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与健康范文

时间:2023-03-31 06:5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与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卫生与健康

篇1

关键词: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行为习惯 物质环境 心理辅导 平等相待

由于入学学习是儿童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幼儿时期孩子是被动地接受家长的照顾,卫生行为习惯尚不稳定。入学后会遇到一系列适应问题,因他们必须从幼儿时期的个体的、无系统的活动、开始过渡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活动,并且学生以集体活动为主,必须形成较强的时间观念和集体观念。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行能力,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情况,我将学生的卫生与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为:增进儿童青少年的卫生知识,明了健康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儿童青少年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意识;使儿童青少年逐步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在我们的校园,每天的常规清洁都在有序地进行着,同学们也自觉养成不乱扔垃圾,不乱吐痰的习惯。但在干净的校园背后,大家是否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呢?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了一些出人意表的事情。在校园里,大家都能做到不乱扔垃圾,但出了校门,随手乱丢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只要是与奖惩沾不了边的卫生习惯,例如,便后洗手,不要随地玩不干净的游戏,能完全做到的人屈指可数。在此建议大家开展个人卫生情况调查研究,从身边所有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进行分析和讨论,加强每个人对卫生知识的了解,提高大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以上的目标,我们的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务必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做以阐述:

一、身体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卫生清洁十分重要,而且个人的卫生习惯与自身的健康也是息息相关的。当一个人不注意他自身的卫生时,他可能就会因此沾上了病菌,使他的健康受到影响。在生活中,不仅仅只是洗手联系着人们的健康,不刷牙,不洗脸,不剪指甲等不良习惯也会使我们的自身健康受到威胁。可见,个人的卫生与健康的关系是密切的。而我们小学生的个人卫生也不容忽视,特别在学校里,我们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人和物。在人数众多的课室里,不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不但给危害自己的健康,而且很容易会影响到别人。

1.学生的卫生观念薄弱,很多是一种强迫心理或从众心理。在学校里,为了使自己那班能成为“文明班”,被迫规规矩矩地把垃圾扔到应该扔到的地方去。但是,一走出学校门口,就随便扔垃圾。因为没有了学校的规矩,所以就有这样的心态:在街上扔垃圾不用罚,用不着这么规矩了。还有的学生自以为别人看不见:在学校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么守规矩的,但是也不想被抓到,就把垃圾扔在一些不显眼的地方,就以为能逃出别人的“法眼”。

2.对健康常识了解不多。如学生认为早餐前洗手没必要:我们每天在学校都是上完了第一节课再吃早餐的。那么手就会沾到很多的细菌。但是,到吃早餐的时候,又没有一个人会去洗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认为特意为了吃一顿早餐而去洗手不方便、没有必要。这样的话,学生们每天就会把许许多多的细菌吃进肚子里,那样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影响了健康。

3.在家的卫生习惯也不好,自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贪图方便。如学生以为饭盒不洗也没关系:有时候学生会将饭盒带到学校,但是,有一些同学吃完后拿去随便洗洗就了事了。难道真的是这么简单吗?既然要回家,为什么不回家用洗洁精认真地冲洗一次,然后再放进消毒柜里消毒呢?

个人的卫生与健康息息相关,可能有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遭受细菌了。这样的情况的发生,有一大部分是因为人们的意识不强引发的。我们就以上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1.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深刻认识个人卫生与健康的关系。在家里,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给孩子讲述有关卫生与健康的信息,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们明白,保持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在校园里,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使学生更加明白卫生对人类的健康来说是很重要的。

2.为学生制定完善的个人卫生制度。如:

(1)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2)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防止龋齿。

(3)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服每天换袜子。

(4)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5)每天彻底清洗饭盒。

(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卫生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3.为学生完善卫生设施。例如在每层楼增添洗手、洗饭盒的地方,增设垃圾筒。

4.定期检查。

5.建立奖励制度。可以以学生个人和班级为单位。设立“卫生小天使”奖项,这样融入竞争机制,既可以让评出的先进个人得到奖励,提高同学间的竞争意识,又可以树立典型,使学生学有榜样。

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环境卫生和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健康的三要素是:日光、空气、水。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保护环境的美化,爱护益虫、益鸟和花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室、家庭居室的采光和通风。劳逸结合,安排好一天的学习,锻炼与休息时间,以及怎样有意义的度过休假日。

二、心理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新课程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1.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的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

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者,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我引用美国的hojo柯赖齐亚和womo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的hojo柯赖齐亚和womo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

2.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3.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篇2

关键词:卫生与健康;合理观念;教学目标;卫生环境

当前校园要严格依据卫生部门提出的卫生与健康观念,将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落实,并且,卫生部门要善于结合具体情况,做好全面细致的卫生检查工作,严格抓好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营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确保学生拥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在校园中,领导要意识到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严格按照合理方法进行改进,做好卫生环境工作,严抓学生卫生与健康工作。

实施校园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工作价值食品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在校园卫生与健康管理工作之中,需要将食品安全内容引入到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中,借助课堂教学工作以及课外宣传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合理化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构建食物中毒应对机制和报告制度,还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通报机制,定期检查,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和学校严抓食品安全工作,做好食品安全防范工作。还需要对当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具体情况编制符合的管理对策。还要为贫困偏远地区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如食物安全手册以及挂图,积极组织人们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活动,在校园内部举办各种安全活动,开展有奖比赛竞答积极宣传安全知识,增强师生安全意识。通过各项活动的进行,使得校园安全管理机制更加规范和明确,各个院校可以按照具体需求严格进行,提升了我国校园卫生与健康效果。

监督指导检查力度增强:在校园内不断宣传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安全管理检查机制,有效控制和管理学校可能发生的传染病以及食品安全风险,能够强化校园监导检查力度。在实际工作期间,管理人员要将食品安全工作引入到安全检查和卫生检查中。并且能够依据国务院安全部门的文件,合理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避免校园内产生卫生问题和降低传染病发生率。

卫生与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意识缺失:当前很多学校内教师对于卫生与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教学观念仍旧停留在传统时期,对于卫生与健康教育重视力度不足,普及不够全面,使得学校内学生根本意识不到注意卫生和健康。并且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卫生与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教师采取的方法过于陈旧和刻板,使得学生兴趣不足,对于卫生与健康教育理解不到位,进而使得教育效果不佳。

