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综合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学综合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学综合实训报告

篇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综合实训;考核方式

F230-4

应用型本科是近几年来高校转型的重点,其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坚持本科规格,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就业潜力大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训实践类课程占比达总学分的40%以上,因此,对于这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研究,是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转型的重点问题之一。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多沿用传统本科的期末考核制,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强调结果的重要性,而实训类课程大多课程设计模块化、实训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对此类课程。

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针对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此类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路。

一、应用型本科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项目化、模块化,传统期末考试的形式不适合考核此类实训课程。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是会计学专业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运用会计虚拟实习软件和会计应用软件,仿真职业场景,让学生体验财务会计实务工作,熟悉企业内部的整体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和账务处理,全面提升学生对企业财务环境、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角色分工、财务工作的认知及会计业务全盘账的操作。以岗位模拟实训为例,一般需模拟出纳、总账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费用会计、财务经理等多个角色进行实训,课程设计也根据不同岗位进行了模块化的分割,实训成果也多以模块的形式呈现,期末以考试为主要考核手段的传统测评方式不适用于此类实训课程。

2.部分实训软件难以量化学生实训成绩。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不断加深,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为了更好地对接会计实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运用会计虚拟实习软件和会计应用软件进行实训。会计虚拟实训软件根据会计人员在实务中的不同岗位进行岗位业务模拟实训,实训内容模块化,此类软件部分配有考试及评分系统;会计应用软件是与实务中企业所用的财务软件类似的模拟应用软件,如金蝶、用友。这类的财务软件与企业实务中使用的财务系统几乎完全一致,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职业最需要的基本技能操作,但最大的缺点是缺乏考试评分系统,无法利用软件将学生的练习操作给出分数,老师在课程中如果使用传统考试方法评分,则无法检测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但技术手段暂时无法实现软件测评考试。

3.实训中多采用团队学的模式实训,但无法准确区分组内成员成绩。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多采用团队学、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由教师引导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一个小组为一个单位的会计部门进行各种业务的演练实训。教师根据不同业务的需要来设计不同的工作情境,由学生扮演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办理会计事务,完成工作任务;并让学生互换角色开展实训,使学生在实训中亲自体验会计工作实务,开展与会计工作岗位对接的会计模拟实训、仿真实训。

这种模式的实训任务考核时大多以小组实训作业或实训报告为依据,存在小组内搭便车、小组实训作业成绩无法在组内成员间有效区分等问题。

二、 解Q思路

1.建立过程性考核体系,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不再以传统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

由于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上项目化、模块化,每一个实训大多需要2-3周时间完成,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在2小时内几乎无法对知识点进行较为完整的测评,因此,综合实训需建立过程化考核体系,实现项目制评分。期末成绩应由项目模块实训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到课率等)、期末实训报告总结构成,不再有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

以会计岗位模拟软件为主体的实训课程,因大多带有实训模块评分系统,可在一阶段的项目实训之后登记学生的模块实训成绩;以会计应用软件为主体的实训课程,因为软件缺乏实训评分系统,教师应对每一模块的实训设置考评点,每一个模块结束,都将学生各人的成绩记录在本模块的成绩当中,实现模块化打分。

2.考核方式多元化,其中包括评价方式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元。

评价方式多元体现在软件评分和教师考核点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主体的多元体现在除了传统的教师进行评分之外,引入学生互评的环节,包括小组内成员间互评和班级小组间的互评,通过此举极大提升了评价体系的完整性。评价内容的多元体现在实训的完成质量、实训报告的完成质量、课堂表现、小组课堂演示等多方面构成,这需要教师建立完整的学生实训档案,综合进行评价。

3.建立小组实训综合评价体系,有效杜绝小组实训中搭便车的现象。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项目实训,因此对个体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对团队评价的基础之上,采取多方位的较为全面的全员评价体系。个人实训成绩由小组实训成绩、个人实训报告、平时成绩、小组成员互评、小组演讲成绩等多方面构成,其中小组长和小组实训汇报PPT演讲人酌情加分。

三、结语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是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课程,实训质量决定了会计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过程性、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核,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应用型本科转型重要的课程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林怡.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转型研究与评价[J]. 高教学刊, 2016(17).

[2]滕晓梅.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 财会月刊, 2010(12):107-109.

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实践性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高职生培养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教育部2000年1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系统会计知识的学习,“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成为既懂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以能力(含智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以专业课类型为划分依据,以个性化的或综合包容性的职教教学方法为模式。高职会计学专业提出的培养型人才的目标,主要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要注重会计专业的教学,更不能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高职会计人才。但是,现阶段高职教育中会计学专业的教学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会计学原理》是高职会计专业中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笔者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受,探讨如何形成适应高职教育的《会计学原理》教学模式。

二、高职《会计学原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材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需要

目前市场上已出版了很多面向高职高专的教材。但普遍的情况是,《会计学原理》的教材基本上是由本科教材改编而来的,无论是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还是内容结构上,与普通的本科教材没有本质差别。编者通常采取增减内容的变通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即删除一些理论性强、生硬难懂的部分,在内容上进行简化,而没有真正编写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可理解性、实践性、技能性特点的教材。《会计学原理》是大学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然而绝大部分大一新生在选修该课程时,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一片空白,对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会计实践的感性认识。因此,仅仅就会计论会计的传统教学内容安排经常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2、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讲授,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传统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更不能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活动相联系。有些大专甚至本科毕业生在刚刚从事财务工作时,对进支票、银行对账、现金盘点等最基本的财务工作都不能独立完成。所以,很多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时,都要求有一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由于会计学科比其他社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这就要求培养对象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作能力。

