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金融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与血液,不仅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在优化资源配置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金融主要依靠金融资源的导向作用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绿色金融对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的支持,带动了资金与资源向该产业转移,从而使低能耗、高能效的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由于没有金融资源的支持而逐渐萎缩,进一步使环保产业吸引更多的其他生产资料,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间得到重新配置,绿色金融在助推环保产业中发挥着启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绿色金融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研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环保产业的政策建议。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绿色金融政策日趋完备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完善绿色信贷的政策文件。2007年,《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将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与严格信贷环保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标志着绿色信贷全面进入我国节能减排领域。2011年9月27日,“三部门”联合启动“绿色信贷”评估研究项目,并计划建立“中国绿色信贷数据中心”,为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管理和评估风险提供权威的信息支持。2013年12月18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指导全国各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督促企业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推动了环保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绿色金融规模结构初具规模我国绿色金融初具规模,但产品结构发展不平衡。随着全球在环境保护等问题上不断形成共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日益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实现与推广。政府相继推出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等金融产品,掀起了一场大范围的绿色金融风暴。三种金融产品中,由于后两者刚刚起步,国内相关市场欠成熟,形成了以绿色信贷为主的产品结构模式。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全国五大行绿色信贷规模累计达1.36万亿元。清洁能源、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厂脱硫除尘、河湖整治等环保项目得到了重点支持。同时,各银行全面收紧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等行业信贷规模,加快了其退出市场的速度。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国内唯一的“赤道银行”一一兴业银行,截至2013年3月末,在全国已累计为节能减排领域提供融资2432亿元,融资余额达到1269亿元。此外,兴业银行推出“绿金融全攻略”方案,实现了从产品、模式到解决方案的多层次服务,能有效满足企业客户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多种金融需求。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一、绿色金融现存问题
1.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积极性不高
绿色金融的外部性问题是导致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的内在原因。由于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品,绿色金融服务具有特殊的正外部性。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对公共环境具有正的溢出效应,但其所提供的正外部性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合理的补偿,经济主体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不足。针对这种现象,政府往往采取直接颁布相关政策法规的手段约束金融机构行为,缺乏实质性的约束激励机制,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金融机构内部约束激励机制欠完善是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中国金融行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以经济指标为主,环保相关指标几乎未纳入考核范围。在利益的驱动下,各金融机构主体基本很少考虑服务对象的生产或服务是否具有生态效率,为了完成经济考核指标而忽视了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绿色信贷政策推行较好的建设银行,截至2012年底累计发放环保相关的贷款2396.37亿元,仅占全行贷款总额的3.37%。金融机构内部的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意识,被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所冲淡。同时,绿色金融业务往往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进一步导致了金融机构偏向于选择传统金融业务,绿色金融市场难以扩大。
2.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备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以间接融资市场为主,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十分滞后。完备的市场体系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欠完善,限制了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在绿色金融间接融资市场中,绿色信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未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缺乏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环保企业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单纯的银行信贷模式,无法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金,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资金利用效率低。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具有“新兴+转轨”的双重特征,存在结构性问题,导致资本市场弱式有效。在直接融资市场中,政府未引起高度重视,缺乏相关政策安排,绿色证券举步维艰。一方面,绿色证券的市场准入机制尚未成熟,环保企业通过上市融资难度十分大;另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缺乏完善、高效的环保监管体系,导致一些企业在上市之后不兑现环保承诺,绿色证券效果大打折扣。
3.相关政府部门配合不到位
绿色金融的健康长效发展离不开政府、金融机构和环保等多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现今,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环保部门的政策支持,金融机构的业务推动,多为单兵作战方式,未充分发挥三者的协同效应。政府、环保和金融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彼此间未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严重影响了绿色金融服务效率。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国内对该行业的了解和研究都还不够充分,在环保质量评估、项目收益与风险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并未形成统一标准。由此发展起来的绿色金融,更是集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和高操作要求于一身。金融机构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必须依靠环保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并协助审核,借助政府平台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强大的资金支持,集三方共同的力 量,高效地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助力中国环保产业。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1.健全绿色金融约束激励机制,提高市场主体积极性
合理健全的约束激励机制是推动绿色金融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约束激励机制,解决好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外部性问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政府可采取出台相关优惠、补贴政策,适当放松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的相关要求,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效果实施奖惩政策等措施。在绿色金融发源地之一的德国,政府出台的相关环保政策中,政府支持给予清洁、环保的节能项目和企业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由此产生的利率差,由中央政府以贴息的方式补贴。另外,被认定为环保、节能绩效好的项目,可获得不到1%贷款利率,持续周期为10年。结果表明,德国出台的利率补偿政策,促进了环保节能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杠杆效应”十分显著。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逐步建立起符合绿色金融发展需要的公司约束激励机制。在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加环保因素,使绿色金融的服务效果与每一位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内在地激励员工能动地开拓绿色金融服务市场。
2.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拓宽环保产业融资渠道
完善、有序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核心所在。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健全绿色金融间接融资市场,培育和发展绿色金融直接融资市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首先,要创新绿色信贷等直接融资品种,扩大绿色金融间接融资市场规模;我国间接融资市场相对比较完备,将承担绿色金融发展主力军的角色。其次,大力发展PE、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机构,规范中小板、创业板的上市标准,鼓励、支持有实力的环保产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环保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投资风险较高的特点,决定了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更适合该类企业。最后,可适当放松企业债券市场的限制,健全债券市场的担保、信用评级等制度,支持与鼓励环保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3.加强各政府部门的协作,提升环保产业配置效率
篇2
【关键词】海南 经济 可持续发展