卫生与健康教育内容深度不足:众多教师在教育期间往往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阅读,并未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和研究,最终导致卫生与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深度不足,整体指导力度不足。需要结合时代需求,大胆创新,强化学习,结合实践展开研究,举行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卫生与健康教育效果。

开展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方法明确教育目标,确立合理观念:卫生部门要求抓好校园卫生健康工作,教师需要在内心深处确立好大局观念,教师是学生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和负责人,所以在教育期间,教师需要明确站位,分析清楚自身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教育目标,进而可以在实际教学期中做好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在某些学校由于学习进程比较紧张,学生学习时间相对较紧张等,导致学校并未开展卫生与健康教育课程,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和教师没有卫生与健康教育意识和理念。因此卫生部门要严格要求学校开展相关课程,对教师进行卫生与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使得教师意识到卫生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保证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比如卫生部门可以在地区召开卫生与健康研讨会,在整个工作期间确立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和管理,将健康为先作为首要任务,做好学校内卫生与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为学校配置一定教学资源和设备,开展相关课程,确保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完善教育政策,形成完整体系:卫生部门要求学校开展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时,学校自身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工作人员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制度,融入教学工作各项方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管理,有效梳理卫生与健康教育体系,保证机制体系的完整性和实效性。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在校园内部构建健康管理机制,以卫生条例作为基础,将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做好研究方向确立工作,完善校园卫生设施。并且可以设立校园内教师为主要负责人,及时向学生进行校园卫生健康教育工作,一旦在实际教学期间遇到问题,需要及时上报,做好预案处理工作,有效维护师生身心健康乃至卫生安全。

发挥引导作用,推动健康教育发展:教师作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主要负责人,要严格执行卫生部门下发的各文件和命令,在教育期间能够有效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时刻高度重视卫生,健康教育以身作则,为学生带来示范作用,从而强化学生卫生管理[1]。在教育之中,教师一定要确保自身仪表整洁,经常对学生个人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规则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在院校内推出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相关条例,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对各项卫生问题进行细致规定,例如学生在校期间不得烫染头发,长度不能超过多少厘米,校服时刻保持干净整洁,手指甲长度不能超过 1 cm,不能染指甲等一系列卫生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卫生部门严格要求教师确立卫生与健康教育目标,树立新时代卫生健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能够有效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生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防控好常见病、传染病:卫生部门要时刻谨记引导学校教师做好常见病与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学校多属于人群密集区,而学生身体正处于发展时期,对各种传染病和感染病的抵抗能力低,特别是中小学学生更是如此[2]。因此,卫生部门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强化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卫生、安全、预防工作的价值。在卫生部门的号召下,各学校应强化对学生进行详细体检工作,体检内容具体包括学生的身高、体重、近视程度,是否患有沙眼、色盲,口 鼻、肝脏等是否存在问题?通过检查,学校能够有效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结合体检情况确定学生身体是否健康。一旦在体检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问题,要及时通知家长,要求家长带领学生去医院接受治疗。通过体检,能够确保学生真实体会到疾病距离自己非常近,从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卫生健康教育工作[3]。

强化宣传,推动发展:宣传工作的有效落实能够推动卫生与健康教育发展,也是进行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手段。当前,我国很多学校并未意识到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所以学生与教师对于此方面工作重视程度不高。面对此种情况,卫生部门要与教育部门有效结合起来,对学校的工作人员进行卫生与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确保师生能够正视此项教育工作的价值。例 如,学校可以举行卫生知识普及的宣传活动,使得师生能够走进卫生与健康教育知识世界中,也可以开展“蓝色盾牌”“红色先锋”活动,以互动形式强化学生对手足口病、水痘、流感等各项疾病的知识了解情况[4]。并且,卫生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还要积极向学校的教师推广相关公众号,要求教师们可以在公众号内了解一些相关防病卫生知识。相信通过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组织的宣传活动,能够帮助学校工作人员有效掌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引领,帮助教师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引导家长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相信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学 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将会有效落实,并带来一定成效。

以学生为主,开展健康教育:开展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属于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卫生工作的主体应以学生为主,开展健康教育[5]。2008年颁布的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康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以及公共卫生意识,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存在可能影响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纲要中还明确提出,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将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教育期间高度重视时效性和实用性。通过这样的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实现健康教育的提升,从而形成健康意识,保证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6]。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的合理预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保健教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不同领域,并且教师要意识到,结合学生生长发育情况,将不同内容合理分配到低、中、高年级,从而可以有效完成学校健康教育预期制定的整体目标。

以健康为理论,促进学校卫生工作:由于当前健康教育只注重信息传播和行为的干预,一旦缺乏健康教育所需的环境支撑体系,那么整个健康教育的效果远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所以,学校在开展卫生与健康教育时,一定要将健康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以健康教育为主开展各项活动,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努力,健康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要想将内容真正转为学生的意识和技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中,一旦缺少教育行政部门、卫生部门、学校、全体师生、社区和家长的参 与,将无法有效落实健康教育目标。所以,学校卫生工作要注重以健康促进理论为主导,强化教育支持环境氛围的营造,才能够有效确保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得以落实,各项目标任务有效实现[7]。

把健康管理作为卫生工作重点 :学校卫生工作开展的主要任务具体展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是学生的健康教育任务, 第二是学生的健康保障任务。教育任务应以健康教育为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保障任务需要强化健康管理,因为只有健康管理,才能够有效确保任务的完成,而现在很多学校在进行卫生与健康教育时,重视健康教育任务,轻视保障任务,缺少对学生存在健康问题行为的分析以及健康风险识别和干预管理不佳,最终使得学生健康得不到保障[8]。新时期学校卫生工作的实施要结合时代需求,将健康教育作为主体,推动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发展,强化对学生的健康管理工作,将重点落实在管理上,也就是对学生健康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有效检测和评估学生健康风险,开展针对性活动,改善群体健康问题,从而有效降低健康风险,确保学校学生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结 语总而言之,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开展,一定要严格按照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实施,将健康教育作为主体内容,通过健康理论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和内容,通过健康管理工作有效解决健康问题,制定健康风险防控工作。结合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保证学生具有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有效实施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师生高度重视学生健康情况,因此,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积极参与到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导学校全体师生和家长高度重视学生健康问题,将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每年定期为学生举行体检活动,在体检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健康问题,要立即联系家长,要求家长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学校成为常见病和传染病传播的主要场所。相信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家长以及社区的共同参与下,学生的健康意识会不断增强,健康水平能够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樊泽民,刘立京,杨海君.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4):485-489.