3、只重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遵守职业道德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技术是基础,职业道德是根本。没有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和技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难以得到体现;但没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再娴熟的职业技能也难以为社会服务。目前,我国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为了追求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置道德良心于不顾,故意或在他人的授意下,伪造、编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广大利益相关者。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五号)显示,共抽查了159户企业和为这些企业出具审计报告的117家会计师事务所。在这159户企业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的有155户,虚增所有者权益19.36亿元,虚减所有者权益18.17亿元。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中国资本市场和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2年专门出台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可是这部分内容在《会计学原理》教材上很少出现,致使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大大影响了会计学生的职业修养。

三、对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应真正编写出适应高职高专特点的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

在理论教材方面,传统《会计学原理》教学内容必须进一步完善,建议将会计知识融入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活动和资金运行中陈述,在讲授《会计学原理》时并不仅仅将其作为财务核算的原理来展开,而是将其作为整个会计学科、会计职业及企业管理的入门课程进行介绍。在对会计本质、财务治理在公司控制权配置中的作用、会计信息与会计环境互动关系等有清晰认识的前提下来教授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与决策过程,使学生对会计的产生与用途、会计的本质与治理、会计信息的使用与管理有更充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投融资决策的能力。在实践教材方面,编写的实践教程要结合企业实际,尽量采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资料编写教材进行实验,使学生有置身企业真实经济环境的感受,达到实验目的。针对高职高专的特点,分批编写适应高职高专需要的会计实践教程。新编写的会计实践教程,要以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事项,以及与产生和形成这些经济事项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的传递程序作为模拟实验对象,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从而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认识。

2、实践性教学应有层次性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会计的重要特征,要办好高职会计专业,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应有层次性,根据学生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形成配套的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同步单项实训课程。一年级新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时,应重视财务工作基本技能的实践训练,侧重让学生掌握出纳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胜任银行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出纳工作。因此,可设置《出纳工作基本技能实训》课程,首先让学生掌握点钞、计算机数字输入、珠算、现金盘点等基本应用技能,并规范会计数字书写方法。虽然这些内容非常简单,可由学生自我练习完成,但是为了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应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这些基本技能进行考核,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另外,在会计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可结合会计凭证、账薄的理论学习,重点对凭证的制作、审核,账薄的登记、改错、查账等基本技能进行实训。至于让学生通过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账、填制报表来认识整个会计流程,可留在学习初级会计或中级会计课程时开设《财务会计工作技能》实训课,侧重对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我们还可以在学习成本会计时,开设《成本会计工作实务》实训课;在学习税务会计时,开设《税务会计工作实务》实训课。

(2)全部会计专业课程结束时的综合实训。在高职高专学生进入第三学年时,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已全部完成,并在前期进行了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同步单项实训课程。所以,在最后一年,可将前期的分项实训内容全部融合起来,进行最后一次完整的综合实训,并将此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考核。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可由4-5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每个小组可配备一个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3、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重视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保证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遵守会计职业技术道德规范。这个方面可配合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来进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另一部分则需要进行法制教育,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把《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相关法规知识渗透到《会计学原理》及其它有关会计课程中,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各个方面,使他们在就业前就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例如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我们在讲述会计的起源与发展时可以通过举例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讲述,让学生这些讲解,对会计工作应遵守的原则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加大学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

在当今信息时代,许多知识与技术的有效期在日益缩短。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模式,从专业知识的灌输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获得能够使其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以便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目前,高职教育已由原来的“数量规模型”发展到现在的“内涵质量型”,而高职会计专业又是一个热门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会计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质量。《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因此,形成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论我国大学会计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2003(10).

[2] 杨有红:二十一世纪会计教育[J].会计研究,2000(8).

篇3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大多数科研型和应用型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并通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自己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高校的会计学专业都已建成为国家或省级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在科研型人才培养、国际化合作、信息化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反映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各高校以会计准则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考研考证为核心的教学引导,使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现状渐行渐远。目前,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有了标准化的程式,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并不复杂,而且大量核算工作都由会计信息系统自动完成。企业迫切需求会计人员能够参与企业的过程控制、能够挖掘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控制分析、能够设计会计管理的创新模式,如全面预算管理、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等创新模式。因此,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做出变化,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内容、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为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管理应用能力做出变更。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实力较弱、服务区域局限于二三线城市、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因而在培养模式的设定上更应符合自身特点和紧贴社会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急企业所需,分析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行业或企业集群特点、主要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典型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详细梳理企业对会计能力的需求点,突出分析管理会计能力点及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与地方重点企业和特色企业合作建设管理会计控制类课程,编写案例实训教材,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及深入企业的情景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将重点培养学生“基于业务流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建设特色。

二、梳理会计学专业能力点,构建能力导向型课程开发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地方中小企业的基于业务流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能力,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方式和已有的课程板块做出改革。突破培养方案中固有的程式化课程,重新梳理会计学专业能力点,以能力为导向,按照“能力点理论课程实训课程”的开发路径设置课程(见表1)。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可以细分四大板块一级能力点,包括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四大一级能力点基础上再细化二级能力点。明确该能力板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设置相对应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从表1的理论教学课程来看,基本涵盖了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容,这些理论课程设置无法看出各学校的办学特点,与科研型大学没有太多的区别。而真正能体现应用型高校特色的是实践教学课程。表1中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课程及模块周实践、综合实践两类。课程及模块周实践包含三个层次的课程:第一类为模块周实训课程。如基础会计学模块周实训、会计综合模块周实训、财务管理模块周实训、纳税申报模块周实训、会计信息化模块周实训、审计模块周实训等。这通常就是指一般学校的模拟实训,采用小学期制的方式,安排专门的实训周进行模拟的模块实训。第二类为校本案例讨论训练课程。旨在提高成本核算能力、管理控制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税收筹划能力、涉外业务能力、不同业务流程核算和管理能力等。样本案例课程可在对应理论课程开设学期的后半学期开课,或者直接在理论课程中设置半数以上课时作为案例讨论课时,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能力。第三类为专项训练课程。如提高专业知识更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的专项理论讨论和专业小论文训练、提高新设企业会计政策设计能力的会计政策及内部控制设计报告训练、各种专业证书考试训练等。这些训练可采用讲座、课后小论文及短期培训的方式实现。

