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设计要素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园设计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园设计要素

篇1

关键词:要素, 主题, 功能结构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waterfront landscape park design more and more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design field, its specific waters landscape elements for designers, provides a more rich material; This paper mainly in ninglang y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ChaHe landscape park desig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use its unique elements rich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park.

Keywords: elements, themes, function and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P43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滨水景观是城市设计中常遇到的一种形式,其特有的水域景观要素使得其在规划设计上的形式多样,灵活度更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滨水景观公园设计具有一般景观公园设计中所没有的特色。下面就以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三岔河景观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浅析一下滨河景观公园规划设计中的要素

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川、滇交界处;县城距昆明568公里,距丽江139公里,距成昆铁路金江火车站328公里。三岔河滨水景观带位于宁蒗县新城区南部,宁蒗河西岸,泸沽湖大道与规划经一路之间,整个用地面积约8公顷。其项目所在地南面是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北面是县政府用地和教育用地;可以说三岔河滨水景观公园便是这个新县城的“绿肺”,是提升整个县城环境的核心点。因此,让设计者首先想到的设计要素便是其功能定位和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根据项目的特点,设计者提出了以河流保护、生态修复、宁蒗彝族文化展示为主要目的,兼具防洪、休闲、观光、游憩、康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亮丽风景带这样一个功能定位;同时,在规划任务中着重强调通过规划设计完善和丰富三岔河沿线城市景观,为城市空间的拓展及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设计将着重体现三岔河段滨水区及周边环境的地域特色,反映人水和谐的共生关系。

在提出了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务后,便是对规划主题的明确,一个好的规划设计方案必然要有一个吸引人的主题,甚至为了完善主题,可以出现对主题进行补充的副题。以三岔河滨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其对主题的定位是城市彩带——宁蒗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县城,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彝族服饰也是这一民族的一大亮点,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将彝族的歌舞、服饰等元素融入到设计中便是城市彩带——彩带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从大的空间来看,植被设计不是简单的绿色,而是通过变化的色叶林的生长,形成一条彩色飘带,一条宁蒗县的彩色飘带;项目规划用地呈带状分布,中部贯通三岔河,结合民族特色,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自然联想到“舞动的彩带”,象征城市的魅力与活力,因此,以“城市彩带”作为项目规划的主题。

从这一主题出发便引申出了整个三岔河景观公园规划设计的结构——一带、两轴、三中心。其中一带为沿三岔河景观带;两轴是沿规划支十四路和支十五路轴线;三中心为毕摩文化广场、“火把”广场、大兴广场。提出景观结构是为了更好的对规划功能进行划分,而功能分区作为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继主题之后又一决定设计作品好坏的一大要素。以三岔河滨河景观公园设计为例,其规划分为两大区:宁蒗彝族印象区和科普康乐运动区。之所以这样分区,是考虑到其周边环境和用地性质而得来的。宁蒗彝族印象区靠近泸沽湖大道一侧南北用地分别为商业中心和政府用地,此区域以展示宁蒗彝族文化、民俗为主题,使其成为宁蒗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也将成为市民活动交流的舞台。毕摩广场与“火把”广场隔河相望、相互呼应,方便市民举行节日集会。科普康乐运动区靠近县城居民生活区,南北为居住用地和教育用地,因此该区以展示科普知识,市民健体、运动为主题,是宣传科普知识,强调教育展示的同时给市民营造一个健体、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设有游览、羽毛球、烧烤等休闲活动项目。

在滨河景观公园设计中除了以上几个要考虑的因素外,为了使设计更完善还要对滨水驳岸、灯光布点、植物配置等要素进行专项设计。驳岸护堤是陆域与水域的过渡地带,岸线景观设计常采用人工自然石驳岸、草坪植物驳岸、湿地堆积石驳岸、硬质阶梯驳岸、栈桥驳岸等几种形式,考虑到防洪、防止水土流失、丰富景观等要求,大多数的滨水岸线将会修建防洪堤,并且泊岸还要适当考虑景观设计。灯光照明设计包括主景区、植物照明、水域照明三部分。其中主景区包括各出入口、标志构筑物、休闲运动空间等,灯光设计主要突出广场及构筑物的绚丽设计,营造出一个舒适、淡雅的空间环境。植物照明重点表现出园林中的“形”与“色”。在树林区中灯光环境营造出明暗有别的效果,进一步表现出植被的层次感。水域照明在于彰显出软景在水面形成动态富有韵律的波光倒影,表现水域与其它区域的不同。在植物配置方面,主要考察现状用地内植被的长势情况,保留可利用的树种,多在设计中使用本地树种,并处理好乔木与低矮灌木之间的关系,以形成结构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

城市滨水景观公园的设计是要在综合考查项目所在地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等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和项目自身的要素特点,首先要提出设计主题,并根据主题提出设计任务和功能结构,除此之外还应对设计中一些关键要素进行专项设计。一个成功的项目并不是一个或者一些要素的相互叠加,而是其中所有要素和谐共存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林焰,滨水园林景观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金广君,日本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概述,城市规划,1994

篇2

[关键词] 调剂人员;公关;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190-02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潮中,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从而给医药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随着市场经济渗透到医疗卫生事业各个方面,个体行医、民营医院的产生、发展和竞争,使各医药企间的产品大战在广告上相继展开,药品也从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占领医疗市场份额的竞争也随之产生和加剧。

现代医院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仅靠正常的运营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公共关系来延伸医院的生命力,因此,公关在医院经营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公关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医院的形象和收益。

所谓公关就是公共关系的简称,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个组织与它的各种公众所具有的关系、联系;是社会组织利用双向传播手段,遵守社会利益至上,平等互利的原则,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以建树良好的组织形象的一种现代管理职能。公共关系包括主体(组织)、客体(公众)和传播过程三要素,主体指的是调剂人员构成的组织,客体便是患者。

1调剂公关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调剂学在医院药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医院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医院预防、救治的药源基地,也是医院药学价值和收益的最终体现[1]。医疗的价值最终要通过药品治疗来体现,而药品治疗的价值最终要由调剂人员来确认。这就可以认定,调剂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医疗价值结果。医药工业的市场化,以及继而出现的GMP药品,造成了相同药品不同的价格,这使调剂的对象――药品之间产生了使用竞争;相同的药品间不仅存在着疗效档次,同时也存在着价格档次。如何将药价与药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药品符合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也就是研究和掌握患者市场,是市场经济对调剂工作提出的新挑战。这种新的调剂工作将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按方抓药”,也将包括介绍药品服务、咨询服务、反馈信息分析、综合报告提供,将为院方寻找市场、占领市场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这就使具有公关素质的调剂人员成为市场经济的需要。

2调剂公关与医院的关系

医院药学服务是药师与医师、护士及其他医技人员密切配合,共同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医疗服务的全过程[2]。在公众看来,药房的调剂人员和其他服务性行业一样,只是“按方抓药”;与医生的权威性相比,调剂人员信任度很低。这一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其因素有四,一是调剂人员工作的附属性,这种附属性更造成了公信力的不足;二是某些调剂人员的工作惰性,事事“按方抓药”也使公信力降低;三是调剂人员缺乏对病症处理的信心,造成对医生处方的盲目信任;四是70年以来有一些非专业人员从事调剂工作,造成调剂人员队伍良莠不齐。而调剂室作为医院的一个窗口,它不仅代表了调剂人员的素质,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所以提高调剂人

员的公关素质,对于医院的良好形象确立与巩固有着重要意义,是医院发展的需要。

3调剂公关与患者的关系

患者与调剂人员仅仅通过一张处方之间进行接触,而这一张小小的处方就是医生给予患者的希望,也是患者对健康的依托[3]。通过调剂人员认真的调配,以及详述处方上药品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将能加强医者与患者间的沟通;通过调剂人员这一桥梁,将医生的诊断准确地传递给患者,使患者能真切感到医者的责任和关怀。一张处方的调配结果可以产生两种结果,一是依赖和感激的心情,一是戒备与怀疑的眼光。这就要求调剂人员不但要具有专业素质,还要具备专业的责任感,也就是需要良好的公关素质,这种公关素质也是患者的需要。

4提高调剂人员的公关素质

调剂人员的公关素质应包括两部分,即服务和高效率。所谓服务包含了两种含义,一是责任服务,二是技术服务。调剂人员为患者准确无误地调配药品是本职工作,属于责任服务;认真负责地将药品与患者的病性及用药知识等介绍给患者,使患者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而增加对治疗的信心,这就是技术服务[4]。这种服务的结果会导致公关的最后一个要素――传播过程的展开,传播就是口碑,口碑就是公信力,就是市场;所谓高效率就是在工作环节连贯、不脱节,是调剂人员必须具备的良好表达能力和耐力的体现。这就要求调剂人员能用患者明白的语言表达抽象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耐力去回答患者的咨询。这是一种富于内涵意义的效率,将使患者信赖医疗工作,信任调剂人员,进而对医疗效果产生信任,对医院产生信赖。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使医患关系紧张、医患之间冲突频发,甚至诉诸法律,导致医疗行业的社会信任度下降。这不仅反映出群众对医学、医疗、医院形象与职业行为的另类理解,也迫使医疗行业对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医患人文价值进行重新认识与思考,对医患关系重新定位,并逐步认识到新型的医患关系必须是“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买卖关系”,更不是“恩赐――受禄”模式。这就需要医患之间应当加强沟通,医疗机构应进一步端正办院宗旨和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卫生行政和医疗信息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优质医疗服务[5]。

综上所述,提高调剂人员的公关素质,将会给调剂工作带来一场革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信赖调剂工作。通过要求调剂人员不断提高公关素质,强化服务意识,继续自我教育,把技术服务与商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服务与高效率完美的共存,使患者透过调剂人员了解医疗卫生工作,从而达到良好的调剂公关效果,使医院这个大的公关主体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利益,使患者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使市场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得到和谐发展[6]。

[参考文献]

[1] 俞承红. 医院药学应重视调剂工作[J]. 安徽医药,2001,(4):316.

