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范文
时间:2023-03-13 19:4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施农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近年来盐城市设施农业自然灾害主要类型及危害特点
1.1大风
1.1.1发生规律
盐城地区大风天气多发生在春季和夏秋季,风力超过8级即会对设施农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1.2危害特点
一是对设施大棚的危害。大风常常会将竹木结构的老旧拱棚夷为平地,使建造标准较低的钢管、铁管拱棚发生扭曲、变形等,地锚松动乃至被拔出,甚至会将棚膜掀开或刮飞。有时,风灾还会使一些新建钢架拱棚因缓冲力差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棚体倾斜、棚膜破损等现象。二是对棚内作物的危害。如发生于春季,棚内经济作物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风灾会对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再遇上“倒春寒”天气,很容易造成植株冻害或冷害,重者直接导致作物死亡,损失严重。如果发生在夏秋季,作物正处于生长旺盛期,风灾会造成作物脱水、落花落果、倒伏折茎,导致抗病能力大幅下降,病虫害加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1.1.3典型案例
2016年6月23日的特大龙卷风瞬间最大风力达到17级,同时伴有冰雹、强降水,涉及阜宁县硕集社区、新沟镇、陈良镇、板湖镇等7个镇(区、街),以及射阳县开发区陈洋办事处和海河镇2个镇区,损坏设施大棚面积4.8万亩,造成农业经济损失9.97亿元。
1.2暴雪
1.2.1发生规律
冬季发生较多,尤其是每年的12月到翌年的1~2月发生频率较高,一般连续2~3次降雪过程,雪量在20mm以上即会对设施农业造成危害。
1.2.2危害特点
一是对设施大棚的危害。设施大棚具有相对的荷载量,如果暴雪发生时棚顶积雪不能及时清除,负载过重会压破薄膜,使钢架扭曲变形,严重时直接造成大棚垮塌。二是对棚内作物的危害。暴雪过后,棚内温度、地温均较低,植株根系活性差,养分吸收能力弱,易导致生长不良,早春幼苗抗性弱,往往直接造成死苗。
1.2.3典型案例
2013年2月18~19日盐城普降大到暴雪,市区降雪量21mm,积雪厚度20cm左右,最厚的积雪厚度甚至接近30cm。因雪灾受损设施农业面积5.4万亩,大棚棚架垮塌、薄膜损毁严重的面积达到1.2万多亩,大棚青椒等作物冻害严重。2017年1月3~4日盐城市区降雪量达27.4mm,积雪厚度9cm,部分地区最高降雪量达27.9mm,最厚积雪达14cm。在提前预警、积极应对的情况下,大雪仍造成设施大棚受压受损面积达6231亩,主要集中在滨海、盐都、大丰等地,其中滨海受灾面积达1758亩,盐都受灾面积达1580亩。
1.3暴雨
1.3.1发生规律
盐城地处里下河地区,是暴雨灾害的多发地区,主要集中于夏季,7~8月前后发生频率较高。
1.3.2危害特点
一是对设施大棚的危害。暴雨发生时间短、雨量大,会迅速冲毁或者淹没设施大棚。二是对棚内作物的危害。大棚排水不畅易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分充满,造成植物根系缺氧,根系生理活动受到限制,甚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使作物减产。如果遇雨后骤晴或高温天气,作物根系无法正常呼吸,地上部分蒸腾量较大,作物极易死亡。
1.3.3典型案例
2015年8月10日受第13号台风“苏迪罗”和北方冷空气共同影响,8月9~11日盐城地区出现明显东南大风、区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受灾设施大棚面积达3.2万亩,其中亭湖、盐都、射阳等地受灾较为严重。
1.4低温寡照及高温干旱
1.4.1发生规律
低温寡照多发生在冬季12月份和春季1~2月;高温干旱多发生在夏季7~8月。
1.4.2危害特点
低温寡照及高温干旱天气主要危害棚内作物。连续数日的低温寡照会严重影响秋冬蔬菜的生长发育,如出现冻害、烂秧、病虫害加重等。高温干旱会导致蔬菜生长受阻,茄果类、瓜类等蔬菜皮厚果小、品质下降,一些蔬菜苗期植株早衰甚至死亡,部分育苗基地种苗发芽出苗困难、成苗率低。
1.4.3典型案例
2013年7月盐城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平均温度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全市35℃以上高温日数14~32d,除响水14d外,东台32d、大丰24d、盐都25d、建湖16d、射阳21d、阜宁19d、滨海18d,均为1960年以来的历史极值,极端最高气温37.9℃。盐城设施蔬菜受灾面积13.24万亩,成灾面积5.74万亩,绝收面积0.56万亩。
2应对不同类型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2.1结合气候条件,科学规划布局
设施大棚建设应结合当地小气候条件,重点考虑棚室的建造特点、结构、布局朝向等因素,大棚选址以避风向阳、高燥防涝处为宜。大风、暴雪灾害天气较多的地区,设施大棚的布局朝向要尽量与当地盛行风向保持一致,选址要在向阳、干燥处,利于除雪化雪;暴雨灾害天气较多的地区,要做好生产基地的规划布局,选择地势较高的田块搭建大棚,同时做好基地水系布局,保证排水畅通,规模生产主体必须配套排水泵和柴油发电机等应急设备。
2.2提高设施标准,提升抗灾能力
设施大棚因材料质量、棚型等不同,抗灾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大棚建设标准直接影响大棚抗灾能力。实践证明,严格按照苏式钢管大棚标准搭建大棚,实行科学管理的基地,受灾害天气影响很小。大棚建设要严格按照江苏省“钢管大棚(单体)通用技术要求”(DB32/T1590-2010),材料应选用热浸锌钢管,钢管热镀锌后增重6%~13%,淘汰盐城地区目前普遍应用的镀锌带钢管。跨度6m的大棚,要求拱管长5.0~5.2m/支,外径≥22mm,壁厚≥1.2mm,拱管重量≥2.7kg/支。跨度8m的大棚,要求拱管长5.8~6.0m/支,拱管外径≥25mm,壁厚≥1.5mm,每根拱管重量≥5.0kg。拱管间距≤0.7m,跨度6m大棚的入土深度≥0.3m,跨度8m大棚的入土深度≥0.4m,大棚抗雪荷载能力达20kg/m2(相当于15cm厚度的积雪),抗风能力达到26m/sec(相当于10级台风)。各地要通过奖补扶持,引导老旧单体棚、八系棚改建成苏式标准钢架大棚、连栋钢架大棚或智能温控大棚、日光能温室大棚。
2.3针对不同灾害类型,采取适宜措施
根据气象灾害发生的类型和对不同作物的影响,因灾制宜、因苗制宜、分类指导,灵活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促进作物恢复生长。总结来说,推广深沟高垄、全层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建好内外三沟,保证雨过畦干;推广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要根据栽培的蔬菜品种,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茄果类蔬菜每亩不能少于0.5人;规模农场可选择种植适宜观光采摘的品种,如西瓜、草莓、葡萄、西兰花、马铃薯、大葱、大蒜等。针对冬季低温、雨雪、寡照、雾霾等天气,要做好保温、加温、薄膜棚体加固修缮等工作,推广使用全新棚膜,提高大棚透光率,增加棚内的光照和温度,也可采用多层覆盖的方式提高大棚保温性能。
2.3.1应对暴雪灾害
及时清除大棚积雪,加固棚内支撑,防止雪压塌大棚,同时做好棚内保温、加温措施。如雪势过大或人力不足,以上措施不能奏效,雪压超出危急临界指标,大棚有倒塌危险时,要及时揭除覆盖物;必要时,根据大棚负载情况及时采取破膜保棚架措施。
2.3.2应对大风、倒春寒、暴雨等灾害
对于早春大风、倒春寒天气,要采取闭棚、压膜线加固、增加覆盖等措施;对于夏秋季大风、暴雨、台风、龙卷风、高温、干旱等灾害天气,提早备好薄膜、保温被、抢排泵、热风炉、叶面肥等抗灾物资。针对大风暴雨灾害,要及时加固棚体,封闭风口,有效规避暴风雨的影响;灾后要因地制宜改种补种短生育期作物,及时喷施叶面肥,增强作物吸肥能力,土壤稍见干后,及时中耕松土,增强土壤通透性,预防病害发生。针对低温寡照灾害,应当选取耐低温弱光、抗病性强的品种,灾害来临前及时采收基本成熟的果蔬;灾后及时剪除受害枝叶,喷施叶面肥或者灌根,促进受损植株及早恢复,采用多层覆盖进行保温,如增加二道棚、三道棚或者棉被、稻草、草苫等覆盖物,同时,可以在棚内增加电灯泡、电路、电暖气、煤气、炭火等设施进行增温。
2.4适期育苗移栽,减少灾害风险
早春是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也是全年蔬菜生产效益最高的一个茬口,为提高种植效益,盐城地区春季蔬菜从以往的2~3月移栽提前到上年12月至当年1月,部分地区进行越冬栽培,育苗时间相应提早,防寒保温抗灾的要求极高。菜农要根据自己的设施标准、管理水平、抗灾能力,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规划,可早、中、晚分批进行育苗、移栽,降低灾害风险,10亩以下小规模家庭经营,可进行早播早栽,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单产效益;规模化种植大户应进行分批播种、分批移栽,降低灾害风险,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及品质,充分发挥品牌效益,提高种植效益。
3强化设施农业防灾减灾政策保障的建议
3.1强化农业保险
设施农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农业保险是现阶段保障经营主体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但仍有部分经营主体存在侥幸心理,参保投保意识不强,一旦遭受灾害后就无法恢复生产。另外,目前的保险机制还不够完善,保险赔付额度小、理赔速度慢,农业保险不能保障。因此,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经营主体增强风险意识,积极主动投保。各级政府要积极发挥保险金融部门作用,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机制,提高政策性保险的保费补助比例,扩大政策性涉农保险的种类、覆盖面,建立保险理赔备用金制度,提高赔偿比率和理赔速度。
3.2完善应急预案
沿海地区气象灾害多发,要针对不同季节,提前做好灾害预防,首先,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自然灾害应急联动机制,由农委、发改、公安、农机、气象及卫生防御等多部门组成,统一收集信息,统一调度人员,完善预警服务机制,积极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其次,要加大应急宣传培训力度。利用告知书、明白纸、宣传标语、新闻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一线、生产基地,宣传突发事件处置措施,普及应急预案及应急知识,全面增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在有可能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前,指导每个基地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最后,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要充分使用惠农补助资金,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整合建立农业突发灾害应急队伍,及时入户到田指导开展灾后自救,及早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有预案可行、有人力可为、有设备可用。
篇2
1设施农业的主要形式
设施农业包含塑料大棚、温室和工厂化栽培三种不同的技术层次。目前发展和应用较多的主要有塑料大棚、温室大棚和连栋温室,也有少量采用先进工程技术的智能型温室和大型温室。前者反映现阶段设施农业的技术水平,而智能型温室则更接近“工厂化农业”,代表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2设施农业机械的现状
适合设施农业耕作、栽培和收获等农艺特点并主要在各类设施中工作的农业机械简称为设施农业机械。由于设施农业种植的品种繁多,且受设施空间的限制,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发展较慢,应用较少,配套水平也不高。国外对温室中作业机具进行了系统的开发、研究、推广和应用,许多作业项目如耕整地、播种、间苗、中耕和除草都已实现了机械化。我国设施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大部分作业均为原始的手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提高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现在设施农业应用的农业机械品种、作业内容较少,但随着我国对农机产品加大研发和推广,设施农业机械的品种也逐渐增多。应用较多的机械主要有,
一是耕整机械。设施或大棚内的耕作机械更是用户急需的,现有产品的机型不多,应用较普遍,多为借用现有的露地用小型耕耘机械,其适应性差,生产效率低,而且作业质量不稳定。近几年针对温室、大棚等特殊耕作环境,国内研制生产了一些小型耕作机械,有的微耕机还设计有多种作业功能,考虑了兼顾露地作业,提高了机械的使用效率。与耕作配套的设施农业机械还有地膜(残膜)回收机,机械回收残膜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保护设施内土质,使其符合环保要求。但地膜(残膜)回收机现有机型作业效果还不太理想。
二是卷帘机械。卷帘机械主要是针对日光温室使用,现在的推广数量较大,它以省时、省力、效果好逐渐被农户接受。
三是其他机械。①配套栽培机械,设施内作物的栽培方法各种各样,与之配套的作业机械也各有特点,各不相同。移栽机、穴盘播种成套设备等机械只是试验示范阶段,还没有普及推广。②植保机械,小型喷雾机现在也在设施中应用,但由于汽油机喷雾器污染环境,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应用不普及。电动喷雾机正逐渐推广,但存在着电池容量较低的缺点,作业时间和寿命亟待提高。
3今后推广发展的方向