海南,素有“南海明珠”之美称。作为我国的第二大岛屿(第一是台湾),其是中国内陆拥有最多海域的省份。近年来,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统筹之下,这里成为了中国内陆居民主要的旅游休闲胜地之一。然而,作为一个拥有缤纷物种和丰富能源的省份,其人均收入也仅是高于青海和等地而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振兴海南经济,显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事宜。而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总指挥之下,借助海南本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依托传统农业、旅游业和少数民族艺术产业等“绿色生产线”来创设一条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振兴路线,不失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
一、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选择
(一)发展绿色农业生产
众所周知,海南不仅有4000余种植物,千余种动物,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而为了达到在发展经济之余还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这一目标,通过开采矿石和石油等能源发展经济显然不合时宜。同时,当地优厚的土地、淡水、森林和海洋资源为其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温床,因而种植热带农作物和树木、养殖畜禽和水产品,不仅能够维系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是一条方便可行的经济建设路线。例如:在地方政府的帮衬之下、选择适合的土质、优良的物种、运用科学的种植手法,让广大农民发展无农药、无公害的椰子种植园,并以“绿色理念”为基准,建设一条科学的生产和营销路线,进而打造“绿色品牌”的椰产品就是一条极为可行的途径。
(二)拓宽旅游业
2008年,当国务院批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计划后,将海南打造成为“东方夏威夷”也成为了我国政府的一个主要战略部署。就现状而言,大部分赴海南旅行的游客主要集中于三亚市,而刚刚成立的三沙市以及其他许多岛屿依然并未全面开通。除去不可避免的政治因素,另一个主要诱因就是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因而,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是保障海南依托旅游业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环节。同时,夏威夷、马尔代夫和巴厘岛等旅游胜地的先进管理经验还告诉我们:品牌和保护生态同样是发展旅游事业不容忽视的两大主要部分。例如:说起夏威夷,人们就会想到“热情洋溢”,而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就是由于夏威夷旅游规划部门将该岛屿的人文资源充分融入当地旅游业的结果,因而,在将海南岛建设成为“东方夏威夷”的征途中,我们同样要以海南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为基准,进而去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海湾度假区。
(三)发展民族产业
自古以来,海南除了居住着汉族人民之外,还居住着黎族、回族、瑶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而充分挖掘民族艺术文化,不仅是一条“个性”的经济发展之路,而且还能够传承和弘扬各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以素有“黎族人民活化石”的黎族织锦为例,作为黎族妇女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早在宋朝时期,这些织锦艺术就被远销于内陆(据《桂海虞衡志》记载),因而,发展黎锦织品加工产业同样是振兴当地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总体而言,在这个经济社会,资金直接制约着“社会中资源的可获得性、生产与分配”,因而,政府对各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资金支持是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先决条件。
(一)海难金融支持所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合理的金融政策。在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利益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因而,GDP也成为了当今时代衡量各地政府官员的主要依据。而如此一来,也就致使各地政府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了眼前经济增长之上,不够重视发长远经济利益的问题。例如:近年来,三亚凭借其宜人的气候成为了海南旅游业的主要支柱点,而这就致使政府在发展酒店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政策,而却未针对当地农民、就农业和其他产业创立较为完善的金融扶持政策。
2.资金投入不完善。受政府的金融政策导向,目前海南的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及外部投资主要放在了宾馆、饭店和旅游景点等能够快速盈利的大型项目之上,于是海南资金统筹机制并为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形式,进而不能够全面满足大力发展当地农业及其他产业的资金需求。例如:目前来看,海南的各商业银行并未全面针对海南各地农民和小微企业,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资金扶持方案。而从市场准入角度分析,在缺乏商业银行的支持之下,民间金融和外部投资又极为有限,因而,椰子食品、黎锦等海南地方性农业和轻工业等产业并未起到拉动当地农民致富、带动海南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政策。市场机制是使金融促进海南经济发展的基石,是金融资源支持海南发展多元化绿色生产线的“源动力”。故此,海南省政府和相关机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现有的政策之上,建立健全农业、民族艺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金融扶持政策,是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此外,在这个法制社会,法律制度和条例是保障各种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力,所以,海南政府在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政策之时,还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2.完善资金投入结构。金融体制落后和缺乏效率限制了海南经济发展的资金积累和投入,因此,快速地进行市场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海南经济发展多样性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拓展融资渠道,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市场化金融支柱体系,是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金融组织保障。例如:在发展农业产业园或是少数民族轻工业产业基地时,创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同时,为了满足特定产业链条中不尽相同的资金需求,在某一产业中建立“合理分工、协同运作”的金融体系,进而降低产业发展时资金运行的成本,充分发挥现代金融服务的效率,提高资金利用率是极为可行的。
三、结语
以上,结合笔者的相关认识,就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选择和金融对策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科学合理的政策和经济扶持力度帮衬之下,农业和民族艺术文化产业能够有效地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业和民族艺术产业等产业还能够在发展当地经济之时,很好地保护海南当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因而,运用农业、旅游业和民族艺术产业等绿色产业振兴当地经济是现如今海南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韩宁著.《金融支持海南循环经济发展探析》[J].《特区经济》.2010 (06):P(268-269).
篇3
一、我国传统出口贸易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遵循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外贸出口只注重数量扩张,未能注意到出口商品结构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资源利用效率严重低下,“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有很高比例。这种出口商品结构带有明显的“资源环境输出”的特征,如果在贸易过程中环境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或环境的损失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那么,这种贸易本身是存在着严重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而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将会导致贸易的虚假利润,而且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环境损害,出口商品结构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二、我国出口贸易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出口贸易要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实现我国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要改变我国粗放的出口增长方式,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国际绿色贸易的性质及其正负面的影响,参照国际环境准则,结合我国国情,努力提高我国环境标准,如企业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等,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实现我国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二)出口增长方式变环境输出型为生态修复型,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
所谓以生态修复为使命的出口贸易增长方式,是指把改善环境、恢复生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一种新使命和新任务,建设一个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新的出口贸易体系。所以我们首先应控制和减少资源和环境消耗型产品在出口总量中的比重,缓解我国环境压力;其次是通过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从绿色产品贸易、环境友好型技术贸易和其他有利于环境的贸易活动中赚取经济利益。
(三)出口商品结构应有序调整,抑制环境输出
我们应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出口,从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的贸易中找到更大的盈利空间。例如绿色食品,就是因为环境标准提高后采用新型的技术和工艺生产出来的新产品,代表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如果说我们过去主要靠传统食品来赚取贸易利益,现在则可以通过培育绿色食品产业来赚取更大的贸易利益。又例如我国过去靠采伐林木制成工业品(如家具)来出口创汇,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养育青山来发展旅游业,把外国游客吸引到中国来消费,这是一种低环境消耗的贸易方式,既赚钱又能维护生态,是新型贸易方式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还有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都是可以既产生贸易利益又养护生态环境的好途径。
(四)出口企业应遵循循环经济发展观,实现生态优良型发展
循环经济理念实施的主体是企业,只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循环经济,才能把它落到实处,也才能实现企业的生态优良型发展。出口企业也应如此。为此,首先要确立生态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出口企业应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经营指导思想,把循环经济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其次,应选择先进的生态生产方式,按清洁生产方式组织生产。第三,强化环境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创建生态型企业文化,使生态观念深入人心。
