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就业形式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就业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学就业形式

篇1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金融领域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大学本科阶段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些学校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权威、以灌输教材知识为主的传统方式下,融入了以学生为主体,开放性、研究性和综合性的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容和意义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观点在19世纪的德国提出,之后许多大学纷纷把科研引入教学,形成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加强学生的亲身实践,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探索钻研,即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成为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使每个毕业生具有特别的创造力。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是因为其研究主体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研究精神和求知欲望。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法等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及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网络论坛等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到教学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金融学专业知识的研究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通常围绕一个专门的课题或实际问题展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引导、带动作用,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个人实验或小组讨论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在当前的市场机制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家企业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引进各种先进技术、研发新的产品、转变经营理念……就在这各家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情况下,团队精神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并将其作为现代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学模式无法靠一个人的能力完成,如何在团队中分工、合作、交流,成为对学生在学习科研中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在研究型教学模式搭建的平等交流的平台上,学生可分享共同研究成果,使资源在同学之间以轻松、方便、有效的方式共享。

(四)有利于学生在高校中适当与社会接轨,培养出快速适应社会的人才。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封闭在“象牙塔”中,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四年本科学习结束之后,学生无法快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现实中金融领域的热门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信息储备实时更新,通过如证券模拟交易等生动的竞赛形式,使学生与外界现实环境亲密接触,为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奠定良好基础。

(五)有利于社会责任心的培养。通过实施研究型教学,使学生从个人、企业、社会的角度深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提高对宏观、中观、微观经济关注的敏感度,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金融发展。

二、国外研究型教学模式借鉴

在国外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尤其美国、英国、德国等几个发达国家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更是具备一些特点和优势值得借鉴。

(一)设置研讨课程。大学研讨课最早是柏林大学创造的一种全新教学形式,目前仍是德国等大学主要教学形式之一。美国研究型大学一般从本科一年级就开设研讨课。例如,2008~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为新生开设了74门研讨课,向所有新生开放,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甚至跨专业选课。2008年秋季,哈佛大学为学生开设135门研讨课。研讨课中老师只是传授和训练研究方法,提出焦点、热门的问题,学生查找文献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导师制教学。国内多数大学导师制从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而国外如英国牛津等大学在本科期间已开展导师制。20世纪八十年代,导师一般负责6~12名学生,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大,一名导师负责约20名学生,导师并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评价导师的优劣和教学效果也不在于学生从导师那里获取信息量的多少,而在于导师能否启发、激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研究型学习。伯克利分校,分别于1994年、1997年专门成立本科生研究办公室,为本科生科研提供校内校外的科研项目及项目资助经费。伯克利规定教师指导一个本科生,学校给予500美元项目经费资助。斯坦福大学在2006~2007年度为1,200名本科生提供40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学生可担任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助理,或单独承担校内外研究型项目,从研究的设计、申请、到实施、总结等各个阶段完整参与。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及内容方面

1、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突破传统授受式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生动、多样。

(1)案例式教学。从1924年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开案例教学之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哈佛商学院的突出特色和鲜明品牌。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思考、善于探索、主动学习,学员在课堂上的互动碰撞出睿智的思想火花。在金融领域有很多热点问题的研究探讨都可借鉴这种形式。

(2)邀请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及社会人士参与课堂授课。金融学主要由三大支柱组成,即银行、证券、保险,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集中在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授课时可在专业教师理论授课过程中聘请这三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课堂讲授,讲授他们的从业经验、在专业领域工作的实际案例及行业最新动向。除课堂教学外,可不定期邀请知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之中。

(3)学生参与科研。研究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可选择联系导师参与完成课题或自主选择独立完成课题,对于前者可从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导师项目,对于后者通过设立专门本科生科研基金对优秀者给予资金资助。

2、课外形式多样化。首先,金融领域尤其在证券投资方面可开展学科竞赛,如模拟炒股大赛、股指期货交易大赛、外汇交易大赛,等等。通过竞赛深化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亲身体验金融证券投资的具体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可展示、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强大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如BBS、QQ、微博等,以不受实践空间约束的条件下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信息共享和更广阔的交流;再次,可在院系内开展金融专业社团活动,把对金融领域感兴趣的同学集合在一起,如成立保险学会、投资协会等,以大家喜欢的方式交流、实践、创新。

(二)评价体系方面

1、在教室评价制度上注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综合性评价。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带动、服务和促进教学。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设置这三方面的权重,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社会服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也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

