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相关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金融相关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金融相关政策

篇1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与血液,不仅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在优化资源配置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金融主要依靠金融资源的导向作用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绿色金融对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的支持,带动了资金与资源向该产业转移,从而使低能耗、高能效的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由于没有金融资源的支持而逐渐萎缩,进一步使环保产业吸引更多的其他生产资料,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间得到重新配置,绿色金融在助推环保产业中发挥着启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绿色金融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研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环保产业的政策建议。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绿色金融政策日趋完备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完善绿色信贷的政策文件。2007年,《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将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与严格信贷环保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标志着绿色信贷全面进入我国节能减排领域。2011年9月27日,“三部门”联合启动“绿色信贷”评估研究项目,并计划建立“中国绿色信贷数据中心”,为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管理和评估风险提供权威的信息支持。2013年12月18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指导全国各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督促企业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推动了环保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绿色金融规模结构初具规模我国绿色金融初具规模,但产品结构发展不平衡。随着全球在环境保护等问题上不断形成共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日益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实现与推广。政府相继推出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等金融产品,掀起了一场大范围的绿色金融风暴。三种金融产品中,由于后两者刚刚起步,国内相关市场欠成熟,形成了以绿色信贷为主的产品结构模式。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全国五大行绿色信贷规模累计达1.36万亿元。清洁能源、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厂脱硫除尘、河湖整治等环保项目得到了重点支持。同时,各银行全面收紧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等行业信贷规模,加快了其退出市场的速度。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国内唯一的“赤道银行”一一兴业银行,截至2013年3月末,在全国已累计为节能减排领域提供融资2432亿元,融资余额达到1269亿元。此外,兴业银行推出“绿金融全攻略”方案,实现了从产品、模式到解决方案的多层次服务,能有效满足企业客户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多种金融需求。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一、绿色金融现存问题

1.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积极性不高

绿色金融的外部性问题是导致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的内在原因。由于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品,绿色金融服务具有特殊的正外部性。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对公共环境具有正的溢出效应,但其所提供的正外部性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合理的补偿,经济主体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不足。针对这种现象,政府往往采取直接颁布相关政策法规的手段约束金融机构行为,缺乏实质性的约束激励机制,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金融机构内部约束激励机制欠完善是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中国金融行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以经济指标为主,环保相关指标几乎未纳入考核范围。在利益的驱动下,各金融机构主体基本很少考虑服务对象的生产或服务是否具有生态效率,为了完成经济考核指标而忽视了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绿色信贷政策推行较好的建设银行,截至2012年底累计发放环保相关的贷款2396.37亿元,仅占全行贷款总额的3.37%。金融机构内部的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意识,被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所冲淡。同时,绿色金融业务往往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进一步导致了金融机构偏向于选择传统金融业务,绿色金融市场难以扩大。

2.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备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以间接融资市场为主,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十分滞后。完备的市场体系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欠完善,限制了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在绿色金融间接融资市场中,绿色信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未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缺乏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环保企业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单纯的银行信贷模式,无法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金,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资金利用效率低。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具有“新兴+转轨”的双重特征,存在结构性问题,导致资本市场弱式有效。在直接融资市场中,政府未引起高度重视,缺乏相关政策安排,绿色证券举步维艰。一方面,绿色证券的市场准入机制尚未成熟,环保企业通过上市融资难度十分大;另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缺乏完善、高效的环保监管体系,导致一些企业在上市之后不兑现环保承诺,绿色证券效果大打折扣。

3.相关政府部门配合不到位

绿色金融的健康长效发展离不开政府、金融机构和环保等多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现今,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环保部门的政策支持,金融机构的业务推动,多为单兵作战方式,未充分发挥三者的协同效应。政府、环保和金融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彼此间未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严重影响了绿色金融服务效率。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国内对该行业的了解和研究都还不够充分,在环保质量评估、项目收益与风险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并未形成统一标准。由此发展起来的绿色金融,更是集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和高操作要求于一身。金融机构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必须依靠环保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并协助审核,借助政府平台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强大的资金支持,集三方共同的力 量,高效地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助力中国环保产业。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1.健全绿色金融约束激励机制,提高市场主体积极性

合理健全的约束激励机制是推动绿色金融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约束激励机制,解决好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外部性问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政府可采取出台相关优惠、补贴政策,适当放松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的相关要求,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效果实施奖惩政策等措施。在绿色金融发源地之一的德国,政府出台的相关环保政策中,政府支持给予清洁、环保的节能项目和企业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由此产生的利率差,由中央政府以贴息的方式补贴。另外,被认定为环保、节能绩效好的项目,可获得不到1%贷款利率,持续周期为10年。结果表明,德国出台的利率补偿政策,促进了环保节能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杠杆效应”十分显著。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逐步建立起符合绿色金融发展需要的公司约束激励机制。在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加环保因素,使绿色金融的服务效果与每一位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内在地激励员工能动地开拓绿色金融服务市场。

2.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拓宽环保产业融资渠道

完善、有序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核心所在。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健全绿色金融间接融资市场,培育和发展绿色金融直接融资市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首先,要创新绿色信贷等直接融资品种,扩大绿色金融间接融资市场规模;我国间接融资市场相对比较完备,将承担绿色金融发展主力军的角色。其次,大力发展PE、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机构,规范中小板、创业板的上市标准,鼓励、支持有实力的环保产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环保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投资风险较高的特点,决定了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更适合该类企业。最后,可适当放松企业债券市场的限制,健全债券市场的担保、信用评级等制度,支持与鼓励环保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3.加强各政府部门的协作,提升环保产业配置效率

篇2

(一)金融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缺乏明确的定位

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言,金融起到重要的优化与引导作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成正确的匹配关系,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金融机构习惯于服务大中型企业和优势产业,缺乏专门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例如,研发低碳技术,需要转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利用方式,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技术研发和试点设定工作。高科技企业虽然具备先进的技术理念,但是他们缺乏足够的资金来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由于科技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不符合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因此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有效支持,直接影响到低碳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应当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认识到自身在发展低碳经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树立低碳经济服务理念,大力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外部环境