(五)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引导我国外贸出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政府的法律约束和政策导向体系
制定《循环经济法》、《清洁生产法》、《绿色消费法》、《可再生资源利用法》、《生态系统修复法》等;用政策大力扶持第四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第五产业――再制造产业,用政策鼓励高新技术的选择,(高新技术既是循环经济体系建立的动力,又是其可靠保证),保证能够充分利用市场的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2、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生态经济核算体系,尽早实行生态成本内在化制度
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生态经济核算体系,实现出口贸易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生态成本也应计入生产成本。当我们进行经济生产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破坏后,再人为修复所需要的代价就是生态成本。一直以来,我国在制定产品价格时没有考虑生态成本,即是说企业的私人成本是小于社会成本的,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由此我国的资源也成了可以廉价出口的商品,这不仅导致出口贸易容易受到环境贸易的限制,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把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可更新再生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污染的治理等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逐步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商品化、价格的合理化和资源消耗与破坏的有偿化、实现资源的集约使用和有效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在财政政策方面: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加快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其次,政府应实施绿色采购政策,并以此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同时帮助企业建立ISO14000认证体系。其次,对那些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以及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小的出口企业实施财政补贴政策,以此来鼓励其他的出口企业提高自身的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三,扩大征税范围。逐步增加水资源税、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等税种,并逐步提高税率。分期分批开征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垃圾填埋税、生态补偿税等一系列专项新税种,促进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协同发展。第四,强调资源税的特殊性惩罚性。为了保护有限的资源,针对滥用资源的企业征收惩罚性税收――累进制征收方式。第五,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那些出口创汇多,而对环境污染小以及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以此激励我国的出口企业都向绿色生产发展,跨越西方国家的绿色壁垒。
篇4
一、我国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走绿色发展道路正在形成党内外共识。在这样的共识下,很多企业、地区都喊出了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口号,但对于其发展理念和体系思路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对于绿色发展的实践指向还处于摸索阶段。首先是将绿色发展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有的地方政府认为,绿色发展就是摒弃经济发展的理念,把绿色发展同提高GDP对立起来。这使得政府尤其是后发地区政府认为,绿色发展是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桎梏,有些地方甚至提出:“发达地区走原有的工业之路发展起来,现在轮到我们要发展,又谈什么绿色发展来束缚住我们的手脚”。关于发展本质的错误理解使得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遇到了情绪上的抵制和操作中的困难。
其次,绿色发展道路现阶段还多存在于理论的探讨中,实践中国家和地方还没有形成具有实际操作和时间步骤的绿色发展战略规划。要使绿色发展真正能够融入生产、生活实践中,就需要制定纲要性的绿色发展战略和可操作性的绿色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引领、法律保障、科技推动、社会扩散进行彻底性的绿色化革命。
第三,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的法制环境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的立法理念与实践存在着脱节,绿色发展尚未完全成为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的环境立法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完善;环境保护法的司法和执法面临着重重困境,环境司法时间效果有限,环境执法面临困境。
最后,绿色发展道路缺乏制度保障。由于多年实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目前现有的许多政策制度都是基于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所制定的,这些政策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绿色发展道路的实施,如何通过改革的方式解决绿色发展同现有经济、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将不适应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的相关政策通过制度约束的方式加以转变和改进,从而保障绿色发展道路的可行顺畅,还需要相关部门积极探索。
二、开创中国绿色发展的新道路
1.确立绿色发展战略和规划
只有将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内容具体化,才能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建设。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我国绿色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结合相关方面的制度创新,以机构的改革和体制的创新作为突破点,重点解决当前我国由发展部门主管经济、环保部门管理污染这种部门分权管理的局面,从体制上大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多元化的环保机制的建立。
2.构建绿色创新体系
著名环保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经说过:“最环保的国家往往是最创新的国家”。党的十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同时又着力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道路的抓手就是要构建绿色发展创新体系。由于绿色发展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是对传统的科学范式的颠覆,其创新模式也要求符合可持续、低能耗、低污染的要求,是需要内生出以当前绿色科技为内核的科学范式的,因此,绿色发展道路给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新的创新范式又会给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撰文指出:“中国的投资也需要再定位,包括对创新的投入,要着眼于资源节约方向,而不是和西方一样的劳动力节约方向。这正是一系列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新的增长模式。”进一步来说,中国的绿色发展应当建立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创新体系。要推进绿色技术的扩散,将环境因素引入技术研发过程中、增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同科研机构的绿色科技联合,完善企业绿色创新激励制度,积极投入国际竞争,突破绿色技术壁垒。
3.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保障
完善绿色法律法规建设。我们要借鉴国际上绿色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立法经验,引进先进的绿色发展方面的立法手段和技术,加快履行国际条约的国内立法过程。除了和国际接轨之外,还应当将绿色发展的理念纳入到国内法律体系当中,将绿色发展的相关要求与刑事法律、行政法律、民商法律和其他相关法律相结合,促进国内法律的绿色化。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渠道,在金融改革发展中引入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真正的生态金融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金融增长模式,利用金融制度的融资作用,将资金有目的地向着绿色发展的相关产业倾斜,为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提供有效的金融政策服务,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制度的激励作用,将个人、企业的发展愿景同社会的发展目标协调统一起来。
4.培育绿色发展社会氛围
篇5
1 西安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1.1 西安金融业总体发展情况
1.1.1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18年,西安实现全年生产总值8349.86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8.2%,较全年提高0.5个百分点,同比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总产值总量列全国第21位,同比上升了5名。目前,西安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现代服务、文化等五大主导产业为依托,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涵盖机械设备、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等行业。
从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来看,西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556.47亿元,比上年增加12.9% ,平均增速7.3%;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6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进口贸易总额达到了9928641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2.5% ;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15522202万美元,增速达到了63.9% ;实际利用外资530680万美元,增速达到了17.8%。
1.1.2 金融活力不断增强
截至2018年,西安市金融机构以人民币表示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了20948.18亿元,比上年增长4.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729.82亿元,增长16.4%。证券市场证券交易总额32892.35亿元,上市股份公司34家,上市总股本550.02 (亿股),总市值3838.09亿元。
西安多年来金融业的发展为其绿色金融发展化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2 西安绿色金融发展情况
1.2.1 绿色金融推进机制初具雏形