设施农业机械的发展应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土壤环境,在耕、种、收主要生产环节研制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机械,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3.1开发专用微耕机。现有的微耕机稳定性、适用性还有待提高,要求机体和质量小、动力足,操作舒适,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原理,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尽量减少发动机对设施环境的污染。
3.2增强作业功能,提高配套比。要求配套机具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操作方便,更换便捷,能分别进行旋耕、犁耕、开沟、做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铺膜、打孔、播种、植保、灌溉和施肥等多种作业,操作手柄能上下左右调整,以适应设施内的工作条件并方便田间转移。
3.3开发穴盘育苗播种成套设备。在机械化育苗移栽工艺和机具设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微耕机配套的小型钵苗移栽机,先以半自动机型为主,逐步向标准化、系列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篇3
近年来,福建省设施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设施规模逐渐增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上世纪80年代起,福建省相继引进和发展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大中小塑料温棚栽培技术、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无土栽培等技术,并广泛应用于蔬菜、瓜果、食用菌及花卉的生产中;到上世纪90年代,福建省塑料薄膜棚、塑料薄膜大棚、连栋温室等农业设施得到了相继发展并进行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全省设施园艺种植面积共37333.33万m2。其中遮阳棚、小拱棚面积30793.33万m2,大棚面积6266.67万m2,现代化连栋温室面积达220万m2。设施养殖场已有两万多个,其中封闭式养殖场200个,面积约15.6万m2;窗式养殖场约5000个,面积约95万m2;开敞式养殖场约1.5万多个,面积1300多万m2。其中仅2006年度福建省设施园艺面积就发展了20302.47万m2[1]。2010年福州市农业局调查,福州市设施农业面积1214.47万m2,比2009年的791.27万m2增加65%,其中钢架大棚577.93万m2,占91.2%;标准竹木大棚55.67万m2,占8.8%。福州市钢架大棚亩均效益达到7000元以上,竹木大棚亩均效益可达5000元,分别是露地栽培的6倍和4倍,设施农业效益明显[2]。以福建省大棚蔬菜种植龙头企业———福清绿叶公司为例,2008年这家公司设施栽培平均产量为150t/hm2,纯收益高达15万元/hm2。2012年福建省农业工作会议报告指出,2011年福建省新建各种设施农业大棚1400万m2,带动新建各类设施农业大棚10826.667万m2,补贴新购置农业机械19.46万台(套),安装节水灌溉微滴灌设备2400万m2,受益农户达10.09万户,带动农民投资7.5亿元。在果树设施栽培上,福建省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截止到2011年9月份,福建省果树设施栽培总面积为3627.13万m2,其中主要为葡萄和草莓,分别为776.33和850.8万m2,果树设施栽培,提升果树生产现代化水平,同时也增强果树周年生产与均衡供应能力。福建省设施农业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少数集中规模经营。全省分户经营的设施栽培农户中,80%以上均在自己承包土地上建设农业设施,自主经营,通过农户-经纪人(或外地客商)-市场(或公司)的市场链进行销售。国有农业企业(如蔬菜公司)以及招商引资建设的农业企业建设的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含量较高,资金投入量大,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已建立基地-工厂加工-市场(出口)的模式经营。
2福建省设施农业主要做法
2.1积极协调,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是影响设施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福建省各地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发展。福清市通过村委牵头,或成立镇村中介,或网上信息等方式组织流转;长乐市通过每亩耕地年租金600元、流转服务费100元的办法,积极引导农村耕地合理有序流转[3];永泰县发挥村两委作用,积极帮助设施农户做好流转土地协调工作,解决相关矛盾和问题,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2.2财政支持,利于设施建设
福建省在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机耕道路、设施装备等设施建设给予财政支持。2009年该省增加了喷、滴灌设备的补贴;在中央追加补贴资金下达后的补充目录中也将标准配置的设施钢架大棚列入补贴,每平方米补贴7.8元,每公顷大概补贴75000元。将乐2011年新建农业设施连片面积10000m2以上,每亩县补贴1500~10000元;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冷库菇房起补室内占地面积应达1000m2以上,库房高度4m以上的,县财政每平方米库房补贴标准为30元;微灌设备起补面积连片达33333m2以上,县财政每666.67m2补贴标准为150~200元。同时整合有关农业项目资金,投入500万元(除购机补贴、县财政补助等)完善配套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的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福清市财政从支农资金中安排500万元,重点补助连片2000m2以上钢架大棚的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以鼓励蔬果大棚连片规模发展;长乐市政府拟对蔬果大棚按福州市级补助标准1∶0.5进行配套补助;连江县拟对钢架大棚按1∶1进行配套补助。
2.3开展培训,促进农技服务
为了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福建省一些科研单位、政府等定期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推广集约化育苗、大棚反季节栽培、遥控微喷灌和膜下滴灌、绿色病虫防控、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耕作等设施栽培技术。2010年福建省农科院通过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等系统开展全省性主会场远程培训10期,讲授41个课程,140多位专家通过远程视频现场解答240多个问题,各地开设分会场9255场次,共培训农民85.9万人次,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技术培训平台。还有,地方政府也积极开展培训,以将乐县为例,2010年以来,全县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受训1080人次,大多种植农户掌握了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福清市通过969155热线开展农业科技下乡30多场次,培训3200多人次。永泰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农技人员组成百人技术指导员队伍,通过日常性的入户指导,把先进生产技术传递到设施农业基地。
3福建省设施农业存在问题
3.1地区发展不平衡
福建省各地设施农业发展不均衡。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政府重视设施农业发展,财政支持强度大,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当地设施农业稳健发展,成为农业经济新增长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也有部分县市对设施农业重视程度不高,设施农业发展阻力重重,资金短缺,设施过于简易,零星经营,无特色优势产品,竞争力不足。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整体提升,不利于福建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2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设施农业已向高水平、高投入、高产出方向发展,虽然财政支出逐年增加,但目前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福建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投入基本上由企业和农户自筹,在闽南地区有不少设施农业设施是由台商投资建成的,各地建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或一些龙头企业中也有少量的政府投入,但所占比例不高。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也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农业科研是提升设施农业产品竞争力的技术支撑。科研工作的进行需要科研经费的支持,近年来福建省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强,但整体看来,政府对科研开展、科研工作的环境创造还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
3.3机械化程度不高
设施农业应是高效农业,体现的是高效率高效益,因此每一个设施农业园都应尽可能运用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措施。但福建省用于设施农业的装备还比较少,自动控温、喷(滴)灌设备、药物喷施设备主要应用在农业企业的连栋温室中,而农户建造的小拱棚、竹木大棚等农业机械的使用几乎为空白。目前福建省设施栽培机械化程度和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耕作、施肥、灌溉等绝大部分作为均为人工进行,生产效率低。造成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资金困难导致农户购买设施农业机械的能力相对不足;二是机械操作问题。农户机械操作技术掌握不足,或机械生产企业售后服务缺少,让农户在购机前心存担忧或存在使用障碍[4]。
3.4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低
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有利于增质提效,但目前福建省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还不高,许多生产管理还是以经验为指导,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农产品生产标准有待完善;二是生产标准化宣传及推广力度不足。设施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设施农业设备的建设标准与价格标准等。目前,农产品生产缺乏统一标准,一些无公害的生产标准存在一定瑕疵,例如标准繁琐,增加了农民劳动量,或是制定的标准技术含量低,或是针对性不强,无法明确适用于何种设施与品种,由此导致了这些标准难以被农户接受并应用,从而阻碍了标准化生产的推广与提升。同时,全国尚没有一个设施农业设备的建设标准和价格标准,让农户对购买这些设施心存担忧。仅靠建立并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还不足以推动标准化生产的进行,加强宣传及推广力度才能让标准化生产真正落到实处。设施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投入基本上是靠农民个人或企业自行投入,表现为生产基地规模小,设备落后,零星分散,拳头产品少,产业链短,品牌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产业化水平低。
3.5机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
设施农业要又快又好地发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作为保障,包括经营机制、土地流转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农业保险机制等。在土地流转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等方面福建省已初有建立,但尚不健全。部分地区存在市场定位不清,生产与市场对接错位,设施农业企业融资难,农资市场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市场销售体系以及设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滞后使得农户生产与销售脱节,产品流通环节受到影响,不利于农户效益的提高。目前信息体系的不完善体现在信息总量少,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缺乏市场分析预测、新技术、新品种信息,准确性与代表性不高,从而导致农户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抗风险能力减弱。
3.6设施农业研发技术落后、管理人才匮乏
