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中货币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中货币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学科定义,学科设置
1、背景介绍
美国伯克利大学经济系钱颖一教授发表在《财经科学》2002年增刊上的文章《经济学科在美国》中的论述道,比较国内和国外对经济学科内的领域设置,需要特别澄清什么是金融学的问题。他发现国内和国外对金融学(finance) 这一领域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国内学生说他是学金融的, 到了国外会发现他学的在那里不被称为金融。相反,在国外是学的金融, 在国内又可能不叫金融。
2、课题研究现状和基本内容
根据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Finance(金融学)是以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构成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中心点在于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在于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进行定价。具体来看,Finance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有效的市场、风险与收益、替代与套利期权定价和公司金融。针对国内金融学界,金融学的概念与内涵确定,则存在一些较大的争议性。例如,基于Finance一词的翻译,中国目前大致存在以下四种主流的翻译,即:金融、财政、财务、融资。上述四种翻译中,后三种翻译,范围与内涵相对比较确定,关键在于金融的翻译,则值得进一步的深化。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金融学概念可以概括为(刘鸿儒,1995),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进一步,根据张新(2003)的表述,中国传统的金融学概念,具有转轨经济背景的典型特征,主要是针对货币、信用、银行、货币供求、货币政策、国际收支、汇率理论等专题的研究,研究角度侧重于宏观——资本市场的地位以及微观角度并不突出。
中国目前的金融学概念与内涵基本上可以概括三个基本的方面:
(1)微观金融学,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向:公司金融学、投资学(包含金融工程与数理金融)、市场微观机构。基于学科划分角度,主流设置在(工商)管理学院。但是,应该注意与诸如会计学院、统计学院、数学学院的进行交叉与融合。根据中国目前的教学与研究现状,微观金融学与国外差距比较大,研究与教学方面,应予以极大改进。
(2)宏观金融学,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第一,是微观金融学概念的进一步延伸,基本的内容包括为国际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证券投资理论与公司金融理论、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等。其中,金融市场侧重于对诸如股票、债券、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侧重于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为核心。这个研究部分,整体来看,这些专业课程设置与研究应该设置在(工商)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第二,是中国传统的金融学概念,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学”两个基本的学科专业,研究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诸如:货币与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汇率、国际收支、金融制度与金融体系、金融危机等。需要指出的,这些研究内容虽然是宏观性问题,但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角度应该是微观化的。整体来看,这些专业课程设置与研究应该设置在经济学院。
(3)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学科。根据目前国内外学科划分以及研究内容划分,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的方面:第一,与诸如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工程学、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结合,形成的“金融工程学”,侧重于上述学科交叉框架下,研究诸如资产定价等问题;第二,与法学结合的“法与金融学”,内容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金融学问题为核心,侧重于研究不同法律框架下的金融问题;二是以法律问题为核心,基于金融理论与金融研究方法考察金融法律的形成、结构、程序与影响等;第三,与心理学等学科结合的“行为金融学”。严格意义上讲,行为金融学并非一个全新的金融学科,而是传统的微观金融学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或补充。本质上,将传统的微观金融学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在现实中进行释放,考虑现实中的经济人普遍存在着心理与行为偏差(心理学、行为学范畴),即经济人是有限理性的,则是行为金融学。
3、总结
国内所说的金融是指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的是货币银行学。它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 是当时的金融学的主要内容。人民银行说我们是搞金融的, 意思是搞货币银行;第二部分指的是国际金融, 研究的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内所指的金融。为了避免混乱, 我们且称之为“宏观金融”。但这两部分在国外都不叫做finance (金融) 。而国外称为finance 的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公司金融。在计划经济下它被称为公司财务。之所以应把corporate finance 译成公司金融而不译成公司财务,就是因为它的实际内容远远超出财务,此外还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司融资,包括股权债权结构、收购合并等,这在计划经济下是没有的;二是公司治理问题,如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第二部分是资产定价,它是对证券市场里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外所指的金融。为了避免混乱, 我们且称之为“微观金融”。
根据这一分析我们便清楚了,国内学生说自己是金融专业的,他们指的是宏观金融,但是按国外的说法这一部分不叫finance (金融),而是属于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这些领域。国外说的finance (金融),一定指的是微观金融。在美国,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通常设在经济系,而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通常设在管理(商) 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峻.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本科教学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论 ,2010.
