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综合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会综合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逆向教学 教学方法和手段 考核评价体系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学习会计理论和将来参加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加强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高校在提高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应该积极探索努力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调整课程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规程,实行逆向教学
笔者认为财会教学实行“观察学习理论学习+实验应用综合实习”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开始理论教学之前,先进行1-2周的观察、体验活动。在这段时间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使其在学习时能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
第二阶段,进行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分章节安排实验。在每学期末要选择主干专业课安排1-2周的综合实习,一般在实验室进行,主要通过实务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阶段,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综合实践教学。头4周,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把学生分组定岗,利用模拟企业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岗位的职责及操作规程。中间8-10周让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项岗实习,在这段时间主要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为毕业后直接上岗做好准备。最后2周进行实结编写实习报告。
2 丰富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2.1 多渠道收集各种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以便供学生观察和使用。
收集会计资料可以到银行、税务等部门购买空白凭证;可以昌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进行搜集和积累;可以和关联单位协商获取或购买其超过档案保管期应销毁的会计档案等方式。将收集到的会计资料整理汇总建立资料库,在教学过程中供师生浏览和查阅。
2.2 建立这完善财务模拟实验室。
由于财务活动的特殊性,财务信息涉及企业的机密,学生到企业实践比较困难,所以财会模拟实验室在财会实践教学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是各高校提高实践教学的必由之路。高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教学必须的财会实验室,如:手工模拟实验室、电算模拟实验室、综合实验室、数据资料室等。
2.3 校企结合建立实训基地。
高校应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的优势,对当地的企业进行帮扶,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选择若干合适的单位作为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2.4 建立校内实习商店和校内服务机构。
高校可以将校内商店和校内服务机构由财会专业的学生进行日常核算和管理,由教师或学校指定的人员加以监督,这样既节省了实习经费还能为各系部提供部分经费。
2.5 学校可以筹建记账机构。
高校具有人才优势,鼓励教师获取执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注册记账机构,为财会专业的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
3 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
指导会计实践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进修,另一方面也要为教师创造条件。按照工学结合要求,调整师资结构,安排相应课程主讲教师到各类企业或会计事务所顶岗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另外,高校也可聘请校外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来校兼职,为学生讲解实际中的案例,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做到进一步的结合。
4 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学校的实践教学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快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
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每次实训都有实训报告或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作好记载,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次单独记人成绩档案。对于实习考核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可以由学校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
其次,建立一个教师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使之制度化,严格规范执行。再结合同行评价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在学年度末给每位教师写出评语,同本人见面,并纳入人事考核之中。
最后,合理使用考核方法。实行统一考核与独立考核、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统一考核是指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综合起来加以统一考核,独立考核是指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进行考核。这样就要求学生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学习。结果考核就是根据实践教学的成果来评定大学生的实践课成绩,过程考核就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应坚持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的统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和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
5 结束语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经济目标与市场目标。在信息化时代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对于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的培养需要实践氛围的熏陶和实践环节的训练。所以为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需完善课程设置,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完美结合,培养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1.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2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2.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12期.
[2]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56.
篇3
一、构建遵循认知规律的项目教学体系,建立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基础会计教材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体系的呈现,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单项账务处理技能及整个会计工作流程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对财会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可以把原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成各个教学项目,以构建遵循认知规律的项目教学体系。如项目一基础知识,项目二日常账务处理,项目三财产清查,项目四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每个项目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划分为若干子项目,如将项目二日常账务处理分为四个子项目,子项目一主要经济业务核算,子项目二会计凭证,子项目三会计账簿,子项目四会计核算程序。各个项目之间相互独立但又密切联系,构成了会计工作流程。这样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账务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会计基本职业能力。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整合后的项目教学体系,应建立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并尽量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时间比为1:1。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并不只是简单、零散的填凭证、登账簿,应按“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模拟实训”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将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单项实训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教学内容分项进行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模拟实训通常围绕一个企业某一期间发生的基本经济业务,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和相关的税收政策编写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实训资料,提供实际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仿真操作,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会计模拟实训环境建设,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一些学校的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只配备必需的凭证、账页、夹子等办公用品,电算化实训室也只是在公用机房安装一些财务软件,这样的实训环境致使实训教学流于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数字虚拟时代,仿真虚拟已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会计综合实训室应搭建基础会计实训教学平台,平台软件中各项内容来源于企业实践,应用于实训教学,有效辅助教?W与实训,让实训室真正成为第一课堂。教师应致力于营造有效的实训氛围,如开出现金支票到银行提现业务,涉及出纳、会计、财务主管三个岗位,可将学生分工成不同的会计角色分别开具支票、编制凭证、审核凭证。
