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金融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于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自此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09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同意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这是东湖高新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此将东湖高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此国家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并伴随着企 业从初生到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扶持,鼓励东湖高新区的自主创新发展。本文将基于对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现状的剖析,找出影响高新区自主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瓶颈。并通过对发达国家典型金融市场支持政策的比较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该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金融支持策略。
1 相关文献回顾
早在1912年,着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就提出货币、信贷和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因素,而创新的实质在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1]。此后众多经济学家开始从资本入手,关注金融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经济学家哈罗德与多马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着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该模型虽然进一步解释了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对于资本内部各金融工具间相互组合关系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乃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2]。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对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新影响的重点集中在金融市场方面,该理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建立在金融市场繁荣发展基础之上的[3]。时代交叠模型最早由萨米尔森提出,旨在弥补货币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的缺陷。此后史密斯利用该理论证明了金融市场效率会直接影响到技术的选择,并对一国的均衡经济增长率带来了深远影响。此后随着上世纪中期美国硅谷的兴起,风险投资成为金融支持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使风险投资成为当今金融与自主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国内对金融支持自主创新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外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新的比较研究;②金融支持自主创新工具选择及组合研究;③从财税角度通过政府公共政策来指导金融支持自主创新;④通过实证研究对金融支持自主创新进行模型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从理论上揭示了金融支持自主创新的一般规律,为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目前国内研究大多是基于发达国家成熟金融市场的研究成果,而我国金融市场尚待完善,因而这些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实际金融运行还有待时日;②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对金融工具及其组合应用方面的微观研究,缺乏从宏观角度把握金融支持自主创新内在机理的研究。
2 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与金融支持现状
2.1 高新区内自主创新发展概况
东湖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目前,高新区内拥有2 100多家高新企业、600多家研发机构,平均每天有10项发明专利诞生。其中烽火科技近年来接连提出了3项IP网络技术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长飞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光纤拉丝炉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海创电子、楚天激光开发的产品,在我国载人航天、“嫦娥一号”得到应用。高新区已经主导制定了5项国际标准、80项国家标准、110项行业标准,申请专利6 300多项,专利申请量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2009年,东湖高新区的总产值达到2 200多亿元,是1991年4.2亿元的500多倍[4]。
2.2 高新区内金融支持初显成效
截至2010年,高新区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9家,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89个高新区内名列前茅。这些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总额达到338.84亿元,形成资本市场有影响的“光谷板块”。自1997年东湖高新区首家上市公司人福医药上市起,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因其业绩的高成长性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十一五”期间,东湖高新区内又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近期,东湖高新区又有华中数控、力源信息两家企业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至此区内企业上市地包括沪深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以及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纳斯达克市场。
2.3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与金融支持矛盾突出
截至2010年,东湖高新区累计登记企业2万多家,主要从事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能源与环保、现代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但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在民营企业中,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只有40多家左右,有7 000多家企业的收入在千万元以下[5]。由于企业规模小、融资难、资金有限、研发投入不足,因此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研发产品和自主创新品牌,难以与国内外大企业竞争,发展举步维艰。融资困难已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难题。
3 高新区自主创新金融约束的成因
3.1 自主创新型企业自身特点约束
根据库兹涅茨、杜因等[6]提出的创新生命周期理论,一个创新产品存在从诞生、成长、衰落到被突破性技术替代的过程。根据自主创新型企业这一特点,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自主创新型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状况的金融约束。在自主创新产品诞生阶段,研发阶段本身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面临着因实验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有资料表明,在自主创新产品初步生产阶段,一项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的成功率不到10%[7]。同时,在此阶段还要承担因技术转化所带来的生产风险与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自主创新企业成长阶段,企业要面临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不仅需要将资金投入到产品本身,同样还需要在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更多。而到了成熟阶段,企业面临的风险虽仅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此时企业面临的风险 虽小,但因规模经济需要更多的资金,因此创新型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各个环节中都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而高新区内绝大部分企业是处于研发阶段的中小企业,其本身就要承担巨大的创新风险。因此,整个高新区都面临着严重的金融约束。
