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范文
时间:2023-04-09 20:2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卫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民政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在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治任务,并及时收容和治疗“三无”精神疾病患者。卫生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任务,调整现有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方向和重点,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公安机关要了解掌握本地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有关情况,督促家属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对扰乱公共秩序、影响交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严重肇事肇祸的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工作。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人的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老年性痴呆、抑郁、药品滥用、自杀和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精神卫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状况
提起“精神病”,常人总有一种似骂人的意思。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瞧不起或者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恐惧,避而远之。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导致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疾病,为顾及所谓的“面子”,不敢公开,延误了及时治疗的最佳时间。
精神疾病患者属于我国残疾人范畴,他们也有享受就医的权利,他们是最可怜的精神残疾人,他们精神上虽然残疾,但是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实质上,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精神疾病患者,不论是经济上的消耗、还是精力上的折磨都是说不出来的苦。患者在社会上杀人、放火、毁了物,作为监护人的家庭还要负责任,这种长期被折腾、消耗的家庭,可以说是非常贫困的。从整个精神疾病发病率来看,精神病医院收治的患者只是少部分,他们也希望得到各级政府的扶持和救助,希望“医疗救助”能重点考虑到那些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
二、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与现状
精神卫生机构有民政精神卫生和卫生部门精神卫生,必须具备治疗、预防、宣传精神卫生工作能力,如我地区仅有民政精神卫生,即要肩负民政部门精神卫生工作,又要肩负卫生部门精神卫生工作,同时,还要担负公安机关肇事肇祸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治疗工作和全区精神卫生工作的预防、宣传工作。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也是该地区医疗卫生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建院当初的根本目的、服务对象,都发生了“面”、“量”的变化。而建院当初主要任务是收容社会上流散的“三无”对象精神疾病患者,属于民政“社会救济”范畴,所需费用通过社会救济渠道予以解决。医院对他们实行终生供养和生活管理的封闭管理模式。*年由于复员退军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有增多的趋势,经有关部门批准,增设了“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疾病疗养院”,专门收治复员退军人的精神疾病患者。这些措施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些精神疾病患者的人道主义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从而,精神卫生工作为保持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众多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全国第三次精神卫工作会议统计,已上升至13.47‰,(上海为16.9‰),其中有两点更为突出:一是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的刑事案件、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发生率增多;二是精神疾病患者,由于贫困,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这类患者约占总数的60—70%。然而遗憾的是,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疾病患病率也在明显上升,而我院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医院业务用房破旧狭窄,得不到及时改造,医疗辅助检查设备严重缺乏。原因:一是因给精神疾病患者治疗时,该患者有突然袭击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可能,二是患者之间互相伤害,三是患者随时有破门、破窗而逃可能。精神卫生工作者上班时,被患者打伤、工作服被撕破是常见的事。而患者之间相互伤害或毁物等,甚至出现自杀、逃跑,值班人员还按规定被追究责任。因此,精神卫生工作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责任重大,心理压力更大。正因为这样的工作环境,精神卫生工作者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
民政精神卫生工作经费的投入的不足,我们深知,由于地方经济欠发达,财政能保障工作人员的工资就已经是很不错了。从外观上,人们普遍认为,民政精神卫生隶属民政局,有钱。实质上恰恰相反,所有的民政专项经费中,没有关于精神疾病的专项经费,加上民政部门都是专款专用,因此,民政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非常缓慢,甚至停滞在80年代初的基础上。民政精神卫生工作,在业务上还要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但是在医院发展规划和经费设备支持上,卫生行政部门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解决民政精神卫生工作的有关政策,国家扶持基层医院的设备,更不能考虑到民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更为棘手的是患者欠费,精神疾病患者大多数在农村,其次是公安机关送来肇事肇祸的精神疾病患者、还有困难企业中的精神疾病患者。这些患者的监护人,都有一个共同点“贫困”。从而,使民政精神卫生的发展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民政精神卫生,生存困难、发展更困难,它属民政社会福利事业医疗机构,存在着严重的后天营养不良,这是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加大对民政精神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
三、三个“关注”
1、精神卫生工作,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国务院办公厅《71号》文件,对当前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原则、工作目标、组织领导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增多,各种竞争加剧,各种压力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平安中国”的今天,民政精神卫生工作不容忽视,迫切需要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
篇2
·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
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
历年主题
·1996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积极的形象,积极的行动
·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女性和精神卫生
·1999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卫生和衰老
·XX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抑郁影响每个人
·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身心健康、幸福一生
·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身健心,你我同行
·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与和谐社会
·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
·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 心理和谐健康
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由来