会计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但近年来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却面临着一些问题,多数企业不愿意让实习生过多地了解公司财务信息,学校对校外基地建设的重视度也不够。只有实现校企双赢,才会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专业教师可以以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作为研究课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题探究中来,在完成学生校外实训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三、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制度,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
篇4
一、提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陕西省教育厅的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看出:一是工学、理学、农学类毕业生普遍受用人单位青睐。交通运输、公共管理与服务、农林牧渔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1%以上;二是综合类本科院校和市属高职院校就业率较低,财经商贸、公安与司法就业较难,收入相对较低。一般层次的财会类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导致出现财会岗位一职难求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欧亚学院按照确立了以“创意培养、创新实践、创业孵化”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工作。基于此现状,西安欧亚学院提倡搭建通过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将教育技术与创业教学内容完美融合,依托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彻底转变传统理论教学,通过IT技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由“经验教学”转为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并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财务管理专业财务决策分析技能培养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打造贴近实际企业真实财务工作场景的实验环境,实现专业实验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创业思维相结合。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心为载体,探索学校与产业、行业、企业协同培养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二、基于财务决策导向,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体系
(一)构建“素质+机会”的双维度创新创业体系本体系是依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两个纬度进行设置的,即素质纬度与机会纬度。课程体系中横坐标采用精益创业方法,将创业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感知创业、创业者与创业团队认知、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会开发、创业机会利用。课程体系中纵坐标是围绕阶段课程培养目标展开的分层次培养,包括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思维三个层次。对于创业知识层,涵盖感知创业意义、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财务指标分析等多个内容;对于创业技能,创业团队组建、创业项目分析、市场调研、策划书撰写等内容;创新思维包括创业方法、决策设计、融资路演等。培养创业思维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创业思维,正确看待风险、积极主动、从问题中看到机会、对环境的变化保持敏感等。
(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心建设——引进财务决策平台财务决策平台依托国家提倡创新创业的这种变革方向,培养学生通过企业财务主管的视角去运营一家企业,并进行财务、税务、资金等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强调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与管理学、市场营销、金融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互相依托。财务决策平台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寓教于乐,以模拟企业运营的模式、游戏式启发式、开放式、协作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师生平等参与交流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了教改的精髓。该平台涵盖了学生创业仿真实训内容,通过信息化技术与手段模拟创业项目筹备过程,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的效果。
(三)师资培养——培养创新创业中的“引导师”通过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建立双创引导师研修认证服务体系,建设双创教学方法和双创教学资源库。双创引导师培养将从创新创业引导师的核心能力模型入手,培养教师具备基于信息化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能力,面向成果的项目管理能力。
(四)仿真实训——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后,需要通过校内财务决策平台仿真实训的过程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这就是“训”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财务决策实训课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实训内容激发学习创业意识,了解创业过程,掌握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的效果。仿真实训将提供标准化教学资源,采用模块化的教学设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训,满足差异化需求。比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因已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决策能力,我们将使用“学校自主理论课(平台内含理论知识)+网中网企业经验+实验+测评”授课模块;对于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我们将采用“理论知识+实验+测评”授课模块。通过仿真实训课程,最终形成的实训成果完全符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申报。所需要的项目路演PPT、项目策划书、路演视频文档等,并可以完成资源的生成、上传、导出等。
(五)教学方法——引入PBL教学法在实施PBL教学法中,教师是倡导者、设计者和具体执行者,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培养和发展。因此,在基于财务决策分析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教师运用新教学方法中对问题的选择与设计、对教学资源的准备、调控课程教学的能力决定着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PBL教学法是以能力提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牵涉到理性探索、企业认知策略等。一般会采用如下工具。
(六)财务决策大赛+双创大赛——形成“以赛促教,赛教结合”教学模式财务决策大赛是财会专业学科综合性极强的一项重要竞赛,意在考察参赛选手从CFO的角度综合运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税法、市场营销等理论知识的能力。其特色在于每个环节都体现资金成本、时间成本、企业信誉、机会成本,充分体现财务决策的重要地位;该大赛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是目前国内院校参赛人数最多的创新创业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在参加大赛时,一是“保量”,增加比赛项目数量;二是“保质”,提高参赛项目质量。并将两类大赛比赛内容与日常授课紧密结合,最终实现“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路“
篇5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财会教学 教学策略
1 重构课程体系,突出技能培养
高校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应密切联系。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当前,很多高校财会专业采取的仍然是学科课程体系,过分考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因此,需要加入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确保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性和协调性,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体系的不足。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要注意开放性地吸收实际工作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高职财会实践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机结合,原则上应采用高校规划教材,同时要考虑到高校办学特色。
2 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财会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依托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2.1 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同时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互动合作的教学活动中,只要学习目的明确,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就能使学生充分快速吸收、掌握和运用知识。互动性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打破目前传统性的教学方式。