篇2
【关键词】财经纪录片 金融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45-02
金融学的内容抽象因而需要很好的理解能力,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又要求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所以单纯地依靠传统授课方式难以将课程知识点说透,造成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由于纪录片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权威性与艺术性等特征,它能较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氛围,简化教学难度。陈株剑[1]介绍了视频资料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和指导思路,但对视频与教材内容的具体结合没有做详细的分析。本文以李健[2]的《金融学》为参考教材,介绍纪录片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财经纪录片的选取
中央电视台近期拍摄了多部权威财经纪录片,如《华尔街》(2009年)、《大市・中国》(2011年)、《货币》(2012年)、《资本的故事》(2012年)等。莫林虎[3]、周根红[4]、李锦彰[5]等详细论述了这些纪录片的贡献和价值,所以它们作为教学资料具有权威性,值得信赖。
这些纪录片采访了许多金融专业人士,包括资深股票交易员、知名学者、银行高管、金融记者等等,他们具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历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保证了纪录片的学术底蕴和实务价值。抽象的金融概念和复杂的金融活动通过鲜活的影像资料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学就不再苍白枯燥,配合教师适时地讲解,教学效果能够得以提高。
2.财经纪录片与教学应用
本文选取部分金融学重难点,阐述财经纪录片的具体应用。
2.1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与货币制度是金融的起源,讨论了货币的产生发展、货币的职能与货币制度等基本问题。《货币》第1集“有价星球”、第2集“从哪里来”、第3集“黄金命运”对此作了全面介绍。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的形态在不断的演变,从实物到金属再到如今的信用货币。货币制度随着货币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先后出现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金属货币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不需要实物商品做准备,政府发行货币时不用和金匠商议,也不需要担心有违法者刮削金币,大大地降低了货币成本,货币得以成为重要的经济调控工具。
2.2汇率
汇率最初由货币含金量确定,在信用货币体系下,汇率的确定不仅仅依靠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取决于外汇市场交易,这使得汇率参杂了更多的政治因素和投机因素,变得愈加难以捉摸。《货币》第8集“汇率之路”、第9集“超越国界”以及第10集“未来多远”对此作了介绍。
汇率是发动金融战争的武器,其猛烈程度不亚于坦克大炮,它让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因一纸协议失落了十年,让风光无限的英格兰银行濒临破产,让发展中的亚洲萎靡不振。《资本的故事》第11集“失去的十年”讲述了日本因“广场协议”而导致的经济衰退,第14集“英镑狙击战”介绍了索罗斯英镑投机操作的经典案例。
2.3商业银行经营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依靠信用维持正常运转。《货币》第4集“银行历程”讲述了银行的产生、职能以及变革,有利于学生了解银行在整个金融产业的重要地位。最初,银行通过放贷收息赚取利润,加速了货币资本化发展。而后英格兰金匠们开创了部分准备金体系,界定了存贷款的比例关系,成为银行风险的衡量标准。现代商业银行股份制经营成为银行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让银行具有更广泛的资本来源。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一方面提供开展传统的存贷业务,另一方面拓展了投行、保险等其他业务。
2.4中央银行与通货膨胀
《货币》第5集“权力之争”介绍了中央银行的发展历史和职能。与商业银行的盈利特性不同,中央银行为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承担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等职责。
央行若超过经济基础发行大量钞票,则容易造成通货膨胀。《货币》第6集“通货之殇”详尽地论述了通货膨胀的缘由及其带来的苦果。通胀,尤其是恶性通胀首先使居民储蓄丧失购买力,使居民财富大打折扣;同时,工资难以立刻上涨,居民收入购买力也打了一定折扣;此外资产价格会在通胀下有不同的波动,使得居民的财富又重新分配,由于普通百姓缺少有效对冲通胀的工具,使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2.5金融市场与投资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投融资活动的场所。一定程度上,华尔街是金融市场的代名词,大型纪录片《华尔街》用客观的角度评价了华尔街这300年间的功过是非,加深了人们对于资本市场的认识。
3.纪录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纪录片的艺术性为沉闷的金融教学带来生机,其严谨性和权威性充实了教学内容,加深了同学们对金融知识的理解,深化了金融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3.1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3.2积极参与,启发学生分析总结
3.3更新资料,密切联系金融实务
参考文献:
[1]陈株剑. 浅谈视频资料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时代金融, 2011, (11): 224-227
[2]李健. 金融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莫林虎. 《华尔街》: 因创新而绚烂[J]. 经济观察, 2010, (11): 43-44
篇3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篇4
自2008年以来,90后出生的学生陆续进入大学,一批80后出生的研究生,逐步进入高校教师队伍。这两个群体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着较大文化背景、知识体系的差异,作为新进入教师行列的青年教师,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承担本科基础理论教学,则是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90后的大学生与往届大学生相比有着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他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也为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的为他们提供教育服务,如何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是也是青年教师的最重要的课题。鉴于此,该文对青年教师在货币银行学这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进行探讨。
1 90后学生的新特点对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许多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对90后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认为:竞争社会的“千斤顶”、信息社会的“迷途羊”、读图时代的“右脑人”、升学竞争的“受害者”;在认知上:反应敏捷、学习能力强、拥有一技之长等。这些心理特征都给高校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挑战。(1)教学内容中信息含量必须增加。信息社会中的呈几何式增长的信息数量,使他们早就习惯于沉浸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中,而学校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量的支撑,也很难在他们心中形成一种权威的震慑性。虽然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只占到了其中一个较小的部分,但是基础理论的扎实以及基础概念当前清晰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尽可能的汲取百家之长,让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满足他们对较大信息量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对一些理论观点用自己的大脑进行信息处理后得出一些有益的思考,由此在较短时间内认同教学内容;(2)教学工具选择上要兼顾逻辑性思维的锻炼。习惯用右脑思考的他们不再满足于满是文字的教材,更喜欢看到新鲜多样的图片和视频,这样的思维习惯很难适应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毕竟学习是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历练,不能因为学习负担重而减少了思想的深度,除了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实验室教学方法外,逻辑性紧密、推理过程严谨而深刻的左脑思维锻炼也同样可以带来许多学习的乐趣;(3)教学方案中留给学生一分自由。极力希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敢于质疑的特征让他们更希望将课堂交还给他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较好的教学方案,以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展示自己在学习上的与众不同,同时也兼顾了运用自己较强的学习能力达到较好学习效果的心理满足程度。
2 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与不足
许多传统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对现代学生的教学管理。面对90后的大学生,在与学生沟通上有着一定的挑战性。货币银行学在整个金融学课程体系中具有统帅性地位。货币银行学就像是一张公园门口的“导游图”,通过了解这张“导游图”就会使学生对于金融学的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概要性的了解,从全局角度把握金融学。内容涉及多方面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在我国,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深入,教师知识结构得到了系统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陈向明教授根据教师知识实际存在方式的不同,把教师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呈外显状态,可以为教师和专业理论工作者共享,具有可表述性,较易把握。而“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它呈内隐状态,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镶嵌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情境中,具有隐蔽性、非系统性、缄默性,很难把握。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指教师个体基于其日常生活经验和教学实践而生成的、运用并体现于教学中的对教育教学的个体化认识。但青年教师的教学特点呈现出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知识欠缺。
3 青年教师而言,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的价值
