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篇1

作者简介:赵明元(1971―),男,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昆明,650051),博士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创新与发展理论与应用。

向 刚(1948―),男,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昆明,650051),教授。研究方向:可持续创新与发展理论与应用。

段云龙(1977―),男,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昆明,650221),教授。研究方向:企业持续创新。

一、理论回顾和研究命题

(一)商业银行持续创新的定义和特征

根据向刚[1]企业持续创新的内涵,定义商业银行持续创新是:银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和实施新的创新项目(含技术、产品、流程等制度创新项目),并持续不断地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银行持续创新主要有以下特征:时间持续、效益持续、发展持续,多类型和多项目集群动态系统集成特性,顾客更多参与创新过程和高风险性。

(二)商业银行持续创新动力、能力和机遇构成要素分析

持续创新理论认为,持续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动力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持续创新过程的重大风险动态识别、评价和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0862002)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0YJC630047)部分成果。和创新机遇及其三要素的耦合共同构筑了企业的微观持续创新系统。

1 创新动力要素。企业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企业家和员工对企业利润持续增长和企业持续发展目标的认同。而这一目标的确定和认同,则来源于5项企业内部的动力要素:企业家持续创新意识、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企业家及员工持续创新的物质利益驱动、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和企业团队精神。因此,构建命题1:创新动力同银行持续创新成正相关,动力要素由外部环境、创新战略和愿景、人的管理和企业文化构成。

2 持续创新能力要素。创新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能力体系,它的核心和本质是企业家和企业团队的持续创新能力。企业家和企业团队推出和实施各类创新项目的能力,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体系的基础。它包括具体项目层次上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三个基本类型。因此,构建命题2:创新能力同银行持续创新成正相关,能力要素由:市场界面管理;创造力和创意管理;技术和创新经费管理;创新商业化过程和产品创新过程管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组织结构,共6项构成。

3 银行持续创新机遇要素。Chiasson等[2](747-767)早期的研究将机遇识别作为一个长期的深思熟虑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幻想、细化、决策。机遇的发现活动主要是感知、识别、创造、搜索、数据挖掘、交流、联想和评价。因此,构建命题3:创新机遇同银行持续创新正相关,机遇由轨道演进和未来情景分析两个要素构成。

4 动力、能力和机遇耦合。向刚[1]认为企业的持续创新需要持久的创新动力、卓越的持续创新能力和不可或缺的持续创新机遇三个构成要素及其成功的相互耦合才能得以实现。这一点,已被我国无数企业的实践所证实。应该指出的是,企业的持续创新并不是一个内生的过程,而是需要在创新企业家和创新团队领导下全体员工持续参与、主动管理,并且能够一直保持创新动力和能力,把握创新机遇的过程。因此,构建命题4:动力、能力和机遇耦合协调度越强,银行持续创新越可能实现。

(三)文献评述

持续创新理论从不同角度得出了持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局限性,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第一,理论没有通过具体行业实证。第二,较多集中于动力和能力要素方面研究,较少关注持续创新机遇研究,对于将持续创新、能力和机遇要素耦合实现持续创新机制进行深层次分析的研究较少。第三,在已有的持续创新机制研究方法上,采用对现有理论进行归纳构建理论假设,再进行规范的案例研究和定量深化分析得出持续创新实现机制的研究还没有。

二、研究设计

(一)案例研究银行选择

一旦确定选择多案例来研究本论文,那么案例选择标准就需要确定。在多案例研究中采用抽样法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案例研究并非是考察某一特定现象发生的最佳方法。

根据表1选择标准,7个银行选入案例研究(工行、中行、建行、招行、农行、浦发行、光大),因为这几个银行资料丰富,便于研究。在理论构建时,前4个银行做探索性案例研究,后3个银行做验证性案例研究。

(二)探索性案例银行研究

〖HTSS]1数据来源。基于论文研究的4个命题,根据现有的理论我们设计出了一个由3个要素,12个构成指标,40个问题组成的银行持续创新初步测评表。在探索性案例研究的4家银行中,每家发放30份“银行持续创新初步测评表”,共发放了120份,实际收回120份,收回合格的测评表112份,合格率达9333%,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

2数据分析和探索性案例研究银行。通过对一二手资料的初步编码分类,得到了一个包含289个条目的条目库,分为动力类、能力类和机遇类,部分条目同时从属于2类。通过出现频次来考察行为特征时,极少数归类方式的重合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3](159-171)接下来,对条目库中的289个项目进一步的分类编码,借鉴了编码法,由2人分别独立编码,以2人一致认同条目作为标准。经过第三轮的编码检验,动力类、能力类和机遇类条目上的一致率达到了89%、88%和81%。这样,从289个条目中剔除了35条,保留了256条有效的条目。

(1)关于持续创新的动力。在银行持续创新条目中,属于创新动力的共有116条。从持续创新动力条目的分布来看,有两个特征:一是人的管理是银行持续创新的最重要因素,这符合管理学中的人是第一因素的原理。二是从具体涉及的测评问题看,关键词条显示排名前三位的是:第一是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16条),这和向刚等许多学者研究结论一致;第二是规避管制(15条)所产生的创新动力,在银行业,创新和管制是一个矛盾的两方面,双方对立就产生动力,第三是创造力培训对支持创新(14条),说明创新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银行注重对创新的培训,有利于产生创新的意识、创新思维,结果是产生创新行动,形成持续的创新项目。只有持续的创新培训,创新的项目才更可能持续出现。

(2)关于持续创新的能力。在银行持续创新条目中,属于持续创新能力的共有128条。从持续创新能力条目的分布来看,有四个特征:

第一,在测评工商银行时,深度访谈中他们认为“银行持续创新初步测评表”不完善,要求增加:(a)增加了网络和联盟能力因素,因为他们认为网络和联盟很重要,2009年9月由工行发起建立了“国内首家金融产品创新产学研联盟”。(b)要求增加知识产权因素,因为他们认为知识产权对银行创新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工行至2010年底申请专利329项,对他们的创新是种衡量、荣誉和认可。后经过讨论认为,知识产权激励对具有有形的东西可能真正能起到激励创新的作用,但对无形的服务业来讲,对版权、商标保护容易,但商业方法等方面专利创新容易被模仿,保护取证困难,并且是世界性难题。类似的观点也被叶小梁等[4]支持。基于此情况,论文在促成持续创新因素中没有增加知识产权因素。

第二,在第3个案例研究结束时,因为建行被访谈人员研究对关键数据的思考,要求增加“核心竞争力管理能力”。Pavitt[5](41-50)认为通过构建公司特定的竞争力可以获得产生利润的创新优势,这对于竞争对手来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第3、4个案例研究中,此条目就拥有15个编码条目,本论文采纳此项作为持续创新的影响因素。

第三,在所有持续创新能力8个要素中(后增加两条),创新商业化过程和产品创新过程管理能力是最重要的,共55条。这说明在银行持续创新活动中,创新实现商业化,最终获得利润是至关重要的,这同银行持续创新的定义一致。同时,创新需要新产品支撑。

第四,从具体涉及的测评问题看,关键词条显示排名前三位的是:(a)核心竞争力管理能力15条。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b)创新项目的评估和批准对商业项目的开发影响14条。任何创新活动最终都体现在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上,项目是创新活动的载体,所以对创新活动的评估价值判断和批准直接影响着创新的启动。(c)采用创新团队的管理方法,以及把营销活动和市场研究整合,共涉及的条目都是13条。说明持续创新产生产品(服务或者方法)更适合于采用创新团队管理,这或许被克服“创新惰性”的方法之一是采用创新团队进行创新的观点支持。至于营销和市场研究对创新的重要性,这也许是在面对日益激励的竞争环境下,所有要持续发展的银行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3)关于持续创新机遇。从机遇要素条目看,重要的项目是可能的未来事项开发和将其整合到创新过程,共有8个条目。在银行进行持续创新过程中,重大创新机遇可能按预期出现,也可能没有预期到就来临,因而确定重大创新机遇管理环节,并制定不同环节的管理策略对于重大创新机遇管理非常重要。银行持续创新过程重大创新机遇管理可划分为重大机遇的识别、评价及决策、把握和利用、营造和持续管理五个环节,只有把握好五个管理环节,才有可能在动力和能力要素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创新。

3探索性案例研究结果。在进行理论假设检验之前,应对测量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本研究主要检验样本数据的内部一致性,具体利用Cronbach’a值来衡量信度,大于07可以接受,a系数小于07,设计量表存在很大问题,应考虑重新设计。[6]李怀祖[7]认为保留在变量测度量表中的所有题项的“题项一总体”相关系数要大于0.35。论文对于银行持续创新初步测评表修改如下:

