐于接受和主动寻求社区护理服务。有了社会的认同和全体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护理才能充分显现其作用,才能真正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
(四)更新服务理念。社区护理人员要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实现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病人服务向为普通群体服务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服务转变。同时还应设立一些特色项目,如定期体检、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精神支持、健康访问等,使社区护理工作渗透到社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四、结语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也逐渐提高。发展社区护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们要树立社区护理理念,不断拓展社区护理服务领域,运用整体护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时时刻刻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社区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林菊英.社区护理(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3.
[2]李春玉.社区护士的护理活动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1,4,(3):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