设施农业人才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但要知道农业栽培管理的知识,还要精通环境工程、机械方面的知识。但目前福建设施农业从业人员多数毕业于农科或工科,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没有或很少接受设施新技术的专门培训,缺乏适合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复合型人才。福建省现代化农业设施生产基地中能够独立操作的技术人才不多,仅数百人,远远不能适应这一产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导致设施农业经营管理效益不高,制约了福建省设施农业的发展。经常发现一些城市,领导为了业绩或者检查,建设了高规格、高科技含量的实施农业,等检查或验收过后,不懂的管理使用,就栽种一些科技含量很低、效益很差的作物,有些设施大棚甚至杂草丛生,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
4发展福建省设施农业的对策
4.1发展符合福建省实际情况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
国外与其他农业发达的省份的现代设施农业各有特点,表现为科技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管理得当。因此,福建省要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应加以借鉴,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引进其先进的理念、技术等。福建省是农业不发达地区,且海洋性季风气候明显,每年有多次台风天气出现,年降雨量大,丘陵山地较多,平地较少,地形变化较复杂,有些区域交通不方便,各地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参差不齐。鉴于福建的地域特点,在设施农业发展中,作物种类和设施类型的选择、设施结构等方面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创建适宜的生产模式。例如设施作物种类可更多地选择热带、亚热带特色园艺植物;设施类型则注重地膜覆盖、避雨设施等小型设施、简易设施,以降低成本;大棚、温室的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设施的抗风能力与排水能力。因此,福建省各级政府在规划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有计划性、目的性,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国家或省份的模式,而应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出适宜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形成适合福建省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
4.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发展设施农业,一次性投资大,福建省政府应该推出减化农业贷款手续等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建设高新技术项目来促进带动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以此激励农户、企业等行为主体参与到设施农业的建设中。在贯彻国家制定的土地政策基础上,允许农民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土地原则,进行土地的转让、互换、转包等,通过让土地自由的流转实现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促使设施农业集中种植,实现规模经营。同时,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建立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申报、实施、管理、监督的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措施和投入补贴政策,加大对设施大棚建造以及设施设备购置等的财政补贴力度。
4.3大力提高设施农业生产者素质
先进的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来操作,才能使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得以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得以充分体现。福建省在设施农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极度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有些关键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其他省份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福建省的设施农业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培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农业设施生产者的素质。政府要依托科研单位,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田头示范、远程视频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特别是设施农业龙头企业与生产大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各级政府从支农资金中按一定比例划拨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设施农业机械化培训,切实解决好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技术服务问题。同时,政府要定期组织设施农业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去先进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等,帮助其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设施农业的巨大优势与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4.4打造品牌,提高设施农业的示范作用
设施农业一定要结合品牌战略才能取得更高的效益,不管是借牌子还是树牌子,一定要进行品牌化经营,发展品牌农产品[5],有利于拓宽销路,改变供求格局,提升产品价格。在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发展园艺设施栽培、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山地竹林设施栽培、畜禽规模设施养殖和水产设施养殖,打造设施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在福建省每个县建设2~3个设施农业示范区,发挥良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设施农业基地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设施农业示范区通过新品种以及精准施肥、精准施药、精确作业、精细管理等新技术手段和农艺措施,不断发挥优良品种、高新技术的引导作用。示范园区集科研、推广、培训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全省重要的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典型宣传、专题报道等多种方式,发挥设施农业园的示范作用,极大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4.5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没有科技含量或科技含量低的设施农业,将无法确保设施农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也是相当有限的。只有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优势、经济效益优势,从而使设施农业能走上一条快速、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或财政奖励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设施农业相关科研研究,并激励其提高科研转化率的方式,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奠定科技基础。因此,必须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重视设施农业相关生物技术的协作攻关,积极开展设施农业配套技术的开发研究,因地制宜地研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农业设备,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4.6建立健全设施农业增收的长效机制
设施农业要健康稳定发展,就要建立健全的机制,包括保险机制、安全监管机制、市场机制等。
(1)健全保险机制
设施农业生产受农产品生长周期影响,对市场反应表现迟缓,再加上农产品不耐贮运的特点,导致设施农业生产风险高于其它产业,故应完善相关保险机制,尽可能地扩大参保农产品的品种范围,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如组建相关的担保公司或引进期货机制,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健全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机制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目前设施农产品的农残超标问题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在于零星分散的生产模式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督,农产品生产安全的监管机制不完善。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应落实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机制。对投入生产的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进行监督管理,出台高毒高残留农药全面禁止或限制销售与使用的具体规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以及质量追溯体系,真正做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建立健全市场机制
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中,我国的农业逐渐地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机制、经营机制的建立健全应建立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可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接机制,让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农民为企业提供农产品原料,企业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加工、销售及其他社会化服务或是农民以资金、土地、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的方式实现一体化[6],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元化资本支持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采取多种方式投资设施农业。目前,促进设施农业增收的机制还处于持续探索阶段,各项机制的健全还有待于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创新的思路。
篇4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设施农业作为改造传统农业、推动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手段,已成为杭州市发展都市型农业不可缺少的一种产业形态[2]。
1.1杭州市设施农业发展概况
杭州市设施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市区近郊就开始发展棚栽蔬菜。然而早期的设施栽培以竹架大棚为主要类型,以挡雨保温为主要目标,结构简陋,功能单一。随着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杭州市的设施农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面积不断增加、步伐不断加快、档次不断提升、效益不断提高,不仅生产内容已拓展到花卉苗木、草莓菌菇、茶叶水果种植及水产、畜牧养殖等各个领域,并且相应的技术设备也已朝着越冬栽培、避雨栽培、微蓄微灌、实时监控、限位笼、防虫网等高效生产及综合配套方向发展,初步实现生产规模化、装备现代化、经营集约化、生态良性化的转变,基本保证农产品的周年生产、均衡上市。同时,各区、县(市)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及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地逐渐发展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设施农业类型,如江干区的大棚蔬菜、建德市的优质草莓、萧山区的生猪养殖、余杭区的温室甲鱼等。据调研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大棚设施栽培面积已达到7867hm2,其中大棚蔬菜4927hm2,大棚水果1907hm2,大棚花卉553hm2,大棚苗木367hm2,其他大棚作物113hm2;畜牧设施规模养殖比例达83.3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内部饲养环节使用设施的比重达到86.73%;水产设施养殖面积达到833hm2;全市设施农业年总产值达60.60亿元。
1.2杭州市设施农业主要类型
