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22 17:5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

篇1

【关键词】 社区;妇幼保健;护理管理

1 社区妇幼保健护理的工作特点

社区护理是一种以社区中每个家庭成员为对象的护理活动,其中又以妇女、儿童为主要的护理对象。社区的保健活动也往往局限于此。社区妇幼保健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疾病、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以及提高整体的人口素质。社区的妇幼护理工作通常都是由护理人员携带简单易操作的工具来进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中,不仅要对妇女儿童做好护理工作,还要通过访问了解其家庭成员的状况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传,从而帮助他们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理环境。一般来说,社区护理人员都是根据区域来进行社区妇幼护理工作的,作为从事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处理好与自己区域内居民的人际关系,还要适当地调节儿童、妇女以及他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协调好与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公安机关、妇联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保证社区护理得以良好开展的必要条件。

2 社区妇幼保健院的不足

社区妇幼保健院是以社区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以妇女儿童为重点服务对象,以其他人群为次要对象的区域性医院。它的中心工作是保健,目的是保障生殖健康,主要特点是保健与医疗的有机结合。它的主要工作包括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心理咨询等等。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社区妇幼保健院处在相当弱势的地位,护理管理以及护理者本身都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2.1 保健院护士具有低学历、低素质的特点,并且护理人员数量少,结构也比较不合理。

2.2 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2.3 社区卫生服务与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不相匹配。

2.4 社区卫生资源比较薄弱。

2.5 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2.6 卫生信息化建设落后。

2.7 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政策不配套。

3 如何提高社区妇幼保健院的护理管理

3.1 提高护理质量 医疗质量的好坏,关系着病人的安危,病人到妇幼保健院就诊,是建立在医疗安全的基础上的。因此,确保医疗质量是妇幼保健院工作的首要目标。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关系着妇幼保健院的发展,医疗质量始终是妇幼保健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谋求妇幼保健院最大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合理的投入为主,让病人可以用合理的价格获得最好的服务,从而使医患关系变成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状态。同时,妇幼保健院必须以诚信的态度向居民承诺自己的医疗质量,因此,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要树立起强烈的品牌意识,并以此为义务,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医疗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居民有足够的信心来就诊。

3.2 狠抓内部管理 保健院要发展,必须要改革管理制度,因为我们都知道: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首先,要狠抓制度建设,将制度作为激励和约束人的重要管理手段。护理人员要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把奉献一流的护理水平,创造一流的业绩作为工作目标。按国家一级标准,建立和完善安老院舍的实施标准和规则、规例。加强专业护理队伍建设,必须有目的、有计划,逐步培养和引进人才,合理恰当地使用人才。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而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人才关系到保健院建设的成功与否。只有尽快形成人才优势与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才能促进保健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采取“重金招聘权威人才,体制机制吸引关键人才,事业感情留住优秀人才,发展远景聚集实用人才,末位淘汰无用人才”的方针政策来引进人才。抓专科建设,也就是说,要根据妇幼保健的服务特点,把自己的特色专科建立起来,把自身优势突显出来,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抓保健医疗质量,强化职工培训,建立保健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检查和考核要严格按照等级保健院质量标准来进行,要求参与培训人员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并予以监督,努力做到不出现医疗保健事故。抓优质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必须始终坚持,树立救死扶伤、有奉献精神、文明行医的职业风尚,努力创造优质、高效、低耗的条件,给予病人的保健医疗服务能达到群众满意的效果。

3.3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除此之外, 在目前可以提供的条件下,对那些业务能力高、身体情况好、工作水平强的护理人员进行优先考虑,在不断组织他们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实践操作训练进行加强,把基本功训练和专科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适当组织各种专业技术操作比赛,促进护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计划地安排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并鼓励、支持他们在业余时间参加函授学习。通过上述举措,争取将社区保健院护理人员的技术、学历、职称以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缩到最小,从而真正做到在整体上提高妇幼保健的护理质量。

3.4 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与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那种大家庭式的家庭结构,变成现在的三口、老两口之家。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对待病人时,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时时事事替病人着想,让病人感受温暖的同时,对自己的职业尽忠职守,努力把病人护理好。保健院建设的核心及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充分调动起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无私奉献、和谐向上的精神,这也是促进保健院建设“软动力”。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社区妇幼保健护理仍处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阶段,但是,随着各项改革制度的创新与推广,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将会以其自身的实际行动,在妇幼保健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我们只有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才能迎头赶上,为妇幼保健院争得生存之地,也为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素华,崔英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的特点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2005.

[2] 赵艳霞,浅谈护理管理与树立良好护患关系在临床中的意义,2010.

[3] 胡敏予,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设想[J].山西护理杂志,2006.

[4] 朱 岷、罗 玉,妇幼保健中的护理社会学问题[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6.

篇2

关键词:糖尿病 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2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86-02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现将我院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病例均来自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月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2例,纳入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42例患者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60-72岁,病程2~30年。其中病程>10年者20例,5例合并有高血压,6例合并有冠心病,4例合并有肾功不全,2例合并有脑血管栓塞。

1.2 诊断标准。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lc)t>6.5%,空腹血糖(FPG)I>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1 1 mmol/L。剔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严重听力和语言障碍、文盲及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护理工作者[1]。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定量数据均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每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各组之间治疗前、治疗后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的LSD法;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 护理方法

2.1 饮食、运动配合。糖尿病治疗中任何一种方法都离不开饮食、运动的配合,患者住院后,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及详细的健康教育包括病室、住院制度、医护人员的姓名、病情及糖尿病相关知识等,讲解科学合理的饮食和适宜的运动疗法,应根据病情制定出具体的食谱及运动处方,并说服患者接受以上治疗及辅助治疗。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最基础的,也是最难的一点。护理人员要随时指导,同时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要有坚定的信心去战胜疾病。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将每天的热量按1/5、2/5、2/5分配至早、中、晚三餐中[2]。

2.2 药物指导。糖尿病治疗药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口服的降糖药,另一种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当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用药选择时,应该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如果患者对胰岛素依赖过强,用药时就应该使用胰岛素注射的方式来治疗;如果患者对胰岛素的依赖性不强,而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性强时,就选择降糖药物来进行病情的治疗[3]。

2.3 血糖监测。培训前医院对新人院的病人不进行随机血糖的测试,绝大多数护士未接触过血糖仪,对血糖仪的使用及有关糖尿病知识、监测、护理这些方面是空白的。通过讲授培训,全体护理人员的糖尿病护理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明显提高,了解血糖监测重要性,血糖监测时间,调整次数,结果分析等。同时掌握血糖仪的使用及保养、血糖仪的校对、血糖试纸的校对,并掌握血糖监测方法及空腹、餐后血糖监测时间和正常值,以及低血糖的血糖值和低血糖的处理方法。对新人院危重病人意识到随机血糖测试,随时发现血糖高的病人,为治疗、抢救病人提供依据[4]。

2.4 心理护理。糖尿病是种慢性病,并且是无法治愈,只能通过药物进行控制,所以糖尿病的病程是很长的,这就使得患者出现一些抑郁、焦虑和紧张的心理障碍,这样的心理状态,会给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并且会是患者的意志消沉,无法坚持治疗。因此社区护理应该对自己社区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护理,并且根据对糖尿病患者的爱好进行开展一些适合糖尿病患者的娱乐项目,如:门球、太极拳、气功等,适当的培养糖尿病患者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书法、绘画等这些能平复患者焦躁的情绪,恢复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的形成一种心理护理[5]。

3 体会

糖尿病是一种目前我国的常见、多发疾病,影响其治疗的因素很多。患者情绪、疾病防治知识的掌握、饮食控制、运动等行为习惯、日常用药剂量是控制病人血糖的关键。因此对糖尿病人的护理要特别细心和耐心。护理工作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注意随时调整患者的食谱、餐量与餐数。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类型患者的不同需求[6]。

我院予以患者护理干预,通过控制患者饮食、运动、心理状态等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对患者血糖起到调节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诱发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对提高治疗效果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7]。

参考文献

[1] 李淑红.老年2型糖尿病45例中医护理体会.河北中医.2013.35.10:1574

[2] 唐春燕.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健康宣教及护理.吉林医学.2013.34.27:5760

