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育部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教育部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 金融人才 教育高地
伴随着天津成为中国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试点区域,天津金融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因此,打造天津金融教育高地,对天津金融改革创新以及天津金融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津金融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各高校迫切需要深化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努力构筑天津金融教育高地,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一、高校金融教育教学实践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近年来天津市金融类本科生与研究生无论在招生人数、在校人数还是毕业人数上都有所增加;从学科设置方面来看,金融学下属的课程设置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前进。所谓的经典课程“货币银行学”、“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类基础专业课逐步深化,从广度上来看,金融经济学、公司金融学、金融计量学等新兴学科的逐步推广无不展现出金融学下分级学科的数量和质量正在引起阶段性突破。
目前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普通公共课、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所组成。普通公共课和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部主管部门所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基础课和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金融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根据课程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不同的年级比例不同,总的趋势是随着年级的由低到高,专业基础课程逐年减少,专业特色课程逐年增加。
国内主要综合性大学金融学科、财经类重点院校金融学科、地方财经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的金融学科的专业课情况简要列示如表所示:
在这些种类繁多的课程中,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相应地开出大量具有特色、实用性强、非常细化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对金融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是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实用性,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在进入金融学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掌握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顺利实施,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
二、高校金融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首先,高校过度注重学科数量上的扩张而往往忽视了学科质量的建设,金融类专业数量虽多,却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不够新、考评方式落后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目标。总体上看,除了少数重点大学外,大部分高校具体实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新开课程往往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有名无实;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实务课程时,缺少与中国实践的结合。
②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常常是一门课程从头到尾都由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如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手段、网络手段等一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相当高程度上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而未被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
③考评方式落后。测验、考试作为评估、检测、激励的重要手段,被广泛运用于高校各类教学活动之中,大都采用闭卷形式,提前划定考试范围,强调知识点的记忆。这样的评估方法采用非常局部的知识信息量的测试来代表整体上的学习质量和水平状态,必然带来测试结果的不合理性、偶然性以及测试误差,更重要的是它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
④教学内容涉及过广,没有对自身学科建设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对优势学科进行深入发展,进而塑造品牌效应。为建立好的生源,盲目抄袭发展较为完善的高校学科建设,结果不仅发展新学科方面进展缓慢,自己的优势学科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第二,现如今金融类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快速上升,但能从真正意义上称之为金融人才的少之又少,归根究底在于高校教育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高校教育培养的金融人才不能满足金融行业的需要。一方面,学生毕业后,觉得所学知识应用很少,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觉得大学生不实用,尤其缺乏创新能力,这些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高等金融教育有脱离实际的问题存在,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②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金融实践基地,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金融专业学生的实践往往与金融企业或财务部门联系在一起,企业从自身市场竞争的风险来考虑,害怕泄漏自己的商业秘密,总是不太欢迎“外人”的界入,高校因此联系不到企业或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③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培养欠缺,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理论的正确运用,缺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业服务意识的培养。
④在金融学专业快速扩招的背景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学校存在着严重的师生比例失调问题,大班上课的现象非常普遍。从天津市来看,天津市高校金融学科平均每一教师负担学生数量高达23个,而美国这一数字一直保持在10以内。当前各个层次金融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仍将持续扩大,适当增加师资数量显然是相关院校的当务之急。
第三,从金融学科的发展要求看,现阶段财经类院校的金融实验室建设依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均衡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硬件配置整体水平较低。目前,很多实验室存在设备陈旧,或者是为了应付评估检查而开设,虽然购置了先进设备,但长时间搁置不用,整体设备仍不齐全,不能开设期货、期权、保险实务、金融工程等研究生高级实验课程。
②软件配置不够齐全,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实验室软件设备还不够齐全,无法全面开展金融实验教学,市场上开发出来的教学软件主要是证券交易模拟系列,对银行、保险和其他衍生品则很少涉足。
③课程设置不够完整。整体来看,金融实验课程开设得较少,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有“股票模拟交易和行情分析”、“金融工程实务”和“商业银行模拟业务”,对期权、期货、外汇和保险等方面的实验课程则很少开设。
三、深化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创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是高校金融专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如何顺应天津金融业的发展,满足金融业竞争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设计和安排,从教学观念、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加大金融教学改革的力度,提升高等金融教育水平,构筑天津金融教育高地,从而尽快培养出大批高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
首先,鉴于开设金融专业的高校数量已经很多,高校金融专业的数量需稳定,重点要突出,质量要提高,必须把学科建设作为龙头。一方面要稳定专业数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努力塑造金融学科品牌,提高学术声誉,发挥品牌先导、示范和辐射效应,从而带动中国金融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对自身专业导向进行明确划分。由于金融学属于应用学科,其实用性理应受到更多重视,高校在发展金融学科时,必须首先确定其金融学人才培养方向,然后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侧重点将金融学设置在不同的学院中去,明确治学思路,从而使自身金融教育更加高效和专业化。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尽管有一部分学生会最终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但大多数毕业生最终面临的还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为培养出符合当今中国社会金融市场所需人才,我们必须针对金融人才市场对不同种类和层次的人才需求来确立在一定时间内高校培养金融人才的方向,如:理财型金融人才、国际型金融人才、复合型金融人才。高校应把握时机开设各种证券期货投资试验课程和各种投资类从业资格考试辅导课程,让学生们将书本上所学的有关投资方面的知识融入到实际操作中,注重综合实力的培养。同时,高校还应注重人才的对外交流,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国外高校交流生活动中去,并争取在国外获得实习甚至工作机会,以此来打造国际型金融人才。
第三,建设适应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高校要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任教,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突出科研能力的中青年学者;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积极鼓励中青年学者出国交流;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管、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满足专业特色建设需要的高质量兼职教师队伍。制定和实施青年教师到实际金融部门挂职锻炼制度,要求青年教师定期到实际部门实践,熟悉掌握金融实务,了解金融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
最后,发挥金融实验室的作用和功能,加大金融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力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金融实验课程为轴心,以理论课程知识的秩序为红线来进行安排。此外,还应在全面规划课程的基础上,根据金融学科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建立一种动态的精品课程建设机制,保持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学组织的科学性、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和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科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忠海.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金融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2010,(1).