三、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表1中的校本案例课程讨论训练,最大特点是需要任课老师自行设计校本案例库,且必须由学校老师到所在区域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进行调研,搜集包括不同业务流程的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资金集中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等成功案例,根据调研结果编写出适合教学的案例库校本教材并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案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加强校企合作。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出于成本和商业秘密的考虑,不愿意接纳学生和老师来企业进行实习,如果没有有效地校企合作机制,老师很难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所以,要从学校层面主动联系目标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签订相对稳定的合作协议。在校企合作中不能只要求企业付出,学校要提供给企业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的老师也要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在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或为企业培训员工。二是要制定专门的案例课程开发规划,结合会计专业教师的科研和专业技能专长,按计划安排老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学习所在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流程,总结所在企业在管理控制、成本核算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所在调研企业的财务总监一起研究课程内容,获取所在企业的一些基本信息,以案例形式编写专项管理控制训练教材和不同行业类型的成本控制训练教材,构建具有真实应用背景和最新应用成果的校本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同时,还需要注意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后期维护,老师要定期回访合作企业,获取他们在实践中的改进经验,不断修订校本教材。三是要改革教师的考核方式。由于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老师承受着较重的科研和教学双重压力,在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上没有太大的积极性。为了能够鼓励老师主动地深入企业参与案例教学的改革,就必须改革教师的考核方式,将在企业中的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考核的必要条件,教学改革研究类论文作为必须完成的科研任务。

四、改革教学方法,以导学结合的科研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一,理论教学课程要突破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一些应用型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的课时不断增加,但教学任务还是不能完成,学生也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导致该弊端的主要原因。所以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要减少一些难度较大、中小企业基本不会出现的内容的教学课时,如复杂的金融工具问题、资产减值问题、所得税的纳税影响会计法等。适当引入一些案例和讨论式教学,将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课后选择性学习内容,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约定的时间在线辅导。

第二,在提高学生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专业知识更新、信息搜集、新设企业会计政策设计等方面能力时,更多采用专业小论文和专项报告的形式进行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更多关注最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多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

第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在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有目的性地选拔优秀且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课程和教材建设中来,以学生申报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为抓手,建立学生与项目指导老师共建课程机制,以学生的科研活动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已经建成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参与后期的课程维护工作,寻找新的企业进行调研,形成更新的案例教材。

第四,独立开设校本案例课程,一方面由案例编写老师担任该案例教学任务,由老师在课堂中设定案例中的工作情景,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聘请共建单位的财务总监走进课堂,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所在单位的管理经验和实施经验,并就工作中产生的困惑与师生一起研讨对策。

第五,鼓励学生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学生结合所在实习企业的真实情况,就会计政策选择、成本控制、内部控制、资金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税务应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背景及原因,设计问题解决的方式,在问题阐述中要强调可行性及与相关部门及人员的沟通途径。也可以是实习企业在某方面的成功经验介绍,详细阐述其原有的问题,新的核算和管理策略,对企业价值产生的影响等。在毕业考核环节,要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方面严格要求,毕业论文须经答辩委员会的答辩。

第六,改变松散的毕业实习方法,选择一些表现较好、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规模较大、业务类型相对齐全、管理规范的企业进行专项指导,由校内和实习单位的资深老师共同组成指导小组,制订模块实习计划,按模块进行轮换实习。学生实习过程中要有周记录、月报告,校企双方指导老师都要在实习日记及报告上签署意见,评价进程效果。指导教师必须全程关注学生的实习进程和效果,特别是校内指导老师要与校外指导老师保持沟通,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工作中遇到的职业难题一起研究解决方案。学生实习结束后必须撰写实习报告并进行答辩,由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给予评分并评选出优秀实习生。

[本文系江苏省高教教改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13JSJG263)、盐城师范学院教改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3YCTCJY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4

根据财政部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要求,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既要了解本国社会经济环境,也要了解国际社会环境;既要掌握本国会计准则,也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以及一些典型的国别会计;既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也要具备与会计紧密相关的金融结算、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税务等知识素养。但是,目前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普遍存在轻国际重国内的现象,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