货币银行学在整个金融学课程体系中具有统帅性地位。货币银行学就像是一张公园门口的“导游图”,通过了解这张“导游图”就会使学生对于金融学的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概要性的了解,从全局角度把握金融学。内容涉及的多方面就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一门课程的内容能够得到完美演绎是必须要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补充教学资料才能够完成的。货币银行学内容涉及广泛,各种教材中的理论深度不一致,对于学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不停的去探索每一章节中的内容全景,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其中的精华精准的表述出来。比如说,利率决定理论这一节,在备课过程中,许多教材内容涉及不深,对于理论的逻辑思维推理不够严谨,只是对理论观点的一个客观表述,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他们目前的教育背景,是无法体会到利率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因此就必须对这部分内容的逻辑思路给梳理清晰,查阅足够资料,才能够站在一定理论高度给予学生以指导。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基础课,与其他基础课程一样,虽然经济和金融形势不断变化,但是货币银行学有着自己不变的核心体系。但并不意味着无须改变。在案例教学中不推行固定的模式,画地为牢,从而将本课程自有的一套核心概念和原理,在现实经济中进行演绎,形象的案例虽然可以让学生获益,但是学生通过运用和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掌握学习过程是不能被取代的,也是不符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教学中加深自己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教师将理论知识内化,使其实践知识得以生成。以往的教师培训都采用讲授法,注重将知识平铺直叙地传递,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机械的“接受学习”,理论知识并未同化到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被学生真正理解。而“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再像传统教学下获得的抽象的、过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类似教学实践情境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疑难教学问题”。案例教学通过把活生生的典型教学事件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直面教学实践。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案例教学,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将所学理论知识真正吸收、内化,成为自己头脑中的实践知识,并在将来指导教学实践。
(2)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真实教学情境的机会,使其积累实践知识。案例作为一个真实描述的充满问题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真实教学情境的机会。在案例教学中,真实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使他们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教学实际问题。通过设身处地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学生不仅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分析问题,而且可以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积累一定的实践知识。正如舒尔曼所言:“对师范教育来讲,案例可以变成教育团体的经验。因为案例介乎于理论与实践之间、观念与经验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案例把特定的问题带给学生,要求他们在道德判定和实际行动中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接近。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储存、交换、重组他们的经验。如此,案例就变成了既是个人专业学习的基础,又是专业团体的专题”。
(3)为教师提供了反思机会,使实践知识得到发展。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所描述的个别教育教学过程的分析、思考和评价等,它本身就蕴含着反思的因素。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技术熟练者”而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被允许暂时离开眼前的实践,对案例进行系统讨论、分析与评价,从而促进教师从案例中学习和借鉴一些别人的经验,并且“由此观彼”地对自己已有的实践知识进行审视、反思,揭示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惯习”,有意识地改造发展自己的实践知识,最终使自身得到成长。
篇5
关键词: 《金融学》案例教学实践
《金融学》亦即《货币银行学》,是经原《货币银行学》整理而形成的新的课程。它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学科。在这门课程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易使学生产生倦怠,认为该课程枯燥无味,但案例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体系中又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尤为重要。
一、金融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简介
《金融学》属于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货币、信用、利率和等银行等宏、微观经济领域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开设此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分析和理解宏微观经济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内容联系面较广,大凡经济问题都与之有联系,国家经济政策、企业经营决策、个人消费与投资等,都离不开对该课程领域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学习此课可以开阔知识面和强化经济理论功底。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将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中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虽然也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本质却没有改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际调研,考试内容也主要是一些纯理论性的书本内容,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然而,创新是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在与国际金融机构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对于处于竞争劣势的我国金融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加盟以增加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因此,教师要改变现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金融学》“引导式”案例教学法
针对该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由于本科院校教学注重基础,因此,教师对于金融学课程当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论运作应详细介绍,在掌握了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搞好课堂教学环节,努力促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实践部分,教师要通过联系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入案例,增强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金融学》教学现状。
《金融学》在大学中实际采用的方法是课堂讲授,偶尔插入案例。但并没有像其他学科,比如管理学等,实施案例教学。究其根源,目前有几个因素造成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一是课堂学生过多。目前学校的班级人数,尤其是教学型的班级人数都较多,而案例教学的最优人数一般在30人以下,因此,人数过多导致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二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弊端,即有些教师在课堂控制上没有有效手段,因此不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所以,基于以上几个不足,引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就成为了必然。
(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单纯的实践教学或课堂教学在《金融学》授课过程中均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两者优势进行结合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在此笔者提出“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引导式”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加入案例来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应设计问题,预先设好陷阱,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适时引出问题,让学生沉浸在案例内部,设身处地地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用方法。实行“引导式”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教师在能够很容易地控制课堂的同时,又能够利用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式”案例教学并不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而是与传统教学相似,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是,在分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舵手,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并适时提示学生应如何分析,而学生的角色是一个观察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进行下一步的案例提示。因此,“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师因应用案例教学而课堂失控的情形,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当中。
但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用案例教学,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还要保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结构要清晰,知识要准确。在教学中联系热点和焦点问题,把金融学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若干现象结合起来,如国家制定的宏观政策,银行的改革,目前的通货膨胀等,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布置思考题、安排课堂讨论等,把教学搞得更活跃,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三、“引导式”案例教学方法举例
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西方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比较中外著名高校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别,我们可看出国内高校以“原理教育”见长,国外则通行案例教育及模拟教育。在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正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但不成体系,相关的资源也不充足。教师应将案例收集与制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紧密结合金融学教学大纲,设计出与所授课节相关的案例。(以下举例教材采用黄达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例如,在讲授金融衍生工具一章中的期货部分,为了让学生理解各种名词,以及让学生明白期货是如何操作的,流程如何等等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案例:
A与B进行一笔铜期货交易,在1月1日达成协议,以2700元/吨的价格成交,保证金5%,A为买方,B为卖方,交易10手铜期货(一手五吨),当天结算价下跌为2600元/吨,第二天结算价上涨至2750元/吨。(一)计算每天两人的盈亏。(二)如该期货在3月20日价格为2850元/吨,A与B若分别平仓,两者的收益如何。若在到期日价格为2600元/吨,则A、B的收益分别为多少?并思考,A或B若预期正确,其操作策略如何?