[3] 张淑秀.社区糖尿病预防及护理方法.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7:94

[4] 杨秀珠.基层卫生院糖尿病治疗护理对策.中国农村卫生.2013.08.08:303

[5] 胡素清.糖尿病社区护理分析与探讨.中国农村卫生.2013.03.03:183

篇3

【关键词】社区医疗 就诊制度 医疗资源

近年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作为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为理念在全国各城市全面铺展开来,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为医疗改革的重点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要卫生人力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环节。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早,呈现多样化发展,包括全科医生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理机构等,和我国比较像的如英国、荷兰等也是有较系统性的网络状的服务中心,由每个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承担预防、医疗和护理等基础服务。我国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的“六位一体”的医疗保障理念来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基本成型,但其真正的作用却仍未完全发挥出来。结合国外成熟的社区医疗经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明确一下几点。

一、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就诊制度

一直以来,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医疗并未进行区分,而是将社区医疗从属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故而使得基本的保健及居民健康档案成为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对于疾病的诊疗和转诊服务有所忽略。

实行社区首诊制度,是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制度的重点,其主要特点就是由全科医生作为医疗服务的守门人,规定在居民患病时,必须首先到社区医疗机构接受全科医生诊疗。除非急诊,居民若要去大医院寻求服务,必须要经过社区医生的转诊。这种方式在合理控制和分流病人及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外这种社区首诊制度对我国目前正在探索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支持这种分流制度,国外还有由社区医院推荐转入大型综合医院的病人,收费比其他病人低的规定,由此可以避免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的资源浪费现象,且大量慢性病病人集中在社区内进行治疗和康复,使得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充分的利用资源,节省人力物力。当然,国外能够建立完善的就诊制度,高质量的人员配置、健全的社会医疗保险和国家有关法律予以保障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二、改良现实的社区医疗条件

就基础设施而言,我国目前大部分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设备配置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简单租借简陋的房屋,购置一些简单的医疗器具,根本谈不上良好的就医环境,连基本医用器械和严格的消毒程序所必需的卫生条件也不能保证,让群众难以放心就诊。

另一方面,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专科医生,且其他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难以保证。由于社区卫生工作主要体现为公益性,在人们的观念未改变以及相应补偿机制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吸引素质高有能力的医生。很多社区医生自身并不具备全科医生所要求的素质,在处理患者时不能完全有能力应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呈现为两种:一种是骨干力量往往是从大医院退休的银发人才,一种是护士几乎是刚毕业的学生,中坚力量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专业的全科医生和稳定的人才队伍来源作支撑,不然既无法为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也无法支持起守门人的任务,这是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最大障碍,也导致一些患者不相信社区医生,不愿主动去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看病。

其次,各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双诊衔接不够。现阶段,各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把重点放在基本保健上,对于疾病诊疗和转诊做的很少。一些地方虽然已经跟大医院联手承包社区医疗服务,逐步形成初级的双向转诊制度,大医院也竞相抢占各据点。但是,由于各项制度的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各大医院不肯投入,基本就是在等国家的投入,没有把社区建设当成自己的产业发展,也没有长远规划,使得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疗之路十分艰难。

三、改变就医理念

我国的老百姓在就医时,往往第一时间选择大医院、好医院,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的变更,使得老百姓就医时更愿意选择大医院而不去社区医院,除了社区医院条件差,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之外,迷信专家,追求名贵药品,崇尚大城市、大医院和名医,这也是当代中国人的普遍医疗消费理念。但是这也造成了小病大病都去大医院,使得大医院拥挤不堪,医生护手忙个不停,小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反而门可罗雀,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也使得医患关系加剧,不利于病人在一个良好的环节下就医养病。

所以,要全面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真正的起到守门人的作用,不能只重视基本的预防,要把健康保健、首诊医疗乃至术后康复放入社区卫生中心的工作中心来,建立完善的首诊制、双诊制,建立良好的人才吸引和培训机制,才能一方面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另一方面真正的为老百姓的健康医疗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楚廷勇.发展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1.

篇4

关键词:发达国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产业;启示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79-03

一、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实践

1法国。1950年代,法国的养老服务主要是采用“政府+协会” 模式,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协会提供的服务分散、水平低,从业者缺乏专业的培训、服务价格过高,大多数老人无力负担。到了80年代,政府开始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扶持,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对进入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同时对使用居家养老服务的消费者给予财政补贴。二是制定养老服务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2005年,法国政府开始实施家庭服务业促进计划,把居家养老服务业等行业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对于是否居家养老由高龄老人自愿选择。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共同出资培训专业护理人员,通过相关大学教育学习或者技能培训的护理人员可获得相应的专业学位和技能资质。三是加强对养老服务市场的监督和规范。法国政府制定了有关家政服务的法律法规;组建了专门的家政服务管理局,负责制定行业规范和市场准入标准,审批从业资质的认证;组建了医疗福利机构评估署,负责监督、管理企业提供的家政服务。[1]四是积极引导私人企业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法国政府给个人发放服务券,持券人可以凭券享受经过资质认证的机构提供的日常家务、陪护、采购等服务。政府仅负责确定领取者名单、提供一部分的财政补贴、实行一些优惠措施等,而其他的工作全部交由企业运作,服务券发行由六家大型企业透明运作。[2]

2日本。(1)实施居家护理服务的项目。 伴随日本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2000年日本启动护理保险制度,并继之发展“护理预防及地区互助事业”。护理保险制和地区互助事业主要由市町村来实施,护理服务针对日常基本生活需要部分或完全护理的65岁以上或40-64岁的两类老人,65岁以上的老人的年龄和服务量都很大,40-64岁老人的保险时间长,但服务量小。一是护理服务及援助事业项目。由设施护理服务与居家护理服务两部分构成,设施护理服务是指老年人入住在特定的市町村养老设施内并接受相应的护理服务,而居家护理服务则是以老人所在的市町村为中心,向老人提供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照顾。二是长期照顾服务。由市町村地方化的养老服务机构负责照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并且提供不低于3个月的护理服务。三是身体保健指导服务。活动中心要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健康手册,定期组织体检,普及常见老年病的预防,组织学习自我护理知识与技能,提供健康信息咨询与指导。[3]四是短时托付服务。包括不超过3个月的短期照顾服务与日间护理服务,是以65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短期内无法提供居家护理服务的老人为对象。不超过3个月的短期护理服务,是将老人暂时托付给开展短期服务业务的养老院来照料。日间护理服务,是白天老年人到市町村老人护理机构接受就餐、康复训练和健康体检等服务,到了晚上就送老年人回家。

(2)日本居家护理服务的特点。一是居家护理服务法制化。日本的居家护理服务注重以法律为基础推进养老服务发展。1963年,日本制定了被称为老年人的《老年福利法》;1982年颁布《老人保健法》,强调老人保健的社会基础是家庭和市町村;1989年日本启动黄金计划,由政府财政拨款培训10万名家庭看护员;2000年实施《护理保险法》,解决老年人的护理负担问题,建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2004年日本政府开始实施地区互助事业和护理预防。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基本上建成了较健全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法律保障体系。二是居家护理服务地方化。日本倡导以市町村地方各级政府为主体的居家护理服务,同时,重视养老设施的投资建设,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完善的配套的体系化的护理服务,建立由家庭、地区、近邻三方组成的综合性的地方化的支持老年人社会生活的护理制度。三是居家护理服务多元化。福利多元主义范式认为,政府不应是福利服务的唯一提供者,企业、非营利部门、社区和家庭等部门也应加入进来,共同负担。日本厚生省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级设立了老人保健福利部、福利事务所和保健所,专门负责对老年人的营养、卫生保健给予指导。日本也重视来自民间的力量,地方公共团体、志愿者、企业等都参与到市町村养老服务事业中来,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四是居家护理服务多样化。日本开展的居家护理服务,主要向老人提供医疗保健、福利及各种综合,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老年人的需要,包括老年保健、长期照顾、日托、短时托付服务、信息咨询等多种方式。由市町村老人保健设施提供,包括老人保健服务所、老人家庭护理站、老人公寓、日托中心、老人护理中心等。五是居家护理服务专业化。日本对从事护理服务的专业人才要求很高,必须在大学或专门学校学习过专业知识,毕业后要经全国统一笔试、口试、面试,即使是考试合格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培训才能上岗工作。为吸引人们投身到社会福利事业中,1992年日本出台了《福利人才确保法》,立法对福利人才培养予以保障。在日本,差不多所有社会福利工作者与被护理人员的比例为2∶1或3∶1,甚至还专门配备“语言娱乐师”陪老人聊天,以解决老年人精神心理孤独的问题。[4]

