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妇女儿童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妇女儿童工作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妇女儿童工作总结

篇1

为深入贯彻党十七大精神和全国妇联十大精神,县妇儿工委把《县妇女发展规划(—20__年)》和《县儿童发展规划(—20__年)》(以下简称“两个规划”)贯彻实施结合起来,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关键期和机遇期。半年来,县妇儿工委办以高度的责任感,结合中期评估情况,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规划的实施,做好了各项有关工作。

一、召开全县妇女儿童工作和两个规划终期监测评会议,总结规划实施5年来的工作情况,安排部署20__年工作任务

5月10日,县妇儿工委办召集县妇儿工委主任、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县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委员、联络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约85人参加了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会上,谭智鹏副县长肯定了我县妇女儿童工作取得的成绩,结合省终期评估督导反馈意见和市妇儿工委办公室工作会议精神,对妇儿工委的工作情况及20__年的工作要点作了总结和部署,要求各成员单位准确、及时统计数据。县妇儿工委办公室主任通报了两个规划终期监测评估结果执行情况。此次会议总结了工作经验,明确了工作任务,鼓舞了斗志,增强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责任感,对促进两个规划的贯彻实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围绕中心,创新载体,促进“和美平安家庭”建设

县妇联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新形势的要求,紧紧抓住妇联工作特点,创新活动载体,履职尽能,努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开展“和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4月28日,县妇联、县委宣传部、团县委等单位联合组织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中小学生上万人在县委、县政府门口隆重集会,举行庆“五一”“迎奥运环城”慢步走活动和“和美”创建活动启动仪式,按照县委统一部署,县妇联在全县农村组织开展以“和美家庭”为主题的“平安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成立了“和美平安家庭”创建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美”创建活动启动仪式让全县人民对该活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每个乡镇确定一个有基础、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和美村庄”为“和美平安家庭”创建工作试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和美家庭”创建活动。争创和谐家庭活动以推动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和谐为目的,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在全县广大农村家庭中开展“与文明同行,建和美家庭”、“平安家庭”、“让和美平安在家庭”、“环保节约家庭”等活动;开展创“学习型家庭”读书竞赛和家庭助廉活动;以“四防”(防拐、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四无”(无、无赌博、无暴力、无犯罪)为内容,建立一批“和美平安家庭”示范点,树立一批敬老型、奉献型、教子成才型,才艺型、廉洁型和节约型家庭典型。

三、开展“爱心手牵手,关爱计生贫困母亲”活动

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婚育新风进万家的要求,以扶贫帮困进农户为主题,以促进贫困母亲就业、创建平安、和谐、美德家庭,构建和谐为目的,结合“春蕾计划”、“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活动一起开展“爱心手牵手,关爱计生贫困母亲”活动。2月底至4月初,县、乡妇联干部深入全县21个乡镇225个行政村,对家庭确实困难、有致富愿望的独生子女户或纯二女结扎户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建立了“计生贫困母亲” 档案,明确了帮扶对象。4月17日和5月4日,分别在县国土局六楼会议室和清溪镇举行了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救助发放仪式和大米发放启动仪式。迄今为止共发放救助款20万元,大米8000斤。救助贫困母亲300余人。20__年元月4日,县女领导干部联谊会会员在周平主任的带领下,深入安平镇、竹山乡等乡镇开展春节慰问计生贫困女性行动。共发放救助资金1万元,救助贫困计生女性41人。

四、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努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结合两个规划中期监测评估结果,各成员单位针对存在普遍性的问题和差距,认真整改,进行专题调研和实质性研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认清了形势,明确了任务,着力解决妇女儿童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了两个规划顺利实施。

(一)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参与程度。认真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努力消除社会偏见和性别歧视。加大了对妇女就业和妇女儿童受教育等领域的经费投入,采取多种教育、培训形式,提高妇女素质,增强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和市场竞争的能力。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开发女性人才。在村支两委换届中抓好了村妇代会建设,推荐了一批优秀农村妇女骨干担任村委会主任,确保了村委会班子中至少有一名女性,村民代表会议中女性代表达到了40%以上。拓宽了妇联组织网络,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妇女组织,规范和加强对团体会员和各类妇女社团的服务与指导。召开了县女领导干部联谊会理事会会议。

(二)切实保护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认真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以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等法律法规,依法查处、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打击、管理、防范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土地承包权益、违反女工劳动保护规定、非法雇佣童工、拐卖妇女儿童、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等违法行为。开展了关爱艾滋病妇女行动,将患者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抓好了艾滋病防治工作,减轻艾滋病对妇女儿童的危害。

