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市场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市场政策

篇1

关键词:金融市场结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

Abstract:The financial market structure in the advanced countries has experienced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past 20 years. Accordingly, the operation object and transmission channels of monetary policy have gradually changed. As policy rate close to the lowest bound and economies still on the downslide,major advanced countries have initiated quantitative-easing monetary policy. Their measures differed considerably,which to some extent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financial market structure.

Key Words:financial market structure,monetary policy,quantitative-easing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7-0003-06

货币政策是通过金融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的,其效果所依赖的一系列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过去2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经历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这不仅改变了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也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采取了非常坚决的措施向金融系统注入大量流动性,随后,既通过扩大现有工具的适用范围,也通过创设新的工具来缓解特定的市场压力。在实施大规模最后贷款人行动的同时,各国中央银行也纷纷下调政策利率,希望通过常规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稳定总需求和宏观经济。2008年9月开始,由于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以及另外几家重要金融机构处于破产边缘,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各国加大了政策利率下调的速度和幅度,直至陆续进入0―0.25% 的极低水平。然而,尽管政策利率已接近零,主要信贷市场仍处于冰冻状态,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在其第一阶段就严重受阻。在这种背景下,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先后启动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期在政策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仍然可以发挥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关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作用机制等方面,国内外学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但笔者认为,只有结合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结构进行讨论,才能对其性质和不同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本文首先回顾过去20多年来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然后讨论这些变化对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渠道的影响,最后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性质以及金融市场结构的差异对政策措施选择的影响。

一、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过去25年中,金融自由化的制度背景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推动了金融创新,致使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商业银行、存贷机构等传统金融中介在金融部门中的地位下降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整个90年代,传统中介在美国金融部门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尽管随后稳定下来,但到2007年其资产规模只占全部金融中介资产规模的30%左右。与此同时,准银行――那些与商业银行有类似的资产结构,但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而不是存款的金融机构,包括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者、政府发起的房贷机构、金融公司以及证券经纪和交易商等――在金融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则不断上升。英国和欧元区国家也经历了相似的变化,尽管与美国相比这种结构变化要温和许多。

其次,金融市场的内部边界越来越模糊。随着金融管制的取消、资产证券化的推进、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金融市场中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以美国为例,在1999年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推动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等进入混业经营时代,资产的证券化又使不同的金融机构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例如,资产支持证券(ABS)的发行机构可能就是商业银行为贷款证券化而设立的表外特定目的实体(SPV),这些表外实体通过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和商业票据融资,而这些证券又被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以及外国机构等在内的投资者所购买。投资银行和其他证券经纪商、交易商用证券回购协议和其他类型的信贷为其资产交易融资,而商业银行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是其信贷的主要来源。

第三,商业银行对市场融资的依赖度不断增加。核心存款――包括支票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曾经在美国商业银行负债中占主导地位,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被从市场融资获得的“管理负债”所取代(见图1)。欧元区和英国的银行也比过去更依赖市场融资,家庭存款(相当于美国的核心存款)在负债中所占比重也逐渐下降,而其他金融中介、非金融企业以及非居民存款则稳步上升。对市场融资依赖度的增加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关,资产的证券化使商业银行从“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传统模式转向了“发放贷款―出售贷款”的新模式。

此外,银行和准银行债务也呈短期化趋势且变得更不稳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短期融资在管理资产和负债结构上的灵活性,银行和准银行比过去更加依赖短期融资市场。如图1所示,美国的“综合短期融资占比”(包括商业票据、联邦基金、银行和准银行的证券回购协议)从1980年的40%多一点,上升到2000年的近70%,但随后开始剧烈波动,2004年下降到50%,2007年回升到60%左右,2008年又开始下降。英国银行通过再回购协议进行融资的比重在2004年之前也一直在上升,支票存款占负债的比率则一直下降。

二、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发生了变化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大多数时间里,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工业化国家都曾公开制定货币增长目标,货币供给量成为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但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使货币与非货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货币需求高度不稳定且难以预测,货币供给量逐渐失去“可控性”这个作为中间目标的理想特征。同时,由于非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基础货币(高能货币)与经济中信贷总量的关系日益松散,货币供给量M2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历史联系也削弱了。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国家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的变量――也逐渐从准备金转向了短期市场利率。例如,从1982年开始,美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经过了从非借入准备金到借入准备金、再到联邦基金利率的几番尝试,最终从1995年7月开始公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目前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遵循的是利率规则:直接对短期利率进行操作以实现一定的通货膨胀目标或产出目标。在利率目标规则下,货币总量甚至基础货币数量都不再重要。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发生了转变

在上世纪60、70年代,存款准备金率曾经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但随着金融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只针对存贷机构的准备金要求一方面使金融市场参与者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这个工具对存贷机构的影响也日渐微弱,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扩大了存贷机构的资金来源,同时也有更多的途径将必须满足法定准备金率要求的支票存款转移到自己的表外特定目的实体中。在《1980年货币控制法》颁布后,美国有10年时间没把法定准备金率作为政策工具运用,1990年初调整过1次,但直到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前都没再变化。其他工业化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短期利率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实施方法,加拿大中央银行甚至取消了法定准备金率要求。

(三)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中的交易工具变得多元化

尽管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公开市场的交易工具都是政府短期债券,但也有例外。例如,在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满足回购标准的一些高质量债券,甚至包括部分袋鼠债券都被允许作为交易工具,外汇掉期工具也越来越多地被使用;瑞士中央银行则很多年来都通过外汇市场的回购协议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因为其外汇市场具有高度流动性,更能可靠地传导政策影响。这表明,随着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和金融创新的推进,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更多地依靠价格工具影响经济,但各自金融结构演变的路径差异又使它们在政策的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同时也表明:既然金融市场的不同部分高度相关,中央银行对利率结构的影响也许与它在哪个市场部分介入关系不大。

三、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

(一)各种传导渠道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变化

货币政策是通过多种渠道发挥作用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利率渠道、财富渠道、汇率渠道、信用渠道和预期渠道。

1. 利率渠道是基本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通过影响资本成本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定和家庭的消费决定。具体而言,货币政策经过利率渠道传导至最终目标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政策利率到货币市场利率和其他贷款机构的市场融资利率;中间阶段,从贷款机构的市场融资利率到家庭和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借款利率;最后阶段,从家庭和企业的融资成本到价格稳定或产出稳定等最终目标。

2. 财富渠道发挥作用的理论基础是安多和莫迪利亚尼(1963)关于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家庭财富的价值是消费支出的重要决定因素。当政策利率变化时,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价格相应变动,从而影响消费支出。

3.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政策利率的变动可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一国的净出口和总需求。根据利率平价理论,给定其他条件,当利率降低时,外汇市场上对本币的需求下降,导致本币贬值,有利于净出口的增加。

4. 信用渠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理论都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假设上,并且都强调银行在信贷市场中的特殊作用。狭义信用渠道也称“银行贷款渠道”,其作用的前提是:核心存款是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而经济中存在许多依赖银行贷款的企业和家庭。因此,货币紧缩会使银行的贷款供给能力下降,从而使大量依赖银行贷款的家庭和企业的支出减少。广义信用渠道也称为“平衡表渠道”――通过影响借款人的财务质量或净值发挥作用。当政策利率下降时,企业或家庭所持资产的价格趋于上升,这有助于改善其平衡表的质量,减少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提高它们获得外部资金(包括银行贷款)的可能性。

5. 近年来,在货币政策研究中越来越强调预期渠道的作用。政策利率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人们对实际经济未来走势的预期,从而影响他们当前的投资或消费决定。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关于低利率(或零利率)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讨论中,一些学者就认为,货币政策能否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是走出“流动性陷阱”的关键(Krugman,1998;Eggertsson和Woodford,2003)。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是政策利率触及底线后,各国中央银行也寄希望于预期渠道的作用。

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使不同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由于商业银行在信贷供给中的地位下降,货币政策通过银行贷款产生的影响在减弱,即狭义的银行贷款渠道如果存在也被弱化了。同时,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来源变得多元化,这也使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准备金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从而影响总支出,变得愈加困难。而利率渠道的作用则得到了加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产品创新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增加了金融市场之间的资产替代性,有利于政策利率的变化很快从短期市场利率向其他资产价格传递。由于股票、金融衍生品等利率敏感性资产在家庭财富中的比重增加,财富渠道的作用也变得更加明显。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非金融企业持有的利率敏感性的金融资产也在增加,政策利率的变化也更容易影响它们资产平衡表的质量,广义信用渠道也得到了加强。最后,金融全球化使投资者在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套利活动更为频繁和迅捷,这也使一国政策利率的变化更容易引起其汇率的变化,汇率渠道的作用也可能更为明显。当然,应该指出的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各种渠道同时发挥作用,在经验分析中很难分离出各种渠道的强弱变化,但发达国家货币传导的主要渠道已从银行贷款渠道向利率渠道和利率敏感的其他渠道转变,这已是共识。