(板书参考上表中例一部分)例一教师经过分析和揭示,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期货的盈亏本质,并可以继续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平仓、对冲、交割等方法,就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的后续部分分析得到。
例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A方的处境后,学生可以自己分析B方的情况作为课上思考题。同时可以设问:B是否乐于在3月20日平仓?为什么?而若在到期日当日,铜期货价格结算价为2600元/吨,交易双方又有什么盈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明白哪种操作是可行的,什么时候是可行的,各种方法都有什么风险,又有什么优缺点。(上表板书中例二部分)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案例应用在很多相关的知识点上。比如说上述这个案例,教师不但可以做出一个后续案例,而且在例二中,由于分析到了到期日,教师可以将金融学中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与之一起分析。即在例二中,教师可向学生设计问题:既然这笔铜期货到期了,那么这个期货的价格与到期日当日的市场价格相比,会有什么差别?是否一致?若你是交易者,当两者价格不同时,你会如何操作?等等。通过这样一种设身处地的思考,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趋同的结论。
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案例前提,在一步步的展开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推断盈亏的结果,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头脑活动起来,有益于加强学生对概念及案例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金融学》是一门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尤为重要。但本课程知识点多且较为分散,教师要在将相关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并在加深其理解的同时保证学生头脑的兴奋状态不太容易。
笔者认为,通过引入“引导式”教学,教师可以在很好地控制课堂的基础上,达到提高学生能动性的目的。
(一)在适当的章节引入案例教学,并采取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指引下,一步步地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教师在相关合适的章节加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到案例分析的环节中的同时深刻理解相关知识。虽然“引导式”案例教学适用章节有限,但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在其他章节变通。例如在《货币形式》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通过分析在历史上各种货币为什么会被淘汰,让学生设身处地分析若他们自己带着若干布币去购买商品的情形,这样学生既会感到有趣,又会得出课本上的理论,一箭双雕。
(二)避免无法开展案例教学的尴尬,以“准案例教学”形式讲授课程。
鉴于目前各学校班级人数较多,开展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好,不便开展,因此,教师通过不提问,但要求学生多动脑的引导方式,可让学生从被动的地位提高到主动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参与度,但又不过于自由,从而达到教师有效控制课堂和学生能动性提高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伍琴,燕小青.金融学本科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84-88.
[2]陈晓群.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177-179.
篇6
尽管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金融学的教学中已经被普遍应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1.信息技术的实际利用率低,形式化严重。
金融学教学改革后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技术,但是很多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仍然停留在仅是使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形式上。很多教师对于教学课件的制作过于粗糙和简单,多是将教案上的文字理论转换成PPT的制作,适当地穿插一些图片和视频的教学,没有真正达到使用多媒体参与金融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2.过分重视技术,淡化教学内容。
由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有的教师出现本末倒置,过分重视课件制作的精美却忽视教学内容本身的重要性。过分追求课件制作技术的高深,将课件中的动画、图片和声音等设计的非常华美,而对其中的知识点的讲解和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有些课件内容的引入甚至和教学主题关联性不大,只是形式上生动有趣而已,这样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3.忽视了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上的一个辅助工具,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事实上教师仍然应该是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主导整个课堂的有序进行。然而有些教师过分依赖于课件,甚至出现将所有教学内容全部录入课件,尔后照本宣科地盯着屏幕教学的场景,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这种教师利用投影仪在讲台上宣讲教学内容,学生在座位上忙碌地记录笔记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削减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降低了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信息技术在金融学教学改革中的运用策略
金融学是以研究货币和资金的经济活动为主要对象的学科,主要包括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租赁等重要行业。由于金融业的发展对市场经济变化的依附性特别大,对金融学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对金融学的课堂教学也应该顺应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
1.合理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方式。
金融学的很多概念和专业知识的理论性都比较强而且非常抽象,因而必须运用多媒体展示技术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人、机、板书的密切协调与配合,要注意教学内容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正确有机结合,而不是单单展示一个有文字、声音、图片的屏幕。例如,在进行外汇市场的概念教学时,可以播放一段真实的纽约外汇交易市场的现场视频,让学生对外汇市场的概念有个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在讲解汇率变化对国际进出口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时,可以将目前人民币对各国汇率的变化图表放到课件中展示给大家,还可以播放目前发生的真实案例给学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课堂的需要截取相应的教学辅助视频,将一些最近的金融发展的网页与媒体新闻报道链接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
2.加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对多媒体的教学应用,教学课件的制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质量高的教学课件不但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还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多媒体技术的操作使用能力,应该注重多媒体课件内容的精简、实用,一般课件的背景颜色不宜过多,便于自身课程的讲解和使用。对于金融学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应该遵循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材细致分解成明晰的课程结构图,即让学生清楚学习的重难点,清楚所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练习,而不是一味孤立地学习。金融学的学科专业概念多而繁杂,并且大多分散在教材的各个教学章节之中,给学生的记忆和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资源整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金融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加强指导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能力。
随着金融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自身的教学思维与综合素质都应该有所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应用能力。一定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鼓励教师多结合金融学的学科特点去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多媒体的完美融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使用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实际技能,甚至可以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形成固定的多媒体教案设计,从而实现整个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可控制性。只有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任课教师们的指导培训,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结语