[2] 刘念.探讨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对预防各类传染疾病发生的影响[J].健康必读,2019(6):136-137.

[3] 卓玛才让.探讨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对预防各类传染疾病发生的影响[J].养生保健指南,2018(20):87. 

[4] 刘志业.中小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 

[5] 陈粤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现况和对策[J].大家健康旬刊,2018,12(4):276-277. 

[6] 周开智.如何加强学校卫生机构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 

篇3

【关键词】维生素;健康;生命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33-01

一、维生素概况

人们所食用的物质中包含七类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及水。其中,糖类及脂肪主要作为能量来源,蛋白质及矿物质用机体生长和修复受损组织的重要成分,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无论是自然界中还是人工合成的维生素均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其中,脂溶性维生素是指可溶于油脂中的维生素,摄取后储存于体内,性质较稳定不易被破坏,主要有4种――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是指可溶于水的维生素,不宜储存于体内,性质不稳定极易被破坏,维生素家簇中除4种脂溶性外,其余皆是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在人体内较广泛的参与人体的生化反应,是人体内酶系统的辅助成分。人体缺乏维生素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易引起各种疾病。理论上食物可以为人体提供获充足的维生素,但是对于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较差、生活不规律或孕妇、儿童、病人等人群来说,适当的补充维生素是必要和有益的。

二、四种常用维生素的作用、食物来源及合理摄入

(一)维生素A

又名视黄醇,是最早被发现的维生素。维生素A有两种,一种存于动物性食物中;另一种是胡萝卜素(维生素A原,在人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A具有防止夜盲症和视力减退,有助于多种眼疾的治疗(维生素A可促进眼内感光色素的形成);抗呼吸系统感染;有助于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维护皮肤细胞功能;促进发育,强壮骨骼;外用对于一些皮肤病(如粉刺、脓包、疖疮,皮肤表面溃疡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助于对肺气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治疗;有助于治疗脱发等作用。

动物的肝脏、鱼类、海产品、奶油和鸡蛋等动物性食物以及橙黄色和绿色蔬菜都富含有维生素A。根据中国营养学会2014年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0~1岁400微克视黄醇当量/日,1~4岁500微克视黄醇当量,4~11岁600微克视黄醇当量,成人(18岁以上)男 800微克视黄醇当量,女700微克视黄醇当量。

(二)维生素C

又叫L-抗坏血酸。维生素C具有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愈合作用;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有利于铁、钙和叶酸的利用;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龈出血,防止关节痛、腰腿痛;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水溶性强抗氧化剂,主要作用在体内水溶液中;坚固结缔组织;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

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里。根据中国营养学会2014年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0~1岁50毫克每日,4~7岁70毫克每日,7~11岁90毫克每日,成人100毫克每日。

(三)维生素E

又名生育酚或产妊酚。维生素E主要作用有:有效减少皮肤皱纹的产生,保持青春的容貌是一种常用的护肤品有效成份;减少细胞耗氧量,使人更有耐久力,有助减轻腿抽筋和手足僵硬的状况;抗氧化作用,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毒害;改善脂质代谢,预防冠心病、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抗衰老和抗癌作用,预防器质性衰退疾病;调整荷尔蒙、活化脑下垂体;预防治疗甲状腺疾病(可调节甲状腺分泌过量或不足) ;改善血液循环、保护组织、降低胆固醇、预防高血压;重要的血管扩张剂和抗凝血剂;可以参与细胞DNA的合成;对激素的合成有重要作用等作用,具有很好的保健、美容和治疗作用。

天然维生素E广泛存在于各种油料种子及植物油中,在谷类、坚果类和绿叶蔬菜中,特别是种子的胚芽中;另外,肉、蛋、奶和鱼肝油等中也含有一些。根据中国营养学会2014年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0~1岁3毫克每日,4~7岁5-7毫克每日,7~11岁7-10毫克每日,成人14毫克每日。

(四)维生素D

又称钙化醇 、“阳光维生素”、抗佝偻病维生素D。主要用于组成和维持骨骼的强壮;维生素D和镁可以有效的提高钙离子的吸收度;降低结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机率;对免疫系统有增强作用。临床对于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的佝偻病和搐搦有很好的疗效。

食物中的维生素D主要存在如酵母和蘑菇,动物性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干酪等,来源较丰富的食物主要有含脂肪多的鱼和鱼卵。根据中国营养学会2014年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0~7岁10微克每日,成人5微克每日,50岁以上10微克每日。

随着营养健康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在注意膳食平衡的同时,可以通过适当选择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补充剂来改善体质,维护健康。其实,很多健康专家早已建议,应自食物中吸取这些营养素,切勿超剂量服用营养补充剂。应根据医生处方来服用维生素补充剂。有的专家曾经指出,维生素补充剂中的成分,是膳食里本身就存在的成分,作为营养素,作用明确,其是否有毒副作用,主要的是摄入量。只要摄入量不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自均衡健康的饮食中吸收各种营养胜过服用某一两种营养补充剂。

健康的身体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基础,健康的生活方式则是拥有健康的方法。维生素的合理摄入为人们维护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的饮食方式加上适当的补充定会人们的健康加分。

参考文献:

[1]楼辰军,冯桂玲. 维生素与人体健康 [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年01期; 56-57

[2]曾理.维生素还是从食物中补充为好 [N].家庭医生报.2007年

[3]赵磊.走近维生素A [J].乳品与人类.2006年02期. 64-65

[4]潘瑞高,付杏棉,郑建华.维生素C在临床上的新用途[J].临床荟萃.2008年03期; 56-58

[5]礞石.维生素C可快速治感冒 [N].医药养生保健报. 2007年

[6]高兰兴. 维生素E的利与弊[J].食品与健康, 2008,(07) .