任何企业或部门的发展,都需要得到完善的外部环境支持,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同样需要相关政策与制度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我国有关于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政策缺乏协调性,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时,缺乏能耗、环保等方面的信息支持,金融机构难以进行准确的信息评估,直接影响到资金支持的效率。另外,我国缺乏健全的社会信用与担保体系,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难以落实抵押和担保,并且其违约率通常较高,金融企业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投入过多的信贷资金,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以上外部支持环境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低碳经济的顺利开展。

(三)缺乏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规模逐渐扩大,单纯依赖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已经不能够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发展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第三方融资等综合金融支持体系,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由于当前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还没有完善开发出来,具有较强功能和创新性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对不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扶持重点与低碳企业融资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二者存在不对称性,从而使得低碳企业在发展中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

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低碳经济需要得到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出台各项政策来引导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更新金融机构管理理念

金融机构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我国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更新经营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通过自身角色定位的合理调整,与国际合作,发现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提升金融支持低碳经济服务的理念。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信贷产业和客户结构,不断创新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在绿色信贷的基础上,探索发行绿色债券,将资金投入到需求量大、综合效益较好的低碳项目中,建立相对稳定的中长期资金。金融机构还要不断研究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推出符合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对中小企业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不断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不断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低碳项目中,实施开放性的节能项目投资,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用制度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更新金融机构的管理理念,使之正确引导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优化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首先,相关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政策机制,建立科学、具有可行性的产业投向标准,在政策的引导下,进一步细化污染企业信贷指南和相关操作办法,便于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时得到技术支持。建立并完善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通过该环保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政策为金融支持提供政策环境,进而制定与这些经济政策相符合的金融支持政策,确保金融机构的投资方向负荷国家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其引导低碳经济发展的结构与能源调整等功能。相关部门要加强金融管理部门与环保管理部门、商业银行等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完善、科学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与低碳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信贷产业目录。此外,要通过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来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最优的外部环境。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建设信用工程、完善中小型企业担保体系等的方式,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以此来促进金融机构对风险预测、防范后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企业的金融支持。此外,我国应当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跟踪监测各个金融机构的政策执行情况,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信贷服务方式,优化投资方向,自觉地参与到国家环保计划中。建立相应的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来调动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增长方式,应当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商业银行要看到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合理调整自身的定位,增强与低碳相关的金融创新,帮助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积极推进低碳资本市场的建设,使之有力支持低碳经济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加强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培养,开发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帮助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还应当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很多风险投资企业比较看重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开发项目,但是目前很多节能环保企业大多是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来获取小额贷款进行技术商业化,并没有有效利用国际流行的风险投资。相关企业要充分认识到风险投资对于发展低碳技术和商业化的重要作用,要有效利用市场规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在政策性的引导下,重点支持低碳技术研发、低碳基础设施投资和低碳能源的发展等项目,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低碳经济建设中。

(四)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

风险投资比较重视生物工程、新能源等产业的投资,随着低碳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风险投资越来越看重低碳经济,风险投资基金和国际机构投资者将投资方向转向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上。目前,我国低碳经济项目开发企业往往是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来获得小额贷款,虽然传统观念对风险投资持有怀疑态度,但是对于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发展来讲,风险投资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加大引导风投资本的投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吸引利用外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升级,鼓励新能源、新技术和环保产业进入到我国市场中,同时帮助我国低碳企业的发展,吸引国外融资,进一步扩充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篇3

1.1满足林业大省的风险保障需求

内蒙古在我国西北部,广袤的森林是内蒙古独特的资源,它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林业作为一种长期发展的产业,在短期往往看不到太大的收益,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许多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砍伐,所以林业发展必须受到更大的重视。内蒙古政府为了提高本地区的林业发展,从政策上进行保护,通过专门的林业保险制度来降低林业发展的风险,从而通过林业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2建设美丽内蒙古的应有之义

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层次的认识,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政治文明一样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依据。我国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和谐统一。内蒙古地区也是从国家的相关政策出发,提出建设“美丽内蒙古”,这就需要内蒙古政府从自身的绿色生态经济着手,要提高本地区绿色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要保护好绿色环境。所以森林作为最重要的绿色自然环境,是生态建设的最核心所在,内蒙古政府从森林保险制度来提高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来建设绿色生态内蒙古。

1.3改善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

内蒙古地区受到自身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工业发展方面是相对落后的,但是环境资源保存良好,空气质量和自然环境都是优良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现象频发,这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改善内蒙古生态环境就变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当地对于森林的保护和使用要更加效率。

1.4促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当前内蒙古地区的林业资源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林权的不清晰,这无疑会阻碍内蒙古地区的林业保险业务的开展。国家因此而出台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因为缺少必要的林业改配政策而导致林农无法获得一定的实惠而对政策抱有怀疑态度,许多林农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林改工作往往很难继续实施。林业保险对于林农来说是非常好的消息,通过这种保险林农可以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1.5内蒙古森林保险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最近几年内蒙古地区在森林保护上不遗余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是也反映出不少问题。林业保险在整体上覆盖率较低,所以大多数森林仍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这主要是因为保险公司在开展相关业务时往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政府在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因为利益不足而无法进行林业保险的开展,所以必须对此点进行重视。

2、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的重要意义

通过专门的林业保险业务可以将林农的风险进行大幅度的降低,还可以解决林农因为资金不足而导致的具体问题。通过完善的林业保险制度,可以推动我国林权制度的完善,提高森林的应用效率,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是最大的保障。所以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是推动林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3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的有效措施

3.1积极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要想完善我国的林业保险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国家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方针对林业保险进行及时的规范和约束,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林业保险制度进行引导,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本地林业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制定专门的资金管理和监督模式对林业保险制度进行补充,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来不断完善林业保险制度。

3.2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经营氛围

当前我国的森林保险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立法、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国家必须从法律法规上对此类问题进行专门的约定,对于森林保险的一些详细的细节进行规定,包括了保险的产品设计、费率高低、风险管控等等方面,对林业保险市场整体上进行规范化和科学指导,通过制定专门的良好的市场氛围来提升林业保险的水平,通过当地政府的居中协调来促进林业发展,提高当事人的风险防范意识,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3.3建立林业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林业风险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转移,从而降低风险发生时的损失。一般情况下可以对林业金融资金进行专项监管,通过专门的管理将资金纳入严格的监管中,从而提高林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当地政府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建设具有层次感的林业保险形式,让更多的个人和集体参与到林业的保险中去,这样可以将林业风险进行很大程度的降低。