(1)对部分构成要素、问题进行了增减和合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持续创新能力要素构建上增加了两个因素“核心竞争能力管理”和“网络和联盟”。因为实证不支持,(a)“技术和创新经费管理”被删除,其原因是:我国银行业受到国家保护,利润比较丰厚,完全能保证支付创新所需要的经费支出,就怕没有好的创新或创新想法;对于持续创新支持的技术,银行业主要提供金融服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短期内支撑技术不可能有革命性创新,所以技术运用这对创新影响也不大,因此建议删除。(b)“轨道演进”要素被删除,其原因:银行业属于服务业,技术轨道变化相对缓慢,创新机会的把握较多取决于资源积累能力,同时轨道演进要素可以包括在未来情景分析要素中。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很多其他要求变化的因素,例如协同性因素等,但是作为案例研究来讲,没有实证支撑或者文献支撑而拥有十分充足的理由,一般不考虑增加创新促成要素。

(2)合并后的银行持续创新测评表。通过对银行持续创新初步测评表问题合并和删除,以及新增后,形成银行持续创新测评表3:

(三)验证性案例银行研究

在验证性案例研究中,我们采用两种方法保证研究质量:首先,在访谈过程中,请被访谈者测评每个要素对于他们创新的重要性;其次,在完成测评表格过程中,通过验证性案例对问题“怎样相关、怎么适用、怎么有用和过程合理性”解释来实现。

在验证性案例研究3家银行,每家发放25份“银行持续创新初步测评表”,共发放了75份,实际收回75份,按规定填写合格的测评表73份,合格率达9733%,以下分析验证性案例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所有19项问题信度为0986,题项-对总体都大于035,通过信度检验。本文理论来源于现有理论归纳,进行模式匹配,尝试进行某种解释,分析与之相对立的竞争性解释,使用多逻辑模型等。同时,参考了学术界经典实证研究文献中的问卷设计,并结合实地调研与专家意见加以修订,故认为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通过验证性案例研究证明,银行创新测评表质量能保证,以分析归纳的方法证实了3个命题:(1)创新动力同银行持续创新成正相关;(2)创新能力同银行持续创新成正相关;(3)创新机遇同银行持续创新正相关。

三、持续创新动力、能力和机遇耦合机制分析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来计算协调度,建立多个系统(或要素)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7](133-137)来分析三要素的耦合机制。设变量Ui(1,2,…,m)是技术创新系统的序参量,Uij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其值为Xij=(1,2,…,n)。Aij和Bij是持续创新系统稳定状态时序参量的上、下限值。Uij可表示为:

Uij=(Xij-Bij)(Aij-Bij)Uij具有正功效

(Aij-Xij)(Aij-Bij)Uij具有负功效

(1)

其中,Uij为变量Xij对持续创新系统的功效贡献大小。由于能力、动力和机遇是处于持续创新系统中三个不同而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对子系统内各个序参量的有序程度的“总贡献”论文采取线性加权和法:

Ui=∑mj=1γijUij,∑mj=1γij=1

(2)

其中,Ui为子系统对总系统有序度的贡献,γij为各个指标的权重,在本文当中具体通过层次分析法予以确定。

耦合度模型为:Cn={(U1・U2・…・Un)/∏(Ui+Uj)}1/n

(3)

对(3)式而言,耦合度值介于0和1之间,本文将动力、能力和机遇的耦合状况划分为五个阶段:(1)当c=0时,银行创新动力、能力和机遇系统(以下简称三要素)耦合度极小,系统之间处于无关状态且向无序发展;(2)当0 协调度模型可以更好地评判三要素耦合的协调程度,其公式如下:

四、持续创新耦合度测定实证

论文选择的耦合度实证银行为浦发银行,[8]2010年该银行创新业绩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衡量银行创新重要的指标)较上年增长834%。近年来,浦发银行一直开展了以下持续创新行动:(1)在“十二五”发展战略中重视:聚焦客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力推进中移动战略合作等重大项目;(2)加强了对创新的统筹管理,编制了创新计划;(3)强化负债业务基础,渠道结算类产品持续创新。(4)获得证券时报评的2010中国区最佳创新投行等多个创新奖。

对浦发银行的序参量和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依据案例研究的结果设计出了银行持续创新测评表,调查采用的是李克特五级量表。序参量的上下限取值为李克特量表中的最低值和最高值,五级量表,上限为5,下限为1,即Aij=5,Bij=1。将在浦发行测评所获得数据Xij(x11=4,X12=38,X13=375,X14=4;X21=37,X22=34,X23=42,X24=38,X25=4,X26=42,X27=4;X31=32)代入到(1)-(4)公式中,具体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浦发银行持续创新动力序参量、能力序参量和机遇序参量值都超过了03,表明对持续创新系统有很大的“贡献值”。按指标分值大小排列,分别是能力、动力和机遇,说明在浦发银行持续的创新活动中,能力在创新中影响因素第一,动力第二,机遇第三。模型求出的耦合度值为0.50,处于第三个阶段,即银行持续创新动力、能力和机遇耦合处于中等耦合状态,说明三者能够较好地作用于持续创新,但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问。模型求出的耦合协调度值比较小,处于第二种类型,说明持续创新动力、能力和机遇的协调于银行持续创新的目标不是非常一致,相互的协调程度还需加强。

五、结 论

通过对银行持续动力、能力和机遇及其耦合度机制的构建,并以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第一,银行持续创新要具备“推”的过程,银行本身作为创新主体,能否进行持续创新,关键在于银行自身是否具备较为完善的动力机制,也就是首先要有持续创新动力,并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将动力传递给银行的员工,同时通过对持续创新体系的管理来加强这种动力机制。第二,要具体“支撑”的过程,主要通过构建持续创新的能力体系与动力体系匹配来加强持续创新。第三,“选”的过程,通过选择持续创新的适当机遇,把持续创新变为项目的过程,通过一个又一个持续创新项目的实施,支撑银行的持续发展。第四,具备系统“耦合"过程,银行持续创新动力、能力和机遇要素之间存在着交互耦合的关系,它们共处于企业的持续创新系统当中,作为三个重要的子系统,它们的耦合协同关系是持续创新成功的关键,耦合协调度越高,实现持续创新的可能性越大。

主要参考文献:

[1]向 刚.企业持续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Mike Chiasson, Chad Saunders. Reconciling diverse approaches to opportunity research using the structuration theory.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5(20).

[3]吴晓波,马如飞.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组织学习模式演进:杭氧1996-2008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2).

[4]叶小梁,王艳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方法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5]Pavitt, K. (1991) Ke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rge Innovating Firm.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

[6]Nunnally,J.C..Psyochomatric theory[M].New York:McGraw-Hill,1978.

[7]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8]资料来源于访谈和年报。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Coupling of Dynamics,Capability and

Opportunity in China Commercial Bank's Sustainable Innovation

Zhao Mingyuan1 Xiang Gang2 Duan Yunlong3

Abstract: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paper was an extensive analysis of extant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innovation theories to develop an initial Commercial Bank'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banking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ssessment instrument. The preliminary banking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ssessment instrument was further developed and refined via four exploratory case studies. Three subsequent confirmatory case studies were used to validate the instrument's effectiveness. The study identifies that the Banking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ssessment instrument is shown to be very useful for a bank. The dynamics, capability and opportunity of China Commercial Bank's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r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ir sustainable innovation. Finally,by taking shanghai Pudong development bank as a case,coupling degree model is used.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e paper:(1)Constructing a useful Banking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ssessment instrument based on normative case studies via an in- depth interview with 7 banks;(2)Deepening the theories on sustainable innovation.

篇2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市场经济结构中的职能为集信用、支付及中介服务于一体,对经济建设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1.商业银行的职能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主要职能:(1)信用中介职能。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通过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汇集起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经济实体;商业银行是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与借入者的中介人或代表,来实现资本的融通、并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利益收入,形成银行可持续性发展的源泉。(2)支付中介职能。商业银行除了作为信用中介,融通货币资本以外,还执行着货币经营业的职能。通过存款在帐户上的转移,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3)信用创造功能。商业银行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业务环境日益复杂化,银行间的业务竞争也日益剧烈化,现代化的生活需要,多方面给商业银行提出了金融服务的要求。在强烈的业务竞争权力下,各商业银行也不断开拓服务领域,通过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并把资产负债业务与金融服务结合起来,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2.商业银行风险: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凭借过去和现有的各种信息管理,总结经验使风险的潜在损失可控或最小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大体有: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未能偿还贷款本息,或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的事件发生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库存现金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导致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递延损失转化为当前实际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也将影响银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内银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还不深,再则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实行隔离,以及监管当局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实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尚没有很清晰的权力管理制度、激励制度以及责任追查制度。权力管理制度,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授信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非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管理;激励约束制度的问题则是在激励措施不足、约束过度导致银行信贷人员选择消极行为,而激励过度、约束不足时导致银行信贷人员选择行为冒险。

2.银行风险的内部评级制度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普遍采用“打分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他定性指标,通过专家判断或其他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信用级别。这一方法虽然是简便易行,易可操作,但这一评级方法存在许多的缺陷:评级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未来成长性及偿债能力,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较少,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建立在过去的信息总结,但行业分析和研究不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滞后等。