2、在学生考核制度上,可打破传统的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的模式,在一门课程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安排若干次考核,综合考察给出期末总评分。考察形式不局限于书面形式,可采取口头方式如课堂发言、辩论、演讲等,即使是书面形式也可采取论文、案例分析、制作PPT等。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郑锦荣.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发展及其借鉴.高等农业教育,总第223期.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27-02

大学生的就业历来都是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从99年高校扩大招生之后,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大学生难就业的问题其实永远都是相对的,特别在我们这种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特别突出。从目前来看,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并不完善, 一些地方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 但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 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 就业困难只是地区性的和结构性的[1]。所以导致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有就业观念、就业制度等问题, 也有高校部分学科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所造成的。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倾向

(一) 自我评价比较理性

毕业生就业前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毕业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 同时也强调社会实践的检验, 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已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理性化。

(二) 就业目标趋多元化

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 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地域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2]: 首先, 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业领域的选择。据调查, 毕业生由原先选择“公务员”、“教师”、“经营管理人员”的高比例, 趋向于向国企、外企、私企、西部、自主创业等作为就业选择目标, 这说明原有选择职业集中单一行业的现象正在淡化; 其次, 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孔雀东南飞”的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流向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以及各个省市地方性就业法规的颁布, 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其他中等城市”的比例也在提高, 这也说明在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已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 中等城市也逐渐成为毕业生选择的重点, 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1.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仍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绝大多数同学仍然看重事业单位, 尤其是教学、科研等知识高聚集型单位, 而以往“政府机关”这一热门行业虽然并未显出优势, 但热度不减,近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即是证明。另外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以往就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外, 沿海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内地城市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地。

2.重经济待遇, 更看重发展前景。新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加强, 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关注生存条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选择职业时“行业发展前景”、“施展个人才干”、“薪金报酬”的三个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在择业观上既重经济待遇, 把它作为生活的基础, 同时更重视前途发展, 有较强的事业心。

3.西部地区与贫困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捷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扩大, 国家对西部及贫困地区加大发展力, 度进行政策与资金的扶持, 在就业中一部分学生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3]. 再加上这些地区对人才需求的重视, 特别制定了一定的优惠政策, 在近几年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大学生就业选择时这些地区就成了他们的好去处。

4.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天地。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 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已基本接受, 凸显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 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 家庭在大学生择业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 也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 帮助他们选择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个体的情况更为了解, 应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表现在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 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 要正面宣传和报道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各种新闻热点, 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 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二、就业指导应有新思路

1.加强就业指导, 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根据社会需要, 加强能力素质培养,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要注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 这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又达到了用人单位满意和学生自身塑造的要求。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 不能仅靠就业指导中心, 应通过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 及对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方法共同形成合力, 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 强化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效度, 提高指导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 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不断深化。

2.拓展信息渠道, 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对成功就业的信息而言,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同学认为毕业生有效的就业途径仍是通过学校就业中心直接推荐和校内招聘来解决。可见高校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同学们同时需要学校在加强和改善就业指导时应重点加强信息提供和具体指导。加大信息收集力度, 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主体作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最关心、最需要的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目前, 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 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 并进一步加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充分发挥高校这一毕业生就业主体的作用。

3.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建立专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几个月临时的事务性工作, 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 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 要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 需要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来完成这一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 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要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 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 功能要齐全, 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 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就业指导中心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工作场所、Internet 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

4.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从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 目前高等教育界正在努力探索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以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目前来看, 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 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 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三、社会与家庭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1.加强舆论引导, 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虽然经过多年体制改革, 但由于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响, 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国家就业政策跟不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 就业政策也各有特色, 各个行业之间的人才流通壁垒并未完全消除, 因此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 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配合学校、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 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体制问题还是大学生就业的障碍, 因此, 必须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 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 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 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 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 要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 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 又能增加就业。

2.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与指导。由于社会资本的影响, 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 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 帮助他们选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的情况更为了解, 家庭成员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 并且家庭成员的意见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形成影响, 他们多年的人生经验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根据实际情况择业也是每一个家庭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 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J],姚玉群,人口学刊,2004.8

篇3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3-0051-03

目前,乌海市已经进入了资源开发利用的中后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已处于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的纵深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是乌海经济金融界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更好地发挥金融在支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实现资源型城市与金融的协调发展,我们以乌海市为例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和金融支持策略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一、当前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内蒙古乌海市是因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地区经济发展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多年来以追求煤炭资源开采量和产值为目标,形成了单一的自然资源型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面窄,产业链较短,产品深加工不够,自我调整能力低下,后续替代产业弱小,有一定规模的配套产业群难以形成。高投人低效益产出所提供的有限资金,在面广、量大、长期落后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基础建设面前,犹如杯水车薪。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升级。