3.4打造林业金融服务链条

对于林业来说,牵涉到许多方面的经济群体,所以在林业金融服务链中应该从多渠道对林业进行保险,通过一定的担保或者是保险来提高林业的资金总量和使用资金的效率。一般情况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林业信贷机构、保险机构并且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资金的效率使用,对于林业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林业金融服务链,最大限度的降低林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5构建林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篇4

《行动方案》规定了详细的保障措施,严格考核,保证落地实施。方案要求强化目标责任,将绿色建筑行动的目标任务科学分解到省级人民政府,将绿色建筑行动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纳入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要把贯彻落实行动方案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责任制和问责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予以通报表扬。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完善建筑节能标准,科学合理地提高标准要求。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3年完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工作,完善住宅、办公楼、商场、宾馆的评价标准,出台学校、医院、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的评价标准。尽快制(修)订绿色建筑相关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能源管理体系等标准,编制绿色建筑区域规划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部门要研究制定基于实际用能状况,覆盖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建筑能耗限额,要会同工业和信息化、质检等部门完善绿色建材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建筑装修材料有害物限量标准,编制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相关标准规范。严格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在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规划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并严格落实绿色建设指标体系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规划审查,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土地出让监管。对应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在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增加绿色建筑相关内容,未通过审查的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施工时要加强监管,确保按图施工。对自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在项目立项时要标明绿色星级标准,建设单位应在房屋施工、销售现场明示建筑节能、节水等性能指标。将绿色建筑行动执行情况纳入国务院节能减排检查和建设领域检查内容。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专项督查,严肃查处违规建设高耗能建筑、违反工程建设标准、建筑材料不达标、不按规定公示性能指标、违反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办法等行为。

绿色建筑不仅有益于节能环保,对企业来讲,还能获得财政补贴及优惠政策支持,可谓一举两得。

《行动方案》指出,要研究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继续支持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研究制定支持绿色建材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工业化、基础能力建设等工作的政策措施。对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及以上的建筑给予财政资金奖励。财政部、税务总局要研究制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改进和完善对绿色建筑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国土资源部门要研究制定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土地转让方面的政策,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研究制定容积率奖励方面的政策。在土地招拍挂出让规划条件中,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建设用地比例。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质检等部门要大力推行按热量计量收费,督导各地区出善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办法。严格执行两部制热价。新建建筑、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全部实行按热量计量收费,推行采暖补贴“暗补”变“明补”。对实行分户计量有难度的,研究采用按小区或楼宇供热量计量收费。实施热价与煤价、气价联动制度,对低收入居民家庭提供供热补贴。加快供热企业改革,推进供热企业市场化经营,培育和规范供热市场,理顺热源、管网、用户的利益关系。优惠政策涵盖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建设等各个领域。

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表示,购置绿色建筑将可获贷款利率优惠。据了解,对于相关政策的配套细则,有关部委正在研究制定并将陆续出台。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原巡视员李新民则建议,尽快在顶层设计层面提出大气污染的“治本之策”。一方面,随着未来十年城镇化率的持续提高,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物排放源防治的水平一定要跟得上城镇化进度。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不能只当生态修复和事故处置的“消防队”,也不能只当严防死守环境风险而疲于奔命的“守门员”,环境保护必须充分介入到工程审批、发展规划、经济政策之中,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这样既能节约了财政资金,又能建设好“美丽中国”。

篇5

关键词:绿色信贷;兴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绿色信贷在兴业银行的应用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0日

一、引言

我国自2007年7月出台《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来,用金融手段来影响企业的环保与社会责任的核心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2015年1月《能效信贷指引》的印发,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正在向新时期、新阶段不断发展。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2013年下降3.7%,2014年下降4.8%,2015年下降5.6%,降幅逐年扩大,可见绿色信贷的实施使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兴业银行于2008年加入了旨在形成一套评估、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赤道原则”,成为我国首家加入赤道原则的银行。作为我国践行绿色信贷的“领头羊”,其绿色信贷政策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并给我国其他银行提供了许多指导,但其本身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进一步推进兴业银行绿色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通过研究兴业银行当前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兴业银行在2008年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以后,一直走在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前列并在可持续金融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一)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的《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使得兴业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与IFC开展中国能效融资项目合作的中国银行,开创了中国绿色金融实践的先河。随后,兴业银行一直坚持“寓义于利”的可持续金融理念,并将其贯彻于公司的治理中,兼顾环境保护与社会公众利益,在银行工作人员及上下职能部门间都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010年兴业银行与北京环境交易所携手推出国内第一张低碳主题认同卡――兴业银行中国低碳信用卡。该卡提供专项个贷产品、便利的业务办理通道和配套政策优惠给符合节能标准的绿色装修,实现了环保理念从企业融资到个人消费领域的历史性跨越。该低碳信用卡特设购碳基金,每刷卡1笔时,兴业银行会出资1分钱,并于每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集中向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购买自愿碳减排量,以此来倡导绿色刷卡理念。此外,持卡人还可以在绿色低碳游方面专享折扣优惠,并参与诸如草原骑马、参观风力发电厂等低碳俱乐部的不定期特色活动,开启绿色低碳生活。

(二)兴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兴业银行通过结合国家政策、技术优势和环保合规等情况,按照经济可持续原则与国家供给侧改革等有关要求,自身出台了《节能减排业务管理办法》、《节能减排项目准入细则》、《环境领域节能减排项目属性认定标准》等绿色信贷政策,较早地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并在信贷审批、信贷发放以及贷后管理流程中都设置严格的环保评估标准。同时,兴业银行对于贷款企业实行“有保、有压、有控”的“名单式管理”,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环保违规且在名单内的企业实行信贷退出或者禁止新增融资,对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扶持力度逐渐加大。