[7]李红英.唐玲光.“四问”维生素[J]. 科学养生.2007,(09)

[8]杨明光.维生素缺多少补多少 [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篇4

为进一步推进全民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加快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制定我区*8年健康教育工作意见。

一、加强领导,健全健康教育网络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进一步调整健康教育领导小组,选用工作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的人员负责辖区内健康教育工作,以各乡镇卫生院、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为枢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基层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完善工作网络。

二、深入开展“百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按照淄博市“百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8年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关键一年,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根据自己的职责抓紧抓好“方案”的落实工作,大力推行公民健康素质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全民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健康保小康,小康促健康。

充分利用村(居)固定宣传栏,定期更换健康科普知识内容,发放科普资料,举办健康知识讲座,让市民了解和掌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组织居民开展经常性的健身活动。积极与各新闻媒体取得联系,及时将活动信息、交流。

三、规范健康教育工作档案

各单位要建立规范、完整的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做好“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复查准备工作。辖区内的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总结,开展的各项大型健康教育活动结束后要有活动小结,开展的健康教育讲座要设计效果评价问卷。发放的各类宣传资料要建立领发登记,注意收集各类健康教育活动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年终按时汇总上报。

四、专项专题活动:

1、充分利用各个卫生宣传日开展广场健教咨询活动。

2、创建健康教育试点村(居)行动。(见附件)

3、组织辖区内有条件的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知识的考试、竞赛及健康教育专栏、黑板报观摩评比活动,促进辖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4、主动组织或与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协作开展“健康社区行”健康知识进社区、进村居活动,内容要通俗易懂,让群众能够听(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每个乡镇、办事处年内开展活动不少于10次。

篇5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这迫切需要各院校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个性,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理走向社会。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各部门群策群力、从不同角度去关爱学生,通过我们的本职工作让学生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在人性化的工作中实现各部门、各院校的科学发展目标,颇有成效。

一、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学时期是人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都将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与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社会各阶层流动性增大,社会给予大学生更多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要求大学生有更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形势下,各院校开展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最近,我院对一千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70%的学生感到有心理压力,10%以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不少学生在学习方法、人际交流、应付挫折、青春期心理适应、前途、理想、理财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疑虑。心理学专家认为,青少年心理活动复杂,性格不稳定,喜欢思考而不成熟,思维敏锐却常常偏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他们摆脱思想包袱,减轻心理压力,矫正不健康心理,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健康成长。反之,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心理疾病。

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纷纷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辅导员都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少辅导员都是心理健康咨询师。少数人在认识上却有一个误区,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责任,是心理辅导老师的事,与其他教职工关系不大,对于齐抓共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缺乏认识。

三、我院各部门联手,齐抓共管,打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心理教育工作有它的特殊性,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自身心理素质,他们还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并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这要求大学各部门日常工作要人性化,要有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1、学工处牵头,做好帮贫助困工作,让学生“长心”。贫困生常常成为学院的心理弱势群体。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自卑,我们努力做好促进贫困生个体发展工作,充分保证学生融入社会有信心。

(1)加强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管理,确保贫困生认证体系科学、完整。严格操作程序,切实做到 “公平、公正、公开”。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目前,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方式。旨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大学教育。但是,整个社会的家庭财产申报体系、个人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高校贫困生存在认证困难的问题。在这些款项的发放过程中,就要求我们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证体系,将这些资金发放到真正贫困的大学生手中,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要求辅导员深入学生,多渠道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加强学生感恩教育,让学生勇于回报社会。

(2)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学院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多种岗位,并争取社会的支持。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勤工助学,能够解决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用。勤工助学金是自力更生、以劳换酬,解决了贫困生生活费用问题。我院原则上保证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的所有贫困生都有岗位,并从学习、生活、工作多方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

2、教务处负责,改进教学及管理体制,让学生“放心”。大学是因为有大师。学生学有所长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底气,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安心地进行专业学习、信心十足的走向社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打造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核心,师资队伍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点。大学生在高校的目的是学习知识,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基础,我院鼓励每一位教师加强学习,提升学历,要求教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教师下企业,努力打造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教学督导、教学鼓励、教学考核等一系列手段来确保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学生提供满意的课程教学。

(2)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严格编制各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学分制管理等,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学科的开设做到学生喜爱、社会需要、岗位适用;加强技能培训,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双证或多证”顺利毕业。教学管理中尽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之,教学管理中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3、后勤集团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让学生 “顺心”。在有的学校,“服务”变成了权力,工作人员变成了“上帝”。在体制上,有时也出现人性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我院不断改革创新,很好地为学生解决了食、住、行等问题。

(1)学生食堂管理抓成亮点。给学生提供物美价廉、安全卫生的饮食,是学生家长最为关心的事情。我院后勤集团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严把食物原料关、加工关、价格关,确保饮食卫生与安全,确保价格合理。重抓服务人员善服务态度,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吃得放心,学得安心。安排师生同餐,鼓励师生反馈意见。

(2)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化、人性化。为了便于学校管理、学生学习交流,学院都安排同系部、同年级、同专业的人在一起住宿;外来人员严格登记制度,安全检查常规化,给学生宿舍提供足够安全保证,做好防盗工作;改善住宿环境水电供应等,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要求每一位员工改善服务态度,做到学生有求必应,形成“学生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

因为有了人性化的食宿环境,学生们都爱自己的校园,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和生活。这样,有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为学生“养心长志”的目的。

4、图书馆确保学生书山之路的畅通,让学生“宽心”。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常常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它会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石。“学海无涯图书馆做舟”,图书资料的借阅、网上资料的查阅常常是学生提升自己的重要方法。学院打造足够宽敞的学习平台为学生学习、科研提供方便,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1)图书馆建设节奏化。图书馆是高校学生学习、科研的重要平台。我院大力加强校园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努力改善图书馆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很多参加竞赛获奖的学生都是在图书馆日积月累的学习,从学习环境方面让学生产生心理满足感。

(2)校园网建设常规化。随着新知识、信息迅猛增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校园网建设把网络布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寝室进入学校数字化图书馆,能够上网学习。

实践证明,学院各部门齐抓共管,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才能实现实现高校的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打造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我院每一位教职工员努力强化人性化的工作理念,相互合作,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民族百年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件,2007,(18).