篇7
一、“信用货币创造”在教学内容中的一般安排
目前的大多数教材中,“信用货币创造”的相关内容主要安排在“存款货币银行”或“货币供给”等章节,也有的教材将信用货币创造单列一章,放在商业银行或中央银行之后。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也大多遵循这种模式,一般在介绍完商业银行的性质、功能及业务之后,就可以从单个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开始,推及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学生很容易理解存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循环如何形成了更多的信用货币供给。在信用代币创造倍数这个问题上,首先引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再加入现金漏损率(现金存款比)、超额准备率、定活存款比等因素,引出存款倍数公式,学生即能完整地理解信用货币创造的原理及限制因素。在学生具备了上述知识的前提下,教师一般会在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两个章节对这一问题再次进行剖析,将中央银行的行为、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调控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固然较为全面,但本文认为,仍有其他散见于教材各章节的内容与信用货币创造相关,引入这些内容不但可以令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而且也能结合新的、热点的经济问题,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
二、商业银行监管与信用货币创造
从理论上说,存款倍数的公式已经涵盖了全部影响存款创造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在实践活动当中,是需要具体化的,而这些具体的因素千变万化,如果不对学生加以解释,那么他们对金融现象的理解就难免僵化而能与实际发生的金融事件相联系。例如,商业银行监管与信用货币创造是看似没有联系的两个问题,然而,商业银行监管可以从某些方面构成对银行存贷款业务的限制,从而使实际上的存款创造不能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倍数。以巴塞尔协议为例,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不低于4%)的规定固然加强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而另一方面,资本充足率实际上也是银行的杠杆比率,它构成了对银行创造货币能力的限制。在现有的资本与杠杆率下,银行贷款规模的增长是有限度的,如果规模要扩大,必然要实现资本或杠杆率其中至少一方的突破。现实中,增加资本较为困难,为了在短时期内扩大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往往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来绕开巴塞尔协议的监管,例如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前,商业银行大量购入CDS将风险转移至表外,使得银行在个体风险符合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前提下大幅度扩张了贷款规模,商业银行的总体杠杆比率上升,创造了大量额外的货币(或资本)。但实际上,个体风险的转移并不意味着系统风险的减少,恰好相反,正是在个体风险的稳健表象的掩饰下,商业银行得以合法过度扩张,最终反而导致系统风险不断积聚乃至爆发。这其中的复杂联系,如果不加以清晰阐述,学生是很难自己体会的。
三、金融创新与信用货币创造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双语教学;调查问卷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金融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金融学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经济学主干课程,如何有效开展金融学双语课程教学,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第一,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弥补微观理论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学专业设置主要借鉴国外金融学科“经济学院模式”,这种模式关注的重点在于金融理论和宏观金融问题,货币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金融市场学等是最重要的必修课程。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也沿袭这种模式开设专业课程,这显然与其办学定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错位。
随着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上述模式的不足逐步显现,国内部分高校尝试在课程设置上吸收并采纳国外金融学科“商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着眼于微观领域,特别强调金融市场实践问题,将金融纳入管理学范畴,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金融经济学、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市场等成为最重要的课程。因为这些课程具有强调微观、强调应用等特点,完全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所以从长期看我们也应该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逐步向这一模式转变,但是由于短期内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这种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通过双语教学的方式,引进上述课程作为必要的补充已经成为现实的选择,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适应金融业全面开放的现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全球化,已经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随着入市后五年保护期的结束,我国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金融资本、人才的双向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加频繁,观念、技术和市场竞争都越来越显现出国际化特征。客观现实对我国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要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通过双语教学的形式,使财经类专业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表达方式,进而跨越文字障碍,了解金融学最新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无疑将大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开展金融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学双语教学的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的对象是某学院三年级第一学期会计学本科专业的所有学生,共计88人,实际回收问卷69份,有效应答率为78.4%。问卷调查遵循自愿原则,采用匿名形式。
设计此次调查问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基本信息,从而明确双语教学的目标,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实现模式。调查问卷涉及学生对金融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兴趣、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学生的语言基础、双语教学的效果、学习中面临的困难、教学手段的评价以及建议和要求等七个方面,共设计了14个问题,每个题目均有多个备选项,学生从中选出认同度最高的一个或多个答案,部分题目学生可以自主发挥。问卷调查的具体结果经汇总后列于下表1中。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1 学生的英语基础。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这届学生四级通过率为56.5%,六级通过率仅为7%,两者合计为63.5%,另外高达85.5%的学生并没有阅读过金融学课程原版教材。这些数据一方面显示在这届学生中开设金融学双语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又说明学生的语言基础普遍不高,之前也没有接触过原版教材,因而双语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设置、教材选取等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可接受能力。