(三)兴业银行绿色信贷方面产生的实际效应。如图1所示,兴业银行低碳信用卡的累计发行量从2011年的153,889张增加到2015年的391,048张,且2011~2015年间,低碳信用卡的累计发行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上升幅度逐年增加,可见消费者对兴业银行的低碳信用卡表现出的是一种积极接受的态度。从累计购买自愿碳减排量方面来看,2011年的累计购买自愿碳减排量为32,193吨,于2015年12月底增长到115,100吨,相当于可以让82.8万人乘坐飞机飞行1,000公里。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累计购买自愿碳减排量的增长趋势为逐年增长,增长幅度也为逐年增大。(图1)

如图2所示,在2011~2015年间,兴业银行累计发放绿色金融贷款为8,046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488亿元,且连续呈现高速增长状态,其中2015年是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5年间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贷款量增加了9倍。(图2)

此外,2015年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为3,941亿元,较年初增长982亿元,较2011年增加3,197亿元,且呈连续增长状态。兴业银行近几年绿色金融融资余额持续增加表明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给企业带来的资金量持续增加,市场人气旺盛,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增长。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兴业银行“两高一剩”行业(范围包括纺织业、化工制造业、橡胶、炼焦、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电解铝和船舶制造等十项行业)贷款合同余额共计为1,755.64亿元,其中2015年较2014年下降了0.2%,大部分行业贷款集中度实现了下降。截至2015年12月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众多节能环保企业或项目提供绿色融资8,046亿元,融资余额3,942亿元,比年初增加982亿元,增幅33%。绿色融资客户数量共计6,030户,较2015年初新增2,796户,增幅86%。

三、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6

关键词:金融;节能减排;绿色贸易壁垒;公共物品供给;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促进节能减排的理论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节能减排

1.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重

人类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国家的产业结构以高耗能产业为主,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重型工业比重较高,不可避免对资源、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煤炭作为工业能源消费的品种,其大量消耗不仅造成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也造成了环境污染。重化工产品生产对能源的需求较大,导致单位GDP耗能提高,污染排放也不断增加,节能减排、污染治理迫在眉睫。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步伐加快,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也频繁地遭遇了暖冬。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气体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需要有资源保障,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需要大力发展基础工业,这些导致其对资源的需求增长,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总量上也呈上升趋势。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加剧了这种现象。气候变暖将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海平面上升,洪水更加频繁,干旱严重,甚至更多的物种灭绝。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不断增加,资源约束不断加剧,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石油价格持续高位波动,资源竞争日益激烈,能源与环境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发挥金融在节能减排、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是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2.节能减排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许多企业由于污染事件的发生被关停或限令整改,其最直接的原因是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环境的破坏、自然界的灾害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自2007年以来,国际上曾多次召开关于环境保护、减少污染、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的高峰论坛。节能减排,不仅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而且可以增加能源的二次利用,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例如,一些纺织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转型,淘汰规模小、耗电高、产品附加值低的棉纺设备,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创新开发的力度,积极开展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国际及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提出了节能减耗的约束性指标,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因此节能减排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公共物品的供给与企业节能减排

1.节能减排市场失灵

资源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节能减排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会通过产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进而达成市场均衡,但当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等外部性存在时,节能减排市场就会出现失灵。节能减排是全体社会的共同愿望,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它不会具有强烈的节能减排的动力,因为节能减排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企业考虑的是最直接的利益。即使企业投入了很多,达到了效果,但最大的获益者不是企业而是社会上的其他人。因此,企业节能减排存在明显的市场失灵。

2.政府纠正“市场失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体现主体,应该担负起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对于节能减排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应该通过建立政策,改革制度,纠正“市场失灵”,为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创造宽松的环境。政府应该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加有关节能减排定量目标的条款,使节能减排有具体数量的约束。在节能减排政策设计中,通过利用税收和财政分配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对节能减排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这样才能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减排的机制。通过深化改革,纠正外部性造成的问题,征收排污费,使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为节能减排建立市场,把节能减排的责任从政府转交给市场主体,这样就减弱了外部不经济性,从而推动节能减排的进行。

(三)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与企业节能减排

1.绿色贸易壁垒对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在国际贸易领域,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出口贸易。发达国家的环保行动起步早,成效大,这些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挂钩,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关税、碳关税等都属于绿色贸易壁垒。例如,碳关税是指一国对高能耗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的高能耗出口产品,如纺织品、机电产品、轻工业产品将成为“碳关税”的课税对象。在农产品方面,如果一国的海洋环境不断恶化,进口国将不再进口相关类的产品;在服装和纺织品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禁止进口含有某些化学成分的纺织品,如1994年德国禁止进口含偶氮燃料的纺织品,这使得我国使用104种偶氮燃料的纺织品的出口中断。发达国家运用绿色贸易壁垒来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进行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这样下去,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范围将面临缩小的可能

2.绿色贸易壁垒对双边或多边贸易产生影响

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发达国家通过区域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以外,包括中国的产品也被排斥在市场以外。因此,因为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与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组织发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

绿色贸易壁垒除了对出口产生深远的影响外,对我国的招商引资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发达国家推行绿色贸易壁垒,其本国的环境标准已日趋严格,在这些国家,重污染产业已被限制或淘汰,因而它们便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更加恶化,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受到影响。伴随着大量外资的涌入,小数海外投资者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污染处罚,利用我国宽松的环境标准,投资兴建污染企业,尤其在化工、印染等行业。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企业应进行节能减排

企业是国际贸易的主体,然而企业存在资金、主动性等方面的欠缺,使得大多数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不足。金融对节能减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和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压力,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肩负的责任。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信贷政策为节能减排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杠杆的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如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节能减排,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对于污染生产的企业的投资贷款进行贷款额度限制,甚至实施惩罚性的高利率的手段。这样,对于那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其生存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能源耗费和污染排放。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政策促使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出口产生的影响。