为了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从组织机构、制度、风险、奖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组织机构方面,兴业银行西安分行按照总行统一部署,设立绿色金融部,成立了三个绿色金融专营团队;招行西安分行建立绿色金融的服务团队;浦发银行西安分行成立了专门绿色金融机构——清洁生产机制 & 绿色信贷业务推进团队;其他的银行则以组建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或是绿色信贷牵头管理部门的方式,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在制度层面,建行西安分行在总行的领导下,建立绿色金融的长效发展机制,并以 “五个专门”为主的绿色金融政策作为其配套措施,建立了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为辅、兼营资产证券化、信托租赁等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西安银行则针对生产制造业等高污染、环保敏感企业,研究制定了专门的绿色信贷准入标准,建立了适合环保企业的绿色信贷考评机制。风险防范上,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依据其省行的《绿色环保信息查询单》,采用“红、黄、绿”三类客户的环保标识分类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兴业银行西安分行和西安银行则采用国际上通行的绿色标准—“赤道原则”,加强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能力。在奖惩上,绝大部分的西安金融机构都能以环境保护为标准,建立工作责任制,还将绿色信贷业务纳入部门及员工的绩效考核之中。
1.2.2 开拓创新,丰富绿色产品
为了进一步推动西安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改善西安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安”,西安金融机构不断探索新的绿色产品。三产领域。邮储银行开发以抵押物为担保的“农业企业财政补贴收入账户”,探索绿色质押贷款业务。浦发银行根据丰水季、枯水季的发电收入对水电企业制定并收取灵活、确定的利息征收金额。农信社推出的“光伏贷”,实现了融资服务创新;恒丰银行西安分行的高新环保数据贷,解决了小微企业扩大规模或开发新利润增长点的资金需求。债券领域。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发行了陕西首只绿色债券,也是全国首支城投平台绿色债券,即15亿元绿色企业债券;陕西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8年3月发行10亿元绿色企业债券。低碳领域,兴业银行西安分行开展能源效率融资服务,投资五个节能减排项目,资金共计 12.87 亿元;浦发银行西安分行率先探索碳金融业务,发展CDM财务顾问业务,跨出碳金融领域里程碑式的第一步。
1.3 西安绿色金融政策支撑体系
1.3.1 政府加大政策引导,政策环境逐步优化
在2007年,西安市环保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就联合在全市推行绿色信贷政策,积极开展了环境管理机制创新的探索。2010年12月9日,西安市环保局首次向社会公布了《绿色信贷工作管理办法(暂行)》。特别是2015 年以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陕西追赶超越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导西安市内的金融机构加大、加强对高端能源以及化工产业的支持力度。西安市政府也颁布了《绿色信贷工作管理办法》,明确将企业对环境的贡献、环保风险纳入到商业银行的信贷统一管理中,以期通过绿色信贷政策手段来防范因客戶违约而给银行造成的风险。
1.3.2 绿色信贷评价初步建立
在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开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通知》和《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评价方案(试行)》基础上,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落实总行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工作要求,制定了《陕西省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实施细则(试行)》,并于2018年11月,组织开展了2018年三季度陕西省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工作,完成了对11家法人金融机构的评价结果。随着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西安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加强对绿色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绿色金融支持西安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能力也将再次提升。
综合来看,虽然西安的绿色金融体系已初具雏形,绿色产品不断创新,但也存在着结构单一的问题。总体上,目前其绿色金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类问题容易显现,而这些问题能否够得到充分分析与解决,直接关系到西安绿色金融的持续发展。
2 西安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探讨
基于目前西安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实践经验与不足,政府、金融机构可以围绕以下四点发展绿色金融,进一步拓宽西安绿色金融的发展渠道,促进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1 明确绿色发展的理念,构建绿色金融战略
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政府应加快推动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和制度建设,利用G20等国际金融会议调整和改善国际绿色经济治理秩序。其次,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国际上绿色金融的实践,要围绕组织结构、政策体系、产品结构、业务流程管理、风险控制、绿色信息披露、企业文化等方面,构建绿色金融的战略体系,打造全方位的绿色金融服务业务。
2.2 健全绿色金融的监管制度,完善绿色经济政策体系
完善的法律基础设施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绿色金融的发展壮大必须以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为基石,要充分利用法律的强制性、约束性来监督、管理银行等融机构以及企业的市场行为,要制定绿色金融法,把生态环境纳入到金融机构的绩效考核标准和价值观念中去,对金融行业的信贷和投资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督,保障相关政策落地和激励机制的发挥,形成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监督体系,有效实现西安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2.3 引导金融业加强绿色金融创新
首先,加快推出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大绿色债券产品的研发力度,推进绿色消费,如绿色房地产信贷、绿色汽车信贷产品;其次,积极推广绿色金融供应链产品,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金融创新产品在新能源、高端制造装备业、军工等产业链上所聚集的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探索并发展供应链金融;再次,加快公益性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保险以及碳金融交易等领域的产品创新;最后,要将绿色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展到融资租赁等传统信贷融资以外的非信贷融资产品,发展绿色金融租赁业务。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 金融 对策
1.引言
低碳经济以开发性价比较高的清洁能源的应用为基础,它的发展方式是以最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低碳经济,倡导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的紧张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在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上,我国应该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但是,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使得我国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需求的压力一直很大,并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低碳经济是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能够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保护环境,而且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我国要从金融支持的角度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金融政策支持存在的问题
2.1商业性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存在进入渠道障碍商业银行是以赢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信贷资金的投放以盈利性和安全性为原则。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由于要建立必要的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因此盈利风险将会增大,现有的商业银行考虑到自身利益,不愿把贷款给低碳经济企业。而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多个生产环节进行组合,这样,生产链与资源循环的周期会加长,投资回收期就会比较长,这是和目前商业银行要求短期流动性的经营目标相悖的。
2.2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够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主要体现在银行的经营目的与发展低碳经济的项目融资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一致性。一是现有政策性银行的主要任务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路不对称,二是现有政策性银行的贷款门槛与低碳经济企业的发展不对称,三是已有的政策性银行所扶持的产业目标与低碳经济企业不一致。总之,三家政策性银行都没有把低碳经济企业的发展作为扶持对象,大部分的低碳经济项目和企业从政策性银行获得贷款融资支持的难度很大。
2.3资本市场不能为低碳经济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支持我国低碳经济企业发展的资本市场还不健全,直接融资的比重较低。从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说,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需要尊重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调节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资本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从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来看发挥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规模不断扩大,但主板市场对企业的资本、利润等经济性指标要求较高,大部分低碳经济企业无法上市。
2.4低碳经济项目融资业务和产品品种较少,金融创新不足目前,支持低碳经济项目发展的融资产品和服务品种相对较少,还不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证券、租赁、理财等金融衍生品和比较全面的现代金融产品和业务,不能充分为低碳经济项目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产品,这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一致。
2.5没有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从我国目前金融政策的运行来看,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并没有对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发展引起充分的重视,有时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短浅意识,只注重短期收益而忽视经济增长质量与社会效益的问题。目前针对低碳经济发展仍然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政策,我国要明确规定低碳经济信贷项目的范围,对低碳经济项目的优惠信贷措施,以及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职责和定位等具体内容。