3美国。美国的养老服务模式是政府不直接干预,自上而下实施,主要体现为社区主导、居民参与。

(1)提倡自主自助养老。美国的主流文化一直强调奋斗自强,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提倡自主养老,主要特点:一是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多,如日间护理中心、廉价营养午餐、老人服务中心等。二是以老助老。雇佣尚有劳动能力且收入低的老人去帮助生病的、年龄更高的等各种有需要的老人,包括陪护、照料、做饭和付账等。三是为高龄的老年人提供雇佣项目。为55岁及以上且经济条件困难的老人提供工作岗位,老人在体检合格、在职培训和其他相关服务后,就可以在社区内的医院、学校、老人服务中心等单位兼职,可领取一定量的工资补贴家用。四是招募老年志愿者。红十字会、社会服务机构和福利团体等非营利组织招募和培训老年人做志愿者,并提供志愿性免费服务,如接送服务对象,做维护性工作,让住院病人心情愉快等。[5]

(2)“倒按揭”、社区养老、老年公寓等养老模式是美国养老服务产业中最具规模特色的。许多社区养老的人们买房并不是要长期居住,而是为了“候鸟型”的旅游养老。此外,美国的老龄超市为居家老人提供旅游咨询、保健医疗、传播信息、异地养老等多方面的服务。

(3)重视志愿者组织的作用。美国政府十分看重非营利的志愿者组织的作用,通过扶持培育第三部门来承担养老服务的具体事务。美国的志愿者服务群众基础广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包括退休人员、在校学生、艺术家、公务员等。由有威望、有号召力的社区居民组织领导,争取政府、宗教界、企业、慈善组织的资金、政策、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与合作,进行社区老年服务。如照料老人、家庭纠纷调解、医疗保健、助老购物、再就业培训、定期探望、电话陪聊等。美国内华达州有世界最大的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院,在全球范围内共设有850个分支机构,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安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服务,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慈善捐款。类似“阳光家庭服务”和“流动餐车”协会一类的老人收容救助机构,主要为处于社会低层、流离失所、需医疗救助的老人提供食宿和临时帮助。政府为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采取了各种扶持措施,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作为学生入学升学和员工招聘的条件等。[6]

4芬兰和瑞典。(1)芬兰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全面细致的服务。芬兰的居家养老模式,主要是为老人提供细致的家政服务和保健服务等辅助。家政服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首都赫尔辛基市所有高龄老人和需照料的患病老人,都可以向所在地的社会福利中心申请提供家庭服务。主要有:确保老人的个人卫生、饮食起居和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医疗保健服务也非常安全周到,如果老年人行动不便,医护人员可以上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还有为老年人的住房和日常生活设施提供维修的服务。此外,社会福利部门还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手段来保障老人日常居家生活的安全。

(2)瑞典地方政府很注重发展“银发经济”。由全国290个市的地方政府提供对老年人的照料服务,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有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和老年公寓养老。同时,还出台了其他便利措施,如对居家养老的老人的住房进行适老改造;安装安全报警系统;提供特别免费服务和交通服务;设立老人活动中心,方便老人社会交往。这些服务的收费标准都低于市场价格。[7]

5英国。英国的养老服务实行的是契约制。政府出资向社会机构购买服务,然后再提供给需要服务的消费者。英国政府实行项目管理,在申请、执行、监督、员工、志愿者等各个环节都有一套完善的规范的管理和评估体系。一般政府实施招投标制度,让多个机构之间进行竞争,中标的机构将获得服务项目和经费。政府负责对机构内的员工培训、设施配置、服务标准和价格等定期检查,出资方也会抽查,并安排义工进行监督等。受委托提供社区服务的机构必须履行合同义务,否则就要负相应的民事和法律责任。[8]

二、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对我国的启示

从相关实践看,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必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养老服务产业的经济带动效能和发展潜力巨大。在这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产业方面许多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养老服务具有服务需求灵活、劳动密集型的特征,无法实现高度集约化、流水线式的工业化生产,总体利润率偏低,因此发展养老服务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国外的老年服务的资金基本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我国政府应制定居家养老服务规划和民办公助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推行政府出资购买岗位,整合下岗、义工、志愿者等人力资源,以市场化手段发展养老服务联盟。要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免个人所得税、免征营业税等相关政策,在有条件的地区发放养老服务券。应该适当加大对社区老年服务的资金投入,提供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资金和养老用地等,为让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应引导“单一型”向“复合型”养老模式转变,构建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主体、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无围墙养老院”式的居家养老模式,把福利设施建立在社区内,专业人员入户提供服务。大力发展社区的服务中心、敬老服务,通过长期工、短期工、钟点工等形式由社区雇人进家服务老人,妥善解决在家老人的生活照顾问题。另外社区医疗、保健、文化、体育、娱乐机构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应更注重服务内容细致化,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情况、不同文化和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同时,建设养老院、福利院等,发展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应走供给主体多元化、投资来源多元化、养老水平现代化的转型发展之路。

3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法律体系。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必须以法律为基础,通过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国外大都有完善的养老服务保障的法律,如英国的《照顾白皮书》《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美国的《美国老年人法案》、日本的《老人福利法》等,从法律上保障了老年服务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我国应制定养老服务单行法规和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老年人的权益、老年人事业、老人再就业、老龄产业等相关的管理制度、经营、组织办法等,做到有法可依。重视各级卫生部门、社区、街道在开展各种形式的老年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和完善老年人监护、护理评估等法律制度。

4居家养老服务应实行专业化管理。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专业化管理包括对机构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管理。一是养老服务机构(公司)专业化管理。我国目前虽有老龄委这样的组织,但其权威性还不高,不利于进行专业化的统一管理,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老人福利管理服务机构非常必要。应设置配套组织对政府行政管理进行监督制衡,还应培养老年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发展老人自我管理组织。二是服务人员专业化管理。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失业者、志愿者,大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缺乏护理方面的专门知识,专业素质较低,难以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任。因此,应大力培养居家养老的专业人才,在高校开设养老服务等相关专业,对现有从事养老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应尽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的人才培养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运营、激励机制;应建立职业标准、资格标准及继续教育标准,提高养老服务的职业化水平。

5培育和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政府应从直接提供社区老年服务,逐渐向监督者、规范者转变,通过向非营利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美国、日本的大部分社区老年服务都是由非政府组织提供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一要回归非营利组织的民间性质,完善其进入公共领域的机制;二是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三是建立税收优惠政策和融资的激励机制;四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监督力度,推进其运作合法化、制度化。

6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技术化、信息化和便利化。 养老服务应与现代科技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养老服务的信息化、技术化和便利化,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转型和升级。一是养老服务采用“一键通”装置,安装在床头、马桶旁、浴室里,保证老年人随时、随地有需要就能及时叫人,保证老年人在遇到突发状况时的安全和健康;二是采用“活动床”装置,根据使用者可能会有的需要,通过按键操作就可以完成升起降落,将活动床分成若干的部分方便使用者斜躺、侧卧;三是完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通过网络平台将老人的健康信息与社区、医院共享,可以及时为老人提供咨询、诊断和疾病治疗。

参考文献:

[1]Peter Feher. An Analysis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France and Sweden: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M]. masters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anitoba Winnipeg, Manitoba. 2004∶54-88.

[2]刘婉娜,胡成.法国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2,(7).

[3]Brenda Robb Jenike. From the Family to the Community: Renegotiating Responsibility for Care of the Elderly in Japan[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2002∶79-229.

[4]祁峰,薛忠义.日本居家护理服务的发展与启示[J].东北亚论坛, 2010,(4).

[5]陈成文,孙秀兰.社区老年服务:英、美、日三国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0,(1).

[6]Asha Jayanthi Veluswamy. Innovativ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are Strategies for the Elderly: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D]. masters Dissert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1995∶98-111.

[7]Peter Feher. An Analysis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France and Sweden: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D].  ;master′s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anitoba Winnipeg, Manitoba, 2004∶53-86.

[8]Anne Reimat. Welfare regime and longterm care for elderly people in Europe[C]. The European Social Model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IMPALLASPAnet Joint conference,2009(3):67.