(四)金融机构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节能减排

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节能减排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节能环保产业也因此成为以国家政策需求和社会需要为拉动力的产业。对金融机构而言,节能减排为商业银行开拓了新的市场、新的客户、新的业务,拓宽了金融发展的空间。银行机构可以开发与节能减排相适应的信贷类产品,大胆创新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建立节能减排的“绿色通道”。可以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如针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技术改造贷款,可以积极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支持节能减排。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投放信贷,改进和加强节能减排产业的金融服务,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经营安全性和盈利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可以使金融机构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良好的声誉。金融促进节能减排将有助于金融机构全面推进银行业务,给金融机构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同时有助于金融机构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政府部门对节能减排缺乏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对节能减排的支持不够。开展节能减排的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支持,但目前政府有关节能减排的政策不足,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缺乏相应的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和监督激励政策。在税收方面,虽然政府出台了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但由于整体把握和系统考虑不足,有关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比较零散,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不够。在财政政策方面,首先政府不能够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相对应的政策性财政支持和担保。其次政府投入的节能减排专项基金比例偏小,虽然政府先后拨付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节能减排改造项目,但与节能减排所需的巨额资金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监督激励政策方面,政府对于污染企业缺乏一定的惩罚制度,对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约束不够。对于做得好的企业及金融机构,激励措施不够,没有充分调动起他们进行节能减排的主动性。

(二)金融机构层面

大部分的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往往把资金过多地投向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化行业,但这种信贷结构使金融机构潜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因为金融机构资金与这些行业会由此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依赖关系,这样不利于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金融机构应与企业进行更高层次上的互利合作,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高度的信贷风险意识,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企业贷款,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还可以使金融机构有更加长远、健康的发展。

首先,商业银行观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对节能减排的支持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商业银行支持节能减排的力度不够。节能减排项目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但一次性投资大,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投资,回收期长,即期经济效益不明显,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盈利,因而更愿意把资金投向重工业。其次,金融部门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相应的财政贴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部门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再次,目前商业银行根本没有办法掌握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耗能指标和环保指标等一手资料,能够了解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企业获得的,这就会导致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恶意隐瞒而造成的信息失真,难以为银行支持节能减排业务提供实质性的参考,给银行机构支持节能减排业务带来很大的制约。最后,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不仅体现在对淘汰技术企业的关停上,更体现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上。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容易使金融机构产生不良贷款,因此金融机构更应该致力于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支持节能减排的工作。很多近几年建立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主体技术比较先进,而环保设施不够完备,解决这些企业的节能减排问题的重点是环保技术创新和生产流程再造。而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使得节能减排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企业层面

企业缺乏节能减排的主动性。首先,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淡薄,思想和认识不到位。由于节能减排项目具有社会公益性,投资回收期长,效益低,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进行节能减排的意义认识不够,因而缺乏主动性。其次,节能减排需要进行技术改造,需要一定的资金,而对于企业来说,自筹资金的能力不足,又缺少当地政府在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投入不足,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而企业节能减排受到很大的限制。最后,由于缺乏推动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对于做得好的企业缺乏相应的经济优惠政策,如降低税收或增加补贴等,因而不能有效激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工作。

(四)社会层面

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涉及生产、生活、建设、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是全社会支持的行动,需要全民的参与和公众的监督。

公众在参与节能减排上缺乏统一性、协调性,公众参与的深度、广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一,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深度不够。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社会上存在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的现象,公众的环保意识不高。如果缺乏公众的参与,节能减排的推行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公众需要提高环保意识,转变生活方式,形成一种“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承担起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第二,公众对节能减排的监督不够。由于节能减排存在外部性的特征,公众进行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不足,对社会上的污染现象的监督不够。第三,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相关规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缺乏相关的具体制度,对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缺乏一定的规范,仅仅处于倡导的层面,因而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不高。

三、金融促进节能减排的意见和建议

(一)政府部门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

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保持经济及金融机构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应正确处理好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节能减排。首先应是制度层面的规范。政府应制定对于节能减排实施不利的企业的惩罚制度,提高处罚标准,使处罚的力度大于企业环境污染的成本,增强法律的惩戒力,这样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就会加大节能减排的工作。其次是制定具体的措施。政府应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可以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体系建设,减轻企业节能减排的压力;可以制定节能减排型企业相关的补偿政策,加快落后产能的退出;可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支持节能减排企业的金融机构实行所得税适当减收的办法,调动金融机构贷款支持节能减排企业的积极性;可以制定相关的金融创新激励政策,推动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

(二)加强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和沟通

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的实施有赖于环保部门的节能减排信息。金融部门应加强与其的沟通,做好企业节能减排信息的采集工作并实现政府、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广泛收集企业的相关信息,将企业的环保审批、环保认证等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银行在贷款审核时,对于信用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信贷上的优惠,而对于信用差、不履行环保责任的企业进行信贷上的限制。这样才有利于金融部门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

(三)加强对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宣传

企业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但是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更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大环保投入和人才培养,使节能减排环保思想深入企业文化。 加强对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学习, 综合利用国家税收、补贴、银行绿色信贷等鼓励政策,减少资金压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促进本企业生产方式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变,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融资

积极加入新兴国际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金是弥补我国节能减排资金投入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节能减排金融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政府间贷款和国际银行组织的专项贷款;二是积极推进我国企业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为节能减排融资;三是按照国家产业导向目录的要求,积极争取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设厂,提供先进的环保产品和技术,参与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

参考文献:

[1]陈好孟.金融支持节能减排问题探讨[J].视点,2007(22).

[2]周小川.利用金融市场支持节能减排工作[J]. 绿叶,2007(07).

[3]杨小苹.金融创新支持节能减排政策的有益探索[J].中国金融,2008(04).

[4]郭玲.绿色金融对企业经营影响的研究[J].今日财富,2010(01).

[5]肖坚.运用税收政策促进节能减排的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报,2008(01).

[6]肖坚.鼓励和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研究[J].价格月刊,2008(05).