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XX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 星期几
篇3
【关键词】 精神卫生;卫生服务;资源利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70-01
我国现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3.7%-18.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精神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如何将有限的精神卫生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本研究主要对我省精神医疗的服务和资源利用情况展开调查,旨在为我国的精神卫生机构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调查方法 人群患病率的获取: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本省的县、区、市抽取24450户,共计97213人,占全省总人口比例的1.3%,用精神疾病评估量表对样本进行评估,必要时采用ICD-10和CCMD-3进行诊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服务和医疗资源利用的基本信息的获取:一方面对全省各个级别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发放自拟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院的基本信息、精神卫生服务的种类、以及门诊就诊人数及住院人数;另一方面,参照我省精神卫生资源年报表,除医疗机构的基本信息外,重点记录政府拨款、医院年收入和支出等。
1.2 资料的自量控制 对参与本研究的所有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和管理,最大程度的避免受个人主观的影响,并且在正式调查前进行了预调查,待调查方法、调查内容以及问卷合理、科学后再进行正式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双份录入,使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2 结 果
2.1 全省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分布 本次调查样本量共计97213人,共查出精神疾病患者1362人,其中既往病人103例(7.6%),现患病人1259例(92.4%),据此推算全省共有精神疾病患者1116 254例,其中全人口终生患病率13.16%,时点患病率11.78%。现将我省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的分布报告如下,见表1。
2.2 精神卫生资源利用分布 全省共拥有精神科病床3867张(3.9张/万),精神科医生513人(5.0/10万),精神科护士862(8.3/10万)人,精神科住院病人每年为48563人,病床每年平均使用率86.3%。省、市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年收入低于支出,县、乡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
2.3 精神卫生需求与资源利用,我省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为12.34%,其中14.65%的患者曾住院接受过系统正规治疗,63.42%的患者间断接受治疗,而21.93%的患者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我们对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85.35%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经济上不能负担(32.3%),家属不能坚持治疗,(28.9%)患者拒绝治疗(18.7%),就诊交通上不便利(10.3%),其他(9.8%);尽管我省乃至我国精神科资源投入相对不足,但床位使用率也仅为86.3%,综上分析,治疗费用的负担不起是导致住院率低的主要原因。
3 讨 论
我省的精神卫生水平在全国看来仍属于较低的水平,从前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省床位使用率较低,同时并存资源投入不足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85.35%的患者不能坚持系统治疗甚至未曾接受治疗,究其原因,精神疾病为慢性疾病,需要较持久、不间断的接受治疗,因此高昂的医疗费用与大多数患者的经济能力相矛盾,从而导致了患者依从性较差,这说明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还不能完全覆盖医学各个领域,仍不够完善;政府对本领域的投入和支持还远远不够满足其日益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患者家属不能督促患者系统治疗或患者本身拒绝治疗也是病床使用率较低的另一个成因,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精神疾病没有一个正确的概念,认为会影响名声或因其不会危及生命而不够予以重视,这暴露了我国普遍对精神疾病缺乏应有的常识,对其曲解甚至误解,提示了在今后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中应加大对精神卫生领域知识的科普。另外我国精神科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显著低于其他临床科室,人才资源不足也是资源投入不够的一个重要成分,因此政府也应加强精神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整体团队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敬亮,秦超群,刘玲玲,等.精神卫生服务需求与资源利用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36(5):56-58.
篇4
一、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要通过二个途径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其一是在例行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如妇女在孕产期的情绪状态,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活动等,以早期发现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等。二是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促进其精神健康水平。
二、开展精神疾病线索调查,建立疾病档案
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线索调查,是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也是动态掌握社区精神疾病变化的第一手资料。社区精神疾病的建档立卡率应不低于社区覆盖人群的0.6%。还将组织精神科医师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年度的免费检查。如果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复发加重,紧急住院治疗,出院后其住院治疗有关情况将被及时转入社区,以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进行社区康复治疗。所建立的是一套完整的连续的疾病档案资料。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坚决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疾病资料。
三、定期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
精神疾病,尤其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不主动治疗,特别是在疾病的严重期,因此需要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看护。个案管理员,每个月至少一次主动对建档立卡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家庭随访,通过随访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稳定情况等,并指导家属开展家庭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以此提高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率,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可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论坛进行服药期间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化验检查,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四、开展社区康复治疗,促使早日回归社会
个案管理员在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的同时,将对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社区康复治疗的内容包括:心理康复指导、家庭护理指导、劳动技能训练、工娱治疗和职业康复等。社区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精神残疾的程度,促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中国残联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范要求,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统筹规划,每县(市、区)都将扶持建立一所示范性精神病康复机构。康复机构的形式有:工疗站、农疗基地、活动中心、托养中心、中途宿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在残联的配合下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