(二)利率渠道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今天,控制短期名义利率(通常是隔夜利率)是大部分工业化国家的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的做法是,中央银行宣布一个目标利率水平(政策利率),通过适当的公开市场操作以使银行间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与目标利率一致,然后依靠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分配功能来影响实体经济面临的融资条件。

在传统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银行间市场构成货币市场的主体,且存款是银行短期融资的主要来源,这样,利率传导渠道的第一阶段――从政策利率到货币市场利率――通常是简单而直接的。但在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无担保的银行间短期市场仅仅是整个批发货币市场的一部分,准银行在货币市场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商业银行本身也更多地转向市场融资,而且债务期限也在缩短。这种结构性变化对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第一阶段产生了以下影响:首先,由于准银行在货币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的操作来影响整个货币市场的能力降低了,一旦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交易方风险急升,货币市场更容易断裂。其次,银行对短期融资市场的高度依赖,不仅使其融资成本与核心存款相比更易波动,而且市场一旦断裂,它们与准银行一样将面临巨大的再融资问题。因此,在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政策利率的变化能否有效传递至货币市场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判断。这意味着,在市场正常运行时,发达的证券市场能使公开市场对短期利率的影响迅速地传导至各层次金融市场,这些市场资产价格的变化会影响整个经济的信贷价格,从而影响总需求。但在市场逆转、不确定性增加时,货币传导在第一个阶段就可能受阻,更谈不上对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的作用。这次金融危机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在危机初期,即便政策利率已降至极低水平,包括银行间信贷在内的短期融资市场利率仍然高企,各国不得不采取非常规手段缓解流动性压力。

四、金融市场结构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措施的选择

尽管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都经历了类似的结构性变化,但变化的程度是有差异的,各国金融市场仍然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措施选择上的不同。

学术界对“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货币政策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学者也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本文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定义为:在短期名义利率为零或接近零的条件下采取的、以稳定和增加总需求为目的的货币刺激措施。因此,本文使用的概念不同于“非常规货币政策”,后者涵盖金融危机初期政策利率尚未降至最低水平时所采取的一些非常规操作;也不包括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采取的行动――尽管金融稳定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影响,但其本身并不以刺激总需求为目的。在本文中,量化宽松既指狭义的,也包括那些被称为“信用宽松”(Credit Easing)的政策。狭义的量化宽松政策是指在名义利率极低时,通过扩张基础货币或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提供货币刺激的政策,政策当局通常有明确的准备金数量目标,关注的是中央银行资产平衡表的负债方。日本在2001―2006年采取的就是这种政策。“信用宽松”是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2009)在阐述美联储货币政策时创造的一个术语,指通过一系列资产购买计划向各类金融机构和市场提供广泛信贷的政策,关注的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结构,银行准备金数量的变化只是副产品。由于这两种政策在本次金融危机后的实践中有交叉,因此本文不作区分,统称量化宽松政策。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选措施

在标准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中,当政策利率已降至极低、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就失去了继续管理宏观经济的作用。然而,从理论上讲,中央银行这时仍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互补的措施提供货币刺激:

1. 明确承诺维持政策利率不变,直到经济稳定复苏。这种措施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提高通货膨胀预期避免实际利率上升,从而鼓励投资和消费。

2. 向金融机构提供超常规模的低成本流动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常规工具,也可以超出传统公开市场操作和最后贷款人的范围――比如向金融机构提供更长期限的贷款、增加能接受的抵押品的种类等――继续提供大规模的流动性支持,以缓解短期融资市场压力、提高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和贷款能力。

3. 购买长期政府债券。这种措施的目的是希望在政策利率已接近零或中央银行已承诺维持低利率都未能使长期利率下降时,通过降低长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引导私人部门长期利率的下降,以改善消费者和投资者长期融资的条件。

4. 购买私人部门资产或为私人部门资产收购提供贷款支持,直接介入特定的信贷市场。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善特定市场的资产流动性,降低风险溢价,鼓励各类投资者对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的购买,从而增加这些市场的信贷发放。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性质与作用机制

货币政策是通过影响家庭和企业面临的信贷条件来影响经济的。从以上具体措施可看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本质上是当政策利率已触及底线时,中央银行为改善实体经济部门融资条件所采取的一系列常规与非常规手段。前面两个措施的重点是如何降低银行间市场和批发货币市场的利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包含了一定的常规货币政策的因素;而后面两个措施,即对长期国债和私人部门资产的购买,目的是直接影响更广泛的、不同金融市场的市场利率、资产价格甚至信贷数量,是中央银行为了缩短和加强通常的货币传导利率渠道――从货币市场利率到整个经济面临的融资条件――所做的一系列尝试。需要指出的是,量化宽松政策并非由经新渠道传导,而是希望通过以下两方面的效应来疏通、改善和加强货币传导的通常渠道:

首先是信号效应(Signaling Effect) ,也称预期效应。在正常情况下,政策利率调整的效果取决于它对公众预期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必须清楚地向公众表明它所希望看到的利率水平。同样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公众的预期,从而引导消费和投资。直接的利率承诺是最强烈地表明中央银行态度的信号;购买长期国债也有信号传递的作用:中央银行试图降低长期利率,并将在更长时间内保持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姿态;购买私人部门资产传达的信号是:为使经济复苏,中央银行愿意采取更激进、更非常规的行动。

其次是资产组合的再平衡效应(Portfolio Rebalance Effect)。这种效应既可以通过利率渠道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信贷渠道发挥作用。在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各种资产之间具有不完全替代性,当中央银行介入特定市场、影响某种资产的价格时,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就发生了变化,必须调整资产组合的构成以重新处于均衡状态。结果,中央银行在特定市场上的资产购买计划就可能导致其他市场的利率下降,这是通过利率渠道发挥作用。此外,中央银行购买资产能增强这些资产的市场流动性,从而改善资产持有者平衡表的质量或提高资产作为抵押品的价值,有助于降低外部融资的风险、促进市场信贷的增长,这是通过信贷渠道发挥作用。

(三)金融市场结构与政策措施的选择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量化宽松政策措施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不是所有国家都有低利率承诺。除美联储外,加拿大银行是唯一承诺维持低利率的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而且后来这种承诺变成了“有条件承诺”。

其次,尽管各国都极大地增加了流动性提供的规模和范围,但具体做法也有很大不同。例如,美国使用了最多的创新性工具,那些在2007年12月―2008年10月期间为增强短期市场流动性而创新的政策工具,大部分直到2010年仍然在发挥作用,尽管所涉规模随着市场条件的好转逐渐下降 。而欧洲中央银行则主要通过以固定利率提供更长期限的信贷来增强银行系统的流动性。

最后,虽然大部分国家都实施了资产购买计划,但在规模和资产种类上差异巨大。美国不仅购买了大量长期国债,而且购买了最多的私人部门资产。美联储2009年3月宣布的资产购买计划包括了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和高达1.45万亿美元的两房债券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2010年11月又宣布,到2011年第二季度为止将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同时,设立了专门工具直接从发行人手里购买商业票据或通过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支持商业票据市场,还通过TALF工具向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提供信贷支持,以启动私人部门的资产证券化。英格兰银行(BOE)也在2009年3月宣布了为期3个月、金额为750亿英镑的资产购买计划,后来购买量扩大至1750亿英镑,但所购资产大部分是英国政府长期票据和证券,对私人部门资产的购买规模要小得多――到2009年底只购买了大约10亿英镑的商业票据和企业债券。日本银行(BOJ)的做法与英格兰银行类似,主要购买政府债券,但操作规模要小得多,不过,日本银行也是唯一一家从金融机构购买股权的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ECB)在2009年7月启动了600亿欧元的资产购买计划,以支持房地产市场,但它并没有直接购买欧元区政府债券。

以上分析表明,发达国家对量化宽松政策的四种具体措施的依赖程度是不相同的。政策选择上的差异与各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和面临的具体经济状况不同有关,也与各自金融市场结构的特点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差异有关。美联储更关注非银行的信贷市场,它购买的私人部门资产最多,对信贷市场的直接干预也最多,这与其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特征是一致的。由于非银行信贷市场在货币传导中起更大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强这些市场的资产流动性、鼓励市场参与者进行积极的交易,就成为美联储考虑的重点。英国、日本金融市场相对来说更依赖银行中介的作用,因此,英国和日本主要依靠购买政府长期债券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货币供给来刺激经济。欧元区国家对银行中介的依赖程度更大,但由于政府债券选择上的困难,欧洲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对银行业的大规模支持来实施货币刺激。在扩大所接受的抵押品的范围和延长流动性的期限上,欧洲中央银行走得最远,它在2009年1月以1%的利率拍卖了4420亿欧元的1年期资金,在9月又拍卖了750亿欧元。此外,瑞士中央银行主要购买国外货币计价的资产,以期通过本币贬值刺激经济,是唯一通过外汇市场干预来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这也与其金融市场的特点和公开市场操作的一贯做法一致。

五、总结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操作目标和实施方式等是随着金融市场结构的演变而变化的;尽管货币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影响经济,但这些传导渠道在不同的金融市场结构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发挥不同的作用。过去20多年中,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趋势大体相似,这使它们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逐渐从数量目标向利率目标转变,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依靠价格工具而不是数量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也以利率渠道为主。然而,结构性变化的具体特点和程度上的差异――特别是非银行中介在各层次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不同,又使各国在价格工具的具体运用上有区别,货币传导的利率渠道也呈现不同的特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具体措施选择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们金融市场结构的差异。

参考文献:

[1]Vladimir Klyuev,Phil de Imus,and Krishna Srinivasan.2009.Unconventional Choices for Unconventional Times:Credit and Quantitative Easing in Advanced Economies[R].IMF Staff Position Note,11.