篇7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我国在这一轮美国次贷危机中也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略小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在通过各种途径冲击我国的实体经济,主要表现在俩个方面:一个是我国在海外的投资严重缩水,一个是国内资本市场下跌,房地产等支柱企业不景气,外国热钱流出等。具体的说:

    (一)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深层次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引爆点的国际金融危机更加重了我国深层次矛盾凸显。首先,我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商品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样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本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就严重打击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致使很多中小型出口企业纷纷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等领域。另外,很多国家制定新的环境标准,使得我们国家的出口产品遇到了绿色贸易壁垒,威胁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必须转变这种以依赖资源的消耗,以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经济模式,不然谈不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我国经济还缺乏有效的引导拉动消费增长的机制。一个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的资金从中国撤离,国内市场感到压力并且投资信心不足,导致民营资本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引导,另外,虽然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城乡差异依然很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提高不多,农村的消费市场没有很好的得到启动,而城市居民虽然收入提升,但是随着房价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支不断的加大,城市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抑制。

    (二)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金融发展滞后,致使经济危机发展迅速,没能很好的起到导向的作用

    我国因为在外国有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缩水而缩水,此外我国国内找不到优质的投资项目使得外汇储备无法投资,而由国外直接引进的投资项目又要支付巨大资金给海外投资人,这就导致了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国内的商业银行因自身存在很大金融风险,在为非金融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也受到一定制约。国内金融市场在发展大方向上呈现滞后和不景气的现状。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重点

    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目前居民存在金融机构中的大量存款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本充足,劳动力过剩,因此需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建立良好的并适合中国市场的经济运行机制,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使我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转变贸易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变原有贸易增长模式,使其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调整贸易政策及发展思路,从全局出发,协调进出口关系,对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使贸易更具竞争力,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一批有竞争实力的在国际上能叫的响的大的民族品牌,增加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和付加值,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引进外资方面要调整引进政策,重视技术含量,优化外资服务,以此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整合优化。在加工贸易方面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延伸其产业链,加速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同时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产品的环境标志制度,实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并鼓励企业注重环保技术,研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环保的新市场。

    (二)建立并完善我国经济体系中有效扩大内需的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

    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点,因此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消费拉动和投资驱动是扩大内需的两个要素,二者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在国内经济增长上起到了重作用。实现有效的扩大内需一方面要扩大投资,要加大投资力度,实行积极、相应宽松的财政及倾向政策,制定有效的扩大内需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尤其是要加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如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民生领域”的投资以及如节能减排等的企业技术项目改造的投资。另一方面要刺激消费,重点是提高城镇居民、农民及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强化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各项负担,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财政补贴和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养老和医疗体制改革。

    (三)加强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

    国际金融危机是并不是全球经济化的终结,市场经济制度和金融自由化仍然是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认识到,国际社会经济要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方面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做为国际社会中重要的一员,也要在经济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审视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劣势,加大金融改革开放的力度,实现金融政策的主动性、预见性及可控性。同时要在交易机制、市场结构上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创新金融产品及金融衍生产品,扩展资本市场规模,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改善金融结构,化解金融风险。深入推进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深化融资融券等制度的改革及有效创新。

篇8

关键词:绿色债券 信息披露 绿色债券指数 环境效益目标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潜在规模巨大

近年来,伴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我国绿色金融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也获得了迅猛发展。2016年1―7月,我国成功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已近12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0%。除此之外,中国债券市场还存在大量未贴标的、募集资金投向绿色项目的“实质绿”债券。

为了推动我国绿色债券的发展,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和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在绿色债券领域开展了合作。根据双方对中债绿色系列债券指数样本券所做的研究发现,在总规模为10.91万亿元、包含16686只债券的样本池中,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标准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标准的样本券共有759只,总金额为2.2 万亿元,其中“实质绿”债券规模占样本券总规模的20%。在上述绿色债券中,若扣除1.2万亿元“铁道债”,则剩余绿色债券规模为1万亿元,约占样本债券总规模的9%。通过对比发现,绿色债券在债券市场的规模占比与我国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的占比相接近,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潜在规模巨大。

顺应市场需求 创新中债―绿色系列债券指数

和中债气候相关债券指数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债券市场上“贴标”绿色债券样本券数量相对较少,且在市场存续的时间很短。已存“贴标”绿色债券只是中国绿色债券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充分反映出市场的实际情况。基于这一背景,中央结算公司和中节能按照绿金委《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标准,研究并首创了以发行人公开披露的募集资金用途及主营业务信息识别和归类存量“实质绿”债券样本券来编制中债―绿色债券指数,并于2016年4月,成为中国首批绿色债券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估样本券是否满足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气候债券分类方法》,最终形成绿色精品指数样本券。两家单位首创的识别和归类方法也成功应用于中债―中国气候相关债券指数的编制工作中,成为全球首只气候相关债券指数,填补了市场的空白。

绿色债券指数挖掘识别出存量及新增实质性绿色的债券投资标的,为投资人参与绿色投资提供了又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指数的编制和向市场和投资者阐明了绿色债券投向绿色项目执行的标准,督促发行人遵守绿色债券相关政策规定,并主动采取保持透明度的措施来保持其绿色债券的市场声誉。

国内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标准化有待提高

在指数编制过程中,我们在对486只绿色精选指数样本券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有过半数的绿色债券没有进行信息披露。在有信息披露的绿色债券中,“贴标”绿色债券发行人在公开披露文件中普遍披露了环境效益目标,并承诺对实际可实现环境效益进行持续披露。而未贴标绿色债券的募集说明书及债券其他公开信息披露媒介中均未发现对绿色项目环境效益目标、环境效益实现情况的披露(见图1)。

从绿色债券信息披露的国际经验来看,以世界银行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绿色金融债券信息披露为例,世界银行披露了募集资金投向绿色项目所属的绿色行业领域及其占比数据、募集资金投向绿色项目所在地区及其占比数据,并举例说明了项目所产生的环境效益。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披露了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比而言,国内“贴标”绿色金融债的披露基本达到了与国外绿色债券同等程度的披露,但其他类型的绿色债券在公开披露文件中的表述则相对简单,如仅表述募集资金按计划投放,以及募集资金用途未发生变更。由此可见,这些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标准化有待提高。

加强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

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我们认为,对于规模巨大的未贴标绿色债券,增加透明度是其获得市场和投资者认可的关键,信息披露将有助于实质性绿色债券完成由“实质”到“形实兼备”的转换,实现市场对其贴标;对于贴标绿色债券,完善的信息披露仍然是市场化机制监督其绿色属性的关键。同时,债券发行后的持续披露也很重要。只有债券发行前的认证披露和发行后的持续信息披露形成闭环,才能让投资者相信募集资金真正投向了绿色产业项目。