[2]林楠.滨海新区发展中的天津金融教育高地建设研究[J].滨海金融探索,2010,(1).
[3]房燕,杨宜.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2009,(3).
[4]陈雨露.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问题[R].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报告,2008-02.
篇2
论文摘要:现代金融学专业的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工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从思想认识、培养计划、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篇3
浙财前身是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风雨38年,我们站在浙财的校园里,分明可以感受到她的成长和进步。
【经管类为主体,创新实验教学创特色】
学校现已形成经济、管理学科特色明显,经、管、文、法、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结构比较合理的学科体系。现设有财政学等38个本科专业,15个硕士点,硕士点布局覆盖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三大学科门类。财政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科、企业管理、伦理学和行政管理为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等4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金融学、经济学、税务、财务管理、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1个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学校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产业经济学和财政学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政府管制理论与政策研究为浙江省人文科学创新团队,产业发展与财政金融政策为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
在建设老牌经管类学科的同时,创建“一体化、多层次”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是浙财走出的一条特色之路。其中,现代金融实验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信息实验中心、人文艺术实验中心、ERP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实验中心、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实验中心为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ERP实验中心同时为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开放的国际交流视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浙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52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其中不乏欧美国家的“常青藤”学校,如美国的伯克利大学分校、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等,同时也有来自荷兰、日本、韩国和爱尔兰等国家的学生在我校留学。学校还被确定为“三菱”“樱花”和“三井”国际奖学金学校,成为全国6所“三井”国际奖学金大学中的一所。
篇4
关键词:保险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设计
2007年初,广西财经学院的保险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审批,成为广西目前惟一的一个保险本科专业。广西财经学院保险本科的设立,可谓意义重大,它可以有效地缓解广西保险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人才瓶颈问题。
一、国内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伴随保险业的发展几经起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保险教育开始恢复和发展,截止2007年,经过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本科院校有60多所。目前,国内保险本科终于在高校的专业系列中逐步走向成熟,有关学科和专业之争也逐渐平息,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办学历史、资源禀赋等条件各不相同,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1.西南财经大学模式。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依托于财经类院校的资源禀赋,成立了保险学院来完成对保险人才的培养,其办学模式较大,学科区隔比较明显。其保险人才的整体培养是教学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南开大学模式。南开大学的保险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依托于综合类高校的资源禀赋,在经济学院架构下设置与金融系平行的保险系,开设了保险专业,本科阶段的保险教育保持相对独立。其保险人才的整体培养是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武汉大学模式。武汉大学的保险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借助于综合类高校的力量,将原来的保险与精算学系和金融学系“合署办公”,成为新金融系,保险与金融朝融合方向发展。在整个金融系内开设了保险专业,金融专业,金融工程专业,数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规格比较高,其保险人才的整体培养是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有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保险专业建设涌现了“西财模式”、“南开模式”和“武大模式”等,但是,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从相关研究来看,一些学者关注到保险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姚学乾注意到了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但保险教育跟不上。王康则认为教学思想、教材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教学质量亟待提高。陈伟则主要探了保险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问题。
学者张洪涛、徐徐则认为:高校全日制保险学历教育作为各种保险教育形式中最全面、最系统的一种基础性教育,应立足广义保险学理论框架,通过保险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加以落实,课程建设应进行课程更新和改进,注重多学科综合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纵向考察和横向分析相结合,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向转变。此外,一些学者如王健康、刘雪梅、龙玉国(2004)认为:各专业课程间缺乏应有的科学的整合,以至于各专业课程“各自为政”,互相重复的现象比较突出,造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的浪费,自然也制约了保险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广西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和改革
广西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和改革的模式是在市场经济理念的引领下,以市场导向为定位,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从单纯传授知识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向转变,把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实验教学贯穿其中,大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需要的适应性专业人才。
但是,学校在确定保险人才目标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保险市场需要的是“来即能战且战无不胜”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则经常是“既不能战且战不能胜”,这种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是没有得到解决。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调查了国外著名大学的保险专业建设,通过网络调查了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系、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精算学与统计学系的保险专业情况。结果发现:第一,国外大学保险专业教师队伍素质较高;第二,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第三,研究领域极为前沿,研究领域集中在风险管理、精算和金融数学等;第四,风格与特色自成,乔治亚州立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注重个人、机构和社会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其服务对象是政府沃顿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注重公司的风险管理和保险公司的运作及保险产品的设计,其服务对象是公司。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精算学与统计学系注重保险精算的研究,其保险精算在英国高校中首屈一指。
四、广西保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路径选择
目前,全国保险专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可划分为五类:一类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数学、外语、计算机及其应用、应用统计、会计等。二是基本理论,如: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学等。三是专业基础理论,如:保险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风险管理学、国际金融学等。四是保险专业课,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再保险、寿险精算、利息理论、健康保险等。五是保险经营管理与监管,如:保险经营、保险管理、保险营销和保险监管等。上述课程体系的设计基本上是国内高校尤其是文科类院校专业课程的主要特征,对于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说,由于学科属性的要求,既要体现经济学科的内容,也要体现金融学科的知识体系,所以,所开设的课程除了保险学等专业课程,还有经济学和金融学相关的课程。