2.2 案例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是丰富教学方案和内容的重要举措。教学案例设计的得当与否,则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案例。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必须把基本案情编写描述清楚。可针对不同的案例分别采用叙述、表格等不同的展现方式。设计教学案例要考虑实务性。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其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因此,在相应的案例教学中,应参照会计实务需要选取案例的基本内容,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和整理。会计案例的选择要反映会计职业某一特定情景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况,涉及某一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济利益。
2.3 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探索问题或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创建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觉到任务的真实性。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自主地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篇6
关键词:会计;综合实训;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3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74-0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有足够的会计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项目教学是会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它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发展、服务于企业功能,使学生学得较直接、较实用,在校就具备会计从业能力和资格。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是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围绕“生产过程”编排各会计岗位,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会计实务仿真操作训练,使学生能直观、系统、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对《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基本理论的理解,加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理论和会计实务紧密结合,为学生日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基本功。所以,加强会计综合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是完成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 会计综合实训基本要求
会计综合实训职业行动领域的典型会计工作岗位包括出纳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稽核核算岗位、办税员岗位和会计主管岗位等。会计综合实训要达到巩固所学知识(主要是熟练掌握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通过对企业会计核算岗位综合技能的操作,掌握企业有关岗位核算的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制与审核的基本过程,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密切相结合,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要让学生明确并做到工作化的学习目标、了解综合化的课程内容、组织行动化的学习过程、完成过程化的评价反馈。
综合实训用品包括手工综合实训用品(包括记账凭证、账簿、科目汇总表、财务报表、会计凭证封皮、账簿封皮、账绳、胶水、财务专用笔、直尺、实训报告、会计档案袋等)和电算化综合实训用品(含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在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时,一般应完全按照生产企业或实际部门组织会计核算的程序、方法和所使用的凭证、账簿、报表来组织;动手操作之前,要弄清实训的目的和要求,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会计综合实训就是运用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对单位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会计核算方法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形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会计综合实训主要强调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这3个环节上的拟操作。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计综合实训中的应用包括会计科目设置、记账方法选用、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报表填制;对各项实训的基本操作规范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包括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填写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时要字迹清楚,并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记账、结账,发现错账应用正确的方法更正;对企业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为达到教学效果,保证实训质量,每次实训都应周密安排。对指导教师来讲,要做到实训前充分准备、实训中加强督导、实训后认真总结;对学生来说,对于每项实训,实训前充分准备,积极参与实训过程,按照实训的要求编写实训报告。学生在实训中的操作技术要规范、准确、清楚、及时。
二、会计基本理论与工作岗位描述
会计工作岗位是对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具体分工而设置的各个职能岗位。企业会计核算都是按岗位进行,所以在会计综合实训前学生要重点按照各岗位学习相关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包括财务会计的概念、特征、目标及作用,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会计计量等。要了解期初建账过程(会计账簿的启用和交接规则、建立分类账、建立日记账)、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原始凭证的书写要求、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内容、记账凭证的格式、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记账凭证的审核)、账簿的登记(账簿登记规则、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账务处理程序下总分账的登记、错账更正规则)、对账和结账(对账的内容和方法、试算平衡、试算平衡的作用)、结账的内容与方法(结账内容、结账方法)、凭证和账簿的归档等。
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时,要以满足业务需要为原则,必须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有的分设、有的合并、有的不设;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要有利于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要有利于建立岗位责任制。一般而言,大型企业应设置会计主管,出纳,固定资产核算,材料物资核算,库存商品核算,职工薪酬核算,成本核算,收入、利润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涉税,总账报表,稽核等岗位;小企业因业务量较少,应适当合并减少岗位设置。在描述财务会计岗位时,要强调职业道德和保密制度、高度的工作热情、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优秀的沟通协调能力,正确处理各项经济业务,严格审核记账凭证,实施对账制度,合理进行纳税筹划,分析研究会计数据,编制财务报告,向管理层提供可靠财务信息。
三、会计工作书写规范
会计工作书写规范是指会计工作人员在经济业务活动的记录过程中,对接触的数码和文字的一种规范化书写及书写方法。财会书写的内容主要包括阿拉伯码的书写、数字大写及汉字书写两大部分。在一些三资企业,有时需用外文记账,外文字母的书写也应该规范。财会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是正确、规范、清晰、整洁、美观。数字书写规范是指要符合手写体的规范,包括数码字书写的要求和数码字书写错误的更正方法。文字书写规范包括文字书写的基本要求、中文大写数字的写法、摘要的书写。
四、模拟企业基本情况
模拟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名称、类型、职工人数、法人代表、注册资金、资产总额、经营范围、开户银行及账号、纳税登记号、厂址及电话、内部机构设置、车间概况、会计岗位分工及职责简介、营销网络、生产组织与工艺流程、生产费用归集和产品成本计算程序、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方法(含财务部门内部分工、账务处理程序、外币业务核算、坏账准备的计提、备用金的核算、材料核算方法及流程、固定资产核算、与工资有关的各项经费、保险费和公积金的计提、水电费的分配方法、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生产工人薪酬、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在产品计价方法、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及费用成本核算流程图、自制半成品及产成品发出的计价方法、存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销售收入的确认、销售核算方法及流程图、对外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税金及附加的计提、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方法、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现金等价物确认条件、借款利息的处理、财务电算化核算流程等);提供建账资料,包括企业会计科目表、总账和明细账的期初余额、成本费用明细余额、原材料及低值易耗品计划成本表、“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专栏;提供企业经济业务和记录企业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提供空白原始凭证及会计报表;会计电算化实训,包括系统初始化(建立账套、用户和权限的设置、数据备份)、总账系统初始化(启动总账系统、设置核算规则)、基础数据设置(部门档案和职员档案、客户和供应商档案、设置凭证类别、设置会计科目、核算项目设置、期初数据录入、试算平衡)、日常账务处理(凭证填制、凭证审核、凭证查询和汇总、记账、出纳管理与账簿管理、对账和结账)、编制报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利润表的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五、会计综合实训组织形式
根据提供的实训资料和要求,可采用以下3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
