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企业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理念的进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若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做的就是创新,创新首要的就是思想上的进步和改变。因为一个企业的管理思想对企业是致命的,它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具体的工作中,国有石油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层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行思想上的培训,通过教育的手段使管理者的思想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且将新的理念慢慢地融合应用到自己所在的企业当中,学以致用。而且核心理念必须符合当前我国所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有先进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信息意识和战略意识等。风起云涌的当今社会,企业要想安身立命,就必须要学会应对各种变化,企业必须要“活”起来,跟得上迅速更新的时代的步伐。1.2更新管理经营模式随着外部竞争的激烈程度的日益增加,“低成本运营”必须要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作为企业的核心经营模式。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环境,让企业的经营变得不再那么顺风顺水,企业必须要建立灵活的高效的运营模式从而去面对市场的各种冲击。企业的转型也是刻不容缓的,不能在一味地重视生产,却忽略市场,要想企业经营稳定高效,就必须将企业的经营模式放到市场中,不断地根据变化完善自身的经营模式。1.3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技术新工艺对于企业来说,如同源头活水一般重要。所以技术的创新也是管理创新的一种形式,因为技术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和动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改变,更是管理层面上的各种提高[3]。从技术的研发,到技术的成熟推广,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管理,这个过程更是一种管理的创新,一种全新管理机制的应用。对于我国的石油建筑企业来说,投入大,高风险,整体效益还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不能忽视。整体效益的保证和提升离不开新技术的开发利用。高科技才是其成功的金钥匙。但是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还必须注意要依托市场。这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石油建筑企业的迅速发展。在国际的大潮中去进行管理方法和模式的创新。1.4创新管理项目外界环境的变化、建设地点的变化、气候及地理因素的影响等是石油建筑企业的自身特点,石油建筑企业自身独有的特点使得企业的经营方式与其他企业不同,并且对企业工程的管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企业工程项目的管理是包括多方面的,它不是单一的、狭隘的,例如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各界协调沟通、人力资源、健康与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都属于工程项目管理的范畴。1.5创新市场营销石油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项目,就要依靠一个重要的资源,那就是通过自身努力而积累的营销和营销网络,同时这也考验着石油建筑企业的营销能力。营销与营销不同,建筑市场的营销不仅包括通常的营销概念和内容,它还表现出建筑市场自身的营销特点。社会营销是企业进军发达国家市场的一把利剑,社会营销并不是狭隘意义上的营销,而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两个主要内容是:首先是要考虑长远意义,既包括个人的,也包括社会的,发达国家往往更注重环保和节约,他们眼光更加长远,不会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利益;其次是要有敏感的感官,及时发现消费者和社会的需要,并努力去满足这些需要。1.6企业机制的更新企业内部机制的更新是一个企业稳健运行的保障。是由建筑企业也是一样,企业若想适应国际大潮,适应市场经济,就必须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企业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和开拓,建立合理的人事管理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尽量满足企业员工的经济需求和社会地位需求,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以价值为准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两种制度都要偏重创造性劳动,员工所得和其创造的价值成正比。鼓励员工独立思考,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增加竞争力。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以人为本。
2结论
总的来说,对于我国则是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层来说,只有充分了解当前管理层面上的创新,才能找到自身仍然未改进的问题和不足,这样才能对企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刘龙 单位: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四川蜀渝石油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篇2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现场优化管理必要性方法
Abstract: The level of on-sit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e most embodies the level of 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in order to boost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across an enterprise,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on-site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methods.
Keywords: construction companies, construction site,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the need for methods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优化管理(Optimal Management)是指企业管理者在特定环境下,对内部组织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选择优良组合,以便实现确定目标的实施过程。它是人本管理,其有效性集中体现在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合乎需求的产出,获得最佳的效率和效益。优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企业内部人员理念、组织结构、产品需求、资源利用、工作机制等五个方面,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从而,为实现企业确定的目标服务起到保证作用。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 它也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水平, 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 要想把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搞上去, 就必须优化现场管理。