[2]Vasco Curdia and Michael Woodford. 2010.The Central Bank Balance Sheet as an Instrument of Monetary Policy. NBER Working Paper No.16208.

[3]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 Policy. Proceedings of a joint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BIS and Bank Negara Malaysia in Kuala Lumpur on 13 August 2007.BIS Papers No 39,2008.

[4]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Monetary Policy Report to the Congress[R]. March 1,2011.

[5]Ben S.Bernanke.2009.The Federal Reserve’s Balance Sheet. Speech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April 3 .

[6]Archer,D.2006. Implications of Recent Changes in Banking for the Conduct of Monetary Policy. BIS Papers, No. 28, pp. 123―151, August.

[7]IMF.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R].10/2008.

[8]卡尔・E・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货币政策 市场 调控

宏观调控是我国市场经济调节经济的方式,货币政策作为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最为重要的手段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中是必要的,而不是以逆市场经济的行为。每个国家的市场制度有所不同,因此实施的货币政策也不同。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可以总结为以货币数量调控为主、利率调控为辅的方式进行操作。宏观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因为其内生变量具有流动性和顺周期性,所以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的特点。货币政策可以积极有效的调节金融失衡,确保金融和宏观经济的稳定,让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地健康发展。

一、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根据本国的货币政策环境,可以从国内外环境进行分析,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分析。在最近10年里,货币政策环境不断地变化,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在不断的修改和制定适应当前的货币政策环境。中国当前实行的货币政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是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利率、流动性创新管理工具、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二是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包括利率和基础货币;三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包括新增人民币贷款和货币供应量;四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的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构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充分就业、维持币值稳定和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货币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

货币市场是货币政策调控能够最直接体现的金融市场,这是因为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反应最直接明显,反应更迅速。货币市场的走势可以根据其货币市场利率这一指标来反映同时也是对资金面的反映。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较为强烈就会出现大量的钱涌入国内,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也会大幅度上升。为了控制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则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工具利率,就是加息,大量的资金又会进入银行,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冲基础货币投放。

(二)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

在货币政策中,货币调控政策的常用工具又可分为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而这两种类型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方式也大不相同。价格型工具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从以下两种理论理解:一是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认为影响途的机制是:代替和积累效应,如果银行的利率下降,则从安全资产收益方面来说则减小,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收益目标,就会出现投资者购买高风险收益的资产,用来弥补安全收益减少的这部分,股票的价格也将会随之上升;二是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给出了相反的影响途径,他认为如果银行当前利率下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利率还是会涨的,如果现在抛售股票将资金准备好等待再买进股票,在这种情况下,股票的价格肯定会下降。

数量型工具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可以理解为:按照资产组合理论来说,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如果投资者手中持有的货币比原来大,而增加的这部分是没有任何风险的。这就使得安全资产增加,在总资产中占得比例较大。为了平衡这种资产组合比例,投资者则会拿出来一部分投资于风险性投资。但是如果风险资产不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则会导致风险资产价格上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期如果货币的供给量增加,其股票的价格也会随之增加。可以通过以下的一个例子说明,中央银行如果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银行的一部分资金就会被锁定,然后通过货币乘数,这样就会导致货币的供给量减少股票的价格也会随之下跌。从中央银行的政策导向和股市的现状,利率调控作为将会直接影响国债和货币存款等安全资产的利率,从资产组合理论来说会对资金造成分流,进一步影响股票价格。中央银行利率上调后,股市作为风险性投资就会有资金流入安全性投资,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会随之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在短时间内会对股市产生不利的影响。利率可以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标志,如果中央银行利率下调则证明当前经济不景气,风险性的投资风险会更大,更多的人则会选择观望,另一方面可能会令投资人的收入减少,大大减弱了投资意愿,导致股票价格下降。

(三)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

债券市场可以体现货币政策调控措施的先导性。债券市场不仅能逐渐消化货币调控政策,而且还能对未来如何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有一定的预测性。从过去几年的经济数字表明,货币政策的数量型工具比价格型工具较对债券市场影响较小,换句话说中央银行数量型工具对债券市场的影响程度要低于价格型工具的影响程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是干预和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在金融市场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的地位。货币政策的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反应迅速、直接、明显,而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有限,不会立即表现出来,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是逐渐的缓慢的。货币政策促进着金融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经济繁荣。

参考文献:

[1]李方,段福印.新货币政策环境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完善[J].经济学家,2013(10):62-69

篇3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主要调节市场中货币供给和利率,而货币供给尤其是信贷供需和利率的调整决定着民间融资的发展和走向。为了保证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必须考虑民间信贷在政策实施中的作用。处理好货币政策和信贷市场中非正规金融的关系,引导我国民间借贷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对于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货币政策的实施对非正规金融的影响

首先,实施货币政策调整的利率是在市场上受监管的利率,当市场利率变高,更多资金需求者会选择民间借贷,导致民间借贷规模上升。而民间借贷的利率会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升高,民间借贷风险随之增加,政府监管之外的资金流动增多,影响了其稳定性。当市场利率变低,民间借贷的资金会进入规范化的市场,信贷市场发展更加平稳和安全。

其次,对于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若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信贷行为更加积极,民间借贷利率和市场利率都应降低,这会促进借贷规模和金额的增加。若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信贷行为将逐渐淡出规范市场监管的视野,转向非正规金融规范市场,随着需求量的增加和监管的缺失,非正规金融信贷市场规模与风险同时增加。

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间,因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紧缩信贷规模,部分企业和个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资金短缺问题。民间融资借此契机得以迅速发展,民间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9月至2010年期间,货币政策波动较大,但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线,国家存贷基本利率经过了6次调整,减幅累计达到0.418%。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存贷款基准利率经过三次以0.25%上调,从而抑制了贷款需求。一些企业在经营困难急需资金时,却遭遇到了银根收紧的难题。货币政策呈现“紧”、“松”、“紧”的频繁变化,而信贷规模又是计划管理,这种国家宏观政策上的不可预测性,使多数私营企业难以适应,给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冲击。

我国货币政策一般是“逆经济方向行事”,也就是说在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在经济低迷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对信贷市场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加信贷市场中的货币供给,降低贷款成本,非正规金融的信贷规模也随之增加。但经济在宽松的政策中仍处于低迷状态,借贷资本一般会流向实体经济这些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部门。而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借贷利息上升,正规金融信贷成本上升,更多借贷需求者转向非正规金融市场,此时经济处于高涨状态,因此借贷资本更多会流向房地产等那些收益高、风险大的非实体经济部门。

二、非正规金融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评价一个阶段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通常通过统计数据指标来反应,如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存贷款流量、利率变化等。由于非正规金融游离于监管之外,其发挥的作用往往被忽略掉,影响了对货币政策效果的正确评价。

一是对利率的影响。正规金融机构利率由国家确定,而非正规金融的借贷利率是根据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非正规金融信贷大部分都是在资金需求紧张、迫切而银行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个卖方市场,在供求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利率水平远比银行同期利率高,那么单凭正规金融机构利率并不能真正全面反映我国金融运行情况,从而对货币政策的全面实施也造成相当大的阻力。

二是对货币流通速度测算的影响。评价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货币流通速度,如果政策制定者未能有效预测或在估算其变动幅度时出现小的差错,都可能使货币政策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使本来正确的政策起到反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各种非正规金融机构不断涌现,一些非存款金融机构也具有了一定的货币创造能力,从而使得以商业银行为中心设计的货币控制方法显得力不从心。现实中,大多数非正规金融交易是以现金方式进行的,大规模的现金交易势必会导致统计过程中的现金漏损率的增加,从而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非正规金融的现金交易并未被纳入到官方统计范畴内,也很难被准确计量,这都增加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流通量控制难度和货币政策的制定难度,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全面实施与综合评价。