[2]潘玉进,《高师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篇6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健康教育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本辖区健康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辖区内健康教育规划,组织实施本规定。

财政、教育、爱卫等有关部门、初级保建管理机构及工会等组织,应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卫生行政部门和健康教育机构,促进本市健康教育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本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内容。应健全健康教育机构,形成并完善以街、镇为主的基层健康教育网络。

第五条市、区、县级市健康教育机构应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根据本辖区健康教育规划,制定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辖区健康教育资料的收集、汇总、建档工作。

(三)培训基层单位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四)采用下列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1.编印健康教育资料(含报刊、书籍、音像制品),指导辖区内单位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2.负责设置辖区内健康教育专栏,并定期更替教育内容。

3.结合传染病、多发病和职业病防治要求,对重点人群宣传健康知识。

4.举办健康教育展览,组织专家开展健康咨询活动。

(五)参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本辖区健康教育的考评工作,树立并推广先进典型。

第六条城市镇、街道、乡村健康教育机构应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按照市、区、县级市健康教育机构的部署,采用多种形式宣传、组织、指导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健康教育专栏,宣传卫生知识。

(二)负责本辖区健康教育资料的收集、汇总、建档工作。

(三)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督促、检查本辖区各单位按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有关要求,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和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普及率。

第七条健康教育机构可以根据业务发展情况,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专业器材和交通工具。

第八条教育部门应按照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在学生和幼儿中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

第九条卫和防疫机构应根据疾病动态,提供防病知识,协助健康教育机构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结合业务工作,建立院内健康教育网络,购置必要的宣传器材,配合所在地健康教育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卫生常识,实施本院健康教育计划和社区健康教育计划。

第十一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居(村)民委员会,应建立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责任制度,提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教育工作。结合岗位业务培训,传授卫生保健知识,防治常见病、传染病、职业病,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十二条报刊、影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应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卫生知识公益宣传活动。

第十三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年度考证,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未按要求完成的单位,督促整改。

第十四条违反本规定,借故推诿或阻碍健康教育工作,导致未完成年度工作计划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对单位和责任人通报批评。责令改正。

篇7

关键词: 南通市区初中生 健康意识 健康行为

1.引言

人的健康意识影响着健康行为,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状况。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健康教育是贯彻“健康第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全社会健康意识与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我们通过对南通市第一中学、第三中学、启秀中学、紫琅中学四所中学初中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初中生的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状况,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和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南通市第一中学、第三中学、启秀中学、紫琅中学的初中1―3年级学生各100人进行抽样调查。

2.2研究方法

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查阅了大量有关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文献资料。根据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在南通市区部分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52份,有效率为88%。对所有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中学生健康意识的调查分析

3.1.1对健康含义的理解和健康的自我评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总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5.21%认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构成健康。这说明当代中学生对健康的真正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但仍有7.42%对健康含义的理解滞留在传统观念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上,认为是生理、心理两方面构成健康。还有7.37%对健康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体质好、没有疾病、身体强壮就是健康。从表2可以看出有88.57%的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觉良好。但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少部分的学生的饮食生没有规律。而饮食不规律,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存在不规律饮食习惯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对自身健康评价过高,不能意识到自身的健康行为问题,对健康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还有1.75%的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价过低。

3.1.2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调查中发现,46.02%的学生认为在学校非常需要接受健康教育,有47.73%的学生认为在学校需要接受健康教育,以上表明中学生对健康价值的认识程度提高,这归功于学校将健康教育列入课堂的结果。在“是否需要提高身体素质”的调查中,有52.2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认为需要的占43.18%,4.55%的学生认为一般需要,认为不需要的学生为零。表明95.45%的中学生都能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在“是否需要提高保健意识”的问题上,有53.98%的人认为“非常需要”,有40.91%的人认为“需要”,3.97%认为一般,这说明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有良好的认知态度。

3.2中学生健康行为的调查分析

3.2.1个人生活习惯与健康行为

人们一般认为疾病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是否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比疾病对健康的影响更大。如表4所示,读书写字姿态的正确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下降,初一学生的正确率为60.49%,初二学生为47.35%,初三学生仅为26.19%,而在调查中学生的平均近视率是60.23%,而导致高近视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随着年级增高学校对健康教育愈发不重视;二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业负担的加重使学生忽视自身的健康。

早餐对促进健康和保障日常工作、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餐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反应能力和短期记忆力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调查中发现每天吃早餐的学生占69.03%,偶尔不吃的占24.72%,经常不吃早饭的为6.25%,这说明有接近七成的家长和学生已经认识到早餐的重要性。

正常人的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变化是不同的。中学生一般需要9小时,睡眠不足不但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而且会使学习时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下降,从而影响学习效果。长期睡眠不足,还会引发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形成潜在威胁。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学生睡眠不足,初一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占96.64%,初二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占51.70%,初三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仅占19.15%。由此可见中学生的睡眠时间随着年级的升高在不断减少,主要是因为繁重的学业带来的学习压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睡眠时间。

3.2.1个人卫生与健康行为

刷牙是清洁口腔的主要措施,国内外有关资料表明,科学刷牙的最佳次数和时间是“三、三、三”。就是每天刷3次,每次都在饭后3分钟后刷,同时每次刷牙3分钟。而能够进行科学刷牙的学生仅占9.09%,早晚各刷1次的占68.18%,仍有22.73%的同学1天只刷1次牙。结果表明,中学生刷牙的意识大多还停留在早晚刷牙的传统,没有把保护牙齿放到实际行动中去。通过表9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学生饭前便后都能自觉洗手,只有少部分学生洗手意识不强。而运动后洗手的学生只占了56.82%,这说明中学生对卫生的注意力大都放在日常行为上,而在体育卫生方面做得还不够,有待学校进一步宣传和教育。

3.2.3运动卫生与健康行为

饭后不宜运动是常识问题,就“饭后多长时间能参与运动”这个问题,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在饭后1.5小时以上才能运动的学生占38.64%,认为饭后1―1.5小时运动的占32.95%,饭后0.5―1小时占19.89%,认为15分钟即可运动的占8.52%。以上说明了学生体育健康意识比较薄弱,也反映出了学校体育教育在传授体育与保健知识的方面做得不到位。希望在今后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提高加强学生运动方面的健康意识。

3.2.4体育锻炼的动机、时间、次数与健康行为

中学生体育动机是对体育功能的提取,是对体育价值实现的动力,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实现体育功能的实践,又是实现体育价值的结果。中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强烈动机,学校体育才能存在和发展。从表12可以看出,本次受调查者中,出于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学生占大多数,占61.36%,说明中学生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是出于自我身体的需要,这同时也说明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讲,体育动机仍然只停留在身体需要的层面上,而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精神需要的层面上。22.73%的同学是因为兴趣而去参加运动的,为了与同学交往参加运动的占11.93%,为展现自己的能力去参加运动的为10.80%,还有4.55%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了给集体争光。