3.2 自主创新型企业外部环境约束
由于目前国内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银行贷款,而自主创新型企业往往具有规模小、发展时间较短、无形资产较多的特点。在面对银行贷款审批时,往往缺乏可以抵押的实物资产,这与金融机构贷款流程需要的未来还贷现金流的稳定性、未来风险的可预测性、可控性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企业创业成功,取得丰厚利润,金融贷款机构除了获取贷款本金和利息以外,再无其它激励机制;而一旦企业创业失败,金融贷款机构却要承受失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承担了企业自主创新的高风险,却没有分享到企业自主创新的高收益。面对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等性,金融机构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导致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不高,企业面临融资难。目前国内对公司上市融资要求比较高,而自主创新型企业大都是新兴小规模企业,距离公司上市的标准差距很大,企业很难通过债券、股票等手段取得自主创新所需资金。而且企业融资仍然是以金融贷款为主,其它融资方式诸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基金融资、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以及政府主导下的银企合作虽有发展,但作用十分有限。
4 自主创新金融支持的国外比较
4.1 日本自主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作为一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日本从德国引入了信用担保金融制度,并于1937年成立了东京信用保证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日本信用担保制度的正式诞生。截至1953年,日本全国已近建立了53个信用保障协会,出资设立了金融公库,强有力地支撑了全国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成为世界上信用担保体系最完善的国家[8]。亚洲开发银行担保课题专家伊恩?戴维斯称赞日本的信用担保制度是世界上体系最完善、对中小企业影响最深远的信用担保制度,其中信用保障协会的作用功不可没。在日本的信用担保体系中,政府导入也是其一大特色,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便是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的,它与分布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和5个市的共计52家担保协会有机结合,形成了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央政府出资并监管金融公库,地方政府出资并监管地方企业担保协会,两者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4.2 美国自主创新金融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风险投资最发达的国家。目前,美国拥有4 0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每年为10 000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仅在硅谷,美国的风险投资家就为其注入了37亿美元资金。硅谷内的高科技企业成功率可达60%,而一般条件下高科技企业成功率仅为16%。在美国风险投资总额中,硅谷占43%,每年有近1 000家风险投资支持的高科技企业在硅谷创业。可以,说硅谷的成功就在于“园区平台+风险投资”[9]。风险投资起于英国,兴于美国,是一种向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本的投资。从其运作方式来看,风险投资可以将风险家、创新成果和企业管理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的合作模式。与传统的银行贷款规避风险相反,风险投资偏好高风险项目,以追逐高风险后面所蕴藏的高利益为目的。因此在考核企业时,风司更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发团队的创业精神。因此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而言,通过风险投资进行融资无疑是最佳选择。另外美国通过设立中小企业管理局,专门负责对新兴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和少量直接贷款,政府采购也向中小企业倾斜。
4.3 欧盟自主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05年对欧盟15个成员国近3 000多家企业管理者的调查中,近8成企业是通过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的,银行是欧洲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渠道。为了 改 变 这 一 局 面,欧 盟 专 门 设 立 了 政 策 性 银行———欧洲投资银行(EIB),利用自身资金和借助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同时还为共同体以外国家提 供 援 助。此 外,欧 盟 还 设 立 了 欧 洲 投 资 基 金(EIF),通过融资担保、股权参与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在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也通过各种形式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英国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局,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德国成立了中小企业局,隶属经济技术部,专门负责管理中小企业事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意大利、法国相继成立了“创业板市场”,致力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拓宽渠道。
5 金融支持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由于金融系统具有筹资融资、资源配置、价格发现、择优筛选、信息处理、监控等多方面特点,因此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完善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渠道;二是为规避和化解创新风险提供金融工具和制度安排。结合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与金融制度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经验,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主要应从如下方面着手设计:
5.1 金融融资政策
所谓金融融资政策,就是摒弃以往靠行政拨款的单一方式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补贴,转而通过市场化的融资手段来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1)通过创业板上市进行融资。目前高新区的上市企业只有20多家,同其它成熟的高新区相比,上市公司的数量较少。因此应该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建立企业上市协调机制,放宽企业登录创业板的准入条件。同时积极与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沟通,效仿中关村建立专属高新区的中小企业板块,进一步降低企业上市成本。
(2)支持商业银行在高新区内成立科技支行。鼓励商业银行在高新区内设立特色支行,对中小企业开展科技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特色金融服务,并对放贷银行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助。同时,由政府和科研机构等第三方出面,组成项目评估团,对企业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作出信用评级,供金融机构参考。此外还可以增加担保补偿,以此来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倾斜,解决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3)引入风险投资机构,丰富融资渠道。在国内,尤其是在高新区内,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和组织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出资或由政府直接资助的。这些风司的投资理念更接近于银行,对技术的市场前景和团队的创业能力等考虑甚少。因此,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新区需要引进一批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大力发展一批投资理念完善的风司,以丰富高新区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
5.2 风险规避政策
篇2
关键词:投融资模式 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基地 硅谷模式 中关村多层次投融资模式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中央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10034070)的阶段性成果。