二是产业结构多为重型或超重型。目前乌海市的产业结构是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主的重化工业结构,这些产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均属重型工业。长期以来,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一直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关系不协调,轻重工业的比例一直在3:7上下波动,从而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受到严重制约。

三是产业结构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城市的兴衰往往与资源的可开采性和产业结构提升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地位密切相关。如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是古代生物转化而来的,其蕴藏量有限,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一旦资源枯竭,产业衰败,容易导致城市经济的衰败。当前内蒙古乌海市已步入煤炭资源严重递减甚至枯竭阶段,如果这一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得不到有效纠正,一旦形成一种长期不可逆转的趋势,产业结构就难以实现转型、优化和升级,城市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产业结构过于粗放。目前乌海市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低,工业企业主要以加工原料为主,横向及纵向发展程度较低,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工业废物资源化水平低,工业固废(粉煤灰、电石渣、煤矸石)堆积严重。三是企业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的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低,缺少核心技术、创新人材、高端产品。高新技术发展的社会和人文资源如人才、资本、技术、知识、信息、文化等严重不足。

五是企业组织结构普遍不够合理。资源型城市由于受体制、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城区内部、城区之间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无序、盲目竞争严重,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与联合,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形不成规模效益,难以和国际同类企业相竞争。

六是企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布局分散。矿物产业由于受资源储备条件和地质开采条件的限制,企业大多数都依山、靠矿区而建,分散在远离市区的山区和近郊。因而造成企业空间布局比较分散,这就为城市的集中发展和居民的交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二、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乌海市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辖区金融业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继续贯彻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保证产业调整合理的资金需求,着力扩大内需、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

(一)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 辖区人民银行要密切跟踪宏观经济走势,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宏观调控的要求,紧密结合辖区实际,积极加强信贷政策“窗口”指导,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把握好信贷投放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风险和投向管理,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发挥信贷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2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调控要求,信贷投放要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原则,更好地服务于辖区经济科学发展。对于符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要求、符合市场准入条件、技术标准、项目资本金到位率足、符合银行信贷原则的企业和项目,要及时高效保证信贷资金供给。

3 对产业链中辐射拉动作用强的骨干重点企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模式加大信贷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中小企业,鼓励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国有大型银行差异化竞争,合理确定贷款的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对基本面好、产品有市场、信用记录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企业的信贷需求,要按规定积极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

(二)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改进和加强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 围绕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市场需求,对辖区推进产业转型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接续产业的资金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适当增设产品研发中心,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研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国家现行法律允许、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有效管理控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

2 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担保基金,促进成长型的中小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发展创投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组成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授信、担保、保险等业务开展集成创新,有效满足重点产业中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规范发展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组合担保贷款等,满足重点产业和新兴行业中自主创新型中小企业“短、频、急、小”的资金需求。

3 积极改进和完善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方式,着力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的重点骨干企业给予积极支持,

4 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重点产业企业创新、引进和吸收成长性好、配套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5 对引进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加大配

套金融服务和支持,促进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重点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完善制度、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并购贷款,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贴息、设立并购基金等方式,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企业并购重组业务。对重点产业企业向外地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成熟技术,金融机构要做好信贷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

2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探索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提高并购重组效率。不断丰富并购方式,鼓励上市公司以股权、现金和多种金融工具组合作为并购重组支付方式。规范引导证券经营机构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提供中介服务,并提供融资支持。

(四)加强信贷结构和信贷风险预警监测,有效抑制产能过剩和防范金融风险。支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 辖区人民银行要和银行监管机构加强沟通、协调和联动,加强辖区内信贷结构和信贷风险预警监测,对不符合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尤其是国家明令限期淘汰的落后产能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项目,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禁止通过新发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股票或增资扩股等方式融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2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把信贷关,禁止对国家已明确为严重产能过剩的产业和项目发放贷款。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的金融支持,支持发展低碳经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多种形式的低碳金融创新产品,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按照“绿色信贷”原则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和完善客户环保分类识别系统,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从严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的企业和项目的融资支持,

篇4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本研究属于现况研究,横断面调查,采取配额抽样方式,2014年9月至12月对某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2011、2012、2013、2014级分别抽取199、199、200、197名学生,其中女生589名,男生211名,年龄17~23(19±2.5)岁。均为金融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研究对象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