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是指除体育课以外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心肺功能,对促进学生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应提倡学生在学习之余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而本次调查发现,各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远不及推荐标准(16―l8周岁,每周3―4次,每次2小时)。据调查,每周锻炼(体育课外)在3次以上的仅占35.80%,每周锻炼(体育课外)在1―2次以上的占52.84%,每周(体育课外)从不锻炼的占11.36%。体育锻炼时间是保证中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最基本条件。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普遍较少,每次运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仅为9.66%,30―60分钟为52.27%,30分钟以下为38.07%。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南通市区初中生对健康的理解基本正确,但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理解上不够全面;还有少部分学生明显缺乏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大多数学生普遍比较乐观,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在健康认识方面仍有误解,有自我保健知识缺乏、保健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存在。

4.1.2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在一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由于学校的作息时间比较固定,因此学生的饮食、起居都比较有规律,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学业的繁重使学生普遍缺乏睡眠,而长期睡眠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

4.1.3南通市区中学生还是比较注重个人卫生的,特别体现在日常行为上,但在体育卫生方面他们还不够重视。

4.1.4大多数中学生能够认识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但这种认识只停留在身体需要的层面上,而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精神需要的层面上。绝大多数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4.2建议

4.2.1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等媒体,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强化健康意识。要大力宣传自我保健知识,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大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和干预的力度,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此外,学校在健康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4.2.2学校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健康为目标,引导学生建立起“生命在于运动”的体育健康意识,促进他们能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终身体育真正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季克异.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深化体育课程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2]林少娜.健康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113-114.

[3]廖文科.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做好学习.学校卫生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2001,(3):15-17.

篇8

编者按:2011年8月12日,首届“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发展论坛”在京召开。会上提交的小学性教育校本课程《成长的脚步》一书,因书中图文的尺度过大,惹发了媒体与公众对“性健康教育”的关注与不满,也激起了人们对是否要开展和如何开展这一教育的讨论。面对铺天盖地的话题,各界反应不一,学者专家呼吁,家长担忧,学生好奇甚至无所谓,令世人摇首叹息下一代的道德、健康和安全问题……论坛的召开,预示着性健康教育即将被“解禁”并提上台面,但此项教育在推广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却依然困扰着学术界和教育界。

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经济等方面都在与世界接轨,加之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年青一代性文化、性观念的思想也变得比较开放,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受儒家文化影响,保守思想至今根深蒂固。性,始终是隐讳之词,难登大雅之堂。这也就意味着性健康教育推行之路的艰辛,知识普及面临重重阻隔的窘境。

试问,有多少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曾遭受过性骚扰、害,或有过?当开口责备孩子不好好学习、不听话、叛逆的时候,又可知这背后有可能隐藏着难言之隐?很多家长在得知孩子受到性伤害时只会选择默默叹气、抱头痛哭,除了责骂、忍气吞声,或会采取正规与非正规的反击手段,但可曾想过子女如何承担如此沉重的思想压力包袱,走向今后的人生?当家长的避讳成为子女选择其它途径了解“性”的理由,可曾想过自己已经在无意识之下将子女推向了危险之境?性健康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维合作。黄毒在网络泛滥,家长又避讳不谈,性健康教育如果再不进入课堂,那么被淹没的只会是毫无自我保护能力又寻求知识解答的青少年。尽管社会对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很多不满和质疑,但面对铮铮事实,是否也该反思未雨绸缪总好过亡羊补牢的道理。

青少年性观念薄弱引发一系列社会现象,触痛国人软肋,令人不得不对教育发出呼吁;开论坛,立纲要,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中要求将性心理与性生理的内容列为必修,可看出国家及教育界的重视和决心。如果有一套可行性的推行标准,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更有助于性健康教育在全国实际有效的开展。而教什么?怎么教?如何为“保守”人士“脱敏”?如何能让学习性健康教育的过程如学习语、数、外三门课程般正常,让认知性健康教育的常识如衣、食、住、行般自然?本刊特邀了教育法学、教育心理学、生理学、性健康教育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多视角的透析。

篇9

德育教育认知德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德育教育作为一种大学生教育的类型,表现高校对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注重智育教育,同时更加重视德育教育。突出强调提高大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完善大学生的自我生存所需要的状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条件及其相关性的保障提供更完备的措施。高等学校中所倡导的德育教育是一种针对人的教育形式。主张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抒发人文关怀,此即其本质。它的培养过程包括人的塑造、人的转化、人的发展和人的完善。在当下这种德育教育为主导思想的教育模式下,认知行为训练凸显出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已经步入超现代化时代的高校教育理念已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认知行为训练的核心精神及其赋予的理念润物细无声般悄然渗透到医疗、教育等诸多领域。这种训练方法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常用手段用以强化人类心理健康,甚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其所蕴含的理解和精神层面的相遇等理念,不但诠释了人文关怀的德育价值,亦对传统德育的灌鸭式知识输送方式提出了反思、进行了超越。因此,高校认知德育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教育形式,有望成为高校教育模式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的领头军。

一、认知德育背景概论

中国化的德育教育从传统定式转变成现今颇具现代化的模式,需要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人文关怀、人文认知、认知教育、认知德育等新话题的提出,不断适应了中国德育教育的发展,并结合认知,使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层面起到无法比拟的作用。就其理论和实际背景来讲,认知德育的产生并长时间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它是基于人学理论为指导,以人文关怀为现实手段,以认知行为训练为推手的方法论。

1.人学理论作为传统教育向认知德育的过渡,起到交互纽带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哲学理论,包含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支:人学理论。其中对人的哲学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分别提出什么是人的本质、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以及人应如何发展等几方面的问题。围绕这些议题,该理论以“人”为中心,主张“任何事物的出发点都应从实际的人开始”。那么,“人”即该理论的核心,以人为根本,构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此开展认知德育教育更加符合哲学理论,更符合当今发展中的中国教育,更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认知德育面向的是广大学生,属“人”的范畴,通过对“人”的理念的共同把握,将学生的位置摆正,以人学为理论基础,逐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基于人学理论与高校德育教育的不可分割性,认知德育与高校德育教育的渊源性。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人文关怀的理念即囊括了认知德育与哲学论的相系性,亦成就了高校德育新范式的更迭。应指出人学理论在当代各论中依然保持着其固有的理论论据,依然起着指导高校德育教育继续发展的指明作用。