为了完善和规范绿色债券信息披露,建议未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信息披露的原则

一方面,规范的信息披露是国内外绿色债券发行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信息披露必须考虑披露行为对发行人及利益相关方可能带来的商业、社会风险影响。因此,信息披露在满足国际共识的《绿色债券原则》(GBP)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5〕第39号等政策文件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应坚持简洁、明晰的原则,并尽量避免在准则要求之外发行人其他信息的泄露,以促进信息披露的顺利实施。

(二)统一信息披露标准和披露内容

在遵守普通债券信息披露基本规范的前提下,根据《绿色债券原则》(GBP)和绿色债券政策原则,绿色债券需要增加以下信息披露内容:募集资金投入绿色项目的情况、绿色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及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和定性表述的社会效益。

(三)披露方式:发行人自行披露+独立第三方核证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认知,绿色建筑不断兴起,绿色建筑的发展是我国未来建筑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先对绿色建筑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认知,再分析了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绿色建筑经济;内涵;特征;问题;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绿色建筑的到来为建筑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对绿色建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找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可实施的改进措施,促进绿色建筑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又被称之为生态建筑,或者是可持续建筑,其含义是为人类创造一个健康、舒服、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同时在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回收过程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实现高效率使用,减少给换进带来的不好影响,努力达到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经济、环境和社会。首先是经济价值,绿色建筑经济的直接表现就是将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比较,能够实现的经济价值。绿色建筑的主要成本是建造节能墙和保温窗的投入,收益主要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节省能耗的价值。其次是环境价值,将对环境的污染与给环境带来的价值进行量化对比,这是绿色建筑经济的间接表现。但是由于受主观性和客观性条件的制约,环境价值实现比较准确的量化是很难做到的。最后是社会价值,这是绿色建筑的隐形表现。绿色建筑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绿色运动发展的产物,开始是宣传环境保护,后来发展成以绿党为标志的政治产物。绿色建筑对现在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通过对环境的收益强调社会公平,唤醒人们的责任意识,体现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二、绿色建筑的经济性特征

第一,外部效应。上世纪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又被称为外在因素,是指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活动主体所做的活动会对活动主体者之外的对象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一种成本或者是收益外溢的现象。一方面,绿色建筑是在不断的寻求节能,这会降低成本,直接带来经济收益。另一方面,绿色建筑是在不断的寻求减排,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努力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是绿色建筑的环境收益,是绿色建筑的间接性收益。在寻求节能减排技术时,会加大对节能减排的研究,加大投入,技术在开发使用之后会对环境造成尽量小的影响,尽最大努力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显而易见,这是绿色建筑的外部效应。第二,时间效应。绿色建筑的另一个经济性特征就是时间效应,即把将来发生的收益以及费用与现在发生的收益与费用进行对比,将来的价值会比现在的价值低,时间间隔越长,其价值就会越来越小。折现就是把将来的收益和费用按一定的标准计算,得到现在的价值。使用折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时间偏好,二是资金的机会成本。时间的偏好是指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比较喜欢先收益后支出,资金的机会成本是指同等数额的资金,现在投入使用的收益比将来投入使用的收益高。所以,高贴现率能够让多年以后发生的对环境破坏和节约的成本减少多很小。

三、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

绿色建筑,简单理解就是节能减排,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外部效应,为保护环境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绿色建筑的经济外部性使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使用不当,很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使企业的成本高于收益,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技术带来的高成本

目前,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专业的研究人员较少,技术比较落后,建材产品的种类比较少,设计费用较高,在国内没有形成产业化。要想促进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建筑材料,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二)绿色建筑的内部收益较低,外部收益难以衡量

绿色建筑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的使用,减少了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在研发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技术时会投入各种资源,尤其是资金,不言而喻,这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减少了企业的内部收益。并且,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节能减排技术的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收益很难量化。

(三)房地产市场不稳定

绿色建筑的研发投入和购买国外材料的高成本,会使得绿色建筑的价格也很高,这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一方面,向银行贷款更加困难,较多客户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这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对房子的需求受到严重的打击,投资者的成本难以收回,增加投资研发绿色建筑成为开发商的难题。另一方面,考虑到经济的稳定性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价的过快过高上涨,房地产的价格很不稳定。在这样的环境下,投入的资金能否成功回收,收益能否实现高于成本,都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大多数的开发商不会选择开发绿色建筑。

(四)实施过程监管不严

绿色建筑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节能,设定的目标是通过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到2020年,实现全国建筑的总能耗达到节能百分之六十五。在施工阶段,由于监管不够,导致实际效果与预定的目标相差较大。在部分绿色建筑中,绿色建筑实现了其应有的效果,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绿色建筑存在较大的问题,运行效果较差。

(五)消费认知不足,需求小

绿色消费在我国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我国居民对绿色建筑的观念仍比较弱。现在,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居民选择贷款买房,更多的居民会选择购买相对便宜的住宅建筑,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不多,需求较小。而且,居民在装修自己的住宅建筑时,出于对健康的担心,会考虑使用环保、绿色健康的建筑材料,但是居民对判断绿色建筑的标准与指标,知之甚少。大多数消费者只会关注眼前的短期的个人利益,而不会考虑绿色建筑带来的长远的社会公共利益。

(六)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绿色建筑的推行,政府给予了一定政策的支持,并给与了一定的优惠措施,如税收补贴、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但是这些政策却没有得到较好地贯彻落实,有的敷衍应付,有的甚至干脆不执行。其次,在绿色建筑的有些方面,法律是缺失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而部分已有的政策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是不相符的,缺乏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四、推进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对策

绿色建筑的推广发展,面临上述这些问题,为了促进绿色建筑更加健康合理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我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解决措施。

(一)推广建筑观念,明确评价标准

在生活中,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推广,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关注,让人们认识到绿色建筑的优点,并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与每一个息息相关的,让消费者乐于接受购买绿色建筑,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还要明确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并信任绿色建筑,从而购买绿色建筑。