(二)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情况、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和对金融学专业态度评价等,共20个有序变量条目,采用Liken5级评分。由研究者及各年级辅导员经过统一培训学生会干事作为资料收集员,明确研究目的和收集资料注意事项,在规定时间内按年级和班级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5%

(三)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和χ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见表)

(二)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态度评价(见表2)

三、讨论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功利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在就业时能够充分理性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表1显示,在本次调查学生中,40.73%学生就业意向为银行业,25.00%为证券业,13.57%为保险业,2.89%为信托业,还有17.81%学生就业意向为其他行业如公务员、IT行业、制造业和自主创业等。有85.68%学生在考虑择业因素时首先考虑经济收入;64.07%学生比较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60.05%学生会考虑家庭因素和父母影响;40.95%学生认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十分重要;37.94%学生会关注就业政策,如国家对于不同行业毕业生的政策,选调生、村官等国家组织部门培养大学生的政策等;仅有29.02%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多数同学表示并不清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另有10.05%同学考虑毕业后考公务员就业,还有6.03%学生考虑自主创业。金融学本科生大多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金融行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背景,且对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多数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愿意前往银行业工作,银行业一向被认为是高福利、低风险、社会地位高的行业,即传统上的“铁饭碗”,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普遍对银行业了解较多,平时学费的缴纳、个人财产的理财、家庭财产的处置等都与银行业息息相关,而其他金融从业方向则与普通学生稍显遥远,如保险业、证券业等。仅有2.89%学生选择信托业,其原因是对信托业缺乏足够的信息了解,有85.05%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信托业或不了解,而掌握一些信托业基本信息的学生对信托业的制度或待遇不满意,因此不会选择信托业作为从业方向。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金融体系的尚未完善和学校对于学生从业方向教育的薄弱。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因素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薪酬待遇是比较重要因素,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把收入看作是择业的第一标准,从而将自己的择业范围只局限于高收入的行业。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即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社会地位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遭遇一定的挫折。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现实,只能从侧面入手,加强思想宣传教育,纠正“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64.07%同学在择业时会考虑就业地点。60.05%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家庭的看法或受到父母影响,学生在就业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40.95%学生就业时关注就业形势,37.94%学生就业时考虑就业政策,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的信息会比较充分。有29.02%学生择业时会考虑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有10.05%同学考虑考公务员。另有6.03%的同学考虑自主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大部分在上学期间做过兼职或开店的工作经历。

(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评价表2显示,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中分别有57.79%、65.83%、75.00%和82.23%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评价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0.05)。2014级学生刚进入大学生活,对于自己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并不十分了解,对自己专业的就业价值期望较高。2013级学生告别了大学一年级懵懂的生活,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对于部分金融学专业就业困境有了一定了解,因此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前景并不乐观。2012级、2011级学生通过进入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单位实习后,亲身感受到金融行业从业者的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标准等情况,使得就业前景评价进一步降低。还有部分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应及时给予引导和教育。

四、建议与分析

(一)树立现代金融学教育理念和就业价值观现代教育理念的首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金融学专业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专业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始终,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制定分段策略,整合教育载体,分布落实责任等。当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心态渐渐趋于理性化、实际化。加强对于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对自我、对金融学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金融从业者。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当代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为保障,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要改变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应依靠学校的教育引导,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底层做起的理念,降低学生的收入期望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冷静的思维进行择业,强化自主择业意识,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打破传统意义上“铁饭碗”的理念。

篇5

1、不同学校对于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相同,但大体上有以下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公司理财、金融市场学、期权、期货及衍生品、商业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投资学、风险管理等。

2、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

3、在金融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题有: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银行的职能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质和作用;在现代银行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货币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控制的理论等等。

4、就业方向: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金融机构、银行等。可从事基金绩效评估、风险控制、资产配置、理财产品设计、债券市场操作、公司债券市场产品设计、抵押支持债券产品设计等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摘要: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但教学实践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受应试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技能训练等诸多因素影响,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缺乏实干精神,实践能力不强。本文提出“两个体系、两平台、多模块”的应用型、创造型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培养方式,并探索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外语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能力 专业技能 培养模式

专业技能培养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知道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也十分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如何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却比较盲目。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但教学实践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本文就是要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来解决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技能问题,通过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践,使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少数金融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能够写出比较优秀的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同时希望找到金融学专业本科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系统方案。