五、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对于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实行管理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不良事件包括:急性药物不良反应,自杀自伤行为和肇事肇祸行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应急处置机制,制定有应急处置预案,将在最短的时间,最直接的渠道,以最恰当的方式做出应急处置反应,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及周围人员提供应对精神疾病突发事件的专业指导。
六、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提供无缝隙服务
负责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诊断的确定和治疗方案的拟定,负责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治疗和康复指导,共同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无缝隙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双向转诊的制度,社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病情反复或加重,需提请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会诊,如果不适宜社区管理治疗,将转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后,应及时转回社区进行管理治疗。所倡导的原则是紧急住院要果断、及时,社区康复治疗要坚持、要有耐心,要细致。
七、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争取社会支持
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多在青壮年发病,病程迁延,多呈慢性,致残率较高,主要危害劳动力人口,极易造成家庭贫困。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但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拒绝治疗,给救工作带来困难。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掌握的情况,配合民政、残联、劳动等部门积极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合法权益,争取适当的社会支持和政府救助。
篇5
这家诊所去年12月份才刚刚成立,不过诊所董事托马斯·沃卡普希望在进行诊所的第一年度数据分析时,能够看到针对行为健康问题的前瞻性干预可以转化为更低的急诊访问次数和住院天数,以及更好的治疗效果。沃卡普先生表示,“我们坚信行为健康与长期慢性的身体疾病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针对身体疾病和精神卫生的双重处理将会使我们获得最大的成功。”
为解决美国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和药物滥用问题,一些富有远见的医疗服务提供者采取了多种手段,对行为学和医学健康服务进行整合只是手段之一。尽管各种策略不尽相同,但是却全都牵涉到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以便能够在抑制患者治疗整体费用的同时增加行为医疗服务的访问。
纽约市孟特菲尔医疗中心精神科副主席布鲁斯·施瓦兹博士表示,国家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转化为增加心理健康和药物滥用治疗提供了机遇,在健康之家和可信赖医疗组织中,提供高质量、经过验证和有效的医疗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目标,在涉及医疗系统的进化问题时这将尤为重要。
当前精神卫生诊疗的形势
行为健康失常,包括心理疾病、药物滥用和类似问题赌博等成瘾行为,在美国的医疗服务系统中一般作为一种事后情况进行处理,它们构成了最大的国民卫生保健负担之一。
美国医院协会今年1月份的趋势观察数据显示,近半数美国人将会罹患一种心理疾病,而大约27%的人在其一生中将会受到一种药物滥用问题的折磨。在任何一年,都会有25%的美国人口经历一种心理疾病或一种药物滥用问题。
行为健康问题经常会与身体疾病一起发生。约翰逊基金会近期所做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年有17%美国成年人会同时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疾病的困扰,这些共存的问题往往会相互加剧恶化,增加治疗的难度和费用。
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疾病共存患者,其治疗费用往往会更高,其中绝大部分花费都用于身体疾病的治疗。这主要是因为同没有行为健康问题的患者相比,那些患有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往往更差,他们更可能会在出院之后不久再次住院。
根据约翰逊基金会的报告,共患抑郁症的慢性疾病患者比无抑郁症的相同慢性疾病患者的每个月要多花费560美元。尽管行为医学服务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目前却存在一系列的发展障碍。
首先,行为医学服务的治疗容量严重不足,而且呈现出日趋恶化之势。根据美国国家心理疾病联盟(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的报告,一半以上的美国农村没有执业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或社会工作者,仅仅27%的社区医院有一个精神病住院单元。
与此同时,很多州对其精神卫生的预算进行了大幅削减,而且这一趋势正在不断加剧。很多州正在关闭由政府拨款的精神病医院,并不断降低精神卫生服务提供者和住院治疗的支付比例。
借助远程医疗提升容量
南卡罗莱纳州的行为医学服务提供者严重短缺,在该州,平均每一万名住院患者才拥有大约10到12名精神病医师。目前,一个全州范围内的远程医疗计划正在着手解决这一短缺。患者和精神科医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计划进行连线,这将有助于急诊处理和治疗策略制定。
在南卡罗莱纳州精神卫生厅、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和南卡罗来纳州医院协会以及医疗救助计划的共同努力之下,远程医疗项目于2009年启动,现在有25家医院参与其中。迄今为止,使用医院急诊科设置的24小时可用的视频会议系统已经进行了超过9700次的远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南卡罗来纳州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与行为科学系主任和南卡罗来纳州精神卫生厅研究方案主管米拉·纳史穆罕博士表示,这一成果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远程医疗计划解决了一个为大多数医院管理者所熟悉的问题:精神患者寄宿于急诊室而医院工作人员则在疯狂地寻找床位。美国医院协会的观察数据,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全美范围内初步诊断涉及心理疾病或药物滥用的急诊数量大约增长了19%,高达五百多万次。通过远程医疗,患者可以迅速地与精神科医生连线就诊,一般持续30到45分钟。会话结束后,精神科医生可以向急诊医生电子传送有关诊断的注意事项以及一份有签名的咨询建议,以允许患者出院、住院或者转入其他机构。“采用这种方式,急诊科拥挤的床位将不会再被占用,可以留给心力衰竭等类似患者使用”,纳史穆罕博士说。
有关急诊科医疗服务的对比研究表明,远程精神病诊疗可以减少入院,缩短入院患者住院天数,并提高出院后续治疗的依从性。据纳史穆罕博士介绍,在南卡罗莱纳州,通过远程精神病诊疗分类的患者入院率为10%,而接受标准急诊治疗的患者住院率为18%。与此同时,接受远程精神病诊疗的患者住院平均天数为4天, 而没有进行远程精神病诊疗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5天。如果考虑到费用节约,两组之间的差别则更为显著,每位接受过远程医疗的患者大约可以节约2500美元的费用。此外,项目似乎还增加了出院后照护的数量,这可能会有助于减少未来的急诊就诊量。在急诊中进行远程诊疗的患者在出院后三十天内接受门诊随访的比例为51%,而对照组则只有28%。
以上数字有力地证实了纳史穆罕博士的座右铭——如果你独自去做,可能走得很快,但如果与人合作,则会走得更远。公共、私人以及学术伙伴共同合作,不仅使急诊患者能够得到精神卫生服务,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资金。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篇6
节日由来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1992年发起,并经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后开始实行。创设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目的,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促进对精神疾病进行更公开的讨论,鼓励人们在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方面进行投资。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
当前(XX年),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而在大多数国家中,只有不到2%的卫生保健资金用于精神卫生,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者、半数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滥用酒精导致精神障碍者无法获得简单、可负担得起的治疗或护理。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精神健康障碍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