[2] 张抗怀,杨世民. 浅论医院药师与患者的沟通[J]. 中国药房,2003,(4):208.

[3] 郭铁建. 药师与患者的沟通技巧[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5):11.

[4] 张春红,石大伟,张晓颖,等. 关于患者对医院药师工作知晓情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药房,2007,(31):2473.

[5] 张振兴. 医学人文问题的探讨与思考[J]. 中国医药导报,2007,(16):164-165.

篇3

关键词:公园景观; 景观感知; 多维感官; SD法; 因子分析法; 福州市

基金项目: 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城市公园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评价研究——以福州市为例”(GY-Z11048)

作者简介: 于苏建(1973-),男,博士,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袁书琪(1949-),男,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旅游地理学。1引言语义差异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简称SD法)是由Osgood(1957)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方法,又称为感受记录法。它通过言语尺度进行心理感受的测定,可以获得被调查对象的感受,构造出定量化数据(章俊华,2004)。SD法最早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方法在心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淡化,而在建筑(庄帷敏,1990;Imamoglu,2000;Franz,Heyde,2007;Llinares,Page,2007;江昼,等,2008)、风景园林(曹娟,等,2004;黄瑛,2009;王建伟,等,2010)、道路广场(朱小雷,2002;贾致荣,等,2008)、城市整体印象(冈本耕平,2000;王德,等,2009)等领域,却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对于场所的心理认知,从外表上研究是很难准确把握的,而SD法实现了对于场所心理认知的定量揭示,因而在建筑创意、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受到青睐。在景观设计领域内,SD法的应用研究已有一段时期。然而一直以来,景观设计师们仅把注意力放在视觉因素和使用功能方面,尤其关注景观的空间形态、功能布局、材料质感以及色彩构成等,忽视了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对景观的感知。虽然人类获得信息总量的80%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Torigoe,1999),但是,诚如微量元素之于生命的重要性,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获取的20%信息同样不可或缺(葛坚,等,2006)。因此葛坚等(2003)把声景观概念引入城市景观设计,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吴颖娇和张邦俊(2004)介绍了声景观的研究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揭示了目前声环境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郭宏峰和李辉(2007)以浙江省嵊州艇湖水城的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了声景观、声景观要素功能、空间构成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的设计要素、正负设计手法等。声景观的设计理念虽已被引入国内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领域,但尚处于探索阶段,且未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而对于嗅觉景观的研究就更少了。“声” 和“味”要素不仅是五官可以获取到的信息,而且也会影响视觉感官对信息获取的感知能力,从而影响对景观视觉效果的评价。城市美学不单指建筑美学,同样包括对消极审美价值的关注,例如无所不在的噪音、发出尖锐声响的电子看牌等因素都会妨碍人们得到积极的感性体验(阿诺德·柏林特,2010)。在对城市景观的感知中,“声”和“味”之于“视”的感知究竟有何影响,影响有多大,城市景观设计又该如何满足人的多维感官的感知需求等,亟待研究。本文以“国家园林城市”——福州市主要的几个城市公园为研究样本,应用SD评价法,就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出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丰富公园景观感知的研究,为声、味景观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并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园景观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方法与试验设计

2.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SD法和因子分析法相结合的景观分析与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是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姜鹏鹏,王晓云,2008)。运用SPSS软件(章文波,陈红艳,2006)因子分析功能对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公共因子提取采用主成分法,并采用变量的协方差矩阵进行因子提取。鉴于本研究变量较多,迭代次数设为50,因子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旋转。因子分析的前提是各变量因子之间彼此相关且绝对值较大并显著,为此,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加以判定。KMO大于0.7时效果较好。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

基于SD法的公园景观综合感知研究

2.2试验设计

2.2.1形容词对选择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基本蕴含三大方面,即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刘滨谊,2005)。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的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规划设计主要是从人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研究如何保护和创造令人舒适的物质环境;大众行为心理研究则是从人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研究如何创造使人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此三元素正好对应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滨谊,2001)。本研究在刘滨谊提出的景观三元素之一的景观环境形象上选择空间、形体和色彩3个要素,环境生态绿化(环境)和大众行为心理(心理)2个要素不变,另外增加一个对景观整体印象(整体)要素,共6个要素,即空间、形体、色彩、环境、心理和整体要素。针对评价对象,选取能够综合表达6要素的20对形容词,构成本研究的SD因子表(见表1)。

2.2.2试验样本选取评定与测试的最佳方式是被调查者到对象空间去进行实地体验,以便最为客观地记录评价者的感受。但由于调查对象较多,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的可能性较小,而且本研究拟选取两组试验对象进行比照,无法实施实地测试。因此,我们选择录像的形式进行评定与测试。嗅觉影响样本选择,以福州市常用的绿化植物榕树(金牛山公园)、白玉兰花(金牛山公园)和桂花(南公园)作为味环境因素。榕树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但没有香味,因此在本研究中作为参照样本。白玉兰花和桂花在花开季节有明显浓香,沁人心脾,因此作为对比样本,考察花香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另外,福州市区内湖泊、水塘、小河星罗棋布,被称为“东方威尼斯”,但因缺乏有效管理,水体污染严重。福州水上公园便是一池死水,日夜散发着恶臭,方圆三五百米的住户都不敢开窗,这势必影响该公园水景的观赏价值以及公园使用者对该水景环境的认知。选择水上公园作为对比样本,考察水体臭味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听觉影响样本选择,以鸟鸣(西湖公园)和交通噪声(北江滨公园)作为声环境因素,考察它们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用摄像机沿游步道从不同角度对以上几个公园景观进行录制(录像中包含了选取的声、味环境因素),录制长度约3~5分钟。

2.2.3试验对象和测试过程虽然不同的人群在景观环境的描述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别,但由于此次研究是针对景观感知的调查与评价,且研究的目的并不侧重于对不同社会特征群体的认知差异进行分析。因此,试验选择了园林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各30名学生,分成两组作为被试对象,进行比照。测试前,向被试对象介绍评价测试的具体要求,解释描述目标景观环境各个形容词对的含义。第一组测试时,只提供水上公园景观、金牛山公园景观、西湖公园景观和北江滨景观等录像,不提供植物名称、声音等信息;第二组测试前,告知被试对象植物样本的名称和特性(花香)和水上公园的恶臭,并且播放录像时打开录制时的背景声音。每段录像重复播放3次。评价采用表1中所列形容词对,评价尺度的级段定为5段,并以0为中点对称,将很(差)、一般(差)、中等、一般(好)、很(好)分别赋值-2、-1、0、1、2。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60份,回收率及有效问卷率均为100%。3结果与分析

3.1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分析

3.1.1 总体影响分析从表2的评价结果可见,就气味环境对评价者的视觉感知影响而言,两组评价者对水上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0.33。当评价者得知水上公园的水景臭气冲天时,评价值由-0.01降到-0.67。两组评价者对南公园景观(桂花)和金牛山公园景观(白玉兰)的评价均值分别为0.32和0.56,其中被告知公园植物样本种名为桂花和白玉兰,并具有沁人心脾的香味的一组评价均值为0.60。而未被告知以上信息的组别评价均值只有0.27。就声环境对评价者的视觉感知影响而言,在噪音环境下,评价者对北江滨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0.03,而在无噪音环境下评价均值则为0.64。在有鸟鸣声的环境下,评价者对西湖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1.08,而在无鸟鸣声的环境下,评价均值只有0.74。通过对两组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显而易见,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的视觉感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师们只注重公园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声景观和嗅觉景观的设计成果是有缺憾的。

