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行业税收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2 17:4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服务行业税收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服务行业税收政策

篇1

【关键词】 营改增 技术服务业 税负影响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的宏观财政手段对国家财政大局和经济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性。国内各类型经济产业是税收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因此对经济企业和工商行业等不同产业的划分和税收制度尤为突出。随着以服务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和崛起,原本的税收制度呈现多种问题,不能满足其要求。服务行业自兴起以来依据自身资源消耗低,经济附加值大的特点迅速导向市场。为协调第三产业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的融合性和连带性,“营增改”应运而生。

一、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分析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和谐的安定、生活与市场的负责化和经济科学的发展等诸多因素,服务行业为人提供便捷、解答和维护,为社会经济产业化便于接轨人民生活的宗旨早在二战期间就已经初现端倪。现代服务行业的确定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提出来的。他指出服务行业在工业发展模式中最直接的表象是交通运输业和商品零售业。服务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各经济产业无不通过人性化的吸纳和融合来大范围提升企业价值和经济营销模式。这一现象导致市场规模的模糊和混乱。对行业之间的确立关系被服务行业的介入而打破。执行传统的以企业营业税为税收对象导致经济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出现双重税收,这对服务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阻碍。尽快给服务行业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市场并合理控制各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调整和延伸,进而完成服务型行业的华丽转型。所以面对服务行业跻身各产业链的同时有效的规划市场服务类别并针对其市场经济转型和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完善落实税收政策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显示:现代服务行业可分为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服务、健康和社会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娱乐文化服务等诸多类型。由于服务行业的发展迅速和其本身具有复杂化和多变化,致使现在理论界都不能统一的为服务行业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分析。而通过服务行业在人民生活和产业工作的融入中的行业规整确定了服务行业典型的三大支柱,分别为生产、科技型服务、新兴。中国虽然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服务行业的起步还是相对发达国家较晚。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应该优先借鉴国外成功的服务发展模式,取其精华、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尽快确立服务行业规章制度,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运用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行业。

二、实施“营增改”税收政策的试点分析

“营增改”的宗旨就是通过现代服务行业的结构性减税来解决市场行业重复征税的问题。这对企业化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长远的影响。2012年“营增改”税收模式率先在上海市的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业作为试点研究分析。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发现上海市在201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4900.93亿元,其中以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贡献值比例占58.05%。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焦点。因此国家税务局和财政部于2012年1月1日将上海作为“营增改”税收政策试点研究进行税收政策的改革,一年期间上海市的试点企业扩展到15.9万家,市场经济企业和纳税人的税收相对减少了166亿元,“营增改”的推行减轻了90%的企业税收负担。同年八月份国家税务局将北京、天津、广东等八个省份纳入新型税收政策试点范围中,两年后“营增改”推行全国。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税率。虽然在“营增改”税收模式下国家财政局的税收值明显下降,但相对于我国经济市场转型服务经济的发展来说。“营增改”对我国现代服务行业的优先发展和经济水平是利大于弊。当然还需要分析试点地区税收政策实施的优劣并综合国家和区域特点来进一步对新型税收政策进行考验和修正。

国家税务总局为缓解试点地区产业税收转变的过度影响将传统税收模式中纳税人的营业税减免政策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者即征即退方式,非试点地区一般纳税人可凭借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而原本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依然归属于试点地区。通过传统营业税和新型增值税的双向计算和抵扣有效的链接了原本税收模式进项税额抵扣链。缓解了地方经济企业转型服务经济中税收模式的阻碍和压力,同时保持了中央和地方现行财政体制的基本稳定。本次“营增改”税收模式改革仍采用纳税人分类管理模式。以应税服务中增值税销售额为500万为界限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三、数据分析“营增改”前后服务行业的税负影响

1、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影响

“营增改”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计算为:应纳增值税额=营业收入÷(1+3%)×3%。虽然在“营增改”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沿用传统税收仍为3%,但是相比于之前的纳税方式以营业收入全额乘以百分之五的税率来看,小规模纳税人收益比较明显。况且“营增改”后小规模纳税人的营业收入包括了含税销售额,这使应纳税额进一步降低。

例证分析:假设某家小型服务公司的年营业额为200万元。在“营增改”钱应纳税额=100×5%=5万元;“营增改”后应纳税额=100÷(1+3%)×3%=2.91万元。经过分析计算比较“营增改”前后纳税额的比率为(5-2.91)÷5=0.418。由此可见运用增值税纳税模式小规模纳税额明显降低。

2、对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影响

改征增值税后一般纳税人有原本缴纳5%营业税改为缴纳6%增值税,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和按照进项税额进行税收抵扣,购进企业营运设备,加大固体成本额等成为了一般纳税人税收筹划的最佳选择。增值税的计税对象由传统纳税的营业总额改成营业增值计税。这里的营业收入总额也是包括含税销售额的。具体税收计算方式为:

销项税额=营业收入÷(1+6%)×6%

进项税额=经济成本÷6%

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例证分析:假设有家大型技术服务企业其年营业额假定为1000万元,并且单从营业销售额(不考虑企业固定资本的进项税额抵扣)来计算比较“营增改”前后该企业所承担税额的比率和企业营业总额。

那么该企业在“营增改”前改年度的营业缴纳税额=1000×5%=50万元;附加税费(城建税7%、教育费3%)=50×(7%+3%)=5万元。所以该年度本企业的税收总额为50+5=55万元;营业总额=1000-55=945万元。

改征增值税后本年度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1000÷(1+6%)×6%=943.40×6%=56.60万元,由于这里的营业销售额包含税销售额,所以附加税可在所得税前抵扣。最终企业应纳税所得额=56.60×(7%+3%)=5.66万元,出去应缴纳的增值税和附加税后改企业的净营业额=943.40-5.66=937.74万元。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改征增值税后实际税流转率为0.66%,正是应为实际税率小于名义税率,即0.66%

四、软件技术服务行业“营增改”税收问题和措施

通过数据的计算分析可以知道当企业进项税额和营业税额的比率小于0.66%时企业的税负是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就是说“营增改”政策也有可能加重部分行业的税负。软件开发服务行业就是“营增改”中税负不减反增的服务行业之一。由于营业税和增值税都是属于流转税,软件开发服务业固定资产相对不足、技术成本大都是人力知识成本,这是导致软件服务业税负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对上海服务行业的试点政策统计中发现,“营增改”后税负下降的服务业占比为90%,但其中有35.6%的企业反映“营增改”后税负水平升高或者基本不变。其中有形租赁业和公共运输业相比之下税负增长严重制约了其发展,上海政府积极出台了相关财政扶持政策。通过实行特别行业税收即征即退、先征后退或者建议征税的方式来缓解“营增改”税负的过渡期。

“营增改”税负不减反增的反常现象并不是意外,这种税负变化是长期发展可持续、可控制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双轨税制正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十二五”计划以来我为实现软件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财政部和税务局制定实施了18号文和70号文,不断加强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制度和扶持力度,在“企业据实申请、财政分类扶持、资金及时预拨”的影响下尽可能的减轻税负对软件服务业的影响。软件服务业也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法规,及时务实的向国家反馈市场经济税负变化和影响,在国家的制度方针下考虑企业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营增改”中对服务行业的进项抵扣范围也应该适当的扩大,增强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解决企业增值税务的正规发票是当下解决软件服务业税负问题的可行措施。

五、结语

“营增改”的实施降低了现代技术服务业的流转税负,进而提高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运营能力和资金流转能力。为实现经济和服务之间更加融洽的转型和升级提供政策上的助力。然我国服务行业中改收增值税的政策税务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过程中要注意规避风险,设计融资方式,进而探索出一条适用经济市场发展和服务行业高水准的税务税收多极化途径。

【参考文献】

[1] 郑桢:营业税改增值税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 胡庆:“营改增”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 姚瑞军:“营改增”对信息技术服务业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篇2

(一)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

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资金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经济杠杆效用。要合理安排财政资金投入比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不断加大对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关的服务类行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放大财政资金的支持效用与宏观调控效用,促进优化开发区域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另一方面,要加快与服务业领域相关的税收政策改革,激发服务行业发展活力。要调整营业税征收税率及征税方式,切实减轻服务企业的税赋压力,增强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二)积极的投融资政策

一是要加大投资力度。要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资本投入,尤其是在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信息设备等方面。吸引服务业在优化开发区域空间集聚,壮大服务业整体规模。对于民间资本,要放宽准入限制,允许其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并引导其向生产业、消费业等实体性领域投入,促进投入多样化;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二是要金融创新支持。要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破解融资难题,为服务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服务企业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创造条件。三是要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和科技促进专项基金,支持服务业重点领域以及重大科技领域项目开发,壮大服务业整体规模与实力。

(三)积极的产业政策

一是要提升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强化服务产业优先发展共识,提高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在服务业市场准入、价格要素、生产要素、服务贸易等方面放宽政策限制,加强服务业的对接和配套。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服务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优化开发区域打造成现代服务业基地。二是要加强服务业顶层设计。要加强服务业发展区域整体战略规划,促进技术创新与服务发展的有机结合,加强与服务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引导服务产业在优化开发区域内形成合理集聚空间,推进服务业特色化发展。

(四)稳健的土地政策

一是要发展稳健且有所侧重的土地管理政策。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潜在需求,优先保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用地需求。鼓励服务企业利用以划拨方式获得的工业厂房、仓储用地、传统商业街等现存的土地空间,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态,确保服务业用地的用途以及使用权的稳定性。二是要提高服务业土地利用水平。国土资源紧张是优化开发区域不争的事实,合理规划土地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与效率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服务业发展用地,要充分提高土地整体利用水平和集约化水平,减少乃至杜绝滥用土地、圈地行为,防止土地浪费。

(五)科技创新支撑政策

一是要不断完善服务业官产学研联合研发机制,整合官、产、学、研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创新,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放大技术创新对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二是要强化知识产权与标准认证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引进吸收国际先进认证标准,结合本土服务业特色进行标准创新,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认证标准体系。三是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降低企业创新过程中侵权现象的发生概率,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

(六)服务业市场发展政策

一是要降低公共服务业行业准入门槛。目前,服务行业诸如科研、文化、医疗、电信等公共服务部门普遍存在准入门槛过高的问题,民间资本难以融入,导致垄断现象频生,削弱了服务业的竞争力,也体现不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为此,要适度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要维护市场信用体系。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规范市场主体诚信行为,为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三是要健全服务业市场监管体系。由于市场本身具有“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的特点,再加上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不长,存在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弊端,亦需要进行监管,健全市场监管体系。

(七)积极的人才政策

篇3

问:最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请问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具体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通过分享节能效益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用能单位不仅不需要投入和承担风险,而且在合同期内与节能服务公司分享节能收益,合同实施结束后,则独享全部节能收益。

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

问:目前,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和障碍?