1、分组完成。分组有利于模拟会计分工,明确责任,加强学生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按照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分组至少两人一组,各有分工,相互制约,有助于实训过程的规范化和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2、分组轮岗完成。为了加强真实感,也可将学生分成每4人一组进行分工,设财务主管、记账会计、制证会计、出纳会计等岗位,由指导教师为小组每一成员指定会计岗位、岗位职责、轮换时间和轮换次序,在分工、牵制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会计实训,使学生了解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熟悉各会计岗位的职责。完成实训后,应填写个人分工及工作量明细表,以便明确责任和考核评分。为了弥补分组实训的缺陷,在实训过程中应加强交流。指导教师在实训完成后还应组织个别面试,以了解学生对组内所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熟悉程度。
3、一人独立完成。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实训项目,在实训中担任所有会计岗位的工作。一人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的会计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地认识和掌握会计核算全过程的目的,培养学生能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会计综合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在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活动中,指导教师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及辅导工作。技能操作流程中,要求学生填制有关原始凭证,对取得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填制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会计模拟实训原则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会计综合实训应当按照以下两项内容分顺序进行。
第一项实训内容为手工操作环境下的会计业务实务模拟,在会计实训室进行。第一步,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先学习实训案例,熟悉会计核算实际业务,搞清楚案例中全部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有关数字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然后由指导教师对实训操作方法做讲解和演示,并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相关实物相对照,强化会计核算流程的感性认识;第二步,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任务的完成是顺着“建账经济业务处理对账与结账及记入新账会计报表及纳税申报表的编制财务分析会计资料的装订”这一流程来进行的。
第二项实训内容为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操作实训,在电算化实训室进行。学生根据实训教材的原始数据,在指定的商品化财会软件环境下,进行上机操作,完成全部电算化工作。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操作实训部分要求完成建账设置、初始化及基础档案设置、日常业务处理、账簿查询处理、期末出纳管理、期末业务处理、编制报表。
根据所编制的实训报表资料,进行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等财务指标的计算(重点计算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率等),并进行对比分析与因素分析,写出财务分析报告,为企业经营提出好的建议和措施。
实训结束后,应将各种账簿按不同格式装订成册,应将全部会计报表装订成册,并加具封面,注明单位名称、年度、月份。学生在每项实训完成后,都应提交实训报告,总结实训体会,并提出会计实训需要改进和注意的问题。实训结束后,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提交的书面实训结果和实训报告等进行成绩评定。可以制定考核参考标准,按百分制设置账务处理(原始凭证部分、记账凭证部分、账簿部分、报表部分)、书写质量、会计档案装订、实训小结等项目,每个项目均制定扣分标准。
总之,会计综合实训能使学生体会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真实的经济业务、真实的会计信息流转过程,为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开拓学生思维、启动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会计专业提升职业技能最经济、较有效的途径。如何充实传统的会计实训内容,完善会计实训体系是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任延冬、申春峰.新编财务会计实训[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逆向教学 教学方法和手段 考核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 A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学习会计理论和将来参加会计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加强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为加强实践教学,学校校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完善和提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调整课程设置,实行逆向教学,理论学习加实验应用的综合实习的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学校的实践教学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一、 调整课程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规程,实行逆向教学 。笔者认为财会教学实行“观察学习理论学习+实验应用综合实习”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开始理论教学之前,先进行1-2周的观察、体验活动。在这段时间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使其在学习时能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
第二阶段,进行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分章节安排实验。在每学期末要选择主干专业课安排1-2周的综合实习,一般在实验室进行,主要通过实务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阶段,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综合实践教学。头4周,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把学生分组定岗,利用模拟企业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岗位的职责及操作规程。中间8-10周让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项岗实习,在这段时间主要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为毕业后直接上岗做好准备。最后2周进行实结编写实习报告。
二 丰富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1. 会计专业是一项理论枯燥的课程,而且实际操作又在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若要学生有兴趣的投入这门课程,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的功能,使学生在信息化和多媒体中学习枯燥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得到开展实际活动的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微机房的优势,加强学生的电算化能力,使学生掌握一系列制证,记账等软件应用程序和会计实务中的电算化应用问题。 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素质。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计算机不仅在信息行业中占据很大位置,在很多行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包括会计行业。而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就成为很重要的一项学习任务。多媒体除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素质之外,同时它的声画并茂,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使呆板的教学变得多姿多彩,视听结合,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2. 建立完善财务模拟实验室。
由于财务活动的特殊性,财务信息涉及企业的机密,学生到企业实践比较困难,所以财会模拟实验室在财会实践教学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是各高校提高实践教学的必由之路。高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教学必须的财会实验室,如:手工模拟实验室、电算模拟实验室、综合实验室、数据资料室等。
3. 校企结合建立实训基地。
学校应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的优势,对当地的企业进行帮扶,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选择若干合适的单位作为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
4.学校可以筹建记账机构。
学校具有人才优势,鼓励教师获取执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注册记账机构,为财会专业的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
指导会计实践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进修,另一方面也要为教师创造条件。按照工学结合要求,调整师资结构,安排相应课程主讲教师到各类企业或会计事务所顶岗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另外,高校也可聘请校外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来校兼职,为学生讲解实际中的案例,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做到进一步的结合。
四、 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学校的实践教学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快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
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每次实训都有实训报告或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作好记载,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次单独记人成绩档案。对于实习考核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可以由学校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