(一)培养目标空洞很多高校把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人才,而并没有真正地去分析会计岗位需要哪些基础能力和拓展能力,导致培养出的大学生只懂国内企业的会计核算,不懂国际行情,沟通协调能力也欠缺,所以目前中国会计人才供需脱节,一头是“基础型会计”相对过剩;另一头是“国际型会计”严重短缺。据一家权威调查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在会计类专业中,真正符合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招聘要求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仅占该专业全部毕业生人数的10%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空洞,使得毕业生缺乏沟通、应变、人际交往、会计国际化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也是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与时俱进在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侧重于个别专业课,如: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等,侧重讲解会计分录的编写,并未重视会计理论的传授,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教学内容过度会计化,没能有效与相关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相互联系,如:微、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所学知识浅薄,互通性差,综合素质不高,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近几年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的推动下,许多国内企业已经走出国门,进行国际性战略重组,出现了一批外向型的企业集团。熟悉各国会计准则,编制跨国公司会计报表;熟悉各国税制差异,合理避税;制定企业全球发展的财务战略等问题已经成为企业财务会计领域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目前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几乎未涉及或不重视这些教学内容。滞后的教学内容怎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国内高校采取校内、校外两种方式进行会计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基地很难寻找,不方便进行集中性的校外实习,只好采取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辅导,效果难以保证,从而导致高校只重视校内模拟实验,而忽视校外实地实习。1.校内实训各自为政,综合性不强。会计学专业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在某些专业课书本理论知识讲完之后的一周进行集中模拟实训,实训的内容往往只注重该课程的模拟练习,忽视与其他课程的贯通性,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注重会计核算的实践(一般包括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忽视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分析等管理活动的实践;只注重单一的工业企业的模拟实验,忽视跨国公司会计活动的实训;实训的过程是在语言描述业务的环境中完成,而非在真实发生业务的过程中自然完成会计实训,比如缺少对原始凭证填制的练习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和教学内容不充分。2.缺少“双师型”教师。目前国内高校中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少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实践性教学中不能列举真实的案例,只能按照实践性教学购买的软件操作,缺乏一定的说服力;现有的职称评聘过程中不太重视实践性教学这一环节,导致教师没有兴趣在这一方面投入时间、精力进行钻研。多种原因使高校缺乏既精通会计理论又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最终会计实践性教学效果不佳。3.学生校外专业实习流于形式。校外专业实习本来是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接触企业的一些实际会计活动,迎合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即无需培训直接上岗。但是目前各高校均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校外集中会计实习难,以至于出现被迫取消或由学生自行实习的情况。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人多将影响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学生去实习也只是看,很少能亲自思考和动手做,实习效果不佳,基本上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二、会计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会计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紧扣市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我国很多企业“走出去”或“引进来”,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会计学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迎合市场的需求,既能应对国内市场的会计活动,也能应对国际市场的会计活动。

(二)遵循国际性的原则会计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具有前瞻性和层次性,课程设置不能仅围绕单一的国内企业,应该紧扣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分类培养精通中国会计准则的基础性应用型人才和精通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三)应用型与复合型相结合的原则会计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活动,不是单一的会计核算,更需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即会计学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复合性人才,不仅需要有专业胜任能力更需要有沟通协调能力、应变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会计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市场对高素质应用性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上述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应为“强化英语+拓宽专业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强化英语就是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强化学生的口译和翻译,可以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专门增加翻译这门课;另外,鼓励学生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到外企中锻炼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经过在校四年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减少以后工作中的语言障碍。拓宽专业基础就是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除了设置经济学、管理学外,还应设置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金融学、经济法学等,使学生熟悉关联学科的基础知识,增加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综合知识要求越来越高,仅局限于会计知识是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借鉴国际经验就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优秀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结合高校培养目标,建立先进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既熟悉中国会计准则又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笔者认为在目前传统的会计学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财务报表分析、国际会计、投资学、国际税收、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除了懂会计核算外,更会帮助企业筹钱、省钱、管钱、赚钱,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知识的需求,避免知识盲点。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长期以来,会计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对此进行改革。借鉴国外高校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结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至少应灵活运用启发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合作教学等教学方式。启发教学是指教师启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差异形成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理解了各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比如在学完《中级财务会计》中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差异,可以引导学生从哪几方面比较。案例教学是指教师选择本课程中的著名案例或学校所在地某一实际企业真实案例为研究对象,由学生分析其中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分析某一真实企业近几年的财务报表,不仅熟练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公式,而且通过分析还能锻炼学生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的能力,用所学的知识提出一些建议。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另外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团队合作教学是指教师随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一个特定经济活动的实务处理或完成一个大案例的深层次分析,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各自应该遵循的从业规则或开发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校内实训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校内实训是会计学专业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校内实训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本方法如图1。1.校内实训内容应体现仿真性。会计学专业的校内实训内容应体现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不能让学生按照电脑程序一步一步操作。如《基础会计实训》应教会学生填制原始凭证,不能只重视记账凭证的填制;《中级会计实训》时应让学生自己读懂原始凭证,不能在实训材料中用文字说明经济活动的内容,实训过程中应体现各岗位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性,不能让学生统一做相同的内容;《财务管理实训》不能偏重财务核算,应借助计算机知识增加对财务信息的分析与决策。2.校内实训模式不能孤立存在,应突出综合能力的训练。在完成单项实训后,一定要增加综合实训,如会计综合实训和ERP沙盘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体现了从业务到账表的全过程,中间穿插了纳税申报,体现了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综合运用;ERP沙盘实训综合运用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市场营销、税收筹划、企业管理等多学科知识,仿真模拟一家企业,使学生亲临其境体验实习企业的真实运营环境,通过运营、账务处理、电子报税、税务稽查等四大模块,训练学生从CFO的角度去全面关注企业决策、财务管理、筹资投资、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和实务技能。

(四)教师能力培养的改革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国家大力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之下,未来会计教师应是“学习型”和“能力型”。所谓“学习型”,即要求会计教师时刻关注和学习国内和国际最新的会计知识;所谓“能力型”,即要求会计教师始终做到理论和实际相联。那么如何做到这两点呢?一方面可鼓励教师平时多参加一些有影响力的会计研讨会,通过大会交流吸收会计专业最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可利用暑假,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撰写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出具鉴定书。为保证教师参加研讨会和企业实习的有效性,学校相关部门要制订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如对参加活动的教师发放交通补贴等津贴,举办教师交流会,使每一位教师分享研讨会中的新鲜知识、社会实践中当今企事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好做法、好思想,将其融于课堂教学中,切实保证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篇5