(三)积极做好农村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工作。一是把推进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与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改善了农村妇女儿童生存发展条件。加大了对贫困妇女的扶持力度,组织妇女参加“阳光工程”培训,掌握致富本领,发展劳务经济,帮助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二是全面落实 “两免一补”政策,重点扶持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失辍学女童就学。关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切实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六一”前夕,县妇联协调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春蕾计划”,广纳社会资金救助贫困女童,使近百名女童得到了救助。其中我县军山乡大来村一个换肝女孩得到了市检察院全体干警的帮助为她送去2万元慰问金,湘南大学免费提供其上学,安排其父母在校务工。5月28日、29日、30日,县妇联在全县开展了“献爱心、真情互动”现场捐款资助活动,使因贫困即将失、缀学的女童得到帮助能继续完成学业,进一步营造了“爱护儿童、为儿童办实事”的良好社会氛围。节日期间,县、乡(镇)妇联干部深入到单亲家庭、父母下岗及因贫困面临失学的儿童,给她们送去节日的慰问金和学习用品共计2万余元。妇儿工委领导小组看望了各乡镇中小学贫困300多名,送去了慰问金和慰问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立志成才。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把加强农村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列入政府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内容,今年4-5月份,联合卫生局、计生委组织医疗队为广大农村妇女儿童开展免费体检活动。使农村妇女儿童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实现免费婚检,继续实施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项目、实行贫困孕产妇救助,加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基本解决农村妇女住院分娩问题,确保母婴生命安全。四是是继续积极关爱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继去年省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免费普查项目在我县全面铺开以来,400余疑似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接受了免费普查。被查出的8名先心病患儿得到了有效治疗,有8名先天性心脏病重患儿将接受省中医学院免费治疗。

五、加强了妇儿工委工作的宣传力度

春分节期间,县妇联联合司法局等单位开展了三八维权周宣传活动。在全县张贴妇女权益保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宣传标语50条,在城关镇门口设立妇女维权咨询点1个,接待近1000人的咨询,解答了近1000名妇女咨询的难点及疑点问题。发放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等宣传手册5000多册,印发法律知识宣传单2万余份。参与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深入调研,把调研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工作创新发展紧密结合,与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紧密结合,以进一步地履行妇联职能,更好地服务妇女、服务基层,撰写了调研报告4篇。县妇儿工委办公室坚持做好了信息上报工作,积极向省妇儿工委和市妇儿工委及时上报工作动态,及时反映我县实施两个规划的进度及妇儿工委工作情况。截止目前,上半年已发表信息45期,为县通迅提供信息28篇,郴州妇女网17篇,进一步加强了妇联的信息交流。

篇2

[关键词]民办中小学 农村学校 两免一补

民办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在公办学校教育投入不足,校舍、师资紧张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有力的补充了公办教育之不足,对国民教育事业贡献了一定的力量,并对促进全社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2003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在民办中小学中占学生比例较多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却因享受不到“两免一补”政策,使得他们由于家庭的贫困和家长认识不够而不能或者不能完全接受义务教育。民办教育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而陷入了困境。由于民办学校接收的生源主要是打工人员子弟和留守儿童,还有的是由于某种原因公立学校不接纳的孩子,这些孩子也是国家义务教育的对象。解决好这些儿童的入学及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关系到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符合“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的规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甘肃省的民办中小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面临的问题

甘肃省在认真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起草了《甘肃省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实施细则》,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定。民办中小学的存在,弥补了甘肃省公办中小学不能完全解决儿童入学的缺口,为甘肃省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2005年3月1日起,甘肃省实行《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暂行办法》,使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受益学生达到150多万,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是在甘肃省的民办中小学中,学生并不能很好的享受国家这一政策。根据我们对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校的调研分析,流动儿童在民办中小学占到学生总数的40%以上,而这些民办中小学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占不到5%。由于流动儿童享受不到“两免一补”的政策,使得一部分儿童由于家庭贫困和家长认识不够而辍学,学校也陷入了困境。

1.流动儿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困难。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规定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上学。因此,离开家乡的孩子很难有与当地孩子同等的上学机会,这就造成了流动儿童上不了学或者上不了好的学校,享受不到“两免一补”政策。

2.“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不能快捷地解决学费的转换。比如会宁学生在兰州上学,不能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理由是享受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经费在会宁。

3.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地位的认识不全面。在和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校长座谈中,他们都发出同样的心声――政府不关注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很多人认为,民办学校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存在与否意义不大。而事实上民办学校接收的生源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孩子、打工人员子弟和由于某种原因公立学校不接纳的孩子。