3.1.3影响差异分析正面或负面的声、味环境因素均会影响评价者对公园景观的评价结果。但对于不同的公园景观评价要素和因子,其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横轴代表各公园景观,纵轴代表两组评价者对各景观评价要素计算绝对平均值的差异(因子差异分析图,略)。从图1可见,心理和整体2个要素曲线波动最大,表明受声、味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环境要素;景观环境形象(包括空间、色彩、形体三个要素)曲线最为平滑,受影响程度最小。心理要素中,愉悦度因子受影响程度最大,而归属感、安全感、新奇感三个因子受影响程度相当;整体要素中,吸引力因子受影响较大,其次为特色度因子。就声环境和味环境二者对公园景观视觉效果评价要素和因子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差异不显著。声环境影响下,心理要素受影响程度略高于整体要素,而味环境影响下,整体要素高于心理要素。综上可知,正面的声、味环境因素首先提高了游客的愉悦度,并使游客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增强了公园的吸引力和特色。反之,同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环境要素在6个要素中受影响程度列第三,但环境要素中的生命力和环境协调度2个因子受影响程度最为明显。可见,声、味环境对于环境生态绿化的重要性。

3.2声、味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公园景观视觉效果评价主因子提取

3.2.2因子轴的抽出通过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因子旋转后载荷系数表(见表4),考察因子轴构成的尺度,并加以命名。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1在色相、色彩丰富度、尺度感、动感、美感等方面载荷较大,且相互之间差异较小,均处于0.78~0.85之间,命名为形式因子;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2在连续度和有序性两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协调因子;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3在空间感、光感和色彩纯净度3个方面载荷较大,其中空间感方面的载荷达到0.99,相关程度最大,命名为空间因子。环境生态绿化主因子1在环境协调度、生命力、植被覆盖度等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生态因子;环境生态绿化主因子2命名为污染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1在特色度、新奇感和吸引力3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特色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2在归属感和愉悦度两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认同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3命名为安全因子。基于上述分析,提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形式因子、协调因子、空间因子、生态因子、污染因子、特色因子、认同因子和安全因子。特色因子、认同因子和安全因子为最主要的因子,三者累计因子载荷达98.3%;生态因子、污染因子也是重要的因子,两者累计因子载荷达95.3%;形式因子、协调因子、空间因子是公园景观构图的基本要求,三者累计因子载荷达87.9%。按照中国古典园林三境的理解,福州市公园景观影响主因子的排序依次为意境、情境和物境。这就要求福州市在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时,首先,应思考如何融入地方文化,营造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景观,使游客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对公园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创造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最后,在公园景观整体规划上,把握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等重要法则,做到空间组织有序,创造步移景异的物境。4结论与讨论本研究将声、味环境因素纳入评价者对公园景观的感知中,运用SD法,系统地分析了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揭示了在公园景观感知中,“声”、“味”之于“视”的影响规律,并以声、味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公园景观视觉评价结果为基础数据,结合因子分析法,进行公园景观设计主要影响因子提取。相比基于单一景观视觉感知的研究,其结论更为客观、合理。通过本文的案例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启示。第一,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的视觉感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且负面因素产生的影响比正面因素更为显著。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们不能仅注重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声景观和嗅觉景观的设计,在消除负面的声、味环境因素的同时积极营造正面的声、味环境。第二,声、味环境因素对于不同的公园景观评价要素和因子,其影响有所不同,心理要素和整体要素受影响程度最为显著,其次为环境要素。由此可见,声、味环境对公园情境、意境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综合考虑声、味环境因素所提取的公园景观视觉效果的8个主因子,可为公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总之,为了真正提升公园的品位,满足人们对公园景观全身心的享受,应将声、味环境要素作为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构成,全方位、多视角地实现景观的整体塑造,从而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公园景观。本文就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进行测试时,因无法实现实地的对比分析,只能口头告知被试者相关信息,引导被试者进行想象,这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试验的结果。因此,如何改进测试方式,使结论更为客观,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ranz G,Heyde M,Buelthoff H H.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experience of architectural space in virtual realityexploring relations between features and affective appraisals of rectangular indoorspaces[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5,14(2):1651721.

[2]Imamoglu plexity liking and familiarity architecture and nonarchitecture Turkish students’s assessments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house facad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0,20(1):516.

[3]Llinares C,Page A.Application of product differential semantics to quantify purchaser perceptions in housing assessment[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7,42(7):24882497.

[4]Osgood C E.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M].Chicago:Illinois Univ Press,1957.

[5]Torigoe K.Soundscape,its concept and practice[M].Tokyo:Kashima press,1999.

[6]阿诺德·柏林特.远方的城市:关于都市美学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11.

[7]曹娟,梁伊任,章俊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景观调查与评价初探[J].中国园林,2004(7):6771.

[8]冈本耕平.都市空间的认知与行为[M].东京:古今书院,2000:288.

[9]葛坚,卜华.关于城市公园声景观及其设计的探讨[J].建筑学报,2003(9):5860.

[10]葛坚,陆江,郭宏峰,等.城市开放空间声景观形态构成及设计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9):15691573.

[11]郭宏峰,李辉.声景观设计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嵊州艇湖水城的声景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7(3):149151.

[12]黄瑛.有机更新的城市历史公园规划设计与改造——基于拉萨宗角禄康公园改造的SD法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35138.

[13]贾致荣,郭忠印,刘学博.公路边坡景观视觉效果的定量评价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11):154159.

[14]姜鹏鹏,王晓云.中国滨海旅游城市竞争力分析——以大连、青岛、厦门和三亚为例[J].旅游科学,2008(5):1218.

[15]江昼,张捷,祁秋寅.城市雕塑环境空间视觉满意度的定量评价——以南京市三处城市雕塑环境空间为例[J].经济地理,2008(6):10121014.

[16]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13.

[1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8]王德,张昀,崔昆仑.基于SD法的城市感知研究——以浙江台州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6):15281536.

[19]王建伟,王瑶,綦国巍.新乡市潞王陵景区景观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0(19):196200.

[20]吴颖娇,张邦俊.环境声学的新领域——声景观研究[J].科技通报,2004(6):565568.

[21]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16——SD法[J].中国园林,2004(10):5458.

[22]章文波,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0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29248.

篇4

[关键字]:公园、地方特色、纪念性

前言 纪念是人类的本能,是通过对过往的人和事的回忆,以唤起缅怀和感悟,其实质是一种情感体验。通过纪念活动,人类不仅感知了历史和文明,而且丰富了个人和集体的文化意向,同时也促进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任何纪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一个媒介,纪念性园林就是其中的一种媒介,它“是一种对人或事表示怀念以及传承历史的综合区域环境,是人类的纪念情节物化于园林的一种形式”。纪念性园林不同于普通的公园,它把精神功能放在首位,要求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因而在规划设计上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 纪念性公园的概念

当人类的纪念性情感,如追忆、哀思、凭吊、缅怀等,能够寄托于园林,在园林的建筑、山水、草木等景观之中被激发和表现的时候,这座园林也就具有了纪念性质,成为了一座纪念性园林。《中国园林鉴赏辞典》[2],一书中,对纪念园林有如下叙述:“纪念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较特殊的一类,它以缅怀纪念某个先贤、高士、哲人或其它重要人物或事件为园林主题,具有较强的历史人文意味。也有些园林所纪念的人物只见于某些上古的传说,如伏羲、轩辕、女娲等,但因为通过数千年的流传,他们已成为华夏文化源头时期的中心人物,早就成为人们纪念甚至祭祀的对象。"具备纪念性质,发挥纪念功能是此类园林的核心和目的所在,也是区别于其它类型园林的特殊之处。

纪念公园乃是以可观、可闻、可触、可感的园林载体,承载着后世对先贤的仰慕、崇拜、缅怀等情感,园林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精神情旨,无疑是极为突出和强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是为满足人类纪念的精神需要而存在的,它的精神功能超越了物质功能而成为第一位的因素[3]。

二、研究意义

(1) 通过对纪念性园林艺术的研究,清晰地展现出纪念园林的艺术特色,确认其在园林中的

重要地位,促进现代公园体系的研究。

(2) 对纪念性公园中的花木、建筑艺术研究,提炼出生态美的价值,为当下园林创作稍微提供

一些可借鉴的资料。

(3) 对纪念性主旨的研究,展示园林的“重文崇教”的文化特征,归纳出“寓教于游"的园

林功能,丰富了中国园林功能的研究。

三、纪念性公园的规划原则

纪念性园林的空间设计布局不仅要遵守园林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还要有纪念性园林自

己的设计原则。要既能够体现出“艺术的美观”,又要展现出“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高

度”。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 纪念性园林布局的综合性与统一性

既要把园林中的一些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艺术规则有机的组织起来,还要因地制宜,结

合实际地形以就地取材。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

(2) 要主题鲜明,主景突出

比如说陵园、陵墓类的园林绿化就要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那么就要多用草坪和松柏类常绿乔、灌木等,在植物的配置上也应该以规则式为主。而如果主题是纪念历史事件的话,那么则可以通过主题雕塑或者小品自身的特点。