从学科性质上来看,审计学是立足于管理学中的控制监督职能,而会计学则是立足于其中的记录反映功能,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会计学涉及的领域有所扩张,但依然具有比较明显的单一核算技术特征,而审计学则具有明显的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征,其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它是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学科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会计学与审计学专业能力培养与专业素养形成的不同。审计学学科虽然以会计学学科为基础,但是却又与会计学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是超越会计学学科的一种大管理性质的学科。因此,审计学学科教育模式也应该超越会计学学科教育模式,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线索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有目的性培养学生迂回突破的人际关系能力。

一、传统审计学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审计学学科基本是依附于会计学专业,采取会计学为主,审计学为辅的“会计学+审计学”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审计学学科没有自身独立性,被错误地认为是会计学知识的补充,导致学生习惯性地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这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眼界和视野,也忽视了相关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审计学学科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导致审计学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在课时分配上,而且在学科建设甚至教材编写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事实上,很多人受这种教育模式的潜在影响,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会计学,然后补充掌握了审计学的大致理论框架,就自然而然的可以胜任审计工作了,至于审计能力的提高则需要通过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经验积累来实现。然而,这种观点的偏颇就在于,学好会计学只是胜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审计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仅凭实践来积累,其是需要理论指导和教育培养的,审计学学科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既要传授学生充分的知识储备以胜任审计工作,也要教导学生审计学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力培养方法以及专业素养的特质等。

2.审计相关学科整合不够。从某种角度来说,审计学学科并不仅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一门课,事实上,广义的审计学学科是包含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税收策划、财务策划、资产评估等一系列课程的整体。由于审计学学科整体依附于会计学学科,在现实中附属于会计学专业的其他一些与审计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教育没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资源,因此也就无法有效整合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而事实上这种整合既可以使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也可使得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接受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和就业优势。

3.“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现在很多院校及教师已经对审计学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没有适应审计学学科特点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一方面学生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掌握了书上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就算是学好审计学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抽象性、指导性的,学生一旦要运用这些概念或理论体系去进行实践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发现审计工作与会计工作存在着太多的不同,会计工作通常有明确的准则规定可以遵循,而审计工作则需要灵活的判断、创造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学生通常感觉无从下手。而这直接导致学生认为审计学知识太过晦涩,难以把握,进而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兴趣。

4.实践课程缺乏系统性。审计学学科首先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从接受审计任务到实施审计,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和整理归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如果不了解整个审计流程,就无法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则其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如处云雾之中的感觉。而这个不能等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才自行去了解,因为如果在此之前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审计学学科中各种概念和理论的意义之所在,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利用审计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甚至不可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各种审计学概念和理论。基于此,很多学校现在都已经专门设置了“审计实训”之类的课程,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实中的“审计实训”课程很难仿真模拟实际的审计流程,因为这需要审计实训教材配备全套企业凭证、账簿资料以及背景资料,还要有一整套的事务所工作底稿,这并不容易实现。同时,审计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审计学知识的运用很多都是需要现实情境作为前提和支持的,因此为了弥补条文式教学的不足,很多学校又设置了“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但案例课程中的案例大都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知识点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案例课只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并没有利用案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提高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征兆和线索的能力等,因此,这种案例课有很大局限性。

再者,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大多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对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而尽管国外的经典案例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也不少,但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另外,一些学校在“审计实训”与“审计案例研究”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条理性,有些学校将两门课合为一门课程,这显然无法达到学科教育目的,因为一门课程是无法同时达到两个目的。而一些学校虽然同时设置了“审计实训”与“审计案例研究”两门课程,但没有考虑两门课程应有的授课顺序,设置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授课,或者将“审计案例研究”设置在“审计实训”之前,这都违背了教学逻辑。因为如上所指出,只有学生清楚了审计工作的整个流程之后,才能清楚了解审计工作的整体面貌和审计学知识的脉络,进而才能准确把握审计学中的各种概念和理论,最后才可能有意识地在现实情境下有效利用各种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p#分页标题#e#

二、审计学学科教育模式改革

1.设置审计学专业,实行“审计学+会计学”教育模式。基于有效整合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的考虑,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审计学专业,使得审计学学科能从会计学学科中独立出来,这既可使得内部审计以及其他被忽视的学科纳入统一的审计学科教学框架之中,也可使得学生接受更全面系统的审计行业就业方向的教育并获得就业优势。设置审计学专业同时也对应着教育模式的改变,即传统的“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应改为“审计学+会计学”教育模式,这种改变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提升审计学学科的教学地位,更多地是为了调整教学逻辑。在传统的“会计学+审计学”教育模式下,教学中的主导逻辑是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化会计操作、培养细节性分析的能力,审计学学科知识只是作为会计学学科知识自然延展的一种体现而已,这种教学逻辑从根本上来说与会计学的正向逻辑思维方式是对应的。实行“审计学+会计学”教育模式则意味着教学中的主导逻辑要转变为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扩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主动发现征兆和线索的能力等,而会计学学科知识只是审计学学科知识的一个必要基础而已,这种教学逻辑从根本上来说与审计学的反向逻辑思维方式是对应的。教学主导逻辑的改变契合审计学的大管理学科性质,不仅会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调整了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培养方向。

篇6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培养;能力

目前具有关数据统计,会计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有90%以上毕业后直接就业,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大都强调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怎样使会计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与就业无缝连接,是会计专业要加强实践性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确定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教学目标

首先要确定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教学目标。以培养“能吃苦、上手快、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的,以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实务操作能力为会计学专业发展方向,通过会计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使学生对会计理论中抽象概念形成一个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会计工作,提高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职业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会计理论学习的兴趣。