一、硅谷科技园区投融资模式研究
(一)创业投资企业集聚,稳定、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2013年底, 在全美900多家本土创业投资机构中, 硅谷地区就有200 多家, 其管理的创业基金占全国创业基金总额的25%。美国的创业投资者所拥有的创业资本基本来源渠道很多,主要有养老金基金、保险公司和银行、基金和大学、富裕家庭和个人、公司、外资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最后这些来自各个渠道的资本最终汇聚到由风险资本家管理的风险投资机构,由他们来寻找具有市场前景的投资项目并进行具体的投资运作。风险资本家和创业者的投资构成了硅谷融资体系的基石。
(二)成熟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风险资本家对成长中的企业提供的是阶段性的融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资本运作促进企业的成长并从中获得巨额的投资利润,因此,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是风险资本投资的前提。硅谷的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通过IPO退出、股权回购、企业并购以及公司清算等方式获得投资回报,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
(三)成熟的投资机制
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在和风险企业的合作中,经常采用股权性投资机制,通过组合投资、分散投资等方式,针对风险企业的种子阶段、启动阶段、成长发展阶段、管理收购和管理出售阶段进行具体的投资运作,还直接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为其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促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熟的投资机制是一个风险投资项目取得成功的保障,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本、管理智慧和专业的人才在很好地规避风险的同时,促进风险企业的壮大是每一个成功的风险投资管理者必过的一关。
(四)硅谷科技银行的设立
硅谷银行与风险投资关系密切。首先,主要的业务是为风险投资机构所投资的企业提供商业银行服务;其次,通常会将网点设在风险投资项目附近,为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直接的银行服务,以便为其提供及时服务;再次,在风险投资基金中直接投资,成为他们的股东或合伙人,在彼此之间建立更坚实的合作基础;最后,建立风险投资咨询顾问委员会,确保与风险投资的密切联系,与风险投资共同编织一个关系网络,在其中大家可以共享信息、开展更深层的合作,共同支持初创公司的发展。
二、对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投融资模式建设的启示
(一)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北京数字出版基地投应针对当前国内存在的投融资体制性的缺陷进行创新性探索,联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相关部委、北京市政府探究促进投融资发展的政策,如建设科技银行的政策支持,企业信用体系试点的建设,专门支持中小型企业投融资的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的建设,知识产权评价交易体制的建设,企业债券融资制度的建设,相关的税收支持政策、金融政策、资本市场制度的探索,从而为北京数字出版基地投融资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建立科技银行作为投融资的主体
建设北京数字出版基地科技银行作为投融资的主体。在机制建设上可以实行“政府+银行+中介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创投”的模式,前期以国家及各级政府的专项资金为引导资金,并且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推动商业银行对中小型高新企业的贷款体系的成熟,由保险公司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中介担保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联合组织专家团体对受资助企业进行专业评审,并且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为其提供经营管理的指导,投融资政策的咨询服务,为企业介绍资质、水平过硬的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等,进行全方面的引导和服务,从而降低投资风险,促进创业型高新企业的发展。
(三)健全企业信用体系
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投融资体系建立的基础,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检测制度、以及失信的应对措施,才能建立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北京数字出版基地应联合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以及信用评价机构建立起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机制、企业借贷款信用评级制度,从而树立园区的信用体制威信,引导企业对信用的认知度以及信用意识的提高,为投融资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四)完善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构建完善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包括构建为中小型高新创业企业投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成立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完善市场运作机制的创业投资企业,建立提供科技企业信贷服务的银行体系,构建完善的风险投资企业评估体制以及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建立提供金融政策咨询的服务公司等,从而为投融资体系的建设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岳虹辰.从美国硅谷的经验看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4):14-17
篇3
该书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国际上主要金融市场的法律与监管”,在这部分介绍了美国的证券法,美国的国际银行法,银行与证券领域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欧洲单一金融市场,欧洲货币体系和汇率体系,欧洲货币联盟和日本银行与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等问题。
第二部分介绍了“国际金融工具和离岸市场业务”。在这一部分介绍了欧元存款和银行存款,国际支付系统,跨国的资产冻结,欧洲债券和全球债券,国际资产证券化,国际股票市场的竞争,国际清算结算系统,国际期货与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国际掉期和离岸互助基金等内容。
第三部分介绍“国际新兴金融市场”。这部分着重介绍了亚洲一些国家的项目融资、新兴市场国家的民营化与机构投资者、亚洲货币危机。
从内容来看,书中收录了两位教授的有关论文,选摘了其他著名教授的有关论文和著名著作中的片断,还引用了一些法律和国际条约的原文,严格说来,本书是作者“半写半编”而成的。由于本书的领域涉及广泛,内容复杂,每部分都请最好的专家来写,请最有名的权威来支持。这种既突出重点,又体现合作的方法,使本书内容的每个部分都是最好的,全书也是最好的。
这两位法学教授在分析国际金融法的时候,不是就有关法律条文或判例进行介绍,而是从经济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出发,用统计数字和图表向读者展现国际金融的现状与发展,然后进行金融市场的各种交易分析,再转入各国的国际金融政策分析、国际机构的政策分析,最后才落实到各国的有关法律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条约。这种风格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同美国法学院着重案例教学和司法技术研究不同,在曾经创立了案例教学法的美国哈佛法学院里,这两位教授居然不用案例分析,却用经济统计的数字来分析,以引起读者对国际金融宏观的兴趣。
维仑斯教授进入法学院之前,是经济学教授,而斯卡特教授则是欧美“30人小组”的专家之一。这个小组的主要成员几乎都是著名的经济专家,斯卡特教授作为法学专家参加这个小组可见他的经济学功底之深厚。
篇4
答:如何将光伏和资本联系在一起是业界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互联网能够把千家万户的老百姓联系在一起,那么,互联网能不能把光伏产业和老百姓结合在一起呢?
大家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像余额宝一下子就可以在短时间内上升到4000多亿元的高度。老百姓的储蓄一共是将近几十万亿,这当中的一点点对于整个光伏产业来说都是巨大的资金。光伏产业一年的体量约为1400亿元,整个数字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还是很小的,并不大。
互联网金融面临着一个导向的问题,如果说互联网金融没有落到实体经济,我相信互联网金融的路相对来说走的比较窄一点,所有的金融我想最终一个都是为了实体经济而服务的。
互联网金融会让我们的融资成本越来越低,要不然就不需要有互联网金融,我们也希望互联网金融能够真正的给我们国家的实体经济带来很多创新的手段。