(3)应合理的选址

纪念性园林是人们进行纪念活动的场所,其特殊的功能决定了它的环境应该是较为庄

严、肃穆的,如果周围环境十分的复杂和嘈杂,那么就会影响到纪念的目的和意义。因此,

我们应当尽量利用那些有利的因素,而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那些不利因素的干扰。

(4)要考虑到参观者的心理

现代纪念性园林主题的表达更加关注人的感受,因此在设计时要从参观者的心理出发,

注重普通参观者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以表面化的叙述来达到感化和教育的目的。许多纪念

性园林更注重把周围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结合在一起,并将景观与特定的纪念仪式连接出

来,这样更有利于参观者感情的提升。

(5)要考虑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纪念性园林的环境要素包括物质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要素。物质要素主要包括地

形、水体、植物等因素,自然环境要素是指自然界的光、声音、色彩等因素,人文要素则是

指那些以历史文化和民俗的形式参与到空间要素的各个环节。其中,物质要素和自然要素都

是作为独立的因子参与到园林的设计规划中的,而人文要素则往往是与前两者融合在一起

的、那些以精神内涵形式参与到空间塑造和设计中的。因此要充分考虑到这三者的融合贯通。

四、 纪念性公园的设计手段(实证研究)—— 以费县颜真卿公园为例

(1) 项目概况

4.1.1 场地分析及项目解读

颜真卿公园总规划面积187亩,公园选址位于温良河以西,自由路以南,基地内部有现状水系资源。方案构思需体现颜真卿文化内涵和城市滨江公园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创造秀丽城市形象,以塑造“真卿故里,山水费县”为主旨规划设计。

4.1.2 问题与思考

颜真卿事迹为一个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和自然魅力,一般来说,纪念的主题是抽象的概念,它需要通过一种或一组可感知的物化环境空间去表达,能够让参观者在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纪念。现代纪念性景观强调以空间为重点,以情感为纽带,通过为参观者提供不同的思考空间,以及视觉、听觉、触觉等感悟方式,让纪念的意义在不同的片段中得到叠加,并最终得以升华。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的项目设计,在纪念园的设计中重点思考以下几方面:

(a)把握场地特征,整体纪念框架的构建;

(b)着力空间营造,注重人与物的情感交流;

(c)设计语汇的多元化。

4.1.3 项目定位

集历史教育、休闲游憩、生态自然为一体的展示盛唐风貌的园林式颜真卿文化主题公园。设计突出“颜真卿文化”结合费县特色的的旅游资源,如“费县石” ,“颜体”等。费县可以通过“颜真卿公园”的建设, 树立“文化”品牌,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有利于招商引资和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1.4 总体布局

公园的总体布局采用“一脉、五区、多景。”

一脉:指公园的弧形水系

五区:文化主题区、滨水休闲娱乐区、奇石观赏区、文化纪念区、植物观赏区

多景:各个功能性的景观场所

(a)设计南入口为公园主要入口,节节高的对景轴线延伸至公园的焦点颜真卿雕塑广场。生态水系具有向心感,由广场渗透至四处,广场以西分别分布颜真卿纪念馆、颜真卿会馆、鲁公阁等一批唐式建筑群。为了协调和过渡城市环境,东侧为滨江娱乐区,滨水环线和步行道串联各个休闲设施和景点广场。

(b)公园北入口轴线为主题景观轴线文化区,体现开门见山的构思。采用轴线规划布局方式分为主轴线的纪念性景观和休闲活动空间。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变。

(2) 设计策略

4.2.1建筑

颜真卿为唐代著名文人,主要以展示颜真卿生平事迹为主,有颜真卿纪念馆、颜真卿会馆、鲁公阁等一批主题建筑,互相之间用连廊相连。为了呼应历史背景,整个公园建筑以唐代建筑风格为主。

4.2.2主题纪念区——轴线控制、主题的凝练

从公园大门进入园区后,直接进入视线的就是轴线纪念区。在纪念区由于游较多,因此应有一个集散广场,颜真卿公园主题雕塑是颜真卿公园的点题之作,是公园高品质建设的灵魂。

公园主题雕塑共分三个组,第一组为《颜真卿与祭侄文稿》(图1),位于公园大门入口的庭院内,由颜真卿铸铁坐像与书案石组成,书案石上刻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行草书《祭侄文稿》,颜真卿扶案凛坐,握笔凝视,以意象写实手法,表现颜真卿书写完文稿时悲愤凝重的瞬间情形。第二组为《颜真卿书法石阵》(图2),位于庭院北,距主雕《流长》的道路两边, 分别放置8组、15块刻有颜真卿书法代表作品的费县石。每块石依空间尺度自由摆放。第三组为《流长》(图3),位于水岸边,高12.6米,由黑白相间的特殊石材自然垒砌而成,引水自顶在黑白相间抛光的四面上缓流而下,远望似墨流动,犹似“屋漏痕”,又如高山流水。以中华特有“墨”的流长, 意寓汉字书法艺术和忠孝文化之源远流长。 粗砺外廓、高大伟岸,蕴含博大与雄浑,光洁内壁,如刃如镜,意喻清正与刚烈,此正是颜真卿人格及书法艺术之精髓。其意象是对颜真卿人格魅力及其书法艺术的总结与升华。 图1

图2 图3

4.2.3 风格、空间及地形

公园为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的风格,为了融于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形成中国园林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园林,布局上以自然式布局为主,不管在种植还是在地形处理上。在地形处理上要因地制宜四周设计微地形围合空间,自然布局,一些在综合性公园内的设施均可以此区设置,还应设置一些水景,座椅等。

(a)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智慧的源泉,水是智慧的象征。因此公园的规划以水为主脉,串起公园各个景点,并以历史故事视觉化手法,运用各种景观元素讲述颜真卿的生平典故。通过对湖中小岛设计,形成较好的局部景观节点和视觉焦点,成为湖面的点睛之笔,从而为全园带来灵性与活力。

(b) 基地的构图上讲究疏与密的有机结合,大尺度的线性构图和丰富的空间处理,把湖水、林带、草地通过自然和人工有机融合起来,给人们展示一个舒适安逸的空间,在继承了地方景观和文化特征的同时,加强了以娱乐休闲为主题的大众参与性。

4.2.4 植物

为烘托肃穆的气氛,植物配置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松柏类,形成色彩浓郁、历史氛围厚重沧桑的环境基调,使游人进入该区就被这种宁静而庄严的气氛所感染,从而心绪转为平和、庄重。附属的休闲纪念空间种植以落叶季相明显的树种,如:重阳木、毛白杨、悬铃木等满足空间开敞、视线通透、景观丰富的需求。文人爱竹,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美谈,竹之优雅苍劲、不畏严寒的品质,正是对文人节气的最好赞美与纪念。碑林区禅意空问以诗词书法为主题,以竹为次题。形成丛生竹、散生竹、观赏竹等绿竹万竿的景象,展示颜真卿的文学修养与个人情操。

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形式,重要的节点及视点可选取多种彩色叶树种,如:枫香、银杏、黄连木、槭树科植物等,结合水系、建筑,形成色调清新、立面层次丰富、林冠线变化有韵律的诗意氛围。

五、 结论

随着纪念性景观城市化,纪念性景观设计更注重景观的休闲游憩化,在对原有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中,重视休闲游憩空间的营造,使游人在感受严肃气氛的同时身心得到放松,情感得到陶冶。其次要注意旅游娱乐功能的拓展,旅游和纪念结合纳入:博览、娱乐、餐饮游玩等功能,使游人的参与性更大。

纪念性景观的设计实质就是调配各种景观元素,利用适宜手段去组织搭配协调各个元素,通过多样的表达方式营造空间气氛,表达纪念意义的场所精神。纪念景观是纪念精神的物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场所的可识别性。作为当代人们精神领域的文化活动,它既要有更深的文化背景、历史内涵和象征意义,更能体现时代的精神。颜真卿纪念园景观设计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提出了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进行传承更新的方式,希望对其他纪念性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也希望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思路有所扩展和启示。

[1].纪念性园林规划设计探讨【D】——以葫芦岛市公园概念性规划为例

篇5

【关键词】城市公园 色彩景观 景观意境

一、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的概念

(一)城市公园的定义。城市公园不仅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还具有美化城市、调节城市小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和防灾减灾等多种生态效应。高质量的公园,形象鲜明、功能多样,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标志。作为城市的主要公共开放空间,公园建设不仅是休闲传统的延续,更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因此,城市公园既是群众游览休憩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播的空间;既是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科学知识普及的园地,也是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资源。

(二)色彩景观的概念。英国色彩规划专家兰卡斯特提出了色彩景观的概念,即关注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从宏观的、景观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环境中色彩因子的控制性规划和设计,来表现地域化、个性化的城市景观。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汇聚成一种国家的文化的特征:色彩是一个丰富而又生动的主题,它是一种符号,一种形式,一种象征,也是一种文化。”