加强实践性教学目的是突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会计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会计教学是为会计职业服务的。在教学实践中,应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是市场经济对会计教学的必然要求。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会计职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核算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具有进行分析财务、提高投资、筹资决策建议等综合管理的能力,在各种情况下能够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所遇到各种问题。

根据会计学专业定位的要求,建立系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学体系,并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核心课及重点课要优先选用国家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加强实习、实训教材的选用,通过教学实践完善实习、实训教材的内容,在条件成熟时编写适合会计学专业的实习、实训教材,及时引入教师教研、科研的成果,在自编教材中突出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并举的思想,突出注重能力培养的特点,为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是进行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建设的重点。教学方法上采用创造性教育理念,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程,创造性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主要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书本知识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把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会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面对不断变化的会计环境,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具体表现在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变革与创新;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善、创新经营管理与内部控制等等。

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关注典型会计事件,根据其来编写案例,不仅具有典型意义,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通过组织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实施团队教学,通过一定的选题,由团队协作分工,每一位参与的学生独立承担某一部分内容的思考,进行团队研讨,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进行问题导入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会计专业知识讲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对所学知识的前因后果理解得更加深入等等。创新教学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即要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探索式、研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拓宽知识领域,逐渐形成独立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

通过不断拓展会计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实现会计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性,合理安排各项实践教学内容的衔接。在基础会计课程学习阶段实行单项实践,在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以会计核算方法运用为核心,加强如何记账的训练;在财务会计课程学习阶段实行综合实践,它是对基础会计内容的深化,根据会计准则体系设计、选择案例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各项会计业务的核算要求和方法,重点进行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成本会计课程学习阶段进行成本核算的专项实训,掌握熟悉成本核算的流程,费用的分配与归集和编制成本报表;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阶段实行的训练是选择一套完整的经济业务题,在所学的会计软件上进行录入经济业务,训练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应用;在审计学课程学习阶段的实训为学生提供企业背景资料和会计数据,让学生根据所需审计知识,履行审计程序并最终编写审计报告,使学生不仅会做账,而且会审账,进一步强化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和守法观念;税法课程学习阶段实训有条件时,让学生能亲自体验网上报税系统如何应用;在以上实训环节要选择仿真的实习资料,每项业务都有仿真的原始凭证,让学生有到走进实习教室就是在实际单位上班的感觉,尤其是在做会计综合实训时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实训项目,以某一企业某年12月份发生的业务为主线,学会建账、日常会计核算、计算产品成本、计算利润并进行利润分配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全部工作。通过会计综合实训应用所学的会计知识系统、完整地认识和掌握会计核算全过程的目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具备从事会计工作能力的目的。

四、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走出去请进来

篇7

关键词:全真综合实训;模拟综合实训;岗位能力

高职会计学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加强会计实践性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目前,国内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训都是以仿真模拟实训为主,极少进行全真综合实训,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如何强化实践教学,做到“以训练为中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全真实训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前,就能如亲临企业管理第一线,进行全面的技能训练,实现“零过渡期”的培养目标,是我们会计专业急需探索的一个实践教学内容。会计专业只有进行全真综合实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全真综合实训的重要性

会计学科比其他社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这就要求培养对象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作技能。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尽管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与企业的真实业务仍有一定差距,学生无法进行实际情况的分析,只能根据已有资料被动地进行经营核算处理,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全真实训能够使学生真正面临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经营核算,经营成果与自身利益挂钩,自负盈亏,这就促使学生必须对经营情况进行全面考虑,综合分析,谨慎从事。所以,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进行全真实训,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对实际业务的处理,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会计专业全真综合实训的可操作性

我们进行的是商业企业全真综合实训,该实训由我院提供场地和经营资金,并指派专职教师进行实训指导,具体步骤如下:

(一)设置岗位,分组实训

在全真实训过程中,根据商业企业的经营方式,具体设置执行经理、会计、出纳、采购、销售、仓库保管等岗位。但会计专业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分组进行实训,每组实训十天。

(二)明确职责,分工合作

根据所设岗位,对学生明确职责。要求学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服从执行经理的统一领导,并注意与其他岗位的配合,尽全力保证完成本组即定的经营目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全面考核,奖罚分明

根据学生具体的实训情况,从出勤、岗位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经营业绩、实习报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对经营业绩高且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适当奖励,对经营业绩低且表现差的学生进行处罚,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综合分析,总结经验

每学期末,对本学期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经营成果、实训报告完成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三、会计专业全真综合实训的成效

通过全真综合实训,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巩固理论,加深理解

通过会计全真实训,完善了课堂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提高技能,突出特色

通过会计全真实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会计核算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了高职院校“重实践,强技能”的培养特色。

(三)提高素质,培养能力

通过会计全真实训,学生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锻炼自己全面观察市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做到诚实守信,务实创新,坚持原则,精明理财,增强了人际沟通能力,进而使学生自身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为其就业,奠定基础

在会计全真实训过程中,由于从采购到销售,到成本核算,均由学生在市场环境中独立完成,这使他们对社会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和认识,从而为今后顶岗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会计专业全真综合实训的完善

我们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会计全真综合实训,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如由于场地较小,设备较少,学生人数较多,造成实训时间较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篇8

一 制定了课程标准。

二 制定了考核大纲。

三 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

四 制定了课程改革组织方案。

通过本次课程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制定的文件如下:

文件一 会计专业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学院和系部课程改革精神,会计专业初步定为《会计学原理》为核心改革课程,对此初步拟定本门课程的考核改革方案。

一、课程总体情况说明

《会计学原理》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步骤等内容,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考核设计思想说明

1、考核改革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

2、考核原则

突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即过程考核主要侧重考核学生会计操作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期末考试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课程考核总体方案

(一)过程考核 (50%),由以下三种考核形式组成:

1、会计模拟实验(30%)

实验目的:主要加强学生会计操作能力。

实验要求:学生要按照要求根据相应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教师要监督并指导学生实验的全过程,最后上交所有的资料,并填写实训报告。

2、课程实践(10%)。

实践目的:使学生熟悉企业会计环境,对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岗位分工等有所了解。

实践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次企业实地考察,学生根据考核过程,结合搜集的资料,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书,并对报告书进行解释和说明。具体要求有:

a、写出所调查单位的基本概况,包括单位名称、组织形式、行业类型、主要经营业绩指标等。

b、通过考察会计机构的设置,了解会计岗位设置原则、不同岗位的要求等。

c、通过和会计人员的交流,了解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工作中注意的事项。

d、通过和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了解目前企业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上述考核学生如有无故不参加者,又没有上交所有资料,则考核不及格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3、平时成绩(10%)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老师在过程中的严格考核,期末时最后给予成绩,本成绩占总成绩的10%。

(二)期末考试(50%)

期末考试是指学期末按照教学要求进行的综合考试。着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查,该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50%。

1、考试要求。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牢固掌握其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考试方式。采用闭卷考试,答题时限为100分钟,满分为10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文件二 《会计学原理》考核大纲

一 编制依据

按照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能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熟练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财务管理等工作。

b 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做出每个模块后上交资料,老师审核后对每个模块中的部分数据与体

现的理论知识的来由给学生提问,要求学生能回答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成绩。

(二)综合能力(终结)考核

能完成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账务处理程序。

三 课程总成绩构成

单项能力)∶(综合能力)= 5:5

文件三 《会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一、总论

(一)课程定位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职业的入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起支撑和导航作用。同时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证券投资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改革理念

本门课程运用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规划会计职业生涯为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达到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适应会计职业的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经济管理理念,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以完成会计的5个核心工作任务,具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初步养成“严谨细致、诚信守法”的专业气质。

(二)分目标

1.能够准确的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能够准确的根据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3.学会对财产进行清查;

4.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账务处理程序;

5.能够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

6.根据经济业务准确编制会计分录。

三、课程内容标准

篇9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会计专业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实践教学环节是否能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是否能支撑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关调研显示,我国培养的高职会计学生在就业中表现为基本工作能力较差,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不足,基本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结合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效地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会计相关岗位胜任力,是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本科会计教学的翻版,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实践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实践教学未能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脱节;未能充分发挥课堂实训的作用;会计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保障监控体系;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严重脱节;由于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接收大学生顶岗实习,导致校外实践教学难以落实;缺乏高质量的工学结合的实训教材;甚至从领导到教师还认为会计实训教学课程地位还处于从属阶段;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基于工作过程、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出发,秉承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和突出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满足企业用人、学生就业、职业资格需要的原则,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内外结合、五级双轨”分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二、“内外结合、五级双轨”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突出实践性教学, “内外结合”是指学生实践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五级”是指五个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递进,即“专业认知实习—基本技能实训一岗位业务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一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双轨”是指手工会计电算化处理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处理同时并行。

(一)“内外结合”实训实习基地

1、校内实训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进企业会计人员,与专任教师共同打造“理实一体”校内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实现环境真实、管理真实、资料真实。(1)环境真实。建设仿真性实训室,精心布置手工实训室财务科室和电算化实训室,创造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真实情境。(2)管理真实。在实训教学中,以企业会计电算化分工、授权和控制中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在墙上张贴类似的管理制度,营造真实情境的企业文化,帮助学生早日了解职业角色。(3)资料真实。将合作单位企业真账搬进课堂,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财务人员辅助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岗位能力的直接对接,使学生学会处理企业真实业务,能够应对不同会计电算化事项,逐步树立职业判断的思维和习惯。

2、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外建立会计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重点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工作。选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构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的开展,学校利用实习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习基地从毕业实习中选拔优秀人才,部分实现了学习就业一体化。

(二)“五级双轨”的实习实训内容

1、五级。1、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参观考察企业与会计岗位现场,让学生建立“职业人”的职业认同感;其次是通过实习过程认识会计专业,了解会计专业内涵和会计专业的市场前景,提高对会计专业和社会的认识。2、课堂项目实训。课堂项目实训就是实施课内分散实训,主要针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以具体化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融入每个任务,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方式,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通过实训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3、专业单项技能实训。专业单项技能实训主要针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核心课程所设计的综合实训项目,是将课堂项目实训的各个工作任务融为一体,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针对各岗位不同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技巧等进行职业岗位实践教学,可设置会计主管、出纳、工资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利润核算、总账报表、稽核等岗位,增强学生对各会计职业岗位的应用能力。4、综合应用技能实训。综合应用技能实训是把与会计学紧密关联的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处理等内容纳入实训内容,实现“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的“一体化”的一种综合实训模式,是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素质培养和岗前培训。其重点就在于如何利用上会计专业所学知识、方法技巧来发现和处理各种具体问题,真正体现会计学科的完整性、层次性、程序性和职业性。5、顶岗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会计的实际工作情况,并对生产和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领悟会计理论和方法。在进行顶岗实习的同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选择论文课题,搜集毕业论文所需的有关资料,独立写出毕业论文并完成论文答辩。

2、双轨。五个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递进,并采用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环境下处理能力训练的双轨并行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途径

(一)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一是鼓励现有教师到企业实习;二是引进有会计工作经历、有会计工作经验的教师;三是设法聘请行业企业会计人员来校任教,并建立专门的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四是建立企业会计人员、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

(二)加强实训条件的建设。

1.建立能够模拟企业财务运作过程的“企业真实情境式”校内会计实训中心,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等,实验室布局要按财会部门的现实分工和安排来设计,体现财会部门的特点。