其次,建立一个教师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使之制度化,严格规范执行。再结合同行评价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在学年度末给每位教师写出评语,同本人见面,并纳入人事考核之中。
最后,合理使用考核方法。实行统一考核与独立考核、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统一考核是指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综合起来加以统一考核,独立考核是指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进行考核。这样就要求学生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学习。结果考核就是根据实践教学的成果来评定学生的实践课成绩,过程考核就是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应坚持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的统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和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
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讨论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讨论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开展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这一事实,而且通过讨论式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由从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和理论到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学习并学会知识理论。在讨论式的教学课堂上,整节课的内容可以由教师先提出几个小问题,然后可以通过学生自发的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积极的看书、讨论、思考解答等一系列行为。这样的做法比以往只有教师单纯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组织各小组在课外就做好分工、查阅资料、组内讨论的工作,然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选出学生中的发言人形成代表本组的发言提纲。这样的小组讨论课上,先由指导教师对本次研讨的问题作一些指导和提出相应的要求,然后小组发言人作主题发言,其他同学和老师提问。小组讨论以学生讨论和陈述为主,老师负责组织和引导讨论,对学生讨论问题的深度、发言者的态度、语言组织、团队配合等方面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结束语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经济目标与市场目标。在信息化时代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对于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的培养需要实践氛围的熏陶和实践环节的训练。所以为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需完善课程设置,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完美结合,培养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文章对高校会计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会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会计课程设置改革、会计实训教学改革、考评模式改革几个方面对高校会计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生产建设中,会计在加强经济管理,分析经济情况,发展经济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对会计人员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今的会计人员不仅仅是财务信息的制造者,还需要给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这一形势环境的变换使得会计教育必然要改革,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修养,才能满足社会环境的需要。高校会计教育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变化,高校会计教育现状与会计职业界的要求存在着差距。
1 高校会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育教学方面。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讲课+讨论”的模式,教师偏重对会计知识的灌输,对所教的知识没有给学生一个综合实践应用的机会,达不到对各门类知识进行有效的融会贯通。
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填制凭证,或者是做分类账,以及会计报表,并没有想到和税务相关的各种条例、法规进行实际联系。教学审计知识时,只是让学生学习审计的流程,审计的目的,审计报告的编写等方面的书本知识,深入不到怎么样思考审计工作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最终造成会计教学知识不能使得学生学以致用。
(2)在课堂教学方面过于呆板,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当前高校会计教育的核心课程是财务会计、会计学原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审计,但学校以及学生并非对这些课程全面重视,不论是师资队伍,还是学术界,甚至高校的教育细节,都相对重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而冷落了真正创造价值的管理会计,致使学生对管理会计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效果低下,掌握不足,不利于学生向高级管理人才方向发展。
目前高校会计教学更多的是强调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以考试作为评判的标准,在考试时,学生只是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会计的分析性问题,每一个问题成为了一个无需分析证明的答案,使得学生简单的认为会计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就是同一系列数字打交道,不是与人打交道,而会计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学会处理非确定因素时所必需的思路与技巧。
(3)评价方面。缺少一个全程的、多维的评估体系,考试的方式不够合理,过于看重计算能力,忽略分析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量化评价,评价方法单调死板,主要依赖纸笔测验,缺少质性评价方法与手段。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学习情感等方面的评价。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层次依然偏低。由此造就了知识与技能不足,分析思维与人际能力不高的毕业生,使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学生实践方面,高校会计教学一直沿用“学科本位“式课程体系,实训教学课程与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不相符,实训内容的设计没有建立在对岗位职责及能力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实训内容不能与具体工作岗位职责相结合,没有让学生动手去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没有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一些教师本身并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往往是从教学大纲和书本出发设计实训项目及任务,实训课程在名称上是作为实训教学,实际上依然停留在做习题的阶段,学校所强调的学习层次与社会的期望存在较大落差。
2 高校会计教育改革探析
2.1 会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应该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过程实现转变。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是通识教育,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 主要是面向企业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使得学生更加具有专业广泛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规格是以宽口径的专业为基础条件, 以此设置多种专业方向, 达到建立对就业市场反应灵敏的适应机制。培养过程就是强化基础教学,不断树立高校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新理念,把创新教育渗透于整个会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实践练习,进行个性化培养。建立教学督导队伍与学生学风督查队伍形成教学互动的良好格局。
此外,要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财会人才,高校应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是会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关键,也是提高财会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高校可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实际工作,同时鼓励引进横向课题,并经常邀请行业专家、业界名人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及教师能了解行业的现状及最前沿的动态,保证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与时展的同步,有助于及时更新专业知识,适应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保证教学质量。
2.2 会计课程设置改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类学科交叉、融合和渗透已成为教育的趋势,这也是培养素质全面,并且术业有专攻的高级人才的必然要求。提倡“平台加模块”的教学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包括研究型课程模块、高级应用型课程模块、普通应用型课程模块、财务会计模块、财务管理模块、会计信息系统模块、审计模块。要做好高校会计“平台加模块”的教学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做好学生分流机制,让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爱好在学习中自我判断和调整,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向和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是差别化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别化教学,如学术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强调研究工具掌握和专业理论学习,应用型人才目标课程设置强调应用工具和专业应用技能教学。最后是基于人力资本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高校会计教育应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核心课程体系。并在强化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经济学、管理学、投资学等相关商业学科知识的扩展学习,使学生掌握大量的商业背景知识,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能充分客观地了解企事业内外部的环境,从而能对环境的变化做出敏锐而且正确地反映。