2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主观认识。我们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衡量学生的主观认识的。其一,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调查显示,有63.8%的学生对双语学习兴趣一般,只有近19%的学生持有浓厚兴趣,这一点是与上述学生的英语基础正相关的,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热情,从感性认识上看普遍不高涨。其二,学生对双语学习的理性认识。有65.2%的同学认为英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工具,有85.5%的学生相信双语教学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程度的帮助和提高,同时认为应该增加双语课程教学的学生多达75.4%,这三个数据均高于对双语学习兴趣一般的63.8%的水平,这反映了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是对双语教学普遍认同的,更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这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如何设置课程和选用教材,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双语学习过程中的体会。通过一学期双语教学实践,第一,有49.3%的学生认为其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阅读原版专业教材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37.7%的同学对双语教学的形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些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还是比较陌生的,我们提供的双语教学产品还是远远不够的。值得欣慰的是,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已经打破了语言给专业课学习带来的障碍,开始从感性的角度接纳原版教材,这无疑是我们进行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第二,对于双语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大多数同学(66.7%)选择了“专业词汇偏多”这一选项,这说明学生接触的原版教材还是太少,目前阶段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双语教学要求的最低层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注重对语言的讲解,其次才是对专业知识的讲授,而不是相反。
4 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一学期的双语授课,有44.6%的同学认为教学效果良好,也有4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这既说明了学生对此次教学实践普遍持中性偏褒的评价,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还存在较大的不足,需要加强对双语教学规律的研究和探索。
5 双语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我们所提供的有关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许多分类备选答案中,学生认同度最高的却是较为笼统的两个选项,选择“侧重对专业知识的讲授”者占55.1%,选择“应混合使用中英文授课”的同学占76.9%。对此,我们的理解是:之所以选择混合使用两种语言,是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英语水平密不可分的,也是对专业词汇过多的一种弥补手段,因而认同度较高,在有两种语言授课的情况下,学生更愿意多吸收专业知识,而不是将双语教学仅仅当做是“专业知识+英语学习”。
三、对金融学双语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结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学生的反馈意见不仅仅是个别学校所特有的,实际上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英语基础一般,但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较高,教师授课认真,但教学方法
较为简单,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对金融学双语课程的改革,必须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途径等各个环节体现这一特点,这样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
(一)双语教学的目标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生源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金融学双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校学习期间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打破语言障碍,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阅读各类原版专业资料。
(二)双语教学的模式
以上述双语教学目标为指导,我们选择了以引导式和启发式为主,以实践性为辅的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科研型和教育科研型大学的双语教学模式,并不将教学侧重点放在对学术性和纯理论性的讲授上,对于技术分析也不做过多的要求,同时并不要求学生较多涉猎过于深奥的学术前沿,相反,我们认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启发,才能够帮助学生逐渐深入学习,并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不仅如此,通过实践性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对于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三)实现双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
1 课程设置。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双语教学,首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课程以及双语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在课程选择方面,要体现出应用的特点,诸如金融学等专业课程应是开设双语教学的首选课程,其次一些专业基础课,如西方经济学等,考虑到其与金融学等应用类课程的学科传承,也可以有选择地逐步开展。在双语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上,为使得双语教学具有连续性、系统化和全面性,可以考虑从大一开始即开展双语课程教学,尽量避免双语教学时间选择上的阶段性和分散化,尤其是双语课程不能开设在大三及以后学期,这样会让学生顾此失彼,从而产生应付心理,以至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2 教材选取。金融学双语课程教材的选择,是许多学者和教师争执的焦点问题,因为一本适合的好教材是双语教学正常开展及教学效果提高的有力保障。考虑到原版教材的难度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不少人反对直接使用原版教材,转而采用中文教材或自编双语教材,对此我们认为,教材的选取应该和双语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认为还是应该选用经典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其理由包括:第一,原版教材可以保证教材语言的准确性、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正确性,总体上有利于教师授课的严谨和规范;第二,现有的许多自编双语教材,无论是从专业知识还是在语言规范上,都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难找出令人满意的金融学双语教材;第三,我们进行双语教学,目的是打破语言障碍,让学生有兴趣去阅读各类外文资料。如果采用中文或者是自编教材教学,则学生无法获得对原版教材的切身感受,总体上影响学生双语学习的效果。
针对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材难度和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加以克服。一是尽量以经典教材为主,教材的整体难度要和学生水平相当或者是略低,教材的选取尽可能偏向于微观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要对金融学的国外经典教材非常熟悉;二是选择原版经典教材最新的版本,这样可以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三是配以该教材的中译本,以便于学生参照阅读;四是除经典教材之外,双语教学材料还应该包括国外报刊、登载的有关金融学的素材和案例等,这些材料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增加学生对金融学的感性认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广受学生欢迎,对此我们不应忽视。最后,学生在阅读原版教材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应该是阅读习惯问题,而不是语言本身,其实涉及的语法及惯用法对本科生来说并不难,至于专业词汇,熟悉一段时间后自然会掌握,而这也是他们应该掌握的,选择适当程度的原版教材,也可以部分减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语言难度。
3 授课方式。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授课方式上深入探索,不断创新。
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可以尝试采用诸如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情景模拟等课堂教学方法。其次,强调互动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用外语来思考、陈述和解决实际问题。再次,针对学生外语基础的参差不齐,可以有侧重的对原版教材选择使用,诸如基本原理、基础性概念和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可以花较多时间,仔细讲解,让每一个学生透彻了解,而对理论的深入阐述和较深层次的知识点则可以引导有能力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继续阅读,教师做好解释工作。
篇9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外汇交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115-02