从这些课程体系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高校的保险专业主要是从教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型的人才培养出发而进行的,但对于广西财经学院来说,现在主要培养的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人才,显然这样的课程设计不太合适。所以,对于广西这样一个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且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对保险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如果照搬国内外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模式,必然会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地区差别、经济水平发展的差异和保险市场的异同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不仅需要其掌握学科的完整知识结构,更多地需要对地区经济文化的了解和对保险业务相关的知识结构的掌握。为了解决上述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需求,保险专业课程体系除了通过保险学这一核心课程来体现经济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外,还应包括与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相关的生命科学、汽车、建筑等工程学科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开设一些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
所以,保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通过通识课程模块来解决保险业务需要的基本知识准备,通过学科基础课来解决专业课程的学科归属问题,通过专业主干课来体现金融和保险专业的主要知识结构,通过专业课程来体现保险业务知识,通过地方经济文化的课程来解决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了解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来体现保险专业学生从事业务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因此,广西财经学院保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了“双平台、双体系、多模块”的模式,“双体系”是指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平台”指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核心课平台,“多模块”指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核心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多个模块。除了对学生保险专业的三基知识进行扎实的训练外,还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开设了汽车、医学、建筑、广西区情、东盟国情、第二外语(主要以东盟国家语言为主)等地区经济文化课程和专业扩展课程,以满足“立足广西、面向东盟、聚焦北部湾、服务社会”培养目标的需要。
[本文为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忠海:《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黑龙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7、8。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 财务管理 会计
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现状: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是依靠社会资金(香港隆兴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融智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依托重庆工商大学师资办学,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层次独立学院,于2001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年办学历程。
1.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状况: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设置管理系、经济系、金融系、会计系四个专业系和基础课教学部,共有9个专业。其中,会计系下设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目前招生4届,平均每年招生100-110人,总体看招生生源较好。
师资队伍:会计系财务管理专业专职教师4人。按职称分类: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1人;按学历分类:博士1人(在读),硕士2人,本科1人。以上师资队伍没有包含依托重庆工商大学的师资。
2、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2.1培养目标方面
财务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为: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较顺利地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和国家会计职称考试。这与会计专业2007级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相同。存在两点不足:①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②将财务管理专业看做是会计专业的延伸。理由如下:
①从知识结构上看:教育部2000年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 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从专业知识角度,可以看出教育部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学习的知识是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同时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而不是会计专业的复制。
②从学科定位上看:国内,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设在会计院(系),并且由会计专业脱离出来;而在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通常设在金融院(系),因为该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因此,在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之中,有必要理顺财务管理与相关专业的关系,特别是与会计、金融专业的关系:
总体上看:财务管理、会计、金融三个专业的研究重点不同:财务管理专业侧重"财务与金融管理";会计学专业侧重"会计实务";金融专业侧重"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
1)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的关系。财务管理和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企业的资金,但是会计更多的体现在核算和监督上面;财务管理更多的体现在运用资金上面(比如投资、筹资)。
2)财务管理与金融专业的关系。财务与金融都由一个单词"Finance"翻译而来,国外,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因此,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范畴与微观金融学相一致,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也有人认为微观金融学中的公司财务就是财务管理)。在这三者中,投资学与公司财务的关系更加紧密,投资学的理论只有通过公司财务活动才能真正和实物经济发生联系,与商品市场发生联系;而公司价值又要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外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学的联系比会计学更紧密。
③从形式上看:有人认为应该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为金融及金融服务中介等机构培养专业理财师;有人认为把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首席财务官(CFO)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样的提法都正确,特别是独立学院的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应该具体。融智学院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定位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要有具体的目标。在相同研究文章中,很多文章都是泛泛而谈,没有特色。教育部1998 年制定的财务管理培养目标只是给出了一个框架,给每个学校留下了形成特色的空间。独立学院无论在师资、资金、办学经验等方面与以前的公办学校相比都存在不足,因此,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办出自己的特色。独立学院相对与公办学校总的特色是应用性,特别是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独立学院已经出现考证热现象。因此,独立学院应该有具体的培养目标。
2)由于国内和国外的具体情况不同,国内财务管理偏会计是由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国外是财务管理偏金融是由于国外经济发达、市场程度高,企业对市场结合非常紧密。因此,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两个方向(理财规划师和特许金融分析师)一是站在中国的实际,二是展望中国未来。
3)目标不能定的低。虽然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考理财规划师和特许金融分析师,并没有否认考其他证书和把培养理财规划师或CFO作为目标。将目标定位相对较高,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教学中产生压力和动力。
2.2专业主干课方面
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专业课程的设置,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最重要环节。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07级培养方案专业主干课包括: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实务4门课程,虽然4门专业主干课强调了财务专业的本身课程,但是存在主干课开设力度不够的问题。2008年制定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时将主干课定为: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投资学、管理会计6门。
2008年开设的主干课相对于2007级有了很大提高,理由是由于财务管理原理相对简单,可以放到学科基础课;加强了专业特色-----偏向会计学开设了中级和高级会计学和偏向金融学开设投资学。但是,还是存在一个问题:《管理会计》做为专业主干课不是太妥当。一是管理会计不是会计最重要的课程,课程本身不难;二是会计方面已经开设了两们课程,占了主干课程的1/3,而微观金融学中很重要的《金融市场学》没有开设(理由见财务管理与金融专业的关系分析),因此建议开设《金融市场学》替代《管理会计》。
从专业主干课的修改建议可以看出:建议修改后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紧密:专业主干课程中有会计学的最核心课程(中级、高级会计学),也包括微观金融学的最核心课程(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财务(中级、高级财务管理)),从而形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特色。
3、结论
通过课程建设,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可以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通过改进后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可以使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学生毕业时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从而形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知识体系。(图1)