篇5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社区健康档案;生活质量;改善效果

慢性病又名慢性非传染性病症,它并非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多种病症的代名词。像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均属于慢性病症[1]。由于此病症的发病人群多以老年患者居多,再加上此类病症具有病程时间长且易反复发作等特点,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能使其肾脏、心和脑等重要器官受严重威胁,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影响[2]。社区健康档案管理是服务设施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将患者的病情分类,并予以针对性管理方案,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探究对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对其改善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前未实施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老年慢性病患者4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3~81岁,平均(77.6±2.3)岁;病程1~7年,平均(2.7±1.8)年;冠心病15例,糖尿病17例,高血压14例。另选取2013年1月后实施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老年慢性患者46例为研究组,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64~82岁,平均(78.5±2.4)岁;病程1~8年,平均(2.9±1.7)年;冠心病14例,糖尿病19例,高血压13例。根据上述所述,把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为患者构建健康档案,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基本情况,并依照患者的具体病症状况予以分组。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前,社区人员可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率和服药依从性、疾病知识知晓率和生活方式优良率等进行了解,并通过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予以正确合理的干预措施,其中包括:生活方式指导、健康教育和疾病治疗指导等。同时,社区医护人员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对老年群体的活动特点予以充分利用,对活动地点及时间合理选择,并向患者发放治疗及预防宣传手册。对知识水平低下患者,社区医护人员可采取模拟训练及操作演示等方法对患者实施教育。加强教育宣传工作,设立社区健康宣传板,以画报的形式将预防措施、注意事项和用药方法等展现出来,这样便于患者阅读。对伴有紧张、焦虑等心理素质低下患者,社区医护人员可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向患者简单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及担忧,对于患者的倾诉要做到细心聆听,时常鼓励安抚患者,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此外,社区医护人员还应做到定期随访观察,对患者的饮食控制及服药情况予以了解,对治疗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采取及时处理。在走访过程中,社区医护人员还要监测患者的疾病指标情况并将其整理成档案,这样能为后期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此外,每个月社区医护人员都会对社区居民的心率及血压情况进行检测,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家庭管理方案,同时,没三个月都会对患者的体重、身高及血糖情况进行检测,并对估算患者的健康指数,每隔7天对电话随访1次,这样能对患者的病症状况及生活改善情况予以及时了解。

1.3评价标准

实施SF-36(生活质量评定表)对实施前后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改善情况。生活方式优良率:患者谨遵医嘱,饮食习惯合理化、运动锻炼适当;服药依从良好率:定期复查、药物服用定量定时。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观察患者实施前后的指标改善情况

实施前,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改善情况与实施后相比,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观察实施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实施前,(74.5±8.1)分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实施后,(82.3±11.1)分为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经对比,实施前明显低于实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和治疗时常长等,是慢性疾病的主要特点,再加上受外因因素的影响,如老年患者的年龄较高、其机体抵抗能力较低等,很容易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又或者是饮食控制不合理及不遵医嘱服药等,从而使治疗效果受影响[3]。健康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是表示,将针对性干预措施落实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从而达到健康管理、延缓及阻碍病症的目的。健康档案管理是一种服务机构,通过对患者病情状况的全面评估,并将其设置成档案,再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指导工作,这样不仅有助于患者的病症的改善,而且还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4]。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健康档案管理,能使患者的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情况得到改善,使其生活质量也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健康档案管理模式的实施,对慢性病症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实施,还有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治疗过程及病情变化情况的全面掌握,对治疗方案的调整能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还能节省医疗中开支及资源。由于现下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为了能使其更加完善,本人提出以下几点意见:①设立电子健康档案,通过互联网实施综合干预;②健全社区健康监测网络,对检测实施计划予以制定;③为每位患者制定一张健康卡,将患者的基本医疗信息输入健康档案内,这样便于医护人员的患者信息的提取,避免救治时间受延误。

总而言之,将社区档案管理应用到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即能加快患者病症康复,而且还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何红球 单位:桂林市人民医院北门社区

参考文献

[1]陈冬雅,钟雪花.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实施健康管理模式后的改善情况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8):192-194.

[2]彭柳媚,胡于俊,周子英.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0):1549-1551.

篇6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老年公寓;包头市

Abstract: as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the aging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ging of China's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and to the elderly living problem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ttempts from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o the social situation, the family support and social support of these two form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 's mainstream and secondary flow endowment model analysis and research. Looking for a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lderly living pattern; at the same time to put this theory to the Baotou community elderly apartment design examples, discusses the suitable stage elderly pension mode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spac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s: aging; pension; the elderly apartment; Baotou City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老年人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2.7亿,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3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4%,我国已经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正日渐凸现出来。

2000年包头市人口总数约为229.7万人。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23.8万人,占包头市人口总数的10.36%。东河区是包头市的老城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所以在社区规划中处理好老年居住环境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趋势

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2亿,达到人口总数的13.4% ; 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25%。更为突出的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到1300万占我国老龄人口的10%,给社会生活保障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与经济水平相比具有超前性。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走完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我国仅用了30年就经历了从70年代末的青年型、80—90年代初的成年型、到2000年老年型的全过程。

(2)老年人口规模庞大

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巨大,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 32亿。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和亚洲老年人口的1/2。

(3)人口老龄化与经济水平相比具有超前性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迎来的。而我国则是在经济实力不强、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措手不及地迎来了老龄化的浪潮。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0000美元以上,而我国在进入老年型国家时仅有1000美元左右。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中国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致。

三、我国现阶段主要养老居住模式分析

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社会服务。根据居住空间的不同特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分别进行探讨。

3. 1普通住宅养老模式

3.1.1普通住宅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

此类住宅就是居住于自己的住宅中的普通住区的普通住宅。其基本特征是老人住在熟悉的居住环境,由子女的稳定的情感的家庭照顾系统提供养老服务。

普通住宅养老模式又分为共居型、邻居型和离居型。共居型是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多数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其它空间与子女共用。

邻居型就是老少代的普通住宅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但在这一距离内,两代之间仍然可以继续频繁的往来。

离居型是指老少代住宅的空间距离或交通条件使得他们之间频繁得生活交往不能存在了,老人实质为独立居住。

3. 1. 2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社会基础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为特征的农业社会。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延续至今。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状况的发展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幼相依、安度晚年的养老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家庭规模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我国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独生子女成年后组合的家庭形成4- 2 -1的结构关系,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大家庭解体,子女与父母分居的现象十分常见。

这种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使家庭进一步小型化、简单化,未来仅靠势单力薄的家庭赡养老人将难以维系。

(2)缺乏社区服务设施

通过调研发现特别是独居老人的生活很不规律,生病无人救助,己成为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主要表现在社区服务薄弱、老年服务设施类型不全面、服务设施面积指标严重不足。

3. 2敬老院养老模式

3.2.1敬老院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

敬老院、养老院、老年福利院等专为接待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其中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有一套严整的供养标准和措施。

敬老院养老的最大特征是彻底的集居化。老年人拥有的私密生活空间缩减为普通住宅的核心—卧室,甚至仅是床位.普通住宅通常意义上独立的住宅空间不复存在,进行集居生活。

3.2.2居住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往的敬老院基本上由国家或集体出资兴办,基本属于福利性质。随着社会发展和老年人经济情况、思想观念的转变,兴办主体和居住对象都有了很大变化。

敬老院曾被认为是发达国家高福利政策的象征,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由于许多老人住进敬老院井非出自主观愿望,而是一件很无奈的选择。敬老院断绝了他们与社会的来往,剥夺了他们与社会交往的权利,私密性得不到保障。这种完全集居化的养老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缺少人性化的模式,它将老年人限制在一个特殊的阶层与特殊的环境中,与家庭、社会隔离开来,忽视了老人的心理需求。

3. 3老年公寓养老模式

3.3.1模式的基本特征

老年公寓是按老人特点设计,配有专业化的基本生活服务系统和护理系统的老年居住建筑。

老年公寓养老不同于传统的普通住宅养老,又不同于一般的敬老院养老。老年公寓养老的最大特点就是老年人独立生活单元的集居化。集居性只存在于住宅群体的空间层次上。老年人仍然拥有与普通住宅相同的个人私密空间:完整的卧室以及浴厕空间.老人可随时根据自己意愿和身体状况自由出入于独立生活和集居生活之间。

3.3.2老年公寓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收费标准偏高

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首先考虑到的问题是收费标准。老年公寓由于地区不同,收取入住费用也有差别。据2000年统计北京市老年公寓的入住费用每人每月平均为1013元,而老年人的平均收入为每月558元,与老年公寓的收费标准相比较,这对于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子女又无力补贴的老人来讲只能是水中望月。

(2)养老职能不完善

我国现阶段的老年公寓都以接受能自理老人为主。公寓像住旅馆一样,一位服务员坐在前台,仅处理日常杂事,只接纳基本自理的健康老人。拒绝不能自理的老人。也成为入住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四、社区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探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对社区服务的巨大需求和目前社区服务薄弱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所以本文提出“社区老年公寓”的养老居住模式。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并在包头市东河区进行了规划和设计的实践和应用研究。

4.1社区老年公寓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和适应性分析

本文通过实例对于社区老年公寓的基本特征、适应性以及设计原则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4.1.1社区老年公寓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

社区老年公寓的基本特征为:

(1)社区老年公寓既具有一般老年公寓专业化的基本生活服务系统和护理系统,又具有社区服务系统提供的有关服务。

(2)社区老年公寓既具有一般老年公寓的独立生活单元的集居化即可活动于独立生活和集居生活之间,又具有近邻式居住、同区居住,与家人离而不远的特点。

4.1.2社区老年公寓养老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社区老年公寓能适当降低收费标准。现存老年公寓收费标准太高,许多老年人难以承受。而社区老年公寓在投入方面可由政府以征地和减免税收等方式参与投资,使建筑成本降低;社区服务作为补充,使降低收费标准成为可能。

社区老年公寓既有独立的基本生活服务系统和护理系统,又有社区的可供共享的公用服务设施,这样使老年服务设施的种类和面积大大增加。

由于社区老年公寓是一种国家和社会投入、个人付出相结合的机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普遍适用性。如: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财力收入高的条件下,可以加大国家投入部分,加大供给部分,充分体现公益性。在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有限,政府投入的不足可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各方面的积极性作为有益补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大国家供给部分,这是一种具有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能适应于长远发展的需要。可使老年人从中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社区老年公寓符合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目前社区经济和社区文化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将社区老年公寓建设深化为社区建设的一部分。促进居民乃至全社会社区养老意识的形成。在新的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它必将成为新的深受老年人欢迎的养老居住模式。

4.2社区老年公寓设计原则——结合实例说明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使他们对居住环境有许多特殊要求。因此,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如何规划设计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

本文的实例是包头市东河区西北门居住小区,基地位于包头市东河区,规划范围是东至红星坡路,南至环西路,西至红星河槽,北至西北门前路。其中老年公寓占地面积2.7公顷。小区总占地面积为17.67公顷。

如图所示该小区分为普通居住区和老年公寓区两个功能区,老年公寓座落在基地的西南角,与普通居住区既独立自成体系,又自然成为一体。

本项目遵循的设计原则为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原则;环境安全的原则;自然环境适宜的原则;适应老年人家庭照料;保健、护理需求的原则;处理好社区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的关系的原则。

4.2.1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原则

由于使用主体是老年人,应该以老年人为核心,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退化,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需补偿他们丧失的能力,维护和锻炼他们尚存的能力;在心理特征方面,老人们惧怕寂寞、孤独、被社会抛弃,需要与亲人、朋友、同事、邻居广泛联系,寻求友谊、慰藉与互助;社会特征方面,他们希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些变化及需求集中于适宜老年人的住宅设计的研究范围。

因此适宜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创造能使老年人健康、安全、方便、舒适的生活在其中,并能培养、发展其才华的居住环境,要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怀,即树立“以老年人为核心”的人本设计思想,体现老年特色。

如图所示在本方案的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建筑类型、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居住环境方面:老年公寓座落在基地的南边,没有建筑遮挡,日照充足,空间通透。与普通居住区有分有合,虽然环境自成体系但又相依相通,利于老年人和普通居民进行交往活动。

建筑类型:老年公寓设计以2层为主的别墅式建筑设计,使老年人上下楼出行活动方便。

配套设施:有独立的医疗安全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系统,又有社区公用设施共享,扩大了为老年人服务的使用设施类型和面积。

4.2.2环境安全的原则

安全需求是人类仅次于吃饭、睡觉的基本需求,包括个人不受侵犯、避免人身和财产遭受伤害和损失等。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安全性的要求非常迫切。

规划时安全性和可监护性作为设计依据和基本要素。如图所示:公寓区通过人车分流、合理安排车辆停

放和完善交通措施来解决。使公寓的室外活动不受车行的干扰,老年人到达活动的场所不必穿越车流繁忙的交通干道。在设计中通过空间的分隔、围合、地面铺装材料的变化强调环境的领域感,不仅起到安全防卫作用,使老人易于控制空间范围,消除对犯罪的恐惧心理。同时扩大环境认同感,增加老年人心理的舒适性。

4.2.3自然环境适宜的原则

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没有噪声等污染源的干扰,这些都是人们对于住宅环境的基本要求。在方案中二层公寓间距为13米,明显大于普通住宅。充分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并综合考虑采光、通凤、消防、管线铺设、视觉卫生等效果。

本公寓所处位置远离闹市,背风向阳,

无噪音污染,既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又处在避风之处。

4.2.4适应老年人家庭照料、保健、护理需求的原则

处于不同生活能力状态的老年人其生活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侧重于“护理中的静养”,对医疗保健、家庭护理的需求十分迫切。有的强调“活动中的保健与调养”。

社区老年公寓离而不远的特点有利于家庭照料。公寓区设有医疗保健服务系统,社区中也有医疗保健服务系统,为医疗保健和护理创造良好条件。户外活动空间有绿化和硬化场地方便于老年人的静养和活动中保健调养。

4.2.5处理好社区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的关系

社区老年公寓虽然是与社区普通住宅处在同一小区,但是必须处理好二者的住宅空间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关系,使之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不侵犯、互不干扰。

在规划结构方面,老年公寓区与社区普通住宅区之间由一条绿化带连接,互相敞开,又各成独立领域,开合相宜,成为一个和谐的居住环境。

在建筑空间与景观设计方面如绿化分析图所示,利用城市绿化带、中心区绿化与错落的住宅布置及公建设施共同塑造出小区人流活动的动态氛围。成为小区人流出入“门”的序列起点,结合硬化路面绿地高低形成较好的空间环境。

组团绿地及中心绿地为居民和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宽阔的活动空间和交往空间,辅以绿化设施,休息座凳等服务设施,使老年人活动更加便捷。

中心休闲绿地,由自然的曲线小路、人工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结合设置不同的树种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活动场所。

老年公寓区域中的院落中用暖色地砖铺设硬化,并设计太极图和龟兽图,还有松鹤延年等雕塑小品,形成富有老年特色的小环境。

在居住组合设计方面,为了增强小区的识别性与认同感,着重强调群体空间塑造,并结合户外绿地设计环境,使区域空间与小区空间和老年公寓空间相融合,亲近自然且具有人情味。强调空间感和环境感,在大面积的宅间绿化中,完善配套各种服务设施,如座凳、活动器械、花池、休息亭、电话通信等服务设施,同时结合人工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活动场所,使公寓中的老年人确有“家”的感觉。

按照上述原则所设计的社区老年公寓能够将老年人使用的服务设施类型与面积有较大增加,并且促进了社区的全面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结论

根据我国目前老年居住模式的现状和趋势,从关注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和社会交往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社区老年公寓的养老模式,并通过规划设计的实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根据老年活动理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才能对生活有高的满意感。社区老年公寓的规划设计在物质设施、生活服务、医疗照顾等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是比较适合我国所特有的“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为辅”的模式,而它的推广和应用有待于我们继续进行实践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02

【3】胡仁禄、马光著,《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4】郭锦津著,《老人住宅》,中华报出版社,1984

篇7

【关键词】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观察护理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EB)是一组少见的多基因遗传性水泡样疾病,发生率为2/10万活产儿,一般分为3型:单纯型,营养不良型,交界型。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受压或摩擦后即可引起大疱,被归于机械系大疱病,皮损易发生在受外力影响的部位,如四肢关节等处。临床表现变异性大,内胀器官可受累。伤口修复后可遗留皮肤损害和结痂。真皮-表皮交界区内编码蛋白的不同基因发生突变是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遗传学基础。[1] 多在出生后或2岁内发病。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了13例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病例中,男4例,女9例;发病时间:3小时~24小时有4例,≥24小时有9例;临床特点:多表现为全身大片皮肤缺损,手、足和四肢较明显,局部创面渗血、有脓性分泌物,局部结痂,双手部分指甲脱落,双手指及小腿外侧散在多个血性水泡水疱严重时可继发感染,住院期间有新水泡出现,其余部位摩擦后可出现新水泡。口腔内粘膜破损,吞咽困难。

1.2 结果 经治疗和护理,4例病例自动出院,9例病例病情好转出院。

2 护理体会

2.1注意病情观察 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神志,精神等情况,每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如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提示感染严重,应及时通知医生,做好相应处理。密切观察大疱有无继续增多、有无破损、流液,注意疱液的性状,及时将疱液送检,做细菌培养。