为此,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初级保健中的精神健康:加强治疗和促进精神健康”,将精神卫生视作初级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还呼吁各国政府改变相关政策和做法,使成千上万有需要的人得到必要的精神卫生服务,并进一步提高精神卫生保健的水平。
篇7
建立一个较为和谐完善的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体系对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建立这个完善体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或大或小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看待或解决这些问题,产生相应的结果也是异常繁琐的,所以说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1.1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具有较强的向心力通过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定义中可知,其组成因素并不只是一个,包括了卫生监督的道德文化、价值文化和执法文化,这些文化是构成监督系统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这些文化在卫生监督系统中的作用,可以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标准,不断改善人们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也就是通过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可以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关系到所有的卫生监督工作者,使得这些工作逐渐形成一种保护人民健康、维护卫生监督安全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将会在工作者中间形成一个强大的向心力,该向心力将驱使着人们不断完善卫生监督系统。
1.2有效制约工作者的工作行为卫生监督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因素就是其执法文化,可见每一个公共单位都是需要一个科学又严谨的执法条例,这样才能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避免产生危害集体利益的事情。卫生监督系统同样也是如此,通过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构建,卫生工作者的行为得到有效的约束,这样才会不断推进系统的科学发展。而精神文化在此的主要职能就是约束卫生体系内部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有效阻止各项权利的滥用,始终做到以人为本。通过精神文化的大力倡导,使得人们心中有了道德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外部的条列约束以及内心的自我约束,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内部的精神文化系统。所以说,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构建可以有效制约工作者的个人行为,也能在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严谨的约束氛围,从而促进人们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让人们自觉遵守和履行职责。
2卫生监督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分析可知,卫生监督系统精神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成千上万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发展,而这个发展的过程也不是那么轻轻松松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问题产生。比如说,在新时期构建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不能简简单单就停留在其灌输模式上,精神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强调其运作形式,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非常注重卫生监督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体地位,使得工作者得到充分的尊重,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建立完善的精神文化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进行精神文化的构建是要强调出对精神文化的组织和领导,不能如同一般散沙任其发展,要做到内外兼顾,层层面面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和检查,这样才是立足长远的最好办法。
3结语
篇8
一、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在例行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如妇女在孕产期的情绪状态,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活动等,以早期发现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等。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促进其精神健康水平。
二、继续精神疾病线索调查,建立疾病档案
在社区继续进行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社区精神疾病的建档立卡率应达到上级要求。并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年度的免费健康检查。如果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复发加重,紧急住院治疗,出院后其住院治疗有关情况将被及时转入社区,以便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坚决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疾病资料。
三、定期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
个案管理员,每月有电话或入户随访,并按时网络直报。每季度至少一次主动对建档立卡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进行随访,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稳定情况等,并指导家属开展家庭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以此提高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率,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四、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不良事件包括:急性药物不良反应,自杀自伤行为和肇事肇祸行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应急处置机制,制定有应急处置预案,将在最短的时间,最直接的渠道,以最恰当的方式做出应急处置反应,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及周围人员提供应对精神疾病突发事件的专业指导。
五、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提供无缝隙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的制度,社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不适宜社区管理治疗,将转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后,应及时转回社区进行管理治疗。所倡导的原则是紧急住院要果断、及时,社区康复治疗要坚持、要有耐心,要细致。
篇9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单内容一一、健康与心理咨询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躯体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情绪障碍,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身心健康。从对正常人的指导和帮助到对心理疾病病人的心理治疗,其中涉及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姻家庭咨询、合理用药指导等各个方面。
精神卫生问题,又称心理卫生问题。精神卫生问题的存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人都会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精神疾病包括十大类近400种。轻性精神障碍可能仅仅是心烦、失眠、情绪不稳等神经症样的患病,而重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等患病,表现则言行失常,主要有认识思维活动、情感活动、行为活动异常,而产生的幻觉、妄想、抑郁、狂躁、伤人毁物、自残自杀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功能(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