三是对融资总量与投资方向的影响。非正规金融体系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显著特征是高利率,民间的闲置资金和正规金融体系中相当一部分的沉淀资金被高利率吸引到非正规金融中去,从而导致资金从正规金融机构流出,这些脱离了政府监管的资金与民间资金汇集在一起,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隐形融资市场。由于非正规金融体系中的信贷活动未被纳入国家统计和监管范畴,大量的民间资金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信用总量被隐性放大,国家对全社会资金供给结构和总量无法准确把握,从而影响国家对区域经济和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正确判断。

三、非正规金融对金融秩序稳定性的影响

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集中于正规金融市场,而对于非正规金融而言,虽然“非正规”不等同于“非法”,但对其监管缺失和定位不清晰使其往往容易诱发非法集资、非法放贷等非法金融活动,不利于金融市场和社会的稳定。民间借贷存在较大的自发性和分散性,不利于国家在资金上进行宏观控制,不利于信贷结构的调整。以高息揽存、非法融资为特征的地下钱庄,都以数倍于国家合法利率的高利率吸纳资金,并高息放贷;个别担保机构、典当行、房地产中介机构违规办理垫资还款、短期资金拆借等金融业务,极易诱发偿付危机。非正规金融体系的组织制度缺乏规范化,业务管理混乱,抗风险能力较弱且风险意识淡薄,对投放的信贷资金用途几乎没有约束,尤其是当正规金融体系进行信贷收缩时,大量的资金通过非正规金融体系流入到投机性的交易活动中,如股市、楼市的投机性买卖。这些都扰乱了我国金融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和调控措施,非正规金融体系内在的金融风险一旦释放出来,很容易造成金融秩序混乱,影响金融稳定目标的实现,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四、思考与建议

篇4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功能;政策性金融;改革和定位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基于功能观点(functional perspective)的视角分析金融体系和金融中介,是相对于传统的机构观点(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的金融分析范式的重大转换。传统的机构观点将现存的机构和组织结构作为既定的前提,金融体系的调整与改革一般是在这个既定的前提下进行;功能观点则认为,在长期内,金融中介机构所履行的功能,远比它们在某个具体的经济中采取的形式和开展的业务要稳定得多,而且机构形式的变迁将最终由它们所履行的功能决定。因此应该把金融中介研究的视角定位在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上,然后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功能,建立能最好地实现这些功能效应的机构与组织。作为总体金融功能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政策性金融功能,不仅是政策性金融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一个基础性课题,而且在当前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从功能观视角研究政策性金融,能够科学而正确地认识政策性金融,从根本上澄清对政策性金融的误解、错解乃至曲解,也有助于决策层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

在政策性金融功能的研究方面,白钦先、曲昭光(1993)早期对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的分析,实际上是对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初步研究。白钦先(1998)将政策性金融功能概括为直接扶植与强力推进功能、逆向性选择功能、倡导与诱导性功能、虹吸与扩张性功能、补充与辅功能、服务与协调功能。谭庆华(2005)认为,政策性金融具有中介功能、服务功能(基础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核心功能),在扩展功能上侧重于经济调节功能,在衍生功能上侧重于宏观调节功能。国外对政策性金融功能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小椋·吉野等(1984)认为政策性金融的主要功能是结构调整功能;日向野(1986)在国内最早提出政策性金融的诱导(功能)效应。此外,W.G.谢波德(W.G.Shephard,1975)从产业组织论的角度分析了在金融业寡占的情况下,设立与民间金融机构相竞争的政策性银行可以提高金融业的整体效率。井手和林(1992)则通过建立同为金融中介组织的政府金融机构与民间银行之间的竞争模型证明,在存在斯塔克尔伯格(Stackelberg)竞争均衡的情况下,经营方针与商业性银行不同的政府金融机构,作为领导方,引导民间金融机构行动,能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

二、基于市场原则的政策性金融特有功能观内容及效用

基于市场原则或市场经济金融体制下的政策性金融功能观,是在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功能和金融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策性金融的首倡诱导与虹吸扩张性功能为主导,包括基本功能、核心功能和衍生功能不同分类在内的政策性金融特有功能观。

(一)基本功能。是指各种专业性政策性金融组织形式所共有的、且不同于商业性金融功能的特有的基础性或一般性功能,包括:

1.政策性导向与扶持功能。这是政策性金融首要的、最基本的因而也最能体现其本性的功能,即政策性金融执行政府不同时期的经济产业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社会稳定政策,对强位弱势特殊群体和地区、领域等所义不容辞地承担的信用引导和扶助支持的责任和义务。例如,欠发达地区以及农业和中小企业等强位弱势产业和群体,由于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收益不确定性,商业性金融至少不愿先期主动涉足其中,而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性导向与扶持功能,则要求利用专门的政策性金融组织来承担这一特殊的历史使命。

2.补充与辅功能。即政策性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只是对商业性金融的诱导补充和对融资对象在不易从商业银行融资时的扶持辅助,而非完全替代、包揽一切金融活动和业务,并从信贷额度、期限、风险、信用、收益等方面,起到补充与完善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

3.有限金融性功能。政策性金融也是一种金融制度安排,具有信用性、有偿性和一定盈利性的基本要求,以提高稀缺而有限的政策性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否则,既有悖于其金融的一般属性、进而无异于财政融资职能,也难以保证这种制度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同时,政策性金融的金融属性又完全不同于商业性金融的金融属性,而是一种对金融业务行为有所限制与约束的金融属性,如不能只追逐利润最大化,不能主动竞争抢客户而有损于商业性金融的利益,因而是一种非主动竞争性的自然盈利,否则就无异于商业性金融,也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二)核心功能。核心性功能体现了维护市场机制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既是政策性金融总体功能的基础和主体,也是处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之间业务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核心性功能也可以说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所有具体业务的导向性功能。核心性功能主要包括倡导和诱导基础上的虹吸扩张性功能,逆向选择与择机而退性功能。

1.逆向选择与择机而退性功能。只有在商业性金融依市场机制不予选择或滞后选择或无力选择的融资领域、行业或部门,方能真正显现政策性金融的价值所在和逆向性选择的客观必要性。在这里,政策性金融的市场逆向性选择是结果,商业性金融依市场机制的正向性选择是前提,并且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调整的动态性过程。在市场逆向性选择的项目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后,政策性金融就要在适当时机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如资产转让、减少或停止继续投入等,尽快退出这一融资领域并转而扶持其他行业,以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和市场性融资的主导作用,否则,就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规则和政策性金融制度设计的初衷及其本质要求。

2.首倡诱导与虹吸扩张性功能,或者说是首倡诱导基础上的虹吸与扩张性功能,简称诱导性功能。即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其特别拥有的信息优势、政策优势等有利条件,不断率先开创性发掘和引领新的投资机会和项目,并以较少的政策性资金直接作倡导性投资,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小搏大,引致更多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免费乘车地跟随投资,从而间接地虹吸和引发更多的民间商业性资金的功能。一旦商业性金融对某一产业和项目的投资热情高涨起来,政策性金融机构再转移投资方向,并开始新的另一轮循环。这就形成一种政策性金融对商业性金融投资取向的首倡诱导与虹吸扩张机制。由此也可看出,政策性金融作为商业性金融项目资源、风险收益的“勘探”先锋,对于有效开发利用所有的(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金融资源,补充完善金融整体功能机制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作用。

篇5

(一)外汇局变“宽进严出”为“均衡管理”

国家外汇管理局1月5日《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表示,放宽个人年购汇额度,将有利于更好满足境内个人的用汇需求,藏汇于民。与此同时,对境内个人和境外个人结汇也将实行年度总额管理,个人年度结汇总额为5万美元。

(二)外资银行改制,原外汇业务资格直接承继

2007年3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的《关于外资银行改制所涉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改制后的外商独资银行可以承继原外国银行分行已经获准经营的即期结售汇、远期结售汇、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以及其他人民币对外币衍生业务、外汇市场会员等资格。

(三)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三年后实施

2007年3月13日,银监会下发《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意见》规定,银监会自2010年初开始接受新资本协议银行申请,新资本协议银行从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根据《意见》,短期内中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条件,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应坚持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分类实施、允许各家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时间先后有别,以及资本计量方法分步达标的原则。

(四)银监会出台系列措施深化中国农村金融改革

2007年1月29日,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行政许可实施细则文件,规范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与退出、组织机构、公司治理及经营行为,规范其组建审批的工作程序,切实贯彻《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

(五)银监会发通知严禁信贷资金流入股市

股市行情的一路上扬,使投资者获利同时,也引发了监管机构对于潜在风险的进一步担忧。银监会目前已基本明确,将对违规资金进入股市展开清查,并着手研究防范资本市场风险向银行转移的问题。据悉,金融机构已接到《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一季度,部分商业银行已根据该份文件,开始部署贷款违规挪用的自查工作。多种迹象表明,目前股市中的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这些资金通过委托贷款、不明目的消费贷款等等方式流入了股市。而股市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一旦进入股市的信贷资金出现亏损,将给投资者和银行带来严重损失。