设施农业分类方法多样,采用生产上比较通用的分类标准[3-5],以其使用性能作为主要分类原则,以建造(或覆盖)材料作为辅助区分依据,杭州市的设施农业可分为2种基本模式(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及5种主要棚室类型。
1.2.1简易塑料(黑纱)单棚。其为杭州市生产应用多年的简易棚体,包括小拱棚、遮阳棚等类型。小拱棚通常以竹片、竹竿为棚体弓形骨架,其上覆盖塑料薄膜,形成畦面拱棚,适合春季低温季节种植辣椒、大豆、西瓜等蔬菜瓜果。遮阳棚通常以木条、钢筋为棚体支架,以遮阳黑纱为常用覆盖物,类型多样,尺寸不限,适合夏秋强光、高温季节栽培花卉苗木、饲养家禽家畜。
1.2.2单体塑料大棚。单体塑料大棚为杭州市农区广泛应用的主要大棚类型,包括简易竹架大棚、标准钢架大棚及钢竹混合大棚等类型。简易竹架大棚均以竹竿为支撑,具有取材方便、造价低廉等优点,但使用寿命较短,抗风、抗雪灾性能较差,适宜于蔬菜、瓜果生产。标准钢架大棚主要有2种类型,即622装配式钢架大棚和825提高型钢架大棚。其中,825型钢棚由于增加了棚体高度和棚侧通风窗的宽度,不仅增大了棚内空间,改善了作业环境,更提高了冬季保温性和土地利用率。因此,自2001年以来,825型钢棚已成为杭州市标准钢架大棚的主推类型,常用于种植高杆蔬菜花卉及开展温室水产养殖。钢竹混合大棚结构与简易竹架大棚相同,间隔用钢管和竹竿做拱杆,具有节约钢材、降低造价等特点,适用性、抗灾性及建造成本介于钢架大棚和竹架大棚之间。
1.2.3连栋塑料大棚。其为杭州市各类农业企业(或园区)近期应用较多的大棚类型。主要以上海农机所设计建造的7430型为代表,棚体空间大、抗灾能力强、遮光率小、土地利用率高,但造价较为昂贵,适合种植产品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档蔬菜、瓜果和花卉。
1.2.4玻璃/PC板连栋温室。其为杭州市部分农业企业(或科研单位)新近引进应用的设施类型,主要是“文洛式”一跨三尖顶类型,使用寿命长久,透光效果良好,便于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但由于建造所需价格和运行管理费用均较为高昂,所以常用于种苗繁育及高档蔬菜花卉的无土栽培;或用于科研实验的展览展示及生态观光的观赏旅游。
1.2.5现代化养殖箱室。其为杭州市水产、畜禽生产中普遍应用的主要设施类型,包括水产养殖网箱和畜禽养殖室舍等类型。水产养殖网箱一般为框架浮动式,具有节省土地、设备简单、管理方便、机动灵活、效益良好等优点,适用于养殖鱼、虾、黄鳝等水产品。畜禽养殖室舍是在简易围栏、塑料棚舍等饲养设施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集约化、现代化饲养方式。目前,杭州市畜禽养殖室舍在规模化养殖生产过程中已被广泛应用,类型丰富多样、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以封闭型(或开窗型)养殖室舍最为先进,但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均相对较高,适于养殖优质蛋(肉)鸡、高产肉(种)猪等家禽家畜。
2杭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杭州市的设施农业规模日渐加大、布局趋于合理、效益大幅提升,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然而无论是与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先进的省市、地区相比,还是从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来看,杭州市的设施农业总体上还处于完善提升阶段,尚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土地流转难度颇大
设施农业的发展首先需要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但是由于近期粮价提高、菜价上涨,土地的收益不断增加,不少农民惜地意识也逐渐增强,或不愿将承包土地流转出去,或对土地流转期望价格过高。调研发现,近几年杭州市土地流转的平均年租金约为11250元/hm2,导致土地流转成本加大、难度提高。
2.2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设施农业效益可观,但是前期资金投入极大。尽管各级政府对投资设施农业均有一定额度的补贴补助,但投入力度仍显不足。同时,由于设施农业的棚舍及内部设施、设备等尚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所以向银行贷款等方式受阻,使农民不能顺利发展设施农业。
2.3农业保险缺乏支持
设施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但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特征。因此,广大投资者和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但现阶段杭州市的农业保险本身存在保险种类不广、保费收入不高等问题,再加上在开展农业保险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风险、道德风险等原因,阻碍了商业性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致使保险公司没有能力、更不愿意开展风险较大的农业保险业务。
2.4科技水平相对滞后
设施农业的兴起给农业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杭州市的设施农业及配套技术发展较快,尤其在大棚栽培、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好的进展,部分科研成果已逐步应用于生产实践。但总体而言,杭州市设施农业的科技水平相对滞后,不仅设施种类繁杂,而且种养技术粗放,难以实现设施农业整体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4.1科技含量低。杭州市的设施农业大多采用低投入、低消耗的技术体系,致使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较低水平上徘徊。如设施农业种养品种大多是从常规生产中筛选,通常不能很好地适应设施化生产的特殊环境条件,无法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
2.4.2设施水平低。目前,杭州市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较为低下。据调研统计,80%以上的设施、设备仍以简易型为主,且存在着规范性差、可控性差等问题。首先,各地区搭建的各类棚室,大多为企业(或农民)自建,不管是建筑材料、设计参数,还是结构形式、施工安装,均不尽相同;其次,杭州市大部分的棚室设施是引进国外或仿照国内其他省市的式样构造进行搭建,极少根据杭州市的区域特征而进行广泛筛选或专门设计,因而缺乏必要的适应性支撑,操控性差、利用率低。
2.4.3机械化程度低。杭州市设施农业的配套装备数量较少,在大部分的设施种植示范园区中,播种、育苗、收获等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程度较低,尤其是应急加温、应急补光设备基本空白,导致杭州市设施农业的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同时,由于进口配套设备虽然性能良好但价格昂贵、维修不便,所以大部分设施农业园区购置的
是国内产品。但是国产装备一般存在功能不齐全、质差不耐用等诸多缺点,影响其应有效能的发挥,制约了其推广应用的速度。
2.4.4管理水平低。杭州市大部分的设施农业园区生产管理仍然以经验化、粗放型方式为主,存在能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如在设施栽培过程中,尽管大棚内部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与露天栽培有很大的差异,并存在冬春高湿寡照、土壤连作障碍、病虫高发易发等诸多因素制约,但在实际生产中,大多还是沿用大田作业的栽培经验和生产技术,产量低、质量差、效益少。
2.4.5相关政策有待配套。设施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杭州市的设施农业虽然起步较早,但扶持性配套政策制订相对滞后,致使设施农业发展中面临用地指标、融资渠道、技术支撑、购置补贴等各方面的制约,影响工商和社会资本投资设施农业积极性。
3加快杭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推进杭州市设施农业再上新台阶,需要从整体上统筹考虑、综合发展,在加强规划区域布局、建设示范园区;优化种养结构、培育特色产业;出台扶持政策、搞好配套服务;壮大市场主体、鼓励企业创新等系列工作力度,营造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良好氛围的基础上,必须以提高生产效益为目的,以保证产品质量为核心,以科技支撑为先导,以推广应用为手段,切实解决杭州市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努力推进杭州市设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1棚室设施的标准化
棚室工程是设施农业的基础。标准钢架大棚、智能玻璃温室、现代养殖畜舍等已成为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的趋势和潮流。因此,应充分依据杭州市的气候状况、环境条件、产业特点、生产习惯,对不同类型的棚室工程进行可行性、合理性、经济性、生态性的研究和论证,并逐步制订各类棚室设施的建造和安装标准。同时,应加大宣传贯彻力度,扩大推广使用面积,推动杭州市设施农业工程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2种养品种的专用化
种养生物是设施农业的核心。故选育高产优质的种养品种是杭州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必然要求,只有大力推广“稀、奇、特”等优良品种,才能体现设施农业高附加值的优越性,满足城乡居民对农副产品高标准的需求,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应根据杭州市各类设施农业的生产特性,加大种子种苗投入资金,扩大引种规模,尽早选育出专用型、系列化的设施农业种养新品种。
3.3配套装备的区域化
设备装备是设施农业的保证。发达国家设施农业的机具产品应用十分广泛,如在设施栽培中,机械化作业的项目涵盖从耕整到收获的全过程。因此,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加强对设施农业进口配套装备进行本地化改造、研发的基础上,加大对设施农业机具购置的补贴力度,提高杭州市设施农业配套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比例。
3.4生产技术的科学化
生产技术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关键。据相关报道,在荷兰、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已形成完整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并向机械化生产管理、计算机监测调控等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6-8]。因此,应该在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成立杭州市设施农业科研中心,设计课题、安排资金、联合攻关,研究总结适用于杭州市的种养技术体系及规程。
3.5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管理人员是设施农业的灵魂。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员来生产操作、运行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设施设备和技术措施的先进性、效益性。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多种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努力培养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切实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的素质,如通过制订相关制度,鼓励科研单位的专家、大专院校的老师定期进行技术指导;还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工商企业投资设施农业,并把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经营理念、融资渠道引入到设施农业。
篇5
1.1日光温室利用率不高
全旗现有70%的日光温室在生产使用,其余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虽然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但许多技术和市场支持及服务不到位,而且设施农业高投入、劳动密集而强度大,能够进行设施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产业,不愿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已经建成的温室出现无人生产、生产效益不佳等现象。
1.2蔬菜自给能力不足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和阿左旗的不断发展及城区人口的增加,蔬菜消费总量、人均蔬菜消费量明显增加,“买菜难”现象和“吃菜贵”问题更加明显。一是蔬菜总量不足。目前阿拉善左旗城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共14.80万人,按国家统计标准城镇人口每人每天按0.6kg蔬菜消费量计算,全年需求量约3.2万t,而2011年阿拉善左旗生产蔬菜近1.53万t,产量仅占需求量的47.8%,供应明显不足。二是本地蔬菜大量上市主要集中在每年7-10月,其余月份的蔬菜销售主要是以外调蔬菜为主,冬、春反季节蔬菜市场占有份额小。三是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在设施农业生产区还不能实现全部覆盖,生产设备设施相对落后,生产成本高,制约着蔬菜生产的发展。
1.3比较效益下降