图1: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2007-2010级学生学习指南》
篇6
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
101-思想政治理论、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204-英语二、301-数学一、302-数学二、303-数学三、306-西医综合、307-中医综合、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313-历史学基础;314-数学(农)、315-化学(农)、397-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497-法硕联考综合(法学)、498-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
命题单位:由教育部考试中心
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编制单位:教育部考试中心
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
211-翻译硕士英语、212-翻译硕士俄语、213-翻译硕士日语、214-翻译硕士法语、215-翻译硕士德语、216-翻译硕士朝鲜语、217-翻译硕士西班牙语、218-翻译硕士阿拉伯语、219-翻译硕士泰语
331-社会工作原理、332-警务硕士专业基础、333-教育综合、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339-农业知识综合一、340-农业知识综合二、341-农业知识综合三、342-农业知识综合四、344-风景园林基础、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346-体育综合、347-心理学专业综合、348-文博综合、349-药学综合、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354-汉语基础、357-英语翻译基础、358-俄语翻译基础、359-日语翻译基础、360-法语翻译基础、361-德语翻译基础、362-朝鲜语翻译基础、363-西班牙语翻译基础、364-阿拉伯语翻译基础、365-泰语翻译基础
431-金融学综合、432-统计学、433-税务专业基础、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435-保险专业基础、436-资产评估专业基础、437-社会工作实务、438-警务硕士专业综合、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441-出版专业基础、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命题单位:由招生单位
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编制单位:有关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
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
命题单位:相关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
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编制单位:相关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
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
416-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417-普通生态学与鱼类学
命题单位:水产学科基础综合联考工作小组
考试大纲(或考试指导性意见)编制单位:水产学科基础综合联考工作小组
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
篇7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 应用型本科 财务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2008年末,广东省常住总人口为9544万人 ,但外来流动人口可达常住人口一倍以上,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早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发展起来的世界级制造基地之一,这里汇集了大量的企业,吸引和容纳了至少两倍于当地常住人口的劳动力。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现有34所独立本科院校,主要就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珠三角地区的人才需求。这些独立本科院校大部分都是民办学院,因此,文科类专业在学校专业设置中比较突出,基本上每一个学校都有会计系或经济管理系。因此,本文希望针对这一客观情况,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为例,对专业设置做些探究。
一、珠三角地区独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受校本部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数隶属会计学院
珠三角独立院校其实和全国各地的一样,都是某个公立大学的二级学院,其办学理念基本传承母体模式,从办学定位和教育层次来看,本来是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直到今天,无论师资、无论学科建设、无论培养目标定位,还是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办学体系和办学理念。
所以,财务管理专业长期隶属于会计学院,没有形成特色专业的的师资、课程和实训等一系列的培养程序。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以下简称增城学院)也是如此,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会计课程设置的补充,暂时还没有做到按特色专业建设来规划。
2.财务管理专业骨干教师相对缺乏
大多数地方高校教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专业出身,多数是会计专业,审计专业、金融专业等,这也间接导致了目前财务管理自身的专业体系性较差。另外,应用型本科教育,本来需要双师型师资,但由于教育评估体系还是由教育部的理论专家制定,所以,在应用型大学也是按照传统本科院校的考核要求在确定师资,这样就导致有财务管理经验的老师由于待遇等诸多问题而没法进入到师资队伍中来,因此是师资结构不能按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需求来调整。
3.课程设置和会计专业雷同
笔者认为很多全国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从构架完全是会计专业的简单改版。表现为财务管理专业没有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而会计专业没有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课程设置过于雷同。其结果是,企业在选择两个专业的毕业生时会更倾向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影响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增城学院甚至出现会计教研室和财管教研室课程混上的局面,当然这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资源,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建设还任重道远。
4.理论课程设置的专干课程单薄
在理论课程设置中,珠三角地区独立院校的主干课程并不能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部的财务管理专业评估中要求有8门以上的主干专业课,笔者认为这8门主干专业课程应该是学科基础课中的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较多,从财务管理原理到中级财务管理再到高级财务管理,部分高校尽管设置的课程名称不完全一样,但也并未跳出这个框架。这个框架并不能完全像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那样界限分明,交叉重复的现象使得这个框架没有固定和统一的认识。
5.实践课程设置停留于想象
在应用型目标培养之下,实践课程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数珠三角独立院校的实践课程设置始终在会计学专业框架之下,即使有实习基地,也并不能真正实现财务管理的实训,我国现实中的企业是不可能做到接待大量学生进入企业的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的,比如融资项目、投资项目等。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就是诸如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即使有些证券模拟实验也变成个人理财实验。而不是基于为工商企业,金融企业等的企业理财。
增城学院目前的会计模拟实训室也还处在建设之中,除了几张所谓的实习桌椅,场景教学的气氛,模拟实训的程序及制度,相关实训软件,都还在建设之中,财务管理更不用说,没有ERP沙盘,没有计算机财务管理,没有税务仿真教学的系统等等,校外基地更是只局限于事务所实习,那基本上是在上班年,事务所忙时,给他们输入廉价帮手而已。
6.盲目借鉴国外课程设
在无法建立自身完善的专业体系的情况下,一些独立学院出现了照搬发达国家财务管理专业情况的声音。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非常成熟,其设置课程的特点之一是特别注重金融知识的课程设置,比如金融市场、基金、衍生市场、衍生证券等,这是和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相关的。尽管我们说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金融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个是有前提的,必须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经济状况以及企业状况,尤其珠三角地区的独立本科院校在人才定位上必须以服务珠三角经济建设为主,如果完全照搬美国的课程设置重点似乎是不合时宜的。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贯彻“宽基础、精技能”的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计专业的技术性更强一些,财务管理专业的原则性更强一些,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该类专业人才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以“宽基础,精技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2.结合地方实际需要突出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践课程体系是实现“精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情况,多接触实际理财业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快地融人财务管理人员角色。
另外,学院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中的财务主管做学院客座教授,把一部分有实际经验的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纳入到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育和市场相结合。
3.正确划分各门课程的界线和内容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相互之间有交叉、融合是很正常的,应尽量减少内容的重复,建设合理的课程结构。这个方面就要求教研室要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内在要求来设立,把行政职能需要放在其次的地位。
4.合理借鉴国外财务管理课程设置