2.3 会计实训教学改革
合理有效的高校实训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具备实践能力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高校会计实训教学课程与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不相符,实训内容的设计没有建立在对岗位职责及能力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实训内容不能与具体工作岗位职责相结合,没有让学生动手去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没有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这一现状,高校应加大力度,改革实训教学。
首先,高校可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调整课程体系,设计与岗位相符的实训教学。经调查,企业设置的财会岗位主要包括出纳、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审计人员、证券及投资部门人员及其他, 且87.69%的企业单独设置出纳岗位,然而我们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审计等,这其中并未开设出纳课程,明显与企业财会类岗位设置不符。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应对会计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依据企业财会类岗位设置重新构建主干课程,包括基础会计、出纳实务、职工薪酬会计、收银实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企业查账实务、财产物资会计等课程。再依据新的课程体系,设置与课程相符的实训教学项目。
其次,高校应对会计工作的各个岗位职责进行充分地调研及剖析,设置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实训内容。具体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对具体工作岗位职责及能力需求调研剖析的基础上,了解企业财会人才能力需求(如账务处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报表分析能力、税务筹划能力等),分析财会类岗位设置(如会计主管、总账会计、出纳、薪酬会计、财产物资会计等),剖析具体岗位职责及工作任务,只有清楚各个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及能力需求,做好教学计划,设计实训教学课程,设置出合理有效的项目、工作任务,通过实训教学让学生掌握具体工作岗位的职责,完成各岗位工作任务。
以出纳岗位为例,要做好一名出纳,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鉴别人民币真伪、点钞、能正确使用保险柜、能正确处理现金及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能填写现金及银行存款日记账等。教师在剖析了具体岗位职责及能力需求后,才能设计出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符的项目,在实训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未来可能就业的具体岗位工作内容有清晰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就业信心。最后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评价,总结存在问题,完善考核模式。
此外,学校应加强与各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为各专业开发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给予教师与企业一线专家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学院也可通过为实训考核表现优秀学生推荐实习单位或工作的方式,激励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积极性。
2.4 考评模式改革
(1)实施教学全程质量监控模式。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应该将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贯穿于整个“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成绩分布、课程大纲、教师授课笔记、考试、教学方式、校友回函、领导打分以及学生打分高校内部会计教学质量管理的关注点应从起始阶段开始,注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过程性要素的监控,具体包括输入评估、过程评估和输出评估。输入评估是指加大宣传力度,吸收选择优秀学生,提高生源质量;在学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综合、单项测试,根据结果可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辅导,使学生全面适应大学教学。
过程评估是对照各专业、各课程的质量标准,对照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学过程及时评估,进行有效的质量监督。其特点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受到多方面的监督,对教师进行专家评教、领导评教、学生评教和教师互评,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综合测评。输出评估一是指毕业时进行目标验收,可对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论文、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等等(根据各校特点而定)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毕业,严把质量关;二是指坚持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搜集社会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反馈,给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完善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从成绩分布、课程大纲、教师授课笔记、考试、教学方式、校友回函、领导打分以及学生打分这些指标进行评估。育人为本,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可以说是学生教育的中心工作,高校应加大对教学、教学评估工作的投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3)“市场营销观念”式考评模式,指的是从消费者(企业)的需求出发,培养企业需要的,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高校会计专业要实施“市场营销观念”式考评模式,首先要针对企业财会人才能力需求,分析财会类岗位设置,剖析具体岗位职责及工作任务,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对教学进行考核评价,总结存在问题,完善考核模式,“市场营销观念”式考评模式能较好的实现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培养出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财会人才。
总之,高校应改革原有的会计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商业社会所需的会计实务人才及学术人才,使其具备提供会计专业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素,顺应会计职业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需要。
篇9
在会计专业教学上,人们基本达成以下共识: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最关键的是要组织和完善会计实践性教学工作。组织会计实践性教学的途径较多,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安排学生下厂实习、社会调查等,其中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可能是目前各类院校比较普遍应用的,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笔者就自己在会计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试作分析,希望为完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标提供一些思路。
一、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职业其他重要能力
一切教学手段的目的都是服务于培养目标,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从培养动手能力的角度服务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即培养学生做账的能力、查账的能力和用账的能力。在这三种能力中,做账的能力是基础,是会计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查账的能力是对大专层次毕业生的特定要求,是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以及内审机构所需要的人才的关键能力。用账的能力体现了一切会计工作的目的,没有信息的运用,一切会计信息都是垃圾。会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会计信息的运用,对经济业务的过程进行控制和在观念上进行系统的总结。没有用账这种能力的会计人员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记账员”。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即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学生拿到实习资料后,接着就按要求编制记账凭证,忽略了“审核、监督”这一重要环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在准备资料时,就没有准备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判断选择,使学生从观念上就没有或淡化了这一重要的审核工作。在如何使用会计信息也即是用账方面,目前的模拟实验也基本没有涉及。
2、模拟实验缺少真实感
分析现行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不难看出,目前的会计实验,与真实的业务还有一定的差距,缺少真实业务往来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学生们只能通过实训教材来了解原始凭证,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指导来完成记账凭证和账簿的登记。真实的凭证从颜色到样式有很多种,而实训教材上给出的资料都是按着一个模式绘制出的。由于学生没有可供模仿的成品,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些单据,甚至连最起码的这些单据应该怎样装订都不知道。于是,每个学生就想当然地在老师的描述中做自己想当然的账,结果学生做出来的既不像实际工作中的账,也不像老师所描述的账。