近年来,种子、化肥、燃油等农业生产资料涨幅较大,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高,而产品价格没有同步增加,使比较效益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设施农业的利润空间,延长了温室建设资金的回收期,加大了投资的风险,对广大农民进行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4设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一是农牧业产业化尚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二是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合作组织虽然增幅较大,但普遍存在覆盖面窄、带动力小、资金积累少、承担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四是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导致流通环节多(蔬菜从田间到居民家中主要有蔬菜运输、存放、管理、销售等流通环节)、流通周期长、损耗大、成本高,严重阻碍了农产品产业化进程和农牧民增收。
1.5市场竞争力较差
一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低,技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先进科技应用率不高,管理粗放,品种单一,局限于种植黄瓜、乳瓜、番茄、辣椒、豆角、韭菜、芹菜、油菜等常规蔬菜,特色菜、精细菜、珍稀菜比重低,野生蔬菜有待开发。二是农产品加工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在蔬菜市场上仅限于原菜、粗菜的批发和摆摊出售,而蔬菜的保鲜、净菜、配菜、包装、腌渍、脱水等延伸加工业发展很少。三是虽然阿拉善左旗自然条件有利于生产高品质农产品,但实际生产中很少实行轮作,多年连作,病害严重,温室生态环境恶化,产品品质显著下降。四是农户品牌销售意识不强,在品牌注册方面欠缺,市场认知度不高。
2发展思路
设施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具体体现之一,是依靠科技逐步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阿拉善左旗光热资源丰富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土壤和水无污染优势、农产品纯天然等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科技服务和培训力度,扶持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推进阿拉善左旗设施农业向基地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1加强组织领导
旗、镇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要将设施农业作为一项战略性重点工程来组织实施。一是旗、镇各级政府要成立推进设施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旗设施农业工作协调会,强化政府在推进设施农业稳步发展中的组织、引导、调控和服务职能。二是组织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细化目标责任,使责任到人。三是制订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做到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一体化。四是整合项目和资金,集中投入,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基地建设,配套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温室利用率。
2.2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农产品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和安全,农产品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十二五”期间,逐步健全阿拉善左旗农产品质量标准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宣传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动态信息。制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操作规程,严格监督企业及农牧民按照规程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农产品抽检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涉及质量安全的严重违规行为,坚决制止其产品上市销售。建立农产品物流全程监控与可追溯系统,严格记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细节,为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农产品监管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手段与工具。二是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安全认证和标志制度。为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应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认证和标志制度;尽快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
2.3加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组织化建设
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基地和农户,建好龙头企业是实施产业化的关键。一是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盟委关于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建设与农牧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的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二是要巩固和发展好现有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他们,使他们向着技术推广、贮藏销售、精细加工、传递信息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化集团方向发展。并培育几个规模大、实力强、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型龙头、加工型龙头、市场型龙头,提高阿拉善左旗农业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水平。三是深化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与农牧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四是加强规范化运作,发挥企业及合作社连接市场和农牧户的桥梁作用,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的一体化经营新机制,促使农产品生产从分散的小农经济向法人农户经济转变。同时扩大现有合作社的规模,各级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合作社进行倾斜,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重点培训,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人”和辐射带动作用。并在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及防御市场、自然双重风险能力的同时,注重完善和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实行二次分配,提高农牧业比较效益。
2.4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科技应用推广体系
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资金投入,建设良好的硬件平台,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与设施。在人才体系上,一是引进、构建一支具备现代农业知识与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团队,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才体系;二是要充分调动全旗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进入生产、销售、加工等领域;三是扩大科技特派员的数量和服务覆盖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服务职能和积极作用;四是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使科技示范户率先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并对周围的种植户言传身教,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使科技通过周边农民朋友的耳濡目染快速、有效的推广。在农牧业产学研合作上,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农业科研力量,加强与区内外知名农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按照阿拉善左旗设施农业的规划布局,形成多节点、分布式的农业科研推广模式。
在推广基地建设上,要加快建立功能齐全、标准化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基地是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在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及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其“典型引路,全面推进”的作用,实现先进技术的适应性改进与技术组装配套,可为带动规划区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探索出阿拉善左旗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辐射带动全旗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2.5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围绕增加农产品花色品种,提高品位,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二是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意识,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专业技术队伍。三是要为农业产业提前、产中、产后常态化服务,进一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
2.6完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温室种植的产量和效益。采用优良品种667m2可增产5%;高垄覆膜栽培667m2可增产10%~15%;膜下暗灌、滴灌可节约用水30%,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合理增施有机肥料能够培肥地力,提高作物自身的抗逆性,减轻病虫害发生,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减轻了农药残留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增施二氧化碳667m2增产10%~15%;张挂反光幕667m2增产5%;无土育苗、嫁接栽培又能节约用肥用水1/4~1/3,667m2增产15%~20%;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可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生产成本。
2.7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拥有品牌就拥有市场。充分利用阿拉善左旗独特的农业小气候条件和农产品纯天然无污染优势,帮助和指导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优质农产品商标注册,扩大品牌规模,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8搞好市场建设,完善流通网络
篇6
2007年全市争取国家和省农机补贴资金180万元,2008年增加到670万元,2009年则增加到1640万元。在补贴资金的带动下,农民购机热情高涨,仅2009年上半年,农民的购机投入就达1•3亿元。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223万千瓦,亩均动力达到1•09kw,居全省前列。农机结构不断优化,大型农机快速增加,联合收割机6251台,大中型拖拉机8180台,分别比2006年底增长30•5%和59•9%;配套农机具达34•8万部,配套比例达到1∶3;农机综合作业能力和作业水平逐年提高,我市每年机耕面积26•67万hm2,机播面积23•33万hm2,机收面积18•67万hm2,农作物耕、播、收的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
2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耕地质量水平稳步提高