(六)千亿企业年金获准投资债市

2月28日,央行与劳动保障部联合了《关于企业年金基金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的为企业年金基金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安全、有序地进行债券投资、交易奠定了制度基础。此次的《通知》,主要从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制度安排以及债券托管账户开立的条件、程序和交易管理等方面,对企业年金基金提出了明确要求。

《通知》的意味着企业年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渠道将被完全打开,非金融类企业的企业年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将获放行。同时,企业年金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利于拓宽其投资渠道、促进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年金基金的进入增加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类型,将促进市场需求的差异化、多样化,有利于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

(七)国家外汇管理局调整2007年度金融机构短期外债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外债管理,严格控制短期外债规模,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借用短期外债的行为,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2007年度金融机构短期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自4月1日起实施。

通知决定,从如下三方面对2007 年金融机构的短期对外借款管理政策进行调整:一是调整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核定范围;二是调减2007年度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明确指标调减的要求及步骤,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国内货币市场拆借、掉期等方式增加外汇资金来源;三是规范对外资银行分行转制为法人机构后其短期外债指标的核定和管理、外汇业务批发分行短期外债指标的使用与管理,以及外资银行因合并、分立等原因需要对短期外债指标进行跨地区调整等问题。

二、市场动态与经营现状

(一)银行业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

据银监会最新统计,截至2006年12月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截至2006年12月末,主要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为11701.8亿元,比去年初减少494亿多元;不良贷款率降至7.51%,比去年初下降1.38个百分点。全国12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90.17亿元,不良率2.96%,分别较年初下降310.58 亿元和1.80个百分点,实现整体“双降”。资产规模500亿元以上的11家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59.07亿元,比年初下降50.09亿元,不良率约6%,比年初下降约1.7个百分点,也实现了整体“双降”。

(二)保费收入继续增长

2007年1~3月,全国保险保费收入1964.5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514.9亿元,同比增长38.8%;寿险业务保险保费收入1314.6亿元,同比增长19.3%;健康险业务保险保费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4%;意外险业务保险保费收入44.1亿元,同比增长13.2%。截至3月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2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709亿元。截至3月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0444.8亿元,比年初增加2660亿元。其中银行存款6344.1亿元,占比31%;债券9910.2亿元,占比48.5%;股票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3732.6亿元,占比18.3%。(见图表28)

篇6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行业都在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家庭农场也不例外,互联网思维促使家庭农场要不断提升生产力,创新经济形态。这些演变都需要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但目前的金融服务政策尚不足以保障家庭农场的跨越发展,本文基于网络经济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能拓宽家庭农场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网络经济;家庭农场;金融服务政策

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是必然趋势,在“互联网+”与“两创”的背景下,农业电子商务将会成为新兴的电商主力军。电子商务给家庭农场带来了机遇,但是也加重了家庭农场的负担,特别是在资金的获得与支配方面。电子商务对家庭农场经营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将会给家庭农场带来巨大的变革。

1、现有家庭农场金融服务政策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2月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从信贷支持力度、贷款利率水平、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对各地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提出了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要求。央行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比较规范、收益稳定的家庭农场等,应简化审贷流程,满足其合理的信贷需求。不附加收费,不得搭售理财产品,不变相提高融资成本的条件,切实降低家庭农场的融资成本。对于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田水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可以提供3年期以上农业项目贷款支持。对于从事林木、果业、茶叶及林下经济等生长周期较长作物种植的,贷款期限最长可为10年。家庭农场单户贷款原则上最高可达1000万元。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鼓励各商业银行大力开展农村支付业务创新,推广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业务,为家庭农场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

浙江省在2014年制定了《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提及要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电商园区及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给予税费支持,对农村网商免征增值税,并执行相关抵扣政策。给予融资支持,对农村电商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积极发挥农信机构的作用,简化办理手续,适当放宽贷款期限。给予建设用地支持,支持仓储物流、通信基础等建设项目用地。温州市在《关于实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十大行动的意见》提及须发展农村资金互助会。按“组织封闭、对象封锁、上限封顶”的要求,支持有条件的发展农村资金互助会。扩大农村有效抵(质)押物范围。凡农民财产权益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原则上都可试点用于“三农”贷款担保。国家强调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对家庭农场的信用采集和评价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将农场信用评价与其信贷投放相结合。地方政府要探索将家庭农场纳入征信系统管理,将家庭农场主要成员一并纳入管理,支持守信家庭农场融资。

2、针对家庭农场的金融服务政策尚不完善

2.1当前政策跟不上网络经济的发展速度随着温州农村经济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农户在婚丧嫁娶、建造房屋、子女教育以及医疗等方面开支剧增,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农户原始资本积累较少,家庭农场对于日常经营的资金需求已较难得到满足。近几年温州的金融危机越演越烈,农村借贷关系紧张,多数农场都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如果家庭农场想要接轨网络,发展电子商务,就必须寻求金融支持。更何况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见效缓慢的过程,创新项目的开发有时甚至是要“烧钱”的。当前针对家庭农场的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政策不足以让农场在面对其他农业电商时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2.2家庭农场的融资渠道有限除了贷款,家庭农场主只能依靠亲友间的拆借来应付业务发展所需,资金筹措的渠道有限。鹿城区某家庭农场种植500多亩水稻,农场主流转来100多亩地,建起5个蔬菜大棚,种植樱桃番茄、莲藕等,并通过网络宣传对外提供休闲采摘服务。因收益可观,农场主决定扩大规模。农场主在融资的过程困难重重,除了资金本身以外,农场主最希望国家和地方能在金融、保险、用地等领域出台一系列明确、细化的家庭农场优惠扶持配套政策和措施,并能落到实处。比如农机在有些县市可以做抵押贷款,在上述农场所在地却不行。像这样的家庭农场主在温州各县市都有很多,他们渴望扩大经营规模,想尽一切办法改变经营模式,但是资金短缺永远是掣肘。

2.3信用控制系统不健全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扶持在农村信用发展中是最关键的,尤其是在发展初期。农村信用体系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如果农业生产者具有较好的信誉,经营活动良好,经济基础扎实,信用水平高,那么农村信用活动就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信用本身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给本身的发展提供保障。温州家庭农场目前规模普遍较小,经营主体以农户为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这也给整体信用体系建设带来了难题。网络时代,信息传递更快、更透明,信用尤其重要。在家庭农场的供应链体系中,任何一个参与者都要加强信用建设,好的信用控制体系可以让这个链条的经营销售业绩像滚雪球一般地增长。牵一发而动全身,链条中的任何一环出了差错,都会影响公众对农场的信任度。

3、结合网络经济特点完善金融服务政策

3.1充分发挥各金融主体的作用目前,温州家庭农场依赖的主要农村金融机构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各区县农商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对财政高度依赖,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需求量增大且难以到位,使得农业发展银行资金实力和活力相当有限,家庭农场主较难获得其资金支持。农业银行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大部分的农村金融业务都是通过农业银行办理的,但近年来农业银行对农业的侧重不足,其产品、业务多向“非农”领域发展,多数家庭农场主反映较难获得农业银行的贷款。温州农商银行,前身是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该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中最重要参与者,承担了大部分农村金融业务。网上贷款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农场主可以足不出户的完成贷款申请的各项步骤。温州家庭农场需要根据自身实力与需求,寻求不同类型的金融主体的帮助。

3.2鼓励家庭农场融入本地的农业金融合作组织温州平阳已经率先尝试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内部组织,它可以为会员提供借款或为会员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三农贷款额度通常较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成本高,很多金融主体不愿意接手这些琐碎事务。合作社自行进行贷前调查、跟踪、管理,并进行风险管控,为会员提供融资服务,这是农业金融领域的一大创新。上述的专业合作组织,在2015年5月份其保证金池高达1500万元,银行贷款余额5千多万,累计服务800余人次。温州市政府本身就鼓励家庭农场入合作社,因此家庭农场可以融入合作体系,为自身的发展寻找到更宽的资金支持载体。

3.3寻求创新,借电子商务获得资金支持既然家庭农场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是必然趋势,何不从电子商务本身获得资金。温州民间金融活动活跃,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多数人的投资变得比较保守,互联网金融恰好在这一时期迅猛出击。家庭农场主们可以从线上的专业金融网站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可以利用好现有的众筹模式,将优势的产品、服务通过线上众筹的方式推出,解决启动期的资金困境。如“淘宝众筹”频道,其分类中专门有“农业”这一子项,相较于“科技”、“娱乐”等子项,农业众筹项目目前数量偏少,家庭农场主可以利用这一时机,推出有自己农场品牌特色的众筹项目。从电子商务中来,再反哺到电子商务中去,这可能是未来家庭农场拓展在线业务的有利手段。

3.4建设适应电商环境的信用控制系统温州家庭农场可以进一步实施“户转场、场入社、社联合”,发挥家庭农场在推进土地稳定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作用,启动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同时开展家庭农场信用评级。以后农场可凭自身信用等级从金融机构获得相应授信额度。为了确保农村信用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要建设一个完整的农村信用体系。鉴于家庭农场的特殊性,建议政府将农场经营者的个人信用与家庭农场的信用绑定,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信用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信用体系中不仅仅只包含借贷、还贷信息,还要对农场的安全检查、卫生检验、质量管控等信息纳入整体信用中,并且通过平台可以让信用信息公开。包括家庭农场的上下游企业,也要一并纳入管理范围,加强监管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立,吴朝霞.基于增值网的中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生产力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3):63-64.