二、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的作用

(一)物质景观的构成。植物是城市公园景观要素的重要构成,是园林景观中色彩的物质载体。城市公园园林要素的色彩主要分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两大类。植物就是城市园林要素中重要的自然要素,其色彩虽不可更改,但造园者可巧妙地利用它们,通过合理的配置,使植物要素能充分的发挥在城市公园或者其他园林绿地的景观功能。

(二)景观意境的提升。植物景观的色彩同样由于游客个体的感知不同,而由客观的物质颜色上升到心理颜色。植物色彩在心理上的物理效应象魔法一样地用来创造心理空间,表现内心情绪,反映思想感情。正是由于不同色彩有着各异的作用,植物色彩成功的被利用为城市公园景观的景观意境提升。如在宽阔草坪、厂场地上的开朗空间,用大色块、浓色调、多色对比处理的花从、花坛来烘托明快、畅朗的环境气氛;在山谷林间、崎岖小路的闭合空间,用小色块、淡色调、类似色处理的花境来表现幽深等等,利用植物色彩产生的不同心理感觉,提升景观的精神意境。

(三)景观文化的构成。植物色彩能强烈的表达出植物造景的寓意,寄情于景,触景生情。同时,植物色彩突出园林景观的整体风格,表达出园林景观的不同文化。如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中的松柏常青,象征革命先烈精神永驻;春花洁白的白玉兰,象征烈士们纯洁品德和高尚情操;枫叶如丹、茶花似血启示后人珍惜烈士鲜血换来的幸福。又如江南园林植物色彩与园林建筑的搭配,体现出不燥不火崇尚自然,清雅而疏朗的儒家中庸思想和江南人孺雅的风格。

三、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色彩心理学。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

色彩给人强烈的空间感,由于光波进入人眼后,人眼对不同光刺激进行不同的调节、 因此,色彩给人以比实际距离前进或后退,比实际大小膨胀感或缩小的感觉,形成强烈的空间感;色彩还给人冷暖感,最暖的色为橙色,橙为暖极,最冷的色为蓝色,称为冷极。橙、红、黄为暖色,蓝、蓝绿、蓝紫为冷色。

除此之外色彩还给人轻重感、软硬感、兴奋、忧沉寂等情感[58]。

在城市公园植物色彩设计中,利用色彩的心理及生理感知影响,根据色彩整体和谐、以人为本、体现地域特色的设计原则,将植物色彩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美学功能,进行合理的色彩配置所形成的景观。

(二)色彩系统理论。色彩学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它的涵盖面很广,本研究则主要建立在色彩语言系统理论之上,现有的色彩语言系统繁多,包括Munsell、CIE、NCS等。本文所使用的色彩语言系统为瑞典的NCS色彩语言系统,该系统被研究环境色彩的学者们广泛使用[60]。

(三)景观美学。景观美学是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从观赏者和观赏景观的审美关系出发,主要研究内容有:景观的审美构成和审美特征,景观审美的心理结构和特征,以及景观审美关系形成和发展及其在审美意境中的积淀,并包括景观开发、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美学原则。景观美学涉及到景观、观赏者和景观审美意境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四)植物群落学。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首先,充分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色彩美,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期望。其次,应尊重植物本身对立地生态环境的要求及其群落特征,这是植物生长良好的前提,也是植物造景的基础,同时也是植物发挥生态效益的基础。因此,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应遵循色彩心理学、景观美学、植物群落学、色彩系统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功能性、和谐对比、文化意境及因地制宜为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 艾定增,金笠铭,王安民.景观园林新论[M].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5.

[2] 高润清.园林树木学[M].气象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植物;城市公园;入口空间;绿化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2.023

城市公园的入口空间是区分公园内外、此处彼处的分隔及过渡地段,它既是城市街景的一部分,也是公园景观序列的开始。城市公园入口景观主要由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组成。植物景观是软质景观的主要体现,也是塑造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公园入口景观中,可以起到烘托气氛、分隔空间、增添色彩、生态净化等效果。为贴合城市公园入口的特殊场地性,植物在造景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与城市道路绿化的衔接,也要考虑到公园的性质及空间特点,在植物配植过程中做到主题明确。本研究将对如何有效地配置园林植物和创造更好的植物景观来满足现代人对城市公园入口景观的追求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城市公园入口设计提供借鉴。

1 植物景观功能

植物做为景观要素中的重要一环,在城市公园入口设计中不可获缺。在城市公园入口设计中可起到表现公园主题、分隔空间形态、强化序列节奏、体现人性关怀、丰富季相色彩等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植物景观功能的研究,来探索植物运用的方法。

1.1 主题表征

城市公园依据其不同的功能可分为多个种类,如综合性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纪念性公园、儿童公园等。不同的公园有着不同的主题述求,或严肃或活泼,或明艳或素雅。植物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人善于将植物的品格拟人化,从而赋予植物深厚的文化内涵。城市公园的入口是一个公园对外展示的一个区域,公园的主题在这个空间中第一时间被游人所感知。因此,设计中可充分的运用植物所传达的意境,并与公园的主题结合起来,形成强烈的主题空间。如松树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因此在园林中被常用于烈士陵园,纪念革命先烈。上海龙华公园人口处的红岩上就配植了黑松,松针细长而密,在大风中发出犹如波涛汹涌的声响[1]。

1.2 空间分隔

公园入口空间可分为若干个功能的亚空间。从城市道路到公园需要一个良好的过渡空间;入口核心区域需要一个人流集散的开敞空间;进入公园大门需要一个通畅的行进空间;空间的边缘还需要演化出可以休息和等待的空间[2]。这些空间的形成和分隔都离不开植物元素。在分隔空间的过程中植物以其丰富的外形、尺度、质感组合出多种空间形态。如起到顶面覆盖作用的大型伞形乔木、起到墙面分隔作用的密植高灌木、起到地面限制作用的草坪等,都是常见的空间分隔要素。在城市道路到公园的过渡空间中,往往采用较低矮的灌木结合花池做分隔,这样既可以降低城市道路中人流对城市公园入口的冲击,又可以保持公园入口完整的景观视线。在休息和等待的空间,往往运用大型的伞形乔木孤植来形成有中心柱支撑和顶面覆盖犹如“亭”的空间形态;或用冠幅较大分枝点高过2.2 m的乔木成排种植形成犹如“廊”的空间形态。“亭”“廊”的空间形态,既能满足人的休息等待的需求,又可以起到绿化美化的功能。

1.3 人性关怀

城市公园的入口是一个人流集散的场所,游人在场地中的感受的好坏是评价一个设计的标准。游人在公园入动的参与中往往有快速行进、短暂停留与庇护、短暂瞭望等需求。当游人在城市公园入口做短暂停留时,人就需要一个可以提供给其有遮荫庇护作用的场所,如能在城市公园入口广场上形成一片绿荫,将有效地解决人们在广场上做短暂停留的遮荫问题。同时,种植高大的乔木会形成可依靠的边界并提供庇护的场所,而较高的分枝点还可以提供良好的瞭望视线,满足人们休息过程中的观景和等人过程中的寻找伙伴。

1.4 季相变化

城市公园的入口景观在硬质景观元素的表达下,是一个比较衡常的景观状态,植物元素的注入,就使其有了季相的变化,使城市公园的入口更加具有活力。这种变化来自于满树翠绿与枝桠交错的更替、春花秋实的承接。场地中的落叶、开花及变叶的乔灌木的种植将使公园入口更加生动。在城市公园入口,由于场地较为有限,乔灌所能表现的季相变化也有限,这时可以借助季相变化丰富的时令花卉来进行季相的表现[3]。

2 植物搭配

按照植物的高度、外观形态,可以将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地被3大类。本研究对这3种类型的植物在城市公园入口中的运用进行探索。

2.1 乔木的运用

乔木的体形较大,绿化效果突出,空间立面效果显著。城市公园入口往往少不了乔木的运用,而针对城市公园的特殊场地性,乔木在种植的位置、形式,树种的选择上也有着特殊的要求。

2.1.1 种植位置 应尽量避免种植在阻挡人流行进的地方,可选择种植在边缘地区,以形成边界的围合及公园入口的背景。

2.1.2 树种选择 首先,应注意到入口是一个人流聚集的地方,因此要避免有刺、有毒及掉浆果的树种。其次,要依据其功能,如做背景的乔木宜采用常绿的高大乔木,做主景和点景的乔木宜采用树形较好有开花或变叶的种类[4]。最后,总体而言,在乔木的选择上应尊重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地适树。此外,在游人参与的场地,乔木在尺度的选择上应尽可能的采用较大规格,一般胸径不小于12 cm,分枝点不小于2.2 m,以满足人的需求。