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相对成熟,在适合我国企业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情况下,在宽基础中更多的设置与金融市场相关的知识课群,为更多的珠三角地方企业走向外部财务管理培养人才。
5.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管理环节,一切的企业管理行为最后都资本化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员面临着复杂的社会、企业、法律法规等环境,他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个企业竞争机密,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就非常重要了。
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当前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绝大部分都是突出文科教育,主要也是从教育成本和市场需要来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的。笔者通过对珠三角的社会调查,结合增城学院的实际情况,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整个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群,学科必修课群,专业必修课群和专业选修课群。
(1)公共课程群
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公共课程群和其他专业没有太大的差异,包括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一定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
(2)学科必修课群
主要是为后续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拓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主要设置管理学原理、经济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税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原理等。
(3)学科选修课
进一步拓宽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并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选修与财务管理专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设置中级财务会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公共关系学、资信评估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
(4)专业必修课
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原则、实务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运作规律。主要设置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学、财务分析、成本管理、投资学、金融工程、国际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
(5)专业选修课
这一系列课程要适应环境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个体兴趣、社会需求差异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程度设置,要有助于拓展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内的才能。主要设置税务筹划、证券投资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公司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理论专题、审计学、项目管理、项目评估、金融机构和衍生市场、财务风险管理、财务软件、运筹学、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等。
在这些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专业理论课程中最主干的课程体系从纵向和横向两条线设置。课程设置相互联系又不重复,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培养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的较宽泛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体现财务管理从一般内容到拓展内容的运行规律。
2.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大最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和社会实践,调动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财务管理情境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实践教学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应本着学生本科学习四年期间,财务专业实践教学不断线的原则,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运作,经济法律事务模拟,证券期货投资模拟,项目投资融资模拟,公司治理与控制模拟,收购兼并及上市融资等资本运作模拟,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模拟,资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模拟,税务筹划模拟,个人理财规划模拟等,还应包括企业会计核算模拟,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模拟等相关试验课程。
笔者结合增城学院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珠三角当前的财务管理需要,在走访了大量企业并与实践中的财务专家座谈后,认为,可以把以上课程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实验。针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在相关课程中即可完成。如资金需求量预测、资本结构决策、投资项目NPV指标分析、存货经济批量决策、信用政策的选择和确定、全面预算编制、财务分析等。
第二,综合实验室模拟实验。将财务管理与金融学和会计学知识融合,如证券模拟实验、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企业融资决策综合分析、企业预警系统模拟实验等。
第三,综合应用实验。在综合应用实验中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财务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二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三是实训基地实验。
在综合应用实验中我们强调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和专业教师应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在这种创业模拟大赛中将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创业中,这是一种很好的实验手段,尤其是大赛的评判往往是企业实际的高层管理人员。这对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和团队之间的竞争精神是很有利的。
实训基地实验也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参与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并真正了解企业重大的筹资、投资决策的案例,这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目前,我们主要通过老师和学生的社会资源来做这方面的努力,但要落到实处,还是很困难的,因为财务管理是一个非对外报告的企业商业秘密,要进行实习,还是只能依赖模拟系统的开发,这样既方便教学管理也不停留于表面形式。
参考文献:
[1]于天野.略谈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农业会计,2009(1):28―29.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双语教学 双语师资 国际教育 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开展国际教育有两种形式双语教学,一种是与国外2+2或1+3的课程衔接、培养学生适应国际升学的国内课程的体系;另一种是招收国外的交流生到中国学习。第一种情况,主要以汉语为第一语言、英语为第二语言。第二种,只有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无论外国学生来自哪个国家。本文研究的情况是第一种情况下的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开始,并非从国际教育课程开始的。早在2001年8月,教育部就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时,就"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的问题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可见,象广东金融学院这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设双语教学,不但是教育部的要求,也是向国际接轨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院校纷纷在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了国际教育课程。本文探讨的就是在这个环境下,双语教学的特点、问题和改进建议。
一、国际教育的双语师资力量仍是薄弱环节
国际教育课程中的双语教学开展,师资力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而且双语教学课程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批改学生习作的工作量常常大于普通中文教学的课程的同类工作量,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因此,这项工作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际教育课程中,主要由两类教师承担着双语教学的任务。一类教师是在英语国家获得过学位,对相关学科开展过相关研究工作的"海归"教师。他们显然非常适合双语教学的工作,但这祥的教师在国际教育中显得数量不足,将远不能满足国际教育双语课程的需求。另一类教师虽然没有在英语类国家学习和工作均经历,但他们能够站在自己的专业学科前沿的同时具备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双语教学中也能扮演重要角色。
在国际教育的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的数量及质量取决于师资力量,因此师资配置成为许多大学推进国际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正如广州某"二本"高校在对这类准备开展双语课程的师资培训时,发现这些教师虽然申报了双语课程教学任务,但是自身的英文表达能力非常欠缺,即便是师资培训顺利结业,结业证书也发下去了,但是如果真的让这样的教师上双语课程的讲台,而校方又没有更加有效的评核机制的话,则会造成国际教育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出现问题。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国际教育部门的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不一定能指出国际教育师资的质量问题,也就是不太可能依赖学生评教来界定师资质量。即便是学生有所反映,按照现行的反馈制度,国际教育课程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也未必能很好地监控双语教学的质量。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肋。