一、建筑企业施工现场优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般来讲,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解放生产力的需要。建筑施工现场是建筑工人直接从事施工活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场所,它是生产力的载体。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建筑产品必须通过施工建造起来,即企业投入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在施工现场优化组合后才能转换为生产力。建筑产品施工进度的快慢、质量的优劣、成本的高低、效益的好坏,都与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有些施工单位现场管理混乱、施工无计划、操作无标准、规章制度不执行、有人不干活、有活无人干, 材料、工具、设备到处乱堆乱放。浪费惊人,现场环境非常的脏、乱、差。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这些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建筑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只有重视优化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总体来说,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高层、大跨度、复杂的建筑物越来越多,在建筑施工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并得到了推广应用。建筑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现场施工如何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已成为建筑企业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筑企业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企业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是专业化、协作化。现代化人生产,要求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只有按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严格的规章制度及管理程序,才能保证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才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
据悉,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小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向市场提供质量好、造价和工期合理的建筑产品,而这种产品是在施工现场建造出来的,就必须靠施工现场管理来保证其质量。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当前。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用户招标时,在审查完施工企业的资质条件并通过后,主要考察的是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的条件和管理水平能否保证施工质量,是否具备履约能力。因此。施工现场也代表企业的形象。只有狠抓现场管理,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筑企业施工现场优化管理方法
1、健全施工项目的现场组织机构管理
施工项目现场组织机构管理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是局部与整体关系。组织机构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功能, 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水平, 以达到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因此企业在推行项目管理中合理设置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高效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建立是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组织保证。
2、把握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全面系统地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当务之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 施工企业依据质量保证模式, 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系统, 编写质量手册, 制定质量方针、技术目标, 使之更具有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可检查性。
(2)人、材、机的控制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 质量控制应以人为核心, 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 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增加人的责任感, 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主体。显然在施工项目中, 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举足轻重的。
施工机械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标志, 是现代化施工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除了把好管、用、养、修关之外,还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相关配合人员之间责任明确,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记录清晰、有人操作、有人监督、奖惩分明,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并注重强化机务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使用、维护、保养严格按规程办事;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就一定能够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机械设备安全优质高效地为的施工生产服务。
篇3
关键词:建筑行业 经济管理 发展
我国资质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分析不仅在趋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整个宏观经济的改革,更取决于建筑市场的完善,如,对多头管理的建筑企业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建筑市场的运作范畴以远远超出, 官方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在我国国情密切相关下公共的选择, 在履行政治权力的同时我国的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对经济领域扮演着“企业家”的角色,将对预算最大化、政府收人的目标予以实现,因而管理局面多头的建筑市场就不难解释了,就是作为政法考评经济效益的最佳标准。问题的产生就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产物,要解决就必须首先依赖于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建立。 总体而言, 国际卜的建筑企业管理模式大体分为以欧美为代表的从业人员注册制和业主负责制,更是以亚洲为代表的企业资质管理制。
一、现阶段企业资质管理的必要性、必然性
1、适当的政策扶持,合理的贸易壁垒
对国外企业竞争的一种缓解与特级的资质设立,就是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的资质管理,为在我国培养一批有创造性把未来发展放在最前延的承包商努力营造环境, 综合竞争力的特级资质企业, 建立中国建筑业现代化的窗口向世人进行展示, 也对民族建筑产业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对重头戏的特级资质管理的新规定,应当加以落实和重视,而且, 资质管理在境外企业进人中国市场时也会实施监控,对纳人的管理范围进行宏观调控, 很好的促进建筑市场的未来发展。
2、规范建筑市场,保证工程质量的要求