[2]郑亚琴,郑文生.信息化下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及政府作用[J].情报杂志,2007(2):96-98.

[3]夏守慧.温州地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4)136-139.

[4]屈学书.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重庆 两江新区 离岸金融 云计算

一、全球离岸金融市场概况

全球金融自由化一直是金融体系重要的发展方向,发展中国家正同发达国家一道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在上世纪中叶诞生于英国伦敦的欧洲美元存贷业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岸金融市场给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有的甚至作为支柱产业带动了所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岸金融是指不受所在国金融法规及制度约束的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行为,而离岸金融市场主要是指为非居民提供离岸金融服务的市场。发达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多是伴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动经过多年自发形成的,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取得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多数采取政策推动的方式加速本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离岸金融市场分布在欧洲、亚太、美洲、中东、非洲等五大地区。离岸金融市场普遍具有为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务、宽松的监管环境和享有低税率等三个主要特征。离岸金融市场主要有资金出入境不受限制并享有和国内金融市场同等国民待遇的内外一体型、必须开设离岸业务专门账户与在岸金融市场分离的内外分离型、介于内外一体型和内外分离型之间且允许资金在一定限额内通过离岸和在岸账户相互渗透的内外渗透型、类似于记账中心且以避税为目标的避税港型等四种主要类型[1]。离岸金融市场大多数是以运营网络形式存在的无形市场,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方式将遍及全球的境外资金供求双方联系起来,且在离岸金融市场中运作的金融机构基本上不受任何国家政府的约束与金融管制,所以离岸金融市场更接近于真正的国际金融市场。伴随着金融国际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均在竞相发展离岸金融市场。

二、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概况

我国最早曾于1989年批准招商银行在深圳试点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但由于商业银行缺乏开展离岸业务的经验和能力、配套政策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使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经历了1989-1994年的初创阶段、1995-1998年的迅猛增长阶段、1999-2002年6月的清理整顿阶段、2002年6月至今的重新开办阶段等四个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已经初具规模,但存在客户过度集中,离岸业务规模小、品种少、银行流动性差、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还存在企业利用离岸金融业务规避外汇结售汇政策和套取国家优惠政策的现象,导致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离岸金融市场。

三、重庆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优势

亚洲地区的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泰国等均已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专家和学者也曾提出在上海、深圳、天津、厦门、广州、武汉、大连、重庆、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具有相对资源、区位、政策优势的城市或特区成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议,但至今仍未成功建立真正的离岸金融市场。

重庆与国内其他拟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城市相比,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重庆集国家普惠政策、西部地区优惠政策、三峡库区优惠政策和统筹城乡优惠政策于一身,特别是重庆两江新区拥有国务院赋予的三大优惠政策叠加优势――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政策以及比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政策,享受包括土地、金融、财税、投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领域的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使重庆两江新区成为众多优惠政策的“洼地”,把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已纳入国家战略。在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方面,重庆已率先在国内尝试建立加工贸易离岸结算中心,由黄奇帆市长亲自挂帅,市经信委牵头,针对国家外汇管理局目前不允许任何中国境内的法人和自然人在中国境内开设离岸金融账户的限制,对没有从事进出口行为的零部件和组件之间的加工贸易结算,通过在重庆保税港区建立惠普中国代工厂总部结算中心并给予地方税收返还政策的方式,有效地衔接了保税港区税收和外汇等优惠政策,实现了协助企业合理避税、抵抗人民币币值的波动和衔接外汇管制及规避贸易壁垒等目标,为重庆带来了每个月几千万美元的税收。重庆类似的项目还包括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支付提供商美国PayPal(贝宝)公司打造的“一平台五中心”项目,即国际电子商务外汇结算平台、轨迹电子商务交易认证中心、电话营销中心、国际电子商务培训中心、区域业务拓展中心、国际电子商务投资促进中心,新加坡海皇APL全球服务中心、宏、华硕具有结算功能的第二运营总部等。

金融的核心是产品和服务,而优质的服务均离不开先进、高效的技术支持。重庆两江新区建有全国最大的云计算基地,并且有我国唯一特批的、不经防火长城、采取物理隔离的方式通过专用光缆直连国际互联网的“云特区”―国际离岸云计算特别管理区。重庆还围绕“云端计划”之“云计划”制定了三大应用板块,即基于智能重庆的云计算应用基地,国内有影响的“在岸云”计算高地,亚洲最大的国际“离岸云”数据开发处理基地等,为重庆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打下了扎实的软(政策)硬(云计算)件基础。

重庆还具有比较明显的地理优势。作为地处中、西结合部,长江上游黄金水道,拥有三千多万人口的直辖市,重庆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是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拥有内河航运最大港口、国内第四大国际机场、八条铁路汇集点,形成了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西部的水、陆、空、铁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同时,重庆与通往美国西部大量未开垦土地的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枢纽、充满商机的芝加哥有诸多相似之处,具有鲜明的内陆开放特征,其金融网辐射藏、青、陕、川、渝、云、贵、鄂等12个省区。重庆优越的地理优势助推了国家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的确立。重庆还有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也是全国第一个“水港+空港”一区双功能保税港区,以及内陆第一个综合保税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等具有优势的保税港区,为离岸结算、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天然的场所。

四、重庆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

由于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多以资源匮乏但经济发展迅猛的微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导致其经济发展对离岸金融极度依赖(如泽西岛9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离岸金融业务),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一直对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持“有害税收竞争”的态度,加之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较之设有实体金融机构的功能型离岸金融市场对当地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很多。所以,我们觉得重庆更适合建立内外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即在内外分离型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和操作导向,先采取限额的方式开辟一个允许外汇资金进,或出的单向通道,待时机成熟时,再逐步取消限额并开通资金进出双向通道。这样,可为重庆离岸金融市场开辟全新的发展路径,以避免在发展初期与国内较发达的城市争夺离岸金融市场资源的冲突。

在操作上,可以选择在重庆两江新区设立特定离岸金融区,向国家争取进一步的政策倾斜和配套的优惠政策。通过实行特殊的税收、外汇、财政补贴等政策,保证在重庆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实际税负不高于国际同类业务的水平。建立充分保护离岸金融客户隐私的法律规章,并增加金融机构经营自由度,以此鼓励国外各类金融机构及国内各大银行在重庆设立离岸金融机构,从事吸收非居民存贷款、贸易融资等离岸金融业务。

在完善管理体制、健全监管制度后,可采用账户分离管理,同时从事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这样,允许资金在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之间流动,则离岸资金也可以作为国内企业贷款来源,国内企业也可发行外币债券、股票、进行外汇交易,进一步拓宽了国内企业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外资和金融机构,提高重庆国际知名度与金融影响力,把重庆建设成为真正的区域、全国、乃至国际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上海离岸金融市场法制保障研究课题组.上海离岸金融市场法制保障研究[J].政府法制研究,2010年第2期

[2]姜淮.中国离岸金融市场构建分析――上海模式和深圳模式[J].商场现代化,2008 年9 月(上旬刊)总第550 期

[3]鲁国强.深圳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历程、特征和问题[J],经济论坛,2008年5月

[4]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滨海新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研究[J],华北金融,2006年增刊1

[5]刘远志.厦门离岸金融市场研究[J].海峡法学,2008 年9月第3期

[6]李华杰,聂晓勇.关于建立广州离岸金融市场的探讨[J].南方经济,1994年第11期

[7]江春.建立武汉离岸金融市场的设想[J].学习与实践,1994 年7月

[8]李晶.大连离岸金融市场创建模式及策略[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年12期

[9]黄奇帆.重庆发展离岸金融的探索――在2012年金凤凰金融盛典上主题演讲摘要[J].新重庆,2012第4期

[10]范琨,姚俊,邹陶.重庆两江新区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创建设想[J].新重庆,2010年06期

[11]范琨,廖冰,姚俊,何建明,邹陶,项慧玲,刘昌国,刁孝华.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总体目标 战略途径 支撑条件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2月

[12]唐.重庆建立首个内陆离岸金融结算中心构想[J].特区经济,2011 年3 月

[13]卢先兵.深圳前海离岸金融中心破题[J].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9月15日