实验方式上,会计人员的分工不明确,牵制作用不能体现。一般在模拟实验中,每个学生从头至尾独立完成一整套账表,这对全面掌握业务是十分必要的,但哪些业务该由谁完成心理不清楚,会计工作中的相互牵制作用也没有充分体现,这会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及真实性产生不良影响。
3、会计模拟实验环节之间缺少衔接性
会计模拟实验按内容的综合程度分为单项模拟实验、阶段性模拟实验和综合模拟实验三类。按实验室类型可分为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实验。由于各门课程配备的教师不同,不同实验室辅导教师各管一摊,或由于实验时间、课时、进度安排的不合理等等原因,使实验的各环节脱节,缺乏整体性。导致某些实验环节流于形式,无实际效果,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到提高,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4、实验考核手段单一,要求偏低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主要对考勤和实验结果进行简单考核,比如教师对账务处理的规范性进行检查、打分,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或感想等,这往往成了实验结束时匆匆去做的最后一件事,事后很少有机会就实验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进行师生交流、探讨。而实验分数也只能作为理论考试的一个“附属品”,在总成绩中占有很小的分量。当这样的考核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对实验不够重视,互相抄袭,扎扎实实去做人较少,很难有真正的提高。
二、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建议
1、更新观念,完善实验内容设计,突出实践所需的各种能力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能力要求而言,未来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核心工程就是要设计出体现培养目标的会计模拟实验内容。要达到提高学生做账、查账、用账等三个方面能力的目的,必须按照能力的循序渐进将实验分成多个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实训室能够安排不同的实训内容。
如在学习会计基础课程时,设置基本的账、证、表等核算流程的一系列资料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到中级财务会计阶段,就需要对有关业务的账证进行深入的剖析,到学习“财务审计”或“税务查账”等课程时,就要让学生有账可查,这里的账证之中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了有代表性的案例,包括假账、偷税、错漏等等。通过找出这些问题,让学生写出审计报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当教师讲到顺查法时,就可以让学生每个人都先拿起原始凭证进行审阅;讲到逆查法时,就可以让学生首先拿起会计报表分析问题可能存在的大致方向。在学习“财务管理”等课程时,需要有可供分析的账证表及相关资料,分析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写出的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就是可操作的了。
2、实验教学过程的改进
(1)实验资料的配备要具真实感。当讲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概念时,需要学生从形式和大体结构上看到相应的真实的账证实物。做账的基础是原始凭证,原始凭证就不应该是现在的会计模拟实训室这种完全合理合法的示意性的凭证。会计分析需要有分析的对象,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要依据真实的会计信息。空洞的会计分析方法,在这个实训室可以实际地操练了。这时的操练不再是由老师告诉数据,学生仅就那一点数据算算说说。这里需要学生从账证表中自己去找数据,自己运用数据来说明问题。只有心中有账,才能做出理想的账。
(2)实验教学方式要灵活。教育要重在过程而不完全在于结果,主要着眼于意识的培养、知识的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单项模拟实验和阶段性模拟实验来说,由于实验内容不多,一般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而对于综合模拟实验,因其实验内容较多,工作量较大,综合性较强,具体实验时除可采用个人独立运作外,还应加强运用分岗运作方式。可设置如下: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为5人。一人为出纳,主管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一人负责业务发生时原始凭证的填制;两人为会计,分别负责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和负责登记明细账;另一位为会计主管,审核各类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并登记总账、编制报表和编写财务情况说明书。为使学生分别了解不同职位的作用,在实习期间可轮流换岗。
另外,制作教学光盘,把教学软件引入课堂。把经济活动以用动画或情节、展现出来。如从交易的结算、原始凭证的取得,到账簿的登记、过账、结账,把一个会计主体某一期间的经济业务通过影片演示出来。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体系要有系统性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体系中各要素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制约,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影响另一要素变化。手工操作结束后,分小组上机,这样使手工操作与上机操作衔接,学生既能掌握手工操作的基本技能,又能学会电算化的处理方法,并互相对照,融会贯通。
会计案例可以大量地应用在会计模拟实训中。首先,将教师所提供的会计案例,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中利用其所提供的凭证、账本、报表等实训工具进行实训,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并且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其次,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再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
4、要健全模拟实验的考核环节
(1)考核办法。会计模拟实验的考核办法应从单一标准转向多元化,考核不应只在实验完成后进行,它在实验前、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后都可以进行。实验前进行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复习,做到有备而来;实验过程中进行计划完成进度的抽查,让学生清楚试验是否按计划进行,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否符合要求;试验结束后的考核是对实验完成大纲内容的全面检查,也是检验学生实验成效的主要依据,主要考核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后的总结、实验报告和实验成果资料等方面,评出优良中差,进行量化,作为会计模拟实验的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2)实验效果评价的扩展。配合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会计专业可以每学期定期举办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如举行基于会计模拟实验的“手工账务处理大赛”主要面向大学二年级学生;每举行基于会计电算化实验的“财务软件操作技能大赛”主要面向大学三年级学生。所有大赛题目都来自于会计师事务所或者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账务,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检验了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师资队伍不断完善
要想提高对会计实验教学的要求,就应选择那些既有深厚会计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还要有高度敬业精神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学生的实验指导教师。还可以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高级会计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增加学生实验的现场真实感,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新准则将使会计教学的内容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重大变化,对于会计教师来说是新的挑战,会计专业教师要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学习新知识,参加新的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教学需要。
篇10
一.会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在经济日渐发展、发达、距离北京较近的县城,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的。而我校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对该专业的培养方向进行定位、相应进行课程设置,将老专业办出新特色,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中专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市场调研:
行业现状分析:
1、需求状况
据国家人事部去年一季度对中国青岛人才市场、中国山东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等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青岛地区招聘专业需求居前10位的分别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计算机、文秘、财会、建筑、外语、电子工程、医药卫生。求职数量排前10位的专业与招聘前10位的专业基本相同,。可见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多的,但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会计专业学生工作比较难找,而另一方面,企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又较大。
据中国财会网显示,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营销人员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每年至少增加30万户,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万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财务人员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但毕业的人数连年增加,而毕业生平均素质则是连年下降。就整个行业就业现状来说,无论是权威人才网站的统计数字,还是专业人士、人力资源专家的看法,都显示出一个结论:低端人才泛滥,高端人才紧俏。
2、就业现状
从单位性质看:几年前国有大型企业、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较旺;而近二年,这些单位对会计需求较少,民营企业和个人私营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变得较旺。