2.按一体化要求将教室、实训室合二为一,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3.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争取行业企业的广泛支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校外实践场地和先进实践设备;另外,高职院校也要充分科用有限的资源,在课余时间尽量开放实践场所。

(三)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应注重平时、加强操作、突出过程性的评价的应用,从而规范会计实践教学。根据会计实训操作的具体特点,对会计模拟实训成果的验收及考评,设置五个主要的指标及其相应的考评分值进行测评,对每个指标建立一个量化的、具体的标准以利于操作。五个指标包括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实训报告、考勤等综合因素,根据各项指标具体完成情况,尤其是业务操作的准确性、完整性、规范化来予以评分。模拟实训考核评价体系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注重学生自评,模拟实训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对会计模拟实训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写出实训报告,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并据此自测评分;第二,通过小组评议考核,对模拟实训情况进行小结和评价,并尽可能深入探讨一些问题。进一步熟悉掌握有关规章制度,钻研业务,相互学习提高;第三,由实训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模拟实训的认真程度、实训课程内容完成质量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评分。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总体测评,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化、出勤、学习态度、自我管理、合作精神、自主学习等,力求对模拟实训成果有一个全面的评价,促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自我教育,自我进步。

参考文献:

[1]何勤.构建适应专业特征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体系[J].老区建设,2010.(14).

篇10

关键词:会计课程;教学;考核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80

1 引言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会计的知识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它承《初级会计学》,启《高级会计学》,而目前,中级财务会计在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中存在一些不足,这都直接影响《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效果和与岗位的对接,因此研究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对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重核算,轻管理,不注重知识与岗位的联系

目前《中级财务会计》的授课主要介绍以制造企业为例各项相关经济业务的核算,缺少与业务活动相关的职责、制度等内容的介绍,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会导致学生只懂做账,而缺少与账务处理相关的管理、岗位制度等知识,最终会影响高校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此外,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忽略了岗位技能和岗位知识与所教内容的联系,使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岗位具体联系,到实际工作中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

2.2 重理论,轻实务的考试模式

目前一般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考试模式一般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构成,平时考核所占比例30%左右,期末考核所占比例在70%左右。平时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出勤、上课提问回答情况、预习作业、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情况给出平时成绩。由于很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人数较多限制了点名和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此外平时作业形式以客观题和业务题等传统作业形式进行,形式单一,导致教师根据这些给予的平时成绩无法反映学生实际情况,同样的期末考试考核形式也存在一些限制性,大都设置考题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业务题,考题设置很难考核出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2.3 忽视职业素养的教育

经过对多家公司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用人单位对于会计人才除了核心技能比如会计核算、成本核算之外,在能力结构上,更加重视人际沟通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素质结构上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学生的团队协作、社会交往、吃苦耐劳、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等职业中应该具备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能力,而这些可能是我们平时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中欠缺的。

3 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设想

3.1 模块案例教学法的设想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核心作用,将该课程与会计相关岗位对接,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我们认为应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为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取代“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可以采取模块案例教学法,以课堂讲授和实训练习为主,同时将课程根据企业会计实际工作岗位划分为相应的会计工作岗位模块:资金核算会计岗位、出纳员岗位、存货会计岗位、资产会计岗位、往来结算会计岗位、职工薪酬会计岗位、财务成果会计岗位、纳税会计岗位、总账报表会计岗位。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模块进一步细分,模块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训练习为辅的教学形式进行。采用此法是由于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系统性强,理论性与技术性高度融合,造成学生接受的难度和教师的授课难度相对都比较大。

教师在不同模块和内容中要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通过布置实训和作业题、课外拓展案例分析和项目研讨、安排撰写读书报告等手段,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

3.2 实训和课外拓展相结合的课程实践的设计思路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根据每个模块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训和课外拓展环节,完成课程目标和相关岗位的训练,同时训练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故作业形式应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业形式可以包括的内容如表1。

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传统形式巩固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岗位实训练习和课外自学案例分析可以强化岗位技能,通过课程拓展项目研讨报告和文献综述的训练可以开拓思路。

4 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方式设想

为了实现《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我们要打破以往“一张试卷定乾坤”的禁锢,重视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调整结果考核即期末考试的题型设置,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1)平时考核以作业、实训、课外拓展为主进行,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可以增加到50%,具体考核内容设想如下:

①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各岗位知识和技能实训练习并进行考核,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应实训内容,可表2示例。

②学生选取教师于本学期初布置的任一与本课程相关的研讨项目选题,参加科研项目小组进行讨论,并完成研究报告,每组成员通过互评和自评方式进行考核。另外设置案例分析,如果《中级财务会计》课时有限,我们可以采取此种方式完成自学部分内容的考核。

③《中级财务会计》设置阶段性考核,阶段性考核为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形式可以灵活设置,比如随堂测试,比如某些岗位的综合实训能力检验等,通过期中考试可以使学生对前半学期的学习进行归纳和整理,当然,我们认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学期内进行1-3次的阶段性小测或者阶段性的岗位实训能力考核。

(2)期末考核我们要减少其占总成绩的比重,同时改变以往单选、多选、判断等传统题型设置,而转变为以实务账务处理操作技能,以技能考核为主,比如,我们可以整个试卷按照某些重要岗位模拟企业业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岗位的业务处理。

通过考核方式的变革与我们教学模式的改革相互匹配,才能实现《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目标。

5 结语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客观需要,是一个全面和动态的过程,既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进行改革,也需要我们在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上不断探索,因此,我们要不断思考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思路,并应用到实践中,最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奔.能力本位的“三全”会计实训[J].会计之友,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