人类生存赖以延续的必要条件就是对于再生产过程和工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影响,和房地产业和住宅产业的繁荣,也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支柱之一等等都是在规范建筑市场下。然而,充分保证工程质量的条件是建筑市场主体的合法有序, 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与工程质量的保证, 在资质管理下建筑企业通过行政手段保证了工程质量, 从而建筑市场的规范将进一步促进。
3、亚洲地区的国家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氛围
当今在市场经济模式下, 对于市场因素和计划因素任何冈家的经济体制都是的某种混合体, 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欧美,德国式社会型市场经济,美国式的自由型市场经济和英国式福利型市场经济,对业洲而言, 型市场经济模式的代表是以日本式为导向,这是与亚洲绝大多数相适应不完善的地区和国家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需要在经济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中等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 对社会主义市场深化体制进行完善,然而对宏观经济体制政府也需广泛参与,在这种势下, 国家对建筑行业管理的重要调控手段在建筑企业资质管理下是必要的。
4、业主选择承包商的科学性、便捷性的要求
当今科技发展中, 以是越来越高的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的科学含量,市场规则、建筑知识对于非建筑行业的业主是不可能有充分的了解的, 因此为业主选择承包商资质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不仅业主在选择承包商时, 对参考依据以资质等级进行, 避免委托第三方或自行审查在时间上、财力、人员的耗费,将项目成本降到最低。 更要表现在获得相应资质认证后的承包商, 相当于企业信用的增级通过了以政府信用的担保, 要是通过这种间接担保, 就说明保证了业主的工程质量和利益,
二、加强建筑企业技术经济的管理
1、明确技术管理的任务
建筑企业技术经济的管理工作要做好,一是要做好环境保护技术和安全技术, 如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教育、检查、责任等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环境的污染和公害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等。二是必须对技术管理的任务非常明确, 对国家的各项技术政策要进行正确贯彻, 对各项技术活动科学地组织,将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推进, 将各技术的经济效益努力提高, 经济与技术要做到真正统一化;三是要对各项技术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好, 包括建立健全技术管理的技术责任制、规章制度、做好施工技术日志好工程技术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和技术情报、对各种技术规程与技术标准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并定期对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
2、技术的创新
要求对企业中的相关的各项技术活动过程和技术工作要素实施科学、组织、计划、有效的管理就是建筑企业技术经济的管理。各种技术活动下的建筑行业, 一是指技术创新活动,如技术开发和技术改进、新技术工艺、科学研究的试验研究;二是指包括技术核定与检查、技术交底、工艺与图纸会审等方面为保证正常生产活动的技术要素等。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技术经济管理,是发展的核心要素的企业, 加强技术管理对于稳定企业生产技术工作秩序、搞好环境保证和保护工程质量、保障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建筑企业质量经济的管理
所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对于质量好坏的建筑工程, 不仅对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的繁荣发展。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必须时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而建筑质量经济管理就是要根据用户要求和设计, 在工期内规定下, 要对建筑施工保质保量的完成, 以实现企业本身效益的最大化并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建筑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建立全面的质量经济管理体系。要求运用多方法对全企业、全过程、全员进行经济质量管理。建立包括人员和各级部门在内的质量责任制制度,已明确其任务与职责范围;对全员的经济质量管理要予以实现, 全员的质量教育工作必须做好, 对员工的质量意识加强;有必要对多种多样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经常性开展,将广大员工的主人公精神以及聪明才智充分发挥, 积极主动参与到质量经济管理中去。
四、资质管理的动态性、科学性改革建议
1、体现公平
资质管理工作在市场准人制度上应从严治理, 要在质量上保证企业的素质,并不是盲目的进行资质管理工作, 行业壁垒应以通过市场竞争来体现, 而不是对既得利益者的保护, 对于新企业的进人以行政垄断的形式进行阻止。而进入建筑市场的企业的资质等级建议划分不必过细, 不同等级的企业承包的金额不可作强制性约束,可只作指导性限制, 尽量使各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对各企业招商引资充分发挥, 运用财务杠杆、金融工具的能力和优势,给予企业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2、体现效率
对于动态性实现的资质管理工作,是提高市场效率的惟一途径行政手段的时滞性影响信息的充分利用,实现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 将选择权、定价权交给业主就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在第三方完成承包商的资质市查中委托建筑市场中介机构或由业主自行完成等,对于市场微观单位的决策、信息优势从而达到资源有效率利用和流动的充分发挥, 由于互社团组织负责资质管理的细节下政府可授权或委托由行业企业自行建立的行业协会等, 以实现管理的动态性,将对资质管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业主承担建设的风险,需要建设咨询中介机构和工程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将对整个建筑行业市场化的进程有了更新的发展。
3 、管理目标的转换
向业主服务、建筑企业为目标的才是新时期的资质管理,以营造良好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为根本任务以权威性、法律性保证服务的质量。
五、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也促进了建筑行业的新型发展。人们对建筑物品质的有的更高要求,也对其的数量需求巨大,这促使建筑行业陷入激烈的竞争之中。同时在保证建筑质量下, 将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提高,将是每一个建筑企业管理者期望的。建筑行业想要得到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的发展,就需要完善加强建筑企业各经济要素的管理体现。
参考文献:
[1] 孙秋玲,田杰,尹建江.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 安建山.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31)
,2010,27(1).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措施
1 加强生产成本管理
生产成本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及周转材料使用费等项费用的总和。
1.1 人工费用管理 人工费用大约占工程总造价17%~22%,人工费的降低主要由量和价的降低来确定。
建立与责权利相统一的物质激励机制,将项目部全体职工的工作绩效与其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奖罚严明的考核约束机制,使项目部的命运与职工利益融为一体,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费用的基本保障。如实行固定+浮动工资制,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性质和特点,按不同职工的技术熟练程度与经验、劳动态度、劳动积极性等,给职工规定不同等级的基本系数和浮动系数,然后再按照项目部完成目标利润的情况,按对应的分配值发放职工工作的全部报酬。