一、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国际金融课程通常是针对商学院本科生设置的专业课,涉及非常广泛,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解释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种现象,并能够注重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总的来说国际金融学具备以下特点。
(一)知识点覆盖面广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收支、汇率等基本理论,了解国际储备的构成及管理方法,学会几类主要的外汇交易,并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方式及国际资本流动规律,最终学会用所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各种国际金融问题,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与实际联系紧密,内容更新快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也必然随着国际形势及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而不断更新,及时地结合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最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它们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深入研究其形成原因及预防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成为国际金融课程中要研究的新内容。所以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需要不断地融入新事件、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与实际经济活动不脱节。
二、实践教学作为国际金融学辅助教学的重要性
国际金融学所包含的国际金融活动很大程度上都与汇率有密切的关系,而经济主体,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会进行外汇交易活动等。而已有的国际金融等课程更多的是阐述外汇交易等实践课程的理论基础,而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增强国际金融实践操作能力,具体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外汇交易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外汇交易的方法、风险的分析和控制,也要能够解读外汇行情、利用分析软件对外汇走势作出合理判断,并顺利实现外汇买卖的即时与委托交易的模拟操作。目前国内仅有部分高校开展了国际金融实践教学,而多数高校还是纯理论教学,这样导致学生仅对外汇交易的理论内容有所涉及但没有系统的外汇交易应用方面的学习,因此动手能力较差。因此加强实践教学能够深化学生在《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中学到的投资的基本概念,深化学生国际金融学理论教学中学到的汇率变动的基本概念和得到交易的基本程序与方法,通过外汇模拟交易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金融交易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常用词汇,把握各类金融外汇交易的基本特点与交易常识,进而更好地将国际金融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国际金融学教学设计形式多样化
(一)理论教学
国际金融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其中涉及的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需要有很强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掌握,所以首先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只有在理论已经充分吸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的实训形式。教师应该有效地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整合相关理论,选择板书、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详尽地阐释理论,并且及时关注课堂学生反馈情况,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等形式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从而让他们更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为后续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金融实验室软件模拟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仿真现实经济情况进行外汇模拟教学是最佳的教学方式,因此学校建立金融实验室并安装相关外汇交易软件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训讲解每次实训的主要内容,不同实训内容的注意事项及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对即将要进行的实训有清晰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完成实训内容。在外汇实训的现场指导中设定具体交易环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练习。外汇交易相对复杂,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多种不同的问题,现场指导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并将常见问题记录,以后补充在实训报告中供学生参考。这样的仿真模拟交易才真正做到了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事实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手上的虚拟货币造成的影响。只有经历过才能更加理解国际金融市场学习的重要性。
(三)建立实训基地
作为学生很少有机会到银行、证券公司和外贸公司等参加实践活动,而这是学生了解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外汇交易特点的重要途径。事实上是银行、证券公司几乎不需要本科生进行外汇交易相关的实习,所以高校如果能够联系大型外贸公司的资本运作部门建立实训基地,应该说是对在校仿真模拟实训之后的一个最好的补充。目前这方面对各学校来说实施都比较难,但是也有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一些实训基地的机会。另外还有个解决路径就是学生利用假期回老家的相关公司进行外汇交易方面的实习,通过家乡的关系网适当地寻找这样的机会也是不错的方法。
(四)开展专业讲座
除了丰富的课堂理论教学、新鲜的外汇交易实践教学以外,高校在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邀请外汇交易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汇交易专家应该是从事多年的实际外汇交易,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通过讲座为学生讲解近年来外汇市场的发展比枯燥的课本描述历史发展更容易让人记忆犹新。尤其重要的是真正的外汇交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突然性的事件等的应急处理办法等,这些知识是教师经验欠缺的重要部分,因此通过专业讲座的形式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一堂课。
(五)课后多渠道沟通
现在的90后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表现力都比较强,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可以释放自己、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他们也非常需要教师的认可。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更要在课余时间跟学生有充分的交流互动。所以课后学生利用网络在宿舍学习,教师采用视频会议或邮件联系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并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对已经学的理论和做的外汇实践进行总结,真正做到吸收消化知识。
四、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要想实现国际金融学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从以上几方面努力,不断创新教学形式,鼓励授课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创新。但在实现以上教学形式创新的过程中也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加强校企合作
正如以上提到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困难,作为实训基地本身能够加强教学效果,所以如果能够以学校为平台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应该是比较好的方法,当然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也应该能够想到为企业服务的措施从而使得校企获得双赢才能够长期合作下去。
(二)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
很多教师本身理论基础非常扎实,也能够进行虚拟的外汇交易等实践,但仍然缺乏真正的实践。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在两种情况下有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投资决策,因此授课教师加强实践操作非常重要,这种可以通过去公司实习也可以通过自行开户进行外汇交易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沈军,王聪.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02).
[2]罗丹程,宋连成.国际金融学课程“引导式”教学方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08).