(二)加大金融支持和补贴力度

绿色建筑难以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贷款利率高,使得成本过高,因此,银行在对绿色建筑企业进行贷款时,可以适当考虑降低贷款利率,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在补贴政策方面,可以适当倾斜,加大补贴力度。另外,在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时,政府应该为绿色建筑搭建投资和融资的平台,帮助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监督贯彻执行

面对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相关部门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完善有关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使得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加大监管的力度,确保相关政策真正的落实,得到了贯彻执行。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认知,绿色建筑不断兴起,绿色建筑的发展是我国未来建筑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对绿色建筑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认知,再分析了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俊玲 单位:河南中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董承章.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梁荣.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规模与国民经济总量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刘水杏.我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分析[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1):58—63

[4]刘水杏.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的国际比较[J].财贸经济,2004(4):81—82

[5]王媚媚.中国房地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2009

[6]毕康.北京市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7]陈仲常.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8]胡国强,王高瑞,王国胜.关于投入产出表分配系数的初步研究[J].重庆:经济经纬,1997(4):79—80

[9]黄力.房地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2009

[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2010.5

[11]叶祖达,梁俊强,李宏军等.我国绿色建筑的经济考虑:成本效益实证分析[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4):28—33

[12]谢宝华,刘平.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现状对我国房地产业就业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7(10):173—175

[13]刘水杏,张凌云,贾卓等.北京市房地产业的社会经济效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北京;绿色金融;发展趋势

目前,多数金融行业在发展的时候,没有全面了解低碳经济背景,经常出现阻碍国家经济建设的问题,无法提升环境保护效率,这对国家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此类问题加以重视。

1低碳经济下国家绿色金融发展重要性

低碳经济主要就是利用新能源、技术、金融机制等进行创新,使金融活动中所消耗的能源降至最低。在金融行业明确此类定义之后,相关管理人员就要对国家低碳经济下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加以了解,可以看出:自从1997年开始,国外就将低碳经济中的气候变化情况作为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并且纳入了金融行业发展责任中,推行了自然灾害证券,使得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直到2002年,国外还在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并且将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作为核心工作。在2007年的时候,已经成功地研究出新的金融机制,并且此类结构可以全面地实施碳排放交易工作,进而制定完善的体系[1]。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国家必须要借鉴国外的低碳经济实例实施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能够有效降低国家的发展压力,促进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同时,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对各类矛盾进行缓解,例如:高污染与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耗能之间的矛盾等。另外,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能够帮助国家对消费形式进行调整,进而提升国家发展效率。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低碳经济背景之下,国家金融行业绿色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相关管理人员与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加此类问题重视起来,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2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存在较多问题,影响着国家金融行业以及环境保护的进步,对其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具体问题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国家在低碳融资方面,无法得到金融行业的认可,无法促进金融行业的进步,对国家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其次,国内低碳服务方面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无法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导致出现较多影响金融行业发展的问题。最后,国家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并没有制定相关政策,并且绿色金融产品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同时,政府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扶持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绿色金融行业的长远发展[3]。

3基于低碳经济下国家绿色金融发展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国家经济体系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的矛盾,必须要响应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号召,保证能够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金融行业的进步。在此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对上述问题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进而制定完善的绿色金融发展策略。(1)对于绿色金融内部环境情况而言,其他发达国家比我国的低碳绿色金融发展要提早很多年,由此可见,我国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正处于初步阶段,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保证能够在低碳经济背景之下,更好地提升绿色金融发展效率[4]。①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不仅要响应国家号召,还要积极研究绿色金融行业创新方式,研发污水治理的技术设备,不断促进企业调转生产的发展,使金融企业能够向着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生产、低碳、高效的方向发展,进而提升绿色制造的转型效率[5]。②绿色金融创新管理机制。低碳经济背景之下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使企业在绿色金融创新的情况下养成较为良好的自律性特点。同时,对于管理制度而言,要对其进行绿色优化配置,适当地减少企业经营活动,进而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要对银行信贷进行绿色化创新,完善管理机制,摒弃传统的不良习惯,科学、合理地认定绿色贷款申请,避免因为管理机制过于简单出现绿色金融创新漏洞[6]。③树立责任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由于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金融行业发展较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风险,主要因为其缺乏良好的责任感,不能有效提升金融行业的发展效率,并且影响绿色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树立责任意识、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保证可以有效提升绿色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将危害问题加以解决。(2)对于外部环境而言,政府要重视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加大扶持力度,不仅要在政策上进行支持,还要出台一些保护措施,以便于能够打破金融行业的传统模式,在创新金融行业的过程中,避免受到经营风险的阻碍。①建立完善制度。管理人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金融创新经验,不断地对我国传统绿色金融管理制度进行更改,同时,还要对金融保险、金融信贷、金融银行等加以联系,使三者之间相互合作,努力将绿色保险、信贷以及证券推行在市场中,同时,还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保证各个企业之间可以有效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保证金融行业更好地发展。②创新管理控制制度。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家绿色金融行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要积极引进绿色金融观念,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例如:绿色车险、绿色旅游险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完善国家金融产品功能。根据具体情况的分析而言,国家应该出台有效的管理制度,保证能够利用管理控制制度,激励金融企业创新绿色产品,促进国家低碳经济背景下金融产品的发展。③风险控制体系。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金融行业向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相关管理人员要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保证不会出现影响国家绿色金融行业发展的问题。同时,国家还要颁布一些法律法规,然后根据金融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完善。对于金融行业的责任保障,必须要推行绿色化发展,以期达到预定的效果。④社会效益性研究。国家在对金融企业进行绿色化规范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起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科学、合理地分析社会效益,并且能够使低碳环保行业能够得到更好的风险控制,进而提升社会效益,促进低耗能的稳定发展。

4结语

在国家实际发展过程中,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低碳经济背景之下,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使其符合绿色化要求,减少国家出现的经济损失,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毕伟乐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邹兆仪.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2.

[2]胡晓娟.碳金融发展的思考——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3(13):191-191.

[3]刘之鹤.低碳经济框架下我国金融创新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

[4]张永芳.“十二五”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