2.1.3 种植形式 城市公入口的种植形式多样,其中以规则式的种植方式为主,以强调出入口景观的序列节奏。孤植树,在入口视觉焦点上,起到主景作用。对植和列植,可以强调出人行空间,同时也起突出入口建筑物的作用。

2.2 灌木的运用

2.2.1 种植位置 灌木的高度大多不足以遮挡人的视线,但可以形成较完整的空间感。在需要行人流向控制的区域,可种植80 cm左右高的灌木阻隔或引导人流。种植物的位置一般在城市道路与入口广场的过渡区域。

2.2.2 种植形式 灌木在城市入口空间中常采用不同高度的绿篱和绿墙的形式,用于分隔空间。灌木枝叶密集,许多种类的灌木耐修剪,常修剪成球形和柱形,起到节奏变化的作用。结合公园入口对外形象展示的特性,还可以修剪成各种形态,如在动物园前,可修剪成动物的形状以形成绿色雕塑,充当公园入口的主景。

2.3 草本花卉的运用

草本花卉在城市公园入口设计中往往起衬托的作用,以其丰富的季相变化,特别是冬季萧条季节下的表现,来展现公园入口的活力。在节假日运用时令花卉进行装点,可以起到较好的气氛烘托的作用。一般在广场与城市道路交界的地方及广场的中央进行摆设。

3 实例分析

3.1 浣花溪公园

浣花溪公园是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的核心区域,位于成都市西南方的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省博物馆,占地32.32 hm2,是成都市重要的开放性城市森林公园。浣花溪公园有多个出入口,其中北大门位于城市交通干道青华路一侧,是公园最主要的出入口。北大门通过植物的搭配,将入口空间有序展开。在与青华路相接处,大门两侧对植了两棵高达12 m的大乔木,如图1,将“门”的概念从道路景观中强调了出来。乔木下还种植了一层色叶类小乔木起到季相变化的作用。底层种植耐荫性灌木,限制了人行的无序通过,起到较好的引导行人流线的目的。进入北大门,紧接菁华广场,到菁华广场的道路两边是两个花台,主要种植含香和女贞,如图2,道路两侧的花台形成垂直的虚空间,主要是起到分隔道路和引导游客进入公园的作用[5]。通道的尽头就是菁华广场,作为一个集散集会广场,尺寸约1 000 m2。广场中间设置旱喷,北侧是公园的平面布局图,广场和儿童游戏场之间用花坛隔开,边缘设置座椅。菁华广场的植物种类主要有:银杏、香樟、南天竹、铁树、芭蕉、杜鹃、紫花醉浆、草等植物。在广场的周边设置有花坛,树池,其中树池中种植高大乔木,形成林荫空间供人们休息(图3)。整个北大门在植物要素的打造下,从道路景观中强化出来,并形成了良好的过渡空间、通道空间、集散空间,使入口空间序列完整,同时也兼顾了人性关怀与季相变化。

3.2 中山岐江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位于中山市区中心地带,东临石岐河(岐江),西与中山路毗邻,南依中山大桥,总体规划面积11 hm2。公园是在广东中山市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主题公园,引入了一些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设计理念,是工业旧址保护和再利用的一个成功典范。位于公园北面的入口,是由中山路与岐河相交所形成的一个三角地带。广场上设计了铁栅涌泉,喷泉从布满铆钉的钢板中喷出,以造船过程中普遍使用的铁栅格作为设计材料[6]。涌泉的中轴线即北入口主通道。通道的西侧规则的种植有棕榈科植物,如图4,乡土树种的运用表现出公园的地域特色。主通道的东侧还有一条铁轨向公园内延伸至中心湖区。工业革命以蒸汽和铁轨的出现为标志,因此,铁轨也是造船厂最具有标志性的景观元素之一,植物设计上在铁轨两侧种植繁茂的乡土野草以烘托出铁轨的后工业气息,以此突出工业旧址保护这一主题。此外铁轨的一侧种植竹子,如图5,竹子枝叶密实使游人的视线集中于正前方,突出铁轨向前的景观视线;竹子特有的外形,形成框景效果,增加了铁轨通道的空间景深。北入口的两个通道中间由一棵高大的乔木分隔,如图6,高巨大的体量感给人以较强的吸引力,有效的成为空间分隔的标志。由此可见,中山岐江公园入口植物在充分展现了地域特色的同时,也强调出公园的主题,通过植物形态的搭配起到了强化空间的作用。

4 结论与讨论

植物是景观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优秀的植物景观不但能体现美学功能、生态效益,还能体现景观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公园入口设计中,应注重植物要素的搭配,要善于通过植物自身的形态、色彩和季相变化等多种形式塑造美感,并以此来丰富城市公园入口的空间、强化序列节奏、展现公园主题、实施人文关怀。植物材料的选择搭配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各城市公园的不同性质等实际情况而定,并且要注重后期的管理养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公园入口及公园本身焕发长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 李文,张月. 城市公园入口空间序列[J]. 低温建筑技术,2010(5):18-19.

[3] 王琪,于晓南.城市公园入口空间植物景观浅析[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2011:541-546.

[4] 陈钰. 园林植物配置优化与城市环境保护[J]. 天津农业科学,2011,17(4):130-132.

篇7

(一)湿地公园景观的基本内涵

湿地公园不仅需要充分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好湿地保护以及湿地保护工程恢复的工作,优化湿地资源配置并发挥湿地资源的优势进而不断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内涵。同时在进行湿地保育区外部建设的时候,我们需要将社会文化特性、艺术特性以及生态特性充分结合,构建适合社会公众群体休憩的湿地主题公园。

(二)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景观、生物景观以及水体景观,只有实现湿地公园三要素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做好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

1.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的目的是通过湿地的生态特征将当地文化传统、人文风情充分体现,以凸显湿地独有的文化特色。湿地人文景观主要是由各类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改造湿地的印记与文化结晶三个部分构成,下面进行分类阐述。

(1)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

湿地在人类生活生产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湿地自古便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住宅、服饰来源之一,由此而来形成一系列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衍生出的住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

(2)湿地改造的印记

人类在湿地上进行了大量生产活动,留下了数也数不清的足迹,如建造运河、桥梁、堤坝等,这些临水建筑均属于人类在湿地改造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文化景观。

(3)文化结晶

湿地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过一系列的碰撞与交融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晶,如文学方面的交融形成了无数瑰丽的诗词歌赋,其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于湿地发展历史上;一幅幅描绘湿地景观的书法画卷又如同艳丽的骄阳洒下万丈光辉照亮整个湿地发展轨迹;一只只舞蹈、山歌又如同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于湿地发展的夜空中。

2.生物景观

湿地上生存着大量的植物,从类型上来看包括湿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由于不同类型的植物其形状、枝干分布、叶片轮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季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设计不同的植被景观,如我们在春季可以欣赏荇菜花与鸢尾花,夏天可以观赏凤眼莲与荷花,秋天可以欣赏芦苇与香蒲。湿地上同时生存着大量以植物、浮游生物为食的动物,常见的有湿地水鸟、昆虫以及观赏鱼。湿地动物是湿地景观中一道流动的靓丽风景线,为湿地公园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湿地动物的生活规律来进行。

3.水体景观

湿地水体景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近岸陆域景观、岸带景观以及水域景观。近岸陆域景观可以让游客在亲水亭台轩榭、栈道上欣赏各类亲水设施;岸带景观可以让游人在浅滩、沙洲上欣赏形态各异的驳岸、植物岸带与沙滩岸带,以凹凸不平、曲直相间、虚实互补的岸带景观给游人以美的享受;水域景观是通过水质、水流等因素,以或缓或急、或深或浅、或静或动等水流形成的飞瀑、小溪、浅谭等景观让游人寻找心灵的休憩。

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景观设计的目标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首先,设计者要确定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在秉承湿地自然特性的前提下要对景观单元做好主题创设和层次划分。此外,设计还要同时满足湿地文化的宣传作用和游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在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湿地的蓄洪、防旱、污水自净能力,尊重湿地自然特性,避免因人为设计对其自然特性造成破坏或使影响最小化。

2.以人为本原则

设计者除要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外,还需考虑人们的亲水特性,要尽可能满足游人欣赏、亲近湿地水景的途径(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角度)。

3.美学原则

景观的设计要与湿地自然景观在虚实、动静、色彩、协调度等上充分融合,要将湿地文化充分展示出来,真正提升湿地美的境界。

三、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及策略

就目前来看,湿地公园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服务管理区、湿地体验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保育区等。其中,湿地保育区主要对生态过程与生态特征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其环境容量与其他分区相比较小,而且景观建设的内容也比较少。所以,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以服务管理区、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体验区为主。