诚然,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促进国际教育课程师资水平的提高,在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双语任课教师出国研修,提高基础课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外语水平和授课能力,比如广东地区的东莞理工学院就每年都选派师出国培训。作为国际教育师资的职业再培训安排,学校在外派培训人员的选拔上,应该严格把关,对原先双语课程开展得较有成绩的教师进行培养;真正做到提高其英语教学的语言能力,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和技巧,回国后继续推动国际教育课程。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课程教材的选用仍尴尬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较为雷同地采用(主要是美国)的原版教材的国内翻印版。大多数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认为,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没有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教师们普遍认为美国的教材行文叙述严谨规范,出版周期短,知识更新快,反映了学科前沿动态。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使用原版教材时,可以从中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能较为容易与国际接轨。不过,目前国内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原版教材的影印本,虽然书价大大降低,但其黑白印刷也减弱了彩色图片的立体效果,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
另外,为数不多的双语教师则认为,不论是原版还是国内翻印本,美国教材的英语程度远远超出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的英语基础。不能指望过分拔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我们还要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如果让其英语程度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么国际教育课程中,为了2+2与国外大学衔接的时候,可能学生的知识就会出现断层,国际教育的初衷就无法达到,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教学效果。因而,没有合适的教本,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国际教育双语课程的第二个软肋。
三、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对双语课程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在国际教育中实施双语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有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从听英语授课,以英语回答问题,逐步进入英语课堂讨论,课外收集阅读相关的英文文献,最后用英语完成课业。不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学生的英语能力参差不齐,双语教学可能需要区别具有较好英文基础的以及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进行分班学习,分班配置师资。
参加双语教学课程学习的学生最好,最好加强英语技能培训。从一些院校的实践来看,达到CET-4级的学生,只要认真学习与钻研,就基本上能够顺利成学科学习的语言要求。如果进一步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刁,那么,就更加可以解决上课时专业词汇不足带来的学习困难,也是提高学救率的有效方法。任课教师们通过几年双语教学的实践,认识到要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就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层次的困难。
四丶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教育双语教学的改进意见
首先,要解决好教材问题。尽量采用英语程度比较接近国内大学英语四级骗掣下水平的教材,例如,许多英国的教材明显比美国教材在语言上显得浅显,英国的许多教材能够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去解释、说明复杂深奥的专业知识。例如,英国BPP出版社的出版的教材,就在文字上较为浅显易懂。选用国外教材毕竟与我们传统的教材有很大差距,因而在挑选外文原版教材时,要辅以其他的参考资料做比较,尤其应该与国外衔接的高校的课程进行比较。
其次,合理解决学生的课程成绩考核的问题。通常开课的班级,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可以考虑采用分班教学,打破自然班的界限,重新整[合教学班的组成。对外语水平好的同学组成的班尽量多地采用外语进行教学。英语水平稍次的学生,另外组成的教学班,可以前半程使用中文解释或者交叉使用中英文教学,后半程逐渐过渡到尽量使用外语教学,以求在期末考核时达到最终考卷同样用英文答题,两个班学生的成绩能够基本持平的效果。期末考核的方式,未必非要采用我们国内传统的期末的方式,而是向国外衔接高校学习、取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多种多样的考核体系。
还有,按照学校原意,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是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并且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他们的教学究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否取得预期效果,都涉及到教学质量评估的问题。如何评估双语教学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是否英语水平有欠缺?英语水平高的教师或许学科水平又逊一筹?专业老师可能达不到语言要求,而语言老师老师有可能达不到专业知识要求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目前急需在国际教育课程体系的质量考核中,引进客观准确的评估方法。这是本论文的后续研究。
五、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为国际教育带来新局面(代结语)
在教学意义方而,国际教育中的双语教学,包含着教学双方的文化传递,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思维方式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又是任课教师与国外教学思想理念交汇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把正确的态度和精神传给学生,使他们在中西方教育理念不一样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宽广、公正的胸怀,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盲目排外。
在知识传递方面,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学生接受国际教育课程应该获得的起码的收获。更为理想的状态是,利用双语教学学到的知识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中文授课的知识量。
在知识接受方面,经过双语教学训练的学生还能提高英英文水平,具有与国际学者交流的"共同语言",这可以称之为表象收获。但这也是很重要的实际收获。我们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时候,加强对国外先进教育方法的借鉴。
展望今后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教育的开展,双语教学是其中的重点环节和必然手段。通过形式上的双语教学,我们追求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多方面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
[3]唐广阳;张丽.新形势下双语教育发展思路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3-19
[4]黄希楠.融入终身教育的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技术与市场.2009-08
篇9
1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现存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会计专业,自开设以来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量高水平、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是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非财经类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不明晰
2001年以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分行业会计制度,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分行业进行的,培养出来的是服务于不同行业的“专才”。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统一会计制度,取消了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会计制度不再分行业制定,在统一会计制度指引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从“专才”转向“通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再考虑行业背景和特点。但是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仍然要面对所处行业的特征和背景。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虽然取消了,但是各行各业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还是存在的,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仍是有其特殊性的。然而在“通才”教育模式下,各个高校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都未给学生讲授具有行业特色的通识知识,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模式化和同质化削弱了会计的行业特色教育,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就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又没有结合学校或所在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显然其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与财经类高校的学生相抗衡。
1.2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会计学是强调实践性的一门学科,跟理工类学科及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专门为会计专业老师制定考核标准,也是注重对科研的考核,这就导致会计专业教师仅把科研作为工作重点,轻视教学。另外,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考核过分重视教师的学历、科研成果、留学背景等,导致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并没有考虑教师的实务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知识。再加上,非财经类院校没有学科优势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也较少,使得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的需求不吻合。