3.社会经济体制环境尚不成熟: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未能像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那样预测市场风险,影响市场行为。由于我国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覆盖小,未能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为适应新形势下生存与发展,必须确立以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为中心,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1.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管理制度未能对信贷人员的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从而导致了大量银行坏帐的产生。信贷管理制度过度强调了对风险的防范,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银行的开拓经营和整修宏观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建立一套清晰地信贷授权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及责任追查制度,能有效的发挥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风险意识,做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及时跟踪企业信用状况,减少呆账坏账损失。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监管制度;银监会

银行业的安全和稳健一直以来就是一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信用是银行生存的根本,有效的监管模式就是保证这种信用,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一旦失去这种信心,银行业务和其经济价值将不复存在。2007年,由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导致这场危机的真正原因就是对信用监管不力,导致风险失控。

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现行全球监管体系存在严重缺陷。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银行监管模式被证明是存在缺陷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处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总结机会,我国在此次危机中风险可控、损失较小,但这并不是说我国银行监管模式没有弊病。

一、国外主要国家的银行监管模式

就商业银行而言,其监管模式在全球领域内来看一般包括以下模式:一元多头监管模式、二元多头监管模式、单一全能监管模式以及分离型监管模式。

提及一元多头监管模式,其典型的监管代表无疑是德国银行,即整个国家范围内的商业银行监管权仅仅在中央一级集中,而就地方而言,其并无独立的监管权利(也就是说一元),然而中央一级拥有监管权的机构与中央一级行使监管权的机构并非同一个机构,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需要两个或超过两个的机构一起实施才能行(也就是说多头监管),其实我们不能把每个监管机构监管权都一视同仁,我们应该选择一个最主要的监管机构,它可以牵头商业银行并对已经上市的商业银行的重要的监管职责进行承担,所以,实际上主监管机构监管模式是对该模式的准确描述。就一元多头监管模式而言,其特征无疑体现在有机地把监管权力的集中和分散恰当地联合起来。

提及二元多头监管模式,其典型的监管代表无疑是美国银行,其所指的“二元”,顾名思义,指美国银行被分为国民银行和州立银行。根据联邦法律登记注册成立的是国民银行,而根据每个州的法律登记成立的则是州立银行。自然而然,联邦监管机构对国民银行进行监管,而州监管机构对州立银行进行监管。而“多头”,顾名思义,指商业银行受制于许多监管机构的监管,例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财政部所属的货币监理署(OCC)、储蓄机构监管办公室(OTS)、联邦存款保险机构(FDIC)、国家信用合作管理局、司法部、期货交易委员会、联邦交易委员会(FTC)以及联邦调查局等其他机构,这些监管机构均有法律所赋予各自权责,有权监管商业银行。

提及单一全能监管模式,其代表无疑是英国银行监管,对已上市银行而言,对其上市公司性质和商业银行性质不加以区别分离,两者都由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的一种模式。前提条件是进行监管的监管机构是可以统一权威的,无外部分工矛盾毫无疑问会是全能统一监管模式的最大特征。究其原因,全能监管机构是能够独一无二担负起重要的金融监管职责的一种机构,所以全能监管机构可以很好地解决跨越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一些复杂问题,它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能力和很高的工作效率,而且与之相关的一些专业法律也对其权威进行了认可。与此同时,规模经济处于管机构的内部,从规模经济尤其是技术条件这个视角出发,较少的机构数量会对应较少的成本。而在处于监管机构监管之下的各种不同的监管范围内经济规模以及绩效均会得以扩大或增加。如今,金融一体化出现在全球经济的发展浪潮当中,凭借其简单、快捷、效果显著、强大有力的众多优点,全能统一模式受到一些国家的欢迎,而许多以往有分业监管体制存在的国家在最近几年内开始实行全能统一监管模式。然而,对于单一全能监管机构而言,其权力很大,但是太集中了,所以权力的竞争及监督是其欠缺的两个方面。而且极端的或许会在执行监管的过程中产生,这并非危言耸听,而它不能很灵活及时地处理已经发生的矛盾,这很明显会使监管效率变低。

就分离型监管模式而言,顾名思义,即区分出已上市银行商业银行的性质与已上市公司性质,依据自身的监管目标以及监管权限选择两个完全不相同的监管机构对已上市银行商业银行和已上市公司分别实施监管。澳大利亚是实行该模式的一个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国家。针对分离监管型模式,有三个特征:其一,相比多头分别监管,分离型监管使每个监管机构的协调成本以及难度变低,与此同时它通过使审慎监管与操守监管进行合理有序的分工,使监管疏漏与反复多余监管得到了颇有成效的豁免;其二,相比集中统一监管,合理有序的制衡以及分工在相当程度上被分离型监管维持了下来,分离型监管帮助在各个监管机构之间形成较好的竞争关系;其三,由于审慎监管与操守监管在专业上存在实质性的区别,把两者结合起来作为主要依据实行机构分工,可以帮助监管的专门化得以实现,与此同时也能使一些矛盾现象不再发生,而这些矛盾现象实际上是一些利益冲突,由其身兼二职的身份所产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历史

到现在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经历了从最初的中央银行“大一统”监管模式到分头监管模式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由三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从1978~1992年这一期间实行统一的监管。中央银行职能专门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该职能的工作重心一般而言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重要中介目标无疑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为了管理金融,凭借行政方法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阶段:1992~2003年分业监管模式。这个时期,国务院将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去,进一步改善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自此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分业管理体制改革。将货币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去,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和银行监管的统一监管模式正式结束,表明我国金融业正式形成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同监管的格局。

(二)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行模式

基于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划分对分业监管的模式进行实施,对银行业进行监督管理是银监会的职责所在,与此同时使中国人民银行一定的银行监管权力得以保留,以上应该是对中国现行银行业监管一般构架的准确描述。作为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着最后贷款人这一角色,它在必要条件下会提供流动性支持给银行体系,以确保全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成立了银监会,中央银行身兼银行监管和货币政策这两种职能的情形得到了改变,中央银行工作的独立性也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很大加强。就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而言,要对其进行专门调整才能区分开以上提及的监管工作。这对中央银行是有帮助的,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职能将会是中央银行工作的全部重心所在。

(三)分析中国银行监管模式

就中国这种现行的分别监管体制而言,它是以自身的职能为基础由三个不同机构对商业银行的某个方面分别进行单一的监管,它实质上是一种“各行其是”的监管体制,基于商业银行的特征和分工协调,其所做出的综合监管是少之又少,并呈短缺状态,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相当多的问题矛盾:其一,发现问题失败,一个较为完善的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监管模式下没有得以建立,而该机制恰好存在于央行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之间,所以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不能起到监管的目的;其二,监管标准不一而难以应对风险,各监督委员会对某一监管事项规定的标准不同,常常产生法律冲突。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外部协调,很难处理一些跨行业经营、业务复杂的金融控股集团,我们的监管体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约束来控制风险;其三,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由于监管标准不统一和不协调,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是可能的,由于不明确的监管权责或者相互推诿的原因无人监管情况发生;其四,加大监管成本,监管成本加大会由监管的重叠等原因引起。

现行商业银行监管模式不能有效地进行监管,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对其监管绩效进行分析,一般而言有三种情况,如下所示:其一,金融体系所具有的不健康资产一直占据较高的比例,而且并没有下降的趋势,相比国际内排名较靠前的银行,不健康资产率仍旧呈现较高的水平;其二,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显著呈现出较为低下的状态,其相比最低资本充足率标准,仍旧有很大的差距,而最低资本充足率标准实际上是由巴塞尔协议所规定产生;其三,就银行机构以及从业人员而言,其违规现象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普遍趋势;其四,就几个特殊地区而言,银行突发案件、诈骗银行案件和其他一些犯罪案件频发,呈现出增多的趋势,由于缺乏流动性,几个特殊银行机构产生挤兑现象继而产生支付危机。

三、健全中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相关措施

商业银行在中国完整的金融体系中无疑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制至关重要,需要依据我国现况以及现今实行的监管模式,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来健全中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

(一)监管制度

其一,理顺银行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职责;其二,建立健全的银行监管法规体系,使中央银行等监管机构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可究,使金融机构的职能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其三,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机制,制定风险预警制度;其四,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并对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

(二)监管方式

其一,使具有非现场监督功能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得以形成,基于现有的监督指标,更多地加以补充和发展,使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形成,而所形成的体系包括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全面;其二,使非现场监控数据库建立,改变当前非现场监督数据分散格局的状况,建立中心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其三,实行非现场监督评级和披露制度,通过对银行报表的分析,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与此同时向社会揭示所思考到的评级要求,利用公众舆论以及市场力量使社会对银行的监督作用得到强化;其四,对非现场监督的法制性进行强化,报表信息的实际情况、全部信息、精确描述以及及时处理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保证,一些银行和相关负责人有可能会假冒、伪造、迟报、漏报,这个时候有必要对其做出恰当的法律和行政处罚。

(三)监管机构

主要来说,使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性得到强化,提高机构办事效率;完善银监会与人民银行的协调合作机制,各机构虽然具体目标不一样,但在执行监管任务时要求每个机构能相互协作,所以形成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协调合作机制势在必行;加强与国际的协调和合作,西方银行发展有几百年历史,它们有着比较完善的风险防范体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也使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对国际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

(四)监管人员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这对作为监管人员的我们提出了新的标准,比如对新近更新的金融知识、监管手段、经济金融信息以及国际政治的新变化需要进行掌握,并且临机决断以及快速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亟待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建立起有效的银行监管人员培训机制和后续教育,并引进先进人才,建立监管人员激励竞争机制和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巍.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孙辉.我国上市银行监管模式的选择[D].华东政法大学,2008.