1.2 材料费的成本管理 材料费占工程总造价的60%~70%左右,因此材料费便成为生产成本控制的关键内容。
①材料量、价的确定。建安工程概预算定额计取的成本,反映的是建筑企业的平均成本水平。预算定额中材料的量按下式计算:定额量=净用量×(1+损耗率),而单位在编制材料期的价格如下:预算价格=供销部门手续费+包装费+采购保管费。由于工程成本总量分解到材料这一块的成本和材料预算相比较,分析其差额,再根据市场的情况和工程量具体情况来对材料进行采购。从以上可以看出,在量上的控制主要是节约和减少损耗。
②加强材料成本的管理。材料采购价的控制首先应建立一支爱企敬业,经营意识强的采购队伍,这是成本控制的组织保障。在采购前必须先掌握需采购材料量的预算价格、结算价格与现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并在调查分析该材料市场供应关系的基础上,确定目标采购价格。原则上,目标采购价格应在预测结算价格与现行价格之下,然后货比三家,考虑质量、运输服务等因素来确定采购地点、采购方式。对于需要中长期供货的材料应在调查分析市场行情的基础上,确定一次性订货还是分阶段订货的方式,还应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作全面的衡量。
1.3 机械及周转材料使用费的成本管理
①在机械设备的购置方面,应在现行的生产规模和预测近期(3~5年)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统一购置大中型机械设备,以租赁的形式配给各项目部,同时要了解各项目部机械设备的利用现状,通过企业在各项目部之间调配使机械的有效利用达到最高限度。
②从使用费上来说,机械使用费由可变费用和不可变费用构成。其中不可变费用包括基本折旧费、大修费、安装拆卸费及进出场等规定费用,可变费用包括工资、津贴、燃料费、养路费、运管费等。不可变成本本应按照有关法规和上级的有关规定如数上缴,但其中的可变费用则是可以控制的,如养路费、车船使用税等地方部门征收的费用,应结合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尽量采用地方和甲方合同有关的条款中的优惠政策;燃料和附属油料要购进符合要求的油料,如果用量较大时要尽可能采用批量和批发购买的形式,同时要严格控制用量,杜绝浪费。
2 加强事前预测分析
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对招标人的法定资格和资信能力进行确认,对招标文件经仔细分析研究,已确定其招标的合理性和内容的和法性。在确认之后,企业应该从本身出发做好详细的成本预测分析工作,争取一举中标。工程中标后,公司必须成立一个有财务技术法律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合同评审小组对合同文本进行仔细的研究评价,最终签订一份严谨清晰的合同,为今后双方更好的履行合同奠定基础。
3 加强事中控制管理
首先在施工全过程中,材料费占施工总成本的60%左右,施工单位要想控制施工总成本,在材料管理和使用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经济损耗。现在大部分单位采用的是材料采买权归职能部门所有,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项目部的施工压力和施工负担,但为了更好的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使工程在低成本投入的情况下顺利完工,建议在项目部工程承包制中,材料采购部门及现场相关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做好材料采购前的基础工作;材料的使用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材料用量的管理施工;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加强人工费管理,降低人工消耗。
其次是要根据设计图纸、工程预算、施工组织设计、人工消耗定额和劳务分包单位签订责任明确的用工合同,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定员,劳动定额,出勤率,加班加点等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人员安排不合理,派工不恰当,严格按照合同进行管理和监督控制。同时,还应严格控制零星用工数量,把这部分无收入的成本性开支降到最低点。
4 加强事后控制和反馈
篇5
经营管理作为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其贯穿于建筑企业生产发展的始终,为提高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的素质和应变能力,建筑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必须应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利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建筑企业经营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然而,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就经营管理总会受相应因素的影响,而使其不能更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影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实际问题。
(一)巨额拖欠款引发的财务风险
近些年,经济的不稳定性,在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愈发严重。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结果表明,每到年底全国累计拖欠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总额均超过亿元。
施工企业通常因为巨额的工程拖欠款往往导致利息的负担过于沉重,出现资金周转上的困难,增大了坏账的风险,严重的甚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低价中标引发的利润风险
环顾当下的建筑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于是就有了低价中标的模式,虽然中标但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下降。在最近几年的工程实践中,一类工程三类取费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种环境下,一旦施工企业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就不可能彻底走出因压价让利因素而导致的窘境,因此而潜在的利润风险是相当大的。
(三)施工合同不平等引发的履约风险
建筑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许多的工程项目,甲方则利用这一点,从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迫使施工企业所签下了的施工合同有失平等性。比如“垫资施工”已成为投资方降低资金成本、转嫁经营风险、榨取施工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
(四)项目管理上的缺失引起的效益风险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施工企业自身管理上薄弱和机制不合理,容易导致管理上的漏洞,施工效率低下。事实表明,现场管理上的混乱是老牌施工企业积久的弊端,其带来的工程成本风险是极大的。
三、传统技术、适用技术和先进技术的选择
建筑工业化使建筑技术日益先进,建筑企业的有机构成越来越高.先进技术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给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但是,由于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建筑施卜的复杂性,特别是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大最涌现.不同企业就必须选择不同的技术既使是大型企业,不同工程中也应选择不同的技术一企业追求的目标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向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因此,技术必须服从经济的需要一般来说,决定企业技术程度的因素主要是企业规模,但对一个具体企业来说,主要因素就取决于工程的复杂程度、建筑物的结构、层高、工程量等条件。为了正确地进行选择,就必须有定量的决策方法,以下面试举例说明。
例1.某建筑公司在生产中可采用传统技术、适用技术或先进技术。由于传统技术主要是人工生产,几乎不需要什么建筑机械设备,因此生产中固定成本较低。但手工生产需要大量人力,劳动效率不高,材料消耗较多,因此变动成本较高;先进技术大量使用机械设备可大大节省人力,生产中变动成本较低,但固定成本就会提高;适用技术介于二者之间,固定成本高于传统技术而低于先进技术,变动成本低于传统技术而高于先进技术。