[14]沈文金,李娜,任萍.横琴可重点发展离岸金融服务[N].南方日报,2012年7月16日

[15]重庆两江新区官方网站:

[16]陈新焱.惟一一块没有防火长城的地方 重庆“云特区”横空出世[J].南方周末,2011年6月16日

[17]陈钧.踏上五彩祥“云”[N].重庆日报,2013年5月8日

篇8

大连保税区已经根据保税区的特殊功能和依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成为大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税区经济发展已具规模,形成了以电子、机械、塑料家用电器为主的加工产业,以汽车为主体的国际贸易大市场,进口汽车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信息服务不断创新。同时形成了以其配套服务的仓储物流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连保税区促进了大连地区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最大限度的移用了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大连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拉动东北经济外向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大连保税区配套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与大连保税区取得的成就相比,大连保税区尚未形成与之职能配套的金融市场。所谓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进行的该国货币存储和贷方的市场,是外国贷款者、投资者和筹资者之间信贷业务活动的场所。它为国际金融活动开拓了新的空间,并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开办离岸金融市场更是推动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现实途径。国际实践表明,成功的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国内金融深化、塑造利用外资新格局、促进国内金融市场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具有巨大作用。大连是目前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及境外公司和金融机构设立常驻机构比较集中的5个城市之一。大连要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过渡,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建设离岸金融市场,不仅为大连开拓了一条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重要通道,而且进一步拓宽了货币市场空间,健全了市场构架,增强了大连金融市场的功能辐射,有助于大连东北亚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在当前大连保税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保税区经济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这就需要吸收大量的外资来补充保税区内资金的不足,培育和发展保税区金融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多样化筹资,也是当前吸引外资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建立一个与保税区相适应的规范化的离岸金融市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是吸引外资的重要途径。大连等沿海地区设立保税区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实行特殊的政策,采取特别的措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促进外资大量流入我国。其具体途径是通过独资或合资企业所从事的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在保证其自身外汇平衡的前提下,为我国提供更多的外汇资金,同时由于这些企业具有充足的外汇,因而有能力真正面向国际市场,参加国际竞争,最终实现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对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可以给从事转口贸易的买卖双方提供外汇资金的开户、调拨、贸易融资、担保和抵押等便利,这样就能吸引大量外商来保税区从事转口贸易,达到大量吸引外资的目的。

大连保税区实行“境内关外”管理模式,享受免税、保税等优惠政策,已经具有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特殊优势:政策优势,大连保税区是在海关监管下享受国家特殊优惠政策的综合性对外开放区域,具有“境内关外”优势。特别是其自由贸易区属性使得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可能;隔离优势:大连保税区作为全封闭区域可有效保证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监管优势:大连保税区内具备完善的海关、银行监管体系,可有效保证离岸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客户优势:大连保税区离岸贸易的发展,为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有专家认为,离岸金融帐户在性质上属于境外帐户,在保税区中试验,为现有政策许可范围。因而在保税区内注册的企业,可开设离岸帐户。

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模式选择

国际上离岸金融市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该类型的金融市场在自身经济规模极小的小型国家或地区,起一个“记帐中心”的作用,其产生的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国民收入效应很低,但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成本却不低,对软件的要求很高,既可以产生资金渗透,又可成为“洗钱中心”,该类型的市场以加勒比海地区开曼和巴哈马的离岸经济为代表。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该类型的金融市场需要金融业具有高度的经营自由,境内市场几乎完全开放,对所在地的经济、金融发展基础和管理水平又较高的要求。该类型的市场以伦敦和香港的离岸经济为代表。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代表着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该类型的市场是由政策诱导、推动,专门为非居民交易所创设。一方面便于金融管理当局对在岸业务、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管,另一方面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市场对国内金融市场地冲击。该类型的市场以纽约、新加坡和东京的离岸经济为代表。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该类型市场模式是将境内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帐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帐户资金流入。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规模巨大、离岸经济金融税制齐全、法制环境严格规范,采用避税港型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我国的经济、金融现状,尚不具备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所要求的条件。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大连目前的金融实力,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的设定应实施以内外分离为基础、适度渗透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即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要专门开设离岸业务帐户,将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严格分离。同时在将境内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帐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帐户资金流入。这是因为,如果实施严格的内外分离模式,从政策上杜绝国际离岸资金向国内市场渗透,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意义和必要性将大打折扣。通过离岸金融市场引进国内经济建设所必须的一部分建设资金,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率上看无疑是引进外资战略中的一个必要和可行的部分。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既便于保持我国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又便于扩大利用外资。因此,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以内外分离模式为基础、适度渗透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

渗透的具体模式应采用如下方式:在渗透的方向上,宜采用只允许俩看资金向国内渗透,不允许国内资金向国外渗透,即只允许(OUT-IN)交易;在渗透的渠道上,初期可允许离岸资金贷款给国内企业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之后,可逐步放开让境内企业到离岸市场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渗透的管理上,要从政策设计到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上均做到“管理有效、管理及时、管理可控”;在渗透的规模上,要做到“适度渗透”,防止规模过渡、失控给国内市场造成动荡。适度或者最佳的渗透规模在理论上要符合一下几点:渗透规模以满足国内经济建设对外资的要求为准;以不冲击国内物价水平、税率水平和汇率水平为宜。当然,渗透的比例一定要严格控制,且何时采取这一模式还需视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运作发展情况和我国国情及国家政策而定。

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创建策略

目前上海、深圳已经开展离岸银行业务,天津保税区正积极向国家申请。而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尚处于研究论证阶段,为加快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创建步伐,建议由大连保税区管委会会同各有关方面组成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筹建小组,开展离岸金融市场的创建运作。

积极申请争取大连保税区成为离岸金融业务试点

积极向国家申请,争取使大连保税区成为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区域,争取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分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大连办事处、大连市金融办公室的认同和支持,加大力度,共同向国家提出申请,力争使大连保税区成为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区域。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各保税区都在争建自由贸易区的形式下,大连保税区一旦成为我国首批自由贸易区,国家就会给予相关的金融政策,那么在自由贸易区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即属正常。

创造条件完善离岸金融市场软硬件环境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所需软件和硬件环境建立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运作、监管体系。作为一个完全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启动,离不开有关政策的扶持和推动。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三类:第一,放宽限制。如取消外汇管制,允许离岸帐户内交易货币实行自由兑换;除对资本充足率进行要求外,对从事离岸业务的银行没有流动性要求;放宽利率波动的幅度,允许其随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在较大的范围内上下波动;不进行现场监管,只进行非现场监管;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对贸易、非贸易和资本收支不加限制。第二,降低经营成本实施宽松的税收制度。如减征或免征离岸交易营业税、印花税、利息税、资本利得税和股息预提税等;收取较低的(个人、公司)所得税。第三,既放宽限制,又降低成本。如免缴存款准备金等;建设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交易网络,尽早开通与国际性数据通信系统和全球银行电讯协会的联网,完善各项硬件设施及配套设施,提高金融通讯和金融业务电子化、自动化水平。

积极吸引和鼓励中外大银行前来加盟

篇9

【关键词】金融市场 自由化 金融监管 国内外比较

一、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发展现状

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其最初形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早已出现,但是现代化的金融市场发展却略显滞后。这是因为决定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逐步完善的。经过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首脑、各个中小股份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一个健全、完善的组织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结构打破了国家垄断金融市场的局面,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陆续展开了股份制改革,严格遵循市场运行机制,促进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建立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截止至2010年3月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754家,沪深两市总市值达239438亿元。沪深两市的发展促进了融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带动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国债、金融债券规模日益扩大,为人民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平台。此外,保险市场、外汇市场的逐渐规范与普及,使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保障经济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总的来说,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自由化程度有待加强[1]。

二、国外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发展经验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化

金融市场通过市场运行机制能够实现资金融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化,但是不能放任其毫无节制地野蛮发展。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形成了限制竞争、追求安全、保障存款人利益的监管机制,构成了稳定的西方金融体系。随着西方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强有力的管制开始损害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严重阻碍了金融业的正常竞争。因此,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各国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自由化改革,开始了西方的金融自由化浪潮。

(二)国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不断扩大,在70年代以后,国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受金融自由化理论,开始推进金融改革,如智利、新西兰、马来西亚、韩国等等。这些国家首先通过放松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推进资本市场流通的自由化,弥补资金供给缺口。其次通过政府的力量鼓励直接融资,增加金融市场中流通性强的金融工具的发行数量,建立健全有关的管理法规,对外开放一级二级证券市场以吸引外资。再次缓慢放松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制约,从而规避因为高估本国货币而可能出现的本币大规模编制的利率风险。

总之,金融自由化使金融市场摆脱了一些政府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1.促进了市场竞争,提升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打破金融业内部原有的分工,促成金融、产业资本的相互融合;2.推动金融市场创新与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使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组织等方面的创新更加顺利;3.加速了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实现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3]。