一、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要求及其培养方向

(一)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要求

从20 世纪末至今,国内外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对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市场性,而且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专业性、综合性与国际性。要在竞争中取胜,就需要努力提高以下素质:(1)具备优良的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与人沟通。金融人才首先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由于金融业是承载风险的产业,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要求金融家具有冷静的头脑和坚毅的品格;(2)过硬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判断能力。金融人才要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原理,具有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又要熟悉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脉络,跟踪现代金融业务最新动态;(3)熟练掌握金融、财务、电脑及网络等相关技能。金融业务、财务处理、常规技术、电脑技能是金融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要成为中高级金融管理人才除了应具备这些技能外,还要拥有诸如组织管理、计算分析、专业外语和综合分析等能力;(4)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金融业务经营不但在金融产业内部业务交叉日益频繁,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交融也成为趋势,缺乏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无法驾驭知识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务;(5)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学习和适应能力是保持思想活跃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掌握学习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特别是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金融人才需要了解掌握国外金融发展动态和进行国际交流,需要较为熟练地运用外语;(6)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

(二)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技能培养方向

专业技能培养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

1.基本技能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研究的问题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完成数据处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写出规范的分析报告。这项技能培养主要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第二、培养学生数据搜集能力、资料查找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知道去什么地方、怎样查找所需的数据与资料。其中也包括国外资料的搜寻与查找,为进行研究打基础。这项技能主要针对大三学生。第三、培养学生资料筛选和数据处理处理的基本技能。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从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中筛选出和自己研究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做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例如对资料的提炼、数据的简单加工和处理等。该项技能是对大一、大二数据处理技能的提高,主要对大三学生进行培养。第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所提的问题,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即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该项技能是在大一、大二训练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针对大三学生进行培养。第五、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规范。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写出规范格式的学术论文和分析报告,格式美观大方、数据图表运用合理。

2.科研能力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即解决学生发现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二、培养学生进一步挖掘数据的能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高级经济分析工具对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提高学生工具运用能力,即解决学生经济分析工具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分析能力。达到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能够写出结构好、逻辑严密、论述充分的分析文章,即解决学生的学术论文结构不合理、论证不充分等问题。根据已经进行的技能培养实践来看,通过对金融学本科专业技能培养,预计大约80%以上同学可以达到基本技能目标,大约有20%左右的同学能够达到科研能力目标。

二、外语院校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语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重学轻术、缺乏双师型师资、实践教学实效性差等问题。一是课程体系失衡,存在重学轻术的现象。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金融学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外语院校在课程体系上的共性问题表现为课程体系失衡,重学轻术。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双师型教师的特征是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能够在教学的同时给学生以实践的指导,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语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师很多直接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无教学工作经验,对所教学生将来要面临的工作形势不清楚。应该说,教师的学历培训一直被高校所重视,并且了相应的鼓励政策,来支持教师继续深造,但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显得不够重视。三是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投入不足、考核难的问题。外语院校的实践教学往往在优势学科投入较大,如翻译、比较文学,而受限于地方外语院校的经费紧张,金融学科的实践教学则明显投入不足;同时,实践教学从教务管理的角度,短期难于有成绩,不易考核。

(二)金融人才专业技能的缺陷与不足

外语院校金融学本科学生,相当一部分都要在当地从事实务工作。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金融人才的培养方案中技能方面训练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金融学本科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就存在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难题。金融学本科学生专业技能的缺陷与不足表现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不足,创新实践能力欠缺,专业口径较宽,由于缺乏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导致专业基础不牢。同时,金融学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培养程序与教学制度呆板、教学方法缺乏灵活与变通;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院校举办金融学专业,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外语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上外语院校要顺应新的要求,结合学校所处的环境、社会对学生的需求,确定适当的人才培养定位,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用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整合学校的软、硬性相关因素,协调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调动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构建能力导向的新型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竞争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改变繁杂、冗余、低效的培养方式,人才培养从封闭性培养向开放式培养转变;从教授传授知识为主向以提高能力为主的培养机制转变;从以考核知识为主转向考核能力为主转变。要充分重视考察金融学专业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培养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环节设计

1.平衡课程体系,合理安排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方向指引下,结合外语院校自身条件,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可以结合学校特色与自身优势,确定银行、证券投资、保险方向涉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定位。围绕社会需求,按照灵活性、多样性原则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应具有多样性、模块化,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专业方向性、不同模块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以适应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

2.优化课堂教学,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中,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真正的教育者。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能力培养跟课堂教学相融合。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研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育从重灌输转为重引导、重能力培养。加大案例教学、分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充分利用“外脑”,通过各种途径邀请实务界人士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其工作经历与经验。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中,外语院校要改变原有的重教师学历学位、轻实务的一贯做法,在师资队伍引进中着力引入理论实务均优秀的人员,师资培训中着力推动教师实务经验的培训和学习。