2007年以来,全市先后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4个,开发治理面积9066•67hm2,新增、改善灌溉面积8166•67hm2,新增、改善除涝面积9066•33hm2,全市高标准旱涝保收田已达4•67万hm2。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2008年全市采集土样9200个,检测3500个,化验分析9•8万项次。3a来,全市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8•67万hm2次,节本增效近亿元。目前,我市又在着手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地质量水平的提高,为我市农业连续6a获得大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3农村能源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2009年上半年全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893户,累计完成1•78万户,大型沼气工程3处,中小型沼气工程92处,建设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155个。以户用沼气为纽带,开展“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家园,推广应用了“猪-沼-菜(果、菌、粮)”、“四位一体”等农村能源生态模式。通过能源生态模式的应用,不但解决了建池农户的生活用能,每户每年可节约燃料开支700元,而且使沼气户年均化肥农药使用量比非沼气户减少20%左右,667m2产量增加18%以上,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每年开发和节约能源形成4•86万t标准煤的能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92万t。
4设施农业补贴政策日趋成熟完善,成为我市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我市对设施农业的奖补力度逐年加大,2008年实施了蔬菜种植小区、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小区、标准化养殖小区等奖补政策,落实奖补资金1200万元,带动全市新增设施蔬菜、花卉、食用菌栽培面积186•67hm2,新增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55个。2009年,在继续实施3项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安排专项扶持资金300万元。2009年上半年,全市申报蔬菜种植小区、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小区奖补项目103个,申报养殖小区建设项目500余个。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蔬菜基地面积1•17万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5520hm2,食用菌种植面积148万m2;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场)200余个,形成各类“一村一品”专业村66个。
5持续致力于5大主导产业发展,一批规模特色优势
农产品规模基地初步形成围绕我市优质粮、优质棉、果蔬、畜牧水产、林业5大主导产业,先后实施了小麦、棉花、玉米良种补贴政策,开展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玉米振兴计划,实施了濉溪县标准粮田建设、优质棉良种繁育等一批重点项目,持续实施了荒山绿化、畜牧富民工程,3a来累计投入1•2亿元。在濉溪中南部地区,集中力量建设了10万hm2优质麦、6•67万hm2高蛋白大豆、4万hm2优质饲用玉米、1万hm2优质棉基地;市郊3区及工矿区主攻瓜果菜等特色产业,着重发展精细菜、特色菜、优质杂果,建立了2万hm2优质果蔬基地;畜牧水产重点建设了相山5000头奶牛、杜集500万只肉鸭、烈山及濉溪200万头优质猪、500万只乳鸽、塌陷区6666•67hm2优质渔、濉溪2000万只鸡、150万只肉羊、10万头肉牛等8大规模养殖基地。
篇7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电;多晶硅光伏组件;逆变器;集电线路;配电装置
0.引言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由于其资源丰富、产业化基础好、经济优势明显、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将成为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是我国的电力大省,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近年来,为实现地区电力可持续发展,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可再生的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同时,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也符合国家制定的“开发与节约并存,重视环境保护,合理配置资源,开发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的方针政策。本文就具体的农业设施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示范工程做简要的简绍。
1.工程概述
国电蒙电土左旗设施农业65MWp光伏项目工程由国电蒙电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和内蒙古奈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投资,是太阳能资源开发的示范项目,本工程本期建设规模为65MWp,远期规划100MWp。规划建设65MVA+35MVA主变压器,设110kV、35kV两级电压,110kV规划出线1回,35kV规划出线9回。本期光伏电站容量65MWp,建设1台容量65MVA主变压器,110kV出线1回,35kV出线6回。
2.光伏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光伏组件选择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选择应在技术成熟度高、运行可靠的前提下,结合电站周围的自然环境、施工条件、交通运输的状况,选用行业内的主导太阳能电池组件类型。目前,常用的光伏组件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1) 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2) 薄膜光伏电池
(3) 聚光太阳能电池
单晶硅电池由于在制造过程中能耗较高,在市场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多晶硅电池比非晶硅转换效率高且性能稳定,且目前价格基本相同。随着高纯多晶硅产能近几年的发展,多晶硅电池组件的成本也有望进一步下降。因此从转换效率、组件性能、设备初投资几方面综合考虑,本工程光伏组件拟采用环保经济型多晶硅电池组件。
2.2 逆变器选型
对于逆变器的选型,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指标进行选择:
2.2.1 逆变器输入直流电压的范围:由于太阳能电池组串的输出电压受日照强度、天气条件及负载影响,其变化范围比较大。要求逆变器能够在较大的直流输入电压范围内正常工作,并保证交流输出电压稳定。
2.2.2 逆变器输出效率:大功率逆变器在满载时,效率必须在90%或95%以上。中小功率的逆变器在满载时,效率必须在85%或90%以上。即使在逆变器额定功率10%的情况下,也要保证90%(大功率逆变器)以上的转换效率。
2.2.3 逆变器输出波形:为使光伏阵列所产生的直流电经逆变后向公共电网并网供电,就要求逆变器的输出电压波形、幅值及相位等与公共电网一致,以实现向电网无扰动平滑供电。所选逆变器应输出电流波形良好,波形畸变以及频率波动低于门槛值。
2.2.4 最大功率点跟踪:逆变器的输入终端电阻应自适应于光伏发电系统的实际运行特性。保证光伏发电系统运行在最大功率点。
2.2.5 可靠性和可恢复性:逆变器应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瞬时过载能力及各种保护功能,如:过电压情况下,光伏发电系统应正常运行;过负荷情况下,逆变器需自动向光伏电池特性曲线中的开路电压方向调整运行点,限定输入功率在给定范围内;故障情况下,逆变器必须自动从主网解列。
2.2.6 监控和数据采集:逆变器应有多种通讯接口进行数据采集并发送到远控室,其控制器还应有模拟输入端口与外部传感器相连,测量日照和温度等数据,便于整个电站数据处理分析。
逆变器主要技术指标还有:额定容量,输出功率因数,额定输入电压、电流,电压调整率,负载调整率,谐波因数,总谐波畸变率,畸变因数,峰值子数等。
根据以上条件,本工程采用集中型逆变器。现有成熟、常用的逆变器容量为500kW,每台分站房内设2台500kW的逆变器,成套设备内包含1套光伏发电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讯屏、直流防雷配电柜,1台UPS电源。
2.3 光伏接线方案
国电蒙电土左旗设施农业65MWp光伏项目的光伏组件全部固定在农业大棚棚顶。本项目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的总体设计方案。65MWp的光伏阵列可分为65个1MWp的光伏方阵,组成65个1MWp并网发电单元,每个1MWp的并网发电单元的光伏组件都通过直流汇流装置分别接至2台500kW的逆变器。每1 MWp光伏容量配置一台1000kVA箱式变电站,共采用65台容量为1000kVA的35kV箱式变电站升压后接至35kV集电线路。每回35kV集电线路由11台(其中一回接10台)箱变连接后接入35kV配电室35kV母线。本期共6回集电线路接入35kV母线,35kV集电线路接入升压站35kV母线。35kV 母线经1台110kV升压变升压后接入110kV母线经1回线路送出。
2.4 设备布置
本项目直流屏和逆变器布置在每个1MW光伏发电单元区域内的集中型逆变房内,每个逆变房内布置2面直流防雷配电柜和2面500kW逆变器,共65个集中型逆变房。箱式变压器为高压设备,本工程集中型逆变房与箱式变压器采取独立布置。110kV配电装置布置在升压站区南侧,向南出线,采用屋外普通中型断路器单列布置;35kV配电装置布置在升压站站区北侧,采用屋内开关柜单列布置;主变压器布置在站区中部;35kV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布置在35kV配电装置北侧,安装场地满足不同原理补偿装置对场地的要求。继电保护间、站用电室和蓄电池室均布置在综合楼内,综合楼布置在站区西侧。
2.5 监控系统
2.5.1光伏发电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
本项目光伏发电系统采用微机监控。监控系统采用开放式分层分布系统结构,由站控层、间隔层和网络层三部分组成。站控层为整个光伏电站设备监视、测量、控制、管理的中心,负责来自间隔层的全部数据的传输和各种访问请求。硬件设备、数据链路用以太网构成,网络传送协议采用TCP/IP网络协议,网络传输速率不小于100Mbit/s,站控层网络按双网配置。整个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 控制功能
(2) 遥测功能
(3) 遥信功能
(4) 有功、无功自动调节功能
(5) 与升压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讯功能
2.5.2升压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升压站采用微机监控的自动化系统,即将升压站的二次设备(包括控制、保护、信号、测量、自动装置、远动终端等)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微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经过功能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组成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代替人工对变电站执行监控、保护、测量、运行操作管理,信息远传及其协调的一种自动化系统。本升压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配置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可实现如下监控功能:
(1) 控制功能
(2) 监测功能
(3) 远动功能
3.工程效益
本项目汇集薄膜太阳能、系统集成、智能控制技术、设施农业、农业种植等领域的最先进的技术、经验和人才,以薄膜太阳能设施农业一体化并网发电为核心,集薄膜太阳能发电,农业光电子工程应用、推广,现代农业种植和养殖、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利用,本项目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使广大的荒漠变废为宝,可以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结束语
太阳能发电的使用,节省了发电所需的矿物燃料,同时太阳能电站的生产过程不产生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物,不会产生大的噪声污染。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带来社会和环境效益。本项目所选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有效日照时数高、光能效率好,与农业实施相结合,对太阳能组件的布置较为有利,具有经济开发利用价值。工程建成投产后,可以降低对常规能源的依靠,增加绿电的使用量。为保证当地今后继续发展大规模太阳能发电提供本地的太阳能数据。太阳能电站的建设也可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增添一道亮丽的景观,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弋东方,钟大文,应震华,等。《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1.