二、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产前产后的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比没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容易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相互影响,精神疾病会加重躯体疾病,患有躯体疾病也会增加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心理因素包括人的个性特征、对事物的看法、应对方式和情绪特点等。如心理负担过重、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大,均可能诱发精神疾病。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中的各种大事、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文化、环境等。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工作或学业受挫、婚姻危机、失恋等重大生活事件是诱发精神疾病的重要社会因素。
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生的
各个阶段。各因素之间的良性作用是精神健康的保护因素,反之则是精神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当危险因素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而通过消除危险因素、加强保护因素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促进精神健康。
三、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婴幼儿(0-3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学龄前儿童(4-6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学龄儿童(7-12岁)和青少年(13-18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青年(19-55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老年(55岁以上)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
四、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等。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急性期的主要表现有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化病程,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回避社会交往,最终可成为精神残疾。当一个人出现不寻常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变化时,应及早就诊。精神分裂症的防治策略是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社区-体化的连续治疗和康复。
抑郁症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和身体的疲劳衰弱为主要特征,常伴有焦虑和无用、无助、无望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自伤和自杀倾向。抑郁状态下还常出现多种躯体不适,常被误认为躯体疾病。上述主要特征持续两周以上时,应及早就诊。抑郁症的防治策略是提高知晓率、就诊率、识别率和治疗率。
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和其它行为障碍。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较为常见,发生于6岁以前,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因而影响学业和人际关系。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的防治策略是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及早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老年期痴呆是指老年人出现持续加重的记忆、智能和人格的普遍损害。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表现为逐渐发生记忆、理解、判断、计算等智能全面减退,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日益降低,随着病情进展,逐渐生活不能自理。当老人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近记忆力减退、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问题时,应及早就诊。老年期痴呆的防治策略是早期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外伤等)、早发现、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五、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
怀疑有明显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者,要及早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咨询、检查和诊治。
如发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等周围人有明显的言语或行为异常,要考虑他可能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应及时劝告其去医疗机构检查。
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会支持和药物对症治疗。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目前已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方法。
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以达到最好效果。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正确治疗或不规律服药,会导致病情延误、难以治愈或复发。
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
六、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一级预防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二级防治的目的是降低精神疾病的危害,三级防治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疾病所致的残疾和社会功能损害。
一级预防主要是增强精神疾病的保护因素,减少危险因素。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改善营养状况、改善住房条件、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减少经济上的不安全感、培养稳定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社区支持网络、减少成瘾物质的危害、防止暴力、进行灾难后心理干预、开展健康教育、发展个人技能等。
二级防治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疾病,降低危害。
为此,需要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为骨干、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三级防治是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以减少残疾和社会功能损害、促进康复、防止疾病复发。为此,需要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疾病康复工作。
采取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个人保持和促进精神健康。
精神疾病的社会康复:
精神病人失去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要使疾病好起来,就要求社会功能恢复。
精神疾病患者能参加工作,能像正常人一样同别人打交道,就算达到了社会康复。
使患者达到社会康复需要家属与单位、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相互协调配合,制作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精神疾病的社会康复的基本要点:
1、做丈夫像丈夫,做父亲像父亲。能关心自己也能照顾别人。使家庭与社会各项工作能正常开展,这些都是人的社会功能。
2、合理的治疗是社会康复的基础,但是只有通过社会中的新的适应和训练才可达到社会康复目标。
3、家庭亲友关心和支持患者的健康愿望,在有关部门与精神科专业人员共同努力下,创造一个利于精神病人康复的家庭、社会环境。
4、要启发患者产生社会康复的动力,鼓励他们点滴进步。
5、克服精神病社会康复的阻力,不疏远、不歧视精神病人,不要使患者长期脱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培养自理、自主的能力,维护患者的家庭完整。减少因病造成的精神刺激。
6、精神病社会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各种渠道和设施,依不同病人加以不同训导。
精神疾病的社会康复基本内容:
1、精神分裂症病人经治疗好转后,普遍仍残留社会功能的损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胜任职业工作和学习任务,次序下降。
(2)不能共同挑起家庭的担子。
(3)不会与人交往,深居简出,独来独往。