3.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应分别通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采取适当的形式,多方开辟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与金融企业紧密、稳定的联系,让企业介入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金融学专业学生可组成证券投资、理财协会等社团,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专题调研。学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实行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竞赛,如“模拟炒股大赛”、“模拟期货交易大赛”等与金融学专业学生密切相关的科技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

(三) 打造“两体系、两平台、多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体系

“两体系、两平台、多模块”的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两体系”是指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平台”是指公共课、专业课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多模块”是指具体专业及其研究分支与方向。“两体系”依托“两平台”来支撑,同时在“两体系”、“ 两平台”的基础上发展多模块教学。其中,公共课、专业课平台用于支撑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用于支撑实践教学体系。

最后,与教学模式相对应,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相应的“学业”与“就业”并重的大学教育理念。“学业”教育是培育金融学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其对应于教学模式中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公共课、专业课平台;“就业”教育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增强就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对应于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秦和. 坚持内涵式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外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12(8):51-53.

[2]刘印房.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 成人教育,2012(2).

[3]钱慧真.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1(2).

[4]柯林. “一体两翼”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浅议[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

[5]干洪,徐达奇,冉昆玉. 加强内涵建设,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探索[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52-56.

篇7

基地实训模式基地实训模式是指通过和金融企业签订协议,定期安排学生到金融企业基地进行参观和实地实习,直接了解金融企业工作环节和工作流程的方法。该模式是金融学专业学生最认可的实践模式,也是未来应用型金融学专业最需要发展的实践模式。通过在基地实习,学生能够充分认识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了解自己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基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广基地实训模式,在理论上可以实现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但很多普通高校在执行该模式过程中流于形式。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地协议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实习内容不能够深入和全面。如银行很多工作涉及了大量资金和商业机密,不能够给实习学生提供直接操作或者协助操作的机会;二是学校实习安排时间和就业冲突,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很多高校将基地实习安排到大四,学生进入就业期,放弃了真正实习的机会,将实习流于形式。以上两个原因导致部分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基地实训环节无法达到最优效果,致使目标和结果反差较大。

特色应用型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针对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结合金融界人才需求的现状,拟建立特色应用型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普通高等学校金融学人才培养与金融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采取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应用型模式改革。

课内外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课内外结合充分说明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课内理论教学是金融学专业基础奠定的过程,课外实践教学是促进理论知识升华的重要环节。课内外结合实施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合理设置金融学专业课程结构紧随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金融学专业课程结构。调整课内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将实践教学理念、方法贯穿在课堂之中,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增设金融软件操作方面的课程。如Eviews,加大对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实务、外汇交易、金融工程等课程的学时,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服务。增设金融专业证书考试培训课程。为学生通过考试提供支持。在开设的专业课程中聘请金融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具体业务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增设课外实践教学网站增设金融学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网站,将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及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搭建金融专业课外实践平台,使其能够在课外实现网上选课、网上预习、网上复习、网上实践,为其提供充足的网络共享资源。实践教学网站上设立若干模块,如校外实习,毕业设计、实验教学、知识竞赛、课程设计等。金融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全部实践活动都能够完整地呈现在网站上,有利于高校金融学专业有效安排实践环节和评价实践结果。

校内外结合特色应用型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要做到校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是指校内仿真实践平台实习与校外基地实践相结合。丰富校内仿真实践的内容,奠定学生校外实习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金融学专业实习可以主要划分为三个模块。即银行实习模块、保险实习模块、证券实习模块,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实现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校内外结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搭建校内仿真实践平台特色应用型金融学专业校内实习、实践主要依托仿真实验室平台,软件应用必不可少。仿真平台用以缩小学校理论教育和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差距。例如,商业银行业务仿真实验室,能够提供仿真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银行卡业务、票据交换业务等具体业务的真实训练。证券仿真模拟实验室能够提供实盘联网操作。通过仿真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为校外实习奠定基础,缩小其与职业人的差距,同时为就业打下根基。

夯实校外基地建设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学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的资源,达到师生共享。校外基地要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众多金融企业,使教师可以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了解行业发展前景及前沿的金融问题。使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咨询服务、实地工作等方式直接接触行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的升华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相互合作,建立一体化系统,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赢的一种合作模式。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推动应用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使高校完成从人才培养到服务金融业的延伸,产学研结合有利于资源的聚集,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的优势,促使其将成果直接转化,从而满足金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金融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应用型金融学专业可以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服务地方金融企业,为地方金融企业输送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为此,需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达到实践教学的改革的目的。产学研结合的具体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点对点模式点对点模式是指学校与单独的金融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采用契约的方式,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协商并确立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式和科研计划。可以采用3+1或者2+1+1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完成金融企业的科研任务,为企业输送具有实践能力的金融人才。其中3+1是指学生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1年在企业实地实习工作;2+1+1是指学生先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企业实习,第四年在校进行科研工作及专业学习。