篇8
桐乡市崇福镇地处桐乡市南侧,是桐乡市南部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也是浙江省小城市建设试点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京杭大运河、320国道横贯全镇,沪杭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穿境而过,西距杭州市中心55km,东距上海市区159km,距沪杭高速公路长安入口处3km。崇福镇辖区面积100.14km2。有26个行政村,59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万人。崇福镇有耕地5247hm2,其中水田4146hm2,旱地1101hm2。专业桑园1555hm2。2010年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6816h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021hm2,蔬菜面积1366hm2,油菜面积65.2hm2;全年生产粮食2.976万t,蔬菜5.119万t,油料1390t,果用瓜6100t,全年饲养蚕种3.955万张,产茧1900t,饲养生猪3.286万头,羊5.178万只,家禽22.7万羽,兔1.8万只,水产品874t。是一个粮、油、茧、畜、果、蔬全面发展的乡镇。常年农业总产值稳定在2.5亿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6万元。崇福镇现有设施农业基地241.86hm2,其中标准大棚85.41hm2,避雨栽培76.72hm2。设施农业的总产值3800万元。设施农业生产正由零星分散的普通中小棚向集中连片的标准大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镇共引进营养钵育苗、新型8m大棚、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6项,芦笋、番茄、茄子、草莓、猕猴桃、葡萄、西甜瓜等系列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全镇拥有新桥蔬菜基地等百亩种植基地11个。设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设施农业具有节水、高产、高效、稳定、便利的特点,是避灾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产业结构路子,加快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传统粮油作物向经济作物调整的步伐,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据初步统计,近几年种植大棚蔬菜的产值都在10万元?hm-2以上,而葡萄更是达到了15万元?hm-2以上,比种植粮油作物净收益4500元?hm-2增加十多倍或几十倍。通过设施农业基地的建设,还充分利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例如:崇福新桥蔬菜基地面积达到了22hm2,基地常年用工50~60人。像这样的基地还有中夫蔬菜基地、南阳蔬菜基地等。
2存在的问题
崇福镇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资金投入不足,造成设施不到位,大棚设施、工厂化养殖是一项高投入的项目,建667m2标准大棚需资金1.4万元左右,加上水、电、路,资金投入更大,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先进技术应用不够,农户习惯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在种植、养殖的各个环节中工作不到位,从而影响产量及质量;三是质量和品牌意识不够强,农民受旧的“解决温饱”的思想影响,重产量轻质量,对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3对策措施
3.1抓好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加快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统筹安排科技园区和设施农业区域布局。到2013年,在全镇建成1个千亩连片、10个百亩连片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抓好品牌建设,力争做到“一村一品,一基地一品,数村一品”。用3年时间,以新桥、联丰为重点,建立2个20hm2的设施农业成果综合生产示范园区。通过推广科学合理的茬口安排、优良品种、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建成无公害生产示范、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外向型出口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新品种引进试验、新技术示范推广、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及技术培训为一体的核心基地,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的作用,推动全镇设施农业的发展。在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生产规模较大的片区,建立一批育苗基地,统一品种,提高育苗质量和供苗能力,为连片基地的产业化生产奠定基础。坚持新建与更新改造并重的原则,认真实施设施农业技改工程,用5年时间,对结构不合理、不能正常投入生产的设施进行结构改造和更新,盘活设施农业资源,发挥好现有设施的作用,努力实现建设一批、更新一批,成功一批。
3.2加强设施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
要与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等单位加强合作,针对影响和制约崇福镇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为设施农业发展做好科技储备。要建立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引进试验和科技研发基地。引进和研究开发科学合理的肥、药、水滴灌技术;加强新品种的引进与选育,培育一批适合本地种植和出口要求的设施农业蔬菜、瓜类和水果新优品种;探索和总结科学合理高效的茬口安排;研究不同作物的需水和需肥规律,积极探索合理的节水灌溉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开展设施农产品无土栽培技术、无公害、绿色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研究。通过新技术、新成果与传统适用技术组装集成,全面推动设施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镇、村和专业合作社三级农业技术部门职能作用,把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问题。
3.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设施农产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加强产地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治理,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使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引导和帮助农民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全面提高设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检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3.4注重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领域建设
农产品要立足本地和市外2个市场,以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反季节蔬菜、瓜果的供应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本地的交通和地理优势,积极开拓外部市场,打开蔬菜、瓜果等设施农产品外销的通道。
3.5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
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设施农业生产、产品保鲜、加工和市场营销,延伸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出口基地”的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的贸易合作关系,提高设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通过多种方式对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进行强有力的推介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名义注册商标,通过企业树立品牌,打造名牌。使产品打入沪、杭等大中城市。
3.6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供求信息,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通过信息网络及时反馈各地的市场价格和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沟通、衔接设施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各个环节,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供求关系。要利用各种媒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产销信息,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避免或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趋同性和随意性。
3.7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设施农业建设是一项投资大、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的产业和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镇村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和工作责任制,成立设施农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推动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议桐乡市财政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崇福镇财政也要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扶持资金主要用于科技生产示范基地和集中育苗基地建设,开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研发推广,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信息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并对设施农产品贮藏保鲜、出口基地建设、市场开拓给予支持。
篇9
ZigBee技术并不是完全独有和全新的标准。它的物理层(PHY)和媒体接入控制层(MAC)采用了IEEE802.15.4协议标准,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扩展。其网络层、应用汇聚层和高层应用规范(API)由ZigBee联盟进行制定[1]。ZigBee以一个个独立的工作节点为依托,通过无线通信组成网络,网络拓扑包括星型网、树型网和网状网3种,如图2所示。应用的过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网络拓扑[2]。每个ZigBee网络至少需要一个全功能设备(FFD,FullFunctionDevice)作为协调器(Coordinator),来实现网络的建立和协调功能。为了降低成本,系统中的大部分节点为半功能设备(RFD,ReducedFunctionDevice)。ZigBee技术支持地理定位功能,无需注册,传输距离可以从标准的75m到扩展后的几百米,甚至几公里;利用ZigBee技术可由65000多个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组成一个庞大的无线数据传输网络平台。每一个ZigBee网络数据传输模块类似移动网络的一个基站,能够直接进行数据的采集和监控,在整个网络范围内,它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通信、中转其他模块传来的数据等。另外,整个ZigBee网络还可以与现有的其它各种网络实现有效的连接。
2ZigBee技术在设施农业的应用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电通信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其目的是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里被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其应用极其广泛。当前,在农业监测和控制中,采用ZigBee无线测控网络技术,使传统农业模式转变为以信息网络为中心的设施农业模式,让农田的耕种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
2.1葡萄种植方面的应用
在精准葡萄种植方面,葡萄酒商可以通过每棵葡萄树上的小型无线ZigBee传感器密切地监控自己的田地。在世界上最悠久的葡萄酒产区Douro(杜罗河,欧洲西南部)地区,种植葡萄树的地形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葡萄园布局,同时这里基于复杂片岩结构的土壤也制约着其水文评估。葡萄园的这种独有的地形、土壤、内部有限的水资源和温差大等特点要求最先进的技术工具,如分布式监测和信息处理等。因此,为了提高葡萄酒的产量和质量,葡萄牙的UTAD大学研发了一套用于监测葡萄种植的基于ZigBee的遥感网络系统[3]。在每个葡萄管理区都部署一个具有MPWiNodeZ装置(多动力无线节点ZigBee装置)的ZigBee网络(如图3所示),用于监测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太阳能辐射等参数。MPWiNodeZ装置是一个可以同时测量多达9个参数的自给自足的智能采集装置,它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能量,(如光子能量、灌溉管道中的水能和环境中的风能等等)。MPWiNodeZ装置的核心是一个无线微控制器(JN5121),它由一个802.15.4射频收发器和ZigBee协议栈组成。JN5121无线微控制器以一个单片的32位RISC(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ing)为核心,是一个完全符合2.4GHz的IEEE802.15.4收发器,有64kB的ROM,96kB的RAM和各种设备。这种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来也可作为一种开发模式去预测葡萄树白粉病的发展。