(二)对策研究

1.“两免一补”应把民办中小学校的学生也纳入政策适用范围。首先,甘肃省的这些民办中小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义务教育的责任。每个儿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两免一补”政策针对的应该是所有儿童,而不应因学校的性质进行区别对待。也就是很多家长和校长反映的“给不给‘两免一补’是一个问题,平不平等对待民办学校的农村学生又是一个问题。”其次,把民办中小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纳入“两免一补”避免了这部分学生为接受义务教育而双重付费,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子女。再次,民办学校帮助解决了下列人群的后顾之忧:流动人口的子女,难管、没人管或父母及爷爷奶奶管不了的孩子,以及单亲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双职工的子女。最后,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是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我国政府长期重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并积极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来努力消除因为经济、文化等原因所造成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但是,对于城市中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关注较少。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流动儿童少年作为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中的特殊群体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每个孩子都有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社会更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远见和爱心,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证他们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创新教育体制,推行“教育券”制度,使“两免一补”政策因“人”制宜而不因地制宜。“教育券”制度也称“教育助学凭证”制度,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于1995年首先提出的。他主张将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以有价证券的方式经过折算后发给学生,以此增加对学校的选择权和激发学校之间展开竞争,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我国在对待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这个问题上,可推行“教育券”制度,应当将“教育助学凭证”直接发到农村每一个学生手中;学生持“凭证”可在全国任何地方学校上学,充抵学杂费;学校最后持“凭证”向国家兑换经费。只有这样,义务教育法才会落到实处,从而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的有效转移和教育资源配制的最优化。

在政策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制度管理,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破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开辟打工人员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者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3.国家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集中管理与推广“两免一补”政策的力度,避免政出多门的现状。

(1)建立“两免一补”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困难,建议中央与地方增拨资金,尽快将民办中小学纳入“两免一补”范围,与地方学校享受同一待遇,以利于建立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强化资金管理,建立“直通”拨款机制。目前,中央财政免费教科书资金统一纳入财政国库管理,实行分账核算,集中支付,封闭运行。地方“两免一补”资金也相应实行了专户或专账管理。但到基层,上级部门下拨的“两免一补”资金,往往不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拨入学校,而是先进人乡镇财政账户再转发。这往往会造成资金的二次截留,延缓发放。建议在大力推行“乡财县管”的同时,将“两免一补”专项资金采取专款专用的“直通车”方式一拨到位,直拨学校,以免产生越是贫困地区,补助资金被政府部门截留、缓拨越严重的现象。

(2)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加强监督机制。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人的同时,地方配套资金能否足额到位,严重影响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完整性。因此,应对地方配套资金进行检查督促。要求地方想尽一切办法,调整支出结构,统筹安排地方财力与中央转移性支付,满足政策兑现的需要。建议中央采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对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进行约束,如可每年度安排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联合教育、审计部门组成“联合审批小组”组织专项检查,对资金配套到位、管理措施得当、财务制度健全的地区,再分配其他教育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奖励;对资金配套不到位、管理不力、财务制度不健全的地区,在分配其他教育专项资金时酌情扣减,以示惩罚;对于经费使用不当,弄虚作假,截留、挪用资助资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确保“两免一补”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4.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建议在城区设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彻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口子女应享有同所在城市学龄儿童一样的入学待遇和入学标准。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经费。当然,甘肃省目前也不能马上做出相应的举措,但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一个较为完善的体制来确保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

5.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社会力量办学应当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资助。尽快设立具有权威性、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并司其责;切实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招生的平等权以及民办学校招生的自,取消限制民办学校发展的各种不合理规章制度。完善教师聘任制度,为民办教师提供职称评定、评优、业务进修的机会。

6.社会应该正确认识民办学校在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入学难问题上所做的贡献,关注、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目前全国有2000多万流动儿童,2300多万留守儿童。据中国社科院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达到3.5亿,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将达到1亿。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03年调查表明,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全国有近100万流动儿童处于失学状态;流动儿童上学超龄现象严重,9周岁还在上一年级的占19.7%。农民工子女只占未成年人口的10%,而无论在城市或是农村,这个群体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一些地区高达50%以上。据新华社每日电讯报道,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在押的未成年犯上海市籍与外省籍的比例,2000年为6:4,2005年猛变为3:7。这7成少年犯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女。可见,流动儿童犯罪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民办中小学的出现,大大缓解了流动儿童入学难的状况。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性,儿童入学没有过多的限制。于是,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和由于各种原因公办学校不予接收的儿童乐意到民办学校接受教育。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性更大,能灵活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决定,适合儿童的不同的发展需求。

民办中小学多为投资者本人就任董事长或校长,自很大。在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有自的校长占89.7%,没有自的占10.3%。所以,与公办学校相比,在管理和用人方面都很灵活。这也显示出民办学校的优势。定西市某民办小学校长就谈到:“我们学校管理很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此外,家长能够在民办学校发展中发挥监督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民办学校的存在对于补充公办学校办学不足的意义、对于流动儿童的意义、对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我们呼吁政府,呼吁全社会,关注、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Z].2002-12-28.

[2]社会力量办学条例[Z].1997-07-31.

[3]甘肃省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实施细则[Z].2008-05-13.

[4]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蔡.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