答:1998年,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我们实施了“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分别在北京、山东、辽宁成立了三个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我国。十年来,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推动节能的政策措施,节能服务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市场化节能新机制,其投资、技术和节能效果等优势正逐步显现,被越来越多用户所接受。2009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约502家,共实施节能项目4000多个,总投资280亿元,完成总产值580多亿,形成年节能能力1350万吨标准煤。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由2008年底的6.5万人增加到11.3万人,增幅达74%。

虽然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较低,难以适应当前推进节能工作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融资困难。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需要先垫付资金,随着实施项目的增多,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如果没有融资支持,公司发展就会难以为继。同时,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初期通常规模较小,自有资产不足,往往因为缺乏抵押物、担保物而得不到银行贷款。

二是税收政策有待完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既涉及增值税应税货物又涉及营业税应税劳务,其中,应税劳务既有设计、咨询等适用服务产业5%税率的劳务,又有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等适用3%税率的劳务。在实际执行中税务机关按照规定对不易划分的劳务一般采用从高适用税率的办法征收营业税,客观上造成企业营业税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时,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期满后,将节能设备等资产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仍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这样不利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三是缺乏政策支持。现行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节能项目的引导资金,主要针对的是用能单位,对节能服务公司还没有明确的国家优惠政策。

四是预算支出科目不明确,会计实务处理不统一。由于合同能源管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在现行预算及财务管理制度下,公共机构支付的节能服务费用在现有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中还没有明确的支出科目;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转移给用能单位时会计处理不统一。

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的过程?

答: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我们就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会计处理办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初稿,于2008年12月召开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座谈会,就《意见》初稿听取了有关部门、专家和企业意见。

2009年6月17日,副总理在河南洛阳主持召开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并指示发展改革委会同财税、金融等部门,尽快制定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根据副总理的指示精神,我委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部门对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了反复研究协商,达成了一致意见,形成了《意见》送审稿。2009年12月8日上报国务院审核。2010年3月17日《意见》经国务院常务会讨论后,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我们又进行了修改,最终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办转发各地贯彻执行。

问: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了哪些对节能服务企业的扶持政策?

答:一是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

二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条件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符合条件的能源管理合同的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交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合同期满,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

三是完善会计处理制度,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如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合理区分单独计量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处理;如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的,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用能单位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作为赠与处理。

四是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信贷产品,拓宽担保品范围,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等。积极利用国外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

问:《意见》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了哪些要求?如何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

答:一是鼓励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做大做强。节能服务公司要加强服务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技术研发,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

篇4

(一)财税政策能够促进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的动态调整。财税政策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集聚区集聚,同时也促进其他相关联的产业集聚。财政激励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和扩大以刺激消费,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会直接或者间接带动其后向关联产业的产出增长,从而促进产业集聚区整个产业集聚。例如新技术产业向后关联紧密的产业———知识密集型金融服务业。税收优惠措施通常使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各生产环节生产要素价格下降,而相关产业生产要素的价格会相对上涨,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会引起替代效应,使得其他产业生产要素或者资源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将会直接影响这些产业集聚程度。税收优惠措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的相对价格,使得整个市场中的创新资源逐步向能够促进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或者相关产业流动,进而能够促进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税收优惠政策下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产业集聚结构调整的效应也会通过要素配置有效改变而优化。

(二)财税政策能够促进产业集聚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财政政策通常能够对产业集聚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内部集聚结构产生有效的积极效应,刺激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在产业集聚区内的增长,使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效益水平得以提升。税收优惠措施刺激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明显增加。且税收优惠措施一般会使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的市场价格下降,中间投入的成本相对上升,从而有效地促进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二、郑州市现代产业集聚财税政策支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郑州市现代产业集聚财税政策支持现状。为了加快企业技术革新,郑州市运用产业扶持、市场、税收等政策工具,不断加大财政政策的实施强度和范围,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优先发展,不断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发展现代产业集聚提供保障。1、财政政策方面。在经济新常态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现代产业集聚,郑州市财政政策以产业结构性调整为目标,调整财政内部结构,规范财政调控行为,减少财政干预。一是表现在财政资金供给方面,郑州市政府严格把关财政资金支出,加强资金管理,有效利用财政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快产业集聚;二是减少财政支出,适当限制政府开支,大力挖掘民间潜能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加大公共服务行业的消费力度,积极提高养老、卫生等服务业的质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大众创业、大学生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2、税费政策方面。郑州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调整税目和征收范围,适当减免和合并税种,积极推进“营改增”改革,降低企业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流转税类的负担,特别是在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方面实施专门的优惠政策。同时,给予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和税收补助,减低优惠门槛,覆盖更多行业和企业。

(二)郑州市现代产业集聚财税政策支持存在的问题1、财税政策支持手段单一。郑州市财政促进现代产业集聚的政策工具主要有专项资金、财政补助、财政奖励、税费优惠等。目前政府直接投入等政策支持手段比重仍然较大造成手段单一,调节经济所采取的采购、地方债券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当前的政策组合结果对现代产业集聚未能起到支持作用,也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有效支持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的财政体系。2、专项资金项目繁多,资金投入不稳定。目前来看,郑州市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各类资金来源中由中央或省级设立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最大,这些资金存在很多缺点,比如:持续时间不确定、稳定性弱、欠缺前后连贯、相互协调性不好、资金扶持规模小、实施效果差等缺点。还存在:一是多部门管理专项扶持资金,难以有效整合各投资项目。多头管理的专项资金支出,受各管理部门分割和专款专用制度的约束,使得专项资金在使用中势必造成财力不能集中使用,财政资金的整体使用效果降低;二是专项扶持项目繁多,难以进行有效整合来统筹规划,造成资金严重分散,其结果是单个项目资金规模偏小、重点不突出,同时制约了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等资金的投入,势必降低专项资金的扶持效应,增加资金的管理成本。3、未充分发挥地方债的作用。当前,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在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强地方政府还债能力的政府主导产业的技术改造及高技术企业发展等项目尚未涉及。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流向主要集中在中央投资地方的公益性建设项目或辅助项目,社会及私营投资不愿进入的、投资周期长而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社会公益性等建设项目,同时也给地方政府偿本付息带来压力。因此,充分发挥地方债作用应着力于地方政府支持现代产业集聚、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经济调节功能。4、忽视市场规律,缺乏现代产业集聚的长期发展规划。政府在现代产业产业集聚中应发挥引导作用,不是主导作用,即引导企业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不断创新。这种引导要建立在对现代产业集聚合理判断基础上。但某些地方政府制定财政政策时,不是基于对现代产业集聚长期发展的思索而仅从追求本届政府政绩出发,凭借行政权力直接介入某类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干扰了市场竞争秩序。发挥政府职能促进现代产业集聚建设,必须遵循政府与市场、企业分工的市场规律。5、税制改革增加地方政府短期财政压力,间接造成政府对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实施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营业税改增值税、废除农业税、免除利息税、提高个人所得税税基等减税性质的举措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但是加大了地方政府短期财政压力,间接影响政府对现代产业集聚的发展投入。

三、促进郑州市现代产业集聚的财税政策

(一)积极发挥财政税收政策促进现代产业集聚发展的引导作用。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在推动郑州市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中的支持、引导和调控作用。每种财政税收手段在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税收用来鼓励和扶持社会资金流入的领域。首先,要集中政府财力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创造基础的发展条件;其次,不断创新引资和筹资模式,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多方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不同投资主体的作用,努力实现产业集聚区建设融资市场化、多渠道化;最后,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吸引社会闲置资金、消除人才流动障碍、培育产业集聚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扶持产业集聚区内重点选择的主导优势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企业,针对未来产业竞争的要求,积极引导、超前培育,使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提升产业集聚区综合的综合实力。

(二)优化产业链空间布局,促进现代产业集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现代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链空间布局的重要途径,而在产业链管理中信息流通是各个产业链与其交易对象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承担着关键角色,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逐步增强对产业链空间布局、信息流通等的投入,对于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发展至关重要。财税政策的功能主要包括“纵向拓深”和“横向拓宽”两个方面。在“纵向拓深”功能方面:首先,利用政府投融资、注入资本金等方式促进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其次,通过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手段推动国企进行技术升级;最后,以点带面,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带动形成完整产业链体系。在“横向拓宽”功能方面:充分认识河南省省情,特别是郑州市产业布局中民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薄弱、现代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在此基础上财政应以直接投资方式完善产业园基础设施及现代服务体系;政府应制定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合理财税政策,降低创业风险,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以此壮大产业园和促进现代产业集聚,最终形成由众多高科技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的完整产业集聚群。

(三)加大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一直以来,科技投入能力的不足,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有效支持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制定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保证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确保科技创新投入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同时,加大对集聚区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的比例,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优化现代产业结构。进一步明确和完善财政投入的相关规定,将促进产业集聚群技术创新的预算在财政部门的预算科目中单独列示,完善投入经费的编制、审批、评价、监督等程序和制度,提高技术投入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四)促进现代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建设。构建投融资平台是解决产业集聚区起步资金难的一条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为企业进行融资,还能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行融资,关键是怎样把省里支持的资金用好,使有限的资金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上得到集中有效运用,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得到充分发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五)建立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在产业集聚区内建立标准认证的相关中介机构,如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等,并制定有效制度不断加强对从事中介机构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专门建立为发展产业集聚的财政投融资体系,有计划有重点安排一批有利用带动区域发展的骨干项目,为产业转型和产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樊爱荣.新常态下发展我国实体经济的思考[J].新西部(下旬),2015.10.

[2]孙凌云.促进河北省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0.

[3]王相启,朱云飞.促进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财政政策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2010.8.