把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引到实体经济或者引到更加进一步的绿色实体经济上,这是国家所希望看到的,我相信也是监管部门最希望看到的。
全球第一个兆瓦级分布式太阳能电站项目,将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众筹网以众筹的模式向公众募集资金,开发1MW的光伏电站。未来,因为不同的地方光照情况不同,我们会根据每一个电站不同的地理位置、光照情况、屋顶的具体情况制定电站的模型。
目前试点的电站用的是股权众筹,享受的是股权对应的权利,在中国股权有专门的法律保护。下一个或者是第三批的电站可能还会有更加创新的模式。
在投资领域,大家最关心的无疑就是风险的问题。有关风险问题,北大法学院和清华大学都参与了试点项目的设计,专门做了法律意见。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国家电力公司在内的一系列大企业都参与了资金投入。这样做的最主要目的是能够让数量众多的中小投资者们将对风险的担忧降到最低。
篇5
当下,如果提到北京的金融业,你可能首先会想到西城区的金融街。的确,金融已成为西城的代表符号,而北京金融却不是西城一区所能涵盖的。首钢搬迁后,石景山的这张“旧名片”也换了“新颜”。原来,随着首都产业结构的调整,石景山区积极转型,确立了文化娱乐休闲区的发展定位,于是很多依靠创意立足的中小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文化创意产业便成了石景山区新的主打牌。而“金融”与“石景山”正在此时悄然产生了“化学反应”。
2006年至2012年,石景山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从69亿元增长至21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1%增长为62%。截至2012年,石景山区集聚文化创意企业3000余家,网元盛唐、搜狐畅游等一大批业界龙头企业纷纷入驻。
文化、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但要想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还需政府部门建立资金扶持政策作为保障。2006年10月,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与多家机构共同合作,率先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推向北京市场,企业可以把商标、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给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及时雨”。文化科技联手,金融势在必行,石景山由“钢”转“金”同样势在必行。于是,金融业便成为石景山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
石景山的产业转型,是北京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转型的一部分。石景山建设所涉及的文化创意等相关领域都被列入现代服务业范畴,这也是北京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而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态作为最核心的要素,不仅自身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能为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嘉宾观点
观点1:天时地利助力北京打造金融中心城市
杨涛:北京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目前的条件已相对成熟。在常人的惯性思维模式中,认为上海发展成为金融中心城市,更为理所应当。但体现在一些具体的指标上,可能与大家的想法不是完全一致。第一,因为各大银行的总部都设立在北京,北京的资金聚集能力优于上海。此外,北京现有的金融监管政策优势也较为明显。第二,北京的金融深化程度好于上海。所谓金融深化程度是指企业利用金融市场进行融资的能力。众所周知,大型国有企业大多在北京设立,这些企业更容易利用股市、债权进行融资。相比之下,北京更具有优势。一方面由于北京的总部经济特征明显,大型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总部都在北京设立;另一方面因为北京既是金融决策中心,又是金融监管中心,同时还是金融信息中心。这些条件是北京金融业得以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北京建设金融中心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观点2:数字既是信息又是财富
杨涛: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谈到中国经济发展时评价道:“中国的经济社会是缺乏数目字管理的社会。中国想要真正走向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运用数字和信息,进入一个现代化管理的社会。”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数字信息对于未来社会的管理、调控以及决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金融业本身来说,数字既是信息,又是财富。一方面,我们所了解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等,只有更多地披露自身的数据信息,才能够有效地在市场进行定价,进而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另一方面,就现代社会而言,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是建立在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的。所以信息对于金融业来说,不仅是外在的条件,同时也是未来金融创新的核心元素,是构成金融业改革和创新最重要的一部分财富。
观点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杨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概念在美国次贷危机反思中提出,并在我国金融政策及研究领域屡次出现。其含义是金融作为虚拟经济,不能成为金融业自身的游戏,而最终要落到服务实体经济,更具体地就是要落到服务于企业和个人。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需求来说,金融服务企业就是要更好地助推中小企业的发展,利于具有一定特色的北京科技企业的创新,并在资金层面给予企业融资及风险分担方面的支持。金融服务个人就是要利于满足居民进行财富管理的需求,尤其是在其面临通胀压力或是经济波动的情况下,提高居民个人财产性收入。如果更微观些,银行的中间业务要进一步提高对居民服务的便利程度。如使居民更方便、快捷地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银行设施进行转账、汇款、存取款等。以上都是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具体体现,它能够切实地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观点4:金融需要走下神坛
朱煦:金融业曾一度在世人的眼中被高高供起。事实上,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很难割裂开来,所以金融需要走下神坛。因为金融一旦离开实体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金融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惠及实体经济和金融服务业本身,而实体经济的蓬勃向上同样会反哺金融业。两者之间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最近几年,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两者互惠互利的发展成果也十分喜人。另外,提倡全民学习金融知识,既要培养良好的金融理念,也要培养良好的风险观念以及自身权利保护的责任意识。只有如此,金融业的发展才会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理性空间。以上两点是值得全社会来关注的。
观点5:金融业发展契合“三个北京”战略
篇6
在一年的时间里,我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国家的各项金融政策法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完成上级和社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现就一年来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向组织和领导汇报如下:
一、勤学苦练,尽快适应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从最基本做起,从学习开始,以前辈、同事为榜样,以书本为老师,把单位同事作为一面镜子,做到了在学中干,干中学,边学边干,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懂的地方虚心向单位同事请教,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基本上掌握了业务操作规程和要领,对自己应承担的工作能够独立完成,也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恪守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
办理会计事务能够严格按资金性质、业务特点、经营管理和核算要求准确地使用会计凭证、科目和帐户;坚持当时记帐、当日核对,作到要素齐全、内容真实完整、数字字迹清楚,确保帐务处理"五无"、帐户核算"六相符"等;办理储蓄业务时能够认真落实"实名制"规定,登记好相关证件手续等等.每日营业终了,逐笔勾对电脑打印流水帐和现金收付登记簿,坚持碰库制度.填送会计报表时作到内容清楚、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字迹清晰、签章齐全、按时报送,各种报表、各项目之间相关数字衔接一致.