假设该公司若采用传统技术生产,固定成本只需20万元,适用技术的固定成本为30万元,先进技术的固定成本为60万元,传统技术消耗较多的人力和材料,单位建筑面积的变动成本高达20元/平米,适用技术的变动成本为180元厂平米,先进技术的变功成本仅为160元平米。
四、建设资金的合理分配问题
建设资金的管理体制改革后,建设单位不再无偿使用国家的纂建投资。建筑企业实行投资包干制,也必须精打细算,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6对本企业的自有资金,也要考虑如何合理分配使用。
这些都要求建筑企业学会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才能提高投资报酬率,尽快回收建设资金。一般总存在若干个建设项巨可以投资,所以首先确定出可以投资的.几个项目在不同投资额下的收益情况,这是正确进行决策的前提,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根据各种不同的投资组合形式,决定每项工程应投资的数额。
为了破解施工过程中缺乏监管的难题,潍坊市财政局创新提出实行财政专管员制度,强化过程管理、现场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政府投资的所有的城建项目派驻两名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财政专管员,及时介入施工现场,对工程量计量、材料价格确认、变更签证及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参与和监管,其中重大变更事项由专家小组集体论证确认,防止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等问题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据了解,在施工现场,专管员甚至都要对使用钢筋的粗细都进行严密监督,这样就确保了工程的质量。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狠抓城建资金管理的决心,也难怪有人说专管员就是市领导的“眼睛”。
也许有人会问,如何保证这些专管员不徇私舞弊,甚至积极主动开动脑筋对项目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呢?据了解,审计局要对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的评审质量进行监督,如果一旦出现把关不严的问题,在年底考核之后专管员就会被辞退了。并且专管员的工资在事业单位工资基础上实行浮动的绩效工资,提出的意见好坏跟收入挂钩,在年底考核的时候如果你出的好点子多,会给予额外奖励。
篇6
关键词:小型房地产企业采购建筑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开发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元素。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国家各种政策和管理的逐步完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20多年来,随着企业改制和经营责任的转变,大量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于受到开发环境、人力资源和资金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应从公司自身管理出发,寻找符合社会进步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思路上转变和制度上规范,从粗犷式经营型管理转化为精细化的制度型管理。
1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项目的采购内涵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采购也属于采购范畴,但是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采购。绝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一直都将属于采购范畴的工作内容分散于诸如前期、计划、工程、材料等部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般房地产开发企业所谓的采购是取用了采购含意中的部分内容。从管理和实际操作的过程来讲,会带来工作职能不清,工作范围重叠,工作过程推诿,工作效率降低等不利因素。
1.1采购的定义。
采购是指通过交换获取物料和服务的购买行为,为企业经营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价格获取质量、数量合适的资源。
采购的目标是“为企业经营获取质量、数量合适的资源”;采购的手段是“通过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价格进行交换”。本文研究的采购管理,将针对“采购的手段”进行探讨。
1.2房地产企业采购的现状。(岗位和职能)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脱胎于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岗位的职能设置往往对应于政府管理部门。
在工作职能上,仅对实物的购买作为采购工作的主要目标;或局限于物料的获取,即建筑材料的购置。对于服务性资料和商品的获取,很多企业都未纳入采购管理,而将其功能分置于前期、计划等部门,完成诸如土地获取,工程设计、施工队伍的选择等。
这种采购方式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情况下,适应当时的供需渠道和工作方式页而产生的。
1.3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项目采购的范畴。
实物物料的购买和服务的获取都是采购行为,都应纳入采购管理的范畴。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政府工作思路的转变以及企业的改制、上市和重组等变化,原先很多政府计划经济的工作方式,也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行为。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活动,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符合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大潮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首先,实物物料和服务都是商品,都具备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体现了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其次,它们的有偿获取,都计划能为房地产企业带来利润。它们具备相同的价值属性。第三,它们可以通过相同或近似的方式获得,诸如拍卖、招投标等,这也都属于商品购买的形式。第四,它们的采购过程,其实也是经济合约的成立和履行过程。经过购买前的询价,成立合约,履行合约和支付报酬,完成合约等步骤来进行。第五,它们都可以通过统一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来规范和完成。第六,它们都需要经过相同的评估、审核阶段,都可以建立相同性质的全过程的管理档案。
由于土地资源对房地产企业有着非常特殊的重要性,它的获取会由企业的决策部门直接制定方案和落实,一般不将其列入房地产企业采购管理范畴。
1.4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项目采购的本质。
就是对在房地产开发全过程中,所有涉及到的设计、施工和建筑材料供应单位,进行质量、价格和履约时间的比较,以达到最优化过程这一目标。
能向房地产企业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建设服务和建材供应;
通过合适的方法采购,使每一笔资金都获得最大化的价值;
进行精确地计划安排,使每一次提供的建设服务和建筑材料都能准时到位;
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体系的顺利运作;
在组织、人员、制度和流程方面提供管理上的保障,为采购服务。
1.5房地产企业采购的目标。
最终目标就是,用最优惠的成本,保证房地产企业建设项目及时、保质地完成计划进度,并顺利实现销售。
这一最终目标,是由完成一系列各项分列的采购任务来实现的。如各种施工队伍的选定,各类材料的购买,以及保障它们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保证他们能准时进入施工现场等。
2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项目采购管理
房地产企业的采购管理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并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职能,协调团队的活动,达到获取高质、价优和准时的建筑施工服务或建筑材料供应的管理过程。
2.1制度、流程管理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精细的管理流程和严格的监督审核机制是保证工程项目按时完成的前提条件。
2.1.1健全的组织机构