篇5

关键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概述

中图分类号:F74;F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708.0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708-29-09

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逆市持续快速增长且世界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整个产业的总体规模、业务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据商务部的统计数字,2011年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到了323.9亿美元,同比增长63.6%,其中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高达238.3亿美元,同比增长65.0%。①预计到2015年,中国服务外包的内需市场规模将会达到320亿美元,相比于2009年增长近5倍。②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市场份额约占世界市场总份额的1/4,其在软件、金融、电信、生物医药等多个服务外包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相对的优势。不过,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仍然不能小觑。对此,必须从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科学合理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战略高度,进一步积极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努力促进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随着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能力的不断增强,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市场份额稳步提高、产业优势逐步显现。应当说,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势头比较良好、增势十分强劲,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持续快速成长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一直是有效拉动和不断助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逆势上扬,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整个行业的优势资源整合进程不断推进,并已经形成了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些较大规模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正稳步推进品牌国际化战略。与此同时,一些附加值相对偏低的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已经开始快速向二、三线城市实施转移。

目前,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主要以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支点③,其已经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五大行业发展集群,整个行业的集聚效应及巨大优势正在逐步显现。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诸如东软、浙大网新等一大批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行业领军企业。这些主要是得益于中国软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逐年快速增长,整个行业的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企业收入持续增加、国际竞争力和经济贡献率显著增强。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力成本、业务开支等明显增加,从而使一些低附加值的软件接包业务被快速地转移到了二、三线城市。一些规模较大的软件服务外包集团通过在二、三线城市设立分支网络以及寻找、挖掘长期合作伙伴等多种方式,一方面,有效地带动了二、三线城市的中小型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成长,还进一步催动了中小型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联盟的出现与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了比较稳定和有效的产业链条,这些中小型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及其联盟在获取软件服务外包的转包或分包业务时,往往作为大型软件服务外包集团的中下游企业。这种良性的发展格局,有力地推动着一大批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踏上了以新技术寻求新发展和新突破的新道路。

按照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的相关数据,2012年中国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会超过600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云计算的产业链规模将会高达0.75-1万亿元。④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娄勤俭预计2012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将会超过300亿元。⑤另据第三方机构的预测数据,2010-2013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会高达91.5%。⑥可见,诸如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日趋成熟及其不断应用,将会使更多的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持续放量增长

从承包领域来看,银行业外包服务与保险业外包服务是目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主要业务领域,未来这两大业务领域仍将继续保持放量增长的良好势头且越来越成熟。而证券业外包服务在中国还是一个不断兴起且快速成长的新兴业务领域。目前,中国银行业外包服务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灾难备份、银行卡及客户服务等方面,保险业外包服务则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理赔勘查、营销业务等方面。这两大金融服务外包主业正逐步从以信息技术外包(ITO)领域为主,向业务流程外包(BPO)领域及知识流程外包(KPO)领域辐射和延伸。

从承包城市来看,既有金融机构更加集中且相对优势十分明显的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又有凭借着自身的相对地缘优势而不断承接中心城市金融服务转包或分包业务的诸如广州、天津、深圳、苏州、杭州、大连等区域性核心城市。另外,诸如重庆、武汉、成都、西安等素以人力成本低廉、业务开支较少而著称的一批大城市,正迅速成长为吸纳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新兴力量。

从承包模式来看,由于各级各类金融机构的前台与后台、核心与非核心、标准流程与非标准流程等各项业务加速分离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国内一些大型金融集团已经开始着手加速利用分支网点运营后台业务。这无疑将有力地促进以金融业后台业务为载体的中国各类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进一步放量增长,⑦也将会促进各类金融业后台业务服务中心城市的不断出现及增多。

从承包方案来看,国外金融服务发包商一直热衷于提供一揽子综合性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他们大多是倾向于信息技术外包(ITO)与业务流程外包(BPO)相结合的方案设计。目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正加速与国际接轨步伐,致力于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世界潮流的金融服务外包供应链。这有助于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摆脱以往的大多只是提供一般性的金融软件配套外包服务的尴尬角色,从而加速向金融服务运营操作过程外包发展。

从承包市场来看,与全球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相同步,中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正加速向更加细化、更加专业的市场化方向发展。比如:近年来中国中小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市场定位就是更加关注于特定领域的细分市场,他们大多是通过提供诸如数据管理、图像处理、ATM、E-banking等相对特殊化的服务,以满足发包商的细分化、特殊化的商业需求,从而获得了新的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电信服务外包行业继续保持优势

随着近年来我国电信运营商转型及重组步伐的不断提速,加之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成功应用、各类新项目的不断推出及持续开发,这些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信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还使得中国电信服务外包行业的总体规模及世界市场份额都急剧地扩大。据统计,2003年以来中国电信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年均增幅接近15%,其中2009年中国电信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达到了451.4亿元,比2008年增长28.6%,这是近年来中国电信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增幅比例最大的一年。⑧

伴随着中国电信服务外包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及其相对优势地位的进一步突显,中国电信服务外包市场的专业化程度、规范化程度以及细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由此,众多的中国电信服务外包企业与国外发包企业之间结成了战略协作关系。他们一方面不断地为国外电信运营商提供更加多元化、优质化的外包服务;另一方面凭借自身的强大研发能力,不断引领国外电信运营商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目前,数据中心外包服务和呼叫中心外包服务已经成为中国电信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生物医药外包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十一五”期间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战略性关注及进一步扶持,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并且初步形成了集聚式发展的良好势头,这带动了中国生物医药外包行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相继批复了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10个生物产业领域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⑨2012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总产值从0.6万亿元大幅度增长到了1.6万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总产值将会达到4万亿元,其中仅生物医药产业的总产值就会高达3.6万亿元。⑩预计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总产值将会超过10万亿元。11另有数据显示,全球生物医药外包市场正以每年20%—25%的高速度持续增长,12这与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外包市场的持续繁荣相一致。2010年中国生物医药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了100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20%。由此,中国取代了印度一跃成为亚太地区生物医药外包的首选国家。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生物医药外包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对一些突出问题不容忽视。长期以来,中国生物医药外包服务的发包商都是来自于国外,这一领域的国内需求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随着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推进,中国的生物医药研发市场将会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一段时间内,中国生物医药市场仍将是全球医药研发外包公司(CRO)的关注热点。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自身技术研发及创新能力的不强以及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目前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公司的总体规模还相对较小,他们大多是处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低端甚至是最低端,数量众多的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公司沦为了国外企业的加工厂或代工厂。另外,虽然中国在化学合成、提取及工艺领域当中一直保持着相对较大的研发优势,但是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公司在临床、动物试验等一些领域长期裹足不前,致使中国临床外包的市场规模始终偏小。其实,大多数的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公司难以获得欧美等发达国家制药企业的认可及承认。

二、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新宠儿,其已经在多个服务外包领域取代了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的印度、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国的对外开放加大、经济环境良好、经济增长迅速、市场规模庞大、基础设施完备和人力资源充沛,从而使中国成为了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的主要对象国之一。归结起来,现阶段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主要具有六大特点。

(一)中国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偏小但发展势头强劲

以软件外包服务为例,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的市场规模是328亿美元,而当时中国软件外包服务的市场规模只有6.33亿美元,其市场份额不足世界市场总份额的2%。2005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到了9.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45.3%,其占世界市场总份额首次突破了2%。2006年,全球软件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惊人式地增长到了7000多亿美元,中国软件外包服务的市场规模占世界市场总份额也首次突破了5%。2010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的市场规模达到了70.28亿美元,其占世界市场总份额首次突破了8%,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0.2%。

可以看出,虽然中国软件外包服务行业的发展速度一直十分迅猛,但是其始终存在着市场规模偏小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与世界公认的软件外包服务大国——印度相比较,其2005—2006财年整个软件产业的总产值就已经达到了296亿美元,其中以外包形式实现软件出口总额达到236亿美元。而当年度中国的软件出口总额只有35.9亿美元,其中以外包形式实现的软件出口总额只有9.2亿美元。目前,中国软件外包服务行业与印度等全球知名的软件外包服务大国相比,无论是总体规模、研发实力还是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相对不足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中国服务外包行业一直受困扰于整体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缺少大型集团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以软件外包服务行业为例,目前诸如IBM、EDS等全球软件外包服务行业的顶级企业,其每单所承接的软件外包服务金额超过数亿美元的情况十分常见。另外,诸如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TCS)、萨蒂扬、Infosys、Wipro等印度的软件外包服务巨头,其每单所承接的软件外包服务金额大多也不少于500万美元,最多时每单所承接的软件外包服务金额可以高达数千万美元。TCS作为目前印度最大的软件外包服务企业,其员工总数超过了25万人,在2011—2012财年的综合收入超过了100亿美元,其中软件外包服务的年产值超过了数十亿美元之多。13而目前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服务企业——东软,其员工数量不过2万人而已,该公司软件外包服务的年产值只有数亿美元。

另外,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与国际同行企业之间的距离都有待进一步的缩小,尤其是在外包服务质量、国际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必须尽快弥合。目前,大多数的印度软件外包服务企业都通过了IS0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以及CMM质量认证体系,全球每4家拿到了SEICMM5级认证的软件外包服务企业当中就有3家是印度籍企业。14虽然近年来中国软件外包服务企业越来越重视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但是其与行业巨头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三)美日等发达国家是中国服务外包的主要市场

目前中国最重要的外包出口市场分别是,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以及欧洲。据统计,2004年中国从日本、美国、中国香港以及欧洲获得的服务外包市场份额分别是63.5%、13.5%、10.3%和3.3%。15由于地缘相邻、文化相近等诸多原因,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获得了日本发包商的青睐,不过这些服务外包项目的业务金额始终偏小,其只占日本每年服务外包市场总份额的2%左右。那些业务金额较大、附加值更高的服务外包业务,基本上仍然是在日本本土完成的。随着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其在世界市场尤其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从而使对上述发达国家服务外包业务的承接逐步由间接式接包模式转向直接式接包模式。

(四)跨国公司控制着中国服务外包的中高端市场

据统计,截止2012年4月,中国大陆已经累计批准设立了大约74.5万家外商投资企业,16这些企业也是目前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当中的主体力量。随着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全球产业接续转移及服务外包模式更新升级的主要载体,其独特的双重身份格外引人注目。这些跨国公司既是潜在的服务外包市场的积极营造者,同时又是实力不可小觑的、重要的服务外包发包商。有数据显示,现阶段中国所承接的技术含量较高、合同金额较大、外包期限较长、外包合作稳定的所谓的“中高端服务外包业务”,基本上主要是由外资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完成的。比如:IBM就承接了宝洁(中国)有限公司的商业处理外包(BPO)合同以及百安居(中国)有限公司的SAP应用管理外包服务,其承包金额高达数亿美元之多。17

(五)一大批小型民营服务外包企业正迅速地崛起

诸如东软、华信、中讯、海辉、启民、亚星等大型软件外包服务集团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因此他们的抗风险能力也更强。不过,由于小型民营服务外包企业具有机制灵活性高、营运成本较低等一系列优点,因此近年来一大批小型民营服务外包企业正迅速地崛起和成长。比如:“赛迪呼叫”就是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呼叫外包服务业务做起,进而不断地向其他软件外包服务领域扩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又如:药明康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心专注于医药研发领域,其外包服务客户包括了当今世界前20位制药企业当中的18家和前10位生物化学制药企业当中的前8家,一跃成长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企业。