2.2皮肤护理

2.2.1保护创面、避免皮肤摩擦 将患儿置入消毒暖箱内,暴露创面,尽可能减少皮肤破损,利于创面的愈合,及时发现新水疱。保持床单位、皮肤的清洁干燥,根据体重、日龄选择好中性环境温度,调节箱温。躁动患儿予以限制活动,适当约束,防止抓挠,损伤头面部及胸腹部皮肤。可用无菌棉垫衬于约束带上,避免摩擦导致水疱破溃或者干痂脱落、出血,每2 h放松约束带,利于血液循环,及时更换棉垫;每2 h更换1次,手足用小手套包裹,指甲修平,防止抓伤皮肤。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发生压疮。禁止使用一次性小儿尿液收集器留取尿标本,因其粘力较强,取下时容易将外位皮肤一起撕下导致皮肤损害。患儿因疼痛较烦躁时,使肢体摩擦增多,因此,可合理使用镇静剂,可用苯巴比妥5-10mg/kg静脉注射,或用1O%水合氯醛口服液或灌肠液0.5 ml/kg口服或保留灌肠。行静脉输液易选用留置针穿刺,尽量选择在皮肤破损较少的头皮静脉留置,剃毛发动作宜轻,防止皮肤破损,在四肢留置时应该避开皮肤破损处。扎止血带时宜垫无菌纱布,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减轻患儿痛苦,固定留置针时将敷贴剪小固定在针眼处,固定后再用纱布包裹在皮肤完整处。对于感染严重,抗生素使用时间较长时,可行PICC置管术,以减少反复静脉穿刺,保护皮肤,减少感染机会。采血部位应选择无皮损处,血氧监测时选择一次性软监测探头,部位的选择应恰当并经常更换,避开皮损处。

2.2.2创面护理 预防皮肤感染是护理的关键。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浸浴,水温调至38~40oC,每日l次,每次10 min,浸泡后用消毒浴巾吸干水分。对于大的水疱可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接针头抽出水疱疱液,保留疱皮,以保护创面,减少水泡体积增大,对于小的水疱可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针头刺破水疱,再用无菌干棉签轻轻按压,以挤出疱液,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观察有无新的水疱,一旦出现及时处理,对腐败的痂皮要彻底清除,创面可用德莫林喷剂、氧氟沙星凝胶或百多邦软膏外用,可先用5%聚维酮碘消毒创面,再涂以软膏。也可在创面上涂抹维生素E,每天一次,以皮肤。对臀骶部创面尤要注意局部清洁护理.避免大小便污染。红外线照射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再生的功能,同时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又可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因此有止痛作用。[2]创面可用红外线灯照射每日2次,每次20 min,灯距创面50 cm,防止烫伤,严格掌握局部照射温度,保持温度在36℃~38℃之间,防止烫伤,照射期间应专人看护,照射时间应该在患儿两餐奶之间,安静时间,以防止照射时患儿哭动,不利于照射。创面渗出多时也可于消毒后进行氧气吹干疗法,4~6次/日,20~3O分钟/次,促使创面干燥,氧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愈合。[5]

2.3预防感染 暖箱每日用l:100施康液擦拭,每周更换暖箱。物品专人专用,使用高压灭菌的纯棉柔软被褥,包括:床单、包被、衣服、毛巾,每日更换或脏时及时更换;体温表、血压计、监护仪,听诊器等各种仪器固定使用并每日消毒;各项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接触患儿需戴消毒的一次性手套,防止交叉感染。[3]减少患儿出箱机会,进行保护性隔离。

2.4合理用药,补充营养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主要特点是皮肤水疱及皮肤破损,大范围的皮肤渗出破损,导致体液、组织液大量丢失,及时补充适量的晶体液体和胶体液至关重要,如血浆和白蛋白的使用,促进皮肤愈合,使用丙种球蛋白提高抵抗力。[4]应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稳。抗感染治疗,按遗嘱合理使用抗生素。进食量少或者禁食的患儿给予胃肠外营养,以满足机体需要。口腔破损,吞咽困难时可予以鼻饲牛奶,插胃管时应动作轻柔,防止损伤食道黏膜,可选用较细的、硅胶质地的柔软的胃管。可以进食时经口喂养,牛奶温度不宜太热。

2.5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每次喂奶后进行口腔护理,可用等渗盐水,或5%碳酸氢钠液每日两次。若有溃疡则以蒙脱石散(思密达)涂抹,若有鹅口疮则以5%碳酸氢钠液清洗口腔后涂以制霉菌素甘油。

2.6出院指导 向患儿家长讲解本病有关知识,加强皮肤护理。指导患儿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的护理。让母亲远离化学用品(如染发剂、化妆品)和容易引起过敏的药物等,以免加重患儿病情。面对患儿,初为人母的家长常不知所措,护理人员应耐心与其沟通。要指导家长保护好患儿骨骼突出及受压部位如手、足、膝、肘等,使其尽量减少摩擦和外伤。皮肤受伤后,应注意防止感染;口腔出现水疱要尽量少吃较硬及过热食物。给患儿穿宽松棉质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减少皮肤受压或摩擦,以免水疱发生。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并且定期门诊随访。

3 小结

大疱性表皮松懈症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新生儿期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预防感染,做好皮肤护理是关键,其他要做好用药护理、口腔护理及出院指导,以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72.

[2] 李士娜,都俊英.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懈症患儿6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243.

[3] 郭旭婷,李丹雯. 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懈症8例的护理.护理与康复,2010,9(1):29-30

篇8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预防;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86-02

随着当代疾病谱的改变,世界卫生组织把骨质疏松症列为中老年三大疾病之一,在常见病中居第7位。骨质疏松症分为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1]。骨质疏松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组骨病[2],是以单位体积骨组织量的显著降低为主要特点的代谢性骨骼病变。为一种比较严重的慢性疾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其中最严重的情况是导致患者出现骨折[3],很多患者会因此导致残疾。临床实践发现很多人通常是出现骨折后,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自己存在骨质疏松症,并且现在临床医学还不能安全、有效的帮助疏松骨骼恢复原状,所以老年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十分重要[4]。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钙缺乏造成的,本文通过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预防方法以及临床治疗的进展进行回顾性分析,希望为降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老年骨质疏松的原因

老年骨质疏松是指人超过50岁以后出现腰背疼痛,全身不明原因的疼痛,并且出现频繁性的驼背、抽筋、身高变矮等临床症状[5]。老年骨质疏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年龄的增长,骨合成功能的降低,同时骨分解增多;并且老年人的肠钙吸收功能会发生下降,钙的代谢也会存在障碍;老年人的活动减少也会导致肌肉的活动降低,进而减少了骨的肌肉刺激,骨母细胞量会发生降低;另外,内分泌系统及激素水平的影响:对于处于绝经早期的女性来说,导致骨量迅速的丢失的主要原因包括雌激素减少和卵巢功能下降两方面[6],老年女性在绝经期后会出现雌激素的分泌降低,会导致骨中矿物质的含量丢失,所以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

2老年骨质疏松的特点

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存在躯干的缩短、驼背、腰肌痉挛、压缩性骨折;并且女性患者人数显著高于男性患者[7];在咳嗽、弯腰时可能会存在疼痛,经卧床休息后疼痛会减轻,这种疼痛会沿着肋间神经放射或者向患者的要骶部放射。

3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是老年最常见的临床骨骼疾病。老年骨质疏松症是“沉默杀手”[8],出现骨折为骨质疏松症比较严重的后果,也是大多数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就诊原因和首发症状。老年患者因为免疫力比较低,所以骨折后很容易各种并发症导致死亡,或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

4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

4.1调整饮食结构老年人如果酸性物质的摄入量过大,会加剧其酸性体质[9]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大多数的谷物、肉类、糖累、酒和鱼虾等食物属于酸性食物,而大多数水果、蔬菜是碱性食物,通常每天摄入酸性食物、碱性食物的比例应该是1:4。如果摄入酸性骨质过多就会出现骨质疏松,所以骨质疏松的预防要首先从每日的饮食中进行调整,多摄入含钙量高的食物[10]:骨头汤、牛奶、胡萝卜、黄豆、芹菜等。避免过多的摄入盐以及蛋白质而造成对钙流失的增加。既然骨质疏松的产生是由于某些营养素的摄入量不足引起的,那利用科学的饮食来促进这些营养素的吸收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即便是骨质疏松患者,如果能在饮食上进行适当的调理,促进钙的吸收,同样能减轻骨质疏松带来的不便[1]。

4.2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一些老年患者有吸烟、喝酒的不良生活习惯,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导致骨质疏松或者加重骨质疏松[12]。例如:吸烟会对骨峰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过量的饮酒会对骨骼的新陈代谢造成障碍,还有喝浓咖啡会增加尿钙的排泄,进而影响到人体的钙吸收。