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采购资金在开发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且由于人力资源匮乏,采购工作应使用直线制的组织形式,明确归属最高管理者直接管辖。并做好岗位和权限的设置,制订详细的部门职责、岗位说明书与权责划分表,建立严格的监督、审核审批机制和有效的绩效考核措施。
2.1.2明确的管理制度
制订、执行管理制度,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明确的管理制度是企业采购运作的行为准则。
2.1.3精细的管理流程
业务流程就是把一件工作的作业项目或工作环节清晰地表述出来的程序,重点是做好WBS(工作任务解构)。
2.1.4严格的监督、审核审批机制
企业的采购,根本上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涉行为。实施严格的监督、审核审批机制,才能尽量减少营私舞弊等恶劣事件的发生。
2.1.5科学的绩效考核
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是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强大武器,是采购行为充满活力的有力保证,是采购业绩获得提高的关键因素。
2.2计划管理
2.2.1了解政策、掌握规范。
房地产采购管理方面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相关政策法规。供货商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种建材必须要实行质量备案,进场也必须由相关单位确认。
2.2.2制定采购规则和模式。
制定采购规则和内容;确定采购模式。
2.2.3掌握进度、编制和申报采购计划
熟悉工程的进度要求,掌握现场的施工进度,提前编制和申报采购计划,展开相应的采购工作。
2.3价格、成本、合约管理
2.3.1看懂预算、了解产品
需要初步具备预算员的能力,了解各种预算和报价清单。能否参照定额,参照那种定额,独立费的确定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价格和成本。
篇7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企业;方法;框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还处在发展阶段,许多企业尚未将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去,没有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本文就风险导向审计如何协助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方法与框架并促进其整合予以探讨。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6号对风险管理的定义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组织管理层负责确定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组织的经营活动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各个组织必须对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降低风险,才能确保实现目标。“有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有效地管理各种风险对于领导层作出正确决策、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实现营运活动的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风险管理方法与框架
组织风险管理是一个由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组织战略制定和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组织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组织风险管理框架是一个帮助组织管理者有效处理不确定性和减少风险进而提高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的框架。
1.内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风险管理的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组织的机构文化、风险管理基调等,正如人的性别、年龄等基本状况、对待疾病的态度等因素。
2.确定目标。根据组织确定的任务或预期,管理者制定组织的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确定其他与之相关的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并在组织内层层分解和落实。
3.事项识别。潜在事项对组织可能有正面的影响、负面的影响或两者同时存在。有负面影响的事项是组织的风险,要求组织的管理者对其进行评估和反映。对组织有正面影响的事项,或者是组织的机遇(可以在组织战略或目标指定的过程中加以考虑,以确定有关行动),或者是可以抵消风险对组织的负面影响的事项(应在风险的评估和反应阶段予以考虑)。
4.风险评估。类似医生诊断病因,风险评估可以使管理者了解潜在事项如何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者应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在对相关事项做了个别分析以后,还要考虑同时发生某些风险的可能性。
5.风险反应。即对待风险的方式,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和接受风险四类。对于每一个重要的风险,组织都应考虑所有的风险反应方案。选定某一风险反应方案后,管理者应在剩余风险的基础上重新评估风险,各行政部门、职能部门或者业务部门的管理者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该部门的风险进行复合式评估并选择相应的风险反应方案。
6.控制活动。控制活动存在于组织的各部分、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类似医治病人采取打针、吃药的方式,控制活动是帮助保证风险反应方案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政策和程序。
7.信息和沟通。有效的沟通包括组织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横向的沟通,还包括将相关的信息和组织外部相关方的有效沟通和交换。来自于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定的格式和时间间隔进行确认、捕捉和传递,以保证组织的员工能够执行各自的职责。在风险管理框架中,贯穿始终的是信息沟通和监控。
8.监控。是指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以及一段时期的执行质量的一个过程。方式有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以及对组织风险管理的记录。
三、风险导向审计如何协助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框架方法与框架并促进其整合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如果能够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也就意味着审计工作质量得到了保证。
(二)风险导向审计协助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方法与框架并促进其整合的应用
1.按照企业目标全面评估风险。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注重与管理层和决策者的沟通,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审计领域和相关风险因素,如企业文化、内部控制体系、业务交易系统、财务报表及信息系统。至于相关的风险因素,应将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风险因素整理归档,形成规范化的数据库。
2.确认和判断剩余风险。在充分鉴别风险的基础上,内部审计人员要测试被审计单位现有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确定哪些风险在现有控制框架下无法得到防范和控制,即确定剩余风险。审计部门在确定风险程度时,关注的指标至少应包括风险可能性、损失程度、损失频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和归一化处理,以便将剩余风险按照相同的口径由高到低排序,确定风险优先级。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规范[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8.