从不同规模看: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渐对会计专业人才饱和,而中小型企业逐渐成为会计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由此可见,随着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饱和需求,金融事业单位的裁员和报考公务员难度的增大,目前会计学生逐年增加的就业方向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自主创业。
据了解,目前企业的财会人员职位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财务,第二个层次是财会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活动,第三个层次是财会人员参与企业的对外投资,以及资本运作等其他方面的高层次财务管理工作。而我们中专毕业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大部分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因此应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努力。
中专学生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企事业单位的出纳、会计、保管等岗位、大型超市的收银员岗位、金融机构的柜员等。
二、专业建设成效
(一)专业基本情况
我校自成立以来,一直以财会专业作为重点建设的目标,以培养具备诚信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职业道德,优良的敬业精神,独特的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掌握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基本理论及运用技能,熟悉会计软件操作,以及与该专业相适应的管理、电子商务、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具备会计信息收集、加工、分析的基本能力,能胜任日常会计工作岗位和会计电算化岗位的中等应用型及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校自开办以来,注重办学特色。1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的特色。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会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专业实习的比重,初步建立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了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2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向双师型发展。既取得了教师任职资格,又取得了会计任职资格。3.对学生实行双证制和会计基本技能达标的质量考核标准。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始终遵循教学基本规律,根据市场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结合上级指导性教学计划或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制订了适合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及安排方案。
(二)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1.课程设置
我们将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确定为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另外还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主要由会计核算与监督的法律规定、支付结算法、税收征管法和会计职业道德四大部分构成。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企业现行岗位的需求。
同时,我们始终坚持双(多)证制度,该专业学生毕业要求必须取得英语、计算机操作员、普通话等级证书,并且至少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教材建设
传统的教材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会计专业的老师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发了多门校本教材,如《计算技术》一书涵盖了珠算、点钞、计算器等内容,让学生学习更贴近实际、更加实用的知识;《会计电算化》一书采用目前市场占有份额最大的用友财务软件,打破学科课程模式,按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按工作过程次序排列教材内容,内容丰富实用。
3.实践教学与技能培养
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突出技能教学、实践性教学,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倡导采用行动导向培养、培训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突出技能教学的方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依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出纳、会计、收银三个模块,涵盖了会计岗位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完成本项目的实践培训并达到有关要求,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满足企业对相关岗位人员的技能要求,实现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和顶岗,成为合格的会计岗位工作人员。
收银模块包括四个课题:1.点钞、验钞的基本技能;2.银行卡的识别与受理;3.收银业务操作;4.收银服务规范。出纳模块包括六个课题:1.出纳人员岗位职责;2.会计文字和数字书写技能;3.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4.收、付款记账凭证的填制;5.日记账的登记;6.现金、银行存款的清查。会计模块包括五个课题:1.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2.登记账簿;3.财产清查;4.会计报表的编制;5.会计电算化。
4.实训基地建设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建设与之配套的实训基地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准备为会计专业配备了财会模拟室、及会计技能实训室等。财会模拟室可以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会计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是集中训练学生手工做账、电脑做账的实训场所。通过模拟实习,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将仿真的财会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分析等手工会计全过程。同时利用财务软件和实训教学平台,可以完成机器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工作,替代传统的手工记账工作,强化会计业务操作基本功的训练。将手工做账、电脑做账合二为一,通过系列化、流程化训练,以增强技能间的关联性,尽可能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业务相接近。
5.师资建设
会计专业的专业课任课教师都是会计类专业本科毕业,会计师1人,省市教学能手2人,并取得多种荣誉,
同时学校为了学生的后续发展,采取多层次、多形式、集团化办学的办学特色。
(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上,注重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能力培养如下:
1.良好的道德素养
如果用会计人员应具备素质和能力垒一座金字塔,道德素质必然是位于塔的最底部,为根基所在。如果一个会计工作者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那他的业务水平越高,就越可能给企业、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作假账。这要求看似简单,但在钱、权、利的诱惑面前能够不为所动,能够控制私心一闪念,却并非易事。会计人员应该具有法制观念、具有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2 财务管理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将得到大力发展。公司理财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日趋完善,投融资渠道、工具、方式多种多样,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了大显身手的空间和机会。会计人员要完成记账员角色的转变,由过去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经营的协助主要对企业经营结果的汇总与解析,转变为要能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并协助企业建立实质竞争力的服务。
3 内部控制能力
近几年,国际国内的重大财务舞弊案件时有发生,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财政部陆续了一系列规范,如货币资金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控制规范、工程项目控制规范等,对企业建立内部规范控制体系进行规范和指导。作为企业会计人员,应具备内部控制的驾驭能力,承担起企业内部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等工作,把最敏感的环节和岗位控制住。
4.内外协调的能力
做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全面的会计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而且需要内外协调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内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二是外部协调和沟通能力(如处理与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之间的关系)。由于会计的职能作用,会计人员要确认、计量、记录、跟踪各方面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要与采购、生产、保管、销售以及科研等环节和部门的人员来往,要全面、系统、总括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要通过对经营活动的处理、分析和汇总,向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和生产经营的数据资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对会计人员的对外协调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从一定角度讲,企业与工商、税务、银行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关系。如果会计工作者不具备这些环节的协调能力和技巧,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 上一篇: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工作计划
- 下一篇:金融学教育部学科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