篇7
关键词:金融市场,住宅融资,预测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金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宏观经济向好和住宅分配体制改革的深入,未来15年里中国房地产金融将会延续当前迅速发展的态势。
一、三大因素支撑中国房地产金融迅速发展
1、持续稳定的住宅投资形成房地产金融增长的坚实基础
我们选取了东欧、中欧、西欧、北欧、南欧和北美的主要国家,观察1970年、1980年、1990年和1995年住宅投资和固定资本形成资金的比率。绝大多数国家固定资本形成中住宅比率都在20%—30%之间。
反观中国住宅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基本维持在15—19%之间,距离欧美主要国家20—30%的比率上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住宅投资达到欧美国家水平后,在较长时间内其在GDP中的份额仍会保持稳定。持续稳定的住宅投资需求形成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稳固基础,并将催生巨大的房地产金融增长空间。
2、房地产信贷增长空间大,持续时间长
伴随着各国住房产业发展和住房问题的解决,各国房地产信贷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达到20%以上,而且增长时期较长,一般都在20年以上。美国住宅信贷50年增长100倍,年均增长9.86%;日本房地产信贷25年内增长10倍,年均增长10.3%;澳大利亚住宅信贷2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6.4%;英国个人住房信贷25年内增长47倍,年均增长22.5%;香港住宅贷款10年内增长4.3倍,年均增长18%,新加坡房地产信贷15年内增长6.7倍,年均增长23.6%。
按照国际经验,即使在解决了居民基本住房问题之后,房地产金融仍会得到持续发展。如新加坡解决了基本住房问题后,房地产金融仍然继续发展,90年代房地产信贷数量甚至超过80年代。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信贷增长较快,但很不稳定。其中个人信贷2004年同比增长达到36%,房地产企业开发信贷2004年同比增长维持在17%,增长最快的2003年达到49%;房地产(企业+个人)信贷的同比增长2004年为29%,增长最快的2000年达到61%。
3、房地产证券金融的发展潜力广阔,结构丰富
金融深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传统信贷融资逐渐减弱,证券融资比率逐渐提高。发达国家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资产的比率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认为,证券/信贷越高,金融的发达程度越高。目前证券信贷比为美国3.5:1,德国为1:1.4,日本1:1.2,韩国1:0.91。
近20年来,中国金融深化度进一步提高,表现在有价证券和银行信贷比值的持续上升。截至2002年,该比值达到1:2.75。与发达国家相比,证券融资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金融体系更接近于日本和德国的主银行制度,较长时间内证券发展还难以达到美国的水平,但可能更接近于德国和日本的水平。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房地产信贷的证券化率越来越高,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1970年,GinnieMae首创MBS,揭开了资产证券化作为新的融资手段的序幕。1991年MBS市场规模超过公司债券市场。1999年,MBS市场(余额33342亿美元)为又超过了国债市场(余额为32810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市场。2001年年底,MBS余额为41255亿占总债务余额的22%,而作为第二大市场的国债市场只有16%。2001年美国MBS发行量达到了16.683亿,是公司债的两倍。
近年来,欧洲的证券化发展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1986、1987两年发行的资产支撑证券总量仅为17亿美元,到了1994年,当年的发行量就达到了120亿美元;1996年达到300亿,1997年454亿,1998年466亿,2000年则为924亿,而在2001年MBS的发行量369亿欧元,比上年全年发行量增长了18%。
日本的证券化在96年以后得以迅速发展。98年(125亿美元)、99年(232亿美元)的增长率都达到了100%,2000年达到了30%;2001年的发行量达到3.2万亿日圆。目前,商业银行和住房金融公库,都开始逐步利用证券化获得资金来源。如2000年3月末,日本的三菱银行的MBS余额有6800亿日圆;日本住房金融公库2000年有500亿日元来自于贷款证券化,2001年计划证券化规模为2000亿日元,占计划发行债券的36%。
澳大利亚房地产信贷证券化率从1984年不足1%增加到2004年的23%。住宅通过证券融通资金的金额也越来越大,从1984年的300万增加到2004年的1260亿澳元。
房地产证券化金融提供了更多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渠道,丰富了房地产金融的品种和结构。房地产资产证券的发行和流通,使房地产金融业务从存贷款拓宽到投资、信托、租赁、抵押。保险、贴现、承兑、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及各类中间业务等多项业务活动。
房地产资产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吸引了多元化的投融资者。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之后,在二级市场交易、流通,方便各投融资机构的进入。大量的金融机构,如储蓄和贷款协会。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甚至联邦机构和个人都可据此持有抵押贷款,为住宅建设和消费融资。
很多住宅证券工具,已形成良好的投资工具,成为机构和个人金融资产的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例如在过去30年间,房地产信托(REITs)公司数量增长了5.35倍,市场价值增长了103.7倍。如下图所示,REITS和股票债券一起形成投资组合,能显著降低风险与提高收益。
中国的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程度还非常低,以房地产开发资金为例,传统外源融资渠道基本以信贷资金为主,较少使用证券融资,债券融资比重很低。整体而言,除了地产股票外,债券、抵押债权、地产信托都处于探索和萌芽阶段,未来的发展潜力较大。
二、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
各国房地产金融主要有两部分组成:房地产信贷资产和房地产证券资产,我们的发展空间预测也分为两个部分:房地产信贷资产空间和房地产证券资产空间,二者之和为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
1、房地产信贷发展空间预测
各国住宅贷款占GDP比值差别较大,但近年来显著提高,大多在30%以上,部分国家甚至达到50%。80年代美国的住宅债务存量/GDP为37%,德国为20%,而英国从80年代到90年代迅速增加,截止到2000年已从23%迅速上升到57%。德国未偿还抵押贷款占GDP比率1997年达到50.9%,丹麦达到65%,荷兰达到60%,瑞典达到57%。中国近年房地产信贷/GDP比率大约在13%。
尽管中国的房地产金融模式还很难判定跟哪个国家更为接近,但在以信贷融资为主的中国金融体系下,我们保守估计住宅债务存量保持在GDP30%的比率(增长空间1,为我们的推荐方案),乐观估计住宅债务存量保持在GDP50%的比率(增长空间2),而GDP按年均8%速度增长。
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GDP预计为467693亿,房地产信贷空间保守估计将达到140307亿,是2004年实际房地产信贷余额23800亿元的5.9倍,年均增长可达到12.6%;乐观估计将达到233846亿,为2004年的9.8倍,年均增长可达16.5%。
2、房地产证券资产发展空间预测
我国2002年整个经济社会证券/信贷比比率为1:2.75,我们以该数字为参考,保守估计未来房地产证券资产存量;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更接近于日本和德国的主银行制度,我们选取德国和日本目前信贷/证券比率的平均数1:1.3,作为我们乐观估计房地产证券资产存量的参考值。
由于很难得到房地产证券资产的数据,我们按全社会信贷/证券比率估算2004年房地产证券存量资产的价值为8655亿元(2004年房地产总贷款23800/2.75,实际的数字可能更低),如果信贷/证券比率未来十五年一直保持不变,则2020年房地产证券资产51021亿,是2004年的6倍左右,年均增长12.5%。随着融资工具和融资渠道将进一步丰富,证券融资比重上升,如果2020年信贷/证券比达到日本德国的平均水平,则房地产证券资产达到179881亿,将是2004年的21倍,年均增长22%。
3、我国房地产金融资产发展空间
综合信贷资产和证券资产,我国房地产金融存量资产到2020年保守估计将达到191329亿元,相当于GDP的40%;乐观估计将达到413728亿元,相当于GDP的88%。2004年我国住宅金融资产低于GDP的25%,未来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巨大:证券化金融工具将逐渐增多,在融资结构中比率迅速上升;新的融资渠道和方法将部分替代传统的信贷融资,但占据主流地位的仍然是信贷金融。
三、结论和启示
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空间巨大。居民的住宅消费需求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然导致稳定的高住宅投资,从而构成房地产金融增长的坚实基础,其中房地产信贷增长空间大,持续时间长;而伴随着房地产资产的增加和金融深化的加快,我国住宅证券金融的发展潜力广阔,产品日益丰富。