篇8
所谓经营风险是指在经营活动中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和效益而自愿加重责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预定经营目标的的情形。其特点是,经营风险与获得效益可能是成正比的。
所谓法律风险是指在经营活动中出现的不受法律保护的行为,或者权利与义务极不平等、使自己始终处在只承担或多承担义务而不享有或少享有权利的情形。其特点是,法律风险一旦形成,就会使自己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并必然遭受损失,而且这种不利局面和损失往往不能通过单方面继续履行该行为来避免。
在合同签订、合同履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是:
1、强迫“让利”合同条款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1)是强迫让利的法律风险。强迫投标方/承包人对中标结果或者合同价款做出减让,会使建筑企业“伤筋动骨”,导致合同无法顺利履行,甚至可能影响工程质量。
(2)是防范措施。理直气壮地予以拒绝;及时向负责该招投标事项的行政监督部门提出投诉,或者向负责合同备案的行政主管机关提出投诉;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或者向合同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2、“压缩合同工期”合同条款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1)是压缩合同工期的法律风险。承包人不但要为赶工承担支付高额费用,而且要承担不能提前竣工的高额违约索赔。
(2)是防范措施。承包人有权拒绝压缩合同工期的要求;在符合工程安全、质量等规范,并且制定了合理赶工措施的情况下,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签订赶工协议。但是,承包人应当提出合理的赶工措施费以及提前竣工奖励办法,防止使自己遭受因赶工增加的各项费用损失。
3、“带资承包”合同条款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1)是关于带资承包工程的合法性问题。带资承包不再是当然无效行为,招标文件中可公开写明垫资施工条款;中标后单方面强行设置的带资承包条款是无效的。政府投资项目不许带资承包是一个特例。
(2)是带资承包的法律风险。全额带资承包,对于发包人工程项目的合法性、可抵押/变卖/拍卖性、投融资能力,以及承包人垫资施工能力等条件都要求很高;带资承包条款中没有约定利息,承包人请求支付利息的,法院或仲裁机构不予支持;承包人带资承揽政府投资项目的,有关部门有权依法对该企业进行查处。
(3)是法律防范措施。对发包方资信情况进行法律调查论证;承包人带资承包一定要量力而行;在带资承包合同条款中,一定要明确约定利息计算标准及逾期付款的违约条款;及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举报违法带资承包行为,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诉讼或者仲裁认定违法带资承包条款无效,或撤销或变更该条款。
4、合同中约定“建设单位付款后总包方才向分包方付款”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
(1)是分包方的法律风险。分包方将失去及时追索工程进度款的主动权,给自己造成极大的资金压力;
(2)是总包方的法律风险。属于约定不明的付款方式。
(3)是总包方的防范措施。积极要求建设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付款义务;应当在分包合同中明确约定工程款支付方式和付款时限。
(4)是分包方的防范措施。不要签订付款期限、付款金额和付款方式不明的合同;与总包方协商修改付款期限、付款金额和付款方式不明的合同条款;按照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者提讼,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劳务分包合同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1)是不按施工资质签订劳务分包合同的法律风险。不具备相应专业类别和等级资质的劳务分包队伍,其签订多劳务分包合同将不具有法律效力;签订违法劳务分包合同,总包方不但要承担主要责任,还要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2)是所谓“扩大劳务分包合同”的法律风险。“扩大劳务分包合同”极有可能被认定为转包而导致合同无效;“扩大劳务分包合同”中笼统包含的消耗性主材、大型机械设备、模板及脚手架等周转材料,在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可能会被按照“据实结算”原则处理。
(3)是防范措施。严格审查劳务分包作业资质,防止签订无效劳务分包合同;不签订所谓“扩大劳务合同”;需要委托劳务队伍代购、代租的材料或者设备,双方要另行签订合同。
6、承包人进行工程索赔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措施。
承包人提出的工程索赔又分为广义索赔和狭义索赔两种。广义的承包人索赔:指一切引起合同价款调整的因素出现后,承包人依据合同和法律提出的索赔,包括但不限于,因设计变更导致的合同价款变更及措施费调整、经济洽商、合同调价、政策性调价、违约金、停(窝)工损失、不可抗力损失等等。狭义的承包人索赔:一般仅指因发包人原因导致停(窝)工的事件发生后,承包人依据合同和法律提出的索赔。索赔主要是两项:停(窝)工损失索赔,工期索赔(也称工期顺延或工期补偿)。
7、承包人索赔包括索赔要有依据;索赔要有证据;索赔要按程序。
8、合理停工追讨工程拖欠款包括工程拖欠款的现状;合理停工清理拖欠款的措施。其中约定停工是指在合同约定的停工情形出现,按照合同的约定停工;法定停工是指招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后依法停工。
9、无效合同或者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的处理。无效合同的处理:依照《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处理。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的处理:依照《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篇9
【关键词】装饰;工程;成本;控制
建筑装饰装修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装饰工程施工项目展开的,如何做好装饰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进行成本管理是建筑装饰企业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当前建筑装饰工程成本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的意识落后
从意识角度来看,工程成本管理应该是一个全员参与全过程的管理。从装饰企业与项目经理部管理层面来说,部分企业没有从企业管理层面加以控制,由于建筑工程推行项目法施工,各工程项目分散于不同的施工区域,企业管理层属于利润中心而不是成本中心,无法对工程成本施加影响。对于项目而言,由于深受合同条款的约束,在保证工程生产方面易于达成共识,对工期成本及项目盈亏却无暇顾及。工程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工期要求,保证工期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就会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效益向生产低头的典型表现。
(二)内部成本管理层面
从项目经理部内部成本管理层面来说,内部分工缺乏协调与沟通合作,部门之间以为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施工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不进行成本分析考核,离开成本管理抓效益的做法,是造成一些单位管理粗放、效率低下、亏损严重、发展缓慢的主要症结。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工人和设备,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而造成人工费的浪费,如果材料管理人员现场数据不精确,必然会导致材料二次搬运费的增加;如果技术人员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会使工程成本增大。
(三)应变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筑市场招标竞争激烈。面对市场竞争的沉重压力,不少施工企业盲目揽任务,不惜赔血本中标,使企业陷入越干越亏的境地;有的企业不计成本盲目铺展,贷款垫资施工,结果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成本核算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成本核算包括:
1、预算成本
指根据施工图计算的工程量和预算单价确定的工程预算成本,反映了为完成工程项目建筑安装任务所需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这也是工程项目合同签订的直接依据。
2、实际成本
指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支出的总和。
3、目标成本
是指按企业的施工预算确定的目标成本,这一目标成本是在装饰工程项目经理领导下合理组织施工、充分挖掘潜力、采取有效的施工组织计划和加强管理经济核算的基础上,预先确定的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
由于缺乏成本管理中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只能靠制度被动地没有预控地投入。一旦反映在财务帐面上成本失控,已是既成事实。这种管理模式,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对策研究
根据我国目前建筑装饰行业环境特点和装饰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企业管理者应当认识到装饰行业的不完全竞争是国家经济转型期的特有现象,应积极的转变成本管理观念,改进成本管理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使装饰工程项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以实现项目的成本最小化和盈利最大化,从而促使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实现全员化成本控制,加强流程化团队建设