(六)二线城市成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亮点

尽可能地节约和压缩各种成本,这是促使各类服务外包企业不断地实施转移战略的最根本原因。伴随着中国的软件、金融、电信、生物医药等多个服务外包领域逐渐步入到高速成长的新阶段,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一线城市越来越难以满足整个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迫切现实需要。因此,目前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正在向天津、西安、武汉、成都、重庆等二线城市实施快速转移,各个地区之间服务外包的市场结构更加的分散化。以大连、北京、上海为主要代表的一线城市的服务外包市场份额,占其所对应的东北、华北、华东三个地区的服务外包市场总份额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另外,为了更加有效地节约人力成本,进一步压缩商务开支,越来越多的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品牌自主性较大、出口前景看好的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正在加速推进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同时更多地参与到海外企业并购活动当中。他们除了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市场营销网点、外包服务机构之外,还积极地贴近发包商所在的市场区域,以便更好地实现客户满意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比如,用友、软通动力等一些颇具规模和实力的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已经在东京、首尔等地分别设立了分公司或是离岸研发中心。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还在2007年初成功并购了Envisage Solutions公司,从而一举进入美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并购了日本伸和软件外包业务团队,从而为其更好地进入到日本嵌入式软件外包服务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总体规模逐年增大、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持续放宽、市场份额稳步增加、外包对象更加多元。在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等一些城市还形成了一大批颇具规模、实力和特色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从而使他们所在区域内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效应及相对优势进一步的突显。另外,伴随着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迅速地成长及崛起,由外资企业长期主导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的尴尬格局正逐渐被打破。尽管如此,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对此不容小觑。

一是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瓶颈效应不时发作。虽然我国拥有为数众多的高校院所及科研机构,人力资源储备相对充沛,但是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一直没有根治,这一点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上也体现得比较明显。以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为例,目前全球软件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而现阶段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结构呈现的是“橄榄型”,即处于软件产业顶层的诸如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等十分缺乏,同时处于整个产业底层的主要是从事基础性工作的软件程序员也非常缺少,处于整个产业中层的系统工程师则大量过剩。

二是外包产业布局不科学的阻碍作用不断显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一旦服务外包产业形成了集聚规模,就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及连动效果。虽然近年来我国一些一线城市初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集聚效应的服务外包产业园,但是这些园区的规模与容量同国外同类园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加之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一直偏小,始终没有出现真正的行业领军企业以及具有世界知名度的行业品牌。因此,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布局相对分散、不够科学合理的局面依然没有打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亟待进一步的整合及集聚。

三是相关扶持政策不到位的制约作用不容忽视。众所周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涉及到许多领域和许多部门。如果没有健全和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作为坚强的发展后盾,其后果难以想象。可见,始终缺少一套科学、有效、长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也就成为了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一大软肋。18目前,中国政府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大多是局限于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亟需形成覆盖服务外包产业整个流程的政策支持体系。比如,针对服务外包企业的工商登记优惠政策、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税收及财政优惠政策等。

四是中国外包市场不规范的制度困境亟待突破。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不断建立健全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实属正常。不过,对于这些不良现象不能听之任之,而是应当及时地予以妥善处理。尤其是对服务外包市场竞争不正当、服务外包流程及其质量监控不到位、服务外包行业标准不统一、服务外包合同文本不规范、服务外包合同执行不严格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必须予以及时有效地综合治理。

四、当前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评估

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新兴的服务外包中心,其正在快速成长为全球的信息技术外包(ITO)、商业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以及招聘流程外包(RPO)的重要竞争者。这就需要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必须进一步不断地提升市场竞争力,加速推进和不断实现“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建立起更多的全球服务外包中心或网络,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服务外包产品,以便更好地满足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的迫切需求,树立起中国服务外包品牌的世界信誉。

按照权威的科尔尼咨询公司(A.T. Kearney)的相关分析,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其将越来越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业务新的主要接包商。不过,目前中国的服务外包综合竞争力还相对逊于印度和爱尔兰,其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环境上屈居印度之后位列世界第二位。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是各类成本相对低廉、人力资源相对充沛,但是在总体商业环境、地域吸引效应、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总体规模、竞争成本结构、客户互动技能等诸多方面,还落后于印度、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国想跃升成为全球服务外包的重要接包国任重而道远,这需要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不断地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从总体商业环境的角度分析

中国的总体商业环境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同时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也需要更多地了解全球商业环境以及发包商所在国家的商业习惯和规则,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身的行业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优势。随着众多的跨国公司将全球商业惯例及其规则引入了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开始致力于推进国际化战略。不过,很多的跨国公司为了便于在中国市场展开经营、最大化地赚取商业利润,其原有的西方主流商业惯例及全球通约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调整和改变,致使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总是带着一种“土洋结合”的习惯来审视当前及未来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这种既非完全意义的“本土化”又非通约意义的“国际化”,致使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一直未能与真正意义的全球商业惯例相接轨。对此,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可以通过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设立更多的全球服务外包中心等方式,以便真正地、全面的接触、了解和掌握西方商业惯例及其规则。

(二)从地域吸引效应的角度分析

地域吸引效应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时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由于中国身处于亚太地区的诸多便利条件,从而使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从中受益匪浅。加之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拥有数量较多的精通日、韩等国家语言的专业人才,这使得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一直颇受日、韩等国家发包商的青睐。目前,世界500强公司几乎都在中国境内设立了自己的亚太地区服务外包中心,中国的巨大地域吸引效应正逐渐显现。19不过,中国要想真正的成为全球的信息技术外包(ITO)、商业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以及招聘流程外包(RPO)的首选国家,还需要使相关政策更加的清晰透明并着力落到实处,继续推动和实现企业所有权的多元化、稳定化,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

(三)从企业经营理念的角度分析

通过不断地压低各类成本以赚取商业利润,这可以说是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头脑当中根深蒂固的经营理念。不过,从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过程及经验来看,一个真正成功的服务外包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不是来自于不断地压低成本以保持所谓的“低成本优势”,而是在于不断地提高服务外包的水平及质量。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地做大做强,真正地走向世界,就应当切实地转变企业经营理念,吸纳更多的更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健全企业管理体系,理顺行业业务流程,多渠道、多方面不断提高中国服务外包产业链的应有价值。

(四)从企业总体规模的角度分析

尽管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其总体规模相对于国外服务外包巨头而言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有近万家之多,但是其中最大的10家企业的市场总份额也不过仅有20%而已。而印度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不足3000家,但是其中的前10家企业的市场总份额超过了一半以上,还有20多家企业的员工数量超过了2000人。经验表明,如果要提供持续的、大量的、高水平的软件外包服务,软件服务承包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总量。一举突破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的瓶颈限制,既要依托于国家政策层面的积极促动和保障,即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活动,更要专注于服务外包企业本身,当务之急是不断建立健全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绩效激励机制。

(五)从竞争成本结构的角度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各类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最低廉的国家之一,加之中国十分庞大的市场规模,这些为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即相对低廉的价格竞争优势。据统计,目前中国在商业总成本方面要比印度低11%,具体参见表1。不过,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所谓“竞争成本结构优势”并不理想且作用越来越有限。长期凭借于低廉的人力成本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只能是在一时助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长期来看无益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与“民富国强”的政策目标相左。为此,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必须着眼于长远而非眼前,致力于打造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和优化的成本竞争优势。

数据来源:

⑨ 这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分别是:石家庄、深圳、长春、北京、上海、广州、长沙、重庆、青岛、成都、昆明、武汉;这10个生物产业领域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分别是:西安、天津、泰州、通化、德州、郑州、南宁、哈尔滨、杭州、南昌。

⑩ 生物医药产业:多重因素引发重大变革[N].科学时报,2013-1-5.

11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最后冲刺 生物医药成赢家[N].华夏时报,2012-7-7.

12 王亚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投资,2012,(07)7期。.

13

17 “宝洁人力资源BPO五亿美元包给IBM”,

篇6

0 引言

交易结构主要指的是买卖双方主要以合同条款的形式来协调和实现交易双方利益关系流程安排。交易结构主要包含了收购方式、支付方式与时间、交易的?M织结构、融资结构、风险分配与控制以及退出机制等方面的内容。铁路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在项目初期发展阶段中对于境外投资项目交易结构的设计,好的境外投资项目交易结构的设计会促使铁路企业的境外投资事半功倍。其中交易结构、交易形式、融资模式是铁路企业境外投资项目交易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三个环节,交易工具一般指对投资平台进行合理选择,通过项目融资的来源与现金流确定融资模式。交易形式一般指交易过程中具体的交易方式,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例,其中包括的交易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工程总承包的方式,第二种是特许经营的方式,交易形式在并购投资中还可以是股权和资金的交易。

1 铁路行业境外投资项目的交易结构设计原则

1.1 铁路行业应与产升级相结合发展

在铁路企业境外投资的过程中,可以将周边国家所拥有的不同资源和自身的经济发展相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的产业需求,针对不同国家进行多元化的经济开发,在以农产品为主要出口的国家中,要发挥其农业资源的竞争优势,将农业和境外铁路投资项目和农产品资源的开发以及后期的销售相结合,从而实现铁路境外投资项目的效益最大化。针对中等收入的国家,需要考虑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存在哪些问题急需解决。例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制造业的建设,大型新能源的需求以及房地产的开发,只有通过将以上产业和铁路境外开发项目相互结合,才能提升我国境外投资项目的整体效益。对于高收入国家,更重要的是将铁路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相结合,从而使得铁路项目在发达国家中的发展也占有一席之地,最终使铁路境外投资项目的附加值得以增加。因此,在对交易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与自身相结合的原则,既能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同样也能促进自身经济效益的增长。以泰国的泰中罗勇工业区为例,我国可以将铁路境外投资项目和其他国家铁路改造项目周边的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通过带动在周边国家铁路改造过程中产业园区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从而促进我国的境外投资项目的发展,全面增加铁路境外投资的整体效益。

1.2 权益类投资的经验借鉴

目前,我国铁路境外投资项目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模式获取收益:

一是通过我国和周边国家铁路互联互通的项目;

二是对发展中国家的BOT进行承包,其中还包括PPP特许经营项目对EPC的工程进行总承包;

三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建设项目予以设计咨询和对项目进行运营维护。

通过近些年来境外投资的发展,可以参照一些国外铁路企业的发展经验。因此,在设计交易结构时,应注重权益类投资形式的学习和借鉴,这样能从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总结出科学的交易结构形式,在保障自身稳定经营的状况下,推动自身的长远发展。以德国铁路在2008年对爱瑞发的收购为例,这是德国铁路的收购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收购,收购的总费用高达28亿欧元。爱瑞发公司在2009年的营业额超过35亿欧元,税前利润接近1.4亿欧元。不仅如此,德铁对其竞争对手法国VT公司在东欧业务的并购,使其对原来的业务范围扩展到15个国家,巩固了其在东欧铁路市场的地位,铁路项目的收购为德国铁路的经济的发展和利益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德国铁路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境外投资企业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 铁路行业境外投资项目交易结构设计――对金融结构进行创新