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前景为我们的金融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相应的金融政策予以制度保障,才能促使房地产金融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文中的某些估算,例如今后15年保守估计房地产信贷年增长应达到12.6%,乐观估计年均增长应达到16.5%;到2020年我国房地产金融资产保守估计相当于GDP的40%;乐观估计相当于GDP的88%,可以为我们在审视房地产金融风险和评估房地产金融政策时提供多维的视角。
篇8
关键词:电子货币;电子支付;电子商务;货币供给;货币需求;
20世纪70年代,电子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一体化,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迈进,对于许多依赖于信息的产业,都形成了重要的影响。由于金融业对信息有着超乎其他产业的特殊要求,因此,受到的影响尤为深刻。在一定意义上,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会从根本上改变金融业在业务处理、顾客服务、经营决策方面的技术环境,形成了新的技术革命,其结果,将是实现金融电子化。本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金融电子化还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将加速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对金融领域带来新的挑战。
一、电子货币定义
国内学者对电子货币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继承了传统货币的交易行为自主性、交易条件一致性、交易方式独立性、交易过程持续性等特性的基础上,与传统货币在价值尺度上保持固定的兑换关系,通过事先储存的货币价值,利用网络和电子设备媒介交易的一种便利支付工具。
二、电子货币分类
电子货币类别的划分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通常我们按照载体的不同来划分,将它分为卡基和软件基货币。
卡基电子货币(又被称为电子钱包):其载体为物理卡片,通常为内嵌集成电路芯片的IC卡,它的支付必须经过读卡机实现。
软件基电子货币:是将数字现金储存在个人计算机的特殊软件上,须通过开放式网络实现支付,是一种专门用于Internet上交易支付的电子货币。目前国内主要的软件基电子货币有腾迅Q币、新浪U币等。用户可以用人民币购买网络货币,以实现在网络服务商提供的诸多服务中灵活、小额地选择服务。网络货币一般只能在发行它的服务商提供的网站上实现货币的部分职能。
电子货币系统按照离、在线的标准,可以分为在线电子货币系统和离线电子货币系统两类:
在线电子货币系统:在支付交易期间,收款方需要与第三方(银行)联系,由第三方(银行)验证收款方提交的电子货币的有效性。
离线电子货币系统:在支付的过程中,收款方无须和第三方(银行)联系,收款方在支付交易发生后的某个有效时期内,向第三方(银行)提交一系列在该有效期收集到的支付副本,第三方(银行)验证电子货币的有效性。
三、电子货币对金融业的挑战
随着电子货币的诞生及经济领域网络化的发展,银行的主要功能开始发生变化,由依赖于存、贷款数量的资金中介功能,向为顾客提供电子清算服务和信息服务功能的重心倾斜。电子货币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如何向信息化经营转变并与电子化趋势相适应等问题日益引起金融界的关注。
电子货币对金融经济领域带来如下挑战:
1.电子货币对金融机构货币发行主体的挑战
目前,国际间对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认识,主要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欧洲货币基金组织一方,于1994年5月公开发表了其下属组织的欧共体(EU)结算系统作业部提交的“关于预付卡的报告书”,其中明确指出:电子钱包发行者收取的资金应视为银行存款,原则上只允许金融机构发行电子钱包。因此,电子货币的发行应该限定在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其发行主体应属于金融监管的对象之一。英美一方的观点是:严格的监管及限制,有可能损伤民间机构的技术开发和创造精神,因此,现在就得出结论应将电子货币的发行定在金融机构,尚为时过早。在我国,已明确地将信用卡的发行权限定在商业银行,非金融机构和境外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不得经营信用卡业务,目前尚不允许其他发行主体存在。
2.电子货币对金融政策和金融调控的挑战
电子货币的普及对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本身将会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电子货币的普及会动摇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基础,使商业银行支付的准备金需要趋于不稳定化,从而影响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中央银行是通过对与商业银行的支付准备有关的供需关系施加影响而行使金融调控作用。数字化的现金脱离银行中介对中央银行的货币需求就会减少;如果电子货币取代现金,现金的作用下降而与互联网交易的供求又不受最低准备金要求限制,这就意味着中央银行丧失了或部分丧失了对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基础―――原始货币的控制权,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控制力就会下降。电子货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与电子货币的普及程度和使用程度有关。电子货币的普及过于迅速且大幅度推进的话,经济整体对现金的需求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其结果,使得商业银行对支付准备的需求就会发生大幅波动,处于不稳定状态。
3.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随着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开放式网络结算服务使用者队伍的不断扩大,结算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固有的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结算业务的提供者已逐步超出银行范围。银行在结算领域有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机会。这对商业银行的结算职能提出了挑战。并且,随着金融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的应用,促进了交易双方相互支付资金的冲减以及企业间差额结算,这对企业来说无疑削减了手续费的支出,但对银行来说,银行的经营利润将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此外,企业间EDI的发展,使资金的往来、债权债务的结算不必经过银行即可进行,使银行难以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向,这对银行的资金监督职能又是一个挑战。更大的挑战来自国外金融机构的竞争,因特网是世界范围的通信网络,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促使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结算业务将通过电子货币进行,电子货币的“数字”化将“使各国货币的实体形态消失。国外金融机构在开发电子货币有着观念上和技术上的优势。与此同时,我国的消费者将偏好于使用国外金融机构开发的高效、便利的电子货币进行消费活动,这样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有所影响,进而影响经济的其它方面。因而如何加强网络的国际竞争能力是我国面临的又一课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银行监管制度;问题;策略
金融的自由化具体包括资金价格自由化、银行业务自由化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金融领域内的自由化是逐步进行的,对于美国、英国等国家来说,其金融行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因此在世界领域内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必然给其经济带来很大压力和复旦。金融自由化是利弊共存的,金融自由化一方面意味着市场竞争的公平化、自由化,很多财务公司都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参与市场竞争,但是这也造成了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使得银行的风险资产增加,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一、我国金融自由化现状概述
总的来说,金融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制定正确的策略才可以在国际经济市场的竞争中立足。就我国多年金融自由化的实践来说,在整体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金融自由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都有新的发展与进步。从最开始的银行体系改革到实行全面的金融机构的改革;从金融市场逐步形成与扩展到如今加入WTO,参与到国际金融自由化竞争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金融市场整体上呈现稳定,但是一些问题也逐渐在世界金融市场的竞争中逐渐显现出来。