2.2大棚种植方面的应用
在大棚种植方面,以ZigBee技术构建的低成本、低功耗的温湿度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实时、准确地测量并显示大棚内各点的温度和湿度,使种植者能准确地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从而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保证农作物快速与健康成长。浙江大学生物工程和科学学院开发的ZigBee监测系统(节点硬件结构如图4所示)采用星型拓扑结构[4],它收集环境信息并传送到手持控制器(HHC)(ARM微控制器和ZigBee模块的集成)。在HHC中,数据存储并在液晶屏上显示;通过控制算法数据被处理过后,HHC将发送控制命令到执行器(PIC16F877和ZigBee模块的集成),该执行器就完成了实际的控制任务。网络的所有无线节点都采用了基于JN5121芯片的ZigBee模块,它通过SPI或是并行外设接口连接上层控制器和传感器/执行器。此网络的软件系统分为两部分:初始化过程和信息处理过程。初始化过程中,一旦协调员(HHC)创建PAN(个人局域网络),它将定时发送信标。在此过程中,协调器和传感器/执行器互相转换角色而工作,由于传感器/执行器的节点是根据需求而被激活的,所以有效地阻止了与其他传感器/执行器的非法连接,从而保证了协调器和传感器/执行器之间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信息处理分为两个流程:协调器节点与传感器节点之间的信息处理;协调器节点与执行器节点之间的信息处理。在工程测试中证实了传感器/执行器节点的工作时间与休眠时间的比为1:99,因此耗电量低至30μA。目前,这套ZigBee监测系统已顺利地运行在中国浙江丽水农业科学院的现代温室中,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益,充分证明了它的可及性和可靠性。而合肥工业大学开发的ZigBee无线温度监测系统,则根据测温点分散分布的特点,采用网状拓扑结构[5]。该系统由多个(最多可以有65535个)温度检测与发射模块(简称发射端)和1个收发与协调模块(简称接收端)组成。发射端安装在大棚内需要测量温度的位置,接受端安装在中央监控室内。基于系统高可靠性、低成本和低功耗方面考虑,这套系统选择DS1820,ATmega48和CC1100构成发射端,AT-mega48,CC1100和DS2401构成接收端。发射端由电池供电,为了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ATmega48采用定时采样中断工作方式。每次中断时,ATmega48把从DS1820读出的温度检测数据存储到CC1100(具有电磁波激活功能)的发送堆栈TXFIFO,等待CC1100进入发送模式下将数据发送出去;完成以上工作后,AT-mega48便进入睡眠状态;ATmega48再次工作时则由CC1100激活。监控室内的接收端按一定的顺序逐一请求各发射端发送温度数据。接收端向某一发射端发送请求发送数据命令后,等待数据包的到来。收到数据包后,接收端再请求下一个发射端发送数据,循环往复。发射端通过ZigBee无线网络与监控室的接收端之间以数据帧形式相互传递命令与数据。
2.3农田节水灌溉方面的应用
在农田节水灌溉方面,鉴于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水旱灾害频繁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普遍低下,在农田灌溉系统合理地推广自动化控制,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水资源日趋紧张的矛盾,而且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农产品的成本。兰州理工大学开发的自动节水灌溉系统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微处理器和ZigBee芯片等器件,以网状埋设在农田的各个地方,通过无线通信传播采集数据,然后控制灌溉系统的状态,从而实现农田灌溉的自化[6]。ZigBee自动节水灌溉系统(如图5所示)使用成对的ZigBee收发器来实现无线信号的传输。监测中心根据测试子站和测试基站发回的信息,通过总线向灌溉控制器发送控制信息,灌溉控制器根据发来的数据对电磁阀的开关进行控制,从而灌溉农田。AT-mega128和CC2420是测试基站与测试子站的核心。ATmega128是8位低功耗微处理器,具有片内128kB的程序存储器(Flash),4kB的数据存储器(SRAM,可外扩到64kB)和4kB的EPROM。此外,它还有8个10位ADC通道,2个8位和2个16位硬件定时/计数器,并可在多种不同的模式下工作。
2.4淡水养殖方面的应用
在淡水养殖生产中,随着网箱养殖与水池养殖模式的日益推广和普及,水中溶解氧浓度的检测与控制成为提高养殖密度和产量的关键。由于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受水体温度和季节变化影响,在淡水养殖中,水体加氧一般是根据经验,随意性较大,由于加氧不及时而造成养殖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浙江纺织服装学院根据实际需要,运用ZigBee技术设计了一个面向淡水养殖生产中水体温度和溶解氧浓度监控的无线网络监测与控制系统[7]。该监控系统使用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取代传统的有线传输系统,进行水体溶氧浓度和温度数据监测以及加氧控制。网络使用星型拓扑结构,由一个主节点和若干个从节点组成一个簇状的星型网络。在系统中,将主节点设置为FFD或NC,主要负责网络管理与数据收发;从节点设置为RFD,主要为监测和控制节点。系统控制器采用CC2430芯片,关键的水体溶氧浓度检测使用了溶氧浓度传感器,其实现是基于覆膜酸性电解质原电池原理。由于水体中溶氧浓度受水体温度和大气压的影响,因此在测量水体溶氧浓度时需要进行温度补偿,而大气压的影响可在空气中进行校正。在系统工作时,由溶氧浓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采用了AD590)组成传感器节点,传感器节点将监测到的溶氧浓度和温度数据通过A/D转换,处理成数字信号后,通过ZigBee网络传输到主节点,主节点中的控制器将传感器节点传送的数据与设定参数进行比较,若检测参数小于系统设定值,则输出控制指令,通过主节点发送至加氧控制无线节点,控制加氧电机对水体加氧,使水体的溶氧浓度稳定在设定范围,完成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在实际应用中,氧气传感器在使用中会消耗水体氧气,从而造成一定的检测误差。同时,水体对传感节点的腐蚀也不容忽视。因此,该系统还需要从溶氧浓度传感器的覆膜化学稳定性、仪器的防腐蚀性能以及电路的工作稳定性等方面加以研究。
篇10
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设施农业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开展有特色的实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发展思路,每年都有专业村连片发展蔬菜温室大棚,有效地解决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问题。
(一)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近年来,市、乡、村三级进一步加大了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采取设施农业资金多元化投入办法,从土地流转、资金扶持、信贷支持、技术服务等方面支持设施农业发展。通过项目捆绑、资金集中使用,政府对成片建设的设施农业项目给予财政补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目前具有当地特色的温室大棚发展较快,建设规模已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发展转变;设施结构逐步从以普通大棚、小拱棚为主向以“四位一体”温室、大棚等多种类型转变;种植结构由过去单一的大路菜为主向专业化、特色化、多品种转变。
(二)优化品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思路,政府通过宣传引导、优种补贴等多种手段,使温室大棚内的种植品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种植品种由过去的普通品种向新型优势品种转变,种植结构由过去的一年一茬转变为现在的一年两茬,经济效益成倍提高,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三)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技术指导
依托农业农技部门开展的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全市逐步形成了政府有农技培训中心、乡有农技人员、村有种植能手、户有技术骨干的多级培训网络,每年农民培训的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真正达到了户户都有明白人。不少种植农户不仅掌握了娴熟的种植技术,而且主动进行新品种对比试验、种植方法对比试验等,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证。
(四) 积极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近几年,政府大力投资交易市场的建设,扩建了蔬菜批发市场、各地产地交易市场也十分活跃,基本上满足了农户销菜的需要。同时,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民经济人,在农产品销售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市又全面推行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分类包装、贴标上市,并建立了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实现了农产品的可追溯管理,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使我市的设施农业所产的农作物,不仅质量有保障,而且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二、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设施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修建使用面积为1.3亩的日光节能温室需要资金4.3万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如果种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物资费用一般在7000元左右。虽然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为农民筹措资金,但对低收入农民而言,资金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设施农业的领导,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适当扩大设施农业贷款范围,使设施产业规模上新台阶、有新突破。
(二)技术力量较为薄弱,设施新技术推广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把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作为关键,才能使设施农业发挥应有的效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提高设施农业整体效益。
(三)由于二轮承包土地体制问题,一部分农民想发展设施农业,但在土地互换上存在困难。设施农业建设只有上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才能以规模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建议政府尽快制定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和办法,引导农民将承包的土地进行合理流转和调整,保护农民利益,有效地解决发展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用地的问题。
(四)农民素质的高低影响设施农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技术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但有些农民文化水平偏低,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发展设施农业的氛围不浓,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引导农民从事设施农业。选择发展设施农业较早、技术过硬、收入较高的种植大棚作为示范点,通过召开现场会、新闻媒体宣传、组织发展设施农业致富农民现身说法等办法,给广大农民群众宣讲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处,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五)按照无公害、标准化要求发展设施农业。
大力实施以蔬菜为主要内容的“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无公害示范区”、“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质量和商品率明显提高。施肥以农家肥为主,严格控制化肥用量,保证产品的“绿色”品质,使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
总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实施农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设施农业的重点工作是找准项目,关键工作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农技工作中去做、去推广,只有让老百姓切切实实致了富,我们的设施农业才能有更快更扎实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