4.3进行适当的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同时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可以接受日光照射,会有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在运动中人体的肌肉会收缩,可以对骨骼进行牵拉,可以提高老年人的骨密度。另外,预防跌跤,应尽力设法减少跌跤的可能性,老年人跌跤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容易引起跌跤的疾病和损伤应加以有效治疗,避免应用影响平衡的药物。应对老人加强教育,告知摔倒易发生在饭后站立或夜间起床时,家中地面的障碍物应减少或消除,宜穿舒适和底有摩擦力的鞋[13]。所以适当的运动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4.4保持良好的心情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会产生一些心理压力,而压力过大就会导致人体酸性物质沉积发生,酸性物质的沉淀会影响到人体的代谢。所以要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情,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情况,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给以开导,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失衡状态,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适当娱乐、听音乐、冥想,使情绪放松以减轻疼痛[14]。好心情可帮助保持弱碱性的体质,可预防骨质疏松。

4.5适当的药物补充给予患者进行适当的药物补充,不同病因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应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积极治疗,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所以,合理应用药物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减少骨折发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15]。例如:钙剂和维生素D。需要注意的是定期进行血钙磷检查,避免高钙血症、高磷血症的发生。

5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

5.1骨吸收抑制剂骨吸收抑制剂可以减少骨量进一步的丢失。例如:雌性激素、二磷酸盐、降钙素和异丙氧黄酮等。常用制剂和用量为:戊酸雌二醇,每天1-2mg;雌二醇皮贴剂每天0.05-0.1mg[16];依替膦酸二钠,每天400mg,在早晨空腹服用。

5.2骨形成促进剂骨形成促进剂可以增加骨量,例如:氟化物、甲状旁腺素、维生素K、生长激素以及雄激素等。常用制剂和用量为:甲状旁腺素每天400U-600U,治疗6个月;维生素K每天5mg。

5.3骨矿化促进剂骨矿促进剂可以帮助促进骨钙的沉着,可增加骨量。例如:维生素D、钙剂。常用制剂和用量为:维生素D每天200-600个国际单位;钙尔奇D每天一次,每次600mg;氨基酸螯合钙每天两次,每次275mg;葡萄糖酸钙每天两次,每次两支,每支含量150mg。

5.4对症治疗药如果存在疼痛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解热镇痛药,例如:阿司匹林每次0.3-0.6g,每日三次;出现骨畸形患者可以给予进行局部的固定患者使用矫形器械进行矫正。

6小结

老年骨质疏松症虽然遵循人体骨骼发育-成长-衰老的规律,但是也受激素的调控、营养状态、物理因素、免疫状况、遗传基因、生活方式、经济文化水平以及医疗保障的影响。骨质疏松症所表现的慢性疼痛和导致的骨折及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大量增加了相关的医疗费用[17]。如果老年人可以提早加强自我保健意识,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对骨质疏松的发生进行有效干预,老年骨质疏松症是可以得到延缓、预防的。要预防骨质疏松就要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进行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适当的药物补充。目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的方法主要给予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骨矿化促进剂等。我们相信通过提高预防意识和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善,是可以有效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生的。

参考文献

[1]张磊,包可,王勇.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预防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年第03期.

[2]王立群,王玉娟.老年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J].中外医疗,2010,31:187-187.

[3]李晓.老年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5):106-106.

[4]崔秀娇,郑孟冬.两种药物组和方案治疗5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9):1071-1072.

[5]梁平.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7):368-368.

[6]李明月,吕小明.老年骨质疏松症预防与康复治疗研究进展.《中国保健营养》,2012年12.

[7]张金冉,田东东,刘伟.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现状[J].吉林医学,2012,33(9):1949-1950.

[8]范敏.中老年骨质疏松的三级预防[J].内蒙古中医药,2011,11:56-60.

[9]范建明.骨质疏松症的现状调查分析和健康干预措施[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4(1):1-3.

[10]成娜,韩晶.老年性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原因和防治分析[J].大众健康,2012,8:299-300.

[11]胡国建,谢海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饮食保健.《东方食疗与保健》,2006年第09期.

[12]龙友余,王英,王旭凯,等.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41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10):1537-1537.

[13]马淑珍.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原因分析与预防[J].甘肃中医,2005,18(7):56-57.

[14]梁毅玲.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7,10:2746-2747.

[15]徐若男,王丁丁,朱小蔚.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物.《东南国防医药》,2011年06期.

篇9

关键词:养老地产;问题与机遇;结成联盟;统摄功能;细化分支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实际情况,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检验着社会的经济和文明发展成果。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截止到2016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字,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 亿,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 17%。联合国预测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5亿人口超过60岁,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如何让每个人“老有所养”,养老地产以何种模式构建更加科学合理,这是当今社会人们必须审慎思考和有效解决的命题。

一、问题与机遇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促使养老产业成为投资者眼中的朝阳产业,传统家庭式养老和纯粹的机构养老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养老地产模式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养老地产行业处在起步阶段,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是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与养老设施落后的矛盾;二是高端养老资源不足与老年人消费能力上升的矛盾,机遇与挑战并存。

同时,我国养老地产行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养老地产发展具有政策优势。在我国,养老地产享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对于进入到养老地产资金链条中的投资者和社会资金,政府一直持倡导和欢迎的态度。二是养老地产发展具有时代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也日趋开放,对于老年生活更加憧憬和期待,这是养老地产业潜在的优势。三是养老地产发展具有文化优势。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血脉中存在着尊老、爱老、敬老的文化基因。在当前形势下,国人内心都渴望为父母和自己寻找一个从容老去的理想之地,而拥有这种经济能力的人,正在变得越老越多。

二、建立养老地产联盟

在国内养老行业,相对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比较常见的养老方式,购置房产、租赁房产入住养老社区,是新兴的养老形式。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逐渐开放,选择在养老社区进行异地养老的人群比重正在逐年上升。养老地产的发展模式,成为业内人士热切探讨的话题,一些地区和机构,开始进行摸索和尝试。

养老地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十二五期间,一些经济较发达城市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我国南方地区最早采用的养老地产的主要特点是由单一机构运作养老地产的全部流程,其盈利点主要是房产交易。这种地产运作模式,呈现难度大,风险高,可操作性一般等特点,并不适合我国内地经济发展形式和养老产业现状。

相对而言,由养老地产运作流程中关涉的企业、机构结成联盟,更具操作性,既有分工,更有协作,更加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京津冀一体化趋势下,北京、天津以及河北一些城市在养老地产联盟方面大胆探索、谨慎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统摄主要功能

企业联盟在建设养老地产这一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将融资、建设、运营三大主要功能统摄在一起,这三项功能分别由融资机构、开发商、管理机构承担,实现协调运作、紧密配合。由负责建设的开发商作为核心和主体的企业联盟,与单一机构全程负责的模式相比较,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过程管理,更加有序、规范。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企业间通过磨合寻找到最佳契合点,形成最具稳定性的结构,而更多利益单位形成合力,对地区经济的拉动效应更加显著。

四、搭建分支体系

养老地产以融资、建设、运营为核心能力,进一步搭建各自分支体系。一是融资机构与银行部门、保险部门、基金分别建立联系;二是建设机构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形成合作;三是经营管理机构与医疗护理保障、生活休闲设施、物业服务部门进行对接,从而使养老地产行业功能更齐全,结构更均衡。

围绕养老地产,相关部门、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形成一个针对老人的“微型社会”。企业、机构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专业作用发挥更加彻底,老年人群体享受的各种服务更加舒适、到位。一些发达国家正是在类似框架下运营养老地产行业,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产生的问题,都可以拿碜魑我国推进养老地产行业发展的有益参考。

如上文所述,养老地产模式的特点是多方联盟、合作共赢;具备一个共同联盟目标,即“养老地产”;具备三项核心功能,即“融资”“建设”“管理”;具备多种类机构分支,即银行、保险、基金、设计、施工、监理、医疗护理、生活休闲、物业服务。这样的养老地产发展模式,最大限度拓展了融资的渠道、分散了资金的风险、整合了优势资源,最大限度保持了架构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精确定位市场目标,在有利因素的助推下,在科学合理模式的带动下,养老地产将会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刘尧.老龄化呼唤养老模式多元化[J].社会观察,2015(06).