[3]朱爽.中国金融深化条件下银行监管模式选择研究――基于银行混业经营的视角[D].西南大学,2009.

[4]张赵.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

[5]孔令海.我国上市银行监管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6]黄上国.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警示[J].商业研究,2009,(4).

[7]李东卫.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的建议[J].河北金融,2009,(3).

[8]刘云军,唐亮.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缺失及其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

[9]李亚梅.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研究[J].金融财税,2007,(2).

[10]磨练.从金融危机看如何加强银行监管[J].经济金融观察,2009,(7).

[11]邹朋飞.从银行监管的视角看美国的次级债危机[J].特区经济,2008,(10).

篇4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国际 内部审计 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仍然停留在以对照制度检查为主的合规性审计和以查错纠弊为主的真实性审计阶段,尚未达到以评价经营活动的效益性和风险性为主的风险导向审计和效益审计阶段;内部审计的评价、咨询、鉴证等职能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所谓内部审计主要倾向于保证和咨询活动,目的以增加价值和改进经营、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主,这是一项作用范围广、建设性强的服务性工作。而我国商业银行仅将其用于“为银行日常运营查错纠弊”,明显没有完全理解其职能。

2.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方面已初步建立了相对独立、垂直管理的组织体系,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够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总行设立的审计部只是一个职能部门,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地位,既不利于其有效参与全行最高层的管理活动,也不便于其对本级各项业务进行审计监督,并且和派出机构及一级分行总审计室的上下级关系也不够明确;其次,一级分行总审计室与总行审计部、本级银行的双重附属关系,也不利于其对本级进行有效监督;第三,一级分行总审计室所派驻的办事处,本质上就是原来二级分行审计机构的简单组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区域管理。这种机构设置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内审工作的权威性、独立性和处理问题的超脱性。

3. 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内部审计手段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大都以账目基础审计为主, 主要采用详细审计或仅以审计者个人经验为基础来判断抽样审计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计算机审计运用的不够充分,并且在使用计算机审计的过程中, 存在不评价计算机系统、不测试数据真实性、以数据论数据的现象。陈旧的审计方法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

4. 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监督能力有限。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目前在我国银行业,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十分突出,且内审人员的薪酬激励制度以及在单位里的地位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工作不受重视,使得银行在审计人员招聘方面把关不严,很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不高,甚至无法胜任此职位。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对策

美国商业银行的内审制度较全球相比,是比较完善的,他们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借鉴的地方。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争取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找到相应的完善方法。

1.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进行合理科学的职能定位。我们可以效仿美国,通过条例和声明的形式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只能提出明确的监管要求,主要内容有:①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建立包括内部审计职责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负有最终责任,商业银行必须拥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②内部审计部门在该商业银行的管理结构中应具有较高的地位,以保证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③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人员配备与审计质量必须达到一定要求,避免形式化。④内部审计检查的范围和频率应和银行内、外业务的活动性质、复杂性和风险保持一致。⑤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应该建立一个直接的交流渠道,严格检查各审计评价制度,使之能够及时了解内部审计的结果以及经营管理层对已知的内部控制中薄弱环节问题的解决办法。⑥内部审计部门有权对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进行独立制定,并根据工作计划提出年度审计方面的经费预算,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2. 科学构建内部审计组织架构,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超脱性。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作为董事会的激励约束机制,内部审计体系建设必须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要借鉴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在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和在董事会下设置集权化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先进经验,成立直接对银行董事会负责的审计委员会,并建立基于流程管理的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即对人员编制、工资费用、人事考核任免、业绩考核和信息渠道实行垂直管理,坚决断绝内部审计与派驻行的利益关系。

3.强化内审工作的连续性,建立健全后续审计及评估机制。审计部门应实行有差别的分类审计措施,定期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价,将中高级以上的风险列入内部风险关注清单。对于清单内的风险,都要对其风险可能的触发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督促被审计单位制定相关的风险缓释计划,并指定专人跟踪监测风险的最新走势,监督风险缓释计划的执行。同时大力开展追踪审计。要重视追踪审计,这是整个审计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下一次审计时,都要对前一期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总结。

4.建立完善的内审制度体系。首先,对内审工作的所有环节都要制定严密的业务流程,并根据金融业的发展变化不断加以补充、修订和完善。同时还要本着风险为本的审计理念,要对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及后续审计等工作一视同仁,把它们当做整个审计过程中紧密相连的不可缺少的阶段,对每个阶段也分别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和规则,保证各级内审的派出机构能够正确履职尽责。

篇5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效率评价

一、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的演变历程

(一)组织结构理论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是组织职能和效率的统一体.体现企业的经营特点和战略思想。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经营传递效率和管理的有效忖乃至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安排。

(二)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演变

1.业主制。由商业银行业主直接指挥员工进行业务活动,员工只能听从所有者的指挥,没有任何经营权和决策权。

2.职能式组织结构。职能式结构是一种集权的组织结构,又称U型模式,其特点是金字塔型。即总经理是商业银行的最高领导者,在总经理下面按职能不同设立管理机构,各业务部门由副总经理或经理管理.每个部门又按照需求分设各具体业务部门如营业部、信贷部等。

3.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又称H模式,其特点是在最高管理层的统一领导下,将整个组织划分为若干事业部,各个事业部实行相对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拥有高度经营自主的权力,根据最高管理层的方针、政策和统一制度,全权指挥其所辖各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上级赋予任务全面负责。

4.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又称M型模式.它把按职能部门和按工作性质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矩阵的管理方阵.使同一名管理人员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上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完成某一小组任务的工作。

5.网络状结构。在该结构中,每一个员工的信息来源和工作要求不仅仅限于纵向职能部门和横向的管理部门,他将按照实际需求对多个任务做出响应。同时也接受多个方向的信息和要求。这种方式将极大地发挥员工的技能,减少组织间的摩擦.增加组织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三)现代商业银行业的主流结构和特点

矩阵式是适应现代商业银行需求的最适合的模式,并逐渐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业的主流模式。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正加速推进组织架构的矩阵式改造.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1.矩阵式组织结构有利于缓解高级管理层的协调压力,使其集中精力制定战略目标、决策和规划,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2.矩阵式组织结构能有效发挥员工的专长.减小银行的人员规模,提高人员的利用率。

3.矩阵式管理能够促进业务运作在横向和纵向上的交叉制约。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现有组织结构的特征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上,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设置的,经过市场化改革以后.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组织结构特征:

1.在组织结构方面.商业银行采用的是职能式的总分行制。其经营模式有行政色彩。主要表现在总行对下属分支机构的管理沿用了国家机关的管理模式,埘人、财、物的管理和调配均采用行政管理模式。

2.分支机构的设置以行政区域划分,而且布局雷同。总行作为一级法人,对全国各级分行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度、分级管理,各级行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开展经营。

(二)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1.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职能交叉重叠,内耗十分严重。排队论中的Earlang公式证明了这样的道理:如果工作分的过细,设置的部门过多,会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发挥.不能适应现代多变的金融市场和激烈的竞争需要。

2.由于机构层次多、管理跨度大.加上分支行受自身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总行机关对分支机构控制失灵。

3.沟通成本的剧增和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延长垂直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会增加信息传递时间,而且可能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导致延误时机和决策失误等情况发生

4.金融资源配置分散化和低效率,使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由于各地区经营环境和管理水平差别很大,一些经济总量很小,发展缓慢的地区也设立了很多机构,这就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中较为严重的规模不经济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再造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进行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是提高竞争力,迎接金融全面开放的必需之举。本文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设想如下:

1.在组织结构上实施矩阵式组织结构。由于目前银行的业务种类,基本上已经和国外大银行的业务种类相同,因此采用国际主流的组织结构可以解决现存的组织协调问题,使高层领导更多地集中精力制定重大决策和战略规划,加强银行快速响应能力。

2.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设置不合理,委托链条长,分支结构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建设成大总行.小分行结构。营销渠道设立为总行一分行一分理处三级设立.彻底消除省分行、地市分行、县分行的区别。

3.按照经济区域设置分行。按照经济区域设置银行分行就是说按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信贷需求设置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而不再延用原有的思维模式,即不管是否盈利.只参照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及银行的投入产出比考虑的较少。

4.充分利用新型银行模式,发展离行式银行服务。如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呼叫中心、手机银行和网络银行等

四、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效率评估

(一)效率评估模型介绍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来对商业银行进行效率评价。该模型由Chames、Cooper和Rhodes-位学者于1978年提出,利用数学线性规划将企业的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项目数据,投射在坐标空问上,求出最大产出或最小投入为效率边界.以衡量各决策单位(Decision Makingunits,DMu)的生产效率。这种方法有以下优势:

1.DEA无需构造一个确定的基本生产函数和估计函数参数系数。可避免函数型态的人为错误设置所导致的不准确结果:

2.DEA可以通过数学规划方式客观产生权数并且有效处理投入(或产出)单位不一致的问题;

3.DEA可以有效处理定性与定量投入(或产出)指标的问题。

DEA方法能在同其它银行相比较的情况下测量出某一银行相对效率。每个银行都有相同的投入和产出变量,它通过将一个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和其资源同其它银行相比较,将多个投入和产出变量转变为效率评价指标。将效率最高的银行的效率定为1。其它银行的效率定在0到1之间。对一组银行中某一个银行相对效率的计算如下:假定这组银行的个数为n个.每个银行都有s个输出变量和m个输入变量。Yjk表示第k个银行的第j个输出变量,Xik是第k个银行的第i个的输入变量。第k个银行的相对效率Ek,计算公式为:

其中,V,U分别是第k个银行的第i个输出变量和第i个输入变量所占的权重。数据包络分析对权重的选择是在没有负的权系数的情况下,使得每个银行的效率评价指标最大化,而且所估计的效率指标不大于l对于具体银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可以看作线性规划问题,决策变量是银行的输入和输出变量的权系数。对于第k个银行(k=1,2,……n)在该公式中定义的相对效率E,使得E最优化的问题可以转化成如下的线性规划问题:

其中,iX为第i个决策单元的m维投入向量,jY为第i个决策单元的s维产出向量。kX、kY是被评价的第k个银行的投入、产出向量。这里的OIU是第k家银行的效率值,满足0≤e≤l。当e=1时,表示该银行是效率前沿面上的点,因而处于有效状态。该模型是在规模收益不变的前提下得出的模型,其经济含义是当第k家银行的产出水平保持不变(投入导向)时,如以样本中最佳表现(处于效率前沿面上)的银行为标准,实际所需要的投入比例。1-0就是第k家银行多投入的比例。也就是可以减少(或称浪费)投入的最大比例。

(二)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择

本文运用DEA方法进行商业银行的效率评价,考虑计算过程的复杂性和数据的可取性,同时由于各个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情况不同,所以本文以一家商业银行的所属分行情况进行比较,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比较情况在本文不作讨论。所选取的指标体系主要为:投入指标:期内平均人数(x1)、期内资产平均额(x2)、期内成本(x3);产出指标:期内存款余额(y1)、期内贷款余额(v2)、期内利润(y3)。

(三)实证分析

现以某商业银行10家分行在上述投入、产出指标上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将上述各家分行的投入、产出的数据输入Matlab6.5软件(Mat1ab软件是由Mathw0rkS公司用C语言编写的著名的工程数学应用软件,具有强大的矩阵运算能力和方便、直观的编程功能),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计算结果如下

篇6

关键词:分形理论;商业银行;管理策略

一、引言

我国银行业已于2006 年年底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即履行加入WTO 的开放承诺, 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至此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快速抢占国内市场、与国内金融机构直接竞争,国内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可预测,导致各家银行不得不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如何提高银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提高战略管理和决策管理的成效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分形理论以非规则和非线性物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和揭示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所隐藏的规律性、层次性和标度不变性,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新学科,是探索复杂对象的一种新方法。分形理论自诞生以来先后应用于数学、物理学、地质学等学科,后又渗透到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近年来开始延伸至历史、文艺、语言、社会结构、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成为非线性科学的重要前沿分支,并正处于迅猛发展中。

本文结合分形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分形特性进行了阐述,探讨了银行业实行分形管理应采取的措施,以期获得在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环境变化的管理策略。

二、分形的概念及其特点

1973 年, 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尔勃罗特(Mandelbrot)首次提出了分形(Fracta1)一词,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等意义。曼德尔勃罗特分别从数学和更通俗的角度为分形进行了定义:

1. 若集合A 满足Dim(A)>dim(A),则称之为分形集。其中,Dim(A)为集合A 的Hausdoff 维数(或分维数),dim(A)为其拓扑维数。

2. 部分与整体以某种形式相似的形,称为分形。然而经过理论和应用的检验,人们发现这两个定义很难包括分形如此丰富的内容。因此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对分形全面的、确切的定义。本文中我们使用英国数学家Falcomer 按照生物学给出“生命”定义的类似方法对分形所进行的特征描述, 将分形看成是具有以下所列性质的集合F:(1)F具有精细结构,即在任意小的范围内包含整体;(2)F 是不规则的,以至于不能用传统的几何语言来描述;(3)F 通常具有某种自相似性, 或许是近似的或许是统计学意义的;(4)F 在某种方式下定义的“分维数”通常大于F 的拓扑维数;(5)F 的定义常常是非常简单的,或许还是递归的。受分形理论的启发,德国学者瓦内克(Warnecke)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分形企业管理。分形企业的每个组成部分(分形元)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同时又能正确处理它们在整个企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我优化、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和自我组织的自由,但都受到整个企业任务这大环境的制约。这种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能及时调整其结构以应付外部变化,这对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显然是十分有利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下面我们结合商业银行谈谈分形企业的特点:

1. 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分形最重要的特性,即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空间或时间尺度上具有相似性,局部含有整体的信息,整体与局部之间的信息是“同构”的。对分形企业而言, 这种自相似性包括组织结构的相似、目标的相似等方面,甚至每个职工的理想、思维及行为方式都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把分形企业看作是由若干个小“分形企业”构成的。不难看出,相似性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同一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简单相似关系,如分行与分行、支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自相似性,指不同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嵌套关系,如总行与分行、分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

当然,自相似性不是绝对的,这种相似性是允许有误差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对于某一个问题来说,对于同一家商业银行下属的不同分支机构可能会有多种解决办法,这时各分支行就应从当地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每个分形单元(分支行)都将自身当作整个企业(总行)来看待:完整地实现既定的业绩与利润,尽可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全面考量质量、数量、资源投入的节约、可靠性及进度等内容。如果分形单元不能独立地完成有关的工作任务,就需要寻求外部支持,就是从其他分形单元得到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分形企业的所有辅的设施和手段对于全体分形单元而言都是共享的,尤其是对共有的而非垄断的信息就更是如此。除结构的自相似形外,自相似性的概念还体现在目标方面,分形企业的目标和其分形单元都保持一致并能正确地对待各自的目标。

2. 自组织性。分形单元可自我形成符合有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战略和战术。分形单元中的组织结构能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其生产和经营过程易于突现直接和快捷的改良,优秀的思想和方案易于付诸实施。它在动态过程中认识和形成其目标、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可以改自己,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在分形单元之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常在现场进行决策和处理, 各分形元实行自我规划、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目前各商业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纷纷紧缩银根,加强对贷款的审核力度,那么分支行就可以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政策、人口、环境等各项因素,制定出符合总行总体目标的存贷款政策。

3. 动态特性。与传统企业相比,分形企业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活力。具备这种活力的企业可以在干变万化的环境中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快速调整已实施的方案。对于商业银行来讲缺乏活力总是与其利润停止或下降、市场份额减少或竞争能力减弱相联系的,正如当前各家银行都大力推广个性化产品, 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抢占市场。因此企业的中心任务就是能持续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对它的要求。[ hi138\Com]

三、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分析

1. 商业银行业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开放性是分形理论进行研究的-个基本前提, 只有开放的系统才具备有物理学的分形特性。在加入WTO、全面开放银行业业务后, 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金融交往更加的密切,国与国在经济金融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本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开放带来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国内金融业在世界金融业的波动冲击下不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的金融业将更多的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给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将银行系统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认为它具备了分形特性的基础。

2. 商业银行的结构分形。商业银行的结构分形首先表现为结构层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层次一般分为4 层体系,依次为总行———分行———支行———储蓄所。较高层次机构对较之低一级层次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在同一家商业银行的体系结构内,各类业务都应汇总统一经营管理,这就要求较低层次机构必须要沿袭较高层次的组织结构、企业制度、战略规划、业务发展和计划财务等企业特征,因而各个层次之间具有结构良好的自相似性。而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相关的政策不一致,对于同一层次的分支行而言,如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和工商银行青海分行,就会受到当地各方面具体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形结构上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它由若干个部门组成,如信贷部、风险管理部、营业部、稽核部等等。总行对分支行实行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而分支行又具有高度的自治,享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限,涵盖了计划、运营和客户关系管理等职能。这些具有复杂精细结构的职能部门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分形单元,它们在总行的规定下相互协作,具有共同的总体目标, 即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同时,每个职能部门又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与外部环境和内部其他部门的交流而进行自我调整,最大限度地完成和优化总体的目标。

3. 商业银行的功能分形。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商业银行结构上具有规范的分形特征,层次分明、任务明确、目标统一。那么除了结构分形外,商业银行还具有功能分形。这里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次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总行、分行和支行对分行、支行和储蓄所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处于分行、支行和储蓄所都必须服从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组织目标。