篇10
【论文摘要】 在新形势下,传统金融学教学出现诸多不适宜的地方。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几个方面探讨目前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改进意见。
一、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金融资源的配置逐步市场化。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不再是国家计划,而是市场机制。同时市场化改革也使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格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其次,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全面放开,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以信贷、融资、货币等为主要特征的金融的概念,资产组合、创新工具交易与定价、市场营销等已逐渐成为金融业经营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再次,金融活动的日趋国际化。这不仅意味着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将不断地突破国界走向世界,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而且国外的金融机构与经营业务将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市场,展开与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无论是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培养方式,还是学生心理素质、竞争意识的培养都与上述目标存在差距,并且现有的金融学科建设水平与世界金融学科前沿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黄达,2001),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制约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从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推进金融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改善人才结构和人才的知识结构,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以适应我国金融国际化、现代化的需要,就成为当前我国金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二、当前我国金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目前,我国一方面高校金融学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和个性;无论是在专科生、本科生的培养,还是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上,培养目标过于宽泛而且大同小异,通常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广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高级金融人才”,研究生无非多加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一条。该培养目标很难体现不同层次人才的区别,特别是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随着我国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和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毕业生已出现结构性过剩,不少本科生已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仍定位为“高级的金融人才”是不合时宜的。另一方面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金融运行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机构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各种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起来,除需要从事金融研究及管理的高级人才,还需要大量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不太合理,有些教学内容陈旧。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课程设置重复,缺乏系统性。一方面不少课程的内容存在重复,如货币银行学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的不少内容是重复的,往往会形成了授课内容的重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本科与研究生之间的专业课缺乏衔接,并且教学内容也存在重复,教学方法也没有显著的差异,造成了不少研究生的厌学情绪,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2)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安排比较少。宏观金融理论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全面把握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作、宏观金融形势与政策等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微观金融理论作为支撑,则显得比较空泛,对金融业的内在特征和运作机制很难有深刻的理解。
(3)教学内容老化现象普遍存在。目前一些传统专业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上,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已不合时宜,与现实有一定差距。
3.教学方式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现在国外很多大学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是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效果很好。我国高校运用并不广泛,主要原因有两个方而: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导致学生的独立创造性被日渐消蚀,很多案例讨论课因冷场而不了了之。(刘明显,2008)二是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很多大学的硬件建设受到忽视,教学设施差,教室安排紧,导致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
4.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金融人才的关键。我国金融学专业教师队伍中相当部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高尚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传统理论功底,并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了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曾康霖,马骁,1998)一方面在金融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普遍比较繁重,加上职称评定的科研压力,使教师很难有时间和激励外出进修与参加社会实践(张亦春,蒋峰,2001),进行知识的更新;另一方面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的教学科研条件有待提高,不少教师忙于赚钱,到处兼职,忽略了真正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人才的培养。
三、新形势下对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培养目标的调整。首先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坚持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原则,以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背景(王广谦,2001;杨志坚,2002),明确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金融本科生的培养上,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通用求,使所学知识能够很好地运用到工作岗位中去。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在继续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的同时要突出专业特征,以培养对金融学专业知识及学科前沿有深入研究、能胜任金融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及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同时还要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要求掌握坚实广阔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道德素养,使他们能够对较复杂的金融经济问题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成为能够把握金融运行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国际性专门人才。
2.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质素的重要基础,也是各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宏微观兼顾,补充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我国高等金融教育的发展应该顺应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为此,金融学课程体系应包括货币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这两部分内容,且二者应共同发展,总体思路是“宏微观兼顾,补充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决定了宏观调控不可或缺,所以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等“宏观金融”内容必须占据一席之地,同时需要充实“微观金融学”中实用性课程的内容。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推行老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单位应普及多媒体、网络化等先进手段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还应该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需要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考试制度,一方面要通过课堂考察与期终考试的结合,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可适当增加课堂考察的次数及其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避免不少学生在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不求平常努力、只求考试过关的死记硬背式的应试方式,减少学生对期末考试的投机心理(曹廷贵,2002);应该根据不同课程和学历层次采用导学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情景式等多元化和复合式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双语教学,充分运用电子化与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技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体系,确保教学质量。(赵 汕,2008)
4.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要培养出高素质、国际化的金融专业人才,还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整体水平。这一方面需要各高校对目前的人事制度及用人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形成教师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为教师的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更便利的条件,而不是制定许多条条框框去限制教师的进修、深造。可以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在此基础上按贡献大小进行奖金及其它收入的分配,拉开教师的收入差距,避免“大锅饭”造成的奖金福利化及其激励不足。
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及其聘用应采取灵活的政策,不应设置工作年限等方面的限制,应根据教师的工作业绩来确定,并且评定标准也不能简单化地规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还应该进一步看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否则就会造成教师在研究上“短、平、快”现象(杨胜刚,乔海曙,2001),使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难以得到提升。鼓励并资助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进修或攻读学位,或参加各类全国性和国际法的学术会议,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建设水平及学术动态,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总之,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我国金融专业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也是适应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引进海内外杰出人才,通过他们高水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5.强化实践教学。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尤其重要。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积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给大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要继续通过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合作,巩固、扩大和发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下大力气巩固现有的校内外各类实习基地,并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基地;要倡导产学研结合,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为高校建设大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提供有力支持;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要根据金融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条件,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
参考文 献
[1]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7)
[2]曾康霖,马骁.金融学科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
- 上一篇:金融学专业背景
- 下一篇: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安全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