2.人文关怀的倡导体现了传统德育向认知德育转变的大环境

多年以来,中国的教育理念大都基于填鸭式的初级教育,对于学生本身的诉求、自我认知理解、接受能力都未提入教学大纲。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多受限于知识的强制、封闭的教化过程,教师讲授的权威性与不可性持续了很多年,迫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个人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行为规范。以至于忽略了学生本人对人和人性的解读,失去了本我的状态,这种许多高校所面临的糟糕的现实境遇,正逐步瓦解着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发现欲。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国际化接轨,大学生逐渐意识到,他们需求的教育模式已然需要改变,他们期望能够与教师同地位,平等、公平的交流。而此种诉求即成为了阻碍传统教育、德育教育的填塞式吸纳过程。

认知行为训练,更趋向于大学生自我的能动性,更倾向于教师在与其的平等沟通中,舒缓其紧张的神经,敞开心扉的与教师交流。在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普遍现象,致使高校德育教育在其功能和价值等方面被弱化,甚至异化。这就造成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充满魅力色彩的传统德育教育变成了普遍虚幻的存在于高校教育模式中的代名词,使其成为没有道德意义的冗长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握住了人文关怀,即是把握住了德育认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态平衡。

二、认知德育的内涵及内容涵盖下的认知行为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认知德育之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顺化为一种理念,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模式,归属于在德育教育大环境下的认知行为训练。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认知行为训练正向影响着德育理念,德育理念指导着认知行为的训练。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下的认知行为训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因此,通过科学的界定,对认知德育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大学生饱含正能量的思想意识形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逐步解析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最深处,以期从根源上改变其认知行为,达到大学生心理的满意状态。

1.认知德育的涵义

就德育范畴而言,认知训练的存在已不是单纯的语言学意义上的行为训练,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思维训练。认知德育指的是以中国传统德育文化为中心理念,基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真诚交流为出发点,以话语环境为媒介,通过沟通实践而达成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完善,以构建大学生美好精神世界为努力方向的一种教育认知手段。这种训练模式有其固有的特征:平等、尊重。

认知德育的涵义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师生两方的关系属民主和等位的间性主体关系。双方需要共同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认真理解双方所表达内容,剖析深层次的精神状态。其次,在德育教育影响的大环境下,认知理德育亦设定了其终极目标,以视野和心灵相交合,构建无法比拟的美好精神世界。最后,认知德育的本质是认知训练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交流的一种范式,师生双方在德育理念下进行认知训练,在认知训练中完备德育教育。

2.认知的人文关怀内涵与大学生心理状态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变革,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亦从最初的简单、单纯,逐渐步入复杂、不可预测的状态,人文关怀渗透到大学生德育教育视野,为了能够培养出心理状态健康、健全的大学生,通过人文关怀,实现关注学生个人合理发展的大目标,全面促进高校认知德育的发展,形成一种新形势的德育教育。因此,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大学认知德育,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掘认知德育固有的人文内涵。

三、高校德育教育视野下的认知行为训练的构建

高校德育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是教育理念的核心。认知德育概念的提出是教育理念的延伸,它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种创新手段,正逐渐完备,在彰显传统德育的价值内核基础上,充分发掘其本身的特点与优势,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推手作用。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德育模式的发展,贯穿人文关怀理念,构建适合大学生心境发展的富有中国教育特色的认知德育,将成为未来几年内,我国德育教育理念的新走向。

1.人本化理念的提出

高校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的实践为基础指导下开展的,其内涵下的认知德育不但要体现人文化关怀,更应适应人本化的改变。人是客观事物实现的主体,必须要融入人文化关怀的理念,努力做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鞭策,并从人本化的角度尊重他、理解他、帮助他。“以人为本”不仅要体现在德育教育层面,而且要体现认知德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监管与修复上。传统理念对大学生人本化的认知缺失,忽略了大学生自我、自主的本意,导致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上的时效性匮乏。因此,就当代大学生认知德育的人本化理念提出,显得尤为重要,而必然形成。

2.伙伴化关系的维系

高校师生关系往往局限于传统的教、授模式,注重学生的应试,而非学生的认知,这种极大压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没有了其发展的空间,亟须一种新的模式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开拓新的路径。在认知德育的背后,更强调学生与教师的伙伴化关系,因此更能发挥其在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优势,游刃有余地维系着师生间多重的伙伴关系。德育教育正在演变成互补流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性化。

3.认知训练的场域化

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之间交流必须有其特定的场景,其中必须包括舒适的外环境、安静的内环境及相关保障制度。这几个方面共生出另一个新的词汇“情境共同体”。认知德育在融入了人文关怀后,更体现了心系学生,重视学生自我体验的提法。因此,情境共同体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更合乎学生本人的隐私保护权益,学生更愿意接收。这种互动固有的场域,是认知德育彰显其人文关怀的必然诉求。

4.人性化的训练模式

认知德育教育中,如何使用方法,使用什么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从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在德育的范畴内它所涉及的行为学、方法学手段都应满布人性化的元素概念,由于提出德育教育必须顺应人文关怀理念,必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务必注重大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而人性化的认知训练符合人们存在于这个社会上的生活交往习性,符合教育模式发展的规律。教师对学生及人性的尊重,有利于教育主体在愉悦、放松的情境下实现理解、沟通、交流与反馈。从学生的个性差异、思维差异、行为差异等视角出发,开展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中国千百年来传统教育的精髓,是中华儿女最应永志不忘的美德。从哲学及其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上讲,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治学终极目标,是高校教育价值的最终实现。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合格大学生不仅应是业务能力超群,更应是具有符合当代时展的健康心理的群体,认知德育以人文化关怀为主线,彰显着一种新兴的指导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方式与方法,这也是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传统德育逐渐淡化的教育趋势下,认知德育已经开始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为了提高大学生对认知德育的乐观性自我接受,对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的心理辅导模式的认可,建立这种教育模式的良好口碑,使之成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保障。因此,认知德育将是这个时代教育模式的呼唤,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必然之途。

参考文献:

\[1\]钱广荣.“加强和改进”的关键是要创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17-18.

\[2\]黎云羲.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7,22(8):160-161.

\[3\]郑红波,孙红艳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64-66.

\[4\]Wei-Chin Hwang,Jeffrey J.Wood,Keh-Ming Lin and Freda Cheung.Congnitive-Behaviroal Therapy With Chinese Americans:Research,Theory,and Clinical Practice\[J\].Cong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2006,(13):293-303.

\[5\]王晋.心理健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理论前沿,2008,(7):28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意识;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188-02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而体育与健康意识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行为,当然也就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体素质。如何加强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及行为的培养,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使这一改革更具有针对性,有必要对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与健康做一调查研究,以寻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改变学生不良习惯的对策,以利于学校体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四川部分高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共计300 名,其中男生160人,女生140人。