1.3自身特色不明显
非财经类院校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学校背景制定自己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一般也遵从学校背景。例如,海运类高校可以倾向于船舶、航运行业等人才的培养,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可以开设水运会计、航运会计等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人才特色。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立足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针对性、专门化的会计人才。有些理工类高校给会计专业学生多开设了几门理工科课程,人文类高校也给学生开设了文科课程,但是都没有结合会计学科,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行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1.4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软件应用”等,但是对专业课程体系以外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课程体系重视不够,例如“财政学”“税法”“金融学”“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课程,而这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基于学校硬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非财经类高校普遍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大纲仅是围绕课本理论知识,只是就题论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2.1基础课程缺乏重视
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由于缺乏学科优势,往往不能得到学校的重视,限于资金、师资力量投入不够,非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都是100多名学生的大班授课。在此教学环境下,教师只能是单方向的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罗列和解释,很难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式的双向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下面做笔记,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
2.2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匮乏
基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评估机制,使得学校在招聘人才时过分重视学历、留学背景、科研成果等,引进的很多博士、博士后教师虽科研成果很丰硕,但多是从“校园”来到“校园”,完全没有任何实务经验。另外,高校每年的绩效考核与教师科研工作量有很大关系,一些讲授会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老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忙于、课题研究,不重视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会计学又是重视实践经验的学科,缺乏实务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很难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
2.3学校投入不够
从硬件设施看,由于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专业没有学科优势,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虽然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实验室,但从调查结果看,实验室资源还是比较匮乏,不能满足逐年扩招的需要,而且有些设备也都形同虚设,计算机设备配置过于老化,相关财务、审计教学软件与新的现行的会计制度不匹配。从师资投入来看,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数量过少,有些教师甚至一个学期身兼4~6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的“术业无专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改进建议
3.1找准自身特色
目前非财经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差无几,均是培养出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较大差别,完全没有体现出学校的自身特色和行业背景。而这些特色、背景正是有些财经类院校所没有的,所以非财经类院校一定要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的行业特色紧密联系起来,将普遍性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例如,如果学校不仅招收本科生,还具有硕士、博士的招生资格的话,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上,可偏重于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如果学校的行业背景比较突出,由于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在相关行业工作,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多开设一些相关行业背景知识、业务流程和其特有的会计知识的介绍。例如,航空类高校可以开设航空概论、航空企业会计等。
3.2改革课程体系
一是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高质量会计人才必备的条件,非财经类高校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增加任课老师的数量,尽量做到30~5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二是适量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不能仅局限于会计领域,与会计相关领域的课程也可适当开设,如“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数量分析法”等。三是加强实践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及时更新相关的财务软件,积极引进具有实务经验的师资。将课程重点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转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所处的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尽力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
篇10
关键词: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01-03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开始招生,各高校因其就业市场广阔而纷纷开设此专业。经历十多年培养实践,很多高校面临“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在社会需求旺盛的同时,高校却普遍存在“供应过剩”现象。很多非财经类的普通高校所开设的财务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财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滑坡,导致进一步扩大投资信心不足,专业建设滞步不前。所以,分析普通高校财管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状况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的对策,是破解目前困扰全国普通高校财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困扰的重要课题。
一、普通高校财管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现状
1.财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绝大多数高校在财管专业办学经验、专业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就业市场培育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会计学专业。目前,全国共有400多所院校开设财管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达600万人左右,并仍保持增长趋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4年首批招生财管专业,仅有百余名学生,分两个行政班教学。近年来招生计划都在100人左右,但实际招收(含专业调整)规模会大有突破。可以说,对承担本科大众化教育重要任务的普通高校,财管专业始终是其创收的“重点专业”。从培养状况看,抛开普通高校教学投入不足、办学软硬件条件落后、市场知名度低等客观情况,高校财管专业普遍面临三大主观困扰:(1)财务管理同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分问题;(2)财管专业课程结构同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相互冲突;(3)人才培养志向高远同培养人才力量薄弱的矛盾。首先,很多高校开设财管专业都是借助会计学专业的办学力量特别是教师资源,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主导方向不清;其次,高校试图将财务管理大学生培养成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知识和能力并具备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组织内部独立地从事会计、投资分析、证券市场、金融理财等岗位工作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更加注重投融资、财务评价、资产管理与评估、财务分析、税务筹划等财务决策能力方面的专业培养,但社会需求的不是刚刚毕业的财务经理人,而是直接胜任会计岗位的人才;最后,高校旨在培养未来的国内“理财家”甚至走向世界的国际“财务大师”,但普通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办学能力决定其很难拥有高端教育人才,只能望“洋”兴叹。
2.财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截至2013年,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其中经济学、工商管理类占全部毕业生的14.56%,仅财务管理一个专业每年就对社会输出7.14万本科应届毕业生,但中国的高级财务管理市场人才缺口仍在30万以上。由此反映出目前我们面临的状况是:传统会计人才“供大于求”,财务管理人才“供不应求”。那么,现阶段社会对财管专业各层次的需求状况如何,在接受调查的黑龙江省12家用人单位中提供的75个财会类职位中,对本科学历的要求有29个职位,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9%;大专学历21个,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8%;大专以下占33%。这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针对高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的权威报告反映的趋势一致,教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1.3%的用人单位表示招聘经济、工商管理类人才主要面向本科层次,25.4%的用人单位表示面对硕士研究生层次,博士研究生层次和专科层次仅占3.7%和2.4%。其中部分对学历要求差异是受地区发展程度影响。另外,对拟招聘财管专业本科学历人才的企事业单位调查发现,工作经验也成为用人单位在甄选应聘者时考虑的一项重要指标,用人单位招聘要求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居多,不限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不足50%。在全部调查对象中,要求2年以内工作经验的占19%,要求达到3~5年工作经验的占全部岗位的23%,要求具备8~10年工作经验的为14%,合计占全部招聘岗位的56%。这意味着社会单位招聘本科财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大部分岗位被社会经验要求堵死。资产评估与纳税筹划筹划方向逐渐受到企业重视,对财务管理学科的建设开发过程中,要把这一部分社会需要却专业人才上缺少的部分作为开发重点来建设。