(一)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包含了湿地公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可以考虑从地形改造、水文联通等方面着手,建造大量的人工浅滩、溪流、喷泉、瀑布、沼泽、河流段等多样化的湿地景观,更为全面地体现湿地中存在的各类独特景观,要让游人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到湿地特有的水体景观、农耕文化以及渔猎文化,通过合理的分布与设计,让游人能够一步步感受湿地景观并得到心灵的休憩。在湿地公园局部水体处理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设置宽度大小不一的溪流,然后在其中布置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并点缀有相应的湿地植物,以形成充满活力的湿地水体景观。在驳岸的设计上,设计者可以使用自由曲线形态、自然力飘积形态、双螺旋曲线形态以实现虚实结合、曲直相间的溪流景观。以人工湿地为主的公园,在深水位,设计者可以依自然地势开凿成形状自然、岸带有起伏、高低错落的池塘,在湿地水体下游、浅水区域或在积水区布设水稻田,使游人可参与打渔、插秧等农事活动,构建类似于古典农家乐的田园生活氛围,以满足现代社会公众群体回归自由的根本渴望。

(二)湿地公园中湿地体验区景观的设计

湿地公园中的服务设施景观实质上就是按照人们在游玩活动中的具体需求进行设置,可以将湿地自然景观烘托出来,且便于人们对游览线路进行组织的景观小品、建筑物等一系列硬质景观,主要包括木栅道、游廊、园桥、舫、水榭以及景亭等。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以下3类:一是点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将湿地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出来,对湿地意境起到一个丰富作用,如将农耕湿地文化中的水井等多种农业设施表现出来,还能够将“渔舟唱晚”的船只表现出来等。二是动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动态赏景以及游览路线组织的需求,并且对院内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实现近景、远景、俯景以及仰景的有机结合,使观赏效果达到步移景异。三是静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充分满足游人在休息、静态赏景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公园构图中的艺术主体与中心,在公园中起到一个点景的作用,通过采用借景、框景以及对景等一系列手法,对院内中的经过进行丰富,如舫、水榭以及景亭等。

(三)湿地公园中湿地功能展示区景观的设计

篇8

【关键词】湿地、公园、文化、规划设计

中山市东凤镇属于西江、北江冲积平原,主要由西江以及北江所带来的泥沙在古海湾中淤积而成。全镇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多为鱼塘和含沙泥层。镇区内主要河道为镇北部的鸡鸦水道。和穗湿地公园项目就位于鸡鸦水道河段的细沙岛上。如何在公园规划设计中融入当地历史文化,体现文化主题,突出文化表现形式,是该项目的重要探索点。

一、 项目背景与场地概况

东凤镇利用现状河网和过渡性的湿地打造公共空间,既有利于这些自然水道生态环境的养育、护育及修复,维护一个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又能在适度的范围内布置让人能够观赏、体验,甚至有科普科研意义的公共活动空间。

规划的和穗湿地公园位于东凤镇中东部细沙岛上,用地形态犹如浅滩上的戏水游鱼,整片规划用地属堤外滩涂地,周边主干路网完善,区域可达性强。和穗湿地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中山市内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

二、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文化表现形式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文化表现形式主要通过公园的主题性、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向以及公园的美化三个方面体现。其中,公园的主题性是以某种游乐的形态为目标,围绕该种游乐方式营造文化氛围,公园内的所有色彩、造型和植栽都围绕着这个主题服务,形成易于辨认的特质和游园线索。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向则是设计者对用地利用的把握态度,例如是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保留自然遗迹,还是运用部分或大量工程措施进行改造的决策态度。公园的美化则是通过对公园的园林设计、景观小品、建设风格等形式上的塑造,突出文化美感。

三、 湿地景观文化的表现类型

1、自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湿地景观文化

湿地景观设计不应单纯等同于一般的滨水景观设计。优秀的湿地景观设计,应是综合考虑其包含的生态系统的健康性。没有生物多样性参与的湿地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构筑具有完整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湿地生态系统,兼顾湿地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市民服务的综合目的。

2、历史、人文的湿地景观文化

生于水边,长于江岸,以舟为家。岭南文化中的龙舟竞渡是从古代南越人的传统习俗沿袭下来。“水任器而方圆”,赛龙舟成了岭南人性格的最好诠释。随着歷史的发展,岭南龙舟文化将一些传说与民俗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了端午节的节日民俗活动。这项运动年月久远,传播并影响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南宋时广东已有大型的龙舟竞渡比赛。

东凤镇的“五人飞艇”项目,其实是由中国传统中的龙舟演变而来,是东凤镇人民对龙舟运动的精简与提炼。作为岭南水乡的生动显影,五人飞艇的龙舟习俗在东风镇绵延逾千年,成为融入当地民众生活的一项传统运动。2012年,五人飞艇更被列入中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意义上需保护的传承民俗。近年来连续举办的十届“五人飞艇”公开赛,吸引了镇内外70多支龙舟队参赛,每次比赛有近万人观看,成为当地一大盛事。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和穗湿地公园就承担着这样一个神圣的任务——以“五人飞艇赛”为文化主题,以民俗活动为文化载体,不仅营造贴近市民生活、被市民理解与熟识的公共性场所,更要为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提供保护。

和穗湿地公园将是一条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观带,岭南文化在这条充满回忆的景观带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公园中的展示区将把普通民众的生活片段或是流传在百姓里的民俗典故一一展现,历史传唱。和穗湿地公园,将是承载东凤镇文化历史的画廊长卷,将是东凤镇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走廊,是集人文、生态、科教于一体的城市景观。

3、科普、教育的湿地景观文化

在追求和穗公园湿地的审美价值和游憩价值同时,我们也应更加重视其生态价值和环境教育价值。湿地不等于通常意义所理解的滨水区或滨水景观。它是具有完整意义的生态系统,它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其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也应该是完整的。通过设计的引导,环境的教育,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湿地景观文化中最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

4、美学角度的湿地景观文化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美学文化,应体现大众的审美需求。湿地园林化的理念,就是以审美的角度进行设计,将设计者的思想、美学观和价值观用一系列的手法通过景观解构、建设风格等形式体现出来。

此次和穗公园湿地规划将坚持将生态功能的保护欲恢复放在首位,避免湿地景观的破碎化,尽量保留桑基鱼塘的道路形式,局部保留原有鱼塘,以自然为主,并进行细微的人工干预。整个公园将以开敞式为主,通过点、线、面的传统美学设计手法串联起各个功能区域。

四、 规划设计方案中的文化要素解析

和穗湿地公园中蕴含着六大文化要素。

1、自然生态水系

湿地公园地处新沙岛对岸,紧邻鸡鸦水道,周边水网交织、河道纵横。风景原始古朴,水乡风情浓郁,两岸植物丰富、风景秀丽。水,既是整个“湿地公园文化景观”的基本载体,也是景观的首要组成要素。作为鱼眼点睛之笔的人工湖,是基于现状鱼塘水系开拓出来的大面积开阔水域,紧随其后的桑基农田,体现了湿地公园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道家”文化。

东凤镇和穗湿地公园(文明林)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2、江河入口的带状空间

湿地公园位于鸡鸦水道的河口处,滩涂平缓悠长,适于延滩涂布置休闲步道,形成步步为景的观赏层次,呈现出一面为水、一面为林的文化空间特征。

3、水林相间的景观格局

公园力求保持原生态的自然格局,打造一个较为安静休闲的景观空间,形成水林相间、独特而丰富的景观格局,为人们营造出一个观景互动,交流,休憩的舒适场所。是湿地公园文化的整体架构。

4、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景观单元

人工湖、文明林、天后宫、莲花池形成了一个个姿态迥异的系列景观单元。 “文明林”,是中山市“森林围城”绿色行动的主打项目之一,通过种植主题,赋予树木人文色彩,体现追求和谐的生活文化思想内涵。天后宫,则寄托着人民对妈祖的崇敬与纪念。这些景观单元或借助自然风光,或依托人文古迹,体现出系列型的观赏主题和情感关联,成为湿地公园文化的支撑要素。

5、龙舟观演区(五人飞艇)

五人飞艇比赛是整个湿地公园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和价值的核心要素,是“自然与人的联合作品”。 五人飞艇观赛场地设置有中央观赛龙舟主题广场,赛时可提供300个参观席位。广场的北侧预留龙舟文化展示区与龙舟博物馆,体现出东凤地方文化。

6、特色植物

利用本土丰富的植物资源,以简洁、大气的造景手法营造充满亚热风情特色景观。在湿地水域中种植荷花、荇菜、茭白、莼菜、芦苇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开花植物鸢尾、千屈菜等,利用浅水处种植柳树、芦苇、水芋等,为水鸟提供栖身之地;陆上保留原有的柑橘、荔枝果林,增加人工蜂房等元素,造就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以具有体量感的整形灌木营造空间纵深感。高层植物以挺拔树种形成竖向线条;底层植物以带状分布形成清晰的层次,突出不同色彩高度的配合。