在阅读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列出相关的调查题,并取得各班班主任及班级干部的配合后,于2007年3月10~12日在课后15 分钟前发给学生填写,然后随堂收回。为了使调查能够反映不同阶段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状况,本次调查分别对大一学生共2个班级、大二学生共3个班级、大三学生共3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由于大四学生正处于写作论文阶段,此次大四学生不在此次调查范围之内。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 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2 %。

对调查的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研究,有些调查项目对男生和女生进行分别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动机

大学生体育动机是对体育价值实现的动力,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实现体育功能的实践,又是实现体育价值的结果。大学生只有对体育产生了强烈动机,学校体育才能得到存在和发展。为了了解大学生对高校体育的动机,对大学生采用了表1方式的问卷进行了调查, 各项目可以复选。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对体育的动机首先是强身健体,其占比例很大,达到了94.2%,说明大学生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而为了体育成绩的比例占了21.7%,但多数大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认识不够,并没有意识到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而只是将体育运动作为缓解压力的比例占了5.8%。大学体育改革后,大学生对体育的动机由为了考试成绩而变为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和发展兴趣爱好,这说明体育淡化了学生的达标考试,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营造是今后大学生体育发展的主线条。

2.2 周锻炼次数及锻炼时间

为了了解大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及锻炼时间,设计了调查表。其统计结果见表2、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每次锻炼120 min 以上的人不到5%,男生锻炼60~120 min的人所占比例明显高出女生。锻炼30~60min的比例最高,两者合计占46.3%,锻炼时间不足30 min 的人中女生也占到18.9%。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女生的锻炼时间总体上少于男生。女生不超过60min者占女生总人数的85%,而男生不超过60min者只占男生总人数的67%。

一般根据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每次适宜的锻炼时间,国际标准为每次锻炼时间是30min,我国也是30min,而根据我国状况推导认为每次锻炼时间下限为20 min 最适宜困。要取得一定锻炼效益每次锻炼时间至少在20~30min。在体育锻炼增强心脏功能研究方面也有研究报导:要达到增强心脏功能的目的,每次锻炼时间应不少于20min,且在20~60min耐力项目比较适宜,对循环和呼吸系统刺激较充分,易提高心肺耐力水平,且不易引起关节损伤。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精力旺盛的时期,要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则最好需要每次1 小时的锻炼时间。从调查中看出,大学生的锻炼次数明显不足,尤其女生的锻炼时间比男生明显要少。每次锻炼时间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女生体质偏差的原因之一。

2.3 每次运动强度

为了了解大学生运动强度与体制的关系,将按体质“强”、“中”、“弱”分三个组分别调查。将平时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定为“强”,成绩一般的为“中”,成绩较差的或者不合格的为“弱”。

从对被调查学生每次活动强度来看,12.1%的同学感觉非常累,48.4%的学生感觉比较累,33.8%的学生感觉不太累,5.6%的学生没感觉。一般认为运动强度小于50%的没有锻炼效果,大于80%属于大强度,锻炼时感觉非常累的锻炼强度往往大于80%,锻炼强度在50%~80%之间会感觉比较累,感觉不太累或没感觉的大致都在50%以下的强度。锻炼时运动强度适宜范围是不应超过最大强度的80%和低于50%,一般在60%~70%之间。适宜的锻炼强度应基本在与自身锻炼状况相适宜的负荷强度即达到有效锻炼强度。

从强、中、弱三类学生的对照比较中可以看出,锻炼时经常只维持在50%以下的强度者,体质健康强的学生占37.4%[注:(19.1+40.2+3.4+12.1)/2=37.4],弱类占43.8%,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呈现出体质健康水平越低体育锻炼强度越小的趋势。从性别上看,50%锻炼强度以下者,女生占46.5 %,男生占29.8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可以认为,女生锻炼强度太小,也是影响其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2.4 大学生生理指标

为了调查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对身体的生理指标的影响,对绵阳师范学院校医院的“学生生理测量表”进行分析(选取了体育系、数学系、中文系为样本)

从表4可以看出,体育系的肺活量平均值达到了3800,而数学系为3100,中文系则是2900,这些系别的心率差异也比较大。从数据上看,平时经常锻炼的学生比平时锻炼的比较少或者是不锻炼的同学的生理指标高。

为了调查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对身体的生理指标的影响,对他们肺活量(也称肺通气量)及运动后心率的变化进行了测试。此项调查学生共计80人,分为A、B两组,各40人。其中:A组:每周锻炼次数在5次以上,且每次时间在60 min以上。B组:每周锻炼次数在2次以下或者基本不锻炼,且每次时间在60 min以上。

肺活量测定是临床医学用于评价肺疾患时肺通气功能的常规检测手段,它可对呼吸生理功能做出质和量的估价。通过调查发现,A组中肺活量>3000 ml的人数达到了40%,明显超过B组。可见,增加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改善肺通气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为了测试运动后心率的变化,首先测量出平静时的心率,然后再检测50米跑步后心率,最后计算出运动后的心率上升值。从50米跑后,心率上升<45次/分者A组高于B组,>45次/分者A组低于B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可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在运动量相同的情况下,心率和血压的变化都比一般人小,不易产生疲劳,恢复也快。而一般人就要靠增加心跳频率来满足需要,缩短了心脏的休息时间,会过早产生疲劳,运动后恢复时间也较长。其原因是经常锻炼的人,心脏收缩力强,每搏输出量大,适当增加心跳频率就可以满足要求,很显然这是心脏机能的“节省化”现象。在剧烈运动时,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即使心率达到200次/min左右时,每搏心输出量也能保持个体最大值,具备了承担人强度剧烈运动的潜在能力,能够满足机体剧烈运动的需要,这是身体锻炼给心脏功能带来的良好反应。

3 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有强身健体的正确体育动机,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认识不够,并没有意识到坚持锻炼的习惯的重要性。许多学生体育锻炼次数少,与没有时间及缺少场地器材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高校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学生体育锻炼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加强大学生进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正确认识健康的内涵;优化校园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环境;建立完善的体育评价考核机制;高校体育课程的单一学科结构向多学科综合课程结构转变、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注重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

参考文献

[1]樊炳有.对整体健康内涵及其促进理论的探究[J].体育学刊,2001,94(2): 55.

[2]王启明.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