2.1 融资先行

我国的铁路境外投资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对交易结构的设计阶段中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融资的渠道太过单一,融资结构仍旧有不合理的问题存在,在间接融资方式中,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只有少数项目是非金融机构的进行直接融资的。由于融资在交易结构设计占据重要的地位,融资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对交易结构的设计具有直接的影响。目前,借助利息差是我国金融机构普遍采取的一种盈利模式。由于铁路项目建设有着是工期长,投资多的特点。

所以,对于银行利息的偿还往往一个百分点就有十几亿甚至更多的利息需要偿还,高利息使得铁路项目的建设压力非常大,获得得利润却相对较少,为了解决境外铁路项目的融资问题,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予以解决。

第一种就是通过寻找更加低廉的融资来源。国内市场的利率长期走高使得铁路项目很难获得长期资金,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的利率相对比较低。因此,可以将我国铁路项目的优势通过和全球的金融体系之间进行合作,寻找出符合中国特色的金融资本和我国境外铁路项目相融合的新道路,促进我国境外铁路项目的发展。

第二种是使融资结构更加合理化,通过对于金融结构进行创新,以公司发债的形式和资本主义市场进行融资,借助我国部分地区发达的金融服务行业,将手中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由此重新整合融资结构,最终达到优化金融结构的目的,这样才能为境外交易提供便捷的服务,构建合理的交易结构。

2.2 应用融资租赁方式支持铁路机电产品“走出去”

另外,融资租赁方式的选择同样是交易机构设计环节中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出租人通过出资购买承租人的技术设备以及相关物资是融资租赁的一惯做法,通过将租赁物的长期使用权进行出租,将租赁物的使用权进行转移,承租人需要在租赁期间和出租人签订合同,并履行合同的相关约定。在铁路项目中采用这种租赁方式可以将巨额的设备支付款以租金的形式进行分期偿还,从而减轻铁路项目企业经济方面的压力。融资租赁的使用可以有效缓解铁路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使得企业内的资金流动性不会因为负债过多而降低,从而保证股东利润的合理分配。

3 税务筹划在铁路行业境外投资项目交易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3.1 充分考虑境外税法和双边税收协定的作用

我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双边以及多边协定和我国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决定着我国境外投资项目的主要税收,通过已经和我国签订双边协定的国家进行合作,能有效降低境外企?I的税收。

另外,企业在进行海外项目投资时,可以选择如新加坡、香港等一些不收取境外所得股息,而收取所得税的城市,在这些国家或地区中会设立一些中间控股公司,将会帮助我国企业也在境外投资过程中享受到一些优惠税收政策,从而辅助我国企业对境外进行投资后所获得的收益进行节税,促进我国铁路境外投资的发展。

3.2 对不同境外公司法律形式的税务进行深入了解

对境外投资进行投资时,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在对目标国家的进行税务调查的时候,对不同公司的税务属性都需要一定了解。

美国的LCC(有限责任公司)是由股东的数量决定公司的税务属性,当一个公司只具备一个股东则被美国的联邦所得税法视为一个税务整体,而当公司内有两个股东时,两个股东将按照所得税的税法分别按照约定比例分摊至两个合伙人。

另外,我国企业在美国通过银行贷款进行全资收购LCC时,按照美国相关税法的规定,可以通过部分贷款利息减少LLC的应纳税款所得。倘若对目标国家的税务属性进行了解,不仅交易结构的设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还会使得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过程中的成本增加。

3.3 注意国际税收规则的最新变化

随着境外投资的不断发展,各国对跨境税收管理都在不断进行加强,避免本国的税基遭受境外的投资公司的侵蚀。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四条也对来源于境外的收益抵免作出了明确规定。除此之外,《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进行了相关的解释,以20%为标准,当居民或者企业对境外企业的持股超过20%时为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则是对于控股仅限于在第二层或第三层国外企业超过20%的股份,不包含第四层以下的企业,如若我国居民所属条件不符合以上规定,则不能进行抵免。

篇7

一、突出发展重点,加强规划引导

(一)突出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促进服务业尽快发展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提高全省产业整体素质。大力发展面向生产和民生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与商务服务、会展与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推广电子商务、网络技术、供应链管理、连锁经营、特许经营、智能管理等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布局,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切实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含中医药)、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和环境整治,加强农村交通、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省发展改革委要根据国家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研究、细化我省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和支持方向。省有关部门要加快制订完善我省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规划和促进服务业重点行业加快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二)加强区域布局规划。统筹区域服务业发展,*、*市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地区要把服务业摆在重要位置优先发展,努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加强农村服务和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等特色服务业产业。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要按照全省服务业发展目标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订完善本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三)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各地可根据当地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各自特点,整合服务业资源,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载体,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包括城市商务服务、金融商务与后台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软件开发、旅游综合开发等不同功能的产业集聚区。支持规划建设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鼓励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生产服务业集聚区,省财政已安排的各类对口专项资金要对符合条件的服务业集聚区给予适当支持。

(四)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开展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年度计划编制工作。重点安排对全省服务业发展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现代生产服务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已纳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有关重点专项规划的服务业项目,以及鼓励发展的服务业项目,并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实施。

(五)加快发展金融产业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推进粤港澳金融合作与开放,加快建立粤港澳金融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市吸引金融机构在两市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建设金融功能区和*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加快建设华南(*)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信贷、资本、保险、担保、期货、外汇、黄金和产权等各类金融市场。支持中央和全国性驻粤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和社区性、专业性金融机构,探索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公司、社区中小银行、融资租赁公司、住宅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加快发展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组织,提高金融服务“三农”水平。

(六)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保障国家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和规划建设的各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公共服务功能,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生产服务。省财政已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应重点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的面向开发区和服务业集聚区的专业服务机构,承接总承包与总集成、融资租赁、研发设计与样品制造、咨询服务、产品检测、第三方物流、专业售后服务、设备维修与租赁、节能环保服务、人才交流与培训、会展传媒服务等服务外包业务;支持面向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各种服务平台,包括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品设计和质量检测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的建设,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示范项目。

二、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奠定产业基础

(七)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凡国内外大型企业以及有影响力的中介服务机构来粤依法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结算中心、研发中心、数据中心、业务处理中心、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分销中心等项目,优先安排进驻规划建设的对应集聚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经认定后地方财政可给予一次性落户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八)扶持发展服务业企业集团。鼓励服务业企业实行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创新服务业组织形式。在重点服务业领域培育一批标志性的、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扶持一批面向“三农”、中小企业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母公司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拥有3个以上控股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和达到60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可组建企业集团。持有省级科技型企业认定证书的,母公司注册资本在1500万元以上,有3个以上控股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和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服务业企业,可组建企业集团。企业拥有总店、配送中心和3个以上门店,名称中可标明“连锁经营”。对申请财政补助并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可从财政各类对口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支持。鼓励服务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整合,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业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

(九)培育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修订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把创新金融、创意设计、文化创意、网络技术(包括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数字内容、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服务外包等具有高新技术成份的高端服务业和战略产业纳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

三、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十)加快推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改革。推进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进一步推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配套服务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转变。鼓励旅行社和其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招投标等方式财政供养单位经批准的公务活动,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订。抓紧制订完善促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配套政策措施。

(十一)积极稳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积极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公用事业领域特许经营管理水平。重点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建设、公共交通等领域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委托企业经营,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用事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统筹海陆空交通运输规划建设和管理,创造快速、便捷的通行环境,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

(十二)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未做规定的服务企业登记前置许可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一律停止执行。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含中医药)、旅游、体育、建设等社会事业领域中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具体目录另行公布),要抓紧研究提出各类市场主体进入的具体办法。对新兴服务行业,凡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允许各类经济主体经营,并积极试行登记注册。设立一般业企业,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法律法规另有较高规定的除外),其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的条件依国家有关规定按最宽要求办理。对内资企业和个体商户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予以直接登记,有关部门应予备案并办理有关手续。对采用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连锁经营企业设立全资或控股的配送中心和门店,可持总部出具的文件直接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免于办理工商登记核转手续;需前置审批的经营项目,总店已获批准的,属下门店可凭总店的批文申请经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对开展网上销售活动的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其企业名称中可使用“电子商务”字样。

(十三)建立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行业信用记录建设,以人民银行、工商部门的信用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整合保险、税务、质检、海关、公安、法院、民政、环保、劳动保障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全省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2008年底前开通使用。建立社会信用评估和失信惩戒制度,依法披露信用信息。

(十四)实施服务业标准化计划。重点推进现代物流、邮政快递、客运服务、餐饮、旅游、体育、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大力开展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积极组织制订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制订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内控标准。力争到2010年末,以上重点行业(领域)服务业标准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十五)建立健全服务业行政许可事项网上申报和审批制度。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行政许可监督制度,加强对实施服务业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检查。全面推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大力发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行政审批项目的监督作用。

(十六)规范市场管理行为。加强服务业法制建设,制订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法规规章。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的有关规定,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继续开展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一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高执法效率。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清理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和解决纠纷机制。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行政管理部门不得要求企业到指定中介机构办理验资、资产评估报告等证明性文件;正常性抽取商品检查,须向企业支付商品货款。对行政机关的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评比行为,各级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查处力度。

四、推动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十七)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规划建设一批研究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为服务业技术创新提供强力支撑。支持服务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应用和重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提出对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和引进项目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提供研发资助的具体办法,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在*省安排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

(十八)加强对服务业知识产权和智力成果的保护力度。将服务业服务创新与产品创新纳入全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范围,经认定的服务创新产品列入*省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享受《印发*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粤府〔2006〕123号)规定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业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交易活动。支持服务业企业在国外申请注册商标和专利。

(十九)支持服务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培育发展知名品牌。对新确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和中华老字号,省财政按规定给予奖励。鼓励著名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对获得国家或*省驰名(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称号和中华老字号的服务业企业,在办理兼并和重组有关手续及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在城市改造中,涉及老字号店铺原址动迁的,原则上应原地或在适宜商圈内就近安置。

(二十)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职业技术培训。各级政府应强化对服务业人才的利益激励,建立高端紧缺人才评定机制,在省级人才专项奖励评选中增加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名额,对引进的各类服务业高端人才给予一次性安家补贴,对其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照顾。积极引导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强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与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技术培训,建立企业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将服务业人才培训列入全省人才培训与交流计划,充分借助港澳服务业优势,加强粤港澳服务业人才交流,每年组织若干批企业经营人员、专业人员、公务员到服务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交流和培训。加强服务业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扩大服务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的社保覆盖范围。