篇8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53-02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篇9

选择专业,是申请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专业的选取决定了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申请人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希望进入一个工作前景好的领域进行学习,但并不是热门专业就是最适合你的。以美国的金融学教育为例,由于金融行业一直是市场热门的高薪行业,使得国内学生趋之若鹜,但是每年真正成功申请的同学寥寥无几。

美国主流的金融学教育分为两个方向,即普通的金融专业和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个研究生专业,它在不同学校有不同称呼,比如金融数学、计算金融等。它以数量分析工具为基础,利用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特点对金融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物如证券、期货、期权等进行研究。金融产业在美国的日益庞大,越来越多的精英尝试加入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圈子,投身于投行、对冲基金等炙手可热的行业,获取令人惊叹的财富。即便在若干年前,MBA毕业生和JD还是投资银行等企业大肆追逐的对象,可是随着金融产业的进一步规范化发展,它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数学分析,计算机复杂计算,以及交叉学科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大量所谓的火箭科学家、物理学博士投身华尔街,献身金融业的原因。从事这个行业的收入非常丰厚。与金融工程对应的另外一个专业就是普通的金融学专业,一般硕士阶段称作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e或Master of Arts in Finance。

一般美国开设金融工程的都是顶级学校,如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而开设金融学的学校普遍排名比较靠后,这造成了申请人选择时的困难。国内的金融学教育和国外有着很大的差别,国内的金融学教育局限于货币银行学等宏观的角度,而美国的金融学偏重于公司财务和资产定价等微观层面,课程对接不严谨,造成申请时的困难。

笔者近些年来辅导的金融学成功申请者,无不是名校出身,外加优秀甚至卓越的数学成绩,以及强大的计算机建模和编程能力。对于一般人而言,达到非常困难。

不同学位申请要求迥异

2009年上半年,美国各大高校以及研究生院录取结果相继发出,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整体来看,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美国整体的录取状况受到了很大影响。

博士申请要提高各类背景

金融危机后,无论是NSF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是企业机构及联邦政府的拨款和捐助都逐步缩水。受奖学金影响最大的博士项目,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果有志于科研,并且强烈依赖奖学金,就需尽早准备,综合提高各方面背景,比如多参加研究项目、补充研究经历、力争、参加学术会议或研讨会等,并且准备套磁活动。最后在申请时还要广泛扩大学校选择,这样才可以对冲押宝一所学校最后未被录取的风险。

硕士申请需做好财务规划

金融危机造成了大量的华尔街白领失业,这些人往往本科毕业后就走上了工作岗位。金融危机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人选择回炉读书,重新补充知识体系,金融和MBA等专业竞争非常激烈。当然对于其他与金融关联性较远的专业,影响并不大。

如果选择出国读硕士,一定提前做好花费的规划,一般2年的硕士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但都在3万~5万美元/年不等。

本科申请注重与学校匹配

除了哈佛、耶鲁大学等几个学校外,绝大多数学校对于本科申请人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奖学金,而且对有奖学金需求的申请人,与那些没有需求的申请人是区分对待的。并不是说钱可以改变一切,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家庭经济实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申请人的命运。

比如北京的赵强,SAT1考试取得了1940分的成绩,TOEFL考试96分,准备参加10月的SAT2考试,并准备11月报名继续参加TOEFL考试。广泛参加了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等,但是缺乏重要的奖项经历和突出的事迹。遇到的最大困惑在于希望能拿到奖学金,导致选择学校时的犹豫不定。

篇10

关键词: 应用型;金融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6-0076-02

一、我国不同类型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Altbach)曾指出,“世界上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项核心特征是异质性。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服务于不同的顾客、拥有不同的目的、接受不同方式的补助、具有不同质量与成就水平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集合体”。 [1] 因此,在安排金融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时,高校应首先确定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相对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陆亭,以我国高等学校博士学位授予数、硕士学位授予数、科研经费获取数、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等项目的集中度等指标作为分类依据,将中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四类。 [2] 他认为,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虽然依然存在于各层次的高等学校中,但是实施的层次、程度不同,在各高校间的分配不同,也即不同类型的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不同”。 [3]