篇9

关键词: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森林风景资源

中图分类号: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107-02お

1引言

Geodatabase是既hapefile、Coverage之后ERI公司推出的第三代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存储模型,是一种全新的建立在标准DBM之上的统一的、智能的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为ArcGI管理和使用地理数据提供数据接口和管理框架,定义了所有在ArcGI中可以被使用的数据类型,例如:要素、栅格、地址和测量方法及其显示、访问、存储、管理和处理的方法。

本文中基于Geodatabase空间数据模型建立的空间数据库,是建立在以ArcGI Engine10.2作为GI开发台,C#2012作为开发语言所研制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森林风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之上的;同时,空间数据库作为系统的心脏,为系统的数据储存、管理和各项功能的实现提供基础支撑。

2研究区概况

2.1研究区概况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公园)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山脉中段,1982年9月,公园被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达4 810 hm2,森林覆盖率达98%。公园享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美誉。山体伟岸挺拔,石英砂岩大峰林地貌景观超凡脱俗、神奇壮观,集“雄、奇、幽、野、秀千姿风情,完美映衬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画卷。

2.2公园森林风景资源概况

本文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报告》为基础,对公园森林风景资源进行总结(见表1)。オ

2.3数据来源

(1)空间数据:公园地形图数据,遥感影像,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图数据,森林风景资源控制点数据,道路、河流数据,公园边界与已规划功能区分布图等。

(2)属性数据:各类森林风景资源数据表,小班属性表,游客统计表,服务接待设施统计表,交通路线数据表等。

3数据库设计

3.1空间数据库设计

空间数据就是指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特征诸多方面信息的数据。在GI中,空间数据是以分层的形式储存和管理的。数据库将具有相同空间特性、表示同一类属性信息的要素放在同一层中,图层中的每个数据库记录对应一个要素,每一个要素类构成数据库中所对应的图层。

3.2属性数据库设计

属性数据是描述空间实体特征的信息,属性数据存储在表格中,是实现系统对森林风景资源要素属性信息查询、分析、统计和管理等功能的基础数据。

3.2.1森林风景资源信息表

森林风景资源信息表存储了公园森林风景资源名称、所属类型、地理位置、占地面积、海拔高度、特征数据、景点周围环境描述等信息。

3.2.2游览路线信息表

游览线路信息表存储了公园的旅游线路信息数据,包括路线名称、基本描述、路线长度、路线消耗时间、途径服务设施、所属的园区编号等信息。

3.2.3服务设施信息表

服务设施信息表存储了公园基础服务设施信息的数据,以宾馆为例,包括宾馆名称、等级、联系方式、客房数和床位数、工作人员数、建立时间、占地面积、房间报价等信息。

4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连接

将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连接起来,一是空间实体要有唯一的识别符的字段,二是属性数据表里也必须存在与空间实体唯一识别符的字段相同的字段[1]。在ArcGI Engine里,可以通过IRelationshipelass、Istandaloneable等接口实现系统数据库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连接,还可以通过这个唯一识别符的字段进行相互查询、检索。

结语

基于Geodatabase建立的森林风景资源空间数据库,实现了森林风景资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有效存储和管理,促进系统应用程序高效运行[2]。另一方面,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复杂、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数据为支撑建立的空间数据库,更具代表性,对森林风景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山体公园;生态化;人性化;安全化

中图分类号:[TU985.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山体公园具备独特的山体特征,为公园的设计增加了想象的空间,也提高了本地的旅游价值,应当加以利用。山体公园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也是人们休闲、游憩、娱乐,的重要场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还会推动当地经济增长,提城市的影响力。

一、山体公园设计原则

1、低成本的设计原则

随着节约型园林建设概念的提出,过去高成本的景观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出低成本景观设计,其应运而生既是对景观行业社会经济因素的思考,也是对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景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效探索。同时,低成本景观具有可操作性,可充分降低公园建成后的维护费用。

2、遵循生态化的设计原则

生态城市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一种城市发展的理念,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人与自然、人与城市才可以和谐相处。在进行山体公园设计过程中,也要根据生态化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让山体公园景观成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3、原生景观形态,减少人工雕琢

充分利用山体的原有景观形态,设计要充分体现出山的气魄和魅力, 突出自然生态的山地风貌,减少人工雕琢痕迹。人们追求的是蕴含着力量的山峰, 粗犷的山石和撒满阳光的草地。设计尽力保留、恢复自然的痕迹, 将生态和野趣纳入景观区内。要注重生态多样性,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采取多样化的植物种类,再现地带性自然植物群落,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同时较好地维持景观的相对稳定性。

4、遵循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体现人文关怀,山体景观设计中,将人性化的设计放在了非常关键的位置,这也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进步。在设计中,不仅是要解决交通的问题,还要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包括娱乐性质以及商业服务性质,所以,在空间的设计上要重视空间的维度,把握好具体部位尺度的大小,避免对人们的心理带来一种压迫的感觉,这样就充分体现出了人性化的设计。

二、山体公园设计要素

山体公园设计要素主要包括:空间、景观、道路、节点、视线等。下面分别从山体公园的视觉空间与景象特点、景观空间组织、道路游线、人的心理需求几方面来分析山体公园设计。

1、山体视觉空间与景象特点

根据山地的自然空间特点,在山体塑造上视觉空间也受其空间朝向的影响。从地形构造空间尺度特点看,不同的山位存在不同的视觉空间类型和景象特征。山位作为山地地形的要素之一,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基本性,是山地中各种单一地表形状的概括,有不可再分的特点;二是它具有直观性,在山地环境中有很强的可识别性,容易被人们把握。

2、景观空间组织

控制山体景观空间层次主要有三个决定要素:山体制高点、山体景观视线、山体轮廓线。山体公园的制高点一般位于凸地形的顶部,由于山顶面积的限制,无法满足大量的观光客,也不能建设大规模的建筑,因此需因地制宜的布置观光建筑或构筑物,一般常见的有观光塔、观景亭、观光台等。因此,与空间组织紧密相关的是视线限制,在垂直面中,山地地形可影响可视目标和可视程度,可构成引人注目的透视线,同时创造出景观序列和“景观层次”,可以彻底屏蔽不悦的因素。山体轮廓线构成了景观的背景层次,对人观景时候的心理感受影响很大,以建筑轮廓线为主体的城市天际线,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游线道路组织

山地由于其特殊的地形,道路顺应等高线布置方法不同,所获得的道路类型也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形空间道路的组织表现出山地道路组织的多样性,带给人们不同的游线道路体验。

(1)顺应地形:山地公园的园路是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与地形的结合完全是顺应自然的结果。它们的结合主要有两种方式:顺应等高线布置和垂直等高线布置。这两种方式均体现了道路对环境尊重的基础上与地形的紧密结合。

(2)立体性:由于公园基址的特殊地形条件,使得山体公园的园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同时进行,最终形成了多层次的交通系统,给人的游山赏景活动增加了多样性线路的可能。

(3)多样性:与平地公园的园路相比,山体公园的园路边界更加丰富多样,可以是坡地、堡坎、悬崖等,道路边界不同可以造成园路不同的空间感受,即使在同一条园路上也能感受到空间的“旷”、“奥”变化。

4、山、公园与人的心理需求

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休憩场所、提高城市景观和防灾避险四大功能。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不可代替的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是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体现。山体公园以其特殊的地形优势和天然的生态环境,吸引人们前去,对山体公园的设计做到更有效的保护山地资源、利用山地空间、并进一步开发拓展山地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休憩场所,更多地接触大自然。

三、山体公园的安全性设计

根据山体公园依山傍水、森林植被茂盛等特点,与山体相关安全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洪和洪水灾害,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二是人为灾害,如火灾等。一般山体公园出现的常见问题是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防洪等。

1、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作整体缓慢下滑的现象。滑坡的产生除土壤、岩石本身性质、强度、坡度、稳定性等因素外,还与土壤表面的植被、降雨强度及雨水侵蚀以及人为活动的干扰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进行对山体滑坡的处理时,针对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防为主,防救结合。

2、崩塌是坡地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坠落的现象。它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发生速度极快,破坏性很大。对于崩塌的防治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开有可能出现崩塌的地形;

2)在山地开发建设中,应尽量避免在陡急的山体或坡地进行大量的开挖,而破坏岩土体的自然结构的稳定;

3)对地表面稳定的岩土体,采取清挖、锚固或拦挡等加固工程措施。

3、泥石流是在暴雨或融雪后河沟中流动的携带有大量泥石团的泥流。对于泥石流的防治,首先应以预防为主,保护泥石流沟内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在沟道下游划出危险区,严谨在危险区内修建任何永久性建筑。只要人类活动离开泥石流危险区,就不会受到大的灾害损失。

四、结语

在城市空间的环境中,结合山体的设计要素,发掘具有与城市发展取得内在联系的山体公园设计方法是建设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良策。伴随现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良好的山体公园规划设计理念带给城市更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代有着更多的交融与对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