五、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十一)深化粤港澳服务业合作。发挥地缘优势,以服务业合作为重点推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深化粤港澳跨界大型基础设施和口岸合作,重点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制订和落实实施CEPA的具体政策和工作规范,积极引入港澳生产业,推动粤港澳金融、物流、会展、科技、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合作与融合。借助港澳服务业国际化优势,为服务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撑服务。充分发挥*省人力资源优势,联合港澳承接全球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业务,建设服务外包基地和国际服务业支持中心。

(二十二)建立服务输出支撑平台。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服务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金融服务。鼓励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为服务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服务。落实国家改进服务贸易企业外汇管理政策,保证合理用汇。推动电子口岸建设,加强服务出口通关服务,对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出口开辟适合服务产品特点的进出境通关“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给予货物贸易同等便利,简化服务业企业人员“走出去”出入境手续,支持和组织各类软件出口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软件技术交流活动。

六、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二十三)整合服务业发展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优化服务业专项资金使用结构,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促进*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新突破,提高*省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承接和创办大型国际会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建设和培育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支持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重要产业基地和园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落实发展农村客运财政补贴政策,对从事农村客运服务以及岛屿、库区、湖区等乡镇渡口和客运经营等方便农民出行的运输行业,比照城市公交客运政策,给予政策支持。支持服务业品牌建设,促进服务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人才交流与培训等工作。

(二十四)充分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带动作用。逐步扩大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规模,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现代生产服务业和关系民生的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以及为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配套等。各地也应根据需要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和引导服务业发展。

(二十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税务部门要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国家既有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鼓励类生产服务、农业生产服务、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利用、吸收和扩大就业、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实物租赁、维修服务、便利连锁经营、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中华老字号经营等服务业和文化教育产品出口等方面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研究调整国家和省鼓励发展的服务业项目用地的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的适用税率。

(二十六)加强对服务业企业的金融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力度推进*省中小企业到创业板上市,使服务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规模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适应。支持服务业企业通过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私募股权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开展技术研发。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支持中小服务企业融资。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贷款授权授信管理制度,研究综合运用各种抵押、质押、保证等单一或组合担保方式,创新贷款模式,加大对中小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发展社区金融机构,设立适应特定对象、提供特色服务的中小金融企业。认真落实国家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制定地方配套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到农村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保险试点,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责任保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商业保险业务。研究用财政资金担保和贴息等方式支持信贷资金投入“三农”和中小企业等弱势领域的办法。

(二十七)在土地资源配置和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对现代服务业给予适当倾斜。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城乡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安排上扶持国家和省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开辟重点服务业项目(特别是总部经济项目)“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用地报批手续。列入省和各市重点推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的原则,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严格控制区内建筑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容积率整体平衡、局部调整,区内重点地块优先安排拆迁计划指标。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搬迁或关闭退出的土地应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稳步推进“退二进三”的产业布局。加快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营造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加快城市新区和中心镇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城乡规划确定的商业、服务设施用地,未经许可不得改作他用。加强对服务业用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履约管理,确保政府供应的土地能够及时转化为服务业项目用地。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在依法履行相关报建手续的同时,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二十八)理顺服务业价格政策。消除服务业与工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不合理价格政策差异。各级政府应在1年内基本实现服务业(国家和省的政策规定的特殊行业除外)与一般工业在用水、用气方面同网同价。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争取在1年内基本实现商业及其他服务业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清理并减少服务领域各类收费,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按规定公示有关收费项目及标准。

七、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二十九)完善省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成立省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协作与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推动本地区服务业加快发展。

(三十)加强服务业基础研究和行业协会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服务业研究机构,支持服务业基础研究和重大课题研究。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的决定》(粤发〔2006〕2号),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协调、市场服务、决策咨询、政策研究、行规行约制定、企业资质认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立政府委托授权机制,积极探索实行向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加强行业协会和其他社团组织自律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建立信用记录,促进行业协会和其他社团组织提高公信力和服务能力。

篇8

摘要:网络金融风险

金融服务的经营活动仅仅涉及资金和信息的活动,不会遭遇所谓物流配送的瓶颈新问题,这正是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行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先天优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引来了一场全球性的商务革命,作为网络金融这一新生力量给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代表了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给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风险。

网络金融的风险类型

传统金融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资产变现困难而造成的投资者收益损失的可能。比如,当网络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客户兑现电子货币或结算要求时,就会陷入流动性风险。而且网络银行经常会因为流动性风险而恶性循环的陷入信誉风险之中。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到期日不完全履行其义务所带来的风险。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交易双方不直接见面,身份难以确认,追究违约责任等方面有较大的障碍。因此,相比传统金融而言,网络金融中更轻易发生信用风险。

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波动而带来的收益的变化。如,网络银行可能因为利率不利变化,而使其资产负债率上升,网络银行将为此承担高利率风险。

汇率风险。汇率的波动,尤其是短期汇率波动是很难猜测的。当投资者投资于某种外国资产时,就会遭受由于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由于网络金融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其经营者更偏好和跨国交易和国际金融业务,而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

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由于国际国内的突发事件,国家政策的变化等对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如,不让外国投资者撤回资金,制定不利的税收政策等。由于网络金融相对传统金融起步较晚,体系尚未成熟,因此对政治因素更加敏感。

基于虚拟平台而形成的业务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的可能性,或者由于法律制度的不明确性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可能。网络金融是近些年来的新兴产业,大多数国家没有相应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规范金融机构的网络金融业务。金融机构可能非蓄意的和有关法律产生一定偏差,而因此遭到司法的惩罚。尤其是当金融机构在其他国家开展网络金融业务时,由于缺乏对当地法律法规中相关规定的了解,更加有可能碰到意想不到的法律纠纷。比如电子签名和合同的有效性,各个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加大了网络金融业务的法律风险。

信誉风险。可靠的网络对于网络金融业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网络金融服务的平安、及时、准确都要有连续性、稳定性。一旦出现差错,金融机构的名誉将会受到损害,而这种损害将在网络效应下被成倍地放大。如,客户无法登陆系统,从而放弃使用该金融机构的服务和产品,不良影响公开后会导致其他客户随之离开,并且会丢失大量的潜在客户。而且,一家机构出了新问题,客户会认为和该机构相似或者相似的产品和服务也会有平安隐患,导致客户流失。重大的平安事故,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造成的,都会影响市场和公众对整个网络金融系统的信心,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导致网络金融的瘫痪,乃至崩溃。

网络金融的技术风险

技术支持风险。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仅仅依靠于网络技术的水平。信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陈旧过时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可能是金融机构从一开始就处于竞争的劣势,造成巨大的机会损失。另外,金融从业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也影响系统的正常维护及更新。

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大量的用于金融业,而他们自身缺乏完备性所导致的。网络金融是基于全球电子信息系统基础上运行的金融服务形式,硬件或软件出现故障会引发新形势的风险。电子化的支付清算系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处理数量庞大的交易事务。一般国家国内汇划的日处理件数可以达到几百万甚至到上千万件。另外,24小时运转中,跨越国境的国际结算量也迅速增大,其结果是使得转账结算网络,即金融机构间的数据传输关系,蜘蛛网一般,覆盖世界的主要金融市场。一个国家的金融机构的事故影响,会很轻易的广泛的波及到世界各地,增大了系统风险。1985年11月美国纽约银行的证券清算系统软件发生故障,使得整个系统陷入瘫痪状态,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一夜间调动226亿美元,这是一次庞大的紧急融资事件,借入金额相当于该行自有资本的23倍,资产总额的2倍以上。结果,包括这一天的利息,该行损失达500万美元。

网络平安风险。网络交易的运行必须依靠计算机,依靠Internet,网络信息的传递很轻易成为网络“黑客”攻击的目标。随着金融电子化网络系统的覆盖面扩大,服务项目增多,以及金融服务终端将向社会延伸,“黑客”袭击和网络金融发生技术风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首先,潜在攻击者增多。开展网络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面对的潜在攻击来自于上亿的网民,而且近年来,随着个人电脑设备的普及,这个数字还在增加。第二,攻击手段升级,技术复杂性增加,更加难以发现和对付。第三,攻击范围增大,网络综合系统具有内在关联性,只要突破了一项业务的系统堡垒,就可能在整个系统内“畅通无阻”,这样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第四,通过终端机犯罪,不会留下有关笔迹、相貌等有个人特征的数据,一旦案发,给案件的侦破带来巨大的困难。目前,不少客户不在网上传送自己的信用卡卡号等关键信息也是基于对网络平安的不信任感,这就制约了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

网络金融的风险监控

法律监控

法律体系的真空是各国政府对网络金融缺乏管理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网络金融涉及到的法律新问题十分复杂和广泛,包括电子合同的法律有效性,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保护和平安保证等等方面。

市场准入。须设置必要的准入条件,对一些非凡的交易还要有非凡的要求,比如,网络金融机构的技术实施条件,要有确认合法交易对象,防止篡改交易信息,防止信息泄漏的技术,有完善的交易操作规程,交易种类区分的许可和限制等等。

电子签字的合法性。从各国交易的实践来看,传统的合同法主要依靠于当事人的亲笔签字或盖章,但是在无纸化的电子交易中,手签和盖章的可行性受到了挑战,倘若还要经过此程序,电子交易的优势就无法被充分利用。为此,电子签字迫切需要法律上的统一性和明确性,明确平安签字的构成要求,规定当事人对有关电子签字的风险责任。

交易证据。电子交易的无纸化使得纠纷发生时,举证甚为困难。法律有必要要求金融机构维护好有关数据电文的真实性,这不仅对未来纠纷的解决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金融监管机构、税务、审计部门的执法也是极为必要的。

责任的划分。网络金融对服务系统的依靠性极强,网络系统事故和障碍所引发的法律责任的追究是金融机构和客户均关注的新问题。立法有必要对此进行规范,明确不同情况下的损失分担责任,对免责的范围做出规定。

非现场监管体系

网络金融服务的发展,金融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活动失去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交易对象变得难以明确,交易时间和速度加快,现场检查的难度会加大,非现场检查将愈加显示出重要功能。

数据来源。监管对象(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城市或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或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除定期或不定期获得所需的原始数据列表;从第三方收集信息,监管当局可以通过其他相关机构获取各种有关某家金融机构的信息,如,央行其他部门,监管行的往来银行,金融评论机构,报纸,杂志,专业性报告等。其中以被监管对象提供的报表为主,以从第三方收集的信息为辅。