(4)缺乏意志、要求与欲望指向、生活被动、甚至个人生活的料理也要督促照顾。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就是要扭转这个局面,要尽力减轻或消除病人残留的社会功能损害,使病人再度负担起各项社会职能。
2、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具体可包括四个内容:生活康复、心理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交康复。
(1)生理康复。精神分裂症状在得到控制后,常会有较多的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疲劳、乏力、心悸心慌等。这些不适也常成为病人逃避社会职责的理由。因此生理康复可为社会康复提供有利的条件。
(2)心理康复。这是全面康复的核心。精神分裂症后的社会功能损害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情感的淡漠、思维的贫乏、意志的薄弱、行为的迟钝、欲念的空无等导致了他的职业不能和社交不能。因此心理康复的好坏是社会康复的关键。
(3)职业康复。这是指在病人已有的生理康复和心理康复的水平下,训练和培养他可能承担的职业能力,变单纯的社会消费为对社会能有所贡献。
(4)社交康复。这是社会康复的高水准,要求病人能如常一样在社会人群中生活交往,而不是与社会疏远的。要达到理想的社会康复,基础还在于合理的药物治疗。没有合理的药物治疗,精神症状消除不彻底,身体没有轻松舒适的感受,职业康复和社交康复的质量也不会高。在合理的药物治疗基础下,对病人进行再教育、再适应、再习惯,这是社会康复的心经之路。得了精神分裂症后,病人的内部世界及外部环境,如自身的价值感、期望欲、他人的态度、社会的要求等都发生不少变化。病人重返社会,一下子进入了角色并不容易,需要再教会他生活的技巧,重新适应环境,养成习惯,踏上社会。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单内容二20**年10月10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宣传的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意在表明每一位公民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保护和促进公众心理健康,创造和谐美好社会。
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由来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2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至今已先后举办了15届活动。 近年来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宣传主题:
20**年:身心健康、幸福一生
20**年:健身健心,你我同行
20**年:健康睡眠与和谐社会
20**年: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
20**年: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年:沟通理解关爱 心理和谐健康
20**年: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
20**年: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
20**年: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
20**年: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20**年: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有以下几种区分方法。
一、常识性的区分
由于至今没有公认的统一判断标准,所以,非专业人员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依然是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尽管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
(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比如一个人披头散发,满脸泥垢,满街乱跑,即使不是精神科医生,你也可以做出判断,此人的言行是异常的。
(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如一个人终日低头少语,行动缓慢;与人交谈十分吃力;对生活悲观失望,失去兴趣,觉得一切都是灰色的等。
(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如一个人怕与他人的眼光相对,不敢见人。
(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1991)依据人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粗略地将非标准化的区分,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例如智商在70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
(二)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其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三)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四)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五)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成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之感。
三、标准化的区分
(一)医学标准,这种标准想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二)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称为“异常”。
(三)内省经验标准,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病人自己觉得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的不舒适感,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
(四)社会适应标准。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郭念锋(1986、1995)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提出病与非病三原则: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一生中常见精神问题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1)婴幼儿(0-3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2)学龄前儿童(4-6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3)学龄儿童(7-12岁)和青少年(13-18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4)中青年(19-55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5)中老年(55岁以上)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
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
常见心理疾病——抑郁症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几乎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巨大痛苦。但是,双相抑郁症却很少被人们所了解,双相抑郁症的症状容易被忽略,如果不及时进行正确的治疗,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意外不到的伤害。
双相抑郁症首次发病多在16-30岁之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它是躁狂抑郁症中最常见一种疾病表现,是一种能够引起患者心情大起大落变化的疾病。患者的心情可能就会有极度亢奋,突然转变为极度忧伤抑郁,即在心情的两极间波动。而在平时,患者又是正常的。
引起抑郁症的两大原因
有关专家指出抑郁症的致病原因可以分为非心理原因和心理原因两种情况。
1.引起抑郁症的原因之非心理原因:
1)药物的副作用。药物可以治病,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甚至引起忧郁症。服用治高血压、心律不齐和其它类固醇药物,如果发现有忧郁症状,应立即请医生诊断
2)甲状腺问题。甲状腺不正常是引起忧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3)经前综合症。许多妇女都有经前综合症,但其中只有5%患严重忧郁症影响日常生活。主要症状有:强烈饥饿感、哭泣、行为异常。
4)缺乏运动。研究表明,缺乏运动会导致忧郁症。
2. 引起抑郁症的原因之心理原因:
人生活在社会中,其寿命、健康和疾病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人们观察、烦恼、
幸福、悲痛、舒畅、焦虑等,这一切维持或破坏人的正常生理功能的情绪都与社会紧密相连。生活中凡能造成强大的精神压力,严重的精神创伤都会引起抑郁症的心理因素。
常见心理疾病——焦虑症
焦虑症是精神上的疾病,焦虑症的表现具有持久性的焦虑,紧张不安和内神经紊乱脑功能失调等诸多症状,焦虑症的表现还常常会引起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上的不适感。焦虑症常发病于中青年,男女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不过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压力也随之而来,导致的是焦虑症患者数量的上升,为了降低焦虑症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了解焦虑症的表现是很重要的。