三、国外金融市场自由化的经验教训

(一)国外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教训

金融市场自由化在促进金融国际化的同时,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例如,利率自由化降低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业务范围扩大使表外风险增强等。我国的邻国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日本金融业耗费了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清偿“泡沫”经济中的不良贷款问题。此时日本的商业银行职能已发生变化,从原先的套利转向后来的对冲不良贷款,但是银行面对这种情况的业务模式调整却显得非常缓慢。

日本虽然在经济发达程度上很高,却依然遭受到金融市场自由化带来的困扰,而这种情况对于抗风险能力弱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一个致命的危机,因此在1982年、1994年、1997年分别爆发了拉美国际债务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亚洲金融危机。虽然,不同的危机有各自的原因,但是都在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所以发展中国家要严防此类危机的爆发,防止本国出现“泡沫”经济。

(二)国外金融市场自由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自2008年以来,我国从整体上成功地抵御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国内的金融市场结构并没有受到颇为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也为我国走出经济低谷制定了战略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注入了充足的资金[4]。

目前,我国主要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积累都得到了改善。这些国有以及股份制银行正积极地提升自身资产深度,以盈利为根本目标,积极参加国际金融市场结构建设,逐渐提升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仍然很漫长,政府要通过旧有的金融市场管理模式来控制大量资金的流向分配越发困难。我国政府对于银企运营的行政干预和指导无法达到以前的效果。

此外,中国各类金融机构还应该主动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日渐全球化的趋势。我国要求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本国的各类企业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同时,还应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衍生品领域进行试验性的操作,比如人民币的境外结算业务等,我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支持,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配置,使金融市场中的各类市场组成部分之间形成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过程,使各类金融市场能够反映金融市场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改革的展望

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未完全实现,还需要进一步地在必要的金融监管下充分实现金融市场自由化。根据国家金融改革的政策方针,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进一步改革需要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一)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组织体系

我国金融市场的需要高效率、充满活力、良性竞争的组织体系。实现这种组织体系,一是积极促进我国国有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通过金融企业的资本比例的改革实现金融企业的现代化。二是发展并监管适合资本市场良性竞争需要的证券金融机构和投资银行体系。三是稳定发展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适合中小企业、私营经济发展需要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中小金融机构。四是充分调动以保险、信托公司为主的保障类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积极性,并进一步开拓资信评级公司等信息咨询服务类金融机构。五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股份制改革为重心,规范发展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特点的金融组织,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5]。

(二)进一步提高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与监管,维护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调控与监管不断提高,但与经济金融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相比略显不足。在2006年12月我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后,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我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将更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严格维护金融安全与金融市场稳定,一是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构建安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而更加适应金融市场开放情况下的宏观调控需求[6]。二是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规范金融市场各结构的行为,形成完备的金融风险规避与化解机制。三是完善我国各类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与经营审核,促进金融市场环境建设,提升金融企业的资产水平与盈利能力。四是保证国库拥有完备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增强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能力,加深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三)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中直接融资的融资力度,增强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和融资效率,逐步缩小我国在金融市场结构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通过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结构,加快股权分配合理化,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外招商引资,不断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水平,稳步发展货币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从而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通过加强金融市场结构创新、加强现代科学积水在金融领域的合理应用、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市场结构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友成.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战略构建[J].征信,2010(3):88-89.

[2]郭树华,王文召,郭新宇.基于SCP视角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选择—以云南省为例[J].思想战线,2007(6):45-48.

[3]秦池江.农村金融的机遇与考验[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2008(3):18-19.

[4]王军峰.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综合绩效关系实证分析[J].金融观察,2009(3):57-60.

[5]曾康霖.我国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1(10):32-41.

篇10

[关键词]上海自由贸易区;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战略意义;制度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5.23.063

1 自贸区的含义及上海自贸试验区

自由贸易区通常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人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亦可用来形容一国国内消除了关税和贸易配额并且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较小的区域。上海自贸试验区即属于后者。上海自贸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其规划面积为2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立是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大创举,也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要求。

2 中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2.1 现行中国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

离岸金融业务是近三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迅猛发展的产物,它突破了所在国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体制、货币政策、外汇管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与东道国国内金融市场完全分隔,为资金在最大限度内的流动创造了条件。

在国际上,目前已形成了以伦敦为代表的伦敦型离岸金融中心、以纽约为代表的纽约型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然而,在中国,目前离岸金融仍然属于边缘化的新生事物,面临着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尽管离岸金融试点从深圳扩展到上海和天津,尽管各地媒体和学术界对于谁应当建立离岸金融中心一度争论得不亦乐乎,但是至少直到目前看来,中国还未拥有运行较为完善的离岸金融市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或成为中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起点。

2.2 现行中国离岸金融业务运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方面,我们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自2002年我国离岸银行业务恢复后,仍沿用1997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其中,部分条款已经明显滞后,有些内容不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适用对象为中资银行,而外资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造成了内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不平等待遇。

其次,我国对离岸金融业务的监管政策之间相互矛盾,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1997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允许在岸与离岸银行业务之间有10%的资金相互抵补,而在2002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深圳发展银行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批复》中规定在岸与离岸资金不得相互抵补。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构架下,监管主体及监管职责不明确,地区间的监管标准不统一,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

3 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3.1 离岸金融市场的消极影响

离岸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以及市场所在国经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离岸金融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潜藏着巨大风险,宏观层面上增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影响各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加大了各国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管难度;微观层面上放大了金融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

3.2 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积极战略意义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不但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对整个国家的金融改革开放也有重要的意义。从国家整体利益看,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国内金融深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需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离岸金融的发展关系密切,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是开放本币自由流动的缓冲区,是对本币国际化的支持。我国可以通过建立离岸市场实现人民币的离岸化经营,从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开辟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回流在周边国家流通的相当数量的境外人民币,从而便于我国加强对境外本币的监控,减少这部分本币对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进而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保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2)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水平。离岸金融要求开办地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水平的从业人员,这有利于提升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离岸业务的开展将使东道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中资金融机构可以在家门口学习和借鉴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培养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促进中资银行学到新的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锻炼队伍,转变机制,从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本地银行业的发展。

(3)有利于带动我国贸易、生产和就业的增长。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能确保外商来华投资利润不必直接汇回母国,也便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调度资金需要;另一方面,进行离岸金融功能的创新可望为出口加工业解决外汇瓶颈。比如,在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加工项目,如OEM尚无报关清单,因而要履行复杂的报批手续,不能马上收汇,业务开展受制约。而离岸金融功能的创新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今后滨海新区的贸易增长奠定良好的金融基础。通过提供为市场配套的设施和服务业可以刺激当地经济的增长,增加当地的收入和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此外,我国可以从税收和离岸银行业利润以及其他费用收入中获得相当的外汇收入,提高财政收入,改善外汇收支状况,给整个环渤海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有利于提升市场所在城市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以天津为例,历史上天津曾是我国北方经济金融中心,目前天津不仅初步形成覆盖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监管机构和市场体系,而且外资银行纷纷抢滩进驻,国外跨国公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天津北方金融中心地位已经开始进入恢复阶段,建立天津离岸金融市场将使新区的中资银行得以开辟以非居民为服务对象、基本按国际市场规则操作的离岸金融业务,外资银行的离岸业务将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从而在新区内形成局部范围内的国际资金流动,增强新区金融的国际化功能。

4 上海自由贸易区制度的创新建议

4.1 发展模式选择角度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严格区分,银行的离岸资金与在岸资金不得相互抵补”,是一种“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这可以有效阻止离岸金融交易活动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冲击。目前我国政府金融监管的能力尚处于软弱状态,主要还是运用信贷规模来控制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继续采用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国内业务、在岸业务、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管,另一方面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风险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之后,逐渐考虑向渗透型市场过渡。

4.2 制度体系确立角度

国际经验表明,如英国、新加坡和日本,政府为了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相应的外部金融环境和其他必要政策支持。在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初期,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为其运行提供了宽松的监管环境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从而使该国或地区离岸金融市场或迎头赶上或后来居上。而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是政府推动的主要形式,这些优惠政策可包括:税收优惠;逐步实行自由外汇制度;降低经营成本,免提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金,降低对流动性比率和清偿力的要求。面对周边地区离岸金融中心强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样需要政府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持,以至少相同或相近的融资成本来吸引离岸金融交易者。

4.3 法律监管制度角度

离岸金融业务法律框架的完善和细化,是创建我国离岸金融监管政策有效实施的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法制因素可以看作对外部条件最具吸引力的内部条件,它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离岸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树立了信心。我国目前关于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只有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199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及其他一些对离岸金融有关的银行业务有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离岸金融业务。因此,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应在政府政策推动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法制的补充和完善,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通行的监管规则的基础上,尽快设计一套比较完整的离岸金融的法律制度。公平合理、稳定开放的法制环境会产生强大的发展后劲,是吸引国外金融资本的最有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