数据分析。结构分析摘要:可以对任意监管对象的某些相关指标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判定监管对象单个指标在一组指标中的存量是否合理。对比分析摘要:将任意一组监管对象某一时点的某个或某几个数据以列表形式放在一起,比较它们某个或某几个指标在某一时点的数值。趋向分析摘要:经监管对象在过去某个时段内某项指标历史数据的变化情况描述出来,判定其变化的总体趋向。单项指标分析摘要:用不同时期的某项指标来考核相关的一组机构的情况,并按照指标值的大小来给出各机构的位次。多项指标分析摘要:用同一时期的多项指标来分析相关一组机构的情况,并按照指标值的大小来给出各个机构的位次。综合评价摘要:对单个机构的多个指标给出综合评价。指示预警分析摘要:中心银行对不同金融机构执行各不相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一般在监管系统中将预警指标放予预警指标阈值数据库中,系统可以根据预警指标的阈值范围,给出相应机构的不合规警告提示。预警指标维护摘要:随着中心银行对金融机构监管力度的深化和时间的推移,对金融机构进行监测,根据指标需要及时进行调整、追加、删除和修改。

金融认证中心

为了确保互联网上电子交易的平安性(保密性,真实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防范交易及支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除了在信息传输过程中采用更强的加密算法等办法之外,还必须在网上建立信任及信任验证机制,使交易及支付各方能够确认其他各方的身份,这就要求参加电子商务的各方必须有一个可以被验证的身份识别标志,即电子证书或称数字证书。中国金融CA要建立SETCA及Non-SETCA两大体系。SET系统是为在网上购物使用银行卡来结算的这类业务而建立的。Non-SETCA对于业务应用的范围没有严格的定义,结合电子商务具体的实际应用,根据每个应用的风险程度不同,可分为低风险值和高风险值两类证书。

国际性协调和合作

汇率的国际协调。现如金,汇率的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稳定国际贸易和投资关系协调。汇率的波动影响波及的除了贸易和投资,还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巨大的资本流动,进而成为诱发世界金融动荡和网络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当前这种国际协调的主要特征为双边谈判和国内政策干预。调整汇率的难度不仅在于对外贸易投资关系和国际收支新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内的各项宏观经济目标。

篇9

摘要:当前,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参与国际分工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面对新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服务贸易;政策;选择

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参与国际分工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加快服务贸易发展,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国面对新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务贸易急需更好的政策环境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未来几年服务贸易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目标是4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力争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1.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和政策选择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把发展服务业上升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为发展服务贸易创造了基础条件。

2.世界经济结构形成以服务经济为高端,以发展服务贸易为重点,以服务业加快转移重组为特点的新形势

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制造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过程,全球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货物贸易的增长,国际投资更加倾向于服务业等因素,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以服务外包和承接服务外包为重点,将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稳定快速增长。

3.我国近几年服务贸易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机

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12165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位于全球的第七位和第五位,其中出口超过意大利,进口超过法国和意大利。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全球占比分别为37%和42%。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各国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的服务贸易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发展,出口增速正在赶超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

(二)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其中美、英、德三国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30%左右。很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建立了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立法机构、主管部门、中介机构有机协调。发达国家利用其服务贸易水平领先的优势,通过各种多双边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的国际规则,成为WTO新一轮谈判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谈判的主要议题。在发达国家,服务贸易越来越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服务贸易也处于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端,创造了较高的价值和附加值,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2.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趋激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贸易整体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改善。尤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这些发展中国家承接服务外包与离岸服务贸易的能力迅速提高,使服务贸易的世界格局正发生着变化和调整,成为当今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中一个新特点。

在服务贸易全球自由化的大趋势和全新的开放环境下,我国服务贸易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仍比较落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着层次低、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不足、服务贸易部门结构不平衡、市场和地区发展过于集中、统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等问题。这与发达国家和世界整体水平,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都有较大差距,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我国各方面的要素资源,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

总结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做法,分享发达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经验,把发展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并实施推动其加快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和产业调整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政策调整:

(一)研究制定更高水平的全国和地方服务贸易发展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过充分研究和讨论,2006年我国出台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对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到重要推动和引导作用。为了满足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需要尽早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提出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保障。

我国必须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战略思维研究和制定规划,根据近几年服务贸易规模速度显著扩大的实际,确定快于“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目标。建议到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7000-8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使服务贸易出口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显著提高。同时,应提出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的方向和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与此同时,组织各地根据国家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研究制订本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服务贸易发展目标,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服务贸易能力,服务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先于全国和各地综合规划,力争在国家和地方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将服务贸易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加快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工作任务。

(二)研究制定更加优化的发展服务贸易指导目录

目前的国家产业发展目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货物贸易上,应该根据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抓紧细化、完善服务贸易发展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要根据服务贸易所具有的特殊性,针对其离岸贸易的可贸易、跨度大、领域广、以创意和高技能、高知识的特点,分门别类地调整和完善服务贸易相关的产业政策,认真清理限制服务贸易产业分工、业务外包和承接服务外包等影响发展的不合理规定,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服务贸易的产业政策体系。在国家“千百十”工程的基础上,具有发展基础和经验的地方,要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制订并细化本地区发展服务贸易的指导目录,突出本地特色,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使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几个象印度班加罗尔那样的服务贸易基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在“腾笼换鸟”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中,应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重要战略。通过服务贸易产业指导,促进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提高我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运输、旅游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水平,促进出口继续扩大。提高计算机信息服务、通信、保险、金融、文化创意、专有权使用费、特许费、咨询、广告等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力争到“十二五”末期服务贸易达到进出口平衡,改变我国长期处于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

(三)研究制定更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顺应世界范围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推动服务贸易多层次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就必须使服务贸易领域形成更加开放的格局。修改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基础上扩大服务业特别是服务贸易利用外资规模。吸引包括新建、并购、风险投资在内的多种服务业跨国投资,扩大在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商业领域利用外资的规模,带动我国服务水平整体提高,国际服务外包承接业务量明显增加,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开拓能力大幅提升。提高已经建立的国际服务外包基地规模和水平,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向我国大规模转移服务外包业务。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注重提高层次和水平,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

要加快实施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推动以商业存在模式为主的服务贸易发展。为发展开放型、走出去的服务贸易创造良好环境,研究采取具体措施,为服务企业“走出去”和服务贸易出口服务。一是积极发展境外服务贸易集群或合作区。鼓励发展贸易采购分销、物流航运、研发设计、远洋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咨询、人力资源、留学居住、休闲旅游等境外服务,形成几个境外中资服务企业集群或服务贸易合作区。二是有序促进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密切跟踪国际市场需求动态,鼓励中医药、中餐、汉语教育、文化、体育、对外承包工程等领域企业和专业人才“走出去”提供服务,扩大医护人员、律师、教师、厨师、农技、建筑、制造、空乘、海运、医护、农林牧渔等领域人员外派规模。三是加大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贸易在国外提供服务的能力。顺应科技进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稳步扩大信息产业、教育、生物、环保、计算机、电信、金融保险、法律、现代流通、旅游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出口。增设境外经营网点和分支机构,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以及营销网络,增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四是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设立机构。以优势服务业和大型企业为依托,鼓励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到境外从事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管理、电子信息、旅游、教育、文化传媒和中介服务。五是国家各部门应尽快形成支持保障服务,提供各方面帮助。纳入国家有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并尽快简化出入境手续。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国内有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我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服务贸易竞争提供金融支持,对软件、流程外包等服务贸易等出口开辟进出境通关“绿色通道”。

(四)研究制定更为有力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

着眼于全面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就要认真研究制定促进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象当年支持货物加工贸易一样支持服务贸易。

1.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应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税收鼓励政策。按照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支持服务贸易企业进行服务产品的研发,企业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所得税抵扣优惠。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展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所得税、营业税政策试点的基础上,应尽快扩大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咨询、技术推广、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生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在服务贸易领域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试点,促进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对吸收就业多、不占用资源和无污染排放的服务贸易企业,应按照其吸收就业人员数量和创造服务贸易的贡献给予补贴或所得税优惠。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内的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进口自用设备及其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实行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

根据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城市规划和调控土地规划计划时,应对发展服务贸易留有充分的空间,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服务贸易发展用地,特别是保障国家级服务贸易承接基地的用地。各地区制订城市总体规划也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中心城市应逐步实行土地上的产业替代,迁出或关闭市区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贸易。

3.加大金融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改进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服务贸易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修订和完善有关股票、债券发行的基本规则以及信息披露制度,要充分考虑服务贸易企业的特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该优先得到支持和批准。各类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给予货物贸易同等便利,改进服务贸易企业外汇管理,保证合理用汇。抓紧建立中小服务贸易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地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要给予服务贸易鼓励类企业重点资助或贷款贴息补助。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在业务范围内应积极开展涉及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贷款业务。保险公司在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为服务贸易出口项目提供保险支持。简化服务贸易对外支付手续,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境外投资。

4.加大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在继续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基础上,根据财政状况及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整合服务领域的财政扶持资金,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大对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和产业基地的资金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要加大对规划内重点服务业项目的投入,同等情况下优先支持服务业项目。有关部门应利用现有渠道继续加大对服务贸易出口的资金支持。鼓励国外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发展服务贸易的投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地方政府也要根据需要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要扩大资金规模,支持服务业发展。

5.加大对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实施服务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发展知名服务贸易品牌,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和市场认知程度的,应将其纳入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等国家有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大力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抓好服务贸易、现代服务业发展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对服务贸易领域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应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应提供研发资助。在政府采购中,应优先支持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软件等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应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

三、抓紧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统计体系

科学有效地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提供数据信息服务。加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政府统计、行业统计、企业统计和社会抽样调查互为补充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体系,健全服务贸易统计信息制度。建立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建设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权威统计数据和深入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二)建设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

建设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工作。要通过开展服务贸易进出口运行状况的分析,掌握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开展分行业的国内外服务贸易状况分析,引导服务贸易结构及时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行企业发展和运行态势,及时调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确定新的政策选择;对于双边服务贸易和多边服务贸易的统计分析,把握服务贸易国别(地区)市场发展的重点。建立全口径、多层次的、实时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其价值不在于数据堆积,而在于数据库的分析产品的生产。目前,商务部已经不定期服务贸易进出口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和国别(地区)市场分析报告等,对推动服务贸易起了很大作用,随着国内外服务贸易统计信息的收集、展示、预警、分析与构建基础性平台的建立,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服务贸易信息资源必将得以较好地开发与利用,为国家制定政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交流与谈判提供数据支持。

(三)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政策透明化

建立更为完善和迅捷的服务贸易信息服务体系,使服务贸易政策透明化,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条件。建设和提高服务贸易指南网站的水平,为国内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和海外进口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特别是适时公开、公布和解读服务贸易政策。应建立以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驻外使领馆为主体的境内外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和服务支持体系,为中外服务贸易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政策支持。这些网络支持和服务支持体系,要向所有服务行业、企业和自然人公开,使在世界各地的服务贸易经营者,都能获取最新的和准确的政策信息。

(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服务贸易标准化体系

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必须抓紧研究制定符合国际标准和惯例的服务贸易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整体水平和透明度。制定服务贸易标准,重在引导我国的加工贸易形成先进的经营方式、先进适用技术、管理理念和经验,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境外在服务贸易中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形成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开展国际安全认证、质量认证、环保认证等标准。同时,鼓励企业从国际上获得更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资格,为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