人工费用是装饰工程的一大主项,因此建筑装饰企业的团队建设变得尤为重要。为实现成本最低化原则,提高工作效率,装饰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出通过主观努力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充分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潜力。在降低成本、挖掘潜力的工作中,首先应根据常见工种编制优化的装饰工作流程需要来设置工作岗位,并制定好相应岗位职责;再根据岗位来确定出合适的人选,且依据岗位职责特性对相关职工进行培训,使其按照规程来工作,在提高工效的同时,做到保证工程质量。另外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利用自建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统计分析出企业人工定额水平及工序材料各种损耗率,建立起完善合理的公司材料损耗定额和标准工时定额。进行装饰工程项目人工管理的跟踪和成本核算的基础,取决于利用科学手段进行有效分析和对历史数据的积累,分析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公司的效益成本。通过在流程化团队管理与建设中不断提高、改进、总结,以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二)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改进成本管理方法
目前建筑装饰行业的项目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致使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在装饰工程中得不到应用。因此,必须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通过学习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和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不断地增强成本管理意识,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将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和成本控制技术与装饰工程特点相结合,运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实现对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加强施工组织管理
由于装饰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相对较短,因此,应结合装饰工程项目的性质、材料供应情况、构件生产情况、运输条件等各项具体的技术经济条件,以分项工程为基准建立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编制出精干的施工方案,并结合各分项工程的特点,在施工组织计划中标出各分项工程成本计划量和成本控制的技术方法,以便于在施工过程中运用相应的手段进行实时监控,找出偏差及时调整,避免成本管理失控。
建筑装饰企业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当中,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唯有实现成本控制体系构建,企业才能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毕星.成功的项目管理[M],上海:复且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建筑企业;ERP;实施。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手段、途径都大大丰富,效率也极大地提高。每个企业都面临着不断增长的业务联系、客户要求和全球化竞争以及更大、更广阔的商业机会和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更加纷纭繁杂。所以,企业只有通过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高度集成、提高迅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建筑企业自身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建筑企业亟需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来武装自己,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正好迎合了知识经济时代建筑企业对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转效率的要求,成为建筑企业在信息时代迅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一、ERP的涵义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但是对于ERP的定义至今尚无统一明确的说法。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的、系统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将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信息技术”融合了信息界的观点,“管理理念”融合了管理界的观点,而“管理平台”则融合了企业界的观点。
二、建筑企业ERP的核心思想
建筑企业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建筑企业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筑企业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建筑企业ERP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它将建筑企业的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进行集成管理,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2)建筑企业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建筑企业所组织的由特定的供应商群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的供应链,就形成“动态联盟”,把供应商、分包方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将建筑新产品打入市场,使新产品满足顾客需求,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
(3)建筑企业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考虑到建筑产品价值大、生产周期长及不可逆性等特点,就要求建筑产品的生产必须特别重视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只有对企业进行事先合理计划,事中实时控制,才不至于造成建筑企业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这就可以通过实施ERP系统来实现。
三、建筑企业ERP的实施
企业实施ERP是重新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为企业搭建合理、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链的复杂过程,它涉及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业务流程等许多方面。所以,建筑企业应该科学、公正、有效地实施ERP,才能使项目得到成功实施。
(1)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建筑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
(2)建立建筑企业内部信息网(局域网),实现企业内部业务管理的信息化。
(3)实现建筑企业内部信息的交互,达到网络化管理。
(4)电子商务与协同商务。
四、建筑企业实施ERP应注意的问题
(1)在建筑企业内部树立起ERP的管理理念,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在面向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去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实施目标必须明确而可行。对企业来说,ERP系统的实施绝不是一项简单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明确系统的实施目标需要阶段性地实现,而非一时就能完成。
(3)拥有优秀的实施团队。实施团队是直接面向项目的,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企业ERP项目的实施能否成功。因此团队必须由优秀的人员组成,在整个实施队伍中应包括来自两方面的人员:企业业务部门的参与和咨询公司的顾问人员。
(4)ERP产品的选择。选择一个好的ERP产品是实施成败的关键,企业必须坚持以自我为主。ERP经过50~60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庞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体系,但由于在我国应用不长,ERP市场还很不成熟。
(5)加强建筑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多数建筑企业的现有组织结构和流程同ERP系统提供的结构、工具和信息类型不相容,ERP通常将其固有的逻辑强加给企业的战略、组织和文化。
(6)ERP系统的评价和安全。
- 上一篇:公司质量管理奖惩制度
- 下一篇:民政线工作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