3.促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对策
3.1需要专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资金的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的商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目标就要追求利润产业经济的最大化,提高商业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然而,从现实的情况看,在低碳经济的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企业内部的低碳经济生产,还是环保工业链的建立,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报收益不确定,这些因素都会给资金的回收带来较高的风险,从经济指标是来看就是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投入产出比。这种投资及生产经营的特征就与商业金融机构的逐利行为存在一定矛盾,导致的结果是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推进很容易出现市场规律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会出现资金供给的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需要有关部门创新金融组织,通过建立专为低碳经济生产提供资金支持的组织,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优惠的资金支持。
3.2组建低碳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金融产品的一种,通常情况下,产业投资基金资产会对不同的实业项目进行分散投资,投融资方式以投资收益按投资的比例进行分成,其特点是投资集中、操作专业、风险分散。为符合组合投资原则,产业投资的方向要具有跨行业、综合性的特点。
低碳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组建。在有效的监管条件下,允许证券公司从事低碳经济企业的投资、融资金融服务,尽可能地发展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低碳经济行业,放宽社会保险基金及保险业的投资领域,允许低碳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低碳经济产业基金可以利用其融资的开放性、共同承担风险的特点,从社会中筹集资金。
3.3开发绿色抵押等银行类金融产品低碳经济的银行类金融产品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在国家出台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的同时,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需要考虑节能减排实施情况、资源循环利用率、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第二,商业银行开发低碳环保信贷产品进行项目融资,这些融资是专门用于支持低碳企业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倡导节能减排,企业能源节约使用和资源的重复利用为目标的低碳经济生产转型。
3.4创新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机制需要突破创新。在低碳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等对低碳经济的投入还需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以及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监管因素相结合。可以从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支持低碳经济,降低低碳经济的经营成本。
3.5开发低碳经济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证券化是金融不断发展的产物,是金融市场一种以资产为基础的信用经济,是专业的金融机构以项目的资产所产生预期收益作为支付保证,或权益做抵押而发行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证券。融资的证券通过严格的风险隔离安排以及提高信用的级别数,发行方式主要的面向社会公开。从长远来看,开发低碳经济资产证券化产品是一种可行的项目融资途径。利用低碳项目融资,可以吸引社会投资资金参与低碳经济项目的投资,有利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3.6保险领域
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新产品的保险,如建立低碳经济风险准备金,形成灵活、有序的低碳经济的保障机制,防范和化解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我国应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的保险支持力度,如从费率上给予优惠,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另外,还应该积极吸引国外风险资本对低碳经济企业进行投资,充分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以提高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建设,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结论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我国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势在必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导经济范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由粗放经济向集约式经济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我国经济不能再靠以资源消耗的高代价发展了,要走资源利用少、污染排放少的发展之路。从战略的高度去把握,用全局的视野去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除此之外,发展低碳经济能优化产业结构,更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没有充分发挥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因此,必须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投融资的需求,在综合分析我国金融可承受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2]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
篇7
【关键词】绿色投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绿色投资是投资活动的延伸,是当代经济中一种新型投资模式。这种投资模式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通过贯彻生态理念和环境保护思想,达到人类与自然共赢的投资理财活动。绿色投资是以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来的投资体系,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循环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手段。
一、开展绿色投资的必要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的母体。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各国政府与各种社会组织都在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投资走向“绿色”。在证券市场上,环境问题和上市公司的绿色投资倾向及其“绿色效益”也开始受到关注。中国在加入WTO后,为减少国外绿色壁垒对我国产品进口的限制,也应引导投资于绿色产业。
绿色投资要求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按照有利于实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重原则的标准进行投资决策,因而在投资项目的立项上就保障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绿色投资将资源合理利用、防治污染的有关措施与生产投资结合起来,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绿色投资在污染治理方面遵循的是生产与治理同时进行,是从始到终的防治,并且重视始端治理。与绿色投资相比较,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可以称作灰色投资,因为这种投资生产活动的结果,造成了大量环境污染,使得资源耗费严重,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投资可以引导资金发展循环经济。从企业的决策看,由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外部经济性,而且企业在实行循环经济措施时,经济效益不明显,甚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经济效益有时还会降低,因而企业对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一些节能环保措施还是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强制下实施的。大力发展绿色投资将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产业,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绿色投资适应绿色经济发展而产生,并随绿色经济发展而壮大。
二、开展绿色投资的不确定性
由于绿色投资比传统的投资活动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两个新的效益评价标准,给绿色投资增加了更多影响其收益的不确定因素;由于绿色投资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活动相比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的预期作用和影响,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绿色预期收益模型与在确定性条件下的收益模型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只有减少人们对绿色投资不确定性的预期,才能使绿色投资需求旺盛。
企业在投资决策时,首先面临的是外部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就成了许多学者研究的方向。弗兰克·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谈到,在解决不确定性的结构和方法时企业面临的两种风险是:首先,一般无法保险的企业风险(因为无法测度,而无法测度又源于无法分类)与企业家决策中所做出的判断有关;其次,这类判断,其波动一般会相互抵消掉,因此,一般可能趋于稳定和可以测度。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在事后发生,并且由于人生短暂,这种情况只能在有限程度上成为预测的基础。而且,由于道德风险与这类风险存在着极难控制的联系,这一分类或组合只能由决策者以外的某个机构在有限程度上进行。在这一情况中,由于决定性因素基本掌握在决策者手中,以至于情况不易被客观描述和由外部控制。随后,无数的学者从市场结构、经济规模以及对高科技产品的投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由于投资具有不可逆转性,他们逐渐将信息博弈以及金融理论中的期权引进投资决策的分析中来。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般首先面临的是大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技术更新的速度加快、市场变化莫测。因此,在网络经济初现端倪时,很多企业往往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跟风,最后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而倒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企业面对外界出现的发展机会时,又不能坐失良机。因此,好的企业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应对外界环境,尤其是技术和市场发生变化时的衡量标准,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做出与自己战略发展相适应的决策。