焦虑症的表现持续在6个月以上,症状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一、身体紧张
这个指的是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他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有的时候会坐立不安,来回徘回,总觉得是要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不能安心,但是自己又说不出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
焦虑症患者的交感和附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患者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发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过频、喉头有阻塞感等一系列的身体上的不适。
三、对未来无名的担心
焦虑症患者总是为未来担心。他们担心自己的亲人、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健康,始终是不能够让自己放松下来,以至于导致很疲劳。但是还是控制不住的担心焦虑。至于是为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
四、过分机警
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都像一个放哨站岗的士兵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都充满警惕。由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警惕状态,影响了他们干其他所有的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不能够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习惯,这导致的是引起身体上的各种不适,家庭生活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调节焦虑症的精神良方:
1.睡眠充足:多休息及睡眠充足是减轻焦虑的一剂良方。
2.保持乐观:当你缺乏信心时,不妨想像过去的辉煌成就,或想像你成功的景象。你将很快地化解焦虑与不安,恢复自信。
3.幻想:这是纾解紧张与焦虑的好方法。幻想自己躺在阳光普照的沙滩上,凉爽的海风徐徐吹拂。试试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深呼吸:当你面临情绪紧张时,不妨作深呼吸,有助于舒解压力消除焦虑与紧张。
5.转移注意力:假使眼前的工作让你心烦紧张,你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把视线转向窗外,使眼睛及身体其他部位适时地获得松弛,从而暂时缓解眼前的压力。你甚至可以起身走动,暂时避开低潮的工作气氛。心理专家指出,克服焦虑症最有效的方法,关键在于自我的坚持与努力。焦虑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想治愈,还需从根本上解开患者的心病,还需长期的维持式自我调节。
如何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
如何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一直是困扰当代人的心理难题。我们知道,如果长期睡眠不足而又得不到有效改善的话,势必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那么,到底该如何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呢?下面我们给出了几个小建议。
一、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失眠患者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人体是有一定的生物钟的,不规律的生活和睡眠习惯会破坏这种生物钟导致睡眠障碍,所以日常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上最佳。
二、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精神健康网睡眠专家指出,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帮助提高新陈代谢,血液循环,促进大家的健康睡眠。不过要注意,睡前尽量避免做运动,睡前运动会干扰你的睡眠,运动时间最好是在睡前6小时左右进行。
三、阳光是睡眠的好朋友
如何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阳光是生物钟和睡眠的好朋友,晒晒太阳可以让你的身体适应生物钟的调整。
四、享受睡前时光,有助快速入睡
睡前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助自己尽快入睡。譬如洗个热水澡、阅读书籍、听些轻松的音乐等等。充分的放松,享受睡前时光,可以帮助你尽快睡着。
让我们关注心理健康!打开心灵之窗,用一颗心,照亮一颗心,用一份爱,温暖一个人。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单内容三20**年10月10日是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围绕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将大力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2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1)婴幼儿(0-3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2)学龄前儿童(4-6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3)学龄儿童(7-12岁)和青少年(13-18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
、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4)中青年(19-55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5)中老年(55岁以上)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常见心理疾病——抑郁症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几乎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巨大痛苦。 引起抑郁症的两大原因
有关专家指出抑郁症的致病原因可以分为非心理原因和心理原因两种情况。
1.引起抑郁症的原因之非心理原因:
1)药物的副作用。药物可以治病,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甚至引起忧郁症。服用治高血压、心律不齐和其它类固醇药物,如果发现有忧郁症状,应立即请医生诊断
2)甲状腺问题。甲状腺不正常是引起忧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3)经前综合症。许多妇女都有经前综合症,但其中只有5%患严重忧郁症影响日常生活。主要症状有:强烈饥饿感、哭泣、行为异常。
4)缺乏运动。研究表明,缺乏运动会导致忧郁症。
2. 引起抑郁症的原因之心理原因:
人生活在社会中,其寿命、健康和疾病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人们观察、烦恼、幸福、悲痛、舒畅、焦虑等,这一切维持或破坏人的正常生理功能的情绪都与社会紧密相连。生活中凡能造成强大的精神压力,严重的精神创伤都会引起抑郁症的心理因素。 常见心理疾病——焦虑症
焦虑症是精神上的疾病,焦虑症的表现具有持久性的焦虑,紧张不安和内神经紊乱脑功能失调等诸多症状,焦虑症的表现还常常会引起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上的不适感。焦虑症常发病于中青年,男女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不过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压力也随之而来,导致的是焦虑症患者数量的上升,为了降低焦虑症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了解焦虑症的表现是很重要的。
焦虑症的表现持续在6个月以上,症状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一、身体紧张
这个指的是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他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有的时候会坐立不安,来回徘回,总觉得是要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不能安心,但是自己又说不出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
焦虑症患者的交感和附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患者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发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过频、喉头有阻塞感等一系列的身体上的不适。
三、对未来无名的担心
焦虑症患者总是为未来担心。他们担心自己的亲人、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健康,始终是不能够让自己放松下来,以至于导致很疲劳。但是还是控制不住的担心焦虑。至于是为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
四、过分机警