二、金融自由化背景下银行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监管手段落后
近些年,国际金融市场越发活跃并且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产品不断出现,银行的业务范围在不断的拓展,银行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风险。面对严峻的金融市场竞争,我国银行业务的监管范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业务之中,并没有在衍生业务中形成良好的监管、控制机制。
我国在监管手段上不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技术对于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致使网络监管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银行的实际金融状况。我国的金融监管仍然现场检查为主,这种监管手段已经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利于金融风险的规避,和金融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二)银行监管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银行监管主要是实行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现场检查,这种检查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及时发展实际问题并进行解决[1]。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现场检查并不系统和连续,对于很多项目的监管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多数都是临时检查,并且没有抓住不同银行的特征进行具体项目的监管,这就使得大量的监控资源浪费严重。
除此之外,非现场也是一种重要的银行监管方式。这种方式重视的是对于银行存在风险的提前预估与判断,我国银行对于金融风险的抵抗能力本身较弱,因此需要风险的评估机制,在具体操作中,非现场监管的方式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着数据不准确、风险评估不到位等现象。
(三)银行监管制度不完善
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银行监管制度还有待完善。具体表现在监管制度的不系统,监管制度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这就造成监管制度的漏洞,无法了解到全部的银行信息。同时也造成监管部门无法与其他部门形成一个严密的管理监督体系,无法对于银行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会造成金融政策不能够符合实际的银行状况。
三、金融自由化背景下银行监管制度的完善
(一)实现监管手段的加强
要建立网络化的监管系统,不断实现银行风险的事前预测,及时对于金融政策与计划进行调整,增强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2]。网络化的监管有利于全面了解银行信息,并且减少监管的漏洞,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有利于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提升。在进行网络监管系统建设的同时,要加强银行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计划性,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不断实现管理手段的强化。对于银行的监管需要各个部门相互的配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各个部门要通力合作,不断实现监管方式、手段的完善。
(二)完善相关法律、监管制度
对于银行监管效果的强弱取决于于国家法律制度、监管体系是否完善和进步。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因此还没有形成较为规范、系统的监管机制。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繁荣,我国开始重视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并且加大对于银行的监管力度,但是相关法律制度以及监管规范并没有形成,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为银行发展金融业务提供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使得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一个很好的法制保障。
四、结语
银行是进行金融活动、开展金融业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金融业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依赖于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尤其是对于各大商业银行来说,开展金融业务有着一定的风险,但是金融的自由化是一个潮流,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相观部门对于金融业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促使日后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但是,正如产业集群发展的普遍规律昭示的那样,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将会首先从企业集聚发展成为产业集聚,再发展成为产业集群。目前的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只是初步完成了企业集聚(有的尚未完成企业集聚),距离形成特色的产业集群还有一定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管理主体的管理权限、管理内容不明晰,基地发展的功能定位模糊
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本身来源于生态学,因此为了实现产业的良性互动,需要像生态领域那样,实现相关要素的有机融合与和谐作用。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目标是:建立政府引领、市场运作、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高度集中的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内部,相关要素能有机融合与和谐作用。在政府引领这一块,在基地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作用不同。在基地发展的起步阶段,因为对数字出版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观念的认识以及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生产力要素等都没有到位,政府和其他管理主体应在尊重产业集群自身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在基地开始正常运转的发展阶段,各种配套设备逐渐齐全,龙头企业开始正常运转发挥作用时,政府和其他管理主体的作用主要是在突出监管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数字出版基地提供服务上,充分解放基地的新闻出版生产力,增强新闻出版产业活力。
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主体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目前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因为大部分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管理主体对于管理内容、管理权限定位并不明确,对基地发展的功能定位也比较模糊,这势必会制约基地的快速发展。
2 政策扶持不到位,缺乏各政府部门的统一协调
一个产业的集聚发展,需要政府在投资融资、科技开发、项目创新、土地使用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统一协调。现在的问题是: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推动,但是在土地、房产、税收等配套设施方面并没有完全落实。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实需要除新闻出版总署以外,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文化部、工信部、工商局以及当地政府等统一协调配合,但是目前政府各部门的配合还存在不到位、不及时、不协调的情况。
政府管理部门要以产业基地政策代替产业政策,以更为完整、科学、可行的产业基地政策代替简单的产业布局安排。协调各部委、各部门制定数字出版基地发展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各种优惠政策;制定有利于基地企业技术引进和升级改造的技术优惠政策,为技术与新闻出版业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有利于基地企业投融资的优惠政策,联合金融机构推出更多金融服务和产品,引入社会风险投资运作机制,吸引各方资本投入新闻出版业;最后更重要的一点是,
协调各部委、各部门对各种优惠政策的及时、统一落实,使集群内的企业尽快享受到优惠政策带来的福利,刺激企业的积极性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3 企业扎堆,关联度和合作水平低