4. 商业银行分形元的划分。通过对商业银行结构分形和功能分形的分析,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应包括两种性质的分形元。对于分支行、储蓄所分形元而言,它在总行的统一领导和整体规划之下,负责某个区域的银行业务,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对于同属于同一分支行或储蓄所的分形元(即行内各职能部门) 而言, 一方面它们负责某个特定业务,如信贷、投资等,享有较大的决策自主权;另一方面,它们必须在总行的整体目标约束下实行跨部门的协作,因而其自主决策权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除由商业银行本身特点决定外,分形元的划分还应按照前述的相似性原则划分,应在总体目标、结构体系、战略规划、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体现相似性的特点。

基于上述原则划分的分形元可以保证各自的活动空间具有相似性,这样一旦发生各分形元之间的协调作业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 进而使整个银行部门间协调成本最小化,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对于农村金融体系而言,各商业银行的基层储蓄所就是最小的分形元,可以看作农村金融体系的缩影。

四、商业银行的分形管理策略

根据上述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进行分形管理的一点策略建议。

1. 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层次减少有利于信息迅速透明地传递, 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损耗和变形, 使得高层决策周期缩短,提高决策质量。二是可以推动信息观念在纵向和横向的迅速交换,解决因层级过多而造成的信息堵塞问题,增进部门间知识的交流。三是中间管理层被大量精简,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四是组织内部利益冲突减少,命令统一、指挥一致,信息流的畅通使企业能灵敏、快捷地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五是同时按多重管理目标建立管理和汇报关系,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并不统管所在地的业务经营,仅以地区负责人的身份起协调和后台支持作用,克服了单一管理带来的风险。另外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 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理论、认识科学等融合,发展出的一种全新的组织概念。现代企业所欠缺的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系统思考能力是一种整体动态的搭配能力,缺乏它而使得许多组织无法有效学习。之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现代组织分工、负责的方式将组织切割,而使人们的行动与其时空上相距较远。当不需要为自己的行动的结果负责时,人们就不会去修正其行为,也就是无法有效地学习。因此我们建议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具体地商业银行未来的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为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

3. 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分形元可共享的基础平台越多,基础平台的共享程度越高,则意味着分形元之间越容易降低信息重复收集的成本,大大降低资料的收集与组织成本,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开阔员工的视野,有利于人们创造力的提升,发现新机会,新问题,因而也越容易进行重构以获得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

目前各家银行都把完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重要工作,给予极大重视。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房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客房利润贡献度的分析、风险分析控制和资产负责管理,为客房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强化自身的管理。各行相继开通了电子邮件、公文传输、统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4. 加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于具有分形特征的商业银行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目标的一致是分形企业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企业文化是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主动引导到制度设计中的结果。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则成为所有员工都遵守共同准则。而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价值要求其企业文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用这种正确理念与先进的技术、完善的体制等结合起来,建立起成熟的风险管理机制。而这种风险管理机制是整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因此,树立尊重员工的“以人为本”理念,制定奖罚分明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是这种银行风险管理整体性基础。 []

参考文献

1.刘忠庆,舒华英.电信企业的分形管理.中国数据通信,2004,(6):47-49.

2.刘忠庆,舒华英,谢文胜.电信企业实行分形管理的策略. 中国数据通信,2005,7(2):59-61.

3. 李喜梅. 分形理论及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分形特征探析.农业经济,2006,(11):56-57.

篇7

我国银行业已于2006年年底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即履行加入WTO的开放承诺,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至此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快速抢占国内市场、与国内金融机构直接竞争,国内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可预测,导致各家银行不得不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如何提高银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提高战略管理和决策管理的成效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分形理论以非规则和非线性物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和揭示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所隐藏的规律性、层次性和标度不变性,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新学科,是探索复杂对象的一种新方法。分形理论自诞生以来先后应用于数学、物理学、地质学等学科,后又渗透到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近年来开始延伸至历史、文艺、语言、社会结构、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成为非线性科学的重要前沿分支,并正处于迅猛发展中。

本文结合分形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分形特性进行了阐述,探讨了银行业实行分形管理应采取的措施,以期获得在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环境变化的管理策略。

二、分形的概念及其特点

1973年,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尔勃罗特(Mandelbrot)首次提出了分形(Fracta1)一词,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等意义。曼德尔勃罗特分别从数学和更通俗的角度为分形进行了定义:

1.若集合A满足Dim(A)>dim(A),则称之为分形集。其中,Dim(A)为集合A的Hausdoff维数(或分维数),dim(A)为其拓扑维数。

2.部分与整体以某种形式相似的形,称为分形。然而经过理论和应用的检验,人们发现这两个定义很难包括分形如此丰富的内容。因此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对分形全面的、确切的定义。本文中我们使用英国数学家Falcomer按照生物学给出“生命”定义的类似方法对分形所进行的特征描述,将分形看成是具有以下所列性质的集合F:(1)F具有精细结构,即在任意小的范围内包含整体;(2)F是不规则的,以至于不能用传统的几何语言来描述;(3)F通常具有某种自相似性,或许是近似的或许是统计学意义的;(4)F在某种方式下定义的“分维数”通常大于F的拓扑维数;(5)F的定义常常是非常简单的,或许还是递归的。受分形理论的启发,德国学者瓦内克(Warnecke)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分形企业管理。分形企业的每个组成部分(分形元)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同时又能正确处理它们在整个企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我优化、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和自我组织的自由,但都受到整个企业任务这大环境的制约。这种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能及时调整其结构以应付外部变化,这对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显然是十分有利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下面我们结合商业银行谈谈分形企业的特点:

1.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分形最重要的特性,即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空间或时间尺度上具有相似性,局部含有整体的信息,整体与局部之间的信息是“同构”的。对分形企业而言,这种自相似性包括组织结构的相似、目标的相似等方面,甚至每个职工的理想、思维及行为方式都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把分形企业看作是由若干个小“分形企业”构成的。不难看出,相似性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同一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简单相似关系,如分行与分行、支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自相似性,指不同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嵌套关系,如总行与分行、分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

当然,自相似性不是绝对的,这种相似性是允许有误差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对于某一个问题来说,对于同一家商业银行下属的不同分支机构可能会有多种解决办法,这时各分支行就应从当地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每个分形单元(分支行)都将自身当作整个企业(总行)来看待:完整地实现既定的业绩与利润,尽可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全面考量质量、数量、资源投入的节约、可靠性及进度等内容。如果分形单元不能独立地完成有关的工作任务,就需要寻求外部支持,就是从其他分形单元得到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分形企业的所有辅的设施和手段对于全体分形单元而言都是共享的,尤其是对共有的而非垄断的信息就更是如此。除结构的自相似形外,自相似性的概念还体现在目标方面,分形企业的目标和其分形单元都保持一致并能正确地对待各自的目标。

2.自组织性。分形单元可自我形成符合有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战略和战术。分形单元中的组织结构能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其生产和经营过程易于突现直接和快捷的改良,优秀的思想和方案易于付诸实施。它在动态过程中认识和形成其目标、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可以改自己,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在分形单元之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常在现场进行决策和处理,各分形元实行自我规划、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目前各商业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纷纷紧缩银根,加强对贷款的审核力度,那么分支行就可以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政策、人口、环境等各项因素,制定出符合总行总体目标的存贷款政策。

3.动态特性。与传统企业相比,分形企业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活力。具备这种活力的企业可以在干变万化的环境中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快速调整已实施的方案。对于商业银行来讲缺乏活力总是与其利润停止或下降、市场份额减少或竞争能力减弱相联系的,正如当前各家银行都大力推广个性化产品,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抢占市场。因此企业的中心任务就是能持续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对它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分析

1.商业银行业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开放性是分形理论进行研究的-个基本前提,只有开放的系统才具备有物理学的分形特性。在加入WTO、全面开放银行业业务后,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金融交往更加的密切,国与国在经济金融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本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开放带来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国内金融业在世界金融业的波动冲击下不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的金融业将更多的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给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将银行系统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认为它具备了分形特性的基础。

2.商业银行的结构分形。商业银行的结构分形首先表现为结构层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层次一般分为4层体系,依次为总行———分行———支行———储蓄所。较高层次机构对较之低一级层次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在同一家商业银行的体系结构内,各类业务都应汇总统一经营管理,这就要求较低层次机构必须要沿袭较高层次的组织结构、企业制度、战略规划、业务发展和计划财务等企业特征,因而各个层次之间具有结构良好的自相似性。而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相关的政策不一致,对于同一层次的分支行而言,如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和工商银行青海分行,就会受到当地各方面具体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形结构上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它由若干个部门组成,如信贷部、风险管理部、营业部、稽核部等等。总行对分支行实行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而分支行又具有高度的自治,享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限,涵盖了计划、运营和客户关系管理等职能。这些具有复杂精细结构的职能部门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分形单元,它们在总行的规定下相互协作,具有共同的总体目标,即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同时,每个职能部门又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与外部环境和内部其他部门的交流而进行自我调整,最大限度地完成和优化总体的目标。