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都像一个放哨站岗的士兵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都充满警惕。由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警惕状态,影响了他们干其他所有的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不能够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习惯,这导致的是引起身体上的各种不适,家庭生活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调节焦虑症的精神良方:
1.睡眠充足:多休息及睡眠充足是减轻焦虑的一剂良方。
2.保持乐观:当你缺乏信心时,不妨想像过去的辉煌成就,或想像你成功的景象。你将很快地化解焦虑与不安,恢复自信。
3.幻想:这是纾解紧张与焦虑的好方法。幻想自己躺在阳光普照的沙滩上,凉爽的海风徐徐吹拂。试试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深呼吸:当你面临情绪紧张时,不妨作深呼吸,有助于舒解压力消除焦虑与紧张。
5.转移注意力:假使眼前的工作让你心烦紧张,你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把视线转向窗外,使眼睛及身体其他部位适时地获得松弛,从而暂时缓解眼前的压力。焦虑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想治愈,还需从根本上解开患者的心病,还需长期的维持式自我调节。 信息焦虑症常见症状
1.一个小时要检查五遍以上手机,哪怕去深山老林度假也一样。当发现没有人来电或来短信是,有很深的失落感。
2.当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上网时,整个人极度焦虑难受,恨不得变成超人,飞到外太空去接受网络的超强吸引。
3.下意识地登录无聊网站搜索无聊图片,并也乐此不疲,喜欢享受这类肤浅的。
4.总是怕自己跟不上潮流,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一些新近流行的事情。当别人问到某个信息自己不知道时,情绪一下子就跌到谷底。
5.喜欢信息胜过真实的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常有一种“万物
皆醒我独醉”的飘然世外的感觉。
篇10
抑郁症是全球一种常见病。2016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世界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世界上将近6亿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最普遍的就是抑郁症和焦虑。而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中,约四分之三的患者得不到任何治疗。在最坏的情况下,抑郁症会导致自杀。
精神疾病:全球严峻问题
根据世卫组织制定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版,精神疾病是指一系列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包括造成精神负担的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痴呆等。
世卫组织的《2013-2020年精神卫生行动计划》中指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残疾率和死亡率偏高。比如说,主要患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人群比一般人猝死的几率多40%~60%,主要因为他们可能患有的身体健康问题未被发现治疗,比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HIV病毒感染和自杀等。自杀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年轻人第二大死亡原因。
精神疾病经常是患癌症、心血管疾病和HIV感染等的原因。比如说,有证据表明抑郁症会易使人患心肌梗死和糖尿病,而患有这些疾病也会增加患抑郁症的几率。很多风险因素,比如社会地位低下、滥用酒精和压力过大是精神疾病同时也是一些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原因。总体上来看,精神疾病、神经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在全球疾病负担中占很高比例,达到了13%,而其中抑郁症就占到了4.3%,并且是世界范围内造成残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于女性。
这些健康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样巨大:一项近期的研究报告表明,2011到2030年全世界因精神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会达到16.3万亿美元1。《行动》中涉及精神疾病的具体目标指出,到2020年各国的自杀率将下降10%;到2020年针对严重精神疾病(包括精神病、双向情感障碍和中重度抑郁症)的医疗服务将增加20%。
自杀与抑郁症
自杀是世界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每年逾8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世界范围内就有一人死亡,75%的自杀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自杀最常见的手段是喝农药、上吊和使用枪支。
《世界卫生组织 2014精神卫生地图集》中国家数据统计报告指出,中国自杀率为每10万人口11.4例。
图:全球各地区年龄标准化自杀率(每100000人口),2012
世界卫生组织了首份预防自杀报告:《自杀:一项全球要务》。报告中图表显示,2012年全球范围内自杀人口大约80万4000人,每10万人口中大约11.4人自杀,其中女性15人/男性8人。其中东欧地区、东非和西南亚为自杀率高发地区,中国、北美、南美人口自杀率居中。报告中显示,在世卫组织当年统计中,东南亚地区占全球人口的26%而自杀率却占全球自杀率的39%,故比例偏高。
据报告中自杀年龄段的统计数据,全球几乎所有地区无论性别都是15岁及以下人群自杀率最低,70岁及以上人群自杀率最高。有些地区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自杀率也增加;而在有些地区出现了青少年到中年阶段自杀几率高的峰值。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青少年和妇女的自杀率远远高于高收入国家,而高收入国家的中年男性自杀率也远高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国与国之间的差异甚至大于地区之间的差异。
报告中写道:普通人谈到自杀通常都是需要帮助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人群开始重视自杀问题,往往是因为正在经历焦虑、抑郁和绝望并且觉得他们除了自杀外别无选择。报告中指出了和自杀有关的独立风险因素研究,其中绝望感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方面,经常被认为是精神疾病自杀风险或者是自杀未遂的导火索,而一个人的感受是否绝望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对未来的期待、内心动力的丧失和是否有希望。人感觉绝望经常是被认为有这些想法,比如觉得“事情再也不会好了”或者“我看不到啥希望了”,大部分情况下都伴有抑郁情绪。
而在导致自杀的社会因素里,社会融入的压力和孤独感也是和抑郁有关的重要部分。世界上很多弱势群体,如接受社会救济的人员、背井离乡的难民、监狱的劳改犯、流浪汉、一个国家的新移民等都会被社会融入压力所困扰,这些人群尤其是年轻人遭遇的处境会使他们引发抑郁情绪和孤独感。
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希・费拉赫博士曾指出:“每一片刻都有将近800万美国人迫切需要专家帮助他们解除抑郁之苦,但不幸的是这些人中有一大半尚未意识到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原因在于他们常把抑郁混同于普通的心情不快。”
针对全球范围内的中重度抑郁症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2013-2020精神疾病行动计划》,目标是在2020年前针对严重精神疾病的医疗服务增加20%。同时计划里也指出了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里很多医疗机构没有能力提供针对抑郁症最基础的治疗,因为很多医疗卫生工作者并未受过针对精神疾病诊疗的专业训练。
他山之石:各国职场预防抑郁症
美国:改变负面思想
除药物治疗外,美国专家还采用其他办法来对付抑郁症。据媒体报道,华盛顿大学的戈兰医生设计的一种“认知行为”疗法,核心是改变患者的负面思想。在一次小规模的试验中他证实,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可帮助患者树立起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意识,从而把抑郁情绪“搁”在一边。他认为治疗抑郁症的最佳疗法应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
法国:外出做健身操
法国的一些企业不惜花重金来消除职员的压力感,预防抑郁症的出现。有的公司安排每天中午12点或者傍晚,工程师和秘书手提运动包走出办公室做“健身操”,从而通过身体的放松达到精神的放松。企业雇佣的心理医生还会进行严格的监督,每天为每个职员写一份小结。一些企业还设立了休息室,放置着舒适的躺椅和床垫,以便疲劳的职员休息调整。室内配以柔和的光线,舒缓焦躁的心情。
英国:读书排遣
媒体报道英国的精神卫生医师几年前开始尝试一种预防与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医生不再给患者新型药物,取而代之的是几个书名。患者拿着书单到当地图书馆里“抓药”。医师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从多本书中为他们开具处方。而这些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患者认识心理疾病,了解这些病如何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第二类帮助患者自主排遣,通过书中的科学方法来消除抑郁,例如鼓励患者学会写日记,将每天的感受都记录下来,在与日记本对话的同时舒缓了紧张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