产业集群的本质是集中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所以具有分工合作关系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没有这种紧密的关联度,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大部分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因还处在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集聚大多数是根据不同的企业禀赋、传统和地缘优势形成的,由于受企业产业类型,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不同的影响,企业的产业集聚基本还处于自发阶段。在基地内部,各种与数字出版相关的企业还没有形成如国外成熟的产业集群所具有的上下游紧密合作的产业链关系,内部企业关联度和合作水平较低。很多情况下,在多数企业内部就可以完成从最初内容制作到最终产品的全加工过程,企业化集群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松散的,甚至有些企业之间根本就不发生关联,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忽视市场细分、行业细分的倾向,影响了集聚地区域联合与协作优势的发挥。
从管理层面看,忽视产业集群发展规律是原因之一。产业集群被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一些政府部门将集群的规划建设作为发展当地经济、提高政绩的重要任务来抓,往往缺乏对基地发展的整体规划。主要体现在集群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追求进入园区的企业数量,能引进什么项目就引进什么项目,规划引导中急功近利,基地产业发展特色不明、定位模糊,忽视企业集聚过程中的产业关联度,最终致使基地的企业仅仅是“扎堆”,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难以实现集群内的集体学习和集群创新,集群的优势效应难以发挥。
4 龙头企业较少,没有形成有效带动
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西方学者认为,龙头企业作为一种榜样和推动力量,其行为对集群中其他中小企业具有示范和促进作用。相关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实践也表明,龙头企业通过投资以及与其他企业间的协作,可以促进集群内部资源的共享:通过不断创新形成“新鲜产业空气”,可以带动其他企业创新;通过与集群其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知识在不同企业间的转移与扩散;通过品牌扩散并主导树立地区声誉,可以为集群中其他企业提供营销支持。在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中,龙头企业是集群发展的蒸汽机,大企业是促进企业分工的直接推动力。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他中小企业能否正常的运营和良性的发展,关系到集群内各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集群化的基础。
我国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龙头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没有完全发挥出龙头企业应有的优势和作用。在发展规划上,龙头企业数量普遍偏少,在龙头企业的规模和量级上,与西方成熟的产业集群内的龙头企业不在一个量级上,带动效应也存在明显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数字出版产业整体的创新性不足,龙头企业在经验和能力的积累上远没有西方成熟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多,在技术、管理等各种创新上的领头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数字出版是个新兴的产业,所谓的“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和基地内的其他企业在规模等因素上的差异远没有国外发达产业集群中这两类企业的差异大,而这种大的差异是带动效应产生的前提。龙头企业的优势不够突出,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在细枝末节上投入大量的精力,既无法发挥带动效应,也制约了龙头企业的成长壮大。
政府应扶持龙头企业壮大,使其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提升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促进产业链延伸,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形成弹性专精生产体系;还应支持关键技术和基础工艺企业发展,加快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的问题。
5 数字出版界定模糊,产值统计口径不明
在《数字出版“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数字出版已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
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尚未形成有效的数字出版评估体系,对数字出版产值的统计缺乏明确的统计方法、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对于统计指标包含的含义、计算的范围和计算的方法也没有清晰的规定。由新闻出版总署主编的具有权威统计新闻出版行业数据的《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也没有专门针对数字出版业务的统计口径界定,表现在:一方面,在传统出版的业务指标统计体系中,没有专门针对数字出版的统计,只是在原来的统计制度中笼统地加入了网络出版、数据库业务。数字出版包括的范围很广,仅仅这些根本无法真正反应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探索。另一方面,虽然因数字出版的发展,扩大了统计的范围,增加了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互联网出版单位和电子书出版单位的财务经营状况统计报表,但是这些报表主要统计的并不是数字出版的业务产值,而是财务状况,财务报表反映的是总体的财务经营状况,不能反映从事数字出版业务获得的收益,而这一块恰恰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领域。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处提供的2011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园区)报送的数据,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人民币,江苏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营业收入93.98亿元,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营业收入80.49亿元,湖南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营业收入56.91亿元,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营业收入23.11亿元,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营业收入8.28亿元,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营业收入是6.94亿元。那么,这其中有多少是从数字出版业务获得的收入?专门从事数字出版获得的主营业务利润是多少?从事数字出版获得的广告收入是多少?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部有赖于一个清晰的数字出版统计范围和口径的界定。
6 人才学历结构单一,数字出版产业复合型人才奇缺
人才是立业之基,是兴业之本。尤其是数字出版业,对人才智力因素有很高的要求和依赖。数字出版不是简单的由传统出版倒向数字技术的出版业态,而是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传播方案和综合服务提供,因此,它需要的人才不仅要精通传统出版,还要精通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对数字化浪潮下传统出版业的发展有全球性的视野,对传统出版与科技的融合有创新性的见解,对高新技术会颠覆传统出版业有很强的危机意识等。现在的状况是,精通出版的优秀人才往往不懂技术,深谙技术的人才又往往不懂出版,人才学历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奇缺。根据《新闻出版行业科技发展调查》报告,在我国传统出版业中,从事科技、信息化和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学历结构普遍以技术类本科为主,在职称结构以中级、初级职称为主,而在出版管理岗位上的人员,拥有技术类博士、硕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比例偏低。这就是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现状。虽然从数量上来说,张江数字出版基地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学和院校,以及一批优秀企业,但是精通出版的高新技术人才非常少,尤其是领军型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