3.商业银行的功能分形。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商业银行结构上具有规范的分形特征,层次分明、任务明确、目标统一。那么除了结构分形外,商业银行还具有功能分形。这里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次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总行、分行和支行对分行、支行和储蓄所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处于分行、支行和储蓄所都必须服从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组织目标。

4.商业银行分形元的划分。通过对商业银行结构分形和功能分形的分析,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应包括两种性质的分形元。对于分支行、储蓄所分形元而言,它在总行的统一领导和整体规划之下,负责某个区域的银行业务,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对于同属于同一分支行或储蓄所的分形元(即行内各职能部门)而言,一方面它们负责某个特定业务,如信贷、投资等,享有较大的决策自;另一方面,它们必须在总行的整体目标约束下实行跨部门的协作,因而其自主决策权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除由商业银行本身特点决定外,分形元的划分还应按照前述的相似性原则划分,应在总体目标、结构体系、战略规划、规章制度以及文化论文"target="_blank">企业文化等方面体现相似性的特点。

基于上述原则划分的分形元可以保证各自的活动空间具有相似性,这样一旦发生各分形元之间的协调作业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进而使整个银行部门间协调成本最小化,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对于农村金融体系而言,各商业银行的基层储蓄所就是最小的分形元,可以看作农村金融体系的缩影。

四、商业银行的分形管理策略

根据上述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进行分形管理的一点策略建议。

1.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层次减少有利于信息迅速透明地传递,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损耗和变形,使得高层决策周期缩短,提高决策质量。二是可以推动信息观念在纵向和横向的迅速交换,解决因层级过多而造成的信息堵塞问题,增进部门间知识的交流。三是中间管理层被大量精简,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四是组织内部利益冲突减少,命令统一、指挥一致,信息流的畅通使企业能灵敏、快捷地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五是同时按多重管理目标建立管理和汇报关系,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并不统管所在地的业务经营,仅以地区负责人的身份起协调和后台支持作用,克服了单一管理带来的风险。另外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理论、认识科学等融合,发展出的一种全新的组织概念。现代企业所欠缺的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系统思考能力是一种整体动态的搭配能力,缺乏它而使得许多组织无法有效学习。之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现代组织分工、负责的方式将组织切割,而使人们的行动与其时空上相距较远。当不需要为自己的行动的结果负责时,人们就不会去修正其行为,也就是无法有效地学习。因此我们建议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具体地商业银行未来的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为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

3.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分形元可共享的基础平台越多,基础平台的共享程度越高,则意味着分形元之间越容易降低信息重复收集的成本,大大降低资料的收集与组织成本,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开阔员工的视野,有利于人们创造力的提升,发现新机会,新问题,因而也越容易进行重构以获得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

篇8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的金融企业。这是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为主的特殊金融企业。

对于商业银行涵义的概述很多,但对于商业银行的本质人们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商业银行是一个企业,且是一个特殊的企业。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应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它应该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能创造金融商品,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现代商业银行需要社会评价和认可。

从商业银行的涵义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企业,作为企业它应具有一般企业的自主性特点;同时,作为特殊企业,还具有更加明显的商业化特点。商业银行的自主性特点要求其法人性质明确、产权关系明晰、政企职责分开。

商业银行自主性特点具体表现在:性质明确。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要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具有与自然人一样地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力和承担民事责任;其次,国有商业银行要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第三,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是纳税的独立经济实体;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应该采取国际通用的、规范化的财务会计制度。产权关系明晰。由法律规定出资人和银行法人之间的所有利益关系,明确投资者对银行财产的权利和各自的义务。实现出资人的所有权与银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使银行在占有法人财产的基础上,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金融运行的竞争主体。出资人一方面以其投入银行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利,包括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银行经营者等,但不直接干预银行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按投入资本额比例对银行破产时的债务负有限责任。政企职责分开。政府借助中央银行通过政策法规和间接经济管理手段等措施,调控金融市场,引导和监督银行经营活动,并接轨银行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政府不干预银行的业务经营,从而建立起政府与银行间相对独立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商业银行的商业性特点具体表现为:能创造金融商品,提供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商业性特点,而且,它的商业性需要社会评价和认可,否则商业性就丧失。创造金融商品,提供金融服务。现代商业银行与其它工商企业一样,也要产出商品,这样的商品或者以派生存款的形式存在,或者以大额存单的形式存在,或者以金融债券的形式存在,或者以证券化的资产形式存在等。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且是满足流通、收益和资产增值的需要;同时,能为顾客提供多功能服务,其中包括信贷服务、结算服务、汇兑服务、咨询服务、信用担保服务、信托服务、电子计算机服务等。

由此,商业银行得到社会评价和认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必须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真正的企业;自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和实用价值,作为商品它存在着产权,其产权是能够转让的;应是一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不仅具有配套性和服务性,而且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及现状经历了三个时期、两个阶段:即计划经济时期(1978——1984年)为国有专业银行恢复和建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行、建行、农行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独立行使专业银行职能,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把工商企业信贷业务和对私储蓄业务分离出来成立工商银行,从而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的工、农、建为主体的专业银行发展时期。第二个时期为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84——1995年)为专业银行企业化阶段,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围绕着银行企业化、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离,加速银行企业化进程的发展期。第三个时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5年以后)为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第一、二阶段遗留问题及银行商业化等进行改革攻坚,着重解决银行的产权关系、法人结构、政企分离、商业性等方面改革。但到目前为止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仍不明晰,法人结构不合理、政府的行政干预仍然存在,使国有商业银行处于一种“企业”非企业,“事业”非事业状态。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商业银行各阶段改革不彻底造成的。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性缺陷。从第一、二阶段的改革成果看,主要从资金上解决了财政与银行之间无偿供给关系。同时,把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分离,商业银行不再从事政策性业务,专门从事经营性业务。但是,由于政策性业务形成的不良资产仍然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使国有商业银行负担了沉重的历史包袱,经营举步为艰。令国有商业银行独立核算、自自我发展成为泡影。第三阶段的改革着重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但不加区别的全由国家买单,致使自负盈亏、自我平衡失去意义。另外,商业银行还承担着助学信贷、扶贫信贷等新的政策性业务,进一步弱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性。最后,国有商业银行是以国家独资的金融企业,国家和企业的产权界限不清,往往企业为了小集团利益而损害了国家利益。同时,国家为了社会宏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微观经济效益,致使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冲突日益激烈,政企不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银行的独立性得不到真正落实。

制衡功能失效。国有商业银行其产权制度为国家独资。由于产权单一,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设置及经营管理层的任命基本上是由政府负责,四大商业银行基本上是行长兼董事长,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合二为一,除了有责任执行国家各方面经济政策外,在真实资本回报、利益体现、风险制约等经营目标约束方面,责权关系不确定;国有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更是形同虚设,不能充分有效地行使监督职能作用。在上市银行公司中,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是最大的控股股东即“一股独大”。使得大股东委派的董事控制了董事会,造成董事会结构的不健全和公司治理的制衡功能失效,董事会变成大股东会,缺乏多元股权制衡,无法形成对经营管理者的有效约束。在各种重要事项中仍沿袭旧有的决策模式,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低下、效益不佳和整体竞争力较弱的状况。

外部环境问题。外部环境问题主要是预防和控制制度性风险。制度性风险对于经济转型国家来说是造成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这是由于原有的规则已经废弃,但新规则尚未完全建立。就我国来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国有商业银行过多地承担了经济改革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第二财政的角色,“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现象严重。近年来,由于政策和市场的多种因素而造成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对变化预测的相对困难,加大了银行战略管理和政策制定的难度。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出路

首先,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内部治理,主要从产权制度变革、法人治理结构变革和完善内控机制降低经营风险的角度来进行。具体表现为:

第一,产权制度变革。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其核心在于实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通过产权制度创新,引进战略投资者逐步完善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在确保国有控股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募法人股、有条件吸收个人和引导国际先进的外资银行参股,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多元化、社会化的股权结构。较好地实现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妥善解决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与其他利益关联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所有出资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形成了一定刚性约束的资本经营机制,加快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制定《金融特别安全法案》等立法形式参与商业银行的治理,而不是以银行的“绝对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身份来干涉银行的人事任免、日常决策等治理问题。第二,建立适当的制衡机制。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是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其核心任务是要降低人(行长及其他管理人员)的成本,提高效率,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分权制衡机制与相互合作机制,使银行决策层个人利益与银行长期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委托—关系问题和内部人控制现象造成的过高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增进董事会决策的客观性、合规性和科学性,更大程度上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三,降低经营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部门、审计等部门分别对风险负有明确的职责,即清楚界定银行各内部所有职能部门和各岗位被授予对于风险的限额和定义。为此风险管理部门必须独立于产生风险的各业务部门和交易领域,在涉及的每一业务部门中任命相应的风险经理,作为内部治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将每日的风险信息及时准确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使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保持密切有效联系;同时建立清晰的风险报告路线,除了纵向层级之间的报告,还应包括横向之间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建立一套具体的风险报告模式,规范风险报告的格式和传递路径,使风险政策得到贯彻,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其次,加强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治理,主要包括来自股票市场的约束。针对上市银行而言,股东发现银行的盈利状况恶化,或者银行从事了太多的高风险业务,不利于银行长期盈利水平的提高,股东就会在二级市场上抛售银行的股票来迫使银行改善治理状况。具体表现为:

第一,来自存款人的治理。一旦存款人知晓银行的高风险性,或者其他各种可能损害银行经营状况的传言,存款人就会提取存款,严重的会引起挤兑,直接导致银行破产倒闭。第二,来自贷款人的治理。如果一家银行的风险性很高,优质贷款客户就会远离这家银行。贷款人之所以能够对银行实施一定的约束,主要是因为贷款人关心的并不只是资金的可获得性,还包括与贷款相关的其他服务,如咨询服务、贷款出现问题时的重组服务等等。第三,来自银行同业的治理。同业市场有可能向一家高风险的银行关闭,使它再无法从市场拆人资金,在出现流动性困难时,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化解。第四,来自金融市场的治理。如果银行的风险上升,银行在金融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上发行债券或商业票据时,一方面可能需要提高利率,从而加大筹资成本,另一方面可能根本销售不出去。第五,来自外部经理市场的约束。如果银行的董事或经理不能胜任其职务,必将被来自经理市场的优秀人才所“驱逐”。

这些外部治理机制的存在使得银行在督促银行董事改善企业治理和经理提高公司绩效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其一旦付诸实施(比如,大量储户同时提款),由于银行业的行业特殊性,势必对一国的金融稳定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黄铁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3.李文华.商业银行制度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业务;法人授权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顺利推进,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日趋庞大、客户数量日益增多、分支机构迅速增加。一些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全国设点布局,完成由区域性银行到全国性银行直至上市公众银行的转变;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迅速扩大业务区域、增设分支机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及机构层级迅速增加,由过去简单的总分行二级管理,扩充至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一级支行、二级支行甚至更多层级。随着分支机构层级日益复杂及业务经营情况的不断变化,部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原先相对简单的业务授权管理制度已落后于业务发展的要求。健全完善的法人授权管理机制是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实施有效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各项工作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良好而恰当的权限设置能在提高业务审批效率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因此,构建完善授权体系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当前重要而迫切的一项工作任务,各商业银行应树立发展意识,处理好集权与放权的关系,合理确定贷款权限,实行信用授权的分层次管理。

一、信用业务授权的含义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在总行授权范围内依法开展业务,其民事责任由总行承担”。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体制,必须建立法人授权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在法定经营范围内对有关业务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和关键业务岗位进行授权”,由上述规定可知,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一级法人体制,全行民事责任由总行承担,分支机构是授权经营的经济组织,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业务授权是指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在法定范围内,对各业务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关键业务岗位授予相应的信用业务经营和管理权限,各机构必

须且只能在总行的授权范围内开展信用业务。

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业务授权体系的构建

(一)信用业务授权体系的基本框架

商业银行授信对象可分为公司、个人、同业客户三大类,因此,信用业务授权由公司客户、个人客户、同业客户信用业务授权组成,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应根据各机构风险控制能力、地区经济环境和资产质量等,授予各机构一定额度、不同类别的信用业务审批权,各机构应在权限内审批信用业务,授权体系通常由总、分、支行三个层级组成,层级越低业务权限越小,业务范围越窄,中小商业银行应认真评估各层级受权人业务授权执行的规范性及尽职履责情况,并及时调整授权。

(二)信用业务授权额度的计量

授权体系基本框架确定后,随之需要明确的是授权额度的计算规则。信用业务授权实际上是对风险业务的授权,授权权限的大小应以风险敞口计算,即信用业务授权额度是以风险敞口的大小进行衡量,应将低风险信用业务从授信总量中扣除,用公式表示,信用业务风险敞口=信用业务总量-低风险信用业务量。此外,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将集团客户、关联客户视同单个客户合并计算风险敞口,将客户提供的保证担保与该客户的直接融资一并纳入风险敞口。

1、信用业务总量的计算。信用业务总量等于客户在银行的直接信用业务量加上间接信用业务量。直接信用业务指银行给予客户直接资金融通或是信用支持的业务,包括各项贷款、票据融资、进出口押汇等表内信用业务,以及承兑、信用证、贷款承诺等表外信用业务。间接信用业务是指客户为其他客户在银行授信而提供担保的信用业务,通常仅计算客户提供保证担保的信用业务量,不包括提供抵押、质押担保的信用业务量。

2、低风险信用业务量的计算。低风险信用业务是银行认为风险较低或是无风险的信用业务,通常包括以下五种类型:一是借款人资质很好的信用业务,如客户信用评级达到银行最高评级的信用业务;二是以全额保证金、国家债券、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质押办理的信用业务;三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资信良好的金融机构签发的存单质押、承兑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或质押办理的信用业务;四是指定保险公司开出的具有储金性质或投资分红性质的保单质押办理的信用业务,或由其提供连带责任见索即付保证保险的信用业务;五是委托贷款业务。

(三)信用业务授权额度的分配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实行分级授权,授权额度逐级递减,主要包括总行层面的权限设置、总行对分行的授权、分行内部转授权三个层级。

1、总行层面。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根据业务的风险特性及受权人风险控制能力,区分公司、个人、同业客户业务不同的风险程度,对总行副行长、专职审批部门、职能部门负责人、关键业务岗位分别设置不同的审批权限。

2、总行对分行的授权。应以类别行为基础,根据不同分行的业务发展状况、资产质量、经营管理水平、内控状况、风险控制能力、负责人素质、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等因素实行区别授权、差别授权。

3、分行内部转授权。分行行长可分别给予分行副行长、专职审批部门、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关键业务岗位一定的业务审批权限;对分支机构审批权限实行严格的控制,分行对支行的转授权事项,主要是低风险业务、经批准的授信项下单笔业务等。转授权的权力不得大于被授予的权力。

(四)特殊信用业务审批权限的分配

除按照信用业务风险敞口设置审批权限外,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从期限、品种、担保、特定行业客户等不同维度设置特殊业务审批权限,适时调整控制全行业务发展策略。一是期限方面,如要加强中长期信用业务的控制,可以规定期限超过一年的授信业务上报总行审批;二是品种方面,如要拓展零售业务,可以授权分行审批较大数额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三是担保方面,可将风险较大的无担保的信用业务审批权限上收;四是特定行业客户方面,如欲增强对移动、电信、烟草、电网等优质客户的服务效率和竞争能力,可以授权分行自行审批较大额度的业务;同样的,可将某些风险状况不佳的行业客户的审批权限上收,规定分行不得自行审批。

(五)信用业务授权的方式和层级

篇10

关键词:内控制度;借鉴;提高;内控水平

1 国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主要内容

(1)严密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银行的组织结构是对银行经营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因此国外商业银行非常重视对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做到职责分工合理,使银行能顺畅地运行和有效地执行领导者的管理意图。为防范各部门和银行员工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产生隐瞒欺诈行为, 一般还专门设立了独立于其他部门, 仅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

(2)完善的会计控制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部门是银行内部的第一监控部门, 因此国外许多商业银行都赋予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以特别的权力和地位。

(3)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和明确的职责。银行业务的性质要求银行每一项业务至少应有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因此, 各职能部门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以达到内控制度所要求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效果。

(4)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银行以安全经营为本, 每一项交易一定要有不同的人进行审查和批准, 任何人的权限都不能是无限的。为此,国外商业银行都设计了一套控制资产风险的授权审批程序,这突出表现在贷款管理和外汇交易控制上。

(5)高度的电脑化管理。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现代化, 国外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电脑在内部管理上的应用, 以改进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的手段。

(6)合理有序的内部检查制度。一是总行业务部门对分行的检查,包括按要求报送的各种财务报表、专题报告,以及召开分行长座谈会听取汇报等等; 二是总行审计机构对分行的定期全面检查和不定期专项检查;三是银行内部的自我日常检查以及聘请外部会计师查帐。

2 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水平

(1)重构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务院局级企业法人,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经营者,实行一级法人制,在现行体制和经营机制下,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具有一定难度。但近几年新成立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应根据《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总经理) 负责制,保证董事会是全行最高权力机构,切实发挥董事会在银行发展方向,重大业务决策和宏观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在此基础上,改革商业银行现行的内部稽核体制,实行对总行法人负责的内部稽核制度, 加强总行对稽核工作的垂直领导。

(2)商业银行要有严格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一是严格岗位分工, 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 因事设岗,因岗定人;二是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三是加强业务操作的事后检查, 每项业务要求有一名业务主管或专门岗位对该项业务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把关和全过程的检查, 确保各岗位按职责要求正确处理同一业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授权审批机制, 保证资产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一直未能有效解决银行内部审批程序和分段授权问题, 以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权力过大, 资产风险不易控制。

(4)加强银行内控电子化管理,保障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行。银行业务的日益现代化, 要求银行内控手段更加有效率、更加安全可靠。而我国银行业目前还未形成一套有效的内部电子监管系统和电子网络系统, 影响了内控的质量和效率, 而且在银行电脑内部控制方面也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