篇10

关键词: 现代物流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4-0072-05

一、引言

现代物流业是利用先进技术和物流设备,融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服务业。作为降低物流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现代物流业正在迅速成长为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和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009年以来,国务院制定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从统筹协调、改革体制、完善政策、企业重组、优化布局、工程建设等方面,强力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克拉玛依是一个以石油石化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克拉玛依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13.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2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亿元。全年一般货物进出口额2.4亿美元。[1]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对外贸易额等将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克拉玛依市地处北疆地区中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东距乌鲁木齐市约300公里,南临奎屯市和乌苏市约150公里,西离塔城市约200公里,北与阿勒泰相距350公里,是连接塔城市、阿勒泰市与乌鲁木齐市之间的枢纽。以克拉玛依市为主体的克拉玛依—奎屯—乌苏一体化发展的大克拉玛依城市群,已成为新疆城镇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工业、服务业规模的逐步扩大,货运量不断增加,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二、克拉玛依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克拉玛依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石油石化工业体系,经济总量在全疆位居前列,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同时,克拉玛依还具备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再加上国家和自治区在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这一系列有利因素,为克拉玛依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克拉玛依审时度势,在建设世界石油城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包括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而克拉玛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细化相关内容,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以油气生产性物流为龙头,以城市生产、生活性物流为重点,以西北疆城市群为腹地的区域物流枢纽,加快建设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高效顺畅的现代物流体系。”[2]目前,克拉玛依市已将现代物流业列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克拉玛依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一)物流企业增长较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克拉玛依市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84个,其中交通运输业占94.0%,仓储业占3.6%,邮政业占2.4%;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 809人。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7.3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占88.5%,仓储业占5.3%,邮政业占6.2%。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6.6亿元,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分别占83.4%、4.5%和12.1%。[3]另外还有两千多户个体经营户从事交通运输服务行业。截至2011年,全市货物运输企业和经营户拥有营业性货运车辆19 106辆,总吨位数合计为146 200吨。克拉玛依市运输需求分为石油工业制品和生活用品两大类,石油工业运输以对外出口为主,专营性强,供应链完整;生活用品运输以进口为主,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克拉玛依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对外交通、市域内各城镇组群间交通、各城区组团内部交通三个层级,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四种运输形式并存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目前,全市对外交通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已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为主线,农村公路、油田公路为辅线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各种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 000多千米。2009年12月29日奎屯-北屯铁路投入运营,该铁路与陇海线、欧亚大陆桥相连,为国铁Ⅱ级铁路,全长462.85千米,途经克拉玛依市境内148千米,设有客运车站1个、货运车站2个和会让车站3个,另外克拉玛依石化园区内建有铁路石油运输专线。[4]克拉玛依新机场位于市中心以南17千米处,毗邻217国道与201省道,为4D级机场,是新疆第十一个支线机场,也是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个备降机场之一。全市原油管输里程1 746千米,天然气管输里程1 615千米,管道建设和输送能力已形成规模。[5]

(三)物流园区建设已经起步

按照规模化、专业化的原则和《克拉玛依市物流产业空间规划》、《克拉玛依市“十二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克拉玛依将规划建设三大物流园区,目前重点建设石化园区物流园和民营科技园区物流园。石化园区位于克拉玛依市金龙镇与三坪镇之间地带,距中心城12公里,是自治区重点石化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64.34平方公里,现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到位。随着奎屯—北屯铁路克拉玛依货运站功能的日趋完善,2012年,园区企业铁路运输吞吐量近300万吨,主要运输货物为原煤、化工产品、沥青、各类管件及城市生活物资等。2012年底,克拉玛依石化公司铁路专用线建成投用,该专用线年吞吐量近期预计将达220万吨。新疆油田公司在石化园区的石油物流项目已于2012年7月开工建设,项目占地121公顷,总投资3亿元,预计建成后近期吞吐量为206.5万吨,远期为256.5万吨。总投资达7亿元的石化园区国际物流园项目,占地210公顷,2013年将动工建设。纳赤物流园位于克拉玛依市民营科技园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5亿元,2013年全面完工投入运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以货运、生产和商贸等多种物流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综合型物流园区。

(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得到充分应用

克拉玛依市的通讯行业由油田专用通讯网和公共通讯网两部分构成。近年来,通讯事业迅猛发展,通讯设施不断改进和完善。尤其是石油通讯专网不仅开展面向油田生产和职工生活的话音、数据传输、图像传输等通信业务,通信服务范围覆盖整个准噶尔盆地,还与中国石油通讯网联网,直达全国各大油田及企事业单位,与克拉玛依公网实现全自动联网,与新疆三大油田直接联网,服务范围已扩大到疆内油田。2008年克拉玛依市在全国建成了第一个数字油田,将油田开发建设以来,所有油气勘探所发生的数据全部电子化入库,为发展石油物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克拉玛依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的现代物流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属于起步阶段。现代物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有的部门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相应的政策措施还不到位,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不高,致使全市的现代物流业无论是组织结构、运作规范,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离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和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一)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和政策措施不到位

从管理体制上看,目前物流业行政管理分散在多个部门,尚未形成统筹协调的监督、管理、服务机制,导致部门和行业在管理上各自为政的局面。从扶持力度来看,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需的产业扶持政策尚不具体、不明确,土地、财政和税收政策、金融服务、工商注册、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对现代物流业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二)物流基础设施更新换代仍显滞后

目前,克拉玛依现代物流业发展必要的交通等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但尚未形成配套的完善的仓储配送中心、综合运输网络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各物流企业运输、仓储、配送等专业化物流仓储配送能力明显不足,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影响着克拉玛依市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市区内现有的冷库多数为原企事业单位建设的自用冷库,存在着建设年代早、库房容积小且数量偏少、布局过于分散、工艺技术落后等问题,无法形成统一管理的格局。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冷冻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有的冷链物流储运设施、设备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三)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目前全市还没有建立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物流信息分散、条块分割,各企业间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物流企业各自为政,造成人力、时间、空间等资源的浪费,极大地影响了物流业的协调发展和高效运作,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居高不下,无法有效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

(四)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

全市84家交通运输仓储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真正上规模、上档次、能够开展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企业较少,多数物流企业服务内容大多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货物等低层次服务上,而增值空间较大的包装、加工、供应链服务等业务则开展的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多数企业规模偏小,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五)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整体偏低

一方面不少物流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其经营活动没有严格执行货物流通管理流程,有的连货物进出入库登记台账都不健全,货物在流通过程中发生遗失或损坏无法追根溯源。另一方面是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大多数物流企业仍采用传统运作方式,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地运用网络和电子技术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物流企业专业化人才稀缺,特别是高端管理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现有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服务培训,从业人员行业约束机制不健全,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影响了企业的长远规划和建设投入。

(六)违规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克拉玛依市有的物流企业或经营者租用沿街门面房、住房、居民小区内的车库作为经营场所,没有专用的仓库,不使用专用货架,还有的直接将货物堆置在露天的空地上,造成货物仓储期间报损率居高不下,货物对单不及时,丢单、丢失货物现象时有发生,物流行业投诉和经济纠纷发生率不断增加。而且存在火灾、重物坠落等重大安全隐患,加大了政府对该行业进行规范监督和管理的难度。物流运输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企业的货物运输设备和交通工具标准不一,货物混装、疲劳驾驶、超载超限运输等现象非常普遍,从业者整体交通安全意识不强。许多托运公司存在代收款业务,出现托运公司在收取货物代收款后卷款消失的现象,损害了物流商贸企业的利益。

四、克拉玛依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为实现现代物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推动现代物流业成为克拉玛依市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克拉玛依市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北疆区域性物流中心,政府应从规划制定、政策导向及体制与机制保障等方面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规范和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使现代物流业尽快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完善克拉玛依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强化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服务的观念,着力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规划的职能。针对当前物流业发展部门分割、管理分散的特点和局面,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和综合协调工作,以便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引导和推动物流业发展中的调控作用。根据克拉玛依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从资源整合、节约集约着眼,高质量修订编制克拉玛依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并出台规范和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设立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在土地、税收、投融资、兼并、重组等方面给予优惠及补贴,支持和引导各类资金投入物流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推动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外引内联,鼓励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参与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着重建设一批物流配套设施重点项目,为克拉玛依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配套设施条件。目前最紧迫的是按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尽快分类规划建设好各类物流配送中心,并配备好自动分拣输送系统、自动装卸系统和商品条码分类系统等现代化的物流装备,采用高水平的物流管理,形成物流配送功能集成化、作业规范化、服务系列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市场化、流程自动化、管理法制化,让物流配送中心来调度和指挥物流网络各节点的运行,充分发挥物流配送中心在现代供应链中的神经中枢作用。

(三)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生产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库管理职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咨询自动化,提升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物流信息交换标准体系,整合各系统物流信息资源,构建由公共物流管理信息、物流业信息交换和行业、企业物流信息处理三个层次组成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与电子政务系统、行业和企业信息系统及其他区域物流信息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四)促进物流增长方式转变

以培育大型企业为重点,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等行业进行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整合物流链,加快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进程。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入克拉玛依。鼓励传统物流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硬件的投入,鼓励物流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促进物流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政府应积极协调各方,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促进各物流企业与国内有关大专院校和物流研究咨询机构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协议,及时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开展专项培训,不断提高物流企业人力资源水平。

(五)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

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在选用和更新物流设施、设备时,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制定和推荐的标准。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在实施物流信息系统时采用国家推荐的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以及物流操作程序与规范。通过在有条件的企业内,逐步采用GPS、WMS、RFID等物流信息技术,实现运输合理化、装卸机械化、控制可视化等,促进物流运作的无缝隙连接,有效融合物流网络节点与通道,提高物流网络体系的运行效率。

(六)加强行业监管,引导物流行业有序发展

一方面政府要发挥好监管职责,适当提高物流行业准入门槛,完善物流行业监督管理制约机制。对于服务能力差、投诉纠纷较多的物流企业,可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对于严重违规违法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另一方面要引导物流企业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鼓励物流企业组建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制定行业规则,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企业的自律意识,推动物流企业的联系沟通,协调解决物流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现代物流业在克拉玛依地区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是巨大的。克拉玛依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能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利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还能更快地推动克拉玛依城市群的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克拉玛依更方便地参与到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去。

参考文献:

[1]克拉玛依市统计局.克拉玛依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pages/default.aspx,2013-03-26.

[2]新疆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克拉玛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2011-2-25.

[3]克拉玛依市统计局.克拉玛依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tjzt/zt2/decqgjjpc/pages/default.aspx ,2010-3-29.