在考察绿色投资的不确定性时,除了要考虑上述存在于普遍投资中的不确定因素之外,还会发现绿色投资的机会成本是影响其不确定性的一个更为主要的因素。绿色投资的机会成本主要指:对于参与绿色投资项目的双方,任何一方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些资源不仅包括金钱、物质、人力等有形资源,还包括技术、时间、精力等很多无形资源。对一个绿色投资项目的投入就意味着放弃了对其它机会的追求,这种机会的损失就是该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绿色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无论对于哪一方,如果呈现增大的趋势,会诱使其采取不合作的行为策略。例如,对企业家来说,如果他发现一项绿色投资可能有更大的风险机会,他可能会采取退出或只投入少量精力的行为方式来对待已存在的投资项目。同样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风险投资在不断地评估新的投资项目,一旦找到回报率更高的项目,他就有可能减少对原来项目的资源投入。虽然双方采取的不合作策略将降低特定投资项目成功的可能性,但这种损失他们将有可能从其它的替代项目中获得的收益来进行弥补。
三、绿色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绿色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是以计算和分析各种不确定因素(如价格、投资费用、项目寿命期、产品生产规模等)的变化对绿色投资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为目标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由于绿色投资项目和绿色项目评估工作本身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给绿色项目的实施带来风险,因此在对绿色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不仅要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按正常情况(即确定条件下)计算项目经济评价指标,还应该估计到出现不确定性因素将会给绿色项目投资效益带来的不利后果,据以评价项目抵抗风险的能力。只有在考虑了各种易发生的不确定因素的不良影响后,项目有关的经济评价指标仍然不低于基准值,经济上才是可行的。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自主性强,不确定性高,面临各种投资机会的选择,这就使得将投资决策置于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考虑是必要的。不确定性投资是指来自投资的未来回报是不确定的,投资者所能做的只是评估代表其投资中较高或较低收益(损失)的不同结果的概率。不确定性投资的决策,对于所要决策的问题只能预测到可能出现的几种自然状态,但是,每种自然状态可能发生的概率由于缺乏经验和相关的资料,全部为未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对未来状况分析判断的能力、审时度势的胆略和决策风格。因此,对不确定投资的决策,至多只能计算出各个方案在可能出现的几种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或损失值,并根据计算结果按照决策者个人的特点相应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最终决策。解决此类问题的决策准则具有很大程度的主观随意性,决策方法也容易带有主观因素。
四、减轻绿色投资的不确定性,促进绿色投资的发展
促进绿色投资的发展,要做到疏堵结合,疏就是出台有利于促进绿色投资发展的优惠政策,从政策环境上减小绿色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堵就是增加高污染排放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成本,迫使其进行循环经济方向投资。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绿色消费变成人们经济行为的习惯。政府应加强绿色投资的法律法规建设,用制度保证企业和有关部门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使绿色投资成为社会的普遍习惯和社会共识。一)支持绿色投资的财政、金融政策
绿色投资活动需要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国家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帮助企业从事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物资的投资活动,以解决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不足问题。在国家财政支持绿色投资方面,西方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其做法一是政府奖励政策。例如美国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奖励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造性、可以防治污染的化学工艺新方法。二是税收优惠政策。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州1999年颁布的法规中,对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10%。日本对废塑料制品在再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价格的14%特别退税。三是政府优先采购政策。政府采购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途径,许多西方国家在进行政府采购时,强调优先购买具有环保意义的绿色产品。在金融政策方面,鼓励金融业对绿色企业优先贷款和实行优惠利率,对符合上市条件的绿色企业,提供上市的便利通道。
(二)引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有两个内涵:一是消费无污染,有利于健康的产品;二是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目前,我国多数人的消费状态与绿色标准相差甚远,一方面人们消费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因农药、化肥的使用和富含化学物资而对人体产生大量的危害;另一方面,人们环保观念淡薄,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大量使用对环境构成污染和危害的产品及高耗资源产品,对他人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和持续发展重视不够。这种情况表明,提倡绿色消费方式,已经成为关系人们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现在,人们已开始注意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为更好地促进绿色消费,达到促进绿色投资的目的,应倡导人们购买食品时首选绿色食品,选购生活用品时要首选绿色产品,同时,提倡人们从环保的角度,抵制污染环境的产品,包括过度包装,用后变成污染物,生产时造成污染或使用时造成污染和浪费的产品。
(三)提高环保标准
完善基于市场的交易体系和政策,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创造条件。首先是建立市场,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市场的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和可交易的资源配额制度,约束企业进行基于环境的技术创新。其次,是利用市场,完善经济政策法规,激励基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善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贸易。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积极引导企业调整股本结构,实现现代化、轻型化与污染减排。推进本国或地区的贸易产品由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和绿色化,保持并逐步提升产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通过财税和金融等政策的实施及优惠,鼓励企业积极投资于节能技术和环境友善的R&D或合作开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引进和采用绿色技术,既注重基于环境的产品创新,也加强基于环境的产品生产过程和方法创新,大力支持绿色产品和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在税收方面,可以考虑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使资源税制更加规范、完善,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资源税并入资源税中,扩大对土地征税的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严格减免措施,统一内外税制,促进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建立限制型税收制度,将排污费等实行费改税,借鉴国外经验,开征环境税,设立废气、废水排放、固体废物排放、噪音污染、有毒有害物泄漏等税目;完善鼓励性税收制度,对从事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和企业,环保技术开发和引进、生产开发环保设备、环保与绿化对环保项目的捐赠等,实行轻税或减免税优惠政策,或者通过快速折旧、提高税前列支标准、转移支付等方式予以支持。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建立支持国家生态建设的长期投融资机制[M].经济研究.2005,(10):21-251.
[3]吴树畅.不确定性、风险分摊与国内资本市场功能完善[J].中国证券期货.2006.3.
[4]DixitAK,PindyckRS,朱勇等译.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冯巍.企业投资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6]李腊生.不确定性决策与金融资产投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7]刘克.实用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概述
(一)绿色信贷的内容
1.绿色信贷的含义
绿色信贷(green-credit policy)指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根据国家指定的相关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贷款给予限制,对环保方面的企业给予鼓励与支持的金融政策手段。
2.绿色信贷政策的建立
2007年4月1日起,企业环保信息纳入到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申办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
2007年6月底,中国人民银行《指导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对中国银行业提出,要充分认识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进和加强对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合理控制信贷增量,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7年7月30日,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此构筑绿色信贷机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3.绿色信贷政策的内容
根据《意见》规定,商业银行应该严格进行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管,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不予发放贷款,对擅自进行的违法项目要进行通报处理。要严把信贷关,对于节能、减排、环保方面的贷款,给予大力支持,保证绿色信贷的良好健康发展。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严格把握新增贷款的投向,二是调整存量信贷结构,三是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四是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全程评价和风险监控,确保信贷资金投入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1.实施绿色信贷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要迈向“国际一流优质银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主动从传统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借贷领域向“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高产出”领域转变,大力推行绿色信贷。
2.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提升经营绩效
商业银行推行包括绿色信贷在内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赢得更多的客户、增加收益、提高声誉等,增强竞争优势。
3.推行绿色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