3.财管专业人才就业状况。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与最初专业成立时设置的目标发展不一致,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就业问题。对高校来说,招生计划是学校经过认真研究确定的,甚至很多学校安排招生计划都考虑到了办学资源和能量的上限。而实际招收规模的膨胀,势必打乱教学资源和教师力量等在新老生之间分配的均衡性,出现办学资源短缺,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就业市场日趋拥挤,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滑坡。调查资料显示,社会每年可向财管专业提供约3万多个岗位,但由于毕业生经验与管理能力的缺乏,初次就业岗位集中在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目前高校财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3.85%,但从事财管专业工作的凤毛麟角。
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及其症因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就目前全国设立财管专业的各普通高校而言,普遍存在着毕业生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就业竞争力弱等现象。
1.普通高校财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症因。(1)对社会需求估计不足,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社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近年来不断攀升,使得财会类专业成为近年来的十大热门专业,报考时受到更多考生的青睐,高校只考虑增加学校收入,不断扩大招生比例,忽略自身实力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差。(2)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资源的不足体现在两方面。首先,部分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难以把心中所想完整地传授给学生;也存在教师固守传统知识理论和教学方法,从教以来只注重理论研究,忽略了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导致课堂内容枯燥老旧、不贴合实际,既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又没有实践指导意义。(3)专业课教学内容安排本末倒置。财管专业是从会计学分离出来的新设学科,没有成熟的经验来借鉴,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模仿了会计专业的同时加入了体现财管专业的特色学科,如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投资学、风险管理等课程。但在学习过程中,会计业务的处理核算、财务管理的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把课堂上的重点集中在解决以上问题,而忽略了实际中对财管工作的要求是利用专业知识、财务信息来分析问题制定决策能力培养这一事实。(4)培养方式程式化,培养层次单一。高校财务管理大部分采取入校前进行专业划分,之后对所有学生四年一套培养方式、一个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还遵循以往的模式,“单方面的讲与听”,不能激发学生潜力;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面广,反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没有掌握一项社会需要的专长。制订培养计划时,没有考虑社会财会岗位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2.普通高校财管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及症因。(1)毕业生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对职位的要求。财会行业处于低端人才泛滥,高级人才短缺,企业对于高校毕业生有较高的期望,但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不能融会贯通又欠缺实践经验,并不能做到一进入企业就立即投入工作,还需要企业对其进行短期培训。(2)财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财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压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同相邻专业竞争压力大。比如会计学专业始终处于就业旺势,财管专业因与社会工作岗位在名词、培养方向上都“不对口”甚至脱节,使之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会计的“边缘地带”;二是与社会财会工作者的竞争压力。财会行业从业门槛低,对学历要求不高但都对工作阅历和经验要求却很普遍。企业招聘财会人员更看重工作经验,这恰恰给应届毕业生设置了就业障碍。(3)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有限,择业过于挑剔。受到学校所在行政区域的影响,面临的就业机会少,学生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获得的信息有限且不及时,就业的情况不如意。另外,大学生高估自己的能力,对于工作过于挑剔,要明确的是,工作初级阶段主要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
三、高校财管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策略
1.优化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上,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减少学生的课时压力,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适度减少通识必修课,增加专业必修课比重;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训课,减少课堂教学比重;专业选修课要紧密围绕社会实践需求,选设一定数量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课程如《财务风险管理》、《公司理财规划》和《纳税风险》等,切实保证所开课程同学生毕业年份的社会需求衔接;同时,将《会计心理学》、《纳税检查》、《会计错弊与查账技巧》等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应用课程融入教学体系当中。
2.强化师资力量培养。教师是本科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破除教师“照本宣科”、“照版宣科”的授课习惯;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恢复年轻教员“助教制”,要求其参加优秀教师观摩教学;条件具备的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注会、注税等实战专家进课堂,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接触到当代最新的企业管理思维与财务分析方法。
3.学校提供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保障。财管专业的培养要把重点放在实践操作能力上。学校要提供硬件保证,改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与审计模拟实验室,手工模拟实验室的条件,定期投入资金更新软件系统,还应延长开放时间,保证学生有更多机会亲手进行操作。学校图书馆要补充财管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所需的工具书和期刊杂志,为与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相适应,对网络图书馆的普及程度不断加深。学院的资料室也要对学生开放,既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提高了资料室的利用价值。
4.实施分方向培养策略。大学本科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为实现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及考虑到学生个人发展意向提出了分方向培养策略,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实用人才,将财管专业依照社会岗位需求热点,划分成财务成本管理、纳税筹划、财务风险管理、金融理财和资产评估等方向,使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符合社会对经济活动中某一环节“专才”的渴求。
5.丰富校内实验的内容,改变实验方法。学生校内实验的多以工业企业为例,实际工作中,学生从业涉及领域不固定,对实验材料的编制过程,也要加入如房地产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等内容,防止学生就业后,面对工作不知从何入手的问题发生。以往的实验采用罗列某企业近几个月的业务发生事项,要求学生进行处理,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以票据的形式展现,在对学生训练时,应将习题式实验内容变为票据式,让学生根据票据自己分析业务,采取合适的处理办法。
6.落实本科生培养和就业的“导师制”。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下,与现阶段实行的导员制相比,学生与导师之间互动的机会增多,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提出指导性建议。拉近教师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取得的成果在就业竞争中形成优势。在就业时,导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
7.学校保证就业信息的流通。就业信息的不畅通,使学生错失更好的就业机会。学校应拓展合作企业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学校所在的行政区域,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择业平台。还可联合企业,形成一套用人育人的链条,定向培养人才,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课外实践的范围。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主动到学校来引进人才。
总之,要解决普通高校财管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的现状,就要从专业建设抓起,加强师资力量、优化课程体系、凸显专业特色,特别是财管专业,作为在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基础上成立的一门独立学科,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学科和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只做集大成者,“广积粮,不如深挖洞”,要形成自己专业的独特竞争力;在培养的环节,加大实践的比例,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致力向社会、企业培养实用型应用人才。
- 上一篇:财会综合实训报告
- 下一篇:税务会计综合实训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