篇10

关键词 大遗址 保护模式 经验借鉴 启示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4-0045-04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时期。随着人口、经济等要素不断向大城市聚集,城市化发展不仅表现为城市数量快速增长,而且表现为城市圈域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随着都市圈扩张速度加快,我国遗址密集区越来越多的遗址快速进入都市圈发展范围内,从而日益演化为大城市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的城中村。由于遗址区内外发展落差的不断扩大,遗址保护也不断受到严重冲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大遗址,实现遗址保护与区域民生建设的和谐同步,日益成为城市和谐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一、国外大遗址保护的模式与经验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大遗址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理念因各民族文化渊源的影响而有所差异。国外许多国家都在执行和探索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在遗址保护与利用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鉴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对于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方式多样、各具特色,虽然这些国家所采取的保护举措各有千秋,而且也未必完全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但从他们的各种保护举措来看,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给我国的遗产保护工作带来很多深层次的启示。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大遗址保护理念大致表现出三种倾向:一种是以希腊、土耳其、意大利等国家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其特点是严格讲求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一种是日本模式,主要采取保护与利用协调共进的方式,并注重遗存环境的展示与保护;一种是美国模式,以灵活多样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和政策激励机制为主要特征。

1欧洲模式

欧洲是近代考古学的发源地,早在16世纪就已经产生遗址保护的概念,到19世纪末期逐渐系统化科学化,并在最近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遗址保护与发展模式。欧洲模式主张保护遗址现状,以保护遗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倾向,这一保护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希腊通过遗产保护相关法律的约束,古物工作者对古物的修复极为严谨审慎,比如为了保留雅典卫城的原始风貌,对城市的建筑高度、城市密度、城市色彩都做了严格的限制,最终使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土耳其坚持可持续的遗产保护政策,并使当地社区融入到遗址保护的实践当中,从而使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意大利在文物保护方面严格保留遗址本身及其周围的地形地貌,残缺部分作为遗址原真性的一部分不会轻率修补,重视遗址遗迹艺术风格的完整统一。

2日本模式

日本大遗址保护理念在东亚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古代都城遗址的保护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其主要特点是保护对象从物至人,并通过遗址公园的建设,逐渐扩大到遗址周边环境,使得保护内容逐渐深化。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力投入史迹公园建设,使用复原设计和“重建”手段“再现”历史场景,以大遗址及其周围环境为保存展示的主要内容,讲求文化遗产的可观赏性。在保护大遗址的同时,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也化解了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3美国模式

美国大遗址保护工作经过近百年来的积累与沉淀,逐渐形成了与其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保护机制。保护主体从缘于爱国主义情结的私人捐助和民间团体,之后政府给予关注,到如今已经建立起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民间团体和私人共同参与并紧密联结的保护体制。美国的大遗址保护强调以市民为主体,通过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和政府机构,在景观控制、环境教育等方面展开多方位的保护运动,在保障遗址区社区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历史遗产功能的转换和持续发展。而且因为无论是保护还是再生,其设计的着眼点都在于如何使本地居民生活更美好、环境更宜人,类似的保护运动得以在美国各地、各城镇扩展开来。汪丽君、舒平、侯薇:《冲突、多样性与公众参与——美国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建筑学报》2011年第5期。

二、国内大遗址保护的模式与特点

国内对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起步较晚,保护形式上也主要受日本的影响,一直采取以“限制型保护”为中心的传统保护模式。樊海强、袁寒:《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新模式——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师》2008年第2期。这一静态的、以防止遗址受到损害为主要目的保护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护大遗址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尽管全国各地就大遗址保护开展了许多相关工作,但多处于探索阶段,并且由于我国大遗址复杂多样,保护模式也因地制宜各有特色,因此很难用一些基本模式简单概括。根据不同的遗址类型、遗址价值、遗址周边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遗址区的社会文化效应,可将遗址保护模式分为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和遗址历史文化园区。

1遗址博物馆

通过遗址博物馆空间展示手段,可以使人们对遗址本体的历史环境、文化氛围具有良好的感知,并了解到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这种形象与意境的构建拉近了遗址与人们现实生活的距离,但这种模式主要是在封闭性空间里的陈列型展示,表现方式较为单一,在人们更多地诉诸真正文化心理需求的现代社会里,不应仅把文化遗产的数量和现存状态作为保护重点,而应更加关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的生命力、认同度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2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模式是将大遗址保护与公园设计相结合,将已发掘或未发掘的大遗址完整保存在公园范围内,运用保护、修复、重新整合、再生等一系列手法对有效保护下来的大遗址进行展示,是目前对大遗址进行保护、发掘、研究、展示的较好模式。从国内大遗址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来看,遗址公园的类型主要有遗址绿化公园、考古遗址公园、遗址文化公园和森林公园。

遗址绿化公园。以保护大遗址本体为主,对大遗址重点实施绿化保护,同时对遗址周边进行环境整治,主要运用于古城墙的保护与展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西安唐城墙遗址公园。大面积绿化使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的同时,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了开放式的观赏、休闲和娱乐空间,使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得到有机结合。但其开放性空间使得游客数量不易控制,往往造成对遗址本体以及周边环境的破坏,加大了遗址保护管理的难度。

考古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园明显特征是将考古遗址作为主体进行展示,同时通过对遗址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历史原貌,确保遗址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例如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汉阳陵遗址公园、半坡遗址公园等。这类公园主要是依托文物保护与展示发展当地的文化旅游业,从而提高地方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类遗址公园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不具有重复旅游的吸引力。

遗址文化公园。遗址文化公园是将考古发掘的成果,在大遗址的保护范围之外或近边依照历史的原貌,借助于现代技术科学地复原历史场景,同时对遗址进行绿化,使人们从现实与远古历史文化遗址的鲜明对比中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河南安阳殷墟史前文化遗址公园。这类遗址公园以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为主,兼具旅游功能,同时带动了关联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然而一旦开发不当,在文物景点和景区内兴建各种商业设施、娱乐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就会严重污染或破坏大遗址的环境,甚至对文物本体构成严重威胁。

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的建设多见于城市郊区的大遗址区,以墓葬区为主,其主要特点是将陵墓的保护与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相结合,在保护了遗址本体的同时,更从生态保护角度防止了大遗址区的水土流失,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如位于邯郸市近郊的赵王陵开辟为森林公园,从建设陵区生态农业林入手,实现大面积的森林覆盖,创造了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这类遗址公园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区,快速发展的城乡建设对大遗址保护构成了极大威胁,过多的人力营造和大中型基础设施对大遗址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3遗址历史文化园区

遗址历史文化园区一般以大遗址为依托,采取大遗址保护区与文化产业园区相结合的方式,将遗址的考古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业,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产业园将大遗址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中,形成极具吸引力的产业,具备文化旅游、科考博览、休闲度假、探索等功能。这种模式以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可配套多个文化产业园区,从不同角度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遗址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具有广泛的适用意义。

三、启示与借鉴

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是我国大遗址密集区之一,具有分布广、面积大、等级高等突出特点。“十一五”以来,由国家主导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中,陕西占15处,共40个点。其中,以周秦汉唐遗址最为显赫。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关中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发展不断提速,城市周边越来越多的大遗址进入城市发展区范围,对关中城市圈建设提出严峻挑战。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经验对关中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1促进大遗址保护与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的互动发展

中外历史遗产保护的实践证明,保护文化遗产是提升一个地区文化形象的重要因素,并且对于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大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历史城市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重要之举。对于大遗址密集分布的关中地区而言,应积极将遗址区社会民生的改善与生态环境的建设贯彻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遗址区管理部门要在充分认识和理解遗址区居民对于经济发展的强烈愿望基础上,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升遗址区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水平,提高遗址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管理部门不仅要关注遗址本体的保护,更要在遗址区域构建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和谐人文环境,以实现遗址区历史环境的整体延续。赵荣:《陕西省大遗址保护新理念的探索与实践》,《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2期。

2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互相融合

大遗址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坐标,保护好、利用好大遗址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形象。通过建成集教育、科研、游览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将大遗址建设成城市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不仅有助于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建设,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优越的文化软环境。在关中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工作实践中,除对古城格局和整体风貌需严格控制、延续历史脉络外,采取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的保护手段,塑造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城市空间环境,同时,突出城市个性,注重人性,加强城市的归属感。

3促进大遗址保护与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大遗址保护与开发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针对当前关中地区大遗址保护资金短缺问题,建议打破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大遗址资源开发利用应由政府主导型向多元主体转变。大遗址保护与开发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本,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培育社会服务组织,探索建立政府、科研单位和开发主体等多元实体相结合的保护机制。而政府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遗址保护进行全面的协调与规划,并对参与大遗址开发经营的企业进行资质审查。樊海强、权东计、李海燕:《大遗址产业化经营的初步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促进以大遗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促进大遗址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大遗址保护工作可持续进行的重要支撑。通过挖掘以大遗址自身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促进遗址文化传播,提升其文化价值,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反哺文化遗址保护。关中地区要以大遗址为文化资源载体,通过拓展遗址文化产业的产业体系,实施大项目带动,增强辐射能力,带动整个城市群遗址文化产业发展,在城市群范围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遗址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一个依托大遗址的城市文化生活圈,以规模化发展、品牌推进战略为理念,努力发展特色明显的遗址文化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