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巨大,政府环境监管更加严格,来自利益相关者(如NGO、股东和员工)的压力增大,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防止因贷款企业发生环境污染破坏给自身造成声誉和债权无法收回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现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取得了初步成效,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项目的贷款,建立了有效的绿色信贷机制和较完善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制度。积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截至2011年末,仅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6家银行对相关的环保企业贷款余额已逾1.9万亿元。截至2011年5月末,上海银行业绿色信贷表内外授信业务投放量已达572.32亿元,较年初增加37.07亿元,同比多增19.84亿元,增长16.91%;比2008年末增加131.17亿元,增长29.73%。与2008年末相比,表内的保理业务与贸易融资产品授信增速很快,分别增长134.61%、134.91%,表外的信用证业务增势强劲,增长314.22%;此外,票据贴现、保函、承兑汇票授信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绿色信贷产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商业银行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准入,截至2011年,“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不良率0.49%,较年初下降0.07个百分点,低于全行贷款平均不良率0.09个百分点。
表1 绿色金融项目成效表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人民网-银行频道。
(二)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绿色信贷的认识不够。绿色信贷不仅是对两高行业贷款的限制,更重要的是银行要顺应绿色经济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趋势,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核心地位,将资源配置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倾斜,引导绿色发展、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环境的和谐共处。
2.绿色信贷产品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是对“两高”行业贷款的限制,对环保行业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
3.法律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与惩罚措施。政府没有对破坏环境,高能耗企业做出严厉惩罚,致使那些企业更看重带来的收益,而不是那很小部分的罚款。也没有对绿色信贷实施好的银行、环保好的企业给予有效的激励措施,原动力不足,再加上没有严厉惩处环境破坏企业,也是对环保企业信心的打击,削弱了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4.专业能力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处于起步阶段,在绿色信贷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市场运营、专业技术水平及发展经验上存在不足,阻碍了绿色信贷产品的研发与推广。
5.绿色信贷信息没有透明化。信息沟通机制的缺乏,使银行企业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环保部门的相关政策,得到的信息时效性就差,阻碍绿色信贷的执行效果,同时也加大了银行评价环境风险的困难,评价不标准,给银行企业的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6.地方保护主义和商业银行的逐利性。社会责任的缺乏,使银行只注重高回报的投入,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弱化了环境风险给自身带来的声誉风险。
三、国外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银行绿色信贷的实施情况
国际上以赤道原则为绿色信贷的通用准则,赤道原则是银行业的一个里程碑,它第一次将项目融资中模糊的环境和社会标准具体化、明确化,使银行业的环境和社会标准得到统一。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行业标准和全球金融业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基准。目前,实施绿色信贷的先进经验主要有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瑞德实业与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加拿大政策性主导等。
(二)国外银行绿色信贷的经验借鉴
1.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国外,政府从税收、利率等方面对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给予大力支持。
2.健全的法律保障。美国是绿色信贷相关法律最完善的国家,在激励机制涉及不到的地方,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绿色信贷的实施。
3.完善的环境风险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改造风险评估流程、加强与专业部门合作和引进专业人员,提高对项目的环境风险识别能力。
4.绿色信贷服务多样化。美洲银行的服务领域不仅为致力于绿色服务的公司提供贷款,还为支持能源消耗、发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帮助消费者为环保组织提供捐赠,为节能家庭降低贷款利率等。波兰环保银行支持的领域包括:水资源保护、燃料、能源有效使用、空气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设备的生产、绿色环保项目投资咨询业务等。
5.广泛认同赤道原则。2003年6月4日,赤道原则正式启动,截至2012年3月,共有76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该原则。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的帮助与引导
1.完善绿色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
绿色信贷是以信贷为手段遏制“两高”行业的盲目扩张,借助金融信贷的经济手段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银行的逐利性与其在绿色信贷政策中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冲突,阻碍绿色信贷政策传导,我国明确界定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内容,形成涵盖绿色信贷环境标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核心制度的法律体系,将社会责任纳入法律的规制下,运用法律权威促使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产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不是其可为可不为的权利,而是对社会公众的一种义务。
2.完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政府要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实施差别化的监管与激励政策,充分利用财税杠杆,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风险计提制度及相关的财政税收风险补偿政策,尤其是对商业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过程中,从“两高”行业和企业信贷退出的损失,支持新技术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信贷风险等,要给予财政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以调动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对绿色信贷成绩显著的银行给予准备金率、融资规模等优惠。
3.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污染责任内部化
加强对环境污染责任的追究,加大监管力度,使银行减少向污染企业发放贷款,转向对绿色信贷企业发放贷款。
4.重视公众的环保教育,让绿色文化深入人心
大力宣传绿色信贷,做好环保教育,让绿色文化深入人心,认识到环境保护对我们的经济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障碍
加强与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与互动,营造推行绿色信贷的良好环境。给予财政税收支持,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绿色信贷的营业税率及所得税率。建立绿色信贷基金或担保公司,与银行开展合作,为银行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支持。
(二)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自身建设
1.加强绿色信贷的制度建设
“业务未办,制度先行”,制度不仅是以前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日后操作的指南。商业银行应制定符合自身的绿色信贷指南,将绿色信贷操作标准和流程具体化,将企业的环保信息纳入企业的信用评级,降低发放贷款风险。制定完善绿色信贷指引和操作细则,完善绿色信贷准入机制,建立信贷退出机制。
2.促进信息流通,使信息透明化
良好的内部信息沟通机制是银行环境风险管理顺利实施的前提。各级商业银行应积极与当地的环保部门进行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建立及时、准确、完整的环保信息沟通交流机制。
3.树立绿色信贷发展理念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清楚地认识到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重大意义,将实施绿色信贷作为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从战略层面重视本机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通过“自上而下”的资源安排,在全行培育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信贷企业文化,积极采用赤道原则。
4.加强绿色信贷管理和考核,推动政策和制度的落实
将绿色信贷管理要求贯彻于整个信贷流程,针对信贷业务各个流程和环节,提出加强环境与社会风险监测、识别、控制与缓释的具体要求,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5.加强培训和内外部交流与沟通,增进银行间的合作
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国外实施绿色信贷先进银行的交流与沟通,借鉴国外银行的良好经验,制定适合我国的方法,增进我国各银行的合作,不断研发绿色信贷创新产品,把绿色信贷推向前进。
6.强化绿色信贷的风险控制
信贷业务是高风险业务,质量决定命运。追求滤掉风险的发展,获取有质量的利润。银行要加强对信贷员的培训,对贷款企业进行审慎评级,制定贷款准入标准,对于未获得环评审批的项目,不予发放贷款。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日常工作机制,对环境违法企业及时下发预警通知和风险提示书,并建立挂牌督办企业名单,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监控。
篇9
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人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救助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目前大部分灾民已经得到了妥善安置,灾后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但是,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完全依靠政府、社会的救助方式并不能有效帮助灾区恢复生产、完成灾后重建,他救与自救相结合的以工代赈是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的有效途径。
以工代赈能够实现灾后重建的多重目标
第一,以工代赈可以有效减缓财政压力和降低重建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重建步伐。大量在震灾中遭受破坏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迫切需要修复重建。这些重建项目施工周期长、劳动力需求大。以工代赈就地吸纳当地灾民,可以为灾后重建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吸纳当地劳动力参与重建不仅比使用外来人员更加经济,而且熟悉当地实际情况的劳动力更能有效满足这些工程的需要。