不同类型的院校在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异,应该在教学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学校层次类别中应属于教学型大学,这类大学的教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在金融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作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立足培养人才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保障人才未来职业生涯的可延展性,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具体说来,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储备,熟悉和金融业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知识,比如财务方面、管理方面;熟悉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流程、基本业务操作,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该类院校的金融专业培养目标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也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备将来向管理精英型人才发展。

根据以上需求,从学生教育计划安排的角度来说,大致分成以下两类:一类是培养普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 其教学的基本思想应是宽口径, 对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过多深入, 应设置较多选修课,包括财务、会计、管理、营销等,希望学生有一个比较宽厚的基础,使他们能够适应多样化竞争的需要,可以向多方面拓展,能够成为具有较高适应性和竞争力的人才。 第二类是培养金融行业的技术精英型人才的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并熟知行业基本流程,在教学设计方面采用多门实验性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二、《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目前《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1. 在现行课程体系上,《金融学》 课程偏重宏观金融理论,而后续专业课程多偏重微观金融方面,两者衔接性较差。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化要求金融的微观化,世界金融的运行效率逐渐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 微观金融几乎和所有的实践工作联系在一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专业秉承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思想,以至于在专业培养当中,无论何种类型本科高校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都是以宏观理论分析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这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专业基础课过分注重宏观理论,不能和专业课衔接起来,就削弱了《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作用。

2. 课程的知识面覆盖不够。主要是现在《金融学》教材对于一些基本概念、 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介绍不够充分,特别是对“公司金融”和“投资学”方面,影响学生对后续金融专业课的学习。

3. 现行《金融学》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其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程的联系和衔接,而是单独针对本课程做出界定,缺少在学科体系方面的系统性,不能充分发挥《金融学》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统领和基础性作用。

4. 现行《金融学》教学缺少实践和案例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知识仅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同样的理论拿到实际中去,就变得生动具体,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现在的《金融学》教学单纯地把该课程看成是一本理论教科书,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不注重对案例和实践的分析,以及对理论应用的引导,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适用性较差。

三、《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目标和原则

1. 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理论应用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实现该目标,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据此系统化地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教学改革的原则。(1)加强微观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宏微观理论的平衡发展。在《金融学》教学中,增加诸如公司财务、金融工程、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等微观理论的教学内容,坚持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专业性、技术性、拓展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 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金融学》课程内容设置要尽量反映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领域的宽口径模式,并结合国外的发展和国内的具体国情,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自主确定拓展性的内容,体现出和其他类型高校的差异。(3)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 在《金融学》课程中加大微观金融理论的比重。根据教育部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适应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要进一步微观化。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金融学》应该首先体现出金融理论的变革,顺应微观化的趋势,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这也是和后续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相衔接的要求。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出发,按照金融行业的实际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具备专业应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的金融人才。

2. 修订《金融学》教学大纲,确保和后续专业课相衔接。李健(2005)认为在教学大纲中包括“基础性教学内容”和“选择性教学内容”两大教学模块是比较科学的。 [4] 笔者认为,应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分成相对固定和可变两个部分,给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一定的自,以增强教学内容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后续专业课调整的适应性。

3. 改革《金融学》教学模式,注重在联系中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着重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和创新。通过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提高适应性的目的。(1)改进案例教学模式。由于《金融学》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理论, 又由于高校教师大都缺乏实际从业经验,在讲述时难免会偏重理论的阐述、逻辑推理和引证。现代金融学强调实践应用和实证分析,需要开展“引导式”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作为案例的素材,加工整理之后形成由事件、问题、成因、解决措施及政策建议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完整案例体系,通过课堂分组讨论、 辩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常见的实践教学环节有两种: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即案例、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二是专业实践教学,即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金融学实验室是模拟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可以使模拟教学成为联系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4. 持续更新教材内容, 增加辅助和配套教材。 近20年来,金融理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正在加速进行,学术界对金融理论研究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也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同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论证也越来越全面,人们对于微观金融的认知随着金融实践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 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金融学》 必须一方面紧密联系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从基础理论层面进行阐释;另一方面把金融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纳入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有所体现。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保持常新,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性。另外,还应加强辅教材的建设,编写与教学相配套的《金融学》学习辅导手册和相应的实验实训教学指导手册。

参考文献:

[1]李家福,刘生.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差异化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2008(5).

[2]马陆亭. 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类别的一项剖析[J]. 高等教育研究,1997(2):47-53.

[3]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8.

[4]李健. “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与质量保证体系创建[J]. 中国大学教学,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