第二,以工代赈可以拓宽灾民安置渠道,解决灾民就业问题,提高灾民家庭收入水平,直接改善灾民生活。如何安置大量灾民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难点。以工代赈过程中,一些灾民可以逐渐学会一些专业技能,成为企业职工,这就可以妥善解决部分灾民的去向问题,实现灾民的多渠道安置。不仅如此,与直接赈济相比,以工代赈可使灾民感觉更有尊严地获得相应的劳动所得,提高家庭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是以一种自立方式接受救助,使勤劳、勇敢、自信、自爱等优良品质得到发挥,避免出现躺在灾情温床上的“心理综合症”。
第三,以工代赈可以营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氛围,维护社会稳定,重建灾民信心。当前,在部分灾民中出现了丧失劳动积极性,完全等待、依赖政府救助和志愿者援助的苗头。有劳动能力的灾民惰性滋长、坐等饭吃,无事可做的灾民聚集可能会导致怨言滋生、谣言四起,不利于灾区社会稳定。此间,也有专家表示,大灾之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汶川地震幸存者心理危机集中爆发期为三个月到一年,三个月后可能是高峰期。目前,需要尽快把灾民组织起来,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创造条件尽快恢复生产,营造奋发向上、重建家园的社会氛围,抚平他们的心理创伤,消弭他们心中积累的哀伤和恐惧,帮助他们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也要开展就业指导、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等活动,鼓励灾民自信自强。
在强调灾民重建主体意识的同时需要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帮扶
地震救助和重建体系分自救自建、政府救助和社会帮扶三大部分。在强调自立自强机制建设的同时,灾后重建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受灾情况严重与灾后重建资金需求的缺口很大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制定重建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等一系类政策支持灾后重建,同时动员全社会给予支持和援助。
第一,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帮助灾区企业恢复生产。灾后重建过程中,财政支出是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的主力资金。财政政策还应成为有效启动灾区自我能力恢复的杠杆,形成政府救助与自建自救之间的联动机制。在保障灾后重建财政资金充裕的同时,政府还要通过财政补贴、贴息、资助、税率确定、税收优惠、退税等措施长期支持引导灾区企业恢复重建和生产自救,长期鼓励社会民间组织投身灾后重建,长期吸引全社会的资金参与灾后重建。这样,可以通过政府有限的“输血”帮助灾区经济尽快恢复“造血”功能。
第二,实施灵活的金融政策,为灾后重建助力。制定并实行灾区特殊的有区别的区域金融政策,积极配合各地灾后重建规划。例如,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信贷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设立“专项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发行灾后重建债券放宽灾区企业上市融资条件、设计针对灾区学生的助学贷款计划等。
篇10
一、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关系
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三大发展理念写入党代会报告中,预示着我们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对生产方式的转型选择。三大理念代表的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的工业文明的线性非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的否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范式的整体性要求之上的,它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人类和生物圈的和谐发展。其内核在于系统的和谐性,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生产和消费、物质和精神的平衡,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要义的。实现生态文明则需要在战略高度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循环化和低碳化。
绿色发展是发展理念的新内核。在三大发展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绿色发展首先倡导发展理念的时代转型和道德重构,冲破人类中心主义这-工业文明的哲学核心的束缚,强调处理好人类社会的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绿色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必经途径。其次,绿色发展是系统性发展。绿色发展之所以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转型,指引人类走向生态文明,就在于绿色发展道路合乎人类社会存在基础的生态系统的要求。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发展理论,其内在的包容性能够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结合在一起。通过其顺应发展的技术体系的扩散性,达到其追求文化模式的目标。
绿色发展不是否定经济发展,而是倡导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都致力于发展的可持续性,绿色发展模式通过循环、低碳的发展模式具体化,循环、低碳的发展模式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形态,三者本质完全相同。
二、我国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走绿色发展道路正在形成党内外共识。在这样的共识下,很多企业、地区都喊出了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口号,但对于其发展理念和体系思路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对于绿色发展的实践指向还处于摸索阶段。
首先是将绿色发展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有的地方政府认为,绿色发展就是摒弃经济发展的理念,把绿色发展同提高GDP对立起来。这使得政府尤其是后发地区政府认为,绿色发展是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桎梏,有些地方甚至提出:“发达地区走原有的工业之路发展起来,现在轮到我们要发展,又谈什么绿色发展来束缚住我们的手脚”。关于发展本质的错误理解使得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遇到了情绪上的抵制和操作中的困难。
其次,绿色发展道路现阶段还多存在于理论的探讨中,实践中国家和地方还没有形成具有实际操作和时间步骤的绿色发展战略规划。要使绿色发展真正能够融入生产、生活实践中,就需要制定纲要性的绿色发展战略和可操作性的绿色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引领、法律保障、科技推动、社会扩散进行彻底性的绿色化革命。
第三,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的法制环境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的立法理念与实践存在着脱节,绿色发展尚未完全成为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的环境立法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完善;环境保护法的司法和执法面临着重重困境,环境司法时间效果有限。环境执法面临困境。
最后,绿色发展道路缺乏制度保障。由于多年实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目前现有的许多政策制度都是基于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所制定的,这些政策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绿色发展道路的实施,如何通过改革的方式解决绿色发展同现有经济、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将不适应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的相关政策通过制度约束的方式加以转变和改进,从而保障绿色发展道路的可行顺畅,还需要相关部门积极探索。
三、开创中国绿色发展的新道路
1.确立绿色发展战略和规划
只有将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内容具体化,才能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建设。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我国绿色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结合相关方面的制度创新,以机构的改革和体制的创新作为突破点,重点解决当前我国由发展部门主管经济、环保部门管理污染这种部门分权管理的局面,从体制上大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多元化的环保机制的建立。
2.构建绿色创新体系
著名环保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经说过:“最环保的国家往往是最创新的国家”。党的十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同时又着力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道路的抓手就是要构建绿色发展创新体系。由于绿色发展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是对传统的科学范式的颠覆,其创新模式也要求符合可持续、低能耗、低污染的要求,是需要内生出以当前绿色科技为内核的科学范式的,因此,绿色发展道路给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新的创新范式又会给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撰文指出:“中国的投资也需要再定位。包括对创新的投入,要着眼于资源节约方向,而不是和西方一样的劳动力节约方向。这正是一系列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新的增长模式。”进一步来说,中国的绿色发展应当建立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创新体系。要推进绿色技术的扩散,将环境因素引入技术研发过程中、增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同科研机构的绿色科技联合,完善企业绿色创新激励制度,积极投入国际竞争,突破绿色技术壁垒。
3.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保障
完善绿色法律法规建设。我们要借鉴国际上绿色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立法经验,引进先进的绿色发展方面的立法手段和技术,加快履行国际条约的国内立法过程。除了和国际接轨之外,还应当将绿色发展的理念纳入到国内法律体系当中,将绿色发展的相关要求与刑事法律、行政法律、民商法律和其他相关法律相结合,促进国内法律的绿色化。
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渠道,在金融改革发展中引入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真正的生态金融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金融增长模式,利用金融制度的融资作用。将资金有目的地向着绿色发展的相关产业倾斜,为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提供有效的金融政策服务,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制度的激励作用,将个人、企业的发展愿景同社会的发展目标协调统一起来。
4.培育绿色发展社会氛围
从文化人手,提高民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水平,培养民众对绿色发展的特有情感,养成良好的绿色文明行为,构建社会绿色文化体系。培养民众的绿色文化意识,核心就是培养公民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道德和生态责任意识,通过提升绿色文明的社会认可度,促进在心灵深处重新构建对文明模式的认识,确立对于绿色发展的正确认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要建立起浓重的感情,将绿色发展的文化模式深入到人类的心理结构体系中。
- 上一篇:计划经济的优点和弊端
- 下一篇:居委妇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